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完整版)线段长度计算的提高练习

(word完整版)线段长度计算的提高练习
(word完整版)线段长度计算的提高练习

几何部分

一、填空(易错,请认真思考)

1.如果线段AB=5cm ,BC=3cm ,且A ,B ,C 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那么A ,C 两点之间的距离是 .

3.已知点O 在直线AB 上,且线段OA 的长度为4cm ,线段OB 的长度为6cm ,E 、F 分别为线段OA 、OB 的中点,则线段EF 的长度为 cm .

4.已知点B 在直线AC 上,线段AB=8cm ,AC=18cm ,p 、Q 分别是线段AB 、AC 的中点,则线段PQ= .

5.如图,点C 、D 是线段AB 上的两点,若AC=4,CD=5,DB=3,则图中所有线段的和是 .

6.若线段MN=10cm ,Q 是直线MN 上一点,且线段NQ=5cm ,则线段MQ 长是 cm .

7、分别在线段MN 的延长线和反向延长线上取点P 、Q ,使MP=3NP,MQ=2MN,则线段MP 与线段NQ 的长度比是________.

8、已知点C 分线段AB 为5:7,点D 分线段AC 为1:4,CD=2cm ,则AB=________________cm 。

9、如图,CB=31AB,AC=31AD,AB=3

1AE,若BC=4cm ,则DE 等于_________.

二.选择题

10、平面上有四个点A 、B 、C 、D ,过其中每两个点画一条直线,可画直线的条数为( )

A.1条或4条

B.4条或6条

C.6条

D.1条或4条或6条

11、平面内有两两相交的三条直线,最多有m 个交点,最少有n 个交点,那么m+n 是( )

A.1

B.2

C.3

D.4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射线长度是直线长度的一半

B.两条线段最多有一个公共点

C.射线AB 与射线BA 的公共部分是线段AB

D.直线m 比射线n 长

13、A 、B 、C 三点不可能在一条直线上的是( )

A.AB=4cm 、BC=6cm 、AC=2cm

B. AB=8cm 、BC=5cm 、AC=13cm

C.AB=17cm 、BC=7cm 、AC=12cm

D. AB=3cm 、BC=9cm 、AC=6cm

14、已知AC=2,BC=3,则线段AB 的长度是( )

A.5

B.1

C.5或1

D.非以上答案

二、解答题

1. 如图1所示,点C 分线段AB 为5:7,点D 分线段AB 为5:11,若CD =10cm ,求AB 。

2. 如图所示,已知C 、D 是线段AB 上的两点,如果AB =10cm ,AD =BC =6cm 。求:CD 的长及图中所有线段之和。

A B C D

3. 如图所示,线段AB 的长是8cm ,D 是AC 的中点,AD =6cm 。求:BC 的长。 A D B C

4.已知如图,AB =10,点C 为线段AB 上一点,点D 、E 分别为线段AB 、AC 的中点,ED =1,求线段AC 的长。

E D C B A

5.如右图,已知:C ,D 是AB 上两点,且AB=20cm,CD=6cm,M 是AD 的中点,N 是BC 的中点,求线段MN 的长

6. 已知线段AB =80cm ,M 为AB 的中点,P 在MB 上,N 为PB 的中点,且NB =14cm ,求PA 的长。

7.如图3,一条直线上顺次有A 、B 、C 、D 四点,且C 为AD 的中点,AD AB BC 4

1=-,求BC 是AB 的多少倍?

8.AB:BC:CD=2:3:4,如果AB中点M和CD中点N的距离是24cm,求AB,BC,CD的长度

A M

B

C N D

9.如图C、D、E将线段AB分成2:3:4:5四部分,M、P、Q、N分别是AC、CD、DE、EB的中点,且MN=21,求PQ的长。

10.如图,P 是定长线段AB 上一点,C 、D 两点分别从P 、B 出发以1 cm/s 、2 cm/s 的速度沿直线AB 向左运动(C 在线段AP 上,D 在线段BP 上).

(1)若C 、D 运动到任一时刻时,总有PD =2AC ,请说明P 点在线段AB 上的位置;

(2)在(1)的条件下,Q 是直线AB 上一点,且AQ -BQ =PQ ,求AB

PQ 的值. (3)在(1)的条件下,若C 、D 运动5秒后,恰好有AB CD 2

1 ,此时C 点停止运动,D 点在线段PB 上继续运动,M 、N 分别是CD 、PD 的中点,下列结论:①PM -PN 的值不变;②AB

MN 的值不变,只有一个结论是正确的,请你找出正确的结论并求值.

28、(8分)如图,已知在数轴上有A,B 两点,A,B 两点所表示的有理数分别为m-6和n+9,且m 是绝对值最小的数,n 是最小的正整数。

(1)A,B 两点之间的距离是____________;

(2)现有两动点P,Q 分别从A,B 两点同时出发,点P 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点Q 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匀速运动,当P 、Q 两点的距离是A 、B 两点距离的2倍时停止运动,则此时点P 、点Q 所对应的数分别是多少?

(3)当点P 、点Q 在(2)问中停止运动的位置时,再一次同时出发,以新的速度点P 向右匀速运动,点Q 向左匀速运动,已知点P 的速度为每秒6个单位长度,当P 、A 两点的距离是P 、B 两点距离的3倍时,此时点Q 与点A 的距离恰好为1个单位长度,则点Q 的速度是每秒多少个单位长度?

(完整)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线段有关的计算题

(新版)人教版七年级有关线段的计算问题练习题 选择题: 1. 已知点C是线段AB的中点,现有二个表达式: 1 ①AC=BC ②AB=2AC=2BC③AC=CB=^ AB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2 A. 0 B. 1 C.2 D. 3 2. 如图,C、B在线段AD上,且 AB=CD贝U AC与BD的大小关系是() A C B D A. AC>BD B. AC=BD C. AC”或“ <”),理由是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已知线段AB,延长AB到C,使BC=AB在线段AB的反向延长线上截取AD=AC则有DB:AB=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CD:BD= 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图,已知AB:AC=1:3, AC:AD=1:4,且AB+AC+AD=4,0贝U A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BC= ____ , CD= _____ 。 ABC D 4. 两条相等的线段AB CD有三分之一部分重合,M N分别为AB CD的中点,若MN=12cm则AB的长 为__________ 。 5、如图,把线段AB延长到点C,使BC=2AB再延长BA到点D,使AD=3AB贝U ① DC= ____ AB= ___ B C ② DB= ______ CD= ____ BC ~t t 6、如图,点M为线段AC的中点,点N为线段BC的中点 ①若AC=2cm BC=3cm 贝U MN= ____ c m ②若AB=6cm 贝U MN= ___ cm ③若AM=1cm BC=3cm 贝V AB= ____ c m ④若AB=5cm MC=1cm 贝U NB= ____ c m 三.解答题: 1.已知B、C是线段AD上的两点,若AD=18cm ?M N , A C B BC=5cm 且M N分别为AB CD的中点,

求线段的长度专项练习

求线段的长度的专项练习 第一组: 1、如图,已知C 点为线段AB 的中点,D 点为BC 的中点,AB =10cm ,求AD 的长度。 2、如图,C 为线段AB 上任一点,E 、F 分别为AC 、BC 的中点,EF=12cm ,求AB 的长。 F E A B C 3、如图9,AD= 12BD,E是BC的中点,BE=2cm,AC=10cm,求线段DE的长. 4. 如图1所示,点C 分线段AB 为5:7,点D 分线段AB 为5:11,若CD =10cm ,求AB 。 5.已知如图,AB =10,点C 为线段AB 上一点,点D 、E 分别为线段AB 、AC 的中点,ED =1,求线段AC 的长。 E D C B A 6.如右图,已知:C ,D 是AB 上两点,且AB=20cm,CD=6cm,M 是AD 的中点,N 是BC 的中点,求线段MN 的长 7.线段AB 和CD 的公共部分为BD ,且BD=31AB=5 1CD ,线段AB 、CD 的中点E 、F 的距离为6cm ,求AB 、CD 的长. A C B D E F 8.直线上顺次截取AB=BC ,CD=3AB ,若AB 的中点M 与CD 的中点N 之间的距离是5cm ,求AB 、CD 的长。 图9 A D C B E N M A D B C

9.如图,B、C两点把线段AD分成2:3:4三部分,E是线段AD的中点,CD=24cm,求(1)CE的长;(2)求AB:BE的值。 B C E A D 第二组: 1.如果线段AB=5cm,BC=3cm,且A,B,C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那么A,C两点之间的距离是. 2.已知点O在直线AB上,且线段OA的长度为4cm,线段OB的长度为6cm,E、F分别为线段OA、OB的中点,则线段EF的长度为cm. 3.若线段AB=10cm,在直线AB上有一个点C,且BC=4cm,M是线段AC的中点,则AM= cm.4.若线段MN=10cm,Q是直线MN上一点,且线段NQ=5cm,则线段MQ长是cm. 5.在直线l上取A,B,C三点,使得AB=4cm,BC=3cm.如果点O是线段A C的中点,那么线段OB的长度是多少? 6.自己画图并完成计算:A,B,M,P四点在同一直线上,M为AB的中点,N为AP的中点,若15cm AB=,求AP的长. MN=,40cm 7、如图,点C在线段AB上,AC = 8厘米,CB = 6厘米,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 M N C A B (1)求线段MN的长; (2)若C为线段AB上任一点,满足AC + CB = a厘米,其它条件不变,你能猜想MN的长度吗?并说明理由。 (3)若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且满足AC-BC = b厘米,M、N分别为AC、BC的中点,你能猜想MN的长度吗?请画出图形,写出你的结论,并说明理由。

七年级数学上册 专题训练(五)线段的有关计算 (新版)北师大版

专题训练(五) 线段的有关计算 类型1直接计算线段的长度 1.如图,线段AB=2,线段AC=5,延长BC到D,使BD=3BC,求AD的长. 2.如图,线段AB=22 cm,C是AB上一点,且AC=14 cm,O是AB的中点,求线段OC的长度. 类型2运用方程思想求线段的长度 3.如图,线段AB被点C、D分成了3∶4∶5三部分,且AC的中点M和DB的中点N之间的距离是40 cm,求AB的长. 类型3运用整体思想求线段的长度 4.如图,点C是线段AB上的一点,点M是线段AC的中点,点N是线段BC的中点. (1)如果AB=10 cm,AM=3 cm,求CN的长; (2)如果MN=6 cm,求AB的长.

5.如图,C为线段AB上一点,D是线段AC的中点,E为线段CB的中点. (1)如果AC=6 cm,BC=4 cm,试求DE的长; (2)如果AB=a,试求DE的长度; (3)若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且满足AC-BC=b,D、E分别为AC、BC的中点,你能猜想DE的长度吗?写出你的结论,不要说明理由. 类型4运用分类讨论思想求线段的长度 6.已知线段AB=60 cm,在直线AB上画线段BC,使BC=20 cm,点D是AC的中点,求CD的长度.

7.已知,线段AB、BC均在直线l上,若AB=12 cm,AC=4 cm,M、N分别是AB、AC的中点,求MN的长.

参考答案 1.因为AB =2,AC =5,所以BC =AC -AB =3.所以BD =3BC =9.所以AD =AB +BD =11. 2.因为点O 是线段AB 的中点,AB =22 cm ,所以AO =12AB =11 cm.所以OC =AC -AO =14-11=3(cm). 3.设AB 的长为x cm.因为线段AB 被点C 、D 分成了3∶4∶5三部分, 所以AC =312x cm ,CD =412x cm ,DB =512 x cm. 又因为AC 的中点M 和DB 的中点N 之间的距离是40 cm , 所以MC =324x cm ,DN =524x cm.所以324x +412x +524 x =40.解得x =60.所以AB 的长为60 cm. 4.(1)因为M 是AC 的中点,所以AC =2AM.因为AM =3 cm ,所以AC =2×3=6(cm). 因为AB =10 cm ,所以BC =AB -AC =10-6=4(cm). 又因为N 是BC 的中点,所以CN =12BC =12 ×4=2(cm). (2)因为M 是AC 的中点,所以MC =12 AC.因为N 是BC 的中点, 所以NC =12CB.所以MC +CN =12AC +12CB =12(AC +CB)=12AB ,即MN =12 AB. 又因为MN =6 cm ,所以AB =2×6=12(cm). 5.(1)由题意,得CD =12AC =3 cm ,CE =12 BC =2 cm ,所以DE =CD +CE =3+2=5(cm). (2)由题意得,CD =12AC ,CE =12BC ,所以DE =CD +CE =12AC +12BC =12(AC +BC)=12AB =12a. (3)DE =12 b. 6.当点C 在线段AB 上时,如图1: CD =12(AB -BC)=12(60-20)=12×40=20(cm);当点C 在线段AB 的延长线上时,如图2: CD =12(AB +BC)=12(60+20)=12 ×80=40(cm).所以CD 的长度为20 cm 或40 cm. 7.当点C 在线段AB 上时,如图1: 因为点M 是线段AB 的中点,点N 是线段AC 的中点,所以AM =12AB =6 cm ,AN =12 AC =2 cm.所以MN =AM -AN =6-2=4(cm ).当点C 在线段BA 的延长线上时,如图2:因为点M 是线段AB 的中点, 点N 是线段AC 的中点,所以AM =12AB =6 cm ,AN =12AC =2 cm.所以MN =AM +AN =6+2=8(cm).即MN =4 cm 或8 cm.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七年级计算线段长度与角的计算的方法技巧

计算线段长度的方法技巧 线段是基本的几何图形,是三角形、四边形的构成元素。初一同学对于线段的计算感到有点摸不着头绪。这是介绍几个计算方法,供参考。 1. 利用几何的直观性,寻找所求量与已知量的关系 例1. 如图1所示,点C分线段AB为5:7,点D分线段AB为5:11,若CD=10cm,求AB。 图1 分析:观察图形可知,DC=AC-AD,根据已知的比例关系,AC、AD均可用所求量AB表示,这样通过已知量DC,即可求出AB。 解:因为点C分线段AB为5:7,点D分线段AB为5:11 所以 又 又因为CD=10cm,所以AB=96cm 2. 利用线段中点性质,进行线段长度变换 例2. 如图2,已知线段AB=80cm,M为AB的中点,P在MB上,N为PB的中点,且NB=14cm,求PA 的长。 图2 分析:从图形可以看出,线段AP等于线段AM与MP的和,也等于线段AB与PB的差,所以,欲求线段PA的长,只要能求出线段AM与MP的长或者求出线段PB的长即可。 解:因为N是PB的中点,NB=14 所以PB=2NB=2×14=28 又因为AP=AB-PB,AB=80 所以AP=80-28=52(cm) 说明:在几何计算中,要结合图形中已知线段和所求线段的位置关系求解,要做到步步有根据。 3. 根据图形及已知条件,利用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例3. 如图3,一条直线上顺次有A、B、C、D四点,且C为AD的中点,,求BC是AB的多少倍? 图3 分析:题中已给出线段BC、AB、AD的一个方程,又C为AD的中点,即,观察图形可知, ,可得到BC、AB、AD又一个方程,从而可用AD分别表示AB、BC。 解:因为C为AD的中点,所以 因为,即

七年级数学线段有关的计算题

七年级数学线段有关的计算题 【典型例题】 [例1] 填空 如图,把线段AB延长到点C,使BC=2AB,再延长BA到点D,使AD=3AB,则 ①DC=_____AB=_____BC ②DB=_____CD=_____BC [例2] 填空 如图,点M为线段AC的中点,点N为线段BC的中点 ①若AC=2cm,BC=3cm,则MN=_____cm ②若AB=6cm,则MN=_____cm ③若AM=1cm,BC=3cm,则AB=_____cm ④若AB=5cm,MC=1cm,则NB=_____cm M N C A B [例3] 根据下列语句画图并计算 (1)作线段AB,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取点C,使BC=2AB,M是线段BC的中点,若AB=30cm,求线段BM的长 (2)作线段AB,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取点C,使BC=2AB,M是线段AC的中点,若AB=30cm,求线段BM的长 [例4] 如图,已知AB= 40,点C是线段AB的中点,点D为线段CB上的一点,点E为线段DB的中点,EB=6,求线段CD的长。 C D E A B

[例5] 如图,AE= 21EB ,点F 是线段BC 的中点,BF=5 1 AC=1.5,求线段EF 的长。 A B C E F [例6] 点O 是线段AB=28cm 的中点,而点P 将线段AB 分为两部分AP:PB=32:15 4,求线段OP 的长。 [例7] (1)如图,分别在线段AB 和BA 的延长线上取BD=AE=1.5cm ,又EF=5cm ,DG=4cm ,GF=1cm ,若GF 的中点为点M ,求线段AM 和BM 的长度。 (2)若线段a 、b 、c ,满足:a:b:c=3:4:5,且a+b+c=60,求线段2c -3a - 5 1 b 的长。 B F M G 练习: 一. 选择题: 1. 已知点C 是线段AB 的中点,现有三个表达式: ① AC=BC ② AB=2AC=2BC ③ AC=CB= 2 1 AB 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 A. 0 B. 1 C.2 D. 3 2. 如图,C 、B 在线段AD 上,且AB=CD ,则AC 与BD 的大小关系是( ) A C B D

与求线段长度有关的解答题集锦

与求线段长度有关的解答题集锦

与求线段长度有关的解答题集锦 一.解答题(共10小题) 1.如图,D是AB的中点,E是BC的中点,BE=AC=3cm,求线段DE的长. 2.已知线段AB=9cm,在直线AB上画线段BC,使它等于3cm,请你画出图形,并计算线段AC的长. 3.如图,点C、D是线段AB上两点,点D是AC的中点,若BC=6cm,BD=10cm,求线段AB的长度. 4.如图所示,P是线段AB上一点,M,N分别是线段AB,AP的中点,若AB=16,BP=6,求线段MN的长. 5.如图,A,B是直线a上两点,且AB=5cm.若在直线a上取点C.使BC=2cm.求AC的长.

6.已知线段AB,反向延长AB到点C,使.若点D是BC中点,CD=3cm,求AB、AD的长.(要求:正确画图给2分) 7.已知,点C是线段AB上的一点,点M是线段AC的中点,点N是线段BC的中点, (1)如果AB=10cm,那么MN等于多少? (2)如果AC:CB=3:2,NB=3.5cm,那么AB等于多少?(要求先根据题意正确画出草图,再列式计算,要有解题过程) 8.已知线段AB. (1)按要求画图:延长AB到C,使BC=AB,取D为AC中点; (2)当DC=2cm,求线段AB的长度. 9.已知线段AB=6cm,在直线AB上有一点C,且BC=2cm,M是线段AC的中点.请先画出图形,再求线段AM 的长. 10.如图,线段AB=21,BC=15,点M是AC的中点. (1)求线段AM的长度; (2)在CB上取一点N,使得CN:NB=1:2.求MN的长.

与求线段长度有关的解答题集锦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解答题(共10小题) 1.如图,D是AB的中点,E是BC的中点,BE=AC=3cm,求线段DE的长. BE=AC=3cm BE= AB=× AB BE=BC AB+BC=AC BE= AC=×

初一数学线段计算题

线段问题 1.如图,已知线段AB=10cm ,AC=4cm ,点D 是BC 中点,求CD 的长。 2.已知线段AD 上两点B,C ,其中AD=16cm,BC=7cm, E,F 分别是线段AB,CD 的中点,求线段EF 的长度。 3.如图,D 为AB 的中点,E 为BC 的中点,AC=10,EC=3,求AD 的长 4.如图,AF=10cm,AC=DF=4cm,B,E 分别是AC,DF 的中点,求BE. 5.如图,AB=4cm,BC=3cm,如果O 是线段AC 中点,求线段OB 的长度。 B B C O

6.在一条直线上顺次取A,B,C三点,AB=5cm,点O是线段AC中点,且OB=1.5cm,求线段BC的长。 7、已知:如图,C是线段AB上一点,M、N分别是线段AC、BC的中点,AB=11,求MN。 8、已知:C是线段AB的中点,D是CB上一点,E是DB的中点,若CE=4,,求线段AB的长。 9、如图,线段AB 上有C、D两点,点C将AB分成两部分,点D将线段AB分成 两部分,若,求AB。

10、已知:如图线段MN,P为MN中点,Q为PN中点,R是MQ中点,则。 11、已知:B是线段AC上一点,且,又D是线段AC延长线上一点,且 ,若,求AB、BC的长。 12、如图:,F是BC的中点,,求EF。 13、如图:E、F是线段AC、AB的中点,且,求线段EF的长。

14、已知A、B、C、D为直线上四点且满足,M、N分别为AB 和CD的中点,,求AB、AC、AD。 15、如图,已知,CD的长为10cm,求AB的长。 16、如图,B、C两点,把AD分成三部分,E是线段AD中点,,求:(1)EC的长;(2)的值。 17、如图,M是AC中点,N是BC中点,O为AB中点,求证:MC=ON。 18、一条直线上顺次有A、B、C、D四点,且C为AD中点,,求 的值。

人教版七上数学专题-求线段长度的方法

七年级上学期求线段长度的方法、练习、巩固提高 求线段长度的几种常用方法: 1.利用几何的直观性,寻找所求量与已知量的关系 例1. 如图1所示,点C分线段AB为5:7,点D分线段AB为5:11,若CD=10cm,求AB。 图1 分析:观察图形可知,DC=AC-AD,根据已知的比例关系,AC、AD均可用所求量AB表示,这样通过已知量DC,即可求出AB。 解:因为点C分线段AB为5:7,点D分线段AB为5:11 所以 又因为CD=10cm,所以AB=96cm 2.利用线段中点性质,进行线段长度变换 例2.如图2已知线段AB=80cm,M为AB的中点,P在MB上,N为PB的中点,且NB=14cm,求PA、MN、PM的长。 图2 分析:从图形可以看出,线段AP等于线段AM与MP的和,也等于线段AB与PB的差,所以,欲求线段PA的长,只要能求出线段AM与MP的长或者求出线段PB的长即可。 解:因为N是PB的中点,NB=14 所以PB=2NB=2×14=28 又因为AP=AB-PB,AB=80 所以AP=80-28=52(cm) 说明:在几何计算中,要结合图形中已知线段和所求线段的位置关系求解,要做到步步有根据。 3. 根据图形及已知条件,利用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例3. 如图3,一条直线上顺次有A、B、C、D四点,且C为AD的中点,,求BC是AB的多少倍? 图3 分析:题中已给出线段BC、AB、AD的一个方程,又C为AD的中点,即,观察图形可知,,可得到BC、AB、AD又一个方程,从而可用AD分别表示AB、BC。 解:因为C为AD的中点,所以 因为,即 又 由<1>、<2>可得: 即BC=3AB

线段的计算典型例题分析

【典型例题】 [例1] 填空 如图,把线段AB 延长到点C ,使BC=2AB ,再延长BA 到点D ,使AD=3AB ,则 ① DC=_____AB=_____BC ② DB=_____CD=_____BC 分析:可以设线段AB 的长为1份,则BC 的长就为2份,AD 的长为3份。 答案:① DC= 6 AB= 3 BC ,② DB= 2/3 CD= 2 BC [例2] 填空 如图,点M 为线段AC 的中点,点N 为线段BC 的中点 ① 若AC=2cm ,BC=3cm ,则MN=_____cm ② 若AB=6cm ,则MN=_____cm ③ 若AM=1cm ,BC=3cm ,则AB=_____cm ④ 若AB=5cm ,MC=1cm ,则NB=_____cm A B C M N 答案:① MN=2.5cm ② MN=3cm ③ MN=5cm ④ MN=1.5cm 。 [例3] 根据下列语句画图并计算 (1)作线段AB ,在线段AB 的延长线上取点C ,使BC=2AB ,M 是线段BC 的中点,若AB=30cm ,求线段BM 的长 (2)作线段AB ,在线段AB 的延长线上取点C ,使BC=2AB ,M 是线段AC 的中点,若AB=30cm ,求线段BM 的长 答案:分别画出(1)(2)的图形,如图 (1) ∵ BC=2AB ,且AB=30 ∴ BC=60 ∵ 点M 是BC 的中点 ∴ BM=2 1 BC=30cm (2) ∵ BC=2AB ,且AB=30 ∴ BC=60 ∴ AC=AB+BC=90 ∵ 点M 是AC 的中点 ∴ AM= 2 1 AC= 45 ∴ BM=AM -AB= 45-30=15cm. [例4] 如图,已知AB= 40,点C 是线段AB 的中点,点D 为线段CB 上的一点,点E 为线段DB 的中点,EB=6,求线段CD 的长。 A B C D E

几何计算题中的求线段长度

几何计算题中的求线段长度 几何计算题一直是我们各级各类考试中必考题型,它不象证明题有一个明确的求解方向,而是要同学们自己猜想、探究、发现.所以有些同学对几何计算题产生了畏惧心理,每每遇到,便停笔不前.其实几何计算题还是有章可循的,下面以求几何图形中线段长度为例,作一个简单阐述. 仔细回顾我们所做过的几何计算题,大致有如下几类: 一、 用算术方法直接求解 这一类型题目又有不同层次要求. (1)比如有些问题中要求某条线段长,由中点、中位线、特殊四边形、三角函数、等式性质、相似形、勾股定理等知识直接可解,思路很明显. 例如: 如图1,在梯形ABCD 中,AD ∥BC ,对角线AC ⊥BD ,且AC=5cm ,BD=12cm ,求梯形ABCD 的中位线长. 分析:要求中位线即要求梯形的两底,而该题的 条件集中在对角线上,所以应将对角线AC 平移 至经过点D ,与BC 延长线交于点E ,则可得口 ACED ,进而可得Rt △BDC ,利用勾股定理可求 出BE=13cm ,也就是两底之和等于13cm ,所以 中位线长为6.5cm . (2)而有些题目并不能一眼就看出结果的求法,但只要根据已知条件,将能求的线段尽可能多地求出来,当成为已知的量越来越多,未知的量越来越少,“包围圈”越收越紧时,要求的量便自然“浮出水面”了. 例如: 如图2,AB 是半圆O 的直径,C 为半圆上一点,∠ CAB 的角平分线AE 交BC 于点D ,交半圆O 于点E .若 AB=10,tan ∠CAB=43,求线段BC 和CD 的长. 分析:根据已知条件易求出AC=8,BC=6,而线段CD 的 长却不易看出,仔细分析条件,发现角平分还没有起到作 A D E B C O A B O C D E F 图2 图1

新人教七年级数学上册线段的计算测试题

新人教七年级数学上册线段的计算测试题 姓名:分数: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题3分,共36分) 1.(5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点之间的连线中,直线最短 B.若P是线段AB的中点,则AP=BP C.若AP=BP,则P是线段AB的中点 D.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2.(5分)如图,点A、B、C顺次在直线l上,点M是线段AC的中点,点N是线段BC的中点.若想求出MN的长度,那么只需条件() A.AB=12 B.BC=4 C.AM=5 D.CN=2 3.(5分)点C在线段AB上,下列条件中不能确定点C是线段AB中点的是() A.AC=BC B.AC+BC=AB C.AB=2AC D.BC=AB 4.(5分)如果点B在线段AC上,那么下列表达式中:①AB=AC,②AB=BC,③AC=2AB,④AB+BC=AC, 能表示B是线段AC的中点的有() A.1个B.2个C.3个D.4个 5.(5分)已知线段AB=8cm,在直线AB上画线BC,使它等于3cm,则线段AC等于() A.11cm B.5cm C.11cm或5cm D.8cm或11cm 6.(5分)已知线段AB和点P,如果PA+PB=AB,那么() A.点P为AB中点 B.点P在线段AB上 C.点P在线段AB外D.点P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 7.(5分)如图所示,B、C是线段AD上任意两点,M是AB的中点,N是CD中点,若MN=a,BC=b,则线段AD的长是() A.2(a﹣b)B.2a﹣b C.a+b D.a﹣b 8.(5分)如图,线段AF中,AB=a,BC=b,CD=c,DE=d,EF=e.则以A,B,C,D,E,F为端点的所有线段长度的和为() A.5a+8b+9c+8d+5e B.5a+8b+10c+8d+5e C.5a+9b+9c+9d+5e D.10a+16b+18c+16d+10e 9.(5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若点C在线段BA的延长线上,则BA=AC﹣BC B.若点C在线段AB上,则AB=AC+BC C.若AC+BC>AB,则点C一定在线段AB外 D.若A,B,C,三点不在一直线上,则AB<AC+BC 10.(5分)点M、N都在线段AB上,且M分AB为2:3两部分,N分AB为3:4两部分,若MN=2cm,则AB的长为() A.60cm B.70cm C.75cm D.80cm 11.(5分)点A、点B是直线l上的两个定点,点P是直线l上任意一点,要使PA+PB的值最小,那么点P应在() A.线段AB的延长线上 B.线段AB的反向延长线上

几何计算题中的求线段长度

几何计算题中的求线段长度 章蓓蓓 几何计算题一直是我们各级各类考试中必考题型,它不象证明题有一个明确的求解方向,而是要同学们自己猜想、探究、发现.所以有些同学对几何计算题产生了畏惧心理,每每遇到,便停笔不前.其实几何计算题还是有章可循的,下面以求几何图形中线段长度为例,作一个简单阐述. 仔细回顾我们所做过的几何计算题,大致有如下几类: 一、 用算术方法直接求解 这一类型题目又有不同层次要求. (1)比如有些问题中要求某条线段长,由中点、中位线、特殊四边形、三角函数、等式性质、相似形、勾股定理等知识直接可解,思路很明显. 例如: 如图1,在梯形ABCD 中,AD ∥BC ,对角线AC ⊥BD ,且AC=5cm ,BD=12cm ,求梯形ABCD 的中位线长. 分析:要求中位线即要求梯形的两底,而该题的 条件集中在对角线上,所以应将对角线AC 平移 至经过点D ,与BC 延长线交于点E ,则可得口 ACED ,进而可得Rt △BDC ,利用勾股定理可求 出BE=13cm ,也就是两底之和等于13cm ,所以 中位线长为6.5cm . (2)而有些题目并不能一眼就看出结果的求法,但只要根据已知条件,将能求的线段尽可能多地求出来,当成为已知的量越来越多,未知的量越来越少,“包围圈”越收越紧时,要求的量便自然“浮出水面”了. 例如: 如图2,AB 是半圆O 的直径,C 为半圆上一点,∠ CAB 的角平分线AE 交BC 于点D ,交半圆O 于点E .若 AB=10,tan ∠CAB=43,求线段BC 和CD 的长. 分析:根据已知条件易求出AC=8,BC=6,而线段CD 的 长却不易看出,仔细分析条件,发现角平分还没有起到作 A D E B C O 图1

小学奥数解题技巧线段图解题(含有练习题集)

线段图解题 主要容:1、线段图解题的方法和技巧;2、常见的可以用线段图来表示的数量关系;3、用线段图解题。 重难点:1、常见的可以用线段图来表示的数量关系;2、较复杂的线段图问题。 意义:利用线段图解决应用题是数学中常见的一种解题方法。相比于传统的文字分析方法,线段图可以直观清晰地将题中的复杂数量关系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对于理解题意和解决问题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线段图解题方法和技巧: 什么是线段?那就是一条直线上的两个点和它们之间的部分就叫做线段,线段的长度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常用来表示有限的量,帮助我们分析题目中隐藏的数量关系,达到轻松解题的目的。 1、用线段的长短来表示量的大小,并对应的标上数据; 2、根据题意,有的可能只需要一条线段,有的可能需要多条线段; 3、画多条线段时,要一端对齐,方便比较大小; 4、画多条线段时,一般先画最小的量。 5、虚实结合。“比……多”时,多的部分画实线;“比……少”时,少的部分画虚线,且立即标上数据; 二、常见的可以用线段图来表示的数量关系 1、和的关系:用一条较长线段来表示“和”,将组成“和”的各分量依次标在该线段上。当出现多种数量关系时,和关系还可以用大括号来表示。 例如:甲的文具数量为5个,乙的文具数量为2个,那么甲乙的和是多少? 2、差的关系:从小到大依次画出各个量,并保持一端对齐后,另一端多出的部分线段即可表示量与量之间的差。 例如:数学考试后小明的得分为100分,小强的得分为95分,那么小强比甲的5个 乙的2个 7个文具

小明少几分? 小强的得分: 小明的得分: 3、倍的关系:先画出最小的量,再画跟它成倍数关系的量,是它的几倍就画几段线段。可将最小的量看作1份,则其它的量是它的几倍,就是几份。 例如:甲的年龄为5岁,乙的年龄为甲的3倍,那么乙的年龄为几岁? 甲的年龄: 乙的年龄: 注意:在同一个问题中,一条线段只能代表一个数量(若两个数量相等,则可用等长的线段来表示),与这个数量有大小或倍数关系的其它数量应该在这条线段的长度上分别延长(或缩短或等长延长)来表示。 练习:用线段图表示下列数量关系。 1、妈妈的年龄是小明的4倍。 2、王强的得分比军的得分少3分。 3、甲乙的弹珠总数为17颗。 三、用线段图解一般题 例题1:甲乙两人今年共有27岁,其中甲比乙大了3岁,求甲乙今年各多少岁? 示意图: 乙的年龄: 甲的年龄: 分析:题目中既出现了“和”关系,又出现了“差”关系,那么我们画图时,就要先表示出“差”关系,再用大括号来表示“和”关系。 计算过程:甲:(27+3)÷2=15岁乙:27-15=12岁 拓展:已知两个数的和、差,求这两个数分别是多少?(可进行推导) (和+差)÷2=较大数 (和-差)÷2=较小数 练习: 27岁 小明比小强多的5分 甲的3倍,即甲的线段长度的3倍

初一几何线段的计算专题

F A 专题:线段的计算 一、方程思想(数形结合) 1.如图所示,P 是线段AB 上一点,M ,N 分别是线段AB ,AP 的中点,若AB=16,BP=6,求线段MN 的长. 举一反三: 1.如图,AB=24cm ,C 、D 点在线段AB 上,且CD=10cm ,M 、N 分别是AC 、BD 的中点,求线段MN 的长。 2.如图,E 、F 分别是线段AC 、AB 的中点,若EF=20cm ,求BC 的长。 3.如图,已知AB=20,C 为AB 的中点,D 为CB 上一点,E 为BD 的中点,且EB=3,求CD 的长。 4.如图,C 、D 、E 将线段分成2:3:4:5四部分,M 、P 、Q 、N 分别是线段AC 、CD 、DE 、EB 的中点,且MN=21,求 PQ 的长。 5.如图,延长线段AB 到C ,使BC=2AB ,若AC=6cm ,且AD=DB , BE :EF :FC=1:1:3,求DE 、DF 的长。 B E D C A 第3题 Q N C A D 第4题 C 第5题

6、如图,同一直线上有A 、B 、C 、D 四点,已知,2 5 ,32CB AC AD DB ==CD=4cm ,求AB 的长。 7、如图,B 、C 两点把线段AD 分成2:3:4三部分,M 是AD 中点,CD=8, 求MC 的长. 二、分类思想 线段AB 、BC 均在直线l 上,若AB=12cm ,AC=4cm ,M 、N 分别是AB 、AC 的中点,则MN 的长为_______. 举一反三: 1、 已知线段AB=8,在直线AB 上画线段BC ,使它等于3,求线段AC 的长 2、 已知,点A 在数轴上的点为-10,点B 在数轴上的点为14,点C 在数轴上,且AC :BC=1:5,求点C 对应的数 3、 P 是定长线段AB 的三等分点,Q 是直线AB 上一点,且AQ-BQ=PQ,求PQ:AB 的值 4、 已知,线段AB=10,C 、D 为直线AB 上的两点,且AC=6,BD=8,求线段CD 的长 三、动态问题 1、如图,直线AB 上有一点P ,点M 、N 分别为线段PA 、PB 的中点,AB=14. (1) 若点P 在线段AB 上,且AP=8,求线段MN 的长度。 (2) 若点P 在直线AB 上,使说明线段MN 的长度与点P 在AB 上的位置无关 (3) 如图,若点C 为线段AB 的中点,点P 在线段AB 的延长线上,下列结论: N M B A P A B C D . . . . A B C D

(完整)七年级数学上册-线段和角精选练习题

线段和角精选练习题 资料由小程序:家教资料库整理 一.选择题(共22小题) 1.如图是某个几何体的展开图,该几何体是() A.圆柱B.圆锥C.圆台D.四棱柱 2.如图,线段AD上有两点B、C,则图中共有线段() A.三条B.四条C.五条D.六条 3.下列语句:①不带“﹣”号的数都是正数;②如果a是正数,那么﹣a一定是负数;③射线AB和射线BA是同一条射线;④直线MN和直线NM是同一条直线,其中说法正确的有() A.1个B.2个C.3个D.4个 4.如图,某同学用剪刀沿直线将一片平整的树叶剪掉一部分,发现剩 下树叶的周长比原树叶的周长小,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数学知识是 () A.两点之间,直线最短B.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C.两点之间,线段最短D.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 5.若数轴上点A、B分别表示数2、﹣2,则A、B两点之间的距离可表示为() A.2+(﹣2)B.2﹣(﹣2) C.(﹣2)+2 D.(﹣2)﹣2 6.如图,点C在线段AB上,点D是AC的中点,如果CB=CD,AB=10.5cm,那么BC的长为() A.A2.5cm B.3cm C.4.5cm D.6cm 7.已知线段AB=8cm,在直线AB上画BC,使BC=2cm,则线段AC的长度是() A.6cm B.10cm C.6cm或10cm D.4cm或16cm 8.如图,在直线l上顺次取A、B、C三点,使得AB=5cm,BC=3cm,如果O是线段AC的中点,那么线段OB长为() A.1cm B.1.5cm C.2cm D.4cm 9.已知点A、B、P在一条直线上,则下列等式中,能判断点P是线段AB的中点的个数有()①AP=BP;②BP=AB;③AB=2AP;④AP+PB=AB.

线段计算练习题

线段与角----必考卷检测3 1、下列四个图中,能用∠1、∠AOB、∠O三种方法表示同一个的是() 2、在时刻8:30,时钟上的时针和分针的夹角是为 3、如果∠α=20°,那么∠α余角的补角等于 4、3.76°=______度_____分_______秒. 5、已知线段AB=10cm,直线AB上有一点C,且BC=2cm,点D是线段AB的中点,求线段DC的长. 6、已知一条射线OA,如果从点O再引两条射线OB和OC,使∠AOB=60°, ∠BOC=20°,求 ∠AOC的度数. 7.如图,线段AB被点C、D分成了3︰4︰5三部分,且AC的中点M和DB的中点N 之间的距离是80 cm,求AB的长.

第25题图E A / D C B A 8. 如图,将书页一角斜折过去,使角的顶点A 落在A /处,BC 为折痕,BD 平分 ∠A /BE ,求∠CBD 的度数. 9、如图,延长线段AB 到C,使BC=2AB,取AC 的中点D,已知BD=5cm,求AC 的长 10.如图,已知2BOC AOC =∠∠,OD 平分AOB ∠,且20COD =o ∠,求AOB ∠的度数. A C D B

11、一个角的余角比它的补角的4 1还少12°,请求出这个角. 12、 如图所示, 直线AB 、CD 相交于O, OE 平分∠AOD, ∠FOC=900, ∠1=360, 求∠2和∠ 3的度数. 13、如图,已知∠AOE 是平角,∠DOE=20°,OB 平分∠AOC,且∠COD:∠BOC=2:3,求∠AOC 的度数.

14、如图,∠AOC=∠BOD=90o,∠AOD=130o,求∠BOC的度数。 15.如图,O为直线AB上一点,∠AOC=50°,OD平分∠AOC,∠DOE=90°(1)请你数一数,图中有多少个小于平角的角; (2)求出∠BOD的度数; (3)请通过计算说明OE是否平分∠BOC. 16、如图,∠AOB=110°,∠COD=70°,OA平分∠EOC,OB平分∠DOF,求∠EOF的大小。 D C B A O

有关线段角的计算问题专门练习题

有关线段,角的计算问题专门练习 1. 如图,4AB cm =,3BC cm =,如果O 是线段AC 的中点,求线段OA 、OB 的长度. 2. 如图,已知C 、D 是线段AB 上的两点,36AB cm =,且D 为AB 的中点,14CD cm =,求线段BC 和AD 的长 3. 如图所示,已知线段80AB cm =,M 为AB 的中点,P 在MB 上,N 为PB 的中点,且14NB cm =,求PA 的长. 4. 如图所示,点C 在线段A B 上,线段6AC cm =,4BC cm =,点M 和N 分别是AC 和BC 的中点,求线段MN 的长度. 5. 已知P 为线段AB 上的一点,且2 5 AP AB =,M 是AB 的中点,若2PM cm =,求AB 的长. 6. 如图,C 、D 是线段AB 上的两点,已知14BC AB =,1 3 AD AB =,12AB cm =,求CD 、BD 的长.

7. 在一条直线上顺次取A 、B 、C 三点,已知5AB cm =,点O 是线段AC 的中点,且 1.5OB cm =,求线段BC 的长.(两种情况) 8. 已知A 、B 、C 三点共线,且10AB cm =,4BC cm =,M 是A C 的中点,求AM 的长. 9.如图所示,B 、C 两点把线段AD 分成2:3:4三部分,M 是AD 中点,CD =8,求MC 的长. 10.如图所示,回答问题:’ (1)在线段AB 上取一点C 时,共有几条线段? (2)在线段AB 上取两点C 、D 时,共有几条线段? (3)在线段AB 上取两点C 、D 、E 时,共有几条线段? (4)你能否说出,在线段AB 上取n 个点时(不与A 、B 重合),直线A 上共有多少条 线段?你发现它们有什么规律,你能试着总结出来吗?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线段计算题

八年级数学线段的计算问题人教实验版五四制 【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线段的计算问题 运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 重点、难点: 会利用线段的和差倍分来求线段的长度 掌握线段的计算方法,初步学会简单的几何语言 【典型例题】 [例1] 填空 如图,把线段AB 延长到点C ,使BC=2AB ,再延长BA 到点D ,使AD=3AB ,则 ① DC=_____AB=_____BC ② DB=_____CD=_____BC 分析:可以设线段AB 的长为1份,则BC 的长就为2份,AD 的长为3份。 答案:① DC= 6 AB= 3 BC ,② DB= 2/3 CD= 2 BC [例2] 填空 如图,点M 为线段AC 的中点,点N 为线段BC 的中点 ① 若AC=2cm ,BC=3cm ,则MN=_____cm ② 若AB=6cm ,则MN=_____cm ③ 若AM=1cm ,BC=3cm ,则AB=_____cm ④ 若AB=5cm ,MC=1cm ,则NB=_____cm A B C M N 答案:① MN=2.5cm ② MN=3cm ③ MN=5cm ④ MN=1.5cm 。 [例3] 根据下列语句画图并计算 (1)作线段AB ,在线段AB 的延长线上取点C ,使BC=2AB ,M 是线段BC 的中点,若AB=30cm ,求线段BM 的长 (2)作线段AB ,在线段AB 的延长线上取点C ,使BC=2AB ,M 是线段AC 的中点,若AB=30cm ,求线段BM 的长 答案:分别画出(1)(2)的图形,如图 (1) ∵ BC=2AB ,且AB=30 ∴ BC=60 ∵ 点M 是BC 的中点 ∴ BM= 2 1BC=30cm

线段和角的计算题

期末复习:线段和角的有关计算 一、课前热身,引入课题 问题1:已知线段AB =5cm ,C 为线段AB 上一点,且BC =3cm ,则线段AC = cm 。 问题2:已知线段AB =5cm ,C 为直线AB 上一点,且BC =3cm ,则线段AC = cm 。 问题3:已知∠AOB =50°, OC 为∠AOB 内一射线,且∠BOC=30°,则∠AOC = °。 问题4:已知∠AOB =50°,∠BOC=30°,则∠AOC = °。 今天我们复习线段和角的有关计算: 二、问题探究,探寻规律 例1 如图,已知线段AB=10cm ,C 为线段AB 上一点,M 、N 分别为AC 、BC 的中点, (1) 若BC =4cm ,求MN 的长, (2) 若BC =6cm ,求MN 的长, (3) 若BC =8cm ,求MN 的长, (4) 若C 为线段AB 上任一点,你能求MN 的长吗?请写出结论,并说明理由。 例2 如图,已知∠AOB =90°,OM ,ON 分别平分∠AOC 和∠BOC , (1) 若∠AOC =30°,求∠MON 的度数, (2) 若∠BOC =50°,求∠MON 的度数, (3) 由(1)(2)你发现了什么,请写出结论,并说明理由。 例3 如图,已知线段AB=10cm ,C 为线段AB 延长线上一点,M 、N 分别为AC 、BC 的中点, (1) 若BC =4cm ,求MN 的长, (2) 若BC =6cm ,求MN 的长, (3) 若C 为线段AB 延长线上任一点,你能求MN 的长吗? 若能,请求出MN 的长,并说明理由。 例4 如图,已知∠AOB =90°,OM ,ON 分别平分∠AOC 和∠BOC , (1) 若∠AOC =40°,求∠MON 的度数, (2) 若∠AOC =α,求∠MON 的度数, (3) 若∠BOC =β,求∠MON 的度数, (4) 由(1)(2)(3)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请写出结论,并说明理由。 三、拓展提高、应用规律 例5 已知∠AOB =α,过O 任作一射线OC ,OM 平分∠AOC ,ON 平分∠BOC , (1) 如图,当OC 在∠AOB 内部时,试探寻∠MON 与α的关系; (2) 当OC 在∠AOB 外部时,其它条件不变,上述关系是否成立?画出相应图形,并说明理由。 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