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一识苏徐州

但愿一识苏徐州
但愿一识苏徐州

但愿一识苏徐州

——读林语堂《苏东坡传》有感

木兮

题目借用苏门四学士之风流才子秦观之语,当时苏东坡正任徐州太守——中国古人经常用某人的家乡、官位或者任官之地来称呼他。这时秦观还未应科举考试,没有功名,却已然文采风流,经东坡好友李常拜会东坡,说道:“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苏徐州。”这一句可谓道出了众多仰慕东坡之人的心声。

当年东坡赴考后,按规矩以信函拜谒文坛盟主欧阳修之时,欧阳修曾感叹“读苏轼来信,不知为何,我竟喜极汗下。老夫当退让此人,使之出人头地”,并对其子说“三十年之后,无人再谈论老夫”。他的话果然应验,那时果然无人再谈论欧阳修,大家都在谈论苏东坡。东坡的著作在朝廷禁阅之时,还有人在暗中偷读。而今,据东坡已近千年,哪怕老幼妇孺,也没有不知苏东坡的——就算不知此人,也定会知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大概是中国最好中秋诗词吧。何况东坡的诗词还有许多都是我们这一代从儿时便咿咿呀呀地咏读记诵的。

此处先不说东坡在文学领域的极高成就,单说苏东坡此人。秦观将他比喻为“天上麒麟”,说他“不将俗物碍天真,北斗以南有几人”(“北斗”即指东坡,欧阳修去世后,文坛盟主之名便落到了苏东坡身上;古人以“上”对应“南”,此处与现今恰好相反,“南”即为之上、超出之意)。林语堂在为他作传说“像苏东坡这样富有创造力,这样守正不阿,这样放任不羁,这样让人万分倾倒又望尘莫及的高士,有他的著作摆在书架上,就令人觉得有了丰富的精神粮食”。又评价道:“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世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东坡到底是何等人物呢?我们未尝不可说,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判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这句话也许最能概况苏东坡的一切了。

读此《苏东坡传》,便总是带着亲切敬佩的微笑,像是千年后,追随着他的脚步,将他一生经历重新走过。幼时在山水幽美的四川眉州,随其母读《后汉书》,读到《范滂传》时,小苏轼立志做范滂这样刚直不阿、勇敢无畏之人。而后入私塾读书,十岁时便已能写出出奇的诗,一如《黠鼠赋》,小苏轼孜孜不倦,在古籍经典中恣意汲取知识,后承其父苏洵教导,学习纯粹雅正的文体,深研史书为政之法,乃至国家盛衰隆替之道。青年时,苏轼已文采斐然,与其弟子由随父进京赶考,拜谒重臣名士,并高中榜首。东坡这时轻松愉快,壮志凌云,才气纵横而不可抑制。之后东坡便走上仕途,当然还是要从低级而上,东坡自然是为民之好官,但令他流芳百世的功绩仍在日后,这些在此便不提。仁宗嘉祐十年,东坡父丧,葬礼过后,二兄弟蛰居两年零三个月后回京,也自此卷入了政治漩涡——王安石变法。拗相公王安石变法的均输法、市易法、青苗法以及免役法,渐渐地将百姓逼上绝路,然而王安石却坚信这是即可充盈国库,又可有利于民的新法,不仅不去实际调查新法实行以来的情况,甚至不允许任何人对新法有任何负面的评价或者反馈——哪怕那是铮铮事实。这时,苏东坡这个正直无畏、一心为民的斗士自然不可对此置之不理,事实上从王安石当权、新法实施以来,苏东坡就一

直冒着被革职、被迫害、被杀害的危险不断上书神宗,陈述新法之弊,上报新法实施的真实后果,并请求中止新法。自然,这无疑给他招致了罢黜,并为日后牢狱之灾埋下了危机。然而这时皇帝确对他的忠言嘉许,受重臣司马光荐举,仍按其政绩官居太守,去往杭州任职了。后来新法虽已中止,当权者却仍是些小人,暴政之下,即使富庶美丽的杭州,也不是遍地牡丹荷花,一派锦绣。仍有一万七千囚犯,因无力还债、因贩卖私盐尚待审判,有蝗灾尚待扑灭,有饥馑尚待查实赈济。这位文思敏捷、不肯隐忍并且热爱百姓的诗人,在政务职责之余,在建设堤坝、黄楼之余,免不了要写一些讽刺当权者暴政的诗,并且因他久负盛名,这些诗文很快就流传开来。自然也传到当权小人耳中——最终著名的乌台诗案爆发了。东坡在牢狱中经四十余天审讯,最终被谪去黄州——这也仅仅是第一次被贬而已。尽管此后东坡曾身居高位,几度沉浮,最终却被流放岭南,终老他乡。

此处不得不说的是,东坡恰恰是在被贬谪、落难之时,才显现出了他最溢美的风骨性格来。他已经不仅仅是随遇而安了,他每到一处,总是会造福一方百姓,游玩一方山水,吸引数位好友。他人格精神中所体现的进取、正直、慈悲与阔达,千年来始终闪耀在中国历史的星空。如先贤圣人孔子,东坡一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高贵与坚毅,最为令我倾心敬佩。

苏东坡传选择题

苏东坡传 1.苏东坡任职地区依次为( ) A.湖州、杭州、黄州、密州 B.杭州、密州、徐州、湖州 C.密州、黄州、杭州、湖州 D.杭州、湖州、密州、徐州 答案【B】 解析:苏东坡在熙宁四年任杭州通判,在熙宁七年任密州太守,在熙宁十年任徐州太守,在元丰二年任湖州太守,后被捕入狱。 2.苏东坡个性复杂,以下哪种不属其特性 A.精通哲理 B.重情重义 C.热爱自然 D.处事圆滑 答案【D】 解析:苏东坡精通哲理,重情重义,热爱自然,为人豪放大气,不拘小节,从其诗词中就可看出。若是他处事圆滑,便不会有那些流传千古的诗词了。 3. 苏东坡在密州时怀着安祥平和的心境,越发爱好( )的诗。 A.杜甫 B.李白 C.孟浩然 D.陶渊明 答案【D】 解析:苏东坡的诗词在这段期间达到了成熟期,只留下满心安详与顺时知命。他的《西斋》诗简直和陶潜一模一样。这首诗中有真正的安详与满足,也有对自然的声音色彩平静的喜悦。 4. 苏东坡的朋友( ),事先知道了苏东坡被弹劾的消息,先派人去通知了子由。 A.王诜 B.张方平 C.黄庭坚 D.佛印 答案【A】 解析:东坡的好友王诜驸马曾亲自出版苏诗,他一听到消息,连忙派信差到南京找东坡的弟弟子由,子由又派信差通知东坡。 5. 苏东坡的案子虽有御史强大的压力,最后仍然获释的缘故是( ) A.苏东坡朋友的请求 B.老百姓的请求 C.皇上被苏东坡的诀别诗感动 D.苏东坡的申诉 答案【C】 解析:东坡误以为事态转恶,难逃一死,写了两首告别诗给弟弟,交代后事,并说愿意生生世世和子由做兄弟,感谢皇帝以往的恩情,一切怪自己。两首诗偶然到皇帝手中,皇帝看了大受感动,这也是获释原因之一。 6. 苏东坡诗中拿( )开玩笑,“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 A.徐大受 B.陈慥 C.马梦得 D.朱寿昌 答案【B】 解析:陈慥字季常,是东坡随时可以开玩笑的朋友,在一首诗中,苏东坡用“狮子吼”来戏谑他惧内,于是他惧内的典故从此确立,至今“季常癖”仍是惧内的代称。 7. 苏东坡被贬到( )时,成立了一个救儿会,救助婴儿。 A.黄州 B.徐州 C.常州 D.杭州 答案【A】

最新苏轼词两首原文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2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3,余独不觉,已而4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5,何妨吟啸6且徐行。竹杖芒鞋7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8。料峭9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10却相迎。回首向来11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12。 译文 1、《念奴娇》: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伤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2、《定风波》: 不要听风穿树林,树叶带来风雨之声,这一切无所谓,我依然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徐行。穿着草鞋,拄着竹仗,比骑马坐车更加一身轻松。谁怕风风雨雨?我漠视这些,一生任凭烟雨迷蒙,与我同行。冷冷的春风又把我吹醒,微微感到有些寒冷。斜阳的山头却来迎接我。回头望去,我来时淋雨的地方,一片萧条,归去时又一片平静,也没有什么风雨,也无晴。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长子。公元1057年(嘉祐二年)进士。累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颖州等。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以谤新法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还。卒于常州。追谥文忠。博学多才,善文,工诗词,书画俱佳。于词“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题材丰富,意境开阔,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来“词为艳

苏轼学案

决胜中考——品苏轼的人格魅力 学习目标: 1.理解背诵苏轼作品《记承天寺夜游》《江城子?密州出猎》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理解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感受苏轼的人格魅力 学习过程: 一、厚积薄发-------独学、对学 同桌互背《记承天寺夜游》《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要求:同桌互相背诵,默写后互相评改时间:五分钟 1.理解性默写 ①《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运用典故表达自己想要得到朝廷重用的诗句是: 二、温故知新---------合学 诗言志,词传情,情感是是诗歌的生命,结合作品分析苏轼的情感 要求:10分钟完成独立完成学案,然后同桌对改,组内交流。 1.结这三部作品分别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2.分析这三部作品中作者的情感的异同点

3.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习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遂筑东南长堤.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宋史?苏轼传》 注释:①诣:到达②堵:古代的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①翻译句子: 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②从甲、乙两文中你能感受到苏轼怎 样的情感或者怎样的精神品质?请分别 加以概括。(提示;苏轼任职徐州治理水患 的过程中做了哪些事情?从中看出他具 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三、学以致用-----固学 结合苏轼作品和人生经历以及自己的生活实际,用下列词语连成一段话表达自己的看法(50字左右)要求:时间5分钟 命途多舛建功立业壮志难酬乐观旷达

苏轼观后感

《苏轼》观后感 《苏轼》观看完了,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往事如烟,似水流年,大浪淘沙,在历史的长空中东坡先生这位“不能无一,难能有二”的旷世奇才永远闪着耀眼的光芒。 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哲学家。。。。。。这些远不是他的全部,高呼“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是他,轻吟“化退残红清醒小”的是他,能将思念兄弟感情升华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也是他,他豁达,他洒脱,他幽默,他有着“物与我皆无尽也”的超脱,来吧,让我们走近苏东坡。 走近苏东坡,感受苏门的家教,父亲苏洵对两个儿子因材施教,并分别取名“轼”“辙”对孩子低调,谦虚的期许,程夫人的“如果你能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做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至今还在我的脑海中,正如梁启超先生说的“人生百年,立于幼学”,我们不求培育出梁先生那样九个出色的孩子,但是给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总是必要的吧! 走近苏东坡,体味东坡先生的爱情,亲情。“十年生死两茫茫”中我们听到了东坡先生思念王弗的锥心裂肺的痛哭之声,“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干”东坡的《祭亡妻文》感天动地,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是啊,没有朝云,东坡先生的一肚子的不合时宜去哪寻找知音呢,一位成功男人的背后,一定有位贤内助,东坡先生一生起起伏伏,正是这三位贤惠的妻子给了先生莫大的安慰。苏轼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赠与苏辙,手足之情,感人至深, 苏轼身陷囹圄,苏辙百般上疏求助,情愿舍己救兄,是啊,血浓于水,兄弟之情,感动古今。反观今天,因为金钱利益,兄弟反目,夫妻不和的不计其数,这些是不是有些不合时宜呢? 走近苏东坡,学习东坡先生的豁达,苏轼的一生,几起几落,四海为家,但是他从未因为贬谪有过幽怨,在他的人生中豁达乐观已成一种习惯,被贬黄州仍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呐喊,在被贬岭南后,仍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心情,看到东坡先生的际遇,有时再想想自己生活工作中遇到的些许的困难算什么呢? 走近苏东坡,保持一颗纯洁的心。“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用在东坡先生身上最合适不过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管是徐州治水,还是在杭州修堤,东坡先生不管身在何处,如何落魄,为官始终都是秉承一个宗旨,为民办事。当代社会的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忙忙碌碌,有谁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静下心来反思自己,剖析自己,现在忙得是否违背了自己初衷。 正如康震老师说的,他超然达观,但从来都不孤芳自赏;他热情好客,但从来都不圆滑世故;他才华横溢,但从来都不自鸣得意,他的人生境界是一种圆融的境界,朝云说他一肚子不合时宜,他却说自己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由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篇二:读苏轼诗文有感 读苏轼诗文有感 高旭 我并不是一个酷爱文学的人,然而第一次接触苏轼的诗文,我就被那一篇篇富有哲理的作品深深折服了。 苏轼诗文名垂千古,而我们若能够品味其为人,品味他那执着而旷达的心境,则可得出这样的结论:苏轼为人,行诸诗文,而高于诗文。 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狂放诗句,充分显示了苏轼威武刚强的英雄本色。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猎猎英姿。相较柳永的“人生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青秋节”那种花前月下的儿女情长,则更显得豪气冲天,别有一种至刚至韧的气概。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

苏轼词两首 第一课时(念奴娇·赤壁怀古) 班级:姓名:组名:组别:知识链接: 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力图有所作为。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写诗讽刺。于是有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致其入狱。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入狱,历时五个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词就是作者在此时写就的。这时作者47岁,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怀抱,借古代英雄伟绩感叹自身失意,抒发胸中的怨愤和对人生的感喟。 苏轼的词的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他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间的绮靡之情,也不喜欢写那些春愁秋恨的滥调,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经历坎坷不平,但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现实不满的心情。 一、自主学习(10分钟) (一)目标呈现 1、通过赏析词中的“穿”、“拍”、“卷”等关键词语,体会赤壁壮阔的场景。 2、通过分析词中的人物神态与战争场景,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感悟周瑜的儒将风度。 (二)自学预检 诵读并默写填空 《念奴娇·赤壁怀古》开篇写眼前江景,用以起兴的词句是“”。 苏轼用“”的词句描绘赤壁壮丽的景色。 作者面对如此美景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作者描绘周瑜的诗句: 作者最后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三)问题发现与生成(紧扣学习目标) 我发现与生成的问题有: 二、教师精导(20分钟)

(四)探究研讨 1、作者写赤壁怀古,肯定要写在赤壁所见之景,那么作者是怎样写景的,景物又有何特点。 2、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分析这首词中周瑜和苏轼的人物形象特点并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 (五)互助展评 我的思路: 我的答案: 合作探究的结果: 我仍存在的困惑: (六)自我小结 我的收获有: 三、达标拓展(10分钟) (七)当堂达标 比较赏析杜牧的《赤壁》,完成1-3题。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诗篇开头借什么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引起了“思古之幽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2、诗中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东风”一词的深层寓意是什么

《江城子_别徐州》苏轼词作鉴赏

《江城子?别徐州》苏轼词作鉴赏 【作品介绍】 《江神子;恨别》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离任徐州时的词作。此词化用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诗意,将积郁的愁思注入即事即地的景物之中,抒发了作者对徐州风物人情无限留恋之情,并在离愁别绪中融入了深沉的身世之感。在艺术上此词采用了化虚为实的手法。 【原文】 江神子⑴;恨别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摧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几许⑵,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⑶。背归鸿⑷,去吴中。回首彭城⑸,清泗与淮通。寄我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⑹。 【注释】 ⑴江神子:词牌名,即“江城子”。 ⑵东风:代指春天。

⑶隋堤:指汴河的河堤,因建于隋朝而得名。 ⑷背归鸿:词人南下湖州(今属浙江)而大雁北飞,所以说是“背归鸿”。 ⑸彭城:即徐州,汉高祖刘邦的家乡。 ⑹楚江:即泗水。 【白话译文】 流离天涯,思绪无穷无已。相逢不久,便又匆匆别离。拉着佳人,只能采一枝暮春的杏花,含泪赠别。你问春天还剩多少,即便春意尚在,又能和谁一同欣赏? 三月的隋堤,春水缓缓。此时鸿雁北归,我却要到飞鸿过冬的湖州。回望旧地,清清浅浅的泗水在城下与淮河交汇。想要让泗水寄去相思的千点泪,怎奈它流不到湖州地。 【赏析】 此词化用李商隐《无题》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句意,将积郁的愁思注入即事即地的景物之中,抒发了作者对徐州风物人情无限留恋之情,并在离愁别绪中融入了深沉的身世之感。 词的上片以感慨起调,言天涯流落,愁思茫茫,无穷无尽。“天涯流落”,深寓词人的身世之感。苏轼外任多年,类同飘萍,自视亦天涯流落之人。他在徐州仅两年,又调往湖州,南北辗转,这就更增加了他的天涯

课外文言文阅读《(苏轼)徙知徐州》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6分) (苏轼)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②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④以守卒全其城。(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涂潦:泥沼雨水。②侪(chái):辈,类;吾侪:我们这些人。③版:古城墙之夹板,中填土石,夯实,垒而成墙。④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6.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1)【诣】A.轼诣.武卫营()B.诣.太守,说如此()(《桃花源记》)(2)【属】A.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B.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7.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B.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C.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D.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3分) (2)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3分) 9.从文中可以看出苏轼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 6.(4分)(1)A.到 B. 拜访(2)A. 相连,连接 B.同“嘱”,嘱咐,嘱托 7.(3分)B 8.(6分)(1)(3分)(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都会动摇,我和谁一起守城呢?(“皆”和“吾谁与”的句式译对各1分,句意1分) (2)(3分)河水将要危害(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你们)虽然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尽力。(“害”“虽”译对各1分,句意1分) 9.(3分)敢于担当(责任感强)、亲民爱民、公而忘私、以身作则、临危不惧(冷静沉着)、善于指挥、足智多谋等。(意对即可,一点1分) 参考译文:苏轼调任徐州。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即将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我和谁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于是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危害(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你们)虽然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尽力。”卒长说:“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物应当为您效力。”于是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

苏轼的散文创作

苏轼的散文创作 苏轼和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以及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同被誉为唐宋古文八大家.在南宋,学士间流传有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②的口碑,可见苏轼散文影响之深远。 由于苏轼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渊博的知识学问,再加上他独具见解的文学主张,从而使他能够突破前人在文章写作上的种种局限,形成自己独特而鲜明的风格。 1。识见高远、广征博引的议论体散文苏轼自幼好观前世盛衰之迹,与其一时风俗之变。①他很早就提出了丰财、强兵、择吏的改革主张,但他反对骤变,主张按部就班的变革。仁宗末年呈进的议政论政文章,对当时存在的许多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以及各问题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凤翔任职期间,随着与社会实际,尤其是西北边患的实际接触,他的政治见解有所深化。 苏轼所处的时代,国内国际矛盾都在积弱积贫中渐趋激化。苏轼认为:当今之患,外之可畏者西戎北胡,而内之可畏者天子之民也。西戎北胡不足以为中国大忧,而其动也有以招内之祸。内之民实执存亡之权而不能独起,其发也必将待外之变。②因此,对内政策要宽容仁厚,对外政策要取静观之势,不可操之过急。在《平王论》中,他提出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谬者也。迁都避寇,是向敌人示弱,是退让,是对国民精神的强烈打击。周代终以不振,则东迁之过也。历代的学者认为,周平王为避犬戎的侵扰,迁都洛阳是明智之举,周平王因而被

称为中兴之王.苏轼做出截然相反的结论,是针对现实,有的放矢。其后的宋史,终为苏轼不幸而言中。 《教战守策》是苏轼有感于仁宗年间的国际国内形势而发的。当时的国内形势是: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如妇人孺子,不出于闺门。论战斗之事,则缩颈而股慄;闻盗贼之名,则掩耳而不愿听。而士大夫亦未尝言兵,以为生事扰民,渐不可长。 民众因为安逸的日子过得久了,从身体到意志都变得脆弱起来。朝中的士大夫们也把议论军事当做是生事扰民,一有苗头就横加限制。而当时的国际形势,又是:今国家所奉西、北之虏者,岁以百万计。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事必至于战。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是出于北。 所不可知者,有迟速远近,而要以不能免也。 为了求取暂时的偷安,而向敌国奉献大量的财物,但有限的财物满足不了得寸进尺者的贪得无厌,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引发战争。国际国内形势两相对照,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就成为当时的大患。因此,苏轼主张应教民战守,以备不测之事,这才是爱民。苏轼的分析是极有见地的,如果宋代的当权者重视这些话并有所作为,历史也许并非今日之所写。唐文献评论道:坡翁此策,说破宋室膏盲之病。其后靖康之祸,如逆睹其事者,信乎有用之言也。①李贽亦评论说:北狩之事,公已看见,时不用公,可奈之何?② ②朱栻《历代名儒传》卷五。 ①苏轼:《上韩太尉书》。

苏轼词两首

《苏轼词两首》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 素材挖掘 【素材清单】 《念奴娇·赤壁怀古》描绘了月夜江上壮美的景色,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 《定风波》记叙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表现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宠辱偕忘、超乎物外的人生境界,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旷达之情。 【写作素材】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2、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他走到哪里苏轼一生的风雨,一生的坎坷,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那里的天空中,响彻在那里的人们的心坎上。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物;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去挑战我们的人生。 滚滚长江东流水,淘尽了多少的英雄豪杰。苏轼站在曾经是三国人物竞风流的赤壁面前,像一个关西大汉,手持铁板,大声高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是他历经风雨后的坦然和顿悟,“乌台诗案”的苦楚已不再使他悲观,他用自己的行动,来面对如画的江山,如梦的人生。 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想到古代“风流人物”的功业,引起了苏轼的无限的向往。“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想到周瑜惊天动地的功业,再联想到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却在党争之中屡遭贬斥,因“乌台诗案”险遭杀身之祸,只有感叹自己老大徒伤,只好“一尊还酹江月”,寄托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一连串的打击、挫折和不幸,没有使他消沉颓丧,他总是以豪爽乐观的性格和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把自己从苦闷和失意中解救出来。来到黄州,在这最落魄的日子里,在他看来“回首向来萧瑟处”,却已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生活磨炼了他的意志,他对来自于各方面的打

苏轼的一生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至元枯六年二月,以翰林学士承旨召还京都。入朝后本拟有所建树,不料又为旧党贾易等诬陷,心情郁闷不愿留在京城,于是又上书请求外放,不久便被派知颍州,后又改知扬州、定州。苏轼从黄州被召还,第一次在朝期间,主持过学士院考试和进士贡举。他为国家振兴积极荐举擢拔后进,于是有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陈师道等才士云集京都,一时文坛兴盛。苏轼俨然成为文坛盟主,为北宋后期文学的发展,开创出一个新的局面。远谪惠、儋时期旧党的支持者高太后病死,哲宗执政,又恢复神—票薪荏;于幂新党人物又纷纷上台。但这时的新党抛弃了王安石变法的精神,将打击“元枯党人”作为主要目标,于是旧派人物纷纷遭到贬斥。王安石变法这一具有伟大意义的政治运动,蜕化为争权夺利的党派之争,苏轼竟成为党争的牺牲品。他被挤出朝廷,先是贬为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未到惠州又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仍到惠州安置。苏轼在惠州度过两年谪居生活,虽是衰迈之年,处境困顿,仍然关心人民,积极发展农业与兴修水利,为改善百姓生活不遗余力。绍圣四年苏轼已六十多岁高龄,又被改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即被流放到海南岛。当时海南地处天涯海角,境况极其荒凉,生活极端艰苦,“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每无炭,夏无寒泉”(《与程天侔书》)。但苏轼不戚戚于个人忧患,积棋为当地土族人民做好事,奖励农业生产,传播文化知识,破除陋习培养才,一直朴朴工作到最后赦还。远贬惠、儋时期,条件最为艰苦,但苏轼思想旷达,随遇而安,并没被困难压倒,反而出现了刀次的创作丰收。这时期他写了大量的和陶诗与书札散文,诗风恬淡、超拔,精深华妙,成为苏轼一生创作的最后锦绣。元符三年,鞭宗继位,苏轼获赦北还,海南父老“执手涕泣”(《遁斋闲览)。剪杜过大庾岭时,有“问翁大庚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的躺慨,还胆回朝再竭忠诚.不料行至常州病死,结束了他宦海升沉的卜生。苏轼的思想主要是尊崇儒学,迫慕韩琦、范仲淹、富郑、欧阳骼等政治与文坛元老,有用世之志。他关心国计民生,揭露时弊,曾氍出巩固中央、改革官制、解除边患等一系列政治改革主张:他在幂州领导军民防洪救城.在杭州疏浚西湖.筑堤引水.开设瘸坊,抗策减税。直到远贬惠州,仍“疾苦者畀之药,殒毙者纳之富。皋率众靶桥以济病涉者”(苏辙《墓志铭》)。苏轼一生积极人世,是封建时代仁政爱民的清廉官吏。但苏轼早年也接受过道家思想的奉响,喜敢《庄子》。入仕后,由于政治上不断受挫折,佛、道思想影响加深,井成为他寻求解脱政治苦闷的工具。他通判杭州时,经常出入佛司,拜访名僧。黄州五年,他的佛老思想更加急剧发展。但是直到远贬惠、儋时期,他仍然有用世之心。以儒为主,融合佛老,进退行藏,禾施不可,这就是苏轼一生的思想状态。这种思想境界表现在文学佛作上,既有对现实的批判,又有人生如梦的感喟,也有潇洒自适的抒情。苏轼作品内容的复杂性.正是他复杂思想的表现。

(完整版)《苏轼词两首》优秀教案

苏轼词两首 教案目标: 1、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2、体会作者写景、状物、叙事、抒情的写作手法,理解词中烘托和映衬手法的运用。 3、体会词中流露的作者的豪迈之情与壮志难酬的感慨。 4、反复诵读,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重点难点 1、背诵、默写全词并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 2、理解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 教案方法: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案过程: 第一课时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导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让我们走进三国,走进赤壁,走进《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词牌:“念奴娇”,词牌名,又叫词调名。相传念奴是唐天宝年间的一个著名歌女,因其音调高亢悦耳,于是取为调名。这首词又名为《大江东去》、《大江东》、《酹江月》等,这是取苏轼这首词中的句子为调名。 “赤壁怀古”是题目,是词要咏怀的内容。这是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怀着抑郁的心情游览黄冈城西的“赤壁矶”后所作。一般认为三国赤壁鏖战的古战场在现在湖北蒲圻。 三、旷达的苏轼: 仕途坎坷:“乌台诗案”/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思想复杂:外儒内道——儒家的积极入世;道家的超脱出世;佛家的四大皆空。 地——四川眉山字——子瞻号——东坡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成就——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开创了词的豪迈之风。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旷世奇才: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与蔡襄、黄庭坚、M芾并称“宋四家” 绘画:善画枯木怪石,主张神似 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四、朗读: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五、译文: 长江向东奔流,滚滚浪涛把千古以来的英雄豪杰冲洗尽了。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陡峭的乱石插入天空,惊涛骇浪拍打着江岸,卷起的浪花如

(完整word版)苏轼在徐州

苏轼在徐州 苏轼在徐州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做过徐州“父母官”的人不计其数,惟有徐州使君、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虽然只做了短短的两年知州,却赢得了徐州人民的尊敬和怀念。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今四川眉山县人。北宋熙宁十年(1077)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东坡调任徐州知州,在徐州生活了1年零11个月。 苏东坡在徐任职期间,不仅给徐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遗迹,如黄楼、快哉亭、放鹤亭、东坡石床、苏堤等,而且还对徐州风土民情有着美好的记述,传承着徐州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这期间,他写了170多首诗词,特别是那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放鹤亭记》,它记述了云龙山隐士张天骥筑亭放鹤的实际,赞颂了清远出尘的山林隐逸之乐,张扬着一股冥思哲想的穿透力。这些,对徐州悠久文化品格的形成和铸造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苏轼是中国文人中写酒写得最多的文人。中年之后,他的生活和创作都离不开酒。比如,“吾一醉岂易得,买羊酿酒从今始”、“念君官舍冰雪冷,新诗美酒聊相温”、“入城都不记,归路醉眠中”、“山城酒薄不堪饮、欢君且吸杯中月”、“酒困路长唯欲睡、日高人喝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等等。在《放鹤亭记》一文中,有六处说到酒。其中卫武公作《抑戒》,认为没有比酒更令人荒唐腐败的;而刘伶、阮籍等人却因为好酒而留名后世。值得一提的是,文中第二段重点本来是讲放鹤的,可苏轼却大讲特讲起酒来,以“酒”做宾,来陪衬鹤。这样,“山林遁士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 诗言志,酒载情。在苏轼的诗文中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借酒抒怀,充分体现了在徐期间的畅快心情和“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爱民思想。“但喜宾客来,置酒花满堂”、“轻舟弄水买一笑,醉中荡浆肩相摩”、“醉呼妙舞留连夜,闲作清诗断送秋”、“从君学种,斗酒时自劳”等都是例证。苏轼经常与朋友一起登山临水,寻胜访幽,诗酒唱和,以他生花妙笔描绘了徐州的山山水水,并赋予了神气与灵性。他在徐州的创作上,不仅在内容,在形式上也不落藩篱。元丰元年九月十七日,苏东坡和张山人、颜复、王巩游云龙山的

东坡政绩

苏轼在杭州 任杭州通判,权领州守事,判官妓从良 灭蝗灾 任杭州通判,与太守陈襄修浚西湖六井、沈公井,欲修浚运河 《宋史》载:轼二十年间,再莅 杭州太守任,浚治运河 杭州太守任,上书裁减高丽贡使馆赐予之费,朝庭从之 杭州太守任,上书振济浙西七州 杭州太守任,上书论雇役法之害 杭州太守任,为杭州争取度牒 杭州太守任,捐黄金50两,建安乐坊,三年医愈千人 杭州太守任,疏浚茅山、盐桥二河,修六井,筑西湖堤,后守林希将其命名为苏公堤,西湖因苏轼今天得以存在 苏轼在密州 除密州蝗灾 遇旱灾,祈雨 罢给田募人充役,极大地方便了民众 上书论京东河北盐专卖之害 平息强盗 苏轼在徐州

黄河泛滥,徐州城下水深二丈八尺九寸,苏轼禁富民出城,亲临城上,带领军民抗洪,夜宿于城上,筑长堤984丈,洪水渐退。苏轼防洪受到神宗奖谕 为防洪水入徐州,修筑木岸,筑高徐州城 上书建利国监(徐州城东北70里,富商聚集之地)冶户武装,以防盗贼 在城西南白土镇之北发现煤,解决了徐州燃料问题,作《石炭》诗苏轼在湖州 筑苏湾堤 苏轼在登州 上书《乞罢登莱搉盐状》,请求改食官盐为食自产盐,皇帝准 上书《登州召还议水军状》,要求固定驻军,教习水军,加强海防建设,皇帝准 写《登州海市》诗,一时天下传阅,使建成仅20年的蓬莱阁蜚声中华,成为天下“四大名楼”之一 苏轼在颍州 上《申省论八丈沟厉害状二首》,以避颍州水患,皇帝准 乞度牒振济淮浙流民 治理颍州西湖 修建颍州西湖东西二桥

苏轼在扬州 罢扬州芍药万花会,深得民心 上书或准暂缓催收积欠,使久困之民得以温饱 奏请改革仓法,改不支仓俸金为“重禄法” 奏请改革税务,废除卖盐及税务监官、江务监官等年终赏金 识破道士巫术 苏轼在定州 奏请弓箭社入户以巩固边防。弓箭射入户即发挥边关百姓擅射的优势,发给百姓弓箭,人人皆兵 奏请修盖禁军营房,整饬军政,成效明显 奏请降低米价振济灾民及部队 要求官吏贷粮者以便利 摆一摆苏东坡的那些政绩 著名学者、作家林语堂给苏东坡设计了一份头绪众多的名片: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一个大书法家,一个创新的画家,一个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伽修行者,一个佛教徒,一个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一个酒仙,一个厚道的法官,一个在政治上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一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阅读答案附译文

【古文阅读】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①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②,吾侪③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④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板。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有改动) 【注】①范滂:东汉人,曾任汝阳太守属吏,因抑制豪强,反对宦官,33岁死于狱中。其母深明大义。②涂潦(lo):泥水。③吾侪(chi):我们。④锸(chā):锹。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县人。十岁的时候,其父苏洵到外地去游学,母亲程氏则亲自教他读书,苏轼每听闻古今兴衰成败的历史,都能道出其概要。程氏读到《后汉书.范滂传》时,发出深深的慨叹,苏轼对她说:我如果想和范滂一样为名节而不顾生死,母亲您答应吗?程氏说:你如果能成为范滂一样的人,我又怎会不和范滂的母亲一样深明大义呢?苏轼调任徐州。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即将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于是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应该为您效力。于是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锸出营,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堤坝从戏马台起,末尾与城墙相连。雨日夜不停,没有受损的城墙只有三版。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终保全了徐州城。又向朝廷要求调来服役的人,加高修筑旧城墙,修筑木制堤岸,用以防备洪水再来。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⑴辄能语其要()⑵轼诣武卫营() 9.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母程氏亲授以书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B、泛于梁山泊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 C、率其徒持畚锸以出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D、朝廷从之悉以咨之(《出师表》) 10.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4分) ⑴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 ⑵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11.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苏轼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父亲苏询对他成为文学家影响最大。 B、洪水汇于城下的危急时刻,苏轼亲率士兵冒雨增筑城墙,保全了徐州城。 C、苏轼很小就树立起为民除弊兴利的大志,所以后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D、苏轼任徐州太守时,动员富民出资修筑被洪水冲坏的城墙,受到朝廷嘉奖。 12.根据节选文字,结合已经学过的苏轼的诗文,你认为苏轼是个怎样的人?(2分) 参考答案:

高二语文下册《苏轼词两首》知识点人教版

高二语文下册《苏轼词两首》知识点人教版 【原文欣赏】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翻译: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应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不要去听雨打到林叶的声音,不妨边吟诗长啸,边慢慢渡行。手拄着竹杖,脚穿着草鞋,走起来比骑马还要轻快。怕什么风吹雨打?披着蓑衣,顶着风雨,漫步在崎岖的人生路途上,这是自己平生经历惯了的。寒冷的春风吹醒酒意,身上感到一股寒意,山头夕阳西下,给自己送来一点暖意。回望刚才走过的萧瑟处(偏向于心理精神上),所谓的风雨都已经无所畏惧了! 简介: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

“(苏轼)徙知徐州”阅读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 (苏轼)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①。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②以守,卒全其城。(《宋史苏轼传》) [注释]①版:古城墙之夹板,中填土石,夯实,垒而成墙。②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⑴尾属于城()⑵吾侪小人()⑶轼庐于其上()⑷卒全其城()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5分) ⑴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⑵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19.与吾谁与守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唯才是举 D.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20.苏轼在洪水泛溢城将败之际,采取的措施有(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3分) ⑴ ⑵ ⑶ 21.从本文可以看出苏轼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3分) 参考答案: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17.⑴连接⑵我们这些(辈)人⑶造房,搭草棚

⑷最终、终于(本题4分,每小题1分)18.⑴我在这里,(虽然)洪水冲垮了(曹村),也不能毁坏(徐州)城。(2分)⑵洪水将使我城受害(毁坏我城),事情很危急了,(你们)即使(哪怕、即便)是禁军,也将替我尽力。(3分)19. C(2分)20.⑴驱使富民回城,稳定民心⑵筑堤护城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如调动军队,分堵守护,身先士卒,亲临一线等)(本题3分,答到一点给2分,答到两点给3分)21.临危不惧、以身作则、善于指挥、足智多谋、公而忘私、亲民爱民等。(本题3分,答到其中三点给3分)

辛弃疾词两首 李清照词两首翻译

辛弃疾词两首翻译 辽阔的南国秋空千里冷落凄凉,江水随天空流去,秋天更无边无际。极目遥望远处的山岭,只引起我对国土沦落的忧愁和愤恨,还有那远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西下的太阳斜照着这楼头,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的悲鸣声里,还有我这流落江南的思乡游子。我看着这吴地产的宝刀,狠狠地把楼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 别说鲈鱼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西风吹遍了,不知张季鹰已经回来了没?像只为自己购置田地房产的许汜,应怕惭愧去见才气双全的刘备。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真像桓温所说树也已经长得这么大了!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 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但是)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如今)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当年)寄奴曾住过的地方。回想当时啊,刘裕率兵北伐,武器坚利,配备精良,气势好象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然而)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我来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现在)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祗来供奉,而不知道这里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李清照词两首翻译 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掠起烦愁直到白昼,龙脑的香料早已在金兽香炉中烧尽了。美好的节日又到重阳,洁白的瓷枕,轻纱笼罩的床厨,昨日半夜的凉气刚刚浸透。 在东篱饮酒直饮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别说不会消损神魂,珠帘卷起是由于被受西风,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 我一个人孤独地在陋室里若有所失地东寻西找,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找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这样的环境又引起我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受!特别是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了。只有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却根本不能抵御晚上的冷风寒意。抬头仰望天空,只见一行行雁字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可如今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看见北雁南来,就自然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同采摘啊!我只能整天守着窗子边,孤孤单单的,这样怎容易挨到天黑啊!到黄昏时,天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这种种滋味,一个“愁”字怎么能说尽!

苏轼诗词集

苏轼诗词集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宋任宗嘉祐二年中进士,宋神宗时,王安石实行变法,他持不同政见,因而被外放到杭州、密州(今山东诸城县)、徐州、湖州等地作地方官。后被新党中部分人罗织文字狱,兴起“乌台诗案”,下狱史狱,经救援出狱,贬为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团练副使。旧党执政后,被招还,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但又与旧党意见分歧,遭排挤出任杭州、颖州等地地方官。当变了质的新党再度上台,苏轼又被贬到惠州(今广东惠州)、儋州(今海南岛儋县)等地,徽宗即位时遇赦北还,死于常州。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各个艺术领域都有杰出的成就。它的诗歌题材广泛,敢于反映现实生活。他的词,开拓了词的境界,其风格豪放婉约兼而有之。他的散文挥洒自如,随物赋行,写景抒情,十分自然。由《东坡全集》。 七绝·春宵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亭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七绝·上元侍宴 淡月疏星绕建章,仙风吹下御炉香。 侍臣鹄立通明殿,一朵红云捧玉皇。 七绝·花影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五绝·守岁诗 儿童强不食,相守应欢哗。晨鸡旦勿鸣,更鼓畏添过。 七律·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七律·儋耳 霹雳收威暮雨开,独凭栏槛倚崔嵬。 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 野老已歌丰岁语,除书欲放逐臣回。 残年饱饭东坡老,一壑能专万事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