伤寒论简答题

伤寒论简答题
伤寒论简答题

1如何理解“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答:1、“浮而阴弱”即指脉象又言病机。2、言脉象,指浮缓之脉。3、言其病机,营卫失调,卫气浮盛于外,故发热即阳浮。4、卫不固外,营不内守而汗出,故曰阴弱。

2什幺是太阳病?试分析太阳病的提纲?

答:太阳病是对人体感受风寒之邪,出现恶寒,头项强痛,脉浮等浅表证侯的概括;

太阳病提纲:“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脉浮,卫阳抗邪。恶寒,卫阳被遏。头项强痛,

太阳经气不利,出现了太阳病营卫不和,邪正交争的病理。

3试述桂枝汤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答:(1)太阳中风证(2)营卫不和,自汗出证(3)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证(4)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5)太阳病,虽下表证不罢者(6)伤寒汗后,复烦,脉数者

4论述太阳中风有哪些兼证?其证治如何?

答:桂枝加葛根汤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桂枝去芍药汤证;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

桂枝加附子汤证;桂枝新加汤证

5如何理解“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答:(1)“阳浮而阴弱”既指脉象,又言病机

(2)言其脉象,指浮缓之脉

(3)言其病机,营卫失调,卫气浮盛于外,故发热,即阳浮

(4)卫外不固,营不内守,而汗出,故曰阴弱

6、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反映出什幺病理机制?

答:(1)太阳病宜汗解,反下,则伤正气,易致变证

(2)但误下,其气上冲者,反映正气尚能抗邪,邪未陷里,表证仍在之机,仍从表治

7什幺是太阳病?试述太阳病的提纲。

答:太阳病是对人体感受风寒之邪,出现恶寒,头项强痛脉浮等浅表证候的概括。太阳提纲“脉浮头项强痛恶寒”脉浮,卫阳抗邪;恶寒卫阳被遏;头项强痛,太阳经气不利,体现了太阳病营卫不和,正邪交争的病理。

8、麻黄汤和麻杏石甘汤均治疗“喘”,其证治有何区别?

答:(1)麻黄汤所治“喘”是风寒外束,皮毛闭塞,肺气不宣而致。主症:恶寒、发热、身痛、无汗等,用麻黄汤宣肺平喘

(2)麻杏石甘汤所治“喘”是邪热壅肺,肺失宣降所致,伴见汗出而喘,无大热,治以麻杏石甘汤清宣肺热。

9、小建中汤主治腹痛,何以有治心中悸而烦?

答:小建中汤乃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能温中健脾,补虚缓急,平补阴阳,调和气血。小建中汤温健脾胃,缓急止痛,中焦虚寒腹痛用之效着。同时,建中者,建中州,即健脾胃,脾胃健,运化常,气血生化有源,心神得养,也可治“悸而烦”

10、蓄水证与蓄血证的病因病机及证治有何不同?

答:蓄水蓄血证均有太阳失治,外邪入腑,症见少腑胀满拘急,治以驱邪为主蓄水证:病机为外邪入腑,水蓄膀胱,症见小便不利,微热,消渴等,治以五苓散化气行水。

蓄血证:病机为外邪入腑,血蓄下焦,症见拘急硬痛,如狂,耳黄等,治以桃核承气汤,抵挡汤攻下瘀血。

11、论中见有心悸症的主要有哪些方证?

答:(1)桂甘汤证:小建中汤、炙甘草汤、真武汤、茯甘汤

(2)桂甘汤证:心阳不足,叉手自冒心

小建中汤:中焦虚寒,气血不足,心迹而烦,腹痛

炙甘草:心阴阳两虚,心动悸而脉结代→阴阳气血两虚,心失温养(3)真武汤:少阴阳虚水冷,心下悸,头眩,身蠕动,振振欲擗地,小便不利等茯甘汤:肾虚水行,口不渴,厥而悸→水饮为患,水气凌心

12、伤寒有几种含义?《伤寒论》所讨论的伤寒有什幺特点?

答:伤寒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广义:是把“寒”字解释为“邪”,是对一切外感病的总称;狭义:是伤于寒邪的病证。其特点是以伤于寒的病证为主,但其辨证施治法则适用于所有外感病。

13、试述麻桂各半汤证,桂二麻一汤证,桂二越一汤证的病理,症状及治法。

答:麻桂各半汤证:机:邪郁日久,不得外达症;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度发,面赤身痒,治:小发其汗;

桂二麻一汤证:机:汗出邪气复闭症:形似疟,一日再发,治:微发其汗

桂二越一汤证:机:表邪郁久化热,症:发热恶寒,热多汗少,治:微发其汗,兼清里热。

14、简述旋覆代赭汤主之噫气不除是何机理?

答:旋覆代赭汤,以旋覆花降气消痰,代赭石重镇降逆共为主药,生姜、半夏和胃降逆化痰,参草枣补脾和胃;本方可降逆化痰,益气和胃;本证噫气不除,因胃虚痰阻,气逆于上所致;用旋覆代赭汤降逆除噫,正为中的。

15、半夏,生姜,甘草三泻心汤的组成如何?所治何证?说明其病理。

答:三方看作是半夏泻心汤的加减,生姜泻心汤是加生姜减干姜用量,甘草泻心汤重用炙甘草。半夏泻心汤:主治呕、利、痞以心下痞满、呕为主,为脾胃不和,胃气上逆之证;生姜泻心汤:水饮食滞痞,以心下痞满,干噫食臭,肠鸣下利为主;甘草泻心汤:主治脾胃虚之痞,以心下痞满,肠鸣,下利频繁,水谷不化为主,为脾胃虚弱,因虚致痞。

233、苓桂术甘汤证,苓桂枣甘汤证,茯苓甘草汤证的证治区别如何?

答:苓桂术甘汤:机:脾虚水停,证: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脉沉紧,治:健脾利水并重;

苓桂枣甘汤:机:心阳虚欲作奔豚,证:心悸喜按,脐下悸动,治:温阳健脾利水

茯苓甘草汤:机:属脾胃虚水停,证:心下悸,口不渴,甚厥逆,治:健脾,尤重利

235、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治什幺证候,机理如何?

答:主治:脾虚腹胀证;表现:腹部胀满,四肢乏力,饮食减少,或恶心呕逆等;机理:脾阳虚弱,运化失职,气机壅滞,因而作满。厚朴行气,参草姜夏补脾和胃,消补兼施。32、大小结胸证的病理,临床表现及治疗有何异同?

答:大小结胸证同属热实结胸,病机:实邪结于胸腑,病症:胸脘腹部疼痛,脉有力,治以清热开结。

大结胸证:邪热入里,与水饮结于胸胁,脘腹,症见胸胁脘腹剧烈疼痛,拒按,或按之石硬,或痛不可近,热证突出,脉沉紧,治以泄热逐水。

小结胸证:邪热痰浊结于心下,症见胸闷及心下疼痛热象较轻,脉滑有力,治以清热化痰。

37、附子泻心汤的煎服法有何特点?

答:(1)以麻沸汤渍潢,附子单煎,混合服之

(2)用麻沸汤渍,取其味薄气轻,以清泄上部邪热,以消痞

(3)附子单煎,取辛温之药的醇厚之性,以温经扶阳

(4)本方体现了寒热并用,补泻兼施,两不相悖的妙用

38、简述桂麻各半汤成因,主要脉证及治法?

答:成因:日久邪微,郁闭肌肤,不得发泄

脉证: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度发,面赤身痒

治法:辛温轻剂,小发其汗

方剂:桂、麻各1/3。

495、葛根芩连汤,麻杏石甘汤,麻黄汤,三方皆能治喘,应如何区别运用?

答:(1)三方喘证,病因病机各不相同。

(2)葛根芩连汤之喘,误下邪陷,肠热迫肺,肺气上逆,症:下利,发热,汗出,治:清热止利,表里双解。

(3)麻杏石甘汤之喘:汗下后,邪热壅肺失清素,症:发热,汗出,治:清热宣肺,降气平喘。

(4)麻黄汤之喘:风寒外束,营阴郁滞,肺气不宣,症:头痛八证,治: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496、太阳病篇中喘证有哪些?怎样辨证论治?

答:(1)麻黄汤证,小青龙汤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葛根芩连汤证,麻杏石甘汤证。

(2)麻黄汤证:风寒外束,肺气不宣,证治:……

(3)小青龙汤证:风寒外束,引动内饮,肺气不利,证治……

(4)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素有喘疾,外感风寒,引动宿疾,肺气不利,证治……

(5)葛根芩连汤证:大肠热盛,邪热迫肺,肺气不利,证治……

(6)麻杏石甘汤证:邪热壅肺,肺失清肃

497、简述桂枝甘草证之病机,证候,与治则?

答:(1)症:叉手自冒心,心欲得按。(2)机:汗出过多,心阳虚损。(3)治:桂枝甘草汤。桂枝,辛温入心以通阳;炙甘草甘温宜气以补中,二药合用心甘化阳,

心阳得复,而悸动自安。

498、何谓“火逆”试述桂甘龙牡汤证之病机,主症及治则。

答:(1)误用火疗而发生得变证为“…”(2)桂甘龙牡汤,误用火疗,有行攻下,一误再误,心阳受损,心神浮动,(3)症:心阳虚证加烦躁。(4)治当:补益心阳,

潜镇心神。

499、葛根汤证与葛根芩连汤证均有下利,应如何区别?二者辨证关键是什么?

答:(1)二者均有下利,但病机,症,治,方却不相同。(2)前:机:太阳阳明合病,表邪不得外越,内迫大肠而下利;症:恶寒,发热,大汗,脉浮;证:表里同病,

以风寒表实证为主;治:葛根汤,发汗解表,表解利止;(3)后:机:表病误下,

邪气内陷,里热得表邪而下利;症:发热、下利、脉促、汗出而喘,证:表里同

病,以大肠热证为主,治以葛根芩连汤,表里双解,清热止利。

500、试述黄连汤之药物组成及方义?

答:(1)黄芩汤由芩,芍,甘,枣组成。(2)治少阳热利,芩苦寒清解少阳,芍酸寒,泄热敛阴,缓急止痛,甘枣宜气补中,顾护正气。(30清热止利。

501、白虎加人参汤证与猪苓汤证均有发热,渴欲饮水之症,二者如何区别?

答:(1)白虎加人参汤证:发热,渴欲饮水为中焦胃热炽盛,气津两伤所致,阳明邪热蒸腾,发热口渴较甚,所谓大热大烦渴不解,且与大汗出,脉洪大并见,且见

时时恶风,背微恶寒等症,治宜清热宜气生津;(2)猪苓汤证之发热口渴,乃阴

虚津伤,水热互结于下焦所致,伴见小便不利,治:育阴清热利水。

502、试述麻杏石甘汤证“汗出”用麻黄,“无大热”用石膏的机理?

答:(1)一般表证忌用麻黄,无大热不用石膏。

(2)本证汗出是肺热蒸迫津液外泄所致,用麻黄不在发汗而在平喘,其发散之性可助石膏清肃肺热,透泄于外。

(3)无大热是表无大热,而里热壅盛不用石膏。

503、麻杏石甘汤的方药组成及方义如何?

答:(1)麻、杏、石、甘

(2)麻黄配石膏,清宣肺中郁热而定喘,杏仁宣降肺气协麻黄治喘,甘草和中缓急,调和诸药。

(3)宣肺清热,止咳平喘

504、试述栀子豉汤类方之主要适应症及栀子豉汤的禁例?

答:(1)栀子豉汤类方:栀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栀子厚朴汤、枳实栀

子豉汤、栀子干姜汤

(2)栀子豉汤:无形郁热骚扰,虚烦不得眠;栀子甘草豉汤:少气;栀子生姜豉

汤:

呕吐………

(3)易伤脾胃,苦寒宣散郁热,大便微溏。脾胃虚寒之人忌用。

505、栀子豉汤证与大黄黄连泻心汤证均为无形邪热为患,为何治法不同?

答:(1)二方同是无形邪热为患(2)前方:病在胸膈,无形邪热留扰胸膈,症:虚烦不得

眠,心中懊恼,或胸中窒,或心中结痛,治:清宣郁热;(3)后者:病位在心下胃脘,气机壅滞,症: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治宜泄热消痞。

506、栀子豉汤与小承气汤如何区别应用?

答:二方均有枳实厚朴以行气理气,前方用栀子,后方用大黄,(2)二者均可治疗腹满。

病机不同,(30前方证:无形邪热留扰胸膈,气机壅滞于腹所致,主用栀子,(3)后

方证:燥热,有形实滞内结肠胃,气机壅滞主用大黄。

507、试比较栀子生姜豉汤证与栀子干姜汤证及其用姜之异?

答:栀子生姜豉汤是邪热内陷,热扰胸膈,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恼,兼有呕者,以清宣郁

热,降逆止呕;栀子干姜汤证,大下误治中焦虚寒,见下利,腹满疼痛,又见邪热内郁胸膈,身热不去,心烦。治:清散郁热,温中散寒。

508、栀子豉汤证,承气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均可见“烦”症状,三者有何不同?

答:烦指心烦,栀子豉汤证之烦乃汗吐下后,邪热内陷,留扰胸膈所致,无形邪热扰于胸膈,

蕴郁不去,称“虚烦”,甚“反复颠倒,心中懊侬莫可名状”;白证之烦乃胃肠无形实

充斥内外心神受扰所致;承之烦为燥热内结,腑气不通,浊热上扰与心所致。509、试比较栀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三方之异同?

答:三方均可清宣郁热,治汗吐下之后,余热内扰胸膈虚烦不得眠,心中懊侬等。栀子豉汤:清宣郁热;兼少气者,以益气和中,兼呕者,加生姜降逆和胃止呕。

510、栀子厚朴汤主治何证?与栀子豉汤证如何区别?

答:(1)治心烦卧起不安,腹满,热扰胸膈兼有腹满;(2)二方同有热扰胸膈心烦之症,本证邪热内陷较深,不仅邪热郁于胸膈,内扰于心,且累及胃脘,大腹气机阻滞,而且腹满。(3)治:栀子苦寒清热,枳实厚朴利气散满,破结消滞;(4)清热除烦,宣中消满。

511、栀子豉汤所主何证?有什么临床表现?方义如何?

答:(1)主治热扰胸膈证(2)症: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侬,烦热,胸中窒,身热心中结痛等;(3)栀子苦寒清透郁热,解郁除烦豆豉气味俱轻,清表宣热,和气降胃:(4)栀子、豉降中有宣,宣中有降,共奏清宣胸膈郁热之功。

526、《伤寒论》中二味药组成的方剂有哪些?功效如何?主治何证?

答:甘草干姜汤:辛甘化阳;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桂枝甘草汤:辛甘化阳,温补心阳;桔梗汤:清热利咽;栀子汤:清宣郁热;栀子干姜汤:清上温中;干姜附子汤:急救回阳;赤石脂禹余粮汤:固脱止利。

527、《伤寒论》中药物相同而方名不同的方剂共有几组?各为何?

答:五组。(1)桂枝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芍药汤(2)麻黄各半汤,桂二麻一汤(3)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4)桂枝附子汤,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5)四逆汤,通脉四逆汤。

528、《伤寒论》中有哪些方服后要吃热粥?各有何临床意义?

答:(1)桂枝、三物、白、理中、十枣汤四方(2)桂枝啜粥,滋生汗源,助药达外(3)三物啜粥,一则巴豆得热则行,助其泻下,一则保护胃气,防峻下伤正(3)理中啜粥助药力温培脾土散寒除湿(5)十枣汤啜粥补养胃气,防峻下伤正。

529、兼有表证的下利有哪几种,如何治疗?

答:(1)有四种(2)32条葛根汤证,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主之。(3)34条葛根芩汤证。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主之。(4)163条,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主之。(5)372条,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

530、何谓合病,并病,直中?

答:(1)二经或三经证候同时出现者为合病,如太少合病。(2)一经证候未罢,另一经证候又起者,谓之并病,如太少并病。(3)凡素体虚弱,感受病邪,病证不经三阳阶段,而直接出现三阴证候者,名为直中。

531、伤寒的涵义是什么?

答:广义: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有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532、酒客为何不可与桂枝汤?

答:(1)酒客者多湿热(2)内有湿热兼感表邪,是表里同病(3)不可用桂枝汤,以其性辛热,甘温助湿,则湿热更甚。(4)得之则呕,湿热冲逆。(5)只宜苦辛淡渗,清热利湿,兼透其表为治。(6)17条……

533、既“脏无他病”为何“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应如何治疗?

答:(1)脏无他病,即脏腑无病。脏腑无病,则里气和平。(2)病时发热自汗出,则为病在表,营卫不调。(3)卫气不调,卫外失职,皮毛开合不利,故发热;营不内守,则汗出。(4)治以调和营卫,以汗法为手段,以达热退汗止之目的。

534、病者“常自汗出”,为什么还要复发其汗?

答:(1)汗出而宜汗法治疗的,当属营卫不调之自汗。(2)治当调和营卫,营卫协调,卫固于外,营守于内,汗出自愈。(3)其发汗之方,只宜桂枝汤。桂枝汤于发汗中寓敛汗之意,和营中有调卫之功,就杂病自汗而言,发汗为其手段,敛汗为其目的。(4)

太阳中风用桂枝,则发汗为手段,调和营卫,祛邪安正为目的。(5)徐灵胎曰:“自汗乃营卫相离,发汗使营卫相合,自汗伤正,发汗祛邪。复发之,营卫和而自汗反只不止。”

535、“病常自汗出者”为何可用桂枝汤治疗?

答:(1)53条:病常自汗出者,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此卫气不共荣气和谐故而。

(2)惟见自汗,知非外感风寒,而属杂病范畴。(3)机:“卫气不谐”,卫气在外,失固外开合之权,腠理疏松而常自汗出。(4)桂枝汤调和营卫,汗出自愈。

536、桂枝加附子汤的证候,病机如何?

答:(1)20条:……(2)本证因发汗太过,令如水流漓,仍见表证不解,发热恶寒,脉浮头痛,且汗多伤阳,更失固外,故恶寒加重,汗出不止,且汗出伤阴,小便难,

四肢微急,难于屈伸。(3)阴伤得于阳虚不能固摄。(4)治当和表兼扶阳。537、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之喘与麻黄汤证之喘应如何鉴别?

答:(1)二者均有喘息,而脉证病机各有不同。(2)麻证为太阳伤寒证,证见365条,风

寒外束,腠理致密,卫闭营郁,失于宣肃为其病机。(3)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则因素患喘息,遇风寒而发。(4)麻喘为表实无汗而喘;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为表虚自汗而喘。

538、桂枝加葛根汤的证候、病机如何?

答:(1)14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2)证属太阳中风兼经筋不利。(3)治以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539、太阳病有哪些证有气喘?当如何辨证?

答:(1)太阳中风兼肺寒气逆证,如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2)太阳伤寒证,如麻黄汤证。(3)太阳伤寒兼停水饮证,如小青龙汤证。(4)三者均有气喘(辨证略)540、葛根汤为什么能治疗项背强几几,下利等不同的病证?

答:(1)葛根汤由桂枝汤加麻黄、葛根组成,葛根性味甘辛,可解表祛邪,又可升津濡经。(2)桂枝汤调和营卫,麻黄发汗解表,故太阳伤寒兼项背强几几可治。(3)下利,则太阳表邪不解,内迫胃肠,虽属里,由表引起,偏重于表。(4)可与葛根汤,表解里和,下利自愈。

541、什么情况禁用麻黄汤?

答:(1)麻黄汤为发汗峻剂,用之须慎(2)津亏血虚,如“脉尺中迟”,“咽干口燥”,“衄家”。(3)津液不足并下焦有热,如淋病。(4)气虚血亏,疮家,亡血家。(5)阳虚或阳虚致阴津耗伤,如汗家,中焦虚寒,尺中脉微等。

542、什么情况宜用麻黄汤?

答:(1)麻黄汤为发汗峻剂,适用于体强邪胜的表实证。(2)脉证:头痛,发热,身痛腰痛,恶寒,恶寒而喘,脉浮紧。(3)以脉浮紧,无汗,恶寒为主证。

543、为何说“无汗不得用桂枝”?

答:(1)“无汗不得用桂枝”是对风寒表实证不能用桂枝汤而言。(2)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祛风,为治太阳中风主方。(3)方中桂芍同用,发中有收,用于大汗脉浮紧表实证方不彻证。(4)17条:……

544、为何说“有汗不得用麻黄”?

答:“有汗不得用麻黄”是针对风寒表虚证不得用麻黄汤而言。(2)麻黄汤为发汗解表峻剂,是治疗太阳伤寒证的主方,禁用于汗出脉浮缓的表虚证。(3)误用麻黄汤,则虚者益虚,可致大汗亡阳或亡阴等变证。(4)麻杏石甘汤用麻黄配伍石膏而为辛凉之

剂又当别论。

545、桂枝汤是发汗剂还是止汗剂?

答:(1)桂枝汤有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之功,又治太阳中风“汗自出”,和杂病“常自汗出”、“时发热自汗出”。(2)既有发汗之功又可治疗出汗,病机均为营卫不和。(3)桂枝汤治疗使微汗调和营卫,而使病理之汗自止。(5)故而者皆可。

546、桂麻各半汤,桂二麻一汤证有何异同?

答:(1)同:均治表郁不解证(2)异:药量轻重有别。(3)桂麻各半汤:取麻、桂汤各半(各三分之一量),顿服,用于表郁较重者,小发其汗。(4)桂二麻一汤:为两份该桂枝汤(桂二分之一),一份麻黄汤(麻三分之一),分二次温服,用于表郁较轻者,以微发其汗。

547、表郁不解的临床特点和治法如何?

答:(1)表郁证,临床特点:发热恶寒如疟状,呈阵发性,并见面赤身痒等症。(2)治:小(微)发其汗。(3)方:桂二麻一汤,麻桂各半汤。

548、有人胃桂枝汤证恶风,麻黄汤证恶寒,二者以恶风寒为辨,对其应如何认识?

答:(1)麻证,桂证区别不在恶寒、恶风,而在有汗、无汗,脉浮紧与脉浮缓。(2)论中12条“啬啬恶寒,淅淅恶风”,35条麻证言恶风,3条恶寒,故太阳中风,太阳伤寒,既恶风又恶寒,不可为辨。(3)风寒其性各异,但外感兼而有之。

549、麻黄汤又哪些药物组成,其方义如何?

答: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麻:辛温发汗,宣肺平喘;桂:通阳,解肌祛风;

杏:宣降肺气;甘:和诸药,助汗源。

550、小青龙汤证的证候,病机如何?

答:(1)40、41条(2)机:外寒内饮证。风寒外束,卫闭营郁,兼寒饮犯肺。(3)症:发热恶寒,头痛,身痛,无汗,喘咳,脉浮紧等。

551、大青龙汤有哪些药物组成?其方义如何?

答:(1)麻黄汤加生姜、大枣、石膏(2)麻黄为君,重六两,配桂枝、生姜发汗之功最猛,宜风寒重证。杏仁,清宣利肺,枣草和脾胃助汗源,生石膏寒凉清内热,用量较小。(3)本方辛温发散之中兼具清热之功。

552、何谓伤寒蓄水证?

答:(1)蓄水证是外邪循经入腑,与水饮互结于膀胱,膀胱气化失职,而水道不通。(1)症候:小便不利,少腹胀满,发热烦渴,甚则渴欲饮水,水入即吐,或见心下痞,脉浮或浮数,舌苔白。亦可有表证的见症。治宜通阳化气利水,方用五苓散。

553、何谓伤寒蓄血证?

答:蓄血证为外邪化热,热邪随经深入下焦,与瘀血相互搏结。(2)症见少腹急结,或硬满疼痛,其人善忘,入狂,甚至发狂,舌质紫或有瘀点,脉沉涩或沉结,且小便自利

(3)治宜泻热逐瘀,轻用桃核承气汤,重用抵当汤,缓用抵当丸。

554、小建中汤为何主治腹痛和心中悸而烦?

答:(1)小建中汤系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饴糖甘温补中,倍芍药酸甘化阴,养阴蓄血,缓急,桂甘温通心脾之阳。(2)温中健脾,补虚缓急,平补阴阳,调和气血,可治虚寒腹痛。(3)也可治脾虚失健,生化之源不足,心失所养之心中悸而烦。

555、《伤寒论》中水停中焦证与太阳蓄水证有何区别?

答:(1)131条:“小便利者,饮水多,心下悸,小便少者,苦里急”。(2)73条“汗出而

渴,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3)水停中焦证可为心下悸,口不渴,

小便自利。太阳蓄水证为口渴,小便不利,少腹急迫。

556、苓桂术甘汤,茯苓甘草汤证证治区别?

答:(1)前者系脾虚水停之证,症: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晕,脉沉紧,方:健脾利水并重。(2)后者属脾胃虚水停之证,症:心下悸,甚则厥逆,口不渴等,方:健脾尤重利水。

557、心阳虚有欲作奔豚和奔豚二证,二者何以为治?

答:(1)心阳虚欲作奔豚证,为心阳虚弱致脾虚水停,水饮有上逆之势。心阳虚奔豚证,为心阳虚致下焦水寒之气上冲。(2)分别治以苓桂枣甘汤健脾利水,桂枝加桂汤祛寒和中。

558、心阳虚可有哪些不同的证候?其病理特点及治疗如何?

答:(1)五种证候。(2)心阳虚之心悸证,烦躁证,惊狂证,欲作奔豚证,奔豚证。(3)机:心阳虚损(4)治:温通心阳(5)桂枝甘草汤为基础用方。

559、试比较麻杏石甘汤与葛根芩连汤证?

答:(1)同:发热,汗出,气喘(2)麻证:汗下后,邪热壅肺,肺气上逆而喘,肺热蒸腾,迫津外泄而发热汗出,治:宣肺清热,降气平喘。(2)葛证:表证误下,邪气内陷,热传阳明,传导失职,故下利,邪热迫津外泄,故见热汗出,邪热迫肺,肺气失宣,故喘,兼表不解。治:表里双解,清热止利。

560、葛根汤、葛根芩连汤、桂枝人参汤均可治下利,如何区别使用?

答:(1)葛根汤由桂枝汤加麻黄、葛根而成,可发汗解表,升津舒经,治:太阳阳明合病,邪实于表,内迫阳明大肠,传导失职。(2)葛根芩连汤表里双解清热止利。治:表邪未解,邪热内传,蒸迫大肠,传导失职。(3)桂枝人参汤温中解表,治:太阴虚寒,运化失职,寒湿下注。

295、试述三承气汤的证治比较?

答:(1)调味承气汤证为燥热初结,症见蒸蒸发热,腹满心烦等,治以缓下和胃

(2)小承气汤证燥热已结于里,症见腹大满不通,潮热谵语,大便硬等,治以轻下燥结。

(3)大承气汤证为燥热深结,症见腹满痛,绕脐痛,谵语,潮热,手足汗出,便秘等,治以峻下热结

296、简述阳明腑实重证的主要脉证,病理及治法?

答:脉证,阳明外证:潮热,手足汗出,身重,反不能食,绕脐痛,腹满痛,腹痛不减,

减不足言,或大便乍难易,谵语见鬼,甚不识人,摸床寻衣,苔老黄,脉沉迟有力

病理:热结在里,津液大伤,便燥,成实,燥热深结

治法:荡涤实热,攻下燥结

301、何谓热结旁流?应如何处理?

答:“热结旁流”是指内实热结,热盛而迫津旁下,病人反出现下利的表现,但其人下利粪色青绿,殊臭,并有其它里热实证。故:燥屎内结乃为下利之因,治疗当攻下里实,即通因通用。

302、简述白虎加人参汤的脉因证治?

答:(1)白虎加人参汤多由白虎汤发展而来,高热汗出,津液消耗过多,元气有所损伤,属燥热亢盛,气阴两证

(2)见证:大烦渴不解,口干舌燥,脉洪大,但之软,或无大热,背微恶寒,时时

恶风

(3)以白虎汤清热保津,加人参益气生津

303、简述阳明病提纲“胃家实”的含义?

答:(1)胃家泛指肠胃系统,实气盛则实。(2)胃家实,胃肠邪热亢盛,里热实证。

(3)分阳明经、腑证,热盛于里,大热,大汗,大渴等。经证热与糟粕搏结,腹痛,便秘;腑证为潮热,谵语。

310、什幺叫脾约证?怎幺治疗?

答:(1)脾约证是脾受胃热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致大便秘结的病症。仲景曰:“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

仁主之”,脾失传输,偏渗膀胱,小便数,大肠津亏,便秘的称脾约。

(2)脾约证当润下,方用麻子仁丸,即小承气汤加杏仁、麻仁、芍药。

313、简述阳明恶寒的特点及自罢的机理是什幺?

答:(1)阳明恶寒的特点:时间短,程度轻,不久自罢

(2)自罢之理:阳明燥热为本,外邪入侵,不久即从燥热而化,而发热,故仲景

曰:“万物所归,无所复传”

(3)外邪初犯阳明,经气被遏而恶寒

352、怎样区别使用治黄三汤?

答: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均为治疗阳明发黄的常用方;

茵陈蒿汤为泄热利湿退黄之剂,故湿热发黄兼里实热者宜之;栀子柏皮汤主以清热利湿退黄,凡湿热郁蒸发黄,热重于湿者可与之;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有解表清利湿热退黄之功,治疗湿热发黄兼表证主方。

361、简述阳明三急下证的内容?

答:(1)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2)阳明病,发热,汗多者

(3)发汗不解,腹满痛者

(4)三者均有燥热伤津过甚,或灼伤真阴,需急下存阴

249、简述少阳提纲证?

答:(1)少阳提纲证:口苦,咽干,目眩

(2)口苦:为胆火上炎,胆气上逆

咽干:胆火灼伤津液

目眩:风火循经上扰

(3)三证为自觉症,须结合98条所述主症,即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4)故本提纲证不是诊断少阳病的唯一标准

250、简述少阳病的性质,病机,治法及代表方?

答:性质:阳热证半表半里证

病机:少阳三焦不通,枢机不利,胆火内郁兼乘袭脾胃

治法:助正达邪,和解枢机

代表方:小柴胡汤

251、少阳兼水饮证是怎样形成的?起证治如何?

答:(1)形成:汗下失当,外邪入少阳,枢机不利,三焦壅滞,决渎失司,水饮停留(2)症见:往来寒热,心烦,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但头汗出,渴而不呕

(3)治当和解少阳,兼温化水饮

(4)方用柴胡桂枝干姜汤

252、少阳兼太阳表证,兼阳明腑实证的主要特点及治法如何?

答:少阳兼太阳表证,症见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心下支结等,治以和解少阳兼解表,

方用柴胡桂枝汤

少阳兼阳明腑实证,症见往来寒热,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或便干结,或潮热,或下利,治以和解少阳兼通下里实,方以大柴胡汤,若正气已伤,尚先和解少阳,不愈,则以柴胡加芒硝汤。

257、何谓少阳病?分析其主证,或见证的机理,及其治疗原则?

答:(1)少阳病是正邪交争于表里之间以致枢机不利之病变

(2)主症: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3)或然症:或胸中烦而不渴、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咳

(4)治以小柴胡汤透表达邪,和解枢机

491、吴茱萸汤在《伤寒论》中用于哪些病证?为什么?

答:吴茱萸汤在《伤寒论》中用于三种病证,即:厥阴病肝寒犯胃,浊阴上逆所致干呕,吐涎沫,头痛证。

少阴病阳气虚衰,阴寒上逆犯胃所致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证。

阳明病胃中虚冷,寒浊上逆,所致食谷欲呕证。

病机均为阴寒内盛,胃气不降,浊阴上逆,故异病同治,均予吴茱萸汤。392、简述少阴三急下证及其意义?

答:(1)口燥咽干者(2)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3)腹胀不大(4)机:均真阴不足,邪实有余意义:急下存阴

393、何谓少阴病?有几种类型?其病机治则如何?

答:少阴病属心肾功能衰微的全身性虚弱证。分型:少阴寒化证,少阴热化证,机:前:心肾阳虚,阴寒内盛;后:心肾阴虚,阴虚火旺。治:前:扶阳抑阴,后:育阴清热

407、何谓格阳证,戴阳证,其证治异同如何?

答:(1)二者均为少阴阳气大衰,阴盛格阳所致,属真寒假热证,格阳于外为格阳证,格阳于上为戴阳证;(2)证:手足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真寒之项,前者身反不恶寒,后者为面赤干呕,心烦,身因痛者。(3)治法:格阳,通内外阳气,方:通脉四逆汤;戴阳:通上下阳气,方:白通汤

417、黄连阿胶汤,栀子豉汤证治异同如何?

答:黄连阿胶汤证:症:心烦不得眠,头晕,耳鸣,咽干,口燥等,脉细数。机:阴虚火旺。治:育阴清热;栀子豉汤证:症:虚烦不得眠,心中懊侬,反复颠倒。机:邪热留扰胸膈。治:清热除烦

474、厥阴病的厥热胜复有几种类型,各说明什么机制?

答:厥热胜复是阴阳消长的外在表现为“厥热往来”阴盛则冷,阳复则热。三种类型:(1)厥热相等,热多于厥,阳盛阴退,其病当愈(2)厥多于热:阳复不及,不能胜邪,其病为进(3)发热不止:阳复太过,致阳热变证

475、厥阴篇中论及几种厥?其病机如何?

答:(1)六种:寒、热、蛔、血、气、停水致厥,机:阴阳气不相顺接(2)寒厥:阳衰阴盛,失于温煦,热厥:热邪亢盛,阳郁于里,蛔厥:上热下寒,蛔虫内扰,血虚寒厥:血虚寒凝,经脉失养,气郁厥:肝郁气滞,阳郁不宣,水饮厥:水饮内停,遏阻阳气

480、简析血虚寒厥证治,及“内有久寒”证治。

答:血虚寒厥证:素体血虚,复为寒凝,血运不畅,四肢失养所致。症:四肢厥逆。

脉细欲绝。治:养血通脉,温经散寒,方:当归四逆汤

“内有久寒”素有寒饮不化。症:腹中冷痛,呕吐清水涎等,加吴茱萸,生姜以温化寒饮,宣散水气,降逆化痰止呕。

481、寒厥、热厥证治特点为何?

答:寒厥:症:肢厥,脉微欲绝,呕吐下利清谷,或身反不恶寒,面色赤等。机:阳衰阴盛,阳气不能温煦四肢,治:回阳救逆,方:通脉四逆汤,白通汤

热厥:症:肢厥,脉滑身热,便秘,机:邪热亢盛,阳郁不能外达,治:清宣阳郁,方:白虎承气汤。

512、简述乌梅丸证病因病机主治?

(1)乌梅丸证即蛔厥证,为脏寒使蛔虫不安,向上窜扰所致(2)见症:四肢厥逆,时静时烦,得食而呕又烦,并又蛔虫吐出和吐蛔虫史等(3)病机为上热下寒的寒热夹杂证(4)主治蛔厥,久利,及提纲上热下寒证。

513、厥阴病篇的上热下寒证有哪些?

答;乌梅丸证,干姜芩连人参汤证,麻黄升麻汤证

514、霍乱病篇论述的霍乱属于中医的哪一种霍乱?

答:(1)对照论中“霍乱病篇”的实际内容,其病因病机侧重寒湿,证候以呕吐而利为主,因此属于中医的寒湿霍乱。(2)尚不包括寒湿霍乱与干霍乱等内容。

515、何谓霍乱?说明其病因病机?

答:(1)霍乱是指卒然发作,以上吐下泄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因其发病迅速,程度危重,有挥霍撩乱之势而名之。(2)多因饮食不洁,寒温不调,或感受六淫之邪,表里之邪相搏,寒热错杂,乱于中焦,致脾胃不和,升降失职,清浊相干,而吐利交作。

517、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的组方意义所在?

答:(1)“甚者从之”,加猪胆汁祛寒,能引大辛大热之姜附入阴,以防阴盛对阳热药的格拒不受。(2)“益阴和阳”,猪胆汁苦润,以益阴滋液,可补吐利液竭,又防姜附劫阴之弊。(3)通脉四逆汤,破阴回阳,通达内外,以治阴盛格阳。(4)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则可回阳救逆益阴和阳。

518、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证与白通加猪胆汁汤证有何异同?

答:(1)前者主治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证属阳亡阴竭,加之以回阳救逆,益阴和阳。(2)后者主治阴盛格阳,服白通汤,不但下利不止,反厥逆无脉,干呕烦,证属阴盛戴阳,加之以破阴回阳,通达上下。(3)前者重在阳亡阴竭,格拒不甚;后者则为格拒为主,阴竭不显。

519、简述芩连人参汤证病因病机证治?

答:其为下寒上热相格拒,以食入即吐为其主要临床表现(2)属胃热脾寒的寒格证(3)且可用于治疗呕家挟热而不宜于香砂橘半者和膈上有热之吐逆不受食者。

520、简述麻黄升麻汤证治?

答:(1)其为伤寒误下,致正虚邪陷阳郁(2)见症:手足厥逆,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寸脉沉而迟,下部脉不至。(3)证属正虚阳郁的上热下寒证,即肺热脾寒证。

(4)方用麻黄升麻汤升阳解郁兼益气养阴。

521

《伤寒论》期末测试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中风:伤于风的意思,与突然歪倒,口眼歪斜之中风病不同。 2.热色:即红色。 3.纯阴结:没有兼夹证的阴结。《辨脉法第一》: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 4.四逆辈:辈,类也。指四逆、理中汤一类的方剂。《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注:“指四逆、理中、附子等汤而言也”。 5.蛔厥:因蛔虫窜扰而致的手足厥冷。 6.追虚逐实:损伤不足的正气,增加有余的病邪。 7.口不仁:言语不利,食不知味。 8.往来寒热: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 9.合病:初起两经或两经以上同时发病的,称为“合病”。 10.面垢:面部如蒙油垢。 二、 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 2.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3.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91) 4.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103) 5.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6.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182) 7.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273)8.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317) 9.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337) 10.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三、单项选择题 1.太阳伤寒与中风的鉴别要点D.汗出与否 2.呕吐肠鸣下利,心下痞满不痛,最适宜用的方剂是。A.半夏泻心汤 3.太阳伤寒表实证见“未发热”的原因,风寒较重,卫阳郁闭,未能及时达表抗邪 4.下列证候,附子汤的主证?背恶寒,手足寒身体痛,骨节痛口中和脉沉 5.太阳中风汗出的的机理是。B.风寒外袭,卫阳不固,营不内守 6.下列三承气汤比较:三承气汤中都有大黄大承气汤厚朴用量最重大承气汤枳实用量最多三承气汤中大黄用量都一样 7.以下哪一方要求“顿服之”?C.调胃承气汤 8.通脉四逆汤的加减法,A.面色赤者加葱白九茎B.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C.呕者加生姜二两D.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 9.黄连阿胶汤的药物组成是。 D.黄连、阿胶、白芍、黄芩、鸡子黄 10“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其“腹满时痛”是病属。A.太阴 1.太阳蓄水与蓄血证的鉴别要点是。B.小便利与不利D.有无神志症状

最新伤寒论重点条文-一般考试必考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 3 6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 13 20 26 31 34 35 38 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64 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 82 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 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106、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 135 138 146 154 161 163 177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236、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7 303 305

319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351 378 伤寒:伤寒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使之一切外感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之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直中: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凡直中者,病情一般较重 胸胁苦满:苦,用作动词。即病人苦于胸胁满闷不适 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多声音高亢 合病:二经或二经症状同时出现者 并病:一经症状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者,谓之并病 坏病:指因误治使病情恶化,难以用六经正名者 热越:即热邪发泄于外之意 阳浮而阴竭:一指营卫,卫气浮盛,故称阳浮;营阴不足,故称阴弱。一指脉象,轻按则浮,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阴弱 荣气和:荣气,即营气。和,平和,即正常。荣气和,即营气未受邪 口不仁:言语不利,食不知味,口中粘腻不清爽 口中合:指口中不苦、不燥、不渴 消渴:形容口渴太甚,急欲饮水,饮不解渴之状 水逆:宿水内停,新水不能受纳,以致渴欲饮水,水入即吐 虚烦:指无形热邪扰于胸膈而致的烦躁。虚,非正气虚,乃与有形实热相对而言,意指热邪之无形 协热而利:协,合也。热,指表热。协热而利,指表热不解而兼下利 酒家:指嗜酒之人 喘家:指素患喘疾之人 目瞑: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恍惚心乱:神识昏惑模糊,心中慌乱不安 清谷:即泻下未消化的食物 心中懊憹: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 藏结:证候名。藏亦作脏。指由脏气虚衰,阴寒凝结,气血阻滞而形成的病证 痞:证候名,指痞证,以心下痞塞不舒,按之柔软不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 剂颈而还:剂通齐。剂颈而还,指头部汗出,到颈部而止,颈部以下无汗 脾约:脾之转输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致肠燥便结者 汗出濈濈然:濈,水外流;汗出濈濈然,是汗出连绵不断的意思 心愦愦:愦,糊涂,昏乱。心愦愦,即形容心中烦乱不安之状 潦水:指地面流动的雨水 郑声:语言重复,声音低微,见于虚证 自利:指自发性下利,非误治所致 脾家实:实,此处指正气充实,非邪实,即脾阳恢复之义 胃家实:胃肠燥热亢盛。胃家,泛胃肠而言;实,是指病证的性质,即邪气盛 但欲寐:精神萎靡,呈似睡非睡状态 下厥上竭:因阳气虚于下而厥逆,故称下厥;因阴血出于上而耗竭,故称上竭 气上撞心:心,泛指心胸部位。气上撞心,即病人自觉有气上冲心胸部位

完整word版,伤寒论考试内容总结(最终版)

1.选择题共40分,单选。 2.名词解释共10分。 3.简答题1道或2道,每题5分。 4.问答题2道,10分。 5.原文阐释15分。 第二部分考试重点 第一类:老师明确提出的考试内容 一、名词解释(共10分): 1.广义伤寒(P7):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2.狭义伤寒(P7):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3.合病(P13):凡两经或者三经证候同时出现者,称为合病。 4.并病(P13):凡一经证候未罢,继而又见一经证候者,谓之并病。 5.直中(P13):素体虚弱,感受外邪,病情无三阳传入之过程,而直犯三阴者为直中。 6.太阳病(P17):人体感受外邪,正邪交争于人体浅表所出现的病证。 7.酒客(P30):嗜酒之人。 8.喘家(P32):指素有喘证之人。 9.白饮(P58):又作白米饮,即米汤;亦有说指白酒。 10.四逆辈(P195):辈指一类的意思。四逆辈即指理中汤、四逆汤一类的方剂。 二、简答题(1道或2道,每题5分): 1.何谓坏病?其治疗原则是什么?(即辩证的治疗原则)(P66) 答:①坏病,即变证,指因误治而病情恶化,证候错综复杂,难以六经证候称其名者。②治疗原则: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③坏病变化复杂,证候多端,必须由医生仔细观察分析现有的脉证,辨明既往用过何种误治方法。在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作出的正确诊断,运用理法方药的知识,准确辨证,按证立法,依法选方。④“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不仅是治疗坏病的原则,而且也是辨证论治精神的体现,对治疗其它各种疾病都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2.白虎加人参汤证,为何会有口大渴、口大烦渴不解?(P138) 答:①病因:伤寒汗吐下后,邪入阳明,或伤寒邪气自传阳明。②口大渴的原因:胃中津液耗伤,舌上干燥而烦,里热伤津,津伤则饮水自救,故见口渴。③口大烦渴不解:大烦渴者为心烦之甚,口渴之极。因热盛耗气,气伤则不能将水化为津液,故饮水数升而口渴不解。 3.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腹胀满的病机是什么?是实证、虚证、还是虚实夹杂的 腹胀满?(P87 ) 答:①病机:气机壅滞,脾虚不运。即,发汗太过,使脾气脾阳损伤,运化失司,湿邪内生,湿聚为痰,痰湿阻滞,气机不利,故腹胀满。②证属虚中夹实。

北京中医药大学 《伤寒论》试卷

《 伤 寒 论 》 本 科 试 卷 及 参 考 答 案 北京中医药大学 《伤寒论》试卷 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试时间 题 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 号 得 分 签 字 一、选择题(共50分,每题1分)。得分:___________ A型题:每题都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只许从中选取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案卷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涂黑,以示正确答案。 1.白虎汤证“脉浮滑者”其病机是: A.燥热结聚胃腑

B.邪热充斥内外 C.表热过盛 D.外有表证,内有燥实 E.外有微寒,内有燥热 2.“伤寒下后,——,栀子厚朴汤主之”。请填入: A.心烦腹满 B.昼日烦躁不得眠 C.身热不去 D.心烦腹满,卧起不安 E.卧起不安 3.“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热多”是指: A.内热偏盛 B.湿热较盛 C.阴虚较盛 D.热与水结较盛 E.邪在阳,表不解 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选用何方:A.桂枝汤 B.大青龙汤 C.小青龙汤 D.苓桂术甘汤 E.五苓散 5.大黄黄连泻心汤中大黄的用法哪项是正确的: A.先煮 B.后下 C.用麻沸汤渍之 D.与它药同煮 E.以上均不是 6.桂枝加桂汤证的病机是: A.心阳虚,下焦水饮欲动 B.心阳虚,下焦寒气上冲 C.心阳虚,冲脉之气上逆 D.心阳虚,肝胃之气上逆 E.以上都不是 7.“心下痞”一症可见于下列除哪项之外的证候? A.五苓散证 B.甘草泻心汤证 C.桂枝人参汤证 D.赤石脂禹余粮汤证 E.旋复代赭汤证 8.“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________主之” A.小承气汤 B.大承气汤 C.调胃承气汤

《伤寒论》试题及答案

《伤寒论》试题 一、单选题 1、气喘,咳痰清稀,宜服用哪方() A.麻黄汤 B.桂枝加杏子厚朴汤 C.桂枝汤 D.小青龙汤 2、"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适用于() A.气血损伤惊悸证 B.心阳虚烦证 C.心阳虚惊狂证 D.邪气弥漫烦惊谵语证 3、下列哪方可以治疗少阴热化证() A.桃花汤 B.猪苓汤 C.麻黄细辛附子汤 D.吴茱萸汤 4、"下列除哪项外,均属吴茱萸汤的主治证() A.胃中虚寒,食谷欲吐 B.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 C.少阴吐利,手足逆冷

D.胃虚停饮,心下痞硬 5、炙甘草汤证的病机是() A.发汗太过,损伤心阳 B.心气不足,气血虚少 C.心阳不足,肾水上逆 D.心阳不振,心阴不足 6、太阳蓄水证“消渴”的病机是() A.水饮内停,阳虚不化 B.里热伤津,津液不足 C.饮停气阻,气不化津 D.阴虚有热,水热互结 7、“虚烦”的含义是() A.正气虚致心烦 B.心烦由阴血虚所致 C.心烦由无形邪热所致 D.虚热扰心致烦 8、阳明病的基本病机是() A.胃肠燥热亢盛,里热实证 B.里热炽盛与肠中糟粕相结 C.邪热结滞于胃 D.里热炽盛,津亏液耗

9、麻子仁丸证的脉症表现哪项是错误的() A.腹满痛 B.大便硬 C.不更衣十日无所苦 D.趺阳脉浮而涩 10、"原文: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其中“协热而利”意指() A.太阳与阳明合病而下利 B.太阳与少阳合病而下利 C.热结旁流之下利 D.里寒夹表热下利 11、"“麻沸汤”是指() A.麻醉用的汤剂 B.煮沸的水 C.麻黄煮沸去上沫 D.即麻黄汤 12、"白头翁汤证的病机是() A.少阴邪热,内迫阳明,损伤肠络 B.厥阴寒热错杂,壅滞肠道,损伤肠络 C.肝经湿热下注,损伤肠络

伤寒论重点背诵条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

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

中医《伤寒论》考试试题题库及答案详解

中医《伤寒论》考试试卷试题库 中医《伤寒论》考试试卷(一卷)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太阳与阳明合病,自下利者,选用( )⑴桂枝加葛根汤⑵黄芩汤⑶葛根汤⑷桂枝人参汤 2、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A、白通汤B、四逆汤C、通脉四逆汤D、四逆散 3、桂枝新加汤证得身痛,其病机就是:A、阴阳两虚B、营血不足C、风湿束表D、寒邪外束 4、桂枝人参汤方得组成就是( )⑴桂枝汤方加人参⑵桂枝汤合理中汤 ⑶理中汤加桂枝⑷理中汤加人参 5、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⑴大柴胡汤⑵小柴胡汤⑶小承气汤⑷柴胡加芒硝汤 6、生姜泻心汤证得主症为⑴噫气不除,心下痞⑵干噫食臭,心下痞硬⑶肠鸣下利,心下痞硬⑷呕吐而利,心下痞硬 7、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者,宜选用(⑴四逆汤⑵白通汤⑶通脉四逆汤⑷白通加猪胆汁汤 8、桂枝去芍药汤证得脉象就是:A、脉浮B、脉数C、脉促D、脉滑9、茯苓四逆汤得适应症就是A、昼夜俱烦躁B、昼日烦躁,夜而安静C、头眩,身瞤动D、身不痛,但重 10、头汗出得病机就是:A、郁热上蒸B、虚阳上奔C、营卫失调D、阴阳两虚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背恶寒可见于⑴小青龙汤证⑵白虎汤证⑶附子汤⑷白虎加人参汤证⑸真武汤 2、用蜜得方剂有:A、乌梅丸B、麻子仁丸C、抵当丸D、猪肤汤E、大陷胸丸 3、大陷胸汤主治脉症为⑴项亦强,如柔痉状⑵心下痛,按之石硬⑶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⑷脉沉紧⑸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 4、心下痞,可见于⑴大黄黄连泻心汤证⑵旋复代赭汤证⑶五苓散证⑷甘草泻心汤证⑸生姜泻心汤证 5、乌梅丸可治疗⑴厥阴寒证⑵厥阴热证⑶久利⑷蛔厥⑸厥阴上热下寒证 四、填空题:(每空0、5分,共15分) 1、“脐下悸,欲作奔豚”者,治以 2、“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者,大青龙汤主之。” 3、“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 , ,不恶寒,反恶热也。” 4、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不下止, ,表里不解者, 主之。 5、“厥阴之为病, ,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 6、小柴胡汤得运用原则就是“”。 7、“自利不渴者,属,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 8、坏病就是指。其治则就是“”。 9、“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 主之。” 10.“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 主之。” 11.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 主之。 12、发热恶寒,头项强痛,无汗,脉浮紧,用方。 13、“干呕,吐涎沫,头痛者, 主之。” 14、“凡厥者, 便为厥,厥者, 就是也。” 15、“阳明病,若能食,名;不能食,名。“ 16、大黄黄连泻心汤得煎服法就是。 17、白通加猪胆汁汤中猪胆汁、人尿得作用就是。 18、栀子豉汤证得病机就是。 19、论中以清酒加水煮取药物得就是与两方。 20、大柴胡汤证得病机就是。 21、桃核承气汤中大黄得作用就是: 。 22、黄连汤中桂枝得作用就是。

传说中伤寒论的题库~

传说中伤寒论的题库~ (仅供参考~ 作者:占卜先生) 简答题 1.简述六经病各自的治法及代表方剂: 太阳病解肌发汗,用麻黄汤或桂枝汤;阳明病清热泻下,用白虎汤或承气汤;少阳病和解少阳,用小柴胡汤;太阴病温中散寒,用理中丸;少阴病回阳救逆,用四逆汤;厥阴病清上温下,用乌梅丸。 2.如何理解太阳病提纲证: 太阳病提纲即原文第一条“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外邪袭表,正气抗邪,正邪相争与表,气血浮胜于外,故脉浮;太阳受邪,经气运行不利,故头项强痛;风寒束表,卫阳被遏,不能温分肉,故恶寒。以上脉证反映了外邪袭表,营卫失和,正邪相争于表的病理机转,为太阳病的主要脉证,也是表证共有的症状。 3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的辨别要点是什么?简述病机: 鉴别要点在于汗出和无汗,脉浮紧和浮缓。二者虽均为风寒袭表所致,但太阳中风证的病机为卫阳不固,营不内守,故见汗出,汗出后营阴内弱,故脉搏宽缓而呈浮缓之象;太阳伤寒证的病机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故见无汗与脉浮紧。 4桂枝汤正本有汗出,为何还用发汗之法?: 桂枝汤证出现的“汗出”是营卫不和的表现,为病汗;而服桂枝汤后的汗出属于药汗。因桂枝汤不仅可解肌祛风,而且还可以调和营卫,滋阴和阳,用其发汗可使营卫相和,病汗自止,故桂枝汤证虽见汗出,仍宜用桂枝汤微发其汗,通过发汗达到止汗的目的。 5“荣弱卫强”的涵义是什么?: 即营弱卫强,是对太阳中风证病机的反复说明。所谓卫强,并非生理情况下的卫气强盛,而是指风寒袭表,卫气浮胜于外,与邪交争而成发热的亢奋现象;所谓营弱,也不是营阴真的虚弱,而是由于卫气失其正常的固外开合之职,营阴不能内守而汗出,与卫强相比,呈现相对不足的状态。 6“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的机制是什么?

伤寒论复习重点打印版

伤寒论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指 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即为“伤寒有五”中之“伤寒”。 2、白饮:指米汤 3、并病:凡一经证候未罢,继而又见一经证候者称并病 4、面垢:面部如蒙油垢 5、消渴:指口渴而大量饮水的症状,并非内科杂病中的消渴病 6、直中:素体虚弱,感受外邪,病情无三阳之过程,而直犯三阴出现三阴证候者 7、虚烦:吐下后余热所致的心烦。虚,非正气虚,乃无形的邪热。 8、喜呕:喜,容易发生。喜呕,即易呕。 9、谷道:即肛门 10、将息:调养、休息、护理之意。指服药后的调护法。 11、周时:指一昼夜,即24小时 12、霍乱:是一种猝然发病,以上吐下泻为主要特征的急性胃肠疾病。霍,有迅 疾、急剧、骤然之意:乱,即变乱、混乱之状。 13、寒格:指上热与下寒相格拒。 14、蛔厥:因蛔虫窜扰而致的四肢厥冷。 15、虚羸:虚弱消瘦。 16、结胸:证侯名。指实邪结于胸膈脘腹部位,以胸膈脘腹部位硬满疼痛为主要 特征的证侯。 17、法醋:即食用醋。 18、脾家实:实,此指正气充实,即脾阳恢复之意。 19、但欲寐: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或阴血不足,均导致神失所养,出现精神萎 靡不振,神志恍惚而呈似睡非睡的状态。 20、麻沸汤:煮沸之水。 21、口不仁:即口中麻木,言语不利,食不知味。 22、寒热往来: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作止无定时。 23、筋惕肉瞤:近义,皆指抽动。筋惕肉瞤即指筋肉跳动。 24、合病:凡两经或三经证候同时出现者,称为合病。 25、中风:中,伤也。中风,证候名,指为风邪所伤,太阳病的一种证候,与内 科突然倒扑,口眼歪斜之中风病不同。 26、劳复:疾病初愈,因过劳而复发者。 27、除中:指胃气垂绝,而反能食的反常之象。 28、清脓血:即便脓血。 29、脏厥:因肾脏真阳极虚而致的四肢厥冷。 30、喜唾:时时唾痰涎沫。 二、简答题 1、伤寒提纲六大纲领及其病机

伤寒论试题

17.附子汤证中身体痛、骨节痛的机理是:[ ] A 阳虚阴盛,水寒不化,凝滞筋骨 B 寒邪外束,营阴郁滞,气血不通 C 素有久寒,气血不足,筋骨失养 D 阳虚阴盛,寒水泛滥,水渍四肢 E 风寒内侵,阳虚不温,四肢失养 18.黄连阿胶汤的作用是:[ ] A 辛凉清热 B 清宣郁热 C 育阴清热 D 清热生津 E 和解泄热 19.厥阴病提纲的病机是:[ ] A 正伤邪陷,寒热错杂 B 上热下寒,寒热错杂 C 阴阳胜复,寒热错杂 D 正伤邪陷,表邪未解,上热下寒 E 上热下寒,寒热格拒 20.干姜芩连人参汤证的“寒格”是指:[ ] A 脾胃虚寒而吐利 B 寒水内停而吐利 C 上热与下寒相拒而吐利 D 肝寒气逆而吐利 E 脾肾虚寒 而吐利 21.下列何方证,不属于寒热错杂?[ ] A 麻黄升麻汤证 B 乌梅丸证 C 黄连汤证 D 小青龙汤证 E 大青龙汤证 22.以下除哪一汤证以外,均属水饮为患?[ ] A 竹叶石膏汤证 B 牡蛎泽泻散证 C 小青龙汤证 D 茯苓甘草汤证 E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23.下列何方证不属上热下寒证:[ ] A 附子泻心汤证 B 乌梅丸证 C 麻黄升麻汤证 D 栀子干姜汤证 E 干姜芩连人参汤证 24.《伤寒杂病论》的成书年代大约是:[ ] A 春秋时期 B 西汉末年 C 战国时期 D 东汉末年 E 晋代 25.关于《伤寒论》一书内容的论述,下面哪项较为确当:[ ] A 全面地阐述了寒邪所致疾病 B 全面地阐述了外感疾病和杂病 C 全面地阐述了外感风寒,未论及外感温热和杂病 D 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外感热病,兼述杂病 E 全面地阐述了外感风寒,兼述外感温热,未论及杂病 26.太阳病的头痛特点是:[ ] A 头顶胀痛 B 头项强痛 C 前额刺痛 D 两侧头痛 E 头痛如裹 27.病人主诉“气喘”,可辨为小青龙汤证的依据是:[ ] A 发热,恶寒,小便不利 B 发热,无汗,头痛,恶寒,烦躁 C 发热,恶寒,汗出,头痛 D 汗出而喘,无大热,脉数 E 发热,头痛,无汗,恶寒,咳嗽,呕逆 28.“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治宜:[ ] A 桂枝人参汤 B 桂枝加芍药汤 C 葛根汤D 葛根黄芩黄连汤E 生姜泻心汤 29.关于太阳蓄水证与蓄血证的症状鉴别要点,下列答案正确的是哪一项?[ ] A 一在气分,一在血分 B 一在膀胱,一在少腹 C 一无热邪,一有热邪 D 小便利与不利,神志正常与否 E 是否有“下血”症状 30.以下哪一项不是大、小结胸证的鉴别要点:[ ] A 前者为水热互结;后者为痰热互结 B 前者疼痛按之石硬;后者按之疼痛,未至石硬 C 前者舌苔黄滑;后者舌苔白滑 D 前者病位从心下至少腹;后者正在心下 E 前者脉沉紧;后者脉浮滑 B型题(5分):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用一次或几次或一次也不用。 A 表邪内迫,大肠传导失职 B 表邪化热入里,内迫肠道 C 风寒束表,水饮内停下渗大肠 D 营卫不和,脾虚水停 E 脾阳虚弱,寒湿内阻 31.葛根黄芩黄连汤证的病机是:[ ] 32.葛根汤证的病机是:[ ] 33.理中丸证的病机是:[ ] A 温通心阳 B 温通心阳,镇惊安神 C 温通心阳,化气行水 D 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E 温通心阳,潜镇安神

伤寒论考题【伤寒论考试】

伤寒论考题【伤寒论考试】 伤寒论学习掌握内容 伤寒:伤寒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使之一切外感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之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直中: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凡直中者,病情一般较重 胸胁苦满:苦,用作动词。即病人苦于胸胁满闷不适 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多声音高亢 合病:二经或二经症状同时出现者 并病:一经症状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者,谓之并病 坏病:指因误治使病情恶化,难以用六经正名者 热越:即热邪发泄于外之意 阳浮而阴竭:一指营卫,卫气浮盛,故称阳浮;营阴不足,故称阴弱。一指脉象,轻按则浮,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阴弱 荣气和:荣气,即营气。和,平和,即正常。荣气和,即营气未受邪 口不仁:言语不利,食不知味,口中粘腻不清爽 口中合:指口中不苦、不燥、不渴 消渴:形容口渴太甚,急欲饮水,饮不解渴之状 水逆:宿水内停,新水不能受纳,以致渴欲饮水,水入即吐 虚烦:指无形热邪扰于胸膈而致的烦躁。虚,非正气虚,乃与有形实热相对而言,意指热邪之无形

协热而利:协,合也。热,指表热。协热而利,指表热不解而兼下利 酒家:指嗜酒之人 喘家:指素患喘疾之人 目瞑: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恍惚心乱:神识昏惑模糊,心中慌乱不安 清谷:即泻下未消化的食物 心中懊憹: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 藏结:证候名。藏亦作脏。指由脏气虚衰,阴寒凝结,气血阻滞而形成的病证 痞:证候名,指痞证,以心下痞塞不舒,按之柔软不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 剂颈而还:剂通齐。剂颈而还,指头部汗出,到颈部而止,颈部以下无汗 脾约:脾之转输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致肠燥便结者 汗出濈濈然:濈,水外流;汗出濈濈然,是汗出连绵不断的意思 心愦愦:愦,糊涂,昏乱。心愦愦,即形容心中烦乱不安之状 目中不了了:视物不清 不了了:了,完结.结束,清楚之意。不了了,指病症基本已,但仍有不舒适的觉潦水:指地面流动的雨水 郑声:语言重复,声音低微,见于虚证 自利:指自发性下利,非误治所致 脾家实:实,此处指正气充实,非邪实,即脾阳恢复之义

伤寒论考试重点简答题

1,伤寒论本来是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着,张仲景,字机,伤寒杂病论约成书于东汉末 年(公元2 0 0 年- 2 1 9 年) 2, 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的鉴别要点是什么?清简述其病机。太阳中风证:证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病理特点是腠理疏松,营卫不和,卫强营弱。太阳伤寒证:证见恶寒,无汗,身体骨节疼痛,脉浮紧,病理特点是,腠理致密,卫阳被遏,营阴瘀滞。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二者的鉴别要点在于汗出与无汗,脉浮缓与浮紧。二者虽均为风寒袭表所致,但太阳中风证的病机为卫阳不固,营不内守,故见汗出,汗出后营阴内弱,故脉搏宽缓而呈浮缓之象;太阳伤寒证的病机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固件无汗与脉浮紧。 太阳伤寒与太阳中风:中风证为卫阳不固,营阴失守,以汗出脉浮缓为特点;伤寒证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以无汗脉浮紧为特点。3,桂枝汤证的兼证桂枝加葛根汤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桂枝加附子汤证,桂枝去芍药汤证,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 5、何为“麻黄八症”?简述产生机理。“麻黄八症”亦称“伤寒八症”,是指太阳伤寒表实证的八个症状,包括头痛、发热、神通、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喘。由于风寒束表,肌肤失煦,故见恶风寒;卫闭营郁,经气运行不畅,故头身疼痛;寒邪外束,腠理郁闭,故见无汗;肺气不宣则作喘。 6、简述麻黄汤证与葛根汤证的区别。 两者皆为风寒束表,卫闭营郁之伤寒表实证,证候相似,但又有所不同:麻黄汤证为风寒外束,肺气不宣,故见表实而喘,虽有头项强痛而无项背强几几;葛根汤证为风寒外束,经气不利,故见表实证兼项背强几几而无喘。 7,葛根汤与葛根加加半夏汤两者相同之处:都是风寒束表,内迫阳明为病。 所异者:前者是证见太阳病兼太阳经输不利的项背强几几,及风寒内迫大肠,传导太过,证见下利,后者是是内犯胃腑,胃气上逆,证见呕逆。“不下利,但呕者”即风寒邪气内犯于胃的病理机转,此时用葛根加半夏汤,以葛根汤发散风寒,加半夏和胃降逆。若胃与大肠具受其累则呕利具发,临床亦为常见,也可用葛根加半夏汤,8,葛根汤证与桂枝加葛根汤证有何异同? 两者皆为太阳病兼项背强几几,不同的是:桂枝加葛根汤证为表虚证兼经腧不利,故见“汗出恶风”;葛根汤证为伤寒表实证兼经腧不利,故见“无汗恶风”。汗出与否是两者的鉴别要点。 9,简述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脉证、病机和治法 太阳中风主症:①发热一风邪犯表,卫阳浮盛,抗邪于外②汗出一卫阳不固,营阴失护,弱而不守③恶风寒一邪扰卫阳,卫阳失其温煦④鼻鸣—肺合皮毛,开窍于鼻,皮毛受邪,肺窍不利⑤干呕—胃为卫之源,表气失和,卫病干胃,胃气上逆。 病机:风邪束表,营卫不和,卫强营弱。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要桂枝汤)太阳伤寒主症:①头痛、发热、恶 风一寒邪伤于肌表②身疼体痛骨节疼痛一寒凝经脉,经气不利③无汗一寒性收引,卫气合而不开,汗孔闭塞④喘一肺合皮毛,表闭则肺气不宣。病机:寒邪外束,卫阳郁遏,营阳涩滞。治法:开腠发汗,固肺平喘(方要麻黄汤) 伤寒、中风:太阳中风证有汗、脉浮弱,而太阳伤寒证为无汗、脉浮紧。中风证的病机为风寒袭表,营弱卫强(营卫不和),唯其汗出脉弱,为表虚证;伤寒证得基本病机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以其无汗脉紧称之表实证。 10,痞证的成因与症候特点 脉浮而紧,脉浮主表,脉紧主寒,是太阳伤寒的脉象。太阳伤寒本应辛温发汗,使寒邪从汗解。若误用下法,则正气受挫,表邪趁机内犯,导致气机痞塞,则“紧反入里”而形成痞证。误下先虚其里,使脾胃之气受伤,而邪气由表入里,影响脾胃升降功能,使心下气机无力斡旋,而滞塞不通遂成痞证。 痞证的特点是,患者自觉心下堵闷不舒,然,按之却柔软无物,说明此属无形之邪气雍滞心下,故云“但气痞耳” 11,太阴病“宜服四逆辈“的原因及区别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病机:太阴脾脏虚寒,即中阳不足,脾胃虚弱,寒湿内盛,升降失常。主证:自利不渴,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治法:温中补虚止利,温中散寒,健脾燥湿, 方剂:轻:理中汤、理中丸;重:理中汤加附子;极重:四逆汤太阴病总的病机为脾胃虚寒,故称”藏有寒“。治疗上张仲景提出,当温之的大法,即温中散寒,健脾燥湿。文中说宜服四逆辈即四逆汤,理中汤一类的方剂。临证可视病情的的虚寒程度,单纯脾胃虚寒用理中汤(丸),重者由脾及肾,伴肾阳虚者宜四逆汤。 12,阴黄与阳黄 发黄有阴黄与阳黄之别。阳黄多由湿热内浴,熏蒸肝胆所致,其证黄色鲜明如橘子色,无汗或头汗出,身热心烦,口渴欲饮,大便秘结或不畅,小便不利,舌苔黄腻,脉弦滑数。阴黄多由寒湿中阻或脾虚内生寒湿,以致寒湿内停,进而影响肝胆疏泄功能,所致,其证黄色晦暗,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腻,脉沉迟等。治疗上阳黄用清热利湿退黄,方用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等;阴黄用温中散寒,除湿退黄,方用茵陈术附汤等。 13、何谓坏病?其治疗原则是什么?坏病即变证,指因误治使原发病出现反常变化,无六经病临床特征的病证。由于坏病证候复杂,变化多端,其证有寒热虚实之分,所以变证难以预料,所用何方,亦无成法可遵。因此《伤寒论》原文第十六条提出了“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治疗原则。这一原则的内涵就是辨证论治。 14、真武汤证的证候、病机及方药是什么?真武汤证症候是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或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其病机是少阴阳虚,水气泛滥。方药组成是: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 15,大陷胸汤证与大柴胡汤证的鉴别证型:大陷胸汤证;大柴胡汤证病因病机:前者是外邪入里化热,热与水饮互结于胸胁;后者是

伤寒论考试重点简答题

伤寒论考试重点简答题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1,伤寒论本来是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着,张仲景,字机,伤寒杂病论约成书于东汉末 年(公元200年-219年)2, 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的鉴别要点是什么清简述其病机。 太阳中风证:证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病理特点是腠理疏松,营卫不和,卫强营弱。 太阳伤寒证:证见恶寒,无汗,身体骨节疼痛,脉浮紧,病理特点是,腠理致密,卫阳被遏,营阴瘀滞。 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二者的鉴别要点在于汗出与无汗,脉浮缓与浮紧。二者虽均为风寒袭表所致,但太阳中风证的病机为卫阳不固,营不内守,故见汗出,汗出后营阴内弱,故脉搏宽缓而呈浮缓之象;太阳伤寒证的病机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固件无汗与脉浮紧。 太阳伤寒与太阳中风:中风证为卫阳不固,营阴失守,以汗出脉浮缓为特点;伤寒证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以无汗脉浮紧为特点。 3,桂枝汤证的兼证 桂枝加葛根汤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桂枝加附子汤证,桂枝去芍药汤证,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 5、何为“麻黄八症”简述产生机理。 “麻黄八症”亦称“伤寒八症”,是指太阳伤寒表实证的八个症状,包括头痛、发热、神通、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喘。由于风寒束表,肌肤失煦,故见恶风寒;卫闭营郁,经气运行不畅,故头身疼痛;寒邪外束,腠理郁闭,故见无汗;肺气不宣则作喘。 6、简述麻黄汤证与葛根汤证的区别。 两者皆为风寒束表,卫闭营郁之伤寒表实证,证候相似,但又有所不同:麻黄汤证为风寒外束,肺气不宣,故见表实而喘,虽有头项强痛而无项背强几几;葛根汤证为风寒外束,经气不利,故见表实证兼项背强几几而无喘。 7,葛根汤与葛根加加半夏汤 两者相同之处:都是风寒束表,内迫阳明为病。 所异者:前者是证见太阳病兼太阳经输不利的项背强几几,及风寒内迫大肠,传导太过,证见下利,后者是是内犯胃腑,胃气上逆,证见呕逆。“不下利,但呕者”即风寒邪气内犯于胃的病理机转,此时用葛根加半夏汤,以葛根汤发散风寒,加半夏和胃降逆。若胃与大肠具受其累则呕利具发,临床亦为常见,也可用葛根加半夏汤, 8,葛根汤证与桂枝加葛根汤证有何异同 两者皆为太阳病兼项背强几几,不同的是:桂枝加葛根汤证为表虚证兼经腧不利,故见“汗出恶风”;葛根汤证为伤寒表实证兼经腧不利,故见“无汗恶风”。汗出与否是两者的鉴别要点。 9,简述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脉证、病机和治法 太阳中风主症:①发热—风邪犯表,卫阳浮盛,抗邪于外②汗出—卫阳不固,营阴失护,弱而不守③恶风寒—邪扰卫阳,卫阳失其温煦④鼻鸣—肺合皮毛,开窍于鼻,皮毛受邪,肺窍不利⑤干呕—胃为卫之源,表气失和,卫病干胃,胃气上逆。病机:风邪束表,营卫不和,卫强营弱。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要桂枝汤)太阳伤寒主症:①头痛、发热、恶风—寒邪伤于肌表②身疼体痛骨节疼痛—寒凝经脉,经气不利③无汗—寒性收引,卫气合而不开,汗孔闭塞④喘—肺合皮毛,表闭则肺气不宣。病机:寒邪外束,卫阳郁遏,营阳涩滞。治法:开腠发汗,固肺平喘(方要麻黄汤) 伤寒、中风:太阳中风证有汗、脉浮弱,而太阳伤寒证为无汗、脉浮紧。中风证的病机为风寒袭表,营弱卫强(营卫不和),唯其汗出脉弱,为表虚证;伤寒证得基本病机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以其无汗脉紧称之表实证。 10,痞证的成因与症候特点 脉浮而紧,脉浮主表,脉紧主寒,是太阳伤寒的脉象。太阳伤寒本应辛温发汗,使寒邪从汗解。若误用下法,则正气受挫,表邪趁机内犯,导致气机痞塞,则“紧反入里”而形成痞证。误下先虚其里,使脾胃之气受伤,而邪气由表入里,影响脾胃升降功能,使心下气机无力斡旋,而滞塞不通遂成痞证。 痞证的特点是,患者自觉心下堵闷不舒,然,按之却柔软无物,说明此属无形之邪气雍滞心下,故云“但气痞耳” 11,太阴病“宜服四逆辈“的原因及区别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病机:太阴脾脏虚寒,即中阳不足,脾胃虚弱,寒湿内盛,升降失常。 主证:自利不渴,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治法:温中补虚止利,温中散寒,健脾燥湿, 方剂:轻:理中汤、理中丸;重:理中汤加附子;极重:四逆汤

伤寒论名词解释及简答论述上课讲义

白饮:又作白米汤,即米汤麻沸汤:滚烫的水 虚烦:指心烦由无形邪热所致 坏病:即变证,指因误治而致病情变化,已无六经病症候可循的病症温针:即烧针,是针灸与艾灸合用的一种方法。操作时,将艾绒缠于针柄上点燃以使热气透入穴位 不了了:指病证绝大部分已经消除,但仍留有不舒适的感觉,了:完结,清楚 伤寒:广义伤寒是指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一种发病方式 直中:指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即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合病:是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而无先后次第之分者 并病: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者, 称为“并病” 心中疼热:自觉胃脘部疼痛并有灼热感 脏结: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 蛔厥:蛔虫内扰,疼痛剧烈,气机逆乱而致四肢逆冷。 脏厥:指肾脏真阳极虚而致四肢逆冷 除中:症候名,中气败绝之危候。表现为证情危殆而反思饮食 郁冒:头晕目眩如雾覆蒙振振欲擗地:肢体颤动欲扑倒于地 晬时:即周时,一昼夜24小时筋惕肉瞤:肌肉跳动

但欲寐:精神萎靡,呈似睡非睡状态 目瞑:指闭幕懒睁,有畏光感温温:心中自觉蕴结不舒汗出漐漐:形容微微汗出,皮肤潮热脉暴出:脉搏突然浮大 数更衣:大便次数多 息高:息指呼吸,息高是指吸气不能下达,呼吸浅表,为肾不纳气的表现下厥上竭:因阳气虚于下而厥逆,故称下厥;因阴血出于上而耗竭,故称上竭。 苦酒:即米醋圻:裂开 泻利下重:下利重坠不爽感和令相得:即把药调和均匀 噫气:即暧气,胃中气体上出咽喉所发出的声响,其声长而缓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多声音高亢 心中懊侬: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 项背强几几:形容(太阳病)项背拘紧不适,转动俯仰不利之状翕翕发热:形容发热轻而温和欲作再经:指将传经至阳明 将息:调理休息,即服药后护理之法 叉手自冒心:两手交叉按压于心脏部位 时瘈疭:痉病的主要表现,为颈项强直,甚至角弓反张,其中汗出多者为柔痉 循衣摸床:同捻衣摸床,指病人昏迷时,两手无意识地反复触摸衣被床沿。 脾约:脾之转输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至肠燥便

伤寒论简答题之一

伤寒论简答题之一  1.简述太阳的生理功能。①阳气较多,正气旺盛;②职司卫外,统摄营卫;③六经藩篱,受邪首当;④参与气化,主司排水;⑤内应少阴,表里互通。2.简述太阳病的转归。 ①痊愈;②传经;③变证3.简述太阳病的治则治法。太阳病的治则是解表祛邪。具体治法包括:伤寒伤寒者,辛温发汗,宣肺平喘;风热者,辛凉解表;太阳中风者,解肌祛风,调和营卫;表郁轻证,小发其汗。太阳病兼证的治疗原则是在主治方基础上随证加减;太阳病变证治则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4.太阳病的辨证要点与病机是什么?太阳病的辨证要点是恶寒(恶风),或伴发热,头痛连项,脉浮。太阳病的病机是邪束太阳,经气不利,正邪交争,营卫失和。5.太阳伤寒证的辨证要点与病机是什么?辨证要点是恶寒,头身痛,无汗,脉浮紧。其病机是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6.太阳温病的的辨证要点与病机是什么?太阳温病的的辨证要点是发热,头痛,口渴,不恶寒(或初起微恶寒),脉浮数。其病机是温邪犯表,化热伤津,营卫不和7.辨别病证阴阳属性的要点是什么?辨别病证阴阳属性的要点在于是否有发热。凡发热恶寒者,病证属阳,如太阳病发热与恶寒同时并见;阳明病但热不寒,少阳病往

来寒热。凡无热恶寒者,病证属阴,如太阴病、少阴病寒化.证、厥阴病之寒厥证。8.判断病证是否传变的依据是什么?判断病证是否传变的依据是脉证,而不在于患病之时日。9.简述“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的临 床意义。“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此条实为举例,是预测太阳病的传变趋势,并采取针对性预防治疗之法,被后世称为“行安未受邪之地”,确有临床指导意义。10.营卫不和可见于哪几种病证?营卫不和既可见于 太阳病,包括太阳伤寒表实证、中风表虚证、太阳温病;又可见于杂病中部分自汗证。11.太阳中风表虚证的辨证要 点与病机是什么?太阳中风表虚证的辨证要点是汗出,发热,恶风,头痛,脉浮缓。其病机是外邪袭表,卫阳不固,营阴外泄。12.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的含义是什么?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的含义是有二:一是指病人 自觉症状,即自觉胸中有气上逆;一是指病机,即太阳经气上冲,与邪相争,表证仍在。13.“酒客病”为何不能用桂 枝汤?“酒客病”指平素嗜酒太过,多内蕴湿热。桂枝汤为辛甘温之剂,辛温生热,味甘助湿,故湿热内蕴之人,虽患太阳中风,亦当慎用。14.简述太阳伤寒证的证候、病机、治法及方药?太阳伤寒证的证候为头痛、发热、恶寒、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等。病机: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不通。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小15

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

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皓月) 一,问答: 1、伤寒提纲六大纲领及其病机。 1太阳病脉证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机:外邪袭表,营卫不和。 2阳明病提纲: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病机:燥热亢盛,正邪剧烈相争。 3少阳病脉证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病机:邪犯少阳,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之间,致胆火内郁,枢机不利。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功能障碍或三焦的决读失权。 4太阴病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病机:脾阳虚弱,寒湿内盛。 5少阴病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病机:全身气血虚衰。 6厥阴病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病机:阴阳错杂,虚风内动。 2简述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脉证、病机和治法。(简述太阳病伤寒、中风的鉴别要点。) 太阳中风主症:①发热—风邪犯表,卫阳浮盛,抗邪于外。②汗出—卫阳不固,营阴失守。③恶风寒—邪扰卫阳,卫阳失其温煦。④鼻鸣—肺合皮毛,开窍于鼻,皮毛受邪,肺窍不利。⑤干呕—胃为卫之源,表气失和,卫病干胃,胃气上逆。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要桂枝汤)太阳伤寒主症:①头痛、发热、恶风—寒邪伤于肌表。②身疼体痛骨节疼痛—寒凝经脉,经气不利。③无汗—寒性收引,汗孔闭塞。④喘—肺合皮毛,表闭则肺气不宣。病机:寒邪袭表,卫阳郁遏,营阴郁滞。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要麻黄汤)。 3、猪苓汤与五苓散区别? 证型病因病机证侯治则方药鉴别要点 五苓散 证 膀胱气化 失职表邪入腑,水 蓄下焦 发热、 口渴、 小便不 利、 脉浮 烦渴、饮不解 渴,水入即吐, 兼有表证 利水 通阳化 气兼解 表邪 猪苓 茯苓 泽泻 桂枝 白术 尚有表邪水蓄 下焦津液未伤 猪苓汤证阳明病下后伤 津,水热结于 下焦 心烦不得眠,咳 而呕渴,发热不 恶寒 养阴清 热 阿胶 滑石 阴虚有热水热 互结津液不足 ①五苓散②猪苓汤病机及治法特点比较。 脉浮:①表未解,阳浮而阴弱,其脉必浮而无力。②里热外蒸,必浮而有力。发热:汗随热泄,其热较轻,只是微热。②里热外蒸,其热较重。渴:①三焦膀胱功能失职而正津不布,故见消渴、水逆。②热结水停,较五苓散之渴程度轻,饮后可缓解,无吐。小便不利:①三焦阳虚,气化失司,小便必清。②下焦水热郁结,小便必赤。治疗:①泽泻配茯苓猪苓利水通阳,白术健脾散水,桂枝温阳化气行水,表里同治。②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水,滑石阿胶清热利窍,育阴行水使湿热下泄。 4、结胸三症? 脉沉紧,心下痛,按之石硬是大结胸证的三个典型脉症。 因被医家称为“结胸三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