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课《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有答案)

3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 23 课《记承天寺夜游》导

学案(有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学习任务】

1、掌握生字“藻荇”“竹柏”“寝”的读音,理解记忆“念”“相与”“步”“盖” “但”“耳”等词语的含义或用法,进一步学习积累文言字词的基本方法。

2、欣赏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其妙处。

3、结合写作背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游记类文章的写法。

【知识储备】

1、关于文体知识

2、关于苏轼

3、关于写作背景

【自主学习】

1.本文选自《 》,作者是________,字 ,号 ,眉州眉山人, (朝代)著名 、 。他与其父 ,其弟 合称“三苏”, 同为“ ”之列。他的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开创了 词 风。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欣然( )未寝( )藻荇( )竹柏( )朗读课文,

3、划出下列句子的停顿节奏。

(1)念无与为乐者

(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结合课下注释和查阅古汉语字典,词典,解释下列加粗词语。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 )寻张怀民( )

相与步于中庭( )盖竹柏影也( )水中藻荇交横(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

5、结合课下注释和查阅古汉语字典,词典疏通文章大意,并翻译下列句子。、翻译下 列句子。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合作学习】

1、探究积累下列文言实词的意义。

(1)古今异义

但步

(2)一词多义

行(斗折蛇行欣然起行)

(3)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

2、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从标题看这篇文章属于游记类文章,那么这篇游记作者主要记录下了什么时间到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情?

(2)文中描写庭院月色着力表现了月色的什么特点?作者仅用了十八个字就为我们创造出了一个如诗如画的意境,你能说说这句写景的妙处吗?

(3)苏轼的朋友很多,为何独寻张怀民?

(4)月色竹柏处处皆有,可谓是普通至极,为何此处的月光与竹柏分外令人动情?作者真是闲人吗?“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巩固强化】

1、解释加粗的词。

①念无与为乐者()②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

③怀民亦未寝()④水中藻荇交横()

⑤欣然起行()⑥如吾两人者耳()

⑦月色入户()⑧盖竹柏影也()

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

【中考链接】

【甲】

记承天寺夜游(略)

【乙】

方山子传(节选)

苏轼

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

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④宗:尊崇,敬仰。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

2 正 1、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1)遂至承天寺( )

(2)相与步于中庭( )

(3)余告之故( )( )

2、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过岐亭 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B.适见焉 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D.问余所以至此者 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1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 分)

俯 而 不 答仰 而 笑 呼余宿 其 家

13.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 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 别是什么?(4 分)

附答案:

一、自主学习部分

1、《苏轼文集》、苏轼、子瞻、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洵、苏辙、唐宋八 大家、豪放派。

2、xīn qǐn zǎo xìng bǎi

3、 (1)念︳无与为乐者(2)遂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3)盖竹柏影也何(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高兴的样子 想 于是、 就 找 一同、共同 表示推测 泛指水草 只是 罢了。

5、 (1)我脱了衣服想睡觉 时,只见月光照入门内,我高兴地起来行走。(2)想到没有与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就到 承天寺去找张怀民。(3)庭院中的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 有 像藻、荇似的水草纵横交叉,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二、合作学习部分

1、(1)但(古义:只是 今义:但是,表转折) (2)行(爬行 动身、行走) (3) 步(名词作动词:散步、行走) 、(1)记叙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承天寺的庭院欣 赏的是月下美景,同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同时也呈现出自嘲、自解、自慰的乐 观心态。(2)空明澄澈。这句话比喻传神,作者将月色当做水来描写,将月下的竹柏的影 子当做是水中的藻荇,虽未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可谓神来之笔。同时皎洁 的月光与朦胧的月影、寂静的庭院构成一幅幽静澄清的淡雅画面,创造出了一个冰清玉洁的 世界。(3)因为二人是好友,关系甚笃,且都是被贬黄洲可谓“志同道合”的朋友,从 “怀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可以看出。(4)月照庭院,树影摇曳,本是寻常得不能再寻常 的景观,然而在作者的眼中却是如此的充满诗情画意,这是只有闲人才会有的“闲情” 因 为他们同是被贬之人才会结伴夜游,也因为他们都怀有“闲情”才能欣赏到如此美妙的庭院 月色。不是,含有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三、巩固强化部分

1、想、只是、睡觉、泛指水草、高兴的样子、罢了、门、表示推测

2、(1)庭院中的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 草纵横交叉,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2)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一夜没有竹子

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4、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答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即可给分);

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答出如何巧喻月色得分,答出表现的心情,言之成理得分)

中考链接部分1、(1)遂:于是,就(2)相与:一同,共同(3)之:他故:缘故,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