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澜沧县东回乡拉祜族摆舞的生活与文化内涵

浅析澜沧县东回乡拉祜族摆舞的生活与文化内涵
浅析澜沧县东回乡拉祜族摆舞的生活与文化内涵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d10922999.html,

浅析澜沧县东回乡拉祜族摆舞的生活与文化内涵

作者:杨平

来源:《艺术殿堂》2018年第01期

【摘要】:澜沧县东回乡班利村拉祜族是澜沧县拉祜族最具代表性的地区,通过研究澜沧县东回乡班利村拉祜族、我们可以了解到班利村拉祜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和他们的文化,以及摆舞和拉祜族生活之间的关系。摆舞是拉祜族传统舞蹈中优美的女性舞蹈,通常与芦笙舞蹈结合在一起表现出来。是吸取与拉祜族的日常生活、文化、风俗和所见所闻。具有很多功能如:祭祀、娱乐等。形成了拉祜族他有的风格和特征,表现出许多生产生活场景,表现了拉祜人民生活的丰富多彩。舞蹈韵律古朴生动。既适合广场演出和大规模的自娱自乐,又适合舞台演出。舞蹈语汇和谐统一。反映出本民族的特征,是本民族现存文化传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等学科讲究不可缺少的生活材料。

【关键词】:摆舞;风俗习惯;传承

引言:

摆舞是拉祜族传统舞蹈中优美的女性舞蹈,通常与芦笙舞蹈结合在一起表现出来。是吸取与拉祜族的日常生活、文化、风俗和所见所闻。具有很多功能如:祭祀、娱乐等。形成了拉祜族他有的风格和特征,表现出许多生产生活场景,表现了拉祜人民生活的丰富多彩。

一、

(一)澜沧县东回乡班利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基本情况

班利村有丰富优美的旅游资源,它于2009年列入澜沧县拉祜族“牡帕密帕” 传承基地之一以及“摆舞之乡”,传统民居与民族习俗活动保存完好,民族特色突出,保护与发展目标明确。2009年被县民宗局拟推荐为“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项目村”。其中,旅游价值比较高的景观是班利大寨,班利大寨是东回乡拉祜族的民族传统、民居、民俗、手工艺、民族文化保留较为完整的一个自然大寨。班利村现共有4支文艺表演队,200名演员,其中摆舞队150人、芦笙队50人(含吉他队50人、民间武术隊20人),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独具民族特色的优良文化:有反映民族开天辟地的创史诗“牡帕密帕”;有反映各民族生产生活劳动的山歌、情歌、婚丧习俗歌等;有反映山川、风物、节日的歌;还有多姿多彩的民间舞蹈“芦笙舞”、“摆舞”、“民间武术”等。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把班利大寨打造成为拉祜族民间艺术品牌、挖掘和开发拉祜族人文和民俗活动为重点,兼顾佤族、哈尼族风情景观,建设提倡保护和开发好现在的“牡帕密帕”传承点的各项管理工作,把传承基地里所摆放的非物质文化的物

茶文化发展历程

茶文化发展历程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一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 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茶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 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 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人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唐宋代茶文化的形成 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概括了茶 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 融人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 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 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 人茶道。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 干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廷中设立茶事机关, 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 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绘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 机活泼,有人迁徒,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

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 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年产的7500四吨发展到1998 年的60余万吨。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 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 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华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抗州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西湖乡正式开放。 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 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届,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纷纷举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山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 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 经济贸易发展。 “饮茶’与“饮早茶” “喝茶”在粤语方言里称作“饮茶”,毛泽东有“饮茶粤海未能忘”诗句。广州人爱“饮茶”,茶文化既是民俗文化,又是饮食文化。在广州,民间以茶相待已成为一种礼节,如有客到,第一件事 便是奉上一杯“靓茶”,第一句话是“请饮茶”,以此表示主人的 热情、友好和礼貌。由于岭南自古具有“重商”的价值取向,“饮茶”也从家庭走向市场,使广州的茶文化具有较浓的商品经济的特色。广州较早出现人们聚集饮茶的居所,如茶室、茶馆、茶寮、茶居、茶楼等,名目繁多,形式各异。至清代,广州的茶市渐趋兴旺,出现一批颇具特色的茶楼。民国时期,广州茶市的兴旺势头有增无减,经久不衰。 “饮早茶”是广州茶文化最具特色的重要内容。早茶习惯,遍于各阶层,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车夫“苦力”;饮茶去处遍布城市乡镇,广州茶楼之多可为全国之最。

拉祜族民间歌曲的艺术特点

拉祜族民间歌曲的艺术特点

————————————————————————————————作者:————————————————————————————————日期: ?

拉祜族民间歌曲的艺术特点 【摘要】对拉祜族民间歌曲及其基本特点进行分析,目的是让更多的人了解拉祜族这个特有的少数民族及其了解拉祜族的民间歌曲 【关键词】拉祜族;民间歌曲;目的;艺术特点 拉祜族是云南边疆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主要分布在澜沧江流域的思茅,临沧地区,少数居住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口41万,拉祜族先民属于与古代的羌人。拉祜是自称,“拉”为“虎”的意思,“祜”为“烤肉”的意思。因此,在历史上被称为“猎虎的民族”。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偏僻的地理环境位置的影响,拉祜族仍然保留着各种对神的崇拜的形式,保存着本民族特有的民族道德,淳朴、善良、勤劳、热情好客和对人爽直的特点。拉祜族是一个具有自己独特音乐文化的少数民族,在日常生活中,他们的思想感情、喜、怒、哀、乐都是用音乐来表达的。 一、拉祜族民间歌曲的分类 拉祜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认为,歌声比语言丰富,而且具有动人的声调,唯有歌才能表达他们自己的所有思想感情。在一年四季的生活里,生产劳动中少不了用音乐来表达情感,因此,拉祜族人民可以说是歌声不断。根据拉祜族独特的风格,将拉祜族民间歌曲分为六大类,即:﹙一﹚、咕阔嘎阔;﹙二﹚、嘎门阔;﹙三﹚、法达阔;﹙四﹚、雅哀阔;﹙五﹚、雅诺阔;﹙六﹚、习俗歌。 ﹙一﹚咕阔嘎阔 1.“咕”是“古老”的意思;“阔”是“声音”的意思,也有“语言”的意思,与“嘎”联在一起相当于音乐中的“曲调”、“旋律”;“嘎”是“曲子”、“曲调”、“歌曲”的意思 2. 咕阔嘎阔。直译为“古歌”,也可以译为“讲天上地上的事情”。在节日喜庆,农闲季节时演唱咕阔嘎阔。咕阔嘎阔一般都是年长的拉祜老人独唱,有时在主唱者之后两拍由另外一个或几个人同时小声跟着唱,演唱地点一般在家中火塘边上,演唱内容大多对神的崇拜及其借以传授习俗和农业生产知识,追忆本民族,

我眼中的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我眼中的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华夏5000年的文明史中,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像是一条绵延不断的长河,它时而波澜壮阔、雄浑绮丽,时而细流潺潺、内敛含蓄,时而澎湃激荡、泥沙汹涌,又时而风平浪静,澄澈明晰……而旗袍的历史发展成为了那长河中最亮丽的一段风景。 经过《服饰文化赏析》课上老师的讲解,以及课下资料的查阅,我了解到,旗袍来源于满族旗装,而我们平时所提及的传统旗袍是汉人改良后的旗装,是一种新式的旗装。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创立民国,剪辫发,易服色,摒弃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级制度为新式旗袍的诞生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封建礼教氛围中,妇女外露曲线是不可能的,所以传统旗袍的裁制一直采用直线形式,胸、肩、腰、臀完全平直,使女性身体的曲线毫不外露。二十世纪20年代,旗袍开始普及,并逐步改变形成淑女型旗袍,其特点是腰身宽松、袖口宽大,身长适中,开衩至中便于行走。但不久,受欧美服饰影响,袖缩小,滚边改窄,衣长仅过膝,比以前更称身合体了。三四十年代,旗袍作为一种经典而又时髦的样式风靡全国!后几经改变,旗袍更加简洁、轻便和得体,借此机会,以线条流畅,能够充分显示女性风姿风韵的流线型旗袍时代正式开始。 经历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风靡后,50年代的旗袍发展进入了瓶颈期甚至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再近些年,经历历史发展低谷的旗袍在时装中重新出现了,而且款式摆脱雕琢与繁复,结合流行趋势,融会西方时装特点,收腰合体,加大开衩,出现了衣片前后分离,有肩缝、垫肩、装袖,前片开刀,后片打折,突出乳房造型等剪裁技巧,这使得旗袍更能烘托出女性体态的曲线美,造型更加端庄秀丽。伴随着复古风尚的流行和影视文化的传播,旗袍已经露出流行的端倪,在国际时装舞台上频频亮相。更值得一提的是,旗袍已被作为有民族代表意义的正式礼服,出现在各种国际社交礼仪场合! 旗袍中的每一个元素都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像是盘花扣,它是古老的“中国结”的一种,延传至今,凝结了我国先民们的智慧和创造潜能。又如旗袍的制作材质——锦、缎、绉、绸,这些是中国生产的丝织面料,同样是中国的骄傲,代表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才智。在这些丝织物上,大多织有象征吉祥如意的中国古典风格图案,我想每一个外国人看见这些经典的图案都会脱口而出:中国!除此之外,中国的服饰文化与中国的民族精神又是一脉相承的,封建社会里中国人的生活观、服饰伦理以及女性形象等都受到儒家礼教的深刻影响。在孔孟之道为核心的思想熏陶下,我们中国人主张自尊,讲究含蓄、中庸,因此无论是身体还是形体都不可显露出来。也因为如此,中国女性的身体曲线掩藏在宽松的裁剪中,使她们有种优雅、端庄、婉约的传统形象。这种形象体现了中国服饰的力求稳重、平静,同时也有助促进安宁、融洽和礼让的人际关系。 旗袍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服饰,它牢牢的牵连着中国的传统服饰文化甚至中国全部传统文化,已经不能只被称为传统服饰中的一类,更应该说是传统服饰的代表和典范。我之所以在写这篇《我眼中的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时,要用如此大量的笔墨写旗袍,正是因为旗袍已经成为我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一种象征、标志、一种骄傲!而旗袍是我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体现,服饰文化又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所以了解旗袍,理解服饰文化的深刻内涵,研究服饰中所承载的文化意蕴和历史内涵,对今天认知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也许悲哀的是我国经过新文化运动,破旧立新以及文化大革命,再到后来的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但是我相信随着人们文化水平渐渐提高,内心空虚逐渐暴露,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会更高,更有韵味的东西会随之出现,单调纯粹的功能性物品将不能满足人的需求,中国传统文化将重新被人们重视和欣赏!我们正处在加入重拾传统服饰文化潮流的最好时机中,希望所有有志强国的同学们从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开始,逐渐深入理解文化内涵,感悟民族精神,最终也能为积淀新的中国文化出一份力。

云南傣族服饰文化研究

云南傣族妇女服饰文化研究 摘要:服饰是民族文化体系中最直观的文化事象,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着重探讨了傣族妇女服饰的深刻内涵以及在当今社会的变迁发展,以期更全面的了解傣族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特质。 关键词:傣族服饰文化文化调适 服饰是走动的文化,是民族文化体系中最直观的文化事象,它深刻反映着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文化传统的人们的历史演进、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生产和消费水平以及文明程度,是人类精神文化的积淀,有着异常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探讨服饰文化,除了其外表的质地、面料、款式、色彩、画纹等显形文化现象外,还应探就其隐形特质,以使服饰民俗和各民族的整体文化相整合,进而全面了解各个民族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特质。 傣族人口109万余人,主要分布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在思茅市的孟连、景谷、澜沧,临沧市的耿马县,玉溪市的元江、新平等县也有聚居区; 其他,如大姚、景东、金平等县市也有零星分布。 傣族自称有傣泐、傣雅、傣那、傣绷等, 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壮傣语支,是云南的土著民族。傣族源于古代“滇越”民族,汉文古籍中有金齿、绣脚、雕题、白夷、摆夷等称谓。傣族,是一个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民族,故佛教对其社会、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以支系和语言可分为西双版纳、德宏、新平、金沙江流域和其他几个傣族服饰文化区。各地基本款式相近,但也有些差异。傣族服饰文化中,无论是西双版纳、德宏、元江、金沙江流域及其他地区,均呈强烈的地域文化特征和个性。各类型服饰文化中,以其文化背景、服装、饰品及相关服饰习俗,构成各自相对独立的子文化区。可把傣族服饰文化类型区,概分为四个,即西双版纳、德宏、新平和其他。 一、服饰的基本类型及分布 傣族妇女服饰极为复杂,且各地差异较大。我们分类作一介绍。 西双版纳的妇女,以紧身衣、薄筒裙为主要特征。她们内穿浅啡色紧身小背心,竖镶有彩色花边,外着大襟或对襟园领窄袖短衫,袖管和腰身十分窄瘦,下摆宽大,没有扣子,用布带扎结;下身穿能盖住脚的筒裙,扎上银饰花纹的腰带,结发于顶,插木梳、鲜花作饰物,也有的以白帕裹头。打扮精干紧凑,简单的设计线条与质感,更显傣族妇女的婀娜多姿。德宏、耿马、孟定的傣族妇女穿颜色艳丽的筒裙,上衣较短,仅齐腰部,但未婚少女服饰与已婚少妇服饰有严格区别。内地傣族,居住比较分散,形成不同支系,而每个支系都有自称且服饰各异,居住在元江和新平的傣雅妇女,发盘于头顶,缠镶有用丝线刺绣的花边黑色高筒帕。凡头上戴有用银泡镶饰的花边头巾,属未婚女青年,没有的则为已婚。她们身穿镶花边黑色窄袖短衫,内着花边紧身短背心,并缀满银饰,有的可达五、六公斤,犹如软甲,庇护前胸。她们头裹黑色布帕,下着筒裙三四条,左高右低,全套服装都是用花丝线刺绣,色泽艳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而傣仲、傣德、傣涨妇女上衣为蓝色、粉红色土布短褂,短褂前下摆处钉有一排晶莹闪光的细银泡,外罩一件只可遮盖胸部的蓝色或粉红色无领无纽短衣,下穿宽大的青土布筒裙三条,分为内筒裙、二筒裙和外筒裙,其中二筒裙边用红、黄、绿兰、白条色丝绒精心刺绣,色彩斑斓,鲜艳夺目。手艺灵巧的妇女,还要点缀其它颜色的精美图案,如古方格、花、草等。最后将一条自织的艳丽多色的彩带绕腰数周,美丽动人,“花腰傣”因此而得名。层层叠叠的筒裙左高右低,绚丽的图案以及白色的银饰与衣服形成完美搭配,提高了服饰的美学价值。总之,边疆傣族妇女服饰简单、清洁,式样美观,色调柔和,白、红、黄、绿是其服饰的主色,再配以傣族妇女白皙的皮肤,高挑的身材,另有一番风韵。内地傣族妇女服饰较为复杂,式样多变,层次分明,有较多装饰物,而且艳丽纷繁,

茶文化未来发展方向

茶文化未来发展方向 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茶文化兴于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 1.茶叶与旅游业的结合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富有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们更趋向于追求文化和休闲的消费。我国拥有一批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的茶俗旅游资源。中国的茶园大多被优美的自然环境所环抱,将这一资源优势与相关的文化有机结合,可迎合现代人追求自然美感和文化体验的需要。参加茶都民俗风情游,旅游者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获得美的享受,而且还能形成对生活和人生价值的体味,达到文化旅游的高层境界。让游客参与到茶文化旅游项目中,如体验茶风俗、欣赏茶艺表演、猜茶谜、唱茶歌、听茶戏、吃茶宴等,加深旅游者对茶文化的体验。同时,以市场为导向,根据游客需求设专项的茶文化旅游,。可针对青少年推出以山水生态游为主题的茶乡夏令营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讲授有关茶文化知识,如茶艺、茶礼等,并让他们到茶场亲身体验采茶、制茶的过程;对中老年旅游者,则应以休闲度假保健为主,在休闲、放松的旅游过程中,细细品味茶的文化、内涵,体味茶的风俗、礼仪,并可让他们品尝名茶和学习制作调配方法。 2,发展茶文化产业园 随着产业文化化、文化产业化发展,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以企业开发为主的茶产业园以及茶文化产业园建设进程加快,建设一批以体现产业、产品特色,以旅游为载体的茶文化产业园区。在产业的宣传定位上,有“茶叶大县”、“茶叶经济大市”、“魅力茶乡”、“中国名茶茶乡”等;在茶文化活动的内涵赋予上,组织“茶产业发展论坛”、“名优茶发展研讨”、“茶文化艺术节”、“斗茶大赛”等。 3.发展以茶艺表演为代表的茶文化活动 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所谓“茶艺”,就是通过艺术加工,展示茶的冲、泡、饮等技艺。茶艺是茶道精神的物质载体,游人不仅可以观看技艺精湛的茶艺表演,还可以体会到其所包含的茶道精神和茶文化内涵,同时在物质和精神上获得美的享受。在推广茶艺,发挥其在产业、产品宣传的作用上,特别是本世纪以来,随着茶艺培训、普及茶艺力度的加大,茶艺在产品推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茶艺不仅直接提升了企业、产品的形象,而且加强了生产者与消费者沟通、培养顾客的忠诚度; 4.发展茶文化教育与培训 在部分高校开办了从事专门的茶文化教学的专业,开设茶文化、茶艺等课程,组建了以茶艺表演为主的高校群团组织,以高校为依托建立起茶艺培训机构,通过短期培训以及技能鉴定,培养大批茶文化专业性人才。组织茶文化宣传和茶艺表演,增强广大爱茶人的茶文化意识;组织各种民间组织和组织间的学术研讨

云南少数民族风情全部资料汇编

云南少数民族风情大全 云南是山的世界,河流的故乡。古人曾用“彩云南现”来遥指这片神秘的云岭高原。在“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俗”的红土高原上,生活着26个民族,其中25个少数民族中的15个民族为云南所特有,不同的民族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构成了云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当您翻越重重叠叠的大山和蜿蜒流淌的河流,踏上云南这片红土地时,总有看不完的景,听不完的故事,探不完的谜…… 云南,秘境之旅一定会给您留下人生最美好的回忆! ?彝族 云南的彝族约有470.57万人,其中位于云南中部的楚雄彝族自治州和南部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云南境内彝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崇虎、尚黑、敬火、爱武是彝族文化的几个鲜明特点。而彝族的十月太阳历,可与闻名于世的玛雅文明相媲美。 彝族打歌——最受欢迎的全球民间舞蹈 每逢收获、婚嫁或节庆,生活在云南的彝族,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上千人,围着一堆堆熊熊的烈火,合着芦笙、短笛、月琴和树叶吹奏的音乐节拍,男女手拉手,围成圆圈,逆时针方向踏足而歌,通宵达旦。1986年,美国国际民间艺术组织曾把彝族“打歌”列为最受欢迎的“全球十大民间舞蹈”之一。 ?白族 白族,主要住在于云南西北部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现约有150.56万人。白族崇尚白色。除“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及汉族的年节外,白族还普遍崇奉一村一方的保护神一“本主”,各地还有迎神赛会等等,难怪人们把白族文化称为一部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民俗百科全书”。 讲究礼仪的白族“三道茶” 白族习惯喝烤茶。烤茶讲究茶具,俗语说:“酒盅要粗糙,茶盅要精巧。”献客的茶盅以洁白精巧的瓷杯为上品。白族茶礼分三道,俗称“三道茶”,即“头苦、二甜、三回味”。一道为纯烤茶,二道加核桃片、烧乳扇和红糖,三道是加蜂蜜和几粒花椒的蜂蜜花椒茶。“三道茶”是白族

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史

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史 三国以前茶文化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 茶的医学价值。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 晋代茶文化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两 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业已形成,不仅帝王、贵族聚敛成风,一 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夸豪斗富为荣,多效膏梁厚味。在此情况下, 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养廉”的问题。于是,出现了陆纳、桓温以茶 代酒之举。南齐世祖武皇帝是个比较开明的帝王,他不喜游宴,死 前下遗诏,说他死后丧礼要尽量节俭,不要以三牲为祭品,只放些 干饭、果饼和茶饭便可以。并要“天下贵贱,咸同此制。”在陆纳、桓温、齐武帝那里,饮茶不仅为了提神解渴,它开始产生社会功以有,成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并表示一种精神、情操的手段。饮茶 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使用价值为人所用,而是进入了精神领域。 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骚乱,各种文化思想交融碰撞,玄学相当流行。玄学是魏晋时期一种哲学思潮,主要是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 经义。玄学家大都是所谓名士,重视门第、容貌、仪止,爱好虚无 玄远的清淡。东晋、南朝时,江南的富庶使士人得到暂时的满足, 终日流连于青山秀水之间,清淡之风继续发展,以致出现许多清淡家。最初有清谈家多酒徒,后来,清谈之风渐渐发展到一般文人。 玄学家喜演讲,普通清谈者也喜高谈阔论。酒能使人兴奋,但喝了 多了便会举止失措、胡言乱语,有失雅观。而茶则可竟日长饮而始 终清醒,令人思路清晰,心态平和。况且,对一般文人来讲,整天

云南拉祜族的体质特征%

云南拉祜族的体质特征 李明, 李跃敏, 余发昌, 彭华山 ( 昆明医学院解剖教研室, 昆明650031) 摘要: 本文对232例(男127人, 女105人)健康成年纯血统拉祜族的体质特征调查结果作了报道。分析观察和测量结果表明: 拉祜族属蒙古人种, 具有当代古羌族后裔的体质容貌特点: 即在较狭的头宽和面宽的容貌上配合较阔的口宽, 体轻身矮瘦体型。其头面部10项均值聚类分析和8项主要均值比较结果表明, 拉祜族与阿昌族和傈僳族最接近, 与基诺族最远。 关键词: 活体观察; 活体测量; 拉祜族; 云南 拉祜族人口据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为411746人, 在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居第24 位。居住缅甸、泰国、越南和老挝等中南半岛的拉祜族约1617 万人。我国的拉祜族分布云南省的澜沧江、金沙江和元江两岸, 主要聚居于交通不便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孟连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和双江佤族、布朗族、傣族、拉祜族自治县。 拉祜族的人类学资料迄今空缺。我们对该族主要居住地澜沧和孟连两县的山区的拉祜族人进行了调查。目的为了解当代拉祜族体质特征, 探讨拉祜族、汉族及云南其它各民族之间的遗传距离, 为我国人类学研究提供必要的资料。 1材料与方法 据考查,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 拉祜族一般不与外族通婚, 实行民族内婚姻。本文所测对象均为当地健康成年农民, 祖辈是拉祜族血统。调查人数232 人( 男性127人, 女性105 人) , 年龄男性24) 60 岁, 女性23) 55 岁。 调查所用的观察项目和测量项目依马丁[1]标准和吴汝康等[ 2]编著的5人体测量方法6中有关项目标准。观察20 项, 头面部测量18 项, 体部测量11 项, 并取样头发进行微量元素测定( 另文述) 。各观察和测量项目分别计算了百分率、均值(X) 、标准差( S) 、指数和指数分型及欧氏距离值, 并聚类作图分析比较了拉祜族与汉族及13 个云南少数民族之间亲缘的距离关系。 2结果与分析 2.1形态观察 皮肤毛发特征皮肤均为浅黄褐色, 发黑平直发形, 发质较硬, 体毛胡须稀少。 眼部特征大多数眼裂内外角呈同一水平位( 男97%, 女98% ) ; 眼裂开度绝大多数中等( 男99%, 女98% ) ; 上眼睑皱褶发育良好( 男86% , 女92%) ; 多数人有蒙古褶( 男77% , 女76%) 。 鼻部特征侧面观, 鼻根高度男性多为中等, 占63%, 女性则多数低平, 占84%;鼻梁总形态男性多为凹型49%, 其次是直型43% , 女性凹型鼻梁出现率更高占84%; 鼻尖和鼻基底方向多数呈上翘型, 分别为男55% 和66% , 女88%和87%; 鼻翼突度男女全部呈微凸形; 鼻翼高度男性低型和中等型各占一半, 女性则中等型61%, 低型38%; 鼻孔形状大多数卵圆型( 男72%, 女74%) ; 鼻孔最大径大多数呈倾斜型( 男79% , 女83% ) 。 唇部、耳部特征侧面观, 上唇皮肤全部平直, 为正唇型; 耳壳上部达尔文结节绝大多数人缺少( 男87% , 女98%) ; 圆型耳垂出现率最高( 男64% , 女56%) 。 面部特征拉祜族的面部特征, 眉嵴突度男性多数人中等显著占59% , 女性多数为微显占90%; 沿颧突和颧弓的水平面观察, 面扁平度多数人呈中等型( 男80% , 女64% ) ; 颧骨突出度多数呈中等型( 男79%, 女64% ) 。 表1拉祜族头面部测量均值和标准差(单位: mm) 项目男( 127 例) 女( 105例) 项目男( 127 例) 女( 105 例) x s x s x s x s

拉祜族

拉祜族 文章点击数:1263 创建时间:2013年01月29日来源:云南民族网【打印文章】 拉祜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截止2011年底,拉祜族有47.86万人,占云南省人口总数的1.03%(摘自《云南统计年鉴2012》),主要分布在澜沧江两岸思茅、临沧两个地区。其中78%分布在澜沧江以西,北起临沧、耿马,南至澜沧孟连。此外,在澜沧江以东的景东、镇沅、景谷、金平、江城等县以及澜沧江以西的景洪和勐海等县也有少量拉祜族人民居住。 拉祜族渊源于古代号“东方大族”的氐羌后裔,古代拉祜族最早生活在甘肃青海地区。历史上,曾有古羌人的部分支系向南迁徙,进入今云南境内,分布在金沙江南岸地带,秦汉时期,活动于洱海地区的彝语支各族体被泛称为“昆明夷”,其中便含有拉祜族的先民。宋代时拉祜族聚居在洱海南部的巍山、弥渡之间,宋末时拉祜族分两路迁至临沧和景东以南一带。明清时一部分迁到了今天的云南省澜沧江两岸以及元江沿岸。迁徙中,走得最远的,已越过边境,到达中南半岛的缅甸、越南、老挝、泰国等地的山区。 拉祜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它是与彝语、僳僳语、纳西语、哈尼语并列的一种独立语言,分为拉祜西、拉祜纳两种方言。两大方言在语言、词汇上虽有差异,但两种方言可以互相通话。

拉祜族在历史上原本没有文字,曾以木刻记事,结绳记数。在二十世纪初,外国的传教士来到了拉祜族居住的地区,他们为了便于传教,曾用拉丁字母创制了一套拉祜文。这套拉祜文很不科学,因而也未能广泛传播。到解放前夕,懂得这种拉祜文的人很少。解放后,对原有的拉丁文字进行了改革,制定了以拉祜纳方言为基础方言,以澜沧江拉祜族自治县的勐朗坝、东回一带的语音为标准音的新拉祜文。现在,拉祜语和汉语,拉祜文和汉文,是澜沧县的通行语言和文字。 拉祜族的宗教信仰有原始信仰、大乘佛教、基督教和天主教。拉祜族的原始宗教信仰是万物有灵,多神拜物,对拉祜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影响最为广泛。清朝初年,大乘佛教传入澜沧江拉祜族居住区后,佛教逐渐取代了原始宗教的位置,成为与政治结合的宗教思想。1922年,美国基督教会教徒在糯福,即今天的澜沧县盖了第一座基督教堂,开始在我国的澜沧、双江等县拉祜族地区传播基督教。天主教大约是在1939年有法国人传入云南省澜沧县拉祜族居住的地区,但由于天主教的许多教规和拉祜族人原有的宗教意识相互冲突,所以天主教在拉祜族中未产生太大的影响。 拉祜族文学,基本上是民间文学,又叫口碑文学。主要是民间诗歌、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寓言等。这些作品主要记载了拉祜族人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程,以及他们的先祖在改造自然、改造自身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思想意识。 拉祜族的乐曲旋律悠扬,调子丰富。景谷县的拉祜族人喜欢听唢呐,有《过山调》、《隔娘调》、《采花调》、《出门调》30多种。镇沅县的拉祜族曲调,按形式和乐器分为三弦曲、芦笙曲、唢呐曲,还有独唱曲和对唱曲等。拉祜族的乐器种类也很多,大都是竹制的,可分为吹奏乐器、弹拔乐器和打击乐器三大类。常见的吹奏乐器有葫芦笙、列嘎嘟、闭闲等,葫芦笙是拉祜族主要的传统传统吹奏乐器,大小及规格不同,发出的音乐高低也不同。口弦、小三弦、牛腿琴是拉祜族地区常见的弹拔乐器,打击乐器则主要有木鼓、波罗谷、快列玛或切、排等。 拉祜族能歌善舞,特别是逢年过节,歌舞是他们必备的节目。他们的舞蹈动作往往与生产紧密结合,有芦笙舞、摆舞、跳歌等。芦笙舞是拉祜族人民欢度节日时跳的一种大型的集体舞,据统计有136个民间组合套路,主要分布在澜沧、

拉祜族建筑特征

拉祜族建筑特征

————————————————————————————————作者:————————————————————————————————日期: ?

拉祜族民居特点 4.1拉祜族木掌房民居 澜沧、孟连、勐海一带,气候温热潮湿,其住房是利用自然资源的竹、木、草、藤等,建成干栏式住屋。上层住人,下层关养牲畜和存放杂物、舂米等。平面一般近似长方形,楼层低矮,被深深的出檐遮盖着,远望只见一根根木柱上,架着甚为硕大的黄色草顶,淳朴自然,不加装饰,颇有田园风光的韵味。 1)分布 拉祜族木掌房民居分布于云南临沧县、澜沧县、孟连县、勐海县等地。 2)形制 拉祜语称“木掌楼”为“左课叶”,房屋大都建在山区坡地上,底层架空的高度约在1米左右,亦算是矮脚干栏民居形式之一(图4.1—1)。 正如当地拉祜族民歌中所唱的那样:“小小掌楼四个角,大门朝着太阳开”。在“木掌楼”东边山墙处,经常设一个宽度约1米左右的晒台,叫“古塔”。每当人们回家时,先由独木梯上到晒台上,用水冲洗干净脚上的泥土后再进屋。屋分前后两间,前间较小,叫“切骂郭”,安有木臼。这种木臼很特殊,口在楼面以上,脚在楼面以下,很好使用,舂米时又不会引起楼面震动。后间为火塘间“阿扎”,全家做饭、起居、睡眠都在这里进行(图4.1—2)。 另有一种“大房子”,椭圆形草顶屋盖。楼层室内两侧用篱笆或木板分隔成向内开放若干小隔间,供小家庭居住。中间有宽敞的通道,其上设若干个火塘(图4.1—3)。如此多的入口,冬季全体成员相聚时居住较为拥挤,但因各小家庭半年以上的生产时间,都分散居住在稻田地边的“班考”里,农闲时才返回“大房子”居住。因此,“大房子”似乎变成了临时居住的公共场所。而这种“大房子”也反映了一种比较原始的生活状态。 3)建造 拉祜族木掌楼的梁柱受力体系较简单,大构件用榫卯接,其余的用竹篾绑扎。屋盖共用桁条5或7根,其中部的三或五根,置于两支点的三或五架梁上,边部两根桁条则直接放置在檐墙上,此两条桁条与中部的梁架无联系措施,自呈纵向承重系统。因此,屋盖承重体系构成中部和两边分别为横向和纵向两种方式, 尚未形成完整的横向木屋架结构 图4.1—1 拉祜族木掌房远眺 图片来源:杨大禹《云南民居》p79 图4.1—2 拉祜族木掌典型平面 图片来源:杨大禹 《云南民居》p79

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高三语文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试卷

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高三语文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 1. (2分) (2016高二下·友谊期末)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今年的元宵晚会上,著名豫剧演员小香玉将《谁说女子不如男》唱得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令观众刮目相看、赞叹不已。 ②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既有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典籍,也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各种流派的现代艺术,这些都深深吸引着前来参现的外国友人。 ③经过周密的调查,公安人员终于掌握了在逃人员的行踪,然后兵分三路,按图索骥,一举将他们全都缉拿归案。 ④最近出版的长篇小说《雪莲花开》通过对藏族姑娘卓玛的人生历程的叙述,表现了她鲜明的民族性格和一言九鼎的诚信精神。 ⑤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季节终于过去,春天在大家的盼望中姗姗而来,到处都涣然冰释,生机勃勃。 ⑥这几幅书法作品笔走龙蛇、流畅飘逸,在本次春季拍卖会甫一亮相,就引起了国内外藏家的极大兴趣。 A . ①②④ B . ①④⑤ C . ②③⑥ D . ③⑤⑥ 2. (2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 . 为了防止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件,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了安全生产措施。 B . 走到屋外,迎面吹来的寒风不禁打了个冷战,我的头脑也清醒了许多。 C . 参加世界妇女大会的各国代表兴致勃勃地观看了中国艺术家演出的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和舞蹈。 D . 恩格斯用唯物辩证法研究人类的起源,提出了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观点。

3. (2分) (2017高一上·会宁期中)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 谌毓欣对马梓墨说:“马梓墨同学你好,咱俩青梅竹马,一起长大,你给了我很多的帮助,今天与你在此幸会,我很高兴。” B . 学校决定于5月10日下午在学校体育馆举办第十届体育节。欢迎各位同学莅临现场,积极参加。 C . 明天是父亲节,我托人惠赠给他一件礼物,他肯定会感到惊喜的! D . 为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尊严,禁止用英文等外文拼写地名标志。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4. (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问。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鸡文化”占有重要地位,对古人生活的影响很直接。 鸡为什么叫“鸡”?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禽部》“鸡”条引南唐人徐核的话称:“鸡者稽也,能稽时也。”鸡守时且鸣叫准时,鸡鸣了天就快亮了,由此,古人送给鸡不少美称:夜烛、司晨鸟、知时畜、长鸣都尉等。 鸡能啼晨,古人称之为“司晨”。鸡这一习性,对农耕时代的古人具有重要意义。《诗经》中有这样的句子“女曰鸡鸣……”:妻子说鸡打鸣了,赶紧起来千活吧。可见,先秦时人们已开始利用鸡鸣来安排作息了。国君也以“鸡鸣”为时间节点安排作息。《诗经》中的《鸡鸣》就有贤妃提醒国君早朝:“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周朝还专设“鸡人”掌管供办鸡牲和报时,后来宫廷中负责打更报时的人被称为“鸡人”。但古人认为母鸡打鸣是不祥之兆,会有“鸡祸”。在古代,女人干政或主政,常被称作“扎鸡司晨”。《汉书·五行志》引《易传》的话:“妇人专政,国不静;札鸡雄鸣,主不荣。” 古人还以鸡鸣励志,现在不少人书房里都喜欢挂“闻鸡起舞”字画。《晋书·祖巡传》记载,祖邀和刘砚“共被同寝”,夜半听到鸡叫声,对刘跳说:“此非恶声也。”便踢他起来一起舞剑健身。 鸡在古人眼里还能辟邪。《山海经·中山经》中就多次提及:“用一雄鸡,攘而勿杀”,“毛用一白鸡,祈而不粉”。古人认为,鸡是一种“阳鸟”,主管日出。唐《艺文类聚·鸟部》“鸡”条的说法更清楚:“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鸡鸣带来光明,而鬼怪最不敢见光明,自然便怕鸡。还有一种说法,民间把鸡当辟邪物可能与中华人文始祖虞舜有关。东晋王嘉《拾遗记》记载,尧在位七十年,有国献重明之乌,双睛在目。这里的“重明之鸟”就是一种鸡,隐指尧的接班人舜。重明之鸟“能搏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民间过年时都期盼这种鸟能飞到自家门口,等不到它,“或刻木,或铸金,为此鸟之状,置于门户之间”。王嘉认为,民间画鸡贴门上,就是由这种遗俗变化来的。

中国茶文化起源和发展

中国茶文化起源和发展 中国茶文化起源和发展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栽培茶树,使用茶叶的国家。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茶的利用最初是在原始野生采集活动 之中的。陆羽最先在他的《茶经》中探讨茶的起源,他认为据《神 农食经》“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及“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茶事应当开始于神农,而这种说法目前存在着 较大的争议。学界比较认同的是茶叶生产始于四川。东晋常璩在 《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述了巴蜀地区在汉时就大量种植茶树,甚至 把茶作为贡品向西汉都长安进贡,秦汉以后茶叶开始向外传播。 对于茶文化的起源问题,各家说法不一。陆羽有关茶起源问题的这种说法虽然存在着争议,但其中一丝微弱的信息却表明:在原始 社会,人们在“茶”在长久的食用过程中注重的是它的某些治愈疾 病的“药”用之性,而没有产生文化。有学者认为把茶作为一种文 化而不是单纯的饮用真正有历史记载的应该从西汉算起。王褒《僮约》中“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记载,充分证明了西汉时茶 叶市场的存在和饮茶风俗的形成。《集古录》则提出茶文化起于魏晋,魏晋名仕以饮茶于山水来怡情养性,,形成了一种茶的名仕文化。同时随着文人饮红茶的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 已经脱离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对于茶文化的具体起源时间目前尚有待研究,但不可否认的是茶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是极为悠久的。 目前有历史记载的茶文化发展情况始于魏晋。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已经形成,不仅帝王、贵族聚敛成风,一般官吏乃至士人 都以夸豪斗富为荣,多效膏梁厚味。在此情况下,一些有识之士提 出“养廉”的问题。于是,出现了陆纳、桓温以茶代酒之举。南齐 世祖武皇帝是个比较开明的帝王,他不喜游宴,死前下遗诏,说他

拉祜族介绍

拉祜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现有人口约41万(1990年统计),主要分布在澜沧江两岸思茅、临沧两个地区。其中78%分布在澜沧江以西,北起临沧、耿马,南至澜沧孟连。此外,在澜沧江以东的景东、镇沅、景谷、金平、江城等县以及澜沧江以西的景洪和勐海等县也有少量拉祜族人民居住。拉祜族主要分为两大支系,即拉祜纳支系和拉祜西支系,两个支系均有着共同信仰和习俗、共同的文化传统,大体同步的社会发展进程,只是在方言、服饰等方面有一些差异。云南省是拉祜族的故乡,省内拉祜族人口在1000人以上的县(市)共计22个,分别隶属云南省思茅地区、临沧地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玉溪地区。拉祜族的服饰美观、宽松、大方,极富民族特色。拉祜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它是与彝语、僳僳语、纳西语、哈尼语并列的一种独立语言,分为拉祜西、拉祜纳两种方言。 拉祜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澜沧、孟连、双江、勐海、西盟等县。拉祜族先民属于古代羌人系统,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做“猎虎的民族”。拉祜族地区属于亚热带山区,以农业为主,1950年以前,拉祜族社会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地区已发展到地方经济;有的保存着土司制度的残余;澜沧西南部,孟连、沧源,耿马和西双版纳等地的拉祜族都是被傣族封建领主所统治,保留原始公社制的残余。拉祜族有自己的语言,拉祜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由于同汉族、傣族交往密切,多能兼用汉语和傣语,过去部分拉祜族曾使用过西方传教士创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1957年在原有的基础上创制了拼音文字。

拉祜族感恩习俗

朴素的伟大——拉祜族拜年感恩习俗记 /谢开明/ “饭不熟不吃,话不实不说。”这是拉祜族人生箴言。拉祜族群众不但说话真诚不撒谎,而且自古以来就有着朴素的感恩情怀,每年的大年初三拜年感恩活动,就能说明。《朴素的伟大》是我到澜沧江流域拉祜族山乡游历采风考察后撰写的第三篇文化散文,本文向你介绍拉祜族人朴素的拜年感恩情怀,这是拉祜族群众在漫长的历史游猎迁徙中行成的传统习俗。 拜年感恩源于厄莎神。总体来说,人类进步有四个阶段的崇拜时期:一是巫术崇拜,二是图腾崇拜,三是宗教崇拜,四是科学技术崇拜。拉祜族拜年感恩习俗源于巫术崇拜时期。 传说,在远古的时候,宇宙间没有天,没有地,没有万物及人类,整个宇宙间空无一切,一片混沌。厄莎就从混沌的宇宙中诞生了。厄莎诞生时,只有头发丝那么大,只有脚毛那么长,可翻一个身就长大了,伸一个懒腰就长高了。厄莎没有居住的地方,只能不停地在混沌的宇宙中飞来飞去,困了就睡在自己的翅膀上。过了9年,厄莎长大了。又过了10年,厄莎已经成熟了。后来,厄莎他造了天地、日、月、

星辰,又用自己身上的汗垢,为世界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植物和动物。 厄莎造完天地、日月、星辰和各种动物后,认为还没有为他管理天下事的人。厄莎想了又想,就用创造各种植物和动物时剩下的一块汗垢创造了一个巨人,并给他取名为“母什密什雅”。后来因“母什密什雅”不孝敬厄莎,又不听厄莎的话,甚至跟厄莎作对,就改称“扎努扎别”。 厄莎对扎努扎别说,天和地是我造出来的,天上和地上的万物也是我厄莎造出来的,你要记住是我给你的种子,等谷物熟时不要忘记给我先吃。 厄莎的这番话让扎努扎别心里很是不服,心想:你一点力气都不出,为什么要先给你吃呢?于是,他俩之间的矛盾便逐步激化。 厄莎想出了四个杀死扎努扎别的办法:一是把太阳和月亮藏起来,大地立刻漆黑一团,连续七天七夜,让扎努扎别无法生活。二是把六个太阳挂在天空,使大地被六个太阳烤得像烈火烧一样,山上的草木都被晒死了,企图晒死扎努扎别。三是造大风大雨要淹死扎努扎别。四是专门养一个奇毒无比的天牛毒刺扎努扎别。 扎努扎别死后,厄莎感到既孤单又寂寞,既痛苦又后悔,于是,厄莎下定决心,千方百计把人类造出来。人类为了感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

序号类别项目名称民族属地责任单位 1 濒危民族语言文字金平傣文傣族金平县金平县文化馆 2 民间文学叙事长诗《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哈尼族墨江县墨江县文化馆 3 坡芽情歌壮族富宁县富宁县文化馆 4 创世史诗《目瑙斋瓦》景颇族德宏州德宏州文化馆 5 创世史诗《阿细先基》彝族弥勒县弥勒县文化馆 6 传统音乐宣抚司礼仪乐舞傣族孟连县孟连县文化馆 7 剑川白曲白族剑川县剑川县文化馆 8 弥渡民歌汉族弥渡县弥渡县文化馆 9 民歌开益白族兰坪县兰坪县文化馆 10 彝族沙莜腔彝族建水县建水县文化馆 11 彝族民歌彝族石屏县石屏县文化馆 元阳县元阳县文化馆 12 传统舞蹈芦笙舞苗族大关县大关县文化馆 13 藏族弦子舞藏族德钦县卡瓦格博文化社 14 弄娅歪壮族广南县广南县文化馆 15 棒棒灯壮族砚山县砚山县文化馆 16 彝族弦子舞彝族砚山县砚山县文化馆 17 水鼓舞德昂族瑞丽市瑞丽市文化馆 18 擦大钹彝族隆阳区隆阳区文化馆 19 大刀舞彝族禄丰县禄丰县文化馆 20 霸王鞭白族剑川县剑川县文化馆 21 十二兽舞彝族楚雄市楚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22 跳三桩苗族易门县易门县文化馆 23 铓鼓舞哈尼族建水县建水县文化馆 24 跳鼓舞彝族绿春县绿春县文化馆 25 传统戏剧杀戏汉族景东县景东县文化馆 镇沅县镇沅县文化馆 26 传统曲艺腾冲扬琴汉族腾冲县腾冲县文化馆 27 莲花落汉族姚安县姚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28 昭通唱书汉族昭阳区昭阳区文化馆 29 传统体育与游艺打陀螺傣族景谷县景谷县文化馆 佤族双江县双江县文化馆 彝族双柏县双柏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30 吹枪苗族麻栗坡县麻栗坡县文化馆 31 嘟哒哒傈僳族龙陵县龙陵县文化馆 32 彝族摔跤彝族元谋县楚雄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元谋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彝族石林县石林县文化馆 33 传统礼仪与节庆彝族服饰彝族武定县武定县文化馆 峨山县峨山县文化馆 34 哈尼族服饰哈尼族红河县红河县文化馆 西双版纳州西双版纳州文化馆

浅谈拉祜族音乐舞蹈文化——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浅谈拉祜族音乐舞蹈文化——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提起澜沧,你可能觉得是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地方。但提起电影《芦笙恋歌》,热爱音乐的你就会对这个地方产生一种美好而亲切的感觉。这里山川秀美,地灵人杰,勤劳质朴、富于创造的拉祜人民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息繁衍。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做猎虎的民族。拉祜族有自己的语言,由于同汉族、傣族交往密切,多能兼用汉语和傣语,过去部分拉祜族曾使用过西方传教士创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音乐与舞蹈在勤劳善良而又质朴的拉祜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拉祜族人民善于歌咏,娴于舞蹈,其音乐舞蹈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民族风格。 一、拉祜族的音乐舞蹈文化概况 (一)、拉祜族民歌的种类 拉祜族的民歌大都来源于本民族生活中的真实场景,是生活在民歌中的艺术化再现。拉祜族民歌主要分为古歌、山歌、想念歌、儿歌和催眠歌、习俗歌等多种类型。内容多涉及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男女之间的美好爱情及亲情等。其中情歌、习俗歌尤具特色。情歌中最有民族特点的是《换花调》、《问路歌》、《搭桥歌》和《追蜂子》。《换花调》用鲜花比喻爱情,用赞花、换花、护花来象征对爱情的忠贞。习俗歌中有大量的《祭祀歌》,祭歌中最有特点的是《叫魂歌》。《叫魂歌》常常按时序述说一年的生产过程,召唤魂魄去播种收获;也有以节日的欢乐召唤魂魄归家团圆的;还有叙述拉祜祖先起源和迁徙历史,召唤魂魄不忘祖先回到人间的,其歌词多用比喻,形象生动。 由于基督教在19世纪末传入到了云南澜沧地区,传教士带去了吉他以及西方的音乐理论,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拉祜族的小伙子几乎人人都会弹奏吉他,编配歌曲,因此,拉祜族的民歌在吉他童谣式的伴奏下,表现民出了一种民族的自豪感和欢乐、祥和的气氛。如民歌《快乐拉祜》就是这样的一首欢快活泼的再现拉祜族民族风情与民族特性的原生民歌。这首歌曾在20XX陕西原生民歌大赛中获得优秀奖。 (二)、拉祜族的民间舞蹈 拉祜族民间舞蹈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它的产生、演变和发展与其悠久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广为流传的芦笙舞、摆舞舞、跳歌等舞蹈,是拉祜族社会生活中一种较为集中的文化体现。拉祜族舞蹈集宗教、礼仪、娱乐、艺术为一体,每一个舞蹈所表现的形式都具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