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利坚民族形成研究综述

美利坚民族形成研究综述
美利坚民族形成研究综述

美利坚民族形成研究综述

内容摘要:崛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在其后的世界历史上一直占据霸主地位。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的民族问题是史学界长期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美国的黑人问题、印第安人问题、移民问题等方面,前人著书立说已经取得丰硕的果实。然而,对于美利坚民族的形成,史学界似乎还未达成一致共识。本文拟对这一问题作一简单的概述和回顾,并在此基础上发表自己的拙见,敬请指正。

关键词:美利坚人民族民族意识

二战后,世界虽然未爆发大规模的世界性大战,然而局部性的冲突却依然存在,特别是东欧巨变后苏联和南斯拉夫的解体,使得各地区间的潜在危机演变为公开冲突的可能性愈发变大,“几十年销声匿迹的民族问题又开始露头,”[1] 然而在此背景下,族裔繁多的美国却没有发生民族分裂和动荡,依然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究其原因,不难发现美国在美利坚民族整合力上的突出功能。为此,我们有必要对美利坚民族的形成问题作一简单概述。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于美利坚民族形成时间的界定问题展开了研究和讨论,大致形成了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美利坚民族形成于独立战争前后;第二种观点认为美利坚民族的形成并不具备一个严格的时间定义,也就是说,美利坚民族的形成是逐步进行的,且由于移民的不断涌入,美利坚民族一直处于变化之中;第三种观点则强调美利坚民族根本就不能算是一个民族,不具备严格的民族学意义。

一、美利坚民族形成于独立战争前后

1980 年,吕庠先生在《齐齐哈尔大学学报》上发表了《浅论美利坚民族的形成》一文,吕庠先生认为美利坚民族早在英属北美殖民地时期就已经形成。“在英属北美十三州殖民地成长起来的美利坚民族……到了十八世纪中期,由于美利坚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它有了获得民族独立的经济基础和物质力量;民族的形成,又使它具备了推翻宗主国殖民统治的统一民族意识和人民力量。摆脱殖民统治,要求民族独立,已成为美利坚民族迫切的共同愿望。经过一七七五—一七八三年八年的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了美利坚民族的独立,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美利坚民族的形成,才有独立战争的胜利;独立战争的胜利,又促进了美利坚民族的发展。”[2]

紧接着,1981年,颉普先生发表了《关于美利坚民族的形成问题》一文,文中指出“北美殖民地经济发展过程,以及由经济利益所表现的北美与英宗主国的矛盾及其斗争过程是美利坚民族争取民族独立的过程,也是美利坚民族形成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发展在十七世纪是缓慢的,从十八世纪开始,由于北美殖民地人民与英国宗主国的矛盾加深则迅速发展了。1776年7月4日,北美十三州发表的…独立宣言?标志着美利坚民族的初步形成。”[3]在这里颉普先生着重强调了《独立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美利坚民族的形成。

另外,我国美国史的主要奠基人之一黄绍湘教授也在其力作《美国通史简编》中指出来自欧洲的移民“在二百多年殖民时期的生活过程中,经过通婚和经济的发展,联系日益密切,形成和发展了美国的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在欧洲特别是在英国语言的基础上吸收了印第安人语言词汇和非洲的民歌民谣,发展成为美洲人自己的语言;来自欧洲各国的移民逐渐融合成为美利坚民族。”[4]而本杰明·富兰克林在1754年提出的企图从政治、军事上使北美各殖民地结成联盟的阿尔巴尼联盟计划则“是美利坚民族日益形成的标志。”[4]

李毅夫在《世界各国民族概览》中也进一步指出了“美利坚人作为一个民族,早在18

世纪后半叶已经基本形成。……美利坚人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的存在,则是确实无疑的,他

们不仅自独立战争以来便已有了共同的语言、地域和经济生活,而且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和心理素质。”[5];张建华在最近发表的《美利坚民族精神及启示》中,从民族交往的角度出发,认为“直到十八世纪中叶,统一的的现代的美利坚民族才最终形成。”[6]

持以上这种观点的学者专家,大多都是从斯大林定义的“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7]这一角度来论述美利坚民族形成于独立战争前后,即在美利坚人具备了共同的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及心理素质四个要素时,美利坚民族既已形成,且其时间界定在独立战争前后。

二、美利坚民族的形成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1988年,熊锡元先生在《思想战线》上发表了题为《试论美利坚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文章,在他看来美利坚民族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长时间的历史过程,“居住在北美洲大陆中部的美利坚民族是从十七世纪开始,由英吉利、西欧大陆、北欧和亚洲的移民、非洲掳来的黑人,以及土著印第安人、爱斯基摩人等为主体而形成的。这个民族,以1776年独立战争,脱离英国统治—这件事本身就意味着民族意识的萌发—为契机,经过十九世纪初开始的…西进运动?的熔铸,到南北战争结束,工业资本主义的北方获得胜利,统一于一个联邦国家而最后形成和定型”[8]

另外,盛浩在1999年发表的《北美经济的发展与美利坚民族的形成》则从经济的角度来分析美利坚民族的形成,着重强调了民族形成过程中经济因素的重要性。他指出“美利坚民族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自十七世纪初开始,不同地区的英国人出于种种不同的动机移居北美……经过移民们的世代耕耘,北美殖民地的经济发展起来,不同地区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独立战争前后,美利坚民族的观念已产生于一部分北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南北战争之前,随着统一的民族经济体系的建立居住在北美土地上的来自不同文化背景、有着不同血统的移民及他们的后裔,最终形成了一个单一的美利坚民族。”[9]同一年,张小兵、张彬在《论美利坚民族意识的形成》中认为,美利坚民族的民族觉醒意识和民族一体认同意识是美利坚民族的最显著标志。换言之,只有在其民族意识觉醒和民族认同趋于一体时,美利坚民族才会形成。为此,作者把美利坚民族意识的形成分为四个阶段:即“殖民地时期至美国独立后,此时美国人有与英国民族认同的意识;美国独立后至第二次英美战争,他们自认为自己是某州人,他们具有与本州人民族认同的意识;英美第二次战争至美国内战,北方人已经具有美利坚民族意识,而南方美国人则认为自己是一个单独的民族;内战后至南方重建时期,美国人才最后形成了美利坚民族的整体意识和精神。”[10]从这四个阶段的划分中可以看出,独立战争时期,美国人并不具备共同的民族意识,甚至到南北战争时美利坚民族意识也只存在于北方美国人中,因而此时一个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在作者看来是不存在的。

三、美利坚民族不是一个民族

李剑鸣在《美国的奠基时代:1585—1775》中指出:移民到北美的人们以自己居住的地域而得到一个共同的名称:…美利坚人?。“但这种…美利坚人?是否就是…美利坚民族?呢?由于民族的概念在今天已不再有公认的界定,加上北美居民在种族、族裔、文化、宗教上具有突出的多元性和多样性,故难以对这个问题做出绝对的判断。至少在18世纪60—70年代,…美利坚人?还只是一个基于人文地理的泛称,不具备严格的民族学意义。”[11]

阮西湖也认为,根本不存在什么“美利坚民族”。他在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中的“美利坚人”词条所撰写的释文中,阐述了美利坚民族迄今尚未形成的观点。美利坚民族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而只有“美利坚人”,美利坚人不能代表美利坚民族。“曾经有人把……

美利坚人称为民族,而且有人迄今还坚持这种观点。但正如我的一些文章中所说的,没有…美利坚民族?……当一位美国人说:…我是美利坚人?,并不一定只有白人这样称呼自己。任何肤色的美国人都称自己是…美利坚人?。这很清楚的说明,美利坚人是国家概念,它是超民族的……一国之内不可能在一定时期形成一个民族,除非到共产主义社会……因此,美利坚人合乎美国国情,称…美利坚民族?就不符合美国国情了。”[12]

除此之外,沈宗美在1991年也发表文章指出:“美国人有国家而无民族,至少没有通常意义上的民族。美籍华人现在被称为ethnic group,他们是美国人民的一部分,而华人作为一个民族,自然是在中国。”[13]

美利坚人是否作为一个民族存在?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先对民族的概念进行分析。1913年,斯大林就对民族做过经典性的定义。然而,由于历史发展的复杂性,人们发现斯大林的民族形成学说并不符合所有民族的形成概况,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犹太民族。为此,人们又从各个角度对民族进行研究最后发现无法对民族这一抽象概念进行具体的界定,“事实上,民族根本不可能具有恒久不变、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客观定义”[14]。但是,民族难以定义并不能就此否认它的存在,正如法国思想家吉尔·德拉诺瓦所言:“民族是存在的,即使无法对其界定。我们知道它存在,但并不确切知道它是什么。”[15]根据这种理论,美利坚作为一个民族存在是确实无疑的。而且,在18世纪末美国的“所有民族特性及构成民族的要件都已明确建立。”[14]因此,在笔者看来,美利坚民族在十八世纪末已经初步形成,且由于她极大的开放性,容许外来移民不断涌入,使得美利坚民族的民族成份始终处于变化之中,因而说美利坚民族形成之后并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随着其民族构成成份的增加而不断充实,从而使这个共同体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论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历程及特征

论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及特征 hughekn 摘要: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随着近代中国的发展,而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清末明初,中国近代民族主义逐渐形成,到了五四运动时期有了一定的发展,经过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这就使得民族主义思想空前高涨。而由于中国近代特殊的国情,导致中国近代民族主义表现出来的特征也有所不同。 关键词: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特征 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英国的洋枪洋炮不但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还打醒了中国人天朝上国的美梦,大大激发了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绪,以民族主义救中国的呼声骤然而起。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清末明初,这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阶段;五四时期,这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阶段;九一八以后到抗日战争结束,这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高涨阶段。 一、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形成于清末明初。实际上它是当时两种民族矛盾的存在并日益激化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一个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一个是中国人民与封建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具体分析起来,民族主义思想在这一时期形成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资产阶级的产生并走向历史舞台。资产阶级的产生伴随着剥削和侵略,是近代民族主义形成或产生的阶级基础。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以及国内资产阶级与人民群众的矛盾,都激发了我国的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第二,双重的民族矛盾及其错综复杂的斗争,刺激了中国传统民族主义在20世纪初的“复兴”,并且西方近代民族主义同时传入中国并被人们接受。这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产生不同于西方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历史背景。第三,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立宪派在争论的过程中,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逐渐形成。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了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口号,这是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形成之发端,但是一般来说,梁启超是最早使用具有近代意义的“民族”一词的思想家。他在1899年写的《东籍月旦》使用了“东方

民族认同

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研究综述 法政学院X级XXX班 XXX 指导教师××× 摘要: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对多民族国家和地区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成为国内外备受关注的热点研究问题。学者们主要从民族认同的内涵、结构、发展、影响因素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而我国学者还特别提出民族认同应包含本民族和中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有密切的关系,但国家认同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展开。 关键词: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 在多民族国家和地区,民族认同(ethnic identity)与国家认同(national identity)越来越成为研究者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状况不但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及人格发展密切相关,而且会对多民族地区和国家稳定产生深远的影响(Phinney,1999;王亚鹏,万明钢,2002;高永久,2005)。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国家,特别是西部地区基本上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各民族人民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对西部多民族地区和整个国家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都有着决定性作用,因此也成为研究者近年来特别重视的一个课题。 一、民族认同的界定 “认同(identity)”最早由Frued提出,指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情感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而关于民族认同的定义,研究者有着内涵相似的不同观点。Phinney(1990)认为民族认同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包括对民族的归属感和承诺、对民族的积极评价以及对民族活动的卷入。Carla(1998)认为民族认同是指个体对本民族的信念、态度以及对其民族身份的承认。高永久(2005) 认为民族心理认同是该民族群体成员普遍具有的对本民族归属感和感情依附的稳定心理特征。孙九霞(2004)将民族认同界定为:民族成员对自我身份归属的认知以及在心理上的依附感。总结这些观点,民族认同是对民族的自我认定,是对民族的归属感和依附感。 二、对民族认同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研究者们主要对民族认同的结构、发展阶段、现状与影响因素、对文化适应和社会稳定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关于民族认同的结构,Phinney 的观点受到广泛赞同,她(1992)提出民族认同测量中的四种成分:民族自我认定、归属感、对民族群体的积极或消极的态度以及民族卷入。Aune & Kristel(2001)通过实证研究将民族认同划分为两个相关维度: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民族区分。万明纲、王亚鹏(2004)将民族认同划分为主流文化认同、消极民族认同和积极民族认同三个维度。陈晶(2004)认为中

无机材料研究进展综述

无机材料最新研究进展 摘要 无机材料指由无机物单独或混合其他物质制成的材料,一般可以分为传统的和新型的无机材料两大类。本文介绍了无机材料分类、方法及最新研究进展。 关键词:无机材料、分类、方法、展望 前言 无机材料一般可以分为传统的和新型的无机材料两大类。传统的无机材料是指以二氧化硅及其硅酸盐化合物为主要成分制备的材料,因此又称硅酸盐材料。新型无机材料是用氧化物、氮化物、碳化物、硼化物、硫化物、硅化物以及各种非金属化合物经特殊的先进工艺制成的材料。无机材料根据不同用途其特性也不同。总体来说无机材料有耐高温、耐腐蚀、耐磨性好、强度高。有些材料导电性能好,有些材料光导性好,有些材料有自洁功能。由于无机材料的多样性并有着各色各样的性质,其应用也相当广泛并得到了人们足够的重视,尤其是近些年新型的新材料,引起了我们广大的兴趣。 新材料是发展高新技术的物质基础, 新材料及与其直接相关的研究领域, 如信息存储材料、微电子材料、生物材料、纳米材料、超导材料及高温电子学等, 在当今高新技术领域及未来技术中均占有重要地位。因此世界各国都给予高度重视, 很多国家把新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列为关键技术。而在新材料中, 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又是特别活跃的领域, 在整个新材料中占据主要地位[1]。 1.无机材料分类 无机材料分为新型无机材料和传统无机材料。传统无机材料分为玻璃、水泥、陶瓷;新型无机材料分为高性能结构陶瓷、电子功能陶瓷材料、敏感功能(陶瓷)材料、光功能陶瓷材料、人工晶体、功能玻璃、催化及环保用陶瓷等。

1.1水泥 水泥,粉状水硬性无机胶凝材料。加水搅拌后成浆体,能在空气中硬化或者在水中更好的硬化,并能把砂、石等材料牢固地胶结在一起。水泥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5000年前的中国秦安大地湾人,他们铺设了类似现代水泥的地面。后来古罗马人在建筑中使用的石灰与火山灰的混合物,这种混合物与现代的石灰火山灰水泥很相似。用它胶结碎石制成的混凝土,硬化后不但强度较高,而且还能抵抗淡水或含盐水的侵蚀。长期以来,它作为一种重要的胶凝材料,是建筑工业三大基本材料之一[2]。水泥行业中球磨工艺应用于两个生产环节,一个环节与火电行业相同,应用于磨制煤粉,为生产提供燃煤;另一个环节应用于将烧结成块的水泥熟料磨制成粉状,这一环节对于水泥企业的生产效率与产品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几年,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水泥产量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在巨大的需求拉动下,水泥产量仍将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长。据相关数据统计,2012年水泥行业产量已达到21亿吨。 1.2陶瓷 陶瓷是以粘土为主要原料以及各种天然矿物经过粉碎混炼、成型和煅烧制得的材料以及各种制品。人们把一种陶土制作成的在专门的窑炉中高温烧制的物品叫陶瓷,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陶瓷的传统概念是指所有以粘土等无机非金属矿物为原料的人工工业产品。陶瓷的主要产区为景德镇、高安、丰城、萍乡、佛山、潮州、德化、醴陵、淄博等地。新型功能陶瓷材料是以电、磁、光、声、热、力学、化学和生物等信息的检测、转换、耦合、传输、处理和存储等功能为其特征的新型材料,已成为微电子技术、激光技术、光纤技术、传感技术以及奎间技术等现代高级技术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支撑性材料,在通信电子、自动控制、集成毫路、计算槐、信息处理等方嚣的应用墨益及。功熊陶瓷材料是电予材料中最重要的一个分支,其产值约占整个新型陶瓷产业产饭的70%。随着现代新技术的发展,功能陶瓷及其应用正向着高可靠、微型化、薄膜化、精细化、多功能、智能化、集成化、高性能、高功能和复合结构方向发展[3]。 1.3 玻璃 玻璃是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又一重要产品, 它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几乎每一个人都要接触和使用玻璃产品. 玻璃具有良好的光学和电学性能, 有较好的化

美国独立战争教材解析

教材解析:九年级上册第12课美国的诞生 山东省高密市瑞发学校魏正福 一、知识梳理 二、重难点分析 1.重点:一是美国独立战争的起因,二是美国诞生的过程。 美洲最早的居民是印第安人,在15世纪末欧洲殖民者来到美洲之前,印第安人就已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并且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新航路发现后,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殖民者涌入了中、南美洲,西班牙、英国、荷兰和法国也在北美进行拓殖。从17世纪初开始到18世纪上半期,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地区,先后建立了13个殖民地。而《美国的诞生》这一课主要阐述的就是这13个殖民地的反英独立运动。经过一百多年的开拓,北美的经济发展起来了,美利坚民族日益形成。英国政府要限制北美殖民地发展,压榨其人民,所以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美国诞生的过程内容复杂、头绪繁多、不易记忆。为帮助学生分析教材,掌握民族解放战争的一般规律和美国独立战争的特殊性,抓住线索记住美国诞生的主要事件和年代,可以作一个简要归纳: 爆发──来克星顿的枪声(1775年4月) 建军──大陆军,华盛顿(1775年) 宣布独立──《独立宣言》发表(1776年7月4日) 转折──萨拉托加大捷(1777年) 独立──英国承认美国独立(1781年) 成立政府──《1787年宪法》制定,联邦政府成立(1787年) 2.难点:美利坚民族的形成和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 从欧洲到北美殖民地的移民主要是英国人,另外有爱尔兰人、德意志人、法国人、荷兰人、瑞典人等,经过一百多年的开拓,各殖民地经济往来频繁,初步形成了统一市场,英语逐渐成为通用语言,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主要由来自欧洲移民组成的新民族──美利坚民族。 教材提到了南部种植园盛行。种植园进行的是商品生产,它所生产的烟草和棉花等经济作物,主要供应欧洲市场,因而它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种植园主既是地主、奴隶主、又是农业资本家。

国外研究综述

在国外的经济史上,学者们从很早以前就开始将效率和公平作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两个目标。但效率和公平似乎一直都很难保持同步,提高效率的政策同时也会降低公平,这样的效率和公平的失衡在所得税中尤其突出(Mirrlees 1971; Ramsey 1927)。人们普遍认为实现效率的最好方法是进行一次性征税(lump sum taxes),这样不会扭曲人们的选择,但要实现纵向公平则要求实行累进税。结果,有效率的税收就会降低公平,反之亦然。 国外的学者对个人所得税促进公平的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Wagstaff收集了OECD中12个国家的20世纪80年代晚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的家庭调查数据,采用AJL的分解法,利用实证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对个人所得税的再分配效应进行了研究,从而得出结论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主要依靠税收抵免和大量使用非标准扣除的个人所得税体系的国家,更容易在实际和潜在的再分配效应中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但作者并未对税率结构和税基扩大的改革哪个的影响是占主导作用给出结论;同时,作者只是将注意力集中在个人所得税上,排除了其他一切税种的影响,包括社会保险,这使得其研究不是很全面。 。Wagstaff收集了这十二个国家, 然后利用(AJL是指J. Richard Aronson, Paul Johnson and Peter J. Lambert于1994年提出的一种方法,利用税前和税后基尼系数的不同来测量税种对收入分配的影响),(empirical analysis)(regression analysis),得出结论:结果还表明在20实际80年代末期和20世纪90年代初期,那些进行税率结构和税基扩大的改革在收入再分配上更容易产生相反的作用。税率结构的改革能够减少税率等级,降低平均税率,结构会导致纵向分配的下降。税基扩大改革,能缩短实际和潜在再分配效应的差距。作者在文中收集了大量的关于数据,从横向不公平和再排序方面对个人所得税的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得出了很多实证分析的结果。这对后来对个人所得税公平方面的研究将会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Richard和Eric(2005)研究了发展中国家的个人所得税的再分配作用,二人通过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对比研究,认为发展中国家不应该依靠个人所得税来实现再分配的功能,因为发展中国家的个人所得税现在不够完善,累进税的实施也是需要成本的,而且存在着机会成本。二者认为在发展中国家,为了有效维护公平,在个人所得税税制完善方面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实施综合所得税,二实施推定征税法,三实行二元所得税。 最后作者还提出在发展中国家里普遍存在这市场失灵的特征,所以最好的政策是引入税基广泛的增值税来提供政府的支出。Richard和Eric的这篇文章对长期以来个人所得税调节贫富差距的作用提出了新的见解,给依赖个人所得税调节贫富差距的发展中国家一个警醒,不能完全只依靠个人所得税来调节贫富差距,这对以后的个人所得税的研究很大程度上给了一定的借鉴,但文中的实证分析较少,问题可能反映的不全面,理论结果也存在不全面问题。 Denvil Duncan.和Klara Sabiranova Peter(2008)则探究了国家个人所得税体系是否会影响收入的不公平。二人利用多国详细的个人所得税信息,建立1981年至2005年全面随时间变化的国家所得税体系的结构性累进税体系,并采用理

论美利坚民族意识的形成-最新范文

论美利坚民族意识的形成 摘要:美利坚民族最显著标志是,美利坚民族意识的形成。美利坚民族意识的形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与英格兰民族认同阶段;第二阶段,本州移民民族认同阶段;第三阶段,南方人自认为自己是独立单一民族阶段;第四阶段,南方重建民族大融合阶段。美利坚民族形成较晚,北美独立战争也不是一场民族独立战争。 关键词:美利坚民族;民族意识;英格兰;移民 美利坚民族,是一个很特殊的民族,与其他民族相比较,美利坚民族简直不能算作一个民族。时至今日,美利坚民族中有讲英语的、有讲德语的、有讲法语的、有讲印第安语和拉丁语的。他们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生活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差异很大。美利坚民族的最显著的标志,是他们的民族觉醒意识和民族一体认同意识。研究清楚美利坚民族意识形成问题,就能正确地认识美国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本文就美利坚民族意识形成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以求教专家。 一 在北美东海岸殖民地,最早的移民几乎都是英格兰人。从1607年建立詹姆斯敦起,至建成十三个殖民地为止,英格兰人移民是这里的主体,其他国家的移民是很少的一部分。这时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移民,并没有自己独立的民族意识,他们在血缘上、情感上都将自己看作是”美洲英国人”。北美人这种与英格兰民族认同的观念,直至美国独立后仍然存在。

十三个殖民地的移民中英吉利人最多,大约占这里移民总数的四分之三。因为他们是殖民地的创建者,英格兰文化便在这里深深的扎下了根。首先是英国的地名被原封不动地移植到北美,如曼彻斯特、巴尔的摩、伯明瀚等城镇的名称。还有将英国皇室成员的名字引用到地名上,如詹姆斯敦、纽约、查尔斯敦、伊丽莎白等城镇的名字。殖民地时期的三所名牌大学,一所命名为威廉一玛丽学院,哈佛大学的所在地竟用英国大学城的名字”坎布利奇”(剑桥)。北美殖民地使用的是英国的习惯法的审判制度,建立的是英国代议制式的政府。在政府的文牍和民间人民的交往中,人们普遍使用英语。英国的生活方式、英国的政治制度、英国的文化在十三个殖民地中居绝对统治地位。”其他非英籍移民,来自北欧各国,人数不多,他们的文化和英国的文化近似,因此,他们很快就适应了英国式的生活。”[1](P5)这就是北美殖民地人与英国人民族认同的根本原因。他们认为英国是自己的”母国”,他们仅仅是到北美拓殖的”英国人”。 欧洲移民初到北美,受到了巨大的外部压力,他们若要在这里生存下去,就必须寻求强大的保护,英国人就能给他们提供这种有力的保护。法国人与印第安人结成联盟多次向英属殖民地开战,十三个殖民地居民便以英国人后裔的身份,参加了英国对法印联盟的战争。1755年-1763年,英法之间发生了七年战争,北美许多知名人士,都象乔治.华盛顿一样参加了那场战争。英国人只有打败法国人,他们才能在北美大陆上安宁生活。他们越想获得更多的土地,他们遇到的外部压力就越大,外部的压力越大,他们就和英国的联系越紧密。后来,当法国

美国企业文化的特点

欢迎共阅 美国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理论的最初实践者是日本企业家,但作为一种先进而完善的理论体系又是美国人总结和建立的。它为美国的企业管理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从世界范围看,美国和日本的管理水平和企业的文化建设都是走在前列的,但由于文化传统和现实情况的不同,两国的企业文化又有各自的特点。 ??? 100多年来,美国一直是西方世界企业管理的领路人,从泰勒的“科学管理”,到行为科学与管理科学的发展,都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财富。然而70年代的挫折,使这个领路人猛然惊醒,他看到在东方的日本,一种更为先??? ??? 50上”??? 70—80用电器、考察。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企业管理不仅是一门科学,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于是,一场以“软”化管理为特征的管理革命在美国展开。《赢得优势》的作者托马斯·彼得斯认为,企业文化的兴起,实际上是一场“恢复基本原则”的革命。在过去1/4世纪里,出现了许多新的管理体制、系统、方法和结构,它们逐渐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美国在各个领域中的经营变得越来越糟,最后终于丢掉了美国人最初的基本原则,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那些技术、方法和方案上了,结果忘掉了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人以及使用产品和服务的人。

??? 美国企业管理的这场企业文化革命,是从比尔、艾伯纳的《在经济衰退中进行管理》一文开始的,紧接着产生了形成企业文化理论的“四重奏”作品,即《Z理论》、《日本的管理艺术》、《企业文化》和《寻求优势》。这些理论确立了美国企业文化体系,在美国的企业实践中迅速得到运用。 ??? 当今美国有许多被称为“创新公司”的企业,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形成了有自己公司特色的企业文化,在美国也称为公司文化,这是经过多年培育逐步建立起来的,从美国一些公司的情况看来,企业文化对企业本身的生存与发展影响是深远的,它们的企业文化有许多相同之处,如都是以人为中心,注重培养职工;尊重顾客;强调产品质量与优质服务;鼓励发明创造,不断向市场投放新产品;领导身体力行,带领公司职工坚持公司的价值观和企 业哲学; ??? (一) ??? ??? ”、“圣牛式英雄” ??? 的优势。关键 社会文化中的个人主义和务实精神反映了美国人的文化价值倾向。这种倾向也反映在企业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模式之中。 ??? “二战”后,现代管理学派把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最新成果如电子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以及先进数学方法等广泛运用到管理中来,形成了一系列新的组织管理方法和组织管理技术,产生了“管理科学”,使美国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企业文化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在企业制度文化方面制定了详细的规章,‘赏罚十分分明,但又十分机械。这种企业管理文化使务实精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述评_袁娥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述评 * 袁 娥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学界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学者们为此进行了不懈 的努力,成就卓然。文章通过对目前国内外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 指出通过引入身份认同理论,把群体或个体的意识和行为同文化和社会结构因素联系起来,从综 合性、历时性的动态视角来研究民族问题,并由此总结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变迁的规律或机理, 将会更好地服务于现实社会。 关键词: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 身份认同 社会秩序 作者袁娥,女,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地址:云南省昆明市,邮编650091。 社会中的人参与了不同群体形式的建构,扮演着多个角色,由此形成了一个个角色集。社会成员因隶属于不同群体而拥有多重身份,由此决定了其归属感和认同感的不同。传统国家中,其政治中心的行政控制能力有限,以至于政治机构中的成员并不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统治0;而民族-国家时代,/其内部的行政调节仰赖于那些能反思性地予以监控并具有国际特性的条件0,1民族国家建构后的社会成员所担任的角色集较之传统社会亦发生着变化。作为某个民族的成员和某个国家的公民,是人们在群体里担任的角色集中较为重要的两种身份,由此引发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亦成为学界热议的重要内容之一。 民族与国家之间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和社会秩序紧密相关,可以说,作为自变量的认同是秩序存在和维持这个因变量的核心决定因素。认同不仅是心理层面的,同时也是行为层面的,加强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研究,把两者的冲突保持在/秩序0范围之内使得社会和谐,这是有人文关怀之情的学者长期聚焦的重要问题。人们说/少数群体爱找国家的事0,但是在每一个爱找事的少数群体背后,都更可能有一个在向少数群 体施压的国家。o这就强调了民族与国家之间需要协商调适才能和谐共生的重要性。无论我 们是否承认民族分离的权利,如果不学会调适民族文化差异,分离就会随时威胁国家。一旦少91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述评 *1o本文系200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跨境民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实证研究0(项目编号:09CM Z0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胡宗泽、赵力涛译:5民族)国家与暴力6,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页。参见[加]威尔#金里卡著、邓红风译:5少数的权利:民族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和公民6,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功能陶瓷材料研究进展综述

功能陶瓷材料的应用 研究 姓名:刘军堂___________ 学号: 23122837________ 班级: 机械1201_________ 任课老师:张志坚__________

功能陶瓷材料的应用研究 1.选择一个课题进行相关检索,要求对课题作简要分析,并在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检索词,准确描述检索过程。(10分)(可选择其他课程中以论文方式考核的科目,如无此类题目,可自选或用备选题目) 功能陶瓷 功能陶瓷材料是具有特殊优越性能的新型材料,各国在基础与应用研究以及工程化方面,均给予了特殊重视,特别是在信息、国防、现代交通与能源产业中均将其置于重要地位。根据功能陶瓷材料的应用前景,本文介绍了功能陶瓷新材料的性能、应用范围,市场的开发应用现状和开发应用新领域,以及正在研发的高性能陶瓷材料;同时介绍了功能陶瓷材料今后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功能陶瓷材料;应用现状;趋势 检索过程 第一步:进入“中国知网”主页,网址是“https://www.360docs.net/doc/dc12045542.html, 第三步:登录成功后会进入操作界面, 第四步:选择要检索的文献数据库。在操作界面上,中国知网将其文献分成了不同的库,我们根据自己的文献范围属性进行选择。 第五步:检索参数设置。在操作界面的上部,有搜索参数设置对话框。最好逐一填写。(1)检索项,系统对文献进行了检索编码,每一个文献都有一一对应的编码,一个编码就是一种检索项。点击检索项框右边的向下箭头,就能弹出所有检索项,选中一个就好。(2)检索词,填入要求系统搜索的内容。没有明确严格要求,不一定是词语。但是需要考虑到它应当与你选中的检索项相一致。如检索项用了“关键词”,就不能用一个长句等作检索词了。(3)文献时间选择,根据文献可能出现的年代,点击对话框右边的小三角就可以选了。需要说明的是,中国知网建立时间是1994年,所以1994年及其后的数据才是最全的。现在他们在逐渐补充1994年以前的文献数据,但是,全面性可能要差些。(4)排序,提示系统将找到的文献按什么顺序呈现。(5)匹配,即要求系统按自己的检索要求进行哪种精确程度的检索。如果你确定你的文献参数,那么选择“精确”,如果不确定,就选择“模糊”。 第六步:点击“搜索”就完成了第一阶段的操作了。然后就进入检索结果呈现的界面:中国知网2.rar(点击打开查看),中国知网的结果呈现表中,对文献的基本信息:文献题目、文献的载体、发表时间及在中国知网中的收藏库名进行了说明。

10、《美国独立战争》说课稿

《美国独立战争》说课稿 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美国独立战争》,适用于九年级学生。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1、美国独立运动,是以民族解放战争的形式进行的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具有双重性。从民族解放运动的角度看,美国是美洲第一个进行民族解放运动的国家。 2、世界历史是由国别史构成的,美国史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本课的学习,是学习美国史及学好世界史的基础。 3、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发展中美友好关系对中国至关重要,而中美关系的走向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际局势。熟悉美国的历史,读懂美国人的内心,可以指导学生更好地了解目前我国对美国的外交政策,把握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美国自建国到现在不过200多年的历史,但却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而有着上下5000年文明的中国,却只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差距甚大。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九年级学生的实际状况分析,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 要分析美国独立战争的意义、评价华盛顿等问题就必须了解以下基础知识:英属北美殖民建立;美利坚民族形成;英属北美殖民地的经济发展特点;独立战争的原因、进程;《独立宣言的基本内容;美国1787年宪法和联邦政府的建立。 2、思想教育目标: ①通过学习美国独立战争的进程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地区的人民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能最终战胜强大敌人,赢得国家和民族的新生,从而激发学生树立

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②通过对美国1787年宪法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该宪法在当时的进步意义,但又有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3、能力目标: ①。通过分析比较《独立宣言》和美国1787年宪法,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及把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通过例举华盛顿的重大活动,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分析:《独立宣言》的基本内容,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影响,评价华盛顿2.难点分析:体会《独立宣言》所反映的民主思想,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正确方法 二、说方法 (一)、教学方法与手段 九年级学生对于历史事物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以及比较能力都有待提高,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自学一部分教材上的内容,对于重难点我采用了问题探究法和讨论法,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主动参与、大胆质疑、创新等思维,使学生的智能和认识水平都得到发展。 教学手段上:采用图示教学法,注意选用课本中插图、多媒体教学手段,演示美国独立战争重要战役的经过,这样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提高课堂效率。(二)、学法指导: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运用阅读理解方法去感知教材。运用分析比较方法去掌握知识并深化对教材的认识。运用整体认知方法去把握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联系。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国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化格局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从民族融合、民族文化交流、碰撞与整合的角度出发,将涵盖诸多民族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把握,最终形成了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中华文化。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大类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格局,文化产业成为地区发展最具潜力的优势产业,也是民族经济继续走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一路高歌猛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跨越式发展都在深入推进中,文化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必须正视的是,地方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并不意味着其产业化运作的简单易行,文化资源并不等同于文化产业资源。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的开发需要借助于现代商业和市场的深加工。只有经过现代商业和市场的产业转换,文化资源才能转变成为具有普适性的现代文化商品。与我国宏观经济运作状况一样,文化产业在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起步、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近年来,发达地区在短时期获得了突破性发展,而民族地区除了文化旅游业呈现较高的产业化程度外,影视、出版、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仍显弱小。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传媒业带来的巨大冲击下,夹杂在后工业时代的西方文化产品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产业巨浪中,文化旅游将迎来自己的发展时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仅会实现从单纯的资源开发型向生态经济型的转变,而且对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概念 (一)旅游与文化 在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了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两个概念。一般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提供的以学习、研究考察所游览国(地区)文化的一方面或诸方面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产品。如历史文化旅游、文学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旅游文化则是以一般文化的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包括旅行、住宿、饮食、游览、娱乐、购物等要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和继承性等特点。两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但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旅游文化不仅覆盖了旅游业的六要素,而且与旅游的各相关部门、产业有紧密的关联度,其容相当丰富多彩。而文化旅游

美国移民

被称作“种族大熔炉”的美国是个典型的移民国家,其移民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620年。近400年来,美利坚民族已成为由100多个民族组成的混合体,就连矗立在纽约的“自由女神像”也是在1886年从法国“移民”到美国的。移民们怀着各自的梦想,远涉重洋来到这片理想中的土地,在美国历史上曾经掀起几次大的移民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移民造就了美国,是移民发展和改变了美国。 The United States, known as the "melting pot", is a typical immigrant country, with the earliest history of immigration in 1620. Over the past 400 years, the United States has become a mixture of the composition of the more than and 100 ethnic groups, even standing in New York, "Statue of Liberty" is also in 1886 from the French "immigrants" to the United states. With their own dreams, immigrants came to this ideal land in the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had set off a number of large immigration. It is no exaggeration to say that immigrants created the United States, immigr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ange in the United states. 吸引移民曾是美国最重要的外交任务 Immigration was the most important diplomatic miss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在美国建国之初,美国国内总人口仅有390万。除了大约76万黑人外,其余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白人,并且绝大部分来自西欧。出于对欧洲拿破仑战争以及国内就业环境的担心,美国开国之初的几届政府在移民政策上疑虑重重,曾制定过一些限制移民的政策。1796—1815年间,到美国的欧洲移民平均每年只有大约3000人。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founding of the United States, only 3 million 900 thousand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Aside from about 760 thousand black people, the rest are almost all white, mostly from western europe. For fear of the Napoleon war in Europe and the domestic employment environment, several governments 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founding of the United States have had a lot of misgivings about immigration policy, and have developed a number of policies to restrict immigration. Between 1796 and 1815, the average number of European immigrants to the United States was only about $3000 a year. 拿破仑战争结束后,欧洲重获和平。随着大批军人的复员,欧洲各国失业现象愈发严重,移民美国的人数逐年增加。此时,美国也因国内建设需要,改变了限制移民的政策。1848年欧洲革命后,移民美国的浪潮更是一浪高过一浪。从1820年到1920年的100年间,美国一共接纳了大约3350万移民,形成美国持续百年的移民潮。 After the end of the war, Napoleon returned to peace. With the large number of demobilized soldiers, unemployment in Europe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serious, the number of immigrants to the United States increased year by year. At this time, the United States because of domestic construction needs, changed the policy of restricting immigration. After the 1848 revolution in Europe, the wave of immigrants to the United States is a wave higher than a wave. From 1820 to in the 100 years, the United States accepted a total of about 33 million 500 thousand immigrants, the United States to create a century of immigration. 被美国历史学家称之为“伟大的人类迁徙运动”的第一次移民高潮发生在1820年至1860年,这期间移民总数高达500万。移民主要来自西欧和北欧,其中爱尔兰人大约200万,德国人大约170万,还有大量被贩卖到美国的非洲黑奴。同时,移民中也有少数来自亚洲,主要是来美国淘金的中国人。

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及特点及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影响

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及特点及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中的影响 摘要:本文对中国民族主义的起源与发展及特点作了介绍,把中国的民族主义与其它一些地区的民族主义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就中国民族主义在21世纪世界全球化浪潮下的中国及与作用以及如何去引导进行了探讨。 正文: 民族主义是一个历史概念,它的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民族的认同为作为单个的人提供了一种合法的归属感,民族国家是人们作为一个群体而效忠的对象。可以说:民族主义是推动近代中国历史变迁最大的思想动力。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让中国在世界上从一个经济文化科技一直领先的国家跌落成了一个落后贫穷愚昧的国家,中国被列强瓜分,成为了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弱国。至1895年之后,中国的民族主义澎湃兴起,我们可以将之约略区分为启航期、操演期、着陆期三个不同阶段。 第一阶段:1895-1918,二十世纪初期,中国民族主义运动的主力,是一批新兴的知识分子。在1898年戊戌政变发生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党人流亡日本,紧接着又有大批青年学生赴日留学,据估计,由1901年至1910年间,中国留日学生共达32,428人,正是这群远离传统体制,赴外留学的新式知识分子,在留学期间,直接、间接受到十九世纪末期盛行欧美之各类民族主义思潮的浸濡,并且通过翻译、著述、散播各项新观念,从而使得中国的民族主义变成一套可以明确叙说的理念。 1919-1949,这是中国民族主义的第二个发展阶段,大致开始于1919年的五四运动,而终于1949年的内战结束,中国共产党建国。1919年五月四日,北京学生为抗议巴黎和会对山东问题的解决方式,发动数千名学生游行示威,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在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史上,五四运动无疑是一座具有典范意义的里程碑。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日益显著的侵华野心,直接威胁到中国的存亡绝续,也再度点燃了中国民族主义的热潮。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展史的角度来看,对日抗战无疑是由民族主义所激起的一场对外战争,而这场历时绵长、规模庞大的战争,反过来又强化了中国人民的民族主义情绪。抗战结束后,中国如愿取消了长达百年的不平等条约的桎梏,国际地位大为提升,民族主义目标的实现,绽露曙光。 第三阶段:1949-- ,从1949年毛泽东同志在天安门上宣布“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那一刻起,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英明领导下开始了艰难而又伟大的民族复兴历程,在经历建国后的成绩与挫折后,中国人民以崭新的姿态进行了改革开放,在经济科技文化方面获得巨大的成功与进步,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中华民族再也不是一个任人欺辱的民族了。原子弹的自主研发,航天器的一次次升上太空,2008年抗击汶川大地震,并成功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等等,这几十年的诸多成就无一不让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为之一振。 在欧战直接推动的十月革命影响下,中国民族主义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一部分,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意义及途径研究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意义及途径研究 [摘要]注重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创新,发挥教育文化传承的功用,提升受众的多元识读能力及多模态素养,有利于增强受众的民族文化自觉和认同感,推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扩大其影响力。 [关键词]文化认同文化传承多元识读多模态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3-0164-01 近年来,随着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日益密切,国人在感受异域文化气息的同时,也受到其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冲击。特别是一些青少年对以商业文化为主导的外来文化盲目地照单全收,迷恋过洋节、吃洋快餐、用洋电器、追洋星,淡漠或丧失对本民族优秀文化和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弘扬,导致其缺少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 一、“文化认同”的概念 “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它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这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最重要的“软实力”。

二、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意义 面对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世界文化对本土文化的挑战,一方面,倡导国人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推进中华文化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上的交流与创新,增强其世界影响力。另一方面,正确引导民众文化认同取向,提倡文化自强、文化自尊、文化自觉、文化自立、文化自新精神。 [1] 增强对本民族文化认同,传承和发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 化和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整合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引进和培植新的文化要素和文化精神,赋予民族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和旺盛活力,才能促进文化和谐、文化繁荣发展,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国际交流和竞争中保持战略的主动地位,确立本民族在世界族群中的地位。[2] 三、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途径 (一)注重对民族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开发,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留下了许多有形或无形的历史记忆符号,如故宫、万里长城等名胜古迹,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风俗,孔子的“仁”“礼”,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传统哲学道德文化理念。这些历史的记忆上升为文化符号,都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成为传承文明的载体、精神的象征。 1.深入挖掘民族传统文化内容,整理、保护本地区物质

研究综述怎么写

研究综述怎么写 (2011-05-22 16:48:10) 转载 标签: 杂谈 1综述的定义和特点 综述是查阅了某一专题在一段时期内的相当数量的文献资料,经过分析研究,选取有关情报信息,进行归纳整理,作出综合性描述的文章。 综述的特点:①综合性:综述要"纵横交错",既要以某一专题的发展为纵线,反映当前课题的进展;又要从本单位、省内、国内到国外,进行横的比较。只有如此,文章才会占有大量素材,经过综合分析、归纳整理、消化鉴别,使材料更精练、更明确、更有层次和更有逻辑,进而把握本专题发展规律和预测发展趋势。 ②评述性:是指比较专门地、全面地、深入地、系统地论述某一方面的问题,对所综述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反映作者的观点和见解,并与综述的内容构成整体。一般来说,综述应有作者的观点,否则就不成为综述,而是手册或讲座了。③先进性:综述不是写学科发展的历史,而是要搜集最新资料,获取最新内容,将最新的医学信息和科研动向及时传递给读者。 综述不应是材料的罗列,而是对亲自阅读和收集的材料,加以归纳、总结,做出评论和估价。并由提供的文献资料引出重要结论。一篇好的综述,应当是既有观点,又有事实,有骨又有肉的好文章。由于综述是三次文献,不同于原始论文(一次文献),所以在引用材料方面,也可包括作者自己的实验结果、未发表或待发表的新成果。 综述的内容和形式灵活多样,无严格的规定,篇幅大小不一,大的可以是几十万字甚至上百万字的专著,参考文献可数百篇乃至数千篇;小的可仅有千余字,参考文献数篇。一般医学期刊登载的多为3000~4000字,引文15~20篇,一般不超过20篇,外文参考文献不应少于1/3。 2 综述的内容要求 选题要新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18课 美国的独立教案

第六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第18课 美国的独立 1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独立战争的起因;过程 教学难点:战争的双重性质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这是哪国国旗?有谁知道国旗上红白宽条和星星代表什么含义吗? 当今美国是世界上的一个超级大国,在国际事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可是,200多年前,它却是英国的殖民地。那么,美国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8课:美国的独立。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独立战争的序幕 1.教师讲述:美洲的最早居民是印第安人,他们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新航路发现后,欧洲殖民者开始到美洲开拓殖民地。从1607年到1733年,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地区,先后建立了13个殖民地。这个时候,在英属13块殖民地上生活着什么人呢?(欧洲移民,英国人、法国人、黑人、印第安人等)这些人为什么能联合起来对付英国,发动了这次美国独立战争呢? 2.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 (1)美利坚民族的形成:民族觉醒、争取民族独立。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英语成为通用语言,18世纪中期美利坚民族形成。 (2)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3)英国对北美实行殖民统治:压制北美经济的发展。 政治上——高压政策激起北美人民的强烈不满,反抗情绪日益高涨。 经济上——英国欲将北美殖民地作为它永久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总之:英国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损害了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的利益,更加激起人民的不满、反抗和斗争,从而导致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 目标导学二:华盛顿与独立战争 1.导火线:波士顿倾茶事件(1773年12月) 1774年9月5日第一届大陆会议在费城召开,代表共有55名,多为富商、银行家、种植园主。 2.爆发: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4月18日) 3.建军:1775年第二届大陆会议在费城召开,组建军队,乔治华盛顿被任命为大陆军总司令。 4.建国: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它标志着美国的诞生。《独立宣言》由杰斐逊起草,富兰克林等人润色。(7月4日为美国国庆节) 5.学生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独立宣言》节选部分。指出《独立宣言》的局限性:广大黑人和印第安人不在解放之中。 6.转折: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此战役美国俘虏6名英国将军,300名军官和5000名士兵,美国从此扭转了不利局面。 7.合约:1783年英国终于承认美国独立。 “英王陛下承认合众国为自由、自主和独立的国家。” ——英、美在巴黎签署《英美合约》1783.9.3 8.表格展示:英、美对比 思考与讨论:弱小美国为什么能打败强大的英国? 提示:正义性;美国人民的必胜信念和长期斗争,领袖人物华盛顿发挥重要作用;法国、荷兰等国的国际援助。 9.教师过渡:美国通过独立战争获得了独立后,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组建政府。 目标导学三:1787年美国宪法 1.教师讲述:1787年5月,华盛顿在费城主持召开制宪会议,制定了1787年宪法。1787年宪法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