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凯 张五常访谈录

杨小凯 张五常访谈录
杨小凯 张五常访谈录

杨小凯张五常访谈录

去年夏天我到美国讲学时,有一位到美国学经济的中国留学生,回国后路经香港,要约我见面。朋友说,这位学生读过我在美国发表的一些陈年旧作,知道史提芬弗与张五常是同一人,想跟我讨论一些有关产权及交易费用的经济问题。但当时我不在香港,咫尺变了天涯,也就算了。朋友遇到了这位留学生,送了他我所写的两本书——《卖桔者言》与《中国的前途》。

后来我才知道,这位名叫杨小凯的学生,在文革期间的名字是杨曦光,因为发表了一篇文章而被困坐牢十年。听到了这件事,我无动于衷:多年来我听过数之不尽的「文革」悲剧,听惯了,也就变得麻木了。

但其后我又听到:这位青年在狱中十年,逢人拜师,自修经济学;出狱后,被美国的邹至庄教授发现,认为是可造之材,于是去书赵总理,将这学生带到美国大有名望的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两年后就考完博士试,目前正在写论文。这是一个有传奇性的故事。但我当时不大注意。

一天下午,我无意中在港大的办公室内翻阅会议桌上放得七零八落的书本,发现一本是杨小凯自著而送给我的,想是他路经香港时留下来的。因为记起有关他的一些故事,就比较专注地翻阅——我越看越惊异。那是一本数学经济的书,虽然没有什么创新之处,而经济观点也没有过人之见,但毕竟内容充实,中规中矩,层次分明,绝不是一本「入门浅说」。

对着这本书,我想到很多的事。一个坐牢十年刚在不久前才正式受严谨教育的人,怎可以写出这样的书?就算是正规的名校博士也不容易写得出来。我又想,假若这样有良材优质的青年能有香港一般学生的就学机会,他很可能已成为一个在国际上有一席之位的经济学者了。究竟中国埋没了多少像杨小凯那样的人材?想到了这些,我掷书兴叹!

但杨小凯还算是幸运的。或者,与其说是幸运,倒不如说在不幸中,他还是有了大幸。他今年三十七岁,来日方长!经济学大师Abba Lerner也是三十岁后才入门,而却后来居上。不过,我们也要问:中国其它数以千万计的青年呢,又怎样了?到了此时今日,中国还在搞什么「精神文明」,什么八二开的报喜不报忧,什么「五讲、四美、三热爱」,什么主义坚持,等等,又怎能不教人悲从中来?对这些问题,我们从事教育的人,又怎能不大声疾呼?

杨小凯回美后,读了我的两本书,就替《知识分子》杂志向我作一个书面的访问。他提出了十九个问题,都是关于中国的,我不厌其详地一一作答。因为他问得比较深入,而以书面回答,我能够比较用心,我就征求了《知识分子》的同意,将之作为《论衡》,在《信报》同时发表。

我也答应在这里把《知识分子》向香港的读者介绍。这并非人情难却,而是我认为这杂志很有意思,值得推荐。这是中国思想开放后一群思想开放的青年所办的一本杂志:无意煽动什么,但有意推广真正的百家争鸣。我衷心希望,这些青年是中国前途所寄望中之一群。《知识分子》在美国出版,在中国发售,据说,在香港的一些报摊也可以买到。

以下的书面访问,进行于一九八六年十月间。

杨:您是体制经济学(Economics of Institution)中交易费用学派创始人高斯(R. H. Coase)的高足,也是当代交易费用学派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我想请您简要向《知识分子》杂志的读者介绍一下交易费用学派的主要理论,特别是高斯定理以及它对中国体制改革的意义。

张:我可以算是艾智仁(A. A. Alchian)的「入室弟子」,而不是高斯(R. H. Coase)的学生(从来没有上过他的课)。但假若有人误以为我是高斯的弟子,我倒乐于将错就错。

事情是这样的。一九六七年初我在洛杉矶加州大学(UCLA)写论文——《佃农理论》——有了苗头,芝加哥大学赠我一个奖金,邀请我到芝大。该年十月,我到了芝大,去见高斯,自我介绍,对他说:「我花了三年功夫读你的《社会耗费问题》。他问:「你认为我那文章是说什么的呢?」我回答:「是说合约的局限条件。」他站起来,说:「到底有人明白我了!」此后我们便成了好朋友。在芝大的两年中,他不厌其详地与我研讨,详尽地解释了他的思想。

后来H. Johnson、E. Silberberg和A. Walters等人都把高斯定律和我的《佃农理论》相提并论。虽然在写《佃农理论》时我还未认识高斯,也没有想到受了他的影响,但外人一看就知道,若没有高斯定律,我的《佃农理论》是想不出来的。其后在高斯退休时,我写了《公司的合约本质》,被作为《法律经济学报》为他的荣休而出的特刊的首选之文;而在快将出版的New Palgrave内的关于高斯及艾智仁的文章,也是由我执笔的。我一向对声名淡泊,但对这项的「小成」却十分珍惜,颇有「自豪」之感。可不是吗?高斯及艾智仁对我的思想既有所偏爱,其它人对我的评价怎样就无足轻重了!我又想,从来没有经济学生能获得这两位大师的日夕训诲,而这个学生竟是一个中国人。天下间哪有这么幸运的事?

你问我交易费用及高斯定律为何重要。这问题是浅而极重要的。经济学是一门以「自私」为出发点而去解释人类行为的科学。其中最主要的假设,是每个人都会在局限的条件下争取最大的利益。社会是一个多过一个人的体制;有了社会便有「产权」与「交易费用」的局限条件。问题是,对产权及交易费用有深入的了解,是需要花很大的功夫作事实调查。当然,纸上谈兵的理论,大可将局限条件随意假设——这是通常被采用的办法。但实用性的推理,是要先明白真实的局限条件然后逐步

简化。偷懒是人之常情,也难怪不少经济学者对产权及交易费用避而不谈了。但自从高斯的大文在一九六○年发表以后,我们要明白经济体制的,就日以继夜地在现实世界中耕耘。

高斯定律是关于产权界定及交易费用对议定合约的影响的理论。艾智仁的毕生功力所在,是把产权、竞争及决定竞争胜负的准则的关系分析得一清二楚。他们两位的思想结合起来,可让我们恍然而悟,彻底地明白不同经济制度的决定性。在他们之前,除了史密斯一七七六年的巨著外,经济学者对经济制度的认识都不够深入,或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虽然现在大多数的经济学著作对此还是不了了之,但这只不过是反映着:真理的普及是需要时日的。其实,识者都知道已掌握到真理。七年来,我从产权及交易费用的角度来看中国的经济改革,精彩之极,但可借这一个「节目」的观众,似乎就只有我一个人。

杨:民主制度不如市场制度合理,这也许是您与佛利民(M. Friedman)共同的观点,而在交易费用很大的条件下,民主制度会在某些问题上更合理,这是不是您对佛利民思想的发展?民主与市场关系的理论对今天中国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的关系有什么意义?

张:很可惜,「民主」的一般定义就是「投票」选举(海耶克等人的分析能力可算平平无奇)。说投票不及市场,即是说投选票不及投钞票,是我这一辈的经济学者老早就知道的。我后来在这问题上加上交易费用,指出在有交易费用的局限下,投选票是可以节省交易费用的:但这节省只可能在私有产权制度下自由选择投选票才会产生。

我反对凡事投选票,但并不反对民主,因为我认为民主的真正定义应该是投钞票而不是投选票:每个人都是消费者;消费者是民,市场怎会不是最民主的地方?不要以为我的「钱」气太重。我赞成人权平等,但那是指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做到这一点,没有私产是不可能的。有私产就有市场——以投钞票决胜负。没有私产,所有投选票的民主都不一定是以人民的喜恶为主的。有了明确而全面性的私产制度,独裁者有名无实,起不了作用,不投选票也无伤大雅。这是香港以往的经验。

佛利民是个天才。他对我影响很大。但我的「民主」观点倒是受了A. Downs、A. Director及K. Arrow 等人的影响。佛利民对中国很关心,我衷心感激。五年多前,我写了《中国会走向资本主义的道路吗?》的初稿,推断了中国会走向近乎私有产权的路,寄了一份副本给佛利民。他当时认为我实在是大大地过于乐观了。三个月前(八六年七月),我在旧金山的西区经济学会中作演说,宣读了拙作《五年过去了,中国的去向又如何?》,佛利民是听众之一。会后我们相聚,把酒言欢。谈到中国,他对我说:「你是世界上最乐观的人!」我目不转睛地望着他,给他一个神秘的微笑。他突然惊觉,说:「五年多前我也是这么说,但你毕竟是对了的!」但愿今后我还是对。

杨:您在《卖桔者言》中断言:「一日不实行私有产权制度,就没有可能用市场价值作为衡量准则」。匈牙利经济学家Kornai也强调财产所有权与市场价格之间关系的重要性,他称之为「软预算约束问题」。这个思想目前在大陆很流行,我想请您评价一下Kornai这种观点与您对这个问题的观点有什么异同。

张:从来没有人否认市场贸易交换,对民生经济大有裨益,即使马克思也不否认。不同之处就是「共产」的论点忽略了高斯定律:私有产权是真正的市场的先决条件。这一个重要含意演变繁复,精彩绝伦。从高斯的角度看,资产(生产资料)与产品的分别既不清楚,也不重要。加上交易费用、公司与合约的安排,经济体制就变成了一个顺理成章的交响乐。我希望将来有机会能把高斯的大作仔细的译成中文,加上深入浅出的注解,使中国的读者能读之再三。

杨:您对中国体制改革的前途持审慎乐观的态度,对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政策和改革抱有很大热情,并预见中国将变成一个私有产权制度的国家。我七、八月份(八六年)在中国旅行时,深深感到中国越来越多的人从认为价格是改革的中心到相信所有制问题是改革的中心。但仍有一部分人认为价格改革是企业制度改革的外部必要条件,这种观点是对政府影响很大的「外部环境」派观点,另一派观点认为改革应以企业所有制为中心,叫「内在机制」派,您对这两派观点有什么评价?

张:凡有社会必有竞争;竞争必有胜负;胜负之分需有准则;这竞争准则是由产权制度来决定的,也即是由人与人之间的权利界定而定。在私有产权的制度下,市价就成了决定竞争胜负的准则。换了产权制度,竞争的准则也就变了。有什么「内」、「外」之分?

艾智仁说得好,「价格决定什么」比「价格是怎样决定的」更重要。大师所见,确是不凡。

杨:您认为中国的开放政策正在使改革的信息和交易费用迅速下降,等级特权的竞争标准正在通过贪污权利的划分转变成私产制度,只要改革步伐不慢下来,印度式的贪污权利划定制度就不会有机会巩固,而私产制度终将来临。您还认为农村改革成功的一个原因是把干部的特权变成私产,这样可以减少既得利益集团对改革的抵制。中国国内一些青年学者也认为农村目前出现的问题正在创造一个提出和解决私有产权问题的局面。但是股份化试验却流于形式,搞了很多西方式的组织形式。由于避开私有财产问题,股份公司有的成了新衙门。看来,中国走向私产制度的问题仍很大,您对此有何看法?

张:几个月前我发表了《所有权与「会贬值」的资产》一文,曾指出这点:将土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使前者为国有,后者为私有,私产的制度还可推行,但对于会贬值的资产来说,国家保持

所有权就行不通了。如果发行公司股权给「个体」,政府是需要放弃「会贬值」(会折旧)的资产的国家所有权的。将这些资产界定为一家机构的,保障「法人」或合伙人的「存在」,把产权以股权界定分配,容许股份的自由买卖或转让,私产的制度就形成了。

目前,中国的产权结构与政府当局想要推行的商业法律,在基本上是大有冲突的,但执政者似乎不明白。例如不久前所提出(后来几经波折才通过试行)的破产法,就忽略了破产是在权利界定下的负责问题;因为没有明确的负责人,政府或社会是不能破产的。公司的法人可以破产,合伙的伙伴可以破产,私人更可以破产,因为他们既有被界定了的权利(产权),就有被界定了的责任。又例如不久前,中国所提出(还没通过)的抵押法,就忽略了抵押是一种交易,若非私产是不能抵押出去的。

这些困难,从悲观的角度看,使我们觉得中国的体制改革还要过千山万水,难于登天。但从乐观的角度看,这些法律的建议,正反映出中国的执政者开始明白国营机构的困境,有意图加以大事改进。但假若中国的执政者不肯在产权的结构上彻底改革,他们的很多理想都只能是纸上谈兵。

杨:我和一些美国经济学家谈到私有产权问题时,他们总会引用A. Berle和G. Means在《现代公司和私有财产》一书中的观点,即大公司中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使股东的私产权越来越不重要,所以大公司变成准公有制,私有财产制已经式微。您对这一看法有何评论?请您向《知识分子》的读者解释一下您关于股份公司制度用按股共有资产可以提高交易效率的理论。匈牙利的Kornai提出「预算约束软化」(财产所有权越来越模糊)是个世界性趋势,您对这类观点有何评价?

张:这些作者对产权一知半解,对公司的经济概念也是模糊不清的。他们的论点似是而非,不知所云。我们要知道,权的拥有与权的使用是两回事——私有的资产作为公用,还是私产。我在《中国会走向资本主义的道路吗?》及《公司的合约本质》两篇文章内解释得很清楚。一个私产的拥有者跟其它人的资产组合而成公司,是一个自由选择的结果,为的是要减低交易费用来增加私人的收入。不管公司如何庞大,由谁操纵,此理不变。而公司的股权拥有者可将股份出售,作为制裁操纵者的行为的最佳保障。

我曾经指出过,共产或国营机构与私营的大企业或公司有相同之处。高斯曾告诉我,列宁也曾这样说过。但国营与私营毕竟是貌「似」神离!前者不是自由选择的结果,而权利也不能自由转让。国营机构的交易费用因而不减反加;这解释了为什么世界上所有国营机构的生产成就都乏善可陈。

杨:您提出了用招标承包的办法将国营企业租给私人的改制办法。世界银行的建议是用拍卖的办法把国营企业股票卖给退休基金会、地方政府等公众团体和机构,每个机构不能持有一间企业百分之五至十以上的股票,用这种分散股权的办法,首先把国营企业变成「公共所有」的企业,再通过股

票市场增加私人股份。一些中国改革者对此方案的批评是,中国人对财产所有权已完全没有信心,这种信心的建立要几代人的时间,在没有这种信心时,世界银行的方案实行起来会走样和流于形式。您对此问题的看法如何?您对中国在沈阳和上海等地搞的「股份化」试验作何评价?

张:世界银行的雇员受了高薪,是要写又长又厚的报告交差的。这种局限的含意,您应该明白。我会见过几位世界银行的研究员,他们的工作方针与我们所关心的大有分别。我可以说他们对中国的认识不多——这也难怪,有谁敢说他对今日的中国有深入的了解呢?

关于中国的工商业的改革,我曾经提出过几种可行的建议,包括以招标承包的办法。后来我又指出对于会贬值的资产,「没有所有权」的承包总有问题。

中国改革的要点当然是要把资产转为明确的私产,用什么办法及谁是得益者都是次要的。但首次的私产分配有是否公平的问题,也有是否容易推行的考虑,而后者比前者重要。另一个要点,就是政府要尽量让资金落在私人或私营机构的手上。

关于沈阳「股市」,据说还是限于债券的买卖。股权的转让应该是指日可待的吧?不过股权的界定有很多种。我不知道要在沈阳意图成市的是哪一种。要不是工作太忙,我会到那里走一趟看看实际情况。

我大致上同意您所说的中国改革者对世界银行的方案的批评。但人民对资产权利的信心的建立,是不需要几代的时间的。中国若坚持以往的教条观点,不更正宪法,而又往往一放一收,那么要建立您所说的信心当然是遥遥无期了。我有时觉得中国的前途可能是系于执政者的「一念之差」的。

杨:对于价格改革,世界银行主张在中国尽早取消「双轨价格制」,取消国家计划分配物资体系,实行统一的市场价格制度。以体制改革研究所为代表的中国青年经济学者不同意急于取消价格双轨制,他们的道理是,在现行制度下,取消双轨制执行起来会变成取消议价保留统一的牌价,因而回到旧制度去。您对这两种不同看法有何评价?

张:市价就是市价,没有什么统一不统一的。但中国推行的市场制不应限于产品——资产市场同样重要。若二者缺一,讯息的传达就有所不及。在私有产权的制度下,市场威不可挡,价格管制要付很大的费用,是不容易推行的。可是在国营或被国家垄断了的行业(包括外贸及外汇)而言,管制价格(因而「多轨」)就远为容易了。这是因为在国营的局限下,这管制是没有明显或直接的受害

者的。

所以我认为重要的是推行明确的私有产权制度。有了这制度,「双轨」不成,也无需「统一」。没有这制度,价格又何止双轨?高斯定律错不了:私产界定是市场交易的先决条件。但这界定是程度上的问题,市场及市价的作用也就跟着有程度上的不同了。

杨:您认为在保持外汇管制的情况下,商品标出不同的人民币价和外汇券价实际上保持了统一的市场价格,而强制实行两币一价反而造成了实际的价格歧视。因此您主张取消外汇管制,实行自由汇率。现在中国政府即将取消外汇券,对此您有何看法?台湾和南韩仍由政府调节汇率,但政府把官价汇率调到接近市场汇率,南韩甚至使本国币官价低于市价,这种制度是否比自由汇率制度更适合中国?

张:最近我发表了《外汇管制可以休矣》(https://www.360docs.net/doc/dd10507246.html,/u/47841af7010006o7)一文,分析取消外汇券后的各种含义。在那文内我指出外汇券是一纸灰币,将黑市盖上灰幕,有利地促使灰色市场的增长,但却有害地维护了外汇管制的存在。因此,取消外汇券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没有外汇券,市场变得黑白分明,假若中国不肯走一大步回头路(大事增加管制),则外汇管制可以休矣!

南韩及台湾的汇管早已名存实亡。他们取消了有实效的汇管后,外资引进、外贸及外汇储备都有迅速的增长。这些体制的经济发展远不及从来没有汇管的香港。结论是明显的:在今天,外汇管制一无是处。在一九七一年之前的国际货币制度下,外汇储备是有用的,汇管也因而有以砍头来治头痛的功效。但在今日的国际货币制度下,汇管连这「苦肉计」的功效也没有。

杨:您指出外汇管制和价格管制从本质上说是垄断者的既得利益问题,虽然表面上的争论只与方法优劣有关。您是否能建议一种办法来解决这类既得利益问题。外汇管制会给中国银行带来特权与利益,他们总不会愿意放弃这种既得利益,不管这种管制给社会带来多大祸害。

张:不仅中国银行能从外汇管制获得特权利益,人民银行及经贸部也分享这个垄断权。这些机构的主要任务应该是控制货币的发行量及推广贸易,但他们目前的运作正相反。自一九八五年四月后,外贸及外汇的垄断及其它有关的安排与印度的大有相同之处,使我们关心中国的人触目惊心。

中国的体制改革有面子上的困难——这问题我是门外汉;有讯息不足的困难——这方面,尽我所知或可作一点小小的贡献。就算是我或其它关心中国的经济学者不存在,中国只要坚持思想、门户开放,真理讯息总会有立足之地。但特权利益的维护却是另一回事了。我前思后想,总觉得这是中国的「结核」所在。虽然近几年来很多等级特权的利益——尤其中层干部的——已烟消云散,但某些特权却仍有巩固了的迹象。所以我曾大胆地建议,用分配资产的办法,让一小部分的特权分子先富起来,但要他们弃官从商。

杨:在中国有人主张人民币继续贬值到一美元换五元人民币的水平,以彻底解决外贸中的外汇障碍。但一些人认为如此贬值会造成不可抑制的通货膨胀,使人民币信誉崩溃。还有些人认为中国在企业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企业利用低人民币汇价的潜力有限,人民币贬值对增加出口及减少进口的效果有限,因此继续贬值不会有好效果,只会加剧通货膨胀。对这些不同的观点,您有何评价?

张:人民币贬值是不会造成通货膨胀的(真正的市价是以黑市为依归;浪费资源去找黑市门路,或办手续或搞人事关系等,也是「市价」的一部分)。人民币一旦有汇管及黑市汇率的存在,就没有什么﹁信誉」可言。中国有惊人的人力资源,但因为有汇管及外贸管制的存在,又因为产权制度不明确,不能发挥她必有的惊人潜力。那些认为解除管制不会大大增加出口的人,都低估了中国人的本领!

适当地控制人民币的增长(要万无一失,应先采用十足储备的银行制度),彻底地解除汇管,推行自由外贸、私有产权及法治,所有现有的忧虑都是「杞人忧天」了。

杨:中国正在推行劳动合同制,允许厂长解雇工人,工人可自由辞职,废止子女顶替制度及设立失业保险制度。据说有关的三个文件传达后反响极大,工人们意见很大,一说是干部制度没改革却给厂长这么大的权,这是拿工人开刀。二说是工厂不是厂长的,厂长不会从经营效果出发招工裁人,而会利用这个权搞个人报复。据说上海已发生被解雇的工人持刀杀伤厂长的事。一九五八年进厂的工人,子女大都是农村户口,废止顶替制使他们的子女失去了得到城市户口的机会,因此十分不满。一些人预期这项改革可能会流产。不知您对此有何评论?您是极力主张劳动私产化和劳动者私订合约的自由选择权,并强调这种自由选择权对产权私有和选择低交易费用制度的重要性。而中国政府目前用劳力(或人材)流动的「合理性」来限制这种私订合约的完全自由选择,认为对「不合理」的流动还是需要管制,您对此有何评论?您可否向《知识分子》的读者解释一下您关于自由择业、自由解雇可以大大减少交易和监督费用的理论?

张:在中国的南方,尤其是广州一带,合同工制不胫而走,国家职工制正在崩溃中。我在两年多前推断了会发生的事,来得比我预期的快。自由择业是没有以往铁饭碗那样的保障,但自力更生的保障却大有吸引力。不过很不幸,不少中国青年告诉我他们仍然不相信中国的开放及改革会长久或是继续下去的,所以他们在职业上还不敢「冒险」另找出路。有几位年青干部对我说过,假若中国真的不会走回头路的话,他们会连干部也不干。在目前,因为国营企业还是林立如昔,自由就业的机会不大,而被外资机构雇用的机会也不多,但个体户(自我「雇用」)的机会倒很不错。(据新华社八六年九月三十日的报道,在北京市的外资机构不得自行招聘雇员——须通过市政府才能聘用。这种申请手续繁复,费时失事,而政府又大可从中大事征收了!)

你说的工厂厂长的行为,一定是国营(非私产)企业的吧?要是工厂是私营的,不管股权谁属,一个厂长如果滥用权力,怎可以不被革职?厂长的收入是应由生意的成败而决定的。目前,没有一个中国的执政者会反对这一点。但他们似乎忽略了这个准则在私产制度下是必然的,而在非私产制度下这准则的采用却绝无仅有。

工人不能自由辞职,或由于各种人为的限制而难以另谋高就,约束厂长的交易费用就增加了。由于没有股权的界定或股份不能自由转让,也有类似的不良效果。交易费用是一个极重要而又极广泛的题目,我希望将来有机会向贵刊的读者详加解释。

杨:中国不久前通过了「土地管制法」,明文禁止土地买卖,同时企图用加强管制的办法阻止各地浪费土地资源,侵蚀耕地的现象。农村分山到户后,农民得到山林的第一个行动就是把树都砍掉,把木材卖掉或用掉。也没有人植树造林。南方目前由于水利设施的产权问题没有解决,水利纠纷极多,政府和法院官员被水利纠纷搞得焦头烂额。变相的土地买卖也很普遍。中国大陆的农民不相信耕地的租用权,只相信房产和宅基不可侵犯。因为解放以来,只有一九五九年共产党侵犯过农民的房产,四清时马上退赔了。因此中国大陆农民在房产上的投资相对于实际收入是太多了,而耕地上的投资却太少。大量用宅基侵占耕地的事也是与耕地产权和宅基产权差别太大有关。有些中国青年经济学家认为农村暴露的这类产权问题为在中国农村形成真正的私人财产制度提供了机会。您对此有何看法?

张:你说的「土地管理法」,看来快要「过时」了。在深圳,在某些情况下土地是可以买卖的,而农地的「灰色」买卖在中国不少地区时有所闻。经济的压力通常出现在法例更改之前。令人惋惜的,就是中国的执政者还是有着他们某方面的坚持——不肯客观地衡量大势所趋,实行「事生于世而备

适于事」。

砍掉林木的行为,是由于对产权的前景没有信心。两年前我特地坐火车到广州去,目的是要看两旁农村较高地的果树种植的发展怎样。我对哪一种地应种果树颇有研究,但沿途发现,应种果树的土地一株也没有!后来到了广州的近郊,才见到有可观的小果树培植,算是稍有苗头。中国的执政者应该明白:私产(包产)的利益,是应有长久而固定的保障的。

远在四年前,我就推断了中国的农村会有极多的水利纠纷。这是我写博士论文时研究台湾的土地改革所得的经验。台湾在一九五三年推行「耕者有其田」,每农户的土地瓜分所得甚少,自耕地又不可转让,而水利却是多户一起用的。在这情况下,农民岂有不发生争执或大打出手之理?后来台湾政府逼着要大事供应水利设施,导致另一种资源浪费。上选的解决办法,是让土地自由买卖或租赁,使农户与农户之间自由地选择合约的安排,将分摊了的土地另行组合。这种自由组合运用,是会按照水利的供应情况或依合资建设水利的可行性而定的。

杨:中国城市正在形成土地市场。有些地方官方成立了一些专门负责向官方公司出卖或出租土地的机构。不过很多地方这类土地买卖、租赁是由一个官方机构垄断,他人不能直接私议买卖合约。对中国政府发展城市土地市场的政策和城市土地产权问题,您有何建议?中国的大城市目前都有物物交换形式的房产市场,并有官方开办的「换房」机构,对城市房屋私产权问题和房产市场问题,你有何评论?

张: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将土地以永久或长久的年期出售。出售土地而又让地产有自由转让权,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产权结构改革。此外,售地所得,可作为发展基本建设之用,也可让政府减少及简化税收(见拙作《出售土地一举三得》https://www.360docs.net/doc/dd10507246.html,/u/47841af7010005bx)。资金不足的本地人或机构,可用分期付款的办法来购置土地的。

事实上,正如你所说,在某些形式上,土地的买卖已经存在。但为了要保持社会主义的形象,中国政府就采用了一些「变形」的手法。我不明白这些手法是做给谁看的。难道执政者真的要自欺欺人,以为这样做就可表达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瞒天过海」的土地买卖或产权转让,会大幅度地增加交易费用,压制了资产市场的普及,阻碍了价格的讯息传达,也伤害了人民对产权保障及体制改革的信心。

杨:香港当局对不该管的事比美国政府管得少得多,但对该管的事却比美国政府管得好。香港的地铁和公共交通系统就比美国的好得多。中国人的勤奋和尊重私人财产的美德也令我感动。我认为中国如果不认真实行私人财产制度,开放政策只会把制度缺点暴露出来,而不可能利用「出口替代」战略发挥劳力便宜的比较优势,因为我相信出口替代战略必须以体制私产化自由化为条件。台湾、南韩在采取出口替代政策前都有个体制自由化过程。我觉得国民党政府三十年代就有了关于私有产权、法人团体(公司法)等方面较完备的立法,而这是台湾经济起飞的最重要条件。您以为如何呢?香港、台湾、南韩、新加坡在制度创设和出口导向战略方面有哪些值得中国借鉴的地方?

张:在「一九九七」的影响下,香港的经济制度几年来已开始退化。你所见到的香港已渐不如前了。香港的税制比以前复杂;政治费用急升——政客及压力团体风起云涌;而中国(或是香港政客仿效中国)又在香港搞那些与市场格格不入的「统战」。另一方面,香港人材大量外流;本地人所设的银行,接二连三地倒闭,几至全军尽墨,香港在远东的金融中心地位,已被东京取而代之。

香港还有很多问题,一言难尽。我以为若不是受到政治的影响,今天应该是香港的黄金时代,因为新加坡、台湾及菲律宾等地都各有各的困难。目前香港的地产市值不及日本的一半,这是与七十年代大有不同的。可是从乐观的一面看,今后,香港会对中国的经济改革及发展起重要的协助作用,而香港也可以从协助中图利的。换言之,中国的前途对香港有决定性的影响。

至于国民党在大陆时的所谓私有产权与法治,有名无实,是不足以为范的。今日的台湾大有进步,但南韩很可能后来居上。新加坡的国民收入数字不可靠,那里的政府对市场有诸多限制,所以我对新加坡的前景不敢乐观。

杨:您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和孙中山的「民生主义」颇多批评,并且反对提倡「主义」,甚至反对「资本主义」这个名词。我想请您介绍一下您这方面的思想。目前中国的意识形态领域正在自由化和多元化的道路。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派在中国都有了一席之地,您能否推测一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系在大陆中国的前景?留美学习经济学的中国学生中也有批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但我很担心这会重复「五四」运动的悲剧,即从完全否定一种意识形态走向否定多元化的价值。您对此有何看法?

张:「主义」是抽象的思想;「理论」也是抽象的,虽然有实用性的理论可用事实验证。在经济实践上,中国要重视的是制度,不是「主义」或甚至「理论」。我最近在《经济学可误导中国的经济

改革》(https://www.360docs.net/doc/dd10507246.html,/u/47841af7010003ts)一文指出:因为有不是经济学的经济「理论」,有经济学的谬论,也有对中国问题无足轻重的经济学,目前新思想开放的中国人在「何去何从」上难以选择,可被「理论」误导的。「理论」往往是一种奢侈品;中国目前实在付不起「奢侈理论」的代价。

「主义」不仅是奢侈;它往往是些空泛之辞,不能被事实验证,但却可被执政者利用来推行宗教式的愚民政策。在大学念书时,我读过不少马克思的理论,但总觉令人费解;间或有可以明白的,就觉得一无是处。后来读了费沙(I.Fisher)的《利率理论》,拍案叫绝,知道了马氏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茅塞」,是在于古典经济学的「资本」概念不能一般化。

对于马克思的「理论」或「主义」,我们要问他的每一个术语是否可以明确地解释(这一问,我们就可知其中有数之不尽的混淆);我们也要强调马氏理论的事实验证(混淆不清的理论,从何验证呢?)。半年前我会见了几位在北京任教的经济学教授,相谈甚欢。我向他们指出,看现实问题时,中国的学者不应从「马克思错在哪里」的角度看(看不到错时都是对的!),而是应该从「马克思对在哪里」的角度看(答案会令人尴尬之极)!

但中国目前的「思想多元化」,却是大好现象。这不一定会对经济改革大有裨益(甚至可能有所妨碍),而是对中国人知识的增长及思想的改进大有帮助。有十亿人口的中国人的先天智慧是闻名于世的,但竟然沦落到今天不堪的地步,是人类历史的大悲剧。中国人将来的成就,大概要靠你们这一辈不幸中而又有大幸的青年了。希望你们能坚持思想开放,向学术迈进。

杨:七、八月份我在中国旅行时碰到一些真正的私人公司的老板。他们多数是一人或一个家庭,资本在十万至数百万元,雇用几个到数十个人,有大型生产资料(如汽车、房产等)。这类私人公司在南方很多,其中多数从事贸易。政府从他们收到销售税,但很难收到收入税,因为往往有谎报净收入的情形。这类公司有了很大收入后,继续扩大经营的动力不足,他们认为钱太多了没法用,反而增加麻烦。对这类公司的发展,您认为政府在立法和政策方面应做些什么事?请预测一下私人企业在中国发展的前景。

张:中国一开始推行税制时,就复杂之极,左抽右抽的政策令人叹为观止(见拙作《抛砖引玉与急功近利》https://www.360docs.net/doc/dd10507246.html,/u/47841af7010006o3)。中国的税制必须尽量简化。其实避税或逃税的行为无地无之(任何国家都会发生这样的事),但简化的税制不仅对此有助,而对工商业发展的好处也是说之不尽的。美国最近仿效香港,税制来了一次革命性的简化。香港的税制这几年

来变得复杂了(但仍比美国「简化了」的简单)。中国凡是可抽的则抽,可增抽的则增抽,真是乱七八糟,抽得一塌糊涂。

杨:中国的政府机构利用计划特权分割市场进行垄断的问题非常严重,例如以饭票形式分割各单位的食物市场,限制自由进入,以劳动分派制将劳动力市场分隔为成千上万个不能自由进入的地方市场,并用劳动服务公司等形式垄断劳力买卖等等,使外国投资者放弃了关于中国是个十亿人口的统一市场的幻想。我曾向政府建议以平等竞争法的形式废止一切限制自由贸易、以计划特权维护垄断的成规。得到的答复是:这种想法不现实,只能等待市场体系的逐步发育,使对反垄断立法的需求渐渐成熟。您对这个问题有何看法?

张:「时机未到」是一般中国执政者对体制不肯大事改进的托辞。一说是中国还是太穷,另一说是不能急进。除讯息不足可成理由外,还不是为了要维护或增加特权利益?当他们要收回下放了的权力,要增加垄断权,要增加各项征收时,却从来不用「渐进」的办法。

杨:您在您的著作中提到中国的现代化必须要有个「大搬迁」

https://www.360docs.net/doc/dd10507246.html,/u/47841af7010003vt(农村人口大量转变成城市人口),这一要求会形成强迫中国实行劳力私产化等改革的压力。但我对此持相当悲观的看法。中国目前有世界上最不公平的等级身分制度,人民被分为「城市居民」和「农村人口」两个不逾越的等级,这种身分世代相袭,只有考大学、参军、结婚等少数途径可改变等级身分。这种等级身分制度与户口、粮食配给和职业指派制度相结合,能有效地抑制「大搬迁」的压力。而中共至今不认为这类制度有什么不好,而认为这种制度可以避免其它第三世界国家的城市贫民等社会问题,尽管实际上这种制度维护了城市居民的某种特权,限制了农民与市民等竞争的权利,这成为城市生产率低下、劳动力过于昂贵的根本原因之一。也是现代化过程中「大搬迁」的最大阻力。您认为是否有某种可能性,迫使中共领导下决心改革这种当今世界上最黑暗的等级身分制度和户口、粮食配给、职业指派等制度。

张:我提出的「大搬迁」,若不发生,中国的经济发展是决不可能追近先进的国家的——就是连台湾也追不上。但在这方面我却没有你那样悲观。只要中国在城市的工商业上,改革有了成就,大搬迁的压力就非同小可。户口、身分的管制就会兵败如山倒。目前,由于农村的改革速度比城市的快,这压力是不大的。一旦城市的私产化有了苗头,市民收入增长,户口、身分的管制就要受到严峻的考验——难道到时真要「荷枪实弹」吗?中国不能再有一次流血的「革命」。更乐观一点地说,我以为在某些地区,这搬迁已在某程度上发生了:农民不是搬到城市中心,而是搬到城市近郊的乡镇。

教授讲座新闻稿

世界数码媒体大师杰伯斯莅临我院作专题讲座4月1日晚上7点,世界数码媒体艺术大师杰伯斯教授应我校邀请,以文化创意为主题,以广告、MV、电影为引,在一教320教室为我院师生献上了一道精彩的视觉盛宴。参加本次讲座的有我院新闻专业的所有师生以及美术学院的部分老师。 杰伯斯教授首先从“创意产业”的源头——英国说起,详细介绍了创意产业在近年欧美各国的发展状况及发挥的经济效益:在英国,创意产业名副其实的成为了第一大支柱产业;在美国,媒体创意产业已成为国内总产值的三大产业之一;在日本,媒体创意产业已经远超其闻名世界的汽车工业在GDP中的比重。其他如韩国、德国、荷兰、新加坡等国家,创意产业的比重也在逐年增加中。 接下来,杰伯斯教授用案例展示。“用最简单的方式,做最复杂的东西。”杰伯斯教授分别展示了其参与制作的奥运广告、歌手MV、美国大片等广告、视频的设计和制作,从专业的角度分析其创意过程,为所有听众揭开了视频制作的神秘面纱,将所有人带入了一个全新的设计世界。并且杰伯斯教授与大家一起交流互动,同学们踊跃发言。 讲座末尾,杰伯斯教授使用佳能广告以及在央视播出的一个获奖广告阐明了文化创意的真实内涵:不在于多高的设计技术,创意的本身源于灵感,源于生活,是创造性和创造力的真实体现。伴随着一段段视频的切换,讲座在笑声和叹息声中逐渐落下帷幕。 此次讲座让同学们耳目一新,讲座结束后,同学们都感觉意犹未尽,收获颇多,一致认为杰伯斯教授的讲座让学生们拓宽了思路,开

拓了视野,紧跟时代的步伐,让同学们的所知、所识站在技术的前沿。最后,同学们主动留下杰伯斯教授助手的电话,方便日后联系。本次讲座圆满成功。

张五常的学术贡献

张五常的学术贡献* 姜建强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200433) 本文是为五常教授70岁生日而作,意图概要地回顾教授近40年来在经济学上做出的主要贡献。写这篇文章不容易,原因有两个:一是教授的学术思想博大精深,很难做到面面俱到;二是本人学术功力有限,恐难以全面准确地领会教授的学术思想。在此抱着野人献曝的心理,求教于方家,愿与那些致力于走教授选取的学术道路的同仁共勉。 根据我的阅读,教授的学术贡献主要集中在四个领域:(1)对帕累托最优做出重新认识;(2)合约理论;(3)企业理论;(4)租值消散理论。下面将分为四节对它们进行讨论。不过,需要申明的是,教授的学术贡献不止于此,只因篇幅所限,不能尽述。 一、交易费用与帕累托最优 局限条件下的最大化,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个分析传统。自边际主义革命开始,故老相传,这个传统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由于新古典经济学通常只考虑价格和收入这两个维度的局限条件,其研究的最大化问题与真实世界相去甚远,因此时常遭后人诟病是一件在所难免的事情。但是,诟病归诟病,如果偏离了上述这个传统,无论什么样的?新?理论,尽管哗众取宠可能会盛极一时,但要想盛极一世,势必困难重重。科斯在1937年和1960年提出的交易费用概念之所以在理论上受到如此的重视,主要还是因为他在保留了新古典分析传统的同时,开始将交易费用作为一个局限条件纳入到经济分析中来。 似乎是一种历史的潮流,就在科斯1960年发表《社会成本问题》的同时,以芝加哥学派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陆续将这种新的分析方法运用到非市场领域,包括那些本不属于经济学分析领域的法学、历史学、社会学以及政治学等。在新制度经济学这面大旗下,法和经济学、新历史经济学、新社会经济学以及公共选择理论应运而生。自此,经济学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无论是好是坏,?经济学帝国主义?已经成为新制度经济学的代名词了。正如许多经济学家指出的,交易费用分析方法是革命性的,这不仅体现在它使得传统的经济学分析更加逼进真实世界,而且还表现在它已经或者正在改变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向。 大约自上个世纪30年代始,在萨缪尔森、阿罗、德布鲁等人的影响下,凭借数学工具,传统的局限条件最大化分析被发挥及至,并衍生出所谓的福利经济学。福利经济学证明了竞争性均衡满足帕累托最优,也即所谓的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可以说,这个定理即是对斯密的?看不见手?原理的一个形式化。但是,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大多数经济学家均认为,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建立在许多假定之上,因而如果放松这些假定,该定理就不会成立。考虑到现实中各种与这些假定不符的事实,也就不难明白人们为什么那么容易接受众多稀奇古怪的?市场失灵”理论了。在这种思维定式下,经济学家的工作似乎变得异常简单,他们只需研究现实中的资源配臵状况,并将它与帕累托最优状态相对比。只要实际中的资源配臵状况不满足帕累托最优的条件,都属于非效率。因此,一个假想的、无所不能的政府通过干预市场以实现帕累托最优,便成为必不可少的?政策含义?了。可以说,在帕累托最优标准这杆标尺下,经济学分析在基础上似乎已经逐渐蜕变为一个纯粹的规范分析了。 *本文写作之初,曾与李俊慧有过讨论,在此表示感谢。当然,文中可能存在的错误,与她无关。

张五常谈赫舒拉发

张五常谈赫舒拉发2006-12-02 13:09(一) 上文谈到老师艾智仁。这里转谈另一位老师赫舒拉发(Jack Hirshleifer)。赫氏也是我的老师,他教我的时间比艾智仁还要多一点。我和赫氏的师生关系,虽然行内很多人知道,但不及我和艾智仁的关系来得那样「众所周知」。这很可能是因为:赫氏的文章,通常都用上很多数学方程式,而我却少用。在文体上艾氏和我的远为相近。 当我在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任教时,赫舒拉发到那里演说,有几位同事后来问我:「你是赫氏的入室弟子,但在数学的引用上怎会有那样大的差别呢?」是的,师徒之间的风格,通常都大有相同之处,但赫氏和我所用的「招数」却截然不同。很多人以为我是高斯(R.H.Coase)的学生。其实我从来没有上过高斯的课;在芝加哥大学时他和我算是同事。我的文体与高斯的很相近,而且学术上的兴趣也相同,所以外间的人就以为有师生关系了。这个误会我从来不加以纠正,因为对我来说,这误会是把我抬举了。 有一次,一位经济学者朋友问史德拉,数学的引用对经济学的重要性如何。史氏回答说:「这是个愚蠢的问题。近代经济学者中不用数学的只有三个——高斯、艾智仁、张五常。」这是过于夸张的说法了。史氏本人懂得数学,但用得不多,而他的老师奈特(F.H.Knight),是完全不用数学的。艾智仁也懂数学,但用得很少。我曾经懂得用的,但博士论文后越来越少用,早已忘记了。高斯从来不用——似乎不懂数学——但他既然深不可测,数学于他何足道哉?

赫舒拉发喜欢用数学。他认为数学可以使我们比较容易地知道什么答案才是对的。这个观点我不敢苟同。我认为方程式证明是对的,只是公式上的对,内容上却可能是错的。对的内容,被数学加以引证,相辅相成,是锦上添花,但内容的本质是否可取,却与数学无关。数学是没有内容的。另一方面,无论方程式如何工整,如何可观,内容还是要由作者加以补充,要经过逻辑的思维与推理。我又认为,任何以数学证明的理论,也可以不用数学而把它推断出来的。当然,思想推理有高手与低手之分。高手推理,层次井然,用不用数学都没有关系。低手呢,推理时错的成分多于对的,以数学加以协助就大有用场了。 我与赫氏在数学上的观点不同,可不是说我对他的学问不衷心佩服。他是个大名家,是近二十多年来大行其道的财务投资学的开山鼻祖。但我认为,倘若他较少地重视数学,多点重视概念与内容的创新,他的成就会更上一层楼。他才智过人,学问大有成就,但熟悉他的人总觉得,他何止如此而已? 赫舒拉发确实是我的老师。虽然文体及分析的风格大不相同,但事实上他对我的影响很大。跟艾智仁一样,我没有选修过他的课,却旁听了他六个学期。跟艾氏大异其趣的是:赫氏授课时,旁听生是大可发问或回应的。我在他课堂上的发问与回应比任何其它学生多出好几倍。不到一年之后,他的讲课差不多变为他和我两个人的对话。有时我稍为迟到,他就等我出现后才开始讲。这使很多同学羡慕,但因为我与赫氏的对话别开生面,过瘾刺激,同学们也就乐得做旁观者,

听家庭教育讲座心得体会

听家庭教育讲座心得体会 上周四,儿子所在的小学组织了一场家庭教育讲座,邀请了北京关工委的专家讲课,虽然讲座时间并不长,但我受益匪浅,有几点体会: 一、要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 好家长胜过好老师。家长应该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最容易模仿家长的言行,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最好的教育效果。只有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主动去做好家庭教育,孩子才能健康茁壮地成长,才能成长为可以遮风挡雨的参天大树,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益的栋梁之才!所以,每个家长都要认识到这一点,并不是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就可以,并不只是创造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就是称职的,放养也需要一定的度,还需要家长收放自如地加以教育、规划,促使其更加健康地成长! 二、几种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 1、言传身教法 孩子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这些受父母的影响最大。你让孩子不乱扔衣服,自己回到家后却随手把衣服扔在沙发上,还口口声声地教育孩子,这种效果明显不会有效。你不让孩子看电视、上网玩游戏,在孩子做作业的时候,自己却惬意地看着烂俗的电视剧,玩着网游,这让孩子情何以堪呢?所以,以身作则,比千言万语都更管用。 2、教孩子好的学习方法 比如预习功课,上课认真听讲,和老师同步思考、加强互动,等等。只是一味的要求孩子提高学习成绩,却不懂得帮助孩子总结好的学习方法,也许并不能及时收到想要的效果。尤其是寒暑假,借来下学期的书本,让孩子抽时间预习功课,对孩子下学期的学习是有益的。 3、学会赏识教育 都说孩子还是自己的好。所以说,从内心赏识自己的孩子,应该不是一件多难的事情。只是,家长要做到教育孩子的方法得当,不要因为孩子一次考试成绩的不如意就苛责孩子,更不要因为工作压力等原因而迁怒孩子。孩子身上有很多优点,比如孩子的诚实、善良、守信,这些都是很多大人所不具备的。能一口气说出孩子10条以上优点的家长,才是合格的家长。平等地对待自己的孩子,

张五常的讲座感悟

张五常之讲座 贵州很不容易生存, 中国人是很优秀的文化有厚度,中国有贫富但无种族歧视, 求学的际遇好,十五年后会有比我优秀的但二十五年后,我还没看到,北京的教育管制,我们只能希望中国的教育改革,生命只有一次,70%的命运自己掌握,自己该怎么做,自己要拼一,下,顾好自己的生活,做出自己的事 做到我今天的地步很辛苦, 亲力亲为.,自己从事经济那才是一个真正的实验室 ,你不尝试不知道自己行不行 自己要,有满足感 在历史上,从没有回应批评有所收获. ,找朋友研讨,聊天最主要是自己思考,考虑自己的兴趣本事, 有自己的时间,多读书,, 追求童真,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才会更好的创作 回想我的过去五十年作了什么,会因无聊的事而后悔,吗?把握好自己的时光 交易费用经济学科斯在诺贝尔奖发言上,提到两个人,其中一个便对张五常进行了充分的肯定 土地可经营权流转?不能有市场完全决定的,中国份分配不定,楼价高,用市场觉定,用楼价高来决定,中让要决定人口的分布,政策打压楼价会出现很多结果,楼价的上升是最可靠的傍法,约束人口的流动市场价格调节的机制,人口分布不平均 如何看待中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吉利收购沃尔沃,注册专利,值得考虑,中国专利方面的问题得到解决,企业主要是买专利。并购技术和知识产权, 数学也是一种语言,没有数学就没了框架,可以天马行空, 中国经济学界离诺贝尔奖有多远?假如提到经济学的诺贝尔奖是该给朱镕基的因为邓小平已经不在了,但论到经济学对你们的影响那就该给我,诺斯就该感谢我,我上课他听课,经济学是用来解释事实的,那么每年的诺贝尔奖都是我的,要改进社会就是朱镕基,我用中文写文章是让中国学生看的,不是准备获诺贝尔奖的,当年我为学西方经济学学英文,现在你们要看我文章,那就要学中文。理论要对现实有解释力。中国房地产是不是在走向崩溃? 最低工资的阻碍,钱多了,放在了房地产上比股票上好一点可能,不允许房地产涨价很愚蠢,上帝知道怎样分布人口么, 汇率怎样稳定/币值稳定,中国发展得快,最低工资,美国史中国的15被,印度的30被,人民币升值的话,贸易逆差会更大,我们们应该跟她脱钩,中国改革是对劳苦大众的,没有挂钩是不行的,无毛货币???找一个固定的毛,货币对经济的不力量影响,格林斯潘,货币量理论,佛里德曼/???价格理论,货币问题是一种智慧的较量,不能只看美国的,要一篮子的,取决于市场的调节。 谷歌退出中国???反对中让对个人的约束,慢慢等吧,原因,它竞争不过百度,版权上很多问题,先入为主,任何人想利用网站去干预中国人的思想,我不是说北京做得对,中国人的是自己解决,动不动说人权,中国人的人权问题自己搞,好像要替中国人搞思想,谷歌超越了规则,中国有的困难,中国人自己解决,外国人体你搞,历史的经验是信不过的。北京对言论的控制不知怎么改良,把中国的思想搞坏了, 人民币兑美元,是人民币兑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能保持一个均衡点,就行,中国的产品是跟印度等竞争,我们要看重那些接单工业,升值会然他们事业,农产品物价上扬,农民还

专题讲座学习心得体会

专题讲座学习心得体会 其中,韦姸老师给我们讲的六个阶段,是如此的关键重要,第一阶段的适应环境,第二阶段的自我探索,第三阶段的社会探索,第四阶段的明确职业方向,第五阶段的职业实践阶段,到最后的积极寻找实践或在就业实践中检验和修正职业方向。每一个步棸是如何规划,如何着手,如何在一步一步中去实现它,这些,原来还有那么多“零件组成并去实行的。 通过这次的讲座,让我受益最大的是:我们想做某件事或正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你一定要结合现状给予分析,要了解目前的形势,还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在关系复杂的现实社会,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如何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和理财能力,事情结束后,你还要学会善于总结和反思,从经验中学习,提出对自己有益的东西,只有这样,你才会有所进步,有所提高。 专题讲座学习心得体会 [篇2]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聆听了李千金老师《圆圆的沙粒》,林慧琴老师的《微笑》,苏伟毅老师和施丽聪老师的讲座,感悟颇深,受益匪浅,获得思想启迪: 一、教师主导不可缺少 阅读教学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并不是一味地要求教

师放弃对于阅读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保持自己的主导作用,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审美经验。由于学生自我经验的局限性,在个性化阅读中有一些不正确的理解,甚至是荒谬的地方。对于学生的这些体验,教师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从中了解学生的理解方式、水平,给予纠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阅读教学是教师围绕重难点精心备课,精心设问,把学生送进预定的圈子,学生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现成的结论。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是阅读的主人,教师要归还学生阅读的主动权利,引导他们确立自己的阅读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读书的主人。使学生成为自觉主动的行为者,而不是教师活动的追随者。 三、创设“情境”,真切体验 个性化阅读是体验性阅读,学生带着热情,凭自己的经验能力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是以自己各种感官去触摸品味,体验文本的,这时他的独特的心理感受,情感意志,想象理解都将在文本上打下鲜明的个性的印痕。为了能让学生真切的感悟体验文本,教师应该针对其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多媒体展示、角色扮演等手段,构建一个引力强劲的阅读磁场,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与探知欲望,在对文本的还原和体悟中感受阅读的妙趣横生。

英语学习方法-张五常——怪才学英语的方法

英语学习方法 张五常——怪才学英语的方法 张五常简介香港大学教授——张五常 1935年生于香港,1982年至今任香港大学教授、经济金融学院院长。 1959年到洛杉矶加州大学经济系学习,其后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经济系,获博士学位。曾当选美国西部经济学会会长,是第一位获此职位的美国本土之外的学者。 1969年以名为《佃农理论——引证于中国的农业及台湾的土地改革》的博士论文轰动西方经济学界。 1991年作为唯一一位未获诺贝尔奖的经济学者而被邀请参加了当年的诺贝尔颁奖典礼。 张五常学英语的方法这里提出的是学写英文的方法,不是学讲英文的方法。自己的耳朵有问题,「讲」不足以教也。这里要谈的也不是考英文的方法。后者同学们要拜国内的新东方为师。我认识新东方的老板,欣赏他对学子的贡献。然而,写、讲、考是三回不同的事,各有各的学习佳法。这里要说的是中国人学写英文的方法,千万不要搞错。 学写,中文与英文有三处重要不同:词汇(vocabulary)、动词(verb)、造句(sentence structure)。让我在这三项上说说吧。

记住,我的建议是从中英文的不同之处入手。 读书学词汇 英文难学主要是因为词汇难学。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英文的词汇多。以一个知识分子常用的词而言,英文比中文多一至两倍,而翻译出来一个英文词大约译为两个汉字。中文是以单音字砌成的,以单字砌出变化,但很多英文字的单字是以字根砌成的。中文用字根(金字旁、水字旁之类)不多。字汇多的表达能力比较强,比较容易达意,但学起来就远为困难了。 一九六七年我认识了夏理.庄逊,那位以文笔流畅而发表文章最多的经济学者。我问他:“夏理,怎样学好写英文呀?”他想也不想就响应:“学字汇,学字汇!”其它什么也不说。这是英语文章高手的经验之谈了。 中国人学英文词汇的第二个困难,是除了名词外,英文字一般没有毫无差别的中文对译。例如,名词apple译作苹果是绝对的,但handsome、beautiful、pretty、gorgeous、neat等怎样译呢?这些都代表“好看”,英文的含意差别很大。我们往往要看上文下理才能肯定作者之意是什么。词汇多,无论形容词还是动词,英文看似是同义的字有微妙的差别,往往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英文有Use the right word in the right place这句格言。是的,翻英、中字典而英译中,译出来的文章一般不知所谓。除了名词,英文字大都要靠意会的。

企业的契约性质(张五常)

张五常:企业的契约性质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26 (April 1983):1-21. 罗纳德·科斯写出《企业的性质》[1]已近半个世纪,现在这篇论著的影响正与日俱增。[2]大约在科斯20多岁,取得伦敦经济学院学士学位以前,即1931-1932年他获得资助到美国旅行学习期间,就构思着这篇论著的主题。[3]考虑到这篇论著是从相当于学年论文的工作开始的,人们不能不对激发这项工作的洞见肃然起敬。 科斯论文中围绕所谓的“企业”和经济活动范围展开的问题还远没有解决。目前,伴随着各种批评,也出现了各种对科斯观点的解释。[4]我不想评价这些不断增长的文献,也不想说明我的阐述必然是对科斯立场的准确表达。受科斯早期研究契约的作品的鼓舞,我宁愿退回来用我自己发现的观点来阐释这篇作品。 任何一个探索契约安排经济学的人都会承认,科斯有关“企业”的文章与契约选择有关。[5]意识到考核问题的重要性与相关性,科斯在1969年建议我调查应用于木材工业的多种考核方法。然而由于取得数据的困难,这次尝试没有成功。到1974年我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计件工资契约提供了一条理解企业组织的有效途径,因为计件付酬恰好就处于市场与科斯所谓的企业的正中间。我对计件工资契约的研究是从1975年开始的,并且持续至今。[6] 因而,在此我打算按照我在一般的契约和特殊的计件工资契约方面的发现来解释科斯的观点。我将表明,我们既没有准确地把握什么是企业,也不知道把握它至关重要。“企业”一词只是对在不同于普通产品市场的契约安排下组织活动的一种方式的速写式描述。 一、作为契约安排方式的企业 科斯的中心命题是,制度运行成本(交易费用)的差别致使企业出现取代了市场。一方面,市场交易涉及产品或商品;另一方面,“企业交易”涉及生产要素。企业的成长则被视为产品市场被要素市场代替,导致了交易费用的节约。这个命题井不容易理解,因为科斯没有给“企业”下定义,也正如我们将会看到的那样,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之间也并非泾渭分明。 假定生产投入为私人所有。每一个投入所有者因此面临三种选择:(1)自己生产并出售商品;(2)干脆出售他的生产投入;(3)进入一种契约安排,把投入的使用权委托给代理人以换取收入。企业的产生与第三种选择有关:掌握着契约规定的有限的一组使用权的企业家或代理人指挥着生产活动,井不直接参考每一活动的市场价格,然后再将如此生产出来的产品拿到市场上去出售。这里存在着难题。如果私人产权不存在,因而上述各种选择不适用的话,相对地较容易理解一个工人或一种投入的流动是由代理人而不是由市场价格来指挥。但是为什么一个私人财产所有者竟会【自愿】交出他的权利,而听任一只看得见的手摆布呢?

聆听专家讲座有感

聆听专家讲座有感 泊南小学和彩霞自我校承担国家课题一来,我也一直积极思考到底在课堂上该怎样处理才能构建高效课堂,总是一直不得要领,觉得这也不合适,那也有问题。根本不知道如何此能使课堂高效。听了各位专家的讲座后,我终于豁然开朗:合学教育一种方向,合作学习是一种方式,不要被他束缚了手脚,我们要灵活机智的运用,要在课堂上践行各种符合学生实情的方法,放手去干,一定会有收获。 经过多些日子的实践,合学教育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课堂不再是老师的一言堂,学生真正的参与到了学习中来。以前,总是感觉课堂有些沉闷,老师在讲,看看下面,真正听的没几个,课堂往往是老师和几个优秀学生的表演场,举手回答问题的总是那几个学生,其他学生像看表演一样,他们跟我们的课堂在心理上有很大的距离,合学教育教学中,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了学习中来,课堂真正成了每一个学生的课堂,老师只是引导者。特别是部分差生,从一个旁观者,成了学习的参与者,并且还能代表小组发言,给了他们一个展示的机会,其实,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欲望,当这部分学生也参与进了学习中来,课堂气氛就更活跃了,学生动起来了,学习就好办了。 小组学习中,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很有帮助。课堂上,学生知识的获得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得来的,这样获得的知识跟老师满堂灌获得的知识,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

小组学习的竞争机制,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小组整体评价方式,有利于加强学生相互间的合作、互助,同时学生本身有争强好胜的特点,小组的竞争可以督促他们更积极地学习。 合学教育给了学生一个路标,让学生知道要往哪里去。学生看了教师设计的学案就知道这节课该把握什么内容,并且知道应该怎么去学,避免了以往那种散漫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效率也更高了。课堂过关检测,可以把好知识关,让学生堂堂清,提高课堂效率。 一切新事物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不断地总结方法中才能更完善,让我们趁着又一轮新的课改,赶快扬帆起航,争取早日找到自己的蓝天。

张五常的经济思想

张五常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 时下,张五常热正席卷中国大陆,对其顶礼膜拜者有之,嗤之以鼻者有之。赞赏者称其为华人第一经济学家,批评者斥之为轻狂浅薄,可以说张五常正处在火山与冰河的交汇点。然而,在众多支持和反对的声音中却缺乏一种以科学的态度认真研究其经济思想的精神,许多人对他的批评或赞赏都是围绕其品性、文风而展开,在大众传媒上的报道也多是针对其性格、言行上的怪异和狂放不羁。然而,作为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张五常决不是简单的一个“明星经济学家”。与其说张五常是一个轻薄的学者,不如说是学术界和舆论界的浮躁风气使我们只看到了水面的浮萍和荷叶,而忽视了水下的鱼虾和莲藕。 张五常是私有产权制度的坚定支持者和彻底的经济自由主义者,是产权理论、交易费用理论的主要创建者和阐释者、合约理论的重要奠基人。他于1959年在美国加州大学经济系师从现代产权经济学创始人阿尔奇安,1967年获博士学位后跟随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工作。1982年至今任香港大学教授,后任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院长。1997年,他当选美国西部经济学会会长,这一职位是第一次授予美国本土之外的经济学家。其代表性著作有《私有产权和分成租佃》、《交易费用、风险规避与和约安排的选择》、《企业的合约性质》等,其中前两篇出自其博士论文和成名作《佃农理论》。广为流传而且在大陆影响深远的作品有《卖桔者言》、《经济解释》、《学术上的老人与海》、《随意集》、《凭阑集》等。 倡导经济自由主义是贯穿于张五常几乎所有经济学著作中的主线。自由主义和政府干预主义是经济学说史上两条基本的思想路线。从经济学的萌芽时期,重商主义就鼓吹政府积极干预社会经济活动,扩大对外商品输出,赚取外国贵金属货币;在资产阶级的上升时期出现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以重建自然秩序为旗帜,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尤其是亚当·斯密提出的“看不见的手”从理论上把这种思想提高到了历史性高度。从那时起,经济自由主义在长达一百多年里占据统治地位。而20世纪30年代震撼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宣告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已经走到了它的历史尽头。与之相适应,主张政府干预的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直到20世纪70年代,实行凯恩斯主义的西方国家似乎有效地控制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促成了经济的稳定发展。但停滞膨胀现象的出现,使自由主义思想重新抬头。新制度经济学派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大行其道的美国新自由主义学派。而张五常是属于新自由主义学派中的右翼学者。 张五常的自由主义思想既体现在他的理论著述中,也体现在他的政策主张上。他认为只要让市场自由发展,理性的人们就会通过自由选择合约方式使社会总产出达到最优状态,经济就会协调发展。政府的责任就是清理掉阻碍市场自由发展的障碍。在他的代表作《佃农理论》中他就鲜明地表达了这一思想。传统上人们认为,分成租佃制相当于对佃农的努力征税,从而降低了他们的努力水平,因此这种制度是无效率的。在这种理论指导下,一些亚洲国家把分成租佃宣布为非法、干预租佃条款,或干脆废除土地租佃。然而张却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在资源具有排他性和可转让性、每一个合约当事人都可以自由地接受和拒绝通过协商达成的分成合约条款的条件下,地主可以通过调整承租人数和分成比例的方法使自己收益最大化,但这并不影响社会总产出水平。不管是工资合约、

听教育专家讲座心得体会

听教育专家讲座心得体会 多年来,经历的培训也不少,可唯独这次培训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2012年7月25日至27日在师宗县职业技术学校报告大厅里,我有幸近距离的聆听了几位来自本市的教育专家的精彩讲座,真可谓受益非浅。几位专家的讲座深深吸引着我,三天的讲座,听起来一点不觉得累,反而觉得是一种享受。通过学习,不仅增强了教育的使命和责任感,更深的领悟了一些有助于教育教学的方法与技巧。培训虽短,但让我在教育教学理论与教育实践方面又增加了许多有益的知识,理论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几位教授的精彩讲座让我领略了一种责任,让我品味了智慧。 孙成科和刘俊教授的讲座激情四溢,收放自如,风趣幽默,他深邃的教育眼光和渊博的知识及广博的见闻,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让我油然而生一种教育者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听了他的讲座,让我觉得在这样的教育改革背景下,我们除了加强学习,更新理念,不断提高真的没有别的选择。那么作为一线的业务领导,一样与学校的发展和兴衰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能怀揣着对教育美好愿景的一份责任和使命,那么我们的学校就会打造成真正的精品学校,我们的教育就会成为真正的精品教育,这几天我一直在想,那么我的责任就是,学习、更新、实践,用现代的管理理念指导和开展学校的教育教学、教研科研工作,以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发挥教师教育教学主动性为目标,以实现学校办学目标为已任,以形成学校办学特色为宗旨,争做新形势下的新型业务领导。 听了黎明和王飞教授的讲座,深受启发,他的讲座深入浅出,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指导意义。一个成功的教育者,一定是一个善于更新知识的学习者。作为教师,实践经验是财富,同时也是羁绊,这点我深有感触,因为我们太多教师因为过多的实践经验而排斥对新知识的接受,虽然能一时地掩盖新知识的不足,但久而久之势必造成教师知识的缺乏,而大多数教育者不敢打破已有旧的教育理念、理论和教学方式、方法,去重建一套全新的、科学的、先进的、合乎时代潮流的教育思想体系,我惭愧的觉得我们的教育一线领导和教师,现在最急需的应该是观念的真正转变!何主任的智慧就在于他善于自我更新知识,敢于挑战、勇于打破如坚冰一样的旧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并在其中享受着教育的幸福。这种执着追求与快乐实践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使我体会到,即使再平凡,也能凭着信念和追求抵达自己的教育彼岸,我相信一步一步来,步步都会有风景、步步都会是享受、步步都会有发展。 培训时间虽短,但收获颇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成为新课改教师的引领者、学校课程改革的践行者、与全体教师共同寻求现代教学改革的心路,努力成为教育的智者。记得有位专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眼界决定境界,态度决定高度,思路决定出路,实力决定魅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愿开阔眼界,提高境界,转变态度,实现高度。为我们的教育教学也为自己的生命增

讲座新闻稿的写法

讲座新闻稿的写法 校园新闻稿专题讲座1 20**年11月21日。 由湖北科技职业学院院团委、院学生会、社团联联合主办,特 邀嘉宾院团委王海洋书记主持,以“校园活动新闻稿”为专题的讲座在我院5205教室拉开帷幕。 讲座上,王书记通过自制的PPT,让学生干部们更加直接的了 解了新闻稿写作的基本要求与原则。 讲座重点讲解了校园新闻稿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 的写作技巧。 王书记不仅从新闻的定义方面讲解了校园新闻稿的基本写作方 式和技巧,同时还将各类文稿列出,让在座学生干部们理解参考。 如此让大家更加深刻认识到了新闻稿中的一些典型问题,更让 大家对新闻稿的认识与写作方面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课堂气氛进入高潮时,王书记与大家进行了互动交流,回答了 大家提出的问题,很好地解决了学生干部们心中对新闻稿的诸多疑惑,让大家对新闻稿写作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 此次讲座是为本校11级院团委,院学生会,社团联等学生组织干事所做的一次专题讲座。 它很成功的达到了本次专题会议为规范校园活动新闻稿的写作 方式,提高同学们的写作技巧,以及能力;便于学校博客的管理,加 强对院校活动宣传,促进校园文化活动;更好、更全面发展的目的。

社会学院名师名家讲座新闻稿2 10月24日晚18:00,社会学院公共管理系系主任罗建平教授赴奉贤校区B教302教室为本科生题为“思想与方法、传统与现代”的主题讲座。 作为社会学院名师名家系列讲座的第三讲,此次活动由11级辅导员王寅申主持。 开篇,罗教授即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思想与知识两者谁更重要?同学们随即就这个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接着,罗教授以生物学中的酶与蛋白质的关系作比附阐述了这个问题,他认为,若思想是酶的话,知识便是蛋白质,只有知识而没有思想便是死读书,读死书,两者必须有机结合,不可偏颇,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罗教授指出,思想化的知识是有结构的,我们称之为知识拱桥,这样,知识与知识间彼此支撑,形成合力;这种拱形的结构又如透镜,有聚焦效应,于是作为广度的知识,通过聚焦而获得思想,这就是我们看问题的“深度”。 然后,他从文学、历史、物理、周易等多个角度阐述了自己对思想与知识的理解,通过点明“think”与“thank”、“思”与“恩”之间的词源联系,提出了“懂得感谢是一种重要品格,也是人性光芒重要体现”的观点。 关于思想与方法,两者总是相提并论的。 “方法”的本义为路,这么说,思想就是路上行驶的车。

听专家讲座感悟

听专家讲座感悟 我怀着期待的心情,带着理性的思考,聆听了精彩的讲座,专家的讲座就象是一顿丰盛的大餐,精美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毫无保留的把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体会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深入浅出,幽默风趣,让人久久难忘,让我们深深感觉到教学技艺无止境,教学创意无极限。 听了专家的课,让我认识到在备课、写教学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因素至关重要。我们常说备课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写教学设计要有学情分析,但对于怎样备学生,怎样进行学情分析,往往片面地理解为就是学生学过哪些,会那些,而对学生其他方面的需求知之甚少。学情不光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需求、思维需求、解决问题的需求、内心需求等方面。一节课怎么设计,怎么上,不能只以教学内容、知识要点来决定,在很大程度上,还要考虑学生的需求和感受,这就是学情分析。我们要努力改变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要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由关注教师怎么教,到关注学生怎么学,这是教学观念的根本转变,这种转变不仅必要而且是必须的。 看了专家的课堂展示,让我大开眼界。他们的数学课都有着浓浓的生活味,极强的数学味,对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作了最好的阐释,还原了一节节真实高效的数学课堂。专家认为:数学课堂教师讲什么不重要,而学生是怎么

想比这重要一千倍。因为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读懂学生是教学的基础,是教师设计教学的前提,也是教师上好数学课的必要条件。 通过学习,提高了认识;通过反思,看到了差距和不足,我一定要把这次听课所学,应用到今后的教学实际中去,努力改变教学设计,改变课堂面貌,提高教学质量。

经济学界的奇才——张五常

经济学界的奇才——张五常 一、张五常简历 张五常教授为现代新制度经济学创始人之一。他于1935年出生在香港,抗日战争时期曾随父母到广西避难,耳闻目睹中国内地农村之艰苦,从小起就希望中国国家富强,人民幸福。1945年,在广东佛山华英中学附小读书;1948年返回香港,先后就读于香港湾仔官立书院、皇仁书院。1957年,到加拿大留学。1959年,到洛杉矾加州大学经济系师从现代产权经济学创始人阿尔奇安学习。1961年,在洛杉矾加州大学经济研究院读硕士研究生,1962年获得硕士学位。1963年开始在洛杉矾加州大学经济研究院读博士研究生,1967年获得博士学位。1967年到芝加哥大学师从科斯做博士后研究。1969年到1982年为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经济学教授。1982年起到现在为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教授和院长。 1967年,张五常的博士论文——《佃农理论》获得芝加哥大学政治经济学奖。在华盛顿大学期间,张五常曾五次获得美国科学基金会研究资助,从事交易费用、合约理论、香港租屋合约及发明专利的研究。1967年起张五常从事顾问工作,曾受聘于美国电话公司、美国和加拿大政府机构,以及美孚等多家石油公司,从事多年的石油工业的合约研究(其研究成果深为学界赞赏,但由于版权问题,其成果无法让世人分享。)。其主要著作有:《佃农理论》(英文,1969)、“社会成本的神话”(英文,1978)、“中国会走向‘资本主义’的道路吗?”(英文,1982)、《卖橘者言》(1984)、“中国的前途”(1985)“再论中国的前途”(1987)等等。主要论文有:“私有产权与分成租佃”、“交易成本、风险规避以及合约安排的选择”、“合约结构和非专有资源理论”、“价格管制理论”、“企业的合约性质”、“交易成本

专家讲座听后感

“和谐教学法”助我成长 ——听王敏勤教授的“和谐教学法”有感 阳城三中卫晋平 今天上午我有幸与“和谐教学法”的创始人王敏勤教授面对面谈论有关教学的问题,从中感受到了大师的风采,领略到了和谐教学法的绝妙,实在算得上是一顿丰盛的文化大餐,让我受益颇多。 受益一:学生位置的安排法。 在王教授的理念中,他将学生的座位从排排坐变成团团坐,可四人一组,两人合坐两人对桌;也可两人一小组,六人一大组,其中小组和大组均将其中一个责任心强的同学任命为组长,每个小组的两个同学水平相当,而每个大组的三个小组里的水平则分为上、中,下三个级别,这是为了方便好学生能够帮助差生,真正形成学习上的互帮互助小组。为了能够真正实施,这里面还包含着详细的奖励机制:每个小组中有一个类似篮球比赛的记分牌,每节课开始,记分牌都由各大组长显示为0分,每节课结束有同学负责将每组得分进行登分,根据各组得分评选出优胜小组或明显小组,并且还评选出为日冠军、周冠军、月冠军。达到月冠军的组内每个成员均给家长发送喜报,以示鼓励。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刺激成绩好的同学更好的帮助差生,培养孩子们的团队精神。虽然我们平时也是按小组考核,座位却仍然还是排排坐,因为以前也曾把小组安排成团团坐的形式,但由于原来的班容量大,管理起来有困难,运行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所以又回到了排排坐的形

式。其次由于资金问题,我们每周评出的明星小组不是以发喜报的形式鼓励,而是拍下照片发到家长的微信群里,发到班里建的QQ群里,以便让家长及时的了解班里的一些情况,和孩子及时沟通。受益二:画知识树。 王教授认为,一节课里包含着不仅仅是里面的内容,还包括编者的意图和课标的要求,所以备课或者是上课都不应该孤立进行。即每个单元都是主题式的,模块式的,要求单元按主题背景,落实课标要求,因此有必要画知识树将各大联系形象地描绘出来。当然描绘的不一定要真正画得像树干、枝叶,而是要有简单的笔画,不同的颜色区分这样就够了。知识树很重要,不仅在开篇就能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上下关系,还能深入理解本节课的几大内容分别是什么,最后还可将其用作复习回顾的一种手段。甚至,不仅仅是老师要会画知识树,学生也要学会自己画,以便显示自己对本节内容的理解程度。知识树的好处不仅仅在上课,更在评课议课时,王教授说道,但凡他听任何一节课,只要他画出了知识树,那么他就有评课议课的底气了。这一点最是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也是我今后的努力方向。 受益三:和谐高效教学模式的五大环节。 (一)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每节课都由几个自学指导来启动,用知识树去进行单元导入。在这里,王教授对明确目标有了更为通俗的认识,他说道,这节课要办什么事,办到什么程度,即是这节课的目标。这话我非常欣赏,因为将教学目标表述出来作为一个让学生能够理解、接受的东西,我想必须要简洁

学生讲座通讯稿.doc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1年第二期“top”训练营 “学生干部的定位问题”专题讲座 11月23日下午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11年第二期学 生干部培训“top”训练营“学生干部的定位问题”的讲座在汽车学院山润楼219举行。我院韩霞书记、汽车学院团总支书记郑祥泽及汽车学院、信息学院、财政学院的学生干部参加了此次活动。 本次讲座围绕学生干部定位这个主题,全体学生干部认真听取了韩书记的讲座。从中得到了许多启发和新的认识。 在此次讲座中韩书记提出了学生干部身上存在的一些问题。现在的学生干部缺活力、动力、合力、能力、魄力和学生干部应具备的素质。作为学生干部,不光要成为工作领袖,还要成为精神领袖。要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要勇于承担责任。韩书记还讲到作为学生干部要认清“我是谁”,我能做什么,干什么,争取三有一好,有责任,有思路,有方法,形象好和三力,执行力、公信力、创新力。最后韩书记总结了学生干部要具备五气和里中意识。 从韩书记的讲座中,我们学生和干部深刻认识到自身出现的问题。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将会努力改正,做一名合格的学生干部。在韩书记的讲座中,给我们提出了许多要求。相信只要按照韩书记的要求去做,我们学生干部将会越来越 优秀。篇二:知识讲座通讯稿 消防安全知识讲座通讯稿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安全意识,增加同学们的课外知识,避免一些未知的安全隐患,做到防患于未然。学生会于11月30号在东教举办了一场关于消防安全知识讲座。我们特地请来了苏大消防科的戴老师为我们主讲,同时丁老师也和我们一起听了此次讲座。 晚上六点半,讲座正式开始,简单的自我介绍过后,戴老师直接切入主题,从前不久的上海商学院宿舍楼大火说起,以此作为引子开始介绍高校发生火灾的原因及火灾隐患。之后戴老师给我们看了几个关于没有做好安全措施而导致的火灾的视频,看的台下的同学们个个唏嘘不已。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上海某一高校6楼发生的火灾,火灾的起因是由于宿舍的同学违章使 用热得快,将通了电的热得快放在 床底下,高温引起火灾,由于火灾 发生在门口堵死了他们逃生的路, 因而他们选择了从六楼跳下以求 逃生,从而断送了4条鲜活的生命。这个案例给我们提了一个醒在发生火灾是如若在六楼以上就因不要选择跳楼,因为那是十分危险的事情。还有一个案例就是发生在一个网吧,众所周知网吧是一个人员混杂,治安的不好的地方,当天在网吧内有几名学生因不满网吧的管理,于是在网吧门口故意纵火,导致了一场惨不忍睹的火灾,由于网吧的管理者担心有人不给钱就离开,于是在网吧的窗户上都安装了防护 栏,这导致网吧内五逃生的地方,最终导致了十分惨重的损失。通过 这些案例我们知道了在公共场合必须要有安全通道,必须要有防火门。原来,我们平时没有注意到的一些安全隐患, 和同学们掉 以轻心的问题是导致这些灾难的 原因。戴老师的话给了我们莫大的提醒,他除了介绍如何防火之外,还图文并茂地解释各种灭火工具的用法和需要注意的地方,以及逃生时候那些必须留意的小细节等等平时大家都可能忽略的知识。戴老师还向大家介绍了有关消防常识及相关的消防标志和实物等,教同

经济学方法论-张五常

206 经济学方法论 张 五 常 【编者按】 中国的经济理论文章或论著,严格说来大多算不上真正的经济学研究。经济学在中国实在是一门太年轻的学问。我们仅有的那点底子,还是俄式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我们一直得不到经济学的真传。对经济学的无知,使我们置身中国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经济实验室而孕育不出自己的经济学大师,甚至连一支象样的经济学家队伍也排列不齐。张五常的“经济学方法论”令人顿开茅塞,它有助于我们对经济学、经济学方法有一个更准确的认识。显然经济学既不像你想象得那么高不可攀,也完全不是大多数中国经济学者笔下的那么潦草、简单。大师道来,非同一般,却又似乎可以亲近。在此我们特别刊出张五常先生这篇演讲,相信它比刊发张先生的经济学专论对中国经济学研究的进步更加实用。 内容提要 经济学的方法,也是科学的方法。经济学主要研究“为什么”的问题,解释人的行为或现象。它是一门精确的科学,精确推测,而不是预测。不能用事实解释事实,以理论解释事实,要有抽象的存在。经济学能够运用的基础理论不多,但是推测能力要强,问题的局限条件清楚,就会有结论。解释现象的理论越简单越好,用复杂的理论解释复杂的世界是行不通的。经济学不能和真实世界脱节。经济学就是在套套逻辑与特殊理论之间寻找一般性结论。 关键词 科学人 推测 真实世界 简单 张五常 现代新制度经济学创始人之一。1935年生于香港。1945年在广东佛山华英中学附小读书;1948年返回香港,先后就读香港湾仔官立书院、皇仁书院。1957年到加拿大留学。 1959年到加州大学经济系跟从现代产权经济学创始人阿尔钦学习。1961年在该大学经济研究院读研究生,1967年获博士学位。1969-1982年为美国华盛顿大学经济学教授。1982-2000年为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教授和院长。1997—1998年度美国西部经济协会主席。主要著作有:《佃农理论》(博士论文,获芝加哥大学政治经济学奖;英文,1969),《社会成本的神话》(英文, 1978),《中国会走向“资本主义”道路吗?》(英文,1982),《卖桔者言》(1984),《中国的前途》(1985),《再论中国的前途》(1987)等等。主要论文有:《私人产权与佃农制度》,《交易成本、风险规避及合约安排》,《合约结构与非私有资源理论》,《价格管制理论》,《公司的合约性质》,《交易费用的范式》等等。此外,张五常还是著名摄影家、书法家和散文家。 此文根据张五常先生在吉林大学的即席讲演录音整理而成。

参加专家讲座心得体会

参加专家讲座心得体会 听了张老师的讲座,深受启发,她的讲座深入浅出,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指导意义。一个成功的教育者,一定是一个善于更新知识的学习者。作为教师,实践经验是财富,同时也是羁绊,这点我深有感触,因为我们太多教师因为过多的实践经验而排斥对新知识的接受,虽然能一时地掩盖新知识的不足,但久而久之势必造成教师知识的缺乏,而大多数教育者不敢打破已有旧的教育理念、理论和教学方式、方法,去重建一套全新的、科学的、先进的、合乎时代潮流的教育思想体系,我惭愧的觉得我们的教育一线领导和教师,现在最急需的应该是观念的真正转变!张老师的智慧就在于她善于自我更新知识,敢于挑战、勇于打破如坚冰一样的旧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并在其中享受着教育的幸福。这种执着追求与快乐实践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使我体会到,即使再平凡,也能凭着信念和追求抵达自己的教育彼岸,我相信一步一步来,步步都会有风景、步步都会是享受、步步都会有发展。 培训时间虽短,但收获颇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成为新课改教师的引领者、学校课程改革的践行者、与全体教师共同寻求现代教学改革的心路,努力成为教育的智者。 记得有位专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眼界决定境界,

态度决定高度,思路决定出路,实力决定魅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愿开阔眼界,提高境界,转变-态度,实现高度。为我们的教育教学也为自己的生命增添新的色彩。 参加专家讲座心得体会 [篇2] 2011年11月11日,湖北省特级教师巡回讲学团——黄石中学査婉兰老师和武汉某中学宋承洋教师来到椒园中学为全县数学教师上了两节精彩的示范课,并和听课教师进行深入研讨和交流。 两位特级教师用精辟的语言展现了一堂堂经典难忘的课。让课堂成为孩子快乐游戏的乐园,让孩子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并且在课堂上处处与学生换位思考,在教学中创设了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景,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在一天的课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听他们的课简直就是一种享受。专家们不是自己独霸说话权,把听课者当学生,而是创设了一个别致的研究型课堂,让老师们来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学生的心理现象。从而引发出了我们是教师,为什么要强调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理由只有一个:新课程体系的价值观——以学生为主。我们研究学生什么?了解学生什么?教给学生什么?学生的心理需求是什么?这都是我们每一位教师要解决的问题。那一切技术方法而言,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对学生形成共同的认识,我们的课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