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

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
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

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初步了解陆地环境中化学元素、矿物、岩石三者的关系。2.了解岩石的主要类型以及它们相互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3.了解地壳的演化、发展。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阅读自学能力和地理想象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3.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及培养他们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精神。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地壳中的主要化学元素。

2.岩石根据其成因的分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二)难点

岩石的成因及其相互转化。

(三)解决办法

1.提供直观教具:如矿物、岩石标本等。

2.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三大类岩石的转化。

三、课时安排

2.5课时。

四、教具准备

[投影片]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地壳中主要元素含量百分比示意图;岩浆岩生成示意图,石灰岩受热变成大理岩示意图。

[实物标本]准备岩石、矿物的标本。

[多媒体软件]“三大类岩石的转化”。

五、学生活动设计

1.读地壳中主要元素百分比图,认识地壳中的主要化学元素。

2.观察矿物、岩石标本。

3.观察多媒体软件演示。讨论岩石相互转化的过程第104页1、2题。

4.读第102页—第103页阅读材料,第138页地球的演化发展,自学地壳的演化史。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使学生了解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的方法,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以及培养他们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精神。

2.使学生掌握地壳中化学元素、矿物、岩石、矿产的初步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知道矿物、岩石是组成地球的基本物质。

3.使学生了解岩石的主要类型及其相互转化和地壳物质的循环。

4.使学生初步了解地壳的演化史。

5.培训学生阅读自学能力、地理想象能力。

6.通过以上学习,使学生树立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以及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关于地球的内部结构

[引发思考]地球内部的结构,目前无法直接观察,对人类来说绐终是神秘的,我们怎么才能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呢?

[讨论]全班学生一起讨论人类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地球内部。

[总结]可以通过钻探取样分析,火山喷发带来的地球内部信息;地波带来的地球内部信息等等进行分析来了解。

[提问]哪种方法能使地心的信息传递出来呢?为什么?

学生回答。

[分析]地震波可以将地心的信息传递出来,归纳地震波的特点:

地震波的特点:

(1)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通过固、液体传播。

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只通过固体传播。

(2)物质密度越大,传播速度越快。

人类根据对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是由岩石构成的,合称岩石圈。

[投影片]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

关于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和矿物。

[投影片]:地壳中主要元素含量百分比示意图。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地壳中一共由多少种元素组成?它们的分布是否均匀?所占比重是否相等?

(2)地壳主要由哪几种元素组成?其中含量最多的两种元素是什么?

(3)地壳中的金属元素含量如何?

[总结]:地壳中自然存在的化学元素已发现有90多种,这些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差别很大,同一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不均匀。地壳中的

主要元素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八种。其中最多的是氧,其次是硅,许多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甚微,但是它们一旦在一定

的地段富集起来,就可以成为具有经济价值的矿产。

[过渡]:我们知道自然界一切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而我们在野外观察到地表大多是岩石、矿物或土壤,它们与化学元素是什么关系

呢?

[引出概念]矿物是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而成的天然化合物或单质。例如这里的一些矿物标本。

[展示矿物标本]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食盐、石墨、赤铁矿、黄铜矿等。

以赤铁矿、黄铜矿为例,引出矿产的概念。

关于岩石及其分类。

[展示岩石标本]花岗岩、玄武岩、砾岩、石灰岩、大理岩、板岩等。

[过渡]这些都是地表最常见的岩石,这些岩石与矿物是什么关系呢?

[引出概念]地壳种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他们常常按照一定的规律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岩石。岩石按其成因,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投影片]岩浆岩生成示意图,石灰岩受热变成大理岩示意图。

[根据投影片及读课文分组讨论]

(1)各类岩石的成因。

(2)每一类岩石中的常见岩石。

[总结]归纳成表:

1.读课文第103页—第104页,了解岩石与矿产之间的关系

2.关于岩石的转化与地壳物质的循环。

[过渡]宇宙间的一切物质都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地壳也有其自身的新陈代谢规律。组成地壳的三大类岩石,它们之间在不断地进行相互转化;三大类岩石与地球内部物质之间也在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运动。

[演示多媒体软件,讨论]全班学生分为4~6个小组,讨论分析以下问题:(1)地壳的上升运动和下降运动会使组成地壳的物质发生哪些变化?形成什么类型的岩石?

(2)用一个简单的框图概括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并加以说明,即概括地壳物质的运动过程。

(3)地壳的物质运动说明了什么问题?

经小组讨论,由每一小组派出一个代表回答以上问题,再与全班同学一起辨论。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1)地壳的上升运动使各类岩石在地表裸露,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外力作用下,最后形成沉积岩;地壳的下运动又使各类岩石下沉到地壳深处,它们在一定的压力和温度的作用下,原来岩石的成份、性质发生变化,形成变质岩。下沉到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的岩石,在岩浆的作用下还可以发生再熔,形成新的岩浆。岩浆在上升的过程中,随温度和压力的变化而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2)

(3)地壳的物质运动充分说明了地壳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这一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关于地层、化石和地壳的演化发展。

这一部分内容主要通过学习阅读课文第101页—第103页,及第138页完成,教师在学习自学时提示以下内容。

(1)什么是地层?为什么说地层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

(2)什么是化石?为什么说化石是记录地球历史的“文字”?

(3)为什么可以依据化石确定地层的顺序?第103页图4.7中为什么地点3缺失B层?有哪几种可能?

(4)为什么可以依据化石的研究恢复古地理环境?

(5)在地球漫长的演化历史中,不同时代各有哪些特证?主要从四个方面归纳,即地壳运动或岩浆活动;海陆分布;生物进化;形成矿产。

学生通过对以上知识的学习,认识到地球有46亿年悠久的历史,更还有漫长的未来。而人类的历史在地球的历史中只是短暂的一瞬。这些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总结、扩展

在固体地表,各种岩石组成了地壳。它们也是构成地貌、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和地球上生命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对于人类来说,岩石的重要性还在于它可提供各种矿产资源。化学元素、矿物、岩石和矿产的关系如图:

三大类岩石之间一直在缓慢但不断地相互转化,从而进行地壳物质循环,这种物质循环,一方面表现在地壳本身的物质在不断地循环和转化,另一方面表现在地壳与大气、水和生物间不断进行着循环和转化。这种地壳的新陈代谢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岩石和地层的研究,帮助我们揭开了地球历史的神秘面纱,同进也启发我们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地球的演化史有力地证实了“自然界总是在不断发展的”这一真理。

七、板书设计

第一节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球的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对地震波的研究。

2.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3.岩石圈。

二、组成岩石的矿物

1.地壳中的化学元素。

2.矿物是地壳物质最基本的组成单元。

三、岩石及其成因

1.岩石的分类

2.岩石与矿产

四、岩石相互转化与地壳物质循环

五、地层、化石与地球的演化发展

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doc

课题:第五课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土壤的概念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了解土壤的肥力特性以及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2.通过对土壤肥力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学习,树立学生可持续发展观。 4.使学生了解生物对土壤肥力形成的作用及人类活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5.通过“土壤与生物”关系图的分析,提高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6.通过对土壤肥力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学习,树立学生可持续发展观。 【重点难点】: 重点:1.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2.土壤的肥力特征 难点: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讲授过程】: 【引入新课】: 1.生物对地理环境作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生物圈对其他三大圈层有何作用? 3.绿色植物对环境具有哪些保护作用? 生物尤其是绿色植物生长离不开土壤,土壤作为地理环境中特殊的一员,对地理环境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一问题。 【讲授新课】: 1.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指导学生阅读课 本图4.34,思考土 壤的含义。 (2)指导学生阅读课 本P110内容,了解 土壤在地理环境中 的三个作用。 ①四大圈层过渡地 带,结合陆地环境 各要素的枢纽; ②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非常活跃的场所,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 ③能够生长植物、并为植物生长提供扎根立足条件 第1 页共3页

课题:第五课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 2.土壤的肥力特性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111,了解 土壤的本质属性 土壤肥力的概念 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土壤组成的关系 3.土壤的物质组成 (1)指导学生读图4.36,思考: 土壤由哪几部分组成? (2)引导学生根据课本P111第二到四段,填写下表: (1)指导学生阅读P111右第二段,了解土壤与农业生产之间关系十分密切,知道没有土壤就没有农业。 (2)举例: 化肥、农家肥对土壤的不同影响 这些年来,许多农民施用的化肥不少,但 粮食产量却没有明显上升,为什么?他们 该怎么办? 一些发达国家的耕作制度——休耕制度 休耕对土壤的影响有哪些? 指导学生读图,了解土壤的剖面结构;知 道土壤剖面与肥力之间的关系。 (3)结论: 土壤是一种永续性的可更新资源 1.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111-112这一段,初步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 (2)指导学生分析图4.37,要求学生比较成土母质、原始土壤和成熟土壤的异同,进一步了解土壤的形成和发育过程。 (3)讨论并归纳,得出结论 即: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使土壤中的有机质能得以积累。 2.生物对土质的改造作用 指导学生读图4.38,思考: 第2 页共3页

地理教案-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

地理教案-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 地理教案-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组成及主要类型,能够分析掌握陆地各种水体之间相互运动和相互转化的关系,掌握陆地水体的运动更新过程和规律,明确水循环对整个地理环境的作用和意义。 2.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判读地理原理示意图的方法,培养学生从图像中提取、认定、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陆地水体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明确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应合理利用水资源使之能够可持续利用下去,使学生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逐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陆地水的组成及主要水体类型,第二部分主要讲述了陆地各种水体间相互运动、相互转化的关系,第三部分主要阐述陆地水的运动更新,即水循环的运动过程、规律和意义。本节教材的另一个中心内容是阐述陆地水和水资源的关系及对人类的意义,无论是讲述陆地水体类型还是水循环运动,教材都是从水资源利用和更新的角度出发,加以说明。关于“陆地水体类型”,教材首先说明了陆地水的概念,在明确概念的基础上,从陆地水的来源和空间分布两个方面说明了主要的陆地水体类型、分布及其形成过程,并从各种水体的静态储水量和动态储水量两方面,着重分析各种水体特点及其对人类开采利用的价值,通过分析可以得出:静态水资源储量较大,但其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类的开采利用,因此在现阶段静态水资源还没有成为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如果一旦开发利用,则必须注意以不影响其后续利用为前提;动态水资源因其更新快,短期即可恢复,而且易于取用,因而成为人类开发利用的重点,特别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虽然储量占全球水体总储量的份额极少,但却是人类开发利用的最主要水资源,由于其份额少,虽然更新速度快,但在开发利用中也应注意保护和节约使用,如果不能够合理利用,水资源也会出现枯竭。另外本段教材介绍的陆地水体中关于地下水部分,教

地理教案 陆地环境的组成

地理教案-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岩石的组成、三大类岩石及其简单成因,并通过了解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从而明确地壳物质循环关系。通过学习岩石、矿物和矿产等概念,使学生了解岩石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通过阅读地层和化石等资料,使学生认识岩石在科学研究上的意义,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科学观念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整个单元的知识基础,关于这一点教材在引言部分叙述的较清楚,引言部分说明岩石是地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环境和整个地理环境重要的组成要素,是陆地上生命及人类生存的基地。岩石是构成地貌的物质基础,这在第二节教材中可以看到二者的密切关系,岩石是土壤的发育及其物质组成的基础,这可从第四节教材中得知,另外引言中特别提到岩石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对人类也最为重要的是它可以提供各种矿产资源。引言部分叙述较为概括、简练,并且与后面章节的联系较为紧密,也为后面章节的学习进行了较好的铺垫。 除引言外,本节教材还包括三部分内容:岩石的组成、三大类岩石及其简单的成因、三大类岩石的相互关系及地壳物质循环。这三部分知识环环相扣,由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地质作用过程中形成矿物→矿物组成岩石→三大类岩石及其简单成因→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换关系→地壳物质循环,教材以递进的方式呈现,利于学生的学习。 在“组成岩石的矿物”这部分内容中,教材首先介绍地壳中主要化学元素的含量,并以圆内扇形百分比图的形式呈现,使学生能够一目了然;了解了地壳中化学元素的组成,教材进而说明矿物和矿产的概念,这部分内容突出的特点是与人类生产和生活联系密切,特别是所举实例都是与学生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学生最为熟悉的,拉近了课堂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同时所列举的矿物实例又兼顾了学生对于岩石概念的理解,并突出了矿物与岩石的关系,而且配以图片增强对矿物的感性认识。 在学生对矿物已理解,初步了解矿物与岩石关系的基础上,教材安排了“岩石及其成因”的内容,这部分教材首先以花岗岩为例介绍岩石的概念,其次介绍了三大类岩石分类依据、简单的成因以及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中几种常见的岩石及其特点以及岩石与矿产、矿石的关系,介绍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实质上是

陆地环境的组成-地

陆地环境的组成——地貌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地质作用及其分类,初步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相关内容,掌握地质构造类型及其形成的构造地貌,掌握外力作用形式及其形成的地貌。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判读原理示意图,从图中提取有用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地壳运动和变化的观点,逐步树立物质运动的观点,通过学习板块构造理论帮助学生树立历史发展的观点,并以此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建议 关于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教材分析 本部分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在这部分教材中,首先介绍了“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概念,接着重点分析了两种最常见的基本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析了两种构造在地表的形态和地貌特征,分析褶皱形成的不同岩层形态时,运用辩证的观点说明在外力作用的影响下,地表形态发生变化后形成的地形倒置状况。本段教材配备有大量的原理示意图,对褶皱和断层形成加以辅助说明,这些示意图有助于学生对本段教材的形象理解,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本段教材的最后介绍了地质构造与找矿、找水和工程建设的关系,这部分内容与生产实际相联系,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同时有利于学生认识地质、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地关系的重要性。本节教材的最后部分主要介绍“外力作用和地貌”。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其作用力的来源也有多种,教材对此有所侧重和删减,从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看,教材选择了学生较为常见的、陆地上分布也最广的三种,即风化地貌、流水地貌、风成地貌。风化地貌注意其形成原因,包括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风化,但注意风化并不是由于风的原因,应与风成地貌的原因区分开。流水和风成地貌两部分内容注意不同外力作用形式形成的地貌形态是不一样的,流水有侵蚀和沉积地貌,风力也有侵蚀和沉积地貌,无论是流水还是风力的沉积地貌其形成过程都是有分选的。特别注意搬运作用是运动过程,没有结果,因此不形成地貌类型。这部分内容教材同样配备了大量图片,目的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培养学生对图像资料的观察、分析处理能力,教学中应引起重视。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也非常大,教材在最后安排了阅读材料说明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阅读使学生认识人地关系,知道人类应遵循自然规律办事,做到趋利避害,保护环境,才能使地表形态的变化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关于地质作用和地壳运动的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从地表形态——地貌的不断变化以及引起这种变化的作用——地质作用等内容入手,首先强调了沧海桑田的变化是地壳变动的结果,进而分析引起这种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并从地质作用能量来源的角度介绍了其分类和表现形式以及不同表现形式所反映的激烈迅速的地质作用和极其缓慢的地质作用等。这部分内容既可以看作是上一节关于岩石

教案《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案 一、概念解析 本节的核心概念是生态系统,由此概念又衍生出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食物网等概念。生态系统就是生物与环境的统一,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的有机结合,而生产者和消费者又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相互联系的,所以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就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生态系统的各个成分的相互制约和影响使得它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又是有限度的。不同的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不同的,这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有关。 本节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在充分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能将各个概念联系起来,这样他们学会的不仅是知识而是一个知识体系。 二、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是新人教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了解生物圈”一章第二节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位置属于一级主题“生物和生物圈”下的二级主题“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本节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生态系统,由此概念又衍生出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些名词。而生态系统又与我们目前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息息相关,因此本节课是本章乃至本学期的重点。 三、学情分析 从知识方面来看,学生对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已有一定的了解但还没有形成生态系统的概念。从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来看,七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和活动感兴趣,乐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且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四、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技能目标: (1)能将前面所学概念与本节概念联系起来; (2)通过讨论与“分角色扮演与辩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对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能力。 3."情感目标: 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六、教学难点: 将各个概念联系起来。 七、教学方法: 教师主导,学生自主,探讨和交流相结合 八、教学设计思路: 基于新课标对概念教学的要求,为使学生能深层次理解概念,并会将各个概念联系起来,从而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特作如下设计。 八、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旧知回顾: 1、"生物的生活环境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考点一、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1、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土壤等。 2、五大要素的表述要点: 大气:气温、降水、光照、昼夜温差等;水:水资源的丰歉程度; 岩石:地质情况;地貌:地形、地貌等 生物:植被类型、疏密等。土壤:是否深厚肥沃、有无冻土等; 3、以某自然地理要素为例说明其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1)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生物循环对三大圈层的改造作用)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对大气圈:改变大气成分(使原始大气成为现代大气)原始大气:CO2、甲烷、氢、氨和水汽;现在大气:氮气(78%)、氧气(21%)。 ②对水圈:改变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学成分,绿色植物参与水循环,改善陆地的水分状况。 ②对岩石圈:加快岩石的风化;参与沉积岩的形成(煤、石油);促进土壤的形成④生物循环促使物质迁移、能量流动,联系无机界和有机界。 ⑵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 绿色植物在改造自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起巨大作用。 ①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氧和CO2的平衡,净化大气; ②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从而对农业起到改善生态条件,保护农田、牧场,保障农牧业高产稳产的作用。 ③城市绿地具有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声及美化环境等作用。 考点二: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4、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 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 和能量交换。 5、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生 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1)生产功能-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储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 (光合作用的产物,则又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2)平衡功能:平衡功能表现在地理环境要素的性质的相对稳定,且此平衡是动态平衡。如藏羚羊数量保持平衡;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衡等。 功能生产功能平衡功能 概念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性质 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自然地理环境拥有各个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功能 形成过程 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二氧化碳的平衡: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 氧气的平衡: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生物呼吸作用和燃烧消耗氧气 举例 生态系统的生物生长发育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衡、大气中氧气的平衡、一定范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是冀教版生物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我们周围的环境”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位置属于一级主题“生物与环境”下的二级主题“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这节课是学生认识了生物圈,学习了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基础上的提升与总结,而后面的一节内容《人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员》也是本节课的延伸与补充。另外保持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以及自然保护等都是当前世界性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都与生态系统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本节课是本章乃至本学期的重点。 2.教学目标 2.1 知识与技能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看录像和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讨论与“分角色扮演与辩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通过“开眼界”和“实际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 (3)增强爱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情感和决心。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3.1 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组成。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3.2教学难点: (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4.学情分析 从知识方面来看,学生对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已有一定的了解但还没有形成生态系统的概念。从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来看,八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和活动感兴趣,乐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且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5.教学方法 网络教学;设疑启思;情境探究;总结提升 6. 教学准备(工具和资源) 7.教学过程

第14讲 陆地水、生物、土壤

第14讲 陆地水、生物、土壤 [考纲要求] 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自然界的水循环及其意义。生物在陆地环境形成过程中的 作用。土壤的形成及其在陆地环境中的作用。 [知识讲解] 一、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 1、陆地水体类型 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各种可以被人们利用的淡水资源 目前人类利用的主要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只占淡水总储量的0.3% 地表水:江河水、湖沼水、冰川 地下水 静态水资源:冰川(淡水的主体,占2/3 )、内陆湖泊水、深层地下水 动态水资源:地表水、浅层地下水,河流水(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2、河水 (1)河流的补给来源: 最主要是雨水补给。汛期出现在雨季,我国为夏秋季节,枯水期多在冬春季节。地中海汛 期为冬季。 季节性积雪融水:东北的春汛。 冰川融水:我国西北部有些河流夏季大部分水量来自天山、昆仑山、祁连山冰川融水。 湖泊水:松花江发源于长白山天池。中下游对河流起蓄洪作用。 地下水:稳定可靠的补给来源。济南附近的小清河。 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①河流单一补给的很少,往往是多种水源补给。②大气降水是河 流和其他陆地水体最主要的补给。③冰川对河流和其他陆地水体的补给主要是单向补给,即 以冰川融水补给河流及陆地其他水体。④江河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依据水位、流量的 动态变化具有水源相互补给关系。 (2)河流径流的变化 季节变化:修水库调节径流变化,保证生产和生活用水。 年际变化:修水库调节丰水年与枯水年的径流量。 3、地下水 (1)类型 (2)潜水的补给来源: ①主要是大气降水。降雨历时长,强度不大,地形平缓,植被良好的情况,对地下水补给最 按空间分布分类 按循环周期分类

陆地环境专题

陆地环境专题 1.陆地的组成要素。主要造岩矿物。三大类岩石。 2.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3.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4.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自然界的水循环及其意义。 5.生物在陆地环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6.土壤的形成及其在陆地环境中的作用。 7.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本专题在形式上以多种示意图、统计图、经纬网图呈现,内容上多集中于地质作用与地质构造、水资源与水循环、自然带、外力作用及板块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等知识点, 1.岩石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构成地貌、土壤的物质基础,是生命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提供各种矿产资源。注意:岩石圈≠地壳 ⑴组成岩石的矿物 ①组成地壳的化学元素:最主要的有氧硅铝,氧最多占一半,硅其次占1/4,金属元素为铝。 地域分异 赤道 两极 沿海 内陆 山地垂直分异 整体性 地表水 水循环 地壳物质循环 地质构造 板块学说

②几个概念: 矿物: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成的天然化合物或单质,地壳物质最基本的组成单元,常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 矿产:岩石形成过程中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在地表富集起来,达到工农业利用的要求。 矿石:含矿产的岩石,优劣常用品位表示,有些岩石本身就是矿产如石灰岩、煤、花岗岩、大理岩 矿床:在一定的地质作用下,矿产的富集地段。有内生矿床、外生矿床、变质矿床。 岩石:一种或几种矿物的集合体,如花岗岩同上长石、石英、云母等组成,大理岩由方解石组成 ⑵分类及其成因 ①岩浆岩: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冷却、凝固而成,在地表以下形成侵入岩(如花岗岩) 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叫喷出岩又称火山岩如玄武岩等。 玄武岩:比重大,有许多气孔,不宜做建筑材料。西南地区各省都有分布。 花岗岩:比重小,好的建筑材料。华山、黄山、北京八达岭等。 形成矿产:有色金属 ②沉积岩:岩石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积成岩作用下形成或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如石灰岩,具有层理构造和化石。 形成矿产:煤、石油、天然气。海滨的金、金刚石。 冰川沉积:先融化先沉积,杂乱物章。 河流沉积:上游 下游:颗粒由大到小 下游某处垂直方向上 下:砾岩、砂岩、粘土 化石:古生物遗体(如贝壳)或遗迹(如足穴) 石与古环境: 珊瑚组成的石灰岩——温暖广阔的浅海 有丰富植物化石的含煤地层——湿热的森林茂密地区 生物总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进化的。在正常情况下,地层总是按顺序排列的,下面的岩层比上面的岩层古老。 ③变质岩:已生成岩石在高温、高压下,成分、性质发生改变形成,如石灰岩变成大理石等。 2.地貌 ⑴地表形态的变化和地质作用

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教案

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组成及主要类型,能够分析掌握陆地各种水体之间相互运动和相互转化的关系,掌握陆地水体的运动更新过程和规律,明确水循环对整个地理环境的作用和意义。 2.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判读地理原理示意图的方法,培养学生从图像中提取、认定、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陆地水体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明确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应合理利用水资源使之能够可持续利用下去,使学生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逐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陆地水的组成及主要水体类型,第二部分主要讲述了陆地各种水体间相互运动、相互转化的关系,第三部分主要阐述陆地水的运动更新,即水循环的运动过程、规律和意义。本节教材的另一个中心内容是阐述陆地水和水资源的关系及对人类的意义,无论是讲述陆地水体类型还是水循环运动,教材都是从水资源利用和更新的角度

出发,加以说明。 关于“陆地水体类型”,教材首先说明了陆地水的概念,在明确概念的基础上,从陆地水的来源和空间分布两个方面说明了主要的陆地水体类型、分布及其形成过程,并从各种水体的静态储水量和动态储水量两方面,着重分析各种水体特点及其对人类开采利用的价值,通过分析可以得出:静态水资源储量较大,但其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类的开采利用,因此在现阶段静态水资源还没有成为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如果一旦开发利用,则必须注意以不影响其后续利用为前提;动态水资源因其更新快,短期即可恢复,而且易于取用,因而成为人类开发利用的重点,特别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虽然储量占全球水体总储量的份额极少,但却是人类开发利用的最主要水资源,由于其份额少,虽然更新速度快,但在开发利用中也应注意保护和节约使用,如果不能够合理利用,水资源也会出现枯竭。另外本段教材介绍的陆地水体中关于地下水部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接受情况适当补充“潜水和承压水”的概念、特点及开发利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等,这部分知识教材是以示意图和小字形式出现的。 “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陆地水体之间相互运动转化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是通过水源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一课时) 宁波市镇海中学陈维伟(315200) 一、说教材 1. 教材分析处理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不仅是高中地理的基本原理,而且还是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方式,处理好人地关系的基本观念,在地理学习中地位突出。湘教版把这部分知识放到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二节,是在之前学习了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的基础上,从理论的层面对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进行总结和提升,又是以后学习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前提与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知识分三部分内容。首先通过了解不同尺度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探讨并概括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内涵。然后通过土壤的形成过程的分析,进一步证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最后是整体性在资源开发上的应用,因为资源本身也是一种环境要素,其开发必须考虑到与其他资源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明白认识和尊重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这一客观规律,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改善环境质量、协调人地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节内容抽象,有难度,分2课时教学,本人处理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为第一课时,“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为第二课时。(下面内容以第一课时来说课。) 2. 教学目标 本节对应的课程标准是“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教材的地位,我设置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说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构成因素 ②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③理解资源利用对环境整体性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案例、实验、读图、绘图等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②学会分析、评价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及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案例分析,树立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的观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以及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 ②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探究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学习能力 ③通过实验操作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3. 重、难点分析 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确定重、难点如下: (1)重点:分析不同尺度上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2)难点:分析和评价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及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增强可持续发展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案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案 语:为你精心的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生态系统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果喜欢就我们后续更新吧! 1、说明生态系统的概念;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及特点,举例说出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4、阐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任务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复习方法: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5-26,完成下列知识点后,小组内核对并提出疑问) 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区域内,与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 其它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 部分动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 接的以植物为食物) 细菌和真菌(分解动植物遗体或粪便中的有 机物为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环境 中,供植物重新利用) 部分----- 3、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之间的关系是: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 友情提示

(1)生产者:主要是各种绿色植物,也包括一些化学合成细菌与光合细菌,它们都能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2)分解者:以各种细菌和真菌为主,也包括蚯蚓、白蚁等动物,它们都能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巩固提升 1.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下列各项能表示是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A.黄河的水 B.黄河中所有的生物 C.黄河中的所有鱼类 D.整条黄河 2.“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在落叶化作“春泥”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阳光 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水稻”和“青蛙”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分别扮演什么角色()

宝鸡市陈仓高级中学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第16讲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与地貌

宝鸡市陈仓高级中学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 (第16讲 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与地貌) [考纲要求] 陆地的组成要素。主要造岩矿物。三大类岩石。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知识讲解] 陆地环境是由地壳(岩石、地貌)、大气(气候)、水、生物和土壤等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一、陆地环境组成——岩石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构成地貌、土壤的物质基础,是生命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提供各种矿产资源。注意:岩石圈≠地壳 1、组成岩石的矿物 (1)组成地壳的化学元素:最主要的有氧硅铝,氧最多占一半,硅其次占1/4,金属元素为铝。 (2)几个概念: 矿物: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成的天然化合物或单质,地壳物质最基本的组成单元,常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 矿产:岩石形成过程中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在地表富集起来,达到工农业利用的要求。 矿石:含矿产的岩石,优劣常用品位表示,有些岩石本身就是矿产如:石灰岩、煤、花岗岩、大理岩。 矿床:在一定的地质作用下,矿产的富集地段。有内生矿床、外生矿床、变质矿床。 岩石:一种或几种矿物的集合体,如花岗岩是由长石、石英、云母等组成,大理岩由方解石组成。 2、分类及其成因: (1)岩浆岩: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冷却、凝固而成,在地表以下形成侵入岩(如花岗岩) 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叫喷出岩又称火山岩如玄武岩等。理解教材P58页“岩浆岩生成示意图”。 玄武岩:密度大,有许多气孔,不宜做建筑材料。西南地区各省都有分布。 花岗岩:密度小,好的建筑材料。华山、黄山、北京八达岭等。 形成矿产:有色金属。 (2)沉积岩:岩石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积成岩作用下形成或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如:石灰岩,具有层理构造和化石。 形成矿产:煤、石油、天然气。海滨的金、金刚石。 冰川沉积:先融化先沉积,杂乱物章。 河流沉积:上游 下游:颗粒由大到小。 下游某处垂直方向上 下:砾岩、砂岩、粘土。

陆地环境的组成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岩石的组成、三大类岩石及其简单成因,并通过了解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从而明确地壳物质循环关系。通过学习岩石、矿物和矿产等概念,使学生了解岩石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通过阅读地层和化石等资料,使学生认识岩石在科学研究上的意义,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科学观念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整个单元的知识基础,关于这一点教材在引言部分叙述的较清楚,引言部分说明岩石是地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环境和整个地理环境重要的组成要素,是陆地上生命及人类生存的基地。岩石是构成地貌的物质基础,这在第二节教材中可以看到二者的密切关系,岩石是土壤的发育及其物质组成的基础,这可从第四节教材中得知,另外引言中特别提到岩石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对人类也最为重要的是它可以提供各种矿产资源。引言部分叙述较为概括、简练,并且与后面章节的联系较为紧密,也为后面章节的学习进行了较好的铺垫。 除引言外,本节教材还包括三部分内容:岩石的组成、三大类岩石及其简单的成因、三大类岩石的相互关系及地壳物质循环。这三部分知识环环相扣,由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地质作用过程中形成矿物→矿物组成岩石→三大类岩石及其简单成因→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换关系→地壳物质循环,教材以递进的方式呈现,利于学生的学习。 在“组成岩石的矿物”这部分内容中,教材首先介绍地壳中主要化学元素的含量,并以圆内扇形百分比图的形式呈现,使学生能够一目了然;了解了地壳中化学元素的组成,教材进而说明矿物和矿产的概念,这部分内容突出的特点是与人类生产和生活联系密切,特别是所举实例都是与学生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学生最为熟悉的,拉近了课堂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同时所列举的矿物实例又兼顾了学生对于岩石概念的理解,并突出了矿物与岩石的关系,而且配以图片增强对矿物的感性认识。 在学生对矿物已理解,初步了解矿物与岩石关系的基础上,教材安排了“岩石及其成因”的内容,这部分教材首先以花岗岩为例介绍岩石的概念,其次介绍了三大类岩石分类依据、简单的成因以及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中几种常见的岩石及其特点以及岩石与矿产、矿石的关系,介绍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实质上是阐明三大类岩石之间相互转化关系,这部分教材是为后面了解地壳物质循环作知识上的铺垫。强调岩石与矿产、矿石的关系,是为了强化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能够明确学有所用。关于地层和化石,教材通过正文、阅读材料和示意图三种方式呈现,既不加深学习的难度,又使学生能够认识岩石在科学研究上的意义,了解一些关于地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教材在最后安排了“岩石相互转化与地壳物质循环”的知识,这部分内容可以是前面知识的小结,同时又是后面知识的引言,三大类岩石转化的知识在前面已经涉及,通过知识的迁移,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地壳物质循环的原理,地壳物质之所以能够循环是由于外力和内力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关于内、外力作用的知识,在后面一节教材中可以了解到,因此在本节教材中不需要过多的解释内、外力作用的概念,只要与实际相联系,使学生理解其如何起作用即可,这段教材最终是使学生能够明确地壳中的物质通过相互的转化不断进行循环。 本节教材中配备了多幅图片和示意图,目的是使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图片和示意图从中获取有用信息,并通过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完成学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认定、提取、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如果有条件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实物标本进行观察学习,因此在教学中还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教法建议 建议采用教师引导,注意联系实际,学生观察、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归纳的形式完成教

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

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其重要性,通过学习土壤的形成过程,了解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2.通过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图像中提取、认定、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土壤标本或实地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明确人类活动与土壤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对土壤这种资源合理利用的方式,逐步树立学生可持续发展和人地协调的观念。 土壤的物质组成教材的第二部分,围绕土壤的物质组成说明土壤的肥力特性,以及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形成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具有肥力特性是土壤对于人类和地理环境最为重要的因素,本段教材重点说明土壤的肥力,由于其肥力与组成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教材从土壤的成分出发,介绍了土壤的四种物质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和空气,这四种物质分别为固、液、气三相,它们共同构成了土壤这种独特的自然体,教材用一幅扇性百分比图表示了理想土壤各组分的比例关系。正是这种独特构成,对土壤肥力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土壤的物质组成及与肥力的关系:①土壤中每种组分的作用及每种组分与土壤肥力的关系;②土壤中各组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土壤的肥力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上,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加以说明,一方面,土壤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自然资源,没有土壤就没有农业;另一方面,土壤是可更新资源,只要人们合理利用,土壤肥力不仅不会下降,反而会不断改良和提高,如果利用不当,土壤肥力就会减退。 土壤的形成由于土壤的肥力特性与土壤的形成过程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教材在第三部分讲述了土壤的形成,这部分也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在土壤的形成中,生物特别是植物和微生物起着主导作用,土壤肥力的大小起决于生物作用,因此教材着重讲述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和影响,首先教材运用一幅“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示意图说明土壤的形成过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阶段,①裸露岩石风化——

土壤的组成

第20课土壤的组成 一、教材分析 土壤是物质世界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环境之一,它和生物、水、空气等一起构成学生应该了解的周围自然世界最基本的领域。本单元在内容上,以土壤本身的特点和土壤重要性作为探究内容,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开展定性观察、实验和动手制作探究活动,学习与学生生活关系密切的关于土壤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先用观察的方法了解土壤分布和土壤颜色,再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土壤组成。其中第18课< 哪里有土壤 >以“哪里有土壤’为切入问题,驱动学生研究土壤的分布,知道土壤广泛覆盖地表。第19课< 网络课堂:家乡土壤的颜色 > 以网络课堂的形式,鼓励学生采集和了解当地土壤,并与祖国其他地区的伙伴进行跨地域的交流,了解不同地区的土壤颜色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第20课〈土壤的组成 >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研究土壤的组成,加深对土壤的认识。在科学知识方面,主要包括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知道地球表面大部分覆盖着土壤,知道土壤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了解不同质地的土壤,说出沙土、黏土和壤土等不同土质的特征。在科学探究方面,本单元着眼于指导学生对土壤进行收集、观察、实验、归纳概括、比较分类、查阅资料和研讨交流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收集样本、观察、记录、实验、分类、归纳等探究的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方面,学生在探究身边的土壤等自然资源的过程中,保持与发展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了解土壤与生态及人类生活的关系,增强保护土壤的意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并增强热爱家乡的感情。 二、学情分析 教学的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因为一二年级没有什么自然课,科学课,所以学生对科学有一定的兴趣。土壤一课,学生在前两个课时,18课〈哪里有土壤〉和19课《网络课堂:家乡土壤的颜色〉,对土壤在哪里采集,并如何记录采集土壤标本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土壤在平时的生活中随处可。特别通过19课,学生已了解到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颜色的土壤。也学会了记录采集的土壤标本的基本常识和注意事项。而且通过网络课堂,学生发现到我国土地之多变。更能激发学生对土壤的探究兴趣。为学生探究土壤的组成做了一定的铺垫。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和结构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和结构(据伍光和《自然地理学》) 本书绪论曾扼要地讨论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及其包含的基本内容。这 里,我们将进一步讨论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和结构,以图建立关于这个研究 对象的立体的和动态的观念,并以此作为以后深入阐述其各种基本规律的出 发点。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和边界 地球构造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分层性。整个地球是由一系列具有不同 物理和化学性质的物质圈层所构成。这些地球圈层称为地圈(图2.l)。 地球的外部笼罩着大气圈,其中还可再分为散逸层、电离层、中间层、 平流层和对流层;大气圈的下垫面是海洋和陆地水构成的水圈;地球固体部 分的外层是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的刚体部分),岩石圈的表层分布着很 薄的一层沉积岩石圈及地表风化壳和土被层;岩石圈以下的地球内部是地幔 的大部和地核;此外,在海陆表面还存在生命物质,它们组成生物圈。所有 这些地圈的组合形式具有两种类型:在高空和地球深部的地圈,其层内理化 性质较为一致,圈层之间的关系较为简单,表现为上下成层的组合形式。而 在海陆表面附近的大气圈(下部)、水圈、岩石圈(上部)和生物圈则表现 为相互交织的组合形式。这后一种组合形式的四个地圈不仅是紧密地接触, 而且是多方面地相互作用,从而构成一个新的、比较地球其他圈层具有独特 地理意义的物质体系,这就是自然地理环境。 由此可见,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球的一个复合圈层,即地理圈。 它镶嵌于地球的表层,以自己的表面朝向宇宙空间,正像一个包围着(固 体)地球的“壳”。因此,人们也把自然地理环境称作“地理壳”。这个名 称突出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外形和空间位置。 然而,要确定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位置,即确定它的范围和边界,却是 一个棘手的科学课题。我们知道,客观物体的边界有两种不同的类型:第一 类是突变的鲜明边界。这类边界在空间上呈一个面(没有厚度),界面两侧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第二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是生物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我们周围的环境”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位置属于一级主题“生物与环境”下的二级主题“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这节课是学生认识了生物圈,学习了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基础上的提升与总结,而后面的一节内容《人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员》也是本节课的延伸与补充。另外保持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以及自然保护等都是当前世界性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都与生态系统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本节课是本章乃至本学期的重点。 2.教学目标 2.1 知识与技能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看录像和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讨论与“分角色扮演与辩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通过“开眼界”和“实际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 (3)增强爱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情感和决心。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组成。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教学难点: (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4.学情分析

从知识方面来看,学生对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已有一定的了解但还没有形成生态系统的概念。从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来看,八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和活动感兴趣,乐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且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5.教学方法 网络教学;设疑启思;情境探究;总结提升 6.教学准备(工具和资源) 以生态系统为专题,建立网络学习平台;交互式电子白板。 7.教学设计思路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变纲要(试行)》中第十一条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并对这种应用的立足点作了明确的阐述:“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老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基于这种理念,我利用网络学习平台服务于教学,为学生创造了四个机会:查阅资料、自主学习的机会;合作探究、动手尝试的机会;在线答题,及时反馈的机会;网络论坛,各抒己见的机会。力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学习效率,改善学习效果,让学生在获得新知的同时,体现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培养,强调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与情感的升华,最终,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8.教学过程

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doc

课题:第三课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水资源的概念,并了解陆地水体的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2.使学生认识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树立节约用水的良好美德。 3.使学生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地表形态、全球生态与气候、水资源供给的影响; 4.提高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5.使学生树立物质的运动性、运动的规律性等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重点难点】: 重点: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自然界水循环运动及其地理意义 难点: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水循环过程及成因 【教具设计】: 【讲授过程】: 【引入新课】: 1.说一说黄土高原是如何形成的? 2.内外力是如何共同塑造地表的? 水是形成地貌的最重要最活跃的外力因素,那么,水的运动有何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一问题。 【讲授新课】: 1.水及水体的存在形式 引导学生回忆水体存在形式(课本P69图3.1),然后阅读课本P102第一段,了解水资源的概念。 2.陆地水体类型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102陆地水体类型部分,思考陆地水体的类型并填写下表。 类型 包括水体 形成 地表水 第1 页共3页

课题:第三课 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 第 2 页 共3页 江河水、湖泊水、冰川 大气降水存在的不同位置 地下水 地下水 降水和地表水下渗,空气中的水汽在地下凝结 陆地水基本来源于大气降水 3.潜水 (1)什么是承压水?什么是潜水? (2)承压井、潜水井和自流井有什么区别? 4.静态水和动态水 静态水和动态水各包括哪些水体?各有什么特点?人类的利用状况如何? 5.陆地水体间的相互关系 (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103,思考: 以我国为例,河流有哪几种方式?它们与河流径流关系如何? 这些河流分布在什么地区?汛期在什么季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