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权力与政治

第九章 权力与政治
第九章 权力与政治

第九章权力与政治

第一部分:本章概要

1.1 重点概念

1.权力(power)就是某些拥有特殊资源的个人、团队或者组织影响其他人、团队或组织的能力;权力具有依赖性、动态性、潜在性。

2.影响力(influence)指影响他人态度、信念、行为的能力,涉及所有企图改变他人态度、行为的行为。

3. 正式权力(formal power)指由个人在组织中的职位决定的,来源于行政力量,表明了领导者行使权力的合法性以及在职权范围内的支配地位;

4.非正式权力(unformal power):与职位无关,来源于一个人的人格、技巧和能力等;

5.法定性权力(legitimate power):核心是指挥和命令、决定和否定,通常由组织按照一定程序和形式赋予领导者进行命令和指挥的权力。

6. 强制性权力(coercive power):一种对下属在肉体、精神或物质上进行威胁,强迫其服从的权力,建立在惧怕惩罚的基础上。

7. 奖励性权力(reward power):决定给予还是取消奖励、报酬的权力,是一种通过提供益处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权力。

8. 专家性权力(expert power):由于具有某种专门知识、技能而获得的权力,以敬佩和理性崇拜为基础。

9. 感召性权力(referent power):因领导者的特殊品格、个性或个人魅力而形成的权力,建立在下属对领导者的尊重、信赖和感性认同的基础上。

10.权术(power tactics):是人们运用权力并将其转化为具体行动的方法和技巧。11.组织政治(organizational politics)是指个体或群体为实现一定的结果而采取的获得、开发和使用权力以及其他资源的行为。

12.组织政治知觉(perceptions of organizational politics,POPS)就是组织成员对组织中政治行为的主观评估。

13.组织公平(organization justice)是组织中的人对公平的感受;包含分配公平,程序公平,人际公平和信息公平四个维度。

1.2 关键知识点

1.权利与领导的联系:

首先,领导者同时也是权力的拥有者;

其次,领导过程的实现依赖于权力的存在。

权利与领导的区别:

首先,权力存在的前提是依赖性,双方不需要共同目标维持其权力关系,而领导则要求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具有相同的目标。

其次,权力与领导强调的影响方向不同,领导强调的是向下属施加影响,平行的或上行的影响则较少,而权力则不然。

再者,权力与领导的研究重点不同,关于领导的研究多集中在领导方式、领导风格的讨论上,而权力的研究范围则更加宽广,主要集中在权力的获得及赢得个人或群体服从的权术方面。

2.权利和影响力的区别:

权力和影响力也是比较相近的两个概念,但是又有着很大的不同。权力是拥有特殊资源的个人、团队或者组织影响其他人、团队或组织的能力,而影响力则包含了影响他人态度、信念、行为的能力,涉及所有企图改变他人态度、行为的行为。从定义上看这两个概念都是指影响别人的能力,但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影响力的覆盖范围更广,权力关系的产生依赖于对他人所需资源的掌控,而影响力则不需要。

3.组织中的正式权力:法定性权力;强制性权力;奖励性权力;

组织中的非正式权力:专家性权力;感召性权力;

4. 权术的运用:对权力的运用,往往会使被影响者产生三种反应:承诺,顺从和抵抗。

表9-1 9种权术影响策略

权术影响策略定义举例

理性说服利用逻辑分析和事实依据这套新工序可以为我们节省15万美元鼓励性的要求以价值观、理想、需求或你不是一直想让别人认可你的管理才能

抱负来激发热情吗?这个机会刚好非常适合你,为什么

不把握住呢

协商在规划策略、活动或变革这个项目该如何进行大家一起讨论一下

时鼓励广泛参与

迎合在提出要求之前先努力你上个月的业绩非常不错,大家都看到

创造一个有力的气氛了你的努力

交换提出相互帮助、利益,承诺以后报答帮我个忙吧,我请你吃午饭

个人魅力利用他人的忠诚度或与自己的友谊你是我在公司里最好的朋友帮个忙吧

联盟形成一个群体并通过聚合其他成员老板也非常支持我的提案,所以请你

的资源和权力来影响他人配合我的行动

合法化试图通过权力或证明其与政策、实践我是项目总经理,这个方案是延续公或传统的一致来确立一项请求的合法性司传统的最佳选择

施压利用要求、威胁或持续的催促如果你不按要求执行,我就解雇你

5.组织政治的特点:

首先,组织政治行为是超越法定或许可的权力范围之外而非组织成员正式职责要求之内的行为;

其次,组织政治行为带有利己主义色彩,其目的是为了谋求个人或所属群体的利益,哪怕这种利益会损害到组织的整体利益;

第三,组织政治行为有明显获得和把持权力的意图,其主要途径是运用权力或影响力对他人

产生影响,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6.组织政治行为技术:伪装个人的利益、控制信息、确定决策标准、使用外部专家、交换和联盟、控制议程、获得有权势的人支持、使自己显得必不可少、塑造良好形象;

7.组织政治行为的原因和结果:

组织政治行为的原因:

个人方面的影响因素: 马基雅维里主义、权力需求、控制点;

组织方面的影响因素:存在不同利益个人和群体、组织资源有限、决策的模糊性、信任度低、角色模糊、高层管理人员行为示范、工作压力大;

组织政治行为的结果:

工作满意度降低、焦虑增加、离职增加、绩效降低;

8. 判断组织政治行为是否符合道德的标准:功利主义、权利理论、公平理论;

只有同时满足以上三个标准,组织政治行为才会被认为是道德的。

图9-1:伦理政治行为模型

2.3 案例分析参考

案例简介:恒基伟业创始人张征宇,1988年毕业于北航,获博士学位,1998年于北京创办恒基伟业,专注于掌上电脑产品的开发、生产和市场开拓,拥有完整的开发、生产和销售体系。到1999年底,“商务通”市场占有率达到60%以上,实现销售额7亿多元,成功地启动了中国掌上电脑行业,且每年都以非常明显的综合优势稳居中国掌上电脑行业榜首,是该行业当之无愧的领导者,恒基伟业也一度成为新一代高科技民营企业的代表。但在短短的4年时间里,恒基伟业的2位元老分别选择出走。对此3为人物分别有不同的解释:

1、张征宇:企业转型,人员的流动在所难免

2、范坤芳:为摆脱无法改变的无序管理

3、孙陶然:企业导向和股权之争的不满意

案例分析要点:

1、恒基伟业人事分崩的背景状况

A.张征宇认为恒基伟业的辉煌是因为掌握了核心技术而不是靠广告市场,而范坤芳认为是

市场和品牌策划的胜利

B.公司管理无秩序,无序管理引发合伙人不满

C.管理不规范,获得信息严重不对称,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

D.张征宇过于专制,听不进别人的建议

E.企业在技术导向还是市场导向上出现分歧

F.股权分配差距悬殊

2、张征宇进行企业管理采用的权力类型

正式权力与非正式权力并用,具体包括:法定性权力、强制性权利、奖励性权利、专家性权力、感召性权力。

3、合伙人范坤芳的描述突出了张征宇对个人权利运用时的突出特点

A.过于强调“无序管理”,缺乏科学规范化的管理

B.不规范的管理导致获得信息不对称,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C.过于专制,强权管理,听不进别人的建议

D.事必躬亲,个人管理随意

4、合伙人孙陶然的说明反映的问题

A.各人对公司贡献值看法不一

B.企业内部价值观不一致

C.企业发展导向意见不一

D.企业内部利益分配不均

这些问题主要属于对法定性权力的过度使用以及多奖励性权利的不当使用

5、对我国民营企业的领导者利用个人权利施加影响力时的启示

A.适当分权,杜绝权利过于集中

B.构建扁平化且分工明确的组织结构

C.建立完善规范的管理制度体系

D.完善造血功能,组建人才梯队

E.锻造优良和谐的企业文化,塑造共同的价值观

F.搭建学习型组织,提升员工创新能力

6、本案中的组织政治行为

组织政治行为是指个体或群体为实现一定的结果而采取的获得、开发和使用权力以及其他资源的行为,是超越法定或许可权力范围之外的,带有利己主义色彩,有明显获得和把持权力的意图。根据定义,我们可以判断,本案中存在明显的组织政治行为。

例如,从案例中范坤芳和孙陶然的观点分析,张征宇的很多行为:范坤芳的方案在董事会上得不到支持,张征宇突然把市场交给范管理,范、孙等人见张要在门外排队,开会打牌等都反映出张征宇大力支持自己的无序管理,忽略了合作伙伴们的建议与想法,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一直坚持自己主张的强权制的管理风格。

新闻媒体的政治功能

新闻媒体的政治功能 新闻媒体的作用是双向的:一方面,它可以被民众启动,形成对政府和政治过程的有效制约,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另一方面,它可以为统治集团所利用,成为政府控制社会的利器。总的来说,新闻媒体的政治功能主要包括传播信息、影响舆论、设置议程、政治社会化和监督政府等五个方面。 1.传播信息 报道新闻和传播信息是新闻媒体的首要任务。它以源源不断的报道反映社会各方面的变动,延伸了人类的耳目,扩展了人们的视野,加强了应付环境的能力。对于政府来说,媒体把信息传播给全社会,不仅有助于消除隔阂,建立共识,而且有助于公民获取关于当前政治事态的信息,成为“有所知的公民”,为其政治参与提供信息基础。 我们知道,媒体是进行政治沟通的有效工具,因为它比面对面的直接沟通更具优势。然而,政治沟通的成效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信息传播过程。根据拉扎菲尔德(Lazarsfeld)和卡茨(Katz)的研究,信息传播分为两个过程:每个群体的意见领袖(如教师、牧师和专业人士)谨慎地从新闻媒体获取政治暗示,然后他们在日常接触中把这些暗示和观点传给那些不怎么关心政治的朋友们,由此,政治信息就传播给了每个人。从这种意义上讲,媒体所传播的信息能否深入地影响公众往往依赖于这些意见领袖,他们是政府所必须触及、影响和说服的对象。当然,电视和网络在一宗程序上侵蚀了意见领袖的作用,它们把政治消息直接带进千家万户。 2.影响舆论 舆论是社会上相当数量的公众对他们共同关心的某个问题所表示的个人意见、态度的汇集,它反映了一个社会各个群体的需求,可以为执政者及其决策提供信息和支持。作为公共权力代理人的现代政府,必须及时对公众舆论作出回应,否则很可能削弱或丧失合法性。 新闻媒体不仅是舆论的表现渠道,而且可以通过对特定事件作广泛而深人的报道以及有倾向性的评论,引起公众对该事件的注意,并动员社会上尽可能多的人就当前话题发表意见,大多数人的意见自然就形成了舆论。媒体,特别是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通过信息轰炸和影像刺激,很容易制造出即刻的公众情绪和公众压力。当美国公众看到科索沃阿族难民的图片、洛杉矶四名白人警察对黑人罗德尼·金拳脚相加的镜头、美军机组人员家属哭泣的画面时,他们无需任何文字翻译和理性解释,便会产生情绪的冲动。这种冲动带来的是美国政府应当采取相应政治行动的诉求。 在这种媒体制造的即刻公众舆论面前,决策者往往缺少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极易作出错误的决策。1992年,在加州地方法院宣判白人警察无罪后,当地发生严重种族骚乱,布什总统大发雷霆,要求联邦司法部严惩四名白人警察;事实上,当时有多少美国公众(包括总统本人)知道新闻媒体对罗德尼·金被殴事件的扭曲呢?2001年中美撞机事件发生后,美国媒体对美国政府和军方的正面报道,对机组人员家属的同情,使美国人的爱国主义情绪高昂;在这种维护美国国家利益的集体情绪的激发下,美国政府在中国释放其机组人员后,立即翻脸不认人,而且威胁要向中国派航空母舰,以保护美国飞机在中国境内的侦察活动。 新闻媒体这种影响舆论的功能往往被各国政府用来进行政治宣传,力图引导舆论,使其决策获得公众的支持,或者改变不利于其决策的舆论。正是因为此,“媒体现在已经不仅仅是观察者和信使了,它们更是政府里面的主要演员。它们制造、塑造并常常歪曲决策的信息基础”。 3.设置议程 议程设置理论(agenda—setting theory)认为,新闻媒体通过加大对某些问题的报道量或突出报道某些问题,能够影响受众对这些问题重要性的认知,由此可以设定社会的议事日程,并从而形成一种舆论压力,迫使政府把这些问题纳入自己的议事日程。虽然政策问题不是媒体制造出来的,但媒体的新闻报道会使政府重新考虑问题的优先次序。就如美国前总统卡特的律师劳埃德·卡特勒在《外交》杂志上所说的:“一个问题无论多么紧要,只要没有什

新闻媒介与民主政治的关系

新闻媒介与民主政治的关系 【摘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党的十七大报告也进一步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在反复强调民主政治建设的今天,新闻媒介作为党和政府的舆论宣传和监督阵地,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新闻媒介与民主政治之间有何关系呢?文章将作简单论述。 【关键词】:新闻媒介;新闻舆论监督;民主政治 新闻媒介的重要功能之一便是舆论监督,它是指公民通过新闻媒介表达和传导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及看法,是对社会权力(包括权力机构和个人)、公共政策进行评价与监督。它既是监督公共权利、遏制权力腐败的“利剑”,又是保障公民权利免受侵犯的“盾牌”。运用舆论监督权力是现代社会弘扬的一种民主政治理念,同时也是现代法制国家推崇的一种宪政信条。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任务之一,也是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最重要的政治保证和制度保证。继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后,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十七大报告在第六部分论述政治体制改革时,不仅重申“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而且直接将该部分的标题定为“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所有这些不仅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民主的重视和推进民主政治的决心,而且表明了党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认识。民主不仅是党的生命,也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也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强民主政治制度建设过程中新闻舆论监督发挥着重要作用。 新闻媒介宣传对增强人民的民主意识起到了宣传促进作用。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乡和地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极不平衡。新闻媒介是党和政府的舆论宣传阵地,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舆论工具,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05年底,我国广播、电视的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了94.48%和95.81%,今年,这个数字显然继续增加。作为党和政府的舆论宣传阵地,在民主政治理论的宣传上,新闻媒介当然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说道:“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一切所指向的,还是人民,人民当家作主,人民行使民主权利,人民对党和政府工作进行监督。所以,民主政治得以良好实施的前提,便是广大人民能够树立民主的理念,正确、积极的行使自己的权利,那么,作为宣传舆论阵地的新闻媒介,将在这个过程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可以说,两者是密不可分的。 新闻媒介对民主政治有舆论监督功能。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的

大众传媒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关系

大众传媒与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的关系 一、大众传媒与文化 1.现在新闻学界公认的关于大众传媒四大职能(监测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承文化、提供娱乐),无一不以其表征时代精神作为前提。其中传媒“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这个职能,往往被当事的传媒和受众所忽略,但是它们实实在在、每日每时在有意无意中传承着文化,影响社会的力度日复一日地累增。本民族的文化,以及全球文化交流的新成果、新形态,通过传媒不间断地出版和播出,不间断地被继承、扬弃、融合。而且,与其他渠道的教育功能相比,报纸、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以及互联网中知识与文化的传播,具有更强的广泛性和普及性。人们在接受正规学校教育之前,以及学校教育结束之后,通过这种方式融入更大的社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社会文化的接受者。因为传媒是文化的变动着、延续着的载体。从一定意义上说,传媒就是活动着的历史。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大众传媒天然地与文化的传承、批评、扩散和整合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战以后的世界,尽管局部冲突不断,但世界整体上处于和平时期,在观察社会变动的同时,人们需要精神的放松和享受。战后的传媒越来越意识到这种社会需求,提供了更多的文化类、消闲类的产品,于是传媒逐渐成为人们精神娱乐的一个重要领域,提供娱乐越来越成为传媒的一种独立职能。特别是在电视成为第一传媒的时代,传媒娱乐成为一种巨大的产业。 2.我们的传媒在弘扬先进文化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例如一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务员通过传媒而成为社会的楷模;社会法治意识深入人心,也与传媒日复一日地报道各种类型的法治案例、组织法律专家讨论问题直接相关;环境保护观念的普及,显然与传媒多年来持续报道世界和我国的环保问题、组织环保与人类生存的讨论有关。 但是,我国的传媒在以娱乐为目的的文化传播中,存在严重的问题,不仅谈不上代表先进文化,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已成为落后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和吹捧者。传媒所具有的强大而无形的传承文化的作用,使得这类传播内容迅速扩散,在观念上严重妨碍了社会的民主化、现代化进程,因而长远的危害性不可忽视。 先是图书界《厚黑学》、《中华权谋》、《权谋大全》、《历史上的智谋》等等一版再版,大谈中国古代帝王统治权术;接着便是各种以清宫戏为主的权谋电视剧,宣扬帝王的“清明”、“德政”(实际上是人治)。《康熙王朝》的主题歌词是“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企望皇帝万寿无疆;《雍正王朝》的主旋律是“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又何惧身后骂名滚滚来”,将一个历史上最为残暴、专制的皇帝写成社会的大救星。所谓康雍乾“盛世”的年代,只是中国古代社会最后的回光返照。正当欧洲的市场经济向全球扩

媒体与司法关系

媒体与司法的关系 一、在我国,媒体与司法的关系一直处在一种相互纠葛和冲突之中。我们应当从新闻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的一致性、冲突性分析出发,正确平衡新闻媒体监督与司法独立之间的关系。 二、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的一致性:媒体对司法的监督是法治国家必备的条件 当今世界,新闻媒体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正在呈不断扩大趋势,新闻媒体在传播信息的同时,还扮演着与国家机构相抗衡的角色。媒体与司法是一种监赞与被监替的关系,是公民知情权的诉求,是新闻自由的客观需要。媒体不仅可以及时纠正法庭的程序问题,还能使人民参与到案件中,达到提高人民法律素质的效果。 首先,表现在基本价值追求的一致上。媒体通过激发公众内心的道德来判断是非公正, 为了追求道德上的正义;司法则通过依靠公众认可的法律来认定事实, 给社会以公道,为的是追求法律上的正义。两者异曲同工, 都以正义为最高目标,以审判公开,遏制腐败为重要任务,所以说二者的基本价值追求是一致的。舆论监督因根植于公众的权利和利益之中,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而成为诸多监督机制中十分重要的,作用独特的公共权力监督机制。舆论监督通过新闻媒体的作用表达民意,反映民情,彰显良知。 其次,权利与权力互相制约的要求一致性。权利与权力是一对相互对立又相互融合的概念。只有二者平衡制约的发展,社会的大齿轮才能顺畅运行。司法与媒体正是权力与权利对立又融合的社会实例。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运用舆论的特殊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物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共同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所以,舆论监督也是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之一。传媒监督司法的这一主导任务和功能与整个社会抑制、惩治腐败的理念和机制相吻合, 通过传媒监督获知司法的相关信息, 加强执政者对权力腐败和司法腐败行为的监控。 三、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冲突性:媒体对司法的干扰是法治国家需要解决的任务 传媒监督的道德化倾向, 往往使媒体更容易用情感判断, 从而忽视了司法过程中技术化、理性化、程序化的运作方式。在我国传统法律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下,道德意识主宰着我们的行为规范,要做到真正的法治,道德与法治的博弈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首先,媒体对司法具有天然的干扰性。新闻舆论由于其高度的自觉性和组织性,决定了它具有强大的导向功能,成为历代当权者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宣传工具。司法权是独立性权利。司法权除法律以外无其他权源,因而司法权只服从法律。由于司法权是判断性权利,其思维活动最容易受外界干扰,特别是那些能够决定它利益得失的力量。因此,要确保实现司法这种思维判断活动的纯洁和公正,就应该排除非法律性力量的干涉,也就是要实现司法判断的公正和准确,法治国家必须通过独立的体制来保障相对较弱的司法权,使其不受干涉的影响。否则,没有独立地位的司法权从根本上就无法向社会民众提供"正义"。 其次,在具体案件的处理上扮演"媒体审判"破坏司法独立。在我国,媒体一旦对某个问题提前下了定论,司法审判就有可能陷入被媒体牵着走的窘境,法院根据案件事实和证据进行审判的制度就很容易被打破,从而不利于实体正义的实

以政治权利制约政治权力的思考

以政治权利制约政治权力的思考 摘要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都有着悠久的形成历史,他们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互动关系。伴随着社会的现代化,政治权力的不断扩张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但政治权力无限度的扩展和增长最终会侵蚀政治权利,导致政治权力的异化。因此,制约政治权力的自我膨胀,保护公民权利,是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有力保障。 关键词政治权力政治权利制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并进入攻坚阶段的社会发展关键时期,但政治权力的不合理增长及一定程度的失控却是一个始终存在的问题。因此政治体制改革如何继续推进,如何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权力制约机制,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所谓权力制约,就是政治权力主体运用民主与法制手段,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对政治权力行使者进行一定的限制与约束。目前,权力制约机制主要包括以权力制约权力、以道德制约权力、以权利制约权力三个方面。由于以权力制约权力机制无法最终解决“监督监督者”的问题,其缺点与不足在实际运行中不断凸显。而与政治权力相比,道德缺乏刚性,在政治权力尤其是异化的政治权力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所以,我们转向于求助政治权力之根源———政治权利。 一、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政治权力实际上是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为了实现和维护自身的利益而拥有的对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关系,形式上是特定的公共权力。而政治权利实质就是由政治权力确认和保障的法定资格。 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存在着对立与统一的互动性关系。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的对立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两者在运行过程中经常出现矛盾,政治权力常常侵蚀政治权利。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的政治权限总量是一定的,政治权力本身具有的扩展延伸性使得政治权力在运行过程中不断膨胀,因此相对而言政治权利只能缩小。另一方面体现在两者的互相制约关系上。首先,从政治权力产生的过程来看,政治权力是人们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在特定力量对比关系中对其他权力客体的制约中形成的。特定的力量对比中的制约关系则意味着一方(即作为权力主体的一方)凝聚的力量要远超过另一方(即权力客体一方)所聚集的力量。这种特定力量对比关系使得政治权力在产生之初就有一种强制性的支

不同国家媒介与政治的关系

不同国家媒介与政治的关系 ◆黄文龙罗安平:《试论政府议程与媒介议程关系——对苏联新闻体制再思 考》.作家杂志.2007 No.11. 摘要:虽然苏联已在历史中定格,但它在新闻领域留给我们的经验和教训仍值得进一步思考和研究。本文从传播学视角来剖析苏联新闻体制,解读其政府与媒体的关系,为探讨我国新闻媒体与政府关系提供思路。 文章从传播学角度进行再思考,认为苏联的新闻体制构成的拟态环境主要呈现两种关系模式,媒介议程等同于政府议程,媒介议程与政府议程的博弈。获得的启示是,政府议程要把握方向,起主导作用,媒介议程还应兼顾公众议程,提供社会各领域的信息,发挥监督效能。 ◆吕林:《中西媒介管理体制浅析》.研究生学苑. 摘要:由于中西方在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文化传统、国际环境父母的差异,传媒管理体制自然不同。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国家和社会对媒介活动的制约机制。通过参照西方国家媒介管理体制和媒介管理自身的特性,启示我国媒介管理体制。 文章认为西方发达国家的传媒管理体制是建立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之上的,因而更多的强调依靠社会力量调节媒介活动,即通过较为完备的立法、经济政策和社会中介组织来间接管理新闻媒介。我国媒介至今在管理上依然带有的计划经济的烙印,导致的管理的尴尬和实践领域的某些混乱,以及当今社会对媒介抱有的太多期待都给媒介管理主体提出了种种挑战。再加上媒介管理自身带有的务虚性和业务性,启示我国媒介管理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多方面参与的管理主体体系。 ◆杨泽娟:《论西方大众传播媒介与政治的互动关系》.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 报.Sep2006.V ol.7 No.5. 摘要:西方大众传播媒介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成为社会的“第四等级”,尤其是新闻媒介,越来越多的渗透和介入到政治领域,被比喻为政府的“第四权力”。思考和探究它们的互动关系,以及出现的正负效应,对我国新闻媒介的健康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章通过西方国家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西方国家政党、政府对大众传媒的控制和利用两方面探究西方大众传播媒介与政治权力之间的互动关系。其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体现在:政治参与和政治沟通的重要渠道,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工具;左右舆论,设定议程,影响政府决策。政党、政府对大众传媒的控制和利用体现在:运用政治约束力控制媒体;媒体沦落为政党竞选的工具。思考对我国新闻媒介的发展借鉴是,建立健全现代舆论监督制度。 ◆郭敢峰杨涛《如何打造传媒与政治和谐关系下的新闻媒介环境》.中共石家 庄市委党校学报.文化视点.Mar2010.V ol.12 No.3 摘要:用传播生态学的观点来观照传媒与政治的关系变化与发展过程,二者的相互关系始终是日趋交融而共生共存的作为新闻媒体发展的管理决策者和市场经营的实施者,政府与媒体都应该充分认识传媒与政治的生态关系,全面理解政治在传媒时代的基本性质和存在形态的变化认识大众传媒的社会公器功能,把握“政治传媒化”的管理策略,尊重公众的信息知情权,同时打造传媒生态视域下的政治文明,从而建立起和谐的新闻媒介生态环境。 ◆潘祥辉《从博弈论视角看中国媒介制度的变迁与演化》.昌吉学院学报.2011 年第1期.

中美媒体与政府关系比较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b5802278.html, 中美媒体与政府关系比较分析 作者:李娜祝梦林赵静 来源:《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09期 摘要:本文从媒体对政府的支持和监督、政府对媒体的控制及影响二者关系的核心因素等方面,对中美媒体与政府关系的共性和差异性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了媒体与政府关系模式图,揭示了媒体和政府关系的多变性、相对性及辩证性。 关键词:中美媒体政府比较 中美媒体与政府关系共性 媒体是政府实现统治功能的重要手段。根据马克思哲学原理,国家本质上是一个阶级概念、政治范畴,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在国家的政治结构中,国家政权是核心,政府就是国家政权的控制中心,代表国家承担着对内对外两个方面的基本职能,而媒体从本质上说就是国家机器。 在对内管理上,媒体承担着基本的信息传递任务,保障社会的基本运行,同时教化民众接受主流思想和文化,融入当前社会,巩固国家统治。对外维护本国根本利益,向外传递本国思想,抵制他国感化,必要的时候,不惜偏离新闻基本规律,实行带有私利色彩的特殊规律。这是由国家、政府的本质决定的。 “任何一个国家,都是除依靠法律、监狱、军队等强制手段来维护其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外,还要运用舆论工具来传播和宣传有利于巩固其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思想观念,确立与之相适应的审美观念,揭露、批评和抨击与之乖悖的各种观念和意识,从而起到维护其社会制度的作用。”① 政府对媒体在基本层次上的控制是一致的。政府对媒体的控制是分层次的,在维护国家和民众根本利益基础上的控制和技术性控制,不管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都是一致的。美国有“联邦通讯委员会”、《反分裂法》、《间谍法》、《传媒法案》、《美国刑法》等,中国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报纸管理暂行规定》、《卫星电视地面接收设施管理规定》等。这些基本层次上的调控目的有两个,一者保证国家的安全稳定,维护公众利益,二者有序管理媒体资源,避免造成混乱,从效果上看,也是非常必要的。

媒体与政治

中国的媒体与政治的共振和共进 作者:马晨阳 工作单位:临沂大学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显著的变化是:政治在媒体面前怀有谦卑之心,媒体在政治面前渐显尊严,政治已经不再具有神秘特色,媒体眼中的政治变得丰富多彩。 媒体是社会的神经,它能极为敏感地感受社会环境的变化。政治事关人的公共生活质量。当代中国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带来的深刻变革举世瞩目。媒体与政治,作为中国社会中的特殊领域,在这场空前的改革中,所发生的变化同样是惊人的。在此,我们考察媒体与政治的变化,主要观察角度是二者关系的变化,把二者作为一对特殊的相关变量进行考察。 政治手中的媒体 政治具有先天性的控制本能,媒体也具有接近政治的天性,二者紧密地纠缠在一起,彼此需要,但时有冲突。在不同的历史与社会语境下,二者关系的具体表现是不同的。就从近三十年来的中国语境来看,媒体与政治的关系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我们知道,三十多年前,中国是一个高度封闭的社会。有人称之为“总体性社会”,①也有人称之为“全能主义国家”。②这种命名虽然关注的角度不一样,但有一点是相似的:都认为这是一个政治权力高度膨胀的极端社会形态。在这种社会语境下,国家、社会、政府、媒体,甚至人们的日常生活,都被政治严格控制起来。政治垄断了一切资源,控制了整个社会系统,包括媒体系统。但这种高度集权的社会形态存在巨大的风险:一是政治权力高度膨胀,窒息了社会活力。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大面积流失。及至“文革”,极端政治加速度的癫狂把整个中国推向了灾难的深渊。二是这种社会是以信息封锁为代价的。在这种社会里,信息资源十分稀缺,而且被高度意识形态化。仅有的信息资源只能用来供给少数政治精英,成为少数人控制的特供资源。媒体作为生产与传播信息的机构,被高度政治化。媒体的一举一动都被死死地控制在政治垄断者手中。 改革开放打破了这种僵化、板结的封闭社会。中国的改革是自上而下的革命,这就意味着,改革必须从政治本身起步。改革与开放,首先

新媒体对政治传播的影响

摘要 自从进入到全媒体时代,政治传播在传播者、传播媒介、传播内容以及成效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繁琐但不失细致的改变。第一,提倡政治传播的人不再占有稳固的优势地位,这导致政治传播与流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增多,开始变得更加日常化。但是这又使得政治传播变得过于戏剧化。第二,政治传播的媒介发生改变,不再仅仅是信息的守门员和制作者两种职能,更多的是成为架构平台的人,在这个平台上,人们渴望民主的愿望得以如愿以偿。第三,在我们看来,政治传播的接受者较以前来说选择权力增强,参与度得到提高,但与此同时,也要注意一个现象,那就是多数公民的参与缺乏一定的理性。综合上述来说,在政治全球化和全媒体时代发展的推动下,全球范围内的政治传播正在迈向一个全新的时代,那就是更加透明具体、更加驳杂也更加容易参与的时代。 大众传播媒介具有许多职责与功能,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便是政治传播。而在政治传播的多种渠道中,最为主要的便是主流媒体。想要实现政治传播,就必须达到政府、大众传媒和受众之间的良好互动,平衡三方关系,寻找契合点。尤其是在全媒体这个新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得政治传播于传统中产生了新特征。在本篇文章中,将研究两会的政治传播现象,并基于此对现如今政治传播的特征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以期得出政治传播有效实现的方式方法。 第一章绪论 1.1课题背景与意义 1.1.1 背景 科学技术的发展总是对社会政治的变化造成极大的影响,比如印刷术的出现和发展,便为市民阶层学习科学文化以及传播知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使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流动也越来越多。而参与社会政治途径的多样化,则有赖于视听技术的进步。现如今,网络科技的不断更新更是影响力深广,让老百姓参与民主政治和公共热点事件的讨论更为方便、快捷,使得政治生态发生急剧变化。在如今这个全媒体时代中,媒介的变革牵引着传播方式的改变,政治传播的生态环境和走向深受此影响,伴之而生的便是一些新的特点与环境,而这种变化使社会政治结构和公民行为也发生变化,传者口常化、中介功能化、接受者选择的多样和自由就是这种链式影响的体现。 本篇文章致力于从多角度、多方面探讨政治传播在当下的发展现状与面临的问题,全媒体时代,需从新闻学、传播学等多方面考量。并且除此之外,本文还将积极寻找提升政治传播力的手段和方式。接下来,我们将从两会的政治传播出发,达到本文提出的上述目的。

政治权力 -内容

政治权力 第一节权力与政治权力 一、权力的含义及特征 (一)权力的词源追溯与发展 1、中国古代: 权,从木从雚,衡器。 本义:黄花木,因其坚硬、难以变形,被用于秤之杆、锤之柄、拄之杖。 引申:衡器。 权力,权为衡器,权力是平衡的力量、平衡的能力。 衡量审度:“权,然后知轻重”——孟子 2、英语:英语中的权力(Power)一词来源于法语的pouvoir,后者源于拉丁文的potestas或potentia,意思指的是“能力”。 今天的英语语境中,权力通常作为能力(capacity)、技巧(skill)或禀赋(talent)的同义词。 3、20世纪以来西方学界对权力的界定: 马克斯·韦伯:“一般地说,我们把权力理解为:一个人/一些人在社会行为中,甚至不顾参与该行为的其他人的反抗而实现自己意志的能力。” 拉斯韦尔:“权力是施加影响的过程,既借助于因不遵从所欲政策,予以(实际或威胁予以)严厉剥夺,从而影响他人政策的过程。” 权力,简言之,就是一种A迫使B实施B不受强迫本不会去实施的行动的能力。 (二)理解权力的角度 1、理解权力的两个角度: (1)power to,做某事的能力,或者得到想得到的东西的能力。 帕森斯(Talcott Parsons):“政治权力就是政府利用公民认可而实现集体目标(如建立法律和秩序、保护国民免受攻击、谋求经济增长等)的能力。” (2)power over,对某人的控制能力。 罗伯特·达尔(R. Dahl):“权力就是影响力,凭借这种影响力,A以某些方式改变了B的行动或倾向。” 2、解释权力的三个层面: (1)从微观的组织行为学的角度看:个人所具有的品质或属性,表现为能力或潜力。 (2)从中观的组织理论和公共管理的角度看:控制、统治和支配,表现影响力或控制力。 (3)从宏观的国际政治角度看:不平等的分配物;“霸权”和“实力”; 物质形态、非物质形态。 3、权力的本质:影响力。

浅析新闻媒介的权力

浅析新闻媒介的权利 “一切媒介都不是独立的,自为的。媒介历来都是受到某种权势控制的工具。摆布传媒的权势有宗教的,也有世俗的,可能体现为政治上的党派集团,也可能是经济上的。” 新闻传媒作为信息传播的工具,在进行传播过程的同时,新闻传媒背后隐藏一种无形的权力。美国传播学家赫伯特·阿特休尔说,“新闻媒介与权力的关系确实是共生共存的。”这种权力对每一个社会板块的整体和个体都会产生影响和控制的力量。早在1922年,德国社会学家迪菲南·汤尼斯就在书中言之有据地推论:谁控制了新闻媒介,谁就控制了世界——或者至少控制了世界的舆论。18世纪末,美国政治家托·杰弗逊就指出,“自由报刊应该成为对行政、立法、司法三权起到制衡作用的第四种权力。”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也提出“第三种权力”说,指出像报纸这样的大众传播媒介应当成为“广泛无名的社会舆论的工具,它是国家中的第三种权力。” 赫伯特·阿特休尔在《权利的媒介》一书中这样写道:“在所有新闻体系中,新闻媒介都是掌握政治与经济权力者的代言人。因此,报刊杂志和广播电视并不是独立的媒介,只不过潜在地发挥独立作用。”新闻传媒是在以自己特有的功能进入社会权力结构中,用新近客观的事实来达到支配舆论的目的。这种支配无需任何强烈的手段,只需要符合权力的源生处,即政治、资本或文化的需要。新闻传媒的中介角色,是权力分配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当新闻工作者沉思片刻,思考一下人类的本性时,他们也许会看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带有政治性质。然而,新闻媒介所固有的信条最终限制了我们进行独立分析的能力,简而言之,新闻媒介就是一个政治机构。政治权力性便成了新闻传媒的一大特征,政治作为新闻传媒最有约束力的权力形式,不仅掌控着传播渠道,而且决定着媒介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政治必然影响着新闻传媒的立场与方向,政治权力必然左右媒介的运行与发展。政治在传播过程中,将负载有效信息的意图通过新闻传媒的阶级性转嫁给新闻传媒。结果造成了新闻的政治权力化,新闻即被捆绑在政治上,又把政治牢牢握在手中影响公众。 政府可以对事件予以强化或弱化的报道,避重就轻或大肆渲染对新闻信息和传播进行控制。此时,新闻并不代表真相,新闻是一种构造的真实,是一种事实的外表。格瑞格·费娄认为:“媒介已经丧失掉它的批判锋芒.已无力对其栖身的社会进行批判性的评论”。新闻传媒对市场的盲目迎合,导致新闻娱乐化和媚俗化,新闻所具有的舆论引导与教化功能因此减弱。国内学者曾提出的“新闻文化价值观”理论作为一个关于新闻学科描述、价值实现和效果评价的重要问题,将新闻的价值分为是了自在性价值观、制约性价值观、效果性价值观的三元结构的价值体系。其中,制约性价值体现在传播过程的诸多因素里,如党性原则、利益共同体、政客影响、权威影响、传播制度和政策体系,以及新闻自由等,都可

政治权力的作用

政治权力的作用 政治权力是政治主体对一定政治客体的制约能力。它体现在政治主体为实现某种利益或原则的实际政治过程之中。政治权力是权力在政治领域中的特殊表现,它是一种政治力量,所要实现的目的与政治相联系。政治权力是人们选择以力量对比和力量制约方式作为实现和维护自己利益要求的过程中,聚集形成的一种力量,它是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拥有的对其他社会和政治力量及其他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力量。政治权力在本质上表现为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在形式上呈现为特定的公共权力。 具有公共性,强制性,特殊性和合法性等特点。 政治权力的作用: 1.从哲学角度: 1)体现为政治权力整合作用:把分散的政治要素整理成完整的整体。包括: A.利益整合:形成共同的利益要求。 B.意志整合:形成统一的认识,主张。 C.组织整合:形成整体的队伍。 D.行为整合:形成统一的步调. 2)社会控制作用:维护公共秩序.包括:控制,缓和冲突;缓和,化解矛盾;理顺基本关系。 3)分配和影响利益分配的作用。 2.政治关系中的作用 (1)政治权力是实现其主体成员利益要求的特定方式和凭借。 (2)政治权力是人们获得和实现政治权利的必要条件和力量后盾。 3.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1)人们的政治行为和政治活动都是以政治权力为中心而展开的; (2)社会政治体系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力量的; (3)社会政治文化以政治权力为中心内容和价值取向; (4)社会政治权力的发展是社会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 4.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1)政治权力以合法强制方式,实现并分配共同利益,深刻影响着社会成员的行为和生活。(2)政治权力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巨大反作用; (3)政治权力对于社会思想文化领域具有巨大影响力; (4)政治权力还能够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社会组织方式等社会生活其他方面。

浅谈警察与媒体关系建设

浅谈警察与媒体关系建设 (王鹏1200780620004) 【内容摘要】警察与媒体在现今时代是警察公共关系中非常重要的 方面,由于各自扮演角色的不同,存在一些问题,对其角色进行定 位可以使我们更加了解警察与媒体关系,制定相应的对策,充分认 识其重要性,加强沟通,树立正确的媒体观对改善警察与媒体关系 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警察媒体角色界定关系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爆炸的这个时代,作为信息传播媒介的媒体发挥着非常重要作用,其越来越多的影响着人民的日常生活,“大众传媒也许不能成功的告诉我们如何去思考,然而他在引导我们应该思考什么方面却做得惊人成功。”公安机关作为最大的政府机构,承担着打击法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责任,其警察行为备受关注,媒体的报道很多。“事实上有关犯罪的内容是电视网络中最常见的新闻话题,其次是有关医疗健康保健的话题,但前者在媒体中出现的频率几乎是前者的两倍。”如何看待与媒体的关系是警察公共关系能否取的成功的前提条件。警察在履行自己职责过程中需要把信息传播给广大群众,得到群众对公安工作理解和支持,因此正确处理与媒体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警察与媒体关系现状及存在问题 媒体指向公众传播信息的各种媒介或载体,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移动网络,随着二十一世纪信息社会不断发展,媒体作为信息承载的重要工具越来越被公安机关重视。公安部自1990 1王鹏,男,1982年2月20日出生,中国人民公安大学07级管理二学位,就职于陕西省渭南市公安局临渭分局治安大队

年开始就成立新闻办公室专门负责新闻工作。2003年7月,公安部进一步规范了新闻发言人工作,成立了新闻发言人工作小组,建立了发言人办公室,健全了有关工作制度。从2004 年起公安部在全国公安机关实行定期新闻发布制度,及时主动地向媒体和公众发布重要信息。这项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在公安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及省会市、副省级市公安局普遍建立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实行定期新闻发布。原则上,公安部和省、自治区公安厅每一个月举行一次新闻发布活动;直辖市、省会市、副省级市公安局每半个月举行一次,也可以根据需要每周举行一次。发布内容主要是刑事、治安案件的发案、破案情况,重大案件发生、侦破情况,道路交通事故、火灾及其他治安灾害事故情况,以及与群众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重要措施,办事程序和重要治安警示性信息等。在定期举行新闻发布活动的同时,对于即使发生的新闻信息,公安机关将随时予以发布。以上工作的开展体现出公安机关探索与媒体关系建设的足迹和取得长足的进步,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仍有不足存在其中。 1、媒体的宣传与警察的目的不一致 媒体作为第四种力量对公安工作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正因为如此,公众对媒体传播的信息更加确信,媒体宣传 最根本的驱动力是经济利益,为此媒体必须吸引和拥有可能的、最大的一般受众。为了吸引大众媒体报道中夹杂着一些对警方负面报道,即所谓坏消息,“有关研究表明,电视里播发的坏消息吸引受众的数量与勃发好消息所吸引受众数量比例是10:1,”这些坏消

浅谈我国政治与媒介的关系

浅谈我国政治与媒介的关系 【背景】:政府对新闻事件的议程设置能力和对国内舆论的驾驭能力也正在成为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加强执政能力的突破口。顺应新闻规律,运用传播技巧,通过新闻发布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调动媒体的兴奋点,使媒体自觉自愿地围绕公共政策部门所发布的新闻事件和议题来进行报道和追踪。作为加强执政能力的突破口,议程设置所塑造的舆论民意更可以使社会内部成员获得强烈的政治认同感。而新闻媒介是舆论监督的主体,是我国间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和维护社会稳定等功能。 【关键词】:政府、新闻媒介、政治民主、执政力 一、政治决定和指导媒介 在我国,媒介权力就只是党的权力的一部分,或者只是党的权力的延伸。1942年3月16日发出的《为改造党报的通知》中即提出:“报纸是党的宣传鼓动工作最有力的工具”、“报纸的主要任务就是宣传党的政策,贯彻党的政策,反映党的工作,反映群众生 活。”(新华社新闻研究所,1990:223)1948年,毛泽东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指出:“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于它能够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也有学者将延安时期形成的一直延续下来的党关于新闻媒介性质功能等的一系列观念概括为“党报理论”(张昆,1991:1-5)。而其核心,就是将报纸等新闻媒体视为政党的宣传工具。随着时间的推移,党管媒体的本质依然没有改变。长期以来,新闻媒体是按照中央级媒体和省级媒体等和政治权力的等级机构相对应的媒体权力表现和角色定位,都是属于各级党(政)机构的下属宣传部门而定位的。 这里有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喉舌论?。1942年,延安《解放日报》在“致读者”的社论中说:“是《解放日报》成为真正的战斗的党的机关报,成为一切愿意消灭民族敌人、建立民族国家的人的共同的喉舌。”1948年10月2日,刘少奇在《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中明确指出:“你们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中央就是依靠你们这个工具,联系群众、指导人民,指导各地党和政府的工作的。1989年11月,李瑞环在《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的讲话中,明确了“耳目喉舌”的提法;1991年,在新华社成立60周年之际,江泽民同志提出“新华社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担负着向国内宣传和国外宣传任务。”在《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几个问题》中,江泽民同志还指出,“我们党历来非常重视新闻工作,始终认为,我们国家的报纸、广播、电视等是党、政府的喉舌,这既说明了新闻工作的性质,又说明它在党和国家工作中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此后,在党的多份文件和日常表述是,都明确提出媒体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 如199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规定:“我们党和国家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是党和人民的喉舌......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密切联系观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在2002年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的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一定要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努里营造昂扬向上、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的良好氛围。”这一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结合中国社会实践而产生的。 在政治决定和指导下的媒介,积极的发挥维护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的功效,将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并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为我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把握好舆论导向,是政府

政治学复习资料 第十一章 政治发展

第十一章政治发展 第一节西方的政治发展理论 有关政治发展理论研究从性质上分为两大流派: (1)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发展理论。 (2)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发展理论。 一、政治发展理论的出现 政治发展理论作为政治学研究的一个专门领域,首先出现于西方。西方政治发展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兴起的一个新的政治学领域。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级是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初。研究主题是“现代化”理论。丹尼尔·莱纳《传统社会的消失》 第二阶级是从60年代初到70年代。研究重点是第三世界各国政治发展道路研究。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发展研究途径》、派伊:《政治发展的诸多方面》、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阿尔蒙德:《发展中地区的政治》。 第三阶级是70年代以后,政治发展研究逐渐走向衰落。研究重点是政策研究。 二、西方学者对政治发展的界定 西方政治发展研究的最根本的问题是政治发展的方向问题 三、西方的政治发展理论概述 (一)政治发展的性质 政治发展的性质:由特定社会历史发展阶级所决定的一个国家的政治本质,也就是指一个国家政权的阶级性质。 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区别 1.政治权威的基础或合法性来源 2.政治制度化水平(政治制度化程度是衡量国家政治发展的关键) 3.政治文化。阿尔蒙德:政治发展就是政治文化的世俗化(狭隘型文化:个人缺乏对政治的认知、臣属型文化成员对政治持消极态度、和参与型文化:成员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参与型文化是政治发展的重要标志) 4.政治参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是政治参与程度提高过程)(低、中、高参与)亨廷顿认为政治现代化起飞阶段的标志是城市中产阶级的出现和大众参与扩大化。 5.政治结构与功能的分化(在西方政治发展理论中,按发展程度将当今世界的国家划分为:传统国家、过渡国家、现代化国家)美国是现代化国家的代表。 (二)政治发展的动力 实质上,从整个政治发展过程看,中产阶级的发展壮大,是推动这些国家政治发展的直接动力。 (三)政治发展的途径 政治发展的途径:指一个国家以什么样的方法、制度实现本国的政治发展和政治现代化一是政治制度化。二是政治参与。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发展理论 一、政治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政治发展性质改变与政治改革 政治发展性质改变:国家政权性质的改变,指一种典型的政治发展向另一种典型的政治发展的过渡和变化 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政治发展性质改变的实质是指国家政权性质的改变,表现为一种性质的国家政权向另一种性质的国家政权的改变。

政治关系与权力

第一节政治的概念与特征 我们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现象,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政治是与经济现象、文化现象、狭义社会现象等并列的社会现象,指人们参与、组织和争夺国家权力(公共权力)并运用国家权力管理具体社会事务的活动(或行为、过程),包括组织政党、选举、制宪、立法、决定国家重要政策和重大决策、监督政府、行政、司法、军事等活动。上述中国政治学者关于政治的观点均为广义政治说。 简单地说,经济现象是以追求钱财为目的的活动,政治现象是以追求权力为目的的活动,文化现象是以追求精神利益为目的的活动,狭义社会现象是以追求人际和谐为目的的活动。狭义政治概念的经典性解释者是美国法学家古德诺,他在其著名的《政治与行政》一书中阐述道:“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达,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由于人们常将“国家意志的表达”理解为立法,故古德诺的“政治”定义尚不及列宁的“政治”定义来得具体和明确。列宁指出:“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的活动形式任务和内容。” 狭义政治指人们参与、组织和争夺国家权力(公共权力)的活动,是人们确立政制(即国家重要制度)和决定政事(即国家重大事情)的活动,包括组织政党、选举、制宪、立法、决定国家重要政策和重大决策、监督政府等活动。狭义政治摒弃了广义政治中的运用国家权力管理具体社会事务的活动,也就是摒弃了行政、司法、军事等活动。 政治生活、政治活动、政治行为、政治过程四个词语的基本含义相同,指的都是政治现象,只是侧重点略有区别。 二、政治的特征 (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列宁说:“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属于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的本质、内容、形态、方式从根本上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体现着社会经济关系。社会经济的性质决定着社会政治的性质,政治关系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变动。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必然会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这种反作用有两种情形:一是适应经济基础的政治,对其起巩固、维护、加强的作用。二是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政治,则是对其起破坏、阻碍的作用。经济利益的得失是最根本的利害关系,任何阶级和社会集团的政治活动,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和维护本阶级、本集团的根本经济利益。 (二)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国家政权是维护阶级统治和实现阶级利益的工具。在阶级社会中,一切政治斗争都是围绕着国家政权问题展开的。任何一个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要想改变或巩固自己的经济政治地位,贯彻执行其政治路线、方针、政策,以达到对整个社会进行阶级统治的目的,都必须首先掌握国家政权。列宁说:“在全部政治活动和国家活动中,最本质的东西是国家政权。”在剥削阶级的统治不再存在的社会里,虽然政治的主要表现不再是阶级斗争,而政权仍然是政治的核心。因为只有掌握政权,才能治理国家。无论组织经济、文化建设,还是解决社会的重大问题,处理国内外的关系,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都要依靠国家政权。 (三)政治的本质是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 列宁认为:“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就是反对世界资产阶级而争取解放的无产阶级的关系。”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所处的经济地位不同,必然形成不同的阶级关系,各阶级为实现维护自身的根本利益而进行斗争,其最高形式是政治斗争。阶级关系构成了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政治关系包含了各种阶级关系,包括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统治阶级与同盟者、统治阶级内部各阶层和集团之间的关系。因此,阶级性是政治的本质属性。 第二节政治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