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标志物

心肌标志物
心肌标志物

2 心脏标志物

心脏标志物是指在心肌损伤、心肌梗死时由心肌细胞大量释放入血,可利用化学、免疫学技术进行定量检测,通过分析作为诊断AMI标志性依据的物质。心脏标志物可分为酶类标志物和蛋白类标志物。急性心肌梗死的酶类标志物主要包括: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门冬氨酸转移酶、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蛋白质类标志物主要包括: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质量、心肌肌钙蛋白。

2.1 AMI的酶类标志物心肌酶类标志物的敏感性对AMI早期诊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尤其是CK-MB的阳性结果比AST、LDH出现早,且特异性、敏感性也较AST、LDH高[1、5]。

2.1.1 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LDH)催化糖酵解的终反应,广泛分别于各组织中,测定总酶意义不大。LDH有5种同工酶,心肌细胞中主要是LDH1。LDH1增高主要见于急性心肌损伤,LDH1对于AMI发生24 h之后的诊断有帮助。AMI后8~18 h LDH1增高,在常用酶中升高最迟,高峰时间24~72 h,增高维持时间6~10 d。AMI 时同工酶分析LDH1/LDH2大于1时,对诊断AMI有重要临床价值。

2.1.2 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肌酸激酶(CK)催化磷酸肌酸生成的反应。磷酸肌酸含高能磷酸键,是肌肉收缩时

能量的直接来源,CK有3种同工酶(CK-MM、CK-MB和CK-BB),其中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细胞中。CK测定主要用于早期诊断AMI和溶酸疗效及判断疾病预后,特别对无Q波AMI。目前国外学者甚至认为酶学诊断AMI不需同时测许多酶,只单测CK-MB一项即可。

2.1.3 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AMI时升高幅度小于CK;恢复早于LDH,诊断价值很小。AST是1954年首个被应用于临床的心脏标志物[2],目前诊断AMI主张不包括AST测定。

2.2 AMI的蛋白类标志物

2.2.1 肌红蛋白肌红蛋白(MYO)是横纹肌组织特有的色素蛋白,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和心肌中,能可逆的与氧结合,在肌细胞内有储存和运氧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①MYO是AMI血清中最早出现的蛋白类标志物。AMI 发生后1小时即从受损心肌细胞释放入血,2~4 h血中明显增高。几乎所有的AMI在6~10 h MYO都升高。所以血清MYO正常可帮助排除AMI;②MYO在血清中清除迅速,发病24 h内即恢复正常。故MYO测定可帮助观察心肌有无再梗死及梗死区有无再扩展;③AMI患者MYO升高幅度和持续时间与梗死面积和心肌梗死程度呈正相关。一般心内膜下及大面积梗死,血清MYO升高可持续3~4 d,若MYO持续不降或者反而升高,或下降后又升高,均说明梗死区继续

扩大,心肌坏死加重或新的梗死发生;④MYO亦存在于骨骼肌,且由肾脏排泄清除,在骨骼损伤或肾功能障碍时可引起假阳性。因此用MYO诊断AMI时,应结合症状和病史。

2.2.2 CK-MB质量

CK-MB质量是指用免疫法测定CK-MB酶蛋白的量。利用酶的抗原性,通过抗原抗体反应直接测定酶的质量,代替免疫抑制法,提高了CK-MB诊断的准确性、敏感性和临床应用价值。AMI发生后3~8 h血中CK-MB升高,9~30 h达高峰,血中维持升高2~3 d。

2.2.3 心肌肌钙蛋白肌钙蛋白(Tn)是肌肉组织收缩的调节蛋白,Tn由3个亚单位(TnT、TnI和TnC)组成,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和心肌,在肌肉收缩和舒张中发挥作用。1987年首先报道测定心肌肌钙蛋白(cTn)用于诊断AMI。心肌细胞中的肌钙蛋白T(TnT)和肌钙蛋白I(TnI)是存在于心肌细胞中的收缩蛋白,对心肌坏死或损伤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尤其肌钙蛋白Ⅰ(TnI)在心肌中的含量为CK-MB的13倍,且骨骼肌中不表达,所以TnI诊断AMI 具有高敏感性、高特异性[1、6];cTnT和cTnI是目前心肌损伤最具特异性的标志物,用TnT诊断AMI,判断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预后的价值,已为临床公认[1、2]。资料显示:cTnT血中含量极低,在少量心肌坏死血中浓度可成百倍的快

速升高;cTnT在AMI发生后3~4 h血中升高,并能维持10 d或更长时间;cTnI在AMI发生后4 h可测到升高,峰值在14~18 h,血中维持升高5~10 d。

3 心脏标志物的选择

为了正确评价患者AMI的可能性及危险程度以及判断预后,根据患者发病的不同阶段、诊断目的,合理使用和认识各种标志物,加以选择是必要的。

3.1 早期标志物指在症状出现6 h内,血液中升高的标志物。包括有MYO、CK、CK-MB、cTnT、cTnI。MYO 在AMI后0.5~2 h可出现增高,为最早出现的标志物;CK、CK-MB在AMI后2~4 h出现升高测定,血清CK-MB是诊断AMI使用得最多的生化指标,但由于横纹肌肉内也有CK-MB来源,如肌病、横纹肌损伤时也可升高,其特异性受到限制[4];cTnT、cTnI在AMI后3~6 h出现升高。

3.2 中、晚期标志物:指症状发生后2~3 d或更长时间的患者的血液中升高的标志物。包括有:LDH及其同工酶、cTnT、cTnI。LDH及其同工酶维持升高6~10 d;cTnT维持升高10~15 d;cTnI维持升高5~10 d。

3.3 排除标志物诊为AMI的患者一般都收入监护病房。误诊的患者会造成经济浪费和精神负担,排除AMI 也非常重要。作为排除标志物的有:MYO和cTnT、cTnI。

标志物在症状出现早期为阴性者,一般可排除AMI;症状出现晚期MYO阴性不能排除AMI,在中晚期cTnT、cTnI不升高也不能完全排除AMI,必须结合病情判断。缺血性心脏病发作过程中MYO出现最早,CK-MB次之,cTnI最慢。MYO的心脏特异性虽然不高,但它的阴性结果可用于排除早期急性心梗,这说明了3种标志物的联合检测对冠心病的诊断、分型、危险分层和治疗有重要意义[7]。

3.4 确诊标志物指症状出现后6~12 h升高,并能维持异常升高几天,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的标志物。cTnT、cTnI是目前认为最好的确诊标志物,已成为诊断心肌损害特别是心肌梗死的“金标准”[1-4]。特别是cTnI对经CK-MB检测漏诊的AMI及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具有可靠的诊断价值,对AMI的病情监测及预后判断也要重要意义[4]。

4 小结

用于AMI临床检测的心脏生物标志物应该具有一定的诊断、危险性评价和预后估计的价值。心脏生物标志物的正确应用有助于明确诊断,避免漏诊、误诊或某些患者盲目住院;有助于避免其它更昂贵的检查,从而可以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2、3]。由于生物标志物只能反映疾病发展变化复杂过程的一部分,因此心脏生物标志物检测结果的解释应结合患者病理生理变化,心脏生物标志物的应用并不能完全替

代认真的临床观察、分析和判断[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