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综述

[摘要]1980年代初,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开始呈现出繁荣景象。至1990年代后期,中国古代服饰研究逐渐走向深入,并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从专论研究、专着研究两个角度对近十年来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状况进行考察,发现:中国古代服饰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研究方法可信;但全面系统研究的、采用第一手资料研究的、深入细致地分类研究的、跨学科研究的,以及关于明朝等个别朝代的服饰研究均较少。

[关键词]中国古代服饰;服饰研究;考古发掘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是古代史研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服饰不仅是一种物质文化的体现,更是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因素融合的产物,通过服饰可以透视出各朝代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状况,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言:对古代服饰的研究“可以考见民族文化发展的轨迹”。1980年代初,着名学者沈从文先生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1年版)一书问世,受到学术界的广泛重视,服饰研究被列入专题研究对象,研究队伍日益扩大,成果不断涌现,使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呈现出繁荣景象。与此同时,服饰研究的范围和内容也越来越广泛和深入:既有对服饰的起源、发展、变化、沿革等基本问题进行深入的考证研究,又有以服饰为基点,从文化理论、史学理论、美学理论、科学技术、文字学、民族学和人类文化学等角度对服饰进行的多方面阐述和论证,从而体现出了服饰文化跨学科的特点。本文拟从专论研究、专着研究两个角度对近十年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状况予以概述。

一、专论

1.专题研究

服饰的专题研究,近十年来得到了加强,表明服饰研究已经从以前习惯的纵向研究,转向了比较具体深入的横向研究。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各地出土文物的不断增加,为广大服饰研究者提供了文献以外的直观性材料。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服饰与礼制、服饰与军事、服饰与民族、服饰与妇女、服饰与宗教、服饰与科技、服饰与审美、服饰与心态、服饰与地理环境、服饰与外交等。现就其中几方面略作评述。

由于等级制度的产生、上下尊卑的区分,适应于当时社会背景的各种礼仪也随之产生。服饰从一定程度来说是从属于这种需要的。如祭天地、宗庙等有祭祀之服;朝会时有朝会之服;做兵事有从戎之服;凶丧时有吊丧之服;婚嫁时有婚礼之服。上自天子朝臣,下至庶民百姓,在各项礼仪活动中都有应着的服饰。江冰[1]在介绍祭服与丧服的种类、等差的同时,阐述了祭服与丧服在人们礼仪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中国古代服饰中的祭服与丧服都远远地超越了服饰自身的实用功能,并早已成为一种礼仪、一种标志,是一种制度的体现,从而被作为一种精神的载体。借助考古文物“秦佣”来研究服饰与礼仪之间的关系的着述较多。其中,党焕英认为:秦俑的造型源于生活,是秦代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服饰作为礼仪的表现形式之一,其主要作用在于别尊卑、分等级。也有从中国古代服饰中存在的“比德”现象去分析古代服饰所体现的礼制的;从哲学角度透视服饰所反映的礼制的成果相对较少。齐志家等在分析古代冠服制基本特色基础上,从哲学的角度阐释了冠服制与礼制的深层联系。对于中国古代服饰中各类制度问题的研究,一直比较受研究者的重视。研究者一般还是从服饰制度所体现出的礼制这个特点去探讨。雷虹通过对中国古代服饰的质料、颜色、款式和丧服使用规定,以及由此而逐渐形成的社会心理、精神、物质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说明中国服饰制度具有“突出礼制”等特点。

少数民族服饰在中国古代服饰史上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其服饰往往是民族文化特色的集中体现。对古代少数民族服饰的研究大多借助于民族学,研究范围几乎涉及各个少数民族,研究的

角度也不一而足。桑吉才让就舟曲地区藏族服饰的历史渊源以及艺术特点与整体藏族服饰进行了比较研究;吴建陵侧重于对瑶族服饰的民族渊源、文化心理等方面的概括和探讨;王正华从服饰蕴涵的文化内涵着手,对拉祜族服饰的历史、类型、制作工艺及其演变做了系统的论述;陈键对阿伊努族服饰上的贴花、刺绣图案从风格上进行了探讨。从服饰的形制、种类、取材角度来研究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服饰的成果相对较多,席克定[10]把苗族妇女的服装分为贯首装、对襟装、大襟装三种类型,分析了它们形成的时代;苏日娜[11]对蒙元时期蒙古人袍服的形制、种类及其取材、装饰等方面作了一些探讨。匈奴服饰是中华民族古代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术界很少综合和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李国栋[12]运用大量考古和文献资料对两汉时期匈奴服饰文化进行了较全面的探讨,其在发型、装饰品、化妆品等方面的论述有一定创见,可供对匈奴服饰文化有兴趣的学者作进一步研究参考。

妇女服饰研究,是古代服饰研究中的重要部分。近年来,为满足现实生活的需求,古代妇女服饰研究更加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其研究成果主要有向景安的《中国历代妇女服饰的演变与发展》[13]以断代为序,分别对先秦至民国数千年来妇女服饰的发展、演变历史作了扼要的概述。向景安的另外一篇文章《从现存文化中探讨中国古代妇女发式的演变》[14]则是对一些地区出土的妇女发式研究后的总结。文章将5 000年来中国妇女发式的变化,概括为被发、发髻、假发三大类别,并对发髻和假发进行了深入探讨。眉目是人类面部最生动、最能表现感情,同时又最反映个性的部位。眉妆从古至今一直是人工化最厉害的化妆术,受到人们相当的重视。眉妆作为妆饰的代表性内容,其演变呼应着整个古代的妇女妆饰史的盛衰及审美观念的递嬗,并折射出特定的社会制度、生产方式、道德礼教及民族交流的影响。陈蕾[15]从眉妆的产生、发展、演变过程入手,分先秦、汉魏六朝、隋唐、宋元、明清五个时期综述各代风情,并联系其社会背景考察了数千年来妇女社会生活和社会地位的变迁。“服饰”一词在《汉书》《后汉书》中是作为“衣服和装饰”之意而出现的,因而人们自然会把服饰与审美联系在一起。古代服饰审美思想是“天人合一”思想、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意识形态以及等级性诸因素的产物。[16]所以,服饰的审美观在古代社会几乎就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礼,中国传统审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五色审美观,它深刻影响着古代服饰的发展。周跃西[17]对五色审美观在汉代的发展及对后世的影响作了探讨;对于服饰具有的审美特性,谢琴[18]指出有3种,分别是功能美、形体美、时尚美,基本上概括了古代服饰的审美特性。总体而言,对“服饰与审美”问题的研究成果较多,但从美学、哲学、社会伦理观等角度研究古代服饰审美观的着述依然很少。

关于“服饰与地理环境”的研究,大多以古代少数民族为基点,来论述服饰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但成果较少。张瑛[19]提出:彝族服饰文化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不同的地理环境有不同的服饰与之相适应。王友兴[20]从东北少数民族古代服饰的特点入手,论述了服饰与人类所居住的自然地域条件、气候环境及生产方式的密切联系等。

2.断代研究

对先秦时代服饰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服饰制度改革。被许多学者赞誉为中国服装史改革先驱的战国时的赵武灵王,与他的“胡服骑射”举措一起被载入史册,流传千古。韦荣慧[21]从人类文明和民族服饰文化发展的轨迹角度,再次对赵武灵王的改革表示肯定;刘胜利[22]从服饰认识论和服饰审美的角度对“胡服骑射”的军戎服饰制度变革作了分析和探讨;魏建震[23]对赵武灵王服装改革的目的和意义提出了异议,认为:变异胡服属于风俗改革,目的是利用胡俗改革之机同化胡人,以招募北方广大地区的胡骑为己所用。对这一时期具体服饰特点的研究有,宋镇豪[24]将中国文化划分为中原、齐鲁、北方、秦、吴越、楚、巴蜀滇七大区域,根据以上区域考古发掘的服饰资料,研究考证我国服饰的形成阶段。

对秦汉时期服饰的研究是整个服饰研究的重点之一。这一研究的显着特点是:服饰研究与考

古紧密联系在一起,其着眼点主要是“秦俑”。曾布川宽[25]着重对秦兵马俑所着冠巾、铠甲的不同,进行了兵种、官阶等级的对照研究;陈春辉[26]也是借助“秦俑”来研究秦代服饰。此外,借助“汉墓”对汉代服饰的研究也有一定进展。大体有:郎保湘[27]试图从洛阳出土的汉代民间男女服饰上,找出汉代服饰的一些主要特点;杨秉礼等[28]就兵俑的彩绘服饰问题作了探讨。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繁荣发达、开放辉煌的时代,反映在服饰上便是:雍容华美,女着男装,开放包容,胡服兴盛。对此问题研究者都有所涉猎。包铭新[29]抓住阎立本《步辇图》中被许多学者所忽略的几个穿着组合上的要点,指出:隋唐时期非常流行的“高腰掩乳裙装”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由纤长平直逐渐转化为宽博浑圆”这种造型上的变化,反映了女性理想形象的变化:由质朴无华变为雍容华贵。唐代“惯束罗裙半露胸”、“绮罗纤缕见肌肤”、“女着男装”等现象,是中国服饰史上最浓烈的一笔。就此问题论述者颇多。郭海文[30]认为:唐代妇女服装主要是袒胸的襦裙、潇洒的男装,前者是对“短毋见肤、长毋被土”的传统思想的反叛,是母系社会女性崇拜的遗存;后者则是在此基础上对男权社会的挑战,是从“边缘”走向“中心”的服装化体现。李恒[31]从唐代妇女戴胡帽、穿胡服、化胡妆等方面剖析了唐代开放包容的社会气象。由于唐代服饰在整个古代服饰史上璀璨炫目,所以今天许多学者仍然热衷于对这一时期服饰的研究。

辽代契丹人髡发习俗,在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中已屡被印证,并成为学术界的共识。但这一定论,指的是契丹男子的发式,而契丹女子是否也行发髡之俗?这个问题在学术界颇有争议。孙遇安[32]根据对宣化地区辽墓壁画中人物服饰的研究得出结论:契丹女子在少女时实行髡发,成年以后则开始蓄发;一些在社会上有身份地位的妇女多用巾帼包头。

相对其他朝代,对明代服饰的探讨成果甚少,主要是从商品经济对服饰的影响等角度入手,来探讨服饰的特点及其反映出的社会特征。滕新才[33]以商品经济对服饰的影响为着眼点,分析比较了明代中后期与明代初期服饰文化体现出的迥然不同的特征及其具体表现。王云[34]也提出:新经济因素增长使政府控制能力弱化,社会层级流动活跃,价值审美观多元化,从而影响到明代民间服饰的流变。

综观中国历代服饰沿革,清代冠服制度繁复而最具民族特色。对清代服饰的研究侧重点是帝后朝服、冠服制度。毋庸置疑,清代对冠服颜色、形式、质地、纹样、工艺以及穿者身份等的诸多规定是清以前任何一个朝代的冠服制度所无法比拟的。张琼[35]通过对故宫现藏帝后朝服与朝服像的系统排比,结合有关文献研究,认为:清代帝后朝服像可分为写生像和祭祀像,祭祀像的背景是程式化的,自康熙以后的皇帝服饰、乾隆以后的皇后服饰是写实的,与制度基本吻合,并表现出时代特征,而此前帝后朝服像中的服饰存在着虚构想象的成分。此外,也有从满族衣皮的历史渊源、宫廷衣皮等级标志、宫廷衣皮形式等角度进行研究的,如冯秋雁[36]认为,满族衣皮的历史渊源、宫廷衣皮的等级标志、宫廷衣皮的形式,反映了满族服饰从较原始衣皮习俗向封建典制的宫廷衣皮服饰的发展。它既保留了古老民族的原始风貌,又体现了多民族文化的融合,是满族由落后走向进步的明显特征。只是从这个层面进行研究的成果并不多见。

二、专着研究

迄今为止,关于中国服饰史方面的着作已经出现了若干种,其内容繁简不一。1980年代有:沈从文先生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和周锡保教授所着《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版)。前者重文物考释而轻舆服文献,后者则重文献资料而推究渊源流变,都是从历史实证与宏观发展演变角度来研究的通史格局。近十年来,主要服饰着作有:黄能馥、陈娟娟的《中国服饰史》(中国旅游出版社,1995年版),以中华服饰的起源作为开篇,依次对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服装发展过程作了较为细致的介绍,内容包括服装

制度、服装形式、服装面料、服装纹样、首饰配饰等,全书插图千余幅,分类详细,图文并茂,是一部较好的高级教科书。同样作为教科书,孔德明的《中国古代服饰·用具·职官》(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是根据教学需要,通过多年的积累、研究、探索而完成的集知识性、学术性为一体的专着。华梅的《古代服饰》(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以文物考古的重大发现为线索,系统揭示了我国历代服饰的发展特点和艺术风格。全书分为远古衣影、商周瑰奇、秦汉成仪、魏晋通脱、隋唐华彩、宋明矜巧、金元雄浑和服饰研究等8个章节;书中配有彩图6幅、插图58幅,对1个世纪以来相关研究进行了审视和综合。

对中国古代服饰历史的综合研究,始终是服饰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出版的绝大部分专着都是围绕这一主题的。周汛、高春明的《中国古代服饰大观》(重庆出版社,1995年版)便属此类。全书26万余字,选用彩色和黑白插图260多幅,分为12编,依次为:综述,首服,发式,化妆,首饰,耳饰,项饰,衣服,裤裳,腰佩,鞋袜,工艺。《衣冠灿烂——中国古代服饰巡礼》(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是赵超、熊存瑞的合着,对古老中国丰富多彩的服饰作了概括性描述。赵联赏的《霓裳·锦衣·礼道——中国古代服饰智道透析》(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是一部将古代服饰与历史文化相结合、详细阐述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专着,采用文物映证文献的研究方法,对丰富而又千姿百态的各朝代的服饰制度进行了剖析。

文化人类学是现代兴起的、对人类活动进行综合研究的新学科。华梅的《人类服饰文化学》(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一书,从人类文化学的这个大视角入手,以服饰的历史年代为纵线,广泛联系服饰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将古今中外人类的服饰从起源、发展、沿革逐一进行分析论述,为拓宽服饰研究领域做了尝试。此外,张志春的《中国服饰文化》(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年版)综合运用社会学、文化学、史学、美学和心理学等理论和方法,以点线面体相结合的模式来展开中国服饰文化学说的轮廓和细部,是一部跨学科研究的理论专着。

军戎服饰在古代服饰的研究中,一般按习惯分为戎服和甲胄两部分。1980年代以来,对各朝代甲胄方面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其成果学术价值也比较高。相比之下,戎服研究则略显薄弱,成果也相对较少。刘永华的《中国古代军戎服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一书,广泛搜集考古资料,通过对西周、春秋战国、秦代、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两宋、辽、金、元、明、清等朝代军戎服饰的论述,可使读者对中国古代军戎服饰的发展过程有一个形象的了解。妇女服饰研究的专着则有孟晖的《中原女子服饰史稿》(作家出版社,1995年版),该书以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的中原汉族妇女服饰为研究对象,将该地区汉族妇女服饰的演变特点,以“锦绣中原”、“胡风入华”、“两宋风流”、“金缕曲”四方面内容作为概括。

辞典为人们了解知识、研究问题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周汛、高春明的《中国衣冠服饰大辞书》(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年版)是一部系统介绍中国历代衣冠服饰文化的专业辞书,分总类、冠巾、上衣、下裳、鞋袜、发式、化妆、饰物、腰佩、衣料、染彩、纹样、工艺、其他及文献15个门类;所收词类上起先秦,下迄民国,内容包括历代服饰名称、款式、质料、色彩、纹饰、产生年代、沿革变迁、礼议制度、穿着方式、使用场合及相关习俗等。书前刊有《中国衣冠服饰史述略》一文;书后收有《中国服饰史年表》《衣冠服饰等秩表》《历代服饰禁例》《历代时世妆》《古今尺度对照表》及《中国服饰沿革简明图表》等附录;另有彩色照片200余幅,黑白插图1 000余幅。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彩色和黑白照片大多取材于各地博物馆收藏的珍贵文物,可供读者鉴赏与研究。

关于服饰风俗的研究,近年来许多论着有所涉猎,较有影响的专着有:周汛、高春明的《中国古代服饰风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本书以服饰习俗为线索,对历代服饰风俗作了详尽叙述,同时也分析了历代影响服饰习俗的因素。

综上所述,近十年来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成绩斐然,主要表现在:其一,研究领域不断拓宽,从不同的角度和高度对服饰进行了多方面的阐述和论证;其二,研究方法可信,研究者多采取用出土文物与历史文献结合考证的形式进行研究,增加了论证的科学性。

但笔者认为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依然有缺憾存在:其一,全面系统地研究古代服饰的论着较缺乏,尽管多数论着是按照历代各个时期的结构去研究的,但视角往往局限于某一层面;其二,采用第一手资料的研究者较少,多是基于或无法绕开沈从文先生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所列资料;其三,深入细致的分类研究论着较缺乏,特别是对古代少数民族服饰的研究,虽具有多角度等特点,但在深入细致方面还是有一定缺憾,如匈奴服饰文化就是学术界很少综合和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其四,跨学科的研究成果较少,从科学技术、地理环境、文字学、哲学等角度对古代服饰进行研究和论证的成果并不多见;其五,对个别朝代的服饰研究成果甚少,如研究明朝服饰的论文近十年来仅有8篇,没有专着。如果说中国古代服饰史是源远的长河,近十年来的服饰研究则如涓涓的细流,留待后人去开拓、挖掘的领域依然广阔。相信随着我国考古事业的不断发展,学术界的日益重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会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

粤西雷歌研究综述及评价

粤西雷歌研究综述及评价 作者:音乐学院 13级音本一班潘开运 [摘要]本文从戏曲出发,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整理和总结,从雷歌形成、思想内容、发展前景三个方面,对雷歌研究的现状进行了一个总结。并指出现实中的不足,以便相关学者今后进行改进探索。 [关键词]雷歌;文献综述;评价 一、关于粤西雷歌的形成的研究 相传在很久以前,雷州本土人民就有用雷州歌互相唱和﹑逗趣答辩的风习。明末清初,雷州歌对唱盛行,每逢喜庆之期,歌手汇聚,即兴而唱,随问随答,比赛歌才,都是用本土 的雷州话歌唱的。其歌词通俗易懂,还非常注重每句落尾字的押韵,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 孙建华在长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0 年第 2 期发表的《漫谈粤西雷剧音乐》中提到了雷歌的起源与发展。他根据研究,指出雷州市白沙镇麻扶桥就是当地最早的对歌台,在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 年),此地兴建“歌馆”,专供歌手住宿。直到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 年)端午节,由于雷州南渡河一年一度的赛龙舟这年发生了沉船死人事件,到了第二年,雷州市白沙镇麻扶村的村民把赛龙舟活动改为“赛歌台”,每年进行一次赛歌活动,从此,雷州歌正式登上舞台(乡里人称为“踏楼板”)。在陈湘发表的《雷剧音乐》中,我们也了解到了后来雷歌随着发

展逐渐形成雷歌班,又因有女子参加,称为“姑娘歌”。对歌唱词是口头文学、天文地理、风土民情无所不唱,随问随答,比赛歌才。姑娘歌对答如流,接近生活,乡土气息浓郁,有的姑娘歌还有歌文,内容大致是《劝世戒烟》、《劝人忠义》等劝世歌。甚至有的姑娘歌还有人物和故事情节,深受群众欢迎。如最古老的雷州歌《断机教子》就是清代干隆年间进士海康人陈昌齐写的。不久,姑娘歌的劝世歌进一步发展成为班本唱(歌班仔)。但班本唱仍没有固定的板腔,唱歌之时偃锣息鼓,十分单调。后来,借鉴了广东粤剧的艺术形式,将班本唱进行改革,模仿粤剧锣鼓、脸谱、服装、道具及表演形式,甚至连剧本也移植过来,发展成为雷歌班。清嘉庆末年,第一个雷歌班——北和雷歌班成立。 由以上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或从时间角度对雷歌的的发展做了很详细的介绍,或单从某一时间段出发,对本时期内的雷歌发展做了分析,可以说研究是比较到位的,我们也因此得知在清末时期,雷歌班便开始活跃在雷州半岛的大小戏台了。但是这些研究成果缺乏具体的实地考究,大多都是根据前人研究所得的成果进行分析,因此缺乏自己的观点性与主观性。 所以要深入实地考究,进行采风收集当地资料,以便更好地预测雷歌的发展的趋势。 二、关于粤西雷歌的思想内容的研究 《中国歌谣集成》主编贾芝先生指出:“民歌,简直就成为那

米仓道研究述评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512392601.html, 米仓道研究述评 作者:周明清 来源:《文理导航》2017年第16期 【摘要】米仓道乃川陕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川东与汉中的交通要道,在我国古代交通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逐渐受到史学界、考古学界、地理学界的重视。在众多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之下,米仓道在开通时间、历史地位等方面研究成果突出,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关键词】米仓道;开通时间;历史地位 米仓道乃川陕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川东与汉中的交通要道,在我国古代交通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陆游诗云:“孤云两角不可行,望云九井不可渡。”将米仓道与金牛道并举,其重要性可见一斑。正因为其重要性,逐渐受到各学界专家学者的青睐,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果。笔者拟对米仓道开通时间、历史地位等方面的成果做一梳理和综述,以期对米仓道的研究有所裨益。 就笔者所能查找到的资料而言,研究米仓道的专著可谓寥寥。大多分散于各种论著之中,将其作为一个部分。历史地理学家黄盛璋先生是研究米仓道的先驱,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黄先生撰写《川陕交通的历史发展》一文,已涉及米仓道的有关问题,但尚非其讨论的重点。嗣后,台湾著名历史学家严耕望先生穷三十年之精力著有《唐代交通图考》一书,第四卷《山剑滇黔区》尽收唐宋涉及米仓道之史料,对米仓道的路线、里程、驿馆都做了详尽的考证,可谓开启了米仓道专题研究之新时代。继之,蓝勇先生通过实地踏勘与文献资料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著有《四川古代交通路线史》一书,书中对米仓道(唐宋时称大竹路或巴岭路)的路线、历代取用情况以及史籍所载的截贤岭、孤云山、两角山的位置做了周详的考证,并指出严耕望先生所认为的鹄鸣驿、恩阳驿在唐宋时米仓道之上为不察地势之误。随后,余忠平先生著有《龙岗流韵——南郑文化遗产研究》一书,在第四章“米仓道历史遗迹”中,对米仓道上驿站、古城遗址、典故、墓志铭、文人交游等情况作了详细地论述。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内地著名高校以及巴中市文物局联合组织了米仓道考古探险调查活动,著有《险行米仓道》一书,图文并茂,全面、系统地展示了米仓道现状以及考察成果。 一、米仓道首通时间及其释名 米仓道是连接汉中与川东的交通要道,在唐宋时又称大竹路、巴岭路、大巴路、小巴路。对于米仓道的开通时间,学术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黄盛璋先生根据《三国志·张鲁传》中“鲁乃从汉,奔南山,入巴中”以及《华阳国志》中“(建安)二十年(215),魏武帝西征张鲁,鲁走巴山”的文献记载,便认为米仓道首通时间应在东汉末年。此说一出,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几成定论。严耕望先生亦认为“(米仓道)至迟汉代末年已相当开通矣”。直至二

同步练习习题:第4课柳永词两首

第4课柳永词两首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珠玑.(jī)凝噎.(yē) 钓叟.(sǒu) 差.劲(chà) B.千骑.(jì) 暮霭.(ài) 叠(xiàn) 拙.劣(zhuō) C.重.湖(chónɡ) 罗绮.(qǐ) 参差.(cī) 喟.然(kuì) D.天堑.(qiàn) 羌.管(qiānɡ) 寒蜩.(tiáo) 囤.积(tún) 解析:B项,“霭”应读ǎi,“”应读yǎn。 答案:B 2.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市列珠玑 ..,户盈罗绮,竞豪奢。 珠玑:大小不同的各种珠宝。 B.异日图将 ..好景,归去凤池夸。 图将:把杭州美景画出来。将,用在动词后的语助词。 C.有三秋 ..桂子,十里荷花。 三秋:三个秋天。 D.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 烟霞:美丽的自然风景。 解析:C项,三秋:秋季。 答案:C 3.对下列诗句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环境描写,渲染氛围,融情入景,暗寓别意。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暗示出杭州城声色之盛。B.留恋处,兰舟催发——写实,精练地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工稳,情韵悠扬,互文见义。 C.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纯用白描手法。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铺叙手法,略带夸张。 D.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情景交融,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烘托出西湖之美,照应开头。 解析:C项,“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应为细节描写。 答案:C 4.请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描写杭州西湖美景的古诗词有许多,其中柳永的《望海潮》中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个字,就把西湖的美概括出来了。 (2)《雨霖铃》中有一个全用名词排列起来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景交融,抒发出浓浓的愁绪;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____________”,也是具有相同写法的句子。 (3)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三秋桂子十里荷花(2)杨柳岸,晓风残月小桥流水人家(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5~6题。 尾犯 柳永 夜雨滴空阶,孤馆梦回,情绪萧索。一片闲愁,想丹青①难貌。秋渐老、蛩声正苦,夜将阑、灯花旋落。最无端处,总把良宵,祗恁孤眠却。 佳人应怪我,别后寡信轻诺。记得当初,翦香云②为约。甚时向、幽闺深处,按新词、流霞③共酌。再同欢笑,肯把金玉珠珍 博④。 【注】①丹青:绘画。②香云:女子鬓发。③流霞:仙酒。④博:换取。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以写景开端,写“夜雨”透着寒凉、“空阶”透着冷落、“孤馆”透着寂寞,可见词人于寂寞孤馆“梦回”之际又见雨打“空阶”,最觉凄凉难耐。 B.上阕前两句描写了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的意象后,仅用“情绪萧索”四字就使人物的孤寂与环境的凄冷融在一处,为全词营造了伤感的氛围。 C.词人凄凉的情绪是由无可名状的“一片闲愁”引起的,词人想请丹青妙手将它描绘出来,无奈这“闲愁”太深重了,难以将其描绘出来。 D.词人正“情绪萧索”,谁知夜深人静之时,又目睹灯花凋落,这不能不叫词人深深感叹辜负良宵的无聊。 解析:C项,“词人想请丹青妙手将它描绘出来”错,“想丹青难貌”的意思是“想必难以用绘画描摹”。 答案:C

新词语研究

学号 1212080213 科研论文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 2006—2010年新词语研究 院系名称:文法学院 专业名称:对外汉语 学生姓名:茹长淑 指导老师:李会新

新词语研究 内容摘要:新词语是指一个新创造的或从其他语言中新借过来的词语,也指一个产生了新语义的固有词语。新词语是观察社会的晴雨表,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每当社会生活发生变化时,它都会随着社会现象以及新生事物的产生而产生,随着旧事物的消亡而消亡,这不仅表现为词汇对社会的依附作用,更表现了词汇对客观环境的应变能力。本文主要从新词语的界定,构成方式,特征以及新词语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和民族心里等角度来阐释一下新词语,以期更加深入全面的反映现代汉语新词语的特征。 关键词:新词语;特征;词性;构成方式;社会文化;民族心理 在新的社会环境下,新词大量涌现,但汉语并没有变坏。新词语反映了我国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状况,也反映了社会文化科技进步的速度。研究和记录新词语不仅对语言学界有着重大的意义,同时也对我国的新生活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现摘录最近五年出现的新词语系统分析一下。 ⒈新词语的界定及范围 新词语是指一个新创造的或从其他语言中新借过来的词语,也指一个产生了新语义的固有词语。这里的新是一个相对概念,有一定的时限性在起作用,其中“新创造的”既包括代表新事物新概念的词或短语,也包括不表示新事物新概念的词语的新构成。 1.1新词语的基本特征 ⑴是否具有普遍性,如新创造的但还没有被普遍接受的新的词或短语。 ⑵是否具有新鲜感,新词语的个性就是新鲜性。 ⑶词语所指称的事物或概念是否新,如为表示新事物或新概念而创造的词。 ⑷词典是否收录,所谓新词新义是指现有的语义词典未收录的词目或义项。 1.2新词语的范围 新词语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新词形,也应该包括旧词形所包括的新意义。新词语一般指反映新事物、新现象、新概念的新词、新语和新义,固有词语赋新义新用法,虽然没有增加汉语词汇量,但是却使词汇的质上发生了变异,其价值并不亚于新创造的词语。 1.3 广义与狭义的区分 对于新词语的界定需要站在语言的基点上,通过挖掘它们在语言方面的表现出来的种种性质来确定,新词语的界定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词语是指反映新事物、新现象、新概念的新词、新语和新义。而狭义的新词语是指进入民族共同语、的具有稳定性、规范性,能准确地表达新思想或新概念的词语。 2新词语产生的原因和背景 2.1新事物需要得到及时的反应和表现 新词语是观察社会的晴雨表,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每当社会生活发生变化时,它都会随着社会现象以及新生事物的产生而产生,随着旧事物的消亡而消亡,这不仅表现为词汇对社会的依附作用,更表现了词汇对客观环境的应变能力。 2.2趋时求新、表露个性的社会心态需要得到及时的体现和满足 新词语的大量涌现刻有明显的社会心态的印记,社会的飞速发展导致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刺激了人们的求新心态,人们再也不愿意囿于旧有的程序中了。反映在词汇是人们不愿意使用一些用久了、用烂了的词汇了,而喜欢别出心裁的构造出一些“人无我有”的新词语,来表达思想,进行交流。 3新词语词性的分布

4.杜甫陆游比较文献综述

杜甫陆游比较谈文献综述 摘要:本课题的意义在于对杜甫与陆游在爱国主义诗歌内容及诗歌艺术方面进行比较,找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得出有价值性的结论。在杜甫与陆游比较的研究中,有很多的相关研究,有爱国主义诗歌方面的比较,有对其在诗学方面的比较。著作有《陆游传》、《陆游评》、《杜甫诗集》、《宋诗选注》等,搜查文献资料的资料库是“中国知网”,以关键字“杜甫”“陆游”“比较”的方式进行搜查的。参考的文献有十余篇,对本论文具有直接参考价值的有五篇。 正文:文献有三类:对论文有直接性参考价值即对杜甫陆游进行比较的;关于杜甫的诗选及相关研究;关于陆游的诗选及相关研究。笔者从文献对本论文的观点贡献角度分为两方面加以介绍,即爱国主义诗歌和诗歌艺术两个方面。 一、爱国主义诗歌的比较 1.李向娟. 杜甫,陆游爱国主义诗歌之比较[J].现代语文,2008.08 2. 杨小丽. 对杜甫和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对比研究[J].语文建设,201 3.01 3. 邱鸣皋. 陆游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10 4. 李利民. 安史之乱与三大诗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05 5. 朱东润. 陆游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01 6.云梯客. 杜甫与陆游诗中忧患意识的比较 [EB/OL].https://www.360docs.net/doc/d512392601.html,/u/2726765677 7. 黎远方. 论屈原,杜甫,陆游爱国诗的异同[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5.12 8. 钱钟书. 宋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9. 黄永年. 杜甫诗选译[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05 李向娟的《杜甫、陆游爱国主义诗歌之比较》较为系统地从杜甫陆游的爱国诗歌的内容和形式方面进行了比较,对我的启示很大。其在二者爱国主义诗歌的共同点上提到了三点,分别是忠君报国的理想志向上、揭示统治阶级的压迫以及关心民生上、渴望国家太平上。这对于我探索二者爱国主义诗歌的相同点有很大启示,特别是其“人民性”这一点对我的启示。该论文以两位诗人都是来自宦官家族为引子,点出两位诗人能够脱离其阶级局限性而贴近百姓的客观和主观原因,笔者再结合《安史之乱与三大诗人研究》、《陆游评传》和《陆游传》中对杜甫陆游生平经历的介绍,使笔者对两位诗人能够脱离其官宦阶级意识而投身对统治阶级的揭露和对人民的同情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作者为证实其观点,列举出的诗句都具有典型性。例如作者证实杜甫诗歌的“人民性”中,特别列举了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所作的“三吏”“三别”,而典型诗句的列举更有说服力地把这种人民性展示出来,对于我在本论文的撰写中借鉴意义很大。在对比杜甫与陆游在

中国民间美术研究之跳岭头论文

中国民间美术研究论文 题目:跳岭头之傩舞文化 姓名:王淼文 班级:09级(1)班 指导老师:蓝学会 学号:20094106139

中国民间美术跳岭头之傩舞文化 论文摘要:“跳岭头”又叫“岭头节”、“看岭头”、“傩舞”、“颂鼓”、“岭头调”、“跳鬼僮”,是钦州最古老的一种祭祀形式的带面具舞蹈,是一种驱瘟逐疫,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为目的的祭祀仪式。 关键词:跳岭头、傩戏、岭头节。 历史介绍 柯琳在《傩文化刍论》中介绍,傩可能产生在夏代中期,到商(殷)代已有定形。西周文献记载亦已有“天子傩”的说法,可见孔子时,国有“天子傩”(即国傩),百姓有“乡傩”(即乡人傩),“傩”已有一定的体制。 据民国三年《灵山县志》卷二十二《风俗志》记载:“八、九月各村多延巫师鬼童于社前,跳跃以编,始入室驱邪疫瘴,亦乃乡傩之遗意也。”这说明灵山县的“跳岭头”与古代的乡傩有血亲关系。这种带有古傩特征的“跳岭头”习俗,其最早文献见于明嘉靖《钦州志·风俗》载:“八月中秋,假名祭报,装扮鬼像于岭头跳舞,谓之跳岭头。”;清嘉庆《灵山县志》载:“八、九月各乡村多延师巫鬼童于社坛前赛社,谓之还年例,又谓之跳岭头”。男女聚观,唱歌互答,因而淫乐,遂假夫妇,父母兄弟恬不为怪。”据灵山县秦屋山村老艺人黄业高、秦宾缘介绍,该村自秦允函、黄志能立庙、立社起,就开始在村场跳岭头了。据秦家族谱,秦允函距今已有十七代,如按每代二十年推算,秦屋山村的“跳岭头”至少有三百四十年。 风俗简介 在广西南部地区的钦州、灵山、浦北一带,每年的农历八、九月份,大部分村庄以氏族为单位,陆续过“岭头节”。“岭头节”,部分地区又称“吃庙”,其隆重程度仅次于春节。“岭头节”中最重要的祭祀活动是“跳岭头”,是一种为村屯辟邪收妖除瘟、祈求庄稼丰收、人畜平安、保护村屯清吉所进行的一种宗教活动,因其多在村边缓坡岭头上举行,故称为“跳岭头”。祭祀过程中一人击象鼓指挥全局,二人敲锣配合鼓声,老道公跟随音乐节奏,有次序地完成每一个程序。它的特点是歌时不舞,舞时不歌。各村每年都在农历八至十月这段时间内举行一次,历次遵循,已成惯例,故又称“还年例”。 主要内容 2006年,“跳岭头”被确定为广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跳岭头”又叫“岭头节”、“看岭头”、“傩舞”、“颂鼓”、“跳鬼僮”,它是钦州最古老的一种祭祀带面具舞蹈。民众用之祈求风调雨顺,年景丰收。其装演则如黄金四目,执戈扬盾之制,先于社前跳跃以遍,始入室驱邪疫瘴疠,亦乡傩之遗意也。”这种傩戏沿袭了商代傩舞的基本特征,成为桂西南地区独特的民间表演艺术。从现在还跳的几个舞蹈的特征动作---击掌转身装山字头等舞姿看来,它与

2019年精选人教版语文必修四4 柳永词两首课后辅导练习第九十三篇

2019年精选人教版语文必修四4 柳永词两首课后辅导练习第九十三篇第1题【单选题】 下列选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雨霖铃》上片离别时的冷清之景和离别时一对恋人难分难舍是实景,下片想象离别后的孤寂悲 苦是虚景,虚实结合把真挚深沉的情爱和凄苦难言的相思,表现得更加充分,多方位表达惜别 之情。 B、“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语双关。“风雨”二字,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 治“风雨”和人生险途。两个“也无”表明词人对自然晴雨,对宦海沉浮,对人生乐悲毫不在意, 表现了他洒脱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C、《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上片用孙权的典故,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无觅”二字表达 词人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下片以廉颇自比,表示自己年 老了,无法为国效力,无力实现收复中原的理想了,流露出词人深深的遗憾。 D、《醉花阴》中“人比黄花瘦”,词人拿黄花自比,一则显示自己的芳华和清品(淡雅高洁)二则用 黄花清瘦衬托自己因思人而憔悴。《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词人明写黄花凋谢,暗指岁月 流逝,自己人老憔悴。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列对《雨霖铃》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A、起首三句交代离别的时间、地点,用“寒蝉”“长亭晚”等景物渲染凄楚氛围。 B、下阕先点明“伤离别”自古皆然,再用“更那堪”强化清秋离别的凄凉氛围。 C、“酒醒何处”对应“帐饮无绪”,“与何人说”暗合“无语凝咽”,照应自然巧妙。 D、上阕写景由虚到实,下阕抒情由实到虚,写景、抒情虚实结合,情景相生。 【答案】: 【解析】:

浅论柳永的都市情结

浅论柳永的都市情结 王宏飞 摘要:创作主体思想情感的倾注的角度必然影响到创作载体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貌的走向,也反映创作内心本质情感的内在集合方向。本文试图从柳永创作中深入分析其都市情结产生的特殊原因、与其创作的特殊关系,并揭示柳永都市情结所产生的时代影响和社会价值。 关键词:柳永都市情结 柳永是北宋词坛上一位杰出的词作家,他的词作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创造性的建树,特别是慢词的创作,对宋词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柳永在创作当中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大量创作反映市民阶层生活思想的俗词,也因此历代文人对柳永和其词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但柳永却深受广大市民阶层的喜爱。“俚不伤雅,雅而能俗”,收到了“雅俗共赏”之功。在当时获得“凡有井水出,皆能歌柳词”的社会效果。柳永及其词在文学史上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对此我们有必要对其作深入的研究,真正挖掘其特殊背后的本质性认知。 创作主体的生平历程必然影响到创作载体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貌的走向。问下,从其本质而言,实则也是人学,艺术本体与人的生命是同结构的,文艺风貌的形成和艺术主体活动尽管不能画上等号,却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从人的生命活动中寻得解释。1 文学作为人的心灵载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现实和心理状态,体现创作者的心路历程。对柳永生平的准确把握,方能更好地理解柳永及其词,在思想和艺术方面的特质。 柳永,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嗜卿,排行第七,又有“柳七”之称。一生立志入世,但仕途极为不顺,受挫之后又消极混迹于娼馆酒肆的下层社会当中。也正由于他能融入市民阶层当中,从心理情感上接受下层生活,也为他的词作内容革新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真正反映市民阶层的思想情感,取得极大的成就。 柳永生于一个典型的“奉儒守官”的书香门第。家乡崇安文风鼎盛,“诸儒继出,蔚为文献名邦”。柳永的祖父柳崇以“义行可风,尝以待孝为由,终身‘御衣称处士’” 2 ,以儒道修身齐家。柳永的父亲柳宜,为政耿直,得君之重,“任

新词发现综述

新词发现综述 廖先桃 摘要:中文自动分词技术是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一项很重要的基础工作,而随着新词的不断出现,它使中文分词结果中出现过多的“散串”,影响了分词的准确率。因此,新词识别已经成为中文自动分词的一个难点和瓶颈问题。本文从新词的概念出发,讨论了新词发现的技术及发展。 关键词:新词发现 中文分词 1 引言 在中文信息处理领域,由于中文自身的特点,它不像英文那样在词与词之间有空格间隔,因此,中文自动分词是一项很重要的基础工作。但是随着社会和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新词语不断在日常生活中涌现。据中国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专家曾做的一个保守统计,中国自改革开放的20年来平均每年产生800多个新词语[1][2]。新词的出现,使得自动分词结果中出现过多的“散串”,从而影响了分词的准确率。最近的研究还显示,60%的分词错误是由新词导致的[20]。因此,有效地识别新词,将为观察研究分析语言现象的动态变化、规范语言文字以及提高中文自动分词的总体效果起到重要的作用。 2 新词的概念 目前,在中文分词领域出现了新词(New Words)和未登录词(Unknown Words)两种概念。很多研究者并没有对未登录词和新词加以区别,认为它们是一样的[12][13]。通常,未登录词被定义为未在词典中出现的词[3][4][5]。(Chen,1997)通过对一个规模为300万词汇的语料统计,将未登录词分为五种类别,包括 (a) 缩略词(abbreviation),如“中油”、“日韩”; (b) 专有名词(Proper names),主要包括人名、地名、机构名。如“张三”、“北京”、“微软”; (c) 派生词(derived words),主要指含有后缀词素的词,如“电脑化”; (d) 复合词(compounds),由动词或名词等组合而成,如“获允”、“搜寻法”、“电脑桌”; (e) 数字类复合词(numeric type compounds),即组成成分中含有数字,包括时间、日期、电话号码、地址、数字等,如“2005年”、“三千”。 新词虽然也是未在词典中出现的词,属于未登录词,但它和未登录词还是不同的。(周,et al.,2004)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把握新词的定义,(1)从词典参照的角度来说,新词语是指通过各种途径产生的、具有基本词汇所没有的新形式、新意义或新用法的词语[6]。即鉴定新词语的参照系是现代汉语基本词汇的词形、词义和词语的用法。(2)从时间参照角度来说,新词语是出现在某一时间段内或自某一时间点以来所首次出现的具有新词形、新词义或者新用法的词汇[7]。 从语言学角度来讲,汉语中的新词语按照来源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2][6]: (1) 命名实体:包括人名、地名、商品名、公司字号、机构名等; (2) 缩略语:如“非典”、“计生委”等; (3) 方言词:如“靓”、“埋单”等; (4) 新造词:如“伊妹儿”、“美眉”等;

关于研究陆游的论文

关于研究陆游的论文 姓名:陈曼华学号:2011101143 一书法类 1.历年陆游书法研究述评 [J] 赵培峰《书法赏评》 2011年04期 2.简述陆游的书法观(一[J])向彬;郭志鸿; ;老年教育(书画艺术);2009年11期 3简论陆游的书法观(二) [J ] 向彬;郭志鸿; ;老年教育(书画艺术);2009年12期 4. 从《自书诗卷》看陆游的书法风格[J] 沈一萍书法赏评;2008年05期 5. 名岂文章著——爱国诗人陆游的书法艺术[J] 石寒 [青少年书法;2004年19期 6. 陆游的书法[J] 刘石中国书画;2006年03期 7. 陆游五帖[J] 肖燕翼;故宫博物院院刊;1983年01期 8. 曹春华;;陆游、范成大书法之比较[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9. 许国平;陆游中晚年书法四件考析[J];收藏家;2004年04期 10. 褚又君;;心空万象提寸毫老蔓缠松饱霜雪——陆游的书学思想探析[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二.词

1. 农辽林;;陆游词研究综述[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2.苏爱风;;陆游词中的“梦”“鬓”“泪”[J];文教资料;2007年07期 3. 才学娟;;试述陆游对词的认知态度及创作实践[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4. 黄连平;放翁原具自家真——浅谈陆游词的内容特色[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5. 陈晨,张明华;“英雄”的狂想与悲歌[J];语文学刊;2004年03期 6. 付桥生,刘瑞凤;陆游词的语言风格浅析[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S1期 7. 梁桂芳;陆游词的心态——兼论陆词风格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8. 宋艳;亘古放翁梦断沈园[J];职教论坛;2004年29期 9. 杜研;人日梅花分外妖娆——第十二届(癸未)人日活动在杜甫草堂举行[J];杜甫研究学刊;2003年01期 10. 文伯伦;陆游和一个四川姑娘的哀怨之歌[J];文史杂志;2002年02期 11. 陈淼;陆游词艺术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12. 张莉姗. 陆游词心初探[D]. 贵州大学 2008 13. 王平. 放翁词综论[D]. 华中师范大学 2006 14. 韦少娟. 论陆游词的艺术特色[J]. 韶关学院学报. 2007(02)

近十年汉画像石中的汉代乐舞研究综述

近十年汉画像石中的汉代乐舞研究综述 文学院 10级1班宁夏学号:2010013666 摘要:汉代画像石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汉代歌舞是中国古代歌舞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代画像石上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乐舞图像将二者完美的结合,不仅再现了雄浑广博的大汉风韵,更体现了当时文化繁荣、气势恢弘的时代精神。近十年,随着汉代画像石的不断挖掘,对汉代画像石上的汉代乐舞研究也日益繁盛。本文将从汉代乐舞画像石的地区分布及特征、乐舞类型、审美以及影响四个方面对近十年来关于汉画像石上的乐舞研究进行整理。 关键字:汉乐舞画像石分布地区乐舞类型审美影响 一、汉代乐舞画像石分布地区及特征 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上,汉画像石的分布十分广布,卫雪怡在《汉画像石的乐舞研究》中对汉乐舞画像石的区域分布及特征进行了阐述。她将汉乐舞画像石分布地区分为四个大区域,分别是:画像石数量最多、分布区域最广的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河南省中部的广大区域;以南阳为中心,包括湖北省北部地区在内的区域;以成都、重庆为轴心的川渝地区和陕北、晋西地区。以山东为首的第一个分布区域受儒家文化和道家升仙思想影响颇深;以南阳为代表的第二个区域受楚文化影响最大,长袖细腰、轻盈飘逸的楚舞风格、小型乐队的表演艺术等形式是此区域汉乐舞画像石的主要艺术特征;以成都、重庆为轴心的第三个区域深受巴渝文化影响,浓郁的西域文化风貌,手持鼗鼓和排箫的伏羲、女娲图以及独特的巴人民间舞蹈是本区乐舞汉画像石最为显著的艺术特征;陕北、晋西地区的乐舞画像石以剪影似的科化手法、鼓员敲击建鼓是动作缺乏舞蹈性、长袖舞伎人衣长袍、挥广袖舒缓而舞为主要艺术特征。除了以上四大汉乐舞画像石区域,卫雪怡还阐明散见于各省的画像石也不少,但数量有限、画面表现内容相对单一,不具有代表性和区域性特征[1]。关于汉乐舞画像石地域分布,吴金宝对于分布区域划分和特征描述与卫雪怡大致相同但稍有差异,他从深沉厚重的苏鲁豫皖边界区的艺术风格、迤逦灵动、迷离浪漫的南阳区乐舞艺术风格和博采众长、独具特色的四川去乐舞艺术风格对目前各地出土的汉代乐舞画像石的内容、形式、特征等方面进行了描述总结[2],对于相关方面的研究有一定价值。关于汉代乐舞画像石地区分布的研究梁宇在《从汉画像砖石上寻访汉代舞蹈》[3]中也有简单阐述,但是分类不如前两位清晰、描述也没有前两位详细。 除了对汉代乐舞画像石整体分布及特征的研究以外,对各代表区域的研究也层出不穷。其中对南阳地区的汉代乐舞画像石研究最为突出:王松阳从图像学角度,以汉代画像入手,探讨了百戏中舞蹈艺术的形式与内容,女乐歌舞表演的技术和韵味,“四夷”之乐与汉乐舞的融合与繁荣,以及汉代贵族间自娱性的即兴舞蹈和礼仪性舞蹈“以舞相属”风俗等方面对南阳汉代乐舞画像石进行了研究[4];黄茜文以南阳汉代画像石中的乐舞图像为主要研究对象,试图通过乐舞图像中的舞姿形态、表演形式以及对汉代社会文化娱乐生活的折射等方面来追溯汉代艺术的嬗变轨迹[5];田平以南阳汉乐舞画像石为标准从六个方面欣赏汉画像乐舞艺术的审美内涵:飘逸轻盈奔放的舞技给人一种艺术美的享受;用生动形象演绎出震人心弦的旋律美;舞蹈者妩媚动人的形象给人一种自然美的愉悦;夸张变形,出奇制胜;寓巧于拙,稚拙朴实之美;“形神兼备”——汉画乐舞具有传情达意的美学意蕴 [6];王蕊研究的是南阳汉画像石刻与汉乐舞融合所产生的双向审美效应的表现和内在成因与机制[7];王孟秋则是对南阳汉画像石中常见的几种乐舞形式——建鼓舞、长袖舞、盘鼓舞进行了探讨,讲述它们各自的舞蹈艺术特点,分析了汉代乐舞繁荣的原因。通过研究汉画像石

物联网研究综述

物联网研究综述 摘要:从物联网基础出发,介绍物联网的基本架构,关键技术,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网、M2M技术,并举例说明物联网在城市建筑、交通、农业等生活领域中的应用。指出物联网产业在未来发展中的各种挑战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物联网;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网;M2M;智能 1引言 1995 年,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一书中提及物联网概念。1999 年麻省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首次提出物联网概念。2005 年11月,国际电信联盟发布了《ITU 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报告,正式提出物联网概念并对其含义进行了扩展。2010年3月我国召开的两会上,物联网被明确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伴随国家“十二五”规划出台,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战略型新兴产业,将成为我国大力扶持和发展的七大战略性行业之一。据权威机构预测,国家将在未来十年投入四万亿大力发展物联网,智能建筑、智能办公、智能家居、RFID等产业将是未来重点发展的领域。作为物联网产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融楼宇自控、电视监控、防盗报警、综合布线等众多系统于一体的建筑智能化领域,同样迎来了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大好机遇。由第三次信息化引发的“智慧”浪潮,正在打开我们对未来智能化生活和城市发展的广袤空间,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深刻改变世界。 2物联网的概念 一般国际通用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其目的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所有的物品与网络的连接,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 物联网的问世打破了传统思维,过去是将公共基础设施和IT基础设施分开:一方面是机场、公路、建筑物;另一方面是数据中心,个人电脑、宽带等。在物联网时代,电缆、钢筋混凝土将与芯片、宽带整合为同一的基础设施,意味着基础设施是一新的土地,所有物的运转都在其上运行,包括经营管理,生产运输,社会管理乃至个人生活。2005年11月,国际电信联盟发布了《ITU 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报告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到来,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互联网主动进行数据交换。信息与通信技术(ICT)已经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之间的连接发展成

李煜文献综述

李煜研究综述 李煜是我国晚唐五代影响较大的词作家。他的词作以南唐降宋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主要奢华的贵族生活,后期主要写亡国之思,现存其词作三十余首,其中后期词作占三分之一。对于李煜的创作,前人专论很少,为单篇论文的较多,但这并不代表否认他在词史上的地位。 关于李煜的词作,有人认为他的后期词作“足当太白诗篇,高奇无匹”,堪称“神秀”之作;也有人以为是“亡国之音哀以思也”,没有可取之处。就其肯定的方面来讲,对于李煜在中国词史上的地位的评价,一般来讲是从三种方面来讲: 一方面是分析“李煜词为什么能够穿越千年的历史”。其原因大概认为有以下几种。 第一,王国维说:“李重光之词,神秀也。” 李煜词的精神生动飞扬足以超过现实涵盖一切,他用白描手法通过梦境的叙述抒发内心的真实情感, 将词的意境美写到极致, 创造了一个清新自然, 坦率真切的审美艺术境界。【《以悲为美,以境为鉴——论王国维对李煜词的评价》赵青,《语文学刊》2008年04期】他善于深入到人的心灵最深处,而又能用具有高度概括性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把那种抽象的、可感而不可说的感情,真实具体的描述出来,完成抒情诗人自我心理形象的塑造。【汤人民《王国维“境界”说试探》《南师学报》1962年第3期】这种不经意间营造的意境,给人以深切感受,让人难以忘怀。 “赤子之心”也是其作品能引起他人共鸣的重要原因。李煜词通常直言本事,一往情深。【唐圭璋《李后主评传》《读书顾问》创刊号,1934年3月】这位“生在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王国维《人间词话》第十六则),阅世甚浅的词人,始终保有较为纯真的性格,在词中一任真实情感倾泻。他的前期词写宫廷享乐生活的感受,对自己的沉迷与陶醉不加掩饰;后期词写亡国之痛。血泪至情。无论是荒唐的生活或是亡国的无奈,本都是不可饶恕的事,但由李煜如此坦率的说出,又不禁让人为他惋惜而不忍责怪。 悲情作品承载了中国古代文人乃至整个汉民族的感伤世界。“读者往往走进诗人所创造的意境中去,往往把自己内心的主观世界融进诗人客观世界中去。”无疑,李煜词创造了亡国之痛、亡国之思、离别之苦、孤寂之恨、故国之恋的尖锐冲突,他将自身的身世之慨,上升为人类普遍情感的高度,营造了无限的忧患和惶恐的悲愤情结气氛,冲破了强烈的时间意识和廖廓的空间意念,在读者心中聚变成词学张力,荡气回肠,感人殊深。【《简论李煜词穿越历史时空的词学张力》王惠民,《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10期】

文献综述

关于陆游研究的文献综述 文学与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高级文员) 080104028 余艳娟 指导教师于玉贤教授 一、前言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南宋时期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也是诗歌作品存世量最多的诗人。他一生创作诗歌无数,今存有九千多首,诗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爱国是陆游诗歌的主导思想,主要表现在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这类题材诗歌风格雄浑豪放,沉郁悲壮,是最能反映南宋时期爱国热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 二、对陆游研究的现状 陆游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以其显著的成就而独树一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位。从他成名到后代,一直颇受关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陆游的认识和评论、研究侧重都不同。以下就所阅读、了解的材料予以整合综述,望能有一个统一性。 一、从南宋到清代 从图书馆收集资料,知道这一时期的资料基本上都收集在孔凡礼、齐治平编写的《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陆游资料汇编》中,资料中大多数片言只语、散论方式对陆游给出评价。 (一)南宋时期这一时期的相关资料除了对陆游家世、生平经历的介绍,对陆游一些具体诗句的评述外,还涉及陆游的地位、陆游对前代诗歌的继承、陆游诗歌的特点等方面。 1.关于陆游的地位。陆游在南宋当时就有很大的名声,有“小李白”之称,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被视为“中兴之冠”。陈振孙认为他的诗“为中兴之冠”【1】,戴复古说“茶山衣钵放翁诗,南渡百年无此奇。”【1】周必大说他“高处不减曹思王、李太白,其下犹伯仲岑参、刘禹锡”【1】,林景熙将其与杜甫相比较:“天宝诗人诗有史,杜鹃再拜泪如水。龟堂一老旗鼓雄,劲气往往摩其垒。”【1】2.关于陆游对前代诗人的继承。杨万里说他“重寻子美行程旧,尽拾灵均怨句新”【1】,周必大说他“得李、杜之文章,居严、徐之侍从”【1】,姜特立认为他“不蹑江西篱下迹,远追李杜与翱翔”【1】,指出陆游学习前辈诗人,融入自身,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 3.关于陆游诗歌的特点。姜特立在《应致远谒放翁》中说:“此翁笔力回万牛,淡中有昧枯中膏,有时奇险不可迫”【1】指出陆游诗的平淡和奇险。杨万里称其特点为“敷腴”【1】,姜夔称为“俊逸”【1】。戴复古在《读放翁先生剑南诗草》日:“人妙文章本平澹,等闲言语变瑰奇。”【1】虽然说法各不相同,但也可见陆游诗的意味醇厚而又自然的特点。 (二)元代 元代只有方同对陆游的评论最多也是最恰当。方回指出了陆游诗的渊源还有中晚唐。他说:“学唐人丁卯桥诗,逼真而又过之者:王半山、陆放翁。集中多有其作。”【1】“放翁诗出于曾茶山,而不专用江西格,间出一二耳。有晚唐,有中唐,亦有盛唐。”【1】在《瀛奎律髓》中,方回指出了陆游诗歌的特点。他反复用“熟”和“新”这两个词语来评价陆游诗。与“熟”相关的评语有“熟之又熟”、“烂熟”、“律熟”、“平熟”等,与“新”相关的词语有“生新”、“新美”、“新诡”、“新异”等。“熟”是随手拈来,自然妙成的;“新”是不落俗套,刚健清新。他还指出陆游诗歌善于描绘景物的特点,如“颇能道钱塘风物”、“此景未易得也”、“新冬野景,搜抉无遗”【1】等等。 (三)明清时期 明代评陆游的人相对较少,评者对陆游多持敬意。如祝允明《书新本渭南集后》日:“放翁文笔简健,有良史风,故为中兴大家。”【1】文彭《题放翁帖》日:“放翁以诗名天下,受知周益公、范文穆,为中兴大

宋四六研究综述

宋四六研究综述◎施懿超 发布时间:2008年1月28日 13时56分 施懿超 广义的宋文包括散体的古文,也包括骈体的四六文。从宋文研究史的角度来看,宋文的研究和诗、词等相比相对较弱。从民国初年到1949年的这一时期内,专门的宋文论著极少,有关宋文的论述多较为简略地见于文学史、分体文学史、文学批评史著作中,涉及骈文的部分亦如此,这一时期出现一批骈文专著。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的三十年中,对宋文的研究又往往集中于个别大家和少数名篇,范围过于狭窄,对骈文的研究几乎为零。较为全面和深入的宋文研究,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才真正展开,对骈文的重视也是此后的事了,台湾学者有关骈文的论著大致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始。本文对宋四六研究现状的分析大体分民国时期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两个时期展开。 一、民国时期研究状况 民国初年到1949年时期研究状况。民国时期的骈文研究相对兴盛,出现一批骈文专著,关于宋四六的研究自然是其重要部分;同时文学史等著作也对骈文给予一定程度的论述,其中对宋四六多有专章或专节论述。这一时期的宋四六文研究可说是初具规模,对宋四六的一些基本问题有了初步的论述,宋四六研究格局初定,许多观点被七、八十年代以后骈文研究学者包括台湾学者所沿袭。 骈文著作方面有谢无量《骈文指南》、瞿兑之《中国骈文概论》、金秬香《骈文概论》、钱基博《骈文通义》、刘麟生《骈文学》和《中国骈文史》、蒋伯潜、蒋祖怡《骈文与散文》等若干种。此外还有如王仁溥《评注骈文笔法百篇》、王承治《骈体文作法》、张廷华《新体广注骈体文自修读本》(全二册)、金敏伦《(分类精选)骈体应用文》(上、下)、金茂之《四六作法骈文通》等一些以指导初学为主要目的的骈文选本。文学史、文学批评史著作方面有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柯敦伯《宋文学史》、钱基博《中国文学史》等多种,谢、钱同时有骈文著作问世,所以将两类著作放在一起论述。 骈文著作方面有谢无量《骈文指南》、瞿兑之《中国骈文概论》、金秬香《骈文概论》、钱基博《骈文通义》、刘麟生《骈文学》和《中国骈文史》、蒋伯潜、蒋祖怡《骈文与散文》等若干种。此外还有如王仁溥《评注骈文笔法百篇》、王

柳永词两首练习

天佑中学高一语文练习(柳永词两首) 命题人:洪晓芳审题人:学科组长: 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倏.忽(shū)旌旆.(fai)杳.然(yǎo)鱼龙潜.跃(qián) B.老妪.(yù)兰橑.(lǎo)坼.裂(cha)架梁之椽.(ch uán) C.荠.麦(qí)罗衾.(qīn)扁.舟(piān)宵衣旰.食(gàn) D.巨擘.(b?)扛.鼎(gāng)戏谑.(xua)叱咤.(chà)风云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骨鲠在喉潺湲国殇越俎代庖 B.黍离之悲豆蔻账簿知人论事 C.渔阳皮鼓聒躁羁旅未雨绸缪 D.钟鼓馔玉阑珊耆旧残绝人寰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表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将作为重点予以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划呼之欲出 ....。 B.NBA全明星赛于2月16日拉开战幕,人们为了一睹奥尼尔、科比,、姚明等明星的风采,从四 面八方纷至沓来,想必当天的菲尼克斯会因这一赛事十室九空 ....。 C.退休干部王锡柱先生,通过几年晨钟暮鼓 ....地勤劳耕作,终于在古稀之年了却了商隐故里人的夙愿——由他主编的《李商隐诗选浅释》日前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 D.陈云林访台,增进了两岸同胞的了解,虽有海峡阻隔,但两岸一衣带水 ....,同为炎黄子孙的骨肉亲情是任何力量也阻隔不断的。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 A.两会代表们期盼国家医药管理局尽快制定措施,尽量降低药品的价格和流通环节,让老百姓看得起病,更好地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B.“不抛弃,不放弃!”“有意义就是好好活!”这一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中的经典台词,将引发越来越多青少年的共鸣,成了他们的人生坐标。 C.奥运场馆“水立方”的膜材具有不浸水性,水从膜上滑过不留水痕,膜材上面的尘埃会因雨水的自然降落而被清洗掉。 D.经过细致地调查取证后,警方终于确定这起事件的幕后黑手是那个男人一手策划的。 5.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白居易说自己为诗“系于意不系于文。”他确乎不穷工于词,却有返璞归真之美。 B.孟浩然的诗在山水田园景色的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语言清淡、意境清远、不媚世俗,多自然超妙之趣。 C.唐玄宗天宝元年的一天(公元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 到长安来。 D.年味淡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还是其中另有原因?我们是漠然置之,还是积极主动地做些什么? 6.下列相关名著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副主教利用甘果瓦把爱斯梅拉达骗出了巴黎圣母院,带到格雷沃广场,指着绞刑架要爱斯梅拉达在死亡和爱他之间选择一个。爱斯梅拉达宁死不屈,让他陷入疯狂之中,又哭又恳求又威胁,最后他绝望了,将爱斯梅拉达交给隐修女看管,叫来了军警。《巴黎圣母院》B.东吴大将吕蒙乘荆州空虚,用“白衣渡江”之计偷渡过江,突击烽火台,袭取荆州城。关羽得讯回救,被孙、曹两军夹击,败走麦城。麦城粮尽,关羽和关平乘夜突围,中伏被孙权伏兵所擒。孙权劝降不成,便杀了关羽,从此荆州归了东吴。《三国演义》 C.第四十七回呆霸王薛蟠向柳湘莲调情遭柳一顿暴打,只被打得“好兄弟”“好哥哥”“好老爷”的乱叫,喝了泥水才给放过。原来这柳湘莲最痛恨这个不堪的薛蟠,只和宝玉交好。前文宝玉挨打,忠肃王爷要找的戏子琪官就是他。尤三姐耻情拔剑自刎,他后悔莫及,也拔剑自刎。 《红楼梦》 D.觉慧买了一本小说《前夜》读给他的两个哥哥听。书里的内容激起了觉慧的热情,也唤起了觉新痛苦的回忆,他向两兄弟述说了自己身为长孙承担的重任,为了家族的人,牺牲了自己的幸福。《家》 7. 下列著名词作家均属于婉约派的一项是:( ) A. 温庭筠柳永李清照姜夔 B. 李煜苏轼陆游辛弃疾 C. 苏轼陆游温庭筠李煜 D. 柳永李清照陆游辛弃疾 8. 下列词句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②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③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④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⑤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⑥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A.①②③ B.⑤⑥ C.④⑤ D.①④⑥ 9.下列对词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交代了离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 B.“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表明作者在此情此景当中所产生的离情别绪和古人 一样深。 C.“云树绕堤沙”一句,写入云的高树环绕着钱塘江堤的沙路,写的是江边之景。词人要我们将 注意力转向从城市东南流过的钱塘江。 D.“怒涛卷霜雪”一句,写奔腾的江涛翻卷着雪白的浪花,是水上。“天堑无涯”一句,则补足 了钱塘江的雄伟、广阔和险要。 10.对“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理解正确的是( ) A.这是给词人送行的情人的心理描写。她想到词人此去,将孤独地乘一叶扁舟漂流在遥远浩淼的 江面,更不舍得让词人离去。 B.这是两人的心理活动。两人想到词人离去,将孤独地漂流在遥远浩淼的江面,更不舍得分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