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系十三五规划-整合 (1)

机电系十三五规划-整合 (1)
机电系十三五规划-整合 (1)

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汽车系

十三五规划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国家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方针政策,根据学院“强化内涵建设、提升办学质量、提高办学层次、创全国一流高职院校”的总体工作目标,结合我系发展现状,特制订本规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瞄准院党委建设国内一流高职院校、提升办学层次的目标要求,努力提升办学能力,推进各专业创新发展,争创国内一流水平。

(二)总体目标

按照“强化内涵建设、提升办学质量、提高办学层次、创全国一流高职院校”的总体要求,以推动校企深度合作为重点,全面构建充满活力的机制体制;以特色专业为引领,形成适应区域产业优化升级的专业布局;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构建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满足区域产业振兴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需求。通过5

年努力,力争把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等专业建设成为特色鲜明、水平较高、国内一流的专业,初步形成以特色精品专业建设带动专业群建设的格局。

二、主要建设任务

(一)对接区域经济,创新专业建设

1、建设内容

主动适应许昌及周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需要,针对许昌及周边区域现代制造业、电力装备业、汽车制造及后市场服务业,重点将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3个专业打造成国内一流特色专业,使特色专业覆盖我系每个专业群,实现所有专业群都以特色专业建设为核心带动整个专业群发展,深化专业建设内涵,提升专业办学整体水平,增强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2、工作措施

(1)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和郑州航空港国家发展战略以及许昌区域经济发展,认真调研人才需求状况,根据区域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优化现代制造类、电气类和汽车类三个专业群,拓展有较大市场发展潜力的新专业如工业机器人技术、3D打印技术等。对连续三年招生人数不足30人的专业进行改造或退出。

(2)树立品牌意识。品牌是学院发展的名片,是系部发展的名片,下一步,将以我系申报成功的国家级重点支持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省级特色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和模具设计与制造、省级专业

改革试点专业数控技术建设为抓手,狠抓教学改革、教学质量、学生综合素质和毕业生就业质量,力争到2020年将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3大专业打造成在河南省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专业,形成我院职业教育的优势品牌,走出富有许昌职业技术学院特色的办学之路;

(3)三是及早谋划升本工作,力争一到两个专业早日跨入本科行列。

3、工作进度

2015年底,成功申报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2016年底以前,对现有专业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建设贴近实际工作岗位能力的课程标准,力争联办1个本科专业;2017-2020年,再根据学院专业发展状况以及许昌及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新建1-2个专业,申报建设2个省级质量工程项目。

(二)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1、建设内容

一是配合学院积极谋划成立由政、行、企、校共同参与的校企合作理事会,形成立体化的办学体系。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三对接”教育教学模式,实现与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从而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抢占为许昌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制高点;二是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全面推进专业建设,使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向

纵深发展,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工学结合教材、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等,尤其是与校内合作企业在工学交替生产性实训、项目化教学改革、产学研等方面实现更加深度的融合。三是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企业合作组建更多的订单班、企业冠名的专业学院等,谋划好中德诺浩汽车学院的筹建工作,力争在与企业联合办学上取得新突破。四是积极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2、工作措施

(1)加强对许昌周边区域重点企业和许昌市政府支持的100家重点企业的调研,优选15家左右企业吸纳为校企合作理事会成员,成立企业冠名的专业学院,力争在产学研、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学生顶岗实习就业等方面有深度合作。

(2)依托许昌市机电应用研究中心,继续加强与许昌市烟草公司、许昌同兴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推进烟草农机研发,提升教师工程研发能力。

(3)认真总结富士康自动化专班、机器人专班、SMT专班、模具专班办学经验,尝试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

3、工作进度

到2016年6月,完成机、电、汽3大工程服务中心或协同创新中心组建工作,并有实质性推进。与企业合作完成12门工学结合教

材开发,部分教材投入使用;到2016年底,完成机、电、汽三个专业群校企合作分理事会建设工作。与企业联合建立富士康学院、中德诺浩汽车学院、森源电气学院、恒力汽车学院。组建三个订单班;力争到2020年我系订单培养学生数占系总人数的40%以上,初步实现3个现代学徒制试点班。

(三)强化职业素养,优化师资结构。

1、建设内容

根据我系机、电、汽三大专业群学生结构,构建一支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更加合理的师资队伍;结合专业建设需要,适时、适度地招聘、引进优秀人才,充实专任教师队伍;培养一批在区域内有较大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造就一批学生喜欢、行业认可、德艺双磬的教学高手;培养一批实践能力强、操作水平高、具备国家职业资格高级证书的技术能手;孕育一批能承担国家、省、市、企业委托科研课题的创新强手;优选一批行业企业专家及能工巧匠担任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师;进一步提高“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最终形成一支在国内同行中有声誉、有成果、有影响力的一流专兼职教师队伍。

2、建设措施

(1)坚持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教师职业道德。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坚持师德师风教育,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持续开展师德教育活动,促使教师带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每一位教师牢记宣誓誓词和《高校教

师职业道德规范》,时刻牢记自己的伟大使命,培育树立良好师德风尚。健全师德考核标准,完善师德表彰奖励制度,促进教师提高自身修养。持续推进党员教师在教学中的带头作用,落实教育部规定的“六个禁止”和针对高校教师提出的“七个禁行”,坚定不移地执行学院教师行为规范的相关要求。引导广大教师自尊自律自强,提高师德践行能力。把师德师风建设贯穿教师职业生涯的全过程。

(2)坚持“引、聘、送、下、带”并重,构建一流师资队伍。

针对我系目前师资队伍现状,下一步我们将坚持采取“引、聘、送、下、带”和教师与企业人员“互兼互聘,双向交流”等措施,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真正具备“双师素质”的一流师资队伍。

“引”是从生产一线引进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担任核心课、实践课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团队的整体实践教学实力。“聘”是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聘请企业、行业知名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客座教授,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把脉问诊。“送”是在注重短期学习培训的同时,选拔部分骨干教师到重点院校的对口专业或国外进行学习深造,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和技术更新。“下”是让专业教师下到相关企业挂职锻炼,丰富、提高他们的实践技能,且与校内合作企业的技术骨干互兼互聘,同时重点抓好校内专业能力提升,通过到实训室学习、参与校内企业项目研发等活动,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带”是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坚持新教师岗前培训制度、青年教师导师制

度;通过教师教学能力竞赛、互相听课、优秀教师公开课、教学研讨等途径,促进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3、工作进度

2016年底优化教学团队,对担任公共平台课程的任课教师实行竞聘上岗,引进专业教师3名,新培养专业带头人3人,聘请客座教授4名;2017年底“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65%,新培养专业带头人3人,培养1名河南省教学名师; 2020年底,聘请的客座教授达15名,每个专业的专业带头人达2名以上(专业带头人必须达到许昌市行业公认技术权威,重点专业力争达到河南省行业公认技术权威),“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85%以上,力争建设省级教学教学团队1个。

(四)加大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努力营造“实岗育人”环境

1、建设内容

依据我系三大专业群对学生技能培养发展的要求,完善产教融合、教学做一体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不断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加强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建设,改革、创新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建教学做一体化、实境化、开放式、多功能的具有真实职场氛围或仿真的教学工场;加大“校中厂”、“厂中校”的建设力度和深度,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吸纳行业企业参与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人才培养,加强与企业在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

等方面的合作,确保实习实训效果,推动实践教学改革。

2、建设措施

(1)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一是强化校内实习实训条件硬件建设,根据三大专业群专业特点,细分实训项目,按照工厂化、车间式重新进行布局、规划,对现有实训室和机加工中心进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升级改造,并制定新的项目建设计划。积极争取建设资金,重点建设2-3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到2020年,争取2个以上基地达到国家级示范性实训基地水平。

二是注重内涵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对设备的管理、维护能力,加大校内实训基地“工学结合”实训项目的开发力度;创新实践教学管理机制,将企业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纳入到校内实训基地管理中来,提高教师、学生的企业管理理念,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为校内实训创建真实的岗位训练、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营造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

(2)加强校中厂管理,深化“校中厂”建设,实现校企深度融通,努力营造”实岗育人“环境。

一是加强校中厂管理,保障教学实训主功能。进一步明确校企双方对人才培养所承担的权利和义务,明确职责,保证基地教学实训功能的实现。通过不断的更新拓展功能,实现校企合作效益最大化。

二是继续探索教学和生产深度融通机制。校企双方在原来良好合作的基础上,围绕企业生产设备和生产流程,开发、优化实训项目,

继续做好师傅带徒弟的生产性实训,实现在校内生产性实训、项目化教学改革(工学结合教材开发)、产学研等方面实现更加深度的融合,在校中厂建设方面打造校企深度融合的名片。

(3)深化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一是要巩固好原有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二是根据我系专业群建设需求,通过对许昌周边区域重点企业和许昌市政府支持的100家重点企业的调研,优选15家左右企业成为我系新的实习实训基地;三是通过完善一系列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制度,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建设、学生顶岗实习、学生就业、双方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互兼互聘、员工培训等方面实现更大突破。

3、工作进度

2015年底,对所有实训室和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进行环境建设改造,营造真实职场氛围;规划好学生在校内合作企业的生产性实训项目,编写一套实习实训指导书;改造PLC-200实训室1个、新建工业机器人实训室1个、扩建新能源实训室1个、自动化生产线实训室1个、机电一体化实训室1个。2016年7月之前对所有实训室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改造,50%车间或实训室具有生产性特征,基本能够满足现有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一体化教学需要;课程团队拿出所有专业课程与实训室对接方案。2017年底之前,新建汽车底盘电控实训室、汽车整车实训室、汽车新能源实训室,新建现代制造实训室、数控理实一体化实训室、运动控制实训室1个、西门子S7-300实训室1个;

PLC网络实训室1个。2016年底新建5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实现与3个企业深度合作。2020年校内外实训基地满足实岗育人需要。

(五)完善课程体系,精化课程标准,优化教学内容。

1、建设内容

为了适应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培养“适销对路”的专业人才,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和实际工作流程,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将专业的教学内容和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紧密结合,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的教学过程,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形成一套符合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科学合理的核心课程体系。

2、建设措施

(1)以够用为原则,整合课程,优化课程体系。

各专业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以够用为原则,清理整合现有各专业课程,根据企业对职业岗位的要求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完善“工作任务为中心、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形成以“项目为主线,任务为主题,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四主”教学体系。教学过程中做到“教、学、练、做”四位一体,以“做”为主,“学、练”结合,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精化课程标准,优化教学内容。

坚持“对接生产现场、体现先进技术、反映典型工艺”的思路,遴选、序化教学内容。融入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标准及职业道德与安全规范,实现课程设置与岗位群职业标准、课程内容与相应

的职业资格证书(标准)内容、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及职业素质养成“三融合”。把我系目前八个专业中所有专业核心课程编制出规范准确的课程标准。并在新的课程标准下,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坚持校企合作共建,改善教学条件,共同制定教学内容。

(3)打造精品课程,实现课堂翻转。

加强省级、院级精品课的建设力度,以省级精品课带动院级精品课程及其他课程的建设,提升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质量。以“精品课程”为载体,把创建“精品课程”和培养“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团队”有机结合,通过课程建设带动教学团队建设。同时,依托智慧校园建设,借助互联网+教育进程,加强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微课、慕课的易学性和趣味性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以现有的精品资源课为基础,积极开展微课慕课建设,实现课堂翻转,不断推进我校教育信息化进展。

(4)加快国际合作办学,大力引进国外优质课程资源,将国际通行的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提高课程建设的水准。

3、工作进度

2015年下半年成立一个微课、慕课制作小组,年底每位教师至少制作1-2个微课,以后每学年都不少于2个;2016年底制作1-2门慕课;2016-2017年,各专业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整合现有课程,重构课程标准,并与企业共同开发基于生产过程的项目化教材12部;至2017年底,实现我系所有院级以上精品课程上网,再新建一门省级教学资源共享课程,2门院级教学资源共享课程;到

2020年,各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占本专业课程数的40%以上。

(六)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创一流的品牌效应。

1、建设内容

以产学研结合为切入点,对接区域产业,拓展社会服务功能。依托我系优质师资和高水平校企合作基地,面向中、小、微企业开展服务,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促进科研成果转化;面向区域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为企业职工和社会成员提供多样化的继续教育,不断增强服务区域发展战略的能力。力争成为区域内有影响力的技术服务中心、应用开发中心、员工技术技能培训中心等。

2、建设措施

(1)以服务经济发展提高贡献度。

一是继续深化与许昌市烟草公司、许昌同兴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的合作,开发系列烟草农业机械,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二是发挥机、电、汽三大教学团队作用,与企业联合成立工程服务中心或协同创新中心,主动出击,加大在产学研方面与具有许昌区域特色的电力装备制造业合作力度及服务能力,服务中、小、微企业,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

(2)以提高社会培训质量扩大学院知名度

充分利用我院我系资源,以服务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配合学院积极与地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合作,以许昌市全民振兴

工程为抓手,承接更多的技能鉴定和社会培训工作,争取成为社会人力资源培训的总基地。

3、工作进度

每年校企合作研发项目不低于2项;2015年底,烟叶采收植保机完成省级科技成果鉴定;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安装调试完成;2016年底以前,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应用开发不低于15人次;每年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技能培训不低于1000人次。

(七)建立健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1、建设内容

以质量提升为目标,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在关注学生技能培养的同时,加强德育工作,突出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专业核心课程和教学内容应覆盖相应职业资格要求,学生职业技能考核与社会职业资格接轨,职业技能竞赛与专业教学相结合,切实落实“双证书”制度,鼓励学生获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完善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起以就业(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2、建设措施

(1)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在理论和实践课程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实施全程跟踪监控,确保在掌握职业技能的同时,牢记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

(2)改革学生成绩考核模式和考核管理制度,将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技能考核相结合,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强化专业技能培养,建立专业技能考核标准,推行技能证书与毕业证书挂钩制度。

(3) 建立社会第三方参与的多元评价机制。通过行业专家听课、教学督导、教学检查、学生信息反馈和学生评教等多渠道收集信息外,委托社会第三方对往届(三年内)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进行跟踪测量评估,对用人单位需求进行测量和评价。重视就业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的评价,把其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等方面的重要参考。

3、工作进度

2015年底,学生成绩考核模式和考核管理制度建立;2018年技能证书与毕业证书挂钩;2016年建立社会第三方参与的多元评价机制。

(八)坚持全方位育人,全面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

1、建设内容

坚持全方位育人,全面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做到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有机结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校内与校外,学校与企业在素质教育方面目标一致和相互配合,在进行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术素质培养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敬业与诚信、协作与竞争、创新与创业等意识,为其进入企业和持续发展作好知识、能力与素质储备,成为全面发展的职业人。

2、建设措施

(1)充分发挥“两课”的主渠道作用,以社团文化活动和艺术教育为突破口,在搞好专业教育和实践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社团文化活动和艺术教育的力度,多开展、开设有利于增长学生素质和提高全面修养的文艺活动、选修课程。

(2)强化人文教育,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课堂是主阵地,适当增加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在教学中的比重,保证学生能够从课堂中获得较多的人文科学知识。开展系列讲座,以丰富的内容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

(3)重视身心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身心素质。抓好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工作,建立心理咨询辅导机构,抓好体育课教学工作和课外体育活动,使大学生在有益的活动中得到锻炼,从而达到提高身心素质,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的目的。

3、工作进度

2015年底,在现开设“两课”的基础上,增加素质教育类、艺术类课程1-2门。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每学期开设2次人文社科知识讲座。2016年建好心理咨询辅导室。

江西省铁路建设实施方案(2016-2020年)

江西省铁路建设实施方案(2016-2020年) 为贯彻落实全省铁路建设工作推进会议精神,抢抓国家加快铁路建设的黄金机遇,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的铁路建设目标任务,扎实推动全省铁路基础设施建设再上新台阶,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适度超前、保障安全的原则,着力扩大规模、补齐短板、提高标准、完善网络,加快构建“五纵五横”铁路网主骨架,尽快形成对接周边、联通重要经济区的现代化铁路运输体系,为我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十三五”期间,实施铁路建设“853”工程,力争实现“八开八成”,基本形成“五纵五横”路网主骨架,加速构建“三个交通圈”。铁路项目建设投资完成1400亿元以上,新增铁路运营里程1200公里以上,总里程突破5000公里,其中高铁达到1500公里,快速铁路覆盖所有设区市和70%左右的县(市、区)。 “八开八成”,即开工建设安九客专、赣深客专、兴泉铁路、皖赣铁路浯溪口水库段改线工程、昌景黄铁路、瑞金至梅州铁路、长沙至赣州铁路、吉抚武温铁路等8条铁路,

建成武九客专、安九客专、昌吉赣客专、赣深客专、九景衢铁路、蒙华铁路煤运通道、兴泉铁路、皖赣铁路浯溪口水库段改线工程等8条铁路。 “五纵五横”,即基本形成合福、阜鹰汕、银福、京九、蒙吉泉5条纵向通道和沿江、岳(长)九衢、沪昆、衡吉温、韶赣厦5条横向通道。 “三个交通圈”,即实现省会南昌至各设区市和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1-2小时交通圈,至上海、广州、深圳等周边主要城市3-4小时交通圈,至北京、西安、昆明等城市6小时交通圈。 (二)年度安排。 2016年基本建成1条、开工4条,即基本建成武九客专江西段,具备联调联试条件;开工建设安九客专、赣深客专、兴泉铁路、皖赣铁路浯溪口水库段改线工程。 2017年建成2条、开工1条,即建成武九客专、九景衢铁路,开工建设昌景黄铁路,力争开工建设瑞金至梅州铁路。 2018年建成1条、开工1条,即建成皖赣铁路浯溪口水库段改线工程,开工建设瑞金至梅州铁路,力争开工建设长沙至赣州铁路。 2019年建成2条、开工1条,即建成昌吉赣客专和蒙华铁路煤运通道,开工建设长沙至赣州铁路,力争开工建设吉抚武温铁路。

机电工程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 - 参考资料

机械工程系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2006〕16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精神,针对“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以及重庆“五大功能区”发展战略,“6+1”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构建装备制造专业群和汽车技术专业群。 二、现有基础 (一) 产业背景分析 建设装备制造专业群和汽车技术专业群,培养机械制造、工业机器人和汽车维修领域的技术技能人才,是国家产业发展的需要。建设装备制造专业群和汽车技术专业群的产业背景如下: 国家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以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和基础能力为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朝高端、智能、绿色、服务方向发展,培育制造业竞争新优势。

智能制造机器人列为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国家将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手术机器人和军用机器人,推动高精密减速器、高速高性能控制器、高性能伺服电机及驱动器关键零部件的自主化,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各领域商用。 新能源汽车属于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国家将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鼓励城市公交和出租车使用新能源汽车。 (二)人才需求分析 装备制造专业领域和汽车技术专业领域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旺盛。 通过对渝东北机械企业的调研发现:机械制造方面的技能人才每年将需求1万人,工厂电气维修技能人才每年需求量为5000人。对渝东北汽车制造和维修企业调研发现:汽车领域的技能人才每年需求量约为8000人。 (三) 专业建设基础 1、课程条件基础 机械工程系目前开设有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汽车应用与维修技术和机械装备制造技术三个高职专业。形成了机械基础课程群、电工电子课程群、计算机基础课程群和汽车维修课程群,并建立了相应的教学团队,为拟新增设专业的课程教学奠定了基础。 2、师资队伍基础

昆明市十三五综合交通发展规划

昆明市“十三五”综合交通发展规划(年)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第二次公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环境保护部令号)及国家环保总局印发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环发〔〕号)的相关规定,为避免或减缓“十三五”期间我市综合交通建设对市民生活环境及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实现昆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现将《昆明市“十三五”综合交通发展规划(年》)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信息第二次公示相关事宜公示如下: 一、规划简况 《昆明市“十三五”综合交通发展规划(年)》的规划范围包括昆明市全市域范围(含滇中新区范围),面积约万,包括“一市七县六区”。通过“十三五”五年会战,到年,将增强与国内“长三角”、“成渝”、“珠三角”和境外东南亚、南亚等区域的互通互联,重点推动道路网、地铁网、铁路网、航空网、水运网、管道网“六网”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形成各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交通枢纽功能完备、内连外通、安全可靠、绿色环保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面适应云南省、昆明市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服务国家全方位开放格局的需要。 二、相关说明 昆明市交通运输局委托广西博环环境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开展对昆明市“十三五”综合交通发展规划(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现根据国家和本市法规及规定,特向公众进行公众参与第二次信息公示。

本次信息发布内容为现阶段环境影响评价成果。下一阶段,将在听取公众、专家等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做进一步修改完善。 三、规划周边环境现状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年昆明市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天,轻度污染天,空气质量日均值达标率。东川区、安宁市、晋宁区、嵩明县、石林县、富民县、宜良县、禄劝县、寻甸县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均达到二级标准。 、水环境现状 年,昆明主城区云龙水库、松华坝水库、宝象河水库、清水海水质达标率;个县(市)区中,地表水源水质均达到或优于类水质标准。滇池草海富营养化程度有所减轻;阳宗海水质类别与上年相比由类转为类。全市河流水质总体良好。 、声环境现状 昆明市主城区声环境质量总体为好。昆明市各县(市)区区域环境昼间噪声等效声级总体水平达二级(较好)和三级(一般)之间,与上年相比,年东川区、安宁市、宜良县、石林县、呈贡区的区域环境昼间噪声等效声级下降,禄劝县、嵩明县、富民县、晋宁区、寻甸县区域环境噪声昼间等效声级上升。 四、规划环境影响概述 规划环评对于短期或小范围非常具体的影响,包括施工过程中的一些影响,可以通过具体措施来避免或减轻。在规划环评过程中予以简评,重宏观轻微观;在规划环评中,重点考虑整体的

“十三五”全国旅游信息化规划

“十三五”全国旅游信息化规划 为认真贯彻《“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加快全国旅游信息化发展,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形势与要求 一、面临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我国从粗放型旅游大国向比较集约型旅游大国发展的关键时期,旅游信息化面临重大发展机遇。 (一)信息化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信息化代表了新的生产力和发展方向,“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当今世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信息化浪潮风起云涌。全球信息化已进入全面渗透、跨界融合、加速创新、引领发展的新阶段,正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近年来,我国信息化产业体系已逐步完善,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深化,“互联网+”异军突起,经济社会数字化、网络化转型步伐不断加快,信息化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引领作用日益凸

显。 (二)我国旅游业将迎来新一轮黄金发展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全面融入国家战略体系,走向国民经济建设的前沿,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十三五”期间,我国旅游业面临重大发展机遇,将呈现消费大众化、需求品质化、发展全域化、产业现代化、竞争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旅游业发展对信息化有了新的需求,需要用信息技术推进旅游生产方式、管理模式、营销模式和消费形态的转变,全面提升产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实现旅游经济稳步增长、综合效益显著提升、人民群众更加满意、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的目标。 (三)旅游信息化加快发展的基础已经形成。近年来,特别是旅游“515”战略实施以来,我国旅游信息化取得长足进展,旅游信息化管理初见成效,旅游公共信息服务设施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旅游在线市场初具规模,全覆盖式旅游宣传营销格局基本形成,旅游电子政务稳步推进,旅游信息化对旅游业支撑保障作用明显增强,为“十三五”时期旅游信息化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发展要求

大学图书馆十三五规划

文献资源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学校图书馆总藏书量超过500万册,外文原版期刊品种达到2000余种,可供使用的电子文献网络数据库已达100个,拥有“科学网”(Web of Science)等三大引文索引完整数据库;网络与信息化建设成绩显著; 六、联动发展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全方位条件支撑和保障。在图书、档案、文献资源建设、大学记忆工程建设、网络信息化建设、基础实验室与设备资源共享等诸方面全面改善,提升学校的科研环境与基础办学条件。 1. 图书、档案、文献资源保障建设 着力打造设施完善、功能先进、布局合理、特色鲜明、氛围高雅的一流大学图书馆、校史馆、档案馆,形成文、理、工、医协调发展、优势学科与新型学科相互渗透、数字资源与纸质文献互为补充、全面保障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所需文献的资源收藏体系。 设立和完善不同类型的专业分馆,实行多元化图书馆架构,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完善各类电子资源数据库,建成全面保障数字图书馆高效运转的存储、系统、网络等技术体系;创新服务模式,延伸服务内涵,使图书馆成为文化传播和学术交流中心;进一步加强古籍、民国文献等珍贵文献的保护、修复与开发力度;加强科学管理, 提高队伍素质,建立完善的用人机制和管理制度。 进一步完善校史馆、档案馆的建设,启动“南大记忆工程”,加强南大校史档案的收集和归档工作,填补史料空白,提升档案管理水平;加强档案数字化、信息化工作,开创现代化管理的新局面,改变传统的利用模式,提高服务效率;加强档案史料的展示建设,不断完成各种专题馆的创建,建立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档案工作体制与机

制,充分发挥档案的特殊作用,努力把档案馆、校史馆建设成为:档案安全保管基地、追根溯源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宣传南大走向世界的展示中心及档案史料的信息利用中心。 建设全校共建共享的文献资源体系,加强数字图书馆建设;建立武大名师库和机构知识库,实施文献资源共建计划、共知计划和共享计划;建设全校统一共享的馆藏书目数据库,制定全校图书资料机构统一的管理和服务制度。 (六十二)加强数字校园与文献保障体系建设。超前预算,分批建设,持续投入,完善基础信息数据库系统及各类信息应用系统,建设统一的教学、科研、财务、人力资源等数据共享平台;投入3000万元专门用于图书馆数据文献资源建设,为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提供文献保障。 “五大文化载体”建设,包括图书馆、博物馆、校史馆、艺术馆以及校园景观建设。 加强图书馆建设,提高图书文献保障能力。建立图书馆总馆、专业分馆、院(部、中心)资料室三者协调统一、布局合理的多层次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全面提高文献保障水平和服务质量。进一步增加数字资源、纸质资源、特色资源等文献资源收藏,加强与CALIS、NSTL等数字图书馆平台的互通融合,使数字化信息资源总量达到60TB;应用前沿信息网络技术,统一标准、开放接口,优化资源服务系统平台,提供统一检索界面和全方位信息导航,建设服务主导型的数字化图书馆系统;利用RFID物联网技术,建设基于统一身份认证的数字化学

“十三五”专业建设发展规划(编制要点)

“十三五”专业建设发展规划(编制要点) (2016~2020年) 学院 一、专业建设基础 至“十二五”建设期末,本学院开设专业个数,在校生人数(第一稿统计时间节点为2015年7月10日,第二稿编写时增加2015级新生数)。专业名称等。 简述“十二五”专业建设的主要成果(专业调整与建设、课程建设、教材与多媒体课件建设、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的成果、实践教学与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试点建设、以及本学院各专业建设的特色等方面)。 二、“十三五”期间专业人才需求预测 结合“五个对接”企业调研成果、研读《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基本思路》(讨论稿)后的体会、以及通过其他调研(如发改委、经信委、行业协会等渠道)获得的有关数据,形成未来五年本学院各专业人才需求的预判。 三、“十三五”期间专业建设亟待突破的主要问题 1. 检查“十二五”规划的专业建设目标是否全部实现,若有未能实现的,查找原因,结合今后五年的发展趋势,指出该目标是否需要延续或调整。 2. 以“五个对接”的前四个作为重点,分析研究对接契合度,

找出差距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3. 深入思考通过未来五年的建设,本学院哪些专业能够实现升本,目前的现状与四年制应用技术型本科之间有多大差距,要缩短这些距离,需要突破哪些主要问题。 四、“十三五”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总规划的指导思想为引领,围绕学校“十三五”期间提升办学层次的战略目标,针对“十三五”南通地方产业发展的趋势和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研究专业结构调整的新方向和专业建设的新契机,以及优化资源配置方案,论证学院内、跨学院的专业整合、及新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和充分性。形成本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总体目标,由此凝练出具有本学院特色的“十三五”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五、“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目标 确定“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目标可围绕以下几点展开:以地方产业升级转型作为专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以应用型人才需求作为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依据,以智慧化校园建设作为教学改革、教学资源整合的平台,以新技术、新技能培养作为实训基地建设改造的目标,以专业升本、提升本学层次作为发展动力,以国际职业教育发展新态势作为参考目标。 规划目标的可考虑办学层次、专业结构、建设规模、新办专业、机制创新、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与实训基地、教学成果、教改项目、对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开发、精品开放课程、教学

信息化建设十三五规划

湖南瑶岗仙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十三五”信息化建设规划 为进一步推进行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以信息化带动行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围绕“十三五”总体发展规划,结合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特制定《信息化建设“十三五”发展规划》。 一、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发展分析 (一)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绩 “十二五”期间,系统信息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总体来讲,系统“十二五”信息化规划实施基本顺利,信息化基础进一步夯实,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取得长足进展,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建设全面铺开,信息化对业务和管理的支持在深度、广度和协同度上得以全面提升。主要成绩如下: 1、信息化设施不断完善。一是广域网建设。建设了以公司为核心的三级网络,实现了公司各部门办公区域及生产区域的56个节点之间的互联互通,为满足业务应用提供了“高速公路”。建设了以公司局域网为基础的广域网络,实现了公司局域网于集团局域网之间的互联互通。二是建设了系统平台。先后投资2000余万元,购置了18台服务器(含小型机)、3台存储设备、60台网络交换设备,搭建了承载业务系统运行的基础平台。三是配备了办公设备。07年至今,公司共购置计算机280台,笔记本15台、打印机65台,为各业务系统的运行奠定了基础。

2.信息化应用不断深化。一是推进了OA办公系统、OA办公自动化系统。以工作流程管理、文档管理、权限管理、组织管理等管理模块,涵盖办公管理的各项事务、实现提高企业运作效率、节省企业的办公与管理费用。二是建成了财务“金蝶”系统、6+1系统、监控系统、视频会议系统、为公司生产、安全、物料提供了一个高效的管理平台。 3、信息化管理不断提升。一是健全了制度。近年来,制订完善了《网络安全管理试行办法》、《公司网络管理员岗位责任制》、《公司局域网IP地址管理办法》等信息化相关制度。二是建立了队伍。建立了公司办信息班组信息化运维队伍。 4、信息化安全不断加强。一是建设了标准机房。按照机房建设要求,配备了双路供电和不间断电源,安装了机房专用精密空调,部署了灭火设施,最大限度地保障物理安全。二是做好了设备备份。健全系统备份机制,对线路、网络、服务器和环境设备进行了双机备份;对业务数据进行了本地、网络双备,确保业务数据的安全、完整。三是管好了网络安全。加强外网接入管理、规范网络IP使用,制订访问策略、屏蔽非法信息,实行网络用户备案和网络准入制度,进行了桌面安全管理、上网行为监控、网络风险评估和安全系统加固。四是搞好了安全运维。落实系统运维工作日巡月查制度,定期检查、维护各种软、硬件设备,及时检查系统运行情况,随时解决系统出现的各种问题。 (二)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总体上看,系统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存在亟待解决

“十三五”科研工作规划

庆阳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 “十三五”发展规划 一、“十三五”期间面临形势 (一)发展的机遇 1.职业教育发展环境。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正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党和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前所未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职业教育在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服务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中的地位作用前所未有,这使高职教育面临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学院加快改革发展开辟了新环境。 2.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 (1)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要求。“十三五”期间,————要实现以上目标,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实用型技能人才。根据《庆阳市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庆阳市将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一支适应庆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所需要的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产业发展定位和供不应求的劳动力市场,要求学院在现有的专业对接产业的基础上加快做强做优特色专业和专业群,为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培养输送高技能人才。 (2)创新型城市建设有助于学院提升科研服务社会能力。甘肃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科技园区、产业集群创新联盟、科技研发平台、创新成果产业化基地、推进科技特派员计划等的实施,为学院发挥科研创新优势、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推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和良好契机。 (3)庆阳市-----经济圈建设和----深化合作,将促进资金、技术、人才、

信息、资源等要素的便捷流动,为学院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创新合作办学机制拓宽了发展空间,同时也为学院参与区域交流合作、确立职教优势带来新的前景。2015年教育部批准我校为职业技术学院以来,学院实现了由中专学校向高职院校的历史性跨越,为学院科研工作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更为学院科研工作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十二五”期间,在学院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在广大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学院科研工作实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丰硕成果。 1、学科建设得到加强,科研教学互促共进 根据地方发展需要和学院自身发展实际,学院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不动摇,形成了以工学为主体,建工、经管、电子、艺术、护理为两翼,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会计、电子机电、矿山机电等4个省级特色专业和示范专业,集群发展,辐射带动,特色鲜明;5个校企合作专业,人才汇聚,资源共享,工学相长;多科并举,引领推动,优势突出。“十二五”期间,发展并巩固了科研和教学的密切结合,特别是把教师科研与专业发展、专业实践教学和专业建设有效结合。 2、科研水平跃上新台阶,并取得新突破 “十二五”期间,我院的科研成果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有了明显进步,科研整体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2011至2015年,共发表论文108篇,其中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9篇以上,被SCI、EI、ISTP等收录1篇;出版教材、著作17部;科研立项课题共15项;获市厅级以上科研奖励5项;应用型科技专利6个。 3、学术交流不断扩大,科研氛围日趋活跃

市场营销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

目录 一、社会人才需求调研与预测 (2) 二、市场营销专业基本情况 (5) 三、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 (6) (一)目标、思路与原则 (6) (二)专业建设内容 (7) 四、十三五专业建设举措与保障条件 (9)

XXX 市场营销专业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 一、社会人才需求调研与预测 (一)市场营销专业社会需求调研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要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参与市场竞争并取得持续健康的发展,就必须树立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制定市场营销战略,搞好内部和外部市场营销活动。显而易见,社会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市场营销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就为市场营销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前景。 目前全国开办市场营销专业的院校达到1180所,在校生的规模超过45 万人。有数据表示,我国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对口就业率达到93%以上,市场营销专业的就业前景良好。市场营销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远远高于全国大学生就业平均水平。调查显示,我国人才市场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状况,总体表现为:一方面,深受企业欢迎的高技能、高素质的适用型专业人才,非常短缺,缺口很大;另一方面,一般销售人员无人问津,大量积压。 1.社会需求调研分析 一是市场需求不断增加。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市场营销已经渗入到各种各样的企业里,不仅是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国有企业也都在讲市场营销。人们对市场营销的观念也将有更深的认识,所以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将继续看好,并有继续升温的可能。 二是市场营销专业人才供给增加。近20年来,各大高校纷纷开始市场营销专业,导致几乎所有高校基本上都设置了营销专业,导致连年供给不断增加,反映在人才市场上就是低层营销人员的薪资水平被拉低,人才之间的竞争日渐激烈。 三是社会需求的结构变化。市场营销社会需求对人才的要求提高,需复合型的

信息化建设十三五规划

信息化建设“十三五”规划(2016-2020) 二〇一七年四月

目录 一、学校信息化现状分析 (1) (一)建设现状 (1) (二)存在问题 (4) (三)机遇与挑战 (7) 二、指导思想 (9) (一)指导思想 (9) (二)基本思路 (9) 三、建设目标 (10) (一)总体目标 (10) (二)组成框架 (11) (三)量化目标 (11) 四、建设任务 (13) (一)做好基础支撑平台建设,为智慧校园建设提供保障 (13) (二)系统整合与创新应用并举,实现学校的智慧管理14 (三)平台与资源建设同步,推进学校的智慧教学 (15) (四)加快数据治理,以大数据创新智慧服务 (15) 五、保障措施 (16) (一)机制保障 (16) (二)队伍保障 (16) (三)经费保障 (17) (四)技术保障 (18)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信息化建设“十三五”规划 (2016-2020)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环节,正推动着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的全面创新和深刻变革,影响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局和走向。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信息化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高校综合实力的一项重要指标。一个现代化的大学应该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学校整体发展战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扩展传统校园功能,全面实现教学、科研和管理信息化。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信息化工作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部分学校信息化现状分析 一、建设现状 学校信息化建设起步于2000年,2009年获得教育厅“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示范单位”荣誉称号,多年来,尤其是近

高校图书馆十三五规划

某高校图书馆十三五发展规划 一、“十三五”规划的依据与目标 (一)规划的依据 1.教育部、建设部等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的通知》(教高 [2002]3号);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教高 [2004]2 1号); 《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教发[2004]2号)中明确规定: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合格),综合性本科院校生均图书100册/生;生均年进书量4册; 《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建标[1992]245号》明确规定:5 000学生规模的综合性大学图书馆规划建筑面积指标为生;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修改稿)》规定:阅览座位与学生数之比(1: 4)。 2. 我校转型发展的有关文件和领导讲话精神 3. 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4. 我馆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 (二)总体目标 坚持“资源、管理、服务”三位一体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思路。将图书馆建设成资源配置合理、馆藏布局科学、服务功能完善、技术保障有力、员工素质全面、管理工作有序、阅览环境优美, 能够适应我校“应用型、综合型”办学需要的现代化图书馆。 二、“十三五”期间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改扩或新建图书馆馆舍,强化图书馆服务功能 1.现状:馆舍面积不达标,功能不全

图书馆大楼现有建筑面积万平方米,与我省高校图书馆相比处于居后的位置。见表一。 表一我省部分高校图书馆馆舍面积情况 学校馆舍面积(平方米) 江西财经大学万 南昌大学6万余 江西师范大学5万 井冈山大学万(正建新馆) 九江学院万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万 江西理工大学万 上饶师范学院万 新余学院万 萍乡学院万 (数据来源:2015年6月检索各高校图书馆网站) 阅览座位紧张,经常出现一座难求的状况。 书库的承受能力已饱和,导致有些图书无法上架。 教育培训、学术研究、讨论交流、展览、休闲等现代图书馆功能缺失。 2.建设目标 通过选择新址新建图书馆或在现有图书馆的左-后-右侧面扩建新馆舍万平方米,使图书馆的总馆舍面积达到4万平米以上。 3.建设内容 扩大书库藏书容量,设立密集书库,使新馆的藏书目标在200万册 以上。 增加阅览座位,设立考研阅览室等,使其总数达到5000座以上。

建筑工程系“十三五”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报告

建筑工程系“十三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本规划分为二章,第一章为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建设目标与规划思路;第二章为专业建设规划方案。 第一章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建设目标与规划思路 1 指导思想 以学校“十三五”规划和建设国家示范性院校为指导,坚持“加强建设、规范管理、质量为本、深入改革、立足创新”,深刻理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内涵,以就业为导向,努力培养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加强教学装备现代化建设,系统规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合理构筑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全面提高专业对市场的适应性和毕业生质量,使我系成为区域建筑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基地。 2 专业建设规划目标 规划总目标:按照“对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能力抓教学,对准需要育人才”的专业建设理念,以专业建设为重点,形成土建施工类专业群。使我系在校生人数稳定在500人-600人规模,并建设二个至三个院级乃至省级精品专业及专业方向。具体规

划目标如下: 2.1 以基本素质培养和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结合国家示范性建设,以就业为导向,探索并建立一套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2.2 建设一支适应专业需要、结构合理的双师型专兼职教师队伍。 2.3 贯穿基本素质和岗位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一条主线,以示范专业建设为契机探讨项目教学、模块化和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教学改革,优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教学体系,。并建立完善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2.4 强化实践教学,建立与稳定5-10家产学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完善校内实习及技能实训室的功能,形成校内、校外实验实训两大保障体系。与企业合作建设一个生产性实训基地。 2.5 加强开发教科研能力,积极探索、实践学校——企业互动双赢的办学机制,提高教师社会服务能力。 2.6 建立一专多能的多证书培养体系,创造并加强与建筑行业主管部门联系,尽量使学生获得专科层次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1~2个本专业的行业职业资格证书。 2.7 加强高职教育规律研究,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上获得突破。 3 专业建设规划思路

公共图书馆“十三五”发展的战略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c7298012.html, 公共图书馆“十三五”发展的战略思考 作者:刘芳 来源:《图书与情报》2015年第06期 摘要:文章利用PEST分析法对公共图书馆“十三五”发展所处的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宏观环境进行了扫描概述,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我国公共图书馆“十三五”发展的战略重点,包括增强文化自觉,推进全民阅读;引入社会力量,提升服务效能;推进科技融合,创新服务空间;完善法人治理,实现长效发展。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十三五”发展;战略重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 G258.2 ;文献标识码: A ; DOI: 10.11968/tsyqb.1003-6938.2015129 Strategic Thoughts on the Thirteenth Five-Year Development of Public Libraries Abstract Based on the PEST analysis, the article discussed about the macro environment of the Public Library during the 13th five-year plan which including the political, economic, social, and the technological part.On this basis, the article probes into the strategic focus of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Libraries in our country during the "13th five-year-plan" which including: enhancing the cultural awareness and promoting the public-reading;the introduction of social forces to enhance the service efficiency;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o innovate the service space;To improve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to achieve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key words public library; “13th five-year” development; strategic focus; modern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于2015年10月29日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1],为全国各行各业的“十三五”规划制定提供了一个科学、宏观的参考模板,也为各行各业的未来铺就了一幅蔚然的发展蓝图。公共图书馆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主体,也在“十三五”规划制定方面进行了积极的研讨与实践,而清晰的掌握和了解这些已有的积极探索,理清公共图书馆“十三五”规划制定中的战略重点、发展环境等基本问题,无疑是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基于此,本文概述了近一年来全国公共图书馆界对于“十三五”规划编制的研讨与实践,然后重点通过PEST模型对我国公共图书馆“十三五”时期所处的宏观发展环境进行深度扫描,进而探讨了我国公共图书馆“十三五”时期发展的战略重点,以求对公共图书馆“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工作有一定的借鉴与参考作用。 1 公共图书馆“十三五”规划的相关研究与实践 1.1 理论研究

十三五交通建设重点工程

国家“十三五”交通建设重点工程高速铁路 加快完善高速铁路网,贯通哈尔滨至北京至香港(澳门)、连云港至乌鲁木齐、上海至昆明、广州至昆明高速铁路通道,建设北京至香港(台北)、呼和浩特至南宁、北京至昆明、包头银川至海口、青岛至银川、兰州(西宁)至广州、北京至兰州、重庆至厦门等高速铁路通道,拓展区域连接线。高速铁路营业里程达到3万公里,覆盖80%以上的大城市。 ●高速公路 加快推进由7条首都放射线、11条北南纵线、18条东西横线,以及地区环线、并行线、联络线等组成的国家高速公路网建设。提高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地区高速公路网络密度和服务水平,推进高速公路繁忙拥堵路段扩容改造。新建改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约3万公里。 ●“四沿”通道 基本贯通沿海高速铁路、沿海高速公路和沿江高速铁路,加快建设沿边公路,建设和田至若羌铁路、东北沿边铁路和川藏铁路等沿边铁路。推进与周边国家跨境通道和“一带一路”沿线通道建设,建设乌鲁木齐、兰州重要节点城市铁路国际班列物流平台。建设深中通道。 ●民用机场 打造国际枢纽机场,建成北京新机场,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世界级机场群,加快建设哈尔滨、深圳、昆明、成都、重庆、西安、乌鲁木齐等国际航空枢纽,强化区域性枢纽机场功能。实施部分繁忙干线机场新建、迁建和扩能改造工程,建设支线机场和通用机场。建设郑州等以货运功能为主的机场。新增民用运输机场50个以上。 ●港航设施 优化提升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港口群,加快长江、珠江—西江、淮河、闽江等内河高等级航道建设,大力推进上海、天津、大连、厦门等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有序推进沿海港口集装箱、原油、液化天然气等专业化泊位建设,稳步推进海南凤凰岛等国际邮轮码头建设,提高港口智能化水平。 ●城市群交通

大学十三五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

为主动适应基础教育发展、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特制定本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发展规划。 一、学校“十二五”建设的成绩、做法和问题 (一)主要成绩与做法。 学校始终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湖北省教育事业各个时期规划为统领,以主动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优质高等教育需求为目标,以专业基本建设为基础,以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着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优化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类型结构,着力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着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坚持走跨越发展、特色发展、内涵发展道路,紧紧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生命线,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适应社会需求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本科教育教学体系和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学校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优化专业结构,拓宽专业口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专业,形成了初显地方师范性大学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与布局。到目前为止,我校共有63个普通本科专业,分布在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中,初步形成文理交融、理工结合、师范与非师范并行的专业结构。 1.专业建设层次不断提升。 五年来,我校按照“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提升市场应用广泛的专业,发展有市场潜力的专业,压缩无市场前景的专业”原则,加快了专业结构调整步

伐。共成功申报新专业8 个,(教育部2012年进行专业调整)专业总数由2009年的43个增长到63个。采取调整、新增、压缩等办法加强专业建设,同时学校加强了对新专业的监控,增强了新办专业的办学实力,规范了新专业的教学管理。着力巩固优势专业,铸就品牌专业。目前,我校共有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品牌专业7个,校级品牌专业3个,形成了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专业建设体系,品牌专业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和带动学校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 2.深入推进专业综合改革。 学校按照“结构优化、评建结合、培育特色、分类指导、持续推进”的原则,系统推进本科专业综合改革,不断强化专业内涵建设,开展了大量改革探索与实践。我校共有国家级、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7项,校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4项。 3.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扎实推进学校与政府职能部门、企业、行业的密切合作。制定政策鼓励和支持各学院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聘请与我校具有合作关系的企业高管、工程技术骨干和行业管理人员、中小学教学名师进入我校担任特聘教师,为学生定期开设专业学术讲座和实用课程。鼓励企业、学校、政府部门积极参与学科专业调整建设、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过程管理、实习基地建设、实习实训方案的实施、师资培养等方面的指导工作,建立学校与企业、学校与行业合作的长效机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广泛与企业开展广泛合作,达成合作意向,签订合作协议,开展校企合作定向培养。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坚持将工程教育理念贯

机电专业群建设方案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现代化专业群建设 机电技术应用 专业群建设方案

目录 一、需求论证 二、建设目标 三、建设思路 四、建设内容 五、保障措施

江苏省丹阳中等专业学校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建设方案 一、需求论证 (一)产业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经济突飞猛进,技术改造、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不断产生,机电技术应用领域得到大力拓展,在各类加工制造行业中应用极其广泛。机电行业的飞速发展必然需要大量的机电技术应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正式印发《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标志着中国第一个以现代化建设为主题的区域规划正式颁布实施。包括范围江苏苏南地区包括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和镇江五市,地处长江三角洲核心区,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经济社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苏南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规划明确,围绕到2020年建成全国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到2030年全面实现区域现代化、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达到主要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重点推进经济现代化、城乡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和生态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将苏南地区建成自主创新先导区、现代产业集聚区、城乡发展一体化先行区、开放合作引领区、富裕文明宜居区。为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十三五”期间丹阳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全力打造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柱的丹阳现代产业体系新格局。继续发展以工程机械、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数控机床、仪器仪表、五金工具等产业为重点的装备制造业。截止2015年末,有规模的机电类企业达2000多家,拥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00家、高新技术产品120个,把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好,不断提高学生质量,是我校专业建设的重要使命。 (二)社会需求 据丹阳市统计局2015年调研数据显示,2015年丹阳市人才需求总量比2014年增长了%;人才需求排名前列的专业依次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数控、电子与信息、眼视光与配镜、市场营销、电工、化工、建筑、会计、汽车、,以上十大类专业的人才需求量占需求总量的%,其中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人才最为短缺。 目前丹阳机电行业从业人员超过万,每年中级技工需要3000多人,高级技工需要1000多人。而丹阳市每年机电类专业毕业生只有270人左右,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尤其是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机电一体化设备维修改装、数控车工、数控铣工、加工中心操作、数控维修、车工等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短缺,为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数计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数计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一.学校办学定位及发展规划 学校办学定位为:建设开放型、有特色、高水平的新型地方大学。 在专业建设方面,要从重视专业内涵建设的学术性向突出专业内涵建设的应用性、实践性转型,要改变专业服务面向不清、特色不明的问题。数计学院将整合全院力量“做大工科,做强理科”,在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省特色专业的支撑下,打造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有特色的“大数据管理新技术”、“智能制造”教学与科研创新服务平台。学院教师在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上取得突破,所培养的学生将成为具有“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实现转型、提升内涵 建设一支有一定学术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和教师教育素质高的教师队伍;博士学位者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30%,教授达到10位,改善教师职称、学历、学缘结构;培育一批团结务实,优质高效的教学团队,培育2—3名学术带头人,培育1—2名教学名师。 2. 形成特色、构建优势 建设符合人才培养目标、体现学科交叉、注重实践和应用、高度整合、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的先进的专业课程体系。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成效显著,启发式教学广泛开展,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大幅度提升。各专业均建设3—6个优质稳定的教育实习和专业实践基地,打造品牌实践基地。 开发若干高质量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发表高水平教研论文。 初步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 二.现有专业基本情况(包括数量、结构、特色等)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现有专业4个,其结构如下表所示:

数计学院现有专业情况一览表 其中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为师范类专业,其他三个专业为非师范类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隶属于数学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隶属于计算机学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隶属于管理学学科。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工学为主、理学为支撑的专业发展格局,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发展工科专业,引领学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群的方向转变。 三. 社会人才需求状况的调研及预测情况; 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相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李克强总理指出,中国经济要长期保持中高速发展,必须迈向中高端,必须加速推进“中国制造2025”。为确保“中国制造2025”的顺利实施及寻求区域性实践范例,中国工程院经过广泛深入全国各地调研比较,认为泉州作为制造业大市,产业门类多、规模总量大,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巨大的发展空间,又鉴于泉州在实施“数控一代”示范工程的显著进展,决定将泉州市作为“中国制造2025”首个地方试点。在此

图书馆十三五规划(1)

*/**图书馆“十三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图书馆建设的发展全局。坚诗“以读者为中心,以服务求发展”的服务理念,着力加快图书馆新馆建设的步伐,着力提高图书馆工作的服务质量,着力加强数字图书馆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全县图书馆事业切实转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轨道,将***图书馆建成有特色、现代化的新型图书馆,促进***和谐发展。 二、总体目标 “十三五”期间,我馆发展总体目标是: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服务宗旨,以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为中心,以新馆建设及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利用为重点,以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为方向,优化馆员队伍结构,努力向管理科学化、业务标准化、服务规范化推进,瞄准当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前沿,缩小差距。力争到2020年,将我县图书馆建成设施完善、资源丰富、队伍精干、服务优质的二级图书馆。 三、具体内容 1、图书馆新馆建设 在2016年前建成一个符合图书馆建筑规范要求的新图书馆,以优化图书馆环境,改善馆舍面积不足的现状。根据《公

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及《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新建图书馆以综合大楼为主体建筑,大楼前设有人员集散地、绿化地、停车场及无障碍通道。综合楼设书库、阅览室、外借处、电子视听文献阅览室、咨询服务大厅、目录厅、多媒体报告厅、展示厅及办公区等。新建图书馆总建筑面积3300多平方米,按照开放型、综合性、多功能的现代化标准建设好***县新图书馆,构建***县图书馆多层次服务体系,努力提高我县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2.文献资源建设 根据我馆实际情况,制定文献信息收藏规划,在文献采购工作中确立精品意识、特色意识和时代意识。有系统地入藏地方文献、参考文献、科普文献,有选择地入藏青少年课外阅读文献,把优化馆藏结构作为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目标,大力加强基础学科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使之成为馆藏文献主体的重要部分。依据新馆设计规模,购书经费有计划、按比例持续增长,年增长10%。到2020年馆藏总量达到10万册以上,年订购报刊达200多种,电子文献达到1000余种。经过五年的收集、整理、应用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形成馆藏丰富、结构合理、品种优良、各种载体互补共存的文献信息资源馆藏体系,基本上满足为全县各级领导机关决策、经济发展、和谐社会建设及其他事业发展提供学习研究的需要。 3、文化共享工程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