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间关系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种间关系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在生态系统中,种间关系包括有;原始合作,共栖,共生,寄生,捕食,竞争。

种内关系包括:种内合作,种内竞争。

1、生物种间关系分为四种常见类型: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

2、竞争关系可使劣势物种灭绝,有利于优势物种得到更多的资源与空间。

3、捕食关系是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相互决定数量的种间关系,相互制约着双方的数量,被捕食者一般不会因捕食的数量的增多而灭绝。

生物种间关系

生物种间关系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一方面,生物的生命活动依靠环境得到物质和能量,得到信息和栖所,──生物离不开环境;另一方面,生物的生命活动又不断地改变着环境的存在状况,影响着环境的发展变化,──生物改造着环境。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环境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两部分。非生物因素指的是非生命的物质、能量、信息和栖所,诸如阳光、温度、水分、空气、气象和土壤等;生物因素则指与本生物构成环境关系的所有其他生物,也就是通常所讲的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生物群落中的各个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或相互关系,谓之种间关系。生物种间关系通常是围绕物质、能量、信息和栖所等方面来展开的,其中尤其是食物联系。生物种间关系十分复杂,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主要形式。 一、原始合作(Protocooperation) 指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对双方都有一定程度的利益,但彼此分开后,各自又都能够独立生活。这是一种比较松懈的种间合作关系。海洋甲壳动物蟹类的背部常附生着多种腔肠动物,如寄居蟹(Pagurus)和海葵(Stomphia)。共居时,腔肠动物借助蟹类提供栖所、携带残余食物;而蟹类则依靠腔肠动物获得安全庇护,双方互利,但又并非绝对需要相互依赖,分离后各自仍能独自生活,这便是典型的原始合作关系。有些学者也把它称为互生关系。 二、共栖(Commensalism) 指两种共居,一方受益,另一方也无害或无大害。前者称共栖者,后者称宿主。共栖者是主动的。按共栖状况分为外共栖和内共栖。彼此分离后,有的共栖者往往不能独立生活。这是一种比较密切的种间合作关系。例如,我国唐代刘恂在《岭表录异》中所记载的海镜和小蟹间的奇异关系,就是典型的共栖。海镜又名海月(Placunapl aenta),是一种海洋贝类。小蟹即豆蟹(Pinnotheres),是一类形如黄豆粒的小型蟹类。豆蟹总是一雌一雄双双生活在海月等动物的体内。饿了,双双外出捕食;饱了,成对回来休息。豆蟹一旦离开宿主,也即“逡巡亦毙”,不能独立生活。此种关系,对小蟹有利,对贝类也无大的害处。 有的学者,也常将上述的原始合作和共栖两种形式统称为共栖。 三、共生(Symbiosis) 共生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概念。狭义的是指两种共居一起,彼此创造有利的生活条件,较之单独生活时更为有利,更有生活力;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一旦分离,

生态学

生态学 张碧鹏2010212872 第四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1.什么是种群,有哪些重要的群体特征? 答:种群(population)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体的集合,该定义表示种群是由同种个体组成,占有一定领域,是同种个体通过种内关系组成的一个系统。 自然种群有3个基本特征:①空间特征,即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 ②数量特征,每单位面积上的个体数量是变动着得 ③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即系一个基因库,以区别于其他物种,但基因组成同样处于变动之中。 2.试说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种群生态学基础。 答:我国人口现状的年龄锥体属于典型的金字塔锥体,基部宽顶部狭,表示人口数量中有大量幼体,而老年个体很少,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代表增长型种群。在庞大的人口基数的基础上,人的存活曲线为Ⅰ型曲线凸型幼儿存活率高,而老年个体死亡率低,在接近生命寿限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所以人口增长呈上升趋势,从r=ln R0/T来看,r随R0增大而增大,随T增大而变小,据此式,控制人口、计划生育有两条途径:①降低R0值,即使世代净增殖率降低,这要求限制每对夫妇的子女数;②增大T值,可通过推迟首次生殖时间或者晚婚来达到。 3.有关种群调节理论有哪些学派,各个学派所强调的种群调节机制是什么? 答:外源性种群调节理论强调外因,认为种群数量变动主要是外部因素的作用,该理论又分为非密度制约的气候学派和密度制约的生物学派。气候学派多以昆虫为研究对象,认为生 物种群主要是受对种群增长有利的气候的短暂所限制,因此 种群从来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增 殖到环境容纳量所允许的数量水平,不会产生食物竞争。作为对立面,生物学派主张捕食、寄生和竞争等生物过程对种群调节起决定作用,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强调食物因素对种群调节的作用,种群的调节取决于食物的量也取决于食物的质。内源性自动调节理论的研究者将研究焦点放在动物种群内部,强调种内成员的异质性,特别是各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行为、生理和遗传特性上的反映,他们认为种群自身的密度变化影响本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生长、成熟、迁移等种群参数,种群调节是各物质所具有的适应性特征,能带来进化上的利益。自动调节理论又分为行为调节学说、内分泌调节学说、遗传调节学说。社群行为是一种调节种群密度的机制,限制了种群增长,随着种群密度变化而变化调节其调节作用的强弱,种群增长由于某些生理反馈机制而得到停止或抑制,使得社群压力下降,这就是种群内分泌调节的主要机制。当种群密度增加,死亡率降低时,自然选择压力较松弛,结果种内变异性增加,许多遗传性较差个体存活下来。当条件回归正常时,这些低质个体因自然选择压力加大而被淘汰,便降低了种内变异性,这就是遗传调节的主要机制。 4.什么是集合种群 集合种群与通常所说的种群有何区别? 答:集合种群所描述的是斑块生境中局域种群的集合,这些局域种群在空间上存在隔离,彼此间通过个体扩散而相互联系。通常所说的种群是指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集合种群是种群的概念在一个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也就是说多个局域种群集合而组成的系统,因此有人将集合种群称为一个种群的种群。

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类型

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 xx焜耀记录互惠: 指对双方都有利的一种种间关系,但这种关系并没有发展到相依为命的地步,如果解除这种关系,双方都能正常生存。如海葵和寄居蟹;蚜虫和蚂蚁。{号外!我个人认为,物种的共生,人类学学才行,否则战争真的要人的命啊!} 共生: 是物种之间一种相依为命的一种互利关系,如果失去一方,另一方便不能生存。如地衣(是单细胞藻类和真菌的共生体);丝兰和法兰蛾;白蚁和多鞭毛虫。 共栖: 是指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利夜无害的一种种间关系,又称偏利。如双锯鱼和海葵,偕老同穴和俪虾。 植食: 指动物吃植物,是生物相互关系中最常见的现象。 捕食: 指动物吃动物,也是生物相互关系中最基本的现象之一。 寄生: 生活在一起的两种生物,一方获利,而另一方遭受损害。寄居在别种生物上并获利的一方称寄生物,被寄居并受害的一方被称为寄主。如寄生在人体内血吸虫、蛔虫。类寄生: 类似寄生,但寄生物导致寄主死亡。所有昆虫对昆虫的寄生都是类寄生,如寄生蝇和寄生蜂。 竞争:

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确定短缺资源时就会发生竞争,竞争的结果时一个物种战胜另一物种,甚至导致一种物种完全被排除。如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的竞争;欧洲百灵被引进北美后与当地百灵的竞争。{人类竞争残烈,动物也是啊!} 抗生: 指一个物种通过分泌化学物质抑制另一个物种的生长和生存。青霉就是著名的一例。 互抗: 指两个物种相互作用使双方都受害或引起死亡。 当两种致病生物同时侵入一个寄主而导致寄主死亡时,这两种致病生物就是对抗关系。 中性: 指两个或更多物种经常一起出现,但彼此互相无利也无害。如一个水源总是吸引很多动物前来饮水,这些动物之间就是中性关系。 总结: 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环境能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同时也不断的影响环境,如同“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例如: 在沙漠中生活的仙人掌,因为在此环境中缺水使得仙人掌的叶变成刺,同时也能说明仙人掌能适应环境。

基础生态学23

第七章种内与种间关系 种内关系——生物种群内部个体之间的关系 主要形式:竞争、自相残杀、性别关系、领域性、社会等级 种间关系——生活于同一生境中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 种间关系的形式主要有竞争、捕食、寄生和互利共生。 种间关系可分为正相互作用和负相互作用两类 正相互作用:偏利共生、原始合作、互利共生 负相互作用:竞争、捕食、寄生、和偏害共生: 第一节种内关系 1,密度效应 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称密度效应或邻接效应。 密度效应是影响种群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的各种理化因子、生物因子综合作用的表现。根据影响因素的种类,可分为密度制约和非密度制约。前者如生物 种间的捕食、寄生、食物、竞争;后者如气候因素。 (1)最后产量恒值法则: 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的密度如何,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 Y=W·d=Ki Y为单位面积产量; W为植物个体平均重量; d为密度; Ki为常数。 原因:一定环境下的资源承载力是一定的;密度增加时,竞争加强,生长率下降,个体变小 (2) -3/2自疏法则 自疏现象:随着播种密度的提高,种内对资源的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育的速度,也影响到植株的存活率。在高密度的样方出现植株死亡的现象称为自疏现象(self-thinning)。 在同样年龄大小的固着生活的生物中,竞争个体不能通过运动逃避竞争,因此竞争中的失败者死去,这种竞争结果使较少量的较大个体存活下来,这一过程叫自疏(self-thinning)。 日本学者Yoda 等(1963):存活植株个体平均干重(W)与种群密度(d)关系 W为存活个体的平均株干重;d为种群密度;c为一常数。 英国生态学家J.L.Harper (1981)研究黑麦草发现: a = 3/2(恒值) 即,W = C d - 3/2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1.什么是种群?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 如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猕猴是一个种群,一片草地中的全部蒲公英是一个种群。 2.种群的特征有哪些? 种群的最基本特征是什么? 决定种群的大小和密度的特征有哪些? .s.5.u.c.o.m 种群的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决定种群的大小和密度的特征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种群的年龄组成分为哪些类型?有何用途? 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4.可以用哪些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分别适用对象是什么? 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弱的动物 标志重捕法:活动能力强的动物 用血球计数板记数法:微生物用取样器进行采集、调查的方法:土壤中的小动物 5.样方法中取样的大小一般是多大? 样方法中取样的关键是什么?取样的方法有哪些?如何计算所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 样方法中取样的大小一般是1m×1m。 样方法中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 取样的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等。 计算所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应取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6.在对某种鼠的调查中,调查范围是1公顷,第一次捕获并标记m只鼠,第二次捕获n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x只,如何计算结果? 该范围内鼠的种群密度=mn/x(单位:只/公顷) 7.种群增长在什么条件会呈J型增长? 增长的公式是什么? 自然界中存在这种增长方式吗?举例说明? 种群长时间呈J型增长会造成什么后果? J型增长的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J型增长的公式:Nt=Noλt No为种群起始数量,Nt为t年后种群数量,λ为种群数 量为前一年的倍数,即种群增长率。J型增长的条件下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 自然界中存在这种增长方式,通常发生在一个种群新迁入一个适宜的新环境后在一段时间内往往呈J型增长。 种群长时间呈J型增长会造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被破坏。 8.什么是环境容纳量?环境容纳量会发生改变吗?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环境容纳量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如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

研究生物种内物种间关系及其生态学意义

研究生物种内物种间关系及其生态学意义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在生态系统中,许多生物种之间的 关系是不可避免的。这些关系主要包括食物关系、竞争关系和共生关系等,而其中更为关键的是物种内的物种间关系。在研究生态学意义方面,我们需要更深入地探讨生物种内物种间关系的重要性。 一、什么是生物种内物种间关系 生物种内的物种间关系主要是指同一物种不同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生物种内 的物种间关系与物种间关系一样,也可以分为互惠关系、竞争关系、捕食关系和共生关系等。然而,由于面向的对象不同,生物种内物种间关系更多会涉及到协同协作,而不是物种之间的相互利用。 二、生物种内物种间关系的种类 同一物种内部的个体交互作用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空间分配:不同个体之间的空间分配可能会涉及到文化上的基因遗传标记, 例如在鸟类繁殖中,个体可能对于地盘、巢孔等资源具有先占优势; 2. 鱼儿的叫声等声音规律沟通:鱼儿的叫声可以用于控制空间分布的价值交换 和资源交换,此外,鱼儿之间通过声音进行配对,还有将弱者哄骗骗开之类的作用; 3. 合作互助:同一物种内部的个体之间也可能发生合作互助关系,例如小羊群 体间通过避险规避食草之间相互竞争的规律互助,同时可以有效提高个体之间对于养成大树的致性; 4. 营养共享:同种个体之间不需要通过竞争来获取营养,而是通过共享的方式 进行了均衡分配;

5. 覆盖行为:这是指同种个体的领袖型个体会对于群体控制的过程涉及到的行为学定律; 6. 疾病抵御:同一物种内的个体之间也可能存在进行疾病抵御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通过共同抵御病源、建立贮藏资源共享体系等方式进行实现; 7. 生殖行为:同一物种内的个体之间进行生殖行为也是一种内种种间关系。此时,个体之间可能会存在同伴选择等行为规律,通过这种种间关系塑造、巩固群体性状。 三、生物种内物种间关系的生态学意义 1. 保持种群稳定性 同一物种内部的个体之间进行的相互合作、互助、共存等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持整个种群的稳定性。这种复杂的个体间关系能够使整个生态系统中的种群避免过度竞争导致的极度分化,从而保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提高生态系统的复杂度 同一物种内部的个体因互相依赖而形成的群体结构、规模和内部关系,为整个生态系统提供了更多的复杂性元素。例如在动物栖息地中,事实上一些群体和非群体动物通过各种复杂的关系依存,使生态系统处于更复杂的状态。 3. 深化人们对于自然的认识 研究生物种内物种间关系可以深化人们对于自然界的认识,发现更多生态系统中存在的承载关系和差异化关系,为保护生态系统、改善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提供更为全面深刻的认知。据沃尔夫提出,“通过研究生物种内间的复杂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的现代生存状态和环境问题,从而创新并优化相关政策。” 四、总结

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类型

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 邓焜耀记录互惠:指对双方都有利的一种种间关系,但这种关系并没有发展到相依为命的地步,如果解除这种关系,双方都能正常生存。如海葵和寄居蟹;蚜虫和蚂蚁。{号外!我个人认为,物种的共生,人类学学才行,否则战争真的要人的命啊!} 共生:是物种之间一种相依为命的一种互利关系,如果失去一方,另一方便不能生存。如地衣(是单细胞藻类和真菌的共生体);丝兰和法兰蛾;白蚁和多鞭毛虫。 共栖:是指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利夜无害的一种种间关系,又称偏利。如双锯鱼和海葵,偕老同穴和俪虾。 植食:指动物吃植物,是生物相互关系中最常见的现象。 捕食:指动物吃动物,也是生物相互关系中最基本的现象之一。 寄生:生活在一起的两种生物,一方获利,而另一方遭受损害。寄居在别种生物上并获利的一方称寄生物,被寄居并受害的一方被称为寄主。如寄生在人体内血吸虫、蛔虫。

类寄生:类似寄生,但寄生物导致寄主死亡。所有昆虫对昆虫的寄生都是类寄生,如寄生蝇和寄生蜂。 竞争: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确定短缺资源时就会发生竞争,竞争的结果时一个物种战胜另一物种,甚至导致一种物种完全被排除。如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的竞争;欧洲百灵被引进北美后与当地百灵的竞争。{人类竞争残烈,动物也是啊!} 抗生:指一个物种通过分泌化学物质抑制另一个物种的生长和生存。青霉就是著名的一例。 互抗:指两个物种相互作用使双方都受害或引起死亡。当两种致病生物同时侵入一个寄主而导致寄主死亡时,这两种致病生物就是对抗关系。 中性:指两个或更多物种经常一起出现,但彼此互相无利也无害。如一个水源总是吸引很多动物前来饮水,这些动物之间就是中性关系。 总结: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环境能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同时也不断的影响环境,如同“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例如:在沙漠中生活的仙人掌,因为在此环境中缺水使得仙人掌的叶变成刺,同时也能说明仙人掌能适应环境。

生态系统中种间正向关系的类型及作用机制

生态系统中种间正向关系的类型及作用机制 【前言】生物种群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补偿的关系,这就是种间关系。群落内的种间关系是多种多样的,但归纳起来,可以简单分为三大类:①中性作用,即种群之间没有相互作用。事实上,生物与生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没有相互作用是相对的。②正相互作用,正相互作用按其作用程度分为偏利共生、原始协作和互利共生三类。③负相互作用,包括竞争、捕食、寄生和偏害等。 【正文】正相互作用 1.偏利共生 偏利共生亦称共栖,指种间相互作用对一方没有影响,而对另一方有益,是两种都能独立生存的生物以一定的关系生活在一起的现象。如兰花生长在乔木的枝上,使自己更容易获得阳光和根从潮湿的空气中吸收营养;藤壶附生在鲸鱼或螃蟹的背上;鲫鱼用头顶上的吸盘固着在鲨鱼的腹部等,都被认为是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无害的偏利共生。 2.原始协作 原始协作是指两个物种相互作用,对双方都没有不利影响,或双方都可获得微利,但协作非常松散,二者之间不存在依赖关系,分离后双方均能独立生活。如蟹背上的腔肠动物对蟹起伪装保护的作用,而腔肠动物又利用蟹作为运输工具,从而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获得食物。又如某些鸟类啄食有蹄类身上的体外寄生虫,而当食肉动物来临时,又能为其报警,这对共同防御天敌十分有利。 3.互利共生 对双方都有利的共生称为互利共生。世界上大部分的生物是依赖互利共生的。草地和森林优势植物的根多与真菌共生形成菌根,多数有花植物依赖昆虫传粉,大部分动物的消化道也包含着微生物群落。两种生物的互利共生,有的是兼性的,即一种从另一种获得好处,但并未达到离开对方不能生存的地步;另一些是专性的,专性的互利共生也可分单方专性和双方专性。 有关正相互作用的机理,如果专注于沿海拔梯度的情况,可以得出:在低海拔地区植物的生长和繁殖受非资源性因子,如温度、风和土壤干扰等的影响很小,其主要受资源的限制,如土壤养分等。而在高海拔地区情况则恰好相反,低温、强风以及土壤的不稳定性等都会对植物发育产生很大的影响。那些通过邻体能缓解此类胁迫环境的都会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繁殖。在高山地区,较高密度邻体植物的存在能提高局部的温度、减缓风速、营造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部土壤环境,植物之间“彼此依靠”共同“抵御逆境”。如上所述,既然正相互作用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那么主要建立在竞争基础上的生态学理论应该如何解释正相互作用。 正相互作用与生态位。所谓基础生态位就是指某个物种在不受任何负的种间作用,如竞争、捕食和寄生等情况下能够生存的环境条件范围。而现实生态位是在负相互作用存在的情况下某个物种所能存活的空间。生态位概念实际上假定了邻近物种之间存在负的相互影响。正如竞争排除法则一样,不同物种是不能占有同一生态位的。将正相互作用考虑进生态位理论则会得到一个看似矛盾的结果某物种现实生态位的空间范围比其基础生态位的范围要大,即拓宽了物种的现实生态位。 正相互作用与物种多样性。植物间相互作用强烈地影响着所在群落的组成与结构。之前的群落理论一直强调竞争、捕食以及非生物环境对群落的影响。随着研究的深入,生态学家们逐渐意识到正相互作用对群落结构与组成同样具有重要作用。认为某物种的存在可以改善周围环境条件,使得其它物种在原先不能存活的环境中存活下来,从而提高了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正相互作用与生态系统功能。人们一直认为物种多样性越高其抵抗外来入侵的能力就越

5种内与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类型 类型种1 种2 特征 1、偏利作用 2、原始合作 3、互利共生 4、中性作用 5、竞争:直接干涉型 6、竞争:资源利用型 7、偏害作用 8、寄生作用 9、捕食作用+ ○ + + + + ○ ○ — — — — — ○ + — + — 种群1偏利 者,种群2无 影响 对两个物种 都有利,但非 必然 对两物种必 然有利 两物种彼此 无影响 一物种直接 抑制另一种 资源缺乏时 间接抑制 种群1受抑 制,种群2无 影响 种群1寄生, 个体小于种 群2 种群1为捕 食者,通常个 体大于2 5.1.1密度效应 ●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密度 改变时,就必定会对相邻个体 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 ●种群的密度效应是由两种相 互作用决定的,即 出生和死亡 迁入和迁出 ●影响密度效应的因素,主要有 两种类型(图5-1) 密度制约(density dependent):随种群密度 变化而变化的影响因素, 如捕食,寄生,食物,竞 争等; 非密度制约(density independent):不随种群 变化而变化的影响因素, 如气候,CO2浓度等。 密度制约与非密度制约共 同作用(以上二者之间) (图5-3) ●植物密度效应的基本规律(重 点) 1.最后产量恒值法则 ●基本表述 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 同时,不管一个种群的密 度如何,最后产量基本相 同。 ●数学表示 最后产量衡值法则的原因是不难 理解的:在高密度(或者说,植 株间距小、彼此靠近)情况下, 植株彼此之 2.-3/2自疏法则 ●随种群(播种)密度增加而导 致的一些植株死亡的现象,即 种群在高密度环境中的一种 降低存活率现象,又叫自疏现 象(self-thining)。 2. 动物的婚配制度 由原始的一雄多雌制到一 雄一雌制是进化的结果 决定婚配制度的是资源的 占领与分配 婚配制度的类型 ●一雄多雌制:海狗科 (Otaridae) ●一雌多雄制:距翅水 雉(Jacana spinosa) ●单配偶制:天鹅 (Cygnus) 3.领域性(t e r r i t o r i a l i t y) ●领域性:动物的个体、家庭, 甚至社群所占据的、并积极保 卫不让同种其它个体侵入的 空间,称领域(territory)。 这种占有领域的行为称领域 行为,这种现象称领域性。 ●领域性研究中总结的规律: 领域面积随领域占有者的 体重而扩大(图5-4) 领域面积受食品质量的影 响,肉食性动物的领域较 大(图5-4) 领域行为和面积随生活 史,特别是繁殖节律变化, 繁殖期领域行为强烈,面 积也大。 ●领域的特征与意义: 领域的主要特征有三点: 领域是一个固定的区域, 且大小可调整; 领域受积极保护; 领域的使用是排他性的。 领域的特征与意义:领域 使动物可以得到充足的食 物,减少对生殖活动的外 来干扰,使安全更有保障。 4.社会等级(s o c i a l h i e r a r c h y) ●定义: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 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现象 ●动物界中相当普遍,其基础是 支配—从属关系。有三种基本 形式: 独霸式:群体内只有一个 个体支配全群,其他个体 都服从它而不再分等级。 单线式:群内个体成单线 支配关系,甲制乙,乙制 丙...以此类推。 循环式:甲制乙,乙制丙, 而丙又制甲的形式。 ●社会等级是种群行为调节学 说的基础: 种群密度增高,没有领域 与没有配偶的个体数量增 加,造成死亡率上升,出 生率下降,种群的增长受 到限制; 种群密度下降,优势个体 的比例上升,死亡率降低, 出生率上升,促进种群的 增长。 ●社会等级意义: 降低不必要种内竞争;优良 基因传递;个体数量调节。 5.1.3他感作用 1.他感作用的概念 ●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 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 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 现象,或叫异株克生。这种作 用既存在于种内关系,也存在 于种间关系。 2.他感作用的物质 ●抑制毗邻植物的物质 ●自毒物质 如沙漠中的一些植物在干 旱时分泌自毒物质,以抑 制自身的生长,保持该物 种的生存。 3.他感作用的生态学意义 ●他感作用与歇地现象 农作物不能连作的现象称 为歇地现象;如早稻会分 泌一种对-羟基肉桂酸,对 连作时的早稻幼苗有抑制 作用; ●他感作用与植物群落中的种 类组成

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浅谈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仪陇中学李万鑫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容易搞混淆。所以将两个知识点进行比较分析很有必要。 1.种内关系:种内关系是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斗争和种内互助。 (1)种内斗争: 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由于争夺食物,栖息地、配偶或其它生活条件而 发生的斗争。它是种群数量调节的一个重要因素。植物同种个体间斗争一般表现在对水分、养料、光照、空气等无机环境因素的需求上。同种动物间,由于食物、栖所、繁殖或其他因素的矛盾而斗争也时有发生。如有的动物的雄性个体在繁殖期时,往往为了争夺雌性个体与同种的雄性个体进行斗争。对于失败者常常造成死亡,但是对于种的延续是有利的,可以使同种内生存下来的个体得到比较充分的生活条件,或者出生的后代能够更优良一些。 (2)种内互助: 同种生物的个体或种群在生活过程中互相协作,以维护生存的现象。很多动物的群聚生活方式就是常见的种内互助现象。群聚生活方式主要有两种类型: ①蚂蚁、蜜蜂等社会性昆虫的群聚生活,个体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同时又通力合作,共同维护群体的生存; ②与社会性昆虫不同的一些昆虫(如飞蝗)、鱼类、鸟类和哺乳类等动物的群聚生活, 个体之间没有明确分工,聚集成群在一定区域内,沿着一定的路径漫游,从而使种群在适于栖息的区域内分布得均匀一些。动物的群聚生活有利于捕食、御敌。动物通过种内互助能更有效的捕食、避敌,更好地适应环境。 2.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物种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两个种群的相互关系可以是间接的,也可以是直接的相互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害的,也可能是有利的。 (1)互利共生: 两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一起,彼此互有利益的关系,称为互利共生典型的互利共生例如:地衣、菌根、根瘤。另外蚂蚁和蚜虫也可看作是一种共生关系,蚂蚁收集蚜虫的分泌物,并保护蚜虫,蚜虫的分泌物是蚂蚁的食物,到深秋,蚂蚁把蚜虫卵带到蚁穴越冬,第二年春天又把它送到地面孵化繁殖

森林生态学讲稿-第五章森林群落中的种间相互关系

群落中的种间相互关系 一、群落中的种间关系类型 群落中种与种的关系总的来说,可分为三种情况,即有利的作用(+)、有害的作用(-)和没有明显效果的作用(0)。 物种间相互关系基本类型 二、共生(symbiosis) (一)互利共生((mutulism):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两者相互有利,甚至达到彼此之间相互依赖的程度,这种现象称为互利共生。自然界中生物之间互利共生的现象非常普遍,形式也多种多样,又分为三类: 1连体互利共生 两种生物长期接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共生关系。地衣、菌根、根瘤等都是连体互利共生的典型例子。一方能吸收水分和无机养分,另一方进行光合作用,提供碳水化合物等有机物。 地衣:藻类和真菌的共生体,藻类进行光合作用,菌丝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两者结合、相互补充,共同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生活在岩石或树干这样严酷的环境条件。 根瘤:固氮菌和豆科植物等根系的共生。叶瘤也是一种互利共生 菌根是真菌和高等植物根系的共生体,如松树等,在人工造林时(尤其是在养分贫乏的土壤中)接种菌根可显著提高成活率等。 2非连体互利共生(原始合作) 两种生物不是长期结合在一起,而只是间断性接触的共生关系。 授粉是典型的非连体互利共生关系的例子。 种子散布是另一类动物与植物之间的非连体共生例子,种子传播者包括食水果动物,它们摄食新鲜水果,但排除或去除种子,热带森林中75%的树种生产新鲜水果,其种子由动物散布。 3防御性互利共生 互利共生的一方能为另一方提供对捕食者或竞争者的防御作用。 蚂蚁—植物互利共生很普遍。许多植物在树干或叶子上有称做花外蜜腺的特化腺体,为蚂蚁提供食物源,该腺体分泌富含蛋白质和糖的液体。在许多种金合欢树中,蚂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解读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解读 1.什么是种群?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 如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猕猴是一个种群,一片草地中的全部蒲公英是一个种群。 2.种群的特征有哪些? 种群的最基本特征是什么? 决定种群的大小和密度的特征有哪些? .s.5.u.c.o.m 种群的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决定种群的大小和密度的特征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种群的年龄组成分为哪些类型?有何用途? 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4.可以用哪些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分别适用对象是什么? 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弱的动物 标志重捕法:活动能力强的动物 用血球计数板记数法:微生物用取样器进行采集、调查的方法:土壤中的小动物 5.样方法中取样的大小一般是多大? 样方法中取样的关键是什么?取样的方法有哪些?如何计算所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 样方法中取样的大小一般是1m×1m。 样方法中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 取样的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等。 计算所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应取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6.在对某种鼠的调查中,调查范围是1公顷,第一次捕获并标记

m只鼠,第二次捕获n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x只,如何计算结果? 该范围内鼠的种群密度=mn/x(单位:只/公顷) 7.种群增长在什么条件会呈J型增长? 增长的公式是什么? 自然界中存在这种增长方式吗?举例说明? 种群长时间呈J型增长会造成什么后果? J型增长的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J型增长的公式:Nt=Noλt No为种群起始数量,Nt为t年后种群数量,λ为种群数 量为前一年的倍数,即种群增长率。J型增长的条件下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 自然界中存在这种增长方式,通常发生在一个种群新迁入一个适宜的新环境后在一段时间内往往呈J型增长。 种群长时间呈J型增长会造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被破坏。 8.什么是环境容纳量?环境容纳量会发生改变吗?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环境容纳量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如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其K值就会变小。 8.在自然界中,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哪些? 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9.研究种群数量变动的意义 研究种群的变化规律以及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都有着重要意义。 10.生物群落的概念和结构特征分别是什么? 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结构特征: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等方面。 11.什么是物种丰富度?

高中生物学案 种间关系

第三节种间关系 【课程标准】 1.举例说出生物种间关系的类型。 2.分析生物种群之间的正相互作用和负相互作用对生物种群的影响。 3.关注利用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行生物防治。 【核心素养】 1.生命观念——从稳态与平衡观的角度理解生物种群间的相互作用。 2.科学思维——构建模型比较各种种间关系的特点,能够利用模型解释种群的动态数量变化。 3.社会责任——关注生物防治的重要意义,认识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知识点(一)种间的负相互作用 [自主学习] 1.种间关系概念 生态学上把不同物种的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称为种间关系。种间关系可以概括为两大类,即种间的正相互作用与负相互作用。 2.竞争 (1)概念:是指生活在___________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争夺___________而产生的直接或间接____________的关系。竞争的资源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也可能是____________等。 (2)结果:竞争有可能使两个不同种群达到____________状态,而激烈的种间竞争也有可能使竞争中__________________。 3.捕食 (1)概念:指__________________的种间关系。 (2)结果:捕食者种群和被捕食者种群之间____________,调节着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之间呈现一定程度上的____________现象。 (3)特点:在自然环境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一般不存在____________的捕食关系,多种捕食者和多种被捕食者交叉着发生联系的现象非常普遍。 4.寄生 (1)概念:是指一种生物(寄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____________,从而摄取宿主养分以维持生活的现象。 (2)结果:寄生物和宿主之间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随着宿主种群密度的增大,寄生物广泛____________;当宿主大量死亡导致种群密度减小时,寄生物也会____________。 (3)特点:寄生物的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都会有适应宿主环境的特征。

植物种间关系

植物种间关系 同一植物种,但长在不同地方,却往往是“相逢不相识”。那么,植物之间的关系到底怎样呢? 有的是靠根与土壤直接接触进行呼吸,有的只是生长在空气中或潮湿的地方,还有的靠叶片上的微小气孔来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有的则完全没有这些特征。 没有人不希望自己生活在一个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世界里。因此,许多国家和城市都把保护环境放在了重要的位置。然而,保护环境需要我们大家从点滴做起,人人动手,共同努力。当你走在宽阔平坦的大马路上,发现路边有人在随地吐痰;当你走在车水马龙的繁华闹市时,看见有人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当你坐在安静舒适的书房里,听见有人在大声说话……你会怎么做?其实,只要每一个人都少说一句,多走一步,地球的天空就会变得更蓝,空气就会变得更清新,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 可是为什么有些地方的环境遭到了破坏,造成水土流失,沙尘暴来临,洪水泛滥,臭氧层被破坏,土地沙漠化等等?这是由于许多人对自然资源缺乏保护意识,随意毁坏森林、砍伐树木、捕捉动物,结果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由于人们乱采乱挖,导致大量野生珍贵树种灭绝,使宝贵的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现在,我们应该学会如何爱护这些资源,如何去保护环境。既然我们离不开大地,就让我们从小事做起吧!比如:把用过的纸张尽量叠整齐,把使用后的塑料袋及时扎紧口子,以防止白色污染,把废旧电池送到回收站;多乘坐公交

车,少用一次性筷子,少用一次性碗、杯等等。我相信,只要我们人人都献出一份爱心,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我们的家园将会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和谐!就让我们携起手来,保护环境,共建和谐家园吧!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让世界充满绿色,共创人类美好家园。不管你我的家住在哪里,也不管你我的年龄有多大,地球永远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我们都是兄弟姐妹,谁也离不开谁。我们是平等的。只有爱护它,保护它,才能让我们的明天更美好。热爱大自然,爱护我们的家园吧!希望我们都能拥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一颗善于思考的头脑,和一份保护环境的决心,还有共同维护生态平衡的行动。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好,我们的明天会更加灿烂辉煌!

浅论树种混交方法

浅论树种混交方法 作者:马杰 来源:《农家科技下旬刊》2019年第04期 摘要:本文作者对实践中常用的树种混交类型做了简要介绍,并对具体混交方法进行了分类探讨,在指导和促进当前林业健康、和谐、科学发展上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混交林;混交方法;探讨 混交方法是指参加混交的各树种在造林地上的排列形式。混交方法不同,种间关系特点和林分生长状况也不相同,因而有着深刻的生物学和经济学上的意义。常用的混交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星状混交 星状混交是将一树种的少量植株点状分散地与其他树种的大量植株栽种在一起的混交方法,或栽植成行内隔株(或多株)的一树种与栽植成行状、带状的其他树种相混交的方法。 这种混交方法,既能满足某些喜光树种扩展树冠的要求,又能为其他树种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适度庇荫、改良土壤等),同时还可最大限度地利用造林地原有自然植被,种间关系比较融洽,经常可以获得较好的混交效果。据有关科研单位研究,以星状混交方法营造的落叶松、紫穗槐混交林,紫穗槐在幼龄阶段可以为较耐荫的落叶松庇荫,促进其生长,而至近熟林时期,紫穗槐的树高略大于落叶松形成侧方遮蔽,因而单位面积蓄积量提高,木材材质良好。 目前星状混交应用的树种有:落叶松造林,零星均匀地栽植少量水曲柳造林,适当混交一些杨树;云杉造林,稀疏地栽植若干柏树;落叶松造林,稀疏地點缀在锦鸡儿等的天然灌木林中等。 二、株间混交 又称隔株混交,是在同一种植行内隔株种植两个以上树种的混交方法。这种混交方法,不同树种间开始出现互相影响的时间较早,如果树种搭配适当,较快地产生辅佐等作用,种间关系以有利作用为主;若树种搭配不当,种间矛盾就比较尖锐。 这种混交方法,造林施工较麻烦,但对种间关系比较融洽的树种仍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一般多用于乔灌木混交类型。 三、行间混交

昆虫生态学知识整理

1.1生态学与昆虫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什么是生态学ecology? 研究生命系统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马世骏,著名生态学家) 环境又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Levels of biological organization? Five levels: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1869年,生态学由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首次描述“研究生物有机物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几个重要概念: Species 种生物个体间相近似而能够交配,产生可育(fertile)的后代; population群,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Community 群落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包含一定的空间。 Ecosystem 生态系统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个体生态学autecology = ethology 群体生态学synecology 生态学的三个主要研究步骤: 1、野外观察与调查。这是基本方法; 2、室内实验测定。进一步完善,检验科学理论和假设。这是重要途径; 3、理论分析。是前两者的升华,可用于解释现象和结果,指导生产实践。 田间昆虫取样调查的方法: A.五点取样:适用于较小或近方形的田块,样点可稍大; B.对角线取样:分单对角线和双对角线,样点可稍大,取样数较少; C.棋盘式取样将田块划分等距、等面积方块,每隔一个中央取点; D.单行线取样适用于成形的作物田; E.“Z”字形取样样点分布沿田边较多,田中较少。主要针对在田间分布不均的昆虫,如红蜘蛛。 昆虫的观测方法: 1、直接肉眼观察; 2、拍打或抖动法(拍离法) 3、抽吸法 4、网捕法 2.1种群生态学 昆虫种群生态学(population ecology of insect)的概念:研究种群,环境和时间、空间,性比、出生率、存活率、迁移率、年龄结构、分布、种内竞争、种间竞争、生态对策、种群模型以及种群调节和数量波动原因等。 种群生态学的首个重要的理论贡献者Thomas Malthus 托马斯·马尔萨斯。他发表了《人口学原理》。 2.1.1 什么是种群? 种群(population)的概念:是指生活在一定空间内,同属一个物种的个体的集合。Properties of popula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