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科护理技术操作规范11温箱使用

新生儿科护理技术操作规范11温箱使用
新生儿科护理技术操作规范11温箱使用

温箱使用法

一、目的

为婴儿创造一个温度和湿度均相适宜的环境,以保持患儿体温的恒定。

二、准备

1)物品准备:温箱、应检查其性能,保证安全,使用前做好清洁消毒工作,铺好箱内婴儿床,温箱内有温度计、湿度计。

2)患儿准备:患儿穿单衣或尿布。

三、操作方法

1)通过加水口加灭菌注射水至水位指示线,接通电源,打开电源开关,根据患儿情况,设置温箱温度,预热,以维持湿度在55%~65%。

2)温箱内温度达到设定值后,将患儿穿单衣或裹尿布后放置于温箱内,根据患儿体重及出生日龄调节适中温度。

3)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变化,定时测量体温,根据体温调节箱温,每次调节0.5~1.0℃,使患儿体温相对恒定,并作好记录。

1

4)一切护理操作应尽量在箱内进行,如喂奶、换尿布、清洁皮肤、观察病情及检查等。尽量少打开箱门,请随时关闭箱门。

四、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定期检查有无故障,如有漏电应立即拔除电源进行检修。

2)如温箱发出报警信号,应及时查找原因,妥善处理。

3)温箱避免放置在阳光直射,或取暖设备附近。

4)严禁骤然提高温箱温度。

5)工作人员入箱操作,检查,接触患儿前必须洗手,防止交叉感染。

6)保持温箱的清洁:A、温箱使用期间每日用清水擦一遍,若有奶渍、GS液等污渍应随时擦去。B、湿化器水箱用水每日更换一次,以免细菌滋生。C、使用中的温箱应每周更换1次,用过的温箱内外用消毒液彻底擦拭干净后再用清水擦干净备用。

7)患儿达到岀箱条件,抱出温箱,记录岀箱时间。关电源开关,切断电源,放掉水槽内的湿化水,用消毒液擦拭清洁温箱。

8)温箱机箱下面的空气净化垫每月清洗1次,若已破损应更换。

2

五、患儿出温箱条件

1)患儿体重达2000g或以上,体温正常。

2)在室温24~26℃的情况下,患儿穿衣在不加热的温箱内,,能维持正常体温。3)患儿在温箱内生活了1个月以上,体重虽不到2000g,但一般情况良好。

附:不同出生体重早产儿温箱温湿度参数

出生体重(g)

温度相对湿度35℃34℃33℃32℃

1000 初生10天内10天后3周内5周后

55%~65% 1500 —初生10天内10天后4周后

2000 —初生2天内2天后3周后

2500 ——初生2天内2天后

3

4

内儿科操作规范

内(儿)科操作规范 一、胸膜腔穿刺术 (一)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1)为明确胸腔积液的性质,需做胸腔穿刺抽液检查以助诊断; (2)对有大量积液或积气而产生肺压迫症状者,抽液减压以及脓胸患者须抽液进行治疗; (3)肺及胸膜腔病变,腔内注射药物局部治疗。 禁忌症:(1)穿刺部位有炎症、肿瘤、外伤; (2)有严重出血倾向、自发性气胸、大喀血、严重肺结核,肺气肿等。 (二)术前准备 1、了解、熟悉病人病情,做必要的体格检查。 2、与病人家属谈话,交代检查目的、大致过程、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应对措施,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3、准备器械:胸腔穿刺包、无菌胸腔引流管及引流瓶、皮肤消毒剂、麻醉剂、无菌棉签、手套、洞巾、注射器、纱布及胶布。 4、给患者测量血压,术者洗手,戴口罩、帽子。 (二)操作方法 1.嘱患者取坐位面向椅背,两前臂置于椅背上,前额伏于前

臂上。不能起床者可取半坐位,患侧前臂上举抱于枕部。 2. 穿刺点选在胸部叩诊实音最明显部位进行,胸液较多时一般常取肩胛线或腋后线第7~9 肋间;有时也选腋中线第6~7肋间或腋前线第5肋间为穿刺点。包裹性积液可结合X 线或超声检查确定,穿刺点用蘸甲紫(龙胆紫)的棉签在皮肤上标记。气胸抽气减压:一般选取患侧锁骨中线第2肋间偏外侧或腋中线4~5肋间。因为肋间神经及动静脉沿肋骨下缘走行,故应经肋骨上缘穿刺以避免损伤神经和血管。 3.常规消毒皮肤, 戴无菌手套,覆盖消毒洞巾。检查器械。 4.用2% 利多卡因在下一肋骨上缘的穿刺点自皮至胸膜壁层 胸腔积液穿刺体位

进行局部浸润麻醉。一手持纱布,另一手操作。麻醉时注意事项:1.麻醉剂字面向上,双人核对;2.针头勿与瓶口周围接触;3.注射之前将气泡排尽。 5.术者以左手示指与中指固定穿刺部位的皮肤,右手将穿刺针(针尾橡皮管用血管钳夹住)沿麻醉处肋骨上缘缓缓刺入,当针锋抵抗感突然消失时,示已穿过胸膜壁层,如未见胸水,可给予橡皮管一定负压,明确是否有胸水,取注射器接上橡皮管,松开血管钳,进行抽液。助手抽水,避免接触无菌器械,操作者固定穿刺针以防刺入过深损伤肺组织。记录液量并送检(常规、生化、免疫、病原学及病理检查等)。 6.抽液结束拔出穿刺针,覆盖无菌纱布,稍用力压迫片刻,消毒,用胶布固定后嘱患者静卧半小时,尽量保持伤口干燥。再次测量血压。

儿科技术操作规范流程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儿科技术操作规范流程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3-12-25T09:17:03.90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1期供稿作者:赵涛[导读] 儿科护士的培养比其他科室的普通护士难度大,技术要求高,风险系数大,家长的期望值高。赵涛(山东省聊城市妇幼保健院儿科 252000) 【关键词】儿科技术操作规范规程儿科护士儿科培训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1-0219-02 儿科护士的培养比其他科室的普通护士难度大,技术要求高,风险系数大,家长的期望值高。很多年轻护士进入临床工作时,往往不能按期使用,影响了临床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我科自2012年下半年开始针对科室的实际情况,制订了《儿科技术操作规范流程》,作为儿科科护士在日常工作的指南,规范了护士的工作流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具体做法介绍如下。 1 对象 儿科年轻新入护士30人,均为女性,年龄在19~25岁,本科学历5人,大专学历25人。 2 方法 2.1《儿科技术操作规范流程》的制订包括以下个方面:病人入院、出院工作流程、肺炎健康教育工作流程、护理人员交接班工作流程、静脉输液工作流、氧气雾化吸入工作流程等九项常用工作流程。 2.2《儿科技术操作规范流程》的实施 2.2.1护士人手一册的《儿科技术操作规范流程》,并根据《儿科技术操作规范流程》的内容展开学习。让她们对《儿科技术操作规范流程》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 2.2.2由护士长或总带教组织科内学习,按制订的操作流程进行统一的培训,要求每名护士要熟悉《儿科技术操作规范流程》的内容。 2.2.3实行分组练习及一对一带教,由科室有带教资格的老师分别带领一名年轻护士,以《儿科技术操作规范流程》为准则,遵循五环节:示范、观察、纠正、强化、考核等做好带教。 ①示范示范是按《儿科技术操作规范流程》的内容要求做给她们看,边示范边讲解,对操作的难点、重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加以强调。 ②观察观察即通过对她们各项操作的全过程进行观察,以了解她们对各项操作的掌握情况。帮助她们解决初次工作遇到的困境和心理障碍。一边观察她们操作一边进行记录,对做得不足的地方进行标注。 ③纠正纠正即根据观察她们工作的情况,总结做得好和做得不足的地方,然后对不足之处给予纠正。 ④强化强化即按照操作流程的要求坚持做下去,使对操作的掌握从熟悉到熟练,逐步达到规范要求,最终形成习惯。强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带教老师必须逼迫她们不断坚持去做,而且要根据科室的考核标准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绩效挂钩。 ⑤考核总带教经过一个月的时间对她们进行带教培训,对《儿科技术操作规范流程》的内容现场考核。 3 结果 培训一个月后进行现场考试合格人数为30人,合格率为100%。 4 讨论 4.1运用五个要素应用于儿科年轻护士的带教工作,把带教工作的重点放在至重培训过程的指导上,避免了盲目、随机的传统带教方式,提高了她们的带教质量,同时也提高了带教老师的带教理念,促进带教老师不断地、主动地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自身的理论和带教水平。 4.2规范了带教老师技术操作及专业语言: 《儿科技术操作规范流程》的使用,规范了带教老师技术操作及专业语言,增强她们专业知识对带教工作起良好的指导作用。是新护士学习和工作的指南和老师教学的依据,可有效缩短年轻科护士在儿科的角色转换。 4.3加快了年轻护士角色的转换:儿科的教学内容广泛,在校学习的内容分散、粗浅,实习时实际操作又少,她们新入到儿科都有一种恐惧心理,不知所措,有了《儿科技术操作规范流程》使她们均在有效的时间内得到有组织,有计划的培训,并使她们在遇到不懂或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有了求助向导,使她们面对问题时不再慌乱,大大地加速了她们的成长过程。

儿科呼吸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2019年版)

附件10 儿科呼吸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 (2019年版) 为规范儿科呼吸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本规范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开展儿科呼吸内镜诊疗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儿科呼吸内镜诊疗技术主要包括儿科(0-18岁)可弯曲支气管镜、硬质气管/支气管镜、内科胸腔镜等诊疗技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儿科呼吸内镜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和技术能力相适应。 (二)具有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与开展儿科呼吸内镜诊疗技术相适应的诊疗科目,有开展儿科呼吸内镜诊疗技术的术前准备室(区域)、诊疗室、麻醉恢复室、内镜清洗消毒室、储镜室(区)等相关场所和设备。 1.儿科。 有开展儿科呼吸系统疾病诊疗工作的科室及重症医学科、麻醉科(有儿科麻醉人员)、胸外科、耳鼻咽喉科等相关科室。 2.术前准备室(区域)。

术前准备室(区域)的人员配置应能满足患者术前准备需要。配备吸氧、负压吸引系统。 3.诊疗室。 (1)操作间数量设置应满足服务需求,保障诊疗质量和操作安全。 (2)每个操作间的面积原则上不小于20m2,保证内镜操作者及助手有充分的操作空间。 (3)配置移动推车或吊塔,能集成内镜主机、显示器,可灵活地移动到医生操作所需的任意位置。 (4)操作间内的物品与设施均须参照相关的标准和规范,包括通风、水、电、双吸引、双氧气、电脑接口、急救设备(抢救车内置各种抢救药品、不同型号气管插管、带不同型号面罩的复苏囊、除颤仪)、空气净化灭菌设备、检查床、内镜工作站、冰箱、37度恒温箱、阅片灯等。 4.麻醉恢复室。 房间不小于20m2,配置必要的监护设备、给氧系统、吸引系统、急救呼叫系统、急救设备及相应的医护人员,保障患者安全。 5.内镜清洗消毒室。 应配置相匹配的清洗消毒设备,手工清洗消毒操作需配备四个槽:初洗酶洗槽、消毒槽、终末漂洗槽及阳性槽,无阳性槽时内镜清洗消毒机可替代。单独配备洗消机时,需要

新生儿科护理技术操作规范12蓝光照射

蓝光照射疗法 一. 准备用物 双面蓝光箱, 单面蓝光及温箱, 黑色眼罩, 绷带, 纸尿裤 二. 光疗指征及适应症 1.指征:A.凡患儿总胆红素在204~255umol/L以上者; B若早期出现黄疸(生后36天内)并进展较快者, 可不必等总胆红素到204~255umol/L, 低体重儿有黄疸者指征可放宽; C.若产前已知胎儿为Rh溶血病, 出生后待黄疸一旦出现即可进行光疗; D.在换血前作准备工作时应争取光疗, 在换血后仍应继续进行。 2.适应症:光疗只适应于未结合胆红素增高者, 它适应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 如同族免疫性溶血病(母婴Rh,ABO血型不合), G-6-PD缺乏,感染, 血肿等。 三. 护理 1.照光前的护理 A. 检查蓝光箱的性能,灯管是否全亮, 不亮应及时调换, 有灰尘时应先擦去。 1

水槽内加入灭菌注射用水至水位线,箱内放置温、湿度计,接通电源,打开开关,设置光疗箱温度、预热。 B. 待箱内温度在30℃左右时才放患儿入内, 为此可先开全部荧光灯, 再在灯之四周围上兰布, 既保暖又反光。 C. 照光前一般先洗澡, 可清洁皮肤, 减少感染, 洗澡后不应扑粉, 以免阻碍光线照射皮肤。 D. 剪短指甲, 防止因哭吵而两手舞动, 抓破皮肤, 必要时可用绷带固定两手或戴婴儿手套。。 E. 用黑色稍硬不透光纸片或布遮盖两眼, 用黑布或纸尿裤保护会阴部。 F. 记录光疗开始时间及灯管使用时间。 2:照光时的护理 A. 患儿应裸体放于床中央, 以获得最佳照光位置, 若患儿烦躁, 移动体位, 巡视时应予以纠正。 B. 保持玻璃床板透明度,如患儿呕吐, 泪水, 出汗, 大小便等污染应及时清除,以免影响疗效。 C. 光疗下箱温应保持在28℃~32℃, 湿度为50%~65%, 巡回时注意纠正。 D. 每4小时测体温一次, 一般超过38℃报告医生并做相应降温处理。 2

常见儿科护理操作

实践一小儿体格测量方法 实践目的: 1.能熟练掌握小儿体重、身长(高)、头围、胸围、腹围等的测量方法。 2.通过分析测量结果,能正确评价小儿的体格生长和营养状况。 3.实习时表现出严谨认真的态度,关爱小儿,动作轻柔。 实践步骤: 1、称体重 (1)站立式磅秤:协助患儿脱下外套及鞋子,站在秤上,当磅秤指标稳定时读数;再将患儿穿衣鞋。记录精确到50-100g。 (2)婴儿磅秤:适当除去婴儿衣服及尿布,磅秤放平稳并垫上一次性治疗巾,再校零;将婴儿轻轻放在磅秤上,当磅秤的指针稳定时读数;给婴儿穿衣,包尿布。记录精确到10g。 2、测量身高 (1)身高计:协助小儿脱下衣帽鞋,背靠身高计立柱,抬头挺胸收腹,使脚跟、臀部及肩胛同时接触立柱,移动身高计顶板与小儿头部接触,读数。记录到0.1cm。 (2)量板:小儿脱下衣帽鞋,仰卧于量板,助手将小儿扶正,头顶接触头板,测量者一手按直小儿膝部,使两下肢伸直贴底板,一手移动足板使其紧贴小儿两足底并与底板垂直,读数。记录到0.1cm。 3、测量头围:以卷尺经眉弓上方、枕后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记录到0.1cm。 4、测量胸围:以卷尺沿乳头下缘水平,经两侧肩胛骨下缘绕胸一周的长度。记录到0.1cm。 5、测量腹围 (1)协助患儿平躺,拉起衣服至剑突处,露出腹部。 (2)用卷尺从患儿腰背部绕至脐上,测量腹部最高点。如为小婴儿,通过剑突与脐的中点绕腹一周的长度。记录到0.1cm。 实践二小儿营养与喂养 实践目的: 1、学会鲜牛乳、全脂乳粉、酸乳和脱脂乳的配制方法,为人工喂养的婴儿提供

适宜的食物。 2、学会乳瓶哺喂法、滴管哺喂法、鼻饲法,以满足不同吸吮能力的婴儿的进食 需要。 实践步骤: (一)配乳法 1、普通牛乳配制法 (1)核对配乳卡,计算出婴儿全日所需的牛乳、糖及水量。 (2)天平称出所需糖量,量杯量出所需水量及鲜牛乳量,分别倾注于广口容器内并混合均匀。如:用全脂乳粉,按比例1:8或1:4 调成乳汁。 (3)按小儿一日哺乳的次数排列乳瓶,挂上床牌号。 (4)将配制好的牛乳放入奶锅中加热煮沸3-4分钟,用量杯量出每次的乳量,用漏斗将乳液倾倒与瓶内,盖好瓶盖,待凉后置于 冰箱内备用。 (5)配乳用具及时清洁、消毒后置于冰箱内备用。 2、酸乳配制法:将乳液煮沸消毒,冷却至40℃后,用滴管吸取所需酸 溶液慢慢加入,边加边搅拌,使其形成均匀而细小的凝块。 3、脱脂牛乳配制法:将牛乳煮沸后置于广口容器内冷却8-12小时,除 去浮在表面的乳皮,反复2-3次,即成脱脂乳,喂前再加糖煮沸。(二)喂乳法 1、乳瓶喂哺法 (1)核对床号、姓名、乳液种类和乳量。 (2)用镊子选择大小合适的无菌乳头,按无菌操作套在乳瓶口上。 (3)抱起婴儿,喂哺者坐在凳上,使婴儿头部枕于其左臂上呈半卧位。 (4)喂哺者右手将乳瓶倒转,先试乳液温度,滴1-2滴乳液于左手背部,以温热(40℃左右)不烫手为宜。轻触婴儿一侧面颊, 刺激其吸吮反射,使其含住乳头吸吮,倾斜乳瓶,使乳液充满 整个乳头;哺喂过程中注意观察。

儿科常用操作规范.doc

儿科常用操作规范 第一章 常用操作规范 第一节 腹膜腔穿刺术操作规程 【适应症】 1、腹部闭合性损伤、腹膜炎、腹腔积液时,行腹腔穿刺抽取腹腔液体化 验检查以了解其性质,辅助诊断。 2、当有大量腹水严重影响呼吸和循环或引致腹部胀痛时,可穿刺放液减 轻症状。 3、经腹腔穿刺向腹腔内注入诊断或治疗性药物,如抗生素、抗肿瘤药、 利尿药等。 4、重症胰腺炎时行腹穿后予腹腔灌洗引流以减少有害物质的吸收,为重症 胰腺炎的一种辅助治疗方案。 【禁忌症】 1、腹腔粘连、包块。 2、肝性脑病或脑病先兆。 3、包虫病的包囊。 4、卵巢囊肿。 5、严重肠胀气。 6、躁动不能合作者。 【穿刺部位和体位】 1、患者可取半卧位、平卧位或左侧卧位。 2、选择适宜的穿刺点: ⑴右侧下腹脐与髂前上棘连线中、外 1/3 交点,此处不易损伤腹壁动脉, 最为常用,也可在左侧; ⑵侧卧位,在脐水平线与腋前线或腋中线之延长线相交处,此处常用于诊 断性穿刺; 1

2 ⑶少量积液,尤其有包裹性分隔时,须在 B 超指导下定位穿刺。 【术前准备】 1、术者准备 术者应认真体检和备齐穿刺物品 ,将皮肤消毒用品、 无菌手套、治疗用药和 注射器携至治疗室。 2、病人准备 向患儿家属说明穿刺目的,消除顾虑;术前嘱患儿排尿排空膀胱,以免 穿刺时损伤。 【具体操作】 1、按上述方法摆好体位,确定穿刺点。 2、操作者先戴口罩、帽子,穿刺点周围常规皮肤消毒 (范围至少 15cm), 戴无菌手套,覆盖消毒洞巾。 3、术者左手固定穿刺部皮肤,右手持针经麻醉处垂直刺入腹壁,待针锋 抵抗感突然消失时,示针尖已穿过壁层腹膜,即可抽取腹水,并留样送检。诊 断性穿刺,可直接用 20ml 或 50ml 注射器及适当针头进行。大量放液时,可用 8 号或 9 号针头,并于针座接一橡皮管,助手用消毒血管钳固定针头,以输液 夹子调整放液速度,将腹水引入容器中记量并送检。 4、放液后拔出穿刺针,覆盖消毒纱布,以手指压迫数分钟,再用胶布固 定。大量放液后,需束以多头腹带,以防腹压骤降、内脏血管扩张引起血压下 降或休克。 【注意事项】 1、术中应密切观察患者,如有头晕、心悸、恶心、气短、脉搏增快及面 色苍白等,应立即停止操作,并作适当处理。 2、放腹水时若流出不畅,可将穿刺针稍作移动或稍变换体位。 3、放液不宜过快、过多,首次不超过 200-300ml ,以后每次不超过 100-200ml ,以免腹腔压力下降,影响循环 (新生儿和婴幼儿酌情减少 )。 4、对腹水量较多者,为防止漏出,在穿刺时即应注意勿使自皮到壁层腹 膜的针眼位于一条直线上,方法是当针尖通过皮肤到达皮下后,即在另手协助 下,稍向一旁移动一下穿刺针头,尔后再向腹腔刺入。如仍有漏出,可用蝶形 2

儿科常用操作规范[1]

儿科常用操作规范 第一章常用操作规范 第一节腹膜腔穿刺术操作规程 【适应症】 1、腹部闭合性损伤、腹膜炎、腹腔积液时,行腹腔穿刺抽取腹腔液体化验检查以了解其性质,辅助诊断。 2、当有大量腹水严重影响呼吸和循环或引致腹部胀痛时,可穿刺放液减轻症状。 3、经腹腔穿刺向腹腔内注入诊断或治疗性药物,如抗生素、抗肿瘤药、利尿药等. 4、重症胰腺炎时行腹穿后予腹腔灌洗引流以减少有害物质的吸收,为重症胰腺炎的一种辅助治疗方案。 【禁忌症】 1、腹腔粘连、包块。? 2、肝性脑病或脑病先兆。 ?3、包虫病的包囊。 4、卵巢囊肿。 5、严重肠胀气.? 6、躁动不能合作者. 【穿刺部位和体位】 1、患者可取半卧位、平卧位或左侧卧位。

2、选择适宜的穿刺点: ⑴右侧下腹脐与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点,此处不易损伤腹壁动脉,最为常用,也可在左侧; ⑵侧卧位,在脐水平线与腋前线或腋中线之延长线相交处,此处常用于诊断性穿刺; ⑶少量积液,尤其有包裹性分隔时,须在B超指导下定位穿刺。 【术前准备】 1、术者准备 术者应认真体检和备齐穿刺物品,将皮肤消毒用品、无菌手套、治疗用药和注射器携至治疗室。 2、病人准备 向患儿家属说明穿刺目的,消除顾虑;术前嘱患儿排尿排空膀胱,以免穿刺时损伤。 【具体操作】 1、按上述方法摆好体位,确定穿刺点。 2、操作者先戴口罩、帽子,穿刺点周围常规皮肤消毒(范围至少15cm),戴无菌手套,覆盖消毒洞巾。 3、术者左手固定穿刺部皮肤,右手持针经麻醉处垂直刺入腹壁,待针锋抵抗感突然消失时,示针尖已穿过壁层腹膜,即可抽取腹水,并留样送检。诊断性

穿刺,可直接用20ml或50ml注射器及适当针头进行。大量放液时,可用8号或9号针头,并于针座接一橡皮管,助手用消毒血管钳固定针头,以输液夹子调整放液速度,将腹水引入容器中记量并送检.......感谢聆听 4、放液后拔出穿刺针,覆盖消毒纱布,以手指压迫数分钟,再用胶布固定。大量放液后,需束以多头腹带,以防腹压骤降、内脏血管扩张引起血压下降或休克。 【注意事项】 1、术中应密切观察患者,如有头晕、心悸、恶心、气短、脉搏增快及面色苍白等,应立即停止操作,并作适当处理。 2、放腹水时若流出不畅,可将穿刺针稍作移动或稍变换体位. 3、放液不宜过快、过多,首次不超过200—300ml,以后每次不超过100-200ml,以免腹腔压力下降,影响循环(新生儿和婴幼儿酌情减少)。......感谢聆听 4、对腹水量较多者,为防止漏出,在穿刺时即应注意勿使自皮到壁层腹膜的针眼位于一条直线上,方法是当针尖通过皮肤到达皮下后,即在另手协助下,稍

儿科急救技术操作规范

儿科急救技术操作规范 气管插管术 气管插管是建立人工气道简单有效的方法,是窒息、心肺复苏、呼吸衰竭必不可少的治疗手段。其目的是开放气道,确保通气;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以维持气道通畅及减少气道阻力;为正压人工呼吸、气管内给药、机械通气提供条件。 【适应证】 1.功能性气道梗阻,如喉痉挛;异物致气道梗阻。 2.呼吸道痰堵或误吸,须行气管、支气管冲洗。 3.任何原因导致自主呼吸不能维持正常气体交换,须使用机械通气时。如窒息、心脏停搏和(或)呼吸停止、神经肌肉麻痹、严重胸廓损伤或开胸手术、呼吸衰竭等。 【禁忌证】 1.颈椎损伤,颅底骨折。 2.颌面、鼻咽部、上呼吸道畸形或损伤。 3.口咽部灼烧伤,吞食腐蚀性物质。 说明:作为抢救生命的呼吸支持措施,上述禁忌证有时仅为相对禁忌证。 【操作方法与程序】 (一)插管前准备 除窒息、心肺复苏须立即插管外,插管前应尽力完成下列准备工作,以利安全插管,减少并发症。 1.下胃管排空胃内容物。 2.开放静脉,有条件时接好心电监护。 3.阿托品0.0l~0.02mg/kg,小壶静滴或肌内注射,并酌情给予镇静剂。 (二)经鼻气管插管 1.患儿仰卧,头略后仰,颈部平直,由助手扶持并固定。用复苏器(口罩法)加压给氧,改善全身缺氧状态。 2.声门运动活跃者,用1%丁卡因咽部喷雾做表面麻醉(新生儿除外)。 3.观察鼻腔有无堵塞。 4.将气管导管用无菌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湿润。

5.由一侧鼻孔插入鼻腔,向鼻内侧方向旋转式推进,通过后鼻道直至口咽部。如遇阻力,切忌暴力插入,可适当改变头部前后位臵;也可加用金属导引芯改变导管曲度,使之顺利通过鼻腔。 6.用示指拨开上下唇,左手持喉镜由口腔右侧放人,将舌推向左侧,使口、咽和气管轴成一直线,直接暴露声门,直视下经口腔用插管钳将导管插入声门下2~3cm(达标示线)。新生儿、小婴儿喉位臵靠前,助手可轻压环状软骨,以利声门暴露。小儿上呼吸道最狭窄处在环状软骨环,导管若不能顺利通过声门下,不可粗暴用力,应换小一号导管重插。 7.插管成功,立即用复苏器加压给氧,以改善缺氧状态,并借此检查插管位臵是否正确。插管位臵正确时双肺呼吸音对称。如双肺无呼吸音,腹部逐渐膨隆,仍能发声,示导管误入胃,须拔出重插。如左侧呼吸音明显减弱或消失,则导管插人过深,须在听诊呼吸音的同时略向外拔出。 8.确定插管位臵无误后,用胶布固定,并记录导管留在鼻外的长度。 9.清理气道分泌物,有条件时应将吸出的第1管分泌物送细菌培养。 10.约束患儿四肢,头、肩部用沙袋固定,尽可能保持头及躯干抬高15。~20。。 11.根据病情连接呼吸机机械通气或气囊给氧。 12.拍胸片了解插管位臵,导管末端应在气管隆嵴上1~2cm。 (三)经口气管插管 1.患儿仰卧,头略后仰,颈部平直。 2.左手持喉镜,将镜片由舌和硬腭间放人,在中线位向前插入,一旦镜片尖达到舌的基底部,即人会厌软骨凹内(弯镜片)。 3.暴露声门(用弯镜片时),或将直镜片跨过会厌下方,将其挑起直接暴露声门。若暴露不完全,可在环状软骨外压迫气管。 4.右手持装有导引芯的导管(弯曲部向上)插人声门。 5.拔出管芯,放臵牙垫,用胶布缠绕固定。 6.其他同本节“经鼻气管插管”。 【注意事项】 1.患儿严重发绀、心动过缓应停止操作,用复苏器加压给氧至症状缓解再行,插管。

10换血疗法-新生儿科护理技术操作规范

换血疗法的操作流程 一、目的 1、换出部分血中游离抗体和致敏红细胞,减轻溶血; 2、换出血中胆红素,防止发生胆红素脑病; 3、纠正溶血导致的贫血,防止缺氧及心功能不全。 二、患儿准备 1、禁食2~4h(减少一次喂奶),留置胃管,禁食时间过短则于换血开始前抽 尽胃内容物。 2、备吸氧、吸痰器,心电监测(有心电、SPO2、血压监测装置)。 3、建立两条静脉通道,尽量选择较粗的四肢静脉进行留置针,标记”v”。 4、建立动脉出血通道,常选择桡动脉、或肱动脉、或股动脉以贝朗直式进 行留置针穿刺,穿刺成功连接预充肝素液的三通管,标记“A”,妥善固定。 5、等候换血的过程中遵医嘱补液及蓝光照射。 三、用物准备 1、无菌物品:输血器5~6付,50ml注射器4~5付,20ml注射器3~5付,10ml、 5ml、2ml、1ml注射器各2~3付。无菌手套2付,无菌纱布一包,砂轮一个,无菌剪一把。 2、铺无菌盘备用 3、药物: 1)12500u/2ml规格肝素钠1支,抽取0.2ml加入100ml生理盐水中,配置成浓度12.5u/ml的肝素稀释液,用50ml注射器抽好备用。(肝素 12500u=100mg) 2)葡萄糖酸钙10ml+10%葡萄糖20ml(或遵医嘱配制),用50ml注射器抽好备用。 3)苯巴比妥钠,水合氯醛各一支备用 4、输血泵2~3台,推泵2~3台(至少需要4台输液速度控制装置) ,引流袋 或废血瓶1~2个 5、换血量一般为150m l~180ml/kg体重(约为患儿全血量的2倍)。 6、换血开始前将连接输出血液的各管道用肝素生理盐水过滤滑润保持抗凝 状态。 四、术中监测 1、生命体征:换血刚开始时应5~10分钟记录一次HR、R、BP、SPO 2、入 血量及出血量,出入量平衡、生命体征平稳则每15分钟记录一次。同时注意面色改变,每15分钟关闭蓝光灯观察面色一次。 2、生化指标:换血开始前、换血后1h、换血后2h及换血结束后分别采血作 血气、E4A、BS、胆红素、血常规。血标本可从动脉留置针处采集。操作时应注意血气标本勿混入太多肝素,血清标本勿混入肝素。

儿科护理操作技术

儿科疾病护理操作技术 第一节体温测量法 【目的】 1.测量、记录患儿体温。 2.监测体温变化,分析热型及伴随症状。 【评估】 1. 询问、了解患儿的身体状况,向患儿解释测量体温的目的,取得患儿的配合。 2. 评估患儿适宜的测温方法:取出体温表,检查有无破损,将汞柱甩至35℃以下。根据年龄及病情选择测量方法。 【用物准备】 体温表、纸巾、笔、记录本。放体温计的盒或杯2个(一个干净的放消毒后清洁的体温计,另一个放使用后需要消毒的体温计)。 【操作程序与方法】 1.直肠测量法 (1)拉下床栏,患儿侧卧屈膝或仰卧,露出臀部,将肛表蘸石蜡油轻轻插入直肠2~3cm。 (2)需手扶体温表,并用手掌和手指轻轻将双臀捏在一起,防止测量过程中排便或体温表脱出。 (3)测量3分钟,取出肛表用纸巾擦干净,观察温度,然后用有效消毒液浸泡消毒。 (4)整理床单,使患儿舒适,拉上床栏。 (5)洗手,记录体温。 2.腋下测量法 (1)拉下床栏,向患儿或家长解释,解开上衣,擦干腋下。 (2)将体温表放入腋下,将臂过胸夹紧体温表。 (3)测量7~10分钟后观察体温,并将结果告知患儿或家长,然后甩至35℃以下,体温表用有效消毒液浸泡消毒。 (4)拉上床栏,洗手,记录体温。 【注意事项】 1.对3岁以下及较顽皮患儿、昏迷及手术未清醒的患儿测腋温需协助扶好体温表。 2.患儿坐浴、灌肠后半小时方可测肛温。沐浴后半小时可测腋温度。 3.发现体温和病情不相符时,应重复测温,必要时可同时测量另一部位对照,以便得到更准确的体温数值。 4.婴幼儿不宜测口温。 5.测量体温前后,应清点体温计的数目。

第二节脉搏测量法 【目的】 1.测量患儿的脉搏,判断有无异常情况。 2.监测脉搏变化,间接了解心脏的情况。 【评估】 1. 询问、了解患儿的身体状况,向患儿解释测量的目的,取得患儿的配合。 2. 评估患儿适宜的测量脉搏方法。 【用物准备】 手表(秒表)、记录单、笔、听诊器。 【操作程序与方法】 1.听诊法 (1) 协助患儿采取舒适的卧位。 (2) 将听诊器放在患儿左侧胸壁心尖搏动点,记1分钟心脏跳动次数。 2.切脉法 (1) 协助患儿采取舒适的卧位。 (2) 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可选择桡动脉、颈动脉、颞浅动脉等处。 (3) 以示指、中指、无名指的指腹按压浅表的较大动脉,力度适中,以能感觉到脉搏搏动为宜。 (4) 一般患儿可以测量30秒,危重患儿、心脏病患儿、脉搏异常的患儿,应测量1分钟,核实后,报告医师。如脉搏细弱数不清时,可用听诊器数1分钟心率。 (5) 将结果告知患儿或家长,记录脉搏值。 【注意事项】 1.如患儿有紧张、剧烈运动、哭闹等情况,需稳定后再测量。 2.脉搏短绌的患儿,按要求测量脉搏,即一名护士测脉搏,另一名护士听心率,同时测量1分钟。 3.因拇指本身有小动脉搏动,勿用拇指测量脉搏。 第三节呼吸测量法 【目的】 1.测量患儿的呼吸频率。 2.监测呼吸变化。 【评估】 询问、了解患儿的身体状况及一般情况。 【用物准备】 手表(秒表)、记录单、笔,必要时带棉球。 【操作程序与方法】 1. 测量脉搏后,护士仍保持诊脉手势。观察患儿的胸腹部,一起一伏为一次呼吸,测

中医儿科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 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进针法 1.1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 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 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 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进针角度和深度 2.1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 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 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 腧穴,宜深刺。 3.行针基本手法 3.1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 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3.2捻转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大幅度捻转,幅度愈大,频率愈快,刺 激量也就愈大。当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时,术者手下也会有沉、紧、涩的感觉,即为“得气”,说明针刺起到了作用。 4.补泻手法

儿科常用操作规范

儿科常用操作规范

目录 一、静脉穿刺术 (3) 二、头皮静脉穿刺术 (5) 三、鼻胃插管术 (6) 四、肛门直肠插管术 (8) 五、心肺脑复苏抢救常规 (9) 六、新生儿窒息复苏 (19) 七、判断小儿体格生长的主要指标 (29) 八、小儿心律失常 (34) 九、儿科病史采集及相关知识 (35) 十、儿童体格检查 (36)

一、静脉穿刺术 【适应证】 1.需要长期维持静脉通路。 2.低出生体重儿,在短期内不能达到足够的肠内营养时,需经中心静脉置管输注静脉营养液。 【禁忌证】 静脉条件差,穿刺部位有感染或损伤。 【操作前准备】 无菌帽子和口罩,无菌手套,隔离衣,无菌孔巾,无菌镊,无菌剪和剪割器。新生儿经皮插管装置可用两种装置:硅胶导管,通畅无引导丝;聚氨酯导管,有引导丝。一般使用前者。多种型号可供使用,直径1.9-2.0Fr。透明贴膜(固定导管用),无菌盘,安尔典液, 10ml 注射器 2 个,无菌止血带,生理盐水、肝素盐水冲洗液,T 型管和无菌胶布。 【操作方法及程序】 下面操作针对于有导丝的导管。 1.用无菌技术准备所需的器械。 2.在上臂选择适当的静脉(贵要静脉和正中静脉),或选择下肢大隐静脉。 3.测量导管插入深度。上肢血管测量到上腔静脉或右心房的长度;下肢导管从穿刺点测量到左侧胸锁关节,再量至第三肋间。一般导管上每 5cm 有一刻度以便测量。 4.戴帽子和口罩,洗手,穿无菌隔离衣,戴无菌手套。 5.首先用 75%酒精消毒穿刺部位 3 次,再用安尔碘在插管的部位消毒 3 次,待消毒液干燥。 6.由助手系好止血带后铺无菌巾,并检查确认导管在套管针内。 7.将套管针刺入静脉,一旦见到套管针内有回血即停止进针。松开止血带,握住套管针保持其在静脉内的位置,用镊子将导管通过套管针缓慢送入静脉。 8.当导管达到预定位置时,用手稳住已经进入的导管,小心撤出引导针并用纱布压迫局部止血。

儿科常用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儿科常用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1 儿科常用急救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氧气疗法操作规程【目的】提高血氧含量及动脉血氧饱和度纠正缺氧。【用物】氧气装置一套乙醇、纱布、鼻导管、胶布、棉签、玻璃接管、夹子、用氧记录单、扳手根据不同用氧方法分别增加鼻塞、漏斗、面罩、氧气枕、氧气帐等。【操作要点】 1.携用物至床前患儿核对床号及姓名做好解释工作以取得配合。必要时对患儿进行约束。 2.使用氧气管道装置或氧气筒供氧安装管道。 3.用湿棉签清洁鼻孔。 4.连接鼻导管。打开总开关再打开流量表确定氧气流出通畅调节氧流量自一侧鼻孔轻轻插入鼻导管长度为鼻尖到耳垂的13固定。 5.停用氧时先取下鼻导管再关流量表然后关总开关。使用氧气筒时应再打开流量表放尽余气。 6.不同用氧方法 1鼻导管法包括单侧鼻导管法及双侧鼻导管法。 2鼻塞法用塑料制成的球状物塞于鼻孔用氧。 3漏斗法以漏斗代替导管连接橡皮管调节流量将漏斗置于病人口鼻处适当距离固定防移动多用于婴幼儿及气管切开病人。 4面罩法选择合适的面罩调节氧流量面罩盖住病人口鼻用带子在头上固定。 5氧气枕法抢救在转移中的危重病人或家庭中的病人临时用氧。 6氧帐法一般为抢救患儿时应用可用 严格遵守操作塑料制成氧帐氧气经过湿化瓶由橡胶管通入帐内。【注意事项】 1.规程切实做好防火、防油、防热、防震注意用氧安全。氧气筒放置阴凉处。 2.持续吸氧病人鼻导管每日更换双侧鼻孔交替插管以减少对鼻粘膜的刺激和压迫。 3.使用氧气时应先调节流量后应用停用时应先拔除鼻导管再关闭氧气开关以免操作错误大量氧气突然冲人呼吸道而损伤肺部组织。 4.氧气筒内氧气切勿用尽至少保留5kgcm 对已用完的氧气筒应悬挂quot空压强以防外界空气及杂质进人筒内引起爆炸。 5.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 范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中医药技术临床操作规范 一、中药制剂操作规范 1、汤剂 (1)制备 处方调剂——药味复核——编号——下罐(砂罐)加水超过药面3-5厘米——浸泡(20-30分钟或更长)——加热煎煮——过滤去渣(一般)——合并滤液(或浓缩至需要量)——装瓶 (2)注意事项: ①加水量、煎煮时间,均视药材质地而适当掌握。 ②特殊药可作特殊处理,如先煎、后下、单煎、烊化、冲服、包煎、另煎、兑服等均应严格执行制备规范。 2、煎膏剂 (1)制备 配料(与药料处理)复核药味煎煮(2-3次合并滤液)——浓液(不断搅拌)——收膏(标准:在桑皮纸无渗润水迹或挑起片状) (2)注意事项: ①煎取总次数与时间,视药材性质而定。 ②所加入的糖或蜜要经炒,一般不超过油膏的三倍。 ③如需加入药物细粉,待冷却后加入,搅拌混匀。 3、散剂 (1)制备 配料(复核)——干燥(芳香药料不能高温处理)——粉碎——过筛——混合——分剂量——质检——包装 (2)注意事项:

①药粉要求:一般散剂应通过6号筛,煮散应通过2号筛,儿科及外用散剂应通过7号筛。 ②散剂应干燥疏松、混合均匀、色泽一致,如含有毒、剧药和贵重药时,应采用等容积递增配研法,混合均匀并过筛。 ③用于深部组织创伤及溃疡面的外用散剂,应在清洁避菌环境下配制。 ④含挥发性或易吸潮性药密封贮藏。 4、丸剂 水丸 (1)制备 配料——复核——干燥——粉碎——起模——盖面——干燥——过筛——包衣——打光——质检——分装 (2)注意事项: ①药粉除另有规定外,应过6号或5号筛。 ②干燥温度一般不能超过80℃,含挥发性或多量深粉成份者应在60℃以下进行干燥。 蜜丸 (1)制备 备料——干燥、粉碎、混合——和药——制丸粒——包衣及包装(2)注意事项: ①所有蜜老嫩程度视药性、气候条件而定。 ②除另有规定外,用搓丸法制备大小蜜丸时,炼蜜趁热加入药粉中混匀,对含树脂、胶类及具有挥发性的药物,应在60℃左右加入,用泛法制水蜜丸时,炼蜜应加开水稀释后使用。

儿科常用操作规范

. 儿科常用操作规范 第一章常用操作规范 第一节腹膜腔穿刺术操作规程 【适应症】 1、腹部闭合性损伤、腹膜炎、腹腔积液时,行腹腔穿刺抽取腹腔液体化验检查以了解其性质,辅助诊断。 2、当有大量腹水严重影响呼吸和循环或引致腹部胀痛时,可穿刺放液减轻症状。 3、经腹腔穿刺向腹腔内注入诊断或治疗性药物,如抗生素、抗肿瘤药、利尿药等。 4、重症胰腺炎时行腹穿后予腹腔灌洗引流以减少有害物质的吸收,为重症胰腺炎的一种辅助治疗方案。 【禁忌症】 1、腹腔粘连、包块。 2、肝性脑病或脑病先兆。 3、包虫病的包囊。 4、卵巢囊肿。 5、严重肠胀气。 6、躁动不能合作者。 【穿刺部位和体位】 1、患者可取半卧位、平卧位或左侧卧位。 2、选择适宜的穿刺点: ⑴右侧下腹脐与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点,此处不易损伤腹壁动脉,最为常用,也可在左侧; ⑵侧卧位,在脐水平线与腋前线或腋中线之延长线相交处,此处常用于诊断性穿刺; . . ⑶少量积液,尤其有包裹性分隔时,须在B超指导下定位穿刺。 【术前准备】 1、术者准备 术者应认真体检和备齐穿刺物品,将皮肤消毒用品、无菌手套、治疗用药和注射器携至治疗室。 2、病人准备 向患儿家属说明穿刺目的,消除顾虑;术前嘱患儿排尿排空膀胱,以免穿刺时损伤。 【具体操作】

1、按上述方法摆好体位,确定穿刺点。 2、操作者先戴口罩、帽子,穿刺点周围常规皮肤消毒(范围至少15cm),戴无菌手套,覆盖消毒洞巾。 3、术者左手固定穿刺部皮肤,右手持针经麻醉处垂直刺入腹壁,待针锋抵抗感突然消失时,示针尖已穿过壁层腹膜,即可抽取腹水,并留样送检。诊断性穿刺,可直接用20ml或50ml注射器及适当针头进行。大量放液时,可用8号或9号针头,并于针座接一橡皮管,助手用消毒血管钳固定针头,以输液夹子调整放液速度,将腹水引入容器中记量并送检。 4、放液后拔出穿刺针,覆盖消毒纱布,以手指压迫数分钟,再用胶布固定。大量放液后,需束以多头腹带,以防腹压骤降、内脏血管扩张引起血压下降或休克。【注意事项】 1、术中应密切观察患者,如有头晕、心悸、恶心、气短、脉搏增快及面色苍白等,应立即停止操作,并作适当处理。 2、放腹水时若流出不畅,可将穿刺针稍作移动或稍变换体位。 3、放液不宜过快、过多,首次不超过200-300ml,以后每次不超过100-200ml,以免腹腔压力下降,影响循环(新生儿和婴幼儿酌情减少)。 4、对腹水量较多者,为防止漏出,在穿刺时即应注意勿使自皮到壁层腹膜的针眼位于一条直线上,方法是当针尖通过皮肤到达皮下后,即在另手协助下,稍向一旁移动一下穿刺针头,尔后再向腹腔刺入。如仍有漏出,可用蝶形.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儿科学分册

第二节新生儿光疗 光疗(光照疗法)是新生儿高胆红素(未结合)血症的主要治疗方法。胆红素能吸收光,以波长450~460nm的光最强,未结合胆红素为脂溶性,光照后形成构型异构体、结构异构体(光红素)及少量光氧化胆红素,它们为水溶性,经胆遭及尿路排出使血清胆红素水平降低。 用于光疗的光源有多种: 1.蓝光波长范围为335~660nm,主峰为425~475nm,有一种特殊蓝光,波长范围为420~480nm。 2.绿光荧光灯波长510nm。 3.卤素灯光强,但不均匀,且产热量高。 4.光导纤维光疗毯光导纤维将绿光源引人并分散于光疗毯。光照面积小。 5.发光二极管波长范围窄,效率高。 上述光源中以蓝光荧光灯应用时间最久,目前仍为最常用的光源。本节仅介绍蓝光照射。 【适应证】 适用于高胆红素(未结合)血症。 【操作方法与程序】 光疗有单面光疗和双面光疗,后者因光照面积大,效果优于前者。单面光疗时患儿可睡在暖箱或婴儿床里,光源置于其上方,若患儿睡在远红外辐射床(开放暖箱),则光源在患儿侧方。双面光疗一般有专门的光疗床。 照射强度>5μW/cm2时才有效,一般不超过10μW/cm2。灯管与小儿距离会影响光照强度。一般上方灯管距离小儿40~50cm,便于护理操作,而下方灯管可近些(约25cm)。因灯管产热,不宜太近。 光疗时患儿应尽量裸露,尿布面积要小。眼睛用黑纸或不透光眼罩遮盖。单向光疗时,每隔2~3h改变患儿体位,使较多部位皮肤得到光照。 光疗的时间视患儿的具体情况而异,当血清胆红素水平降到光疗指征以下时,可停止光疗;若胆红素再次达到光疗指征水平,可再行光疗。光疗分连续或间歇照射,后者为照射12h间歇12h。 【注意事项】 1.观察小儿一般状况,如体温、呼吸情况及大便形状与次数。既要

儿科护理技术操作规范

儿科护理技术操作规范 一、约束法 【目的】 防止病儿过于活动,以利于诊疗操作顺利进行或防止碰伤身体。 【用物准备】 1.全身约束法用物凡能包裹病儿全身的物品皆可使用,如大毛巾、毛毯、大单等。 2.手足约束法用物手足约束带或纱布棉垫与绷带。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全身约束法 (1)将大单折成自病儿肩部至踝部的长度,将病儿放于中间。 (2)以靠近护士一侧大单紧紧包裹同侧病儿的上肢、躯干和双脚,至对侧自病儿腋窝处整齐地掖于身下。 (3)再将大单的另一侧包裹手臂及身体后,紧掖于靠护士

一侧身下。如病儿过分活动,可另加绷带系于大单外。 2.手足约束法用约束带一端系于手腕或足踝部,另一端系于床栏上。 (1)绷带卷及棉垫法:用约束带打成双套结,以棉垫包裹手腕或足踝,将双套节套在棉垫外稍拉紧,使手足不易脱出,又不影响血液循环为限,将约束带末端系在床栏上。 (2)特制手足固定带法:使病儿平卧姿势舒服,将固定带横铺在床上相当于病儿手腕、足踝处,将约束带两端紧系于庥档的栏杆上。 【注意事项】 1.约束带捆扎松紧要适宜,定时松解。 2.定时观察局部皮肤血液循环状况。 3.避免皮肤损伤,必要时局部按摩或加厚棉垫。 二、早产儿暖箱的应用 【目的】 以科学的方法,创造一个温度和湿度都适宜的环境,使

病儿体温保持稳定,用以提高未成熟儿的成活率。 【用物准备】 暖箱。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入暖箱条件 (1)凡出生体重在2000g以下者。 (2)异常新生儿,如新生儿硬肿症、体温不升者。 2.入暖箱前准备 (1)暖箱需先用消毒液擦拭消毒。 (2)接通电源,检查暖箱各项显示是否正常。 (3)将水槽内加入适量的蒸馏水。 (4)将暖箱调温至所需的温度预热。根据早产儿出生体重与出生天数决定暖箱温度(表2),相对湿度为55%~65%。 表2不同出生体重早产儿暖箱温度参考数 出生体重(g) 暖箱温度 35℃34℃33℃32℃

中医儿科规培技能操作

儿科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技能操作培训资料

琼海市中医院:王俪淇

寸录: 一、穴位贴敷操作规程 二、针刺四缝穴技术操作规程 三、捏脊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四、物理降温技术操作规程 五、超声雾化吸入技术操作规程 六、小儿液体疗法的原则七、儿科药物剂量计算方法

一、穴位贴敷操作规程 【目的】穴位帖敷是将药物敷布于患处或穴位的治疗方法。使用时将所需药物研成粉加适量赋型剂制成糊状敷贴患处。具有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适用于咳嗽、肺炎喘嗽、发热、便秘、厌食等病。 【用物准备】治疗盘、药物、药勺、油膏刀、穴位敷贴贴纸、胶布或绷带。常用药物:咳喘贴1、2号、发热贴、便秘贴、厌食贴。 【操作程序】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患处,注意保暖,必要时屏风遮挡。 3. 需临时调制药物时,将药末倒入碗内,将调和剂调制成糊状。 4. 观察原敷料的创面情况及敷药效果。 5. 根据敷药面积,取大小合适的穴位敷贴贴纸,用油膏刀将所需药物均匀地平摊于穴位敷贴贴纸上,厚薄适中。 6. 将摊好药物的棉纸四周反折后敷于患处,以免药物受热溢出污染衣被,加盖敷料或棉垫,以胶布或绷带固定。 7. 敷药后,注意观察局部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过敏现象,应暂停使用,配合处理。 8. 协助衣着,整理床单位。 9.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 皮肤过敏者禁用。 2. 敷药的摊制厚薄要均匀,太薄药力不够,效果差;太厚则浪费药物,且受热后易溢出,污染衣被。 3. 宜现配现用或冷藏保存。

、针刺四缝穴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四缝为经外奇穴,与三焦、命门、肝和小肠有内在联系,还可以平肝泻心、理 脾和胃作用,针之可调整三焦,燥湿驱虫,理脾生精。古医家有专用本法治疗小儿疳证。 【用物准备】 治疗盘、三棱针、0.5 %碘伏、棉签、弯盘等。 【穴位定位】 四缝穴是经外奇穴,在手指食、中、无名、小4 个指头的第一、二指节横纹中,通于大肠、心包、三焦、心、小肠5 个经。 【操作方法】 1. 选用三棱针(或圆利针、缝衣针),先予高压消毒,或用75%酒精浸泡30分钟,或煮沸20分钟消毒,取出置于消毒盒内备用。 2. 洗净患儿手掌,术者先用2%碘酊涂擦,稍干后再用75%酒精将患儿掌面第2、 3、4、5指腹侧第一、二指间关节横纹处由中心向外周擦拭消毒。 3. 用消毒三棱针挑刺上述横纹中心,对准挑点,快速地向中心方向斜刺一分深度,稍提摇,术者以左手在第一指节腹面向针尖方向按准,随即出针,针口可见少许粘黄液体(也有清稀液体渗出量多),用指挤压,使液尽出,见血为度,再用消毒干棉球拭去。患儿两手8指均一一挑刺,血出则用干棉球压之,嘱患儿(或家长帮助)捏紧双拳,以压迫止血。 4. 疳积重者,刺出全是稠质粘液,轻者粘液夹血,未成疳者无粘液而见血。隔日或隔2、3日针挑1次,一般针挑3-6次,粘液渐少,直至无粘液,仅见血为止。【操作程序】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 2. 患者取合理体位,协助松开衣着,暴露施针部位,进行皮肤消毒。 3. 右手拇、食两指持住针柄,中指扶住针尖部,露出针尖1~2分许,以控制针刺深浅度,针刺时左手捏住指(趾)部,或夹持、舒张皮肤,右手持三棱针针刺,根据病情,选择相应刺法。 4. 在施针过程中,应观察患者面色、神情,询问有无不适反应,预防晕针。 5. 操作完毕后,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6.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 三棱针刺激颇强,治疗时须注意患者体位舒适,并须与医生配合,还须注意预防晕针 2. 由于三棱针针刺后针孔较大,必须严密消毒,防止感染。 3. 点刺、散刺必须做到浅而快,切勿刺伤动脉、出血不宜过多,一般以数滴为宜。 4. 身体虚弱,气血两亏,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易止住的患者,不宜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