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对肥胖的分型及辨证论治

中医学对肥胖的分型及辨证论治
中医学对肥胖的分型及辨证论治

中医学关于肥胖的分型及辨证论治

中医学认为,肥胖病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气虚为主,若兼阴阳失调,可有气阳虚或气阴虚,病位以脾为主,次为肾及肝胆,亦可及心肺,但总以脾肾气虚为多见,肝胆疏泄失调也可见。标实以膏脂、痰浊为主,常兼有水湿,亦有兼血淤、气滞者。标本虚实之间,可有侧重,表现为复杂多样的证侯。应详察证侯、舌、脉,抓住重点,精确辩证,精心遣药,方能取得较好疗效。

现在有一种倾向,提到中医减肥,就一定用泻剂。而忽略了造成肥胖的病因各不相同,患者的体质禀赋也有差异,肥胖又多系虚症。结果不仅未能减肥,反而产生他种疾病,因此,在中医减肥治疗中,一定要树立整体观念,严格掌握辨证论治的原则。

一、肥胖症的中医分型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学的核心,治疗肥胖症同样要强调辨证论治,它具有针对性强,兼顾合并症,毒副作用小,组方灵活,起效快,效果好等优点。关于肥胖症的辩证分型,目前各家看法不一。1987年10月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肥胖病学术会议,经广泛酝酿讨论制定中医分型标准,并经1989年11月武汉会议修订,单纯性肥胖病分为5个型。

1.脾虚湿困型

其主要表现是肥胖浮肿,疲乏无力,肢体困重,尿少,纳差,腹满。舌淡苔薄腻,脉沉细。

2.胃热湿困型(湿浊内阻、郁久化热)

其主要表现是头胀头晕,消谷善饥,肢体困楚息惰,口渴喜饮。舌苔腻微黄,脉滑小数。

3.肝郁气滞型

主要表现是胸胁苦满、胃脘痞满、月经不调或闭经、失眠多梦,舌质色暗,苔薄,脉细弦。

4.脾肾两虚型(脾肾阳虚)

主要表现是疲乏无力,腰酸腿软,阳痿阴冷。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5.阴虚内热型

主要表现是头昏、头胀、头痛,腰痛酸软,五心烦热。舌尖红苔薄,脉细数、微弦。

以上五型,在一般肥胖者中是较普遍的表现,但在实际诊疗中,表现可多种多样,不同的年龄、性别,以及身体状况可有不同的表现。

另外,近年诸医家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和体会,各自又有新的见解,使中医对肥胖症的辩证诊断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如任后胜等将其分为:①饮食失节、痰湿阻滞型;②脾肺不健、气虚饮停型;③脾肾阳虚、水湿内盛型;④痰淤阻络、气不宣畅型。周文全等分为4型,即①湿阻气滞型,其中又包括寒湿与湿热两种类型;②脾肾阳虚型;③肝热挟湿型;④风热挟湿型;李振华认为本病有脾肺气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以及痰湿阻滞等几种类型,而以脾气虚和肝肾阴虚为多见。余永谱等根据对300例肥胖患者的临床分析,分为肝郁气滞、脾虚痰湿、脾肾两虚3种类型。李洁等分为5型,即肠胃积热、脾虚湿阻、肝郁气滞、脾肺气滞、气阴两虚。

辩证是中医诊断学中极其关键的一步,科学而完善的分型为合理的治疗提供了非常明确的方向,将使中医药减肥的良好疗效由可能变成现实。

二、肥胖症的治疗法则

肥胖症除了体形肥胖,腹部膨隆,肌肉松软,皮下脂肪臃垂,活动气短,容易疲劳等共同表现外,还可因性别、年龄、职业等不同而有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故中医治疗方法也较多。但治病必求其本,抓住本虚标实,本应以气虚为主,标实以膏脂、痰浊为主。脾为生痰之源,治疗以健脾化痰,利湿通腑为总则。具体归纳以下治疗大法。

1.化湿法

用于脾虚湿阻型,以神倦乏力,胃口欠佳,胸闷憋塞为主要表现者。代表方剂有二术苓

四汤。

2.祛痰法

即祛痰化湿法,主要用于痰浊阻遏、阳气被困所致头重如裹,胸满痞塞者,根据肥人多痰的理论,化痰湿是肥胖症的一个主要治疗原则,常贯穿于其治疗过程的始终。代表方二陈汤。

3.利水法

用于水湿停滞型,以两跗浮肿,或尿少浮肿,腹满便溏为主要表现者。代表方剂是五皮饮和导水茯苓汤。

4.通腑法

肥胖患者平素嗜好烟、酒,大便干燥,或习惯性便秘,淤浊积蓄,腑气不畅而伴有腹胀、胸闷、憋气者。可用调胃承气汤和防风通圣散。

5.疏利法

主要用于肝郁气滞型,肥胖患者症见口苦烦闷,妇女月经不调,经闭或经前乳房胀等。可用疏肝利胆法,代表方剂大柴胡汤和逍遥丸(散)。

6.健脾法

常用于脾不运化所致神倦乏力,少气懒言,或大便溏薄,纳食不佳者,健脾法是重要法则,其代表方是异功散和五苓散。

7.消导法

患者兼有饮食自倍,食后胀满,舌苦腻者;或食少而肥者,常佐以消食导滞,促进代谢,用保和丸。

8.温阳法

病久,年龄偏大者,症见怕冷,腰酸,四肢沉重。嗜睡,湿盛,属脾肾阳虚者。宜温阳利水,常用济生肾气丸及苓桂术甘汤。

9.养阴法

由于阴液不足,阴虚生内热。临床表现为相对阳亢,多见头昏,头胀,头痛,腰痛酸软,面部升火,五心烦热,口干,舌尖红,苔薄白,脉细数或微弦。可用知柏地黄丸和大补阴丸治疗。

临床治疗还要标本兼顾,主从结合,综合治疗,多主张两种或三种治法参合运用,但用药又不能过于繁杂,才能收到最理想疗效。

另外,看一些名中医对于肥胖的看法:①张炬认为青少年肥胖症多属肾实热结,治宜清泄肾热、利湿化痰。中老年人多属气阴两虚,治宜益气养阴、化痰利湿;②岳美中以微利为度治疗胃热脾约型肥胖;③浙江医科大学一附院,自拟轻身1号以其益气健脾、温肾助阳、活血化瘀、利水消肿之功,治疗脾肾两虚、痰湿内阻、瘀血阻络所致肥胖;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立宽胸利气、祛痰逐饮、利水消肿、活血养胃之法,自制三花减肥茶,收到较好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肥胖本是属虚,同时又有湿、痰、水、淤等邪实内聚,气虚与痰湿是本病的关键。因此,立法用方要全面考虑,以上所列方剂必须随证加减,辩证施治。前述9种治法,常常两种或三种结合运用,如健脾与化湿同用,温阳与利水同施以及配合活血化淤等其他治法。同时还要注意用药剂量的调剂。一般来说,用药量必须重些,因为无论哪种肥胖都不是一日形成,都是有相当长的时间。但对体虚病人,用药要轻灵,防止药伤病体,速则不达。在减肥治疗中,出坚持较长时间的服药以外,尤应注意饮食调节,如不要吃过饱,以清淡食物为好,多食富含纤维的素菜,以利排泄。还要坚持运动,防止能量积蓄。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气一元论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气一元论 中国古代哲学的物质观,从五行的多元论到阴阳二气的二元论,最终统一于气的一元论。“太极一气产阴阳,阴阳化合生五行,五行既萌,遂含万物”。天地万物皆本于气,人亦因气而生。气是构成天地万物以及人类生命的共同的本始物质,人的生死、物之盛毁,都是气聚散变化的结果。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标示物质存在的基本范畴,是运动着的、至精至微的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是世界的本原,是标示着占有空间、能运动的客观存在。气是中国古代对世界本原的粗浅认识,从云气、水气到量子、场,无不涵盖其中,可谓“至大无外”,“至小无内”。 气又是一个涵盖物质与精神、自然与社会的哲学范畴,其内涵既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又是主观的道德精神,兼容并包,错综复杂。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就生命物质系统——气、血、精、津、液而言,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活力很强、运动不息、极其细微的物质,是生命物质与生理机能的统一。在生命物质系统的各种具体的物质概念中,气是最大的概念。 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气是絪緼运动,至精至微的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人的生长壮老已,健康与疾病,皆本于气,故曰:“人之生死" ,全赖乎气。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死”。 总之,气是连续性的一般物质存在,充塞于整个宇宙,是构成世界的本原,是世界统一性的物质基础。气是构成万物最基本的物质要素,万物是

气可以感知的有形存在形式。气规定万物的本质,气的内涵揭示了气的物质性和普遍性、无限性和永恒性。 天地之气动而不息,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气是具有动态功能的客观实体,气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或动静、聚散,或絪緼;清浊, 或升降、屈伸,以运动变化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或形式。天地运动一气,毂万物而生。 气是构成宇宙的物质基础,气聚而成形,散而为气。形和气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而形和气的相互转化则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物之生由乎化,化为气之化,即气化。形气之间的相互转化就是气化作用的具体表现。气生形,形归气,气聚则形生,气散则形亡。形之存亡由乎气之聚散。 气贯通于天地万物之中,具有可入性、渗透性和感应性。未聚之气稀微而无形体,可以和一切有形无形之气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能够衍生和接纳有形之物,成为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把天地万物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感应,即交感相应之谓。有感必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气有阴阳是两,两存在于一之中。气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体,阴阳对立的双方共同组成气的统一体,它们是一切运动变化的根源。气之阴阳两端相互感应而产生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新陈代谢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人之生死由乎气,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这种生命的物质——气,经常处于不断自我更新和自我复制的新陈代谢过程中。气的这种运动变化及其伴随发生的能量转化过程称之为“气化”。“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精化为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就是对气化过程的概括。 人体的脏腑经络,周身组织,都在不同的角度、范围和深度上参与了

中医对肥胖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肥胖的成因较复杂,多数学者认为肥胖与体质、年龄、饮食习惯、劳逸、情绪、遗传等因素有关。 中医学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记载,如《素问·通评虚实论》中说:"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灵枢·卫气失常篇》论及人体肥瘦时指出"人有肥,有膏、有肉",后世又有"肥人多痰而经阻气不运也","谷气胜元气,其人脂而不寿,元气胜谷气,其人瘦而寿","大抵素禀之盛,从无所苦,唯是湿痰颇多",以及"肥人多痰多湿,多气虚"之说。这些论述对指导我们对肥胖的认识和辨证论治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肥胖与人之先天禀赋有关,这大抵与现代医学所指出的本病有遗传倾向相吻合,据沈阳、大连、北京三市调查14321名新生儿的肥胖发生率为7.05%~16.6%。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对800例肥胖患者的病因分析,其中父母双方或一方有肥胖者达29.63%,自幼肥胖者占7.75%,这些都说明肥胖与遗传有关。 其次,与过食肥甘、膏梁厚味有关。摄入精美而多,其有余部分化为膏脂,蓄积体内,则为"膏人"、"脂人"、"肥人"。唐氏报告90%和长征医院调查13.75%的肥胖患者有喜食肉类、摄食过多。长征医院调查产后肥胖占女性肥胖中38.02%,可能与民间风俗产后要多进甜食及重视"坐月子"有关。 再次,久卧、久坐、活动过少,也是肥胖的重要原因。 《素问·宣明正气论》曰:"久卧伤气";《医学入门》也强调久卧久坐"尤伤人也"。久卧、久坐,气虚、气郁,必使运化无力,输布失调,膏脂内聚,使人肥胖。 另外,外感湿邪,入里内蕴,侵袭脏腑和内伤七情,影响脏腑功能,也常为发生肥胖的因素。脏腑之中以脾、肾、肝、胆与肥胖的关系密切。脾气不足,不能正常化生精血,输布精微,充养周身,而变成膏脂痰湿,蓄于肌肤,发为肥胖。肾气不足,不能正常化气行水,助脾健运,通调水道而湿浊内聚,溢于肌肤加重肥胖。 七情所伤,常致肝气郁滞,而使肝胆疏泄失于调畅,影响脾之健运,气机之升降转输。而胆不能正常泌输精汁,净浊化脂,则浊脂内聚而肥胖。 由于脾肾气虚,肝胆失调,不仅造成膏脂痰浊,水湿停蓄,也使气机失畅,脉道不利,可有气滞,或血瘀。因此,肥胖者既有本虚证,又有标实证,本虚标实相互联系,同时并存。 总之,病位以脾为主,次及肾及肝胆,亦可及心肺,但总以脾肾气虚为多见,肝胆疏泄失调也可见。临床表现多为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为主,标实以痰浊,膏脂为主,常兼水湿,亦兼有气滞,血瘀。 肥胖症的辨证分型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学的核心,治疗肥胖症同样要强调辨证论治,它具有针对性强,兼顾合并症,毒副作用小,组方灵活,起效快,效果好等优点……。1987年10月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肥胖病学术会议,经广泛酝酿讨论制订中医分型标准,并经1989年11月武汉会议修订,单纯性肥胖病分为五个型。 一、脾虚湿阻型 其主要表现是肥胖浮肿,疲乏无力,肢体困重,尿少,纳差,腹满。脉沉细,舌苔薄腻,舌质淡。 二、胃热湿阻型(湿阻不化,久郁化热) 其主要表现是头胀头晕,消谷善饥,肢重困楚怠惰,口渴喜饮。脉滑小数,舌苔腻微黄。 三、肝瘀气滞型 主要表现是胸胁苦满,胃脘痞满,月经不调或闭经,失眠多梦。脉细弦,舌苔薄,舌质

中医基础笔记完整版[]

第一章:中医学概论 一,中医学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治疗 整体观念:1,把人作为整体,内脏五官皮肤经络都是一体的,通过气血津液完成统一的功能2,天人合一,人受四季和昼夜地区的影响 辨证治疗:1,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钢辩证 2,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二,中医治病三大原则:审查内外,辨证求因,四诊合参 第二章:脏象 脏是内脏,象是内脏所表现出来的外在形象。 脏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府。 五脏:心肺脾肝肾 六腑:小肠大肠胃胆膀胱三焦 奇恒之府:脑,骨与髓,脉,胆,女子胞 第一节五脏 一,心 位于胸腔之上,两肺之间,偏左,形似倒垂之莲蕊,外有心包护卫。 心的功能:主血脉,主神明,在体合脉,开窍于舌耳,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与小肠互为表里,互为表里就是相互传导作用的意思。在五行属火。 1.心主血脉:心是血液的起动泵,通过血管(脉)向全身输送血液供给各个器官。 心的正常有赖于心的气血充盈和血管的通畅。 心健康的表现:面色红润光泽,脉象和缓均匀有力,舌淡红,心胸无不适感。 心病的表现:面色苍白,脉象无力,舌淡白,心悸,甚至血脉淤阻导致面色灰暗,唇舌青紫,脉象结代,心胸部憋闷刺痛。 2,心主神明 神明就是人的精神,思维等 心主神明正常表现为: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 异常表现为:精神亢奋(失眠,多梦,神志不清,狂躁)和抑制(健忘,萎靡,昏迷) 3.人的五志(情绪):喜怒忧思恐 心在志为喜 喜则气缓,过喜可以使心神涣散,精神不敛。 我们小学就有个乐起来没完的人,上着课没人搭理他就乐,估计他就是心的问题。 喜伤心,恐胜喜,内经文字简练,里面讲的喜伤心意思是过喜伤心。 由于过喜可以导致心气四溢,精神涣散,所以用恐则气下的办法可以收敛涣散的心气,当然还要看病人的承受能力。 内经阴阳别论篇:阳加于阴谓之汗。 晚上睡觉出汗是盗汗,阴虚的表现。

肥胖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肥胖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肥胖是指体内脂肪积聚过多,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或体重指数大于24。本病是一种营养过剩性疾病,大多有内分泌一代谢方面的异常。一般按有无明显内分泌一代谢原因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本病临床常有体弱无力,行动不便,动作时气喘,心悸,怕热,多汗,或腰痛,下肢关节疼痛等自觉症状。 肥胖的测定: 1.标准体重与实际体重比例成人标准体重(kg)数=[身高(Cm)数一loo]×0.9.儿童标准体重(kg)数=年龄×2+8。当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lO%为超重,超过20%以上称为肥胖。.2.体重与腰围、臀围的关系一般来说,多余的脂肪,男性多沉积在腹部,女性主要沉积在臀部、腿部。因此,可测定腰围来估计男性是否肥胖,其标准是体重(kg)数不超过腰围(c m)数,否则即是发胖。女性肥胖除直接观察臀以下部位的丰满膨隆的程度外,可用“捏指法”测量,即用拇、食两指相距3cm左右捏起皮褶,其皮褶厚度即为该处皮下脂肪厚度,若超过2.5cm,即属肥胖。 3。体重指数体重指数一体重(kg)/体表面积(m2)。如体重指数大于24即为肥胖。(范围)肥胖病无明显病因者,称单纯性肥胖病;病因明确者,称继发性肥胖病。二者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年老体衰中年以后,肾气渐衰,火不生土,脾失健运,湿浊内聚,痰瘀渐生,尤其是经产妇女或绝经期妇女,肾气不足,不能化气行水,以致水液留滞而致肥胖。

2。禀赋不足父母为肥胖之人,以致先天肾气不足,后天脾失健运,水谷精微转输失常。痰浊、膏脂停聚而为肥胖。 3.过食肥甘嗜食肥甘厚味,湿热内生,蕴酿成痰;又可损伤脾胃,致水谷运化失司,湿浊停留体内,痰热湿浊停聚,使体重增加,形成肥胖。 4.缺少活动“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伤气则气虚,伤肉则脾虚,脾气虚弱,运化失司,水谷精微不能转输,水湿停聚,形成肥胖浮肿。 5.久病正虚久病则正气亏耗,气血阴阳虚衰,气虚运血无力,阳虚而阴寒内生,易生痰浊;阴血虚少,血行涩滞,痰浊、脂(瘀)变生而致肥胖。 6.情志所伤五脏皆能藏神,七情内伤,脏腑功能失调,升降失序,影响水谷、水液运化,使代谢紊乱,发生肥胖。 二、病机 1.发病渐积而成,缓慢发生。 2.病位主病在肌肉,与脾肾关系密切,肝胆及心肺功能失调亦与本病相关。 3.病性肥胖病多为形盛气虚,引起肥胖的主要原因为正气虚衰。因此肥胖病乃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为主,主要表现为脾肾气虚,可见肝胆疏泄失调及心脾气虚;标实以痰浊、膏脂为主,兼有水湿、血瘀、气滞,但临床虚实常各有所侧重。 4.病势初起膏脂堆积较少,临床可无任何症状,但随着膏脂、痰浊增多,兼有水湿、血瘀、气滞者,日久侵心肺,扰肝胆,著四肢,则可发生多种病症。 5.病机转化过食肥甘厚味,酿成湿热,壅遏脾胃,气机窒滞,脾胃升降失序,水谷精微不归正化,酿成脂瘀痰浊。或起居不时,好坐好卧,气血流行不畅,脾胃呆滞,运化失司,水谷精微失于输布。化为膏脂和水湿,留滞体内而致肥胖。若情志调达,饮食有节,起居适宜,治之如法,则湿热、痰浊、脂瘀渐渐疏化,脾胃复升降之职,病渐向愈。若七情失节,

中医治疗单纯性肥胖概况

中医治疗单纯性肥胖概况 【摘要】目的:了解中医在对症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各种方法和成效概况。方法:通过查阅近二十年来关于中医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相关著作和文献,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治疗等方面的概况。从各种中医方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症中分析作用机制,总结每种方法在近二十年的研究成果和成效。结果:中医药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研究较多,且具有安全性高、毒副作用小等优势。结论:中医药对于单纯性肥胖有独特疗效,应加以重视并大力发展。 【关键词】中医;中药;穴位;针灸;单纯性肥胖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患者,尤其是城市的肥胖人群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其中单纯性肥胖占肥胖者的95%以上。在中医角度上看,单纯性肥胖应视为机体的失衡状态,属形盛气虚,形绝对有余而气相对不足,主要是养生不当所致,也有可能与机体机能障碍有关。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开始提出中医药治疗单纯性肥胖,经几十年的临床疗效观察,效果可观,但也存在普及程度不高,技术不成熟等缺点,出现伪中医打着中医减肥的旗号行骗,导致人们对中医治疗单纯性肥胖的方法不信任。笔者通过对二十多年来中医药对于治疗单纯性肥胖的概况综述,为人们日后选择中医药方法治疗单纯性肥胖提供参考依据。 1 中医治疗 《黄帝内经》把肥胖分为“膏人”、“脂人”和“肉人”【1】,与现代医学将肥胖分为“脂肪型、瘦肉型、水肿型”类似。膏人,可见“纵腹垂腴”、“皮缓”,属于腹部脂肪多的肥胖;脂人,可见“虽脂不能大”、“腘肉坚,皮满”,该型形体肥胖但匀称;肉人,可见“皮肉不相离”、“身体容大”,以肌肉的肥大为主要表现。 1.1 病因 形成肥胖的病因复杂多样,既有先天禀赋因素,又与饮食不节、劳逸不均、情志失调、疾病、药物等后天因素密切相关。《素问?奇病论》说:“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临证指南医案》说“膏梁酒醴过度,或嗜饮茶汤太多,或食生冷瓜果及甜腻之物。其人色白而肥,肌肉柔软……”,《望诊遵经》说:“富贵者,身体柔脆,肌肤肥白,缘处深闺广厦之间。”对于肥胖的致病因素【2】,中医认为,与肥胖关系密切的病邪,主要是痰、瘀、水、湿等。 1.2 病机 《内经》曰:“肥人血浊”,“血浊”即是痰淤交阻的意思;宋《仁斋直指方》指出:“肥人气虚生寒,寒生湿……故肥人多寒湿。”可见肥胖大多由于痰瘀血痹,气虚寒湿引起。而大部分是因为饮食过量,超过脾胃负担, 脾运不健而生痰湿【3】。另外,青中年或更年期女性,肝郁气滞,月经不调等也会引起肥胖。 1.3 治法 根据肥胖的病机,中医辩证诊断可分为五型【4】:胃热湿阻型,脾虚湿阻型,肝郁气滞型,脾肾阳虚型,阴虚内热型。相应的治法可以清热利湿,健脾益气祛湿,疏肝理气清热,温肾健脾化湿,滋养肝肾。另外,赵进军【5】也提出中医治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基本治则之扶正祛邪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基本治则之扶正祛邪 扶正祛邪:扶正培补正气以愈病的治疗原则,就是使用扶助正气的药物,或其他疗法,并配合适当的营养和功能锻炼等辅助方法,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力,从而驱逐邪气,以达到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祛邪是消除病邪以愈病的治疗原则,就是利用驱除邪气的药物,或其他疗法,以祛除病邪,达到邪去正复,恢复健康的目的。所谓“实者泻之”就是这一原则的具体应用。运用扶正祛邪的治则时,要认真仔细分析正邪力量的对比情况,分清主次,决定扶正或祛邪,或决定扶正祛邪的先后。一般情况下,扶正用于虚证;祛邪用于实证;若属虚实错杂证,则应扶正祛邪并用,但这种兼顾并不是扶正与祛邪各半,乃是要分清虚实的主次缓急,以决定扶正祛邪的主次、先后。总之,应以“扶正不致留邪,祛邪不致伤正”为度。具体情况如下:扶正适用于以正虚为主,而邪不盛实的虚证。如气虚、阳虚证,宜采取补气、壮阳法治疗;阴虚、血虚证,宜采取滋阴、养血法治疗;祛邪适用于以邪实为主,而正未虚衰的实证。临床上常用的汗法、吐法、下法、清热、利湿、消导、行气、活血等法,都是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根据邪气的不同情况制定的;先攻后补:即先祛邪后扶正。适用于虽然邪盛、正虚,但正气尚可耐攻,以邪气盛为主要矛盾,若兼顾扶正反会助邪的病证。如瘀血所致的崩漏证,因瘀血不去,出血不止,故应先活血化瘀,然后再进行补血;先补后攻:即先扶正后祛邪。适用于正虚邪实的虚实错杂证而正气虚衰不耐攻的情况。此时先祛邪

更伤正气,必须先用补法扶正,使正气渐渐恢复到能承受攻伐时再攻其邪。如臌胀病,当正气虚衰为主要矛盾,正气又不耐攻伐时,必须先扶正,待正气适当恢复,能耐受攻伐时再泻其邪,才不致发生意外事故;攻补兼施:即扶正与祛邪并用。适用于正虚邪实,但二者均不甚重的病证。具体运用时必须区别正虚邪实的主次关系,灵活运用。如以正虚为主要矛盾,单纯用补法又恋邪,单纯攻邪又易伤正,此时则应以扶正为主兼祛邪。如气虚感冒,则应以补气为主兼解表。若以邪实为主要矛盾,单攻邪又易伤正,单补正又易恋邪,此时治当以祛邪为主兼扶正。 治则 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循的法则,又称“治之大则”。治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根据四诊(望、闻、问、切)所获得的客观资料,在对疾病进行全面地分析、综合与判断的基础上,而制订出来的对临床立法、处方、遣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治疗规律。治则是用以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而治法是在治则指导下制定的治疗疾病的具体方法,它从属于一定治疗原则。 “治病必求于本”,治病求本,就是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抓住疾病的本质,并针对疾病的根本原因进行治疗。它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一个根本原则,也是中医治疗中最基本的原则。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乖戾,疾病乃起。阴阳失调是人体失去生理状态而发生病理变化的根本原因,治疗疾病就是要解决阴阳失调——偏胜偏衰的矛盾,使之重归于新的动态平衡。所以,治病求本,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肥胖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1)脾虚湿阻: 证候:肥胖,浮肿,疲乏,无力,肢体困重,尿少,纳差,腹满,动则气短,舌质淡红,苔薄腻,脉沉细或细滑。 治法:健脾利湿。 方药:防己黄芪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防己黄芪汤重在补气健脾,利水消肿。主治疲乏无力,肢重浮肿。方中黄芪、白术、甘草健脾补气利湿,防己利水清热;苓桂术甘汤重在健脾渗湿,温化痰饮。主治脾虚水停。方中茯苓、白术健脾利水,桂枝温阳化水,甘草和中协调诸药。两方相合,共凑健脾利湿之效。 肥胖伴浮肿者加泽泻、车前草以渗水利湿;乏力明显者加党参补气;腹胀而满加厚朴、枳壳以理气散结;纳差加佛手、生山植理气开胃;如伴有气虚推动无力而致血瘀者当选加桃仁、红花、川芎、益母草以活血化瘀。 (2)胃热湿阻: 证候:肥胖,头胀,消谷善肌,肢重困楚,口渴喜饮,大便秘结,舌质红,苔腻微黄,脉滑或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防风通圣散加减。防风通圣散重在解表通里,清热解毒,用于本证取意于通里泄热。方中生石膏、川芎、黄芩、栀子清热法湿;防风煎剂有解热作用且能胜湿;连翘解热利湿;加草决明清热通便,降脂减肥。 头胀明显时加野菊花;口渴加荷叶;大便秘结加芒硝。 (3)肝郁气滞: 证候:肥胖,胸胁胀满,胃脘痞胀,月经不调,失眠多梦,精神抑郁或烦急易怒;亦可伴有大便不畅,舌淡红或偏红,苔白或薄腻,脉弦细。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大柴胡汤加减。本方疏肝解郁,理气化瘀。方中柴胡、白芍疏肝理气解郁,配黄芩清热除烦;半夏、枳实、大黄调气机通大便,除痞满消膏脂;甘草调和诸药。 气郁重时选加香附、郁金、川芎;腹胀重加茯苓;月经后错或闭经者,选加桃仁、川芎、乳香、没药;失眠多梦突出者加白薇、夜交藤。 (4)气滞血瘀:

腹型肥胖、糖尿病诊断新标准

贾伟平教授访谈:腹型肥胖、糖尿病诊断新标准——从分岐到统一 记者:根据我国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全国20岁以上人群糖尿病发病率已达9.7%,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群比例也已占到 15.5%。请问糖尿病的预警信号有哪些?我们应该如何预防腹型肥胖的人群进一步发生糖尿病? 贾伟平2型糖尿病为例,其高危人群包括:⑴有糖调节受损史,⑵年龄≥45岁,⑶肥胖(BMI≥28 kg/m2),⑷2型糖尿病者的一级亲属,⑸高危种族,⑹有巨大儿(出生体重≥4 kg)生产史,⑺妊娠糖尿病史,⑻高血压:血压≥140/90 mm Hg,⑼血脂异常:高密度脂蛋白≤35 mg/dl(0.91 mmol/L)及甘油三酯≥250 mg/dl(2.75 mmol/L),⑽心脑血管疾病,⑾静坐的生活方式。 糖尿病最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多饮、多尿、多食、消瘦)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但是有些人患糖尿病往往是“静悄悄”的,表现为起病缓慢、症状不典型,甚至根本没有“三多一少”的症状。不过即使没有这些症状或者在症状出现之前,糖尿病仍会有一些极易被人忽略的表现,当(特别是老年人)出现下列情况时就应怀疑糖尿病的可能:①不明原因的体重改变,特别肥胖或特别消瘦;②反复皮肤、呼吸道、胆道、尿路等感染,或皮肤创口长期不愈;③皮肤瘙痒,尤其是妇女外阴

瘙痒且已排除了滴虫、霉菌感染;④不明原因的知觉障碍,如肢体麻木、疼痛或感觉过敏等;⑤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多汗(尤其是半身出汗),体位性低血压,不明原因的尿潴留、尿失禁、腹泻或腹泻便秘交替;⑥下肢血管病变,如下肢发凉、发绀、间歇性跛行、肢端坏死、水疱、溃疡等;⑦冠心病、心肌梗死、肾病、脑血管意外等情况;⑧不明原因的昏迷。早期发现的措施就是定期(最好每半年检查一次)检查空腹和餐后血糖,必要时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腹型肥胖者易患糖尿病,主要原因是由于腹内脂肪增多后,脂肪分解产生的游离脂肪酸直接进入肝脏,通过各种机制增加肝糖输出,减少肌肉脂肪的糖原合成和葡萄糖氧化,使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利用能力下降,此外还可抑制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可见腹型肥胖能导致糖尿病两个主要病理生理过程(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的发生或加重。腹内脂肪积聚人群是成人常见病及动脉粥样硬化多风险因素集聚的易患群体。为此,加强对腹型肥胖危害性的认识,筛查、识别高危人群,并尽早进行预防及治疗,对降低代谢综合征及相关疾病的发病具有重要意义。 腹型肥胖的治疗是综合性的,包括饮食治疗、运动、药物治疗、外科治疗及中医治疗等,其中饮食治疗和运动是最基本的、必不可少的治疗措施。腹型肥胖治疗切记勿操之过急,只有长期坚持才能达到减轻体重的目的。“管住嘴,多动腿”,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1) 李本强 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 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2) 李本强 11. 阴阳的转化: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肥胖病的中医药治疗

肥胖病的中医药治疗 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翁维良 作者简介:浙江省宁波市人,1937年3月生,1960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医科大学,1960-1962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部第二届西学中班学习,1980年任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心血管研究室副主任,1988年任主任。1991---1999年任副院长。老年医学研究所副所长,临床药理基地主任,2000年任中国中医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委员,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兼任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新药审评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临床药理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微循环学会理事,中国保健科技学会肥胖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心功能学会常务理事等,中西医结合内科博士生导师。 摘要:肥胖病中医辨证各地有所不同,以第二届全国肥胖病学术会议的意见分为:脾虚湿阻型,胃热湿阻型,肝瘀气滞型,脾肾两虚型,阴虚内热型等五型为基本分型,并以此为基础辨证施治。常用减肥中药有决明子,荷叶,泽泻,番泻叶,汉防己,防风,黄芪,白术,何首乌,山楂,海藻,大黄等。 关键词:肥胖病中医治疗中医辨证中减肥药 单纯性肥胖减肥疗法应首选饮食疗法及运动疗法,在减肥不成功或有反复的病例,以及中重度肥胖者,宜配合中医药疗法。 一、肥胖病中医证型及辨证特点 (一)肥胖病中医证型分类及发生率 1、据北京中医药大学对300例肥胖病人的分型:胃热滞脾型者63例,占21%;脾虚不运型者177例,占59%;痰湿中阻型者(过食肥甘损伤脾胃所致)45例,占15%;脾肾阳虚型者6例,占2%;肝郁气滞型者9例,占3%。认为各型均直接或间接与脾胃有关,脾胃证型合计为100%。说明其在肥胖发病中的重要性。 2、北京酒仙桥医院对109例肥胖病人作中医辨证分型,表明胃热亢盛、痰湿困脾型者39例(35.8%),肝郁气滞型者15例(13.8%),血瘀气滞型者6例(5.5%),脾虚湿阻型者30例(27.5%),脾肾两虚型者19例(17.4%)。脾胃及有关证型占94.5%。 3、上海普陀区中心医院分析200例肥胖病人,气虚型者占12.5%,脾虚湿阻型者占52.5%,肾阳不足型者占8.5%,阴虚阳亢型者占32.5%,脾胃及有关证型占68%。 4、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分析600例单纯性肥胖病人脾虚痰湿型者254例(42.3%),胃热湿阻型者152例(25.3%),肝气郁结型者109例(18.2%),脾肾两虚型者85例(14.2%)脾胃及有关证型占100%。 5、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对144例肥胖病人分型,脾虚痰浊型者占34.2%,脾胃实热型者占37.4%,气滞血瘀型者占28.4%。脾胃及有关证型占71.6%。 6、肥胖病脾胃证型者(包括脾虚、痰湿、肝胃不和等)发生率在68-100%之间,说明肥胖病的发生与脾胃有密切关系,因此治疗上要充分考虑到调理脾胃。 (二)肥胖病证型辨证要点 第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肥胖病研究学术交流会制定了单纯性肥胖病中医辨证分型标准(1989年)。 1、脾虚湿阻型肥胖浮肿,疲乏无力,肢体困重,尿少纳差,腹满,脉沉细,舌苔薄腻,舌质淡红。 脾主运化,脾虚运化功能减退,水湿与精微凝聚为湿浊,流于孔窍、肌肤,化为膏脂、湿邪,

老中医:对肥胖症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治疗方法

一、对肥胖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肥胖的成因较复杂,多数学者认为肥胖与体质、年龄、饮食习惯、劳逸、情绪、遗传等因素有关。 首先,肥胖与人之先天禀赋有关,这大抵与现代医学所指出的本病有遗传倾向相吻合。 其次,与过食肥甘、膏梁厚味有关。摄入精美而多,其有余部分化为膏脂,蓄积体内,则为"膏人"、"脂人"、"肥人"。 再次,久卧、久坐、活动过少,也是肥胖的重要原因。 另外,外感湿邪,入里内蕴,侵袭脏腑和内伤七情,影响脏腑功能,也常为发生肥胖的因素。脏腑之中以脾、肾、肝、胆与肥胖的关系密切。脾气不足,不能正常化生精血,输布精微,充养周身,而变成膏脂痰湿,蓄于肌肤,发为肥胖。肾气不足,不能正常化气行水,助脾健运,通调水道而湿浊内聚,溢于肌肤加重肥胖。 二、对肥胖症的治疗之法 肥胖症者除了体形肥胖,腹部膨隆,肌肉松软,皮下脂肪臃垂,活动气短,容易疲劳等共同表现外,还可因性别、年龄、职业等不同而有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故中医治疗方法也较多。但治病必求其本,抓住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为主,标实以膏脂、痰浊为主;又脾为生痰之源,治疗以健脾化痰,利湿通腑为总则。具体归纳以下治疗之法。 (一)化湿法用于脾虚湿阻型,以神倦乏力,胃口欠佳,胸宇憋塞为主要表现者。代表性方剂有二术四苓汤,泽泻汤,防己黄芪汤。

(二)祛痰法即祛痰化湿法,主要用于常有头重若裹,痰浊阻遏,胸阳不展,胸满痞塞者。按照肥人多痰的理论,化痰湿是肥胖症的一个主要的治疗原则,常贯穿在治疗过程的始终。代表方二陈汤和温胆汤。 (三)利水法用于脾虚湿阻型,以面浮跗肿,或尿少浮肿,腹胀便溏为主要表现者。代表方剂是五皮饮和导水茯苓汤。 (四)通腑法肥胖患者平素嗜好烟、酒,大便干燥,或习惯性便秘,瘀浊积蓄,腑气不畅而伴有腹胀、胸闷、憋气者。可用调胃承气汤和防风通圣丸(散)。或单味大黄长期服用,以通腑化浊,发和五脏。亦有报道,用牵牛子"通瘀消胀,久服令人体轻瘦"。 (五)疏利法主要用于肝郁气滞型,肥胖患者症见口苦烦闷,妇女月经不调,经闭或经前乳房胀等。可用疏肝利胆法,代表方剂大柴胡汤和逍遥丸(散)。 (六)健脾法常用于神倦乏力,少气懒言,或大便溏薄,胃口不好而肥胖者。健脾法是重要法则,其代表方是异功散和五苓散。 (七)消导法患者兼有饮食自倍,食后胀满,舌苔腻者;或食少而肥者,常佐以消食导滞,促进代谢。用保和丸。 (八)温阳法病久,年龄偏大者,症见怕冷,腰酸,四肢沉重,嗜睡,湿盛,脾肾阳虚型者。宜温阳利水,常用济生肾气丸即加味肾气丸及苓桂术甘汤。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基本治则之血病治则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基本治则之血病治则 血病治则:血为水谷之精华,出于中焦,生于脾,宣于肺,统于心,藏于肝,化精于肾,功司濡养、滋润,调和五脏,洒陈六腑,维持着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临床上,血之为病,证有血虚、血瘀、出血、血寒、血热之分。其治疗则有补、行、止、凉之异。血虚则补:血虚是指血液不足或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一种病理变化。心主血,肝藏血,脾生血统血,肾精可化而为血,所以血虚多与心肝脾肾有密切关系。气为阳,血为阴,气能生血,血能载气,根据阳生阴长的理论,血虚之重证,于补血方内常配人补气药物,可收补气生血之效。血虚与阴虚常常互为因果,故对血虚而兼有阴虚者常配伍补阴之品,以加强其作用。补血药多滋腻,可妨碍消化,故对湿滞中焦、脘腹胀满、食少便溏者慎用。如必须应用,则应与健脾和胃药同用,以免助湿碍脾,影响脾胃之健运。血脱则固:下血不止,崩中漏下,诸大出血,皆属血脱,用涩以固脱。凡脱则散而不收,故用酸涩温平品,以敛其耗伤。凡治血脱者,于止涩药中加入气药。如,大失血又当用固脱益气之法。气能行血,血能载气,所以血脱必然导致气脱,即气随血脱,并非单纯的血脱,甚则阴竭阳脱,出现亡阳亡阴之危候。血瘀则行:血瘀是指血液运行迟缓和不流畅的病理状态。“血实者宜决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瘀者行之,总以祛瘀为要。祛瘀又称消瘀:在具体运用活血化瘀法时,应注意以下原则:辨证精确:运用活血化瘀法,除正确地掌握瘀血的诊断指征外,还必须分清其病位之表里脏

腑经络、病性之寒热、病势之或虚或实,方能收到预期效果。如活血化瘀虽是治瘀血证的总则,但瘀血有轻重缓急之分。故活血化瘀又有“和血行瘀”、“活血化瘀”、“破血逐瘀”之别。一般来说,应根据瘀血程度的轻重,分别按和血行瘀、活血化瘀、破血逐瘀三法之序,先轻后重。切勿不分轻重,动辄破瘀攻逐,虽能取快于一时,但瘀去而正伤;掌握药性:活血化瘀疗法的作用是通过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药物和方剂来体现的。因此,必须掌握药物的特性。其一,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是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血瘀之因有寒热之分。“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医林改错》)。因此,要根据药物之寒热温凉分别选用。其二,活血化瘀药物除具有通行血脉、调畅血气、祛除瘀滞的共同功效外,每味药还可兼有行气、养血、凉血、止血、消症、通络、利水、疗伤、消痈等不同作用:其三,某些活血化瘀药物,对疾病或病变部位具有敏感性。如消症除痞之三棱,莪术、阿魏,治疗肿块之黄药子、刘寄奴,瘀血在上部用川芎,下部用牛膝,瘀血人心用郁金,在肝用泽兰等等。掌握这些药性,选药组方可恰到好处;熟悉配伍:血瘀往往是由多种原因而引起的,所以活血化瘀必须根据辨证的结果,视具体情况配合其他疗法,才能充分发挥它的功效。临床常用的配伍有:理气行气、补气益气,补血养血、止血消症、凉血温经、清热解毒等。血寒则温:血寒是指寒邪侵袭经络,气血流行不畅,或素体阳虚,虚寒内生,而致气血凝滞而言,以寒痛为其临床特征。以温经散寒药通经活络,和和血行血之品相配伍。血热则凉:血热是脏腑火热炽盛,热迫血分,或外感温热邪气侵入血

中医肥胖辩症分型

中医肥胖辩症分型 1、脾虚湿阻型:主要表现是肥胖浮肿、疲乏无力、肢体困重、尿少、纳差、腹满。脉沉细、舌苔薄腻、舌质淡。当以健脾利湿为治,可选用香砂六君子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四君子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参苓白术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 2、胃热湿阻型(湿阻不化,郁久化热):主要表现是头晕、消谷善饥、肢重困楚、怠惰、口渴喜饮。脉滑稍数、舌苔腻微黄。当以清热利湿为治,可选用甘露消毒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芩连片,每次5片,每日3次口服;葛根芩连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 3、肝郁气滞型:主要表现是胸胁胀闷,胃脘痞满,月经不调或闭经,失眠多梦。脉细弦,舌苔薄,舌质暗。当以疏肝理气,行气消滞为治,可选用逍遥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舒肝片,每次5片,每日3次口服;柴胡疏肝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 4、脾肾两虚型(脾肾阳虚):主要表现是疲乏无力,腰酸腿软,阳痿阴冷。脉细无力,舌苔薄,舌质淡。当以健脾温肾、利湿消肿为治,可选用济生肾气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阳和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人参健脾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 5、阴虚内热型:主要表现是头昏、头胀、头痛,腰痛酸软,五心烦热。脉细数,微弦,舌苔薄,舌质红。当以养阴益肾为治,可选用知柏地黄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生脉饮,每次1支,每日3次口服;精乌冲剂,每次10克,每日3次冲饮。 6、肝火上炎型:主要表现出为肥胖,头目眩晕,耳鸣如潮,面红目赤,口苦咽干,胁肋灼痛,烦躁易怒,不寐或恶梦纷纭,或吐血衄血,便秘尿赤,舌质红,苔黄糙,脉弦数。当以清肝泻火为治,可选用丹栀逍遥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决明降脂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栀麦清热颗粒,每次10克,每日3次冲饮。 7、肝胆湿热型:主要表现为肥胖,胁肋胀痛,口苦纳呆,口气臭秽,呕恶腹胀,大便不调,小便短赤,或阴囊湿疹,或睾丸肿胀疼痛,或带下黄臭,外阴瘙痒,舌苔黄腻,脉弦数。当以清泄湿热,疏利肝胆为治,可选用茵栀黄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3次口服;龙胆泻肝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3 次口服;熊胆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8、痰浊中阻型:主要表现为肥胖,头目眩晕,头痛头重,胸闷心悸,食欲不振,呕恶痰涎,肢体困重,或见形体丰肥,或闭经,舌苔白腻,脉滑。当以祛湿化痰为治,可选用防风通圣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五苓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苏合香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9、气血不足型:主要表现为肥胖,少气懒言,乏力自汗,面色苍白或萎黄,心悸失眠,舌淡而嫩,脉细弱。当以气血双补为治,可选用八珍合剂,每次10毫升,每日3次口服;归芪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3次口服;胶参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3次口服。10、气滞血瘀型:主要表现为肥胖,情志抑郁,易怒,胸闷而喜叹息,胸胁或乳房胀满,走窜疼痛,少腹疼痛,性情急躁,或月经不调,痛经,或咽中如梗,吞之不下,吐之不出,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中医基础理论整理笔记

第一章绪论 5)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转化,是指一事物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重、极、甚都是阴阳相互转化的内在因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定义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关于事物和现象的完整性、统一性和联系性的认识,贯穿于中医的生理、病理及诊治等各个方面。 整体观念主要内容 1)人体整体联系的统一性 a.形态结构的统一性 b.生命物质的统一性 c.机能活动的统一性 2)人与外环境之间的统一性 a.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b.人与社会的统一性 整体观念的意义 1)整体生理观 2)整体病理观 3)整体诊断观 4)整体防治观 5)整体观现实意义:a.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b.强调天地人三才一体;c.强调人命至重 辨证论治 (1)辨证论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方面,是中医察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 辨证,就是通过对四诊(望、闻、问、切)所搜集的临床资料(包括症状、体征、病史)进行分析、归纳综合,从而辨识出疾病在这一特定时间范围的原因、病位、性质及邪正关系等病理本质内容,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 论治,则是在辩证基础上所确定的治疗法则。 (2)“症”、“病”、“证”的区别联系: 1)症:指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单个的独立的具体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 2)病:是机体发生病变时,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及规律所作的概括。 3)证:指证候,是对疾病过程中某一特定病理阶段的 病因、病位、病性及病势(邪正盛衰)四要素的高度概括,反映了病变本质。 “症”、“病”、“证”三者有着密切的关系:症是证的依据,证的本质即是由一组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反映出来的。证是病的某一特定阶段病理变化的实质,中医学尤注重对证的辨识。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精气学说 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1)精:在古代哲学中又称精气,泛指气,是指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包括人体)的本原,有时是指气的精粹部分。在中医学中,精是指精,是人体生命的构成本原,是一种有形的液态物质。 (2)气:是无形而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的本原。在中医学中,气是推动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来源,是无形的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 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1)气机:指气的运动。 2)气化:指气的运动产生宇宙中各种变化的过程。 (3)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阴阳学说 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的概括。阴阳学说是研究事物阴阳的属性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古代哲学思想,是古代朴素的宇宙观和方法论。 阴阳的基本特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凡运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属于阳的范畴。 凡静止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的范畴。 阴阳的属性 1)阴阳的普遍性 2)阴阳的相关性 3)阴阳的相对性 在一定条件下,阴阳之间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所谓“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4)阴阳的无限可分性 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无限可分性。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

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研究概况与展望

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研究概况与展望 发表时间:2011-06-15T10:07:04.98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0期供稿作者:魏爱民 [导读] 单纯性肥胖症是一种慢性疾病,临床上尚无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手段 魏爱民(嘉应学院医学院广东梅州 514031)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0-0412-03 【摘要】单纯性肥胖症是一种慢性疾病,临床上尚无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手段,而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症具有疗效确切、不易反弹、较为安全等特点,值得推广应用。本文就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作简要综述。 【关键词】单纯性肥胖症针灸疗法综述 单纯性肥胖症是一种慢性疾病。目前此病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增加,临床上尚无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手段,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症越来越被广大患者所青睐。迄今业已取得一系列临床与实验研究成果,现简要综述如下。 1 临床研究 1.1 体针疗法 李嘉等[1]将单纯性肥胖患者分三型来治疗。胃肠腑热型取曲池、上巨虚、足三里、内庭等;脾胃气虚型取三阴交、阴陵泉、中脘、气海、足三里等;真元不足型取中脘、关元、支沟、照海等。治疗40例,有效率为92.5%。王红玉[2]取脐周八穴(天枢、滑肉门、外陵均取双侧,下脘、石门)治疗肥胖症,治疗6O例,有效率为90%。蔡敬宙[3]治疗单纯性肥胖症。主穴:足三里、丰隆、梁丘。配穴:脾虚气弱加三阴交、关元、气海;痰郁气滞加中脘、曲池、膻中;中焦火盛加厉兑、天枢、公孙。治疗50例,有效率为82%。卞利军[4]分轻、中、重度肥胖治疗。轻度取穴中脘、太乙、滑肉门、天枢等,配以合谷、足三里;中度肥胖除上述穴位外,加中柱、四满、外陵、大柱;重度肥胖除上述轻、中度肥胖的穴位加减外.加脾俞、胃俞、大肠俞、三焦俞。结果发现轻、中、重度肥胖有效率分别为93.3%,95.5%,93.4%。陈东琳[5]治疗单纯性肥胖患者,一般主穴取足三里、天枢、阴陵泉、丰隆、太冲。胃中燥热取上巨虚、曲池、内庭;肠燥便秘取曲池、天枢、支沟;湿困脾胃取阴陵泉、中脘、丰隆;肝阳上亢取太冲、曲池、三阴交;心脾两虚取心俞、脾俞、神门、隐白;脾肺气虚取脾俞、肺俞、列缺、复溜;气阴两虚取膻中、太溪、阴谷、照海。治疗120例,总有效率为83.3%。 1.2 耳穴疗法 袁志荣[6]用耳穴压丸治疗45例单纯性肥胖患者,主穴选用神门、大肠、内分泌、三焦、便秘点等,配以交感、小肠、脾、胃等,总有效率88.9%。胡芝兰[7]应用耳针减肥50例,取内分泌、脾、胃、饥点、三焦、皮质下、神门、卵巢。每次取3~4个耳穴,埋揿针,两耳交替使用,每日三餐前15min各按压耳穴1次.每次每穴约按50次。2~3天更换耳穴1次,8次为1疗程,休息1星期后再进行第2个疗程。3个疗程后,显效14%,进步70%,无效16%,总有效率84%。张忠志等[8]应用耳针治疗418例单纯性肥胖患者,耳穴取大肠、小肠、内分泌、交感,以揿针刺入并固定。3天换针1次,两耳交替,10次为1疗程,以3个疗程为准。418例患者中,针刺前后体重平均降低 (3.7±1.0)kg,最多降低11.5kg。孙培华[9]采用耳穴辨证王不留行籽贴压治疗肥胖症。主穴取神门、交感、内分泌、三焦。脾虚湿阻型配肺、脾;胃热湿阻型配胃、结肠、小肠;肝郁气滞型配肝、胆(胰);脾肾两虚型配结肠、直肠、肺;食欲亢进配口、外鼻、皮质下、胃。治疗120例,有效率为92%。 1.3 穴位埋线法 王国明等[10]选用水分、三阴交、天枢、丰隆,进行穴位埋线治疗60例,总有效率98.3%。植兰英等[11]用穴位埋线法治疗肥胖症。取穴为五脏背俞穴、天枢、足三里、丰隆、三阴交、公孙等穴;腹部、腿部、腰臀部视脂肪厚度,相应选取3~5个刺激点。穴位埋线完毕后,在背、腰、腿、腹部,分别加拔火罐。治疗30例,有效率为93.3%。王莉莉等[12]取中脘、天枢埋线为主治疗肥胖症。治疗35例,有效率为91%。吴卫平[13]采用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80例。穴位取天枢、大横、中脘、气海、梁丘、上巨虚、足三里、丰隆。常规消毒后,用注线法,埋入0号羊肠线,以无菌干棉球按压片刻,外敷创可贴。20天1次,3次为1疗程。治疗总有效率95%。 1.4 灸法 单用灸法者报道不多,唐春雨等[14]取足三里、中极、关元配以天枢、丰隆、太渊、脾俞,用艾条间接灸,施雀啄法或旋转法,总有效率74.1%。于嫦琴等[15]应用自制的光灸减肥仪取中脘、足三里、天枢、大横、气海、关元、丰隆、阴陵泉,每次3~5穴,治疗儿童单纯性肥胖症101例,并与耳压疗法进行对比。结果光灸疗法明显优于耳压疗法,且治疗后患者血脂、血糖、皮质醇等均有明显好转。施茵等[16]采用温针灸治疗脾虚型肥胖症。主穴中脘、水分、气海、天枢等,针刺得气后予以温针灸治疗,每次每穴2~3壮,治疗36例,有效率为88.9%。 1.5 芒针疗法 王承山等[17]报道杨兆钢将24例肥胖患者辨证分型为胃热炽盛、脾虚湿困、心脾两虚、脾肾阳虚四型。主穴取气海、关元、水道、中脘、提托、天枢、大横、足三里。操作方法取5寸长芒针刺腹部穴位达3.5~4寸,气海、关元、水道、提托用捻转补法,令针感向脐上放散,天枢、大横、中脘用平补平泻法,令针感在局部放散。足三里刺1.5~2寸,施捻转补法。其余根据辨证分型各自选取相应配穴,并施以补泻手法。结果24例患者经1~4个疗程(12次为1疗程)后,体重减轻12kg以上者20例,体重减轻6kg以上者4例,有效率为100%,且相关并发症有所控制。 1.6 综合疗法 1.6.1 耳体针结合疗法 耳体针结合疗法目前是单纯性肥胖症的主流疗法。王明[18]采用针刺配合耳穴疗法治疗肥胖806例,体针:主穴为脐周8穴。其他根据不同证型配穴,每次留针25min。根据肥胖的不同程度,每星期2~3次,l2次为1疗程。耳穴:饥点、内分泌、脾、胃,便秘加大肠,月经不调加肾区、三焦。配合饮食调理。结果:总有效率98.9%。金京玉等[19]用针刺加耳穴疗法减肥56例。主穴:体穴,梁门、天枢、水道、梁丘、丰隆、三阴交、公孙等均取双侧;耳穴:内分泌、大肠、耳中、脑点、腹等。配穴:钢性倘刃吞逖ㄈ∧谕ァ⑶ 亍⑸暇扌椋欢 ㄈ〖⒌恪⒎危怀υ锉憬嵝吞逖ㄈ∏ 亍⒅Ч担欢 ㄈ》巍⒅背ο露巍J ь⑽感腿≈须洹⑺ 帧⑷ 踅坏龋 ㄈ☆ⅰ⑸觥n⑸鲅粜樾吞逖ㄈ☆⒂帷⑸鲇帷⑻ 祝 镁姆ǎ欢 ㄈ∑ⅰ⑸觥>?疗程(10d)治疗,总有效率92.8%,并在临床观察中发现胃中蕴热型患者见效较快,而脾阳虚患者见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