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次函数中考考点重难点总结归纳教学设计

关于一次函数中考考点重难点总结归纳教学设计
关于一次函数中考考点重难点总结归纳教学设计

关于一次函数考点的总结和归纳

1、中考要求

1.经历函数、一次函数等概念的抽象概括过程,体会函数及变量思想,进一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经历一次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的探索过程,在合作与交流活动中发展合作意识和能力.

2.经历利用一次函数及其图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数学应用能力;

经历函数图象信息的识别与应用过程,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3.初步理解一次函数的概念;理解一次函数及其图象的有关性质;初步体会方程和函数的关系.

4.能根据所给信息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会作一次函数的图象,并利用它们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中考热点

一次函数知识是每年中考的重点知识,是每卷必考的主要内容.本知识点主要考查一次函数的图象、性质及应用,这些知识能考查考生综合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一次函数的实际应用是中考的热点,和几何、方程所组成的综合题是中考的热点问题

3、中考命题趋势及复习对策

一次函数是数学中重要内容之一,题量约占全部试题的5%~10%,分值约占总分的5%~10%,题型既有低档的填空题和选择题,又有中档的解答题,更有大量的综合题,近几年中考试卷中还出现了设计新颖、贴近生活、反映时代特征的阅读理解题、开放探索题、函数应用题,这部分试题包括了初中代数的所有数学思想和方法,全面地考查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针对中考命题趋势,在复习时应先理解一次函数概念.掌握其性质和图象,而且还要注重一次函数实际应用的练习.

4、知识点概括

1.一次函数的意义及其图象和性质

⑴.一次函数 : 若两个变量x 、y 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 +

b(k 、b 为常数,k ≠0)的形式,则称y 是x 的

一次函数(x 是自变量,y 是因变量〕特别地,当

b=0时,称y 是x 的正比例函数.(定义:一般

的形如y=kx+b(k 、b 为常数,k ≠0)的函数叫做

一次函数)

⑵.一次函数的图象:一次函数y=kx+b 的图象是经过点(0,b),

(-k

b ,0 )的一条直线,它是由直线y=kx 平移b 个单位长度得到(b>0,向上平移,b<0,向下

平移)

正比例函数y=kx 的图象是经过原点(0,0)的

一条直线

⑶.一次函数的性质:y=kx +b(k 、b 为常数,k ≠0)当k >0时,y

的值随x 的值增大而增大;当k <0时,y 的值随

x 值的增大而减小.(重点、难点)

⑷.直线y=kx +b(k 、b 为常数,k ≠0)时在坐标平面内的位置与k 在的关系.(重点)

2.一次函数表达式的求法(重点)

⑴.待定系数法:先设出式子中的未知系数,再根据条件列议程或议程组求

出未知系数,从而写出这个式子的方法,叫做待定系数法,其中的未知系数也称为待定系数。

⑵.用待定系数法求出函数表壳式的一般步骤:

⑴写出函数表达式的一般形式;

⑵把已知条件(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公共秩序 函数表达式中,得到关于待定系数的议程或议程组;

⑶解方程(组)求出待定系数的值,从而写出函数的表达式。

⑶.一次函数表达式的求法:

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常用 待定系数法,其中确定正比例函数表达式,只需一对x 与y 的值,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需要两对x 与y 的值。

3、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图像的画法

(1)正比例函数y=kx (k 0≠)的图像画法:一般过(0 ,0),

(1 , k )两点作函数。

(2)一次函数y=kx+b (k 0≠)的图像画法: 一般过(0,b),

(-k b ,0 )两点作函数。 4、函数的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

(1)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

一次函数y=kx+b (k 0≠)与x 轴交点横坐标为-k

b ,即为一元一次方程kx+b=0的根;

(2)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

一次函数y=kx+b (k 0≠),当y>0 (或y<0)时可得一元一次不等式kx+b>0

(或kx+b<0),其解集为函数值大于(或小于)0的相对应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规律总结

一次函数y=kx+b 与一元一次方程kx+b=0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关系:函数y=kx+b 的图象在x 轴上方的点所对应的自变量x 的值,即为不等式kx+b>0的解集;在x 轴上所对应的点的自变量的值即为方程kx+b=0的解;在x 轴下方所对应的点的自变量的值即为不等式kx+b<0的解集.

(3)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一次函数y=kx+b (k 0≠),从方程的角度可以看做一个二元一次方

程,则一次函数y=k 1x+b 1 与y=k 2x+b 2 的交点就是方程组?

?????+=+= b x k y b x k y 2211的解对应的点。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就是一次函数图像与X 轴交点横坐标的横坐标的值;反之一次函数图像与X 轴交点横坐标的横坐标就是相应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⑶ 直线y 1=kx +b 与y 2=kx 图象的位置关系:

①当b>0时,将y 2=kx 图象向x 轴上方移b 个单位,就得到y 1=kx +b 的图

象.

②当b<0时,将y 2=kx 图象向x 轴下方平移-b 个单位,就得到了y 1=kx

+b 的图象.

⑷直线l 1:y 1=k 1x +b 1与l 2:y 2=k 2x +b 2的位置关系可由其解析式中的比例系

数和常数来确定:当k 1≠k 2时,l 1与l 2相交,交点是(0,b).

当k 1=k 2且21b b ≠时,l 1与l 2平行

当k 1=k 2且21b b =时,l 1与l 2重合 当2

11k k -=时,则l 1与l 2垂直(目前这个结论可以能用在选择和填空题里)

⑸直线y=kx +b(k≠0)与坐标轴的交点.

①)直线y=kx 与x 轴、y 轴的交点都是(0,0);

②直线y=kx +b 与x 轴交点坐标为(-k

b ,0)与 y 轴交点坐标为(0,b). 5、考点

考点1 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确定函数解析式中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只需保证其函数有意义即可.

例1(盐城市)函数y =11

x -中,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 . 分析 由于函数的表达式是分式型的,因此必需保证分母不等于0即可.

解 要使函数y =11

x -有意义,只需分母x -1≠0,即x ≠1. 说明 确定一个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对于函数是整式型的可以取任何数,若是分数型,只需使分母不为0,对于从实际问题中求出的解析式必须保证使实际问题有意义.

考点2 函数图象

把一个函数的自变量x 与对应因变量y 的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在直角坐标系内描出它的对应点,所有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叫做函数函数图象.

例2(泉州市)小明所在学校离家距离为2千米,某天他放学后骑自行车回家,行驶了5分钟后,因故停留10分钟,继续骑了5分钟到家.如图1中,哪一个图象能大致描述他回家过程中离家的距离.....s (千米)与所用时间t (分)之间的关系( )

分析 依据题意,并观察分析每一个图象的特点,即可作出判断.

解 依题意小明所在学校离家距离为2千米,先行驶了5分钟后,因故停留10分钟,继续骑了5分钟到家,即能大致描述他回家过程中离家的距离s (千米)与所用时间t (分)之间的关系只有D 图符合,故应选D .

说明 求解时要充分发挥数形结合的作用,及时从图象中捕捉求解有用的信息,并依据函数图象的概念对图象作出正确判断. 考点3 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问题

图1

对于一次函数y =kx +b 与坐标轴的两个交点坐标分别是(0,b )和(-k b ,0),由此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12b b k -?=122

b k

. 例(日照市)已知直线y =mx -1上有一点B (1,n ),它到原点的距离是10,则此直线与两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 )

A .12

B .14或12

C .14或18

D .18或12 分析 若能利用直线y =mx -1上有一点B (1,n ),它到原点的距离是10求出n ,则可以进一步求出了m ,从而可以求出直线与两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

解 因为点B (1,n )到原点的距离是10,所以有12+ n 2=10,即n =±3,则点B 的坐标为(1,3)或(1,-3).

分别代入y =mx -1,得m =4,或m =-2.所以直线的表达式为y =4x -1或y =-2x -1,即易求得直线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14或18

.故应选C . 说明 要求直线与两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只要能求出直线与坐标轴的交点坐标即可,这里的分类讨论是正确求解的关键.

考点4 求一次函数的表达式,确定函数值

要确定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只需找到满足k 、b 的两个条件即可.一般地,根据条件列出关于k 、b 的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出k 与b 的值,从而就确定了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另外,对于实际问题可妨照列方程解应用题那样,但应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应受实际条件的制约.

例4(衡阳市)为了鼓励市民节约用水,自来水公司特制定了新的用水收费标准,每月用水量,x (吨)与应付水费(元)的函数关系如图2.

(1)求出当月用水量不超过5吨时,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某居民某月用水量为8吨,求应付的水费是多少? 分析 观察函数图象我们可以发现是一条分段图象,因此只要分0≤x ≤5和x ≥5求解. 解(1)由图象可知:当0≤x ≤5时是一段正比例函数,设y =kx ,由x =5时,y =5,得5=5k ,即k =1.所以0≤x ≤5时,y =x .

(2)当x ≥5时可以看成是一条直线,设y =k 1x + b 由图象可知1155,12.510.

k b k b =+??=+?解得

1 1.5,2.5.

k b =??=-?所以当x ≥5时,y =1.5x -2.5;当x =8时,y =1.5×8-2.5=9.5(元). 说明 确定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需要一个独立的条件;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需要两个独立的条件.对于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 和y ,如果给定一个x 值,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y 值.在处理本题的问题时,只需利用待定系数法,构造出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另外,在处理这类问题时,一定要从图形中获取信息,并把所得到的信息进行联系处理.

考点5 利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利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可妨照列方程解应用题那样,但应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应受实际条件的制约.

例7(长沙市)我市某乡A 、B 两村盛产柑桔,A 村有柑桔200吨,B 村有柑桔300吨.现将这些柑桔运到C 、D 两个冷藏仓库,已知C 仓库可储存240吨,D 仓库可储存260吨;从A 村运往C 、D 两处的费用分别为每吨20元和25元,从B 村运往C 、D 两处的费用分别为每吨图2

15元和18元.设从A 村运往C 仓库的柑桔重量为x 吨,A ,B 两村运往两仓库的柑桔运输费用分别为y A 元和y B 元. (1)请填写下表,并求出y A 、y B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C D 总计 A x 吨 200吨

B 300吨

总计 240吨 260吨 500吨

(2)试讨论A ,B 两村中,哪个村的运费较少;

(3)考虑到B 村的经济承受能力,B 村的柑桔运费不得超过4830元.在这种情况下,请问怎样调运,才能使两村运费之和最小?求出这个最小值.

分析 依题意可以知道从A 村运往C 仓库的柑桔重量、从A 村运往D 仓库的柑桔重量、从B 村运往C 仓库的柑桔重量和从B 村运往D 仓库的柑桔重量,这样就可以求得y A 、y B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进而利用不等式和一次函数的性质求解.

解(1)依题意,从A 村运往C 仓库的柑桔重量为x 吨,则从A 村运往D 仓库的柑桔重量应为(200-x )吨,同样从B 村运往C 仓库的柑桔重量为(240-x )吨,从B 村运往D 仓库的柑桔重量应为(300-240+x )吨,即(60+x )吨.所以表中C 栏中填上(240-x )吨,D 栏中人上到下依次填(200-x )吨、(60+x )吨.从而可以分别求得y A =-5x +5000(0≤x ≤200),y B =3x +4680(0≤x ≤200).

(2)当y A =y B 时,-5x +5000=3x +4680,即x =40;当y A >y B 时,-5x +5000>3x +4680,即x <40;当y A <y B 时,-5x +5000<3x +4680,即x >40;所以当x =40时,y A =y B 即两村运费相等;当0≤x ≤40时,y A >y B 即B 村运费较少;当40<x ≤200时,y A <y B 即A 村费用较少.

(3)由y B ≤4830,得3x +4680≤4830,所以x ≤50.设两村运费之和为y ,所以y =y A +y B ,即y =-2x +9680,又0≤x ≤时,y 随x 增大而减小,即当x =50时,y 有最小值为9580y (元).所以当A 村调往C 仓库的柑桔重量为50吨,调往D 仓库为150吨,B 村调往C 仓库为190吨,调往D 仓库110吨的时候,两村的运费之和最小,最小费用为9580元.

说明 一次函数的重点内容之一就是利用一次函数图象的特征来解决解决实际应用问题,所以一定要在应用上下功夫.另外,一次函数的应用问题是近年来中考的热点,其试题的形式活泼,题型新颖,情景生动,富有时代气息,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我们应注意巩固和运用.

收 地 运 地

《师说》重难点突破教案

《师说》重难点突破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复习所学,翻译课文,熟记重点字词; 2. 了解韩愈及其写作背景; 3. 欣赏韩愈文章的说理艺术,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欣赏韩愈文章的说理艺术,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三、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课件,使用讨论法、讲解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 检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 2. 请学生快速翻译课文,发现学生仍没有掌握的地方,加以强调。 (二)导入新课 1. 引导学生看课下注释有关韩愈的介绍,强调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首。 2. 介绍韩愈提倡的古文运动,并点明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为学习新课,谈论“传道”、“师道”做铺垫。《师说》里的“道”指的是儒家思想,“业”指的是儒家经典。 (三)学习新课 1. 解题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说”是古代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有点类似于现代的杂文。 初中学过周敦颐的《爱莲说》和韩愈的《马说》。 师说,就是谈一谈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2. 介绍写《师说》的社会背景,让学生更加了解韩愈及其生活的时代 古代教育史表明"唐朝尤其是前期"学校教育长足发展" 甚至早于西方一千多年设立了实科学校,“被誉为达到了世界上和中国空前的昌盛程度”。安史之乱后官学教育虽有些衰落,但经学、文学大家的私人教学和乡村私学反而有较大发展,韩愈就曾从独孤及、梁肃等学者游学,李翱、李汉、皇甫湜、孟郊,张籍

等则均师从过韩愈。韩愈的好友柳宗元遭贬柳州,“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可见,当时并不存在一种普遍厌学、“耻师”风气。《师说》也承认童子“择师而教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所谓“耻学于师”究竟针对何人? 在韩愈的时代,虽然仍有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士族高门”、“公卿大夫”一类用法,但在韩文中的“士大夫”除了与官位相联系外,却更多地与科举进士背景相关联。中唐以来,由于科举取士弊端丛生、得举者趋利忘道、攀附权贵。我们由此可以判定韩愈所谓“耻学于师”者就是指那些有进士背景的当朝权贵及其子弟。 众所周知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儒学的独尊权威地位屡受佛道冲击。唐王朝为扩大统治基础,整合重构意识形态,佛道地位交替提升,儒家道统不断削弱。唐代官学虽也设有儒家经典课程,但由于“科举主司褒贬,实在诗赋,务求巧丽”,遂出现“末学之驰骋,儒道之不举”的“取士之失”致使“生徒不以经学为意”。如此一来,儒学经师地位自然每况愈下。 此外魏晋时期,士族阶层垄断了政治和经济大权,形成了门阀制度。上层士族子弟凭借其高贵门第就能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到了韩愈所处的时代,这种风气依然存在。韩愈当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对这种风气深恶痛绝,于是写作此文予以抨击。 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授业解惑”的人。 3. 思考并回答三个问题 (1)这篇课文主要在说什么? 第一段是文章的主旨段,首先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开门见山指出这篇文章要说的内容--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接着韩愈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维框架对这篇文章要说的内容进行更加细致的描述。 让学生从第一段找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原句,“是什么”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为什么”即“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怎么做”的结论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为了得到这一结论,韩愈在之前还进行

教学设计中如何把握重难点复习课程

教学设计中如何把握 重难点

教学设计中如何把握重难点 教学设计中,教学重难点是一个重要方面。教学重点是教材中举足轻重、关键性的、最重要的中心内容,是课堂结果的主要线索。教学难点是教学中难于理解或领会的内容。本文主要就新课标下语文课如何通过确定重难点实现基本的“三维教学目标”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钻研教材,直击文本中的重难点 (1)根据《教师教学用书》中每一课的“精华鉴赏”提示来确定; (2)根据文本特征来确定; (3)根据教材后面的“思考探究练习”题来确定 (4)根据教师备课时觉得不易理解的“难处”来确定等。 从钻研教材来确定重难点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教师备课的首要任务,以教材为本才能更好地带领学生走进文本。 曾经我在教授杰克伦敦的短篇小说《热爱生命》时,根据小说的文体特征,把人物形象分析设计为一课时,把鉴赏小说中最富有感染力的细腻的心理描写和逼真的细节描写作为本节课的重难点。上课时,我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出让他感动的精彩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并试着阐明原因。一个学生从文本中找到了这个句子:“如果这是一条健康的狼,那末,他觉得倒也没有多大的关系;可是,一想到自己要喂这么一只令人作呕、剩下一口气的狼,他就觉得非常厌恶。他就是这样吹毛求疵。”这是有关主人公的心理描写。学生分析:人区别于动物就在于人是有生命的尊严,被这样恶心的病狼咬死,是对生命的亵渎,所以主人公拼了最后一丝力气咬死了狼。我为他对生命尊严的维护而震

撼,从这段心理描写中可以看出主人公具有一种超常的勇气和意志。另一个学生又从文本中找到了这个句子:“起初,他只是轻轻地哭,过了一会,他就对着把他团团围住的无情的荒原号陶大哭;后来,他又大声抽噎了好久。”从“轻轻地哭”到“号啕大哭”到“大声抽噎”体现了一个细节动作的变化过程。学生分析:我读到这里的时候觉得这个人真不是个男人,动不动就哭,但是读完全文再回过来看这一细节的时候,我能体会到他的心情了,并且深深地被感动了,因为哭过后他并没有放弃对生的渴望,而是更坚强地面对各种困难,可以看出主人公是一个坚强、有毅力的男子汉。由于教学重难点明确,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能够从心理描写与细节描写中去发现小说人物的人性的闪光点,有感而发。反之,可以想象不熟悉教材的课堂教学是很难开展的。曾经看过这么一个课例:一位老师在讲曹操的《短歌行》时,她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最喜欢哪一句诗?为什么?”在众多同学讲“喜欢”的时候,有一个同学却站起来说:“老师,我能提出一个最不喜欢的诗句吗?我最不喜欢的诗句是‘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谈阔宴’。曹操既然‘求贤若渴’,那他为什么不能像刘备那样三顾茅庐呢?”对一个饶有风趣的问题,这位教师也没有因势利导。为什么没有因势利导而就此拓展开去呢?评委们认为这恐怕是对教材没有吃透的缘故吧。这样的“偶发事件”我想在我们的教学中应该会遇见的,这也提醒教师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以扎实的知识储备来从容应对。 二、关注学生,化“质疑”为重难点教学工作的对象是学生,而学生又是教学过程中认知的主体,教学质量的提高,最终要落实在学生身上。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国宋代教育家程颐又指出:“学者必先会疑。”可见,只有学生感兴趣的,提出疑问的那(些)

树和喜鹊重难点教学设计

《树和喜鹊》重难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本课要求书写的6个生字,学习偏旁“子字旁”和“倒八”。 2、会正确认读本课要求认读的12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 3、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联系实际生活理解“孤单”的意思。 教学重点 1、会正确、规范书写本课生字,认读本课生词,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 1、在了解课文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生活理解“孤单”的意思。 教法:根据学生识字和读课文的学情,运用字不离词、随文学习的策略,在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中突出重点。 学法: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总结识字、写字规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给大家猜一个有关鸟的谜语,看谁猜的快。(课件出示:头黑肚白尾巴长,站在树上叫喳喳,因为常来报吉祥,人人见了都爱它喜鹊)

1、板书课题,学生用小手指在空中跟着老师一起写。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2、老师先泛读课文一遍,学生注意老师的发音,圈出文中的生字词。 一、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1、自由试读课文,圈出本课的12个生字、新词,多读几遍,读准字音。 2、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读生子,看谁读的好。 3、在这12个字中找出三个多音字,我们一起来组词。 4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5、找出文中的反义词,一起来读一读。 二、熟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提出问题:文中的树和喜鹊为什么感觉孤单,说说孤单是什么意思。读了课文谁来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什么故事呢? 3、大家一起用孤单这个词语造句,看谁说的好。 三、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本节课需要会写的六个生字:单、招、呼、居、快、乐。 2、仔细观察这几个字有什么共同之处。 3、教师范写,学生跟写。 4、评价学生的写字情况,展示优秀作品。 四、总结学习,布置作业 1、课件出示本课的生字词,指名读、开火车读。

教学设计中如何把握重难点

教学设计中如何把握重难点 教学设计中,教学重难点是一个重要方面。教学重点是教材中举足轻重、关键性的、最重要的中心内容,是课堂结果的主要线索。教学难点是教学中难于理解或领会的内容。本文主要就新课标下语文课如何通过确定重难点实现基本的“三维教学目标”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钻研教材,直击文本中的重难点 (1)根据《教师教学用书》中每一课的“精华鉴赏”提示来确定; (2)根据文本特征来确定; (3)根据教材后面的“思考探究练习”题来确定 (4)根据教师备课时觉得不易理解的“难处”来确定等。 从钻研教材来确定重难点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教师备课的首要任务,以教材为本才能更好地带领学生走进文本。 曾经我在教授杰克伦敦的短篇小说《热爱生命》时,根据小说的文体特征,把人物形象分析设计为一课时,把鉴赏小说中最富有感染力的细腻的心理描写和逼真的细节描写作为本节课的重难点。上课时,我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出让他感动的精彩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并试着阐明原因。一个学生从文本中找到了这个句子:“如果这是一条健康的狼,那末,他觉得倒也没有多大的关系;可是,一想到自己要喂这么一只令人作呕、剩下一口气的狼,他就觉得非常厌恶。他就是这样吹毛求疵。”这是有关主人公的心理描写。学生分析:人区别于动物就在于人是有生命的尊严,被这样恶心的病狼咬死,是对生命的亵渎,所以主人公拼了最后一丝力气咬死了狼。我为他对生命尊严的维护而震撼,从这段心理描写中可以看出主人公具有一种超常的勇气和意志。另一个学生又从文本中找到了这个句子:“起初,他只是轻轻地哭,过了一会,他就对着把他团团围住的无情的荒原号陶大哭;后来,他又大声抽噎了好久。”从“轻轻地哭”到“号啕大哭”到“大声抽噎”体现了一个细节动作的变化过程。学生分析:我读到这里的时候觉得这个人真不是个男人,动不动就哭,但是读完全文再回过来看这一细节的时候,我能体会到他的心情了,并且深深地被感动了,因为哭过后他并没有放弃对生的渴望,而是更坚强地面对各种困难,可以看出主人公是一个坚强、有毅力的男子汉。由于教学重难点明确,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能够从心理描写与细节描写中去发现小说人物的人性的闪光点,有感而发。反之,可以想象不熟悉教材的课堂教学是很难开展的。曾经看过这么一个课例:一位老师在讲曹操的《短歌行》时,她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最喜欢哪一句诗?为什么?”在众多同学讲“喜欢”的时候,有一个同学却站起来说:“老师,我能提出一个最不喜欢的诗句吗?我最不喜欢的诗句是‘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谈阔宴’。曹操既然‘求贤若渴’,那他为什么不能像刘备那样三顾茅庐呢?”对一个饶有风趣的问题,这位教师也没有因势利导。为什么没有因势利导而就此拓展开去呢?评委们认为这恐怕是对教材没有吃透的缘故吧。这样的“偶发事件”我想在我们的教学中应该会遇见的,这也提醒教师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以扎实的知识储备来从容应对。 二、关注学生,化“质疑”为重难点教学工作的对象是学生,而学生又是教学过程中认知的主体,教学质量的提高,最终要落实在学生身上。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国宋代教育家程颐又指出:

《有的人》的重难点分析及教学设计

2、“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一句中对“抬举”的含义和感情色彩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抬举”的含义是又抬又举,本诗中是褒义词,表现对鲁迅的推崇。B.“抬举”的含义是看重并加以称赞,诗中是褒义词,表明对鲁迅的敬重。 C.“抬举”的含义是抬起来举过头顶,表示尊重,诗中是褒义词,表明看重。D.“抬举”的含义是看重并加以称赞,诗中是中性词,表示称赞。 3、判断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有的人》是臧克家在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B.“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用的是对比的修辞手法。C.“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是从鲁迅的《自嘲》诗中化用而来。D.诗歌也能讲道理,发表议论。但诗中议论不是抽象的,而是带有形象的。 4、指出下列各句中“活”和“死”的具体含义。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死:有的人死了死:他还活着: 5、“情愿做野草, 等着地下的火烧”这句诗表明鲁迅先生的态度是()A. 对旧社会黑暗势力的反抗. B. 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无比愤恨. C. 盼望旧社会彻底消亡. D. 情愿把自己的一 切贡献给人民大众的事业. 6、“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对这节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A. 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二个“活”字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B. 第一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怀念之情。C. 概括了两种人生的不同价值。D. 说明人总逃脱不了死的结局。 7、判断下列说法正误, 正确的画“√”, 错误的画“×”。①《有的人》歌颂的是鲁迅先生的精神,全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②“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这里的“野草”指的是鲁迅先生的散文《野草》()③诗歌按表达方式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有的人》属抒情诗。()

《爬山虎的脚》 重难点突破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重难点突破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组课文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篇课文作者用细致简洁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向上爬的。从而启发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本组教材也都是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的。基于此,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对文中描绘的景象缺乏直观感受,需要老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 三、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以学生为主体,遵循阅读教学的原则,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交流,在自读、感情朗读、品读等形式多样的阅读中,理解课文内容,积累精美的语言文字,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3、激发学生留心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用脚向上爬的。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导入:同学们,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这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你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今天我们继续学生《爬山虎的脚》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并学习他们的观察方法。提出本节课的任务,我也很自然的引出了课题并进行板题。 【教师创设情境,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积极性得到调动,就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让学生对爬山虎有一个直观的印象】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从“爬山虎的脚”入手,直奔重点段“品脚”。 认识“脚”的特点 小组再次讨论

教学设计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教学设计中得重点与难点问题 一、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主要就是指关于如何确定教学得重点与难点、采用什么方式方法去突出重点与突破难点得问题。具体而言,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问题:什么就是教学得重点与难点?解决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有何重要性?怎样突出重点与突破难点,即采用那些方式方法去突出重点与突破难点?本文作者拟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得教学心得,供大家教学参考。 二、众所周知,教学得重点就是指学科或教材内容中最基本、最重要得知识与技能,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简称“双基”。基础知识就是指学科或教材内容中由一些基本事实即其相应得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定律与公式等组成得、相对稳定得知识。技能就是指应用基础知识去完成某些实际任务得能力,它就是通过练习获得得能够在实践中应用知识得一种能力;而基本技能则就是学科或教材内容中最重要、最常用得技能。通过反复训练达到自动化得技能称为技巧。 那些对进一步学习其它知识与技能起决定作用得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称为教学得关键。它就是教学活动中解决主要问题得着手点。例如,在平面几何中,教学得重点应就是公理、定义与定理。定理就是由公理与定义推导出来得。公理与定义就就是教学得关键。可见,教学得关键也可以说成就是教学重点中得重点。 需要指出得就是,学科或教材得知识与技能体系,具有相对稳定得内在逻辑联系。这就决定了学科或教材得教学重点具有相对得稳定性。深入领会与掌握教学重点得这一基本特性,有助于避免与克服确定教学重点中得盲目性与随意性,从而有助于正确确定教学重点。 教学得难点一般就是指教师较难讲请楚、学生较难理解或容易产生错误得那部分教材内容。需要指出得就是,在教学过程得三要素中,教学难点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于作为认识客体得教材内容;然而它主要决定于作为认识主体得学生与指导主体认识客体而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得教师,即主要决定于教师与学生得素质与能力。例如,对同一项材内容,有得教师较易讲请楚,不成为难点;而有得教师较难讲请楚,成为难点。同样,对同一项教材内容,有时绝大多数学生较难理解,成为难点;有时绝大多数学生较易理解,不成为难点。因此,学科或教材得教学难点具有相对得不稳定性。深入领会与掌握教学难点得这一基本特性,有助于克服确定教学难点中得盲目性与固定性,从而有助于正确确定教学难点。 三、正确确定教学重点与难点,进而合理选择与灵活应用各种行之有效得方式方法去突出重点与突破难点,就是确保教学效果与质量得关键。如果每一堂课得教学重点与难点确定不当,而且重点不突出,难点未突破,那末不但谈不上本堂课得教学效果与质量,而且还会影响整个章节甚至整门学科或课程得教学效果与质量。因为,这样一来,学生未掌握得重点与难点知识与技能会不断积累,越来越多。这就必然会导致整门学科或课程教学效果与质量得降低。所以,必须从每一堂课着手,尽全力解决好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 在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中,合理选择与灵活应用各种行之有效得方式方法去突出重点与突破难点尤为重要。它就是解决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得重点与难点,就是确保教学效果与质量得关键得关键。因为,在一般情况下,确定教学重点与难点就是比较容易得。事实表明,几乎所有得教师都能在教案中写出重点与难点得项目与内容,然而在教案中没有写出突出重点与突破难点得方式方法得情况却屡见不鲜;甚至有个别教师还不知到什么就是教学得重点与难点或有那些突出重点与突破难点得方式方法。 总之,正确确定重点与难点,尤其就是合理选择与灵活应用各种行之有效得方式方法去突出重点与突破难点,不仅就是确保教学效果与质量得关键,而且就是衡量一个教师得教学态度就是否端正、教学责任心与教学能力强弱以及教学水平高低得重要标志,就是教师必须

血液循环专题复习课突破难点的教学设计

生物科《血液循环》专题复习课突破难点的教学设计 镇安镇中学林勇华 《血液循环》是《生物课程标准》北师大版《第四部分----生物圈中的人》的知识,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需要经过循环系统运送到身体的各种组织、器官,人体所产生的废物也通过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等的协调活动排出体外,因此本章内容起到了联系各部分知识的作用。这一节教学以血液循环为中心介绍了血液流动的管道、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血液循环途径以及血压、脉搏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又是后面呼吸、排泄等章节的前提和关键。 课堂目标:血管、心脏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等知识都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这些知识点有很大的难度,而这些内容也是本节教学的重点,所以,把以上内容列为难点。在教学中, 利用编制顺口溜和简图帮助学生轻松记忆突破了难点。 一、血管复习中难点的突破 1.识记概念,分清知识点 根据概念认识三种血管: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教学中,提示学生,三种血管是根据血液流动方向(以心脏做区分点)来区分的,其中动脉血管内的血液流动方向是离开心脏,相接直不并脉静和脉动而,脏心回流是向方动流液血的内管血脉静. 通,两者通过毛细血管相连通。实际运用中,这是一个比较容易混淆的知识点。编成顺口溜就是:“动离静回毛连通”。将顺口溜多读几次,学生很容易就分清楚了。 2.简图强化理解,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理解: A 动脉是将血液从心脏送到传身各器官的血管,所以,动脉血管的血液流动情况是从大血管流向小血管(分散型血管); B 静脉是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会心脏的血管,所以,静脉血管的血液流动情况是从小血管流向大血管(汇聚型血管); C 毛细血管处的血液流动情况是小动脉→毛细血管→小静脉(根据血流方向可以判断毛细血管两端各是哪一种血管);由于毛细血管管腔非常小,只能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 D 在相同级别的血管中,血液流动速度各有不同,具体情况是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以上四点理解后,马上进行解题训练(借助简图)如下图:

“搭积木”教学设计----突破重难点

搭积木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借助熟悉的物体,使学生正确用数表示20以内这些物体的个数. 2.使学生根据11至20个数的组成,掌握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进位减法的计算方法.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善于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动手操作,列出不同的算示.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小捧等.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一)搭积木(出示图片:说一说1) 1.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搭积木的游戏吗? 2.明明和丁丁搭好了两摞积木在列算式时遇到了困难,你们能帮帮他们吗? 3.根据图意谁能列出相应的算式? 教师板书:10+5=15 16-2=14 4.为什么这样列算式?说一说你的想法.

(1)明明搭了两摞积木,左边一摞是十块,右边一摞是三块,明明又放上了两块一共是十五块,所以就是10+5=15. (2)丁丁也搭了两摞积木,左边一摞是十块,右边一摞是六块,拿走了两块是十四块,所以就是16-2=14. (二)小结 我们通过观察画面,动脑思考帮助明明和丁丁解决了他们搭积木情况,列出了算式而且找到了搭积木的块数.你们真聪明. 二、活动二:动手操作学习新知识. (一)动手操作 1.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表示一个十(画图、用学具盒里的东西或其它物体都可以). 2.请你任意添加一个图或其它物体的个数,组成一个算式,看谁组的多. 3.小组内交流,说一说图意和算式是怎样组成的(出示图片:小棒、三角形). 10+1=11 11-1=10 11-10=1 10+6=16 16-6=10 16-10=6 10+7=17 17-7=10 17-10=7

4.任意举出一列说一说计算的方法 一个十添加一个一是十一,十一是由一个十和一个一组成的,所以算式是10+1=11,十一是由一捆零一根组成的,拿走了一根还剩下十根所以算式是11-1=10,十一是由一捆零一根组成的,拿走了十根还剩下一根,所以算式是11-10=1. (二)教师小结 我们通过动手操作,列出这么多的加减法算式,这充分体现了你们善于动脑思考的结果. 三、活动三:整理归类. (一)找规律 1.根据我们列出的算式进行整理,你们能找到这些算式计算的规律吗? 2.小组合作交流. 3.指名列出算式,集体反馈. 4.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二)教师小结 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发挥集体的智慧,同时找到了这些算式计算的规律及方法,你们真了不起,希望你们继续发扬这种探索精神. 四、活动四:结合实际巩固练习 (一)出示图片:说一说4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会得到什么结果? 2.根据相碰的情况列出加法算式. (二)出示图片:说一说5

3《劝学》重难点分析及突破教学设计25

《劝学》重难点分析及突破 教学重点: 1、作者介绍:荀子,名况,世称荀卿,汉代因避讳汉宣帝刘询讳,讳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大也是最后的一个代表人物。 2、作品介绍:今存《荀子》32篇,是汉人刘向编订而成的,他在文中批评和总结了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政治上,他主张尊王道,举贤能,但又力主“兼称霸力,法后王”,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人性上,主张“性恶说”,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主张教化的作用。 3、课文分析: (1)作者为了证明“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首先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在于能够改变自己,提高自己,作者是如何阐释的? 答:首先,作者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一组比喻,说明某种事物虽然其组成因素没有质的变化,但经过一定的付出会得到一个全新的结果,说明学习能够产生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然后用“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说明改造自己提高自己的过程,要按照一定的标准(中绳)符合一定的规格(中规),确立一定的目标(为轮),采取相应的措施(輮),达到“槁暴”亦“不复挺者”的结果。然后由木及金,由金及人,逐层深入地完成阐述过程。

(2)荀子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提出“学习很重要”的见解,那么其重要性体现在哪儿,作者是怎样论述的? 答:作者运用人们常见的事情作了形象的分析,具体地指出学习的重要之处在于能够弥补人的先天不足,“登高而招”、“顺风而呼”,虽然“臂非加长”、“声非加疾”但却能产生“见者远,闻者彰”的效果,关键在于利用客观的有利条件“高处”和“顺风”。而学习是发现外景有利条件,创造有利条件,利用有利条件的重要手段。 (3)作者在阐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时,从“积累”、“坚持”、“专心”三方面入手。文中哪些比喻是分别说明这三方面道理的? 答:积累是学习的重要手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学习应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学习应该专心致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鳌,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教学难点: 本文是如何将深奥的道理说得深入浅出? 答:本文运用了大量的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设喻,但设喻的方式却多种多样: 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

《倍的认识》重难点教学设计

《倍的认识》重难点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倍”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建立和理解“倍”的概念,需要一个反复、持续的过程,因此,本节课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逐步加深对倍的认识,理解倍的本质。 1.充分利用动手操作活动加深理解。本节课通过组织“圈一圈”“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经历“初步感知倍、充分积累感性经验、用语言表达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理解倍的意义”整个过程,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本质。 2.注意循序渐进认识“倍”的概念。本节课先让学生在“几个几”的基础上初步认识“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然后让学生充分理解“求红萝卜的个数是胡萝卜的几倍,就是以胡萝卜为标准,看红萝卜里包含几份胡萝卜,包含3份,就是胡萝卜的3倍。”通过这样结合除法比较关系的角度讲解,使学生加深对倍的概念的认识。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乘除法知识,知道“份”的含义,并能够进行准确区分一份数及几份数。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通过画一画、动一动、比一比等活动,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倍的概念,并将其运用于实际问题中,能够解决简单的“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比较中自主生成“几个几”与“几倍”的关系,建立“倍”的概念,能够正确表达两个数量间的倍数关系。 2、通过改变其中的一份数、几份数或倍数,学生能够在变化中准确找到数量间的倍数关系,从而加深对标准量的理解,深化“倍”的概念。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有条理的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善于交流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有条理的口头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经历“倍”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 2、能够正确表达两个数量间的倍数关系。

一元二次方程导入课重点和难点突破教学设计

一元二次方程导入课重点难点突破教学设计 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不一定都是实际问题的解,本节的重难点是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合理. 突破设计 一.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审题,设未知数,列方程,解方程,检验,答题.实际问题的解,不仅要满足所列方程,还应符合实际问题的具体题意.因此,求出方程的解后一定要进行检验,以确定实际问题的答案.在以前学习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题时,因为一般只有一个(组)解,往往符合实际意义,所以很少检验是否符合题意.而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时,方程的解一般有两个,这时就需要判断两个解是否都符合题意. 二.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包括借助直观方法分析题意、检验所得方程及其根的实际意义,找出合乎实际的结果等.方程的解是不是实际问题的解,要根据实际意义来判断,不能想当然地主观判断.1.方程有负数解,不符合实际意义需舍掉;2.虽然方程的两个解都是正数,但实际问题要求的解有范围限制,有的方程的解不在要求的范围内,所以它们并不都是实际问题的解;有时实际问题要求是整数解时,方程有分数解,不符合实际意义需舍掉.例题解读 1.某商场销售一批名牌衬衫,平均每天可售出20件,每件盈利40元,为了扩大销售,增加盈利,尽快减少库存,商场决定采取适当的降价措施,经调查发现,如果每件衬衫每降价1元,商场平均每天可多售出2件.若商场平均每天要盈利1200元,每件衬衫应降价多少元? 【解析】设每件衬衫应降价x元, 由题意,得(40-x)(20+2x)=1200, 解方程得,x1=10,x2=20. 因为要尽量减少库存,所以x=20. 答:每件衬衫应降价20元. 2若把上面的问题换为:某商店购进一种商品,单价30元,试销中发现这种商品每天的销售量p(件)与每天的销售价x(元)满足关系:p=100-2x,若商店每天销售这种商品要获得200元的销售利润,那么每件商品的售价应为多少元?每天要售出这种商品多少件? 【解析】根据题意得:(x-30)(100-2x)=200, 整理得:x2-80x+1600=0, ∴(x-40)2=0, ∴x=40, ∴p=100-2x=20(件). 答:每件商品的售价应定为40元,每天要销售这种商品20件. 3.如图,在宽为20 m,长为32 m的矩形地面上修筑同样宽的道路(图中阴影部分),余下的部分种上草坪.要使草坪的面积为540 m2,求道路的宽. (部分参考数据:322=1024,522=2704,482=2304) 【解析】利用平移,原图可转化为右图,设道路宽为x米, 根据题意得:(20-x)(32-x)=540.

教学设计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教学设计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一、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主要是指关于如何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采用什么方式方法去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问题。具体而言,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问题:什么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有何重要性?怎样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即采用那些方式方法去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本文作者拟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教学心得,供大家教学参考。 二、众所周知,教学的重点是指学科或教材内容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和技能,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简称“双基”。基础知识是指学科或教材内容中由一些基本事实即其相应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定律和公式等组成的、相对稳定的知识。技能是指应用基础知识去完成某些实际任务的能力,它是通过练习获得的能够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一种能力;而基本技能则是学科或教材内容中最重要、最常用的技能。通过反复训练达到自动化的技能称为技巧。 那些对进一步学习其它知识和技能起决定作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称为教学的关键。它是教学活动中解决主要问题的着手点。例如,在平面几何中,教学的重点应是公理、定义和定理。定理是由公理和定义推导出来的。公理和定义就是教学的关键。可见,教学的关键也可以说成是教学重点中的重点。 需要指出的是,学科或教材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具有相对稳定的内在逻辑联系。这就决定了学科或教材的教学重点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深入领会和掌握教学重点的这一基本特性,有助于避免和克服确定教学重点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从而有助于正确确定教学重点。 教学的难点一般是指教师较难讲请楚、学生较难理解或容易产生错误的那部分教材内容。需要指出的是,在教学过程的三要素中,教学难点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于作为认识客体的教材内容;然而它主要决定于作为认识主体的学生和指导主体认识客体而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即主要决定于教师和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例如,对同一项材内容,有的教师较易讲请楚,不成为难点;而有的教师较难讲请楚,成为难点。同样,对同一项教材内容,有时绝大多数学生较难理解,成为难点;有时绝大多数学生较易理解,不成为难点。因此,学科或教材的教学难点具有相对的不稳定性。深入领会和掌握教学难点的这一基本特性,有助于克服确定教学难点中的盲目性和固定性,从而有助于正确确定教学难点。 三、正确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而合理选择和灵活应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去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是确保教学效果和质量的关键。如果每一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不当,而且重点不突出,难点未突破,那末不但谈不上本堂课的教学效果和质量,而且还会影响整个章节甚至整门学科或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质量。因为,这样一来,学生未掌握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和技能会不断积累,越来越多。这就必然会导致整门学科或课程教学效果和质量的降低。所以,必须从每一堂课着手,尽全力解决好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 在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中,合理选择和灵活应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去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尤为重要。它是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的重点和难点,是确保教学效果和质量的关键的关键。因为,在一般情况下,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比较容易的。事实表明,几乎所有的教师都能在教案中写出重点和难点的项目和内容,然而在教案中没有写出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式方法的情况却屡见不鲜;甚至有个别教师还不知到什么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或有那些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式方法。 总之,正确确定重点和难点,尤其是合理选择和灵活应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去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不仅是确保教学效果和质量的关键,而且是衡量一个教师的教学态度是否端正、教学责任心和教学能力强弱以及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功。

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方法

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方法 教学活动中的重难点犹如一出戏的戏眼,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体会,一个活动下来,或面面俱到流于形式,或云里雾里不知所云,究其原因,关键是教师对教学重点的把握有所偏颇,对教学难点的突破流于表面,那么,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采用怎样的方法如何突破重难点呢? 一、单刀直入,难点前置 所谓难点前置是指将教学的难点放在教学之前,通过某些辅助手段引导幼儿主动去发现、去探索、去交流。 案例:故事《包公审石头》,讲的是小偷偷了男孩卖油条赚回的钱,这事被包公知道后,包公推断卖油条所得的铜钱,沾满了油,于是包公根据水和油不相容的特性,抓住了真正的小偷。故事中,幼儿很难理解“包公为什么会罚观看热闹的人每人一枚铜钱,并让他们把所罚的铜钱扔入水中,由此来判断偷卖油条小孩钱的小偷是谁?”教学活动前,教师就准备几盆清水和一些沾了油及没有沾油的硬币,在讲述故事前,让幼儿分组做个小实验,将两种硬币分批投入清水中,让幼儿观察实验操作中的水油分离现象。 分析此案例,教师正是运用了难点前置法。由于学前期幼儿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还处于萌芽状态,因此对于一些需要经过多层次分析推理的事情,他们还是力所不能及的,以故事教学

为例,如果在故事教学前.仅仅是按常规设计教案,那么有些故事内容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生活经验还不太丰富的幼儿来说,是难以接受和理解的。这时,就不妨采取难点前置法,将难点放在教学之前,通过某些辅助手段引导幼儿主动去发现、去探索、去交流。因此案例中教师的课前安排,帮助幼儿通过观察实验操作中的水油不相溶的现象,明白了故事中的道理,达到启发幼儿思维,开发智力的目的,同时难点也迎刃而解了。 二、遵循规律,小步子递进 “递进”指阶段目标的循序达成,即根据自己的起步点出发努力实现目标,并不断提升发展目标。“小步子”就是说把大目标分解为阶段性小目标,使个体很快地从目标导向行为转入目标行为,尽快实现目标,满足需要,同时在目标导向过程中当目标能力增加时教师及时提供一个可使儿童实现高目标的条件,引导他们走向实现更高的目标。 如在大班体育活动“挑战飞人”时,教师考虑到活动重点是让幼儿掌握助跑跨跳的动作,便以模仿奥运冠军刘翔吸引幼儿投入活动,引领幼儿尝试练习跨栏动作。教师在材料的投放数量及运用上体现了“小步子递进“,如教师将跨栏高度从低到高分为三种,让幼儿分别尝试,从第一次练习时的一道跨栏,到第二次练习时的两道跨栏,再到第三次竞赛中的三道跨栏,使幼儿不断地接受新的挑战,体验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快乐,避免因反复练习而感到枯燥乏味。

教学设计中的教学重难点(小说类的)

教学设计中的教学重难点(小说类的) 故乡 教材简要分析: 《故乡》写于1921年,后编入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1919年12月作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的真正的现实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10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同时也表达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作品是相当有深意的。 教学重点: 一、通过鉴赏人物描写,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二、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主题的写法。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的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新路的执著信念。 导入: 乡情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追忆和感怀,是对故土的深情眷恋,是远方游子多彩的梦,也是一种隐约的、缠绕在心中的痛。下面让我们…… 我的叔叔于勒 教材简要分析: 《我的叔叔于勒》是中学语文教材传统篇目,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态度变化,尖锐地指出了金钱左右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使是亲兄弟也概莫能外。作者用平常的的人物,平常的情节,表现一个普通的主题,可是能表达得深刻,能够给人启发,耐人寻味。 教学目标: 理解作品的主旨。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赏析作品巧妙的构思,学习本文通过语言、行动和心理刻画人物形象,映现实的方法。教学重点: 梳理小说的情节,认识资本主义社会拜金主义对人性的扭曲。 学习小说通过语言、行动、神情揭示人物的心理,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小说主人公的确定以及“我”在小说中的作用。 导入: 金钱可以带给我们富足的生活,但同时也可以摧毁亲情、友情、爱情,让人情冷漠、世态炎凉。如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金钱关系,会是什么样呢?让我们…… 在烈日和暴雨下 教学重点: 体会文中自然环境描写的魅力,把握其特色和作用。 赏析多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品评小说精妙传神的语言。 教学难点: 感受人物悲苦的生存环境,体会其悲惨命运。 多收了三五斗 教学重点: 体会作品准确凝练的语言和塑造人物群像的方法。 品味小说鲜明的对比手法及其效果。 教学难点:在理清情节的基础上,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的主题。

等差数列重难点突破教学设计

2.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一、教材分析 等差数列的求和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是在前面研究了等差数列定义和通项公式的基础上对等差数列的进一步研究,公式的推导方法倒序相加法是数列求和常用的方法之一,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是数列求和的最基本的方法,有广泛的实际应用。同时本节课的学习还为进一步研究等比数列提供了思想方法。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职业高中高二美术班学生。 1)学生已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基本性质,在初中已经了解了特殊的数列求和,也对高斯算法有所了解,这都为倒序相加法的教学提供了基础. 2)学生学习数学的整体水平比较低,习惯于感性思维,模仿能力较好,独立思考能力差,高斯的算法与一般的等差数列求和还有一定的距离,如何从首尾配对法引出倒序相加法,这是学生学习的障碍. 3)高二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已初步形成对数学问题的合作探究能力。 4)高二学生数学学习的个体差异比较明显。 三、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及其课标要求,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及其推导思路和方法;会初步应用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数形结合、化归、函数与方程,联系等数学思想,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学会观察、分析、归纳、反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探索的学习精神和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学会用公式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的推导思路的获取 四、教学方法 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采取以下的教学方法 教法:采用问题启发教学法、合作探究教学法,分层次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五、教学准备:PPT 相关课件 两个全等的等腰三角形模型、全等梯 形模型 六、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分钟) 2、由特殊到一般探索公式(13分钟) 3、公式运用,例题教学 (13分钟) 4、分层练习,形成技能(12分钟) 5、归纳小结,构成体系 (3分钟) 6、布置作业(2分钟)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设计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尽可能地让学生去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①复习提问: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性质。即:等差数列任意第k 项与倒数第k 项的和的和等于首末两项的和。1121a a a a a a n n n +==+=+-Λ ②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浅析如何在英语教学设计中确定重难点

浅析如何在英语教学设计中确定重难点 大连市第六十六中学 高国伟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很荣幸能和你们进行教学方面的研讨。其实,在座的各位教师,在自己的教学领域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有自己的教学策略。今天我给大家介绍的是如何在英语教学设计中确定重难点。这是我的个人的学习感受和教学经验,希望对大家有借鉴和帮助,也希望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前言: 教学设计是完成教学任务前必不可少的关键,是指导我们教学的标准和基础,是优化我们教学过程的前提条件,认真研究教学设计是我们搞好教学工作的基础。 我们先看一下教学设计的定义 教学设计的定义: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的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修改方案的过程。目的是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一、做好英语教学设计首先利用好我们手中的几样东西。 1、课标 《新课程标准》的最大特点是具有时代性、前瞻性和系统性,是很多专家、学者、教育教学工作者精细研究总结得来的。所以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用心领会,并在平时的教学中,转变教学观念,大胆实践,改革创新教学方法。 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中给了我们明确的指导思想。 课程目标:总体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描述:有较明确的英语学习动机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能听懂教师有关熟悉话题的陈述并参与讨论。能就日常生活的各种话题与他人交换信息并陈述自己的意见。能读懂7-9年级学生学生阅读的简单读物和报刊、杂志,克服生词障碍,理解大意。能根据阅读目的运用适当的阅读策略。能根据提示起草和修改小作文。能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并报告结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能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总结学习方法。能利用多种教学资源进行学习。进一步增强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和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