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

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
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

计算机专业课程体

公桥高级职业中学计算机专业

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框架

一、关于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贯彻落实德、智、体、能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以培养计算机及其相关行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坚持注重基础、强化应用、提高能力和优化素质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实施职业化教学改革模式,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毕业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毕业生充分就业和增强社会适应性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为了突出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我们认为有必要将学生在校的三年学习时间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具体计算机职业培养方案设计为:第一阶段:专业基本素质培养阶段。该阶段主要突出学生对于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习,占用第一学期大部分时间和第二学期的部分时间,主要开设素质课程为。该阶段结束后,应经过基本素质综合考试,这一阶段经过组织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为学生顺利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建立学习自信心和打好一定的基础。

第二阶段:专业技术能力培养阶段。该阶段主要突出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占用第二、三、四学期主要学习计算机专业方面的知识。学生可按照能力方向选择专业方向,职业能力方向大致分为:①计算机应用技术②计算机发展技术③计算机网络管理④网页设计及图像处理。该阶段要突出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关键课程要做课程设计。本阶段的专业能力培养可与计算机等级考

试、相关认证考试相结合。

第三阶段:专业综合素质培养阶段。即校内综合实习阶段,该阶段主要突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分项目安排在第二、三、四学期中,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再配合教学任务完成的前提下完成2-3个项目,学生必须学会项目或方案的论证、设计、实施、总结等过程,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职业道德素养、人品的培养。该阶段更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育和开发,本阶段一般经过专业综合素质进行学习总结。

第四阶段:专业技能实习训练阶段。即校外综合实习阶段,该阶段主要是检验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社会适应能力,占用第五、六两个个学期。根据第三个阶段的能力培养,学生能够到社会上实际锻炼以培养适应社会、适应职业需求的综合业务素质,学校可经过学生综合实习报告进行考核。

经过以上四个阶段的培养,学生就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职业能力也得到了普遍的提高,在完成学业的同时使学生获得了一定的技术特长。

3、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改革的架构设想

传统课程理论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面面俱到),逻辑性(由低级到高级、由原理到应用)和稳定性(不传授有竞争和挑战性的知识),课程相对更新缓慢。计算机是一门发展奇快的技术,它发展速度快,更新换代快,两年不换教材就会陈旧,三年不改课程就遭淘汰。我们正处在课程设置跟不上行业发展的“脱节

时期”,中国大学课程设置偏重“学术理论型课程”的倾向无形中影响到了中职课程的设置与建设。国内的企业培训和社会就业培训,其培训模式、课程设置基本上是与行业发展所同步的,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值得借鉴的地方。中等职业教育本身也是国家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做好相关专业的课程框架,我们就要立足能力培养,放眼素质养成。

(1)加强素养:加强素质就是要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终身发展的潜力,让学生有更广的知识面,更高的素养,更深的基础。首先应该打破传统“文化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的课程结构体系,将语文、数学、英语纳入“加强素养”的素养课程行列。除此之外,还应该考虑一些“专业修养”课程的内容,比如“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其素养课能够是:语文、数学、英语、想象构成、图案设计、书法、广告设计、包装设计、标志设计、音乐基础等。以上这些课程的开设,显然有助于学生形成“人文素养”、试想,如果我们在设置“电脑艺术创作”课程时,只安排Photoshop、Dreamweaver等计算机软件技术课程,而废弃上述的“素描”、“色彩”、“图案”等课程,那么,学生还能获得多少艺术素养呢?学生所设计的“作品”会有多少“艺术”含量?因此,更宽泛的基础、更深厚的素养是促成学生可持续、终身发展的源源不断的泉水,除了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之外,中职学校还要加设“专业修养课”!

(2)灵活模块:“计算机”是一个内涵很广的概念,从计算机行业的发展看,一个普通人是不可能掌握计算机的全部技术的。素养课程旨在积累深厚根基,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灵活模块”课程旨在“专才教育”,它是灵活的,可选的,是与学生个性相吻合的。我们根据当前计算机行业的发展情况,把中职计算机专业技术教育切分割成专业模块方向。

当然,每个模块都相对独立,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学习模块。每个模块均有一些共有的“素养课程(包含文化课和专业修养课和职业修养课程)”、“知识课程(专业理论课)”和“技能课程(活模块技能实践课程)”等三部分组成。

(3)强化实践:这里的实践是指综合了计算机专业知识和市场知识、交流知识和社会实践等内容的实践,而我们一般所讲的“实践”其实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操作”,仅指计算机本专业的东西而已,主要体现在校内与社会实践活动中。

(4)注重整合:传统“文化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三分天下的格局不利于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形成,我们将“文化课程”与“专业修养课程”统统纳入“素养”行列,这是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专业素养的整合。专业理论课的学习,应当与专业课有机的整合起来,既能够缓解课时压力又能够形成教学关键脉络,在课程设置中,这样的整合是无处不在的,这也是教学改革的一个关键所在,理论课与专业修养课的整合形成扎实

的职业素养,文化课与专业课的整合形成计算机型基础课,专业修养课与专业技术课的整合形成强大的专业发展力和整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专门性学习课程。

(5)教学模式:从应用中学习,应该是中职学生学习模式的一个基本的特征。当前,大多数学校依然采用传统的讲授式加上机操作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脱离实际,又比较枯燥,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使学生陷入了一种被动学习的境地,总是消极地接受。计算机技术是一门实用科学,没有实践的机会,是无法真正了解和掌握软硬件的开发过程和开发技术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建立一种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模式,而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模式,本质上就是一种应用(或仿真应用)驱动和实践教学的结合,它能够与学生的课程设计或毕业实习相结合,项目为中心的学习模式,除了能够让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技能之外,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能力和群体协同的团队合作能力,锻炼交接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完成任务的决心,项目学习的特点就是打破以往各门课程单独学习的方法,依照项目流程,根据需要来安排学习任务,做到那里,讲到那里,用到那里,能够加深理论、应用技术和实践的结合。项目学习模式会打破各种专业课程独立讲授的传统方式,打破每门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按需取舍,而且也不能只靠一两个教师来完成,它需要教师的协同合作,需要科学地设计教学流

理工科高校通专融合现状及对策建议

理工科高校通专融合现状及对策建议

理工科高校通专融合现状及对策建议 我国理工科高校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实践探索中,仍存在诸多问题,直接影响了通识教育成果的获取和效果的发挥。例如,仍保持专业教育至上的理念,缺乏通识教育专职管理机构,未建立起科学的通识课程体系。为此,教育改革迫在眉睫,针对上述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树立正确的通识教育理念,建立通识教育专门机构,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融合理工科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现行的专业教育体系创立于建国初期。这种教育模式在百废待兴的现代化初期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它以现实功利性为思想根基,以社会行业需求为导向,直接授以学生各种专门知识和技能,为国家培养了各种专业人才,为国家的复兴、社会的重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随着现代化向纵深发展,国家发展由“量”的扩张向“质”的积累转变,单纯专业教育的弊端越来越凸显,因此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应运而生: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旨在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教育,使其在各方面协同并进、全面发展,其目的在于消除专业教育所造成的视野狭窄、思维单一、人格偏狭等弊病。但是,在现代化的全球发展与深度掘进的形势之下,专业教育又不可

废除,因此最切合实际的思路是,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适度有效的融合。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纷纷都在进行通专融合的试验,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成效甚微,下面试对之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的对策建议。 一、现状分析 (一)教育理念的偏误。这是制约我国理工科高校通专融合改革的关键。由于理工科高校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目标,所以在教育理念上,始终抱着专业教育至上的思想,没有真正认识到通识教育对学生长远发展、对学校品质提升的长远功效。这是当代功利化思潮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对学校来说,其目标仅仅在于四年之后的学生初次就业率,因为该指标直接关系到学校下年的招生指标、经济效益和行业成绩。对教师来说,缺乏学校层面在通识教育方面的激励和奖掖,反而受到专业教育才能出成绩、评职称、获实利思想的引导,因而助长了专业教育一枝独秀的局限。对学生来说,缺乏正确的引导,其目光也仅仅着眼于毕业时能找到一份好工作,缺乏长远规划和远大理想。因此,在上述几方面的合力下,具有“短平快”特点的专业教育自然会压过“缓释型”的通识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主流。 (二)专职管理机构的缺失。实施通识教育需要设置一个独立的机构如通识教育管理委员会、通识教育中心,专职管理相关事务,协调各学院、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而我

[其他论文文档]通识与专业教育融合模式在物流专业的探索

通识与专业教育融合模式在物流专业的探索 一、我国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实施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学科知识体系的分化以及社会分工的细化,现代高等教育坚持实施专业教育,要求学生掌握所学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成为该专业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近年来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性需求、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通识教育在我国高校不断推进,与专业教育共同作用,成为高等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二者培养目标的矛盾导致了目前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处于一种分离的状态,这既不利于我国高校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如何使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并在实际教学改革中有效推行,使学生在科学与人文、功用与理念、专业与通识、知识与人格等方面取得平衡与和谐,是我们面临的紧迫课题。 我国高校借鉴国外教育模式改革的先进经验,对通识教育的推行进行了一系列探索。现行的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1)整合学科模式,加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结合或整合,形成新学科;(2)与专业结合的学分制选修课模式,包括必选、限选和任选三种方式;(3)实验班与学院模式,如北大的元培实验班、复旦大学的复旦学院等,学生先修通识课程,然后自主确定专业。虽然这些探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收效并不如预期明显,主要是因为专业教育思想根深蒂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界限分明,不能很好地融合。 二、通专融合模式对高校物流专业教学的意义 高校物流专业是基于社会生产实践的需要而设置的,不同于纯理论研究性学科,物流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新型应用性学科,要求学生成为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有良好的身心素质、职业道德品质和创新意识的宽口径、厚基础人才。我国高校现有的专业教育模式已不能很好地完成培养适应社会生产实践的综合性人才的任务,因此,在物流专业现有专业教育的基础上探索融入通识教育,即实施通专融合模式,对于提高物流专业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高校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以市场为导向,物流专业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还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在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物流专业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探索、改进教学方法,重新审视、评估现有教学模式,积极寻找满足企业实际需求的培养方式,才能使学生最大程度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迎接进入社会的挑战和考验。 三、通专融合模式在物流专业的实施策略与方法 1.理念层面使通专融合模式的理念深入人心 在工具主义和功利主义两种教育思想的推动下,高校师生对教育理念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认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互相独立、重视专业教育轻视通识教育,长此以往很不利于培养出真正高水平的专业人才。 理念的转变是通识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前提。通过设计清晰的培养目标让师生都形成一种共识:高等教育应该既包含专精的知识又包含处世的智能,通识教育的融入是对专业化发

课程体系重构,课内课外融合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d12487368.html, 课程体系重构,课内课外融合 作者:何军胜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年第02期 【内容摘要】在素质教育的时代下,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已经逐渐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在高中阶段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对于学生日后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为了实现对学生的综合性的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应该加强对教学模式的转变。本文主要针对在课程体系重构,课内外融合的教育目标下,社团多元化的艺术教育教学的模式展开分析,首先课程体系重构的意义入手,然后对实现多元互动教学的具体策略进行介绍。 【关键词】课程体系重构;课内课外融合;多元互动;艺术教育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为了能够帮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一般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这也就导致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散,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随着教育体系的改革,在现阶段的教学中,教师更加注重的是对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了促进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应该对教学的模式进行改变与创新,进而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课程体系重构的意义 在传统的艺术教育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对于艺术教育比较忽视,所以也就导致很少有教师会对教学的流程进行合理的设计。在这种教学的模式下,教师对于知识的讲解仅仅是依靠教材,导致课堂教学的内容比较枯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而对高中艺术教学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对教学的模式以及教学的理念进行改变,丰富教学资源的目的,进而使得艺术教学能够有效的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1]。课程体系进行重构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的考 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进而使得课堂教学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确保教师的教学任务能够顺利的完成。 二、加强对课内外素材的融合,实现多元互动教学的具体策略 1.注重体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多元互动教学的顺利进行 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能够实现多元化的互动教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进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加强对实践课程的设置,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加深对知识的记忆,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专科学校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整合的课程体系研究

专科学校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整合的课程体系研究 课题类别: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 课题批准号:XJK03AG020 学科分类:职业教育学 课题负责人:张世英 (长沙学院教务处处长、教授) 主要成员:谷建春、肖雄、蔡炎斌、阳海燕、祝磊、杨建宏、王新辉、 林涛、谢立辉、夏尊凤、肖志伟、张颖华、吴庆华谭镜星 一、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 本课题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以职业教育学、高等教育学、主体性教育、素质教育和课程教学论为基础,充分参考和借鉴国内外关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围绕专科学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的课程体系展开了深入研究和实践,力求在科学性、理论性、现实性、以及可操作性等方面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本课题是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其一,分析并把握专科学校与本科学校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不同特点,探索专科学校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整合的必要性、合理性,以及专科学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目标、内容、评价体系。其二,将“做事”的教育与“做人”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建构科学的课程体系。 (一)研究内容 1.我国专科学校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现状的研究 此项研究的目标是要明确我国专科学校目前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具有哪些经验?存在哪些问题?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整合有何必要性。 2.国外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整合状况与借鉴价值的研究 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找出我国专科学校存在的不足,从而进一步论证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整合的必要性。 3.专科学校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整合的理论研究 通过从学理上深入探讨专科学校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整合的合理性,进一步对课程整合的目标、原则、内容、实施、评价、运行机制等理论进行系统研究,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用以指导建构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整合的课程体系。此部分是本课题的基础部分,也是关键点和难点。 4.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整合的课程体系研究 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理论的指导下,建构科学的新课程体系,以专业课程体系、

构建高职院校跨学科专创融合课程体系

我国高职院校对跨学科专创融合课程的研究起步比较晚,鲜有研究成果。从当前研究状况来看,跨学科专创融合课程不足之处在于:一是较多地描述跨学科双创教育的消极因素,或是只着眼于操作层面,缺乏系统的理论探讨与对策研究以及完整的培养体系构建的研究;二是研究中更多关注于理工科跨学科学生的双创培养,鲜有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专创融合培养的研究成果。?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主动作为,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实体运作的创业学院,建立多部门协同育人的联动协调机制,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八大重点改革任务之一,各分院(部)协同建立了分布式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为大学生搭建全员全程指导、齐抓共管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不断激发其创新创业热情。 专创融合,探索跨专业专创融合课程体系构建 明确跨学科专创融合课程培养体系目标。学院建立了深度融合专业教育的“全覆盖、分层次、菜单式”创新创业教育新体系,建设校内创业导师和校外创业导师两支队伍,完善“大学生创业街”“创业学院”“创客+部落众创空间”等平台,实施创新课堂教学、创新实践教学、创新项目孵化、创业师资培育等改革,全面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 构建高职院校跨学科专创融合课程体系应遵循三项原则。一是跨学科研究、双创教育和人才培养相结合原则。积极培养或引进具备跨学科、跨专业指导教师,建立跨学科、跨专业师资队伍,专业老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双创实践。二是培育新学科、交叉学科和人才培养相结合原则。积极构建跨学科、跨专业研究交流平台,加强多学科与双创教育内容相融合的研究。三是理论研究、创新与实践操作、创新相结合原则。学科专创融合课程教育理论只有不断创新,不断深入,并结合实际情况在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 构建跨学科专创融合课程体系要实现五个转变。一是 34?|探索与实践| 在培养目标上,由专业型、学术型向复合型、应用型培养转变。提出分层次培养“创新创业素质”的“三区一平台一空间”模型,还建成了“成果转化中心”,强力推进专利申请和成果转化工作。二是在课程体系构建中,由专业课程向多学科、跨学科及交叉学科专业课程转变。引入企业导师,课程资料由校内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制订,体验形式从校内参观递进到校内园区实践、校外市场体验,再递进到亲身创业实战。三是在授课内容上,由专业化系统理论知识向跨学科、交叉学科理论知识、前沿研究和科研实践等方面转变。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深入推进专创结合,按照“理实一体”理念,构建出“全覆盖、分层次、菜单式”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并分为普及教育、分层教育、菜单式教育三个阶段。四是在教学方式方法上,由指导老师集中授课、学术报告向翻转课堂模式转变,并采取多种形式、方法进行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并设置专题供学生集中讨论,教师参与其中并作点评。五是在考核评价方式上,改革考核方式,突出过程与模块评价,从创意递进到创业策划,再递进到创业竞赛、创办企业。 深化学分制改革,探索实施创新创业学分管理制度 优先支持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根据创新创业兴趣、意愿和需求跨学科选课。实行学分制管理,大一2学分(必修),大二、大三2学分(选修)。必修不合格的,要求第二年必须重修。 学生课余时间参加“创业小班”教学,按实际学时折算替换学分,纳入学生学分和绩点计算。学生在校内参与“大学生创业街”实践,可替换2-3个社会实践学分,大三学生自主进行创业项目实战,经创业学院、教务处、学生处共同评审通过后,可替换毕业实习学分。 (作者单位: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创业学院) 构建高职院校跨学科专创融合课程体系 陈晓通 随着双创教育的不断深入,探索跨学科专创融合课程选修体系已成为高职院校所关注的问题。 提升结合双创教育的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跨专业高职生创新能力已是高职院校教师面临的新课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