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议导学案(学生版)备课讲稿

认识议导学案(学生版)备课讲稿
认识议导学案(学生版)备课讲稿

清新一中高二级语文学科导学稿(学生版)

命题人:邹天顺审稿人:刘金练定稿日:2016年9月17日

编号zw2016001

认识议论文

【学习目标】

1、了解什么是议论文及其三要素。

2、能在议论文中准确找出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3、识记常见的论证方法并能准确运用。

【学习重点】能在议论文中准确找出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识记常见的论证方法并能准确运用。

【知识链接】

一、议论文的定义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它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等方法,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议论文应该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炼、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

二、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论点

论点:作者的主张、看法、观点。

注意: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论点,有的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但是,分论点也是用来证明中心论点的。

寻找或提炼论点的方法:

①看题目②看开头③看结尾④看中间⑤自己归纳

2、论据

论据:证明论点的材料。

论据的种类:

事实论据——是有代表性的事例、史实。

道理论据——某种正确的理论、名言警句、公理等。

3、论证

论证:就是用论据证明观点的过程和方法。

常用的论证方法有:

①举例论证(例证法)

②道理论证

③比喻论证(喻证法)

④对比论证

⑤引用论证(道理论证的一种)

(一)、举例论证法

举例论证法:简称例证法,是根据需要例举一定的事实来证明观点正确的方法。事实要求充分、确凿、有代表根据性。

举例论证法的作用:事实胜于雄辩,用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观点,会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二)、道理论证

道理论证法:即运用讲道理的方法,以理服人,常会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的俗语谚语、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和推论等来证明论点。

道理论证作用:用权威性的话语,使说理更加深刻、透彻、具有说服力,着力体现理

论的力量和文章的思想深度。

(三)、比喻论证法

比喻论证法:简称喻证法,用人们熟知的事物来作比喻证明观点。

比喻论证法的作用: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证明观点,使观点更为清晰,读者更易理

解。

(四)、对比论证法

对比论证法:将一个事物的正反意见或优劣情况进行对照分析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对比论证法的作用:可以使正确与错误对比分明,是非曲直更加明确,给人以鲜明深

刻的印象。

(五)、引用论证法:是道理论证的一种,简称引证法。即引用名人名言或名人观点等来

作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包括“明引”和“暗引”。(“明引”即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交代其出处;“暗引”不交代。)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自主学习】

1、了解议论文的定义。

2、了解议论文的三要素。

3、了解常见的论证方法。

【课堂具体探究】

实战演练一:

老实人是不是总要吃亏?在腐败黑暗的旧社会,老实人吃亏并不奇怪,甚至是常事。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老实人吃亏不再成为一种普遍的、正常的现象。不老实的人

可能会得意于一时,但最终吃亏的还是他们。像鲁迅先生所说的谎话也会淹没他自己。假

象与谎话被拆穿的那天,说谎者何颜对人呢?有些阿谀奉承、投机钻营的人,可能一时会

受到某个上司的赏识,但他会永远春风得意吗?常言道:“聪明反被聪明误”,不老实的人终归要为他的不老实付出代价。总的来看,还是做老实人不吃亏。

本文的论点是:

论据是:

勤出智慧

传说古希腊有一个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说家,因小时口吃,登台演讲时,声音含混,发

音不准,常常被雄辩的对手所压倒。可他气不馁,心不灰,为克服这个弱点,战胜雄辩的

对手,便每天口含石子,面对大海朗诵,不管春夏秋冬,坚持许多年,连爬山、跑步也边

走边做演说,终于成为全希腊一个最有名气的演说家。宋代学者朱熹讲过一个故事:福州

有一个叫陈正之的人,反应相当迟钝,读书每次只读50字,一篇小文章也要读一二百遍才能熟。他不懒不怠,勤学苦练,别人读一遍,他就读三四遍,天长日久,知识与日俱增,

后来无书不读,成了博学之士。这表明,即使天资比较差,反应比较迟钝,只要勤,同样

也是可以变拙为巧的。

本文的论点是:

论据①:这属于论据论据②:这属于论据

忙是省略号。四季在有规律地进行着冷暧交替,大自然就一直按照这样的规律不停地

忙,为目标而不停地忙,让这种忙一直忙下去,当目标已达成,那么再找一个目标,继续

这种忙。翻开历史的长卷,我们看见牛顿在忙着他的实验;爱迪生在忙着思考;徐霞客在

忙着记载游玩;李时珍在忙着编写《本草纲目》;再看那位充满朝气与力量的文学泰斗鲁迅,他以笔为刀枪在不停地奋斗。忙是省略号,确定了一个目标那么就一直忙下去吧!这

样的忙一定会忙出生命灵动的色彩。

忙是惊叹号。世界上的人都在忙着自己的事,蜜蜂以蜂蜜为回报,那么人呢?居里夫

人的忙,以放射性元素的发现而得到了圆满的休止符;爱因斯坦的忙,以相对论的问世而

画上了惊叹号;李白的忙,以那豪放的诗歌而有了很大的成功;张衡的忙,因为那地动仪

的出世而让世人得以仰慕。每个人都应该有效率地忙,而不是整天碌碌无为地白忙。人生

是有限的、短暂的,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在有限的生命里忙出属于他的惊叹号,忙出自己

人生的精彩篇章。

本文的论点是:

论据是:

实战演练二:

资讯时代是为能运用资讯的人而预备的。那些把一切资料的碎片都当做资讯的人不可

能正确的运用资讯;那些把一切有用和无用的东西都往脑袋里塞的人也不可能成功运用资

讯。只有对你真正有意义的资料才称得上资讯,其他的都是垃圾,只会让你更加无知。也

许我们都有过这样的“超载健忘症”,听完一场毫无意义的演讲,我们不仅没有记住一个字,反而连车停在什么地方都忘了。

问题:本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歌德用了差不多半生的精力学画无成,面对人生的不断碰壁,他及时调整了人生目标,在文学道路上做出一番成就。孙中山青年时悬壶行医,最后发现治一人并不能救社会,于

是转而投身革命,终于成就了令世人敬佩的伟业。无数成功的例子告诉我们,成功者是在

不断的实践中发现了成功的道路,并不是一开始就站到了正确的起点上。因此,我们不要

盲目地相信自己的兴趣,不要绝对依赖自己的感觉,而要尽可能多地尝试各种各样的发展

道路,与时俱进地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

问题:本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有人说,现在搞四化,攀登科学技术高峰,雷锋已经不再是我们的表率了。诚然,没

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就没有四个现代化。我们努力钻研科学技术,这是完全正确的。我们

向一切有成就的科学家学习,也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这并不能代替学习雷锋。马克思曾说:“历史认为那些专为公共福利从而自己也高尚起来的人是伟大的”。马克思又说:“任何人,假若他只为自己而劳动,那么,当然他也可能成为著名的学者、大哲学家或卓越的诗人,然

而他永不能成为尽善尽美、真正伟大的人物。”我看马克思的话已经清楚地回答了我们的问题。

问题:本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作用:

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读书的终极目的,是要把“死”书读活,让书发挥作用。“死”

“死”与“活”“活”之间,相互为用,相互补充。我们强调读“死”书,但又不拘泥于读“死”书。

。这就叫“运用之妙,存乎一

,书就“活”

;人要书“活”

都是对人而言的。人要书“死”,书就“死”

心”。善读书者,手中都有一把打开书籍奥秘的金钥匙。书籍是死的,金钥匙却是活的。“死”与“活”的关系,大概有如书籍与金钥匙的关系。我们先要有书籍,然后金钥匙才能发挥作

用。只有漂亮的金钥匙,又有什么用处?因此,谈读书,就得先读书。

问题:本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我们生活在有限的时间内,昼夜相寻,运行有序,各不相犯。生命被划分为各有其名

称的阶段: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每一阶段都有不适于其他阶段的特殊工作,就像耕

种庄稼,如果误了节令,便不能在别的时令播种。

问题:本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

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死乃是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

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问题: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证明中心论点的?其作用是什么?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不摧眉折腰事权贵,顾炎武不做清朝的高官,……古今

有志气、有骨气的人,都不以高官厚禄为荣,居下有节,自强不息。他们的高尚品质永远

为后世传诵。相反,那些曾荣耀一时、富贵一生的人,现在却早已被时间的长河冲刷得无

影无踪了。

问题:这一段除了运用举例论证法之外,还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人不能没有一个奋斗目标。那个随便拿起一本书便无目的地去读的人,是多么浪费时

间啊!那个没有固定目标,从这条街逛到那条街,从这家店铺逛到那家店铺的人,是多么劳

累啊!确定目标可以使时间充裕很多,容易让人在生活中步入正途。这个人在遇到什么问题时,他知道如何选择有助于他的目标的东西,避开不符合他的目标的事物。人们发现,做

事最多的人。是时间最宽裕的人。这是因为他们的目标是明确的、固定的。他们把工作的

方向定于达到既定目标上,而不将时间消耗在瞻前顾后、犹豫不决上。他们不让自已成为

环境手中随便摆弄的一个球。恰恰相反,他们要创造环境,根据自己的生活目标,去支配

环境。

问题:本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第二课时

【课前自主学习】

回顾“知识链接”的内容

【课堂具体探究】

综合演练巩固:

(一)

如今有些人,总是特别害怕别人说自己不深刻,因此总是千方百计伪装自己、表演自

己。固然,人生是个大舞台,我们都是表演者,但是,一位真正优秀的演员,不是仅仅依

靠外表的华丽取悦观众,而是凭借内心世界的真诚、丰富来赢得更多的掌声。正如我国著

名翻译家傅雷先生所说:“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

问题:文章这一段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试把他们指出来并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二)

做到“心系一处”需要守住内心的一片宁静。在这个越来越繁华的世界,我们的目光能

够不被五光十色的景色所吸引,的确不易。作家苏童自他的作品《妻妾成群》被改编成电

影后名声大振,上门的采访者、崇拜者络绎不绝,但是苏童很冷静,他对记者说:“门外的繁华不是我的繁华,我是过室内生活的人,一直很安静,现在更安静。”另一个作家张炜则奉行“三不主义”——不看热闹的书,不去热闹的地方,不交热闹的朋友。对于许许多多的

成功者而言,其实没有多少秘诀,无非就是他们比平常人更能“心系一处”而已。

问题:文章这一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课堂小结】

议论文的三要素:

1、论点:

注意:议论文一般只有论点,有的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但是,分论点也是用来

证明的。

寻找或提炼论点的方法:

①看题目②③④⑤

2、论据:

论据的种类:

事实论据——是有代表性的

【事实论据=人物+典型事例(事例不能过于简单,不能只写人名)】

道理论据——某种正确的

3、论证:就是

常用的论证方法有:

①举例论证(例证法)

②③④⑤

六种论证方法范例抄读

材料:还记得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那慈祥悲悯的“千手观音”吗?表演的领舞者——邰丽

华是一个聋哑人,她在没有任何音乐和节拍的情况下,演绎出了动人的神韵。

舞蹈于她而言,是精神的寄托,更是定位人生的砝码。她将自己舞成一只旋转的陀螺,一

天24小时,除了吃饭睡觉,其它时间几乎都在舞蹈。邰丽华很累,但是她为了心中的理

想执着追求,最终用汗水和泪水征服了全世界所有的观众。

请运用多种议论手法,对这段事例进行议论分析。

片段例文抄读(建议背诵,积累议论范例)

从不幸的谷底升华到艺术的颠峰,从沉沦的黑暗凝华到灿烂的光明,从先天的遗憾跨

步到后天的超人,邰丽华用她灵动的手臂,向我们展示了一道“风雨过后最靓丽的彩虹”。(点——表明论点)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身体健全的人常常与成功擦肩而过;而作为

一个失聪的残疾人,为了踩准节拍,邰丽华需要付出比常人加倍的努力,但是她却成功了,(对比分析法)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邰丽华没有向劳累屈服,一次次摔倒,一次次脚底

磨出血泡,都没有阻止她生命的舞步。虽然练习的过程是累的,但“风雨之后是彩虹”,最后定格在人们记忆中的,是她那永不褪色的美丽。(因果分析法)生活就像一部美丽的乐章,累只是其中的一段小插曲,美好才是真正的主题;生活就像一杯茗茶,总会苦一阵

子,但绝不会苦一辈子,最后收获的定是无比的清香典雅。(比喻分析法)累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孤独探索;累是“衣袋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艰辛付出;

但累终将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回报。(引用分析法)现实生活中,谁能不苦?谁能不累?但只要我们心中有梦想,苦又何妨?累又何惧?苦累最终只能更加

衬托出我们成功的辉煌。(归纳分析法)生命不可能没有遗憾,在面对遗憾的时候,我们

允许自己有叹息和眼泪,但是千万不要让它们占据我们的整个心灵。给自己一个站起来的

理由,你就会像“千手观音”那道彩虹一样靓丽全世界。(结——总结,回扣材料)(注:外加第六种:假设分析法)

2016-2017学年高二作文训练(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1.著名学者易中天曾在《当下中国最缺什么》一文中写道:你问当下中国缺什么,我看最缺底线。这很可怕。一个人,没了底线,就什么都敢干……底线就是生命线。

2.央视名嘴白岩松在微博中感慨:“这个时代怎么了?都拿一个人的底线当优点。一件食品很好,不是因为好吃,而是因为没有添加剂;一个人很伟大,不是因为他多好,而是因为他讲诚信、守时、不偷东西。”

3.8月15日闭幕的中国互联网大会发出倡议,全国互联网从业人员、网络名人和广大网民,都应坚守“七条底线”,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积极传播正能量。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⑤只能写议论文

题目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示范教案(14包身工)

14 包身工 从容说课 这是一篇老课文,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但今天重读仍然能感到深深的震撼。《包身工》作于1935年,是夏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在详细地占有了大量可靠材料的基础上写成的。他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之于世,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同时告诉人们,包身工制度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反动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 因此本文准备采用讲解式、启发式、探究式结合的教学方法。本文是一篇优秀的报告文学,在教授学生报告文学的基本知识之后,重点训练学生精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线索,可用讲解式的教学方法。本文在描写包身工的生活时注意点面结合,并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修辞手法,在分析这些特点时可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本文有许多句子充满了作者强烈的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句子时可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拟定三课时。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简介作者,介绍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分清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了解包身工一天的生活,理解“包身工”的内涵。 第二课时:复习字词、文学常识,接着与上一节课衔接,继续分析作者怎样描写包身工这个群体的生活,采用分组包干的方法合作完成。 第三课时:分析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复杂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分析课文多种修辞手法的效果。在引导学生品味分析时,教师可以作范例分析(比如最后三段),归结方法,让学生分析起来有方法、有依据。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如何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2.探究作者在描写包身工的群体生活时是如何做到点面结合的。 3.分析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复杂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抓住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理清课文线索,揣摩包含作者情感的语句。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课时安排三课时。 三维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 2.学习本文以时间为线索组织材料点面结合展现包身工非人生活的方法。 3.了解包身工的来源和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 4.合作学习,把握报告文学中的新闻事实、背景材料。 5.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包身工》的写作特点。 6.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师 60年前,在上海,有一群和你们年纪相仿的女孩被人骗到日本纱厂当女工,从此阳光永远和她们绝缘,陪伴她们的是无尽的黑夜……对于她们的悲惨遭遇,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不能不感到无比震惊,这是怎样的一个弱势群体?她们为什么会遭人欺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夏衍先生写的报告文学——《包身工》。

包身工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报告文学的特点,懂得区别新闻和报告文学。 2、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互相勾结,残酷压榨我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3、学习本文“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体会文中内涵丰富、情感充实的句子。 4、在学完本文后,能由此深入思考现实问题,关注弱势群体。【作者简介】 夏衍(1900~1995年)作家、剧作家。原名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1915年入浙江甲种工业学校。1919年,参与创办并编辑《浙江新潮》,开始走上文学道路。1920年毕业后赴日本留学,接受马克思主义,参加日本左翼运动。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在上海从事工人运动及翻译工作,译有高尔基的《母亲》等名着。1929年,与郑伯奇等组织上海艺术社,首先提出“普罗列塔利亚戏剧”的口号,开展无产阶级戏剧活动。1930年加入“左联”,当选为“左联”执委。1933年后,任中共上海文委成员。电影组组长,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开拓者、领导者。 创作有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对30年代进步文艺产生巨大影响。1

994年10月,国务院授予“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 【社会背景】 作品反映了1932年“一·二八”事变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这时期的社会背景有几个特点: 1、帝国主义入侵加剧:1929年末,在世界范围内爆发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为了转嫁损失和度过难关,资本主义各国纷纷加强对外掠夺。日本政府迅速法西斯化,加紧了侵占我国的步伐。1931年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我国东北后,又于1932年在上海发动“一·二八”战争。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经济的掠夺。 2、农村经济破产: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促使我国农村更加破败,又加连年水旱灾荒,东部沿海地区大批破产农民涌向城市谋生,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提供了廉价劳动力。在这种情况下,每年有大批饥饿的农村少女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3、工人运动高涨:随着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反抗情绪也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日本资本家大量雇用没有任何人身自由的“包身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结构图解】 【预习思考】

《包身工》导学案(教师版)

《包身工》导学案(教师版) 教学参考 0119 1104 《包身工》导学案 (教师版) 【学习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培养阅读报告文学作品的能力。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学生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学习重点】 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互相勾结,残酷压榨我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预习指导】 1、结合学案内容,阅读相关资料,对的相关文学常识及报告文学有所了解。 2、阅读《包身工》,疏通文字,梳理文章结构。 【知识链接】 文体速览 报告文学,文学体裁的一种,从新闻报道和纪实散文中生成并独立出来的一种新闻与文学结合的散文体裁,也是一种以文学手法及时反映和评论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的新闻文体。 报告文学简单地说就是运用文学艺术形式真实、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动的一种文学体裁,具有“文学轻骑兵”的作用。报告文学兼有文学性、新闻性和政论性三大特征。 了解 夏衍(1900-1995)文学家、文艺评论家。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余杭人。早年参加五四运动,编辑进步刊物《新浙江潮》。从浙江省立甲种工业

学校毕业后公费留学日本,入明治专门学校学电工技术。留学期间接触日本共产党,参加日本工人运动和左翼文化运动。1927年被日本驱逐回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同鲁迅等人筹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成立后任执行委员,后发起组织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建国后担任上海市委常委、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1994年10月,被国务院授予“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 他的代表作品有话剧剧本《赛金花》《秋瑾传》《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改编鲁迅的小说《祝福》和茅盾的小说《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著作甚丰。 【教学过程】 一、基础落实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D ) A.nòng弄璋弄堂里弄弄潮儿 B.shuō说服说教游说说客 C.qì契据带挈默契锲而不舍 D.pì开辟譬如睥睨僻壤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B ) A.迟钝谄媚咳漱做噩梦 B.褴褛惺松荤腥轧票处 C.蠕动曹杂执拗揩地板 D.骷髅嗑睡难堪木栅子 3.下面是3月12日北京某报刊发的一则消息,请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信息。(不超过16个字) 本次大会报告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昨天,朱委员在政协会议讨论时指出:全世界平均每人每年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人,每人年均读书64本;全世界平均每人每年读书最多的国家是前苏联,每人年均读书55本;我国平均每人每年读书不足5本。上海市规定,在9年义务教育期间学生读书的文字总量应达到4 000万字,也就是要求每人每年读近50本书。因此,我国应该设立国家读书节,来营造全国读书学习的大环境。

高中语文必修一《包身工》学案(新课标)

高中语文必修一《包身工》学案(新课标) 学案博苑 08-24 0618 高中语文必修一《包身工》学案(新课标)学习目标 1、掌握报告文学的特点,懂得区别新闻和报告文学。 2、在学完本文后,能由此深入思考现实问题,关注弱势群体 3、把握课文表现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重点学习本文“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体会文中内涵丰富、情感充实的句子。 难点学会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复杂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 学习过程 1.新课导入 课文篇幅较长,容量较大,且文章所反映的生活,与青少年学生有较大的距离,一是时间跨度大,一是生活领域相距较远,如何引导学生进人课文,身临其境,是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这篇课文可以采用下列方式: a.通过印发夏衍的《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或北京师范大学《高中语文选讲》中魏灏选辑的《夏衍谈“包身工”》,让学生了解写此文的目的,指导学生自学。 b.从题目入手,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解释一下“包身工”这三个字有什么特殊的意思,这样做能够让学生从总体上去把握课文内容。 2.课文研讨突破 收集学生在预习课文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在给学生质疑的同时也可以设疑,按课文前后顺序整理出来。 (1)理清本文的线索。文章内容较长,看似杂乱无章,细加分析就会发现,本文有两条线索,即全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作为记叙的主线索,穿插有关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的说明和议论,抓住这两条线索,就可以使文章一目了然,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题。 (2)抓住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1935年,经过两个多月起早贪黑深人工厂调查了解,才写出这样真实的文章,所搜集的素材肯定很多,但不可能都—一写进去,只能选择有代表性的人、事,去反映旧中国包身工的悲惨生活,以及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残酷压榨劳动人民的罪行。可以让学生找出为了表现这一主题,都选取了哪些比较典型的环境、人物和事件?并思考为什么要选取这些材料? (明确:将包身工的生活凝结在一天中,可以让读者想到这一天的生活即

《包身工》导学案+课后作业

第11课包身工 20世纪初的中国,生活着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工人阶层,她们住的是十七八个人挤在一起的鸽笼,吃的是豆腐渣熬成的稀汤和烂菜叶,但她们干的却是每天十二三个小时繁重的纱厂劳动。没有阳光,没有欢笑,甚至也不能拥有自己——这就是包身工。从20世纪的30年代起,一个伟大的剧作家向人们含泪诉说着包身工的苦难生活。 夏衍(1900~1995),原名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县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文学艺术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主要成就: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法西斯细菌》《上海屋檐下》,报告文学《包身工》等。新中国成立后夏衍把茅盾的文学名著《林家铺子》和鲁迅的《祝福》改编为电影剧本。 本文写于1935年。它所反映的是“一·二八”战争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的国统区的黑暗。那时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农民生活极为困苦。苏北地区每年都有大批无法度日的农家妇女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而资本家为了摆脱罢工的威胁,大量地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文章是作者在纱厂工人的热心帮助下,深入工厂实地观察了三个月,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写成的,对于动员人民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起了积极的作用。

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等的总称,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能迅速及时地“报告”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事件、问题及其发展趋势,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兼有文学性、新闻性和政论性的特点。因为它是“报告”,要求反映事实,所以具有真实性;因为它是“文学”,又要求所反映的真人真事要有典型性,并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具有文学性。《包身工》就是我国现代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1.识记字音 2.近义词辨析 (1)抱怨·报怨

高中语文必修一《包身工》学案(新课标)3

高中语文必修一《包身工》学案(新课标)3 教学博苑 08-24 0627 高中语文必修一《包身工》学案(新课标)3 学习目标: 1、积累作家作品及文体知识。 2、理清文章思路。 3、领悟的思想情感。 课前活动(共10分钟) 一、导入(3分钟) 二、课前积累(7分钟) 1、作家作品及文体。 夏衍,原名,优秀剧作家,戏剧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杰出的、,主要进行话剧和电影创作,长期多方面从事创作实践。著名的电影剧作有《》、《》,并改编鲁迅《》、矛盾的《》为电影剧本。解放后任文化部副部长。 《包身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报告文学作品。 报告文学是采用文学手段及时地反映真人真事的一种新闻文体,它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以文学手段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是文学创作的“轻骑兵”。 其特点有:、、。 2、互查字词给黑体字注音注音。 蠕动( ) 拎着( ) 赚( ) 抹( ) 执拗( ) 籼米( ) 莴苣( ) 揩地板( ) 搽粉 ( ) 蹒跚( ) 皮辊( ) 谄媚( )

噩梦( ) 怔住( ) 锭子( ) 3、背景:本文是于1935年,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实际考察之后写出来的。1936年,发表在《光明》(左联机关刊物,沈起予主编)的创刊号上。它所反映的是“一?二八”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农民生活极为痛苦。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妇女被诱骗到上海来做包身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会活跃。日本资本家为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地雇佣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这篇文章以铁一般的事实,生动地记载了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新课活动(20分钟) 问题1:本文是以什么线索组织材料的?在这些时间段“包身工”在干什 么? 问题2、制作包身工挡案卡片,从你收集到得信息中,可以看出包身工过着怎样的悲惨生活。 三、本课整体把握 1.本文可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内容是什么? 点读课文可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东洋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按照时间顺序,抓住包身工们一天生活的三个主要场景,从住、吃、劳动条件等方面描述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其间穿插着典型的描述和精辟的议论,使文章内容丰富、线索清晰而且富于批判的力度。 第一个场景是:上午四点过一刻,包身工起床,开始了一天非人的生活。 第二个场景是:四点半之后,包身工吃猪食一样的饭。 第三个场景是:五点钟,包身工们走进工厂,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第二部分(从两粥一饭到结尾)是全文的总结:概括了包身工们非人的生活,并提出了自己的愤怒控诉。 二、细部探微 2.成人期女孩所共有的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生物中间,已经很迟钝了。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这句话揭示了什么样的深刻内涵? 点拨半裸体拎着裤子争夺马桶,表明感觉迟钝、心理麻木。这一细节让人内心震撼,这些女工大都是年轻的姑娘,爱美、自尊这都是天性,然而就在包身工制度的控制下,她们根本无法维持自身的生命,她们每日在死亡的边界上挣扎,性命难保,又何谈自尊、自爱,她们在这种非人的摧残下,也被扼杀了人性。就是这种凶残的、奴隶制般的包身工制度使帝国主义者的腰包迅速膨胀起来。 这两句是对包身工精神方面的描写,在资本家及其帮凶的折磨和摧残下,包身

包身工导学案

《包身工》 一、课标要求: 1、了解包身工的涵义及包身工制度,了解包身工的来源和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 2、学习《包身工》的写作手法: A.刻画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B.艺术构思; C.细节描写;D.语言风格。 3、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 4、学习本文以时间为线索组织材料点面结合展现包身工非人生活的方法。 5、合作学习,把握报告文学中的新闻事实、背景材料。 6、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二、内容概述: 这是一篇老课文,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但今天重读仍然能感到深深的震撼。《包身工》作于1935年,是夏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在详细地占有了大量可靠材料的基础上写成的。他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之于世,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同时告诉人们,包身工制度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反动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 因此本文准备采用讲解式、启发式、探究式结合的教学方法。本文是一篇优秀的报告文学,在教授学生报告文学的基本知识之后,重点训练学生精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线索,可用讲解式的教学方法。本文在描写包身工的生活时注意点面结合,并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修辞手法,在分析这些特点时可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本文有许多句子充满了作者强烈的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句子时可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三、要点整理: 第一课时: 一、作者作品介绍: 夏衍先生原名沈端先(1900——1995),优秀剧作家,戏剧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主要进行话剧和电影创作,长期而多方面从事创作实践。著名的电影剧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并改编鲁迅《祝福》、茅盾的《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解放后任文化部副部长。 《包身工》发表于1936年6月上海《光明》月刊创刊号,是作者仅有的一篇报告文学作品,但在我国报告文学发展史上有较大的影响。文学在我国是三十年代新兴的一种文学样式。它以散文手法报导真人真事,它的特点是新闻性与文学性的有机结合。它的新闻性表现为严格的真实性、报导的时间性以及内容的倾向性,它的文学性主要在于语言优美形象生动。《包身工》之前的报告文学往往存在偏重事实报导而缺乏艺术加工的弊病,而夏衍先生提炼生活中材料真实而生动,富有鼓动性,成为名副其实的报告文学作品,并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作者夏衍先生当时为了写《包身工》这篇文章,选择一家日本工厂,名叫“三井系”,当时作者靠厂里一位朋友帮忙,以“外头工人”的身份混进工厂,并且对包身工的生活进行观察。他每天早上四点半左右出发,从上海郊县步行至三井系工厂。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他总在

《包身工》学案

《包身工》学案 教学园地 10-08 2236 【学习目标】 1、掌握报告文学的特点,懂得区别新闻和报告文学。 2、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互相勾结,残酷压榨我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3、学习本文“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体会文中内涵丰富、情感充实的句子。 4、在学完本文后,能由此深入思考现实问题,关注弱势群体。 【简介】 夏衍(1900~1995年)作家、剧作家。原名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1915年入浙江甲种工业学校。1919年,参与创办并编辑《浙江新潮》,开始走上文学道路。1920年毕业后赴日本留学,接受马克思主义,参加日本左翼运动。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在上海从事工人运动及翻译工作,译有高尔基的《母亲》等名著。1929年,与郑伯奇等组织上海艺术社,首先提出“普罗列塔利亚戏剧”的口号,开展无产阶级戏剧活动。1930年加入“左联”,当选为“左联”执委。1933年后,任中共上海文委成员。电影组组长,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开拓者、领导者。 创作有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对30年代进步文艺产生巨大影响。1994年10月,国务院授予“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 【社会背景】 作品反映了1932年“一·二八”事变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这时期的社会背景有几个特点: 1、帝国主义入侵加剧:1929年末,在世界范围内爆发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为了嫁损失和度过难关,资本主义各国纷纷加强对外掠夺。日本政府迅速法西斯化,加紧了侵占我国的步伐。1931年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我国东北后,又于1932年在上海发动“一·二八”战争。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经济的掠夺。

包身工学案

包身工学案 【学习过程】 知识突破 .新课导入 课文篇幅较长,容量较大,且所反映的生活,与青少年学生有较大的距离,一是时间跨度大,一是生活领域相距较远,如何引导学生进人课文,身临其境,是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这篇课文可以采用下列方式: a .通过印发夏衍的《从“包身工”弓I起的回忆》或北京师范大学《高中语文选讲》中魏灏选辑的《夏衍谈“包身工”》,让学生了解写此文的目的,指导学生自学。 b .从题目入手,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解释一下“包身工”这三个字有什么特殊的意思,这样做能够让学生从总体上去把握课文内容。 .课文研讨突破 收集学生在预习课文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在给学生质疑的同时也可以设疑,按课文前后顺序整理出来。 理清本文的线索。内容较长,看似杂乱无章,细加分析就会发现,本文有两条线索,即全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作为记叙的主线索,穿插有关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的说明和议论,抓住这两条线索,就可以使一目了然,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

握课文主题。 抓住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1935年,作者经 过两个多月起早贪黑深人工厂调查了解,才写出这样真实的,所搜集的素材肯定很多,但不可能都一一写进去,只能选择有代表性的人、事,去反映旧中国包身工的悲惨生活,以及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残酷压榨劳动人民的罪行。可以让学生找出作者为了表现这一主题,都选取了哪些比较典型的环境、人物和事件?并思考为什么要选取这些材料? 品味语言。作者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语言,既能表现报告文学文学性的特点,也能更好的表现课文的主题。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丰富多变的句式,更使耐人寻味,引入深思。 这一部分,对于基础不太好的同学,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主要抓住作者描写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这一点,从课文中直接去找有关的语言,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作者用的这些语言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这样用等。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则可以直接从课文找到有关的好的句子,再引导学生加以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主题。 .思路突破案例 《包身工》是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的报告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比较特殊。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题目即 “包身工”三个字入手去总体分析课文。教师可以将熟悉课 文的程序放给学生在课前预习完成,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用包身工作题目?这三个字有什么含义,跟的主题有什么联系?在学生反

《包身工》教学案

《包身工》教学案 【预习思考】 1.本文题目是包身工,请根据课文内容给“包身工”下一个定义,并思考作者为什么要以包身工为题?题目和课文有什么关系? 2.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来反映包身工的生活?是如何组织的? 3.既然是一天的生活,为什么只写到五点钟上班就中断了呢?再看看课文,还有没有了?4.作者除了写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外,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删除可以吗? 5.包身工过着怎样的悲惨生活,课文中有哪些提示?为什么要受这样深重的苦难? 6.文章实际写了两部分内容,即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关于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的议论和说明。这两部分是穿插进行,有机结合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若将其分开可以吗? 7.分析一下打杂的怎样给芦柴棒“医”病?把第18段中描写打杂的虐待芦柴棒的主要动词找出来,并体会它们的作用。 一、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是采用文学手段及时地反映真人真事的一种新闻文体,它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以文学手段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是文学创作的“轻骑兵”。 其特点有: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 二、走近作者 夏衍(1900-1995),原名沈端先,浙江人。现代剧作家,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主要进行话剧创作和电影创作。 1915年入浙江甲种工业学校。1919年,参与创办并编辑《浙江新潮》,开始走上文学道路。1920年毕业后赴日本留学,接受马克思主义,参加日本左翼运动。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在上海从事工人运动及翻译工作,译有高尔基的《母亲》等名著。1929年,与郑伯奇等组织上海艺术社,首先提出“普罗列塔利亚戏剧”的口号,开展无产阶级戏剧活动。1930年加入“左联”,当选为“左联”执委。1933年后,任中共上海文委成员。电影组组长,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开拓者、领导者。 创作有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对30年代进步文艺产生巨大影响。1994年10月,国务院授予“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 《包身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报告文学作品。 【社会背景】 作品反映了1932年“一·二八”事变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这时期的社会背景有几个特点: 1、帝国主义入侵加剧:1929年末,在世界范围内爆发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为了转嫁损失和度过难关,资本主义各国纷纷加强对外掠夺。日本政府迅速法西斯化,加紧了侵占我国的步伐。1931年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我国东北后,又于1932年在上海发动“一·二八”战争。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经济的掠夺。 2、农村经济破产: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促使我国农村更加破败,又加连年水旱灾荒,东部沿海地区大批破产农民涌向城市谋生,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提供了廉价劳动力。在这种情况下,每年有大批饥饿的农村少女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

包身工导学案教师版

《包身工》导学案 【预习提纲】 【学习目标】 1、掌握报告文学的特点,懂得区别新闻和报告文学。 2、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互相勾结,残酷压榨我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3、学习本文“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体会文中内涵丰富、情感充实的句子。 4、在学完本文后,能由此深入思考现实问题,关注弱势群体。 【新闻链接】 2007年5月,山西洪洞警方破获一起黑砖场虐工案,当时共解救出31名民工,其中有多名智障人员。事情经过媒体报道之后震惊全国,也引起中央高度重视,胡锦涛、温家宝等亲自作出批示严查。 6月,河南、山西的公安机关展开“打击拐骗强制他人劳动专项行动”,共从各地的黑砖窑中解救被强制劳动的群众超过500人。 6月16日,洪洞“黑砖窑”一案中的主犯、工头衡庭汉被抓获,在随后的审判中被判处无期徒刑,砖窑场主王兵兵被判处有期徒刑九年;而打死一名工人的打手赵延兵则被判处死刑。 【作者简介】 夏衍(1900~1995年)作家、剧作家。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1915年入浙江甲种工业学校。1919年,参与创办并编辑《浙江新潮》,开始走上文学道路。1920年毕业后赴日本留学,接受马克思主义,参加日本左翼运动。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在上海从事工人运动及翻译工作,译有高尔基的《母亲》等名著。1929年,与郑伯奇等组织上海艺术社,首先提出“普罗列塔利亚戏剧”的口号,开展无产阶级戏剧活动。1930年加入“左联”,当选为“左联”执委。1933年后,任中共上海文委成员。电影组组长,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开拓者、领导者。 创作有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对30年代进步文艺产生巨大影响。1994年10月,国务院授予“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 【社会背景】 作品反映了1932年“一·二八”事变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这时期的社会背景有几个特点: 1、帝国主义入侵加剧:1929年末,在世界范围内爆发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为了转嫁损失和度过难关,资本主义各国纷纷加强对外掠夺。日本政府迅速法西斯化,加紧了侵占我国

包身工导学案学生版

【学习目标】 1、认识了解“报告文学”这一文体。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3、抓住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把握文章的结构线索,领会文章的主旨。 【自主学习】 1 夏衍原名沈端先,浙江省杭州市人。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作品很多,著名的有话剧剧本《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并把小说《祝福》和《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剧本。 2.文体知识:报告文学是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等的总称。报告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能迅速及时地“报告”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事件、问题及其发展趋势。因为它是“报告”,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具有真实性;因为它是“文学”,又要求所反映的真人真事要有典型性,并允许一定“艺术加工,具有文学性。3、写作背景:本文是作者于1935年,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实际考察之后写出来的1936年春发表在《光明》(左联机关刊物、沈起予主编)的创刊号上它所反映的是“一二·八”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个时期国统区的黑暗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农民生活极为痛苦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妇女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的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这篇文章针对帝国主义这种残暴掠夺进行了有力地揭发和严厉的抨击,它对于动员人民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起了一定的作用。 4、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横七竖八蠕动儒子牛蜂涌而至 B.生死由天嘈杂执拗不假思索 C.血肉之驱见机反射生杀予夺 D.步履蹒跚声吟欧打草煎人命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看着这种________小姑娘营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 ②当听到要写时传祥时,老人就挺激动,同时也有些________:“现在实实在在干活,本本分分做人还时兴吗?你写劳模还有人看吗?” ③火箭渐渐变成一个小亮点,穿出大气层,在人们的________中消失。 ④一本只有几十页的小书,居然附有占满两页纸的________表,这可真令人深思。 A.喂养黯然视觉勘误 B.饲养黯然视野勘误 C.饲养暗然视野刊误 D.喂养暗然视觉刊误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读完这篇文章,包身工遭受的各种非人的待遇,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 B.周星驰独立执导电影后,天马行空 ....地开始了自己的独角戏,从《少林足球》到《功夫》再到《长江七号》,一切都以自己的意愿来摆布电影中所有的元素。 C.魔兽霍华德对大鲨鱼奥尼尔视若兄长,他也上行下效 ....地接过了奥尼尔联盟搞笑大师的重担。抵达新奥尔良后,他还自愿担任新奥尔良当地一家爵士乐电台全明星主题歌的领唱。 D.一段时间里,只有群众出版社不绝如缕 ....地继续做着类似的工作,也难以给读者带来惊喜。直到最近几年,才有些出版社重新开始投身此领域,于是2008年推理小说出版的新高潮如期而至。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包身工》导学案(学生版)

课题: 11. 包身工 主备:刘开胜审核:班级组别姓名 【学习目的】 1.了解报告文学的新闻性和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 2.理清文章的线索,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学习课文点面结合和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写法; 4.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了解文章的价值和影响。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简介报告文学及写作背景 1.报告文学属于边缘文体,它脱胎于新闻,又具有一定的文学性,是新闻性与文学性的高度融合。 2.写作背景:20世纪30年代,旧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的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农民生活极为痛苦。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妇女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的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这篇文章针对帝国主义这种残暴掠夺进行了有力地揭发和严厉的抨击,它对于动员人民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起了一定的作用。 3.作者简介:《包身工》的作者是夏衍,原名沈乃熙,他是现代著名的剧作家,曾创作了《赛金花》《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著名剧作,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剧本《祝福》《林家铺子》等。 三.预习课文 1.读课文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蠕动( ) 拎着( ) 弄堂( ) 游说( ) 抹( ) 辊( ) 执拗( ) 簿子( ) 籼米( ) 莴苣( ) 揩地板( ) 搽粉( ) 蹒跚( ) 骷髅( ) 谄媚( ) 怔住( ) 锭子( ) 3.解释词语: 怜悯:气烘烘: 虐待:虎虎: 会心:生杀予夺: 四、合作探究 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包身工》导学案人教版新教材 优质课比赛一等奖

《包身工》导学案 【学习任务】 1、梳理归纳,体察劳动人民疾苦 2、研讨探究,了解作品写作特点 3、观照现实,思考中国革命意义 【知识链接】 一、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以文学手段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是速写、特写、文艺通讯的总称。其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报告文学往往像新闻通讯一样,善于以最快的速度,把生活中刚发生的激动人心的事件及时传达给读者。报告文学之所以受读者欢迎,就在于它能把握时代的脉搏,把群众关心的现实情况迅速地反映出来,发挥“文学轻骑兵”的作用。 报告文学不能像小说那样虚构人物、情节,它必须以现实中的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写真纪实是它的重要特征。报告文学不能像新闻报道那样,只有事件梗概,它必须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必须有生动的形象化的细节描写。 二、创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于1935年,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实际考察之后写出来的。1936年,发表在《光明》(左联机关刊物,沈起予主编)的创刊号上。它所反映的是“一·二八”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农民生活极为痛苦。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妇女被诱骗到上海来做包身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日本资本家为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地雇佣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这篇文章以铁一般的事实,生动地记载了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课前预习】

1、绘制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思维形象化的方法,意在化繁为简,以简驭繁。思维导图包含六大核心要素:中心图、线条、关键词、图像、颜色、结构。 假如你是纪录片《人间世》的导演,计划以《包身工》为脚本拍一集纪录片,来展现人间世态。你将选取哪些镜头呢?请用思维导图来确定你的选材。期待你的精彩作品! 2、品味艺术特色

吉林省吉林市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1课《包身工》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包身工》 夏衍 【学习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常识,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创作背景。 2、抓住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把握文章的结构线索,领会文章的主旨。 3、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4、联系时代背景,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把握作者对包身工的同情和对黑暗制度的谴责。【学习重点】 1、抓住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把握课文的线索。 2、理解本文选材和结构的特点,学习记叙、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学习难点】 把握文章典型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及语言特色。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两课时 【知识链接】 一、报告文学 1、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其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2、《包身工》是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二、作家作品 夏衍: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县人。著名剧作家、电影艺术家、社会活动家。早年留学日本,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主编《救亡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副刊。解放后,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等。曾写过许多作品,代表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剧本,并把小说《祝福》《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 三、创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于1935年,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实际考察之后写出来的。1936年,发表在《光明》(左联机关刊物,沈起予主编)的创刊号上。它所反映的是“一·二八”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

高一语文学案 4.11《包身工》(新人教版必修1)

新人教版必修一《包身工》精品学案 【学习过程】 知识突破 1.新课导入 课文篇幅较长,容量较大,且文章所反映的生活,与青少年学生有较大的距离,一是时间跨度大,一是生活领域相距较远,如何引导学生进人课文,身临其境,是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这篇课文可以采用下列方式: a.通过印发夏衍的《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或北京师范大学《高中语文选讲》中魏灏选辑的《夏衍谈“包身工”》,让学生了解写此文的目的,指导学生自学。 b.从题目入手,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解释一下“包身工”这三个字有什么特殊的意思,这样做能够让学生从总体上去把握课文内容。 2.课文研讨突破收集学生在预习课文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在给学生质疑的同时也可以设疑,按课文前后顺序整理出来。 (1)理清本文的线索。文章内容较长,看似杂乱无章,细加分析就会发现,本文有两条线索,即全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作为记叙的主线索,穿插有关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的说明和议论,抓住这两条线索,就可以使文章一目了然,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题。 (2)抓住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1935年,作者经过两个多月起早贪黑深人工厂调查了解,才写出这样真实的文章,所搜集的素材肯定很多,但不可能都—一写进去,只能选择有代表性的人、事,去反映旧中国包身工的悲惨生活,以及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残酷压榨劳动人民的罪行。可以让学生找出作者为了表现这一主题,都选取了哪些比较典型的环境、人物和事件?并思考为什么要选取这些材料? (明确:作者将包身工的生活凝结在一天中,可以让读者想到这一天的生活即是她们所有生活的缩影,她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只要还有一口气在,还能工作,就得过这种猪狗不如的生活。典型环境如包身工起床、吃饭、上工三个具体场面描写;典型人物主要有两种:一是包身工,如芦柴棒、小福子等,一是压迫和剥削包身工的带工老板、老板娘、拿莫温等。典型事件如芦柴棒医病、小福子挨打等。作者所描写的这些,并没有一个完整的人物和事件,但是却能让读者深刻地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 (3)品味语言。作者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语言,既能表现报告文学文学性的特点,也能更好的表现课文的主题。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丰富多变的句式,更使文章耐人寻味,引入深思。

包身工导学案及答案

《包身工》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特征,培养阅读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3、了解包身工的苦难生活,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本质,培养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重点难点】 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学法指导】 找出课文中标示线索的词句;筛选课文信息,进行整体归纳。反复诵读文章,提取关键语句;品析重要语句,联系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夏衍(1900——1995),原名沈端先。优秀剧作家,戏剧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主要进行话剧和电影创作,长期而多方面从事创作实践。着名的电影剧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并改编鲁迅的《祝福》、茅盾的《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 2.背景资料: 《包身工》于1936年发表在左联机关刊物《光明》创刊号上。它反映的是1932年“一? 二八”事变前后到抗日战争前夕这一时期的社会现实。这个时期,民不聊生,军阀混战,列强的经济入侵日益加剧。中国的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和天灾的影响,农民生活极为痛苦。在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的农村,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村女孩沦为了包身工。“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的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这就是包身工产生的时代背景。3.关于报告文学: 1、《包身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报告文学作品。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它是一种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品种。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报告文学”的主要特点:新闻性、文学性。 2、报告文学的一般结构: (1)借用一般情节小说的结构形式,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借用一般散文“以线穿珠”的结构式,依靠主题思想的论述来直接组合互不相关的材料。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1.浏览课文,给下列字词注音。 蠕.动( ) 猪猡.()惺忪 ..()拎.着( ) 弄.堂( ) 游说.( ) 抹.( ) 辊.( ) 汀.()执拗.( ) 簿.子( ) 轧.() 籼.米( ) 莴苣 ..( ) 揩.地板( ) 搽.粉( )

包身工导学案

包身工导学案

————————————————————————————————作者:————————————————————————————————日期: ?

《包身工》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理解文中有关语句的概括作用 3、认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的反人道本质,接受情感教育 【学习重难点】 1、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2、典型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语言特色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回忆已学课文《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文章体裁:报告文学 《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其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二、作家及作品写作背景介绍 夏衍:原名沈乃熙,号端先,浙江杭县人。著名剧作家、电影艺术家、社会活动家。早年留学日本,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主编《救亡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副刊。解放后,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等。曾写过许多作品,代表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剧本,并把小说《祝福》《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 本文是作者于1935年,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实际考察之后写出来的,1936年春发表在《光明》的创刊号上,它所反映的是“一二·八”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个时期国统区的黑暗,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农民生活极为痛苦,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妇女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的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这篇文章针对帝国主义这种残暴掠夺进行了有力地揭发和严厉的抨击,它对于动员人民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起了一定的作用。 三、初读课文,掌握字词,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与结构 (一)字词正音 蠕动(rú)拎着(līng) 弄堂(lòng)猪猡luó执拗(niù) 簿子(bù) 籼米(xiān)莴苣(wōjù)揩地板(kāi) 搽粉(chá)蹒跚(pán shān) 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