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传统城市街道的形成与变迁

西方传统城市街道的形成与变迁
西方传统城市街道的形成与变迁

西方传统城市街道的形成与变迁

1.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弯曲街巷和网格规划

古希腊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世纪,直至公元被罗马所灭。古希腊是西方文明和思想体系的源头。古希腊自公元前年至前年就建立起众多奴隶制城邦或城市国家,其中雅典最为典型。海洋贸易造就古希腊社会的海洋文明和幵放的个人性格。亚热带海洋气候、美丽的自然风光、明媚阳光、多山多石的环境刺激了希腊人喜爱户外活动的性格。优越的自然环境培养了希腊人的哲学智慧,也营造了积极健康的公共生活氛围。由于市民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公共空间和室外度过,所以他们对私密生活不是十分在意,因此希腊城市是不规则的,街道狭窄而且曲曲弯弯,检朴的住宅乱七八糟拥挤在一起。很长时间,雅典城市甚至没有城墙和防御系统。与之相反,雅典城市内各种公共空间却是异常发达,古希腊公共空间由建筑柱廊、广场和庄严宏伟的卫城组成,成为希腊人丰富公共活动的载体。古希腊人的物质生活并不丰裕,但他们拥有以丰富的公共生活为基础的充实的精神世界,可以说公共生活是希腊文化主要表现方式。在希波战争之前,希腊城市多为自发形成,在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思想的主导下,以神庙和广场(Agora)为城市中心,突出人的尺度和感受以及同自然环境协调。尽管雅典并没有非常明确的人工规划,但形成了以庙宇为主导,活拨多变的城市景观,获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雅典卫城最具代表性。这时期希腊城市的居住环境街道弯曲窄小,但公共建筑群形成的变化丰富广场空间给人印象深刻,是城市生活的主要场所。

图1 公元前世纪的雅典城

图2 米利都城平面

古希腊城市除了人本和自然的布局方式外,在理性思维的影响下,发展出网

格规划城市的模式:希波丹姆模式。公元前世纪,古希腊先哲希波丹姆在希波战争后的城市恢复建设中,提出网格城市规划模式。他以古希腊哲学思想为蓝本,在几何与数理中寻找其和谐关系,用规则的棋盘式网格构建城市的框架,公共空间在城市中的位置明确,在城市的秩序中寻找美的规律。其典型平面,由城市中心两条垂直大街交叉构成,中心广场在大街的一侧,广场面积非常大,要占据几个街区,但街坊划分一般都比较小。大约公元前年,希波丹姆采用以上模式,主持了米利都城(Miletus)的重建。从此,很多古希腊城市都采取了希波丹姆模式进行规划建设。这种几何化规则的城市规划方式满足了殖民地快速建设的需要,同时也反映了新的城市秩序和理想,即不违背古希腊几何美学的原则,也很大的满足了城市富裕阶层对城市中优雅和秩序生活的要求。

古希腊基于人本和自然主义的“有机”城市和理性主义的“网格”城市成为后世西方城市建设的范式。两种模式下的西方传统城市的街道,尽管空间形式,曲直大相径庭,但其都是基于希腊文化的公共生活需求,这对后世西方街道空间具有决定性影响。

古罗马是西方奴隶制国家发展的最高阶段,公元前世纪建立起共和政体,随后扩张。到罗马帝国时期,版图扩大到欧、亚、非三洲,首都罗马的人口达到百万。罗马人思想上基本继承希腊人,是希腊哲学的延续,所不同的是希腊城邦是建立在人本思想基础上的,而罗马国家的存在是基于强大的军事力量。不同于希腊哲学对智慧的追求,罗马人追求现实的幸福和满足享乐的种种现实技法。罗马没有留下深刻的哲学思想,但是在使用技术方面建树颇丰,这一时期的几何、天文、力学、建筑、地理、历史和文学方面成就辉煌。在罗马人伊壁鸡鲁的“快乐主义”思想下,罗马人的社会思想全面庸俗化,崇尚物质及享乐。

古罗马时期的城市规划延续了希波丹姆模式,城市中神庙的中心位置被公共浴室、斗兽场、宫殿、府邸和剧场所代替,不同于希腊城市的检朴和精神生活的丰富,罗马城市呈现出难以想象的奢华。帝国时期以后,城市成为统治者弦耀功绩的工具广场、雕像、凯旋门和纪念柱成为城市的核心和焦点。街道、广场由希腊时期满足纯粹公民公共生活,己经完全转变为帝王歌功颂德的纪念性空间。罗马城市的辉煌却缺乏健康的城市文化,城市物质繁荣却精神匮乏。同时,辉煌的城市成就只是为满足统治者的物质享受和虚荣,对市民的生活没有太大改善。古

罗马城市规划强调城市公共空间秩序感的建立。古希腊城市街道及广场表现出自由不规则和凌乱的状态,而古罗马城市街道和广场被塑造为城市中最整齐壮观的巨大幵放空间。娴熟的运用轴线、对比和透视的手法,建立强烈的人工秩序。古希腊城市是以人的尺度为基础建立的,罗马城市则采用“超人”的尺度,建立起具有征服力的崇高感和震撼感的公共建筑和空间。

罗马时期的网格城市多是基于战争需要的要塞,军事化色彩明显,城墙、护城河防御系统和道路、桥梁、排水基础设施完备。罗马时期大量建造的军事要塞,其基本格局是正方形平面,征南北走向,中心十字交叉的路口正对四面街道和城门。今天欧洲大约有个城市是由军事要塞发展而来的。

欧洲古典时期城市形态为后续城市发展奠定了思想和实践基础。正如欧洲有句彥语:“辉煌归于希腊,伟大归于罗马”,古希腊自然街巷和网格路网是欧洲城市激情四射的公共精神的光荣起点,而古罗马给西方传统城市尤其是都市带来的是伟大的纪念性。

2.中世纪城市街道的宗教图景与自然秩序

罗马帝国的衰败最终分裂为东罗马拜占庭帝国和西罗马。地处欧洲的西罗马公元476年被日耳曼人摧毁,欧洲文明进黑暗时期一一中世纪(公元世纪至世纪)。

中世纪早期(世纪到世纪),西欧洲处于社会与文化极端破败的状态,几乎退到自给自足的农耕自然经济时代。落后的自然经济使城市失去发展的动力,原来的大城市也极度衰败,罗马城人口有极盛时期的百万人降到了万。严格的说,世纪前西欧的城镇和城堡不是实际意义上的城市,当时的大部分城镇和城堡人口只有100到人的规模。城市的规模受到周围土地供养人口数量的限制,城镇的原型是从农田的划分开始的。例如意大利古画中的比萨古城,城堡处在重要位置,图3可以看到教堂旁边的比萨斜塔,街区原本是农田地块周边逐渐被民居围合,一些较大的耕地被则分割成几个地块。

图3 意大利古画中的比萨古城

图4 罗马皮尔萨查城

这个时期由于战乱人才匮乏,很少有关中世纪城市建设方面的人物记载,所以城市基本上没有规划设计。城市是以一种自发的演化方式成长的,我们可以定义其为“自然主义”城市。同时,由于经济能力有限城市发展速度缓慢,很少大规模的短期建设。恰恰是这种类似于无为而治的发展方式,促成了中世纪欧洲城市独特的形态特色。这种发展方式下的城镇接近人性尺度、规模都不大,弯弯曲曲的街道形成丰富的空间变化。

中世纪城市主要有三种类型:城堡、军事要塞和商业港口。军事要塞城市是在原有的网格路网上的自法成长,形成独特的明显对立的网格和有机两种城市形

态共存的方式。法国的巴黎在中世纪就是在罗马营寨城,塞纳河上的城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巴黎在中世纪几次扩大城墙,当时的街道狭窄曲折,居民房屋多为木结构,沿街建造十分拥挤。

图5 意大利锡耶纳古城

欧洲中世纪基督教对社会的影响力巨大,甚至凌驾于王权之上。基于此,城镇的中心由教堂占领,社区与教区合为一体。几乎所有不同规模的城堡城镇都呈现一致的格局,在城堡和教堂前面形成半圆或者不规则的建筑围合的广场,构成城镇的公共活动中心,街道以教堂和广场为中心向外像冰裂纹一样福射,逐渐在城市中形成蛛网状,自然曲折的街道网络。城堡和教堂占据制高点,构成城市秩序的中心。城镇中除了城

堡和教堂的主要角色外,其他部分像迷宫一样,没有明确分工,各行各业基本和居民

混杂在一起。城镇之间都是放射形道路连接,城镇总体布局自然,是后来欧洲城市总

体形态多为环形和放射环状的渊源。

中世纪城镇充分利用地形和河湖形成不同平面布局,街道和广场尺度宜人,今天看到件件是城市精品。例如,意大利锡耶纳城,坎波广场是城市街道汇聚的中心,街巷的窄小弯曲和中心广场的开阔空间形成强烈对比,让城市空间的流动,具有了戏剧性的效果。城镇中弯曲、狭窄而且多变的街道消除了狭长的单调感觉,街道空间收放自如自然形成很多精致的小空间,给步行带来无比丰富的动态体验,永远不会给人乏味的感觉。同时,每个城镇都有属于自己的色彩特点,例如,热那亚的黑白色、巴黎的灰色、锡耶纳的红色等。这些特征都得益于基督教自律

精神熏陶,形成城市发展内在的一种秩序。尽管没有规划,但在这种秩序下每一栋建筑都平和谦虚的和其他建筑融为一体,街道把建筑组织成群体,每个建筑的立面都与左右发生关系,很少孤立的一员突出自己。高營的教堂表达了崇高无上的宗教精神与广场、市场一起形成城镇的精神中心和生活的舞台。表面上杂乱的城市背后流露出一种整体秩序和有机的秩序,所以中世纪的城市给人一种非常统一的美感。

社会的衰落反而催生了完美的城市作品,中世纪传统城市艺术是西方城市发展史中对今天城市非常有借鉴价值一部分。

3.文艺复兴巴洛克城市的直线街道、对角线和放射路

文艺复兴是意大利城市,在十四、五世纪兴起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形式上是欧洲人重新发现了古希腊哲学艺术的辉煌,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人们开始冲破宗教的禁锢,用唯物、科学和人文的思想反对禁欲和蒙昧,提倡科学和理性,主张个性解放,和古希腊的人本主义思想非常接近。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是肯定人生,焕发对生活的热情,争取个人全面的发展,同时关注美,热爱大自然。这种思潮催生大量艺术、建筑和城市作品,同时大师级人物层出不穷,如乔托、米开朗基罗、拉斐尔、阿尔伯蒂、斐拉瑞特、封丹纳等,这些人一起形成一股文化浪潮,推动了欧洲艺术、建筑和城市的发展。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阿尔伯蒂的《论建筑》和帕拉第奥的《建筑四书》成为当时建筑学生的必读教材。建筑师阿尔伯蒂继承古罗马维特鲁威的思想,理性思考城市发展,致力于体现秩序、几何规则的理想城市的探索。

文艺复兴之前基督教主导城市的发展,城市的主导元素是教堂和王宫,随资产阶级的成长,他们的财富使府邸、市政机关、行会大厦等新建筑纷纷出现并于与教堂一起占据了城市的中心位置。

16世纪末期,巴洛克风格的建筑与城市在欧洲开始流行。古典艺术的雅致和几何学的表现力,满足了新贵族和君主追求享乐,和建立新社会秩序的诉求。中世纪自然肌理的城市被当作混乱、肮脏的象征,在对其改造的要求下,巴洛克城市风格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它善于利用矫揉造作的方式产生奇特的视觉效果,来烘托神秘的教会权势。城市规划形式上采用几何美学为中央集权服务。巴洛克城市与中世纪欧洲传统城市中自然和有机的空间格局不同,它将古典建筑理性的

几何美学应用在城市设计中。采用轴线强化城市的秩序感和整体划一,城市的景观序列非常富有动感和整体性。环形广场加放射路是城市街道网络的主要模式,并在对角线节点处设置高當的对景标志物作为城市空间的转折和过渡。直线街道空间追求宏大的场面,成为当权阶层展示军事力量和奢华生活的秀场。芒福德曾评论:“巴洛克城市,不论是作为君主军队的要塞,或者是作为君主和他朝廷的永久住所,实际上都是弦耀其统治的表演场所。”

图6 16-17世纪罗马城改造(巴洛克圆形广场放射路网)

图7 罗马雄伟的城市轴线

17世纪的罗马改造是最典型的巴洛克城市规划方式。封丹纳受教皇委托对罗马进行改造规划,他用笔直的道路、宏伟的广场和喷泉,雄伟的城市轴线、方尖塔为城市建立了强烈的视觉系统,使罗马实现了难以描绘的壮丽景象,这一改

造迎合了教廷建立中央集权帝国的需要。

文艺复兴后期,城市规划设计已经成为权贵们表现政治理念和艺术主张的工具,把欧洲中世纪亲切尺度和住宅和街道之间的亲密关系开始逐渐分离。但是,文艺复兴时期城市规划思想和艺术成就,对后世城市规划产生巨大影响。

4.绝对君权下的古典主义林萌大道

古典主义是文艺复兴后期与巴洛克平行的另一中艺术倾向,文艺复兴对神权的抨击,在法国促成了君权的膨胀,它是巴洛克风格在绝对君权的法国延续和演变。同时,发源于法国思想启蒙运动的理性思想成果和绝对的君权结合起来,古典主义思潮得以形成。古典主义是唯理主义的直接产物,它的支持者认为客观世界是可以被认知的,发现古罗马文化中蕴含这种超时代和民族的绝对规则,古罗马君权主义得以复活,并赋予“古典主义”的称号。古典主义反对巴洛克的矫揉造作,崇尚古罗马城市宏伟震撼空间氛围,追求城市道路空间的对称、几何结构和数理关系,用轴线和空间主从关系强调至高无上的君主权力。

图8 凡尔赛的三支道路系统

由于城市改造的成本尚昂,这种新的唯理主义秩序出现在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中。古典主义建筑和城市规划师发现了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中规整、平直的道路系统和圆形交叉点的美学价值,很快就把它应用在城市空间的规划中,并得到君主的支持。路易十四时期建成的,正对卢浮宫的城市轴线,一直作为巴黎的城市中轴线。凡尔赛宫更加完整的体现了古典主义城市设计的理念,宫殿处于园林向着城市的一端,成为城市与园林构图的重心,三条成50度夹角的放射大道伸展向城市,给人感觉凡尔赛就是巴黎甚至法国的中心。凡尔赛一条长达3km的中轴线,由水渠和两旁的修剪整齐的树列延续到无限远处,建立起宫殿和城市充满秩序和

宏伟的空间关系。

拿破仓三世时期(1853-1870)的巴黎改造是古典主义城市规划的巅峰之作。当时的行政长官奥斯曼(被授权主持这个庞大的工程,包括道路和给排水系统的改造,改变巴黎狭窄、衰败的状况,来对应经济发展以及政治稳定的需要。空阔的街道方便交通,同时,也便于应对巴黎经常发生的革命暴动,道路的宽阔更方便军队和重型武器的迅速调动,避免了暴民利用狭窄街巷与政府军对抗。奥斯曼釆用了古典主义手法,扩展和新建造了数条林荫大道,重新梳理了巴黎的道路网络,加强了道路网络之间的联系。首先,利用城市中心的两个十字交叉的主干道路,强化巴黎东西和南北两个方向的贯通能力;另外,修建环城道路,即内环路和外环路,把巴黎的交通网络连接成一个整体,为现在的巴黎交通建立了基础气

图9 1860年歌剧院大街改造之前和现在的歌剧院大街

林荫道是现代城市道路的雏形,它具备林荫步道(和“快速车”(马车)道(两个组成部分,两侧的商店满足购物和活动的需要。由于宽度远远超出传统西方城市街道的尺度,尽管也容纳了城市生活内容,但缺乏围合感,与传统城市街道己经幵始有所区别。

5.西方传统城市的最后辉煙:资本主义纪念性大道体系

巴洛克和古典主义风格城市在美洲大地催生了美国的城市美化运动,造就了西方传统都市最后的辉煌。麦克米兰在朗方,1791年所做方案基础上进行的首都华盛顿规划,是第一个大规模地遵循城市美化运动原理规划的城市。在朗方原

规划的基础上,他重新全释了华盛顿规划,构建密度更大,更趋于建筑化和几何化的城市街道形态。其规划强调了城市街道系统的纪念性轴线的几何与形式化,更突出城市的纪念性和气势宏伟的效果。

图10 朗方的华盛顿规划

芝加哥世界博览会建设是城市美化运动的标志性事件。以伯纳姆为首的设计者,采用古典主义风格和奥斯曼改造巴黎“宏伟格式”林荫大道为主要手段,以公共设施和纪念建筑为核心组织林荫路、广场和干道,通过纯粹和壮丽的工程建立美丽的城市,向全世界传递一种新兴国家的形象。这种风格与德国和法国的一些热衷技术和工程学的设计师的城市街道改造方法相似,都是向古典主义看齐,追求气势宏伟的城市形象和美学形式。1909年,在伯纳姆领导下发布了芝加哥城市规划,这个规划延续其风格,设计了一个放射加同心圆的公路系统,城内对道路进行拓宽,路口架设立交桥,费尽心机的设计了一个复杂的,有公共纪念物点缀的道路基础设施体系。伯纳姆的努力得到投资人的支持,虽然城市美化规划和芝加哥规划很少考虑住房和社会改革的内容,但人们都被规划中体现出来的工业民主的英雄城市大规划所感动。

城市美化运动目的想用形式美的城市空间去影响社会的良性发展,但它存在无法避免的局限性,它是特权阶层的乌托邦式的规划游戏,花费巨大,换来的都是巨大的城市雕像,装饰性远远大于对城市问题的考虑,尤其是普通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合理安排气城市美化运动是西方传统城市(尤其是都市)建设

在工业文明发展前夜的最后辉煌,现代城市规划和设计影响深远。它是巴洛克和古典主义城市形式美学思想和资本主义新兴国家的政治和经济欲望结合的产物,并且将其城市建设和改造理念发挥到了极致。城市道路系统的构成仍然没有脱离对社会主导阶层伟大理想和欲望的展示作用,形式美和戏剧化效果是其追求的主要目标,城市大道是城市空间的主角,街道逐渐退居幕后。

图11 芝加哥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中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比较分析

中西城市规划设计之比较分析 摘要:城市发展受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很大。中西方由于文化、哲学思想不同,导致了城市规划思想的差异,进而造成了城市形态的不同。本文从文化方面比较了中西古代规划思想和当代城市形态的差异,并分析了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 城市规划思想 城市形态 比较 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1、儒家礼制规划思想 礼制规划思想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末年齐人著的 《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周礼》的“营国制度”深刻影响着 中国历代的城市尤其是都城的规划,提出了都城规 划布局的理想模式,奠定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基 本轮廓(图1)。同时,从《周礼》的“营国制度” 中,也可以看出“择中而立”、“居中为尊”等礼 制思想在城市规划上的反映。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 想与古代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有很大关联。 在战国以前,诸子百家争鸣,并没有统一的政治哲 学思想。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 家思想就成为当时封建统治的理论准则。儒家思想 强调重礼、崇孝、尚文。在重礼的倡导下,一切建筑 活动都要受礼制的约束。无论是都城规划、宫殿庙宇 还是百姓住宅都讲究对称、均齐、规矩、等级。在崇 孝的主张下,儒家提倡尊敬长辈、敬祀祖先,形成了 中国的大家庭制度,营造了以礼为纲的传统合院式住 宅布局(二合、三合、四合院(图2)等),并成为我 国古代各类建筑组合方式的缩影——如宫殿、王府、 衙署、庙宇、祠堂、会馆、书院及其它建筑。乃至村 镇、城市的布局等。 2、天人合一和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是中国哲学对天人关系的一种观点,强调“天道”(自然法则)与“人为”的合一。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表现在城市规划上,其突出特点就 图1 明代北京城复原图 图2 中国传统四合院

中国城市与西方城市的起源比较

中国城市与西方城市的起源比较(上) 第一节:西方城市的起源分析 1)柴尔德的"城市革命"概念 2)西方城市的产生及其早期城市设计中的特点 一、柴尔德的"城市革命"概念 柴尔德根据西亚、埃及和古代欧洲的考古学资料,提出了社会发展史上存在一次"城市革命"。他提出了城市出现的十项标准: (1)最初的城市较过去任何聚落均为广大,其人口亦较稠密. (2)城市人口的构成和功能与前迥异,包括不从事农业、畜牧、渔捞或采集以取得食物的其它阶层-专门化的工匠、运输工人、商人、官吏与僧侣。 (3)直接生产者必须向神或神权下的国王缴纳赋税,以产生剩余财富的集中。 (4)规模较大的公共建筑不但标志产生与前此村落之异,而且作为社会剩余财富的象征。 (5)僧侣、官吏和军事首长形成统治阶级,从事计划、组织等劳心活动。下层阶级从事劳力。 (6)财富的经营迫使文字的发明。 (7)文字的发明进一步推动科学的产生-算学、几何学、天文学。 (8)由剩余财富所供养的其它专家从事美术的新活动,其美术的概念化与复杂化构成各城市中心美术之差异。 (9)剩余财富更用于外来商品之输入,造成贸易的发达。 (10)由于原料能够输入,同时受到以居住地位(非亲族地位)为基础的国家的保护,专门化的工匠成为城市政治构成的下层成员。 从西方城市的城市和发展来看,柴尔德的结论无疑是极有价值的。西方现代都市的组织形式和都市文化均发端于古希腊的"城邦"。 二、西方城市的产生及其早期城市设计中的特点 大多数人对"城邦"的认识和了解来源于古希腊。希腊之成为希腊,自然须追溯到小亚细亚出现希腊城邦的时代。大约在西元前9世纪,所谓希腊历史的黑暗时代已近结束,希腊人接受了两河文化的影响,包括字母、贸易方式,甚至城邦制度-而在两河流域,从事商业的城邦及原始民主已经存在两千多年了。 所以城邦制度并不产生于古希腊,而一直为我们所不熟悉的,位于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城邦的产生背景则引起了我们的极大兴趣。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位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中间,这个名称的原意是"水中央"。这是一块面积不是很大的冲积平原,腹地数百里内没有丘陵,没有石头,下游是三角洲的冲积平原,也是沼泽地。要在这种生活环境下生存并不容易,所以两河文化的人们要在这种情况下,突破新石器时代的天然环境,另外创造一个环境。于是为了大群体的共同利益就构成了超级村落-就是后来城邦的前身。城邦之间之所以要联合起来,是因为人类感觉到需要拿团体的力量去获取资源,而这些资源有些是远征队带回来的,有些是集体交换的。资源共享是分配最主要的事情,最早的泥版文献之一就是神庙分配物资的记录。这种城邦国家的特点就是共享的与合约的-合约造成民主的现象。这听起来有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意味,但越是早期的人类生活越是受制于自然条件却是不争的事实。 城邦的人群结合原则是地缘的,它有个中心,以城邦本身为中心,地点固定,当地财富的收集也固定。地缘性可以扩张,每次扩张的过程中,又都要有新的合约、新的协议和新的

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与启示

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与启示城市规划由物质空间而始,最终是服务于人的。西方在百年城镇化进程中,规划理论也同样经过了百年思考与创新;中国的城镇化用三十年走过了西方百年的路,所做的甚多,沉心静思则相对较少。 在中国城市缓速、提质、增效的背景下,不妨回顾一下西方城市规划的发展道路,以史为鉴,集思以助远行。 从田园城到和谐城 为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中国提出两大战略思想: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是发展理念和政策目标,也是不断实践的过程,与现代城市规划所秉承的理想主义、理性主义与实用主义[1](仇保兴,2005)完全吻合。“五个统筹”的核心在城市[2](仇保兴,2006),和谐城市是落实这两大战略思想的重要载体,也为当前和今后的中国城市规划发展注入“以人为本,环境友好”的美好城市愿景、科学理性的新精神以及规划实践的新方式。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与实践,西方城市规划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教训。正处

于向城市社会快速转变的中国,要自我完善、后发超越,就需要对之进行了解。 1890年,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Garden City),这标志着现代城市规划的诞生,奠定了现代城市规划100多年来建设美好城市的发展基调与奋斗目标[3](吴志强,1999)。国内已有不同学者对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进行了整理、引荐与分析(吴志强,2000;周岚,2001;方澜等,2002;仇保兴,2003;王凯,2003;李强等,2004;张京祥,2005;曹康顾朝林,2005;曹康吴丽娅,2005;丁宇,2005;左慧敏,2005;李健宁越敏,2006)[4-15],以求为中国城市规划的理论建设与工作实践等提供借鉴与启迪,在此不予细数。 从田园城到和谐城,是一次“新的升华”,本文冀望从城市规划的功能取向这一视角切入,在和谐城市的目标导引与政策语境下,通过对西方百年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梳理,探寻中国城市规划当前和今后可以有何作为、如何才能有所作为。 城市规划功能取向:为人?为地? 为人?为地?是张庭伟教授在其《21世纪的城市规划:从美国看中国》[16]一文提出的一对问题。文中,他将规划师在过去一百年中的实践,归纳为两个基本方向:第一,改善城市的用地布局和物质环境,即改善对“地”的使用。第二,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城市社会的素质,即改善“人”的状况。 他以美国城市规划发展的例证分析。最后指出,这场为“人”还是为“地”的争论,仍在继续,并将被带入21世纪,这关乎规划师的社会职责和社会使命的讨论。 城市规划学科研究的对象是城市,城市具有物质性和社会性[17]。在此,笔者将张庭伟教授所提的“人”,界定为具有自主意识的社会群体, 具有社会与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 (2)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2) 城市规划的方法 (4) 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5) 简介 (5) 问题 (5) 意识 (7) 研究成果 (7) 城市规划布置的基本要求 (7) 城市规划遵循原则的细化 (8) 城市规划的社会原则 (8) 城市规划的美学原则 (8) 城市规划的安全原则 (8) 城市规划的经济原则 (9) 城市规划的整合原则 (9) 城市规划的任务 (10) 城市规划的作用 (10) 城市规划工作基本属性 (10)

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 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对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建设要求不同,因此城市规划的研究重点不尽一致,并随时代的发展而转变。 多学科参与城市研究的历史自古就有,近来更趋活跃,从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环境工程学、生态学、行为心理学、历史学、考古学等方面研究城市问题所取得的成果,极大地丰富了城市规划理论。这个趋势将继续下去,今后还会有更多的学科渗入并开拓城市问题的研究领域。 系统工程学、工程控制论等数理方法及电子计算机遥感等新技术手段在墟市规划领域中的应用在逐步推广它们在资料的收集处理,预测评价方面所提供的方法和手段,有助于提高城市规划工作的质量。 对城市与城市规划工作的认识不断深化。基于城市是综合的动态的体系,城市规划研究不仅着眼于平面上土地的利用划分,也不仅局限于三维空间的布局,而是引入了时间、经济、社会多种要求的“融贯的综合研究”。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将考虑最大范围内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情况,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自由,并给未来的发展留有充分的余地和多种可能性。 由于城市问题包罗万象,有人提出在有关学科群的基础上建立以研究城市性质、城市模型、城市系统和发展战略为目的的城市学;也有人提出建立以系统地研究乡村、集镇、城市的各种人类聚居地为目的的人类聚居学等。这类新学科的建树,或有助于加深对城市的宏观认识,但它的进展需要建立在完成大量城市问题研究工作的基础上。 城市研究任务艰巨而纷繁,这也说明它丰富的活力。城市永远在发展,城市问题也总是相伴而生,但人类必将更为自觉地运用广泛的知识与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城市环境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科学。城市规划工作从最初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研究起,最终要落实到物质建设上,形成供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体形环境。 城市规划是建筑和园林建设的前提,并为所需的空间准备条件,城市规划研究的进展也为建筑学和园林学的开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规划师与建筑师、园林设计师的工作目标是一致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三学科的有机结合和协同创造,势必将体形环境的建设推向更高的境界。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出现、人类居住环境的复杂化,产生了城市规划思想并得到不断发展。特别是在社会变革时期,旧的城市结构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生活要求的情况下,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往往出现飞跃。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学说散见于《考工记》、《商君书》、《管子》、《墨子》等典辅之中。《考工记》确定了“都”、“王城”和“诸侯城”的三级城邑制度,用地的功能分区和道路系统等;《商君书》论述了某一地域内山陵丘谷、都邑道路和农田土地分配的适当比例,以及建城、备战、人口、粮食,土地等相应条件。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和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作为“四方之极”、“首善之区”的都城建设上。 战国时期,列国都城采用了大小城制度,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要求。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规划方式;南北朝时期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都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了先导作用。

浅谈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进程及相互关系

浅谈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进程及相互关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建设从无到有,经历了各种思想的变化和改革。中西方因在文化和传统上的差别,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城市规划思想,自成一家。当代社会高速发展,全球化和城市化发展迅速,中西方联系越来越紧密,城市规划思想也在相互影响中向着更加自然和和谐的方面发展,促进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关系 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可追溯到夏商周时期。在这一阶段奴隶社会发展历程中。城市作为王权与神权相统一的代表在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同时还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辩证观。规划中的原始生态主义开始萌芽。城市规划也体现了这样一种哲学思想朴素的“天圆地方”人地观,引导规划中的方格网城市形态的形成,而“王城居中”、“中轴对称”反映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权力至上的以帝王为中心的思想。此时最有代表性的规划思想是《周礼·考工记》中的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提倡的礼制思想强烈的影响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及其思想理论,随着历代礼制的不断强化,皇帝尊崇地位升高,祭祀仪式繁复,统治管理机构增加,起在城市规划上必须按主次就位布局;礼制的序列在空间布局上更趋复杂化,这样在客观上必须要有相应的诸如对称、规整、轴线等布局手法才能适应。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种提倡尊卑有序、主次分明的儒家思想,明确的指出了以天子为中心的统治思想,正符合统治阶级加强中央集权统一的意图。显见《周礼》推崇根据宗法血缘和政治要求,行宗法分区,不仅在等级分区、规模大小的划分方面有着严谨的礼制制度,还用明确的尺度操作方法来加以实施,用宗法与政治相结合的方法强化王权的尊严。实际上,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主轴就是遵循礼制的思想。中国的封建社会基本上是一个稳定的王权主义时代,儒家稳固的文化统治维持着城市规划“天人合一”理念的恒定。城市的各项建设主要为统治者及其权力集团服务,城市格局表现为中轴对称、王城居中都城具有极高的首位度。在此同时传统的城市商贸业随着手工业日渐繁荣城市中的集市开始兴起。从唐长安的“东市”、“西市”至北宋汴梁繁荣的街市的形成与发展都说明了城市规划在潜意识中开始关注绝大多数城市居民的需求,潜在地体现了规划的“人本主义”思想。 到了西汉的武帝时代,开始“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因为儒家提倡的礼制思想最有利于巩固皇权统治。礼制的核心思想是社会等级和宗法关系,《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形制正是礼制思想的体现。从此,封建礼制思想开始了对中国长达3000年左右的统治。从曹魏邺城、唐长安城到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形制对中国古代都城的影响得到了越来越完整的体现。与此同时,以管子和老子为代表的自然观对中国古代城市形制的影响也是长期并存的。许多古代城市格局表现出利用自然而不完全循规蹈矩。特别是宋代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些位于通航交会处、水早路交通交会点的城市的布局开始冲破礼制约束,如汴梁、临安等。 (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典型格局 1、唐长安城

东西方城市发展及特点比较

东西方城市发展及特点比较 摘要:本文从城市的起源说起,阐述了东西方古代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19世纪,伴随着西方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也以空前的速度发展,随着城市中各种各样问题的出现,有关城市的研究便应运而生,至今不衰。本文在论述东方城市特点的同时,与西方城市的特点进行简单比较,以期对此热门问题做一总结。 关键词:城市起源城市发展东西方特点 拉采尔在《人类地理学》中曾指出:“城市是人类及其居住地永续的密集地区,而且位于主要交通道路的中心。”城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集聚的一个社会经济实体。它的产生和发展决定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因此它具有一定的空间范围。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就是说,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城市。 东西方古代城市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首先是防御的要求。古人为了阻止洪水和猛兽进城,就把城墙修筑起来。后来,人终于发现最可怕的不是动物而是人类自己,因为战争出现了。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城墙从一套成了两套乃至三套,护城河、壕沟也挖起来,只是为了抵御来攻打的敌人。第二是政治体制带来的影响。中国自始皇到清末,几乎都是中央集权,都城集全国之力修成,自然规模最大,各种设施最齐全。而在欧洲,一直都是小国分裂来分裂去,城市规模比较小。直到17世纪建立了君主专制后的大国,如英、法、德,才有了伦敦、巴黎、柏林这样的大城市。第三是经济发展的影响。买卖带来财富,富有的地方就有繁华的城市。中国古代有可和天堂媲美的苏杭,占据交通要道,历经战乱却仍然是经济繁荣的大都会。欧洲海上贸易的繁荣带来的是地中海港口城市的蓬勃生机,意大利的威尼斯就是这种机缘下的产物。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经过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战国至南北朝时期。此时期城市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政治因素的制约,故在此阶段前期,即战国至东汉末,当时我国历史的政治局面是从分裂走向统一与稳定的时期,表现在城市的发展趋势是由点的分散与狭小变化为点的相对集中与扩大。而后期,从东汉末至南北朝时,我国境内政权不是呈鼎立状态,就是呈南北对峙或分裂局面,政治动乱持续,战争频繁不断,表现在城市的发展趋势就是不稳定,许多城市的兴衰具有政治、战争作用的突发性。 第二阶段,即从隋唐至清末时期。隋唐时期城市发展的原因除政治的再次大统一以外,大运河的开凿,南方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在运河两岸、南方东南沿海、长江流域、湘鄂

(发展战略)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武汉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战略目标 聚焦中部崛起,打造中国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创造更具凝聚力的资源环境和更好的创新氛围,建设区域性的国际化大都市。 战略导向找回武汉,重塑江城。抓住国家交通体系重构、国际产业转移和有利的政策环境等三大机遇,重点解决三大关键问题:一是如何打破区域封闭,领导区域发展;二是如何确立城市中心,再现中心城市辉煌;三是如何完善体系,找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战略选择 战略之一——“都市内核,国际中枢”,建设整合武汉三镇的中央都市核心空间(UC,即Urban Core),引导武汉快速建立起华中金融、贸易、产业服务和现代物流的区域精密控制内核,作为武汉迈向国际化的载体。 战略之二——“智力先导,产城一体”,提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导向的“十字型” 产业空间布局构想。 战略之三——“滨江而展,一带多心”,突破当前城市圈层构架,构筑沿长江两岸的综合城市发展走廊,通过带形的跳跃式增长提供城市持续的发展框架。 战略之四——“破环成带,轴向拉伸”,强化滨江道路交通建设,形成区域式组团发展构架。战略之五——“以江为脊,连湖成网”,充分发挥武汉水优势,打响“百湖江城”全球品牌的思路。 战略之六——“产业整合,价值链接”,以研发销售为核心,实现武汉区域“1+8”产业和区域契合发展,构成主导产业加工为依托的新城发展模式; 战略之七——“近展双翼,远视三极”,向东连接,武汉城市圈沿京广线和沿京九线两个带状区域,近期横跨京九京广的武汉都市走廊,未来构筑武汉、长沙和南昌为基点的三角经济区,继而形成中国的第四极三角经济区的目标。 战略之八——“多元并蓄,文化凝聚”,把汉正街为代表的汉味市民文化等传统型文化和UC 新都市文化、高科技文化等提升型核心文化转化为具有鲜明地缘识别性的城市形象。 场景分析

试比较中古时期西欧与中国城市的不同特点

试比较中古时期西欧与中国城市的不同特点吴本祥(黑龙江省农垦师专政史系主任、副教授) 摘要中古时期,东西方城市基本上都是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在封建生产关系牢固建立起来的前提下,在由地方割据走上集中统一的政治形势下发展起来的。城市的发展,又为封建经济的全面繁荣、政治统一、社会进步、文化发展以及封建社会的瓦解、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近代民族的形成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条件。该时期由于各地区、民族、国家的自然条件、历史传统、经济水平、政治制度、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城市方面也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即:城市起源不同、结构不同、作用不同。 关键词中古西欧中国城市特点土地所有制阶级结构政治结构 一、西欧与中国城市的不同特点 1、城市起源不同。西欧中古城市是在10至11世纪重新复苏和产生的。其特点之一是在完成了封建制后,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手工业从庄园经济中分离,成为西欧城市产生的经济前提和物质基础。特点之二,西欧城市“不是从过去历史现成地继承下来的,而是获得自由的农奴重新建立起来的。”[①]这是西欧城市产生的阶级前提和政治基础。西欧城市多产生于水陆交通要道、商业转手处以及人口稠密、土地肥沃、居民感到手工业不足的农业区。如法国巴黎以及北部的佛兰德尔、不拉奔;德国的科伦、吕伯克、柏林;英国的曼彻斯特、约克、伦敦;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城市。另外从安全方面着想,城市还产生于大领主、大主教、修道院所在地以及军事堡垒附近。新城堡的建立要经过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开始只是作为手工业、商业的居留地。例如佛兰德尔的布鲁日城,该地原是佛兰德尔伯爵领地,962年后伯爵鲍尔文(铁臂)在利斯小河

中国城市规划史 笔记精编版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科学的重大成就 第二节我国城市起源试探 我国古代城市实经历了三个发展过程。第一个过程为由父系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阶段,即约公元前第三千年纪中叶,出现了城堡式聚落,可视为“城”之原始雏形。第二个过程为奴隶社会初,即约公元前21世纪左右,诞生了正式的“城”。第三个过程为封建社会初,即约公元前5世纪左右,形成“城市”。 第三节略论华夏城市规划体系 一、体系形成之历史背景问题 总结前代营建都邑的历史经验,按照此时客观形势和主观要求,本严格的礼制精神,制订营国制度来知道这番大规模的都邑建设活动,以便透过城市建设这个手段,实现周王集权愿望,这便是营国制度产生的社会背景概貌。 二、体系之构成问题 计主要内容,包括有以下几个方面。 (1)王畿区域规划制度; (2)都邑建设体制; (3)都邑规划制度; (4)礼制营建制度; (5)井田方格网系统规划方法。

第四节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史分期问题 我们可以社会发展史分期作为大框架,按照我国城市规划的发展规律,联系上述几个环节,将体系传统的额演进历程划分为四期,各期又可按实际情况,据转折点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第一期为体系胚胎发生期。第二期为体系形成期。如上所述,此期又可分为草创、发展及成熟三个阶段。第三期为体系传统革新探索期。第四阶段为体系传统革新成熟期。此期又可以第六环节为标志,划分为前后二期。 (三)各期城市规划的基本格调 第一期为体系胚胎发生期,此期开始出现“城”之原始雏形,这是由部落或部落联盟驻在之聚落发展而成的。这种城堡式聚落已渐具以宫为中心及重视南北中轴线主导作用的规划结构型式,形制亦较规整,并构筑城垣加强防护,已粗具统治据点城堡的格调。 第二期是体系的形成期。此期第一阶段尚属“城”之草创过程,在第一期雏形的基础之上,充实城作为政治控制中心的内涵,丰富以宫为中心的规划结构型式,籍以显现其统治据点的职能。本期第二阶段,城的内涵更加充实,包括宫室、宗庙、社稷、府库、护卫营房、官署及权贵居里等,城之规模不断扩大,城之分区逐渐确立,城池构筑更加坚固,以宫为中心的分区规划结构型式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既有集中封闭型的城,也出现了开敞型的城。城的规划渐重严谨的规划秩序,体现了统治据点的森严风貌。商都西亳及“殷”的规划,可视为此阶段的代表作。本期第三阶段也已建立了体系,都邑均按营国制度进行规划。形制方

二战前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

一、西方主要规划理论概述 1、系统规划理论 系统规划理论由布瑞·麦克劳林(Brain Mcloughlin)和乔治·查德威克(GeorgeChadwoick)于1960年代提出;该理论将城市与区域看作相互作用的综合体,而规划作为系统分析、控制的一种形式,必然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和变化性,规划师的任务就是找到办法,并分类、预测这些变化,以便控制它们。在具体实践中,系统方法通过大量的模型来工作,模型的建构是基于城市是一个“封闭系统”。 系统方法对规划的评价通常有三种: 投资-效益分析(cost-benefit)、规划平衡表(a planning balance sheet)和目标实现程度分析(goals-achievement matrix)。 系统规划理论在后来的发展中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首先,城市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其次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科学的”规划是一个海市蜃楼,科学和规划是非常不同的事业,科学家寻求对事物的观察、描述和解释,规划师正相反,他们的意图是改变他们面对的一切。 2、理性规划理论 理性规划理论是战后西方规划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安德鲁斯·法卢迪(Andreas Faludi),其代表作是1973年出版的《规划原理》(Planningtheory,1973)。 理性规划理论的提出,相对于过去对规划的理解基于“作为设计的规划”有了很大的转变。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强调“科学的”和“客观的”方法去认识和规划城市。理性规划理论认为规划由一系列理性的、循序渐进的程度(过程)组成,而政府和规划者是价值中立的公众利益代表者。理性规划理论对英国乃至整个西方规划的影响很大,英国目前的规划体制和技术在相当程度上是这一理论的产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理性规划也不断受到质疑: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历程及思考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历程及思考 摘要:按时间顺序,本文把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演变历程分为六个各阶段,分析了各个阶段的核心特质,抽取并剖析精华思想,以为中国城市规划实践提供经验借鉴。1.前言 在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构成了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必要背景和物质驱动后,现代城市规划就进到理论和实践探索的阶段。从英国政府改善城市卫生条件和工人居住环境的实践开始,越来越多的先驱(建筑师、艺术家、规划师、社会家、政府官员等)关注城市问题和城市规划,他们或思考理想城市的模型,或提出自己的理论观点,或支持追随,或批判指正……随着历史的发展,一些精华思想洗尽铅华,一些理论被遭贬弃。但是,曾经某一时代的经典,依然值得我们研究。探索历史,可以为我们正视历史、把握现在、预测未来提供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法。本文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演变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力求清晰系统地阐述规划理论的发展历程。 2.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历程 2.1初期实践探索 2.1.1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运动 人类居住模式的转变,导致传染疾病在西方世界迅速蔓延。14世纪“黑死病”和后来几次传染病的爆发,促使欧洲各国关注城市环境整治和基础卫生设施建设,作为最早的工业化国家,英国的情况毫无疑问是最严重的。为此,英国于1875年制定了世界第一部《公共卫生法》,强制性规定了城市里的卫生设施和住宅的最低建设水准。为了改善工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1890年,英国颁布了《工人阶级住宅法》,提出了旧住宅改造的标准,如对给排水、道路、房屋日照、室内日照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城市规划的雏形开始形成。 2.1.2 城市美化运动 18世纪后,中产阶级对城市中四周由街道和连续的并列式住宅所围成的居住街道中只有点缀性的绿化表示出极端的不满,在此情形下,有园艺师亨弗利.雷普顿倡导的“英国公园运动”试图将农村的风景庄园引导城市之中,强调城市空间组织和布局要创造健康的环境和展现优美的美学特征。在奥姆斯特德带领下,纽约1859年建了第一个现代意义的城市开敞空间——纽约中央公园,这改善了城市机能,也开创了促进城市中人与自然相融合的新纪元。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许多城市不断郊区化,为恢复市中心良好的环境和吸引力,美化运动运行开来。美国城市美化运动起源于1893年芝加哥博览会,以伯恩海姆所做的“芝加哥规划(1909)”为开端。之后,一些先驱们开始自然主义的探索,渴望城市与自然相融。 英国公园运动和美国城市美化运动以建筑学和园艺学的思维方式引导着对城市布局问题的思考,探索了城市绿化系统和城市整体环境规划的手法,而且还传递了“人类有组织的规划设计可以创造全新的城市环境,它远远优美于城市无序、自发的发展”的概念,奠定了“城市需要规划”的思想基础。 2.1.3空想社会主义与公司城建设 托马斯.莫尔提出了“乌托邦”的概念,他借“乌托邦”之名,阐述了进行社会改革的立场,并描述了理理想中的建筑、社区和城市。英国工业家罗伯特.欧文提出了自己的理想城市,并建立了名叫“新协和村”的社会主义城镇,但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竞争的严峻条件下,实验失败。法国傅里叶也阐述了自己的空想社会主义社区思想,提出建立称为“法郎吉”的社会公共生活单位,但后来在美国建立的28个类似的“傅里叶殖民地”,均在建成后不久就失败了。 美国设计家汉密尔顿提出了建设公司城的基本概念,有意识地将工厂和工人居住区结合在一起建设,并于1792年由朗方赫然哈伯德在新泽西州规划了帕特森城。19世纪后,这类

中外城市规划思想的相互影响

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相互影响 【摘要】:中西方因在文化和传统上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城市规划思想,自成体系。当代社会高速发展,全球化发展迅速,中西方联系越来越紧密,城市规划思想也在相互影响中向着更加自然和和谐方面发展。本文主要研究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的互相影响。 【关键词】: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影响 现代经济发展的今天,我国主要城市规划思想多受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影响。城市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及现代工业技术的推波助澜,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是建筑师与社会学家寻找理想的城市形态以医治“城市病”的乌托邦和物质形象等思想。 英国社会改革家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是一种城市建设和社会改革理论,倡议建立一种兼具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田园城市,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重要的社会改良学说,田园城市理论的诞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和时代背景,深刻地影响着西方现代城市规划学的产生和发展。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市政改革运动普遍开展,大量吸收西方最新的市政体制和城市规划建设思想,成为这一改革运动的重要理论来源。田园城市理论引入中国,希冀改善每况愈下的城市生活环境,防止中国的城市建设重蹈西方城市过去因“激进进展”而出现的种种问题的覆辙,打破城市与乡村两者发展相互隔离的状态,实现二者的平衡发展,此外,还可应对新的战争形势下城市防空的需要。中国提出了详细的田园城市理论的实施计划。然而,他们的实施计划只是在片断式解读和简单套用霍华德田园城市模式的

基础之上,对其物质技术形态和西方其他一些市政改革潮流成果进行拼筹的结果。有意无意地忽视了霍华德以土地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社会城市”的社会改革思想。中国为保证城市发展沿着科学健康的道路进行,强调分散主义原则和对城市进行功能的分区规划,开始注意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平衡协调发展,反对城市繁荣发达、乡村破败落后的畸形发展状态,注重城市里公园、广场等公共活动场所的规划建设,等等。 在欧美先进的市政理论对中国市政改革运动的“合力”作用下,田园城市理论在民国时期城市规划建设实践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局部片段式的“田园城市”印迹,主要体现在民国时期主要城市的规划建设方案的制定、新村建设、城市公园等公共场所的开辟等方面。就总体影响而言,一是城市新区的规划,这与霍华德避开日益膨胀的伦敦市区,在郊区进行莱切沃斯和韦林两座田园城市的建设做法如出一辙;二是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中国的城市规划多主张分散主义,这又显然与田园城市理论及源于田园城市理论的卫星城市、有机疏散、邻里单位等分散主义的规划理论密切相关。而民国时期各地所进行的“新村建设”和城市“模范住宅区”建设、城市绿地系统的详细规划和布置及其取得的一定成效,则是时人对田园城市模式进行了局部解读和仿效的结果。 当前,人类社会在经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大发展”之后,开始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后果作总结和反思,发现人类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据弃自然、毁坏自然,将人与自然本应和谐的关系推向了反面,并尝到了由此而带来的种种“恶果”,如气候异常、环境污染、缺乏自然情调等等。然而,人毕竟是人,有主观能动性,能自我调控自己,世界各国围绕“人与环境”这一命题采取了种种对策。19世纪末,美国“城市美化运动”,英国“田园城市”的思潮,所有的这一切都反

19世纪以来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的六次转折_仇保兴

当前,我国正处于向城市社会快速转变的过程中,城镇化对于我国是一次空前绝后的大发展机遇。但要保证这场迅猛的城镇化浪潮健康发展并有效解决正在出现或将会出现的各类问题,就必须从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中借鉴成功经验和教训。影响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演变轨迹的因素众多,一方面是因为该学科属“集成”学科,自然会受历史上各种主流的经济学、哲学等学科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因为城市规划学是一门解决具体城市问题的学问,它的发展变革必然从属于“问题导向”——解决西方不同时期城市化过程中的各类问题。了解西方城市规划学的演变历史,是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的成功经验并避免失误的捷径之一。本文将西方城市规划学的演变历史划分为六个阶段,力求将演变的过程与当时的城市化问题和背景联系起来,以利于将我国面临的相应问题“对号入座”来寻找解决的方案。三大运动和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1.1 公共卫生运动 公共卫生运动起源于城市化发展初期。由于人类聚居模式的改变,导致了传染病的迅速蔓延。1347 年~1352 年,欧洲发生“黑死病”,即鼠疫,死亡人数达3000 万以上,主要城市如佛罗伦萨、威尼斯、伦敦等死亡人数占一半。1350 年~1400 年,欧洲人均寿命从30 岁缩短至20 岁。在随后的300 年间,多次爆发各种疾病,最主要的是“黑死病”,还有天花、伤寒等。这段时期的死亡人数超过了历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的总和。1665 年的“伦敦大火灾”烧毁了伦敦大部分建筑,鼠疫才平息。在此之前,人们不知“黑死病”的病源来自何处,错误地认为“黑死病”的病源来自于猫狗,结果残杀猫狗,反而导致老鼠泛滥。1894 年始于香港的鼠疫,当年就死亡2547 人,波及6 0 多个国家,死亡总人数达到1000 万,仅印度就死亡102.5 万人。鼠疫主要分布在沿海城市及其附近人口稠密的居民区。沿海城市的鼠疫、天花、伤寒等,则来自疫区的外轮水手和乘客的传染。14 世纪“黑死病”和后来几次传染病的爆发,促使欧洲各国关注城市环境整治和基础卫生设施建设,最主要的工 程是城市上下水道、垃圾处理和环境卫生设施建设。为此,英国于1875 年制定了世界第一部公共卫生法《PublicHealth Act》,规定地方当局有义务建设标准的给水、排水系统,有权制订规划实施细则(Byelaw),并规定每一居室的最小面积和街道的宽度。在随后的50 年,英国的城市规划一直由卫生部负责,后改由健康部负责。可以说,是城市疾病的发生及防治促发了城市规划的形成。我国这次SARS 的流行留给我们的教训,是防止传染病的扩散必须要在城市规划上下功夫。人类聚居模式的转变,带来了传染疾病的防治问题。农村由于聚居分散,被传染的可能性就比较小。所以,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作为城市的主人,始终要重视城市疾病的防治。而且现代生物技术已经可以研制出可选择性的生物武器,一点点病毒源在大气中扩散,如没有应急反应系统和良好的城市分布形态,整个城市就会迅速陷入瘫痪。未来的世界局部战争有可能是生物战争,因此在城市规划、空间形态、公共设施及应急反应系统上,必须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1.2 环境保护运动 从1750 年开始的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到了1870 年,英国的铁产量占全球的三分之一以上,煤占三分之一,出口贸易占四分之一,城市化加速发展。到了1851 年,英格兰地区已有5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新型的工业城市像雨后春笋一样迅速成长,遍布英国全国,被称之为蘑菇城(Mushroom Town)。所有的城市都坐落在铁、煤矿、港口、棉花产区附近,人口高度密集,平均每间住房有两人以上居住。恶劣的生活环境、严重污染的空气和水,导致1885 年曼彻斯特居民的平均寿命只有29 岁,婴儿的死亡率高达80%。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的小说《双城记》对此有详细的描述。这些问题的出现,引起了罗伯特·欧文(Robert Own)、Georgy Cadbury 等社会活动家兼企业家的注意。罗伯特·欧文认为环境问题必须解决,否则将导致全人类的灾难。为此,他倡议通过有效的规划兴建工人住宅区,以改善工人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健全服务设施,并倡导各阶层平等相处。这些工人新村的建

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巴黎改建(奥斯曼)——新协和村(罗伯特·欧文)——花园城市(艾比尼泽·霍华德)——带形城市(索里亚·伊·马塔)——工业城市(加尼埃) 巴黎改建:奥斯曼在1851年开始的18年中的大师之作。奥斯曼巴黎改造计划的核心,是干道网的规划与建设,当时数量庞大的马车已经彻底瘫痪了巴黎的交通,奥斯曼在密集的旧市区中,征收土地,拆除建筑物,切蛋糕似地开辟出一条条宽敞的大道,这些大道直线贯穿各个街区中心,成为巴黎交通的主要交通干道。奥斯曼在这些大道的两侧种植高大的乔木而成为林荫大道,人行道上的行道树使城市充满绿意,巴黎的林荫大道开世界风气之先,如今林荫大道已成为全世界都市计划的共同语言。奥斯曼的都市计划严格地规范了道路两侧建筑物的高度,形式,并且强调街景水平线的连续性,这些经过仔细规范,同时期新建的楼房统一了巴黎的街景,造就了一个典雅又气派的城市景观。城市地底下的工程才是城市建设有最有远见的最佳指标。巴黎的地下工程除了闻名世界的地铁网络以外,还有令后来无数市民引以为傲的下水道系统。巴黎的下水道简直就像一个地下城市,每条街道地下都有宽敞的下水道,也设有街名,一部分的下水道被规划成为下水道博物馆,在隧道似的空间里,展示出下水道的系统设计与各种设备,这里已经成为巴黎的观光景点之一。奥斯曼在他的城市规划中,开辟了好几个大型公园,利用大型空地开辟出来的公园。以及保留资源地景开辟出来的大型公园,成为巴黎的“城市之肺”。奥斯曼在他的回忆录中特别强调,公园对城市居民的健康非常重要,在公园里市民可以享受到充分的阳光、新鲜的空气与开敞的空间,这个城市公园中的花草树木处处展现出高水准的地景专业与优秀传统。在密集的人造环境中,保留出一片绿地,也成为全世界城市规划者的共同目标。 新协和村:当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形成,开始暴露其种种矛盾时,有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针对当时已经产生的社会弊病,提出了社会改良的设想。罗伯特·欧文主张建立的“新协和村”,居住人口500~1500人,有公用厨房及幼儿园。住房附近有用机器生产的作坊,村外有耕地及牧场。为了做到自给自足,必需品由本村生产,集中于公公仓库,统一分配。他宣传的这些设想,遭到了当时政府的拒绝。1852年他在美国印第安纳州买下3万英亩土地,带了900名志同道合者去实现“新协和村”。随后还有不少欧文的追随者建立了多个新协和村形式的公社。 花园城市:“花园城市”的思想从萌芽状态起就表现出强烈的政治性、思想性和社会性,也因其历史发展阶段、国家和地区、民族与文化的不同有着不同的时代观念、文化内涵、民族特征以及不同的地域风貌。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820年由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1771-1858)提出的。在经历了英、美两国的工业城市的种种弊端,目睹了工业化浪潮对自然的毁坏后,英国著名的规划专家艾比尼泽·霍华德(1830-1928)于1898年提出了“花园城市”的理论,中心思想是使人们能够生活在既有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又有美好的自然环境的新型城市之中。 1898年,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发表了题为区《明天的花园城市》的专著,阐述了"田园城市”的理论,随后也影响了全世界的城市建设,他提出的田园城市,是具有生态理念的社会城市·在实践中常被简单理解为花园城市·就是注重城市园林绿化。我国最早的松江新城主干道设置上百米的绿化带·使建筑掩映在绿化中,成为各地政府学习的榜样。由此各地城市不惜巨资,注重建设公园和道路绿化。使得绿化园林建设成为地方政府政绩工程。花园城市理念和目标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新城建设绿化标准和园林美学,但有些人为的形象工程绿地不成体系,徒具形象,却不具备生态优化的价值。 以花园城市为样本建设的最新案例是苏州工业园区。在园区建设十五年来,经过生活检验,暴露出了若干问题:用地强度较低,使得城市空间过于疏远,交通距离略长。由于沿主干道都是绿化带,因为绿化使得街道单调,缺乏人性化。商业集中在邻里中心,导致汽车依赖,

西方城市设计的演变

西方城市设计的演变 摘要通过对西方城市设计的发展做简要的阐明,了解西方城市的演变过程,认识不同社会形态下的各种城市模式以及发展规律。 关键词城市设计西方纵向 城市是社会政治秩序的载体,其形式不可避免地带有社会政治色彩。城市设计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构思,而更多的是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与当时的社会思潮相互呼应。在西方历史上,由于社会形态的频繁更替,社会思潮的不断改变,导致了城市设计模式发生多次演变。1城市设计是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城市环境质量、景观艺术水平为目标,纵向研究城市设计模式的演变对于城市设计有很大帮助。 1 西方古代城市设计 1.1 古希腊城市设计 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摇篮,古希腊人在城市精神、文化、艺术、体育等领域的广泛开拓,与东方用高墙围起的、整齐划一的庞大都城相比,古希腊城邦具有规模较小和房屋低矮的特征。早期的古希腊城市,住宅是小的立方体,街道知识作为窄小的交通空间,广场是集会的地点,以后变成了市场和闹市区。古希腊时期强调的有限性就是永远不企图以城市和建筑去压倒大自然,相反,是要表现大自然本身的优美,把大自然作为组成城市的要素。城市本身处于整个自然背景之中。2从自然地理方面来说,一个希腊城市中心有一个集中的宗教区域,但不一定非有神殿(或庙宇)不可。由于希腊的气候温暖,所以信徒常常在露天的祭坛祭拜各种神灵。城市还有公共建筑和公共地区,这些地方包括行政长官的办公地点,一个为议会而设的市政厅、一个体育馆、一个广场,或是为公民集会的公共场所。3古希腊的设计思想是,城市的面积大小是有限的,在视觉上是可以理解的,在政治上是可以控制的。当一个城镇达到了它的最大规模时,它的发展停止了,于是一个新城镇在另外的合适地点开始建设,这个新城镇被称作“新城邦”;于是原先的城镇便被称为“旧城邦”。一般说来,希腊城市是由一系列矩形街区和小空间组成的,城市由内向外发展,以陡峻的山坡或河岸结束。4 1.2古罗马城市设计 在城市建设上,罗马人不像希腊人那样善于利用地形,而是强力地改造地形,

中西方城市建设的比较

学生姓名 学号:尹桂建 20082204204________ 所 属 院 系:建筑工程学院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系 所 学 专 业:__________建筑学______________ 所 在 班 级:__________建筑08-1____________ 日 期:_____20110508______

中西方城市建设的比较 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城市经济越来越成为全球经济的主角。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逐渐融人世界体系之中,在新的世界竞争格局中,各大城市正积极挖掘自身潜力,扩展城市空间,提高城市竞争力和区域影响力。另一方面,经过多年的体制改革,使得中央与地方之间在权力结构和利益结构上形成了一种新型的让渡关系;地方经济主体地位和利益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确立。于是各城市政府最关心的是外生行政级别的变动和行政区的扩大,希求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地位得到提升。在这种经济转型期和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城市政府纷纷通过区划调整、旧城改造、设立新区等方式来促进城市更新和发展,提高城市区域竞争力。伴随着经济波动和宏观政策的调整,城市更新的内容、方式、目标也发生着变化。当前我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更新成为新一轮城市建设的热点与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问题。基于此,本文通过对中西方近现代(二战)以来城市更新的一些比较思考,针对新形势,探讨了当前城市更新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 关键字:从非理性更新到理性更新的西方近现代城市更新从“狭义,滞缓更新”向“广义,快速更新”转变的国内城市更新中西方城市更新历程的比较与思考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ity changes Abstract: in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urban economic more and become a global economic protagonis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on the one hand, with China's economy gradually blend of world system, in the new world competition pattern, cities are actively developing its potential, expanding urban space, improve the urban competitiveness an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