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尔干社会学思想解读] 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

[涂尔干社会学思想解读] 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
[涂尔干社会学思想解读] 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

[涂尔干社会学思想解读] 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

摘要:涂尔干作为社会学古典时期实证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站在社会唯实论的立场上,赋予了“社会”这一整体性概念以至高无上的地位,社会通过集体意识来维护自身的整合,即社会团结,并根据整合基础的不同将社会团结划分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社会的发展就是一个有机团结逐步取代机械团结的过程。笔者将根据这一思路对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作一简要论述。

关键词:社会观;集体意识;社会团结

涂尔干是社会学古典时期实证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在他的理论体系中,涂尔干站在社会唯实论的基本立场上,将“社会”这一整体性的概念赋予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它是形塑和制约社会世界中人和事物的关键性力量,从而使社会得以整合。然而,社会的这种能力量又是通过何种途径得以实现的呢?涂尔干认为,这种手段就是集体意识,他通过对从传统到现代集体意识维续方式的不同,将社会的这种整合,即社会团结,又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包括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从机械团结社会向有机团结社会过渡的过程。文章将沿着这样一条思想脉络就涂尔干的社会思想作一简单的论述。

一、涂尔干的社会观

在有关于社会和个人的关系方面的论述中,西方古典社会学家发展出了两种近乎对立的社会观,即社会唯实论和社会唯名论。顾名思义,唯实论即社会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客体,它高于个体且对个体存在制约;唯名论意味着社会不过是一个虚名,只有个体才是真实的存在。作为一名坚定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家,毫无疑问,涂尔干秉承了社会唯实论的观点,并在

其前辈孔德和斯宾塞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总体来说,涂尔干的社会观深受19世纪知识界中生物学的迅猛发展的影响,因此,对其社会观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加以把握。第一是有机体论的角度。这反映在涂尔干的理论体系中,除了借用大量的生物学术语外,还包括对社会的基本假定,即社会自身可以被看作一个实体,它区别于并且不可被还原成自己的各个组成部分,所以在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上,社会处于决定的地位。尽管社会离不开个人,但与其说个人是社会的创造者,还不如说他是社会的产物。第二是功能论的角度。体现在其具体原则上就是,涂尔干在强调优先分析整体时,把系统的组成部分看成是完成整体基本功能、满足整体需要的必要条件,即在确立了“整体优先于局部,社会优先于个人”的原则之下,亦不能忽视总体结构中的个别构成要素,每一构成要素都在结构总体中发挥着一定的功能。

二、集体意识

从以上有关社会观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涂尔干社会学理论体系的思想是:个人诞生于社会,而不是社会诞生于个人;要素在系统结构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整体的功能无可替代。由此可见,“社会”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但社会所具有的这种崇高的巨大的力量又是从何而来呢?涂尔干在其早期的博士论文《社会分工论》中指出,社会的这种力量是通过集体意识表现出来的,在这里所谓“集体意识”就是指“一般社会成员共同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 。在对此问题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涂尔干还引入了“社会团结”的概念,毫无疑问,它意指各部分社会之间的关系,代表着一种社会整合的状态。集体意识是社会使自身的一实现整合的工具,根据不同社会时期集体意识维护方式的不同,社会的整合状态,即社会团结又被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那么集体意识又是通过何种途径的一实现的呢?

从原始宗教到现代社会分工,涂尔干通过对此二者的系统分析,论述了一个集体意识实

现形式从传统向现代变迁的过程。

(一)宗教

从其社会实在论的观点出发,涂尔干认为人的经验的生物性与人的超越的道德性是人性的两极,而人对动物性的超越是通过宗教。宗教使人体验到一种神圣的东西,从而超越人的生物性限制而为道德目标做出牺牲。他从宗教的这种反个人主义、抑制自然冲动的功能里看到了重要的社会学问题,即宗教在个人身上创造出汲取符合社会需要的责任感的力量,创造了社会整合的力量。

“宗教是一种既与众不同,又不可冒犯的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与仪轨所组成的统一体系,这些信仰与仪轨将所有信奉它们的人结合在一个被称之为‘教会’的道德共同体之内。” 涂尔干认为,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只须两个要素:信仰和仪式。信仰的对象并非就是体现图腾的具体物体,而是这些物体所带表的记号、符号,这些符号和记号是由社会贴在这人些物体上的。这些物体以符号的形式表达氏族团结的情绪,由此造成每个成员对氏族集体力量的依赖。在对仪式的讨论中,涂尔干把它划分为消极的(禁忌)和积极的(祭祀仪式、模仿仪式、表现仪式)两大类。这些仪式反映的神话和历史事件蕴含了社会群体长期积累的文化,这些文化就是集体意识。不断地、周期性地演练这些仪式使集体意识最本质的要素得到复苏。

(二)劳动分工

涂尔干并不认为社会分工的发展是因为知识的进步或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需求,而是由于社会容量和社会密度的增加所导致的人们之间生存竞争不断加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人们仍然采用相同的职业方式维持生存,那么就会因为争夺有限的同类资源而引发激烈的竞争,对资源的竞争引起了劳动的专业化,也就是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分工。专业化的分工给使个体的异质性有了充分发展的空间,解构了传统意义上以宗教为基础的集体意识形式,但是集体意识并没有消失,而是消弱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调节作用,并通过个体之间的异质性加

强了人们之间的功能性的相互依赖关系。在复杂的现代社会里,集体意识不是表现为具体规范上的统一,而是表现为抽象价值层次上的一致,即由更一般、更模糊地思维、价值和情感所构成。

三、社会团结与变迁

社会的秩序和整合问题一直涂尔干的理论关注点,意识层面的观念及其变迁反映在物质层面上即为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涂尔干的理论中也就是传统的机械团结社会向现代有机团结社会变迁的过程。

机械团结建立在个人的相似性和社会的同质性基础之上,在这种类型的社会里,个人之间还没有分化,他们具有同样的生活方式、心理情感、道德准则和宗教信仰,人与人之间彼此相近或相似。在这种社会里,人的行动受集体规范的支配,个性湮没在集体中,法律作为维护集体意识的手段而存在。由于分工不发达,社会各部分的相互依赖程度低。

有机团结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方式。在有机团结的社会中,分工导致了职业的专门化,每个人都因职业的不同而发挥着不同于他人的独特能力,每个成员都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必须依赖他人,这就造成人们的彼此依赖感、团结感和自己与社会的联系感。法律的功能是把分化的个人组织起来,使之有序的相处,维护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在涂尔干看来,社会分工的发展有着许多的社会后果,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后果就是改变了社会团结的基础,使社会团结的类型由在古代社会占据优势地位的机械团结过渡到现代工业社会占据优势地位的有机团结。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机械团结的优势和地位不断衰微、有机团结的优势和地位不断增强的过程。

结语

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不仅解决了社会学发展早期阶段的研究对象问题,使社会学作为

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哲学、心理学的范畴中分化出来,而且也为后人提供了一套严密的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和范式,他通过对劳动分工、自杀问题和宗教问题的研究向我们展示了一种不同于常人的分析问题的视角和思路。毋庸讳言,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体系中也存在着许多缺陷之处,如问题分析中的目的论的倾向和忽略个体主观性等等,但这些并不能动摇他在西方社会学史上的崇高地位,作为古典社会学的三大家之一,他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的重大贡献与其缺陷比较起来是瑕不掩瑜。

(作者简介:李昱祺,女,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发展社会学。)

感谢您的阅读!

社会学方法论笔记

社会学方法论笔记 渠敬东 2013-09-12 解题:Methodology of Social Science 1、是方法论,而不是方法Method; 2、强调logos逻辑 3、Social科学几百年而已 涂尔干(法国的第一位社会学教授):奠定了学科的方法论。 方法论:看待世界的方式。 社会学与现代性紧紧连在一起。 Economics的对象:family Politics的对象:polity、city(两者都起源于古希腊) 社会即是一个晚近的概念,而社会学则更是近代才诞生。但,社会学不是剩余学科。 社会学关注总体性totality。例如:《资本论》可称为“人性论”,在马克思看来,人即商品;韦伯认为,理性主义在资本主义和宗教上是一致的。 学科的知识谱系:古希腊(经济学、政治学——哲学) 古罗马(empire治理术——法学) 基督教时代(交汇出现在皇权和民权之间,organization组织出现 了;更重要的是宗教的渗透性,冲破一切障碍。)中世纪后期(自由:航海、贸易、文明化等) “民情”是社会学最初的概念。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中的“法”不是自然法、罗马法或者神圣法,而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法:1、nature整体;2、principle(由内而发的品性)——sentiment(情感)。 这里,“法”即社会学中的methodology方法论。 最早有关社会科学的概念:马基雅维利:people;霍布斯:passion;笛卡尔:self(与社会并生);亚当-斯密:sympathy(是exchange交换的基础)。 Political——economics (国) ——(家),两者之间即是社会。 社会学家是要理解身在的世界。 方法论恰恰是反对纯粹的知识的,而是观察世界的艺术。

浅析迪尔凯姆与马克思社会学思想的异同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c1341119.html, 浅析迪尔凯姆与马克思社会学思想的异同 作者:高昌刚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01期 摘要:迪尔凯姆与马克思生活的年代大致相当,面对同样的时代危机,他们都追求以“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解决危机。但他们对现代性危机的根源认识不同,进而提出的解决危机的方法也不同。 关键词:马克思迪尔凯姆社会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B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3-0064-01 一、社会观相同:社会唯实论、整体主义社会观 (一)迪尔凯姆:社会事实 迪尔凯姆认为,社会虽然是由无数个个体组成的,但正如自然界中由无数分子构成的有机物一样,社会一经产生便具有了其组成部分所不具有的特殊性质。“构成社会的这种特殊综合产生了与个人意识现象完全不同的新现象”。 迪尔凯姆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社会事实,并对其进行了定义“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于个人以约束,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于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他还强调要把社会事实作为物来考察,即把社会现象作为构成社会学研究出发点的实物论据来研究。 (二)马克思:唯物史观 马克思认为社会是特殊的具体的社会,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无论个人的自身条件如何,都不能生活在社会之外,超脱社会物质条件和社会关系。换言之,完全脱离社会绝对的、独立的人及其行为是不存在的。 马克思认为包括黑格尔在内的唯心史观都忽视了一个十分明显的事实,即意识不能够脱离现实的物质和社会环境而独立存在,它总是这种环境的派生物。并且“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二、理论产生的缘由相同:对现代性危机的反应

走进埃米尔·涂尔干及其社会学思想

走进埃米尔·涂尔干及其社会学思想 徐鸿望 社会现象是事实,应该被当作实物来看待。——涂尔干自杀是任何一桩直接或间接导源于受害者自身主动的或被动的行为,且受害者知道这一行为的死亡事件。——涂尔干若要为我们的教育事业提供必要的驱动力,我们就必须努力遴选出作为我们道德性情之基础的基本情感。——涂尔干 埃米尔·涂尔干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西方社会学的古典大师,与卡尔·马克思、马克思·韦伯并称“社会学经典三大家”。虽然孔德提出了“社会学”一词,但是,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进入大学的讲堂,却是涂尔干的功劳。 他明确规定了实证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提出了实证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并亲自作了关于自杀论问题的经验研究。其著作《自杀论》是理论与经验研究的首次范例,是公认的实证社会学经验研究的经典。应该说,涂尔干是社会学的真正奠基人。因此,作为一位大二的学子,在理论知识不够丰富的情况下,对涂尔干及其主要社会学思想进行分析、讨论和综述,亦存在其合理性和特殊性。 本文在记述涂尔干生平及其生活背景下,从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方法、社会劳动分工、自杀和宗教四个部分对于涂尔干的主要思想进行理解、分析和综述,好让同学们进一步走进围绕在我们大学课堂的

社会学大家涂尔干;另外,如果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部分同学对涂尔干的喜爱,对社会学的向往,哪笔者将不胜欣喜。 一、生平与著作 埃米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又译作迪尔凯姆,1858——1917)生于法国东北部孚日郡首府埃皮纳尔市的一个犹太教教士家庭。幼年曾学习希伯莱文、旧约和犹太教法典。青年时代放弃了宗教信仰,走上实证科学的道路。1879年,21 岁的涂尔干经过两年的连续落榜终于考进“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师从哲学家布特鲁,史学家库朗热等,1882年毕业。1882~1887年,在省立中学教书。其间赴德国游历一年,了解和学习教育学、哲学、伦理学,深受心理学家冯特实验心理学和滕尼斯“社区与社会”的影响。1887~1902年,在波尔多大学教书,并在那里创建了法国第一个教育学和社会学系。1896年,被任命为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这是法国大学中第一个社会学教授职位。1898年,创建了法国《社会学年鉴》。这本刊物不仅巩固了社会学的学术地位,而且联系了一批学生和学者,在很短时间内,形成了以编辑部为核心的迪尔凯姆学派(又叫法兰西社会学派),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几乎所有著名的社会学家都属于迪尔凯姆学派。1902年后执教于巴黎大学,1906年被任命为巴黎大学教育学讲座教授,这个讲座于1913年改称“社会学讲座”。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中断了这位反战学者的学术研究,并且,他的唯一的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

二、形成时期的社会学 (一)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思想 生平和著作:Emile Durkheim(1858~1917)又译涂尔干。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学的学科奠基人之一。迪尔凯姆有两本主要著作很早在中国译出。《社会分工论》是王力教授,它是著名的语言学家,早年留学法国,对社会学也有兴趣,做过人大副委员长的许德珩先生也是我国老一代的社会学家,20年代就翻译了迪尔凯姆另一名著《社会学方法论》。这些书现在尽管过去好几十年了,还是比较有影响力的著作。 迪尔凯姆是法国第一个把社会学正式列入社会学大学课程的社会学家。前面讲的孔德,虽然在工业大学讲过课,但它不是以社会学教授身份出现的,在孔德逝世后30年,即1887年,法国教育部才同意迪尔凯姆作为一个社会学教授来讲社会学。按照惯例,这就表示这个国家承认这门学科,不过直到1913年,迪尔凯姆才正式被聘为法国巴黎大学的教授,社会学正式进入了大学。他在社会学中的地位是比较高的。 1858年出生于法国孚日省埃皮纳尔一个小城镇的犹太教教士

家庭。幼年曾学习希伯莱文、旧约和犹太教法典。青年时代放弃了宗教信仰,走上实证科学的道路。1879年,就学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882年毕业。1882~1887年,在省立中学教书。其间赴德国一年,学习教育学、哲学、伦理学,深受冯特实验心理学的影响。1887~1902年,在波尔多大学教书,并在那里创建了法国第一个教育学和社会学系。1891年,被任命为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1898年,创建了法国《社会学年鉴》。围绕这一刊物形成了一批年轻社会学家的团体──法国社会学年鉴派。1902年后执教于巴黎大学。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断了这位反战学者的学术研究,他的儿子和许多学生死于战场,他受到极大的刺激。1917年11月15日在巴黎去世。主要著作有:《社会分工论》(1893)、《社会学方法的规则》(1895)、《自杀论》(1897)、《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等。 1、社会学的对象和方法 美国社会学家梯里阿基安在评价迪尔凯姆社会学理论时曾指出,迪尔凯姆一生努力的主要目标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把社会学建设成为一门严密的科学学科。第二,为社会科学的统一化和整体化提供基础;第三,为现代社会的文明宗教提供经验的、理论的和系统的基础。 如果作进一步概括,那么迪尔凯姆努力的主要目标其实只是体现在以上第一点上,就是他希望在自己手上能将社会学真正建设成为一

韦伯和涂尔干社会学方法论的比较

韦伯和涂尔干社会学方法论的比较 社会学方法论是关于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理论,它主要探讨的是有关社会学学科体系及基本假设的一般原理问题,包括研究的立场、方位、视角、基本观点以及解释社会现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与逻辑程序等。从社会学发展史来看,关于社会学方法论的讨论是从马克思·韦伯与史末勒等人的论战开始,他们引发了学术界对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论争;涂尔干和韦伯依据各自的理论背景和逻辑起点,继承和开拓了社会学研究中的两大方法论传统:实证社会学和理解社会学,并为后世的社会学研究奠定了基本的方法论基调,本文试图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方面对两人的方法论进行初步的梳理和比较。 涂尔干在其著作《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中,将社会学研究对象确定为“社会事实”或“社会现象”。他是这样给社会事实下的定义:“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按社会成员的结合关系的性质的不同,社会事实又可分为物质性社会事实和非物质性社会事实两大类。涂尔干的社会事实具有“外在性”、“强制性”、“普遍性”和“独立性”四个方面的主要特征。 韦伯的社会学被称作“理解的社会学”,他的社会学定义是“社会学是一门致力于解释性理解社会行动并通过对社会过程和影响作出因果说明的科学。”根据这一定义,可见韦伯将人的社会行动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而人们的社会行动都是有主观意向和动机的,这与自然科学有很大的不同,因此社会学研究首先要设法理解人们的社会行动。在这里,理解分为两种类型:“直观理解”和“解释性理解”。 从两人给出的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差别着实可以看出两人所代表的不同理论传统之间的区别。涂尔干以社会事实为自己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相对于韦伯的人的社会行动而言,是宏观层面的。从这一点可以理解涂尔干理论中的社会是客观存在的,而韦伯则认为只有个体是真实存在的,只有研究人的社会行动,对其作出解释性理解。通晓其背后的意义,并最终作出因果性说明。这才是社会学研究的全过程。韦伯也因此把对社会行动的解释性理解和因果性说明作为社会学研究的两大任务。从两者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界定上的区别,可以看出两大流派之间的差别。这两大学派自产生之时就存在着这样的对立。 涂尔干的社会学方法论的主张是实证主义的。涂尔干实证主义社会学以客观性的社会事实为研究对象,认为社会与自然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一样都是受客观必然性支配,这就决定了其研究方法必然采用自然科学中研究自然现象的实证的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比较、检验等方法找到事物发展的规律及事物之间的联系。他提出了解释社会事

论涂尔干的社会整合思想及其可能

论涂尔干的社会整合思想及其可能——以《社会分工论》为例 谢丽丽 (西北师范大学社会学系甘肃兰州 730070) [摘要] 涂尔干乐此不疲地致力于社会整合,也即社会秩序问题,主要是为了解决西方国家从前现代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型期中遭遇的各种社会问题,建立社会秩序。文章以《社会分工论》为例,系统梳理了涂尔干的社会整合思想,分析了社会整合思想及其可能。 [关键词]涂尔干;社会整合;社会分工;社会失范 社会整合一直是社会学家最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早在社会学概念形成初期,孔德就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如何重建社会秩序问题,即用何种理论工具最大程度地解决当时的社会混乱问题,并提出了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理论;此后,斯宾塞提出了社会有机体理论,其目的也是为了解决社会发展不畅问题;而涂尔干对于这一问题的论述更为全面,因而其贡献也更为显著。涂尔干在其《社会分工论》中围绕社会团结——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深入研究了劳动分工的发展及其所引发的社会转型过程的各种社会失范问题,探讨了社会整合和重建社会秩序这一主题。 一、问题:社会整合的社会原因 涂尔干毕生关心和探索的研究领域是社会的整合,也即秩序问题。涂尔干一生的秩序情结让他乐此不疲地致力于社会整合机制的研究,而这是与他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的。涂尔干生活于19世纪后期,这是西方发达国家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急剧转型时期。由于社会急剧转型,社会不可避免地出现种种社会矛盾和冲突,甚至导致社会危机。涂尔干带着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道德关怀,致力于研究各种危机现象产生的原因,探讨能够有效消除这些危机现象的办法。 《社会分工论》一书是涂尔干(Emile Durkeim)的博士论文,也是他的第一部理论巨著。该书创作于19世纪末期,当时西方国家正经历着从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各种危机(经济危机、精神危机、社会危机)。由于维系传统社会整合的纽带已经瓦解,而新的整合机制又没有建立起来,所以,欧洲社会曾经陷入了极端混乱的状态。由于社会急剧转型,不可避免地出现种种社会矛盾和冲突,甚至导致社会的危机,在涂尔干看来,这就是社会失范造成的。涂尔干认为社会失范(social anomie),是指当社会变迁剧烈时,旧的规范不适用了,新的规范又未建立起来,或者是某种规范功能发挥受到阻碍,或者是几种规范体系相互冲突,从而使人们失去了行为的规范和准则,不知所措。 涂尔干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角度讨论了欧洲社会出现失范的原因,他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著作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著作。1897年在巴黎出版。作者在书中批判了以个体心理学解释自杀现象的传统理论,建立了用社会事实的因果关系分析自杀的理论,阐述了社会与个人的关系,认为当个体同社会团体或整个社会之间的联系发生障碍或产生离异时,便会发生自杀现象。(自杀有利己型自杀、利他型自杀、失范型自杀和宿命型自杀4种类型。)迪尔凯姆在书中运用了社会统计的方法,特别是以统计交互表格的形式,展现了大量的经验资料,用以说明自杀现象受到民族、自然环境、性别、婚姻状况、宗教信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程度等社会事实的影响,从而建立了社会事实的因果关系。这一大胆尝试,结束了西方社会学中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长期脱节的状况。该书成为社会学经验研究的经典著作。迪尔凯姆对自杀类别的区分及解释,还为西方社会学的异常行为研究奠定了基础。 这两个词汇够有吸引力了———博士+自杀。近年来,硕士、博士经常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同居、酗酒,这都已经不算有新闻价值的东西了,因为还有更多新闻冲击来源于各大高校接二连三的博士研究生自杀事件。似乎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下,纷繁复杂的人与事常常处在无人能解其中原委的混乱状态中。按照涂尔干(另译迪尔凯姆)在《自杀论》中的判断,价值观一旦发生混乱,就会引发自我定位的偏差....

2006-05-21 | 6个人觉得此评论好 一个麻木不仁的人,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不愿自找麻烦去关心自己的健康,并由于疏忽而使健康受到损害。然而,这些不同的行动方式和严格意义上的自杀并没有根本的区别。它们都是类似的精神状态引起的,因为它们都导致生命的危险,而采取这种行动的人并不是不知道这种危险,但这种危险的前景并没有阻止他采取这种行动;唯一的区别是死的可能性比较小。因为人们常说,由于熬夜而弄得筋疲力尽的学者是在自杀,这不是毫无道理的。所有这些情况都是萌芽状态的自杀,而且,尽管把它们和完全的、成熟的自杀混为一谈并不是一个好办法,但也不应该看不到它们与后者之间的同源关系。因为,一旦人们意识到自杀一方面与表现勇气和献身精神的行为有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又与表现冒失和单纯粗心大意的行为有密切的关系。 比死亡率高得多的自杀率是每个社会群体所特有的,可以被看成一种特有的标志。自杀率甚至和每个民族气质中最深沉的气质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以致不同的社会在这方面的排列顺序在非常不同的时期也几乎完全不变。

试论涂尔干和马克斯_韦伯的宗教社会学思想_刘荣

第21卷 总第92期科学·经济·社会Vol.21,Sum No.92 2003年 第3期SCIENCE·ECONOMY·SOCIETY No.3,2003 试论涂尔干和马克斯·韦伯的 宗教社会学思想 刘荣 (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社会学系,甘肃兰州 730070) 摘 要:涂尔干和马克斯·韦伯作为宗教社会学研究的开山鼻祖,对后来的宗教社会学及整个 社会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二者的宗教社会学研究的思想渊源、方法和主要观点 是很不相同的。对他们的宗教社会学思想作一比较分析,试图理清两位大师的宗教社会学思想。 关键词:宗教社会学;思想;比较 中图分类号:B920;C9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815(2003)03-0069-04 宗教社会学是从宗教社团、教规、教义和宗教伦理等方面研究宗教的社会地位和功能与其他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以及作为一个特定社会系统本身发挥功能和发展的规律性。它的全部问题,实质上是通过宗教呈现出来的关于社会的问题。在西方学术史上,首先开创宗教社会学研究的是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和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但两位思想家的宗教社会学理论和方法是不一样的。本文拟对两位思想家的宗教社会学思想加以比较,从而使我们能比较清晰地了解他们的宗教社会学思想脉络。 一、涂尔干的宗教社会学思想 1、思想渊源 涂尔干对宗教问题一直怀有浓厚的兴趣。他的这一兴趣一是源于近代法国的思想传统,二是受到其“社会学主义”方法倾向的加强和鼓舞。 涂尔干之前的法国社会思想家圣西门和孔德等人对其影响相当大。圣西门的新基督教,孔德的人性宗教(人道教),法国非宗教思想家一直研究的是:在现代没有宗教信仰约束的条件下,如何保持公共道德和个人道德的问题。①他说,过去宗教将社会结合起来,它使人们摆脱繁琐的日常事务,共同去为神圣的事业而献身,这样宗教便成为突出地反个人主义的力量。但是,如果现在宗教的统治结束了,用什么可以取代呢?传统宗教的完结是否就意味着所有精神团体的全面崩溃呢?这类问题深入了他对宗教社会学的研究。 涂尔干的“社会学主义”是从属于实证主义传统的一个流派。它代表了这样一种观点,即社会学必须以解释社会事实为宗旨,而社会事实是各种社会因素的结果,它坚持明确地划分个人事实和社会事实,社会学的对象既不是非历史的抽象的个人,也不是

罗伯特贝拉的宗教社会学思想述评

罗伯特?贝拉的宗教社会学思想述评 李峰 2012-8-1 21:38:41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摘要:作为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贝拉的思想主要围绕着现代性议题中宗教的意义和功能而展开。从其宗教社会学大致可分为求学阶段的学术积累、哈佛大学时期的“悲观的乐观主义”、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的“乐观的悲观主义”和70年代后的“后新教徒”问题四个时期,他分别对宗教的本质、宗教研究的路径、宗教与现代化、宗教进化、美国公民宗教和美国道德生态重建等具体议题进行了分析。但我国学界对贝拉的介绍和研究多具碎片化。贝拉宗教社会学的基石是其宗教观,而这种宗教观又主要扎根于西方特别是美国社会之中。为此,我们对贝拉理论的接受和批判都必须以此为逻辑起点;同时,我们更不应仅拘囿于他的某个论说,而应对其学说有着整体的把握。 关键词:贝拉;宗教观;宗教与现代化;宗教进化论;公民宗教 罗伯特·贝拉(Robert Neeley Bellah,1927—)现为美国伯克莱加利福尼亚大学社会学和比较研究教授,他是少有的一位精通社会学、人类学、宗教学、哲学和神学的学者。在汉语学术界,对贝拉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最早的贝拉是作为一个美国文化研究者而被译介到国内。随后,高师宁①和赵沛-②等学者对贝拉的早期思想进行了介绍,其重点其宗教进化论。第三个阶段的研究主要在韦伯命题之下对贝拉的现代化论进行探讨,这体现于贝拉的《德川宗教》的翻译和出版。伴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强大,对何为中国人的共同精神家园,以及儒家是否为教等的探讨成为学界的重要议题,在此背景下,贝拉的“公民宗教”成为学界关注的第四阶段的重点。③

迪尔凯姆社会学思想简述

迪尔凯姆社会学思想综述 人物历史:埃米尔·迪尔凯姆(1858-1917年)是法国第一位学院式社会学家,也是欧美最著名的社会学家之一。如果说孔德首先使社会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说,那么可以说是迪尔凯姆首先使社会学成为高校中的一门独立学科。其本人也荣任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并在法国以其所创办的《社会学年鉴》的编辑部为核心形成了迪尔凯姆学派,影响甚大。其本人被誉为现代社会学的奠基者和社会学主义的巨擎。 迪尔凯姆为了他的社会学,为了他崇敬的社会学主义奋斗了一生。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思想在不利的环境下产生了,用引者的话便是:“时代需要他来捍卫社会学的独立性与合法性”。他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而社会事实必须要用另一种社会事实来解释,因此社会学的存在不必以其他学科的存在为前提,相反社会学倒是可以为其他学科提供有益的帮助。就这样在迪尔凯姆高举的不断努力下,终于为社会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使社会学在高校的学科体系中有了属于自己的营地。 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及方法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方法准则》一书在其社会学思想的发展历程里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尤其就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言,该书是最有贡献的作品。在这本书里迪尔凯姆用6章的篇幅谈论了三个主要问题:其一,什么是社会事实;其二,社会事实的特性如何;其三,如何研究社会事实。

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 在书中,迪尔凯姆把在社会层次上发生的种种现象称为社会事实,而这些社会事实又构成了社会,它是社会学的独特研究对象。社会事实是团体性的而非个人的。迪尔凯姆认为一种思想和一种行为,如果仅仅发生在单独的个人身上,不能算作社会事实,只有通过某种方式或过程成为多数人的共同思想和行为时才获得社会事实的性质,告诉我们集体性思维的重要性。 迪尔凯姆将社会事实分为两大类别:一类属于社会形态学方面的社会事实,包括:社会群体的地理环境、人口分布、人们之间的交往情况等,属于物资性社会事实;另一类属于社会生理学方面的社会事实,包括:宗教、道德、法律、习惯、风俗、时尚等集体意识,属于非物质性社会事实。所有的社会事实都不因个体的变化而改变,他们是一个集体属性,只有发生了社会整体层次上的变化社会事实才有可能发生变化。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学是对社会事实进行实证研究的一门社会科学。 二、社会事实的三个突出特征。 1、社会事实的外在性。由于社会事实具有客观性,所以尽管许多社会事实可以通过社会化过程被个人内化,但个人最初面对的是作为外部现实的社会事实。 2、社会事实的强制性。迪尔凯姆指出,社会事实“不仅存在于个人意识之外,而且具有一种必须服从的带强制性的力量,它们凭着这种力量强加于个人,而不管个人是否愿意接受。”个人可以通过社会化

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若干问题

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若干问题 周晓虹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南京 210093) 摘 要:社会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都是现代性的产儿,因此自社会科学诞生的那天起,就欲图将自己打造成像自然科学那样的 科学 ,但事实上人类行为的主观与能动性始终使其无法摆脱人文主义的纠缠,成为一门纯粹的实证科学。不仅某种流行的理论范式始终制约着人们对现实社会的研究,在实证主义的探索之外,人文主义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也继续扮演着重要的方法论角色,而关于价值中立的无尽争议更是说明了这一原则的相对性。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探讨无意终结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之争,但却意在为这种非此即彼的争议提供一种相互包容的视角。 关键词:范式;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价值中立;社会科学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C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11)06-0001-07 如果说人文学科(humanities)是以人类的精神产品为研究对象的话,那么社会科学(social sci ences)则是以人类群体及其行为为研究对象的。作为 现代性 的产儿, 社会科学自诞生的那天起,就欲图将自己打造成像自然科学那样的实征 科学 ,但事实上人类行为的主观与能动特征始终使其无法彻底摆脱人文主义的纠缠,成为一门纯粹的实证科学。我们可以通过对科学范式、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以及价值中立这涉及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三大问题的讨论,来理解社会科学的学科地位和基本性质。 一、科学范式:理论是如何左右社会科学研究的 范式(paradigm)这一概念的创用者是美国科学史家托马斯 库恩。按照库恩的观点,科学不是按照进化的方式发展的,换句话说它不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一个量变过程,而是通过一系列革命的方式实现的质变过程。这一质变过程涉及到不同范式间的转换,即 一个共同体成员(也可以说是一个科学家共同体)所共享的信仰、价值观、技术等等的集合 的转换。从这样的视角来看,发生在20个世纪初的那场 物理学革命 ,不过就是一种范式(爱因斯坦的物理学)代替了先前流行的另一种范式(牛顿物理学)而已。 1970年,系统表达库恩上述思想的著作 科学革命的结构 出版后,对自然科学乃至整个科学的发展历史的解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仅仅5年后,美国社会学家乔治 瑞泽尔就借用这套思想写成 社会学 一门多范式的科学 一书,用以解释社会学及其思想的继替与发展。瑞泽尔的创造体现在这样两个方面:其一,在库恩那里,相互竞争和对立的范式是不可通约的,或者说, 只有承认牛顿的理论是错误的,爱因斯坦的理论才能被接受 , 但瑞泽尔没有坚持库恩提倡的这种范式间的非此即彼性,在他看来在社会科学的不同范式之间有着更为鲜明的继承性或包容性;其二,为了使范式的概念能够在社会科学中获得更为灵活的使用,瑞泽尔提出可以在三种意义上使用 范式 的概念:(1)可以用来区分科学家共同体或干脆用来区分不同的学科,如物理学和化学,或社会学和心理学就是两种不同的范式;(2)可以用来区分某一学科领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如18世纪时的 1

同等学力申硕《社会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课后习题(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思想)【圣才出品】

第三章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思想 1.迪尔凯姆是如何在其社会观基础上确定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层次的? 答:(1)迪尔凯姆的社会唯实论观点 迪尔凯姆强调,社会唯实论主张社会在某种程度上不依赖于个人,并不意味着社会可以完全摆脱个人,并不等于主张社会是一种超验存在物。社会的实体性仅仅意味着社会具有不同于个人特征或不能完全通过个人特性加以认识的特殊实在性,它不过是主张个人仅仅是构成社会实体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迪尔凯姆认为,契约的前提是人们的共同生活,即必须先有社会,社会塑造了个人并为缔结理性契约提供非理性前提。迪尔凯姆社会观的显著特征是赋予社会超出个人、独立于个人、规定个人的独立意义。 (2)社会整体观 ①社会整体观的哲学基础是:整体不等于或大于部分之和。社会整体观注重的不是社会的组成部分,而是各部分之间的联结方式或结合方式,以及在这种结合方式中产生的新的现象、新的属性。正是这些不能由个人特性直接加以说明的新现象、新属性体现着社会的独立性和实体性,即只有坚持整体观才能贯彻社会唯实论。迪尔凯姆强调,作为整体的社会,其成员之间的关系除了物质性结合以外,更主要的是一种精神性结合。 ②迪尔凯姆坚持社会唯实论和社会整体观的目的是在个人与社会之间明确划分一条界线,认为二者分属两个不同层次,受不同性质的规律支配,必须由不同学科分别对之进行研究。 ③在社会与个人关系问题上。迪尔凯姆坚持社会高于个人,社会决定个人,而不是相反,

即高层次事物对低层次事物具有首要的决定性意义。 迪尔凯姆的社会观是他为争取社会学独立迈出的第一步。由此出发,他为社会学规定了独立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社会学研究不必也不能涉及个体层次,它只把社会层次作为自己的研究领域。 2.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论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论的基本特征如下: (1)把社会事实当做客观事物来看待,即社会学研究的“客观原则”。 为了避免主观立场和主观研究方法,迪尔凯姆提出认识立场的中立性原则,即人们在研究社会事实时,必须置身事外,保持研究态度的中立性,自觉排除自己的感情因素、价值偏好、先入为主的观点和世俗成见的干扰。贯彻中立性原则是实施客观法的保障。 客观原则的实施要点: ①客观观察事物的外部特征。 迪尔凯姆提出用间接观察以弥补直接观察的不足。间接观察有两条主要途径: a.通过客观的表现来考察集体意识的状态,如通过法典考察社会的基本价值规范,通过艺术作品研究社会欣赏趣味的变化等; b.充分运用统计数字,统计数字常常可以反映个人所属的那个群体的某种看不见的集体状态,可以作为集体意识的外部标志或外部象征。 ②根据社会事实的外部共同特征建立明确的客观定义,在研究中始终使用有着明确定义的概念。 科学概念必须意义明确而清晰,为此它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必须经过明确定义,二是概念的定义必须具有客观性,要与事物的某些确定方面相吻合,而不必理会事物的本质。根

迪尔凯姆与韦伯社会学方法论的比较

迪尔凯姆与韦伯社会学方法论的比较 https://www.360docs.net/doc/dc1341119.html,2008-01-31 [作者] 王习明 [摘要] 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和自然一样有其运行的特殊规律,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试验和比较的方法来认识和解释现象;并依据此,迪尔凯姆提出了以“社会事实”为研究对象和研究基点的实证主义社会学体系。韦伯则从社会唯名论的角度认为个体是社会的真实存在,社会只是个体集合在一起的“名称”。并依据此将“社会行动”作为其“理解社会学”的研究基点,韦伯社会学的任务便在于解释性的理解社会行动并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结果作因果性的说明。 [关键词] 社会事实社会行动集体主义个体主义 总述:迪尔凯姆与韦伯分别作为社会学古典理论的三大奠基者之一(另一人为卡尔·马克思),他们的研究方法及其原则不但引领了当时的整个社会学研究的领域,在现代化和全球化成为主题的今天也仍是人们研究社会学的重要方法和理论创新的重要源泉。他们的思想作为社会学研究的两极,从完全不同甚至是相互对立的基点出发,构建了完全不同的方法论和思想体系。 一、思想来源——哲学基点 从社会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来看,它是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的。孔德(Comte)最早提出“社会学”的概念也是将其划入哲学领域,进而对社会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讨论,并提出了实证主义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后为社会学的集大成者迪尔凯姆所继承,并发扬光大;但它却与社会学古典理论奠基者之一的韦伯的社会学思想完全不同,并因此分别开创社会学研究两大不同的方向领域。就它们的社会根源则是来自于欧洲中世纪经验哲学正统流派的唯实论和非正统的唯名论。“唯名论否认一般的客观实在性,否认概念的客观内容,认为只有个别的事物(特殊)才是真实存在的,而一般(概念和共相)不过是人们用来表示个别的东西的名称;个别才是科学的对象,一般是逻辑的对象。”[i]唯实论则与维名论的观点相反。这种以唯实论和维名论的思想来看社会便产生了社会唯实论和社会唯名论,社会唯名论者认为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并确认只有个人行为和细节才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而社会唯实论者则认为社会是一个有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这种哲学思想在对社会的看法上在迪尔凯姆和韦伯的社会学思想里则表现为分别以“社会事实”和“社会行动”为逻辑基点和研究基点的社会研究方法论和思想体系。 二、两种不同的基点——“社会事实”和“社会行动” 迪尔凯姆继承了法国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传统,并对社会学作了明确的定义,认为它是一门研究“社会事实”的科学,从而从研究对象上是它与其他的学科区分开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提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后,又进一步提出了社会学的具体研究方法是通过观察、统计和比较,从各类社会事实的相互作用中,揭示社会事实发生的主要原因,即从社会结构来解释社会事实,用一种社会事实来解释另一种社会事实。在这,社会事实实际上就

涂尔干社会学方法论一

涂爾幹「社會學方法論」一、二、五章之摘要與心得 M09709022 陳昭君 第一章什麼是一個社會現象 1.涂爾幹認為「社會現象存在於個人之外的行為、思想、感覺,以一種『強制 力』施行於個人。」這說明了社會現象的特性是外在的、具強制力的。2.涂爾幹強調「社會現象是外在於個人意識的」、以及「在社會中存有著一種 確定的團體現象,這就是社會現象。」這說明了個人意識與團體集體意識是不相同的,只有在團體中才能找到社會現象,無法在個人特徵中找到。3.涂爾幹舉出社會現象的兩大基本內涵「存在狀態」與「動作狀態」,前者指 的是外貌、形態的現象;後者指的是思想、行為與感覺。 基於以上的論點,涂爾幹為社會現象下了個定義:「凡百『動作狀態』,有定或無定,是由外界的強制力而使個人感受的;又或一種強制力,普遍地存在於團體間,且有他固有的存在性,壓迫個人,而使個人感受的,叫做社會現象。」由以上可得知,社會現象是一種外在於個人意識,無法以個人內心想法表達與發現的;而且常具有強制力,讓人不知不覺接受,唯有在反抗時才感受到其壓迫性,例如法律與條規;並且只有在團體間才能被發現,它是一個集合體、是一種集合行為,如共產主義。 第二章關於觀察社會現象的條例

1.涂爾幹認為,觀察社會現象最重要的原則就是:「把社會現象,當作是一件 事看。」這意謂著社會現象是外在的,我們只要觀察它所具體呈現在我們面前的現象即可。 2.涂爾幹認為,「社會現象之所以表現,是在個人良知以外的,想要考究它, 只須觀察外事外物,並無須考察內事。」、以及「當科學之起首時,就應該在那事物的『外形』裏,找出它基本定義之物質來。」這說明了個人無法以主觀意識去臆測社會現象,只能將其當作是與己無關的外物,客觀的從見得著的「外形」加以考察。 3.涂爾幹認為,「科學,要成為客觀的研究,它之起首,不是用我們無科學組 織的『概念』,而是要借『感覺』。」這說明了社會現象必須客觀的去研究,免除具主觀意識的「概念」,親自用「感覺」來觀察與分辨事物。 由以上可得知,由於社會現象是外在於個人意識的,因此任何主觀的意念(notions)、成見(pre′notion)、概念(concept)都是不真實的,社會現象是無法憑個人經驗與想像得知的,必須「客觀的」把它當作「一件事」來看,並且用感官或知覺去體會,進而發現普遍原則。 第五章關於解釋社會現象的條例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思想

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社会事实” 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学要想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必须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在他看来,应当把社会事实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1)社会事实的含义:一切行为方式,无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个人以约束的,都叫社会事实。他认为,社会事实具有三个特点: 一是制约性:即社会事实不仅存在于个人的意识之外,而且还具有一种必须认同、服从的、带有某种强制性的力量。这种强制性力量会强加于个人,而不管个人是否愿意接受它; 二是客观性。也就是说它是实际存在的一种对象,而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它的存在;另一方面,迪尔凯姆认为客观性不等于可见性或者可触性。例如,法律、道德、宗教信仰甚至包括语言以及货币制度等都独立存在于个人的意识之外; 三是普遍性。这是由于它具有集体性。迪尔凯姆利用19世纪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成果,证明了聚合在一起的个人行为不同于其独处时的行为。在他看来,人从来都没有生活在孤立的状态之中,所以,精神风尚一定会凝聚成社会集体观念。 (2)社会事实的类型 在《社会学方法论的准则》一书中,迪尔凯姆将社会事实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物质形态的社会事实。主要包括:①社会;②政党;③教会;④组织等; 二是非物质形态的社会事实。它主要有:①道德;②集体表象(价值规范);③社会潮流; 2、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在1895年的《社会学方法论准则》中,迪尔凯姆认为,作为一门科学的学问,一门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社会学应当有自己的方法与准则。他于是提出了如下“准则”: (1)把社会事实当作社会学研究的起点: 一是要摆脱一切预断,尊重事实,排除一切在头脑中已经存在的观点,像笛卡尔那样,做到“我思故我在”; 二是要从感性材料出发去开展研究,达到对社会事实的本质认识; 三是要剔除感性材料中的主观成分,寻求价值中立。 (2)要能区分正常的社会现象与病态的社会现象 正常的社会现象是指“规则的现象”,即“应当这样的现象”,“普遍存在的现象”; 迪尔凯姆 一、社会学研究的对象:社会事实 二、社会转型理论:原因、社会团结、社会分工 三、社会失范理论(失范、自杀论) 四、宗教社会学:宗教社会的基本形式

涂尔干《宗教生活基本形式》

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1.涂尔干简介 爱弥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 (1858-1917),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学的学科奠基人之一。 涂尔干生长于一个传统的法国犹太家庭,他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都是犹太教拉比。拉比即老师的意思,指犹太教中精通律法的文士,宗教导师。涂尔干自幼在家庭熏陶下熟读犹太教法典文献,但在青年时决定放弃家族传统,走向世俗领域从事社会科学的工作。1879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在阅读了孔德和斯宾塞的理论后,涂尔干对以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现象产生了浓厚兴趣。但当时法国的教育体系中,并没有设置专门的社会科学。于是他改修哲学,并于1882年毕业。 1887年涂尔干受聘波尔多大学,教授教育学和当时还不被承认的社会学。借此,他逐步将社会学引入了当时法国教育体系,在波尔多大学创建了法国第一个教育学和社会学系。 19世纪末期是涂尔干学术创作的黄金时期。1893年,涂尔干出版了由博士论文完善而成的《社会分工论》,标志着他学术体系的建立。他对于社会现象的兴趣来自于政治的刺激。当时,法国在普法战争的失败,巴黎公社的成立与失败,社会动荡与变化使涂尔干开始投身社会运动。1895年,涂尔干出版了《社会学方法的规则》,定义了作为独立学科的“社会学”,讨论了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和基本方法。随后,杜尔凯姆在波尔多大学建立了欧洲第一个社会学系,并在1898年建立了社会学年鉴期刊,编辑、刊登他的学生、同事及其他社会学家的论文。围绕这一刊物形成了一批年轻社会学家的团体——法国社会学年鉴派。 1897年涂尔干的另一部代表作《自杀论》出版。书中在研究自杀个案时,运用了统计学等量化分析的方法,涂尔干因而成为将定量分析引入社会科学的先驱,而《自杀论》也成为社会学案例研究的典范之作。1902年,涂尔干成为巴黎大学教育部主席。1912年他出版了最后一本重要著作《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涂尔干的犹太身份遭到法国右派掀起的舆论攻势,他的独子也战死疆场的。巨大的伤痛,加之过度的工作使得涂尔干身心崩溃。1917年他突发中风。同年11月15日日去世,享年59岁。 2.宗教的概念 有种很普遍的看法,人物一切宗教都具有超自然的特征。P31 宗教现象可以自然而然地分为两个基本范畴:信仰和仪式。信仰是舆论的状态,是由各

罗伯特 贝拉的宗教社会学思想述评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No.5,2011 罗伯特·贝拉的宗教社会学思想述评* 李峰 (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上海,201620) 摘要:作为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贝拉的思想主要围绕着现代性议题中宗教的意义和功能而展开。从其宗教社会学大致可分为求学阶段的学术积累、哈佛大学时期的“悲观的乐观主义”、20世纪60 年代中后期的“乐观的悲观主义”和70年代后的“后新教徒”问题四个时期,他分别对宗教的本质、宗教 研究的路径、宗教与现代化、宗教进化、美国公民宗教和美国道德生态重建等具体议题进行了分析。但 我国学界对贝拉的介绍和研究多具碎片化。贝拉宗教社会学的基石是其宗教观,而这种宗教观又主要 扎根于西方特别是美国社会之中。为此,我们对贝拉理论的接受和批判都必须以此为逻辑起点;同时, 我们更不应仅拘囿于他的某个论说,而应对其学说有着整体的把握。 关键词:贝拉;宗教观;宗教与现代化;宗教进化论;公民宗教 罗伯特·贝拉(Robert Neeley Bellah,1927—)现为美国伯克莱加利福尼亚大学社会学和比较研究教授,他是少有的一位精通社会学、人类学、宗教学、哲学和神学的学者。在汉语学术界,对贝拉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最早的贝拉是作为一个美国文化研究者而被译介到国内。随后,高师宁①和赵沛鐸②等学者对贝拉的早期思想进行了介绍,其重点其宗教进化论。第三个阶段的研究主要在韦伯命题之下对贝拉的现代化论进行探讨,这体现于贝拉的《德川宗教》的翻译和出版。伴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强大,对何为中国人的共同精神家园,以及儒家是否为教等的探讨成为学界的重要议题,在此背景下,贝拉的“公民宗教”成为学界关注的第四阶段的重点。③ 本文认为,对贝拉宗教社会学思想的了解不应局限于片段式地探讨,而更应做整体性的分析,同时,在此基础上,我们还有必要对其思想的内在逻辑及其所处的社会情境进行梳理。基于此,本文从贝拉的宗教观及分析路径、宗教与现代化、宗教进化论和公民宗教论等方面展示其宗教社会学的全息图。 一学术背景和概要 贝拉出生在一个虔诚的基督教长老会家庭,但二战使他开始质疑以前的宗教和政治信仰。在高中的最后一年,贝拉开始阅读马克思主义读物。考入哈佛大学社会关系学系后,贝拉抛弃了基督教信仰,转而认同马克思主义。同时,贝拉认为,对现代社会的把握应该从人类初民状态和异文化中去探寻。为此,他将人类学作为自己本科阶段的主修方向。 随后,贝拉在硕士阶段的主攻东亚文明。为从理论上更深层次探讨现代性的实质,博士期间他追随帕森斯等探究日本德川时期的宗教与现代化的关系。此间,在接触到神学家保罗·蒂利希(Paul Til-lich)的思想后,贝拉开始重新思考基督教信仰。在毕业之际,贝拉放弃了马克思主义,重新皈依基督教。博士毕业后,由于他曾是位马克思主义者,在麦卡锡主义盛行的背景下,贝拉选择前往加拿大McGill大学伊斯兰教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

涂尔干与韦伯社会学研究方法之比较.doc

涂尔干与韦伯社会学方法论之比较社会学方法论是关于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理论,其主要研究的是有关社会学体系及其基本假设的一般原理问题,包括研究的立场、角度、出发点、基本理论及阐释社会现象应该依循的原则与逻辑等。作为社会学发展中的两位巨匠,涂尔干与韦伯为社会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涂尔干终其一生努力将社会建设成为一门完整严密的科学,确立了社会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使社会学从思辨的、形而上学的哲学领域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科学,其社会学也被人们称作“实证社会学”。韦伯在前人的基础上,从另一个角度去阐释社会现象,研究社会行为,对社会学研究中的价值问题做出了精彩的论述,强调社会学研究不同于自然科学,社会学研究有其特殊性,强调社会学研究中研究中理解,解释的意义,为社会学研究开辟了另一条道路,其社会学也被人们称作“解释性社会学”。 从上述就可以看出涂尔干与韦伯在社会学研究方法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值得我们去分析,比较。下面将从研究对象、研究立场、解释规则,价值四个方面对他们研究方法的不同展开讨论。 一、研究对象 涂尔干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涂尔干将社会事实定义为“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变现如何,都叫社会事实。”在对其理解的基础上,我认为社会事实应具备以下特点:一是被社会成员所察觉,能够被明显的感知;二是具有一定的存在形式;三是社会事实一般具有群体性;四,社会事实会对社会中的个人产生约束作用,不会因为对个人的表像不同而改变。涂尔干认为通过对社会事实的研究可以解释社会现象,从而探究社会规律。而韦伯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行动,韦伯对社会行动作了严格的界定:“所谓‘行动’意指行动个体对其行为赋予主观的意义,不论外显或内隐,不作为或容忍默认。”韦伯对于社会的研究重点在于对个人行动的解释,他重视社会行动中“意义”的重要作用,他认为社会群体只是个人行为的影射,不能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只有对个人的行为做出解释才能真正解释社会现象。 二、研究立场 涂尔干坚持的是方法论集体主义,强调社会是第一性的,个人是第二性的,强调社会结构对于个人的制约。因此他认为,对于个人而言,社会具有外在性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