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文学

伊斯兰文学
伊斯兰文学

期中作业:

作业题目:一部东方文学名著评述,或者一位东方作家评述。

作业字数:500 —800字。(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纸质文本:打印稿或者手写稿。(不收电子文本)

交稿时间:四月份

第八讲伊斯兰文学

一、历史文化背景:伊斯兰教在公元7世纪产生于阿拉伯半岛,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创教者穆罕默德以信仰惟一真神——安拉,作为伊斯兰教的核心内容,与当时阿拉伯民族传统的多神教信仰形成鲜明对立。该宗教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在于部落仇杀与波斯入侵。公元6世纪末,阿拉伯半岛长期的部落仇杀和掠夺争战,使得各部落民想方设法投靠实力强大的部落求取保护,这样,血缘性氏族部落逐渐向地缘性部落联盟发展。波斯帝国侵占阿拉伯半岛南部,断绝了原来通过红海两岸经麦加至叙利亚和欧洲的商路,垄断了东西方贸易。惟一可行解决的途径是:实行阿拉伯各部落之间的联合,用统一的力量驱逐外族的统治。因此,伊斯兰教运动用一神信仰的宗教形式,结束彼此排斥的氏族部落的原始多神教,统一阿拉伯民族的宗教信仰。同时在伊斯兰宗教信仰中灌输新的社会、政治、经济、伦理的内容,把宗教运动变成统一阿拉伯社会的政治运动。

1、穆罕默德创教: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是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出生于麦加的没落贵族家庭,12岁外出经商,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并接受了基督教和犹太教的影响。25岁与富孀赫蒂彻结婚。闲暇时,他经常到麦加山的希拉山洞中静坐隐修,沉思冥想。据说公元610年的一天夜晚,他在洞中突然体验到天使向他传达真主给他的启示,要他蒙召受命成为传播启示的先知。穆罕默德确信他的宗教体验的真实性,从此,开始了他23年的传道创教之旅。

2、伊斯兰教形成:在宗教观念中,神灵通常以某种有形的自然物为其象征,如石头或井泉;部落民通过献祭和分享牺牲的圣餐仪式,象征性地建立并保持部落与神灵的关系。麦加的克尔白神殿是一座立方体建筑,在那里供奉着360多尊氏族部落的神灵偶像;墙壁上嵌着一块黑色的陨石,阿拉伯各部落民都视为神物。这块神圣的黑石头成了寄托整个阿拉伯部落民族宗教感情的共同象征物。公元630年,伊斯兰大军攻克麦加城,穆罕默德下令捣毁克尔白神殿内的所有多神偶像,而黑色殒石作为伊斯兰圣物得以保留;神庙改名为清真寺,成为伊斯兰教圣地。公元632年,穆罕默德率10万穆斯林到麦加朝觐,以安拉启示的名义发表著名的辞朝演说:“我已选择伊斯兰作为你们的宗教。”穆斯林称这是真主的最后一道启示。

3、伊斯兰教奇迹:公元610年穆罕默德首次接受安拉启示,作为伊斯兰教创教之始;公元632年他发布的最后一道安拉启示,作为创教的成功。其间不过23年的时光,而穆罕默德在如此短暂的历史瞬间,在阿拉伯半岛创建了统一的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这是历史的奇迹。因此,穆罕默德是一位伟大的宗教、历史人物。(基督教成为罗马的国教经历250年的时间)

二、伊斯兰教基本教义是五信:

1、信安拉。这是伊斯兰教最基本的宗教信条。安拉是宇宙独一的真主:“万物非主,惟有真主”。《古兰经》112章:“他是真主,是唯一的主。真主是万物所仰赖的,他没有生产,也没有被生产,没有任何可以做他的匹敌。”(老子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柏拉图绝对理念)

2、信使者。相信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和先知。安拉曾在不同时期派遣了不同的使者和先知向人间传道:诺亚、摩西、耶稣等先知。穆罕默德是安拉所派的封印使者和最后一位先知。

3、信经典。相信安拉曾给不同民族降示过104部经典。《古兰经》是安拉的最后的启示,它证实以前的经典,并澄清过去经典在流传中的讹误。因此,《古兰经》是最完整、最可靠、最神圣的经典,是“原本天经”的复制。(后者承认前者)

4、信天使。天使迦百利是安拉用光制造的精灵和妙体,传达和执行真主安拉的旨意与命令。

5、信后世。今世是暂时的,后世才是人的归宿。在世界末日,每个死去的人都要复活,他一生的信仰和行为,善行和恶行都将受到安拉的最后审判。善者进入天国,恶者罚入地狱,圣战殉教者无需审判日而直接升入天国。(时间观念上,直线思维的伊斯兰教与环线思维的佛教)

三、伊斯兰教基本礼仪是五功:念、礼、斋、课、朝。

1、表白信仰(念)。证言是:“我作证:除安拉外,再没有神;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任何人只要当众承认和念诵这一证言,就表明并被承认他皈依了伊斯兰教。(连续三次)

2、遵行礼拜(礼)。穆斯林必须每天朝麦加的克尔白清真寺方向作五次礼拜,每星期五举行一次聚礼(主麻礼),每年到清真寺举行两次集体会礼:开斋节和宰牲节。(50次)

3、坚持斋戒(斋)。每年伊斯兰教历9月为斋月节,穆斯林必须从黎明到日落时间,禁吃一切食物,日出以前、日落以后可以进餐。(与民同乐)

4、完纳天课(课)。作为一种善行,自愿施舍财物来周济贫穷者。后来成为法定课税制度。(阿拉伯银行无息与西方经济危机)

5、朝觐圣地(朝)。每个穆斯林在身体和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在一生中去麦加朝觐一次,凡朝觐过的穆斯林均获殊荣:哈吉。(沙特专设朝觐机构,分配各国朝觐配额与麦加朝圣。)

四、伊斯兰教的世界化进程:分为四个阶段:

1、四大哈里发时期: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征服了叙利亚、巴勒斯坦、伊拉克、波斯、埃及。第三任哈里发穆阿维亚西征北非诸国,伯尔克,的黎波里,迦太基;东征亚美尼亚直到中亚的巴尔赫、喀布尔、迦色尼。随着伊斯兰大军的抵达,这些地区的居民改信了伊斯兰教。

2、阿拉伯帝国时期:公元661年,伍麦叶王朝定都大马士革,东征阿富汗、印度西北部和外高加索,直抵帕米尔高原;西进迦太基,渡过直布罗陀海峡,占领比利牛斯半岛(今西班牙)。公元750年,阿拔斯王朝取代伍麦叶王朝,迁都巴格达。1258年,为蒙古西征大军所灭。

3、三大帝国时期:中世纪晚期,奥斯曼帝国奉逊尼派教义为国教,于1453年攻占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尔,灭拜占庭帝国。占领整个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将伊斯兰教传入西南欧。萨法维帝国兴起于伊朗,以什叶派教义为国教。其版图东至阿富汗,西达幼发拉底河,北抵阿姆河,南临波斯湾。莫卧儿帝国为蒙古帖木尔六世建于印度,其领土在南亚次大陆北部。

4、复兴运动时期:改革传统神学以适应新的社会需要的改良运动,原教旨主义运动,伊斯兰教复兴运动。伊朗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革命,伊拉克萨达姆建立伊斯兰复兴社会党等。美国911事件标志着伊斯兰文明与基督教文明冲突在21世纪:明朗化、全球化、白热化。

五、《阿里巴巴40大盗》:蒙古入侵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的国王为胡拉格汗所杀,小王子阿里逃至荒野,巧遇40大盗奔出岩洞,无意中偷听到芝麻开门的暗语,于是悄悄地入洞休息。40大盗回来时,见到小王子,首领巴巴收养阿里为义子,取名“阿里巴巴”。胡拉格汗悬赏阿里巴巴和40大盗,结果,阿里中计被捕,被认出是巴格达的小王子阿里,后来被救出。

六、伊斯兰教派:主要分逊尼派、什叶派、苏菲派等三大教派。

1、逊尼派:阿语本意是“遵守圣行的人”。信徒占世界穆斯林的90%,是多数派。阿拔斯是先知穆罕默德的伯父。阿拔斯王朝(750 ~ 1258)建都巴格达,属逊尼派。1932年沙特阿拉伯王国建立,逊尼派教义视为国教。古兰经被看作国家的根本大法,一切法律判决都以经、训为依据。如犯盗窃罪者要断其手,妇女没有男性亲属陪同不准外出,严禁拜偶像等。国内不设电影院,洋娃娃不得在商店出售,汽车、飞机曾一度被视为撒旦的发明而禁用。

2、什叶派:阿语本意是“志同道合的人”。信徒占世界穆斯林的10%,是少数派。主要分布在伊朗(90%)、阿塞拜疆(80%)、黎巴嫩(50%)、也门(40%)等国家。阿布·塔里卜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叔父,他的儿子阿里与先知的女儿法蒂玛结婚,所生的哈桑、侯赛因被看作先知的直系后裔。什叶派在基本信仰和礼仪制度方面与逊尼派相近,而在权力继承法上独具特点。他们认为:先知的后裔阿里的直系后裔,对哈里发国家的最高职位拥有特殊的权力,只有他们才是先知事业的合法继承人。(哈里发的阿语本义是“继承人”)(权力王国)

3、苏菲派:阿语是“穿粗毛衫的人”。属于伊斯兰教的神秘主义派别,强调修行实践。追求灵魂与安拉融合:我崇拜真主,不是因为惧怕真主,也不是贪图天国的享乐,只是因为喜爱真主,向往真主。追求与真主合二为一,使灵魂得到拯救,而不是乞求获得真主的报酬。

赞念安拉:这是苏菲神秘主义的核心。古兰经说:“你们应当常常记念安拉,你们应当朝夕赞颂他超绝万物。”分为朗诵派、默念派、乐舞派。大家围绕着一个存在物跳舞,意在获得安拉的启迪;旋转表示外在与内在的循环,意在祈求安拉使他们内心深处变得神圣。

采用念珠:穆斯林使用的赞珠一般是99个,便于赞念安拉,因为安拉有99个美名。(精神领域)

圣徒崇拜:由于对当地圣徒及其墓地的朝拜,有些人免除了到麦加朝觐的义务,因为麦加路途遥远,困难重重,远非每个穆斯林都能前往。

中国传统伊斯兰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渊源的认同

中国传统伊斯兰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渊源的认同 清初伊斯兰大学者刘智曾说:(伊斯兰之教道)“虽载在天方之书,不异乎儒者之典,遵习天方之礼即犹遵习先圣先王之教也。圣人之教,东西同,古今一。”1 《天方正学》是一部中国伊斯兰教译着,原文为阿拉伯文,由清代伊斯兰着名宗教学者蓝煦翻译为汉语。译者在例言中称:“回、儒经书,文字虽殊而道无不共,语言虽异而义无不同……知回、儒两教,道本同原,初无二理,何必拘泥语言文字之末,而疑其有同有不同耶” 这一番话可称得上“以儒释伊”的中国伊斯兰宗教大师们的共识,并广为正统派穆斯林学者和群众所接受。 此经典对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有这样的记载:“天方努哈大圣人出世,居克尔白…聪明睿知,承继天方道统,兼为天方国皇王,生子三人,长撒穆,中哈穆,少伏羲,其时七十二国皆遭洪水之难…命伏羲率诸臣工二十四人治东土,都于赤泥阵。昆仑东来十二万里顺流东下也,伏羲制易,着六书,因天干地支造甲辰以定岁时,建寅为岁首,为太昊皇帝,道传阴康,封之为神农,乃继位为炎帝…伏羲天方之道,自昆仑发源而来也,道授神农而黄帝得之,尧舜禹汤继之…赤泥国大圣文王周公孔子着周易以明天道,老子着道德经,曾子着大学礼记以言人道,子思着中庸以言至道,孟子继之矣,皆相继伏羲之 1《天方典礼》自序

道统也”。 文中提到的“天方努哈大圣人”,就是包括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内整个天启宗教体系所公认的大先知,汉译版《圣经》中称其为“诺亚”,在宗教学界他被认为是第二代人祖。他的事迹在《圣经》和《古兰经》中都有基本一致的记载:真主(基督教称上帝)给努哈圣人降下启示,派遣他去教化他的民族,将他们引上正道。结果,努哈圣人倍受族人的嘲弄和欺辱,多年劝化收效甚微。绝望之际,他祈祷真主降下天灾以惩罚他的民族,真主随准其所求,连降四十日暴雨,整个世界为洪水淹没。努哈提前得到真主的启示,造好巨船。洪水泛滥时,他和家人及少数追随者在船上随波逐流。洪水退去,他们又开始了新的生活。 《天方正学》对《古兰经》中有关努哈圣人的故事进行了补充:努哈(诺亚)大圣有三个儿子,三子伏羲2带领二十四人,被努哈圣人派往昆仑山以东治理残余的洪水。“伏羲制易,着六书,因天干地支造甲辰以定岁时”,建都于赤泥阵,世人称他为“太昊皇帝”。后来,他把自己所传承的“道”传给了阴康,赐给他“神农”的封号。阴康继承了伏羲的王位,世人称之为“炎帝”,炎帝之后有黄帝、尧、舜、禹、商汤相继传承着伏羲之“道”。后来赤泥国圣人周文王和孔子相继完成了《周易》以阐明“天道”,老子着《道德经》,曾子着《大学》、 2《圣经》中称为“雅弗”,阿拉伯语称为“雅伏羲”,和汉语称呼基本一致。

第三课阿拉伯帝国和伊斯兰文明

第三课阿拉伯帝国和伊斯兰文明 班级姓名学号 主备人:陈海云审核:汪明新授课时间: 一、课前导学: (一)认清目标,明确要求 课程标准: 2-4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文明文化成就及其特色。 2-5描述历史上不同区域的社会生活概貌,了解不同区域文明的生活方式。 3-3列举文化传播的一些途径,了解历史上不同地区之间文化交流的结果。 4-1列举历史上有代表性的科技发明,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历史前进的。 4-4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伊斯兰教的创立者、创立时间、地点、教义、影响的扩大。阿拉伯半岛的基本统一与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区域、首都、强盛。阿拉伯人的文化成就。 2、能力目标: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探讨伊斯兰教对阿拉伯帝国的形成、强盛起到了什么作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思考阿拉伯—伊斯兰教文化对世界文明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伊斯兰教是在社会矛盾尖锐、很多人希望阿拉伯半岛统一的形势下产生的;它的产生和传播促进了阿拉伯的统一。使学生从中感悟:特定的社会产生特定的文化;一定的文化又影响着社会。阿拉伯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阿拉伯人对东西方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使学生从中感悟:各地的文明成就都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世界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交流的重要作用。伊斯兰教对阿拉伯文化的繁荣起着促进作用。使学生从中感悟阿拉伯文化的主要特点。 教学重点:伊斯兰教的创立。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 教学难点:伊斯兰教创立的历史背景及其在阿拉伯帝国建立中的作用。 (二)格物致知 Ⅰ伊斯兰教的创建与阿拉伯帝国 1、阿拉伯半岛位置:自然条件:。 2、伊斯兰教的创立人,其教徒被称为,所信奉的经典是,这部书涉及哪些方面的内容。年是伊斯兰教教历纪年的元年。为何把这一年当做是伊斯兰教教历的元年。 3、穆罕默德为统一阿拉伯半岛所做的贡献:穆罕默德领导取得多次胜利,到他去世之前,基本统一了。 4、年,新型的阿拉伯国家发动大规模战争的原因是,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战争,到8世纪中叶,称为地跨的大帝国。世纪以后,靠征服建立起来的阿拉伯帝国逐渐衰弱下去。 Ⅱ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阿拉伯人对直接文化作出的贡献: 1、把阿拉伯的、和教带到世界各地。把东方的特产和带回阿拉伯。 2、阿拉伯人将人发明的0到9的计数法加以改造,并传播到世界各地。

浅谈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开放性与保守性

浅谈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开放性与保守性 杨格西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兰州 730000 摘要:文化是世界人民特定价值观的集合体,文化没有好坏之分,但却可以采用包容性标准进行评价。某一种文化的开放程度与保守程度也决定了对于其他文化的取舍程度,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作为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之一,关于它的评价和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本文将从开放性和保守性两个相对视角来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展开探究。 关键词: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开放性;保守性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是由阿拉伯人与穆斯林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其糅合了东西方古代优秀文化,尤其是汲取了希腊罗马文化的特征,属于阿拉伯人固有文化、伊斯兰文化以及波斯、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等多种文化源流汇合而成的新文化。所以,可以说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是贯通东西方文化的重要交流媒介,其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1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开放性 1.1 开放性的形成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产生本身就是建立在多种文化融合基础上的。早在公元7世纪之初的阿拉伯部落林立、缺乏统一的文化思想,直至穆罕默德传播伊斯兰教,才使得阿拉伯人成为了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国家。然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发展的历史必然伴随着穆斯林向东西方扩张的历史,阿拉伯人先后征服多个国家建立起“阿拉伯帝国”,其中原有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与其它民族的优秀文化进行了交融发展,使得伊斯兰教成为世界性宗教的同时,也使得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成为融合古代多种优秀文明的综合性文化。其中包括语言、文学、艺术、哲学、医学、天文学、游艺、美术、工艺、占星学等多种文明成果糅合在一起,涉及到波斯、古希腊、罗马、印度以及中国等各种优秀的古典文化。 1.2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互影响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善于汲取其它文化的优势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在长期的征服战争过程中,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得到了迅速传播,并且在唐朝时期传入中国,对其他文化造成了深刻影响。然而,早期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毕竟存在局限性,尤其是在社会制度与思想文化上与其他优秀文化相比处于劣势,古代印度、埃及、罗马、叙利亚等国家的文明程度要高于阿拉伯人,所以,当阿拉伯人在传播伊斯兰教的同时也在积极吸收其他民族先进的文化,各种民族文化在阿拉伯人的精神世界中相互渗透和融合进而逐渐形成更具开放性和兼容性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尤其是在阿拔斯朝时期所掀起的“翻译古典文明运动”高潮,使得阿拉伯人大量吸收了来自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越来越多的其他文化纷纷以阿拉伯文为载体而被保存下来。同时随着伊斯兰教向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其他民族也在积极学习阿拉伯伊斯兰文化,阿拉伯语也成为许多民族的通用语言。可以说,阿拉伯人在接纳和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对于其他民族文化相互交流与传播产生了积极影响,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阿拉伯文明发挥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为近代文明的产生奠定了文化基础,为东西方优秀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发挥了桥梁作用,使得大量的东西方古代优秀的文化精华传播到世界多地,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正如赫伯特·格特沙尔克所说的“全世界都应感谢阿拉伯这个媒介”一样,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保存与传播作用,例如中国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就是在中世纪通过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传入欧洲的。与此同时,阿拉伯人不仅是文化的传播者,也是创新者,他们在翻译其他优秀文化过程中,会融合进入更有价值的解释和评论,为世界文化发展做出贡献,如果没有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开放性,那么世界文明发展的脚步无疑将会延缓。 2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保守性

伊斯兰建筑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

伊斯兰建筑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开始于公元七世纪的阿拉伯,以后传入印度、东南亚、北非和西班牙。12世纪传入印度后,取代了印度原有宗教建筑,莫卧儿王朝时,是其极盛时代。其代表作是建于1630-1653年的泰姬玛哈尔陵。 伊斯兰建筑最大的造型特点是广泛使用尖拱和尖顶穹窿,建筑群的主体取集中式平面,建筑群常伴随着伊斯兰式花园。建筑上装饰高度发达的几何纹样图案,并采用彩色琉璃石砖,装饰性极强。 泰姬陵在这些特点方面都有所体现,不同之处在于全用白色大理石建造,局部镶嵌有各色宝石,造型完整匀称,色彩单纯而不单调,妩媚明丽,有着神话般的魅力。整个环境极为单纯、宁静而优美,碧水绿树蓝天,衬托着白玉无瑕的大理石殿堂,圣洁肃穆,从而成为伊斯兰世界最美丽的建筑,也是全世界为数不多的建筑艺术极品这一。 伊斯兰建筑艺术在中亚、北非、东南亚包括我国西北地区都有广泛的影响,出现过许多优秀作如:摩洛哥大清真寺,可容万人祈祷,成为摩洛哥国家标志性建筑。中国新疆香妃墓等。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教堂的平面仍基本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门的两侧增加一对高塔。 尖肋拱顶 从罗曼式建筑的圆筒拱顶普遍改为尖肋拱顶(Pointed Arch,或者干脆称为Gothic Arch),推力作用于四个拱底石上,这样拱顶的高度和跨度不再受限制,可以建得又大又高。并且尖肋拱顶也具有“向上”的视觉暗示。 飞扶壁(Flying Buttress) 扶壁(Buttress),也称扶拱垛,是一种用来分担主墙压力的辅助设施,在罗曼式建筑中即已得到大量运用。 但哥特式建筑把原本实心的、被屋顶遮盖起来的扶壁,都露在外面,称为飞扶壁。由于对教堂的高度有了进一步的要求,扶壁的作用和外观也被大大增强了。亚眠大教堂的扶拱垛有两道拱壁,以支撑来自推力点上方和下方的推力。沙特尔大教堂用横向小连拱廊增加其抗力,博韦大教堂则双进拱桥增加扶拱垛的承受力。有的在扶拱垛上又加装了尖塔改善平衡。扶拱垛上往往有繁复的装饰雕刻,轻盈美观,高耸峭拔。 花窗玻璃

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

第10课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 松江区松江二中罗炽 [教学目标] 1.知道阿拉伯国家产生、扩张、由盛转衰的基本历史进程。知道伊斯兰教产生的时间、创始人、经典和基本教义,理解伊斯兰教产生的必然性及其与阿拉伯国家创立的密切关系。知道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主要成果,理解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2.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探讨伊斯兰教对阿拉伯帝国的形成、强盛所起作用,培养分析能力;引导学生思考阿拉伯―伊斯兰教文化对世界文明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现实问题的历史渊源,产生关注,探索时事的兴趣。 3.伊斯兰教是在社会矛盾尖锐,很多人希望阿拉伯半岛统一的形势下产生的;它的产生和传播促进了阿拉伯的统一。使学生从中感悟:特定的社会产生特定的文化;一定的文化又影响着社会;阿拉伯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阿拉伯人对东西方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使学生从中感悟:各地的文明成就都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世界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 [重点与难点] 重点:伊斯兰教的兴起和伊斯兰文化 难点:伊斯兰教创立与阿拉伯帝国的关系 说明:1. 伊斯兰教是在阿拉伯半岛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伴随着它的产生和发展,形成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它贯穿着伊斯兰教精神,继承和融合了东西方科学文化,并成为古代文明的保护者,沟通了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对东西方文化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学生通过欣赏古代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优秀成果,进一步认同人类文明多元性、丰富多样性,故为本课重点。 2. 伊斯兰教的产生是当时阿拉伯半岛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创立和传播促进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和阿拉伯帝国的形成,也是阿拉伯国家政教合一特点的由来;而伊斯兰教又是随着阿拉伯帝国版图的扩张而传播到世界范围,从而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全世界范围内具有较大影响,因此伊斯兰教的产生是具有必然性的,且与阿拉伯国家的创立有着密切关系,但由于宗教文化与学生平时生活联系并不十分密切,学生通过了解伊斯兰教创立与阿拉伯帝国的密切关系而从中感悟:“特定的社会产生特定的文化;一定的文化又影响着

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1.基督教 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基督教主要分三大派系:天主教(或称罗马公教)、新教(或称基督新教、 耶稣教)和东正教。 ⑴基督教的形成和发展 基督教源于巴勒斯坦的犹太教。在公元3年,罗马人征服巴勒斯坦,对犹太人进行残酷镇压。为此,犹太人多次起义,起义失败使一些人寄希望于宗教,期待"救世主"出现, 来拯救受苦的教民。犹太下层民众中出现一种流传"救世主" 将要来临的秘密教派,基督教实际上即是由此教派演变而来。最早的该派教徒多为奴隶、被释放的奴隶和贫苦人民。他们在城市中建立起小组进行活动,以十字架为标志,实行财产共有。但由于其宗教向各民族开放,包括罗马人在内的各民族人士参加,原来敌视罗马统治的精神逐步转为对现实罗马统治予以容忍,宣传爱仇如己,寄希望于来世,鼓励对国家

忠诚,对主人恭顺。因此,在公元313年君士坦丁颁布"米兰赦令",宣布给基督教以合法地位。 ⑵罗马帝国后基督教的发展与分裂 基督教随着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也出现了罗马与君士坦丁两个中心。基督教东、西教会的分离,加上后来对教义的解释和仪式的差异,彼此相互指责为异端,到1054年相互逐出教门,断绝一切往来,正式分裂,成为两个教派。东部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称东正教会,又称"正教"。西部自称为罗马公教(即天主教)。在西部,教会政治权力扩大,利用特权霸占了不少领地,对农民进行剥削。教会还出售各种神职、"圣物"、"圣骸"、"赎罪卷"来榨取人民血汗。教会的腐化与利用所谓"异端"镇压教徒与人民的反抗,使教会完全成为走上与人民对立的统治集团。教会成为人们反对封建的焦点。德国的教士马丁·路德提出宗教改革,闵采尔领导农民起义,使西部统一的教会从此不再存在,宗教改革在北部广大地区广泛进行下去。结果,改革后的新教不但出现,而且在这些国家占主导地位。基督教从此又分成三个教派。 ⑶基督教的扩散与分布

全球背景下的伊斯兰教:现状与未来

全球背景下的伊斯兰教:现状与未来 全球背景下的伊斯兰教:现状与未来 人类学视角下的中东社会 2016年01月12日 11:03 赵萱 生于湖南,长于广东。中央民族大学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讲师,2014年获北京大学法学(人类学)博士学位。先后在叙利亚大马士革大学和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留学和访问 研究。 本文为赵萱博士做客凤凰网大学问沙龙第17期《全球背景下的伊斯兰教:现状与未来》的独立演讲实录: 感谢主持人。我想分享一些本人近年从事中东社会人类学研究期间的发现。 本人2007年的时候在叙利亚留学过一年的时间,到了研究生的时候我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边境地区也就是耶路撒 冷做了一年的田野考察。我刚刚参加工作有什么不对的请大家批评。我讲三个看似小、实际很大的话题。 首先我想问一下在场的各位,有没有听过“DAESH”这个词?如果大家浏览英文网站或者阿拉伯语的网站,我们对ISIS这样一个组织不会陌生。2014年12月24日的时候,美国政府就已经从官方话语层面终结了对ISIS的命名,而改用Daesh,

但是我们看到现在已经是2015年12月,一年之后我们中文的知识界仍然在使用ISIS的命名,甚至有很多的媒体会直接把它翻译成我们更加熟知的“伊斯兰国”。 其实我想谈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说,目前我们对“伊斯兰国”这个概念在中文实践上面也许做的还不够,因为伊斯兰国组织里面既没有伊斯兰的内涵,更加没有国家的内涵,在我看来ISIS只是一个地区极端性的武装分子。也许我们应该用阿拉伯语的简写翻译来对这个ISIS,就是Daesh,可能更加合理。而且类似翻译的例子在我们中文知识界早已不是个例,比如哈马斯、法塔赫,以及塔利班等等。所以今天中国知识界尤其是非穆斯林大众对伊斯兰有一定的误区,我觉得国家应该承担一些责任,就是话语实践上面我们做的不够。 第二个话题,在阿拉伯世界,包括刚刚杨桂萍老师也提到了,在整个伊斯兰世界,实际上有不同的地区传统。比如又中国的、阿拉伯的、波斯的、土耳其以及印度的各种伊斯兰教的传统。然后,这个不同地区的传统造就了什么?造就了一个不同文化生态,不同形态的中东国家。 我们对中东国家往往有许多习以为常的印象,但更多与我们习以为常的印象很不一致的东西我们却并不熟悉。比如说黎巴嫩是一个典型的阿拉伯国家,大家可能不知道在黎巴嫩46%的人口是基督徒。黎巴嫩宪法上规定黎巴嫩总统一定要由天主教马龙派的人出任。也就是说,整个中东地区和伊斯

从回族的文化认同看伊斯兰教与中国社会相适应问题_丁宏

西北民族研究 2005年第2期(总第45期)N.W.Ethno 2National Studies 2005.No.2(Total No.45) 从回族的文化认同看伊斯兰教  与中国社会相适应问题 [文章编号]1001-5558(2005)02-0069-09 ●丁 宏 [摘要] 伊斯兰教在中国内地以回族为主要载体。历史上伊斯兰教所以能够在中国内地扎根发展,与回族文化认同密切相关。从回族文化认同角度探讨伊斯兰教与中国社会相适应问题,不仅可以对伊斯兰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汇融合有,而且可以从现实出发,摸索伊斯兰教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模式,并进而探求回族社会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 [关键词] 文化认同;回族;伊斯兰教;汉文化 [中图分类号] C95 [文献标识码] A 近代以来,"民族"作为西方民族国家话语中的一种分类系统,被引介到中国这样的多民族国家中,成为国家分类体系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有组织的民族识别,确立了中国境内56个民族成分。对于各民族的界定问题,学界一直存有歧义,其中对于回族的族性、认同等方面争论较多。如果用在民族识别中颇具指导意义的斯大林有关民族的四个特征来衡量,回族就不能称为一个独立民族。它居住分散,经济生活与所在地民族的经济生活结成一体,且自形成始即使用汉语文。至于斯大林定义中"表现于共同文化心理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虽然许多学者将其纳入主观意义上的心理认同,但由于将这种认同设立在伊斯兰教信仰的基础上,从而忽略了回族文化的地域性与多样性。 ① 参见丁宏.民族认同意识与回族的形成和发展[J ].宁夏社会科学,1995,(6).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1996,(2).

试叙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辉煌成就与影响

试叙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辉煌成就与影响 伊斯兰文化(a1-Thaqafah al-Islamiyyah) ,是中世纪阿拉伯帝国各族人民在吸收融汇东西方古典文化的基础上而共同创造的具有伊斯兰特点的新文化。这种文化兼容并蓄多民族多样性的文化为一体,并随着社会经济和生活实践的变化而加以发展和创新,形成多学科的知识形态,广泛使用阿拉伯语创作,具有显明的伊斯兰色彩,故又称为“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与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及罗马文化并称为古代五大文化体系,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古阿拉伯帝国庞大的疆域造就了伊斯兰世界的辉煌成就和文明,时至今日,我们依然为阿拉伯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感叹,并且我们也从中获得了不少丰富的知识并深受其影响。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辉煌成就涉及科学、宗教、政治、文学、哲学等各个方面。 1.哲学方面 伊斯兰哲学主要讨论真主的独一及其与被造物的关系、宇宙的生成、真主前定与人的意志自由、理性与信仰、宗教与哲学、肉体与灵魂的关系、《古兰经》的地位等问题。伊斯兰哲学包括自然哲学和宗教哲学。自然哲学以阿拉伯亚里士多德学派为代表,主要有自然泛神论和双重真理论,他们主张重视自然科学知识,以自然科学的成就来解释哲学的问题。宗教哲学强调调和宗教与哲学、理性与信仰,以哲学和逻辑学论证教义,使哲学为信仰服务。 2.自然科学方面 制定了天文表和较为准确的历法,测定了太阳系已知星辰的位置,确立了各 星座及300多个星宿的名称,将几何学的正割和正切概念及计算法引入天文计算,发现月球的“二均差”和地球的近日点运动,并证明了太阳对众星辰最远点的运动值(12.04),推论出地球绕太阳运转,主张太阳中心说。此外除了十进位制的阿拉伯数字之外,阿拉伯数学家已知二次方程式有两个根,用二次曲线解三次方程式和四次方程式;他们研究了面积、体积和画出有规则的多边形,并把多边形与代数方程式联系起来,以求得未知数;他们掌握了球面三角形的基本原理,并在三角学中首先使用了正切、余切、正割、余割、正弦、余弦,还发现了其中的函数关系,使三角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在近似计算方面,十五世纪的阿尔卡西在他的《圆周论》中,叙述了圆周率π的计算方法,并得到精确到小 数点后16位的圆周率,从而打破祖冲之保持了一千年的记录。此外,阿尔卡西在小数方面做过重要工作,亦是我们所知道的以「帕斯卡三角形」形式处理二项式定理的第一位阿拉伯学者。阿拉伯的数学成就对世界数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 宗教方面 伊斯兰教以《古兰经》和圣训为依据;在探讨基本信仰、宗教制度、立法的根 本原则问题上,逐步形成各门相对独立的宗教学科。”。伊斯兰教法学以经训及教义 学为基础,探讨教法的根源、立法的准则和方法,它规定了信仰的最高原则、宗教制度(礼仪)、民事律法、刑事法以及应恪守的行为道德规范,它被视为安拉意志的体现,具有法律的强制力,使信仰同社会生活相结合成为穆斯林的宗教职责,起着强化信仰、捍卫伊斯兰教的作用。伊斯兰教法其内容和形式不同于一般世俗法,它是宗教、律法、伦理道德的合而为一。

浅析唐代伊斯兰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唐代伊斯兰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马有富 (渭南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历史系,陕西渭南 741000) 摘要:唐代是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初传时期,此时儒家文化居于主导地位,伊斯兰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其本身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的影响是十分微弱的,而通过“载体移植型”的传播方式,西域诸国的文化通过外交、商贸与战争等途径,与中国文化接触,将伊斯兰教的部分文化理念散播到唐代本土并造成对中国传统社会理念的冲击、矫正和补充。穆斯林客商在唐代留居和做官加速了伊斯兰文化的本土化,形成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文化。本文主要主要针对伊斯兰教的教法理念、经商理念与和谐理念等对唐代社会思想的影响作简单讨论。 关键词:唐代;伊斯兰教;传统文化;理念;影响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其国际影响力波及周边诸多国家。“唐朝的领土确实较先朝为大,但华夏幅员的扩大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间一波又一波的外来移民入迁中原定居,与汉族联姻。外来移民大大的充实了唐代的社会人口。[1](7)统治者不仅重视对外商业贸易,而且善于博采外来文化的长处以丰富中华传统文化。“人们在考察隋唐时期西域的多种文明交流情况时得出的印象是,这里受着中原文明的强烈影响,同时有向中原输送来自印度、西亚、中亚的宗教、艺术和某些科学技艺。”[2](7)伊斯兰教正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之下,伴随大批的外国客商和朝贡使节传入中国。唐代陆续来华的穆斯林客商与阿拉伯使节,不仅充当了唐代与阿拉伯半岛的经贸往来的媒介,也承载了伊斯兰文化对外传播的使命,通过贸易、外交与战争等途径与唐代的社会文化接触,并通过积极的自我调适,完成了两种文化的借鉴与融合,将伊斯兰文化优秀和前瞻性的思想观念传输到汉民族社会,促成了伊斯兰文化的本土化。而这些以穆斯林人数居多的“蕃客”成为中国境内一个新民族(回族)雏形,在华夏土地上逐渐扎根成长。“伊斯兰教,在他们形成为一个民族的过程上,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3](118_119) 一、伊斯兰教传入对唐代立法的影响 伊斯兰教是一种政教合一的宗教,也是一种律法型的宗教,以《古兰经》和圣训为最高的法律文件,贯穿其中的一切思想观念,都成为判别穆斯林宗教与世俗生活合法与否的依据。宗教生活是穆斯林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蕃客”在唐代本土境内经商、生活、旅游、学习,在与唐代本土居民的的交涉往来中必然有宗教文化因素的介入。从统治理念上讲,唐代设立“蕃坊”,并对其采

四分五裂的伊斯兰世界有没有可能重新统一

四分五裂的伊斯兰世界有没有可能重新统一? 自打阿拉伯帝国解体后,中东伊斯兰世界便陷入群雄混战的格局中。在农耕时代时,尚有塞尔柱、伊尔汗国,可以凭借武力,将伊斯兰世界的主体部分(中西亚以及北非的埃及)强行整合到一起,实现短暂的政治大一统。但当人类进入工业时代后,连这种昙花一现都不再有,相反,伊斯兰世界的政治格局更加分裂,发展到今天,别说边缘地带,就是作为主体部分的中东,都已分裂成大大小小十多个国家。 这当然不符合伊斯兰的利益。在这个全球化竞争日趋加剧的年代,伊斯兰世界地处各大地缘势力夹缝,自身又四分五裂,这无疑对其发展壮大构成极大阻碍。所以,伊斯兰世界内部,尤其是中东核心区一直有统一伊斯兰呼声。那么,中东伊斯兰世界到底有没有政治统一的可能呢?云石君在此做个分析:看过云石君地缘政治系列文章的朋友都知道,一个大国的形成,通常有两种方式:首先是有强大到足以压制四方的主体核心板块,凭借主体板块的强力,辐射出一个广阔的势力范围;其二则是通过一条利益纽带,将各次级地缘板块打造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各次级地缘板块愿意让渡部分政治权力,组成一个强大的政治实体,以更好的攫取利益。当年阿拉伯帝国就是通过第二种方式形成。云石君在之前的《地缘政治62:伊斯兰为何能发展成世界性宗教》和《地缘政治

63:伊斯兰为何从统一走向分裂》两节中已经说过:阿拉伯帝国形成之时,东西方贸易已经达到相当规模。在这种情况下,中西亚地缘板块愿意通过政治整合,扫除东西贸易过程中的政治藩篱,实现商业利益最大化;而当丝绸之路衰落后,再无足够的利益驱动,能让各次级地缘板块将政治权力交予中央,而伊斯兰世界地缘结构的极端撕裂,又决定了中央也没有足够的力量压制四方,所以分裂就此形成。而到近代以后,这种局面进一步加剧。中东作为亚欧非三大陆地缘中心的特殊区位及其丰厚的资源,吸引西方列强对其争夺,而英美两霸主与中东地缘关系疏离,难以直接掌控,遂采取分而制之的办法,促其分裂为十多个国家,并极力维持这种分裂状态。如果从这个逻辑来看的话,重建这种商业纽带,的确是重新打造统一体系的好办法。所以云石君在上一节中曾经说到,中国的一路一带,因为可以重建欧亚陆上经济连接体系,迎合了伊斯兰世界的统一诉求。但是,这并不代表着仅凭于此,伊斯兰世界就能重归一统。虽然丝绸之路曾经是维系阿拉伯帝国的关键,但在现代,它在这方面的作用已经大打折扣。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在工业文明条件下,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这使得世界地缘政治经济格局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首先,中东在世界贸易体系中的中枢垄断地位被打破。工业时代,海洋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方式,打破了中东传统商路的垄断地位。而在陆路,由于高纬

传统伊斯兰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渊源的认同

传统伊斯兰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渊源的认同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中国传统伊斯兰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渊源的认同 清初伊斯兰大学者刘智曾说:(伊斯兰之教道)“虽载在天方之书,不异乎儒者之典,遵习天方之礼即犹遵习先圣先王之教也。圣人之教,东西同,古今一。”1 《天方正学》是一部中国伊斯兰教译着,原文为阿拉伯文,由清代伊斯兰着名宗教学者蓝煦翻译为汉语。译者在例言中称:“回、儒经书,文字虽殊而道无不共,语言虽异而义无不同……知回、儒两教,道本同原,初无二理,何必拘泥语言文字之末,而疑其有同有不同耶” 这一番话可称得上“以儒释伊”的中国伊斯兰宗教大师们的共识,并广为正统派穆斯林学者和群众所接受。 此经典对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有这样的记载:“天方努哈大圣人出世,居克尔白…聪明睿知,承继天方道统,兼为天方国皇王,生子三人,长撒穆,中哈穆,少伏羲,其时七十二国皆遭洪水之难…命伏羲率诸臣工二十四人治东土,都于赤泥阵。昆仑东来十二万里顺流东下也,伏羲制易,着六书,因天干地支造甲辰以定岁时,建寅为岁首,为太昊皇帝,道传阴康,封之为神农,乃继位为炎帝…伏羲天方之道,自昆仑发源而来也,道授神农而黄帝得之,尧舜禹汤继之…赤泥国大圣文王周公孔子着周易以明天道,老子着道德经,曾子着大学礼记以言人道,子思着中庸以言至道,孟子继之矣,皆相继伏羲之道统也”。 文中提到的“天方努哈大圣人”,就是包括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内整个天启宗教体系所公认的大先知,汉译版《圣经》中称其为“诺1《天方典礼》自序

亚”,在宗教学界他被认为是第二代人祖。他的事迹在《圣经》和《古兰经》中都有基本一致的记载: 真主(基督教称上帝)给努哈圣人降下启示,派遣他去教化他的民族,将他们引上正道。结果,努哈圣人倍受族人的嘲弄和欺辱,多年劝化收效甚微。绝望之际,他祈祷真主降下天灾以惩罚他的民族,真主随准其所求,连降四十日暴雨,整个世界为洪水淹没。努哈提前得到真主的启示,造好巨船。洪水泛滥时,他和家人及少数追随者在船上随波逐流。洪水退去,他们又开始了新的生活。 《天方正学》对《古兰经》中有关努哈圣人的故事进行了补充:努哈(诺亚)大圣有三个儿子,三子伏羲2带领二十四人,被努哈圣人派往昆仑山以东治理残余的洪水。“伏羲制易,着六书,因天干地支造甲辰以定岁时”,建都于赤泥阵,世人称他为“太昊皇帝”。后来,他把自己所传承的“道”传给了阴康,赐给他“神农”的封号。阴康继承了伏羲的王位,世人称之为“炎帝”,炎帝之后有黄帝、尧、舜、禹、商汤相继传承着伏羲之“道”。后来赤泥国圣人周文王和孔子相继完成了《周易》以阐明“天道”,老子着《道德经》,曾子着《大学》、《礼记》以阐明“人道”,子思着《中庸》以阐明“至道”而被孟子继承了。他们都继承了伏羲的道统。 中国传统伊斯兰着名苏菲导师和领袖马元章,在其所着的《道统论》中对中国传统文化道统的历史传承有着更加深入的阐述: 2《圣经》中称为“雅弗”,阿拉伯语称为“雅伏羲”,和汉语称呼基本一致。

历史课本-(中世纪的欧洲及伊斯兰世界)

第3章 中世纪的欧洲及伊斯兰世界 公元5世纪至15世纪是欧洲的中世纪。西欧的文化特色是封建制度、庄园经济、骑士文化与基督教信仰。至于东欧与西亚一带,除了屹立东欧的拜占庭帝国外,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与土耳其人也先后崛起,对东西文化交流颇有贡献(搭配图册页11)。 中世纪后期,由于商业逐渐发展,城市陆续出现,带动了近代欧洲的兴起。我在本章将学到 ◆日耳曼民族大迁徙的经过。 ◆中世纪西欧的封建社会。 ◆拜占庭帝国的兴衰。 ◆伊斯兰世界的兴起。 ◆东西文化交流的过程。 ◆中世纪后期欧洲的社会经济发展。 476年 西罗马帝国灭亡 527年 拜占庭查士丁尼大帝即位 7世纪 伊斯兰教兴起 800年 查理曼被教宗加冕 1453年 拜占庭帝国灭亡 1348年 欧洲爆发黑死病 1096年 十字军第一次东征 1054年 基督教第一次分裂 110

3-1民族大迁徙与秩序重建 匈奴人在东汉时被中国打败后,辗转向欧洲迁 徙。公元4世纪后期起,原来居住在罗马帝国北方 的日耳曼民族,在匈奴西迁的冲击下,被迫大举南 迁到罗马帝国境内,导致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 灭亡,由此开始了欧洲的中世纪。 日耳曼民族南迁后,在原来罗马帝国的西部一 带,分别建立了法兰克、东哥德、西哥德及汪达尔 等王国,盎格鲁撒克逊人也在不列颠地区(今英国) 建立许多小王国(图2-3-1)。 ▼图2-3-1日耳曼民族迁徙与建国图 随堂练习 1. 东汉初期,匈奴分裂为 南、北两部。请问:辗 转向欧洲迁徙的匈奴 人,是属于南匈奴还是 北匈奴?请勾选。 □南匈奴□北匈奴 2. 下表为“日耳曼民族所 建的王国”,请你根据 内容,将适当的选项填 入空格中。 选项: 甲、北非乙、西欧 丙、不列颠地区 丁、伊比利半岛 日耳曼民族建国建国所在地法兰克人法兰克王国()东哥德人东哥德王国()西哥德人西哥德王国()汪达尔人汪达尔王国() 盎格鲁撒克逊人 多个 小国并立 () 111

020,历史上的伊斯兰世界

020,历史上的伊斯兰世界 当时的社会状况对穆罕默德的精神感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阿拉伯半岛上有着这种浓厚的宗教氛围,多神教偶像崇拜盛行,那么在这样一种氛围下,人们容易思考天地神人的这种关系。崇拜月亮,星星,水源,祖先,穆罕默德提出的一神论对解决当时阿拉伯半岛上出现的部落之间的这种混乱和血亲复仇等等,对结束这样一种局面是有重要作用的。 这(伊斯兰教日益受到欢迎)主要有这么三个原因,第一呢,在伊斯兰教产生以前,阿拉伯半岛处于部落制发展阶段,社会的基本单位是部落,一个部落就是一支军队,每一个部落民都是一个勇敢的战士。部落民自幼习武,骁勇善战。第二点呢,是分享战利品的刺激。《古兰经》规定,在作战中获得的战利品五分之四是分给前方的战士,五分之一是分给后方的。那么这种政策对前方作战的将士是很大的鼓舞。第三点呢,就是为主道而战的这种精神。根据《古兰经》,为主道而战可以升入天堂,所以在战场上,穆斯林们作战常常是勇往直前。 在征服活动中,穆斯林往往在攻打一个地方的时候,给对方做出三种选择。凡是直接皈依伊斯兰教的,就可以享受穆斯林的待遇,就可以免除人丁税、土地税;如果要立约投降的话,就可以得到穆斯林的保护,自己也可以保留自己的宗教信仰,但是必须要交人丁税,缴土地税,不过这个税比起在波斯帝国和拜占庭帝国统治下的那个税轻得多;既不皈依伊斯兰教也不立约投降,这种情况下才进行武力讨伐。 持续两百年之久的十字军东侵,加剧了基督教世界与伊斯兰世界的茅盾,也加剧了它们的对立,这是伊斯兰世界跟基督教世界第一次大对立,也激起了广大穆斯林的宗教情感。所以当时萨拉丁在反击十字军东侵的时候,提的口号就是“保卫伊斯兰”。十字军东侵的后果就是加速了中世纪阿拉伯世界的衰落。 穆罕默德说:“去学习知识吧,即便是远在中国。”在过去中国是很遥远的地方,然而穆罕默德说你们应该区寻找科学,即便是远在中国。

浅谈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对文艺复兴的影响

浅谈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对文艺复兴的影响——读《智慧宫:阿拉伯人如何改变了西方文明》有感 学校:北京外国语大学 院系:阿拉伯学院 姓名:热汗故丽·克拉木 学号:13090043 2016年6月21

【内容摘要】 在这西方主导的时代,几乎所有人都被灌输了“‘文艺复兴’复兴的是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西方的思想和古希腊一脉相承”的观念。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著作在中世纪所剩无几。好在还有乔纳森?莱昂斯这样的西方学者,尊重“他者”的文明,固执地要告诉我们真相。他让我们知道,当时愚昧无知的欧洲是如何受到阿拉伯学者的恩惠,了解他们先进的科学,诸如天文学,医学,数学,化学(炼金术),以及穆斯林学者在百年翻译运动中在“智慧宫”里翻译并进行纠正,创新的古希腊罗马著作以及阿拉伯人的原创著作。 【关键词】 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百年翻译运动智慧宫在穆斯林世界求知的英国 人阿德拉 一、当代人所认识的文艺复兴 查阅百度百科中对文艺复兴的解释,发现其基本意思是“文艺复兴”复兴的是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西方的思想和古希腊一脉相承的。在起因上,更有“绝大部分学者认为,14世纪末,由于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的入侵,东罗马(拜占廷)的许多学者,带着大批的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珍品和文学、历史、哲学等书籍,纷纷逃往西欧避难。该说法被史学界广泛认同。”这样的说法。只字不提穆斯林对文艺复兴的贡献,反而把他们当做敌人看待,这让我很震惊。文艺复兴之后的学者,从启蒙主义时期到当代,都有这样一种倾向:他们不承认穆斯林的贡献,宣称西方的思想和古希腊一脉相承。西方人对穆斯林的扭曲印象,甚至在欧洲无限受惠于伊斯兰的年代仍旧不减。 二、中世纪,阿拉伯人与欧洲人的简要状况对比 公元750年,第一个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被阿巴斯王朝所取代。公元756年,倭马亚末代哈里发的皇孙阿卜杜勒·拉赫曼成为穆斯林西班牙的君主,建立安达卢西亚王朝。穆斯林两大帝国的领土从大西洋沿岸直达阿富汗,创造了辉煌的文明。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第一讲: 世界文化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文化的定义 各学科从不同侧面,对文化的定义有250多种; 从广义上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上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的三种经典定义 1.美国语言学家萨佩尔Sapir在《语言论》中提出:“文化这一名称的定义是: 一个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是什么 2.英国人类学家泰勒1871年在其所著的《原始文化》中说:文化是一种复杂 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 3.《辞海》: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 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与经济的反映,又给予巨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世界文化的体系 文化虽然千差万殊,各有各的特点,但却又能形成体系。特点相同、相似或相近的文化,组成了一个体系。据我个人的分法,纷纭复杂的文化,根据其共同之点,共可分为四个体系。 ——季羡林 文化体系示意图 世界文化体系: 1.东方文化体系:1)中国文化体系 2)印度文化体系 3)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 2.西方文化体系:自古希腊、古罗马一直延续至今的欧美文化体系 世界宗教人口分布:根据2009年全球人口统计﹐全世界人口68亿﹐其中穆斯林有15亿7千万﹐占世界人口23.4%﹐分布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伊斯兰教是仅次于基督教的世界第二大宗教。

世界五大洲都有穆斯林居民﹐亚洲最多﹐占60%﹔其次是中东和北非﹐占20%﹐但非洲东北部是穆斯林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什么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伊斯兰文化是中世纪阿拉伯帝国各族人民在吸收融汇东西方古典文化的基础上而共同创造的具有伊斯兰特点的新文化。这种文化兼容并蓄多民族多样性的文化为一体,并随着社会经济和生活实践的变化而加以发展和创新,形成多学科的知识形态,广泛使用阿拉伯语创作,具有鲜明的伊斯兰色彩,故又称“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阿拉伯是一个民族的概念 阿拉伯国家地理位置; 面积:约1400万平方公里;(变数); 人口:近3.62 亿;(变数); 国家:22个国家;(变数); 信仰:90%左右的居民信仰伊斯兰教。 “马赛克拼接而成”的民族 多血统 多肤色 多族裔 多文化 多宗教派别 肤色 白-浅棕-深棕-黑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与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希腊及罗马文化并称为古代四大文化体系,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世纪灿烂辉煌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为人类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人类文化传承与东西方文化交融方面发挥了独特的历史作用。 伊斯兰是一个宗教的概念 阿拉伯半岛是伊斯兰教的发祥地,但阿拉伯≠伊斯兰,伊斯兰国家的范畴远大于阿拉伯国家; 世界上伊斯兰教国家63个(又说65个); 我国穆斯林人口近2000万;有清真寺35000余座;阿訇45000余人。 世界三大一神教 1.世界三大宗教 ?基督教:16—18 ·7亿;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与文艺复兴 摘要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是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之一。其不仅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里都取得了伟大成就,而且把它贡献给了人类,对东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阿拉伯伊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对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自然科学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尤其集中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哲学、艺术、数学、医学和天文学方向,这个现实反映了这种文化辐射的客观存在。阿拉伯—伊斯兰 文化产生影响的具体特点是范围宽、时间长,领域广,作用大,程度深,内容丰富。关键词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文艺复兴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的形成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的形成是与伊斯兰教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密不可分的。伊斯兰教产生于阿拉伯半岛。在伊斯兰教产生以前,这个半岛正处在社会剧烈动荡的时期。当时半岛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和社会,多氏族部落各据一方,社会危机四伏。在宗教方面,人们信仰的是原始宗教,每个氏族部落都崇拜自己的神灵和偶像。可是随着社会危机的日益加剧,人们对于这种原始宗教的信仰逐渐发生动摇。在这种情况下,伊斯兰教创造人穆罕默(570~632)应运而生。他自612年起,向麦加居民公开传教。 其后,穆罕默德将麦加定为伊斯兰教的宗教中心,而把麦地那作为政治中心。伊斯兰教至 此初步形成。穆罕默德去世后,伊斯兰教在中古时代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即四大哈里发时期(632~661)、伍麦耶王朝(661~750)、阿巴斯王朝时期(750~1258)和奥斯曼帝国时期(13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这四个时期也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逐步形成 的时期。在四大哈里发时期,阿拉伯人在政教合一的领袖———哈里发的率领下,以阿拉 伯半岛为基地,迅速向外扩张。随着对外战争的节节胜利,伊斯兰教开始了第一次大传播,为伊斯兰教由民族性宗教变为世界性宗教打下了基础。在伍麦耶王朝时期,哈里继续发动更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其势力范围从西亚扩展到了北非、西南欧、中亚和南亚。与此同时,阿拉伯人广泛吸收被征服地区的先进文化,开始形成具有多民族文化特色的阿拉伯伊斯 兰文化。这时阿拉伯的学术研究工作,如宗教学、历史学、地理学、语言学、文学、星相学、哲学、化学等的研究工作业已普遍展开。阿巴斯王朝任用波斯人为首相,确立了以首相为中心的波斯式官僚体制。这标志着阿拉伯伊斯兰教国家的封建制度进入了成熟时期。由于没有大规模的对外战争,社会秩序比较稳定,经济比较繁荣,因而这时的文化得到迅速发展,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象;而巴格达、开罗和科尔多瓦则成为三个文化中心。从8 世纪中叶到9世纪中叶的“百年翻译运动”是阿 拉伯伊斯兰文化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世界文化上的重要事件。它促使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得以最终形成,并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开展这个运动,既是社会生活的 需要,也是文化发展的需要和传播宗教的需要。阿巴斯王朝的几任哈里发都很重视这项工作,并且予以大力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