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_平行线中的“拐点”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平行线中的“拐点”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平行线中的“拐点”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平行线中的拐点问题》教学设计

一、学习内容分析

七年级下册第八章《平行线的相关证明》平行线中的拐点问题,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本章内容后,在回顾和思考中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以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决平行线中的“拐点”问题。

内容特色:整合教材,做小专题研究。

二、学习目标分析

1.掌握经常遇到的平行线中拐点问题的考察方式。

2.熟练应用平行线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3.进一步发展演绎推理能力。

4.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探索数学奥妙的愿望,体验成功的感觉,学会倾听、欣赏和感悟,享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拐点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利用已学知识添加辅助线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已经熟练掌握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定力

和推论;

2. 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遇到过有关拐点问题的题目,但是很少有深入研究获得一般化结论。

3. 可能出现的问题:(1)学生几何语言不规范。(2)学生运用数学

知识归纳总结和数学建模的能力不强。

四、课前任务设计

学生课前的准备:复习第八章《平行线的相关证明》,注意梳理定理,做手抄报。

五、授课过程设计

第一环节:复习巩固,提出问题

教师带着同学们回顾第八章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并由生活中的实例提出平行线中的“拐点”问题。

如图1,一条公路修到湖边时,需拐弯绕湖而过,如果第一次拐的角∠A 是120°,第二次拐的角∠B是150°,第三次拐的角是∠C,这时的道路恰好和第一次拐弯之前的道路平行,你能求出∠C 的度数吗?

图1

第二环节:“拐点”问题分类探究

探究1:如图2,AB∥CD,点E是平面内一点,那么∠BED与∠B、∠D之间的数量关系是什么呢?并说明理由

解:过点E做EF∥AB

∵AB∥EF(已知)

∴∠B+∠BEF=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AB∥CD(已知)

∴CD∥EF(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FED+∠D=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B+∠BEF+∠FED+∠D=360°(等式的性质)

即∠B+∠BED+∠D=360°

此处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辅助线的添加方法,主要用到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推论。小组进行讨论,并让学生展示。预判学生出现的辅助线的添加方法如图3.

图3

探究2:如图4,若AB∥CD,则∠B,∠BED,∠D之间有何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图4

思考:显然,根据图5和图6的结论,点E的位置不同,∠BED 、∠B与∠D 之间的关系也不同。改变点E的位置,你还能得到∠BED 、∠B与∠D 的哪些关系?

归纳总结:点E的位置不同,∠BED 、∠B与∠D 之间的关系也不同。改变点E的位置,你还能得到∠BED 、∠B与∠D 的哪些关系?

探究三:如图11,AB∥EF,你知道∠B、∠C 、∠D、∠E之间的数量关系吗?

图11图12

变式1:如图12,AB∥GF,试判断∠B、∠C 、∠D、∠E 、∠F之间的数量关系。

归纳总结:两条平行线之间的拐点个数n=1时,形成的三个拐角度数之和为360°;拐点个数n=2时,形成的四个拐角度数之和为540° ;拐点个数n=3时,形成的五个拐角度数之和为720°;猜想,拐点个数为n个时,形成的n+2个拐角度数之和为(n+1)·180° 。

第三环节:问题解决

到湖边时,需拐弯绕湖而过,如果第一次拐的角∠A是120°,第二次拐的角∠B是150°,第三次拐的角是∠C,这时的道路恰好和第一次拐弯之前的道路平行,你能求出∠C 的度数吗?

图1

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熟练掌握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和推论;

2. 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遇到过有关拐点问题的题目,但是很少有深入研究获得系统化认识。

3. 可能出现的问题:学生几何语言不规范;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归纳总结和数学建模的能力不强。

4.学生进入初中中期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抽象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也是抽象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大胆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并在最后归纳解决同类型问题的一般方法。

效果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应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来主动发现,实现师生互动。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可以看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并认识到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关于教材内容的研究

《平行线中的拐点问题》是在学生学习了七年级下第八章《平行线的相关证明》这一章后设计的专题课。本章是在前面对几何结论已经有了一定的直观认识的基础上编排的。前几册对有关几何结论也曾

进行过简单的说理,但是并没有严格地给出证明.虽然本章只是证明的初步,但是它对认识证明的必要性,了解作为证明基础的公理、定义、定理等非常重要。同时,通过有关平行线和三角形的一些简单定理的证明,初步掌握证明的要求和格式,这对发展证明素养也十分重要。本章的定位是让学生初步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因此,本章所配备的例题和习题大都不难。但是,其中设计的实际问题和世界名题不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既可以强化基础、引起数学的兴趣,又为引导学生关注现实、进行深入思考预留了时间和空间。

单元目标:本章内容的设计与编写以下列目标为出发点:

(1)理解证明的必要性和设置公理的必要性;

(2)关注现实,并通过具体的例子了解定义、命题、定理的含义,会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知道反例的意义和作用。

(3)初步掌握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会证明两直线平行的有关判定定理,两直线平行的有关性质定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其推论。(4)体会推理的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初步树立步步有据的推理意识,发展推理论证能力,提高表达能力与合作交流能力。

(5)通过对欧几里德《原本》的介绍,感受公理化方法对数学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价值。

单元重点:

平行线的判定定理、性质定理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证明意识的建立。

单元难点:

60°30°12D G C F H B E A 证明的过程与格式。

课时安排:

本章教学时间约需11课时,具体分配如下:

1、定义与命题 2课时

2、证明的必要性 1课时

3、基本事实与定理 1课时

4、 平行线的判定定理 1课时

5、平行线的性质定理 1课时

6、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3课时

回顾与思考 2课时

课堂达标测试

班级 姓名

1已知EF ⊥GF 于F ,∠BEF=30°,∠DGF=60°,试

判断AB 和CD 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判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证明: 过F 点作

∴∠1=________=30°(

) ∵EF ⊥GF ∴∠EFG=________°(

) ∴∠2=∠EFG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

42°23°E

D C A B 150°140°

E C N A l 2l 1321C

D F

E B A ∴________∥________( )

又∵AB ∥HF (已作)

∴___________________( )

2.如图,AB ∥CD ,∠B=23°,∠D=42°,则∠E=__________.

2题 3题 4题 3.如图,AB ∥DE ,∠B=150°,∠D=140°,则∠C=________.

4.如图,l 1∥l 2,∠1=105°,∠2=140°,则∠3=________.

5.如图,AB ∥CD ,CF ⊥EF ,则∠B+∠E+∠F+∠C =_______.

课后反思

本课《平行线中的拐点问题》依托的课本内容是《数学》七年级下册,听了本校老师的充分评课后,本人对本次课有了以下的认识和反思。

一. 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专题设计,是在学生学习完第八章之后进行的专题课,本身具有复习课和习题课的性质,重点在于熟练本章定理,训练逻辑思维,在授课过程中没有要求学生书写详细的解答步骤,这是一个缺陷。

二. 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由于本次教学是在录播室上课,学生非常紧张,所以在上课过程中互动还是有所欠缺,在思维的碰撞中擦出火花的机会还是少了很多

(和平时上课的表现比)。

我首先对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作一个反思。整节课下来,感觉在例题的学习中时间有点匆忙,但是在证明部分,由于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以及展示学生的证法还是比较花时间,所以这方面的时间我感觉也值得花。

在证明部分我由于展示了学生不同的证明方法,再加上场地的限制(黑板有限),所以我没有对所有的证明过程在黑板给出详细的板书,这对规范学生的证明书写格式还是不到位的。这是我本节课的遗憾。

对大纲的研究

新课程标准中对《相交线和平行线》以及《三角形》提出以下要求:

理解对顶角、余角、补角等概念,探索并掌握对顶角相等、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的性质;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理解平行线概念;掌握基本事实: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理解三角形及其内角、外角、中线、高线、角平分线等概念,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探索并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掌握它的推论: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证明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了解平行线性质定理的证明。探索并证明平行线的判定定理:两

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那么两直线平行;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

《平行线中的拐点问题》是在学生学习了《平行线的相关证明》这一章后设计的专题课。学生已经具有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以及推论等只是储备。本节课恰好需要灵活应用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以及推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以及抽象思维的提升会有很大促进。

初中数学平行线及其判定

初中数学平行线及其判定2019年4月9日 (考试总分:172 分考试时长: 120 分钟) 一、单选题(本题共计 12 小题,共计 48 分) 1、(4分)如图,点在延长线上,下列条件中不能判定BD∥AC的是() A.∠1=∠2 B.∠3=∠4 C.∠5=∠C D.∠C+∠BDC=180° 2、(4分)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B.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C.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D.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3、(4分)如图,直线a、b都与直线c相交,有下列条件:①∠1=∠2;②∠3+∠8=180°; ③∠4=∠5;④∠6+∠7=180°.其中,能够判断a∥b的是() A.B.C. D. 4、(4分)下列命题中,是公理的是( ) A.等角的补角相等B.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C.两点之间线段最短D.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o 5、(4分)下面给出的结论中,说法正确的有() ①最大的负整数是﹣1;②在同一个平面内,经过一个已知点只能画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

直;③当a≤0时,|a|=﹣a;④若a2=9,则a一定等于3;⑤邻补角的两条角平分线构成一个直角;⑥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A.2个B.3个C.4个 D.5个 6、(4分)如图,要得到DG∥BC,则需要条件() A. CD⊥AB,EF⊥AB B.∠1=∠2 C.∠1=∠2,∠4+∠5=180°D. CD⊥AB,EF⊥AB,∠1=∠2 7、(4分)如图,点E在BC的延长线上,下列条件不能判断AB∥CD的是() A.B.C. D. 8、(4分)下列命题中,是真命题的是() A.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B.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C.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D.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9、(4分)下列命题中,真命题是() A.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B.平分弦的直径垂直弦 C.有两边及一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D.八边形的内角和是外角和的3倍 10、(4分)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A.互相垂直B.互相平行C.相交

平行线间的拐点问题

平行线中的拐点问题 学习目标: 1.能正确解决常见的拐点问题。 2.灵活应用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解决相关问题。 复习回顾: 1.如图(1),AB//CD ,那么∠B +∠ E+∠D=( ) . A、1800 B、 2700 C、 3600 D、5400 2.如图(2),AB∥CD,则x,y,z之间的关系是() A、x+y+z=360° B、x-y+z=180° C、x+y-z=180° D、y+z-x=180° B A E C D 和“拐点“的情况,在“拐点”处作已知平行线的平行线,然后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到相应的结论。 合作探究一: (1)已知:如图1,AB∥CD,求证:∠B+∠D=∠BED; (2)已知:如图2,AB∥CD,试探求∠B、∠D与∠E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3)已知:如图3,AB∥CD,试探求∠B、∠D与∠E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合作探究二: 已知:如图,AB//CD,试解决下列问题: (1)∠1+∠2=______; (2)∠1+∠2+∠3=_____; (3)∠1+∠2+∠3+∠4=_____; (4)试探究∠1+∠2+∠3+∠4+…+∠n=()。 跟踪练习:如图,一条铁路修到一个村子边时,需拐弯绕道而过,如果第一次拐的角∠A是105度,第二次拐的角∠B是135度,第三次拐的角是∠C,这时的 道路恰好和第一次拐弯之前的道路平行,那么 ∠C=. 课堂小结:如何解决平行线中的拐点问题? 当堂检测: 1.如图,直线l 1∥l 2 ,∠A=125°,∠B=85°,则∠1+∠2=() A.30°B.35°C.36°D.40° 2.如图,已知AC∥BD,∠CAE=30°,∠DBE=35°,则∠AEB 等于 () A.30°B.45°C.65°D.75°

初中数学相交线与平行线难题汇编附答案

初中数学相交线与平行线难题汇编附答案 一、选择题 1.如图,将一张含有30o角的三角形纸片的两个顶点叠放在矩形的两条对边上,若∠的大小为() ∠=o,则1 244 α- A.14o B.16o C.90α -o D.44o 【答案】A 【解析】 分析:依据平行线的性质,即可得到∠2=∠3=44°,再根据三角形外角性质,可得∠3=∠1+30°,进而得出结论. 详解:如图,∵矩形的对边平行,∴∠2=∠3=44°,根据三角形外角性质,可得:∠3=∠1+30°,∴∠1=44°﹣30°=14°. 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以及三角形外角性质的运用,解题时注意: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如图所示,有下列五种说法:①∠1和∠4是同位角;②∠3和∠5是内错角;③∠2和∠6旁内角;④∠5和∠2是同位角;⑤<1和∠3是同旁内角;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④⑤ 【答案】D 【解析】 如图,

①∠1和∠4是直线AC和直线BC被直线AB截得的同位角,所以①正确; ②∠3和∠5是直线BC和直线AB被直线AC截得的内错角,所以②正确; ③∠2和∠6是直线AB和直线AC被直线CB截得的内错角,所以③错误; ④∠5和∠2是直线AC和直线BC被直线AB截得的同位角,所以④正确; ⑤∠1和∠3是直线BC和直线AB被直线AC截得的同旁内角,所以⑤正确. 故答案选D. 点睛: (1)准确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关键,是弄清两角是由哪两条直线被哪条直线截得,这其中的关键是辨别出截线,在截线的两旁的是内错角,在截线的同旁的为同位角或同旁内角; (2)辨别截线方法:先找出两角的边所在直线,公共直线即是截线.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B.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C.垂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D.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那么这两个角一定相等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平行线公理及推论逐个判断即可. 【详解】 A、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B、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故本选项符合题意; C、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D、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此题考查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平行线公理及推论,能熟记知识点的内容是解题的关键. ∥的条件有()个. 4.如图,下列能判定AB CD

初中数学 中考复习 第01讲—平行线的五大拐点模型

模型一:铅笔头模型基础 (1)如图,若CD AB //,此时,E D B ∠∠∠,,之间有什么关系?请证明 解答:如图,过点E 作AB l //得证 360=∠+∠+∠E D B (2)反之,如图,若 360=∠+∠+∠E D B ,直线AB 与CD 有什么位置关系?请证明 解答:如图,过点E 作AB l //得证CD l //则CD AB // 总结: ①辅助线:过拐点作平行线 ②若CD AB //,则 360=∠+∠+∠E D B ③若 360=∠+∠+∠E D B ,则CD AB //

模型一:铅笔头模型进阶 如图,两直线CD AB ,平行,则= ∠+∠+∠+∠+∠+∠654321 解答:如图,过F 作AB l //1,过G 作12//l l ,过H 作23//l l ,过I 作34//l l 得证 900654321=∠+∠+∠+∠+∠+∠ 总结: ①辅助线:过拐点作平行线,且有多少个拐点就作多少条平行线

②)1(180121-=∠+∠+???+∠+∠-n A A A A n n 【2-n 个拐点】 模型二:锯齿模型基础 (1)如图,若CD AB //,则E D B ∠=∠+∠,你能说明为什么吗? 解答:如图,过点E 作AB l //得证E D B ∠=∠+∠ (2)在图中,CD AB //,G E ∠+∠与D F B ∠+∠+∠又有何关系?

解答:如图,过点E 作AB l //1,过点F 作AB l //2,过点G 作AB l //3得证 G E ∠+∠=D F B ∠+∠+∠ (3)在图中,若CD AB //,又得到什么结论? 解答:同理可得n n E E E D F F F B ∠++∠+∠=∠+∠++∠+∠+∠- 21121 总结: ①辅助线:过拐点作平行线,且有多少个拐点就作多少条平行线 ②所有朝左的角之和等于所有朝右的角之和

人教版初中数学平行线的判定

1.2 平行线的判定(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一: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会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进行简单的几何推理,培养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平行线判定方法一的发现过程,体验数学语言进行推理的简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用数学实验得出几何规律的重要性与合理性。 【重点难点】 重点:利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判定两条直线平行。 难点:用数学语言表达几何的推理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活动过程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1.复习:你会用直尺和三角板推画平行线吗?请画一画。 2.学生画好后,教师出示图1,并提问:在推画平行线的过程中, 有哪些量保持不变? l 1 l1 l 2 l2 图 1 通过对平行 线画法形成过 程的复习,为学 习新课打好基 础。 合作探究获取结论1.讨论:(1)上面的画法可以看作是哪一种图形变换? (2)在画图过程中,什么角保持不变? (3)把图中的直线l1、l2看成被AB所截,则l1和l2的 位置有什么关系? (4)你能用数学语言叙述上面的结论吗? 2.在学生讨论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小结出“两条直线被第三条 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地说就 是“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复习旧知 识,为学习新 知识作好准 备。 培养学生合 作交流的意识, 并在合作交流 中形成对知识 的认识。 教学环节活动过程设计意图

合作探究获取结论3.练习:看图2,完成填空。 (1)如图1(1)所示,若a⊥c,b⊥c,则∠1=∠2=900,所以 ∥。 (2)如图1(2)所示,若∠1=∠,则AB∥CD。 及时巩固所 学知识,加强应 用。 讲练结合放飞思维1.讲解课本例1(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然后教师解题)。 分析:要判定l1与l2是否平行,只要考虑∠1是否与∠3相等。 由条件知∠1=450,为此只要确定∠3是否为450即可。 引申:当∠3与哪个角相等时,你也可以判定l1∥l2? 2.补充讲解例2:如图3所示,点D是CB延长线上的一点,已知 BE平分∠ABD,∠C=620,∠ABD=1240,则BE∥AC吗?请说明理 由。 3.练习: (1)图4所示,在四边形ABCD中,已知∠B=600,∠1=1200,AB 与CD平行吗?AD与BC平行吗?为什么? (2)完成课本中的“想一想”。 进一步深化 对“同位角相 等,两直线平 行”的理解,培 养学生的逻辑 思维能力。 加强应用,巩 固新知。 小结作业升华提高1.小结:(1)在本节课的活动中,你有哪些收获? (2)如何判定两条直线平行? 2.作业:(1)课本中的习题2。 (2)《作业本》(2)。 加深对知识 的理解,促进学 生对学习进行 反思。 【教学反思】

初中数学相交线与平行线难题汇编

初中数学相交线与平行线难题汇编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b∥c,a⊥b,∠1=130°,则∠2=(). A.30°B.40°C.50°D.60°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证明∠3=90°,利用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求出∠4即可解决问题. 【详解】 如图,反向延长射线a交c于点M, ∵b∥c,a⊥b, ∴a⊥c, ∴∠3=90°, ∵∠1=90°+∠4, ∴130°=90°+∠4, ∴∠4=40°, ∴∠2=∠4=40°,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平行线的性质,垂线的性质,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B.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C.垂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D.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那么这两个角一定相等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平行线公理及推论逐个判断即可. 【详解】 A、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B、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故本选项符合题意; C、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D、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此题考查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平行线公理及推论,能熟记知识点的内容是解题的关键. 3.如图1,将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直角尺的一边上,∠1=30°,∠2=50°,则∠3的度数为 A.80°B.50°C.30°D.20°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试题分析: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4=∠2=50°,再根据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3=∠4-∠ 1=50°-30°=20°.故答案选D. 考点: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 4.如图所示,∠AOB的两边.OA、OB均为平面反光镜,∠AOB=35°,在OB上有一点E,从E点射出一束光线经OA上的点D反射后,反射光线DC恰好与OB平行,则∠DEB的度数是()

平行线拐点专题

第二讲平行线的拐点问题 (一)情景引入 1、设计情景: 2、知识点归纳: 我们把实际问题图形抽象成几何图形,来看看∠A、∠B、∠C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下。(二)新课教学: 师:观察以上几个图形,由题目所给的平行线我们能否利用所学的平行线的性质得角度的关系 师:如果不行,是什么原因 师:有两直线却没有截线,下面老师来给大家演示增添一条辅助线,使得平行线都有截线。 师:通过过拐点A作平行线,我们可以把原本的两直线平行转化为多组两直线平行,从而运用平行线的性质来找∠A、∠B、∠C之间的数量关系。 板书: 解析:以(1)为例: 过A点做AD∥EB ∴∠B=∠BAD ΘEB∥FC ,AD∥EB ∴AD∥FC ∴∠C=∠CAD ∴∠BAC=∠BAD+∠CAD=∠B+∠C (2)∠A+∠B+∠C=180° (3)∠A+∠B=∠C (4)∠A+∠C=∠B 归纳总结:上述是常见的平行线拐点问题的基本模型,证明方法都是过拐点作平行线。 巩固练习:

答案:B 解析:过B点作BF∥CD,则可以得出两组同位角,其中∠ABC的一部分等于90°,另外一部分和∠BCD 互补。

答案:155°或115° 解析:画出图形,过P点作出平行线求解,注意P的不同位置,两种情况。 师:图中有没有我们刚刚讲过的平行线拐点基本图形 师:同学们习惯于看水平方向的平行线,对于非水平的平行线,可以转动书本变成熟悉的水平平行线来看。师:看懂图形后,谁知道该如何求解 2 解析:过C点作CH∥AE ,易得∠C=∠1-∠2= 3 归纳总结:过拐点作平行线解决拐点求值问题。

师:平行线的判定的有哪些根据题目所给条件我们应该用哪个判断来证明平行 师:题目中有没有点H没有我们就需要先画出图形。 师:H点到底在D点的左边还是右边我们需要分类讨论; 板书: (1)ΘBE平分∠ABD,DE平分∠BDC,∴∠ABD=2∠EBD,∠BDC=2∠EDB Θ∠EBD+∠EDB=90°,∴∠ABD+∠CDB=2(∠EBD+∠EDB)=180°∴AB∥CD (2)分析:根据双角平分线可设参数x,y,然后用含x,y的代数式表示∠EBI和∠BHD ①当H点在D点右侧时:2∠EBI+∠BHD=180° ②当H点在D点左侧时:∠BHD=2∠EBI 归纳总结:过拐点作平行线解决拐点证明问题。 巩固练习: 师:下面大家仿照前面所讲的例题自己来证明; 答案: (1)①∠ABE+∠E=∠D;②∠D-∠E+∠BFD=∠ABE

初中数学相交线与平行线图文解析(1)

初中数学相交线与平行线图文解析(1) 一、选择题 1.如图,12180∠+∠=?,3100∠=?,则4∠=( ) A .60? B .70? C .80? D .100? 【答案】C 【解析】 【分析】 首先证明a ∥b ,再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可得∠3=∠6,再根据对顶角相等可得∠4. 【详解】 解:∵∠1+∠5=180°,∠1+∠2=180°, ∴∠2=∠5, a ∥ b , ∴∠3=∠6=100°, ∴∠4=180°-100°=80°. 故选:C . 【点睛】 此题考查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解题关键是掌握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如图,已知正五边形ABCDE ,AF ∥CD ,交DB 的延长线于点F ,则∠DFA 的度数是( ) A .28° B .30° C .38° D .36°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得到∠DFA=∠CDB ,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求出∠CDB 的度数从而得到∠DFA 的度数. 【详解】 解:∠C=(52)1801085 ?-?=,且CD=CB , ∴∠CDB=∠CBD ∵由三角形的内角和∠C+∠CDB+∠CBD=180° ∴∠CDB+∠CBD=180°-∠C =180°-108°=72° ∴∠CDB==∠CBD=72362 ? ?= 又∵AF ∥CD ∴∠DFA=∠CDB=36°(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故选D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多边形的基本概念和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正n 边形的内角读数为 (2)180n n -?. 3.如图,直线AB ∥CD ,直线EF 分别交AB 、CD 于E 、F 两点,EG 平分∠AEF ,如果∠1=32°,那么∠2的度数是( ) A .64° B .68° C .58° D .60° 【答案】A 【解析】 【分析】 首先根据平行线性质得出∠1=∠AEG ,再进一步利用角平分线性质可得∠AEF 的度数,最后再利用平行线性质进一步求解即可. 【详解】 ∵AB ∥CD , ∴∠1=∠AEG . ∵EG 平分∠AEF ,

易错02 平行线中拐点问题易错(解析版)-2020-2021学年七年级数学下册期末突破易错挑战满分

2020-2021学年七年级数学下册期末突破易错挑战满分(人教版) 易错02平行线中拐点问题易错 【典型例题】 1.(2020·浙江金华市·七年级期中)如图1,AB∥CD,∠P AB=130°,∠PCD=120°,求∠APC的度数. 小明的思路是:过P作PE∥AB,通过平行线性质来求∠APC. (1)按小明的思路,求∠APC的度数; (问题迁移) (2)如图2,AB∥CD,点P在射线OM上运动,记∠P AB=α,∠PCD=β当点P在B、D两点之间运动时,问∠APC与α、β之间有何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 (问题应用): (3)在(2)的条件下,如果点P在B、D两点外侧运动时(点P与点O、B、D三点不重合),请直接写出∠APC与α、β 之间的数量关系. 【答案】 解:(1)过点P作PE∥AB, ∥AB∥CD, ∥PE∥AB∥CD, ∥∥A+∥APE=180°,∥C+∥CPE=180°, ∥∥P AB=130°,∥PCD=120°,

∥∥APE=50°,∥CPE=60°, ∥∥APC=∥APE+∥CPE=110°. (2)∥APC=∥α+∥β, 理由:如图2,过P作PE∥AB交AC于E, ∥AB∥CD, ∥AB∥PE∥CD, ∥∥α=∥APE,∥β=∥CPE, ∥∥APC=∥APE+∥CPE=∥α+∥β; (3)如图所示,当P在BD延长线上时, ∥CP A=∥α-∥β; 如图所示,当P在DB延长线上时, ∥CP A=∥β-∥α.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应用,主要考查学生的推理能力,题目是一道比较典型的题目,解题时注意分类思想的运用.

【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1.(2021·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如图,将一块带有 60° 角的直角三角板放置在一组平行线上,若∥1=35°,则 ∥2 的度数应该是( ) A .60° B .35° C .30° D .25° 【答案】D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平行线的性质,熟练掌握平行线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2.(2021·河南新乡市·七年级期末)如图,已知直线//a b ,145∠=?,265∠=?,则3∠等于( )

人教版初中数学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知识点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5.1相交线 5.1.1 相交线 邻补角与对顶角 两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存在几种不同关系的角,它们的概念及性质如下表: 注意点: (1)对顶角是成对出现的,对顶角是具有特殊位置关系的两个角; (2)如果∠α与∠β是对顶角,那么一定有∠α=∠β;反之如果∠α=∠β,那么∠α与∠β不一定是对顶角; (3)如果∠α与∠β互为邻补角,则一定有∠α+∠β=180°;反之如果∠α+∠β=180°,则∠α与∠β不一定是邻补角; (4)两直线相交形成的四个角中,每一个角的邻补角有两个,而对顶角只有一个. 例:如图,三条直线交于一点,任意找出图中的四对对顶角. 错解:如图,对顶角为:(1)∠AOC 与∠BOD ; (2)∠AOF 与∠BOD ; (3)∠COF 与∠DOE ; (4)∠AOC 与∠BOE . 错解分析:错解中把有公共顶点的角误认为是对顶角,导致(2)和(4)错误.如果对对顶角的概念没有真正理解 和掌握,在比较复杂的图形识别中会产生错误.对顶角就是: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正解:(1)∠AOC 与∠BOD ;(2)∠BOE 与∠AOF ;(3)∠COF 与∠DOE ; (4)∠COE 与∠DOF .(答案不唯一:∠ AOE 与∠BOF ,∠BOC 与∠AOD 也是对顶角) 5.1.2 垂线 1、定义: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的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符号语言记作: 如图所示: AB ⊥CD ,垂足为O A B C D O

2、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3、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称:垂线段最短. 4、点到直线的距离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5.1.3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八个角,它们构成了同位角、内错角与同旁内角. 如图,直线b a ,被直线l 所截 1、∠1与∠5在截线l 的同侧,同在被截直线b a ,的上方, 叫做同位角(位置相同) 2、∠5与∠3在截线l 的两旁(交错),在被截直线b a ,之间(内) 3、∠5与∠4在截线l 的同侧,在被截直线b a ,之间(内),叫做同旁内角. 例: 如图,判断下列各对角的位置关系: (1)∠1与∠2;(2)∠1与∠7;(3)∠1与∠BAD ;(4)∠2与∠6;(5)∠5与∠8. 解:我们将各对角从图形中抽出来(或者说略去与有关角无关的线),得到下列各图. 如图所示,不难看出∠1与∠2是同旁内角;∠1与∠7是同位角;∠1与∠BAD 是同旁内角;∠2与∠6是内错角;∠5与∠8对顶角. 注意:图中∠2与∠9,它们是同位角吗? 不是,∵∠2与∠9的各边分别在四条不同直线上,不是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而成. 5.2 平行线及其判定 5.2.1 平行线 1、平行线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直线a 与直线b 互相平行,记作a ∥b . a b l 1 2 3 4 5 6 7 8 1 6 B A D 2 3 4 5 7 8 9 F E C A B F 2 1 A B C 1 7 A B C D 2 6 A D B 1 A F E 5 8 C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7章小专题_巧解平行线中的拐点问题(北师大版)

小专题12 巧解平行线中的拐点问题 【教材母题】(教材P186复习题T15(1))已知:如图,直线//AB ED .求证:ABC CDE BCD ∠+∠=∠. 【解答】 变式1,当点C 运动到如图所示的位置 如图,直线//AB ED B BCD ∠∠,,,D ∠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 【拓展】(商丘柘城中学月考)(1)如图1,若//AB CD ,则12B D E E ∠+∠+∠+∠的度数为_____________; (2)如图2,若//AB CD ,则123B D E E E ∠+∠+∠+∠+∠的度数为_________; (3)如图3,若//AB CD 猜想12n B D E E E ∠+∠+∠+∠+???+∠的度数为_________. 变式2 当点C 运动到如图所示的位置 已知//AB ED ,点C 为AB ,ED 之外任意一点. (1)如图1,B BCD D ∠∠∠,,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 (2)如图2,B EDC C ∠∠∠,,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 方法指导 解决平行线的拐点间题,常用方法为:根据题目中已知的平行线和“拐点”的情况,在“拐点”处作已知平行线的平行线,然后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到相应的结论.

针对训练 1.(随州中考)如图,在平行线12,l l 间放置一块直角三角板,三角板的锐角顶点A ,B 分别在直线12,l l 上.若∠1=65°,则∠2的度数是( ) A. 25 B. 35 C. 45 D. 65? ??? 2.(聊城中考)如图,直线//AB EF ,点C 是直线AB 上一点,点D 是直线AB 外一点.若95BCD ?∠=,25CDE ?∠=,则DEF ∠的度数是( ) .110?A .115?B C.120? D.125? 3.(莱芜中考)如图,//61AB CD BED ?∠=,,ABE ∠的平分线与CDE ∠的平分线交于点F ,则DFB ∠=( ) .149?A .149.5?B C.150? D.150.5? 4.如图1,已知//30120AB CD B D ??∠=∠=,,. (1)若60BEF ?∠=,则EFD ∠=____________; (2)探索BEF EFD ∠∠与之间满足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3)如图2,已知EP 平分BEF ∠,FG 平分EFD ∠,反向延长FG 交EP 于点P ,求P ∠的度数.

专题03 拐点压轴专题(1)——拐点在平行线间-七年级数学下册重点题型通关训练(人教版)(原卷版)

专题03 拐点压轴专题(1)——拐点在平行线间 【专题导入】 经过了《拐点专题(初步引入)》后,面对压轴题形式的平行线——拐点题时,我们只需要把握住两点. ①抓住平分线(出现相等角或比例角,能通过一个未知角度表示图中出大部分的角度) 1.如图,若直线BE∥GF,A,C分别为BE,GF上两点,连接AC,∠BAC的平分线交GF于点D. 若设∠1=α,试用含α的代数式表示出图中的角. ∠2=____,∠3=____,∠4=_____,∠5=_____,∠6=____,∠7=_____. ②观察得出题中的拐点,并且能熟练的得出拐角与两条平行线中哪些角相关,结合条件与所得的代数式关系进行求解.

2.如图,m∥l,A,B分别在直线m,l上,P为两平行线中任意一点,连接AP,BP, ∠DAP的平分线和∠EBP的平分线相交于点C. 若设∠2=α,∠4=β,试用含α的代数式表示出∠C和∠P. 【例1】如图(1)所示:已知MN∥PQ,点B在MN上,点C在PQ上,点A在点B的左侧,点D在点C的右侧,∠ADC、∠ABC的平分线交于点E(不与B、D点重合),∠CBN=110°.(1)若∠ADQ=140°,则∠BED的度数为______(直接写出结果即可); (2)若∠ADQ=m°,将线段AD沿DC方向平移,使点D移动到点C的左侧,其它条件不变,如图(2)所示,求∠BED的度数(用含m的式子表示).

同步训练1. 已知E、F分别是AB、CD上的动点,P也为一动点.其中AB∥CD,移动E、F,使 的值. ∠EPF=90°,作∠PEG=∠BEP,求∠AEG ∠PFD 【过关练习】 1. 如图,AB∥CD,点E是在AB、CD之间,且在BD的左侧平面区域内一点,连结BE,DE.作出∠EBD和∠EDB的平分线,两线交于点F,猜想∠F,∠ABE,∠CDE之间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

初中数学:《平行线的证明(一)》测试题

初中数学:《平行线的证明(一)》测试题 一、填空题 1.命题“任意两个直角都相等”的条件是______,结论是______,它是______(真或假)命题. 2.已知,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O,OE平分∠BOD且∠AOE=150°,∠AOC的度数为______. 3.如图,如果∠B=∠1=∠2=50°,那么∠D=______. 4.如图,直线l 1、l 2 分别与直线l 3 、l 4 相交,∠1与∠3互余,∠3的余角与∠2互补,∠4=125°, 则∠3=______. 5.如图,已知AB∥CD,∠C=75°,∠A=25°,则∠E的度数为______度. 6.如图,AB∥CD,∠1=∠2,∠3=∠4,试说明AD∥BE 解:∵AB∥CD(已知) ∴∠4=∠______(______) ∵∠3=∠4(已知) ∴∠3=∠______(______) ∵∠1=∠2(已知) ∴∠1+∠CAF=∠2+∠CAF(______)

即∠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 ∴AD∥BE(______). 二、选择题 7.如图,平行直线AB、CD与相交直线EF、GH相交,图中的同旁内角共有() A.4对B.8对C.12对D.16对 8.如图所示,直线AB,CD相交于点O,OE⊥AB于点O,OF平分∠AOE,∠1=15°30′,则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A.∠2=45°B.∠1=∠3 C.∠AOD与∠1互为补角D.∠1的余角等于75°30′ 9.下列语言是命题的是() A.画两条相等的线段 B.等于同一个角的两个角相等吗? C.延长线段AO到C,使OC=OA 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0.下列命题是假命题的是() A.对顶角相等 B.﹣4是有理数

初中数学平行线(含答案)

7.8 平行线 课内练习 A组 1.下列语句中正确的是() (A)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叫做平行线; (B)一条直线的平行线只有一条 (C)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线段,若它们不相交,则一定互相平行 (D)在同一平面内,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叫做平行线 2.已知∠AOB与其内任意一点P,若过点P画一条直线与OA平行,那么这样的直线()(A)有且只有一条(B)有两条; (C)有无数条(D)不存在3.如图1,在长方体中,与棱AB平行的棱有() (A)1条(B)2条(C)3条(D)4条 (1) (2) (3) 4.体育老师在操场上画100米的跑道,如果画5条跑道,需要画_______条线,这些线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 5.如图2所示,将长方体沿着对角线用一个平面切开,?所得截面中互相平行的线段有_________组. 6.请你在图3的点格上画出两条与直线L平行的直线. 7.如图所示,(1)请找出图中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并用符号把它们表示出来; (2)你能否画出与DE平行的线段?若能画,则在图中画出与DE平行的线段;若不能画,请说明理由. B组 8.平面上互不重合的四条直线的交点个数是() (A)1或3或5; (B)0或3或5或6; (C)0或1或3或5或6; (D)0或1或3或4或5或6 9.已知P是∠AOB内的一点,按下列要求画图,并回答问题:

(1)过点P画直线PC∥OA,交直线OB于点C; (2)过点P画直线PD⊥OB,交直线OA于点D; (3)分别量出∠AOB,∠PCO,∠PDO,∠CPD的度数,你有什么发现? 课外练习 A组 1.平面上有A,B,C三个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经过这三点,必能画一条直线 (B)经过这三点中的每一个点,必可画三条平行直线 (C)一定可以画三条直线,使它们两两相交于这三个点 (D)经过这三点中的每一个点,至多能画二条平行直线 2.如图4,与CD既不平行,也不相交的棱有() (A)4条(B)3条(C)2条(D)1条 (4) (5) 3.如图5,网格中,平行的线段有() (A)3对(B)4对(C)5对(D)6对 4.观察“工”“田”“土”等汉字,我们能找到直线与直线的哪几种位置关系?请你再举几个这样的汉字? 5.平面上有5条直线,无任何三条交于一点,欲使它们出现9个交点,可能吗?请作图验证.

平行线拐点问题六种模型题型

平行线常见四种易错题型分析 七年级下学期,平行线常见四种易错题型分析:过拐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本篇内容,我们接着介绍平行线中常见的六种易错题型,早掌握避免遇到时出错。平行线间拐点问题基本模型有三种: 第一种铅笔模型;第二种M型;第三种猪手模型。 我们还介绍了平行线四大拐点模型:“铅笔”模型、“猪蹄”模型、“臭脚”模型、“骨折”模型,这四类模型的共通点是需要做辅助线,做辅助线的方法比较多,通用的方法为:过拐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一、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的区分 要分清它们,只要注意:(1)由角得到直线平行,是判定定理,选择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这三个定理之一。(2)由平行的直线得到角的关系,是性质定理,选择①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②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③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这三个定理之一。 【分析】先由垂直的定义得到:∠2=∠3,然后由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得到:EF∥BD,再由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得到:∠4=∠5,然后根据等量代换得到:∠1=∠5,再根据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得到:DG∥BC,最后由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即可证∠ADG=∠C.

二、三线八角理解不透彻 很多学生遇到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时,会找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但是遇到两条相交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时,却不会找了,主要原因就是对“三线八角”理解不透彻。要想准确地解决这类问题,首先要明确三种角的位置特点,在前一篇文章中我们特地介绍过,七年级下学期,三线八角、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定理,掌握解题诀窍其次要搞清楚被哪条直线所截。 【分析】∠A与∠B的共边线为直线AB,那么直线AB为截线,即直线AC与直线BC被第三条直线AB所截,那么∠A与∠B是同旁内角,正确;∠1与∠2是邻补角,错误;∠2与∠A的共边线为直线AC,是同位角,错误;∠2与∠3是内错角,错误。 三、对平行线的概念理解不透彻

人教版初中数学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2.3 平行线的性质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四学制)七年级上册第2章第3节平行线的性质,它是平行线及直线平行的继续,是后面研究平移等内容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数学思考:在平行线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 2.解决问题:通过探究平行线的性质,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建模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行线的性质 难点:?性质1?的探究过程 四、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与?动像探索法? 五、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三角板、量角器。 六、教学媒体:大屏幕、实物投影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1.播放一组幻灯片。内容:①火车行驶在铁轨上;②游泳池;③横格纸。 2.声音: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行线,你能说出直线平行的条件吗? 学生活动: 思考回答。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然后提出问题。 问题:若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 引出课题——平行线的性质。 (二)数形结合,探究性质 1.画图探究,归纳猜想 任意画出两条平行线(a‖b),画一条截线c与这两条平行线相交,标出8个角(如图)。 问题一:指出图中的同位角,并度量这些角,把结果填入下表: 第一组

初中数学平行线的证明

平行线的证明 一、学习内容 1、掌握平行线概念; 2、平面内两条直线位置的关系,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3、理解掌握平行公里及推论,并能运用. 二、要点指津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只有两种位置关系—相交和平行,掌握平行线的概念,要注意两点:①平行线是在同一平面内的前提下定义的。②这个概念是用否定的方式定义的。 2、平行公理要注意“经过直线外一点”这一前提。 3、平行公理的推论是证明两条直线平行常用的判定方法。 平行线具有性质: 性质 1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 2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 3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同时垂直于两条平行线,并且夹在这两条平行线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着两条平行线的距离。 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平行线的性质证明题合集 1)、如图。a∥b,∠1=120°求∠2 的度数 2)、如图,已知:AB∥CD. 试说明∠1+∠2=180°3)、如图,如果AB∥CD平行,试说明∠1=∠4。 图2 12 a b 3c 4 1 2 3 A B C E F D 1 2 3 A B C D 4

D C B A 2 1 4)、如图所示,已知DC ∥AB,AC 平分∠DAB,试说明∠1=∠2. 5)、如图,已知:EF ∥GH ,∠1+∠3=180°,试说明∠2=∠3. 6)、已知:如图AE ⊥BC 于点E ,∠DCA=∠CAE ,试说明CD ⊥BC 7)、如图,已知DE ∥AB ,∠EAD =∠ADE ,试问AD 是∠BAC 的平分线吗?为什么? 8)、如图:已知: ,求 ∠4的度数 9)、如图,已知AB ∥CD ,∠A =1000,CB 平分∠ACD .回答下列问题: (1)∠ACD 等于多少度?为什么? (2)∠ACB 、∠BCD 各等于多少度?为什么? (3)∠ABC 等于多少度?为什么? 10)、如图,∠A=∠F,∠C=∠D,试说明∠BMN 与∠CNM 互补吗?为什么? E 231A B C D F G H E D C B A C B A D E

2021中考数学平行线的五大拐点模型探究试题

2021中考数学平行线的五大拐点模型探究试题 模型一:铅笔头模型基础 (1)如图,若CD AB //,此时,E D B ∠∠∠,,之间有什么关系?请证明 解答:如图,过点E 作AB l //得证 360=∠+∠+∠E D B (2)反之,如图,若 360=∠+∠+∠E D B ,直线AB 与CD 有什么位置关系?请证明 解答:如图,过点E 作AB l //得证CD l //则CD AB // 总结: ①辅助线:过拐点作平行线 ②若CD AB //,则 360=∠+∠+∠E D B ③若 360=∠+∠+∠E D B ,则CD AB //

模型一:铅笔头模型进阶 如图,两直线CD AB ,平行,则= ∠+∠+∠+∠+∠+∠654321 解答:如图,过F 作AB l //1,过G 作12//l l ,过H 作23//l l ,过I 作34//l l 得证 900654321=∠+∠+∠+∠+∠+∠ 总结: ①辅助线:过拐点作平行线,且有多少个拐点就作多少条平行线

②)1(180121-=∠+∠+???+∠+∠-n A A A A n n 【2-n 个拐点】 模型二:锯齿模型基础 (1)如图,若CD AB //,则E D B ∠=∠+∠,你能说明为什么吗? 解答:如图,过点E 作AB l //得证E D B ∠=∠+∠ (2)在图中,CD AB //,G E ∠+∠与D F B ∠+∠+∠又有何关系?

解答:如图,过点E 作AB l //1,过点F 作AB l //2,过点G 作AB l //3得证 G E ∠+∠=D F B ∠+∠+∠ (3)在图中,若CD AB //,又得到什么结论? 解答:同理可得n n E E E D F F F B ∠++∠+∠=∠+∠++∠+∠+∠- 21121 总结: ①辅助线:过拐点作平行线,且有多少个拐点就作多少条平行线 ②所有朝左的角之和等于所有朝右的角之和

初中数学之平行线知识点总结

初中数学之平行线知识点总结 平行线 知识要点梳理 知识点一:平行线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通常用“∥”表示平行,如图1中,直线AB与CD平行,记作AB∥CD,如果用l,m表示这两条直线,那么直线l与直线m平行,记作l∥m。 要点诠释: (1)平行线必须满足两个条件:①同一平面内,②不相交,但要注意直线的特点是可以向两方无限延 长,在平面内只能画出有限长,例如图2中直线a,b看上去不相交,但当把它们看作是无限长时, 发现它们其实是相交的,因此直线a,b不平行,从平行线的定义中,我们还可以学习到这样的知 识:在同一平面内,不重合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①相交,②平行。 (2)今后遇到线段、射线平行时,特指线段、射线所在的直线平行。 知识点二:平行公理及推论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知识点三:平行线判定方法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称:同位角相等,两直线 平行。即,如图3。

∵∠1=∠2(已知) ∴l1∥l2(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称:内错角相等,两直线 平行。即如图3,∵∠2=∠3(已知)∴l1∥l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证明:∵∠1=∠3(对顶角相等) 又∵∠2=∠3,∴∠1=∠2。 ∴l1∥l2(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称: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即如图3,∵∠2+∠4=180°(已知),∴l1∥l2(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证明:∵∠1+∠4=180°(邻补角定义) 又∵∠2+∠4=180° ∴∠1=∠2。 ∴l1∥l2(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要点诠释: 判定两直线平行的方法一般有五种: ①平行线的定义。 ②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③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④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⑤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注:判定两直线平行时,定义一般不常用,其他四个方法要灵活使用,证明时要注意书写格式。 知识点四:平行线的性质 1、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称: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如图4,AB∥EF,有∠1=∠2. 2、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称: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如图4,∵AB∥EF,∴∠2=∠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证明:∵AB∥EF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3=∠1(对顶角相等) ∴∠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