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便血的护理常规

10便血的护理常规
10便血的护理常规

便血护理常规

便血因胃、肠络脉受损,以血随大便而下,在大便前后下血,或大便呈柏油样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脾、胃、大肠。消化道出血、某些血液病、急性传染病、寄生虫病等凡见大便带血者,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出血部位、方式、量、颜色、性质及伴随症状。

2.有无不良生活习惯,有无机械损伤消化道等情况。

3.饮食习惯、卫生习惯、发病经过、病程长短。

4.生活自理能力及心理社会状况。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2) 便血量多者,应卧床休息,切忌下床排便,并注意排便时勿用力,以免增

加腹压损伤血络。

(3)保持大便通畅,做好肛周以及周围皮肤护理。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大便血量、质、色以及判断出血的部位,以及全身情况,准确记录出血量,必要时可保留标本送检。

(2) 如痔疮、肛裂出血,可按外科有关章节护理。

(3) 如大量排柏油样便,血压下降,面色恍白,呼吸急促,脉细微而数、头昏、

心慌、汗出或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数等说明病情严重,应及时报告医生,进行抢救,防止虚脱。

3.给药护理

(1)药物宜温偏凉服。

(2)服药期间,饮食不宜过凉,可配合健脾开胃之药膳,以调理脾胃。

4.饮食护理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的软食,忌食辛辣、煎烤、烟酒,饮食有节。

5.情志护理

安慰患者,消除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尤其是肝郁者,戒怒防躁,避免情志刺激。

6. 临证(症)施护

(1)口渴者遵医嘱,以中药煎水代茶饮。

(2)大便干燥者遵医嘱,给予润肠通便中药。

三、健康指导

1.饮食有节、有洁,保持大便通畅。

2.起居有常,劳逸适度,避风寒,脾胃虚寒者尤须注意腹部保暖。

3.指导患者自行观察大便情况,有异常及时就医。

颈椎病中医护理常规

项痹(颈椎病)中医护理常规 一.疾病名称 中医名称:项痹 西医名称:颈椎病 定义: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变、老化及继发性改变刺激压迫神经根、脊髓或影响椎动脉血液供应引起一系列症状体征。 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和混合型。 二.临床表现 (1)颈肩痛 (2)颈部活动受限 (3)手指麻木 (4)头晕、恶心 (5)瘫痪 三.护理评估 (1)发病史,诱发因素 (2)疼痛部位,程度 (3)评估颈部功能,双上肢感觉和肌力 (4)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社会状况 (5)辩证分型:太阳经输不利型,痹证型,肝肾不足型 四.一般护理 (1)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保持病房整洁、安静、空气清新,营造良好的修养环境。 五.病情观察 (1)注意观察颈肩部疼痛的性质、部位及发病时间,休息后是否缓解。 (2)注意观察神经支配区肌力与皮肤感觉情况。 (3)注意观察头晕、恶心与头痛等情况。 (4)注意观察心慌、多梦、烦躁等情况。 (5)注意观察四肢乏力(如踩棉花感)等情况。 六.临症(证)施护 (1)保守治疗 1)脊柱(定点)旋转手法 ①做好心理护理,讲解治疗原则和方法,消除紧张情绪,并做 好体位示教。 ②手法治疗后应绝对卧床休息1-2小时,轴样翻身,颈部制动。 ③下床时须戴颈托,固定颈部,以保持颈椎稳定性。 ④避免久坐久站,注意休息。 2)针灸疗法 ①严格无菌技术操作,以防感染。 ②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紧张情绪。选择合理体位暴露 腧穴,方便操作,注意保暖。 ③密切观察患者反映,若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等情况, 应立即停止针刺并将针全部拔出,平卧休息,注意保暖。

急诊科常见病的护理常规(精)

急诊常见病的护理常规 1、高热护理常规 按该科一般护理常规。卧床休息,若出现谵妄,神志不清,惊厥者,应加床栏,减少刺激,必要时用舌钳将舌拉出,以防坠床和舌咬伤。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不能进食者,应鼻饲或按医嘱补液。鼓励病员多饮水,可促进毒素和代谢产物的排泄,避免组织脱水。体温39度以上者,每4小时测T ,P ,R 一次,可行头部冷敷,或给予醇浴,温水擦浴,或按医嘱药物降温,降温处理半小时后必须测体温,观察热型及出汗情况,并记录。保持呼吸道通畅,有呼吸困难者,给予氧气吸入。每日用朵贝氏液或生理盐水漱口3-4次,口唇干燥者涂以甘油或石腊油.注意皮肤护理,预防褥疮,大出汗者,及时更换被单,衣服,防止受凉.诊断未明,疑为传染病者,应暂时隔离,并配合医生及时留好标本送验,以期早日明确诊断. 2、休克护理常规 按该科一般护理常规。将病人安置在安静的抢救室内,采取头与腿均抬高30度与平卧位交替使用。备齐一切抢救用物和药品。保持呼吸道通畅与吸氧,提高血氧含量,纠正缺氧对休克的危害。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并根据病情在输液前抽血,做好各种急测工作。必要时行静脉切开或锁骨下静脉穿刺。严密观察意识,表情,血压,体温,脉搏,呼吸,皮肤色泽,肢端温度等改变,并作好记录。留置导尿管,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特别注意尿量,比重,颜色及酸碱度等.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流质饮食,不能进食者可鼻饲.按时做好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管道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高热者可行物理降温,体温过低者要注意保温. 3、过敏性休克抢救护理常规 立即停止给药,将病员平卧,就地抢救。吸氧.迅速皮下或肌注0.1%肾上腺素0.5-1毫升,必要时可静注,小儿酌减,如症状仍不缓解,可每20-30分钟皮下或静脉注射0.5毫升,直到脱离危险期。严重者,应立即静注地塞米松5-10MG .抗组织胺内药物的应用,如盐酸异丙嗪25-50MG 或苯海拉明40MG 肌注。针刺人中,十宣,内关,足三里,

2013年便血中医诊疗方案

2013年便血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1月第2版,王永炎,严世芸主编)、《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 (1)主要症状:血便夹杂而下,或在大便前后下血,或单纯下血,或大便显柏油样。 (2)、次要症状:胃脘作痛,腹痛,有时烦躁,头晕目眩,神疲乏力,面色少华,怯寒肢冷等。 2、西医诊断:参照《诊断学》(陈文彬,潘祥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2008年1月)、《内科学》(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2005年8月)。 诊断要点: (1)发病特点:一般起病较缓,病程或短或长; (2)有胃肠道溃疡、炎症、息肉、憩室或肝硬化等病史。 (3)大便色鲜红、暗红或紫暗,或黑如柏油样,次数增多。 (4)实验室检查如大便潜血试验阳性。 (5)凡是大便下血,无论在大便前、大便后下血,或血便夹杂,或单纯下血,均可诊断为便血。 (二)证候诊断 1、胃中积热证:便血色紫黯或紫黑,口苦,口渴喜冷饮,胃脘胀闷作痛,并有灼热感,有时烦躁,头晕目眩,大便不畅,舌燥,苔黄,脉弦数或滑数。 2、肝胃郁热证:便血,血色紫黯或黑色,有时血色鲜红,脘胁胀痛,口苦而干,胃纳减退。心烦易怒。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3、热毒内结:便血鲜红,腹痛,肛门灼热,口干,舌燥,大便秘结或不爽。舌红,苔黄,脉滑数。 4、中气不足证:便血,血色紫黯或紫黑,脘腹不舒,面色少华,头晕目眩,神疲乏力,纳谷不香。舌质淡红,脉细缓。 5、脾胃虚寒证:大便下血,其色紫黯或黑,脘腹隐隐作痛,痛时喜按喜暖,怯寒肢冷,饮食减退,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脉细缓无力。 6、气滞血瘀证:便血紫黯,脘腹胀痛,面色暗滞,或胁下癥块。舌质紫暗,脉弦细或涩。 二、治疗方案 本方案适用于西医学中的因胃肠道的炎症、溃疡、息肉、肿瘤、憩室炎、缺血性肠病或肝硬化、某些血液病、急性传染病、肠道寄生虫病、中毒及维生素缺乏等疾病所致的便血。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中医外科护理学常规(常见病)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外科 胁痛 一、定义:胁痛是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也是临床上比较多见的一种自觉症状。 二、临床表现 1.肝郁气滞 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起胸背肩臂,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腹胀,嗳气频作,得嗳气而胀痛稍舒,纳少口苦,舌苔薄白,脉弦。 2.肝郁脾虚 胁肋胀痛,精神抑郁或性情急躁,面色萎黄,大便溏薄,纳食减少,身困乏力,口淡乏味,脘腹痞胀,苔白,脉弦。 3.肝胆湿热 胁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4、瘀血阻络 胁肋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入夜痛甚,胁肋下或见有癥块面色晦暗,舌质紫暗,脉沉弦。 5、肝阴不足 胁肋隐痛,悠悠不侏,遇劳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

眩,或两目干涩,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 三、一般护理 1、按痛证的一般护理常规。 2、卧床休息,病室宜安静,病情缓解后可逐渐恢复正常活动。 3、(1)密切观察胁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因以及伴随症状以辨别实证和虚证。如胀痛且痛无定处,多属气滞;刺痛剧有定处,多属血瘀;隐痛不已,多属肝阴不足;阵发性绞痛,多为胆石症状。 (2)观察体温、肤色等变化,若寒战高热,上腹剧痛,腹肌紧张,呈板状腹,呕吐,便秘等症,提示可能有胆囊化脓、穿孔等并发症,立即报告医生,做好抢救或手术前准备工作。 四、临证护理 1、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或十宣放血;湿热重者遵医嘱针刺胆俞、阳陵泉、阴陵泉、三阴交。 2、疼痛重者可叩捶胆俞和肝俞;或吴茱萸、食盐各适量,炒热熨胁痛区,用于气郁胁痛。 3、黄疸复者遵医嘱针刺至阳、腕骨、阴陵泉;或耳穴压籽肝、胆十二指肠、神门等穴或给予茵陈、虎杖煎汤代茶饮。 4、大便燥结可用大黄汤灌肠。 5、呕吐重者遵医嘱针刺内关、中脘、足三里;或药物穴位注射。 6、胁痛伴恶寒发热或厥脱者应注意防寒保暖,防止复感风寒邪。

便血中医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便血中医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便血的状况在生活当中时常发生,出现便血我们需要做好积极的检查和治疗。下面学习啦给大家介绍便血的中医治疗方法,希望能 帮到大家。 脾气虚弱证见下血质稀色淡,淋沥不断,或便血紫黯,伴见面色不华、神疲懒言、眩晕耳鸣、腹痛隐隐、喜热畏寒,苔薄白质淡或有齿痕。属脾虚气弱,统摄失职,宜温中健脾法。方选黄土汤、归脾汤、 补中益气汤等,忌用苦寒伤中之品,防冰上加霜。药如太子参、白术、陈皮、黄芪、云苓、灶心土、当归、甘草、山药、生苡仁等。 湿热下注大便下血如溅,如质清色鲜、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者,属热迫大肠,伤及血络,宜凉血止血法。用槐花散、地榆散、知柏地黄 汤等加减。药用生地榆、丹皮、生地、槐花、天冬、麦冬、玄参、 北沙参、竹叶、金银花、山萸肉、生白芍、仙鹤草等;若血下污浊、 质稠量多、大便不畅、小便热涩,多为大肠湿热。用清热利湿解毒法,常选地榆散加苍术、黄柏,兼用脏连丸,或用泽泻汤加蒲公英、贯众、土茯苓、连翘、大黄等。如便血日久,湿热未清,营阴已亏者,治当虚 实兼顾,和营清热。 1.鲜血便 多为急性(即时)出血,血液流出血管外很短时间就经肛门随粪便排出,或便后直接流出。流出的血液外观类似外伤出血,颜色鲜红 或紫红、暗红,时间稍久后可以凝固成血块。常于以下疾病: (1)痔疮各期内外痔和混合痔均可引起大便出血,一般为粪便附 有鲜血或便后滴血。外痔一般无大便出血。 (2)肠息肉为无痛性大便出血。排便时出血,排便结束后停止, 量多少不等,一般血液不与粪便相混,或息肉位置高、数量多,也 可与粪便相混。 (3)直肠脱垂久病后可有排便时出血。

(4)肛裂便血,出血方式为粪便表面一侧附有血迹,不与粪便相混,部分患者便后滴血。 2.脓血/黏液血便 即排出的粪便中既有脓(黏)液,也有血液。脓(黏)液血便往往见于直肠或结肠内的肿瘤及炎症。常见以下疾病: (1)直肠癌血色较新鲜或暗红色,粪便中可有黏液,往往血液、 黏液、粪便三者相混。 (2)结肠癌随病程延长逐渐出现大便出血,多为含有脓液或黏液 的血便,血色较暗。 (3)溃疡性结肠炎黏液便或脓血便,同时伴有左下腹痛或下腹疼痛。 (4)肠道感染性疾病如细菌性痢疾、阿米巴肠病等。 3.黑便 又称为柏油便,大便呈黑色或棕黑色。为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如果出血量较少,且出血速度较慢,血液在肠内停留时 间较长,排出的粪便即为黑色;若出血量较多,在肠内停留时间较短,则排出的血液呈暗红色;出血量特别大,而且很快排出时也可呈鲜红色。 4.隐血便 小量(微量)消化道出血不会引起粪便颜色改变,仅在粪便隐血试验时呈阳性,称为隐血便。所有引起消化道出血的疾病都可以发生 隐血便,常见溃疡、炎症及肿瘤。便隐血试验可检测粪便中的少量(微量)血液成分。肠息肉(癌)的早期粪便隐血可呈现阳性,定期进 行粪便隐血检测是结直肠肿瘤筛查(初筛)的重要途径。 5.伴随症状 (1)肛门及肛周病变便血鲜红,肛门疼痛难忍,或肿胀有痔核, 或伴有肛裂。

探讨便血的中医辩证治疗

探讨便血的中医辩证治疗 发表时间:2015-12-07T10:36:51.547Z 来源:《航空军医》2015年14期作者:曾宪鹏 [导读] 黑龙江省林口县人民医院与肛门直肠有关的便血,属“近血”范畴,以血出色鲜为诊断要点,是内痔、肛裂、息肉、直肠炎、直肠溃疡、直肠癌等病的共有症状。 黑龙江省林口县人民医院黑龙江牡丹江 157600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治疗方法在治疗便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便血患者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论中医治疗便血病在临床治疗上得到满意的结果,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便血;治疗;中医 引言 血随大便而下,或血便夹杂,或先便后血,或单纯下血,均称便血(hematochezia)。便血又名血便、下血、泻血、结阴等,首见于《五十二病方》,云:“牡痔……后而溃出血。”“牡痔有空(孔)而栾,血出者。”宋代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对便血有更为明确的描述:“病者大便下血,或清或浊,或鲜或黑,或在便前或在便后,或与泄物并下……故日便血。”后世医家又以血之清浊而立肠风、脏毒之说,且有“近血”与“远血”之分。与肛门直肠有关的便血,属“近血”范畴,以血出色鲜为诊断要点,是内痔、肛裂、息肉、直肠炎、直肠溃疡、直肠癌等病的共有症状。 1 病因病机 《证治汇补》日:“纯下清血者,风也;色如烟尘者,湿也;色黯者,寒也;色鲜红者,热也;糟粕相混者,食积也;遇劳频发者,内伤元气也。后重便减者,湿热蕴滞也。后重便增者,脾元下陷也。跌伤便黑者,瘀也。先吐后便者,顺也。”由此可见,外感毒邪,饮食不当,起居无时等均可引起肛门血络损伤,血液从肛门而出。 2 中医辨证 便血鲜红,多因风热所致,风多挟热,热伤肠络,迫血妄行,则血下溢,故见血出如箭;若伴有口渴、便结、尿赤、舌红、苔黄、脉数者,属风热肠燥;若便血,色红稍晦,挟有黄色脂水,且伴口渴不欲饮,大便溏泻,泻之不畅或肛门灼热,加之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者,属大肠湿热;便血色淡,日久量多,伴有头昏眼花,心悸,便结,面色苍白无华,舌质淡,脉细无力者,属血虚肠燥;便血色淡稍晦,量多,伴有纳呆,神疲懒倦,头晕目眩,便溏,面色萎黄,舌淡脉弱者,属脾气虚弱。 3 临床表现 凡便血多而无疼痛者多为内痔;出血而伴刀割样疼痛者,多为肛裂;小儿便血与黏液相混者,且大便次数与形状元明显改变者,多为直肠息肉;血与黏液相混,其色晦暗,肛门有重坠感者,有患直肠癌(锁肛痔)的可能。 4 伴随症状 便血伴腹痛:见于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肠套叠、肠系膜血栓形成或栓塞等。腹痛时排血便或脓血便,便后腹痛减轻者,见于溃疡性结肠炎、细菌性痢疾或阿米巴痢疾。排血便后腹痛不减轻者,常为小肠疾病。 便血伴发热:见于急性传染病(如细菌性痢疾、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炎症性肠病等。便血伴皮肤黏膜出血:可见于急性细菌性痢疾、流行性出血热、重症肝炎、败血症及某些血液疾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血友病等。 便血伴肝掌与蜘蛛痣:可能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有关。 便血伴腹部肿块:应考虑为小肠恶性淋巴瘤、结肠癌、肠结核、肠套叠以及炎症性肠病等。 便血伴里急后重、肛门坠胀排便不尽感:提示为肛门、直肠疾病,见于细菌性痢疾、直肠炎、直肠癌等。 便血伴块物脱出及便后剧烈疼痛:多为痔、直肠脱垂及肛裂。 5 辅助检查 大便常规可有助于病因诊断,如大便镜检发现红细胞、白细胞、脓细胞及吞噬细胞时,提示为细菌性痢疾、鼠伤寒;有阿米巴滋养体时,提示为阿米巴痢疾;有钩虫卵时,提示为钩虫病;有血吸虫卵或粪便孵化后找到毛蚴,提示为血吸虫病;找到结核杆菌,提示为肠结核。 血常规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数下降,可反映失血量;白细胞数增高,且有中毒颗粒或空泡,提示有感染。如血小板计数降低,提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溶血-尿毒综合征;全血细胞减少,提示再生障碍性贫血;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检查,可提示有无出血性疾病等。 肝功能检查及黄疸指数异常时可提示有肝脏疾患。 6 辨证论治 血热动血证:大便秘结,下血鲜红,肛门灼热,身热汗出,口渴饮冷,小便短赤,舌红,苔黄干,脉沉数有力。清热凉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 肝胃热盛证:便血色黯,胃脘疼痛不适,口渴口臭,急躁易怒,嗳气,舌红苔黄,脉弦数。泻肝清胃止血。丹栀逍遥散加减。 瘀滞胃肠证:胃脘腹痛如刺,便血黯黑,面色无华或青紫,渴不欲饮,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涩。活血化瘀、通络止血。少腹逐瘀汤加减。 热毒蕴肠证:大便脓血相杂而下,肛门灼热坠胀,里急后重,腹痛如绞,口渴饮冷,舌质鲜红或紫暗,苔黄干,脉数或疾。清肠解毒。约营煎加减。 肠道湿热证:便血鲜红,或为脓血便,或色暗红或紫黑如赤豆汁,大便不畅或稀溏,或肛门肿痛,或有腹痛,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清化肠道湿热。地榆散或槐角丸加减。 肠道瘀滞证:大便下血色暗红,腹部刺痛。拒按,腹内或触及包块,舌紫暗或有斑点,脉弦涩。活血化瘀、理气宽肠。少腹逐瘀汤加

各科常见病精深中医护理_常规

中医科急症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常规 1、接待患者,初步分诊。根据患者病情,送至抢救室或观察室,并立即通知医师。 2、做好输液、给药、配血、输血及相应准备。 3、急诊室环境 (1)环境清洁、舒适、安静,空气流通。 (2)根据病证性质,调节病室温湿度。 (3 ) 每日定时空气消毒。 4、入院介绍 (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 (2)介绍就诊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5、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即刻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2)新入急诊室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连续3日。 (3)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4)若体温39℃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5)留观患者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6)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6、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 7、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8、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注明执行时间。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神志、舌脉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2 )根据病情,给予正确体位。对烦躁不安患者加床栏或用约束带妥善约束,防止发生意外。 (3)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对疑似服毒、诊断不明的昏迷患者,按病情及时收集相应标本送检。 (4 )注意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5 )随时检查各种管道是否通畅,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6 )对诊断不明的急腹痛患者禁用镇痛药物。 (7 )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8 )凡涉及法律纠纷的患者在抢救的同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9、遵医嘱准确给药,注意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10、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11、关心患者,做好情志护理。 12、根据患者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13、需急诊手术患者,遵医嘱做好术前准备,并通知手术室。 14、对转科、转院的垂危患者做好护送及交接工作。 15、预防院交叉感染 (1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 )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16、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中医内科常见病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常规 一、病室环境 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根据病种、病情、性别、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二、入院介绍 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2.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3.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三、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并记录。 2.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三天。 3.体温在37.5°C-38°C之间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三次,连续三天。 4.体温大于38.5°C以上者每日四次,体温正常后连续三天。 5.体温39°C以上者,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执行。 6.体温正常3日后,常规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2次或遵医嘱执行。 7.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常规每4小时测量一次,其中体温至少每日测量4次或遵医嘱 执行。 四、每日记录大便次数一次。 五、每周测量体重、血压各1次或遵医嘱执行。 六、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七、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八、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舌脉、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并配合治疗。 2.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治疗效果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3.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九、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安心治疗。 十、根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 解。积极配合治疗。 十一、给药的护理,根据病情指导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十二、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十三、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十四、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最新康复科常见病护理常规

脑出血后遗症康复护理常规 脑出血又称脑溢血,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占急性脑血管疾病的20%~30%,脑出血的发病主要是在原有高血压和脑血管病的基础上,体力活动、情绪激动、饮酒、用力排便、气候变化剧烈等外加因素使血压进一步骤升所致。其发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有些患者抢救虽幸免不死,但均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失语、偏瘫、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等。这些后遗症均在短时间内不会恢复,如不及时进行治疗和护理会加大患者的致残率及致残程度,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不同程度的负担。所以早期康复治疗和护理对提高偏瘫患者的疗效减少后遗症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重大意义。 一般护理常规: 1、体位护理①仰卧位时,双侧肩关节抬高向前,固定于枕头上,预防后缩。患侧上肢 日固定于枕头上,保持伸肘,腕背伸,手指伸展。患者臀部固定于枕头上,预防骨盆后缩及下肢外旋。患侧下肢伸直,膝下可置一小枕,踝关节必须保持90°,以免引起足下垂。②患侧卧位时,躯干稍微后仰背后和头部放一枕头固定。患侧上肢患肩前伸,将患肩拉出,避免受压和后缩,肘关节伸直,前臂外旋。③健侧卧位时,头位要固定,和躯干呈直线,躯干略为前倾。患侧上肢患肩前伸,肘、腕、指各关节伸展,放在胸前的枕头和躯干呈100度角。患侧下肢膝关节、臀部略为弯曲,腿和脚均放枕头。 2、语言训练针对运动性失语的病人,让其跟着示范者的口型先进行数字、单词的练习, 逐渐过渡到进行短句、整句的训练。而针对能听、能看但不能理解含义的感觉性失语病人,可通过与其交谈,对其进行指物、指图、指字训练,增加其理解能力,每次训练的时间不宜超过30分钟。 3、床上训练鼓励病人早期利用健侧肢体进行日常活动,通过健手的主动练习带动及促 进患侧肢体功能的恢复,随着患侧肢体功能的改善,可在床上进行翻身练习,从向患侧转动过渡到向健侧转动;从需他人帮助到独立完成。自己能翻身后可进行坐位练习,同时下肢进行抬腿锻炼,上肢从抓、拿、握开始进行精细动作训练。卧床期的训练方法:桥式运动、抱膝运动,双手叉握等自我运动。 4、床下训练下床活动时,首先让病人站立并稳立于床沿,双手扶床栏,进行站立锻炼, 当病人能站立15分钟到20分钟时,可逐渐短步走,行走时注意纠正侧踝关节的反曲。 以免形成“内屈脚”,在病人练习独立步行时指导其学会使用手杖,拐杖,轮椅等,使其最终能借助支具和辅具完成日常活动,重返社会。 5、心理护理患者因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大小便失禁等,产生痛苦、绝望、急躁不安、 恐惧、害怕、焦虑、自卑心理,造成对治疗缺乏信心。护士应尽量体贴,关心患者,多给予安慰,开导和鼓励,并介绍一些功能恢复较好的病例,激发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根据病情安排一些适宜的活动,使其身心处于最佳状态。 6、安全护理床栏加护,加强巡视、床头警示牌标识、环境适宜。 7、健康教育告知患者保持大便通畅,多食富含纤维素,维生素的食物,排便困难时使 用开塞露等简易通便法协助排便,切忌用力。坚持正确服用降压药,不可骤停和自行更换,戒除烟酒,勿过度劳累,避免强烈的精神刺激。

便血的中医护理常规精

便血的中医护理常规 一、疾病名称 中医病名:便血 西医病名:消化道出血 定义:胃、肠络脉受损,血随大便而下。 二、临床表现 (1肠络脉受损,血随大便而下。 (2在大便前后下雪,大便呈柏油样。 三、护理评估 1、出血的部位、方式、量、颜色、性质及伴随症状。 2、有无不良生活习惯,有无机械损伤消化道、泌尿道、皮肤等情况。 3、饮食习惯、卫生习惯、发病经过、病程长短。 4、生活自理能力及心理社会状况。 5、辩证分型:肠道湿热、气虚不摄、脾胃虚寒。 四、一般护理 1、血量多着,应卧床休息,切忌下床排便,注意排便时勿用力,以免增加脉压损伤血络。 2、保持大便通畅,做好肛门及周围皮肤的护理。

五、病情观察 1、观察便血的色、量、质,以判断出血的部位及全身情况。并准确记录,必要时可保留标本送检。 2、如出现柏油样大便、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呼吸急促、脉细微而数、头晕、心慌、汗出,四肢厥冷时,应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抢救。 六、临证施护 根据病情需要可采取中药汤剂和中药针剂治疗。 1、肠道湿热:便血色红,大便不畅或稀溏,或有肠痛可给予地榆散或槐角丸清热化湿,凉血止血作用。 2、气虚不摄:便血色红或紫黯可给予归脾汤,益气摄血作用。 3、脾胃虚寒:变色紫黯,甚则色黑可给予黄土汤,健脾温中,养血止血作用。还可给予生脉针10—3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 40ml经脉注射,每日2~3次,亦可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 经脉滴注,每日一次,使用于气衰血脱症。 七、饮食护理 饮食要清淡,易消化,忌食辛辣、煎炸、烟酒等物。 八、给药护理 1、药物宜温偏凉服。 2、服药期间,饮食不宜过凉,可配合健脾开胃之药膳,以调理脾胃。

胃脘痛的中医护理常规(仅供参考)

胃脘痛的中医护理常规 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胃,涉及肝,脾。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腹痛的部位,性质,时间,程度,疼痛有无规律性及饮食的关系。2饮食,生活习惯及既往史。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寒邪客胃证,饮食停滞证,肝气犯胃证,肝胃郁热证,瘀血停胃证,胃阴亏虚证,脾胃虚寒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胃痛持续不已,疼痛较剧烈,或呕血,黑便者,应卧床休息,缓解后可下床活动。 2病情观察,做好记录 (1)密切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与寒热,饮食关系。 (2)注意呕吐物和大便的颜色,性状。 (3)胃痛突然加剧,或伴呕吐,寒热,或全腹硬满而疼痛拒按时,

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出现呕血或黑便,面色苍白,冷汗时出,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血压下降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 (2)脾胃虚寒者或寒凝气滞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4饮食护理 (1)饮食以质软,少渣,易消化,少量,多餐为原则。 (2)戒烟酒,浓茶,咖啡。忌辛辣,肥甘之品。 5情志护理 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其保持乐观情绪。 6临证(症)施护 (1)食滞胃痛着,暂时禁食:缓解后逐渐给予全流食或半流食。(2)胃痛发作可遵医嘱用针刺止痛。 (3)虚寒性胃痛着,遵医嘱热敷或药熨胃脘痛,或艾灸,或中药膏贴敷。 (4)呕血,黑便者按血证护理常规进行。 7 健康指导 (1)禁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了解患者饮食习惯,必要时推荐食谱,改善原有饮食。 (2)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保证睡眠,保持乐观情绪。

中医内科常见病护理常规分析

------------------------------------------------------------精品文档-------------------------------------------------------- 一般护理常规 一、病室环境 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根据病种、病情、性别、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二、入院介绍 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2.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3.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三、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并记录。 2.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三天。 3.体温在37.5°C-38°C之间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三次,连续三天。 4.体温大于38.5°C以上者每日四次,体温正常后连续三天。 5.体温39°C以上者,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执行。 6.体温正常3日后,常规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2次或遵医嘱执行。 7.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常规每4小时测量一次,其中体温至少每日测量4次或遵医嘱执行。 四、每日记录大便次数一次。 五、每周测量体重、血压各1次或遵医嘱执行。 六、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七、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八、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舌脉、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治疗。 2.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治疗效果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3.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九、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安心治疗。 十、根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十一、给药的护理,根据病情指导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十二、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十三、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十四、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血证--便血病历模板

入院记录(模板一.中医西医结合在一起) 姓名:XXX 出生地:XXX 性别:女常住地址:XXX 年龄:xxxx 工作单位:XXX 民族:汉族入院日期:XXXX 婚况:已婚记录日期:XXXX 职业:职员病史陈述者:病人 发病节气:立夏病史可靠程度:可靠 主诉:排黑便4天。 现病史:患者于4月30日因感冒自行服用新康泰克胶囊,于2007年5月3日晚排墨绿色成形大便,量约50克,上腹部隐痛,恶心, 头晕,平卧则头晕症状减轻,站立不稳,无天眩地转感,。次日上午排黑色软便一次,量约200克,伴头晕欲呕,至我院门诊就诊,予补液、奥美拉唑钠针抑酸等处理。5月5日再排黑色软便约100克,收入急诊留观。查血常规(6/5凌晨1点):红细胞计数2.5x10e12,血红蛋白80g/l;血常规(6/5上午11点):WBC3.5x10e9,红细胞计数2.04x10e12,血红蛋白69g/l;大便常规:隐血试验(1+);凝血三项、急诊生化、心酶正常;肝功:LAP17u/l,TP54.9g/l,ALB34.2g/l,ALP33u/l,尿素2.58mmol/l;考虑为急性上消道出血,治疗予抑酸、维持电解质平衡、补液支持为主。未再解黑便,现为求系统专科治疗,收入我科。 入院症见:神清,精神疲倦,偶有嗳气,暂无排大便,无腹痛腹胀,无恶心呕吐,无反酸、烧心,无头晕,无胸闷胸痛,口干无口苦,欲饮水,无发热恶寒,无汗出,小便正常。 既往史:10年前因黑便在广州市工人医院住院,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经好转后治愈出院。06年5月、10月因排黑便在我院门诊治疗,考虑为上消化道出血,经治疗后好转,平素无胃痛。否认肝炎、结核、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病史。曾行剖腹产手术。 过敏史:对酒精过敏,否认药物过敏史。 其他情况(个人史.(月经)婚育史.家族史等): 出生于广州,广州生长,生活环境可。无吸烟、饮酒史。适年结婚,育有1女,配偶子女均体健;父亲有胃穿孔胃大部分切除病史。 体格检查: 一般状况:T:36.2℃ P:80次/分 R:20次/分 BP:90/62mmHg 神清,精神疲倦,营养一般,发育正常,形体适中,查体合作,对答切题,贫血貌。全身皮肤粘膜未见黄染、皮疹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头颅五官端正,巩膜无黄染,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眼睑结膜苍白,外耳道及鼻腔通畅,无脓性分泌物,咽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颈软,颈静脉无怒张,气管居中,双侧甲状腺无肿大。胸廓对称,双侧呼吸动度一致,双肺叩诊呈清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明显干湿罗音,叩诊心界不大,心率80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明显病理性杂音。腹部见专科检查。脊柱无畸形,关节无红肿,无发热,双下肢未见浮肿。神经系统检查: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舌淡红,苔微黄腻,脉细。 专科情况:全腹平,未见胃肠形及蠕动波,按之软,剑突下轻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能触及,肝肾区无叩击痛,振水音(-),移动性浊音(-),肠鸣音约10次/分。 辅助检查: 血常规:WBC3.5x10e9,红细胞计数2.04x10e12,血红蛋白69g/l;大便潜血(1+);肝功:LAP17u/l,TP54.9g/l,ALB34.2g/l,ALP33u/l,尿素2.58mmol/l。 初步诊断:

最新中医护理常规.pdf

《常见病护理常规》 目录 1、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2、中风病的护理常规 3、痿症病的护理常规 4、头痛病的护理常规 5、痫证病的护理常规 6、颤证病的护理常规 7、面瘫病的护理常规 8、眩晕病的护理常规 9、神昏护理常规 10、褥疮护理常规

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1、病室环境保持整洁、舒适、安静、安全。根据病证性质适当调节温湿度。 2、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床。适时向患者(及陪送家属)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 法,介绍作息时间、探视及相关制度,介绍科主任、护士长,主管医师、责任护士。 3、即刻测量入院时体重、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询问有无过敏史,记录在三测单 上,并通知医师。 4、一般患者测体温、脉搏、呼吸、每日1次,若体温37.5℃(含37.5℃)以上者,改为 每日4次,体温39℃(含39℃)以上者改为每4小时1次,病危、病重患者测体温、脉搏、呼吸每4小时一次。或遵医嘱执行。每日记录二便次数1次,每周测体重及血压1次,或遵医嘱执行,并记录在三测单上。 5、专业护士根据首诊记录,作有关的健康、卫生宣教,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和保健知 识有一定了解,以积极配合。 6、需书写护理病历者,及时了解病情,准确、按时完成各项记录。 7、按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8、24小时留取三大常规(血、尿、便)标本送检。 9、凡做各种辅助检查,一般病人由护工护送,病危、病重病人由医护人员共同护送到相关 科室检查。 10、重危患者按医嘱须行特别护理者,应制定护理计划,认真实施,做好特护记录,并床 头交接班。 11、经常巡视,及时了解、发现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护理问题, 及时实施相应护理措施。 12、严密观察患者的神志、面色、生命体征,舌脉象等变化。若发现病情突变,可先行应 急处理,及时报告医师,并积极配合抢救。 13、按医嘱给予饮食,掌握饮食宜忌,并指导患者执行。 14、按医嘱准确给药,做到发药到口,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与反应。并向患者做好与药 物有关知识的宣教,以取得配合。 15、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预防院内交叉感染。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16、做好卫生宣教和出院健康指导,并征求意见。

仲景经方泻心汤辨证治疗便血心得

仲景经方《泻心汤》辨证治疗便血心得 【前言概述】 便血是中医肛肠痔漏疾病的主要症状。如果说内、难、木草等经典确立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话,那么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则是开创了中医各类疾病临床辨证论治的先河,被奉为中医千古之圭臬,至今仍卓著地指导着当代中医药的临床实践和理论发展。在肛肠痔漏的临床治疗方面,《伤寒杂病论》更是业界始尊。书中首创肛门栓剂和灌肠术:仲景发明的蜜煎导方“以食蜜炼后捻作梃,令头锐,大如指,长二寸许,内谷道中------”就是治疗便秘良好的肛门栓剂;乂用 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灌谷道中以通便,创立了灌肠术。尤其突出的是,《伤寒杂病论》还对肠痈、蛔厥、便秘(脾约)、下痢、便脓血、便血、痔等多种大肠肛门疾病确立了辨证施治、立法用药的原则,至今都在指导着中医肛肠临床。 仲景《金匱要略》中与治疗便血有关之经方约有十种,笔者将一一阐述。《泻心汤》为《金匱要略4京悸吐衄下血胸满淤血病脉证治第十六》篇中之一,经文主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此外,《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治第二十二-7》中亦有相关条文。笔者以《泻心汤》辩证治疗便血,亦颇有心得。 【方证原文】 《泻心汤》方证出自《金匮要略》惊悸吐鈕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I?六, 涉其原文如下: “病人面无血色,无寒热,脉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绝者,下血;烦咳者,必吐血。5” “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极饮过度所致。7” “、ru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去, 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8” “亡血不可发其表,汗出则寒粟而振。9” “病人胸满,唇瘘舌青,U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

常见病中医护理

咳嗽 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肺,涉及脾、肾。呼吸道感染、急性及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脓肿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咳嗽的声音、时间、性质及伴随症状。 2.咯痰的性状、颜色和气味。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风寒束肺证、风热犯肺证、燥邪伤肺证、痰热壅肺证、肝火犯肺证、痰湿蕴肺证、阴亏虚证、肺气亏虚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⑴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⑵咳嗽严重者卧床休息,痰多者取侧卧位,经常变换体位,将痰排出,必要时协助翻身拍背。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⑴注意观察咳嗽声音、时间、性质、节律和咯出痰的性状、颜色气味等特征,以及有无恶寒发热、紫绀、汗出等伴随症状。 ⑵胸痛气促、久咳、痰中带血,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⑶痰呈黄绿色脓性痰,或大咯血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⑷年老久病,痰不易咯出,出现体温骤降、汗出、尿少、头昏、心悸、嗜睡、四肢不温等脱证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⑴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 ⑵风寒、阳虚者中药宜热服,药后加盖衣被,以助微微汗出。 4.饮食护理 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营养之品,忌肥甘、油腻、煎炸、辛辣刺激性饮食及烟酒。 ⑵风热、燥邪犯肺咳嗽宜食清热润肺化痰之品。 ⑶肺肾阴虚咳嗽宜食生津、润肺、止咳之品。 5.情志护理 保持精神愉快,对久咳不愈和肝火犯肺咳嗽的患者,做好,隋志调护,避免精神刺激,学会自我调节。 6.临证(症)施护

⑴风寒束肺咳甚者,遵医嘱给予背部拔火罐或镇咳药。 ⑵风热、燥邪犯肺咳嗽,干咳少痰、黏稠难咯,遵医嘱用中药雾化吸人。 三、健康指导 1、鼓励患者适当户外活动,平时注意身体锻炼,以增强体质,改善肺功能。 2、注意四时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注意寒暖,预防感冒。 水臌 因肝脾受伤,疏运失常,气血交阻,水气内停所致。以腹满胀大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肝、脾,久则及肾。肝硬化、结核性腹膜炎、腹腔肿瘤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腹部的形态、腹围、体重。 2.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以及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气滞湿阻证、寒湿困脾证、湿热蕴结证、肝脾血瘀证、肝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⑴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⑵疑似传染性疾病者,执行消化道隔离。 ⑶重症患者宜卧床休养;因腹胀而致呼吸困难者,可取半坐卧位。轻者可适当活动。 ⑷脾肾阳虚者,宜住向阳病室。 ⑸对长期卧床和重症行动不便患者,应加强皮肤护理。 ⑹每日记录出入量。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⑴注意观察神志、腹部形态、尿量及喘促、出血、呼吸、气味等情况。 ⑵骤然大量吐血、便血或神昏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⑶出现烦躁失眠或静卧嗜睡、语无伦次、神昏谵语等肝昏迷之先兆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⑷出现腹大如瓮、脉络怒张、脐心突出、下痢频繁、四肢消瘦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⑴中药汤剂浓煎温服,寒湿困脾者趁热服用,湿热蕴结者凉服,服药后观察效果和反应。

便血中医诊疗方案

便血中医诊疗方案 便血 凡血从肛门排出体外,无论在大便前,或大便后下血,或单纯下血,或与粪便混杂而下,均称为便血。正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便血证治》说: “病者大便下血,或清或浊,或鲜或黑,或在便前,或在便后,或与泄物并下……亦妄行之类,故曰便血。” 《金匮要略》有远血、近血之分。《景岳全书·血证》指出: “血在便前者,其来近,近者或在广肠,或在肛门,血在便后者,其来远,远者或在小肠,或在于胃。”以血在便前、便后分血来之近远并不可靠,而且在不少情况下,血和大便混杂而下,难于分辨其前后。而便血的颜色,可作为诊断便血部位远近的参考。一般情况下,便血色鲜红者,其来较近,便血色紫黯者,其来较远。古代医家有的又以血色之清浊,而立肠风,脏毒之名。如《济生方·下痢》说: “大便下血,血清而色鲜者,肠风也;浊而色黯者,脏毒也。” 便血均由胃肠之脉络受损所致。临床上主要有肠道湿热及脾胃虚寒两类。 (l)肠道湿热 [症状]便血鲜红,大便不畅或稀溏,或有腹痛,口苦,苔黄腻,脉濡数。 [证候分析]湿热蕴结肠道,肠道脉络受损,以致便血。肠道传化失常则大便不畅或稀溏,肠道气机阻滞,则腹痛。苔黄腻,脉濡数为内有湿热之象。 [治法]清化湿热,凉血止血。 [方药]地榆散或槐角丸加减。地榆散以地榆、茜草凉血止血;栀子、黄芩、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茯苓淡渗利湿。槐角丸以槐角、地榆凉血止血;黄芩清热燥湿;防风、枳壳、当归疏风利气活血。两方相比较,地榆散清化湿热之力较强,而槐角丸则兼能补气活血,可酌情选用。

(2)脾胃虚寒 便血中医诊疗方案 [症状]便血紫黯,甚则黑色,腹部隐痛,喜热饮,面色不华,神倦懒言,便溏,舌质淡,脉细。 [证候分析]脾胃虚寒,中气不足,统血无力,血溢肠内,随大便而下,故血色紫黯,甚至色黑。中虚有寒,寒凝气滞,健运失司,故腹部隐痛,汗热饮,便溏。脾胃虚寒,气血不足,故血色不华,神倦懒言,舌淡,脉细。 [治法]健脾温中,养血止血。 [方药]黄土汤加减。方中以灶心土温中止血;白术、附子、甘草温中健脾;阿胶、地黄养血止血。黄芩苦寒坚阴,起反佐作用。可加白芨、乌贼骨收敛止血,三七、花蕊石活血止血。阳虚较甚,畏寒肢冷者,加鹿角霜、炮姜、艾叶等温阳止血。

中医科疾病护理常规

中医科疾病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常规 一、病室环境 1. 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 根据病种、病情、性别、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二、入院介绍 1. 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2. 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3. 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三、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 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并记录。 2. 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三天。 3. 体温在37.5°C-38°C之间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三次,连续三天。 4. 体温大于38.5°C以上者每日四次,体温正常后连续三天。 5. 体温39°C以上者,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执行。 6. 体温正常3日后,常规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2次或遵医嘱执行。 7. 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常规每4小时测量一次,其中体温至少每日测量4次或遵医嘱执行。 四、每日记录大便次数一次。 五、每周测量体重、血压各1次或遵医嘱执行。

六、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七、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八、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 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舌脉、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治疗。 2. 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治疗效果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3. 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九、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安心治疗。 十、根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十一、给药的护理,根据病情指导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十二、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十三、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 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十四、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