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导论A论文

中国文化导论A论文
中国文化导论A论文

中国文化导论A论文

从奏折看曾国藩

关键词:曾国藩奏折政治作为处事之术用人之道

内容提要:奏折是封建时代高级官员向朝廷、国君呈报军政大事的政务文件。它直接关系到军政大员的政治作风、政治前途,乃至政治生命,历代有作为的政治家,无不注重对奏折艺术的追求。本文通过对曾国藩奏折的研究浅析曾氏在政治、处事以及用人方面的策略。

引子

奏折又称折子、奏贴、折奏。从内容上看奏折是奏本与题本的结合体。它是封建时代高级官员向朝廷、向国君呈报军政大事的政务文件,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奏折如何立论行文,凝结了许多不可为外人道之的官宦经验奥妙、官场游戏规则、生存升迁之道,可以称之为古代官场生存智慧的集中体现。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重要历史人物的曾国藩,毛泽东称赞他为“办事兼传教之人”,蒋介石认为他的修为“可为后世法”。本笔者检索出近100多年来关于曾国藩的重要研究著作和资料信息约七十种:

(1)新中国成立前关于曾国藩的研究著作和资料出版

从1872年曾国藩去世至本世纪20年代这50年间,人们对他的赞美和推崇,既缺乏学术上的认真探讨,又无完整系统的研究专著,其代表性文字如《清史稿》所列曾氏传略等,只是到了30和40年代才有专论性著作出版,这些专著问世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蒋介石的倡导。

(2)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曾国藩研究著作和资料出版

建国45年来,有关曾国藩的研究著作和资料出版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这其中可以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前一阶段中有关曾国藩研究的著作寥若晨星,其基本特征是对曾国藩予以全盘否定。

后一阶段自80年代初期至1994年12月,学术界先后出版了5种曾国藩的研究著作。一是卞哲《曾国藩》(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二是朱东安《曾国藩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三是章继光《曾国藩思想简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四是成晓军《曾国藩与中国近代文化》(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五是王澧华《曾国藩诗文系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①

曾国藩一生官海浮沉数十年,封侯拜相、位极人臣,所上奏疏,不下数千。但是学术界对他的奏折的专题研究似乎尚不多见(就笔者所见,仅湘潭大学已故教授韩长耕先生作有数篇)。通过查阅资料文献,笔者对建国后对曾国藩基本持肯定态度的观点表示赞同,以下是我的看法。

正文

曹丕有言:“文章乃经国之大业”,而我认为在封建时代只有奏折或许才能接近“经国之大业”这个高度。通过阅读研究曾国藩的奏折,我渐渐发现奏折的巨大威力:一个原本地位低下的汉族官吏是如何通过反映社情民意、积极建言献策来表现自己,引起最高决策层的重视,被授以重用的;一个处于危险时期的离职大臣是如何抓住稍纵即逝的天赐良机增强实力,

以至领一时之风骚,为当时之骄子的;一个执掌兵符的将帅是如何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治理营垒中疲软散漫、腐败恶劣的衰颓军纪,从而获取最终胜利的;一个拥有重权的地方官是如何巧于中央政府周旋、获取当权者的信任,免遭“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悲惨下场的……曾国藩的奏折就像一面面镜子,清清楚楚地呈现出他的为官、为人之道。其中表现或暗藏的政治思想、为官之术、用人之道都值得后人研究借鉴,其中不乏值得称道之处。

(一)政治作为

曾国藩从一介书生开始,投笔从戎。招兵买马,建立湘军剿灭太平天国,力倡洋务顺应时代潮流,“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既倒”,成为颓废王朝的一代中兴名臣。他的政治作为自然相当了得。

曾国藩在《备陈民间疾苦疏》中奏道:“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一家之讼,十家破产,一人沉冤,百人含痛,往往有纤小之案,累年不结,颠倒黑白,老死囹圄,令人闻之发指。”②他从百姓众多苦难中选取三个最大的苦难来上报:银价太贵、盗贼太众、冤狱太多。这三个问题所涉及的是赋税、治安及司法三个方面,这既需要政治眼光,更需要政治胆量直言进谏。

在著名的《敬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中,直陈文宗看似具有敬慎、好古与虚静三种圣德,实则滋长了琐碎、文饰与自矜三种流弊,并且举出种种具体人事加以论证指实。如“是鲜察言之实意,徒饰纳谏之虚文”,“平日不储刚正之士,以培其风骨而养其威棱,临事安所的人才而用之哉”文宗览奏大怒,“zuó(原字扌加卒)其摺于地,立召见军机大臣,欲罪之”③,幸得左右大臣祁隽藻、季芝昌上疏求情,且以“主圣臣直”“愚戆”为其开脱,文宗这才罢休,但仍以长篇朱谕斥其“迂儒欠通”、“语涉过激,未能持平”,“仅见偏端,拘执太甚”④。曾国藩在此奏折中文字犀利地指责至高无上的皇帝,文风如作风,虽史界评论界多认为此折“出格”了,但我认为它正反映出了曾氏激切、倔强、锋芒毕露,凌厉操切的中期政治作风。

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谈他的政治作为不能回避这一点。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固然有很多血腥,纵容部下烧杀抢掠,但不能将其无限扩大。事实上,太平天国后期已经转化成为一个封建制的神权主义政权,曾国藩镇压了它,结束了两个封建政权长期对峙的局面,有利于中国的重新统一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在客观上减轻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干涉,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确实显示出其卓越的才能。有《留胡林翼黔勇会剿片》为证:“先攻克岳州,不使南北梗塞,方能全师东下。现拟扎该员暂住岳州附近地方,臣迅即东下,与该员督勇先行会剿。”⑤这时湘军早期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决策。既表现了曾国藩对当时战场敌情的正确分析,又留下了胡林翼,这个对日后湘军事业贡献极大的人才。

(二)处事之术

曾国藩面厚心黑深谙刚柔之术著称。“厚黑之道”的出神入化是他成功的精髓;“刚柔之道”的轻驾就熟是他魅力经久不衰的关键。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以玩虚的起家,但最终全都落实到了实处。章炳麟对他的评价倒很中肯:誉之则为圣相,献之则为元凶。这从曾氏绵里藏针、缜密老到的后期奏折中不难看出。

咸丰九年五月,清廷命曾国藩即日率部入川援剿。六月十八日,曾国藩致书湘系同党刘蓉,对此大发牢骚,说“毛羽不丰,岂足高飞”⑥,但同时所作之《复陈防蜀缓急摺》,则

虚与委蛇,一方面托词所悉数进攻景德镇,行将得手,不当舍近图远,一方面又说即使遵谕前往上游,也只能驻扎宜昌。这种半推半拖的态度,便与从前一再抗命的强硬作风有了很大的不同。接着他又费尽心思,想出绝妙主意,在六月二十二日上《调张运兰会剿宝庆片》:“窃思防蜀之行,原系防湖南之贼也,倘能于湖南协办痛歼,岂不事半功倍?现在大股贼围宝庆……臣拟檄调张运兰等一军四千人,先行驰赴宝庆,并力会剿……如贼果入川,再行酌量调齐萧启江、张运兰两军,督用处蜀防剿。”七月二十五日,曾国藩就入川之事第三次复奏,说江西虽已无贼,湘、粤、皖敌布在四境,不可全无守兵,其用意仍是为拖延赴川制造理由。九月十二日,他又乘安徽危急之机,制造借口,奏请回军援皖⑦,接连几道奏折充分显示了曾国藩杰出的“要权”才能。赤裸裸的索取很无耻,而且很容易受到当权者的猜忌,所以以圣人的手法来达到掌权的愿望便是高明的手段。曾国藩适时适当的要权,不仅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还得到了“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既倒”的中兴名臣的美誉。

除了懂得如何人要权之外,“百忍成仙”也是他的经典处事之术之一。《金刚经》上说人要“忍辱仙人”,要忍得才有大作为。柔是一种心境,化百炼钢为绕指柔才是至高境界。其弟曾国荃曾对清廷贵族官文多有不满,于是上疏弹劾官文。但是曾国藩善于审时度势,他知道事情闹大之后将无法收场,又会惹上军机处,因此及时上奏折密保官文,请朝廷不要追究官文之罪。其实曾国藩同样是憎恨官文的,但他掂量清楚了对方和自己的重量,明白此时只能“忍”,所以上奏折以挽回满清贵族对湘淮的仇恨,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好的保存实力、保全自己。

(三)用人之道

曾国藩之所以手下战将如云,而且后继之人才不乏李鸿章、胡林翼、左宗棠等人,与他善于知人、育人、用人有着必然的联系。

曾国藩主要从“神”、“言”、“气”、“骨”、“色”、“仪”、“精”、“筋”、“容”9方面观人。他认为为人若不具备以上九个方面难成大器。

除此之外,曾国藩还将人才分为:兼德、兼才、偏才、依似、间杂五类。他不用轻薄、立场不坚定之人;慎用表现欲过强的人;不培养掘墓人;远离小人,不凭一己之好恶选拔人才。如《沥陈前湖北抚臣胡林翼忠勤勋绩折》:“近世将才,推湖北为最多……胡林翼均异国士相待,倾身结纳,人人皆有布衣兄弟之欢”“省外盛传楚师协和,亲如骨肉,而于胡林翼之苦心调护,或不尽知。此臣所自愧昔时之不逮,而又忧后此折难继者也。”⑧自始至终以浓烈的感情陈述胡林翼的忠勤勋绩。在谋篇布局上,将胡的忠勋分为战功、德行、理财三个方面,又互为渗透。使皇帝对其褒奖之人更加放心。而日后的历史事实也证明了胡林翼确实是晚清官场上一个罕见的干员能吏,继承了曾氏的不少做法和观点,在晚期清廷中发挥了极重要的作用。

对于曾国藩的研究,史界和学术界多从其政治生涯着手,评判论述其政治修为。而对于其文书,则以《曾国藩家书》最为著名。本文从曾氏奏折入手,亦可见其杰出的政治才能,老到的处事才能以及非凡的用人才能。他能用妥善的语言赢得统治者的信任,既实现了高远的个人志向,又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斐然业绩,值得后人瞻仰学习。因此,我认为,曾国藩的才能使值得肯定并借鉴的。

注释:

①.成晓军《120年来对曾国藩的研究》[J]《近代史研究》1995年02期

②.唐浩明《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M] 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P29-34

③. 唐浩明《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M] 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P 19-25

④. 曹耀湘《曾国藩年谱》[M] 长沙:岳麓书社1986版P17-18

⑤. 唐浩明《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M] 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P 60-61

⑥.《曾国藩全集·书信》[M] P1005

⑦. 王澧华《曾国藩奏疏研究》《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05期

⑧. 唐浩明《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P 160-164

参考文献:

唐浩明《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M] 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

木子《曾国藩面厚心黑刚柔之道》[M]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4年

史林《曾国藩和他的幕僚》[M] 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3年

曾国藩著;司马烈人解译《曾国藩仕途三步曲》[M] 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

彭基博《曾国藩忠毅人生》[M] 唐山: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

晓奕子《曾国藩处世金言》[M] 花山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曾国藩著;邓云生编《曾国藩全集·奏稿》[M] 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

曾国藩《曾国藩全集·书信》[M] 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

王澧华《曾国藩奏疏研究》[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05期

熊吕茂、肖高华《近年来曾国藩研究综述》[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年01期成晓军《120年来对曾国藩的研究》[J]《近代史研究》1995年02期

成晓军、韩长耕《曾国藩全集·奏稿》[M] 长沙:岳麓书社1988年

龚旭东《评点曾国藩奏折》[J] 《信息导刊》2004年19期

刘金元《曾国藩重视档案的思想及根源》[J] 《中国档案》2004年3期

毕业设计论文评审表

题 目 姓 名 学 号 专 业 指导教师 教 学 点

摘要 先秦哲学史上,庄子深入探讨语言与意义的矛盾,提出“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的观点。庄子的言意观凭藉魏晋玄学为桥梁,与文学思想相接触,最终形成了中国文学“意在言外”的含蓄传统,为中国古代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庄子,言不尽意,得意忘言,魏晋玄学,意在言外,意境说

Abstract Zhuangzi has thoroughly discusse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language and its meaning in philosophy history of pre-Qin dynasty, and put forward a point that “meaning can not be fully expressed by words” and “words are for gotten after taking the meaning”. By the bridge of philosophical sect in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in China, Zhuangzi's opinion on the language and its meaning contacted with literature and formed an implicit tradition of ‘meaning implied’ in Chinese liter ature finally. It establishe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birt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artisic conception in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Key words: Zhuangzi;meaning can not be fully expressed by words;words are forgotten after taking the meaning; a philosophical sect in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meaning implied;the theory of artisic conception 提示:英文摘要不是必备内容,可以不作。

中国文化导论期末复习指导

中国文化导论期末复习指导(2014年6月) 是非题 1. 为侠文化开启先导的是道家的任侠风气。(×) 2. 对于魏晋时代,鲁迅先生评价为“文学的自觉”时代。(√) 一、单选题 A 1.安史之乱造成的文化南移,其结果是()。南方经济远远超过北方 B 1.被后人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千古巨著是()。《史记》 C 1.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一种哲学思想,所产生的实际影响是()。消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界限 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命题,所体现的思想是()。人本思想 3.从汉代起,历代统治者的统治术可概括为()。外儒内法 4.从本源上讲,炼丹的思想属于(神仙家)。 5.从整个封建社会发展历史看,明清时代可以称之为()。蜕变时代 6.从地域上讲,茶文化主要代表了哪个亚文化圈的文化现象()。南方亚文化圈 7.创造出诗、书、画三位一体的抒情模式,将之融汇出完整的艺术整体是在()。宋元时期 8.创立了拜上帝教并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的人物是()。洪秀全 D 1.《大学》和《中庸》所提出的掌握知识的步骤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2.道家应对社会纷争提出“无为”,其中的“为”指的是()。人的作为 3.“道生一”语出()。老子 4.“德”的内涵在古代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德”成为美德的代称是在()。宋代 5.对于“和”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巨大作用,我们可以看出()。“和”成为民族文化融合的动因 6.对“止于至善”,正确的理解是(不可能到至善之境,因此永不能停止) 7.第一个在吸取诸子学说精华的基础上对原始儒学进行全面清理和升华的儒学大师是()。董仲舒 F 1.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是()。两汉之际 2.佛教传入中国,最初是流传于社会上层,佛教开始深入下层是在(东汉末年) 3.佛学中国化的过程中,相应地产生了士大夫僧侣化和僧侣的士大夫化,其中,士大夫的僧侣化被称为()居士 4.翻译《天演论》,介绍进化论思想的人物是()。严复 5.凤在皇室和民间有着广泛的引申意义和象征意义,从文化原型上进行溯源,凤是()。凤是南方各族图腾物的结合体 G 1.根据考古材料,中华大地出现活跃的先民的身影可以追溯到()。一万多年前 2.根据著名学者苏秉琦的研究,起源时期的中华文化可以划分为()六大区系 3.关于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说法,下面认识最为准确的是()。不生事扰民就能达到天下大治的状况 4.关于我国的法制,下面说法正确的是()。古代中国从没有实现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5.“观风”的意思是指()。收集各地民歌,并从中找出民怨 H 1.华夏民族共同的图腾是()。龙 2.鹤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宋代享有“梅妻鹤子”美誉的是()。林逋 3.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取代士人文化成为一种显态文化是在()。明代 4.“和而不同”的文化特征产生于()。百家争鸣 J 1.酒文化在殷代已相当发达,还出现了以制造酒器出名的氏族,如()。长勺氏 2.将情界定为与人的本性相冲突的后天的欲望,从而使“情”与“欲”合而为一的是()。宋儒 3.君王若顺天而行,修德政,则天降祥瑞以示庇佑,则天将灾异以示警,甚至使之败亡,投命于新君王()王权天授 K

200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文化导论试题

全国2009年4月自学考试中国文化导论试题 课程代码:0412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将儒学神秘化,把儒家“仁、义、礼、智、信”与“金、木、水、火、土”相比附的是()A.先秦儒学B.汉代儒学 C.宋代儒学D.明代儒学 2.汉乐府民歌《上邪》是() A.讽刺诗B.爱情诗 C.颂诗D.游仙诗 3.使人与人之间分别开来的力量中最正确的是() A.不同的风俗和习惯B.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状态 C.不同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D.文化 4.辅佐商王的主要大臣是() A.尹B.太师 C.相D.卿 5.春秋战国时期提出“白马非马”、“坚白论”的公孙龙属于() A.儒家B.墨家 C.名家D.法家 6.白居易诗歌中艺术成就最高的是他的() A.讽喻诗B.闲适诗 C.感伤诗D.杂律诗 7.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历法的一大创造,立秋后紧接着的一个节气是()A.处暑B.秋分 C.寒露D.霜降 8.唐代省试考试中及第者中的第一名被称为() A.状元B.探花 C.举人D.贡士 9.与中国明朝的徐光启合译了欧几里德《几何原理》的西方传教士是() A.马可·波罗B.汤若望 C.利马窦D.南怀仁 10.下列先秦散文中创作寓言的数量最多的是() A.《韩非子》B.《庄子》 C.《孟子》D.《荀子》 11.由伟大的天文学家郭守敬主持创制的历法是() A.《授时历》B.《统天历》

C.《太初历》D.《大明历》 12.明清时期会试中的第一名叫() A.秀才B.举人 C.会元D.亚元 13.记载了虞、夏、商、周四朝政治活动和史事追述的政治史书是()A.《国语》B.《尚书》 C.《春秋》D.《战国策》 14.宋徽宗赵佶的《芙蓉锦鸡图》属于() A.风俗画B.院体画 C.文人画D.市井画 15.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之交叫() A.“莫逆之交”B.“忘年交” C.“忘形交”D.“神交” 16.创立“开元通宝”的皇帝是() A.隋文帝B.唐太宗 C.武则天D.唐高祖 17.摘取《资治通鉴》中的重要史实,分类编辑成《通鉴纪事本末》的南宋史学家是()A.朱熹B.郑樵 C.袁枢D.陈邦瞻 18.著名的《洛神赋图卷》的作者是() A.张僧繇B.吴道子 C.陆探微D.顾恺之 19.周武王、周幽王的称号是() A.谥号B.年号 C.庙号D.尊号 20.真正意义上的纸钞——交子出现在() A.唐代B.宋代 C.元代D.明代 21.春秋以来儒家与墨家并称为“显学”,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A.公输般B.墨翟 C.墨瞿D.惠施 22.在古代职业称谓中,“疱丁”是指() A.屠夫B.厨师 C.艺人D.铁匠 23.中国第一次统一度量衡的皇帝是() A.周文王B.秦始皇

毕业论文评审表

或者你才在上一个洞吞了柏忌,下一个洞你就为抓了老鹰而兴奋不已。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论文)评审表 题目 姓名教育层次 学号省级电大 专业分校 指导教师教学点 只有凭借毅力,坚持到底,才有可能成为最后的赢家。这些磨练与考验使成长中的青少年受益匪浅。在种种历练之后,他们可以学会如何独立处理问题;如何调节情绪与心境,直面挫折,抵御压力;如何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去应对每一次挑战。往往有着超越年龄的成熟与自

或者你才在上一个洞吞了柏忌,下一个洞你就为抓了老鹰而兴奋不已。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评审表 只有凭借毅力,坚持到底,才有可能成为最后的赢家。这些磨练与考验使成长中的青少年受益匪浅。在种种历练之后,他们可以学会如何独立处理问题;如何调节情绪与心境,直面挫折,抵御压力;如何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去应对每一次挑战。往往有着超越年龄的成熟与自

或者你才在上一个洞吞了柏忌,下一个洞你就为抓了老鹰而兴奋不已。 只有凭借毅力,坚持到底,才有可能成为最后的赢家。这些磨练与考验使成长中的青少年受益匪浅。在种种历练之后,他们可以学会如何独立处理问题;如何调节情绪与心境,直面挫折,抵御压力;如何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去应对每一次挑战。往往有着超越年龄的成熟与自

或者你才在上一个洞吞了柏忌,下一个洞你就为抓了老鹰而兴奋不已。 只有凭借毅力,坚持到底,才有可能成为最后的赢家。这些磨练与考验使成长中的青少年受益匪浅。在种种历练之后,他们可以学会如何独立处理问题;如何调节情绪与心境,直面挫折,抵御压力;如何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去应对每一次挑战。往往有着超越年龄的成熟与自

或者你才在上一个洞吞了柏忌,下一个洞你就为抓了老鹰而兴奋不已。 只有凭借毅力,坚持到底,才有可能成为最后的赢家。这些磨练与考验使成长中的青少年受益匪浅。在种种历练之后,他们可以学会如何独立处理问题;如何调节情绪与心境,直面挫折,抵御压力;如何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去应对每一次挑战。往往有着超越年龄的成熟与自

中国文化导论考点整理

绪言一文化的定义简单应用文化的定义文化即人话其 中“文”即纹路“化”即从人心到人体由物质到精神在到物质的 过程。西方学术认为文化是指整个人类环境中由人所创造 的那些方面包含有形的也包含无形的。国内通常把文化概念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全 部财富的总和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狭义的文化则不包括物质文化仅指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二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综合运用中国文化发展历程的八 个阶段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包括八个阶段如下第一个阶 段是中国文化的史前或者起源时代包括旧石器时代和新石 器时代相当于中国古史中的传说时代。旧石器时代人类主 要用打击、刮削的方法制造粗糙的石器工具新石器时代主要使用磨制方法工艺较为精细。就物质文化来看中国在新时期时代已经开始农业栽培和家畜驯养制陶业和丝织业的出现 导致了农业与手工业的分离。旧制度文化而言中国文化的史前期经历了从血亲杂交、血缘群婚到族外婚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从公有制到私有制从禅让制到世袭制的演变。就精神文化而言中国的史前文化遗迹呈现出自然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等多种形态。具有记事或象征特征的刻绘符号一杯较为普遍的的发现。绘画、音乐、雕塑、舞蹈等原始艺术遗迹也在各地被普遍发现。第二阶段是中国文化的雏形时代 或者“青铜时代”。包括夏、商、西周三代。这个时代主要有

文字的发明。青铜器的使用、城市的出现、阶级与国家的建立、宗教性礼仪中心的建筑等此外大型的宫殿、祭坛和文字的发现无不确切标志着中国文明时代的初现。周代文化的最大特点在于其无所不包而又文质彬彬的礼乐文明。第三阶段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或元典时代包括春秋、战国两个时期这是中国社会与文化史上第一次重大的转折时期。这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礼乐制度遭到破坏社会结构发生巨变社会制度方面封建制度开始萎缩大一统和中央集权制已在酝酿之中。文化思想方面以儒、墨、道、法、名。阴阳澄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开始崛起。第四阶段是中国文化实现“大一统”的时代。包括秦、西汉和东汉三个朝代。秦王嬴政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大一统国家大力推行思想文化的统一“焚书坑儒”事件也严重破坏可古代经典的传承终因秦政暴虐被汉王朝取代。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秦汉王朝均为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广、国力最强的国家。修筑万里长城创立了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开辟丝绸之路建立了东西文化交流的通道此外还有汉赋、汉文以及纪传体通史《史记》、断代体《汉书》和指南针和造纸术的发明。此阶段对于中国文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还有佛教的传入以及道教的创立。第五阶段是中国文化由一统走向多元的时代。包括魏、晋、南北朝。这一阶段可以成为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转折时期。在社会政治方

中国文化导论 复习题

1.文化的定义: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全部财富的总和。进一步则有简有繁,其简者,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器物文化)和精神文化(或观念文化)两类,其繁者,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四类,狭义的文化,则不包括物质文化,或仅指精神文化与行为文化。 2.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是中国文化的史前和起源时代,包括旧石器和新石器时期,相当于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第二阶段:是中国文化的雏形时代或“青铜时代”。包括夏,商,西周。 第三阶段: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或“元典时代”。包括春秋,战国两个时期,这是中国社会与文化史上第一次重大转折时期。这是一个“礼坏乐崩”的时代,“轴心时代”的说法借自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他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指出。 第四阶段:是中国文化实现“大一统”的时代。包括秦,西汉和东汉。 第五阶段:是中国文化由一统走向多元的时代。包括魏,晋,南北朝。这一阶段,可以称为中国文化的第二次重大转折时期。 第六阶段:是文化臻于隆盛的时代,包括隋,唐两代。 第七阶段:是中国文化臻于成熟,精致的年代,以北宋,南宋两代为主,也包括辽,夏,金,元。中国文化在此阶段中发生了第三次重大转折。 第八阶段:是中国传统文化总结,衰落并酝酿新变的时代。包括明,清两代。 3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第一、人文精神(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 第二、伦理本位。是一种自然法则是有关人类关系(尤其是以姻亲关系为重心的自然法则) 第三、天人合一。天,在此指自然。天人关系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四、尊君重民。中国传统的经济形态是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其传统的社会形态是以宗法为核心的等级社会。 第五、尚中贵和。中者,中庸;和者,和谐。尚中贵和是中国文化最为独特的品质之一,是在几千年的农业自然经济和宗法等级社会里孕育而成的民族心态和生存智慧。 4中国文化的现代化:19世纪60年代以前,中国人只是觉得自己的实力不如西方,这一阶段是文化变革主要是物质层面上的。19世纪70年代以后,洋务派发生了分化,一部分人主张不仅要学西方的科技,还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主要是制度层面上的。 1911年辛亥革命是一场制度革命的胜利,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与前两个阶段相比,这一阶段的文化变革已远远超出了物质和制度的范畴,而深及文化的核心——观念的层面。a 5近现代以来关于中国文化发展的争论: 1、自从鸦片战争以来,就不断引起激烈的争论,从洋务运动时期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说; 2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的“问题与主义之争”; 3东西文化之争; 4科学与玄学之争; 5中国社会性质之争。 6.直至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大讨论,以及当代有关“人文精神”“复兴儒学”“回归传统”和“学术与思想”的种种争论。 第一章 第一节儒家 一、儒家思想简史

中国文化导论自考答案

中国文化导论自考答案

全国 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文化导论试题 课程代码:0412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三、词语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41.试述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1、关注人和人的生活的集体主义的人文精神;(1分) 2、重视人类群体伦理秩序的伦理本位立场;(1分) 3、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境界(2分) 4、建立在自然经济和宗法社会基础上的尊君重民的思想(2分) 5、尚中贵和的民族心态和生存智慧。(2分)42.简述唐代的官学体制 三省六部制(2分)

中书省(拟定全国最高政令等)(1分) 门下省(参与军国大事讨论,审阅上行文书)(1分) 尚书省(最高执行机关)(1分) 六部,属尚书省,分礼部、吏部、户部、工部、刑部、兵部。(3分) 43.简述汉代乐府诗歌所体现的思想内容 汉乐府诗内容丰富,主要表现为以下五点: 1、深刻的反映出当时人民的痛苦生活和悲愤情绪,如《东门行》、《孤儿行》、《病妇行》。(2分) 2、反映当时苦乐不均、贫富悬殊的社会现状,揭露骄奢淫逸的豪贵生活,如《相逢行》、《长安有狭斜行》、《鸡鸣》。(2分) 3、反应兵役频繁,人民苦于久役的时代特点,表示出人们厌恶战争,渴望宁静生活的愿望,如《战城南》、《十五从军征》。(2分) 4、表现出两性之间爱与恨的心声,如《上邪》、《有所思》、《孔雀东南飞》。(1分) 5、表现人世险恶、祸福无常,表示乐生恶死的愿望,如《薤露》、《蒿里》。(1分)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

毕业设计论文评审表模板

姓名 学号 专业 指导教师教学点

小二号 了基础。

Abstract Zhuangzi has thoroughly discusse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opinion on the language and its meaning contacted with literature and formed an implicit tradition of ‘meaning implied’ in Chinese literature finally. It establishe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birt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artisic conception in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Key words : Zhuangzi ;meaning can not be fully expressed by words ;words are forgotten after taking the meaning ;a philosophical sect in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meaning implied ;the theory of artisic conception 提示:英文摘要不是必备内容,可以不作。

目录

这几篇是否出于庄子本人,学界存有争议。如王夫之认为《内篇》出于庄子原着,《外篇》出于庄子的门徒后学,《杂篇》中的《寓言》、《天下》是全书的序例。②③尽管各家对于《庄子》中《内篇》、《外篇》与《杂篇》意见不一,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其作为整个庄子学派来研究,因为先秦时期并没有我们今天的私有着作 权观念。④ 为了行文的方便,我们先将《庄子》书中相关的言论备引如下——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① 麟案:清郭庆藩《庄子集释》收录郭象《庄子注》、成玄英《庄子疏》和陆德明《经典释文·庄子音义》三书的全文,间下按语,体例完备,本文所引《庄子》及注释若未特别说明,皆据郭氏《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61。 ② 王夫之:《庄子解》,王孝鱼点校说明,第1页,又第246页,北京,中华书局,1964。 ③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二册,第10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④ 参见:章学诚《文史通义·言公》(仓修良新编本),第132-133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章氏曰:“古人之言,所以为公也,未尝矜于文辞而私据为己有也。志期于道,言以明志,文以足言。其道果明于天下而所志无不申,不必其言之果为我有也。……《庄子·让王》、《渔父》之篇,苏氏谓之委托;非委托也,为庄氏之学者所附益尔。”又余嘉锡《古书通例·案着录第一》“古书不题撰人”条,第23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余氏曰:“古书之题某氏某子,皆推本其学之所自出之言。《汉志》本之《七略》,上书某子,下注名某者,以其书有姓无名,明此所谓某氏某子者,即某人耳,非谓其书皆所自撰也。”

2020年7月浙江自考中国文化导论试卷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7月自考中国文化导论试卷 课程代码:0412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西汉散文的巨大成就主要是() A.《吴越春秋》 B.《汉书》 C.《汉纪》 D.《史记》 2.以演唱“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而传世的歌唱家是() A.公孙大娘 B.李延年 C.姜夔 D.李清照 3.______在宫廷禁苑里选择“梨园”作为教习乐舞的场所,后世就称戏班为梨园。() A.清世祖 B.汉文帝 C.隋炀帝 D.唐玄宗 4.东晋王羲之的______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A.《兰亭集序》 B.《张迁碑》 C.《泰山刻石》 D.《松风阁诗帖》 5.现存最早的有确切纪年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印行的() A.《周礼》 B.《十三经注疏》 C.《论语》 D.《金刚经》 6.把散见于群书中的资料摘录出来,分门别类,汇编成书,这样的书被称为() A.类书 B.经书 1

C.丛书 D.史书 7.战国时期石申编制的______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它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赤道坐标体系。 () A.《石氏星纪》 B.《石氏星表》 C.《大业历》 D.《太初历》 8.徐光启的农学著作是() A.《齐民要术》 B.《农书》 C.《农政全书》 D.《农桑》 9.我国南朝数学家______准确地计算出圆周率的数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 A.刘徽 B.祖冲之 C.贾宪 D.沈括 10.______提出了“文以载道”散文创作主张。() A.韩愈 B.苏轼 C.王安石 D.李东阳 11.“望闻问切”四诊法是______发明的。() A.扁鹊 B.张仲景 C.华佗 D.孙思邈 12.在古代称谓中,“细君”是用来称呼______的。() A.妻子 B.小姨子 C.同学 D.弟弟 13.秦汉时的官制是______制。() A.三公九卿制 B.三省六部制 C.九寺五监制 D.三省制 14.中国第一部文人独创的长篇人情小说是() 2

毕业论文答辩评审表评语范文

毕业论文答辩评审表评语范文 篇一:毕业作业评审表及评语 **大学毕业设计论文评审表 设计论文题目及专题: 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工作量:图纸张(折合零号图纸计)说明书页 一、指导老师意见: 该生专业基础知识较扎实,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毕业设计过程认真,独立工作能力较强。注意收集处理相关信息及获得新知识,设计思路清楚,设计方案正确,分析问题全面;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团结协作和吃苦耐劳精神,工作中创新意识较强。 评分指导教师年月日 二、评阅老师意见: 该生毕业设计题目与生产实际结合紧密,难易适度,能体现综合训练要求,毕业设计中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方案论证充分、合理,综合分析正确,设计、计算正确。说明书条理清楚、文理通顺、用语符合技术规范、书写格式规范,图纸布局较合理、表达清楚,结构正确、合理,图样的绘制与技术要求符合国家标准;图面质量符合要求,反映该生专业基础知识较扎实,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

评分评阅人签名年月日 三、答辩记录: 主答辩人签名年月日 四、答辩委员会审定意见: 1.答辩委员会评语 该生毕业设计方案论证充分,结构设计正确、合理,图纸布局合理,表达清楚,图面质量符合要求。说明书条理清楚,文理通顺,用语符合技术规范、书写格式规范化。 陈述思路清晰、表达清楚;回答问题基本正确。反映了该生专业基础知识较为扎实。 2.评分 五、总成绩良好 (本科成绩组成:指导教师评分、评阅老师评分各占30%,答辩评分占40% 专科成绩组成:指导教师评分、评阅老师评分各占40%,答辩评分占20%) 答辩委员会主任委员签名 答辩委员会委员签名 年月日 **大学毕业设计论文评审表 设计论文题目及专题: 专业班级:学生姓名:

《中国文化导论》笔记(自考04121)

04121中国文化导论笔记1 序言 (1)简述文化的定义。 文化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全部财富的总和其进一步的分类则有简有繁。狭义的文化,则不包括物质文化,或仅指精神文化与行为文化。 (2)试述中国文化发展历程的八个阶段。 1.第一阶段,是中国文化的史前或起源时代,包括旧石器和新时期 时期,相当于中国古史中的传说时代。 2.第二阶段,是中国文化的形时代或“青铜时代” 3.第三阶段,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或“元典时代” 4.第四阶段,是中国文化实现“大统一”的时代。 5.第五阶段,是中国文化由一统走向多元的时代。 6.第六阶段,是中国文化臻于隆盛的时代,包括(公元581年~618 年)、唐(公元618年~907年)两代。 7.第七阶段,是中国文化臻于成熟、精致的时代,以北宋(公元960 年~112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两代为主,也包括辽、夏、金、元。 8.第八阶段,是中国传统文化总结,衰落并酝酿新变的时代,包括 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16年~1911年)两代。 (3)论述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1、人文精神。其关注的中心,是人和人的生活。 2、伦理本位。与集体主义的人文精神相关联,中国文化特重人类群体的伦理秩序。 3、天人合一。天人关系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4、尊君重民。中国传统的经济形态是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其传 统的社会形态是以宗法为核心的等级社会。 5、尚中贵和。尚中贵和是中国文化最为独特的品质之一,是在几千 年的农业自然经济和宗法等级社会里孕育而成的民族心态和生存智慧。 第一章 (1)试论儒家思想嬗变的四个阶段。 1.先秦儒家。周灭商后,以周公为代表的政治领袖定了一系列维护 嫡长子继承权的宗法制度,并提出相应的伦理道德观念。 2.两汉经学。儒家正式跃居于中国封建社会意识形式的主导地位, 先秦儒家典籍----《诗》《书》《礼》《易》《春秋》被列为经典。 3.南宋理学。汉代经学内部的今古文之争经过此消彼长的长期斗争, 今文经亡失于两晋之际,古文经独传,成为唐代官学。 4.清代朴学。清代儒士将明王朝的衰亡归咎于名儒学风的空疏浮泛, 清初儒学掀起了以扬弃宋明理学为前提的复兴汉学的运动,以期经世致 用。 (2)试论王夫之对知行关系的看法。 在政治思想方面,他提出“循天下之公”,“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主张选贤使能,“以天下之禄位,公天下之贤者”、 在哲学思想上,驳斥程朱“理在气先”、“道在器先”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陆王“心学良知”之说,提出“天下唯器”、“理不先而气不后”

中国文化史导论笔记

一、文明在外,属物质方面;文化在内,属精神方面。 二、人类文化,从源头来看,分为三类: 1、游牧文化 2、农耕文化 3、商业文化(海滨) 其中,1和3属于一类。由于地域资源不足,内部有阻害,所以有工具感,有强烈的克服欲。由于向自然要生存,所以心理有对立感,无论对外界或是对外人,因此尚自由,争独立,侵略性强。 三、财富观: 游牧与商业文化财富观:一、愈多则愈易多二、愈多则愈不足 农耕文化财富观:生产有定额,生生不息,无需多藏,也不适合多藏。因此常感满足而实则不富。 富者不足,强者不安,安定者却不富,所以矛盾不断。 四、农业文化有大型小型之分,新农旧农之分。 小型农业国内部发展易饱和,外部又不易捍卫强暴。 新商业文化特征:有新科学新工业装备。 新农是有新科学工业装备的农业国。 五、分析文化要从文化的复杂性、完整性、发展性来看。 第一章地理背景 1、中国文化不仅孤立,而且特殊。 与古代三国最大的不同是,中国文化产生于一个特别大的地面上。 人类文化的最先开始,先是要有河水灌溉,这样能保证农业生产,二是四周要有天然屏障,这样不仅可以集中人口,而且可以不受外敌干扰。 汭:两水环抱之内。两水相交而形成的三角地带。 中国环境的特殊之处: (1)中国水系复杂,哪里都有灌溉区域,且相互之间可以隔绝孤立。而小区域内的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可以借着小水系进到大水系,密切接触。 (2)中国当时处得较北,气候和雨量不如其他三国易于产出丰富产物,所以中国人一开始是在勤奋的情况下创造文化的。其他三国是在多量的闲暇时间创造的。 中国文化的特殊之处: (1)中国文化一开始就在大环境里面开始,因此易于养成并促进对政治、社会等人事方面的团结与处理,所以中国能迅速完成统一。 (2)中国文化因为在大环境下展开,又迅速形成了国家内部团结统一,所以抵抗外来异族力量强大。 (3)小地面上产生的文化,容易受地域局限达到顶点,然后停滞不前,只享受奢侈生活,内部安逸退化。而中国文化,由于在贫瘠地方产生,因此有不断的刺激促进文化前进,内部一致并前进。 2、中国文化和欧洲文化的比较: 欧洲文化起源于希腊,但希腊虽有共同文化,却没有共同的政治组织。因此后来希腊被罗马取代,而中国是内部政治交替,文化改进。 希腊、罗马、基督教会是近代西方文化三大主源。 西方人看历史,是变动;中国人看历史,是转化、绵延。西方人看历史,是空间与权力的向外伸展;中国人看历史,是时间的与生长的自我绵延。西方人的看法是我与非我,中国

2018年自考《中国文化导论》试卷及答案

2018年自考《中国文化导论》试卷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商朝的历史以盘庚迁殷为界,可分为(A) A.两期 B.三期 C.四期 D.五期 2.据《商君书》及《管子》记载,早期“法”的精义是(C) A.“尚公正” B.“尚公德” C.“尚公义” D.“尚公益” 3.下列选项中属于南方稻作型农耕文化主要标志的是(D) A.栽培小麦 B.井渠双灌 C.栽培谷子 D.使用水车 4.古代天子与后妃乘坐一种富丽堂皇的大马车,被称作(C) A.栈车 B.轿车 C.路 D.轩 5.中国古代出现“四诊”诊断技术的朝代是(D) A.春秋 B.战国 C.秦代 D.汉代 6.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是(C) A.鲁班 B.蔡伦 C.毕昇 D.伏羲 7.下列选项中演变为宗法制度的是(B) A.母系家长制 B.父系家长制 C.禅让制 D.分封制 8.秦汉时期,直接任免郡县长官的是(D) A.吏部 B.户部 C.丞相 D.皇帝 9.中国制度文化中,对西方文官制度产生重大影响的是(C)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科举制 D.君主专制制度 10.曹魏时期建立的选官制度是(C) A.分封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1.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体系的封建法典是(B) A.郑国子产《刑书》 B.魏国李悝《法经》 C.《秦律》 D.汉《九章律》 12.下列文献记载,体现中国传统辩证思维模式的是(C) A.“上下与天地同流” B.“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C.“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D.“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13.提出“中庸”这一中国传统文化最高价值原则的人是(C) A.周公 B.孟子 C.孔子 D.朱熹 14.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为(D) A.元始天尊 B.灵宝天尊 C.道德天尊 D.太上老君 15.据《周礼》记载,周朝贵族子弟8岁入小学,教育的主要内容是(B) A.五礼 B.六艺 C.五射 D.六书 16.儒家对教育所提出的最高目标是(C) A.在明明德 B.在亲民 C.在止于至善 D.平天下 17.朝鲜仿照汉字创造的文字是(B) A.假名 B.谚文 C.字喃 D.汉字 18.在言语形式方面主张言辞质朴的人是(A) A.老子 B.陆机 C.曹丕 D.葛洪 19.佛教在中国得到发展的阶段是(B) A.东汉魏晋阶段 B.东晋南北朝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明清时期 20.明清时期中国人民称西方为(B) A.欧洲 B.泰西 C.远西 D.西洋 二、多项选择题

华中科技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表(20150316)

成绩评定

毕业答辩及成绩评定说明 一、毕业答辩 1.答辩前,答辩小组应详细审阅每个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为 答辩做好准备。 2.严肃认真组织答辩,开好答辩会。 3.指导教师应参加所指导学生的答辩会,但评定其成绩时宜回避。 4.答辩中要做好记录以供成绩评定时参考。 二、成绩评定 1.答辩前每个学生都要将自己的毕业设计(论文)在指定时间内交 给指导教师,由指导教师审阅,写出评语并预评分。 2.答辩工作结束后,答辩小组应举行专门会议进行讨论,在参考指 导教师预评结果的基础上,结合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和学生答辩情况,综合评定每个学生的成绩。 3.院(系)对专业答辩小组提出的优秀和不及格的毕业设计(论文), 要组织院(系)级答辩,最终确定成绩,并向学生公布。 4.各专业学生的最后成绩应符合正态分布规律。 5.请用蓝、黑钢笔手写或五号宋体字编辑,签名须手写,A4纸双面 打印。 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 班号:学生姓名: 综合成绩:______________分(折合等级_____________) 评分小组长(签名):______________ 年月日

指导教师评定意见 一、对毕业设计(论文)的学术评语(应具体、确切、实事求是) 二、对毕业设计(论文)评分 (1)理工医科评分表 评分项目 (分值) 调研论证 (10分) 外文翻译 (5分) 设计(论文)撰写质量 (10分) 学习态度 (10分) 基本理论和 基本技能 (50分) 创 新 (15分) 合 计 (100分) 得分 (2)文科评分表 指导教师签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 月 日 评分项目 (分值) 文献阅读与 文献综述 (10分) 外文翻译 (10分) 论文撰写质量 (10分) 学习态度 (10分) 学术水平、论证 能力和创新 (60分) 合 计 (100分) 得分

全国自学考试中国文化导论试题及解析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文化导论试题 课程代码:04121 选择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中国文化由一统走向多元的时代是 A.秦汉时代B.魏晋时代 C.隋唐时代D.宋代 解析:B 2.先秦典籍《老子》、《庄子》、《列子》属于 A.阴阳家B.道家 C.道教D.法家 解析:B 3.以“梗概多气”为基本风格的诗歌时代是 A.建安诗歌B.太康诗歌 C.正始诗歌D.东晋玄言诗 解析:A 4.春秋时期,实行“案田而税”财政制度的是 A.鲁国B.秦国 C.齐国D.赵国 解析:C 5.人与人之间分别开来的力量中最正确的是 A.不同的风俗和习惯B.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状态 C.不同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D.文化 解析:D 6.春秋战国时期提出“白马非马”、“坚白论”的公孙龙属于 A.儒家B.墨家 C.名家D.法家 解析:C

7.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白话小说是 A.《三国演义》B.《水浒传》 C.《金瓶梅》D.《红楼梦》 解析:C 8.乡举里选制始于 A.夏代B.商代 C.周代D.秦代 解析:D 9.甲骨文中有关武丁二十九年十二月望日的记录是 A.日食B.月食 C.哈雷慧星D.太阳黑子 解析:B 1O.与中国明朝的徐光启合译了欧几里德《几何原理》的西方传教士是A.利马窦B.汤若望 C.马可·波罗D.南怀仁 解析:A 11.中国绘画史上被尊为“画圣”的画家是 A.顾恺之B.吴道子 C.阎立本D.张择端 解析:B 12.由私学承担的初级启蒙教育被称为 A.私学B.蒙学 C.家学D.国学 解析:B 13.古代我国用于测量日影的仪器是 A.仪象B.仰仪 C.漏壶D.圭表 解析:D 14.《三国志》、《后汉书》、《宋书》、《南齐书》、《魏书》等出现的时期是A.三国B.魏晋南北朝 C.隋朝D.唐朝 解析:B 15.中国书法史上“隶书盛行,诸体皆备”的时代是 A.秦汉B.汉代

自考中国文化导论复习资料

本课程在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大致为:“识记”占20% ,“理解”占 25% ,“简单应用”占 25% ,“综合应用”占 30% 。 绪论 考核知识点 1、文化的定义(简单应用):广义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全部财富的总和。进一步则有简有繁,其简者,将文化分为 物质文化(器物文化)和精神文化(或观念文化)两类,其繁者,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四类。狭义的文化,则不包括物质文化,或仅指精神文化与行为文化。 【单选】(1)文化的核心是( B )(2011.04) A.物质文化 B.精神文化 C.制度文化 D.行为文化 (2)国内将文化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化又分繁简两类。其中繁者认为文化包括( C )(2010.07) A.精神文化,物质文化 B.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 C.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 D.精神文化 (3)中国在新石器时代已开始农业栽培和家畜驯养,五谷、蔬菜、水果等农作物生产使中国成为农业发源地之一,马、牛、羊、猪、鸡、犬等家畜饲养已十分普遍。这些表现形式都属于( B ) (2010.07) A.精神文化 B.物质文化 C.制度文化 D.不属于文化范畴 4、使人与人之间分别开来的力量中最正确的是(D)(2009.04) A.不同的风俗和习惯B.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状态C.不同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D.文化 5、人从动物世界脱颖而出的力量是( C )(2009.07) A.工具的制造和使用 B.社会组织和群体生活 C.语言符号 D.文化 【多选】(1)“中国”一词的文化意味有( ABCDE )(2011.04) A.居天下之中 B.中央之国 C.异于“四夷”者 D.文章之盛 E.礼仪之邦 (2)根据不同文化在整个文化体系中所处地位和作用的差异,文化可分为( BCE )(2011.07) A.中性文化 B.亚文化 C.主流文化 D.对立文化 E.反文化 2、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的八个阶段(综合应用)(2011.07简答题) 第一阶段:是中国文化的史前和起源时代,包括旧石器和新石器时期,相当于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 第二阶段:是中国文化的雏形时代或“青铜时代”。包括夏、商、西周。 第三阶段: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或“元典时代”。包括春秋、战国两个时期,,这是中国社会与文化史上第一次重大转折时期。这是一个“礼坏乐崩”的时代,“轴心时代”的说法借自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 他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指出。 第四阶段:是中国文化实现“大一统”的时代。包括秦、西汉和东汉。 第五阶段:是中国文化由一统走向多元的时代。包括魏、晋、南北朝。这一阶段,可以称为中国文化的第二次重大转折时期。 第六阶段:是文化臻于隆盛的时代,包括隋、唐两代。 第七阶段:是中国文化臻于成熟,精致的年代,以北宋、南宋两代为主,也包括辽、夏、金、元。中国文化在此阶段中发生了第三次重大转折。 第八阶段:是中国传统文化总结,衰落并酝酿新变的时代,包括明、清两代。 【单选】(1)中国文化由一统走向多元的时代是( B )(2012.04) A.秦汉时代 B.魏晋时代 C.隋唐时代 D.宋代 (2)______是世界上最早的收字最多的字典。( A ) A.《康熙字典》 B.《四库全书》 C.《永乐大典》 D.《说文解字》

毕业论文评定表评语

毕业论文评定表评语 本文是关于毕业论文评定表评语,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毕业论文评定表评语【最新篇】 1. 研究xxx为题,充分的体现时代特色性。能为中国行政管理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价值。全文结构合理,思路清晰,观点明显。在论证过程中能教好的将论证与案例论证结合起来。不足之处是部分论点的论据还缺乏说服力。 2. 以xxx为题进行研究。能为解决xxx的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在全文结构中,首先要调整基本概念提出问题,然后在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最后为xxx提出有效的建议。全文体现专业特色要求,部分与本分之间衔接的比较紧密,真正属于自己创新的内容还不是很多。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3. 选题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目标,能较好地综合运用社会理论和专业知识。论文写作态度认真负责。论文内容教充分,参考的相关资料比较充分,层次结构较合理。主要观点突出,逻辑观点清晰,语言表达流畅。但论证的深度还不够。 4. 本文选题符合行政管理专业要求,又充分反映出社会现实的需要性。全文结构安排合理,思路清晰,观点正确,能很好的将行政管理专业知识与要分析论证的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该文在写作的过程中查阅的资料不仅充分而且与主题结合紧密。但格式欠规范,案例论证不够。 5. 本文立意新颖。全文以xxx为线索,结合各地的准规较全面的分析了xxx 的问题和原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内容论证也教科学合理。全文充分体现行政管理专业特色,格式规范。但创新点不够。 6. 本文符合专业要求,反映社会热点问题。因此,该主题的研究有利于推进我国xxx的进一步发展。全文首先xxx的问题,然后分析xxx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又分析出相关的xxx。全文结构恰当,思路清晰,观点基本正确。 7. 论文思路清晰,语句通顺。能很好的调查xxx存在的问题。作者对于论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和熟悉。思路清晰,层次清晰,逻辑结构合理。观点表达准确。研究原理采用恰当。在论证过程中能有效的将专业原理与要研究的主题结合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