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管瘤超声造影表现

肝血管瘤超声造影表现
肝血管瘤超声造影表现

肝血管瘤的超声诊断

肝血管瘤的超声诊断 刘建军 发生在肝脏的血管瘤较其他脏器多见。本病是一种血管的先天性畸形,发生率在0.35%-2%之间。有人认为,发生在肝脏中的大多数为海绵状血管瘤,由于肿瘤较小,大部分患者不引起症状。 一、肝脏毛细血管瘤 常较小,直径一般在1-3cm,为肝内的毛细血管局部过度增生所致,单发的多见,也可为多发。 声像图表现: 1、肝脏的外形、轮廓多无变化,只有当病变较大,并位于近肝脏表面处,轮廓可稍有突起。 2、大部分病变区境界清晰,回声较高而分布尚较均匀;少数病变区回声低于肝组织回声,仅与周围肝组织之间有回声较高而明显的线状境界。 3、病变区内部均可观察到细小如大头针状圆形或管状无回声区,形成筛状结构;并可观察到有些肝组织内的小血管直接通入病变内部,使病变区边缘出现凹陷性缺损。 4、病变可为单个或多个,常位于靠近肝脏边缘或肝表面处、临近肝内较大血管或与肝内血管有密切关系。 5、病变远侧回声多无明显变化。 6、随访观察,短期内病变区多无明显增大现象。 7、彩色多普勒检查:大多数较小肝血管瘤内血流难以显示,少数

病例可见病变内及病变周围有相连的细小静脉血流,血流分布可以稀少或较密,对低回声型血管瘤的诊断极有帮助。 二、肝脏海绵状血管瘤 本病多为单发性,一般生长缓慢。大的血管瘤可出现上腹肿块,,肝肿大,肿块有的可压缩,有的硬而有结节感,。切面上肿瘤呈紫颜色,系由多数囊状或筛状间隙所组成,间隔厚薄不一,囊腔内充满血液,形成的血栓及间隔可发生钙化。 声像图表现: 1、肝脏有局限性增大、增厚、轮廓不规则。 2、病变区范围常较大,形态不规则,与周围组织间境界有的可不清晰。 3、病变内部回声强弱不一,呈条索状或蜂窝状,并有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的无回声区,其内侧壁多较整齐。如有钙化灶存在,可出现小区强回声并伴声影。 4、如病变部位位于肋缘下或剑突下时,稍加重探头压力,常可观察到病变区前后径缩小,内部无回声区亦同时有缩小征象,去除压力后,仍恢复至原来图像。 5、后方回声不增强。 6、彩色多普勒检查:病变区常可显示较多的条状、点状静脉血流,有的血流与周围肝组织血流相通,如检出病变内有小区窦状静脉血流时,诊断更可确定。 三、临床意义

肝血管瘤常见的检查方法有哪些

肝血管瘤常见的检查方法有哪些 肝血管瘤是肝脏的良性肿瘤,早期多无症状,不容易被诊断,往往要结合一些有关检查才能确诊,目前临床上常采用的检查方法有:超声波检查、放射性核素血池扫描、肝动脉造影、CT 、核磁共振成像等等。 1、B型超声检查 B型超声检查常作为肝血管瘤的首选检查方法,声像图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均匀高回声的肿块,少数大血管瘤可见网状不均匀回声,偶尔伴有钙化。 2、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 肝血管瘤的典型CT表现为密度均匀、边界清楚的低密度肿块;静脉造影动态CT扫描显示为由四周向中心逐渐充盈的密度影,密度与周围肝组织相同。 3、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磁共振成像检测肝血管瘤的特异性高达92%~100%,T1像显示瘤体密度与周围组织密度相同,而T2像瘤体显示高信号。 4、肝动脉造影检查 肝动脉造影能显示直径超过1cm的瘤体,对肝血管瘤的诊断准确率较高,表现为早期造影剂充盈且持续染色,呈现“棉絮团”或“雪树状”特征性表现,但此检查方法具有创伤性,不作为常规检查方法。 5、放射性核素血池扫描检查 放射性核素血池扫描诊断肝血管瘤的阳性率可达100%,但其敏感性较低,不能发小直径低于3cm的小病灶。 温馨提示:肝血管瘤损害了肝脏的代谢作用。肝脏是人体内最活跃的代谢器官,几乎参与体内全部物质代谢过程,对维持生命十分重要。肝的代谢功能一但发生紊乱,整个机体将受到很大影响,所以我们要定时体检,及时发现肝血管瘤。 【参考文献:《肝胆外科诊疗与风险防范》《肝脏肿瘤外科学》】

原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db4028883.html,/gxgl/2014/0522/173519.html

肝血管瘤如何进行鉴别诊断

肝血管瘤如何进行鉴别诊断 由于肝血管瘤早期症状不明显,所以定期检查身体可以及早发现肿瘤的状态,对于身体的康复会有所帮助,肝血管瘤是肝胆外科疾病,手术治疗、放射治疗、中医治疗等治疗手段均可治疗肝血管瘤。肝血管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如B超、CT、MRI是目前诊断肝血管瘤的主要方法。肝血管瘤B超确诊率为57.0%-90.5%,超声造影为94%,CT为73.0%-92.2%,MRI为84.0-92.7%,肝动脉造影为62.5%。 B超 超声检查价格便宜,简便易行,普遍率高,无创伤痛苦,安全可靠,可短期反复动态观察病灶变化,获得更多的信息,它是CT、MRI所不及的。肝血管瘤的B超表现多为高回声,呈低回声者多有网状结构,密度均匀,形态规则,界限清晰。较大的血管瘤切面可呈分叶状,内部回声仍以增强为主,可呈管网状,或出现不规则的结节状或条块状的低回声区,有时还可出现钙化高回声及后方声影,系血管腔内血栓形成、机化或钙化所致。 造影超声 近年来,造影超声在肝脏占位的鉴别诊断中的作用逐渐被广大医生所认识。对影像学表现不典型的肝血管瘤病例,可考虑选择性采用肝脏造影超声检查。典型的血管瘤超声造影表现为动脉期于周边出现结节状或环状强化,随时间延长增范围逐渐向中心扩展,此扩展过程缓慢,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仍处于增强状态,回声等于或高于周围肝组织,这种“慢进慢出”的增强特点与螺旋增强CT类似。有报道造影超声对小肝血管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达100%、87%、94%。 螺旋增强CT CT平扫检查表现为肝实质内境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病灶,少数可为不规则形,CT值约30HU左右。动态CT或螺旋CT多期对比增强扫描多数具体典型表现:在快速注射对比剂后20-30s内,动脉早期病灶边缘出现结节状强化,增强密度高于正常肝脏的增强密度;随着时间的延长,在注射对比剂后50-60s,即进入门静脉期增强,对比增强灶相互融合,逐渐向病灶中心推进,强度逐渐降低;数分钟后延迟扫描,整个肿瘤均匀增强,增强密度也继续下降,可高于或等于周围正常肝实质的增强密度,整个对比增强过程出现“早出晚归”的特征。部分海绵状血管瘤,延迟扫描时肿瘤中心可有无强化的不规则低密度区,然而肿瘤周围部仍显示这种“早出晚归”的特征。 MRI

实时超声造影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实时超声造影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关键词】超声 近年来,随着超声造影技术的发展和新型超声造影剂的面市,超声造影在肝脏疾病诊断中得到较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 1 实时超声造影的特点 实时超声造影具有以下特点:(1)安全性高,副作用小。外周静脉注射造影剂数分钟后,微泡中的惰性气体从肺部呼出,不影响肝、肾功能。这对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具有更高的安全性。(2)敏感性高,用量少,不干扰血液循环。一般1次注射~ ml即可满足诊断需要。(3)微泡大小均匀,直径<10 μm,有类似红细胞的血流动力学特征,不渗透到血管外组织间隙,是真正的血池显影剂,更适合进行组织灌注研究。(4)不需要做过敏试验和高压注射泵。普通注射器外周静脉推注即可,注射后无全身发热等不适感,患者的舒适性和依从性明显提高。(5)可在短时间内重复注射,有利于动态观察病变。 (6)超声造影设备体积小,移动方便。可在不宜搬动的危重患者床旁开展,及时为临床处置提供重要诊断信息。

2 实时超声造影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肝脏局灶性病变 随着探头阵元数的提高,宽频探头技术、组织谐波成像及空间实时复合成像等技术的应用,二维超声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检出能力明显提高,可检出>2 mm的液性病灶和>5 mm的实性病灶,但对于小病灶的鉴别诊断能力有限。虽然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显示肝肿瘤中较大的血管,对肿瘤的诊断和分级有一定参考价值,但不能显示肿瘤内的微血管灌注,而且容易受到呼吸、心跳运动产生的多普勒伪像干扰[2]。实时超声造影明显提高了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能力,目前已和增强CT、增强MRI并列为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的主要影像学手段[3-4]。它对小病灶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高于增强CT[1]。原因是: (1)超声探头对肝脏进行多切面连续扫描,而增强CT以一定的层厚进行扫描。由于断层扫描的层距和容积效应,导致肝脏小病灶遗漏。(2)低机械指数超声造影显示肝脏恶性肿瘤动脉相灌注较增强CT更敏感[5]。(3)低机械指数超声造影自注射造影剂开始到造影剂消退进行实时动态全程观察,可以捕捉到病灶造影过程中一些稍纵即逝的动态变化特征,如局灶性结节增生早期动脉相轮辐状增强、部分小血管瘤早期动脉相快速向心性增强、胆管癌周边动脉相短暂的不规则增强等,从而提高了肝脏局灶性病变分类的准确性[6-7]。而增强CT为间歇扫描,一般在动脉相、门脉相及延迟相中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肝脏血管瘤的诊断价值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肝脏血管瘤的诊断价值 发表时间:2016-07-21T16:00:09.570Z 来源:《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8期作者:李玉华 [导读]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肝脏血管瘤的临床价值。 牡丹江康安医院(原传染病医院) 157000 【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肝脏血管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30例肝血管瘤患者的资料,与增强CT诊断相比较,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肝脏血管瘤诊断的准确率。结果:本组30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肝脏血管瘤患者,经增强CT确诊29例,准确率为96.7%。结论:通过临床实验证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检查和诊断肝脏血管瘤具有准确率高、操作简单、方便快捷、无创伤、无风险等优点,便于随访观察,是肝脏血管瘤检查、诊断的首选,值得临床推广。【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肝脏血管瘤;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8-326-01 肝脏血管瘤属于肝脏肿瘤中的常见良性肿瘤,占肝脏肿瘤中的75%~86%,多于体检中发现,其生长缓慢,常不需手术治疗,不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造成影响[1-2]。肝脏血管瘤的形成是由于肝脏血管中仍有发育异常的血管细胞,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形成肝脏血管瘤。肝脏血管瘤病情的发展主要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发展:一种方式是内皮细胞逐渐增大,出现退化或纤维化现象,另一种方式是内皮细胞并未出现明显的增多,但血管向迂回发展、逐渐形成血管团,实际上是肝脏血管发生病变产生畸形所致。目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被广泛的运用在各种医学检查方面,该项检查具有操作简单、无创面、血流检出率高等优势,极大的弥补了过去采用二维超声诊断肝血管瘤的不足之处,进而大幅提高了肝血管瘤检出的准确率[3]。为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肝脏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我们选取了2014年3月~2016年3月我院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30例肝血管瘤患者的资料,与增强CT诊断相比较,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们选取了2014年3月~2016年3月我院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30例肝血管瘤患者的一般资料,均为初发病例,其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34~62岁,平均(44±1.5)岁。肝血管瘤单发者17例,多发者13例,临床无相关不适症状。经肝脏增强CT确诊29例 1.2方法本组患者均接受肝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查仪器选择美国GE公司生产的vivid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超声探头选择腹部探头,探头频率采用3.5 MHz,选用腹部检查模式。患者取仰卧位或左侧卧位,充分暴露腹部,首先采用二维模式观察肝脏肿块位置、数目、大小、形态、实质回声特征、与周围组织关系、有无包膜及有无晕环等。然后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肿块的周边及内部血流情况,并对血流进行分级评定,针对病灶内部和周边血流使用彩色多普勒能量图和CDFI来检查,使用彩色多普勒模式确定血管位置后嘱患者减慢呼吸,采用脉冲多普勒(PW)来检测峰值阻力指数、血流速度等,数据均测量3次,取平均值为最后检测数据。经肝脏增强CT检查进一步诊断。 1.3 肝脏肿块血供分级标准[4] 0级:肿块周边及内部未见明显血流信号;Ⅰ级:肿块周边及内部可见1~2个点状或短棒状血流信号;Ⅱ级:肿块周边及内部可见3~4个点状或短棒状血流信号或肿块内部可见较长的血管;Ⅲ级:肿块周边及内部可见丰富血流信号,可见4个以上点状或短棒状血流或肿块内部可见2条以上血管。血流信号丰富=Ⅱ级+Ⅲ级。 2结果 本组30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肝脏血管瘤患者,经增强CT确诊29例,准确率为96.7%。 3讨论 肝血管瘤超声图像可呈高回声型、低回声型、混合回声型、无回声型表现[5]。高回声型的中的血流多为静动脉血,因此血流信号弱,在加压探头观察下其压缩性不佳,该类型多为毛细血管瘤;低回声型的血流信号一般为动脉血,血流信号强且丰富,通过加压探头可观察到其压缩性佳,该类型多为蔓状血管瘤;混合回声型中的血流信号强且丰富,通过加压探头可观察到病灶具有较强的压缩性,观察到这种状况该病灶多为海绵状血管瘤。肝血管瘤周边出现的动脉血流主要是因肿瘤挤压而绕行或包绕肿瘤的肝动脉。大部分肝血管瘤的供血血管近似于正常的肝动脉,不增粗,由于瘤体内血液流动缓慢,彩色多普勒扫查时彩色血流信号检出率极低。 肝血管瘤为肝血管窦的囊状扩张,因此生长缓慢、血流信号不明显,而原发性肝癌呈浸润性生长方式,血供丰富,易压迫周围组织[6]。对于二者的鉴别,有研究显示,原发性肝癌常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缘不清晰、内部回声不均匀,可见占位效应,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其周边及内部丰富血流信号,肝固有动脉峰值流速和最小流速较高;肝血管瘤表现内形态规则、边缘清晰、内部回声均匀,一般无占位效应,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其周边及内部血流信号不丰富,门静脉血流流速较高。目前,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肝脏病灶的显示与定位日益精确,甚至能够显示直径5 mm以下的肝脏病灶[7],成为临床诊断肝血管瘤的首选。总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有效诊断肝血管瘤,操作简单、方便快捷、无创伤、无风险,便于随访观察,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杨潇瑾,张振纲,杨道锋,等.原发性肝癌介入术后并发症治疗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3):20-21,88. [2]张宗利,黄建成,王庆良,等.152例肝血管瘤的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1,14(4):281-285. [3]张立平,杨斌.实时超声造影在肝脏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安徽医学,2012,33(10):1353-1355. [4]李芳.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肝脏肿瘤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2):107-108. [5]Seshadri RM,Besur S,Niemeyer DJ,et al. Survival analysis of patients with stage I and II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fter a liver transplantation or liver resection [J]. HPB(Oxford),2014,25(10):1111-1112. [6]卢李华,陶振勤,秦玲莹,等.超声造影在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8):21-22. [7]刘金明,赵震宇,李涛,等.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介入治疗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1):17-18.

超声造影

超声医学最新进展——超声造影技术 前言 回顾医学超声发展的历史,我们看到,70 年代崛起的实时灰阶超声(real-time grey-scale ultrasound )即 B 型超声或二维灰阶超声断层扫描技术,奠定了现代超声诊断的基础,为超声极为广泛地临床应用铺平了道路;80 年代发展起来的彩色多普勒成像技术,使现代超声影像诊断极具特色,为心血管和全身器官组织血流的无损检测和血流动力学研究开创了新的领域;90 年代以来,许多超声新技术的出现可谓层出不穷,其中对医学超声最具影响力并能进一步提升其在现代影像技术中地位者,莫过于超声造影成像,即造影增强超声(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und)。借助于静脉注射造影剂和超声造影谐波成像技术,能够清楚显示微细血管和组织血流灌注,增加图像的对比分辨力,大大提高超声检出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这和增强CT 扫描极为相似。如今造影不仅进一步开拓了临床应用范围,提高常规灰阶/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诊断水平,在靶向治疗方面还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总之,超声造影是重大的技术革新和研究方向,是医学超声发展历程中新的里程碑。 超声造影的概念 Barry B. Goldberg 是世界上研究开发新型超声造影剂的先驱者,他对各类超声造影剂的研究和应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Goldberg 等将微泡超声造影剂称作血管造影剂(vascularcontrast agents)或血管增强超声造影剂,它有别于通常用于胃肠造影的口服造影剂(oralagents)。因此,超声造影有血管造影剂和口服或灌肠造影剂 2 类,前者也称微泡造影剂。十多年来,超声造影增强或血管超声造影技术的发展最为迅速。微泡超声造影剂初始研究阶段,最早用于造影的气体主要是空气和氧气,其后,是以CO2自由微气泡为代表的无壳膜造影剂静脉注射和经导管肝动脉内注射进行超声造影。90年代开始新型超声造影剂问世,以Levovist(利声显)、Albunex 和Echvist 为代表的含空气微泡的壳膜造影剂,称为第一代新型造影剂。此后,更有含惰性气体的SonoVue(声诺维)、Options 等为代表的壳膜型造影剂出现,亦称第二代新型造影剂。新型造影剂微泡的平均直径约3~5μm,可以顺利通过肺循环,实现左右心室腔、心肌以及全身器官组织和病变的造影增强。微泡超声造影剂的安全性:经大量实验研究和超过万例临床应用经验证明,微泡造影剂是安全的。据测算,超声造影每次静脉注入的微泡含空气/气体总量小于200μl(0.2 ml),没有发生气栓的任何危险;目前上市的造影剂中只有利声显的壳膜是由半乳糖构成,其余造影剂多以白蛋白、磷脂或聚合物等构成,易被人体自然代谢,对人体不会产生毒副作用。因此,是比较理想的超声造影剂。研究指出,第二代新型超声造影剂采用低溶解度和低弥散性的高分子量含氟惰性气体如SF6、C3F8 等,可显著延长微泡造影剂在人体血液中的寿命,增加了微泡的稳定性。超声造影原理 超声造影剂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以CO2 自由微气泡为代表的第一代无壳膜型造影剂,以Albunex 和Levovist (利声显) 为代表的第二代含空气微气泡有壳膜型造影剂,及含惰性气体的新型微泡造影剂如SonoVue 、Optison、Echogen 等。这些造影剂的基本原理都是通过改变声衰减、声速和增强后散射等,改变声波与组织间的基本作用,即吸收、反射和折射,从而使所在部位的回声信号增强。理想的超声造影剂微泡要小至能够通过肺、心脏及毛细血管循环,以便通过简单的外周静脉注射即可造影,并可以在成像中稳定地保持其声学效应。研究发现采用低溶解性、低弥散性的高分子气体如含氟气体,可以提高微泡在血液中的寿命,增加稳定性。随着高分子化学的发展,国外有学者利用可生物降解多聚体材料来替代人血白蛋白和磷脂等自然物质,改变微泡的外壳组成,从而避免了由于这些自然物质本身的局限性而造成的声学效果不稳定等问题。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多聚体微泡的开发是最具有前途的超声造影剂,它可以通过改变聚合条件使其声学特性可以设计,可为某种成像条件“量身定做”适合

浅谈肝血管瘤的B超声像图表现分析

浅谈肝血管瘤的B超声像图表现分析 发表时间:2011-08-26T14:28:04.98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8期供稿作者:谢丽芬1 李东圃2 [导读] 在肝脏的B超检查中,肝血管瘤是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为了对肝血管瘤患者的B超声像图特征进行进一步的了解 谢丽芬1 李东圃2 (1揭阳市人民医院超声诊断科广东揭阳522000) (2揭阳市揭东县曲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东揭阳515500) 【中图分类号】R7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8-0109-02 【摘要】目的对肝血管瘤的B超声像图表现进行分析和讨论。方法以2009年1月~2010年6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88例肝血管瘤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全部患者均进行B超检查,在进行检测前,患者取常规仰卧位,如情况需要,则取右侧卧位或深呼气,在检查过程中,医护人员对患者肝脏的形态、大小、回声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准确的进行了记录。结果患者肝血管肿瘤的直径在1.5~8.0cm之间,其中,单发78例,多发10例。回声稍强者有72例,回声稍低者有16例,全部患者均在经CT、MRI的隔期最终观察后证实。结论由于B超检测具有经济、无损伤、方便等特点,在肝血管瘤检查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供了更多的保障,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肝血管瘤B超检测声像图表现 在肝脏的B超检查中,肝血管瘤是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为了对肝血管瘤患者的B超声像图特征进行进一步的了解,从而提高临床诊断的正确率,本次研究以2009年1月~2010年6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88例肝血管瘤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对肝血管瘤的B超声像图表现进行分析和讨论,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次研究以2009年1月~2010年6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88例肝血管瘤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其中,男性患者48例,女性患者40例,患者的年龄在8~74周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 2.5周岁。全部患者都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均为进行常规体检或对其它疾病进行B超检查时发现。 1.2 方法在进行检测前,患者取常规仰卧位,如情况需要,则取右侧卧位或深呼气,在检查过程中,医护人员对患者肝脏的形态、大小、回声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准确的进行了记录。 1.3 仪器本次研究所使用的是日本东芝Nemio型超声诊断仪,探头的频率为3.5MHz。 2 结果 在本次研究的88例患者中,肝血管肿瘤的直径在1.5~8.0cm之间,其中,单发78例,多发10例。回声稍强者有72例,这些患者在声像图方面,肝内探及类圆形或圆形的稍强回声团,边界较为清晰,在肿瘤内部能够发现管状、大头针状的细小的无回声区,组成筛状结构,同时可见一些肝组织小血管与病变内部联通,周边未见低回声晕环。回声稍低者有16例,患者的肿瘤呈类圆形,边界较为清晰,全部患者均在经CT、MRI的隔期最终观察后证实。 3 讨论 肝血管瘤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若为先天性疾病,则主要是因为肝内小血管的先天性发育异常,若为后天性疾病,则主要是因为肝内小血管组织发生感染、肝组织局部出现内出血或血肿机化、坏死等所诱发的患者肝组织局部血液循环停滞、静脉淤血膨大、血管海绵状扩张。如果按照病理结构对其进行划分,则可将肝血管瘤分为海绵状血管瘤和毛细血管瘤两类,前者是由扩张的血窦构成,后者是由毛细血管构成。患有肝血管瘤的病人一般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所以大多在进行B超检测的时候偶然发现。 在声像图方面,肝血管瘤患者主要表现为强回声、低回声以及混合回声三种类型,其中,强回声患者较为多见,在本次研究中,共有72例患者为强回声,占总数的81.8%。有关研究结果表明,肝血管瘤的病理组织结构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其声像图表现造成影响。患者血腔是否出现了继发性的变化、腔间纤维结缔组织的多寡以及肿瘤内血腔的大小都会对内部回声的表现造成影响。例如血栓的机化。若患者的肿瘤结节内部呈现出强回声光团,那么他们的血腔往往比较狭小,并被显著增厚的纤维组织所环绕;若患者的强回声光团内可见网络结构,那么他们的血腔会较其他患者更大,而腔间的纤维结缔组织则相对更薄;若患者的声像图为低回声的网络状结节,那么他们的肿瘤内部会存在多个相对较大的或独立、或相互融合的血腔,腔间主要为输送且薄的纤维结缔组织,还会有血栓形成。在那些表现为混合图像的患者中,血管瘤会较其他患者更加巨大,血腔大小不等,腔间存在着薄厚不一的纤维结缔组织,血腔内部则存在着钙化、肌化、出血坏死或血栓等复杂的病理变化。这些都是导致B超图像杂乱的主要原因。如果在临床检测的过程中遇到此种病例,医护人员一定要做到仔细观察,并尽可能进行一些其它的检查,以便进行综合判断,避免因误诊而导致患者最佳治疗时机的错失。 一般来说,肝血管瘤病变都难以显示出血流,少数患者能够显示出病变组织内部与周围组织通过一些或密集、或稀疏的细小静脉血管相连。小肝癌患者则大多呈现出低回声区,不仅轮廓更加清晰,而且分布也更加均匀,有时会表现出包膜,病变内部无筛状结构。 总的来说,由于B超检测具有经济、无损伤、方便等特点,在肝血管瘤检查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供了更多的保障,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冯海玲,郝娟.56例肝血管瘤的B超诊断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0(6),87-87. [2]刘传奇,徐卫东.CT与B超结合诊断肝血管瘤的价值[J].健康大视野(医学分册)2007(5):17-18.

超声造影在肝脏的应用

超声造影在肝脏的临床应用 近十年来,随着高效、稳定的新型造影剂的不断研发应用,以及造影剂成像相关技术的飞速发展,超声造影技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它不仅能增强组织器官回声强度及多普勒信号强度,提高辨别细微结构能力和血流显示的敏感性,并且能够显示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注状况。超声造影技术已成为现代影像技术中观察组织器官结构同时显示血流功能状况的技术,并将影像诊断推进到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新高度。同时,随着分子影像学的迅速发展,靶向性微泡造影剂也将为影像诊断及治疗学带来革命性的突破。 一、超声造影剂及其成像基本原理 综合超声造影剂的基本结构和显效方式不同,可以分为微泡类造影剂和微粒类造影剂,其中研究应用的主要类型为微气泡类造影剂。在气泡外加一层薄膜保证气体不弥散溶入血液,克服了自由气泡存活时间过短的局限性,直径小于10μm左右的包膜气泡可通过肺循环,用于左心及外周器官造影。此类包膜微泡造影剂是目前应用与发展的主要方向。含悬浮颗粒的胶状体可用于增强组织器官的背向散射,且有较好的造影效果,它的存活时间长,但考虑到毒性的影响,只能小剂量使用,限制了其应用范围。 新型的包膜类造影剂是目前超声造影剂发展的主流,已成功应用于临床中。基于其同所含气体成份的不同,包膜类超声造影剂可分二代: 第一代造影剂,即空气型微泡造影剂,以Albunex、Levovist为代表,Albunex 系一种以白蛋白为包膜的微泡,其微泡内气体为空气,Levovist系一种以半乳糖为包膜的空气型微泡造影剂。第二代造影剂,即氟化气体型微泡造影剂,以SonoVue、Optison等为代表,与第一代造影剂相比,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微泡内气体变为高分子的氟化气体,另外其微泡包膜由脂质物质/或表面活性剂代替了蛋白类,使微泡稳定性更佳。这些变化使得第二代造影剂具有更优的稳定性与持久性,是目前应用于临床的主要超声造影剂,主要表现为非特异性的组织造影增强。 目前,一种新型超声造影剂—靶向性超声造影剂的出现,将超越超声造影剂仅提供血流与组织灌注学信息的局限。Klibanov等在这个领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预测靶向性微泡造影剂将成为第三代超声造影剂的主流。

肝血管瘤诊断和治疗多学科专家共识(2019完整版)

肝血管瘤诊断和治疗多学科专家共识(2019完整版) 成人肝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随着人群健康体检的普及和影像学检查手段的进步,其检出率日益增多,致使愈来愈多的肝血管瘤患者需要诊断与治疗。近年来,国内外对肝血管瘤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和影像学特点、诊断及治疗的研究取得一定进步,但尚缺乏高级别的临床研究证据。目前,国内外学界对肝血管瘤的临床特征与诊断、治疗指征界定、风险评估以及治疗方法选择等问题尚缺乏统一的认识,从而使肝血管瘤的误诊和“过度治疗”的事件时有发生,甚至导致患者身心利益严重受损。因此,联合多学科专家共同参与制订肝血管瘤诊断和治疗的专家共识势在必行。本共识旨在规范肝血管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提高相关专业领域医务人员对肝血管瘤的认识和诊断与治疗水平,进而造福于患者。 1. 肝血管瘤的流行病学 肝血管瘤由于临床症状不明显,最初仅从尸检标本中检出。近年来通常在健康体检时被偶然发现。基于670 000健康体检人群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肝血管瘤的发病率约为1.5%,男女比例约为1.3∶1,高发年龄段为40~60岁,约占58%(尚未公开发表的数据)。 肝血管瘤通常被认为系胚胎发育过程中血管过度发育或分化异常导致的血管畸形,其中以肝海绵状血管瘤最常见。既往研究结果显示:性

激素可以促使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移行乃至形成毛细血管样结构。如怀孕和口服避孕药可使体内雌激素、孕激素水平升高,导致血管瘤生长,这可能与女性发病相关。随着对肝血管瘤认识的逐步加深,尤其是影像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该病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日益提高。根据肿瘤直径及数目可表现为孤立、多发和弥漫生长。根据肿瘤含纤维组织多少,可分为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等亚型,其中以海绵状血管瘤最多见。 一项纳入5143例的全国多中心真实世界研究结果表明:海绵状血管瘤占96%(尚未公开发表的数据)。肝血管瘤属肝脏良性病变,无明显恶变表现及倾向。瘤体主要由大量血管组织构成,与正常肝脏实质间仅由一层纤维鞘分隔,通常由肝动脉供血,部分患者伴有动静脉瘘。海绵状血管瘤的形态学表现多样,规则圆形和卵圆形与不规则病灶之比约为2∶1,后者可呈大片状或分叶状外观,表面不平或有脐凹,若同时并存皮肤及其他器官多发血管瘤,则称为血管瘤病。绝大部分肝血管瘤因无恶变倾向,可终身与瘤共存,但仍有部分患者因血管瘤进展,出现腹痛等症状或并发自发破裂出血,存在一定的致命风险而需进行治疗。 2.肝血管瘤的诊断 2.1 临床表现

超声造影

肝脏超声造影临床应用指南 一、适应证 1.肝脏局灶性病变(Focal liver lesions, FLLs)的定性诊断,如: (1)常规超声检查或体检时偶然发现的病变。 (2)慢性肝炎、肝硬化,常规超声筛查时发现的病变。 (3)有恶性肿瘤病史,定期超声随访中发现的病变。 (4)肝内脉管(门静脉/肝静脉/下腔静脉/胆管)内的栓塞物,不能明确其性质。 (5)复杂性囊肿或囊实性肿物。 2.常规超声疑似存在病变,或者其它影像检查发现病变但常规超声未能显示或显示不清,CEUS可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并进一步做出定性诊断,或在CEUS引导下进行组织活检、介入治疗。 3.对移植肝,CEUS用于全面评估受体和供肝血管的解剖和通畅程度,以及随访中肝内 出现的异常病变。 4.肝外伤(详见「腹部实质性器官创伤超声造影临床应用指南」)。 5.肝脏肿瘤消融治疗中CEUS的应用: (1)治疗前明确肿瘤性质、大小、位置、数目及血供状况。

(2)治疗中引导定位。常规超声上病灶显示不清或边界模糊、肿瘤残留或局部复发难以与原先的消融灶区分时,可采用CEUS引导靶向穿刺,以达到精准的治疗。 (3)治疗结束后即刻或次日判定消融是否有效,以确定是否需要补充治疗。 (4)随访中判定肿瘤的局部治疗效果。 6.肝癌肝动脉栓塞化疗(Transcatheter hepatic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局部放疗、注药治疗及靶向治疗等疗效的评价。 二、检查前准备 1.造影剂制备及注射要求参见总论。 2.建立患者周围静脉通道。 3.了解受检者临床资料(病史、实验室和其它影像学检查)和检查目的,判断是否适合CEUS检查,排除禁忌症(见总论);并获得知情同意。 三、检查方法 按下列顺序分3个步骤: 1.常规超声检查 2.造影条件设置: 进入造影检查模式,调节成像条件(方法参见总论)。 3.实施造影:

肝脏血管瘤 影像片

肝脏血管瘤 摘要: 影像学检查(如B超、CT及MRI)是目前诊断肝血管瘤的主要途径。x线平片检查无多大的意义,只有巨型肝血管瘤才会显示右膈肌抬高,消化道气体受压改变,而且无特异性,当肿瘤出现钙化时才会考虑到肝血管瘤的可能...

影像学检查(如B超、CT及MRI)是目前诊断肝血管瘤的主要途径。 x线平片检查无多大的意义,只有巨型肝血管瘤才会显示右膈肌抬高,消化道气体受压改变,而且无特异性,当肿瘤出现钙化时才会考虑到肝血管瘤的可能。 1.B超显示为边界清晰的低回声占位伴有后方不甚明显的回声增强效应。简单易行而无刨伤性,属首选影像学方法。B型超声可检出直径>2cm的肝血管瘤。典型表现为边界清晰的低回声占位伴有后方不甚明显的回声增强效应。但大多数小血管瘤为强回声,瘤体直径多<5cm,当瘤体较大时,其边界可呈清楚的花瓣状或分叶状,内部有时可见散在的点状低回声和少许纤维束光带。因瘤体回声较肝组织强,内部结构易于辨认,因此诊断符合率高。较大的血管瘤(多>5cm)则表现为内部高低混杂回声,边界不整,形状不一,此为瘤内有纤维性变、血栓形成或坏死所致。有时肝癌也可有类似图像,因此需做其他影像学检查加以鉴别。 2.CT CT平扫下肝血管瘤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低密度灶,可多发或单发。绝大多数密度均匀,边界清楚,脂肪肝内血管瘤密度较高。瘤内机化较多时呈星状或裂隙状低密度,有时瘤内可显示不定形钙化。瘤体直径>5cm时,肝叶有明显的变形,表现膨胀性局限性突出,边缘光滑整齐。CT增强造影对肝血管瘤的定性有很大的帮助,尤其在与肝癌的鉴别上,肝血管瘤与肝癌在平扫图像上多表现椭圆形低密度影,二者cT值(P>0.05)亦无鉴别意义,因此增强检查必不可少。根据血液在肝血管瘤中的特殊变化,“两快一慢”的CT增强扫描技术是诊断肝血管瘤的必要检查手段。 肝血管瘤的cT增强特征表现为:早期病灶边缘呈高密度强化与同层之腹主动脉一致;增强区域呈进行性向心性扩展;延迟(>5min)扫描病灶呈等密度充填,再延迟1h后病灶又恢复到平扫时之低密度,有学者把这种征像简称为肝血管瘤特有的对比剂“快进慢出”表现。而肝癌的cT增强表现为“快进快出”的特有CT征像,即为早期(动脉期)整个病灶达到均匀或不均匀之高密度,随后迅速下降与密度上升的肝实质密度接近,2-3min肝实质CT值开始下降与继续下降的病灶密度接近,从而出现两次等密度交叉征,然后对比剂迅速排出,恢复到平扫时的低密度影。肝转移瘤则多发于中老年患者,有原发病史。在CT增强早期。其边缘或整个病灶出现明显强化。但在肝门静脉期对比剂基本排出,有的可有“牛眼”征,延迟扫描病灶呈低密度,很少出现等密度充填,可与肝血管瘤相鉴别。 3.MRI MRI对本病具有特殊的诊断意义,不会遗漏较小的病灶。T1弱信号,T2 高强度信号,是鉴别肝癌的重要指征。T2WI表现为特征性的“灯泡征”样高信号,如静脉注射钆螫合物(Gadolinium chalate)增强扫描可查及直径<1.5mm的血管瘤,并能提高其诊断正确率。时间的延长是成人肝血管瘤的特征,对儿童则提示血管瘤内无血栓形成。应注意的是,源于胃癌、肉瘤、类癌的肝内转移灶可呈均匀高信号,即所谓“灯泡征”。与肝血管瘤极为相似,此时需结合临床病史、肝血池显像、肝动脉造影和肝细针穿刺活检等加以确诊。 4.动脉造影肝血管瘤动脉造影是肝血管瘤最可靠的诊断方法之一。因为海绵状血管系由扩

肝血管瘤的诊断及中医治疗

肝血管瘤的中医诊治 肝血管瘤(中医名为:肝症瘕)是一种常见的肝脏肿瘤,小者可无症状,大者则可以引起食欲不振、嗳气、胁胀痛等症状。本病属于中医学症瘕范畴。中医古籍对症瘕颇多认为是七情内伤,导致肝气郁滞,气滞血瘀,瘀积日久,则成症瘕。本病的病因以气滞血瘀者为多件,或因饮食失节,脾虚失运,水湿不化,聚而成痰,痰滞脉络,与血气相结聚积而成症瘕。 对本病的治疗,多采用行气疏肝、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主,但在具体治疗中应分辨气滞、血瘀之偏重。 如血瘀,就采用:羚羊骨、水牛角、牛黄、赤芍清热凉血止痛;柴胡、黄皮核、素磬针等理气开郁;丹参红花活血化瘀;炒山甲、皂角刺、川足软坚散结、走窜经络。如气滞,就采用:柴胡、郁金、黄皮核、素磬针等行气解郁;配丹参、红花、三棱、莪术、大黄活血化瘀;炒山甲、皂角刺、川足软坚散结、通络止痛。 采用经多年铁氏祖方临床实践成果首创:“活血化瘤系列”与“清肝解毒颗粒”制剂疗效更佳。 症瘕之症,与一般的气滞血瘀病症不同,其往往淤积日久,非单纯行气活血之法可以奏效,故在选用药材时,在用行气、活血药的同时,配炒山甲、皂角刺、川足,不仅能软坚散结,而且能通络止痛,具有独当一面的功效。 肝血管瘤的治疗偏方:组成:党参30g,赤芍、枳壳、郁金、白术、鳖甲各15g,当归、柴胡、茯苓、鸡内金、淫羊藿、山茱萸各12g,三棱、莪术各10g,丹参、何首乌各20g。 疗效:经服药1个月后自觉症状减轻,食欲增加,精神佳。继以上方随症加减调治3个月,经ct复查肿块比前缩小1/3。后以上方加工成药散间断服至1年。经省某医院彩超检查:肝脏右后叶见1个椭圆形结节状肿物,回声约2.2cm×1.7cm,肿块周边尚清晰,内部回声分布均匀,呈较强回声。提示:右肝结节型实性占位性病变,考虑肝血管瘤。随访近2年,患者体健,能正常工作。 组成:柴胡、郁金、赤芍、白芍、枳壳、甘草、丹参、刘寄奴各10g,鳖甲6g。 加减:肝质硬者,加三棱、莪术、黄芪;神疲乏力者,加党参、茯苓、白术;结石者,加大黄、金钱草;胁胀痛者,加丝瓜络、金橘叶。 制用法:将上药研为粗末,每日1剂,水煎服。每次煎40分钟。配用蜈蚣12条,参三七15g,土鳖虫30g,研末装胶囊。3粒(约1g)/次,3次/日,口服。 疗效:用上药治疗肝血管瘤21例,临床治愈4例,显效12例,好转5例,总有效率100%。 以上就是我们对肝血管瘤的治疗偏方的介绍,希望可以帮助到患者。虽然说偏方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一定要让医生看过以后方可食用。在此,祝患者早日康复。

肝脏血管瘤影像学表现

肝脏血管瘤影像学表现 肝血管瘤影像学表现韩礼良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表现为暗红、蓝紫色囊样隆起。 分叶或结节状柔软可压缩多数与邻近组织分界清楚。 中年女性多见女性的发病率是男性的倍。 多次妊娠妇女的血管瘤发病率高。 经皮肝穿为禁忌。 AFP不升高。 肝脏血管瘤分类海绵状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无恶变潜能。 其切面呈蜂窝状、充满血液、镜检显示大小不等囊状血窦、其内充满红细胞时有血栓形成血窦之间有纤维组织隔纤维隔内见有小血管及小胆管偶见被压缩之肝细胞索。 纤维隔及血窦内的血栓可见钙化或静脉石。 偶尔肿瘤内血栓形成出现钙化较大肿瘤可出现坏死囊变。 分类硬化性血管瘤:其血管腔闭合纤维间隔组织较多呈退行性改变。 血管内皮细胞瘤: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活跃,易致恶性变。 肝毛细血管瘤:血管腔窄纤维间隔组织多。 发病机制目前肝血管瘤的病理发生机制尚不清楚现有两种不同的认识。 其一认为是血管畸形其增长是由于血窦在血流作用下的扩张。

其二认为肝血管瘤是真性肿瘤其增长是由于新血管组织的形成。 临床表现小血管瘤多无明显症状及体征较大血管瘤或近包膜可有肝区胀痛右上腹可触及包块肝大。 厘米以上者约伴腹部不适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肝血管瘤内可有纤维组织、机化血栓可因反复血栓形成而导致肿瘤肿胀、引起肝包膜牵拉胀痛。 肝血管瘤偶可或因挤压等诱发破裂并出现腹腔积血。 肝血管瘤的危害性随着瘤体增大临床症状及体征逐渐明显损害肝脏的代谢作用逐渐出现肝功能异常肝血管瘤偶可或因挤压等诱发破裂并出现腹腔积血危及生命★如果瘤体直径小于cm无临床症状且动态观察其静止不发展定期复查即可否则应予治疗。 *超声可检出直径cm的肝血管瘤。 典型表现为边界清晰的低回声占位伴有后方不甚明显的回声增强效应。 大多数小血管瘤(cm)为强回声。 较大的血管瘤(cm)则表现为内部高低混杂回声边界不整形状不一此为瘤内有纤维性变、血栓形成或坏死所致。 *B超血管瘤的典型超声特征为强回声。 这指的是正常肝脏背景下的强回声。 如果是脂肪肝则血管瘤可以显示低回声。 强回声型:边界清晰、锐利浮雕样、细筛网状。 低回声型:边界清晰外周稍强回声带包绕。

怀疑肝血管瘤需做那些检查项目

怀疑肝血管瘤需做那些检查项目 肝血管瘤由于病灶位置隐匿,早期不易被发现,当患者出现不适症状时应及时就诊检查。目前临床上的检查方法有很多,各自都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应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那么,怀疑肝血管瘤需做那些检查项目呢? 肝血管瘤是肝脏的良性肿瘤。以肝海绵状血管瘤最常见。肝血管瘤表现为暗红,蓝紫色囊样隆起。分叶或结节状,柔软,可压缩,多数与邻近组织分界清楚。病人一般无自觉症状。 怀疑肝血管瘤需做那些检查项目: 由于临床上大多肝血管瘤患者瘤体较小,且多无症状,所以诊断并非容易,往往要结合一些有关检查方能确诊。目前临床上常采用的检查方法有:超声波检查、(包括 A 型超声和 B 型超声检查),放射性核素血池扫描、肝动脉造影、动态 CT 、核磁共振( MRI )。 1、B超 常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均匀高回声的肿块。大血管瘤可见网状回声不均,有时可见钙化。 2、CT 典型的血管瘤的CT表现平扫为密度均一边界清楚的低密度肿块;静脉造影动态CT扫描显示为由周边开始的密度增强,此后逐步向中心充盈,并且与周围肝组织呈等密度。 3、MRI 检测血管瘤的特异性可达92%~100%,血管瘤具有很高的T2信号,而T1强度则与周围相等。 4、X线诊断 巨大血管瘤引起肝脏明显增大时,单片可以显示肝脏增大。胃肠钡剂造影,也可显示胃肠道受推压的表现。有时血管瘤钙化,表现为条索状致密影,有呈放射状排列的倾向,偶尔可见静脉石,多数肝脏血管瘤较小,也不钙化,所以单片

和胃肠钡剂造影往往不能显示,只有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才能发现。由于其特异性不高,故临床上应用较少。 5、放射性核素血池扫描诊断 一般认为血池扫描的特异性高,阳性提示诊断价值几乎达100%。但其敏感性较低,小于3cm的病灶不易检出,而3cm以上的血管瘤CT表现常较典型。 6、肝动脉造影 对诊断本病准确率高,能显示1~2cm大小的血管瘤。表现为早期造影剂充盈且持续染色,可有特征性的“棉絮团”或“雪树状”样表现。此方法为创伤性检查,临床不作为首选。 以上内容为大家详细的介绍怀疑肝血管瘤需做那些检查项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专家提示:一旦发现患有此病需尽早去医院进行检查诊断并接受治疗。 原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db4028883.html,/gxgl/2015/0724/227509.html

肝血管瘤

1、发病率 2、病理 肝血管瘤主要有两种:一是毛细血管瘤,二是海绵状血管瘤。前者好发于幼儿,常多发,瘤体小,直径多为2cm以下。后者常见于中年患者,多为单发,也可多发,肿瘤直径一般在3cm以上,甚至大到占据整个肝叶。病变左、右肝叶的发生率大致相等。两种血管瘤病理组织学上表现相似,都可以见到大小不等的血管腔隙,腔内充满新鲜血液,间质中有中等量的结缔组织,有时出现间质黏液变,肿瘤中央纤维化常见,有时可出现广泛纤维化。血管腔内偶可见钙化(静脉石)。 3、临床表现 (1)病史与症状体征:肿瘤生长缓慢、病程常达数年以上。50%-70%的患者临床无症状,仅在查体或其他原因行超声或CT等检查时发现。少数肿瘤较大(5cm以上)患者可出现压迫症状,主要是上腹不适、发热、嗳气、腹胀、腹痛等。体格检查可触及腹部包块,包块与肝脏相连,表面光滑,质地柔软,有囊性感及不同程度的压缩感,有时可呈分叶状。 (2)实验室检查:多无异常发现,部分患者可有贫血表现。 4、影像学检查 (1)B超: 1)毛细血管瘤:肿瘤常较小,直径1-2cm,多单发,位于肝表面和邻近血管处,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肿瘤多为高回声,分布不均匀,可见细小圆形小暗区或管状无回声区,边缘可见凹陷,形成网状结构,部分肿瘤边缘为线状高回声,内部为低回声,有时低回声内见细小光点。 2)海绵状血管瘤:肿瘤较大时呈不规则形,边缘锐利。内部回声强弱不等,可呈蜂窝状或条索状,低回声型肿块周边可见强回声带,巨大者强回声内可见不规则无回声区,边界清楚。(2)CT:平扫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低密度病变,边界清楚,边缘光滑或轻度分叶。密度多均匀,肿瘤较大者,其中心可见不规则更低密度区,少数中心可有钙化。增强扫描大多在60s内,个别在2min内出现边缘增强,部分血管瘤增强病灶可占据肿瘤的大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增强灶逐渐由边缘向中央扩大,延迟10-15min后,肿瘤变为等病灶或高密度。较大肿瘤中心的更低密度可始终不增强,系瘤内血栓机化形成纤维瘢痕或有坏死所致。(3)MR:T1加权像表现为均匀性低信号或混杂性低信号(内有更低信号区),如有出血,可表现为高信号。T2加权像,随着TE的延长,肿瘤信号强度也增高。重度T2加权像肿瘤信号可达到或超过胆囊和脑脊液信号。肿瘤的纤维瘢痕在T1、T2加权及质子密度像上均表现为低信号。 (4)血管造影:供应肝脏血液的动脉大小、形态及走形多正常。在动脉早期血窦显影,可见多发血管湖,一直持续至静脉期后达30s。一般无增粗、不规则的新生供血动脉存在。血窦显影通常呈环形或“C”形,系肿瘤中央纤维化或血栓、出血所致。有时可见动-静脉瘘。肿瘤较大者,可见血管增多、增粗且受压、移位。 5、介入治疗 (1)适应症及禁忌症: 适应证:①肿瘤较大,邻近器官受压移位,引起明显压迫症状者;②肿瘤较大,引起肝薄膜紧张导致疼痛者;③肿瘤破裂、出血者;④手术切除前准备;⑤肿瘤虽小,但一般治疗对疼痛效果不佳者。 禁忌证:①单发或多发肿瘤,病变较小(直径小于4cm)且趋于稳定、无临床症状者;②病变直径大于8cm或合并有动-静脉瘘者不适于经皮经肝瘤内注射治疗;③有血管造影禁忌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