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放电计算方法说明

电池放电计算方法说明
电池放电计算方法说明

一、电池放电计算方法说明:

计算依据:

《汤浅NP型电池的放电电流及放电时间(速算表)》

a、计算一

额定容量(V A)* 逆变器功率因(0.7 )额定功率下电池需提供的功率(W)= 逆变器效率*DC/DC升压器效率

公式中:

额定容量(V A)为UPS标称容量;

逆变器功率因数=UPS可输出最大的额定功率/UPS额定容量;

逆变器效率为逆变器直流转换为交流的效率

DC/DC 升压器效率为将电池电压提升为DC Bus电压的效率

b、计算二

额定负载下电池所需提供的功率(W)每一快电池需提供的电流(A)= 电池块数(PCS)* 每块电池电压(V)

公式中:

电池块数(PCS)为UPS设计规定的直流输入电压/每块电池电压,如梅兰日兰1K VA UPS 直流输入电压为36V ,每块电池电压为12V,电池块数(PCS)=36V/12V = 3块

c、根据电池供应厂家YUASA提供的《汤浅NP型电池的放电电流及放电时间(速算表)》,

及需要放电的时间长短、每块电池可提供的电流刻度,选择所需配置的电池AH数。

二、举例:MGE Pulsar DX 1000C 选配电池

型号:MGE Pulsar DX 1000C ,后备时间1小时,支流电压36V,12V电池3块,

逆变器输出功率因数=0.7、逆变器效率=0.86

1000V A *0.7

(a) 额定负载下电池需提供的功率(W)= 0.86 =814(W)

814(W)

(b) 每一块电池需提供的电流(A)= 3(PCS) *12V = 22.6(A)

(c) 查电池厂家USASA提供的《汤浅NP型电池的放电电流及放电时间(速算表)》就知道所需要的电池容量。

您的例子:

型号:MGE Pulsar DX 1000C ,要求后备时间3小时,支流电压36V,12V电池3块,负载180W,逆变器输出功率因数=0.7、逆变器效率=0.86

180

(a) 额定负载下电池需提供的功率(W)= 0.86 =209(W)

209(W)

(b) 每一块电池需提供的电流(A)= 3(PCS) *12V = 5.8(A)

(c) 查电池厂家USASA提供的《汤浅NP型电池的放电电流及放电时间(速算表)》后,放电时间约为5.5小时。

*由於《汤浅NP型电池的放电电流及放电时间(速算表)》没有电子文档,而手上的速查表(图示)又相当精细,估计传真后又看不清楚,故未能提供。

蓄电池充放电试验方案

蓄电池检查试验方案 一、目的 为延长蓄电池使用寿命,确保电源类设备处于最佳运行状态,需对蓄电池组进行充放电试验,为保证检查试验过程中的人员分工明确、安全风险可控、试验方法规范,特制定本方案。 二、组织与职责 (一)组织管理组 组长: 1.协调蓄电池检查试验的整体统筹与实施。 2.监管各小组的履职情况。 副组长: 1.配合组长监管蓄电池检查试验工作的开展与实施。 2.配合组长监管各小组的履职情况。 安全负责人: 1.全面监管蓄电池检查试验工作当中的票证、倒闸操作以及安全交底工作,一经发现违规行为,立即叫停改造工作。 技术负责人: 1.负责监管蓄电池检查试验期间运行方式调整。 2.负责蓄电池检查试验期间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 (二)现场实施组 组长: 成员: 三、编写依据 1.GB 50172-1992电气安装工程蓄电池施工及验收规范 2.DL/T 5044-1995火力发电厂.变电所直流系统设计技术规程 3.DL/T 724-2000电力系统用蓄电池直流电源装置运行与维护技术规程 四、工作范围 UPS、EPS、直流屏装置蓄电池组。 五、工作前的准备

1.方案学习 1.1组长负责对所有改造人员进行方案的学习培训,并进行签字确认。 1.2各小组组长负责对自己的成员进行方案的分解落实。 1.3安全负责人对所有人进行安全交底及措施的落实情况。 2.材料及工器具准备 六、工作项目及内容 1.按下表检查蓄电池型号及参数。 蓄电池型号及参数记录表

2.外观及接线检查 逐个目测检查蓄电池外观,不应有变形、污迹,蓄电池间连接可靠、无锈蚀。检查项目和结果满足下表要求。 蓄电池外观及接线检查项目确认表 3.蓄电池运行环境检查 蓄电池运行环境检查记录表

ups电池使用时间的计算方法

ups电池使用时间的计算方法 市电停电后,UPS是依靠电池储能供电给负载的。标准型UPS本身机内自带电池,在停电后一般可以继续供电几分钟至几十分钟;而长效型UPS配有外置电池组,可以满足用户长时间停电时继续供电的需要,一般长效型UPS满载配置时间可达数小时以上。 一般长效型UPS备用时间主要受电池成成本、安装空间大小以及电池回充时间等因素的限制。一般在电力环境较差、停电较为频繁的地区采用UPS与发电机配合供电的方式。当停电时,UPS先由电池供电一段时间,如停电时间较长,可以起动备用发电机对UPS继续供电,当市电恢复时再切换到市电供电。 电池供电时意主要受负载大小、电池容量、环境温度、电池放电截止电压等因数影响。一般计算机UPS电池供电时间,可以先计算出电池放电电流,然后根据电池放电曲线查处放电时间。电池放电电流可以按以下经验公式计算: 放电电流=UPS容量(VA)×功率因数/(电池放电平均电压×效率)

如果计算实际负载下的电池放电时间,只需将UPS容量换为实际负载容量即可 后备延时电池的配置方法 在UPS电源运行中,如果遇到市电供电中断时,蓄电池必须在用户所预期的一段时间内向逆变器提供足够的直流能源,以便在带额定负载的条件下,其电压不应下降到蓄电池组允许的最低临界放电电压以下。蓄电池的实际可供使用容量与下列等因素有关: ①蓄电池放电电流大小 ②蓄电池环境工作温度 ③蓄电池存储、使用的时间长短 ④负载特性(电阻性、电感性、电容性)及大小只有在考虑上述因素之后,才能正确选择和确定蓄电池的可供使用容量与蓄电池标称容量的比率。决定UPS后备长延时电池容量的重要因素是负荷大小、种类和特性。目前常用的微型机及其配件的负载特性如下表。常见的微机、服务器及其配件的负载特性

蓄电池的充放电方法

蓄电池的充放电 1.浮充电压 12V,6V电池:正常的浮充电压为2.35~2.40V/单格(环境温度25℃)温度补偿系数为:每格3mV/℃。当蓄电池单只在线电压低于2.20V/单格,则需要进行均衡充电。 2V电池:12V,6V电池:正常的浮充电压为2.35~2.40V/单格(环境温度25℃)温度补偿系数为:每格3mV/℃。当蓄电池浮充运行时,蓄电池单格在线电压不应低于2.2V,如果单格电压低于2.2V,则需要进行均衡充电。 2.均衡充电(时间约为8~16小时) 12V,6V电池:均衡充电一般采用恒压限流进行充电,充电电压按 2.35~2.40V/单格(环境温度25℃)温度补偿系数为:每格5mV/℃。充电频率:半年/每次。(注:每单格5V/℃意为温度每增加1℃,均充电压降低5mV/单格) 恒压限流充电:以2.35~2.40V/单格电压充电,同时充电电流不超过0.25C(注:C为电池容量)直到充电电流降到0.006C以下3小时不变,就认为电池充足。 限流限压充电:即先限定电流,将充电电流限制在0.25C以下(一般推荐0.20C充电)12V,6V电池待电压上升到2.35~2.40V/单格,立即以 2.40V/单格电压恒压连续充电;2V电池待电压上升到 2.30~2.35V/单只时,立即用2.35V/单只恒压连续充电,直到充电电流降到0.006C以下3小时不变,就认为电池充足。

3.放电时间在20小时以上,电压降到1.8V/单格应终止放电;放电 时间在2-20小时,电压降到1.7V/单格应终止放电,放电时间在2小时以内,电压降到1.6V/单格时应终止放电,否则电池将收到损坏,放电完毕应立即充电。 4.库存中的电池每月应检查一次,发现端电压低于额定电压,应立 即补充电,否则自放电引起的过放电可能造成无法再充电,一般要求每三个月补充充电一次。

锂电池的充放电次数及检测仪

一般决定锂电池使用寿命的是它的充电循环次数,所谓充电循环次数,是指锂电池从满电状态把电池电量放倒0,又充满的过程。无论是三元锂电池还是磷酸铁锂电池,如果采取浅放浅充的方式充放电,其使用寿命将会延长很多,三元锂电池的充电循环次数能很轻松地突破1000次。 往往说到锂电池循环次数这个问题,基本上都会和“充电周期”挂上关系,这两者其实可以说是同个意思,你可以说:电池循环次数是以周期来计算的,也可以反过来说锂电池充电周期是以循环次数来计算的,这两种说法都不为过。 什么是充电周期?一次充电周期指的是锂电池一次完整的充放电过程,也就是说当电池使用电量达到电池容量的100%,即完成了一个充电周期,但不一定通过一次充电就完成。这点是很多人的一个认知误区。 锂电池的寿命是500个充电周期。怎么才能算作是一个充放电周期呢?一个充电周期意味着锂电池的所有电量由满用到空,再由空充到满的过程,这并不等同于充一次电。所谓的500次,是指锂电池厂家在恒定的放电深度(80%)实现了625次左右的可充次数,达到了500个充电周期。再来个算式就更清楚了:625×80%=500.(忽略锂电池容量减少等因素)。 实际中,由于生活中的各种影响,特别是充电时的放电深度不是恒定的,所以,“500个充电周期”只能算作是参考。进口三元锂电池充放电次数可达到约3000次左右,国产的大概也就是800-1000次。

正常用锂电池充电放电次数高达到2000次、锂电池有三元锂电池、铁锂电池、聚合物锂电池,各有差距。正常用铅酸电池各充电放电次数高达500次、如平液电池、富液电池、胶体电池等各有不同。 目前的新能源汽车上使用的动力电池主要是三元锂电池、钴酸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这三种,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电池,都存在着使用寿命,动力电池的寿命是按照循环使用次数来进行衡量的,充放电的次数越多,电池的使用寿命就会越少。对于动力电池电芯循环使用次数国家强制要求必须要在1000次以上,磷酸铁锂一般可以做到2000次,而三元锂电池一般也能1000次以上。 不同的电池有不同的循环使用寿命。通常三元锂动力电池的循环使用寿命在1500次到2000次左右。所以单纯的充电次数并不会影响到电池的寿命。动力电池的寿命只会根据循环次数来减少。充电次数并不能够直接决定动力锂电池的使用寿命,在一次充放电的循环中多次充电也只能算是电池损耗的一次循环使用。所以我们在使用电动汽车的时候,不需要担心充电次数多而影响到动力锂电池的使用寿命。 杭州固恒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从事于新能源汽车后市场领域,是一家专注于动力电池的应用以及循环利用等方面的研发、生产、销售,并提供全套检测维护解决方案的企业。研发了一系列动力电池,机电,机电控制维保领域的相关产品,有效的降低了服务商的运营维护成本,延长了电池的使用寿命,我们致力于打造

蓄电池充放电试验方法

蓄电池充放电 阀控式蓄电池俗称“免维护蓄电池”被广泛应用于备用电源系统中,“免维护”仅指无需加水、加酸、换液,而日常的检测和维护工作仍是不可缺少的。因蓄电池在运行中欠充、过充、过放、环境温度过高等都会使蓄电池的性能劣化,所以只有对其进行核对性放电才能客观、准确地测出蓄电池的真实容量, 才能保证直流电源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步骤/方法 1.放电前,应提前对电池组做均充,以使电池组达到满充电状态,一般以 2.35V/单体充电12小时,静置12-24h。 2.记录电池组浮充总电压、单体浮充电压、负载电流、环境温度以及整流器 (或开关电源)的其它设置参数,同时检查所有的螺钉是否处于拧紧状态。 3.结合基站/交换局的实际情况,断开电池组和开关电源之间的连接,确认 假负载处于空载状态后,把假负载正确连接到电池组正负极上,15分钟后记录电池的开路电压。 4.根据情况需要,确定电池组的放电倍率,一般以3小时率或10小时率放 电(3小时率放电电流为0.25C10,10小时率放电电流为0.10C10),在假负载上选择相匹配的负载档,对电池组进行放电。 5.在放电过程中,考虑到假负载上的电流表显示准确度不够,需用钳形电流 表对放电电流进行检测,根据钳形表的实际显示,对假负载进行调整,使电池组放电电流到要求的放电电流,等放电5分钟左右,开始记录电池组的总电压、单体电压、放电电流、环境温度以及连接条的温度等。

6.若是选择10小时率放电,应每1小时(3小时率放电,则每30分钟)测量 一次电池的放电总压、单体电压、放电电流等:在放电的后期应提高测量的频率,10小时率是在9小时后每30分钟测量一次;3小时率是在2小时后每15分钟测量一次。放电过程中,同时应重点监控环境温度、电池单体和连接条的温度,有没有出现异常情况,同时电池组中放电电压最低的单体电池。 7.对于新安装的电池组,放电结束条件是电池组放出容量达到额定容量要求 或电池组中有一个单体达到1.80V,而对于已经在线使用的电池组是以总压达到43.2V(48V电池系统)为放电结束。 8.对于放电过程中的情况,如在到放电终止时,电池组放出的容量经核算没 有达到所规定的额定容量,电池组的出厂容量可能存在问题,应及时联系相关厂家前来处理。 9.放电结束,先让假负载空载,接着再断开电池组与假负载的连接,把电池 与开关电源连接上,此时应注意已经放过电的电池组与整流器之间的压差较大,连接时可能会出打火现象,最好是先调低开关电源的浮充电压值,使开关电源的浮充电压值尽量接近电池组的开路电压,以减小火花。 10.若放电情况正常可观察和记录充电开始的情况,若放电情况不正常,应监 测电池组的充电情况,确保电池的正常充电。 注意事项:

时间管理电池使用时间的计算办法

最新卓越管理方案您可自由编辑

ups电池使用时间的计算方法 市电停电后,UPS是依靠电池储能供电给负载的。标准型UPS本身机内自带电池,在停电后一般可以继续供电几分钟至几十分钟;而长效型UPS配有外置电池组,可以满足用户长时间停电时继续供电的需要,一般长效型UPS满载配置时间可达数小时以上。 一般长效型UPS备用时间主要受电池成成本、安装空间大小以及电池回充时间等因素的限制。一般在电力环境较差、停电较为频繁的地区采用UPS与发电机配合供电的方式。当停电时,UPS先由电池供电一段时间,如停电时间较长,可以起动备用发电机对UPS继续供电,当市电恢复时再切换到市电供电。 电池供电时意主要受负载大小、电池容量、环境温度、电池放电截止电压等因数影响。一般计算机UPS电池供电时间,可以先计算出电池放电电流,然后根据电池放电曲线查处放电时间。电池放电电流可以按以下经验公式计算: 放电电流=UPS容量(VA)×功率因数/(电池放电平均电压×效率)如果计算实际负载下的电池放电时间,只需将UPS容量换为实际负载容量即可 后备延时电池的配置方法

在UPS电源运行中,如果遇到市电供电中断时,蓄电池必须在用户所预期的一段时间内向逆变器提供足够的直流能源,以便在带额定负载的条件下,其电压不应下降到蓄电池组允许的最低临界放电电压以下。蓄电池的实际可供使用容量与下列等因素有关: ①蓄电池放电电流大小 ②蓄电池环境工作温度 ③蓄电池存储、使用的时间长短 ④负载特性(电阻性、电感性、电容性)及大小只有在考虑上述因素之后,才能正确选择和确定蓄电池的可供使用容量与蓄电池标称容量的比率。决定UPS后备长延时电池容量的重要因素是负荷大小、种类和特性。目前常用的微型机及其配件的负载特性如下表。常见的微机、服务器及其配件的负载特性

UPS具体放电时间计算公式

UPS具体放电时间可有计算公式? 因电池放电时间与放电电流、环境温度、负载类型、放电速率、电池容量等多因素相关,故实际放电时间无法直接用公式推导出。现提供电池最大放电电流公式:I=(Pcosφ)/(ηEi) ......其中P是UPS的标称输出功率; .......cosφ是负载功率因数,PC、服务器一般取0.6~0.7; ......η是逆变器的效率,一般也取0.8(10KVA取0.85); .......Ei是电池放电终了电压,一般指电池组的电压。 P=UI U是电压I是电流P是功率 对于直流电来说,功率等于电流乘以电压 功率(直流)=电流*电压 对于常用的交流电来说,还要再乘以功率因数 功率(单相交流)=电压*电流*功率因数 如果使用的是三相交流电,还要再乘以1.732 功率(三相交流)=电压*电流*功率因数*1.732 1、欧姆定律: I=U/R U:电压,V; R:电阻,Ω; I:电流,A; 2、全电路欧姆定律: I=E/(R+r) I:电流,A; E:电源电动势,V; r:电源内阻,Ω; R:负载电阻,Ω 3、并联电路,总电流等于各个电阻上电流之和 I=I1+I2+…In 4、串联电路,总电流与各电流相等 I=I1=I2=I3=…=In

5、负载的功率 纯电阻有功功率P=UI → P=I2R(式中2为平方)U:电压,V; I:电流,A; P:有功功率,W; R:电阻 纯电感无功功率Q=I2*Xl(式中2为平方) Q:无功功率,w; Xl:电感感抗,Ω I:电流,A 纯电容无功功率Q=I2*Xc(式中2为平方) Q:无功功率,V; Xc:电容容抗,Ω I:电流,A 6、电功(电能) W=UIt W:电功,j; U:电压,V; I:电流,A; t:时间,s 7、交流电路瞬时值与最大值的关系 I=Imax×sin(ωt+Φ) I:电流,A; Imax:最大电流,A; (ωt+Φ):相位,其中Φ为初相。 8、交流电路最大值与在效值的关系 Imax=2的开平方×I I:电流,A; Imax:最大电流,A; 9、发电机绕组三角形联接 I线=3的开平方×I相 I线:线电流,A; I相:相电流,A; 10、发电机绕组的星形联接 I线=I相 I线:线电流,A; I相:相电流,A;

电池放电时间计算

新电池估算方法: 估计算法:电池容量×÷负载电流 详细算法: 第一,先求出电池10小时率的放电电流,即容量除以10,一组500AH的电池,10小时率放电电流为50A,二组500AH的,10小时率放电电流为100A。 第二,用实际放电电流除以10小时率放电电流,求出一个比率,根据这个比率,查《电池放电率与放电容量》表中的放电倍率,从这个放电倍率数中选择一个最为相近的值,对应看到放电率,和有效放电容量倍率这一栏,记录好表中数据。 第三,查看当时的放电环境温度。 第四,计算放电时长:t=额定容量×放电容量倍率×〔1+温度系数×(环境温度-25)〕/放电电流 一般温度系数基站里选用,机房里选用 注意事项: 1、实际放电中,电流是逐渐增大的,并不恒定,因此放电时长肯定要与计算出来的有差别,电流越大,同容量的情况下,放电时间就越短。 2、长期使用后,电池容量肯定要下降的,应该用实际容量进行计算,在初期,可以用额定容量进行计算。 3、如果电池前后两次放电间,由于种种原因没充满电,算出来的时间肯定也不一样,而且充电容量不能以小时×电流直接进行计算,存在一个充电效率问题,充电时,电池会把一部分容量转换为热能散失掉。 4、一般48v用电,电池都是以24节串联一组使用,根据规定,当其中最低一节电压率先达到,也就是只要有一只电池达到,放电终止,计算此时的容量。但实际应用当中,不是以此来停止电池放电的,而是整组电压降到多少V就终止放电,所以放电放到这个项目的时候,往往会有更大的误差。而且电池测试的一个项目是单体电压的最大最小差值,说明一组电池的单体电压是不均衡的。如果均衡的,那么以×24=,即可以放到算做结束,但实际当中这种事情至少我是没碰到过,如果相差幅度较大,可能总电压在48v时,有一节达到,但由于终止放电判定条件以整组电压计量的,我设定在47v,那还继续放电,这个求出的容量于真正意义上的容量就不等了,所以反过来求放电时长,也就不准了。 5、综合上述所说,只能求一个大概值,除非在条件达到一定要求的情况下,才有可能算得很准。当然,具体相差多少,本人也没做过实验,但至少可以有这样一个概念:到底能放5小时左右还是10小时左右,这个左右可能是几十分钟,也可能是1或2个小时,但从大的方向来判断,还是可以依靠的。 电池常用术语解释一:放电倍率 电池放电电流的大小常用"放电倍率"表示,即电池的放电倍率用放电时间表示或者说以一定的放电电流放完额定容量所需的小时数来表示,由此可见,放电倍率表示的放电时间越短,即放电倍率越高,则放电电流越大。(放电倍率=额定容量/放电电流) 根据放电倍率的大小,可分为低倍率(<0.5C)、中倍率(-3.5C)、高倍率(-7.0C)、超高倍率(>7.0C)如:某电池的额定容量为20Ah,若用4A电流放电,则放完20Ah的额定容量需用5h,也就是说以5倍率放电,用符号C/5或0.2C表示,为低倍率。 25)放电率 电池在规定时间内放出额定容量时所需的电流值;或按一定输出电流放完额定容量时所需的时间。常用倍率(若干C)或时率表示。 26)活性物质 电池放电时,能进行氧化或还原反应而产生电能的电极材料。 27)充电 将外电路输入蓄电池的电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起来的操作过程。 28)充电率 蓄电池在规定时间内充到额定容量所需的电流值;或在一定电流下充到额定容量所需的时间。一般用倍率(若干C)或时率表示。

动力电池充放电效率测试方法及特性

电动汽车能量流研究需要考虑电池充放电效率的影响,然而目前针对不同充放电模式下的充放电效率研究并不充分,实验方法、测试系统与分析结果仍不具备普遍适用性。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电动汽车充放电效率表征方法和试验方法,并搭建了测试台架系统;在此基础上,针对某款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定量研究了不同充电模式、放电工况下充放电效率的变化规律,从而为整车能量流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动力电池充放电效率测试方法,接下来就为大家详细的讲解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 动力电池及其充放电效率 动力电池是电动汽车的能量来源,锂离子电池以其高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长循环寿命、低自放电率等优势,成为电动汽车的首选动力电池;其中,磷酸铁锂电池(LiFePO4)和三元锂离子电池(NCA、NMC)等具有更高的安全性能,因此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领域。图1 所示为锂离子电池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示意图,其充放电过程是通过Li+在正负极柱之间嵌入和脱出实现的。 2 实验平台和测试方法 实验平台结构包含试验箱、电池模拟器、12V 开关电源、冷却循环水机、上位机等试验仪器及设备。其中,动力电池系统在实验过程中放置于试验箱内,由高压线连接至电池模拟器,通过控制电池模拟器的功率及电流方向,实现动力电

池不同模式下的充放电;同时电池充放电数据通过CAN 总线进行通讯,并上传至上位机系统。实验过程中,电池模拟器及电池管理系统BMS 实时检测动力电池组总电压、单体电压、电池组温度等参数并设置保护措施,从而保证实验过程电池处于安全工作状态。 3 实验及结果分析 实验用动力电池系统采用三元电芯作为单体电池,整体模块标称能量为46kwh。充放电过程中,设置系统总电压、单体电压、温度等参数的安全范围;一旦检测到参数超出上下限安全阈值,将电池模拟器输出电流设置为0,并切断电池模拟器与动力电池系统的连接。 实验过程中,分别采用2.6kw 慢充、6.6kw 定功率充电、快充、1/3C 标准充电(15.3kw)以及1C 充电(46kw)对电池包进行充电,并通过变功率、45kw、6.5kw 、14.9kw 以及28.4kw 等效模拟车辆NEDC 工况、1C 放电、60km/h 等速、90km/h 等速、120km/h 等5 种驾驶工况。 杭州固恒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从事于新能源汽车后市场领域,专注于动力电池的应用以及循环利用等方面的研发、生产、销售,并提供全套检测维护解决方案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品涉及动力电池检测与维护、数据监测与存储、电池模组级单体电池的高效分选以及成组、储能管理系统等设备领域,客户遍及国内各动力电池厂家,新能源汽车厂家、梯次利用回收企业以及储能应用等企业。

直流系统蓄电池充放电方案及安全措施

直流系统蓄电池充放电方案及安全措施 姓名:XXX 部门:XXX 日期:XXX

直流系统蓄电池充放电方案及安全措施 项目名称:直流系统蓄电池充放电 工作时间:2009年10月11日--2009年10月14日 工作地点:主厂房#2蓄电池室 现场负责人:刘建军 安全监护人:刘海斌 技术负责人:暴素先 工作负责人:董东 工作人员:检修维护部继电保护班 一、工作前的准备 1、将所需工器具及备品备件准备好,并检查工器具是否完好。 2、在开工前组织相关人员学习安全技术措施,并做好事故预想。 3、在开工之前应与运行人员配合,将蓄电池组从直流系统分离出来,改变运行方式对蓄电池进行均充,电压设置为244V。 4、使用#2机组Ⅱ段直流母线带#2机组直流系统,在蓄电池充放电期间,尽量减少开关操作。 二、直流系统蓄电池概述: 我厂直流系统蓄电池容量为800Ah,该设备可保证我厂正常运行情况下的各种直流负荷的供电,同时也能满足事故状态下的事故照明及直流油泵的正常运行。直流系统蓄电池运行维护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直流系统运行是否稳定、供电是否可靠,决定着我厂主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三、本次蓄电池充放电总体安排: 此次充放电将蓄电池组退出运行,由#2机组Ⅱ段直流母线提供电 第 2 页共 7 页

源,将#2机组Ⅰ段104个蓄电池全部投入充放电,同时通过在放电过程中对蓄电池组的现场记录值进行分析,为确保充放电过程中直流系统的稳定运行,在充放电过程中随时注意观察蓄电池单体电池电压不低于1.8V,为保证充放电过程中出现意外时,及时提供电源做准备,当在充放电过程#2机组Ⅱ段直流母线充电装置发生故障时或系统故障时,立即将蓄电池投入运行,确保正常的直流供电。 四、技术措施: (一)放电(10小时放电率) 1、从蓄电池组出线侧铜排接线柱端处接放电电缆至放电装置直流输入接线柱,红色接正极,黑色接负极。 2、取检修电源箱交流220V电源接至蓄电池放电装置。 3、检查放电接线,控制接线,确认正确无误。 4、检查并调整当前运行方式,将1ZK切换至Ⅱ段母线位置,3ZK 位置指向Ⅰ段母线位置,检查直流系统供电正常。 5、检查放电回路接线正确后,将放电装置控制器上电。设置参数后,开始放电。 6、放电电流不超过10小时率的电流。即放电电流控制在80A。放电量应为额定容量的80%以上。放电期间,始终将放电电流保持在80A 左右。 7、前3个小时之内,每小时测量一次单个蓄电池的电压及室内温度,并做好记录。 8、后2小时之内,每0.5小时测量一次单个蓄电池的电压及室内温度,,并做好记录。 9、在蓄电池放电后期,测量单个蓄电池的电压,若单体蓄电池电 第 3 页共 7 页

UPS后备时间电池计算公式

U P S后备时间电池计算 公式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U P S电池放电时间计算方法(逆变效率按90%、12V电池放电终止电压10.5V) 1、计算蓄电池的最大放电电流值: I最大=Pcosф/(η*E临界) 注:P→UPS电源的标称输出功率 cosф→UPS电源的输出功率因数(UPS一般为0.8) η→UPS逆变器的效率,一般为0.88~0.94(实际计算中可以取0.9) E临界→蓄电池组的临界放电电压(12V电池约为10.5V,2V电池约为1.7V) 2、根据所选的蓄电池组的后备时间,查出所需的电池组的放电速率值C,然后根据: 电池组的标称容量=I最大/C 3、由于使用E临界——电池的最低临界放电电压值,所以会导致所要求的电池组的安时容量偏大的局面。按目前的使用经验,实际电池组的安时容量可按下面公式计算: 例如1.10KVAUPS延时60分钟 电池的最大放电电流26.4A=标称功率10000×0.8÷(0.9效率*32节*10.5V每节电池放电电压) 电池组的标称容量=26.4A÷0.61C=43.3AH 10KVA延时60分钟,电池配置为32节1组12V44AH。选配时32节12V1组容量≥44AH 例如1.20KVA延时180分钟 电池的最大放电电流52.9A=标称功率20000×0.8÷(0.9效率*32节*10.5V每节电池放电电压) 电池组的标称容量=52.9A÷0.28C=188.5AH 20KVA延时180分钟,电池配置为32节1组12V190AH。选配时32节12V1组容量≥190AH

锂离子电池的过充电和过放电产生的问题

针对锂离子电池过充电、过放电问题过充电:锂离子电池过充时,电池电压随极化增大而迅速上升,会引起正极活性物质结构的不可逆变化及电解液的分解,产生大量气体,放出大量的热,使电池温度和内压急剧增加,存在爆炸、燃烧等隐患。 过放电:电池放完内部储存的电量,电压达到一定值后,继续放电就会造成过放电,电池过放电可能会给电池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特别是大电流过放,或反复过放对电池影响更大。一般而言,过放电会使电池内压升高,正负极活性物质可逆性受到破坏,电解液分解,负极锂沉积,电阻增大,即使充电也只能部分恢复,容量也会有明显衰减。 解决措施: 1、改变正极材料:目前钴酸锂正极活性材料在小电芯方面是很成熟的体 系,但是充满电后,仍旧有大量的锂离子留在正极,当过充时,残留在正极的锂离子将会涌向负极,在负极上形成枝晶(使其晶面的半高宽变大,导致某一方向的晶粒尺寸变小,晶体结构的改变导致碳材料出现裂纹,进而破坏负极表面的 SEI 膜并促进 SEI 膜的修复,SEI 膜的过度生长消耗活性锂,因此造成了电池的不可逆容量衰减。如图1所示)这是采用钴酸锂材料的电池过充时必然的结果。甚至在正常充放电过程中,也有可能会有的产生多余的锂离子游离到负极形成枝晶(由于石墨的嵌脱锂电位较低,接近锂的还原电位,因此在某些条件下负极容易出现锂沉积,锂沉积会消耗活性锂,产生不可逆容量损失)。因此寻求高能量密度、高安全、环保和价格便宜的电极材料是动力电池发展的关键。目前国家选择的安全正极材料有锰酸锂、磷酸铁锂等。 (锰酸锂LiMnO 4 分子结构上面可以保证在满电状态,正极的锂离子已经完全嵌入到负极炭孔中,从根本上避免了枝晶的产生。同时锰酸锂稳固的结构使其氧化性能远远低于钻酸锂,分解温度超过钴酸锂10O℃,即使由于外力发生内部短路、外部短路、过充电时,也完全能够避免了由于析出金属锂引发燃烧、爆炸的危险。 磷酸铁锂(LiFePO 4)及其充电(脱锂)后形成FePO 4 的热稳定性非常好,其在 210~410℃的温度范围内所放出的热量仅为210J/g:而普遍使用的LiCoO2的充电态

蓄电池充放电规范

蓄电池充放电规范 我公司使用的电瓶为D-560-KT型防爆特殊型,机运工区充电工、电瓶司机、调车员必须严格依照蓄电池的使用维护规范进行。 1、电解液配制时,应将硫酸缓慢倒入盛有蒸馏水的耐酸容器中,并以耐酸棒(玻璃棒)不断搅拌至均匀,不准将水倒入硫酸内,以防酸液飞溅伤人, 蓄电池初充电时加入电解液的密度与充好后电解液密度表 2、新蓄电池开箱后,先把表面灰尘拭干净,检查电池槽、盖有否损伤,封处有否开裂,如有上述现象,应在注入电解液前先行处理好。 3、把各蓄电池排气栓旋下,将事先配好已冷却的电解液(温度在35℃以下)注入蓄电池,注入量控制在液面高于多孔保护板15~20㎜为宜,静置4~6小时后,即可进行初充电。 4、蓄电池的充电分初充电与日常充电,初充电就是蓄电池注入电解液后的第一次充电,初充电后的各次充电均称为日常充电,初充电及日常充电电流与时间依下表严格执行。 充电电流与时间表

5、蓄电池的初充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影响到电瓶的容量与寿命,充电工必须认真负责严格执行规程,蓄电瓶的充入电量应为蓄电池的5~6倍,分两个阶段进行,当每只单体瓶端电压上升至2·4V以上时,改用第二阶段充电电流,总充电时间70小时左右,无特殊情况严禁中途停充,电瓶达到充足现象为:电瓶电压及电解液的密度在3小时不再上升,电解液表面冒出大量均匀的气泡。 6、蓄电池初充电后,应按下表进行5小时率练习放电,作到三充三放。当放电容量能达到额定容量后,方可投入使用,此过程在邵阳灯厂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电瓶5小时率放电电流 7、蓄电池经使用后应立即进行日常充电,充电量应为上次放电量的~倍,充电电流与时间应严格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而且要分为三个阶段,注意电瓶千万不可过量充电。 8、在充电过程中应检查电解液液面的高度,如有不足的现象,应在充电后期补充蒸馏水(补水)切忌加酸,充电终期电解液密度应达到第1条所规定的范围,否则,可充电电流未切断之前,以蒸馏水或密度为左右的硫酸进行调整,经调整后再继续充电一小时左右,使电解液上下均匀。 9、在充电过程中,电解液的温度不得超过50℃,如温度降不下来,则应减小充电电流或暂时停止充电,待电解液温度下降后,再继续充电。

电池放电时间计算

电池放电时间计算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新电池估算方法: 估计算法:电池容量×÷负载电流 详细算法: 第一,先求出电池10小时率的放电电流,即容量除以10,一组500AH的电池,10小时率放电电流为50A,二组500AH的,10小时率放电电流为100A。 第二,用实际放电电流除以10小时率放电电流,求出一个比率,根据这个比率,查《电池放电率与放电容量》表中的放电倍率,从这个放电倍率数中选择一个最为相近的值,对应看到放电率,和有效放电容量倍率这一栏,记录好表中数据。 第三,查看当时的放电环境温度。 第四,计算放电时长:t=额定容量×放电容量倍率×〔1+温度系数×(环境温度-25)〕/放电电流 一般温度系数基站里选用,机房里选用 注意事项: 1、实际放电中,电流是逐渐增大的,并不恒定,因此放电时长肯定要与计算出来的有差别,电流越大,同容量的情况下,放电时间就越短。 2、长期使用后,电池容量肯定要下降的,应该用实际容量进行计算,在初期,可以用额定容量进行计算。 3、如果电池前后两次放电间,由于种种原因没充满电,算出来的时间肯定也不一样,而且充电容量不能以小时×电流直接进行计算,存在一个充电效率问题,充电时,电池会把一部分容量转换为热能散失掉。

4、一般48v用电,电池都是以24节串联一组使用,根据规定,当其中最低一节电压率先达到,也就是只要有一只电池达到,放电终止,计算此时的容量。但实际应用当中,不是以此来停止电池放电的,而是整组电压降到多少V就终止放电,所以放电放到这个项目的时候,往往会有更大的误差。而且电池测试的一个项目是单体电压的最大最小差值,说明一组电池的单体电压是不均衡的。如果均衡的,那么以×24=,即可以放到算做结束,但实际当中这种事情至少我是没碰到过,如果相差幅度较大,可能总电压在48v时,有一节达到,但由于终止放电判定条件以整组电压计量的,我设定在47v,那还继续放电,这个求出的容量于真正意义上的容量就不等了,所以反过来求放电时长,也就不准了。 5、综合上述所说,只能求一个大概值,除非在条件达到一定要求的情况下,才有可能算得很准。当然,具体相差多少,本人也没做过实验,但至少可以有这样一个概念:到底能放5小时左右还是10小时左右,这个左右可能是几十分钟,也可能是1或2个小时,但从大的方向来判断,还是可以依靠的。 电池常用术语解释一:放电倍率 电池放电电流的大小常用"放电倍率"表示,即电池的放电倍率用放电时间表示或者说以一定的放电电流放完额定容量所需的小时数来表示,由此可见,放电倍率表示的放电时间越短,即放电倍率越高,则放电电流越大。(放电倍率=额定容量/放电电流) 根据放电倍率的大小,可分为低倍率(<0.5C)、中倍率(-3.5C)、高倍率(- 7.0C)、超高倍率(>7.0C) 如:某电池的额定容量为20Ah,若用4A电流放电,则放完20Ah的额定容量需用5h,也就是说以5倍率放电,用符号C/5或0.2C表示,为低倍率。

电容的选取与充放电时间的计算

电容的选取与充放电时间的计算 电容的选取: 电容在电路中实际要承受的电压不能超过它的耐压值。在滤波电路中,电容的耐压值不要小于交流有效值的1.42倍。使用电解电容的时候,还要注意正负极不要接反。 不同电路应该选用不同种类的电容。揩振回路可以选用云母、高频陶瓷电容,隔直流可以选用纸介、涤纶、云母、电解、陶瓷等电容,滤波可以选用电解电容,旁路可以选用涤纶、纸介、陶瓷、电解等电容。 电容在装入电路前要检查它有没有短路、断路和漏电等现象,并且核对它的电容值。安装的时候,要使电容的类别、容量、耐压等符号容易看到,以便核实。 电容的原理: 在电子线路中,电容用来通过交流而阻隔直流,也用来存储和释放电荷以充当滤波器,平滑输出脉动信号。小容量的电容,通常在高频电路中使用,如收音机、发射机和振荡器中。大容量的电容往往是作滤波和存储电荷用。而且还有一个特点,一般1μF以上的电容均为电解电容,而1μF以下的电容多为瓷片电容,当然也有其他的,比如独石电容、涤纶电容、小容量的云母电容等。电解电容有个铝壳,里面充满了电解质,并引出两个电极,作为正(+)、负(-)

极,与其它电容器不同,它们在电路中的极性不能接错,而其他电容则没有极性。 把电容器的两个电极分别接在电源的正、负极上,过一会儿即使把电源断开,两个引脚间仍然会有残留电压(学了以后的教程,可以用万用表观察),我们说电容器储存了电荷。电容器极板间建立起电压,积蓄起电能,这个过程称为电容器的充电。充好电的电容器两端有一定的电压。电容器储存的电荷向电路释放的过程,称为电容器的放电。 举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我们看到市售的整流电源在拔下插头后,上面的发光二极管还会继续亮一会儿,然后逐渐熄灭,就是因为里面的电容事先存储了电能,然后释放。当然这个电容原本是用作滤波的。至于电容滤波,不知你有没有用整流电源听随身听的经历,一般低质的电源由于厂家出于节约成本考虑使用了较小容量的滤波电容,造成耳机中有嗡嗡声。这时可以在电源两端并接上一个较大容量的电解电容(1000μF,注意正极接正极),一般可以改善效果。发烧友制作HiFi音响,都要用至少1万微法以上的电容器来滤波,滤波电容越大,输出的电压波形越接近直流,而且大电容的储能作用,使得突发的大信号到来时,电路有足够的能量转换为强劲有力的音频输出。这时,大电容的作用有点像水库,使得原来汹涌的水流平滑地输出,并可以保证下游大量用水时的供应。

电动车用铅酸蓄电池充电方法

我的电池是用在电动车上的,我的电动车是今年过了春节才买的,用了没到一年就不耐要了。我以前充满电时可以跑50多公里,现在30公里都不到就没电了。储电量少了一半有没有人知道我这个问题可以修吗? 铅酸蓄电池充放电的过程是电化学反应的过程,充电时,硫酸铅形成氧化铅,放电时氧化铅又还原为硫酸铅。而硫酸铅是一种非常容易结晶的物质,当电池中电解溶液的硫酸铅浓度过高或静态闲置时间过长时,就会“抱成”团,结成小晶体,这些小晶体再吸引周围的硫酸铅,就象滚雪球一样形成大的惰性结晶,结晶后的硫酸铅充电时不但不能再还原成氧化铅,还会沉淀附着在电极板上,造成了电极板工作面积下降,这一现象叫硫化,也就是常说的老化。这时电池容量会逐渐下降,直至无法使用。当硫酸铅大量堆集时还会吸引铅微粒形成铅枝,正负极板间的铅枝搭桥就造成电池短路。如果极板表面或密封塑壳有缝隙,硫酸铅结晶就会在这些缝隙内堆积,并产生膨胀张力,最终使极板断裂脱落或外壳破裂,造成电池不可修复性物理损坏。所以,导致铅酸蓄电池失效和损坏的主要机理就是电池本身无法避免的硫化! 这个说法对吗? ⑴维护: 及时充电,不要过放电。 ②也不要过充电,以电池不感觉很热为标志。 ③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用小电流充电。 ④及时补足电解液。一般情况下,电解液不会损失,损失的是水(蒸发),请补蒸馏水!不可补电解液!! ⑵区别:①锂离子电池和铅酸电池的化学原理和材料不同,但都是以可逆的电化学过程为技术支持。 ②相对于铅酸电池,锂电具有重量轻,容量大,电流量大,无记忆效应等优点。但缺点是目前太贵。预计,锂电必将淘汰铅酸,镍镉,镍氢电池。 充电方法的研究: 常规充电制度是依据1940年前国际公认的经验法则设计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安培小时规则”:充电电流安培数,不应超过蓄电池待充电的安时数。实际上,常规充电的速度被蓄电池在充电过程中的温升和气体的产生所限制。这个现象对蓄电池充电所必须的最短时间具有重要意义。 1、恒流充电法 恒流充电法是用调整充电装置输出电压或改变与蓄电池串联电阻的方法,保持充电电流强度不变的充电方法。控制方法简单,但由于电池的可接受电流能力是随着充电过程的进行而逐渐下降的,到充电后期,充电电流多用于电解水,产生气体,使出气过甚,因此,常选用阶段充电法。 2、阶段充电法 此方法包括二阶段充电法和三阶段充电法 ①二阶段法采用恒电流和恒电压相结合的快速充电方法,首先,以恒电流充电至预定的电压值,然后,改为恒电压完成剩余的充电。一般两阶段之间的转换电压就是第二阶段的恒电压。 ②三阶段充电法在充电开始和结束时采用恒电流充电,中间用恒电压充电。当电流衰减到预定值时,由第二阶段转换到第三阶段。这种方法可以将出气量减到最少,但作为一种快速充电方法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3、恒压充电法 充电电源的电压在全部充电时间里保持恒定的数值,随着蓄电池端电压的逐渐升高,电流逐渐减少。与恒流充电法相比,其充电过程更接近于最佳充电曲线。用恒定电压快速充电,由于充电初

动力电池测试项目和测试标准

测试项目 1.测试项目:循环特性(12℃*10Cycle): 测试方式:电池在12±2℃的环境下以0.2C的电流进行充放电循环10次,再将电池在常温下标准充放电一次 评价标准:解析结果:负极锂析出状态 2.测试项目:电池倍率放电特性测试 测试方式:池在室温下:①放电:CC 0.5C-下限电压;②休止10min;③充电CC/CV0.5C-上限电压0.05C截止④休止5min;⑤放电CC 0.2C-下线 电压;⑥休止10min;⑦调整倍率至0.5C、1C、2C重复③~⑥步骤。 评价标准:放电容量,维持率 3.测试项目:电池温度放电特性测试 测试方式:电池在室温下以CC/CV 0.5C满充电至上限电压,0.05C截止; 然后分别在25℃、-20℃、-10℃、0℃、60℃的环境下放置2小时后进行0.2C放电 至下限电压。 评价标准:放电容量,维持率 4.测试项目:60℃/7天储存测试 测试方式:将电池厚度测定后在室温下进行标准充电和放电,再进行满充电,接着将电池在60±2℃的环境中储存7天,最后在室温下放置2Hr后进行标准放电, 记录储存前后放电容量,试验完成后进行尺寸外观检查。 评价标准:残存容量≥80%,外观无漏液。参考项[恢复容量≥80%,内阻增加比例≤25%],厚度增加比例≤10% 5.测试项目:常温/30天储存测试

测试方式:将电池厚度测定后在室温下进行标准充电和放电,再进行满充电,接着将电池在常温的环境中储存30天,最后在室温下放置进行标准放电,记录储存 前后放电容量,试验完成后进行尺寸、外观检查。 评价标准:残存容量≥90%。参考项[恢复容量≥95%,内阻增加比例≤25%] 6.测试项目:85℃*4H储存测试 测试方式:将电池厚度测定后在室温下进行标准充电和放电,再进行满充电,接着将电池在常温的环境中储存30天,最后在室温下放置进行标准放电,记录储存 前后放电容量,试验完成后进行尺寸、外观检查。 评价标准:残存容量≥90%。参考项[恢复容量≥95%,内阻增加比例≤25%] 7.测试项目:高温高湿测试 测试方式:将电池厚度测定后在室温下进行标准充电和放电,再进行满充电,接着将电池在60±2℃/95%RH的环境中储存7Day,最后在室温下放置进行0.2C残存 放电及0.2C回复放电,试验完成后进行尺寸外观检查。 评价标准:回复容量≥80%,外观无漏液、表面无损害。参考项[内阻增加比例≤40%] 8.测试项目:循环(0.5C)特性测试 测试方式:电池在室温下先进行标准充电,之后测定电池厚度,再将电池在室温下以0.5C 的电流进行充放电循环500次,充放电之间休止30min;试验完成后进行厚 度检查。 评价标准:放电容量维持率:第1次=100%,第500次≥80%Cmin;厚度增加比例≤11%(Thickness Max)。 9.测试项目:过充电(3C-4.6V)测试 测试方式:室温下将完全放电电池以CC CV方式3C充电至4.6V,充电电流至20mA时或充电时间至8H后结束,试验完成2H后进行外观检查。 评价标准:电池无破裂、起火、冒烟、爆炸且电池最高温度≤150℃。 10.测试项目:过充电(1C-4.8V)测试 测试方式:室温下将完全放电电池以CC CV方式1C充电至4.8V,充电电流至20mA时或充电时间至8H后结束,试验完成2H后进行外观检查。 评价标准:电池无破裂、起火、冒烟、爆炸且电池最高温度≤150℃。 11.测试项目:电池过放电测试 测试方式:室温下将待测电池以0.2C的电流恒流放电至3.0V,后以CCCV 1C-充电截止电压反向充电90min结束试验完成2H后进行外观检查。 评价标准:电池无破裂、起火、冒烟、爆炸且电池最高温度≤150℃。

电容充放电计算公式

签:电容充放电公式 电容充电放电时间计算公式 设,V0 为电容上的初始电压值; V1 为电容最终可充到或放到的电压值; Vt 为t时刻电容上的电压值。 则, Vt="V0"+(V1-V0)* [1-exp(-t/RC)] 或, t = RC*Ln[(V1-V0)/(V1-Vt)] 例如,电压为E的电池通过R向初值为0的电容C充电 V0=0,V1=E,故充到t时刻电容上的电压为: Vt="E"*[1-exp(-t/RC)] 再如,初始电压为E的电容C通过R放电 V0=E,V1=0,故放到t时刻电容上的电压为: Vt="E"*exp(-t/RC) 又如,初值为1/3Vcc的电容C通过R充电,充电终值为 Vcc,问充到2/3Vcc需要的时间是多少? V0=Vcc/3,V1=Vcc,Vt=2*Vcc/3,故 t="RC"*Ln[(1-1/3)/(1-2/3)]=RC*Ln2 = 注:以上exp()表示以e为底的指数函数;Ln()是e为底的对数函

解读电感和电容在交流电路中的作用 山东司友毓 一、电感 1.电感对交变电流的阻碍作用 交变电流通过电感线圈时,由于电流时刻都在变化,因此在线圈中就会产生自感电动势,而自感电动势总是阻碍原电流的变化,故电感线圈对交变电流会起阻碍作用,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自感电动势的大小与线圈的自感系数及电流变化的快慢有关,自感系数越大,交变电流的频率越高,产生的自感电动势就越大,对交变电流的阻碍作用就越大,电感对交流的阻碍作用大小的物理量叫做感抗,用X L表示,且X L=2πfL。感抗的大小由线圈的自感系数L 和交变电流的频率f共同决定。 2.电感线圈在电路中的作用 (1)通直流、阻交流,这是对两种不同类型的电流而言的,因为恒定电流的电流不变化,不能引起自感现象,所以对恒定电流没有阻碍作用,交流电的电流时刻改变,必有自感电动势产生以阻碍电流的变化,所以对交流有阻碍作用。 (2)通低频、阻高频,这是对不同频率的交变电流而言的,因为交变电流的频率越高,电流变化越快,感抗也就越大,对电流的阻碍越大。 (3)扼流圈:利用电感阻碍交变电流的作用制成的电感线圈。 低频扼流圈:线圈绕在铁芯上,匝数多,自感系数大,电阻较小,具有“通直流、阻交流”的作用。 高频扼流圈:匝数少,自感系数小;具有“通低频、阻高频”的作用。 二、电容 1.电容器为何能“通交流” 把交流电源接到电容器两个极板上后,当电源电压升高时,电源给电容器充电,电荷向电容器极板上聚集,在电路中形成充电电流;当电源电压降低时,电容器放电,原来极板上聚集的电荷又放出,在电路中形成放电电流,电容器交替进行充电和放电,电路中就有了电流,好像是交流“通过”了电容器,但实际上自由电荷并没有通过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绝缘介质。 2. 电容器对交变电流的阻碍作用是怎样形成的 我们知道,恒定电流不能通过电容器,原因是电容器的两个极板被绝缘介质隔开了。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