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养老政策

历代养老政策

中国历代养老政策是指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政府制定和推行的与养老有关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的出现和演变,既是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变化密切相关的,也与政府的理念和目标变化有关。本文将从秦朝到近代政府养老政策的演变进行详细介绍,以展示中国历史上养老政策的脉络。

秦朝开始,皇帝将太子移居皇储府,享受供养,成为了养老制度的雏形。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养老制度逐渐与封建家族关系相结合。各个朝代皇帝和贵族阶层逐渐建立了供养子女和家族长辈的制度,并对养老问题做出了相关规定。但这些养老制度往往仅限于官僚贵族,对广大民众并未形成统一的政策。

明清时期,封建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关注和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明朝开辟了县级机构,负责收容和抚养孤寡老人,发放一定数量的米面,这是最早的民间养老机构之一。清朝时进一步完善了县级机构,将养老院划归救济局统一管理,并对老年人享受社会福利做出了规定。这一时期的政策更加重视孤寡老人的救济和安养,但仍然未能形成普遍适用于整个社会的养老制度。

进入现代社会,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开始建立统一的养老制度。新中国初期,政府主要通过养老院和福利院来承担养老和抚养老人等社会福利责任。养老院提供基本的食宿和医疗等服务,但是受限于政府资源的匮乏,无法满足广大老年人的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养老政策进一步完善。政府逐步建立了城市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统筹。城市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主要通过单位和个人缴纳保险费来实现养老金的发放,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则主要通过政府财政补贴和居民个人储蓄等方式来实现。

近年来,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养老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政府提出了“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理念,鼓

励老年人在家庭和社区生活,提高养老服务的质量和覆盖范围。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养老金的调整力度,提高了城乡居民养老金水平,力争实现养老金的全面覆盖。

综上所述,中国历代养老政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社会背景下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重点。从封建社会的家族责任到现代社会的政府责任,养老政策在不断演进和完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养老政策将继续调整和完善,以适应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

公共事业管理论文-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研究

毕业论文论文题目: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研究 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学生:赵远峰 专业:公共事业管理 班级: 指导教师: 二○一五年六月

摘要 农村养老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国农村秩序的稳定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固有的道德体系的崩溃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通过构建和不断完善农村养老法律体系来规范农村养老已是大势所趋,“以家庭养老为主导,强化社会养老保险、引进商业养老保险,建立多种形式并存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价值定位既符合中国农村的实际,又有利于操作和实施。

's , , , " , , " , .

目录 前言 (1) 1中国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的基础分析 (1) 1.1家庭养老的客观条件分析 (1) 1.1.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家庭养老的前提条件 (2) 1.1.2非货币经济是家庭养老的必要条件 (2) 1.2家庭养老的主观条件分析 (2) 1.2.1传统的孝道思想是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的内在动力 (2) 1.2.2享受天伦之乐的本能是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的精神动力 (3) 1.2.3政府的强力推行是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的外在动力 (3) 2当前中国农村养老的基本方式分析 (5) 2.1家庭养老 (6) 2.2集体养老 (6) 2.3养老保险 (6) 2.4储蓄养老 (7) 3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基础 (7) 3.1货币经济的发展 (7) 3.2农村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形成 (8) 3.3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 (9) 4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的现状 (9) 5解决我国农村养老的方式选择及立法的价值取向 (10) 5.1思想观念、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对老人养老载体选择的影响 (10) 5.2我国养老保险的社会化程度不高 (11) 5.3家庭服务业不甚发达 (11) 5.4家庭养老的成本较低。 (11) 后记 (13)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5)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历史发展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历史发展 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本文将简要介绍社会保障制度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 社会保障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工业革命时期。随着工 业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化和现代化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如贫困、失业、疾病和老年保障等。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国家开始采取措施来提供基本的保障,以缓解社会不平等和不稳定。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德国和英国率先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这些国家的政府通过立法和行政手段,为国民提供了一些基本的保障服务,如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养老保险等。这些措施的目的是减轻贫困和不安定,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自20世纪初以来,社会保障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许多国家都建立了自己的社会保障体系,以保障国民的基本权利和福利。这些体系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社会救助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一些国家开始实施全面的医疗保障计划,以覆盖全体国民的医疗费用。另外,一些国家还建立了失业保险制度,为失业者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一些国家还实施了养老保险计划,为老年人提供一定的养老金。 三、现代社会保障制度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在二战后建立起来的。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积极推动各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以保障国民的基本权利和福利。这些制度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社会救助等。 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建立了自己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些体系不仅保障了国民的基本权利和福利,还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变革和改进的过程。从古代的救荒救灾到现代的全面社会保障体系,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演变。本文将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演变进行梳理,并对其规律进行考察,以期为未来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救荒救灾体系。早在春秋

何为孝道

何为孝道 ? 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 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孝”的古文字形与“善事父母”之义是吻合的,因而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在中华民族,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孝”字,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诗经》中则有“哀哀父母,生我劬(q ú)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的咏叹。而关于敬老、养老的专门史料记载则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孝道随着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赋予新的内容。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孝文化,重建与现代文明社会相适应的新孝道文化,对融合代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营造孝亲敬老的良好社会氛围,发挥贤孝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社会意义。 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孝道文化 ? 西周 在西周王朝,统治者主张敬天、孝祖、敬德、保民,重视尊老敬贤的教化。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要恪守君臣、父子、长幼之道:在家孝顺父母,至亲至爱;在社会上尊老敬老,选贤举能;在国家则忠于君王,报效朝廷。周代规定,“大夫七十而致仕”,大夫一级的封建贵族官员,七十岁就要把执掌的政事交还国君而告老还乡。贵族官员致仕后,朝廷把他们奉养于各级官学。《礼记·王制篇》说:“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又说:“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五十养于

历代养老政策

历代养老政策 中国历代养老政策是指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政府制定和推行的与养老有关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的出现和演变,既是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变化密切相关的,也与政府的理念和目标变化有关。本文将从秦朝到近代政府养老政策的演变进行详细介绍,以展示中国历史上养老政策的脉络。 秦朝开始,皇帝将太子移居皇储府,享受供养,成为了养老制度的雏形。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养老制度逐渐与封建家族关系相结合。各个朝代皇帝和贵族阶层逐渐建立了供养子女和家族长辈的制度,并对养老问题做出了相关规定。但这些养老制度往往仅限于官僚贵族,对广大民众并未形成统一的政策。 明清时期,封建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关注和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明朝开辟了县级机构,负责收容和抚养孤寡老人,发放一定数量的米面,这是最早的民间养老机构之一。清朝时进一步完善了县级机构,将养老院划归救济局统一管理,并对老年人享受社会福利做出了规定。这一时期的政策更加重视孤寡老人的救济和安养,但仍然未能形成普遍适用于整个社会的养老制度。 进入现代社会,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开始建立统一的养老制度。新中国初期,政府主要通过养老院和福利院来承担养老和抚养老人等社会福利责任。养老院提供基本的食宿和医疗等服务,但是受限于政府资源的匮乏,无法满足广大老年人的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养老政策进一步完善。政府逐步建立了城市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统筹。城市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主要通过单位和个人缴纳保险费来实现养老金的发放,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则主要通过政府财政补贴和居民个人储蓄等方式来实现。 近年来,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养老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政府提出了“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理念,鼓 励老年人在家庭和社区生活,提高养老服务的质量和覆盖范围。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养老金的调整力度,提高了城乡居民养老金水平,力争实现养老金的全面覆盖。 综上所述,中国历代养老政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社会背景下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重点。从封建社会的家族责任到现代社会的政府责任,养老政策在不断演进和完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养老政策将继续调整和完善,以适应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

2021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知识点

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系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知识梳理】 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以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两者有区别又密切相关,户籍的建造与管理一般以基层组织为单位进行,既保证赋役征发,也维护社会稳定。 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主要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在封建社会后期,宗族以及社会公益性组织的作用越来越大。 西欧中世纪的基层治理以庄园和城市为中心,近代以来也一直强调基层自治。现代发达国家基本构建起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1、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始于战国时期。 秦献公十年(公元前375年),“为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无论男女,都在政府的簿籍上有登记。。 2、秦朝的户籍实行分类登记制度, 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秦末,刘邦攻入秦都咸阳,萧何注意搜集丞相与御史府中的“律令图书”,因而能够了解秦朝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 3、汉朝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也会定期进行人口调查。 东汉末年,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地主豪强与国家争夺人口,户籍散乱。 4、魏晋南北朝:西晋重建户籍,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称为“黄籍”。东晋对南方土著居民仍然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以“白籍”登记,不征收赋役。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糊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 5、隋统一后,制定“输籍法”,重新核定户籍。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政府会通过人口核查将逃避登记的人口搜查出来,称为“刮户”。 6、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北宋初,为国家承担赋役的主户人口所占比例上升。 7、元朝的户口类型比较复杂,按职业可以分为军户、民户、匠户、僧道户、儒户、灶户、渔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就得“各安生理”,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8、明朝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明朝户籍册称“黄册”,修造于洪武四年(1371年),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1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到崇祯十五年( 1642年)为止,共27次编制黄册。 9、清朝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但由于政府赋役越来越倾向于向土地摊派,户籍管理相对松弛。到康熙年间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永停编审,名存实亡,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 二、历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 (一)基层组织形态 1、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乡设三老,掌教化;设啬夫,掌狱讼、赋税;设游徼,掌捕盗。里设里正。乡里之外有亭,设亭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乡官、里正、亭长都由本地有产业、有德行的人担任。 后代沿袭这种乡里制度,稍有变化。

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单元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汉初,在中央和地方都设有管理户籍的专职官员。户口依次登记县、里、爵、名、年庚,前面还标注有现任身份。同时,朝廷还要求全国各地每年八月都要进行“案户比民”,即百姓在每年八月都必须到县城集合接受官吏的查验,阅其貌以验老小之实。汉初的这些举措意在( ) A.限制人口流动B.保证赋役征派 C.完善户籍制度D.维持地方治安 2.东晋政府认为侨户“流寓江左,庶有旋反之期”,故没有把永嘉之乱后出现在南方的侨户编入土著黄籍户籍,而是用白籍以示区别,白籍侨户可以免除赋役。这一做法( ) A.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点 B.加剧了南方的社会矛盾 C.加速了赋役制度的瓦解 D.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3.唐武德九年,给事中魏征在上疏中称:“今之共治,所寄惟在县令刺史,年常貌阅,并悉委之。”“貌阅”反映刺史的职责是( ) A.清丈土地B.评定资品 C.整顿吏治D.核定户籍 4.洪武十四年(1381年),规定“每十年有司更定其册,以丁粮增减而升降之。……上户部者,册面黄纸,故谓之黄册”,以户为单位,每户详列乡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等,逐一登记在册。由此可知,明代制定黄册制度主要是出于( ) A.人口流动频繁B.发展小农经济 C.征收赋役需要D.管理地方百姓 5.下表为汉代遣使循行制度,汉代这一制度的实施( ) 时间遣使循行事例史料来源武帝时期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黯)往视《汉书·汲黯

之传》 元狩三年遣谒者劝有水灾郡种宿麦,举吏民能假 贷贫民者以名闻 《汉书·武帝 纪》 元鼎四年博士徐偃使行风俗,偃矫制,使胶东、 鲁国鼓铸盐铁 《汉书·终军 传》 鸿嘉元年方春生长时,临遣谏大夫理等举三辅、 三河、弘农冤狱 《汉书·成帝 纪》 A.弥补了政府监察体系的不足 B.促进了国家治理效能的提升 C.保障了基层管理的有序运转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有效控制 6.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传统“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 ) A.力图探索政府救济的新方式 B.彻底地解决了社会危机 C.大大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D.建立了完备的救荒体系 7.秦汉时期,无论中央还是郡县的公文均要求乡里明文公布,民事告示要“明白大扁书乡市门亭显见处”,“令民尽知之”,刑事公告更是图形天下、布之于亭。这一制度( ) A.保障了统治秩序的稳定B.强化了基层社会的控制 C.提高了文书行政的效率D.导致了权力中心的下移 8.仁宣时期,明政府大力推行招抚流亡政策,规定:凡前逋负官物,悉皆蠲免,复业之后,仍免税粮及杂泛差役三年。在此政策感召下,山东不少地区的流徙人口陆续返乡复业。明政府此举意在( ) A.减轻农民负担B.强化基层控制 C.稳定赋役征派D.扩大政权认同 9.明代,为了御倭,青州“乡居之民,每乡立约长,择一乡有才谋者充之……声势逼近,约长率百姓近城者入城,近山者入山,裹粮自随,不能携带者缓即先

历代养老政策

历代养老政策 历代养老政策 一、中国古代 中国古代的养老政策主要集中在家庭和族群中。家庭养老政策的最重要内容是家庭尊老、爱老的传统,有“子孝、儿恪”之义,要求子女们把父母当作神一样的孝敬。大家庭有“兄抚弟、姊抚妹”之礼,从而保障了老年人的生活和尊严,并实现了“尊老服人”的理念。族群养老政策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古代的大宗族,他们把老年人看作族群的栋梁,尊重老年人的权威,把他们当作族群的长辈,承认他们的贡献,尊重他们的贡献,以此来激发血脉的热爱,保障老年人的生活和尊严。 二、中国近代 中国近代的养老政策也以家庭为主,但是家庭的养老政策并没有古代的那么普遍、全面,这主要是由于近代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行业和市场经济,家庭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大家庭变成了小家庭,子女们也不能像古代那样,把父母当作神一样的孝敬,家庭尊老爱老的文化也渐渐的被淡忘。此外,社会也出现了一些对老年人的照顾机构,例如养老院,老年活动中心等,这是近代的养老政策。 三、近代以来 从20世纪到现在,中国养老政策已经从家庭为主向社会共担转变。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一是家庭养老基础不稳定,子女往往无力承担照顾老人的重任;二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使得人们远离

家庭,社会的养老政策更加重要;三是社会的发展,使得老年人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养老政策也有了新的内涵。 今天,中国的养老政策更加完善全面,养老保障体系已经形成,包括家庭养老、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多种形式,以及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包括增加老年人的收入、提供老年人的健康照顾、提供养老服务等。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有助于加强对老年人的照顾,改善老年人的生活,为老年人的健康、安全、安宁提供保障。

松龄长岁月,鹤语寄春秋

松龄长岁月,鹤语寄春秋 作者:许圣义许昌浩 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2013年第10期 有史记载最早的寿宴 ——周天子倡导以孝治天下 据史记载,西周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孝治天下”的天子王朝。 在西周王朝,统治者主张敬天、孝祖、敬德、保民,重视尊老敬贤的教化。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要恪守君臣、父子、长幼之道:在家孝顺父母,至亲至爱;在社会上尊老敬老,选贤举能;在国家则忠于君王,报效朝廷。周代规定:“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有问焉,则就其室以珍从。”“杖”,指老年人拄的手杖,拄着拐杖的老人是受尊敬的人。杖于家、乡、国、朝之说,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应该逐步受到更大范围人们的尊敬。周代不仅倡导尊老敬贤的道德风尚,还要定期举行养老礼仪。周代的养老礼仪包括朝廷和地方两个层次。在朝廷,天子一般都要定期视察学校,亲行养老之礼,在太学设宴款待三老、五更及群老,以示恩宠礼遇。在地方,则每年都要定期举行乡饮酒礼,这算是历史上最早的寿宴了。60岁以上的老人享有如此特殊的礼遇。 正由于西周天子崇孝敬老,在华夏起到了导航作用。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在尊老敬老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伦理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论语》、《孝经》等书中记载了孔子在这方面的大量言论。孝作为华夏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念,经孔孟儒学的发挥,以及历代帝王的提倡,确实是深入民心。 最豪华气派的寿宴 ——千叟宴、养老牌,康乾誓将孝道进行到底 在中国历史上最引起轰动的孝老典故当数乾隆帝的豪举,也算是历史上最豪华的寿宴——千叟宴。 千叟宴始于康熙,盛于乾隆时期,是清宫中与宴者最多的盛大御宴。康熙五十二年在阳春园第一次举行千人大宴,玄烨帝席赋《千叟宴》诗一首,故得宴名。 乾隆五十年,四海承平,天下富足。适逢清朝庆典,乾隆帝为表示其皇恩浩荡,在乾清宫举行了千叟宴。宴会场面之大,实为空前。被邀请的老人约有3000名。这些人中有皇亲国戚,有前朝老臣,也有从民间奉诏进京的老人。乾隆皇帝还亲自为90岁以上的寿星一一斟酒。当时推为上座的是一位最长寿的老人,据说已有14l岁。乾隆和纪晓岚还为这位老人作了一个对子,“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根据上联的意思,两个甲

2023届山东省平度市高考模拟历史试题二

2023年平度市高考模拟检测(二) 历史试题 本试卷共7页,19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孟子说:“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据此推断,两人都认为 A.要以义礼维护社会等级秩序 B.应以儒家道德教化为本 C.必须实现仁政与王道的统一 D.需要恢复西周礼乐文明 2.西汉吕后时期实行“受鬻法”,规定“大夫以上(年)九十……禀鬻米月一石”;汉文帝时期颁布“养老令”,规定“年八十已(以)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汉武帝时期将其减少为仅赐三石米;汉哀帝时期则赐予象征意义的王杖(如鸠杖)而非布帛、粮食等。这些举措 A.体现出优抚政策渐显教化趋向 B.反映出赈济活动由国家主导 C.旨在强化统治集团的特权地位 D.确立了儒学的社会正统地位 3.北宋中期以后乡村出现了受雇于富豪之家的代役人,顶替雇主到地方官府当差。募役法实行后,这一类代役人大部分被国家认可,南宋时渐成常态。代役人现象的普及 A.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B.削弱了国家基层治理能力 C.加剧了社会阶层对立 D.加速了人口向城市流动 4.清帝所主“大一统”,将“中国”的政治与疆域版图扩展到长城以外的“三北”及各边疆地区。乾隆帝认为“天朝疆界严明,从不许外藩人等稍有越境搀杂……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这反映出清朝的疆界观 A.体现了专制皇权已达到顶峰 B.有利于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 C.体现了对“华夷之辨”的继承 D.导致了地方叛乱的风起云涌 5.1845—1854年间,英国领事阿礼国追踪福州出口土货的来源地和运销路线,发现了福州与苏州、杭州、汉口等地的贸易网络;梳理上海运销茶叶的路线,发现了以鄱阳湖为中心的贸易网络。这些新发现 A.促使晚清政府加大开放力度 B.便利了西方入侵中国的内陆市场 C.表明英国开始窃取商业情报 D.揭开了列强划分势力范围的序幕 6.1919年3月,邓中夏等人组织成立了“平民教育讲演团”,并把人力车夫、产业工人作为启迪反帝反封建觉悟的首选对象,甚至五四运动后,平民教育讲演团成员还深入工矿企业,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这表明 A.国民觉悟得到提升 B.救亡之路出现转向

消息称养老金改革方案设计启动人社部部长负责-6页word资料

消息称养老金改革方案设计启动人社部部长负 责 78404 百家乐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整体改革方案设计已经启动。据了解,其内容涉及破除养老金双轨制、做实空账、提高养老金统筹层级与养老基金入市投资等多方面。 接近人社部的人士透露,4月时,新一届政府各副总理分工落定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就多项重点领域改革作出部署,以三个月为期,要求各分管副总理拿出方案。 其中,在收入分配改革的大框架下,分管社会保障的副总理马凯向人社部下达任务,要求在今年上半年拿出两个领域的改革方案。其一为公务员薪酬体系改革方案,由人社部副部长何宪负责; 其二为养老金制度改革方案,由人社部部长尹蔚民直接负责。 4月25日,人社部一季度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尹成基亦证实,人社部正在进行养老保险制度的“顶层设计”,这“是当前重点工作”。 尹成基概括,这一改革,是要从整体上完善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其原则是增强公平性、适用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目前,人社部正就此听取各方意见,进行研究和论证。 据了解,这一轮养老金改革,很可能沿袭本轮医改的操作方式,多方征集意见后,汇集成数套方案,面向社会公开讨论,最后整合执行。 一位参与方案讨论的人士分析,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未沿用过去官方话语体系中常用的“提高待遇、稳步推进”等提法,是“顶层设计”正在酝酿的表现。这位人士认为,过去十年,中国的养老金制度在扩大覆盖面上成绩明显,但在最关键的制度可持续性、弥补空账、承担转制成本、破除双轨制等“攻坚性”改革上,几乎没有推进。 而未来十年,财政负担的将显著扩大、社会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已容不得继续拖延。如何看待当前的中国基本养老金制度,以什么样的力度推动改革,如何支付改革成本,皆是无法绕过的核心问题。 养老金之忧 自2019年始建立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下称城职保),是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主体,历史最长。其覆盖城镇就业的企业职工,截至2019年3月底,全国有3.06亿人参加这一制度。2009年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下称新农保)建立并迅速推广,这是第一个面向农民的国家养老金计划。2019年起,作为一项补丁制度,面向数千万城镇非正规部门就业者和无业居民的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下称城居保)也得以建立。到今年3月底,参加新农保、城居保两项制度的参保者达到4.86亿人。 从覆盖率上看,中国的养老金制度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理论上,无论何种就业形态,所有人群都在制度保护之下,并有财政资金和国家承诺做后盾。 但这背后,也隐藏着危机。养老保险是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其基本原理和运行规则,应当是强调自身财务平衡,不能过度依赖财政资金,欧债危机即为殷鉴。 从世界范围看,养老金制度大体分为现收现付制和完全积累制两种。前者是由工作者供

2021年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高三历史联考试卷含解析

2021年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高三历史联考试卷含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进行政策调整,建立起包括医疗保健、养老、住房、失业保险和教育在内的“福利国家”制度。其主要目的在于 A.刺激社会消费 B.改善劳资关系 C.缓和社会矛盾 D.重塑政府形象 参考答案: C 【详解】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缓和社会矛盾,进行了政策的调整,使“福利国家”制度发展起来。故答案为C项。这些措施在客观上也起到了刺激社会消费的作用,重塑政府形象,但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D项;“福利国家”制度不是改善劳资关系,排除B项。 2. 1689年1月召开的英国“民会国会”以詹姆士“已经退位”和“王位虚悬”为由,决定由威廉和玛丽共同继承王位,前者为国王,后者为女王。议会的这一做法( ) A.冲击了传统的“王权神授”观念 B.使英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C.意在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 D.解决了英国国王与议会间的矛盾 参考答案: A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国王的权力由议会来決定,这就体现出权力是人民授予的,冲击了传统的王权神授的观念。答案为A;英国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应该是在18世纪责任内阁制形成以后,B错误;设立两个国王并不是让他们相互牵制,C错误;英国国王与议会的矛盾,并没有因为这一次设置而改变,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君主立宪制度,要求学生结合英国君主立宪制度发展的过程特征来分析。 3.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文中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有() ①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③近代中国产生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④清政府开展了自强运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 A 试题分析:回答本题突破点是“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1840年这场战争即鸦片战争。联系各选项,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近代中国产生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第④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排除。本题选A 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的影响 【名师点睛】鸦片战争的影响: (1)政治: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抛弃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掀起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4)总体促使中国被迫向近代社会转型,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4. 周武王死后,周公旦摄政,平定三监,大行封建,建都洛邑,制作典章礼乐,七年妇政成王。自春秋以来,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这主要反映了 A.周公为后世确立了道德规范 B.古人对周公维护社会稳定的肯定 C.古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 D.中央政府政治上控制地方的需要 参考答案: C 从周公旦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精神品质——重视礼乐、尽心奉主。从他所做的事上,我们能看到他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礼乐典章制度泽被后世。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只体现出他人格的方面,不够全面;B选项只是针对他对维护社会稳定一个方面来谈;D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本题主要涉及到的是文化层面的内容。 5. “文艺复兴相信尘世是进行有意义的创造性活动的场所,反复出现在文艺复兴时代种种乌托邦计划中的对正义和人道的统治的承诺,这些都并非来源于古代,而是来源于基督教。”这一观点认为文艺复兴 A.摒弃神学信仰,主张以人为本

论 清 代 的 社 会 福 利

目录 内容摘要 (1) 关键词 (1) 引言 (1) 一、清代前期的社会福利机构 (1) (一)社会福利机构种类 (2) 1、官办福利机构 (2) 2、官民合办机构 (3) (二)社会福利机构的管理 (4) (三)福利机构经费来源 (5) (四)社会福利机构的评价 (6) 二、清代特殊的福利政策 (8) (一)养老政策 (8) 1、平民养老政策 (8) 2、对致仕官员的生活保障 (9) (二)存留养亲制度 (10) 三、传教士对清代社会福利的影响 (11) 四、晚清时期近代社会福利事业的兴起 (13) 结语 (14) 参考文献 (15)

论清代的社会福利 孙乐 河南大学民生学院河南开封 475001 内容摘要:清代统治者十分重视社会福利。其继承并发展了历代王朝推行的社会福利政策,在尊老养老、抚育弃婴、救助鳏寡孤独等社会弱者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与措施,颁布了许多制度与法令,设立了福利机构。清代的社会福利事业也有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在国家与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使清代的社会福利措施较为系统全面,收到的效果也比较显著。清朝后期,随着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和西潮的冲击,清政府不断修正着社会福利政策。传教士在中国传教的同时带来了西方的科技文化,也同样对中国的社会福利产生着影响,其对于中国社会福利的贡献是要值得肯定的。 关键词:清代;社会福利;政策 引言 清朝作为我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王朝,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以及社会管理水平都达到了顶峰。在尊孔崇儒、秉承汉族统治者传统制度理念的同时,在国家政策制定、制度实施等方面往往都有所创新。这种情况也同样表现在社会福利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上。然而,从一个盛世的封建王朝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整个社会又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具体而言,清代继承并发展了历代王朝推行的传统社会福利政策,设立了福利机构,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与措施,收到的效果也比较显著。本文拟从福利机构的种类、救助对象等方面讨论清代的社会福利政策。 一、清代前期的社会福利机构 清代是社会福利活动比较发达的一个时期,清朝政府在继承明代的社会福利政策的同时,由于统治者十分重视对社会上鳏寡孤独残疾贫民的救助,大量福利机构纷纷设立。从救助主体的角度来看,清代福利机构大体可分三类:一类是完

北京市各区2023年高三(上)期末多文本阅读汇编

北京市各区2023年高三(上)期末多文本阅读汇编 【东城期末】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副司长李邦华介绍,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7亿,占总人口的18.9%。预计“十四五”时期,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占比将超过20%,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养老服务已经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内容。 “养老”一词,最早见于《礼记·王制》:“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燕、飨、食等礼仪都是借祭祀鬼神之日,以宴会的形式编排长幼序列,演示敬老之礼。这里的“养老”还并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养老行为。 周代养老的仪式除了设置公宴外,还给国老颁发上顶端镶有木雕鸠鸟形状的黑色木制拐杖——鸠杖(同王杖、玉杖)。鸠鸟食道宽,吞咽顺利,意在祝福老年人吃好吃饱;鸠杖象征着一种权利和荣誉,持杖老人凭杖就可以享受一定的待遇。 汉代至南北朝时期,国家实行了一系列的养老优抚政策,除给予老人一些荣誉之外,还向社会颁布养老的法令,明确养老范围,建立了具体的保障监督措施,比如汉代就明确规定“子孙为国而死的父祖”等四类人归社会养老。唐宋时期,敬老和崇文并举,国家建立了“文学馆”等文史研究机构,组织老年学士修史编志,起草皇帝诏书,协助科举考试。《唐书》中还有国家为高龄老人配备家庭服务人员的记载。北宋出现了最先用财政资金救助“老疾孤穷丐”的机构——“福田院”。明代除参照汉代做法外,还积极组织老年人参加政权建设,并在多地设立了养济院。清代沿用了明朝的养济制度。 我国古代养老文化的核心是“孝”,而以“孝”为核心的古代养老文化,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养儿防老”“父母在,不远游”“百善孝为先”等都是孝道伦理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反映。“儿女孝顺,含饴弄孙”是中国老年人晚年生活的最高理想和最大精神寄托。父母养育了子女,子女就必须赡养老年的父母,这种以孝文化为传统的赡养方式,两千多年来早已在国人的思维之中根深蒂固。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由家庭或家庭成员为老年人提供衣、食、住、行等生活保障的家庭养老,是“子女养老”和“在家养老”的结合。这样的家庭养老促进了代际交流,给予老年人精神归属感。(取材于刘松林、曾富生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如今,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已经开始进入老年。“421”家庭模式,独生子女的现实,导致无论是经济来源、生活照料,还是亲子交往、精神慰藉,老人能从子女身上得到的都是有限的。 国家卫健委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有90%左右的老年人在社区居家养老。老人居住在自己家中,享受“亲人服务”的同时又能得到所在社区有偿或无偿服务。这种模式满足了老年人在家安度晚年的情感需求,也能够降低老年群体的养老成本,有效节约社会资源,提升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整体水平。

宋代优老养老政策述论论文

. 摘要 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待老年的态度、敬养措施成为衡量一个时期道德标准、价值取向以及稳定程度的重要依据。历史上很多王朝都制定了一系列优老养老政策。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新的继续发展时期",其优老养老政策尊养 结合,堪称全面。在实施对象上,宋代既尊养老年官员与致仕官员,也惠及一般 老年庶民。在具体措施上,优老政策从"尊老尚齿"角度出发,参照老年身份等 级和年龄等因素分层性地礼遇和关怀老年。养老政策侧重一些实现"老有所终" 的保障性措施:一般情况下,鼓励和督促家庭养老,完善侍丁制度、官员侍老制 度和留养制度等;对于无依靠的贫老,官府也积极救助,并且初步形成了有组织 的国家救济系统。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型时期,经济、文化、社会关系等方面都发生了许多变化,这些变化不可避免地对宋时政策的制定有所影响,使其具有鲜明的时代 特征,优老养老政策方面也有所体现。例如,随着科技进步、文化教育的大发展, 宋代三老五更等养老礼仪的教化功能减弱;一些政策更具有实效性,如宋代赈济老年的举措与传统的赐物高年措施相比,从资金投入、组织力度、实施对象的广度等方面而言实际效用更突出。 在先秦、两汉、唐代、明清优老养老政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掘和梳理宋代的相关政策,有利于人们全面地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尊老敬老传统,进而有所 继承和发扬。 关键词:宋代;老年;优老政策;养老政策 II

. Abstract Respect the aged is one of the traditional virtues of Chinese nation. Attitude and measures that provided for the aged become an important gist of scaling the moral standard, orientation of values and degree of stability in a date. Many dynasties made series policies about offering good treatment and providing for the aged. Song dynasty is a ‘new continued developing period’, its policy that about offering good treatment to the aged combined respect and providing for the ole people, it can be said overall. Targets that were being provided for contained not only the aged officials but also the aged ordinary person. The policy, for concrete measures, started from the conception of ‘respect and adore the aged’, consulted factors such as the old people ’s status and age gave courteous reception and caring rankly. The policy of provid ing for the aged emphasis some measures which ensured the realizing of old people ’s nourishing. Generally, encourage and supervise and urge family ’s aged providing ,improve and perfect systems like ‘shi ding ’, ‘aged officials ’shi lao ’ and ‘liu yang ’< lighten punishment on criminals for their directly relations ’providing system>, for the aged destitute ,the authorities helped actively and a organized national relieving system was fundamentally formed. In China, Song dynasty is an important transforming period, there were many changes, in economy, culture and social relations, which inevitably influenced its policy’s forming and endued it with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of times, the good treatment and providing for the aged policy also reflected some, for instance, as the advancing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s, civilizing functions of etiquettes that about providing for the aged diminished, some policies became more practical, compared with the giving materials to the aged policy, in aspects of capital investing, organizing dynamics and beneficiary’s extent , the relieving aged policy’s practical function is more noticeable. Based on the research fruits of offering good treatment and providing for the aged in the period of Pre-Qin, Eastern and Western Han, Tang, Ming and Qing dynasty, excavate and organize Song dynasty’s correlating policy is beneficial to the inheriting, development and the all-sided knowing and understand ing of the respect and adore aged tradition in ancient times of China . Keywords: Song Dynasty, Aged,Offer Good Treatment to the Aged Policy, Provide for the Aged policy III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