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参考资料

《现代教育技术》参考资料
《现代教育技术》参考资料

《现代教育技术》复习纲要

一、名词解释:(3个)

1、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是指在现代教育实践中形成的、以现代教育媒体、方法和教学设计等基本要素构成的综合体,本质上是指为了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所使用的物化形态技术和智能形态的技术。

突出“现代”是体现在:

(1)更多地注意探讨那些与现代科学技术有关的课题;

(2)充分利用众多的现代科技成果,作为传播教育信息的媒体,为教育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

(3)吸收科学和系统思维方法,使教育技术更有时代特色,更科学化、系统化。

2、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的需要,经过严格的教学设计,并以多媒体的表现方式和超文本结构制作而成的课程软件(教学应用软件)。

强调三个方面:过程设计(课件要融入过程),媒体特征(适当的媒体表现),工具选择(适用的技术工具)。

3、信息化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结构关系和活动程序。信息化教学模式是给予课堂的讲授式教学、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基于案例的教学模式、基于资源的自主学习、基于WebQuest网络探究学习、基于ICT的协作性学习、基于问题的研究性学习。

包括:授递式教学模式(基于多媒体课室)探究式教学模式(基于网络资源)协作式教学模式(基于课堂和虚拟社区)翻转课堂模式(基于微课)

4、数字化教育资源

是指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设计、形成、存储的支持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数字化资源,是信息化社会中特定的数字化资源的称谓,广义的数字化教育资源还包括数字化教学环境,即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软件。

5、教学视频

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的培养目标要求,用电视图像与声音去呈现教学内容,并且用电视录像技术进行记录、存储与重放的一种视听教材。

6、翻转课堂

是对基于印刷术的传统课堂教学结构与教学流程的彻底翻覆,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室转移给学生。

二、简答:(5个)

1、各种媒体素材的特点

文本:计算机屏幕上呈现的各种文字符号

表意、说明、概括;热字

简洁、要点、修饰

静图:矢量图形和点位图象

用于美术字、统计图、表现数值数据等,表现真实的画面、刻画复杂的细节

表胜于文,图胜于表,图文搭配,刻画复杂的细节

动画:由一幅幅动作连贯的图画制成的动态图象

模拟某些现象和过程,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动画都要有目的性,不能单纯为装饰而动

视频:经多媒体计算机处理过的电影、电视图象或数字化摄录制设备制作的影视图象表现真实的情景以及展示动态的发展变化的事物和现象

视频的内容表现力强,目的是突破重点和难点

声音:人声、音乐和音响

烘托气氛,创设情景,表现真实的事物或过程

有声无形

2、各种素材资源的获取方法

(1)一般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获取

以网页搜索为主的搜索引擎:Google:https://www.360docs.net/doc/dc4651669.html,百度:https://www.360docs.net/doc/dc4651669.html,

以FTP和P2P资源搜索为主的搜索引擎:迅雷、天网Maze、Grid FTP搜索引擎

(2)文本素材资源的获取

格式:DOC.TXT.PPT.PDF.XLS.wps.caj

获取方法:键盘输入、手写输入、语音输入、扫描印刷品、百度文库

获取案例:保存网页文本、下载电子文档

(3)图像资源的获取

格式:BMP.JPG.GIF.PNG.PSD

格式转换:画图、格式工厂、PS

获取方法:关键词搜索、分类搜索、高级搜索

扫描、摄影

软件抓取:SnagIt、HyperSnap

QQ:CTRL+ALT+A

Print Screen

从视频中截图图形:暴风影音 F5键

截取长图形:snagit

(4)视频资源的获取

格式:AVI.MPG.WMV.ASF.FLV.VOB

格式转换:格式工厂

获取方法:搜索:关键词搜索、分类搜索、高级搜索

下载:维棠、迅雷、电驴

转录:录像磁带转录; VCDdat文件—扩展名直接改为mpg; DVD: VOB文件,格式工厂

录制屏幕:ScreenFlash、 Screencast

编辑制作:绘声绘影、Premiere

(5)音频素材的获取

格式:WAV.MIDI.CDA格式.MP3.RA.WMA

获取:分类搜索、高级搜索

转换:格式工厂、Audition

WAV.MP3转MIDI:WIDI Recognition System Pro 3.0 汉化版

录制:录制MIC、录制电脑内部声音、录制其他声音

提取光盘中的声音、提取视频中的声音

录制转换:AVI MPEG WMV RM to MP3 Converter

网络音频下载

3、教学媒体的依据 P25

选择媒体要从教学媒体的功能与教学的需要等方面去考虑,一般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方面:

(1)依据教学目标:要分析媒体在完成某一特定的教学目标中所起的作用,选择具有相应功能的媒体。

(2)依据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决定着不同的媒体类型和内容的选择。

(3)依据教学对象: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认知能力和思维特点有很大差别,选用抽象的、综合的、比较的、概括的教育媒体内容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4)依据媒体的特点

(5)依据教学条件:包括资源状况、经济能力、师生技能、使用环境、管理水平等因素

4、多媒体教室的功能和作用

多媒体综合电教室的教学功能:实物投影

多媒体计算机演示教学

多种媒体组合教学

多媒体教室的教学应用:

利用计算机演示多媒体课件;

播放VCD、DVD、录像带等音像教学内容;

利用校园网或Internet网络,调出教学资料,扩展教学内容;

利用数字视频展示台将书稿、教材、图表、图片、实物以及教师即时书写的文字、画图投影到银幕上;

利用幻灯片、投影片等常规电教软件进行教学。

作用:便于教师利用多种媒体辅助教学活动;

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幼师,克服其局限性,优化教学过程,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质量效率;

能用于开展新型教学模式的教学试验与研究,深化教学改革;

利用多媒体教室,便于观摩示范教学,能扩大教学规模。

5、HICLASS的主要教学功能

广播教学:教师将屏幕内容或讲话声音传递给全体学生、部分学生或单个学生,实时广播包括屏幕广播和声音广播。屏幕广播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发挥黑板的作用,还可以插入各种精美图片、

音动频动画和图像,丰富黑板的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声音广播则使网络教室增添了

语言教学功能。

屏幕监视:教室可在自己机器上观看和检查网络上全体学生、某个小组学生或个别学生的屏幕信息。

教学示范:可以将指定学生的屏幕、声音广播给全体、部分或个别学生进行示范。

远程命令:可根据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要求学生机远程执行某种命令,达到相应的控制效果。

比如对学生机器进行锁定或解锁、关机或启动。

文件传送:教师机与学生机直接可以相互交流教学信息,发送课件、作业等。

6、电子白板的主要教学功能 P94

电子白板的常见八种用法:

屏幕批注,及时反馈;遮挡隐藏,分批呈现;拖放组合,灵活互动;重点放大,凸现重点;

过程回放,呈现脉络;模式切换,方便演示;智能绘图,提升效率;库存另存,积累资源。

(1)利用电子白板,可以多方位的展示教学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课件)

(2)在促进师生交互上,电子白板的交互性印发了师生进行有意义交流

(3)在教学资源方面,白板可储存性和共享性,促进了教学资源积累方式的变革

(4)在教学模式上,基于交互白板的课堂教学适应教和学的多种模式,实现教学结构和模式的多元化和多样化,实现了教和学方式的变革

(5)在教师专业发展领域,白板为教师培训和教研活动同样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平台、环境和工具

7、多媒体PPT软件的基本知识

多媒体PPT课件使用技巧

使用绘图笔: CTRL+P, CTRL+A E键清除笔迹

白屏与黑屏:W键与B键

幻灯片切换:N键、P键、空格键、回车键、上下左右键

Home、End、PageUp、PageDown、Backspace

编号+回车键

Esc或“-”键

ALT+TAB

重复上一动作(F4键)

8、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过程

(1)课题确定

(2)多媒体课件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确定;学习者特征的分析(原有的认知结构与能力)知识结构的设计;

媒体信息的选择(图、文、声);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策略的选择;诊断评价的设计

(3)多媒体课件的系统设计

包括软件结构与功能的设计、屏幕界面的设计、导航策略的设计、交互界面的设计、教学策略的设计等内容。

封面设计

屏幕设计:屏幕对象的布局、文字用语的选择、色彩的选用

结构设计:并列知识结构、层次知识结构、网状知识结构

交互设计:菜单交互、按钮交互、图标交互、窗口交互、对话框交互

①按钮②菜单③热字、热区④条件判断⑤文本输入

⑥移动物本、目标区域⑦限定时间⑧限定次数⑨按键

导航策略设计:检索导航、帮助导航、线索导航、浏览导航、书签导航

1)信息隐形 2)电子书签和电子笔记 3)减少链的数目 4)浏览图

5)安全返回 6)提供教学导向活动 7)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强调两点:课件融入教学或学习过程、适用的技术

(4)稿本的编写、素材的搜集与制作

脚本编写设计:课件的剧本。分两步文字稿本的创作和制作稿本的编写

(5)多媒体信息编辑加工合成

(6)教学预演、评测

基本操作:(1)创建课件页:新建文稿、选择版式、输入文本、格式化文本、调整文本位置(2)课件页的放映:幻灯片放映视图、“观看放映”命令

(3)编排与修改:插入剪贴画、选取模板

(4)创建交互:动作按钮链接、图形对象链接、热字链接、触发器、路径动画

(5)动画:自定义动画

(6)课件页的切换

三、论述:(1个)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相关话题

四、材料阅读与分析题:(1个)

当前国内基础教育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些材料的阅读与分析。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考试试卷(doc 9页)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考试试卷(doc 9页)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年第学期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考试卷十 考核形式:闭卷姓名:学号: 题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总分得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在标注刀具角度的正交平面参考系中,通过主切削刃上某一指定点,与主切削刃相切并垂直于该点基面的平面是。 2.使切削能持续进行以形成所需表面的运动称为_____ ______运动。 3.机床主轴回转误差的基本形式包括主轴径向圆跳动、角度摆动和__ _。 4.机械加工表面质量包括表面粗糙度、表面波度和

________ _________ 。 5.在机械加工中,自激震动的激振机理通常包括振型耦合原理、再生颤振原理和_______ _________。 6. 在标注刀具角度的正交平面参考系中,通过主切削刃上某一指定点,同时垂直于该点及面和切削平面的平面是。 7. 研磨可降低加工表面的粗糙度,但不能提高加工精度中的。 8. 机械加工中选择机床时,要求机床的尺寸规 格、、加工效率及等与工件本工序加工要求相适应。 9. 机械加工中定位基准与设计基准不重合时,工序尺寸及其偏差一般可利用进行计算获得。 10. 在车床上用两顶尖装夹加工细长轴时,工件会产生误差。 11. 切削加工45 钢时通常应采用类或类硬质合金刀具。 12.为减小加工表面的理论粗糙度, f 应。13.按工序的加工要求,工件应限制的自由度数未予限制的定位,称为。 二、判断题(正确的在括号内划“√”,错误在括号内划“×”,每空1分,共10分) 1.提高工艺系统薄弱环节的刚度,可以有效地提高工艺系统的刚度。() 2.金刚石刀具硬度很高,可用于加工淬火钢。()

现代教育技术作业

《蜀道难的课件制作》 课程名称:现代教育技术 系别::教师教育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行知二班 姓名:郭军 学号:44 注意事项 1.考生需将上述有关项目填写清楚 2.字迹要清楚,保持卷面清洁。 3.交卷时请将本答卷和题签一起上交,题签作为封面下一页装订。 论文试题 课程名称:现代教育技术考核类别:考察 课程类别: 专业选修考试形式: 作品加论文 使用范围:教师教育学院11级 要求: 一、论文题目。 选一节课,必须是你学习的本专业的课程,论文题目为:《XXX课的课件制作》 二、要求: 1、不少于2000字; 2、论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课件制作的目的意义。 3、第二部分,你所选课程的制作方法和过程;要求图文并茂(附制作过程中软件抓图)。

4、第三部分,制作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及应用了哪些制作软件。 三、评分标准: 1、优秀的标准:论文立意明确,观点正确,有独到见解;论述说理透彻,论据充分,逻辑性强,意见或建议对实际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和重要参考价值;文章层次清楚,条理清晰;语言流畅自然。 制作课件所用素材为自己制作,课件结构合理,交互性强,具有一定的艺术性,为独创课件。 2、良好的标准:论文立意较明确,观点正确;论述较透彻,逻辑性较强,意见和建议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文章层次较清楚,语言流畅,字数符合要求。 制作课件所用素材多数为自己制作,课件结构比较合理,交互性强,具有一定的艺术性,部分为独创课件。 3、中等的标准:论文立意较明确,观点基本正确;论据较充分,有一定逻辑性,能理论联系实际;文章层次较清楚,语言流畅,字数基本符合要求。 制作课件所用素材少数为自己制作,课件结构太简单,少量交互性,具有少量的艺术性,部分为独创课件。 4、及格的标准:论文立意较明确,有一定论述说理,逻辑性一般;文章有一定层次感,语言基本顺畅,字数基本符合要求。 制作课件所用素材少数为自己制作,课件结构混乱,无交互性,具有少量的艺术性,很少部分为独创课件。 5、不及格的标准:论文立意不明,有明显的错误观点和理念;论述说理不明白,文章层次混乱。课件为抄袭课件。 《蜀道难课的课件制作》 目的意义: 《蜀道难》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的一篇课文,内容主要是唐代诗歌。教学目 标是通过朗读把握诗歌丰富多彩的语言特点,领会诗歌奔放磅礴的气势和宏伟豪迈的情感基调,加深对李白诗歌特点的理解。 以往的课堂教学步骤的把握常常并不是很科学,老师有时完全不顾课堂节奏超时或者提前下课有时还是会发生,合理的备课是改善这一问题的关键之一,以此同时加入多媒体课件教学就会更好的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按时完成教学任务。伴随课件的教学,可以根据课件的播放板块、环节来调整教学的节奏,从而促进学生们积极的、主动的去学习,进而更好的提高学生的接受度、提升学习的效果。这就是多媒体课件存在并在课堂中应用的第二个意义所在。 传统的课堂主要是讲读、讲授法教学,教师总是沦为了所谓的“教书匠”,而并不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课堂上一节课的课堂容量又十分有限,这造成了学生学到的知识的局限性,除了应试以及“死嚼书本”外其他知识均不了解,以至于进入大学、社会之后成为真正的学习的“机器”,这样的结果往往是“丢了西瓜捡芝麻”,“顾此失彼”的。因此,在当今的现代化课堂中使用课件就有了更加丰富的用途。课件的应用能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增加我们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容量,课件中插入的视频、音乐、图片能加深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与学习,让学生在感官上受到熏陶与感染,更好的拓展、迁移、升华,课件的使用既让学生收获更多多元化的知识同时又对教学过程有促进和推动作用。 传统的课堂可能会出现死气沉沉的情况,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不注意听讲、不主动

我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

我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想、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重要意义不断的冲击着广大教育工作者。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和理念,以其先进独特的直观性、灵活性、实时性、立体化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青睐并对教育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现代教育技术已引起了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给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相应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因此,了解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研究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洞察其发展趋势,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以便在未来立于不败之地。 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理论和实践,即是指应用于教育领域的现代科学技术。它包括教育、教学中应用的现代技术手段,即现代教育媒体;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法,即传媒教学法;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系统方法,即教学设计这三方面。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思想,是以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的“融合”,达到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目的,它的本质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构建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及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现代教育技术的逐步普及与发展,为学科教学开拓了广阔的天地,在教学中有着积极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下: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形、色、声、像兼备的现代教学手段,常常如吸石般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这有利于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二、扩充知识信息量,促进教学内容的快速更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给学生的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观教学,加快了学生理解进程,相当于增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缩短了学生对同样内容的接受时间,可以高效率、高质量地将大量信息传递给学生,特别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相融合,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知识共享,最新知识的快速传播,有利于知识视野的拓宽。三、改变教育教学方法,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再是一个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与学习的主导者,他将成为学生个别化学习探索活动的辅导者与支持者。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用于教学就能解决传统教学方法中速度慢、范围窄的缺点,它具有速度快,知识信息量多而不乱、广而不泛的特点,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限内最大限度的传授知识培养出基础厚,知识面宽的全方位人才。四、对教学资源的传播和再利用起到了积极作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数字化教学材料,具有可以长久保存,可以通过网络技术或其它通讯手段广泛传播的特点,便于学生自学和教师交流。五、有力促进教学相长。现代媒体参与之后的课堂教学系统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信息的流向成为双向的,多维的,且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由此,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新颖活泼的教学方式很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和教师的交流。另外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教学的结合,实现了学生与教师的立体三维互动,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 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至今,虽然有长足的发展,但主要集中在城市和比较发达地区。特别是农村信息技术教育起步晚,发展缓慢,要达到普及和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很大距离。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带来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其中许多突出特点在实践中已显示了强大优势。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一个辨证的过程,在现代教育媒体开发与应用中

03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期末考试试题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期末考试 一、填空选择题(30分) 1.工序是指 。 2.剪切角增大,表明切削变形(增大,减少);当切削速度提高时,切削变形(增大,减少)。 3.当高速切削时,宜选用(高速钢,硬质合金)刀具;粗车钢时,应选用(YT5、YG6、 YT30)。 4.CA6140车床可加工 、 、 、 等四种螺纹。 5.不经修配与调整即能达到装配精度的方法称为(互换法、选配法)。 6.当主偏角增大时,刀具耐用度(增加,减少),当切削温度提高时,耐用度(增加、减少)。 7.在四种车刀中,转位车刀的切削性能(最好,最差);粗磨时应选择(硬,软)砂轮。 8.机床的基本参数包括 、 、 。 9.滚齿时,刀具与工件之间的相对运动称(成形运动、辅助运动)。滚斜齿与滚直齿的区别 在于多了一条(范成运动、附加运动)传动链。 10.衡量已加工表面质量的指标有 。 11.定位基准面和定位元件制造误差引起的定位误差称(基准不重合、基准位置)误差,工 件以平面定位时,可以不考虑(基准不重合、基准位置)误差。 12.测量误差是属于(系统、随机)误差,对误差影响最大的方向称 方向。 13.夹紧力的方向应与切削力方向(相同,相反),夹紧力的作用点应该(靠近,远离)工 件加工表面。 14.辅助支承可以消除(0、1、2)个自由度,限制同一自由度的定位称(完全定位、过定 位)。 15.磨削加工时,应选择(乳化液,切削油),为改善切削加工性,对不锈钢进行(退火, 淬火)处理。 二、端面车刀的切削部分的结构由哪些部分组成?绘图表示表示端面车刀的六个基本角度。 (8分) 三、金属切削过程的本质是什么?如何减少金属切削变形?(8分) 四、列出切削英制螺纹的运动方程式,并写出CA6140车床进给箱中增倍变速组的四种传动 比。(8分) 五、加工下述零件,要求保证孔的尺寸B =30+0.2,试画出尺寸链,并求工序尺寸L 。(8分) 六、磨一批d =12016 .0043.0φ--mm 销轴,工件尺寸呈正态分布,工件的平均尺寸X =11.974,均

机械加工专业类参考资料全

第一节基本概念 一.机械产品生产过程与机械加工工艺过程 (一)生产过程 从原材料到机械产品出厂的全部劳动过程。包括: 1)毛坯的制造 2)原材料的运输和保存 3)生产准备和技术准备 4)零件的机械加工及热处理 5)产品的装配、检验、试车、油漆、包装等。 直接生产过程: 被加工对象的尺寸、形状或性能、位置产生一定的变化。如:零件的机械加工、热处理、装配等。 间接生产过程: 不使加工对象产生直接变化。如:工装夹具的制造、工件的运输、设备的维护等。 (二)机械加工工艺过程 是生产过程的一部分,是对零件采用各种加工方法,直接用于改变毛坯的形状、尺寸、表面粗糙度以及力学物理性能,使之成为合格零件的全部劳动过程。 工艺:使各种原材料、半成品成为成品的方法和过程 工艺过程:在生产过程中,凡是改变生产对象的形状、尺寸、相对位置和性质等,使其成为成品和半成品的过程。

二.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组成 1.工序 一个或一组工人,在一台机床或一个工作地点对一个或同时对几个工件所连续完成的那一部分工艺过程。 划分工序的主要依据:工作地点是否改变和加工是否连续完成。 同一零件,同样的加工内容可以有不同的工序安排。 如图1-1所示的阶梯轴的加工: 加工内容: 1.加工小端面 2。小端面钻中心孔 3.加工大端面 4。大端面钻中心孔 5.车大端外圆 6。对大端倒角 7.车小端外圆 8。对小端倒角 9.精车外圆 10.铣键槽 11。去毛刺 工序方案1: 工序1:加工内容1到9——车床 工序2:加工内容10、11——铣床(手工去毛刺) 工序方案2: 图1-1 阶梯轴

工序1:加工内容1、2、7、8—加工小端 工序2:加工内容3、4、5、6—加工大端 工序3:加工内容9 工序4:加工内容10、11 工序方案3: 工序1:加工内容:1、2、3、4—铣两端面打中心孔 工序2:加工内容:5、6、7、8—仿形车外圆、倒角 工序3:加工内容:9—精车外圆 工序4:加工内容:1—铣键槽 工序5:加工内容:11—去毛刺 2.安装 如果在一个工序中要对工件进行几次装夹,则每次装夹下完成的那部分加工内容称为一个安装。 如图1-2为上例第一种工序安排中包含的安装: 图1-2 工序和安装 3.工位 在工件的一次安装中,通过分度(或移位)装置,使工件相对于机床床身变换加工位置,我们把每一个加工位置上的安装内容称为工位。一个安装中可能只有一个工位,也可能有几个工位。 如图1-3为一回转工作台加工孔,钻、扩、铰各为一个加工内容,装夹一次产生一个合格的零件。 该加工共有4个工位:装卸工件、钻孔、扩孔、铰孔,用于依次装夹中

2017福师《现代教育技术》在线作业二满分答案

福师《现代教育技术》在线作业二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一、单选题(共 35 道试题,共 70 分。) 1. 我国的电化教育萌芽于__B______。 A. 19世纪末 B. 20世纪20年代 C. 20世纪40年代 D. 20世纪60年代 2. 意义学习论的代表人物是( C ) A. 斯金纳 B. 布鲁纳 C. 奥苏贝尔 D. 乔姆斯基 3. 用录音机录制教材时,如果录音机上没有磁带选择开关,那么应使用___A_____录音。 A. 普通磁带 B. 钴带 C. 铬带 D. 金属带 4. 下列几种媒体中,___A_____是听觉媒体。 A. CD B. VCD C. LD D. DVD 5. 在一个校园内构建计算机网络,一般属于___A_____。 A. 局域网 B. 都市网 C. 广域网 D. 因特网 6. 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指( B ) A. 罗杰斯 B. 马斯洛 C. 布鲁纳 D. 乔姆斯基

7. ( B )是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 A. 教学设计 B. 教学策略 C. 教学目标 D. 教学大纲 8. “媒体是人体的延伸”是( D )的主要观点。 A. 乔姆斯基 B. 戴尔 C. 斯金纳 D. 麦克卢汉 9. 按照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的策略,老师不把教学内容___C_____告诉学生。 A. 全部 B. 间接 C. 直接 D. 逐步 10. 教学设计所面对的问题目标状态,是由( D )的要求和教材教学内容本身 的性质所决定的。 A. 学生 B. 教师 C. 教材 D. 教学大纲 11. ( B )环节要作的工作就是:使用评价的工具和方法对学生学习前的起点行 为进行分析,确定学生的准备状态。 A. 分析教学大纲 B. 分析学生特征 C. 制订教学目标 D. 实施教学评价 12. 社会学习理论的创立者是( A ) A. 班杜拉 B. 布鲁纳 C. 斯金纳 D. 桑代克 13. 用韦斯特莱传播理论解释教学过程,___C__是“把关人”。 A. 教材的编制者 B. 教学管理者

(完整版)《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推荐文档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切削时工件上形成的三个表面是已加工表面、过渡表面和待加工表面。 2.工件与刀具之间的相对运动称为切削运动,按其功用可分为主运动和进给运动,其中 建议收藏下载本文,以便随时学习! 主运动消耗功率最大。 3.在磨削过程中,磨料的脱落和破碎露出新的锋利磨粒,使砂轮保持良好的磨削能力的 特性称为砂轮的自锐性。 4.按照切削性能,高速钢可分为普通性能高速钢和高性能高速钢两种,超硬刀具材料主 要有陶瓷、金刚石和立方氮化硼三种 5.在CA6140车床上加工不同标准螺纹时,可以通过改变挂轮和离合器不同的离合状态 来实现。 6.CA6140上车圆锥面的方法有小滑板转位法、_尾座偏移法和靠模法。 7.外圆车刀的主偏角增加,背向力F p减少,进给力F f增大。 8.切削用量要素包括切削深度、进给量、切削速度三个。 9.加工脆性材料时,刀具切削力集中在刀尖附近,宜取较小的前角和后角。 10.在车削外圆时,切削力可以分解为三个垂直方向的分力,即主切削力,进给抗力和切深抗力,其中在切削过程中不作功的是切深抗力。 11.金刚石刀具不适合加工铁族金属材料,原因是金刚石的碳元素与铁原子有很强的化学亲和作用,使之转化成石墨,失去切削性能。 12.研磨可降低加工表面的粗糙度,但不能提高加工精度中的位置精度。 13.滚齿时,刀具与工件之间的相对运动称范成运动。滚斜齿与滚直齿的区别在于多了一条附加运动传动链。 14.为了防止机床运动发生干涉,在机床传动机构中,应设置互锁装置。 15.回转,转塔车床与车床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没有_尾座和丝杠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20分) 1、安装外车槽刀时,刀尖低于工件回转中心时,与其标注角度相比。其工作角度将会:( C ) A、前角不变,后角减小; B、前角变大,后角变小; C、前角变小,后角变大; D、前、后角均不变。 2、车外圆时,能使切屑流向工件待加工表面的几何要素是:(A ) A、刃倾角大于0°; B、刃倾角小于0°; C、前角大于0°; D、前角小于0°。 3、铣床夹具上的定位键是用来(B)。 A、使工件在夹具上定位 B、使夹具在机床上定位 C、使刀具对夹具定位 D、使夹具在机床上夹紧 4、下列机床中,只有主运动,没有进给运动的机床是( A ) A、拉床 B、插床 C、滚齿机 D、钻床 5、车削外圆时哪个切削分力消耗功率为零?( B ) A、主切削力; B、背向力; C、进给力; D、摩擦力。 6、在金属切削机加工中,下述哪一种运动是主运动( C ) A、铣削时工件的移动 B、钻削时钻头直线运动 C、磨削时砂轮的旋转运动 D、牛头刨床工作台的水平移动 7、控制积屑瘤生长的最有效途径是( A )

(完整word版)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复习资料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考查内容 一、名词解释 金属切除率:毛胚件经机械加工切削后,切去的重量与毛胚重量之比。 刀具磨钝标准:刀具磨损到一定限度就不能继续使用了,这个磨损限度称为刀具磨钝标准。 刀具使用寿命:刃磨后的刀具自开始切削直到磨损量达到磨钝标准为止的切削时间,称为刀具使用寿命。 磨销烧伤:由于磨削时的瞬时高温使工件表层局部组织发生变化,并在工件表面的某些部分出现氧化变色的现象。 工件的装夹:在机械加工过程中,为了保证加工精度,在加工前,应确定工件在机床上的位置,并固定好,以接受加工或检测。将工件在机床上或夹具中定位、夹紧的过程。 六点定位原理:欲使工件在空间处于完全确定的位置,必须选用与加工件相应的6个支承点来限制工件的6个自由度。 经济加工精度:在正常加工条件下(采用符合质量标准的设备、工艺装备和标准技术等级工人,不延长加工时间)下,该加工方法所能保证的加工精度。 加工精度:零件加工后的实际几何参数(尺寸、形状和相互位置)与理想几何参数的接近程度。 加工误差:零件加工后的实际几何尺参数(尺寸、形状和相互位置)与理想几何参数的偏离量。 :工艺能力等级是以工艺能力系数来表示的,即工艺能满足加工工艺能力系数C p =T/6σ 精度要求的程度。C p 工序:一个工人或一组工人,在一个工作地对同一工件或同时对几个工件所连续完成的那一部分工艺过程。 工步:在加工表面、切削刀具和切削用量都不变的情况下完成的工艺过程。 安装:工件经一次装夹后完成的那一部分工艺过程。 自激振动:在没有周期性外力(相对于切削系统而言)干扰下产生的振动运动。工艺过程:在生产过程中凡属直接改变生产对象尺寸、形状、物理化学性质以及相对位置关系的过程。 封闭环:尺寸链中凡属间接得到的尺寸称为封闭环。 时间定额:时间定额是完成一个工序所需的时间,它是劳动生产率指标。 工序尺寸:一定生产条件下规定生产一件产品或完成一道工序所消耗的时间。机械加工表面质量:是零件加工后的表面粗糙度与波度和表层物理、化学性质。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规定产品或零部件制造工艺过程和操作方法等的工艺文件称为工艺规程。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指采用金属切削工具或磨具来加工工件,使之达到所要求的形状尺寸,表面粗糙度和力学物理性能,成为合格零件的生产过程。 工艺基准:工艺过程中使用的基准

谈谈你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

谈谈你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 现代教育技术是指在现代教育实践中形成的、以现代教育媒体、方法和教学设计等基本要素构成的综合体。我认为它的主要作用就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德育方面现代教育媒体能用生动形象地具体事物将抽象的知识表现出来,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他们易于接受和理解,用现代教育媒体表现英雄、模范的光辉形象,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楷模,有利于良好的道德行为的养成。在教学方面,它为教师的教学和自身知识的提高搭建了一个学习的平台,同时它也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多样的信息资源,学生们可以通过电视、计算机网络教室等媒体学习到丰富多彩的的知识,充分调动多种感官,提高学习质量。列出你所了解的教育技术方面的网站,并简单介绍其特点. 1.h t t p://w w w.n r c c e.c o m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网 由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和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主要内容是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小学信息技术必修课、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比赛,最新信息、资料下载,相关链接等内容。 2.h t t p://w w w.m s i t21.c o m/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网 这个网站的主要特点是以教育信息化为突破口,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主要内容板块有新课程、硬件看台、软件交流、网络技术、网上教研、伢儿乐园、友谊链接等。网站给人以清新的感觉。

你认为教育技术教师应该为学科教学做哪些工作? 1.对一线学科教师进行有关实用信息技术的培训。如:flash.frontpage 等的使用与简单制作。 2.帮助学科教师实现教学设计及课件的制作与完善。 3.帮助学科教师搜集一些实用小软件、教育教学方面的信息与资料。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期末试题及答案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

名词解释 避免空走刀;或是车削完后把工件从原材料上切下来。(4.3) 表面质量:通过加工方法的控制,使零件获得不受损伤甚至有所增强的表面状态。包括表面的几何形状特征和表面的物理力学性能状态。 标注角度与工作角度刀具的标注角度是刀具制造和刃磨的依据,主要有:前角、后角、主偏角、副偏角和刃倾角。切削加工过程中,由于刀具安装位置的变化和进给运动的影响,使得参考平面坐标系的位置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了刀具实际角度与标注角度的不同。刀具在工作中的实际切削角度称为工作角度。 粗基准——未经过机械加工的定位基准称为粗基准。 常值系统误差当连续加工一批零件时,这类误差的大小和方向或是保持不变 刀具耐用度:是指刃磨后的刀具从开始切削至磨损量达到磨钝标准为止所用的切削时间 刀具标注后角:后刀面与切削平面之间的夹角 刀具标注前角:基面与前刀面的夹角 刀具寿命是指一把新刀具从开始投入使用直到报废为止的总切削时间 定位:使工件在机床或夹具中占有准确的位置。 定位基准在加工时,用以确定工件在机床上或夹具中正确位置所采用的基准 积屑瘤粘附到刀具的前刀面上靠近刀刃处,形成的一块很硬的楔状金属瘤,通常称为积屑瘤,也叫刀瘤, 机械加工工艺系统在机械加工中,由机床、刀具、夹具与被加工工件一起构成了一个实现某种加工方法的整体系统,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把工艺过程的有关内容,用工艺文件的形式写出来,称为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机械加工表面质量,是指零件在机械加工后被加工面的微观不平度,也叫粗糙度 精基准:用加工过的表面作定位基准,这种定位基准称为精基准。 基准:零件上用以确定其他点、线、面位置所依据的那些点、线、面。(2.2) 夹紧:在工件夹紧后用外力将其固定,使其在加工过程中保持定位位置不变的操作。 加工精度:零件加工后的实际几何参数和理想几何参数符合程度。加工误差:零件加工后的实际参数和理想几何参数的偏离程度。 金属的可焊性——指被焊金属在采用一定的焊接方法、焊接材料、工艺参数 及结构型式的条件下,获得优质焊接接头的难易程度。 金属的可锻性指金属接受锻压加工的难易程度。金属可锻性好,表明金属易于锻压成型。 分型面——两个铸型相互接触的表面,称为分型面。 过定位:也叫重复定位,指工件的某个自由度同时被一个以上的定位支撑点重复限制。 工步:在加工表面不变,加工刀具不变,切削用量不变的条件下所连续完成的那部分工序。 工序——机械加工过程中,一个或一组工人在一个工作地点,对一个或一组工件连续完成的那部分工艺过程,称为工序。 工序集中就是将零件的加工集中在少数几道工序中完成,每道工序加工的内容多 工序分散:工序数多而各工序的加工内容少 工序余量:相邻两工序的尺寸之差,也就是某道工序所切除的金属层厚度 工艺能力系数使公差δ和△随(6σ)之间有足够大的比值,这个比值Cp 工艺过程:在生产过程中凡是改变生产对象的形状、尺寸、位置和性质等使其成为成品或半成品的过程。工艺规程:人们把合理工艺过程的有关内容写成工艺文件的形式,用以指导生产这些工艺文件即为工艺规程。 工艺基准:在加工和装配中使用的基准。包括定位基准、度量基准、装配基准。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期末复习题

定位误差计算 1.有一批直径为0 d d δ-的轴,要铣一键槽,工件的定位方案如图所示(V 形块角度为90°),要保证尺寸m 和n 。试分别计算各定位方案中尺寸m 和n 的定位误差。 (a) (b) (c) 2.如图钻孔,保证A ,采用a)~d)四种方案,试分别进行定位误差分析(外圆50 01 .0-φ )。 3.如图同时钻两孔,采用b)~c)两种钻模,试分别进行定位误差分析。

4.钻直径为φ 10的孔,采用a )、b)两种定位方案,试分别计算定位误差。 【 a) b) 5.如图在工件上铣台阶面,保证工序尺寸A ,采用V 形块定位,试进行定位误差分析。 6.如图钻d 孔,保证同轴度要求,采用a)~d) 四种定位方式,试分别进行定位误差分析。 (其中900 = α,05.030±=φd )

8.图所示齿轮坯在V形块上定位插齿槽,要求保证工序尺寸H=+。已知:d=φ,D=φ35+。若不计内孔与外圆同轴度误差的影响,试求此工序的定位误差。 > 加工误差计算 1.在两台相同的自动车床上加工一批小轴的外圆,要求保证直径Φ11±,第一台加工1000 件,其直径尺寸按正态分布,平均值X 1=,均方差 σ 1=。第二台加工500件,其直径尺寸 也按正态分布,且X 2=,均方差 σ 2=。试求: (1)在同一图上画出两台机床加工的两批工件的尺寸分布图,并指出哪台机床的工序精度高 (2)计算并比较哪台机床的废品率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提出改进的办法。 注:

2. 态分布,分布中心的尺寸X =,均方根差σ=,求: (1)这批工件的废品率是多少 / (2)产生废品的原因是什么性质的误差 3. 在甲、乙两台机床上加工同一种零件,工序尺寸为50±。加工后对甲、乙机床加工的零件分别进行测量,结果均符合正态分布,甲机床加工零件的平均值 甲 =50,均方根偏差 甲 =,乙机床加工零件的平均值 乙=,均方根偏差 乙=, 试问: (1)在同一张图上画出甲、乙机床所加工零件尺寸分布曲线; (2)判断哪一台机床不合格品率高 (3)判断哪一台机床精度高 4. 加工一批尺寸为Φ的小轴外圆,若尺寸为正态分布,均方差σ=,公差带中点小于尺寸分布中心0.03mm 。试求:1)加工尺寸的常值系统误差、变值系统误差以及随机误差引起的尺寸分散范围2)计算这批零件的合格率及废品率 5.加工一批工件的内孔,其内孔直径设尺寸为 mm,若孔径尺寸服从正态分布,且分散范围等于公差值,分布中心与公差中心重合,试求1000个零件尺寸在 mm 之间的工件数量是多少 > 6. 镗孔公差T=,σ=,已知不能修复的废品率为%,试绘出正态分布曲线图,并求产品的合格率 X σ X σ025.25020.25Φ-Φ2503 .00+Φ

(完整word版)《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机械制造系统和制造技术简介 1.制造系统:制造过程及其所涉及的硬件,软件和人员组成的一个将制造资源转变为产品的有机体,称为制造系统。 2.制造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总是伴随着物料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的运动。 3.制造过程由技术准备,毛坯制造,机械加工,热处理,装配,质检,运输,储存等过程组成。 4.制造工艺过程:技术准备,机械加工,热处理,装配等一般称为制造工艺过程。 5.机械加工由若干工序组成。 6.机械加工中每一个工序又可分为安装,工位,工步,走刀等。 7.工序:一个工人在一个工作地点对一个工件连续完成的那一部分工艺过程。 8.安装:在一个工序中,工件在机床或夹具中每定位和加紧一次,称为一个安装。 9.工位:在工件一次安装中,通过分度装置使工件相对于机床床身改变加工位置每占据一个加工位置称为一个工位。 10.工步:在一个工序内,加工表面,切削刀具,切削速度和进给量都不变的情况下完成的加工内容称为工步。 11.走刀:切削刀具在加工表面切削一次所完成的加工内容。 12.按生产专业化程度不同可将生产分为三种类型:单件生产,成批生产,大量生产。 13.成批生产分小批生产,中批生产,大批生产。 14.机械加工的方法分为材料成型法,材料去除法,材料累加法。 15. 材料成型法是将不定形的原材料转化为所需要形状尺寸的产品的一种工艺方法。 16.材料成型工艺包括铸造,锻造,粉末冶金,连接成型。 17.影响铸件质量关键因素是液态金属流动性和在凝固过程中的收缩性。 18.常用铸造工艺有:普通砂型铸造,熔模铸造,金属型铸造,压力铸造,离心铸造,陶瓷铸造。 19.锻造工艺分自由锻造和模膛锻造。 20.粉末冶金分固相烧结和含液相烧结。 21.连接成型分可拆卸的连接和不可拆卸的连接(如焊接,粘接,卷边接和,铆接)。 22.材料去除成型加工包括传统的切削加工和特种加工。 23.金属切削加工的方法有车削,钻削,膛削,铣削,磨削,刨削。 24.切削运动可分主运动和进给运动。 25.主运动使刀具与工件产生相对运动,以切削工件上多余金属的基本运动。 26.进给运动不断将多余金属层投入切削,以保证切削连续进行的运动。(可以是一个或几个) 27.工件上三个不断变化的表面待加工表面,过渡表面(切削表面),已加工表面。 28.切削要素包括切削用量和切削层的几何参数。 29.切削用量是切削速度,进给量,背吃刀量的总称。 30.切削速度主运动的速度。 31.进给量在主运动一个循环内刀具与工件之间沿进给方向相对移动的距离。 32.背吃刀量工件上待加工表面和已加工表面件的垂直距离。

2020版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计划

( 工作计划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2020版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计划 The work plan has clear goals and specific steps to enhance work initiative, reduce blindness, and make work proceed in an orderly manner.

2020版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以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为着力点,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根本宗旨,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新教学思路,积极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研究,不断提高我校师生的信息素养与应用能力,使我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工作目标 1.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积极申报现代教育技术课题并开展研究。 2.继续完善学校教学资源库建设,规范应用,充分发挥校园网、学校广播的作用,为教育教学管理服务。

3.组织教师利用校园网络撰写教学博客,开展教学反思。为学校特色的继续发展奠定基础。 4.认真开展各种兴趣小组活动,指导学生进行计算机绘画,争取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 三、工作措施 1.加强资源配置,优化信息环境。 进一步加强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管理与应用,注重教育教学活动素材的积累。根据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要求,认真自查,并按要求添置相关的教育教学设备。 2.加强师生培训,提高信息素养。 继续组织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培训,强化使用效果。鼓励、引导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掌握相关技术利用网站、论坛、博客、电子信箱、qq等现代通讯媒体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与交流,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3.加强常规管理,提高信息化教育实效。 认真执行多媒体教室、电脑室及教师办公室等计算机使用制度

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复习提纲 教学过程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媒体、教学内容。 要素之间的关系:p102学习者分析、教学内容分析,p104教学媒体选择 数字化资源、教育资源(p46) 教学资源包括表示教学内容的信息、描述师生特性的信息、反映教学过程动态的信息等。 教学信息的数字化: 文字信息的数字化(直接输入、图形识别、语音识别)。 图形信息的数字化(图形获取:a,设备输入:扫描仪扫描、数码照相机拍摄。b,图片库与网上下载。常见格式:JPG)。 图像信息的数字化(动画图像、视频图像。常用格式:GIF、SWF,A VI、MPG)。 声音信息的数字化(录音、剪辑、MIDI制作、数字音频库、网上下载。常用格式:WA V、MP3)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领域(p8) 戴尔经验之塔理论(p7)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p3, p100) 传播模型(p101) 远程教育概念、主要特点、作用(p9)

教学设计的内容及特点(p102) 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p102) ?教学分析 ?制定教学策略 ?教学媒体选择 ?实施教学评价 信息、媒体、信息素养(p9、p12) 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开发(p76) 教育技术AECT94定义(p2) 信息检索的主要方法(p77) 信息技术与教育信息化(p15) 数码相机的特点以及传统相机的比较 传统相机感光平面所使用的是胶卷和胶片,拍摄的胶卷和胶片要经过冲洗才可以得到影像。数码相机中的感光芯片为光电转换元件简称CCD、CMOS,数码相机拍摄得到的影像是数字影像,可以在显示屏上直接看到或传输到电脑中进行观看和处理。 光圈、快门的组合运用 光圈的开口大小用f系数表示,基本的序列为:2、2.8 、4、5.6、8、11、16等,f系数数值越小,光圈开口越大。快门速度的排列序列为: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期末考试题

22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试题1) 一、填空选择题(30分) 1.刀具后角是指后刀面与切削平面间的夹角。 2.衡量切削变形的方法有变形系数与滑移系数两种,当切削速度提高时,切削变形减少(增加、减少)。 3.精车铸铁时应选用YG3;粗车钢时,应选用YT5。 4.当进给量增加时,切削力增加,切削温度增加。 5.粗磨时,应选择软砂轮,精磨时应选择紧密组织砂轮。 6.合理的刀具耐用度包括Tc与Tp两种。 7.转位车刀的切削性能比焊接车刀(好,差),粗加工孔时,应选择麻花钻刀具。 8.机床型号由字母与数字按一定规律排列组成,其中符号C代表车床 9.滚斜齿与滚直齿的区别在于多了一条附加运动传动链。滚齿时,刀具与工件之间的相对运动称成形运动。10.进行精加工时,应选择切削油,为改善切削加工性,对高碳钢材料应进行退火处理。 11.定位基准与工序基准不一致引起的定位误差称基准不重合误差,工件以平面定位时,可以不考虑基准位置误差。 12.机床制造误差是属于系统误差,一般工艺能力系数C p应不低于二级。 13.在常用三种夹紧机构中,增力特性最好的是螺旋机构,动作最快的是圆偏心机构。 14.一个浮动支承可以消除1个自由度,一个长的v型块可消除4个自由度。 15.工艺过程是指用机械加工方法直接改变原材料或毛坯的形状、尺寸和性能,使之成为合格零件的过程。 二、外圆车刀切削部分结构由哪些部分组成?绘图表示外圆车刀的六个基本角度。(8分) 外圆车刀的切削部分结构由前刀面、后刀面、付后刀面、主切削刃、付切削刃与刀尖组成。 六个基本角度是:r o、αo、kr、kr’、λs、αo’ 三、简述切削变形的变化规律,积屑瘤对变形有什么影响?(8分) 变形规律:r o↑,Λh↓;Vc↑,Λh↓;f↑,Λh↓;HB↑,Λh↓ 积屑瘤高度Hb↑,引起刀具前角增加,使Λh↓ 四、CA6140车床主传动系统如下所示,试列出正向转动时主传动路线及计算出最高转速与最低转速。(8分) 最高转速约1400r/min,最低转速约10r/min 五、什么叫刚度?机床刚度曲线有什么特点?(8分) 刚度是指切削力在加工表面法向分力,Fr与法向的变形Y的比值。 机床刚度曲线特点:刚度曲线不是直线;加载与卸载曲线不重合;载荷去除后,变形恢复不到起点。 六、加工下述零件,以B面定位,加工表面A,保证尺寸10+0.2mm,试画出尺寸链并求出工序尺寸L及公差。(8 分) L=0 0.1 mm 七、在一圆环形工件上铣键槽,用心轴定位,要求保证尺寸34.8-0.16mm,试计算定位误差并分析这种定位是否可行。(8分)

期末作业《现代教育技术》

期末作业考核 《现代教育技术》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教育技术 答: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上述定义明确地指出了教育技术的两个研究对象(学习过程、学习资源)和五个研究领域(设计、开发、运用、管理与评价)。 2.教学媒体 答:教学媒体包括教与学两方面的媒体,它是在教/学活动中,传递、承载和控制教育、教学信息的载体或中介,是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文件传送协议FTP 答:文件传送协议FTP文件传送协议FTP是Internet传统的服务之一,它也是Internet的一种标准协议。这一协议使用户能在联网的计算机之间传送文件,使用FTP几乎可以传送任何类型的正文文件、二进制文件、图像文件、声音文件、数据压缩文件等,因此FTP文件传输已成为Internet上传递文件的最主要方法。目前FTP软件很多,常用的有Leapftp,Cuteftp等。 4.网络教室 答:网络教室是指在一个物理教室范围内的计算机局域网,主要服务于课堂教学。 5.电子邮件 答:电子邮件是一种通过计算机网络与其他用户进行联系的现代化通讯手段,它是Internet上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服务,是Internet最重要、最基本的应用。 6.研究性学习 答: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教育技术的内涵? 答:教育技术的内涵:(1)“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是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的对象(2)系统方法是教育技术的核心;(3)教育技术的根本目的是追求教育的最优化。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期末考试试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 在标注刀具角度的正交平面参考系中,通过主切削刃上某一指定点,同时垂直于该点基面和切削平面的平面是。 2. 研磨可降低加工表面的粗糙度,但不能提高加工精度中的精度。 3. 机床主轴回转误差的基本形式包括主轴径角度摆动、轴线窜动和。 4. 机械加工表面质量包括表面粗糙度、和表面层物理机械性能的变化。 5. 在机械加工中,自激振动的激振机理通常包括负摩擦颤振原理、再生颤振原理和 。 6. 机械加工中选择机床时,要求机床的尺寸规格、加工效率及等与工件本工序加工要求相适应。 7. 机械加工中定位基准与设计基准不重合时,工序尺寸及其偏差一般可利用进行计算获得。 8. 在车床上用两顶尖装夹加工细长轴时,工件会产生误差。 9. 切削加工45钢时通常应采用类或YW类硬质合金刀具。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 工序分散 2. 刀具标注后角 3. 砂轮的组织 4. 工序余量 5. 工艺规程 三、单项选择题(选择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入括号,每小题1分,共10分 1. 精基准的主要作用是()。 A. 保证技术要求 B. 便于实现粗基准 C. 尽快加工出精基准 D. 便于选择精基准 2. 夹具精度一般是零件精度的() A. 1/3~1/5 B. 1/2 C. 相同 D. 1/10 3. 从概念上讲加工经济精度是指() A.成本最低的加工精度 B.正常加工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加工精度 C.不计成本的加工精度 D. 最大生产率的加工精度 4. 控制积屑瘤生长的最有效途径是() A. 改变切削速度 B. 改变切削深度 C. 改变进给速度 D. 使用切削液 5. 在麻花钻头的后刀面上磨出分屑槽的主要目的是()。 A.利于排屑及切削液的注入 B.加大前角,以减小切削变形 C. 减小与孔壁的摩擦 D. 降低轴向力 6. 自为基准是以加工面本身为精基准,多用于精加工工序,这是为了()。 A. 保证符合基准重合原则 B. 保证符合基准统一原则 C. 保证加工面的余量小而均匀D 保证加工的形状和位置精度 7. 在切削铸铁时,最常见的切屑类型是()。 A.带状切屑B. 挤裂切屑C. 单元切屑D.崩碎切屑 8.()加工是一种容易引起工件表面金相组织变化的加工方法。 A.车削B.铣削C.磨削D 钻削 9. 在切削用量三要素中,()对切削力的影响程度最大。 A.切削速度 B.进给量 C.背吃刀量 D.三个同样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试题及答案56130

1.刀具后角是指后刀面与切削平面间的夹角。 3.精车铸铁时应选用(YG3);粗车钢时,应选用(YT5)。 4.当进给量增加时,切削力(增加),切削温度(增加)。 8.机床型号由字母与数字按一定规律排列组成,其中符号C代表(车床)。 11.定位基准与工序基准不一致引起的定位误差称(基准不重合)误差,工件以平面定位时,可以不考虑(基准位置)误差。 12.机床制造误差是属于(系统)误差,一般工艺能力系数C p应不低于(二级)。 15.工艺过程是指用机械加工方法直接改变原材料或毛坯的形状、尺寸和性能,使之成为合格零件的过程。 一、简述切削变形的变化规律,积屑瘤对变形有什么影响?(8分) 变形规律:ro↑,Λh↓;Vc↑,Λh↓;f↑, Λh↓; HB↑, Λh↓ 积屑瘤高度Hb↑,引起刀具前角增加,使Λh↓ 六、加工下述零件,以B面定位,加工表面A,保证尺寸10+0.2mm,试画出尺寸链并求出工序尺寸L及公差。(8分) L=mm 2201.0- 九、在六角自动车床上加工一批18 03 .0 08 .0 φ+-mm滚子,用抽样检验并计算得到全部工件的平均尺寸为Φ17.979mm,均方根偏差为0.04mm,求尺寸分散范围与废品率。 尺寸分散范围:17.859-18.099mm 废品率: 17.3% 1.工序是指一个工人在一台机床上对一个(或多个)零件所连续完成的那部分工艺过程。 2.剪切角增大,表明切削变形(减少);当切削速度提高时,切削变形(减少)。 3.当高速切削时,宜选用(硬质合金)刀具;粗车钢时,应选用(YT5)。 4.CA6140车床可加工公制,英制,模数和径节等四种螺纹。 5.不经修配与调整即能达到装配精度的方法称为(互换法)。 6.当主偏角增大时,刀具耐用度(减少),当切削温度提高时,耐用度(减少)。 11.定位基准面和定位元件制造误差引起的定位误差称(基准位置)误差,工件以平面定位时,可以不考虑(基准位置)误差。 12.测量误差是属于(随机)误差,对误差影响最大的方向称误差敏感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