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

XXXXXX骡子坳石材厂(采矿区)

生态修复工程

施工图设计

XXXXXX

二〇二〇年四月

XXXXXX骡子坳石材厂(采矿区)

生态修复工程

施工图设计

编写单位:

项目负责:

报告编写:

审核:

审定:

分院院长:

总工程师:

院长:

提交单位:XXXXXX

提交时间:二〇二〇年四月

目录

1前言 (1)

1.1任务由来 (1)

1.2阶段性工作成果 (1)

2编制依据和标准 (3)

2.1编制依据 (3)

2.2编制标准 (4)

3工程设计 (5)

3.1设计目标 (5)

3.2设计原则 (5)

3.3设计依据与标准 (6)

3.4工程总体布局 (6)

3.5工程分项设计 (8)

3.6主要工程量汇总 (18)

4投资预算 (20)

5项目施工组织设计 (21)

5.1施工条件 (21)

5.2施工交通条件及施工总体布置 (23)

5.3施工方法及施工机械基本要求 (23)

5.4施工工序及进度计划 (25)

5.5施工管理与监理 (26)

6工程实施效益评价 (27)

6.1生态效益 (27)

6.2防灾及社会效益 (27)

6.3经济效益 (28)

6.4生态环境效益 (28)

附件:

一、设计图册

二、预算书

1前言

1.1任务由来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和全国生态环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湖南省以“一江清流、一湖碧水”为主线,以自然恢复、绿色修复为手段,通过源头控制、过程拦截、末端修复和区域综合治理,实施水环境、农业与农村环境、矿区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工程等四大工程,打造“清水长廊”,实现清水入湖、清流出湘,在长江经济带的龙腰上、在祖国中部构筑起坚实的生态安全屏障。

根据《XXXXXX石材行业污染整治方案》(XXX人民政府办公室,2019年3月26日),XXX将对XXX6家石材企业全部关停退出,并由XXX人民政府对关停企业完成生态修复。骡子坳石材厂(采矿区)并其中6家石材企业关停中的一家,受XXX自然资源局委托XXXXXX(以下简称我院)进行采石场生态修复工程施工图设计工作。

我院于2020年3月受XXX自然资源局委托,开展了对XXXXXX骡子坳石材厂(采矿区)矿山生态环境修复的施工图设计和预算编制工作,并于2020年4月完成全部施工图设计文件。

1.2阶段性工作成果

1.2.1详细地勘成果

(1)经现场调查本次修复区域分为南、北2个区域,主要由I区(工业广场)、II 区(地形地貌景观破坏)、III区(废石堆)、IV区(露采区)、V区(材料堆场)组成,总修复面积为72685.1m2,详细分区信息见表1.2-1。

(2)勘查区所在地属于构造剥蚀低中山地貌,海拔1200~1400,相对高差约

200m,自然坡度一般为25~35°,最大50°,地形总体上呈南东高北西低态势,沟谷形态呈“U”字形。因露天采矿,微地貌变化很大,多形成陡坡、平台、山崖地貌。地表基本无植被覆盖,无居民居住,周边则为较茂密的灌木林,形成鲜明的对比。

(3)骡子坳石材厂(采矿区)地处岩背村管辖范围内,区内矿业开发活跃,主要以露采方式为主,对环境破坏很大,经执法已全部关闭。

(4)区内主要矿山环境问题是废石堆积、露采区的开采、材料堆场、工业广场的修建等压占土地资源、破坏自然地形地貌景观等,造成大面积水土流失,植被荒芜,土地贫瘠,并伴生有废石堆滑坡地质灾害。这些区域的垂直投影面积达58071.2m2,集中连片分布,视觉效果极差。其中以废石堆破坏最为严重,面积达14601.6m2,约占整个区域的20%。

(5)区内废石以花岗岩角砾、碎石、块石混杂堆积,并常见有块径超过1m的花岗岩岩块石,随坡堆积,松散,废石堆边坡坡度一般在30~35°,位于山体中上部与沟谷地带的废石堆相对较稳定,位于斜坡中部、靠近山脚地带沿自然斜坡堆积的废石堆则多

处于相对稳定~欠稳定状态,以坡面浅部的水土流失型小滑塌为主,使坡面冲刷成槽。

(6)根据《湖南省土地整治项目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技术指南》(湖南省土地综合整治局),区内素填土(废石)按表层土壤质地划分,属于砾质土,砾质含量大于50%,部分达到70%;项目区成土母岩母质为花岗岩,高程介入1201-1500米之间,为山地黄棕壤。

(7)修复区内极少植物生长,所见的植物主要有芦茅根、马尾松与葛藤为主,成活率较低,生长缓慢,覆盖率低,自然恢复难度大。但在部分土壤颗粒较细的地段,有植物生长,并形成群落,宜予以保留,并进行生长环境改造,有利于其更好地生长。

(8)近1~2年部分矿山自然生产了些马尾松,但杂乱,生势慢,还没能体现整体效果;既有水土保持工程主要区内修路建设的一些边坡支挡、排水等措施。都对矿山生态环境起到了一定的保护,因其量小、分布局限,系统性不够,在整体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的背景下,效果较差,需要修补并加强。

(9)生态环境保护是国家三大攻艰战之一,保护好青山绿水,全面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使土地得到平整,地面林草植被增加,水土得以保持,环境得到美化,地质灾害得到治理,为振兴乡村、社会经济转型提质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具有显著的生态与环境效益,是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

(10)对区内生态环境破坏区以林地修复为主,采用林、灌、草与藤相结合的方式,局部平整、水源条件好的区域,进行耕地修复。

(11)区内矿山工业广场,建议进行修缮加固作为遗址保留。

(12)建议在南部区块的南侧斜坡上设取土场,分布为全风化花岗岩,厚度较大,距离修复区近,交通方便,基本可满足本项目生态修复使用。在开采时,应剥离表土统一堆放,待开采土体后,再覆盖至土料场区,使其自然生态修复。

(13)区内有部分地段未经开挖破坏,植被生长整体较好,主要有废石散落其间,建议在项目实施时先进行封育管理,不得破坏。对于已破坏区域的生态修复,宜选择与周边植物群、植物类型相同的植物种,使其能更好更快适应场区水土环境,自然生长,与周边植物环境形成整体。

(14)综上结论,区内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为占用与破坏土地资源、破坏地形地貌景观两大类,影响程度为严重。

2编制依据和标准

2.1编制依据

2.1.1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15年修订);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11年修订);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国务院,2011年修订);

(4)《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94号,2003);

(5)《湖南省环境保护条例》(湖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13年);

(6)《湖南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湖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02年);

(7)《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湖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18年修订)。

2.1.2政策文件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发〔2015〕12号);

(2)《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见》(环发〔2008〕126号);

(3)《湖南省“矿山复绿”行动规划》;

(4)《湖南省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专项规划》;

(5)《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6〕31号);

(6)《湖南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湘政发〔2017〕4号);

(7)《湖南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湘政发〔2018〕20号);

(8)《关于加快建设绿色矿山的实施意见》(国土资规〔2017〕4号);

(9)《XXXXXX石材行业污染整治方案》(XXX人民政府办公室,2019年3月26日)。

2.2编制标准

(1)《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技术规范(试行) 》(HJ 651-2013 );

(2)《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50433-2018);

(3)《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2008);

(4)《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50434-2018);

(5)《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规范》(GB 51018-2014)

(6)《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T50596-2010)

(7)《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 192-2015);

(8)《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2018);

(9)《水工建筑物荷载设计规范》(SL744-2016);

(10)《水工挡土墙设计规范》(SL379-2007);

(11)《边坡喷播绿化工程技术标准》(CJJ/T 292-2018);

(12)《生态型土地整治项目工程技术规范》(DB43/T 1407-2018);

(1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

(14)《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2006);

(15)《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3-2011);

(16)《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11);

(17)《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DZ/T 0221-2006)。

3工程设计

3.1设计目标

本项目设计目标如下:

(1)通过保留部分矿山道路,使项目区道路与外界道路连通,并形成完整路网,方便人、车通行,便于项目区后期开展生态环境修复工作;

(2)通过现有排水沟清理,同时在项目区自然沟道新建排水沟、堆积体坡面新建截、排水沟使项目区雨水安全有序排除;

(3)通过地形整理等措施,为造林创建良好立地条件;

(4)通过实施挡墙护坡等措施,保障堆积体和露采开挖面稳定,消除地质灾害隐患,保护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5)采用撒播乔灌草植物种以及人工铺设椰纤维植被毯等新材料、新工艺加快重点治理区植被恢复;

(6)通过穴状整地栽植乔木修复林地;

(7)通过对材料堆场的翻耕、培肥等措施恢复旱地;

(8)通过配置景观乔灌草植物对项目区工业广场、平台等绿化美化,打造景观节点,提升项目区景观格局。

(10)通过修建安全防护栏,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3.2设计原则

3.2.1安全有效

在遵循设计标准的前提下,保障措施的安全稳定,最大限度地发挥恢复措施的生态效益。在保障边坡安全与稳定的同时,改善项目区的生态环境与周边的人居环境。

3.2.2技术可行、经济合理

采用可行性强的新技术、新工艺,提高植被恢复效率,同时减少种植土等常规材料外购,就地取材,节约成本。对现有沉沙池、工业厂房等进行保留,节约投资。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逐步探索适合该地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的新技术、新工艺,为今后其它地区废弃矿山治理积累经验。

3.2.3多重效益、相互统一

科学、合理地除灾排险,绿化美化露采边坡,恢复植被,改善区域环境及景观,改善矿区面貌。保证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实现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相互统一,造福当地人民,为项目区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加快桑梓镇经济结构转型,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3.2.4生态优先、综合治理

充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优先采用生态措施,辅以必要的工程措施,两者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对项目区生态环境差、地质灾害隐患、水土流失、排水不畅等问题进行综合治理,消除安全隐患,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

3.2.5因地制宜、因害设防

根据项目区现状,结合自然条件、矿区环境治理要求、存在的主要问题等,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合理确定治理措施。工程措施应适合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并可有效消除灾害;植物种尽量选用乡土树种、草种,使立地条件与植物特性相互适应,提高植物成活率,保障植被恢复效果和最大地发挥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3.2.6重点治理与一般治理相结合

坚持重点治理与一般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布置各项治理措施,建立选型正确、结构合理、功能齐全、效果良好的矿区生态建设与保护综合体系。重点治理区在消除安全隐患、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对可视范围进行景观打造,提升矿区景观格局。

3.3设计依据与标准

(1)挡墙工程参照《水工挡土墙设计规范》(SL379-2007)设计。挡土墙基础应埋深至旧土层或基岩上,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不低于200kPa;基底摩擦系数取0.7。

(2)截、排水沟设计依据《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规范》(GB 51018-2014)、《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4-2008)设计。其中植草沟、生态袋截排水沟粗糙系数取0.027,浆砌石排水沟粗糙系数取0.025。

(3)种植穴设计依据《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规范》(GB 51018-2014)、《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2-2008),苗木质量符合《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GB6000-1999)规定的I级苗标准。

(4)耕地复垦依据《生态型土地整治项目工程技术规范》(DB43/T 1407-2018)、《土地复垦技术标准(试行)》设计。

(5)滑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根据《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 0219-2006)设计,设计标准为自重K S≥1.10,校核标准为自重+暴雨K S≥1.05。

3.4工程总体布局

本次修复工程分5个大区,分别为工业广场(I)、地形地貌景观破坏(II)、废石堆(III)、露采区(IV)、材料堆场(V),针对每个分区的不同特征采取相适宜的措施进行修复,具体如下:

(1)工业广场(I):通过对沉淀池进行清淤,然后采用普通土回填,再进行地形的整理工作,后在地表植树造林进行复绿;厂房作为遗址予以保留,墙面采用砂浆进行粉刷修缮,在房屋周围种植爬藤类植物进行复绿,在与露采区相接的陡崖处设置安全护栏。

(2)地形地貌景观破坏(II):地表自然生长有草、灌、乔植物,设计进行封育管理,可以自然复绿。

(3)废石堆(III):该区为本项目的重点治理区,堆积体稳定性差,先进行堆积体地形整理,设计以放坡为主,调配区内挖填平衡,后在坡脚设置干砌毛石挡土墙,对于已悬空的水泥路面下设置浆砌毛石挡土墙,最后在坡上覆土50cm,再采用撒播混合物种+椰纤维毯(草灌乔结合)复绿。

(4)露采区(IV):对于深度开采去,通过对年久失修的水池、散落的块石,进行人工清除,而后在坡脚及平台上种植爬藤类的植物进行复绿;对于一般开采区,通过地形整理后,最后在坡上覆土50cm,再采用撒播混合物种+椰纤维毯(草灌乔结合)复绿。

(5)材料堆场(V):对于开挖和填筑形成的边坡进行覆土50cm,再采用撒播混合物种+椰纤维毯(草灌乔结合)复绿,对于平台上采取翻耕、培肥等措施复垦为旱地。

修复区的治理措施体系图见图3.4-1

图3.4-1 项目治理措施体系图

3.5工程分项设计

3.5.1地形整理

(1)措施设计

对项目区的I、III、IV区堆积的废石堆采用机械进行地形整理,整理时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废石堆的粗、细骨料,在区域内进行土石方调配。按照设计标高,结合周边地形采用机械作用。填料应分层回填,含土填料填至最上层,整理后地形坡度控制在45°以下。对于露采区的陡崖上散落的块石、年久失修的水池,机械不适应左右,采取人工清除;对坡下的5处沉淀池进行回填普通土处理,回填前先进行抽水、清淤。

(2)工程量统计

地形整理工程量详见表3.5-1。

表3.5-1 地形整理工程量表

3.5.2排水沟

为保障项目区雨水有序排放,按20年一遇标准设计两条排水沟,在I、II、III、IV 区现有自然沟道处建设主排水沟,坡中为C25砼排水沟,坡下为浆砌石排水沟,排水沟穿路处设置钢筋混凝土涵管;在V区设置一条生态袋排水沟。

(1)C25砼排水沟(PS1-A、PS2、PS3)

排水沟全长631m,贯穿整个I、II、III、IV区,采用C25细石砼现浇,每10m长留伸缩缝一条,缝宽1-2cm,沥青木板填塞,当每段沟不为平直相接时,要设不小于500mm的圆弧相接,当排水沟纵坡大于45%时应设置跌水消能,沟底防滑凸榫设置间距不大于5m。排水沟设计以黏土、碎石土、花岗岩为持力层,要求承载力不小于

150kpa,位于填土区的排水沟,由于地基松散,需先夯实整平,承载力需达到150kpa,才可进行下一步施工。主要尺寸详见排水沟大样图(图号S-MLXF-3-6)。

C25砼排水沟主要工程量见表3.5-2

(2)浆砌石排水沟(PS1)

排水沟全长337m,贯穿整个I、II、III、IV区,采用MU30浆砌石和M10水泥砂浆砌筑,沟槽内壁和沟顶用1:3水泥砂浆强度抹面,厚度3cm,每10m长留伸缩缝一条,缝宽1-2cm,沥青木板填塞,当每段沟不为平直相接时,要设不小于500mm的圆弧相接,当排水沟纵坡大于45%时应设置跌水消能,沟底防滑凸榫设置间距不大于5m。排水沟设计以黏土、碎石土、花岗岩为持力层,要求承载力不小于150kpa,位于填土区的排水沟,由于地基松散,需先夯实整平,承载力需达到150kpa,才可进行下一步施工。主要尺寸详见排水沟大样图(图号S-MLXF-3-6)。

浆砌石排水沟主要工程量见表3.5-3

(3)生态袋排水沟

排水沟全长85m,贯穿整个V区,生态袋排水沟断面为梯形,生态袋规格0.6m×0.3m×0.15m,采用聚丙烯(PP)或聚酯纤维(PET)材料制成的双面熨烫针刺无纺布加工而成,混装土和种子后采用抗紫外线黑色扎口带扎紧,生态袋之间采用连接扣连接。主要尺寸详见排水沟大样图(图号S-MLXF-3-6)。

生态袋排水沟主要工程量见表3.5-4

3.5.3涵管

排水沟PS1共3次需穿越矿山公路,设计采用预埋涵管形式穿越,涵管采用

D=500mm钢筋砼Ⅱ级企口管,300mm垫层先浇筑200mm,安放涵管后再浇筑100mm 垫层作为涵管护管。涵管设计以黏土、碎石土、花岗岩为持力层,要求承载力不小于150kpa,位于填土区的涵管,由于地基松散,需先夯实整平,承载力需达到150kpa,才可进行下一步施工。具体位置见工程措施平面图(S-MLXF-3-3),具体设计断面图见过路涵管设计大样图(S-MLXF-3-7)。涵管主要工程量见表3.5-5

3.5.4沉砂池

排水沟PS1线路较长,贯穿整个I、II、III、IV区,由于项目区地表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严重,考虑项目施工后的短期时间内,在暴雨的作用下水体含泥、砂量较大,本次设计在排水沟PS1的转折处共设置了5处沉沙池,沉砂池采用MU30浆砌石和M10水泥砂浆砌筑,沟槽内壁和沟顶用1:3水泥砂浆强度抹面,厚度3cm。沉砂池设计以黏土、碎石土、花岗岩为持力层,要求承载力不小于150kpa,位于填土区的沉砂池,由于地基松散,需先夯实整平,承载力需达到150kpa,才可进行下一步施工。具体位置见工程措施平面图(S-MLXF-3-3),具体设计断面图见过路涵管设计大样图(S-MLXF-3-8)。

涵管主要工程量见表3.5-6

3.5.5挡土墙

根据本工程不同位置特殊设计了3种类型的挡土墙,分别为格宾挡墙(主要设置在修复区与自然区的交界处)、干砌毛石挡土墙(主要设置在废石堆的分级平台上)、M10浆砌毛石挡土墙(主要设置在废石堆稳定性较差的坡脚下),挡土墙均设计以黏土、碎石土、花岗岩为持力层,要求承载力不小于150kpa,位于填土区的挡土墙,由于地基松散,需先夯实整平,承载力需达到150kpa,才可进行下一步施工。

(1)格宾挡土墙

本工程共设置了2段格宾挡土墙(DQ2、DQ3):

①形式为镀高尔凡格宾挡墙;

②高度(地面以上)均为2m,基础埋深0.2m,采用碎石垫层;

③格宾填石粒径以100-300mm为宜,空隙率不超过30%,要求石料质地坚硬,强度等级MU30,比重不小于2.5t/m3,遇水不易崩解和水解,抗风化;

④格宾靠墙面30cm范围内采取干砌的方式,格宾挡墙后需铺设聚酯长纤无纺布进行反滤,聚酯长纤无纺布,标称断裂强度10kN/m;

⑤挡墙应按10m每段分段跳槽开挖,开挖后应及时砌筑墙身,避免边坡长时间裸露,防止边坡变形。

⑥挡墙基础临时开挖坡率为1:0.3,墙后回填土在砌体强度达到设计强度75%以上后进行,填料以透水性强的砂性土为宜,当采用粘性土作填料时,宜掺入适量的砂砾或碎石,保证其综合内摩擦角不小于35度,不得采用淤泥质土、耕植土、膨胀土等软弱有害的岩土体作填料;

⑦回填土应进行分层夯实,密实度不小于0.93,夯填时应注意墙身不要受到夯击影响,以保证施工过程中自身的稳定;

⑧各段长度和高度可根据场地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遇既有较好的干砌挡土墙可利用为墙体。

其具体位置详见工程措施平面图(S-MLXF-3-3),具体设计断面图见格宾挡墙设计大样图(S-MLXF-3-1)。

格宾挡土墙主要工程量见表3.5-7

(2)干砌毛石挡土墙

本工程共设置了1段干砌挡土墙(DQ6):

①为重力式挡土墙,形式为直立式,挡墙设计墙顶宽1.0m,地面以上高1.0m,基础埋置深度0.5m,基底逆坡度为0.2:1,面坡为1:0.2;

②毛石强度等级不低于MU40,面石用料应大小均匀、质地坚硬,不得使用风化石料,单块重量不小于25kg,最小边长不小于20cm;

③砌体要分层进行,层间竖缝要错开,每层以大石块为骨干,宽面朝下,不平稳部位应用小石块垫稳,不得有松动石块;

④挡墙应按10m每段分段跳槽开挖,开挖后应及时砌筑墙身,避免边坡长时间裸露,防止边坡变形。

⑤挡墙基础临时开挖坡率为1:0.3,墙后回填土在砌体强度达到设计强度75%以上后进行,填料以透水性强的砂性土为宜,当采用粘性土作填料时,宜掺入适量的砂砾或碎石,保证其综合内摩擦角不小于35度,不得采用淤泥质土、耕植土、膨胀土等软弱有害的岩土体作填料;

⑥回填土应进行分层夯实,密实度不小于0.93,夯填时应注意墙身不要受到夯击影响,以保证施工过程中自身的稳定;

⑦各段长度和高度可根据场地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其具体位置详见工程措施平面图(S-MLXF-3-3),具体设计断面图见干砌石挡土墙设计断面图(S-MLXF-3-4)。

干砌毛石挡土墙主要工程量见表3.5-8

(3)浆砌毛石挡土墙

本工程共设置了4段浆砌毛石挡土墙(DQ4、DQ5、DQ7、DQ8):

①为重力式挡土墙,形式为直立式,挡墙设计墙顶宽1.0-2.0m,地面以上高2.0-

4.0m,基础埋置深度0.5m,基底逆坡度为0.2:1,面坡为1:0.2,挡土墙地基表面纵坡大于5%时,基底需开挖成台阶状,其最下一级台阶底宽不宜小于1.0m。;

②毛石强度等级不低于MU40,M10水泥砂浆砌筑,石料尽可能选用较大的和表面较平整的毛石砌筑,其最小厚度不应小于200mm;

③浆砌毛石挡土墙采用挤浆法分层卧砌,上下错缝,内外搭接,砂浆饱满。墙外侧墙面用1:2.5水泥砂浆勾凸缝,顶面用1:2.5水泥砂浆抹成5%外斜横坡,最小厚度不小于30mm;

④挡墙应按10m每段分段跳槽开挖,开挖后应及时砌筑墙身,避免边坡长时间裸露,防止边坡变形;

⑤挡墙基础临时开挖坡率为1:0.3,墙后回填土在砌体强度达到设计强度75%以上后进行,填料以透水性强的砂性土为宜,当采用粘性土作填料时,宜掺入适量的砂砾或碎石,保证其综合内摩擦角不小于35度,不得采用淤泥质土、耕植土、膨胀土等软弱有害的岩土体作填料;

⑥回填土应进行分层夯实,密实度不小于0.93,夯填时应注意墙身不要受到夯击影响,以保证施工过程中自身的稳定;

⑦挡墙沿长度方向每隔10m设置伸缩缝1条,宽2cm,采用沥青砂浆填塞;泄水孔采用φ130PVC管,水平间距2500mm,垂直间距2000mm,呈梅花形布置;

⑧由于挡土墙位于存在既有干砌挡土墙,局部存在稳定性较好的墙体,可不拆除,进行修缮、加固措施利用为墙身;

⑨本工程应采用信息法施工,施工时,应及时反馈现场有关信息,必要时对原设计进行调整、修改或补充,各段长度和高度可根据场地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其具体位置详见工程措施平面图(S-MLXF-3-3),具体设计断面图见M10浆砌石挡土墙设计断面图(S-MLXF-3-3)。

浆砌毛石挡土墙主要工程量见表3.5-9

3.5.6安全护栏

因矿山开采形成了高5-40m不等的陡崖,具有高空坠落风险,本工程设计了2段安全护栏,采取钢筋混凝土柱、地圈梁+不锈钢护栏进行保护。

①护栏设计高度1.7m,每隔4m设置一个C25钢筋混凝土立柱,立柱尺寸高

200mm、宽200mm,四面粘贴外墙砖;

②面管:直径63mm,304不锈钢圆管,1.2mm厚;立柱:直径63mm,304不锈钢圆管,1.2mm厚;横管:直径51mm,304不锈钢圆管,1.0mm厚;小竖管:直径32mm,304不锈钢圆管,1.0mm厚;

③地圈梁落于中风化花岗岩上,地圈梁、构造柱采用C25混凝土,M10混合砂浆抹灰,构造柱四面粘贴外墙砖,地圈梁前后面粘贴外墙砖,上面1:3水泥砂浆压光,地圈梁尺寸高200mm、宽300mm;

④立柱与地圈梁、面管与构造柱采用镀锌固定片焊接,膨胀螺丝固定,成品法兰盘装饰盖;面管与立柱、立柱与横管、横管与小竖管采用焊接固定;

⑤沿长度方向每隔10m设置伸缩缝1条,宽2cm,采用沥青砂浆填塞;

⑥各管材净距小于110mm。

⑦地面植入钢筋的做法:采用直径16的钻头进行成孔,再在孔中注入P·Ⅰ42.5水泥,再插入直径14的螺纹钢,后再进行下一步施工。

其具体位置详见工程措施平面图(S-MLXF-3-3),具体设计断面图见安全护栏设计大样图(S-MLXF-3-5)。安全护栏主要工程量见表3.5-10

3.5.7植树造林

(1)措施设计

整个项目区内道路两侧及工业广场和一般开采区在地形整理完成后进行必要的整地,为造林创建良好立地条件,在道路两侧栽植桂花树(大苗)、红叶石楠(大苗),在造林区栽植桂花树(小苗)、红叶石楠(小苗),并在林下撒播混合植物种,包括紫穗槐、狗牙根和白三叶,具体造林位置见图措施生态平面图(S-MLXF-1-5~6)。

①整地措施

整地措施以种植穴整地为主。种植穴为正方形,宽1.0m,深0.8m,穴内回填种植土,厚度约80cm。开挖后清理出坑中石砾,填入种植土。各坑在坡面上基本沿等高线布设,上下两行坑口呈品字形错开排列。种植穴设计图见乔木种植穴大样图(S-MLXF-3-9)。

②苗木质量要求

裸根苗采用《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GB6000-1999)规定的I级苗,选择品种优良、植株健壮、根系发达、无病虫害的苗木,土球包装完整,无破裂或松散,无机械损伤,无灼伤和药害等。根据造林任务就近育苗,避免长途运输造成损失。苗龄和苗木生长情况要求均匀一致。

③造林质量要求

主要为植苗造林,栽植时应将树苗扶直、栽正,根系应舒展,深浅适宜,大苗需采取树棍三角桩进行支撑。填土时应先填表土、湿土,后填生土、干土,分层踩实,以利保墒。

④造林管理

新造幼林应实行封育,禁止放牧及其他不利于幼林生长和破坏整地工程的活动。

在整地工程内松土除草,结合工程的养护维修,注意防治鼠害、病虫害。幼林受旱应及时灌水保苗,养护周期3个月。

(2)工程量统计

造林措施工程量详见表3 .5-12。

3.5.8耕地复垦

(1)措施设计

V区拟全部全部复垦为旱地,复垦后的耕地在4年内生产力水平要达到同类地区水平。具体复垦位置见图V区生态措施平面图(S-MLXF-1-6)。

1)耕地复垦标准

①覆土标准

覆土主要为种植土,厚度为自然沉实土壤0.5m以上。覆土后场地平整,地面坡度一般不超过5°,土壤PH值范围,一般为5.5~8.5,含盐量不大于0.3%,土层容重保持约1.0g/cm3,经调查复垦区现有的覆土满足设计要求,不需要外借种植土。

②田块标准

平地田块设计确定田块方向、长度、宽度,按标准田块设计。田块长边沿等高线布置,短边垂直于等高线布置情况确定,田块最短不小于10m,最窄不小于3m。田块经过平整后地面坡度不超过5°。

③排水标准

排水设施应满足《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8-2018)、《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TD/T 1033-2012)等标准,以及当地同行业工程建设标准要求。有控制水土流失措施,边坡宜植被保护。

2)工程技术措施

耕地恢复前首先应对场地进行平整,要求表面平整,无大石块等杂物。田面平整度不超过±3cm回填所用的耕植土应具有一定的保水性。

3)生物措施

生物措施是实现耕地复垦的关键环节。土壤作为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的生长载体,其性质和肥力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复垦土地生态系统的效果和优劣。为了使新复垦的耕地土壤得到及时改良,复垦后种植豆科植物白三叶、紫云英。

施肥改良措施:通过施放一定量的有机肥及复合肥来改善土壤肥力,补充植物生长有机质及其营养元素,恢复土壤的肥力及提高土壤生产力。

(2)工程量统计

3.5.9种植槽

(1)措施设计

露采区坡脚处、挡土墙墙脚处共设置4处浆砌石种植槽,长度共653m,有效宽度为0.6m。浆砌石矮墙基础置于中风化花岗岩上,地上高0.6m,顶宽0.4m,外内坡为直墙,石材在项目区内就地取材,最大边长≥20cm。墙后种植槽内填种植土,厚度为

0.5m,种植土PH值适中,应具有保水、保肥性。每隔1m栽植1株爬山虎(苗龄1-2年,主蔓径0.5cm,主蔓长2m),每隔1m栽植1株小叶红杨(苗龄1-2年,冠幅

20cm),不同树种相间种植。种植槽具体位置见工程措施平面图(S-MLXF-1-3),种植槽设计图详见种植槽种植设计大样图(S-MLXF-3-10)。

(2)工程量统计

种植槽工程量详见表3.5-14。

3.5.10撒播混合植物种+椰纤维毯

治理区的III、IV、V区的堆积体表面平整、清理完毕后,先覆厚50cm的种植土,后再撒播乔灌草混合植物种,选用适合本地生长的植物,包括狗牙根、白茅、紫穗槐、华山松。植物组合搭配表见表3.5-17。

撒播后为防止雨水冲刷,保持水分,采用椰纤维植被毯覆盖。椰纤维植被毯采用纯天然材料椰子纤维通过冲压针刺加工做成供植物生长的基带,呈长方体网孔状结构,椰纤维植被毯厚度为8~10mm,纤维直径为0.3~0.8mm、纤维密度>40%,纤维长度

10~20cm,椰丝单位重量200~1000g/m2,抗拉强度≥0.8KN/m,植被毯保水率≥20%。可根据需要加以肥料、营养剂、保水剂等,为植物生长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防止播种初期的雨水冲刷,保持水分,同时达到护坡绿化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