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理论对中国传统园林的影响

风水理论对中国传统园林的影响
风水理论对中国传统园林的影响

提要:风水思想对中国传统园林的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传统园林的选址、园林规划布局、园林植物的种植培植、园林借对点补组景手法、水口园林等,都是从风水理论中借鉴和变化而来的。

关键词风水理论;传统园林;影响

风水,又名堪舆、相地术、阴阳术、青乌术和青囊术,是中国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其主要内容是如何确立民居、村落和坟墓的位置、布局、朝向,以求为自己和后代获得好运的理论和方法。它是中国古代人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而成的关于“环境选择”的学问。近十多年来风水理论研究不断升温,在建筑学、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显着。但风水对中国传统造园理论的影响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而这正是风水理论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内容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园林理论研究中必须涉及的重要问题,对今天的园林建设及保护工作也极具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敬请方家指正。

一、园林选址

园林选址是造园的首要工作,也就是“相地”,进行造园前的园林环境选择。中国传统园林的选址理论无疑受风水理论的支配和影响,深得其精要。北宋时着名皇家园林“艮岳”的选址就是按风水理论来进行的。南宋张淏《艮岳记》记载宋徽宗刚登上皇位时,没有皇子,于是询问擅长风水的堪舆家,言“京城东北隅,地协堪舆,但形势稍下,倘少增高之,则皇嗣繁衍矣。”

[1]八卦中东北方为“艮”,据《易经》,“艮”与子孙宗族的兴旺相关。由低变高,唯一的办法是筑山,一座以堆山为主的皇家园林开始兴筑,精于绘画的宋徽宗亲自规划,园成题名“艮岳”,并引开封城中的景龙江水入园,使之成为一座具有诗情画意的山水园林。

从明代造园理论巨着《园冶》书中关于园林选址(相地)的理论,可以看出风水思想的影响,书中写道:“园基不拘方向,地势自有高低;涉门成趣,得景随形,或傍山林,欲通河沼。探奇近郭,远往来之通衢;选胜落村,藉参差之深树。村庄眺野,城市便家。新筑易乎开基,袛可载杨移竹;旧园妙于翻造,自然古木繁花。如方如园,似扁似曲;如长弯而环壁,似扁阔以铺云。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卜筑贵从水面,立基先就源头,疏源之去由,察水之来历。……架桥通隔水,别馆堪图;聚石垒围墙,居山可拟。……相地合宜,构园得体。”[2]从这些文字可知,园林选址是因地制宜,依地势高低曲直布置园内景致;依山带水,以山水为基本结构,山因水活,水随山转;遵从风水理论厌宅“卜筑”的原则,选择一种“天时、地利、人和”的理想环境,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

《园冶》在“相地”过程中把造园地分为山林地、城市地、村庄地、郊野地、傍宅地、江湖地六种类型,尤以山林地、村庄地、郊野地受风水思想影响最深,最能体现风水理论的环境景观要求。如山林地:“园地惟山林最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入奥疏源,就低凿水,搜土开其穴麓,培山接以房廊。……槛逗几番花信,门弯一带溪流,竹里通幽,松寮隐僻,……千峦环翠,万壑流青。”村庄地:“古之乐田园者,居于田亩之中;今耽丘壑者,选村庄之胜,团团篱落,处处桑麻;凿水为濠,挑堤种柳;门楼知稼,廊庑连芸。约十亩之基,须开池者三,曲折有情,疏源正可;余七分之地,为垒者四,包卑无论,载竹相宜。”郊野地:“郊野择地,致乎平冈曲坞,叠陇乔林,水浚通源,桥横跨水,去城不数里,而往来可以任意,若为快也。谅地势之崎岖,得基局之大小,围之版筑,构拟习池。开荒欲引长流,摘景全留杂树。……月阴清微,屋绕梅余种竹;似多幽趣,更入深情。两三间曲尽春藏,一二处堪为暑避。”[3]可见,这三种园林地的选址都讲究利用天然环境,山环水绕,幽曲有情,能体现“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的园林景观的特点,这正同中国风水思想所极力追求的理想环境相一致。《园冶》书“相地”的许多方法源自于风水理论的“相地”方法,如“卜筑”、“千峦环翠,万壑流青”、“开池垒山”以及“依乎平冈曲坞”(近似于风水地中的马蹄形凹地)等。

中国古代造园家们在进行园林选址(相地)时都以风水思想为指导。清乾隆时曾在圆明园

内作画的法国传教士韩国英(P?PierreMartial)记载了当时一位造园哲匠刘舟关于园林选址意象的叙述:“他们首先追求的是空气新鲜,朝向良好,土地肥沃;浅冈长阜,平板深壑,澄湖急湍,都要搭配得好;他们希望北面有一座山可以挡风,夏季招来凉意,有泉脉下注,天际远景有个悦目的收束,一年四季都可以返照第一道和末一道光线。”[4]则清晰地显示了风水的美学思想。清代档案记载,世代供职于皇家建筑规划设计事务的建筑世家样式雷,每有宫苑、陵寝等设计规划,都要与钦派风水官员同赴实地相度风水,还要绘制专门的风水地势画样。[5]清代北京着名的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今颐和园)、畅春园和圆明园等大型皇家园林,显然是以风水思想作为选址(相地)机理的。类似例子在私家园林的建造中不胜枚举,因为私家园林大都是园、宅一体,私家园林选址受风水思想的支配实属当然。

由上所见,中国传统园林的选址都受风水思想的影响和指导。过去人们对中国传统园林理论的评价和研究,多是从诗画的角度,借用古代画论、文论的诸多论说;而很少取风水理论的,以致于不能全面解释传统园林的造园艺术。

二、园林规划

风水地是“精之所聚,气之所蓄”的地方,其自然景观常因“灵气所钟”而显得“山吉水秀”,成为风景优美之地。园林是帝王、望族、名人雅士们采用移景于庭、聚景于园的手法建造,是对自然景观的微缩或再创造,追求“幽曲奇巧”的山水环境。可见园林和风水的共同特点都追求一种幽曲有情的理想山水环境;不同点仅在于:风水以自然天成的环境为主,而园林只是以自然天成的环境为基础或加以人工修造,得到宛若天成的景观效果。所以古代园林的规划布局、修造无不受到风水思想的深刻影响。

王维是盛唐着名的诗人画家,深受禅宗佛理的影响,追求一种怡然超脱的山水环境,晚年得宋之问的蓝田山庄,有辋川绕于舍下,依山傍水。他因地制宜,巧妙利用大自然的山水景观,精心规划布局,构建华子冈、竹里馆、孟城坳、辛夷坞等园林胜景二十处,名辋川别业。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说,王维在京都千福寺所作的壁画《辋川图》是“山谷郁盘,云飞水动,意出尘外。”从王维诗作《辋川集》和历代临摹其作《辋川图》,可知是一个背山面水、三面青山环抱的幽静山水环境,这同风水思想中的理想环境是一致的,显然他对园景规划布局正是以风水思想为其机理的。清代北京大型皇家园林颐和园在全园的规划意向上,建有许多大体量大尺度的宗教建筑,居于园景的重要控制点或全园的构图中心,如以佛香阁、须弥灵境作为构图中心控制了万寿山、昆明湖和颐和园的全园。这种规划的意象正是风水思想中形势说“积形成势”、“聚巧形而展势”理论的灵活巧妙运用,从总体上丰富了全园的景物与功能内容。着名园林大师陈从周先生1958年撰文比较南京中山风景区的明孝陵景区和中山陵景区的园林环境规划设计(《园林谈丛》),通过种种分析推测,认为完全可由风水思想的有关理论得到明确的阐释。如北障陵寝为底景的后龙能挡风,迎纳阳光,夏季招来凉意,使天际远景有个悦目的收束;左右阜丘环护,称为青龙、白虎二砂山,符合“以其护卫区穴,不使风吹,环抱有情,不逼不压,不折不窜,故云青龙蜿蜒,白虎驯服”的风水理论;而居于陵寝南面为对景的岗峦,近称案、远称朝,则符合“穴前无山,则一望无际为前空”、“易野一望无际,有近案,则易野之气为之一收”的理论。[6]上述事例正是风水理论景观规划思想的体现。现代着名规划大师吴良镛院士在对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的园林环境规划时就以风水理论进行规划布局的。[7]

三、园林植物的种植配置

按照风水理论的观点,理想的风水地不仅形局佳、气场好,而且山青水秀、环境宜人。风水理论认为“草木郁茂,吉气相随”、“木盛则生”、“益木盛则风生也。”清《宅谱尔言?向阳宅树木》中有更详尽阐述:“乡居宅基以树木为毛衣,盖广陌局散,非林障不足以护生机,溪谷风重,非林障不足以御寒气。故乡野居址树木兴旺宅必兴旺,树木败宅必消乏。大栾林大兴,小栾林小兴,苛不栽树木如人无衣,鸟无毛,裸身露体,其保温暖者安能在欤……惟其草茂木繁则生气旺盛。护阳地脉,斯为富贵坦局。”《周易阴阳宅》也有类似的记述。说明园林树木景观对形

成“吉地”、“龙穴”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风水思想十分重视种植园林树木,主张在城镇、村落、居宅庭院内外种植园林树木。这样可以起到挡风聚气的功效,还能维护小环境生态,使村落、庭院小环境在形态上完整,在景观上显得内容丰富和有生机。清林枚《阳宅会心集》卷上“种树说”载:“于(村落)背后,左右之处有疏旷者则密植以障其空”、“稀薄则怯寒,过厚则苦热,此中道理,阴阳务要冲和。”强调园林树木种植配置要适当,不要过稀和过密。风水理论对园林树木种植配置的方位、品种也有特殊要求。如不可在门前种植大树,“大树压门,无女少男”、“大树当门,六畜不存”,门前有大树易隔挡阳光,阻扰阳气生机进入屋内,同时屋内阴气不易驱出,还使人出入不方便和易招雷击。清高见南《相宅经纂》则规定:“东种桃柳,西种栀榆,南种梅枣,北种柰杏”、“中门有槐富贵三世,宅后有榆百鬼不近”、“宅东有杏凶,宅北有李、宅西有桃皆为淫邪”、“门前喜种双枣,四畔有竹木青翠则进财。”风水理论的这些特殊要求,貌似无稽之谈,实则具科学道理,不仅符合园林树种的生态特性,而且咳满足改善城镇、村落、居宅庭院的小气候和人们观赏的要求。风水理论中重视园林树木景观和配置的思想无疑中国传统园林的营建和园林植物的配置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日本最早的造园学着作《作庭记》中,可以完全清楚地看到风水思想对园林植物种植配置的显着影响。其“树事”载:“在居处之四方应种植树木,以成四神具足之地。经云:有水由屋舍向东流为青龙。若无水流则可植柳九棵,以青龙。西有大道为白虎,若无,则可代之以七棵楸树。南有池为朱雀。若无,则可代之以九棵桂树。北有丘岳为玄武。若无丘岳,则可植桧三棵,以代玄武。如此,四神具备,居此可保官位福禄,无病长寿。”[8]众所周知,日本造园艺术是从中国传去的,中日园林艺术存在着渊源关系。《作庭记》中所反映的日本平安时代(相当于中国的晚唐、两宋时期)的造园思想和手法,也可以说反映了唐宋时期中国园林艺术的一些重要内容。风水术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东西,若不曾对中国园林产生过重要影响,则很难理解风水思想会对日本园林产生如此之影响。

四、园林组景

中国传统园林的组景,因地制宜,随形就势,构思高超,极富变化。主要表现手法有借景、对景、点景、补景等,这些手法均与风水理论有着很深的关连。

1.借景:借景是中国传统园林最常见的表现手法。“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是《园冶》中着重提出的艺术手原则。从《园冶》中对借景手法的记述,可以看出是受风水思想的影响。如在卷十“借景”中说:“构园无格,借景有因。……林皋延竚,相缘竹树萧森,城市喧卑,必择居邻闲逸。高原极望,远岫环屏,堂开淑气侵入,门引春流到泽。”[9]可见,这种园林空间与风水地空间结构是一致的。卷一“园说”中有“萧寺可以卜邻,梵音到耳;远峰偏宜借景,秀色堪餐。紫气青霞,鹤声送来枕上。”[10]等记载可与风水思想相印证,风水和造园理论中均把有“紫气”、“青霞”的地方,看作是最有生气的祥瑞之气地。皇家园林颐和园无论是前山还是东堤,或是泛舟昆明湖上,均能看见西山、玉泉山的景致,就是借景西山。无锡名园寄畅园就是近借锡山、惠山的景致,是园林借景手法的典型。借景作为“林园之最要者也”的艺术手法还演变出许多形式,主要有远借、近借、邻借、实借、虚借、镜借以及应时而借,无一不同风水理论有关联。

2.对景:对景一般是通过营建园林建筑来实现的。宋朱长文《吴郡图经记?南园》中有:“亭宇台榭,值景而造”的论述,“值景”是面对风景,就是对景。清代李渔《闲情偶记》中论园林窗户时说:“开窗莫妙于借景。”讲的也是对景,主要利用门窗对景。这种对景的表现手法也是从风水理论中变化而来的。风水理论中的“朝山”、“案山”就是园林中的对景,案山就是四神中的“朱雀”,位置在前,与主山相对,又称“宾山”;离得太近又不太高的山称“案山”或“座山”;离得远且高的山则称“朝山”或“望山”,前者相当于园林中的近对,后者相当于园林中的远对。北宋着名文学家欧阳修在扬州瘦西湖畔蜀岗筑建平山堂,“坐堂中,望隔江诸山,如似都与山平列”,这正是对景的佳例。从风水理论的角度进行诠释,平山堂所对的镇江三山就是“朝山”。井邑之宅的庭院园林也能分清风水中案山、朝山的对景,如《阳宅会心集》

中说:“一层街衢一层水,一层墙屋一层砂,门前街道是明堂,对面屋宇为案山。”可见园林中利用窗格洞门对景正是其理论的变异。

3.点景:点景是造园者用较少的笔墨,略施小筑,可使园林注入灵气,顿时移情生辉,成为有机的空间图景。这种手法也是从风水理论中变化而来的。北京颐和园昆明湖约2500亩,浩渺广阔,造园家在园林结构布局时借用风水理论的“点穴”手法,在湖中疏密合宜点缀龙皇庙岛(南湖岛)、藻鉴堂、治镜阁以及凤凰墩等小岛,达到了景观上的和谐。

4.补景:补景也是中国传统园林的组景手法之一,在平地或无山的地方造园所进行的人工堆山掇石、挖池引水等方法就是补景。它是从风水理论中的“补风水”、“培风脉”变化而来的。如山欠高以塔或亭增之,砂不秀育林美之,冈阜不圆正加土培之,水无聚疏导浚之,宅后植风水林,宅前凿畔池都属于补景一类。这种补景手法既增加了园林的生机,又丰富了景观的空间层次。

五、水口园林

水口是指某个风水地中水流之去处,“水口者,一方众水所总出处也。”[11]中国人在“天地为庐”的思想支配下,将某些经过良好围合的露天空间与人工环境融为一体,水口被视为村落的门户与灵魂。水口一般处在两山夹峙狭窄处,随着山势的蜿蜒以及茂密树木和众多建筑的遮掩,形成了一个狭小的入口,容一条小路及溪水弯曲而过。在讲究聚族而居的古代徽州人特别重视水口地带景观的建构,在村落的出入口即“水口”地带建造园林,以作为村人聚玩憩闲之地,有人称之为“水口园林”[12]这种园林的形式与通常园林所不同的主要是以变化丰富的水口地带的自然山水为基础,因地制宜,巧于因借,适当构景,形成了“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特征,使山水、田野、村舍有机融于一体,“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徽州《仁里明经胡氏支谱》记考川仁里的水口园林是:“水口两山对峙,涧水匝村境,……筑堤数十步,栽植卉木,屈曲束水如之字以去。堤起处出入孔道两旁为石板桥度人行,一亭居中翼然,……有阁高倍之,……榜其楣曰:文昌阁。”表明仁里水口结构完全符合风水理论的“水口”结构,景观的布局则完全是园林式的。再如徽州岩寺水口园林是当地颇有名气的凤山灵境,这里有七层明塔一座,可登塔俯览全镇,远望黄山天都、莲花二峰。塔下筑有凤山台,台上建有三元阁,供村人休息观景。其间遍植水竹,一片翠绿。又有枫树成林,深秋之季,红绿相映,景致无上。跨溪水有余公桥与北岸相连,有一寺名“芥庵”。傍水又小亭一座,坐亭中,观宝塔,则塔影桥虹,构成一幅完美的图画。可惜的是今已被破坏得面目全非。徽州地区像这样的水口园林比比皆是,歙县的檀干园、黟县的西递、宏村等就是集水口和村镇于一体的园林。清康熙年间的徽州人方西畴《新安竹枝词》对徽州水口园林景观作过生动的描述:“故家乔木识楠,水口浓郁写蔚蓝,更着红亭供眺听,行人错认百花潭。”[13]可见,徽州水口园林正是中国传统园林中风景构筑与风水理论有机结合的最好体现。

注释:

[1]陈植等注:《中国历代名园记选注》第57页,安徽科技出版社1983年版。

[2]陈植:《园冶注释》第56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

[3]陈植:《园冶注释》第62—64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

[4]、[5]、[6]王其亨主编:《风水理论研究》第7页,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7]吴良镛等:《基于儒家美学思想的环境设计》,载《中国园林》1999年第6期。

[8]刘托:《两宋私家园林的景物特征》,载《建筑史论文集》第十集,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9]陈植:《园冶注释》第234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

[10]陈植:《园冶注释》第51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

[11]缪希雍:《葬经翼》,《古今图书集成》卷670,中华书局1934年影印。

[12]、[13]程极悦:《徽商和水口园林》,载《建筑学报》1987年第10期。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3《苏州园林》练习鄂教版

苏州园林 01 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号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C) A.对称.(chèng)丘壑.(hè)轩榭.(xiè) B.镂.空(lóu)斟酌.(zhuó)玲珑.(lónɡ) C.池沼.(zhǎo)避.免(bì)藤.萝(ténɡ) D.依傍.(bàng)嶙峋.(xún)琢.磨(zhuō) (解析:A项“称”应读“chèn”;B项“镂”应读“lòu”;D项“琢”应读“zhuó”。)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C) A.高树与低树俯抑生姿。/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摘自课文内容) B.顶盛王朝,就该海纳百川。/越地长歌不散,我翘首以盼,重逢。(摘自综艺节目) C.意境悠闲,意味不凡。/香港名师主灶,正宗潮州风味!(摘自餐饮广告) D.做伟大时代的记录者。/寻找创造力的渊头活水。(摘自新闻标题) (解析:A.“抑”应写作“仰”;B.“顶”应写作“鼎”;D.“渊”应写作“源”。) 3.对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我们要因地制宜 ....地发展适合本地特色的产业,不能盲目发展。(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或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做某件事情或处理一些事。) B.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有高有矮,形成各种美好的姿态。) C.阿尔卑斯有的是重峦叠嶂 ....,怎么看也不会穷。(连绵的山。山峰一个接着一个,连绵不断。) D.李灵同学自出心裁 ....设计制作的“救护衣”,在救助伤员时发挥了较大作用,受到医护人员的赞赏,展现了中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己用心裁剪。) (解析:D项“自出心裁”指出于自己心意的创造和裁断。) 4.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B) A.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B.风来了,荷叶为什么就不能迎风招展?谁规定了它的下场非得是宁折不弯?风让它欢

中国古代建筑特点和分类

分数: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签名: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古建筑课程作业》 题目:《中国古代建筑特点和分类》 年级: 2010级 专业: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姓名:刘朝 学号: 1137 时间: 2012年6月10日

中国古代建筑特点和分类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的劳动人民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的中国古代建筑文明。中国古代建筑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体系最完整的建筑体系。从单体建筑到院落组合、城市规划、园林布置等在世界建筑史中都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古代建筑完美的体现了的“天人合一”的建筑思想。 世界建筑因其文化背景的不同,由六大独立体系即古代中国建筑、古代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爱琴海建筑和古代美洲建筑共同构成。其中有些建筑类型或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成就和影响也就相对有限,其中只有古代中国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和古代印度建筑作为世界三大古代建筑体系延续至今,其中中国建筑延续时代最长,影响范围最广,成就最为辉煌。 中国古代建筑十分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学性格的追求,在其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七大特点: 1、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 在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过程中,木材始终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由此创造出独特的木结构形式,以此为骨架,既达到实际功能要求,又创造出优美的建筑形体以及相应建筑风格。 2、保持构架制原则 以立柱和纵横梁枋组合成各种形式的梁架,使建筑物上部荷载经由梁架、立柱传递至基础。墙壁只起围护、分隔的作用、不承受荷载,即“墙倒屋不塌”。在构筑梁架的过程中,部件之间通过卯榫结构相互连接,不使用钉子等辅助用具。 3、创造斗拱结构形式 创造斗栱结构形式。用纵横相叠的短木和斗形方木相叠而成的向外挑悬的斗栱,这是中国古代木结构构造的巧妙形式。 4、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 中国古代的宫殿、寺庙、住宅等,往往是由若干单体建筑结合配置成组群。无论单体建筑规模大小,其外观轮廓均由阶基、屋身、屋顶3部分组成:下面是由砖石砌筑的阶基,承托着整座房屋;立在阶基上的是屋身,由木制柱额作骨架,其间安装门窗隔扇;上面是用木

风水理论在中国古代城市中的运用

风水理论在中国古代城市中的运用 院(系) 专业(班级) 姓名 2014年10月8日

风水理论在中国古代城市中的运用 摘要: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无处不受到风水理论的影响。本文阐述了风水理论,概述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并举例论述风水理论在中国古代城市中的运用。 关键词:中国古代城市;风水;城市建设;城市选址 正文: 一、风水理论阐述 一说起风水,很多人都会认为这是迷信。其实不然,风水一词最早出于伏羲时代,太昊伏羲根据自己研创的简易图,推理出地球有过一段是风与水的时期。《简易经》里记载:“研地说:一雾水,二风水,三山水,四丘水,五泽水,六地水,七少水,八缺水,九无水。”这里所指的风水应是风水的原义。可见风水理论实际上就是地理学、地质学、星象学、气象学、景观学、建筑学、生态学以及人体生命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综合一体的一门自然科学。 二、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概述 中国古城市的形态变化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城市出生期,相当于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城市中各种要素分布还处于散漫而无序的状态,中间并有大片空白地段相隔。 第二阶段是里坊制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新的城市管理和布置模式产生:全城分割为诺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统治者们的宫殿、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 第三阶段是里坊制极盛期,相当于三国至唐。城市格局平面呈长方形,宫殿位于城北居中,全城作棋盘式分割,居民与市场纳入这些棋盘中,组成“里”。 第四阶段是开放式街市期,即宋代以后的城市模式。开放式的城市布局取代了里坊制。 通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在选址、防御、规划、绿化、防洪、排水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三、风水在中国古代的发展 根据己有的考古发掘资料的历史研究成果,可以初步推断出我国古代的风水学是从商周时代(公元前16世纪至前7世纪)的占卜发展起来的。说风水学渊源于古代占卜,其理由为以下3方面: (1)商周的占卜己有相土勘察自然地理环境的内容,例如《史记》、《尚书》记载周代建洛邑,进行了占卜。(2)至少到了西汉,占卜已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称之为“术数”,“术数”之中包括风水分支学科;《史记日者列传》说,汉武帝时已有“术数”堪舆家。(3)风水学的理论基础——阴阳五行学说,是建立在周易八卦基础之上的。 风水的发展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商代,风水学处在朦胧状态。 (2)西周,原始风水学萌芽。 (3)东周、秋风水学呈多样化发展。 (4)秦汉,风水学大量吸收天文观测和天体探索成果,同时受天人感应哲理影响,迷信成分大大增加。 (5)三国、晋、南北朝,风水学渗进环境形胜观念,宗教意识进一步强化。 (6)隋、唐、宋、元风水学开始向民间广泛发展。 (7)明、清风水学不断完善、深化、成熟,迷信成分大增。

苏州园林中的风水理念

苏州园林---风水理念的完美典范 享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美誉的苏州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的长江三角洲平原,东靠上海,南界浙江,西濒太湖,北临长江。现辖4区(平江、沧浪、金阊、郊区)6市(常熟、张家港、昆山、吴江、太仓和吴县市),面积8488平方公里,城区为66万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571万。 公元前514年,吴大夫伍子胥为吴王建造阖闾大城(今苏州),主持城市的选址于规划布局,他想出“相土尝水、法天象地”的原则。用“其尊卑以天地为法象,其交媾阴阳相配合”的思想进行实地调查,观察土壤的形状与肥沃程度,考究河泉水源与流域分合,由此选定城址。将城的结构、位置座向与天象相呼应配合,“阴阳调合、四序顺理、两阳以时、寒暑应气”,设“陆门八,以象天之八风;水门八,以法地之八卦”。“八风”就是八方之风,随季节不同而风向差异。将四周城墙开设八座陆门,以象天之八风,八座水门,以法地之八卦。东面为娄、匠二门,西为阊、胥二门,南为盘、蛇二门,北为齐、平二门。《史记?律书》中说:“闾,阖风居西方。”向西建此二门以象天门,引入阊风以通天上。吴欲并越,在越国正处于十二生肖的方位蛇上,所以将东南门命名为蛇门。吴的主位正处于龙位,其方向在辰,以龙克蛇吴必胜越,龙以盘为稳,西南因名盘门。北面的“齐”二门也有扫平齐国的意思。楚在西北,也将闾门名为破楚门。因此,新建都城的目的意欲振兴自强, 以称霸中原,其主题思想是非常明确的。(见八门位置图) 其城市选址布局,深得天时地利,用“法天象地、尝水相土”的办法,使城址与城市环境优越、位置良好,真是一块风水宝地,几千年来一直相沿不变。到宋代,这里叫做平江城,留下了著名的石刻古地图。城内城外互相沟通的河道水网,通达太湖,形成举世闻名的城内运河体系。河网与街道相交,又形成众多的桥梁,直到清代还留下310多座城内古桥。苏州城也成为一个非常有特色的“东方威尼斯”。此城“智者创于前,能者踵于后”,为中国古都文化,留下了极为宝贵的遗产。 至今,古城遗址至今依稀可寻。城内府衙、兵营、库房、作坊、市场、民居、和娱乐地布置井然。古城面积约为14平方公里,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整体呈长方形双棋盘式。街道两旁绿树成荫,景色宜人。隋开皇九年,始名苏州。 由于最早有了风水理念创立了城市,给城市注入了灵魂,在后期的各个时代的城市发展过程中,也都沿袭了风水选址定位、营造风水格局的理念,在此基础上,附加了人文思想,让整个城市的文化底蕴更加深厚,典型代表就是各个时期的“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是风水理念与亲和大自然的原始情节相融合的完美典范! 各个时期遗留下来的苏州园林基本都是宅园,面积虽然不大,但浓缩了风水理念与寻求自然之道的思想,建筑山水掩映于草木葱茏之间,植物的色、香、姿、声等,组成独立的景观:槐阴当庭、插柳沿堤、栽梅绕屋、结茅竹里、曲径通幽,这样配置都是即符合自然之美的规律,更达到趋吉化煞的目的(见图A=1、2、3)。

中国古代园林的特点

中国古代园林的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摹仿,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国园林热”。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 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 的方形或圆形浅穴式房屋发展到现在,已有 六、七千年的历史。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蜿 蜒万里的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建于 隋代的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学的前列;现存的高达67.1米的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是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北京明、清两代的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建筑群。于中国的古典园林,它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它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这一系列现存的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象一部部石刻的史书,让我们重温着祖国的历史文化,激发起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同时它也是一种可供人观赏的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也是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而要鉴赏建筑艺术,除了需要理解建筑艺术的主要特征外,还要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些重要特点,然后再通过比较典型的实例,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 中国古代园林的特点有以下几种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引人入胜,就是因为采用“咫尺山林,多方胜景”手法造园。园林不在大小,都强调小中见大、大中有小。大观园属大园林,然而在观览中,又不断出现幽趣小景。像颐和园万寿山上出现谐趣园一样,那就是寓动观中以静观所在,游人在此可以得到调剂休息,不能老是走着看景,也要驻足领略静观的妙趣。园林离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分类

个人愚见不外乎园林中的那几种造园要素,山石、园林建筑小品,水体,植物等等那些在学校已经让老师给耳朵磨出茧子的东西,且因势利导地将其组织在一起而创造出的一些景致,也可说是一种排列组合。这些要素可以说是缺一不可,尤其是植物。园林、园林,贵在其中有一个林字,这也是中国古典园林决不可缺少的、也是绝不能忽视的一部分(不管是北方的皇家园林还是南方的私家园林),现在的中国园林人要想在世界园林界站稳脚跟,就必须要学好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中国古典山水园林与西方古典园林是不的两个体系,不同就不同在对园林的诠释上,一个是天人合一,一个是人定胜天,这也就造就出西方园林中的大的绿地模纹和类似凡尔赛宫的被剪成圆柱体的树木排成的树阵的出现,而中国的园林中出现大块的模仿山势的假山,曲折的小路,以及四季多变且模仿自然植物群落中的林冠线和林缘线的植物造景手法。中国古典园林的植物造景手法是西方园林所不能匹敌的,不光是造景本身,其中所蕴含的寓意也会让人有一番回味。像南方私家园林中最常见的竹与石的搭配,白墙上攀爬的枯藤等等,无一不让人觉得很有嚼头,还有让人们津津乐道的梅兰竹菊四君子的恭谦,松柏的傲骨,牡丹的富贵等等,植物在这里被古人们赋予了人性化的品质,是中式园林中的又一层含义,这是西方园林所欠缺的。 在九十年带初的中国园林建设中,我们看到了不少运用西方现代园林中有关平面构成技法所造就的一大批广场,游园,其中一广场为最。出现了中国园林所没见过的树阵,大草坪、大模纹、大面积广场铺装(据说还有能和天安门广场面积差不多的)等新的造景手法,并风靡一时,全国上下一盘棋,全开始纷纷效仿。中国古典山水园林的技法却没了踪影,荡然无存。 好在这几年,中国的园林人终于有所醒悟,这还得亏是日本现代园林给我们提的醒。日本古典园林完全是受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但它不是单纯的抄作业,要不日本的现代园林很可能也是大广场,大草坪了。他兼收了中国园林中的造景意境,加入了西式园林中的平面构成手法,糅合在一起造就了日本现代园林景观 ,摒弃了中国私家园林的小家子气,加入了西方园林中的恢宏大气(但不是傻、大、粗),很适合现代城市的口味,不显得十分突兀。 中国古典艺术讲究的是神、势、气,中国艺术历来主张"师法造化","观象于天,观法 于地",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②,古代中国先哲们的时空观是互补共生的,并不像西方近代哲学和科学将时间与空间割裂开;这种古代中国的艺术哲学是一种朴素的整体美学观。其艺术创造追求于象形、图解,追求"术而不作,慎终追远" ②。因此特别强调精神,强调人的主动性,强调主体的思、品、悟;人的审美感知的形成就个体来说,有其生活经历、教育熏陶及文化传统的原由③。 我们都知道研究中国古典艺术必然牵涉到"意境"一词,"意境"一说最早可追溯至佛经。佛家认为"能知是智,所知是境,知来冥境,得玄即真"④。按字面来理解"意"即意象,属于主观范畴,"境"即景物,属于客观范畴,也谓哲学中常提到的"能指"与"所指"。但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却认为:"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也,故能写真感情、真景物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④。然而,"意境"作为一个更加具体的美学概念,不能被简单的看作是意与境的叠加,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心理学和哲学意味,它的包容特征使其成为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范畴。

浅谈中国“风水”理论中关于选址的说法

浅谈中国“风水”理论中关于选址的说法 中国的“风水”理论是我国古代先民通过长期的实践积累,在探索建筑住宅选址和自然环境互相协调方面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建筑艺术,虽然由于一定的历史原因,“风水”常常会与迷信联系到一起,但这不能否认其在生态环境学方面所具有的科学和现实意义。它灵活地运用于我国古代建筑中,同时在现代的建筑的许多地方也处处体现着它的独特价值。 1.“风水”对于村落选址的影响 根据“风水”理论,村落的选址应满足山水交汇,负阴抱阳,阴阳相济。最佳村落基地选址的背面要求有座山,“来龙”,“玄武”,北面有连绵的高山,左右是“青龙”和“白虎”环抱围护;前有“朱雀”,池塘或者河流,水溪流淌而过,水前是远山近丘的“朝山”为对景,从而在最佳宅址的基础上,不断向四周扩展开来, 以至最后形成最佳城市的布局和选址要求。 应该说这种村落的选址,有着许多方面的考虑。 首先,这种模式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在早期 的村落选址上,人们往往考虑到防御性的要求,通过 山水的自然阻隔,形成了一道道天然屏障,增强了村 落的安全性,可以使居住者免受外界纷争的影响,如 金华诸葛八卦村的选址,村中建筑格局按“八阵图” 样式布列,由外围的八座小山组成天然的“外八卦”, 包围住由内部村落所形成的“内八卦”。诸葛八卦村一 带地形如锅底,中间低平,四周渐高。这一布局就曾 在历史上多次帮助村落成功躲避过数次天灾人祸。 其次,这一选址可以较好的适应我国的气候和地 形特点。我国夏季盛行东南风,因此南面开阔可以得 到充足的水汽和光照,而冬天南下的西北风可以被山峦所阻挡,使得村落能够因此减少受到的寒潮的影响。而靠近水源不仅可以获得方便的水运交通和生活,灌溉用水,还可以用于水中养殖,为人们提供丰富的农产品,满足人们的出行和日常所需失食物。此外山水的环绕,水汽的蒸腾等使村落周围外形成一个小气候,使居住在这之中的人能够更好的适应大自然的变化。 2.“风水”对于住宅选址的影响 在古人看来,风水直接影响家族的兴旺和发达,因而往往在建房之前先考虑“风水”问题。按照“风水”理论,居室基址的选择应讲究“山水聚合,藏风得水”。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因此,负阴抱阳,背山面水,这是建筑选址的最基本的原则和基本格局。 所谓负阴抱阳,即基址后为主山“来龙山”,左右有次峰,山上要保持茂密植被,门前要有池塘,称为“朱雀”,水的对面还要有一个对景山“案山”,轴线方向最好是坐北朝南,

苏州园林与生存智慧_曹林娣

2004年5月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May.2004 第3期Academic Journal of Suzhou Universi 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No.3 收稿日期:2004-04-06 作者简介:曹林娣(1944) ),女,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苏州园林与生存智慧 曹林娣 (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021) 摘 要:本文分析了苏州园林的景观特点以及蕴涵其中的生存智慧。指出了苏州园林优美的生态环境、精雅 的人文环境与/心斋0、/坐忘0的超功利人生境界相结合,构成了人类/诗意地栖居0的最优雅的文明实体。 关键词:苏州园林;景观模式;生存智慧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03(2004)03-0078-07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5中国问题6中说:/中国人摸索出的生活方式已沿袭数千年,若能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若不借鉴一向被我们轻视的东方智慧,我们的文明就没有指望了。0西方学者海德格尔强调,发掘人的生存智慧,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纠正人在天地间被错置了的位置,主张在完善天人关系的同时也完善人类自身。他认为,重整破碎的自然和重建衰败的人文精神二者是一致的,并把希望寄托在文艺上,认定这种最高的境界是人在自然大地上/诗意地栖居0。如果说海德格尔/诗意地栖居0还只是理想,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苏州园林却是/诗意地栖居0的文明实体,是人类环境创作的典范。 苏州古典园林多/日涉成趣0的宅园,虽然每一园林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苏州宋元明清园林的景观具有一定的模式,俞孔坚曾总结出中华民族理想的景观模式有蓬莱、昆仑和壶天等仙道境域的幻想模式、风水佳穴模式和须弥山佛国理想模式等[1](P 76)。苏州园林既注意了对风水佳穴的选择、仙境灵域和闭合式壶天模式的模仿,还特别重视净化、诗化的艺术养生,创造出/美好的、诗一般的0梦幻境界,体现了中华农耕民族最高最优雅的生存智慧,也即罗素所说的/东方智慧0。 当今之际,/恃人力0对大自然进行掠夺性开发,自然界已经和正在通过对生态破坏的严厉惩罚,又一次向人类理性启示了空前深刻的生存智慧。我们再次将目光投向苏州园林的景观模式,揭示其蕴涵的生存智慧,是颇有现实意义的。 一、风水佳穴与生态科学 苏州园林主要为宅园,传统文化十分注重宅园/风水0,苏州园林在选址和布局上自然要寻找/风水佳穴0。 中国风水是地景崇拜的体现,讲求人和宇宙的协调,用得较多的就是阴阳八卦和五行、四象之说,反映了中华古人对地质地理、生态、景观、建筑等的综合观念,这是一种/天人合一0的地理观,被西方科学家称为/东方文化生态0。 风水说源于中华先民早期对环境的自然反映。古人对环境的吉凶意识,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的生态经验积累,中国原始人选择的适合自己居住的满意生态环境,是中国人理想环境的基本原型。/以相民宅0的目的是/阜人民,以蕃鸟兽,以毓草木,以任土事0[2]。

中国古典园林的主要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的主要特点 旧时官僚地主建造园林常用园的“豪华”来相互夸耀,园中山石的奇特,花木的名贵,亭阁装修和家具的精美,都成为沽名钓誉的手段。此外,为标榜清高,附会风雅,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书法、绘画、诗文等也成为园中不可缺少的装饰品。豫园不仅有大假山、玉玲珑作镇园之宝,而且还集多种艺术于一体,屋顶的泥塑、墙上的砖雕、家具门窗的木雕等工艺水平都相当高,随处可见,匾额和对联也无处不有,它们既点染了意境,又加深了园林的意趣和韵味,更为园景增添了光彩。 苏州“沧浪亭”石柱上有一集句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其上联是集欧阳修《沧浪亭》诗:“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中的上句;其下联是集苏舜钦《过苏州》诗:“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中的后句。这一集句联配得天衣无缝,既突出了欧苏两人的友谊,又将园林风景同历史上的诗人文豪直接联系起来,实是难得的佳联。 江南园林往往面积比较小,为了在有限面积内使风景丰富多彩,并富有变化,往往通过各种手法达到小中见大的目的。上海豫园也是如此,为了追求小中见大,通过对比、分割景区的方法以及借景、对景等手法,使园景丰富多彩,变化无穷,具有无限空间之感。豫园分为7个景区,每个景区不但大小不一,而且各区都有其主题,都有其个性,如:仰山堂——城市山林,倒影翩翩; 万花楼——繁花似锦,古木参天; 点春堂——水中戏台,空中楼阁; 会景楼——曲栏围池,白石浴水; 玉华堂——江南名石,风华无比。豫园中最有名的小中见大的杰作就是鱼乐榭前隔水花墙下的流水,经过其一隔一弯,使人感到其水流源远流长。借景也是达到小中见大的一个手段,园中的大假山,借来黄浦江之景,大大扩大了视域和景深,另外快楼、会景楼、得月楼等同样都是借景的杰作。 还有苏州网师园的“月到风来享”,亭居水涯之上,突出其中,亭前水波清澈,涟漪荡漾,似有汪洋之感。分析其产生汪洋之感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它聚而又断,岸处做了数十个小小的水湾头,有两处还设有小桥;其二是它的池岸叠石,似有太湖之岸的意境。 我国古典园林十分强调意境,品评一个园林好坏与否,首先就要看这个园林意境的表达。那么什么是意境?简单明确地说:境指客观的景物,意指主观对景物的情感寄托,所以意境的基本特征是:以物质来表现精神,也即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正像写诗作文一样,在设计园林时,首先思考的就是意境问题,这就是说“意在笔先”。关于意境一般有如下几种表现形式: (l)表达自己的生活理想 如苏州留园东部有著名的“留园三峰”,据谙熟内情的老人言,冠云楼前的冠云、峋云、瑞云三座湖石,其名取的是园主盛宣怀三个女儿的名字,盛宣怀所以要不遗余力地罗置这三块奇石,其原因之一是盛与三个女儿有着深厚的父女之情,为了能和女儿们朝夕相依,见石如见人,所以列石于楼前。据传后因三女瑞云早亡,盛宣怀就令人凿去瑞云峰顶部的湖石,以示哀悼。 (2)表达某种诗情画意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中国风水大师金鼎贵品园林之城苏州风水

古今苏州风水论 引子:城市是人类利用地理环境的集中地区。从外观上看,城市是高大建筑集中,街道集中的建筑文化景观,是运转不息的经济文化空间。城市较周围农村集中了较多的学校。艺术、文化机构和人才,集中了较多的生产设施与生活设施;聚集着较多的公用设施,其中包括供排水、供电、供能、交通、消防、移动电信邮传,教育、治安警卫、商业网点、文化娱乐等公共设施。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城市作为政治、经济和人民生活的中心,其所产生的文明也成为中华文明宝库中的重要组成。 洛阳,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曾经的天下第一神都,从夏朝开始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在此定都,有105位帝王在洛阳指点江山。是我国建都时间最早,时间最长的城市之一。而时过境迁,建国后的洛阳逐渐淡出一线城市圈,似乎人们对洛阳的记忆只剩下历史书上的那一篇篇辉煌。 开封,东京汴梁城,有“十朝古都”、“七朝都会”之称。随着女真铁骑南下,一切繁华不在,七大古都和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现在国人所知的,只剩下开封府的包青天、灌汤包、开封铁塔,还有就是绝冠天下的《清明上河图》 西安,古称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国四大古都之首,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然而现在西安不仅GDP总量在全国40名开外,人均GDP和人均收入水平也被后起的乌鲁木齐超过,同时在西部地区西安也与重庆、成都的差距越拉越大 南京、徐州、武汉等城市也逐渐失去了往日璀璨的光辉。 有座城市,有着五六千年的农耕土壤,三千年的吴文化根基,两千五百年的春秋故都,一千五百年的佛道教文化熏陶,一千年的唐代城市格局和八百年前宋代街坊风貌以及明清五百多年的盛世文明,给这座城市留下了十三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十七处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一百七十八处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二百五十处控制保护建筑群落,阊门、山塘、平江、拙政园、怡园五个历史街区,观前、十全街、枫桥三个历史风貌地区,三十余个旧街巷历史地段,七十座古桥梁,二十二处古驳岸,六百三十九口古井,二十二座古牌坊。这便是苏州古城。 如今的苏州是江苏省的经济中心和对外贸易中心,也是全省重要的金融、文化、艺术、教育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城市和长江三角洲经

从颐和园看中国古典园林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特色 ——颐和园 园林是在一定空间,由山、水、动植物和建筑物等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综合自然整体。因此园林是一种空间艺术,是自然美与古典美高度的统一。中国的园林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园林的建造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让中国的园林建筑别具一格,充满诗情画意。颐和园,集历代皇家园林之大成,荟萃南北私家园林之精华,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它博采各地造园手法,既有北方山川的雄浑宏阔,又有江南水乡的清丽婉约,并蓄帝王宫室的富丽堂皇和民间宅居的精巧别致,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古典园林。 下面我们就透过颐和园来看中国古典园林特点。 1、效法自然的布局颐和园中布置的许多风景点,处处景色都不相同。这些风影点,用楼、台、亭、阁、斋、堂、轩、馆以及曲槛回廊等建筑物和假山花木等分别不同的地位组合而成,类似自然的布局。中国古典园林是风景式园林的典型,是人们在一定空间内,经过精心设计,运用各种造园手法将山、水、植物、建筑等加以构配而组合成源于自然有高于自然的有机整体,将人工美和自然美巧妙地相结合,从而做到虽由人作,宛若天成。这种“师法自然”的造园艺术,体现了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使中国园林属于

写情的自然山水型。 2、诗情画意的构思中国园林讲究“三境”即生境、画境和意境。生境就是自然美,园林的叠山理水,要达到虽由人作,宛若天成的境界,模山范水,取局部之景而非缩小。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相通,全园生动。所谓画境就是艺术美。我国自唐宋以来,诗情画意就是园林设计思想的主流,明清时代尤甚。园林将封闭和空间相结合,使山、池、房屋、假山的设置排布,有开有合,互相穿插,以增加各景区的联系和风景的层次,达到移步换景的效果,给人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印象。意境即理想美它是指园林主人通过园林所表达出的某种意思或理想。这种意境往往以构景、命名、楹联、题额和花木等来表达。 3、园中有园的手法“园中有园”,是颐和园设计布置园里风景时继承传统、利用自然地形的很好例子。在颐和园万寿山东麓,原来就有一处地势较低、聚水成池的地方。造园工匠就利用了这一地形,布置了一处自成格局的小园“谐趣园”。当人们从万寿山东麓的密集宫殿区或是从后山的弯曲山路来到这里的时候,进入园门,好像又来到一处新的园林中,建筑气氛、风景面貌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这种“园中有园”的设计布局增加了园林的变化,丰富了园林的内容。这手法也是我国古典园林一突出的特点。 4、建筑为主的组景由颐和园可发现,虽然古代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古代建筑

如果您喜欢这份文档,欢迎下载!祝成绩进步,学习愉快!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中国古典园林 、单项选择题 1、(B)时期起,中国园林的组成要素都已具备 A ?商周 B .春秋战国 C ?秦汉 D ?唐宋 2、中国现代保存下来的园林大多属于( D)时代 A ?秦汉 B ?唐宋 C ?元朝 D ?明清 3、下列园林属于私家园林的是( A) A ?拙政园 B ?北海公园 C .南京中山陵 D ?颐和园 4、象征人品清逸,气节高尚的是( C) A ?莲花 B ?兰花 C ?竹子 D ?紫薇 5、(A)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是我国最大木雕佛像 A ?普宁寺 B ?普远寺 乐寺 D ?天津阁 6、留园东部以景色为(A )主 A ?建筑院落 B ?山水枫林 C ?田园 7、我国皇家园林中最完整,最典型的是( D) A ?北海 B ?避暑山庄 C ?郭庄 D ?颐和园 8、我省的(D)规模大,保存好,为中国十大名园之一。 A ?汪庄 B ?莲花庄 C ?沈园

D ?绮园 9、江南奇石“冠云峰”在( B ) A .苏州拙政园 B?苏州留园 C .杭州竹素园 D ?上海豫园 10、下列景点,依次属于颐和园、沧浪亭、清晖园的是(B) A ?佛香阁、大戏楼、六角亭 B ?十七孔桥、香山楼、澄漪亭 C ?佛香阁、六角亭、香山楼 D ?十七孔桥、大戏楼、澄漪亭 11、中国古代营造园林,早在(B)时期就开创人为造山的先例 A ?商周 B ?秦汉 C ?魏晋 D ?唐宋 12、杭州西湖主要运用了(C)的理水手法 A ?掩 B .挡 C ?隔 D ?破 13、水榭要(C)面临水 A ? 1 B . 2 C.3 D.4 14、园林入口处常迎门扬以假山,该假山的构景作用是(B) A .透景 B .抑景 C .借景 D .障景 15、无锡寄畅园因园外惠山的景色而显得更加秀丽。产生这一效果的构景手法是(C) A .夹景 B .抑景 C .借景 D .障景 16、坐在苏州网师园的集虚斋内,透过月洞门可见园内的假山、花木等美景。该月洞门的构景作用是(D) A .夹景 B .透景 C .借景 D .框景 17、在上海大观园内,登大观园可观赏怡红院、潇湘馆,同样,登怡红院,潇湘馆也 可观赏大观楼,这种结构景手段称( A )

中国古代园林的分类-1-2-3-4

中国古代园林的分类 中国古代园林的分类,从不同角度看,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一般有两种分类法。 一、按占有者身份分类。 1、皇家园林。 皇家园林是专供帝王休憩享乐的园林。特点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其特点表现了帝王拥有的权威。现存著名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和园、北京的北海公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 2、私家园林。 私家园林是供皇家的宗室外戚、王公官吏、商富大贾等休闲的园林。特点是:规模较小,所以常用假山假水,建筑小巧玲珑,有淡雅肃静的色彩。其特点表现了主人悠游林下,寄情山水之情。现存的私家园林:北京的恭王府、苏州的拙政园、留园、沧浪亭、网师园,上海的豫园。 二、按园林所处地理位置分类。 北方类型。 1、北方园林地域范围较大,多为历朝的皇帝所建,富丽堂皇,严谨庄重,空间布局上采用严谨的轴线对称。 2、带有浓厚的政治和宗教色彩。 3、建筑用重檐,红柱黄瓦,雕梁画柱,显得纷繁华贵,壮观和瑰丽。建筑色彩浓重,以红黄为主色调,显得皇权的尊贵。 4、一池三山,多是真山真水的自然风貌,园林规模宏大。 代表元素:轴线对称。在建筑上用抬梁式、琉璃瓦、短出檐、厚墙身、红黄墙、三交六窗花等。植物上用松、柏、槐等。 江南类型。 1、多为士大夫和达官贵族所建,规模比较小,布局却精巧。 2、景观和建筑的布局不拘泥于对称的定式,灵活多样 3、蕴涵诗情画意的文人气息。 4、建筑色彩素雅,以黑白为主色调。 代表元素:植物以樟,竹,桂,柳,桃,海棠等。景观多采用亭榭廊槛,以桥坊石运用较多。与江南水乡特有的风情构成一致,融合为一体,明媚秀丽、淡雅朴素、曲折幽深。其代表大多集中于南京、上海、无锡、苏杭、扬州等地,尤以苏州为代表。 岭南类型。 1、为岭南一带的商贾所建,多是与住宅结合为一体的宅院形式,规模小。 2、建筑材料以青灰色的砖瓦为主,显得阴凉清淡。

中国风水家协会

- 中国风水家协会 中国风水家协会注册商标 中国风水家协会是经政府批准成立的合法专业性团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各民族风水家组成的专业性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风水家的桥梁和纽带,是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继承祖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中国风水家协会于2009年1月在北京成立,著名作家、导演、音乐家、书法家、风水家高占全首任主席,协会先后成立中国占全风水文化园、中国风水文化报、中国风水艺术学院等机构。多次承办全国性风水家、易学家大型高层研讨会议活动及风水文化节,协会组织专家开展风水家、易学家职称评审,风水考级活动及风水擂台大比武等。 中文名:中国风水家协会 成立时间:2009年1月 协会通联:(100038)北京100038—26信箱协会主席:高占全现有会员:6200人现有团体会员:50 协会简介 中国风水家协会是经政府批准成立的合法专业性团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各民族风水家组成的专业性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风水家的桥梁和纽带,是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继承祖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 中国风水家协会于2010年1月在北京成立,风水家高占全首任主席,协会先后成立中国占全风水文化园、中国风水文化报、中国风水艺术学院等机构。多次承办全国性风水家、周易家大型高层研讨会议及中国风水文化节活动,协会组织专家开展风水家、周易家职称评审,风水考级活动等。 协会地址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17号中兴家园A座 通联:(100038)北京100038—26信箱

职能部门及主要任务 组织联络部 组织联络风水家,推出新人新作并组织各类风水活动(风水节、研讨会)。 会员工作部 发展会员,维护会员权益,为广大会员服务。 对外联络部 组织联系与世界各国和港澳台地区风水团体,风水家开展互防、勘察、学术交流活动,负责国际风水家中国国家委员会有关工作及多种活动。 社会风水部 组织风水考级等各种社会风水活动。 办公室 负责协会的行政管理及后勤服务工作。 人事部 负责协会干部的调配及人事、工资管理。 风水勘察者保障中心 是维护风水勘察者权益的集体管理机构。 中国风协组织举办全国香山中原易学论坛大会 协会主要领导 1.李燕杰 2.高占全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论文

园林景观设计 :xxx 班级:xxx 学号:123456

中国古典园林的主题分析 摘要:我国古典园林一般以自然山水作为景观构图的主题,建筑只为观赏风景和点缀风景而设置。园林建筑是人工因素,它与自然因素之间似有对立的一面,但如果处理得当,也可统一起来,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增添情趣,增添生活气息。园林建筑只是整体环境中的一个协调、有机的组成部分,它的责任只能是突出自然的美,增添自然环境的美。这种自然美和人工美的高度统一,正是中国人在园林艺术上不断追求的境界。 关键词:古典园林山水对立统一 山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自古以来,人们在利用和改造山水的过程中,与山水结成各种对象性关系。在实践中,山水既为人们提供必需的生活资源,又是人们实践的主要对象,人们从自身的需求出发,把山水视作实用的对象、崇拜的对象、审美的对象,对山水加以欣赏、歌颂和赞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提高,人们乐于游山玩水,观赏名山大川绮丽风光中,对山水美的欣赏与人们的精神生活、道德观念联系起来,作为真、善、美的一种象征,以物喻人,移情寄性。使山水的

审美情趣进入以物“比德”和赏景“畅神”的境界。山水何以为美?春秋时代的孔子告诉我们“知者乐水,仁者乐水”,何也?“出云风以通天地之间,阴阳合和,雨露之泽,万物以成,百姓以食。”将山看成沟通天地,和合阴阳的重要事物及雨露源泉,是抚育万物,养育百姓的根本,具有与“仁者”无私品德相比美的特征,所以它是美的。而水,孔子认为它无私给予万物,“似德”:所到之处有生命成长,“似仁”:下流曲折而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董必平,“似正”;其万折必东,“似意”;所以,君子见大水必观赏,这就是说,水具有与“君子”或“知者”的德、仁、义、智、勇等品质相类似的特征,所以它是美的,令人愉悦的。 一、山水园林是传统审美观的积淀 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悠久,从奴隶社会末期到封建社会解体,在300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世界上独特的山水风景园林体系。 自然山水是美的载体,园林里只要有山有水,便有林壑之美,横生画意诗情。青山碧水足可令人们心旷神怡,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或借山水以寄意,或借山水以抒情。古往今来,无论是古代的“游圃”,后来的宫苑,还是民间私人宅园,凡属名园都是得山水性情。山衬水、水

中国古代园林的类型及设计特点——以苏州园林为例

兰台世界2012·8月上旬 时间都相对比较短,而且写在丝帛上的文字容易失色,遇水则更难以保存。另外,加之丝帛的昂贵,以丝帛作为载体的文献相对较少,保留下来的也不是很多。作为影响最大的载体——— 纸,虽然书写简易,保存也相对容易,但由于纸张本身所具有的酸性,直接影响了文献的保存寿命。近年发现,世界各图书馆的藏书都存在着纸质酸化的问题。中国古代的图书,即使只藏而不用,并且有相对良好的保管条件,也不能阻止纸的变质。 2.意外因素。意外因素主要包括火灾、水祸、遗失、盗窃等造成文献资料的毁损、丢失。罗继祖在其《书厄十例》中指出“水、火、兵燹、不肖子孙之挥霍、无知奴仆之盗窃”这几种意外,其中兵燹我们专列出了战争因素,因为它是中国图书遭厄的主要原因。在其他几种意外事件中,在历史上火灾造成的 后果相对比较严重。北宋真宗大中祥符时,宫中意外失火,火势蔓延至昭文馆、集贤院、史馆这崇文三馆,其中所藏之书多被焚毁,损失惨重。其后经恢复和补充,仁宗时期,藏书才有大幅增益。尤其是仁宗时期翰林学士张观、李淑、宋祁等人的文献整理和目录集总工作的开展,加之王尧臣、王洙、欧阳修等 人后期的努力,使秘阁藏书有了系统的管理,也有了可依循的崇文总目和新崇文总目。后崇文馆多次失火,书籍补缺全靠崇文总目。明初所修的《永乐大典》,共有正副两部,清代嘉庆二年清宫失火将正本烧毁,副本则毁于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水祸,如唐高祖李渊命宋遵贵将古籍由洛阳船载运往长安,途中遇黄河砥柱,书籍百分之八九十全被水漂没。至于遗失和盗窃,波及范围相对较小,以个体或家庭为单位的受体居多。 无论是文献自身的原因,还是一些意外突发事件的发生造成的书籍损毁,在整个书 厄史中占据的位置还不是太重要。 除以上政策、战争、文献本身和意外情况这些原因外,其实一些社会性的因素也在书籍的遭厄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比如文献保护技术。从先秦有了文献典籍开始,如何 保存书籍就成了各个时期都需要研究和尝试的一个问题,其实古代劳动人民在这方面还是积累了不少丰富的经验的。比如在墨的使用、防蠹纸的应用、辟蠹药的发明、藏书处的选址、书籍的装帧,还有书籍的管理等等方面,都有过进一步的尝试。但是,毕竟古代的技术还没有达到现代的水平,书籍被虫 蠹、因潮湿书籍损毁的例子很多。还有资金和人才的因素。从前文的阐述中我们发现书籍的搜集整理乃至科学归类,都需要有专门性的人才和足项的资金作为支撑,清代《四库全书》 的编纂就汇集了朝中一大批以纪昀为首的学士,朝廷也在资金上给予大力的支持。一旦这样的基础没有实现,书籍的基本保护将面临重大的问题。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图书遭厄的原因很多,但以政策性禁毁和战争战乱为主。其实中国的图书灾难主线呈现出了一种历史性的循环往复,即书籍随王朝的兴亡而盛衰变化。这种现象的发生是根源于封建社会的专制制度,封建王朝、贵族家族、名望家族的图书馆与他们的命运休戚相关,这一联系使图书的命运紧紧系在了这个王朝、这些家族的兴亡上。所以,根本性地解决图书免遭厄运的方法,就是要剥离二者的依赖性,使图书事业具有生命上的连续性。这一点经验对我们现代图书事业的发展有着十分宝贵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M].中华书局,1959.[2]长孙无忌,等.隋书·经籍志[M].商务印书馆,1955★作者单位:华北科技学院。 中国古代园林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已经由单一的作为建筑形式的存在演变为集绘画、 雕刻、山水、建筑以及诗文等各种艺术形式综合体的存在。中国古代园林这一融汇各种艺术形式的综合体,充分展现出中华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无论是在我国建筑史还是艺术史上,中国古代园林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时至今日, 古代园林仍能寻觅到其踪迹,有的已经变为断壁残垣,成为大众瞻仰凭吊的对象,例如惨遭英法联军洗劫并烧毁,曾被喻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有的避开了历史与战争的冲刷幸运地保存下来,成为当地著名的景点,供大众参观游览,苏州园林便是其典型代表。为了使大众能够更全面更清晰认识中国古代园林,在简述中国古代园林历史的基础之上,有必要对我国古代园林的类型及设计特点进行探析。 一、中国古代园林发展历史简述中国古代园林发展史大致可划分为萌芽期———转折期———繁荣期———衰落期[1]。 1.中国古代园林萌芽期。中国古代园林这一发展阶段时间段为春秋战国以及秦汉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由于采用的是分封制,各封建奴隶主在自己属地划定特定的区域,依托自然环境或种植刍秣、饲养马匹;或兴土木,围场狩猎,开展各种娱乐活动。这种在奴隶主属地被称之为囿的区域是中国最早园林的雏形。秦汉时期,出现了苑这一形式的建筑。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至汉代建宫设苑不下三百处。 苑已经具备了中国古代园林的一些重要特征,由囿到苑的转变昭示着中国古代园林的萌芽。 2.中国古代园林转折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在政治上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思想上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一方面,政治上的分裂致使中央集权被削弱,豪门士族势力迅速崛起。豪门士族为彰显身份地位,纷纷创设原本只属于中央政府的园林,致使民间私家园林数量增多。另一方面,思想上的百家争鸣,加之社会的动荡,使得佛教与道教流行,带动了寺观园林的兴盛。民间私家园林数量的增多,寺观园林的兴盛促成了中国古代园林从萌芽到繁荣的转折。 3.中国古代园林繁荣期。隋唐至清中期是中国古代园林最为繁荣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富足。从中央到地方,从官员到文人富商,纷纷自建园林。 隋唐至清中期的园林展现出的最大特色在于,将诗画等艺术形式融入到中国古代园林的 类型及设计特点 □卜荔娜 ———以苏州园林为例 档案博 览 Dang'an Bolan 53

中国古典园林类型、特色及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特色及特点 1、中国古典园林的四大类型: 1)、皇家园林皇家园林一般规模较大,在艺术风格上以庄重华丽为主,在规则中求得变化,在华丽中求得闲雅。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随着社会经济、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统治阶级的美学思想和审美艺术风格的改变,皇家园林从密集而庄严的宫殿建筑群的园林逐渐演变为自然的山水型园林风格。 2)、私家园林私家园林最早出现汉代,和皇家园林在内容上没有大的区别,后来由于文人参与造园,园林与文学、绘画关系密切,更加抒情写意,使私家园林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尤其江南私家园林。 3)、寺庙园林寺庙园林常选择在风景如画的自然景观较美的山水胜地,建筑能和自然环境巧妙结合,是贫苦百姓借朝拜进香可以进入的园林,具有公共园林的功能。由于许多寺庙园林将自然风景渗入了人文景观,逐渐发展为今天的风景名胜区。 4)、自然风景园林自然风景园林是人们把具有天然景观特点的地区,经过逐渐开发建设而形成的著名游览点。古代称为景并有赋予诗意的名称,一个风景园林往往有多个景,如杭州西湖十景,扬州瘦西湖二十四景,济南大名湖八景等。这些景往往在景观最好的地点,并在最好的观赏位置布置园林建筑。建筑的布置和设计以突出自然环境和景观特点为目的。 2、中国古典园林地方特色 1)、江南园林 江南园林在面积不大的范围内,凿池堆山、栽花树木,结合各式建筑布局经营,因势随形、匠心独运,创造出一种重含蓄、贵神韵的咫尺山林、小中见大的景观效果。 江南园林堆山多用太湖石和黄石,石量应用很大,掇制假山或峰石散置特置手法多样技艺高超。江南气候温和湿润,花木种类繁多,园林植物讲究造型和姿态、色彩、季相特征,多自然种植以落叶树为主,配合常绿构成四季景观。建筑以乡土建筑为创作源泉,个体玲珑轻盈、空间通透,多用白墙、灰瓦、青砖,建筑形式极其丰富多彩,工艺水平精致。园内各式各样空间:山水空间、建筑空间、庭园空间、天井等,空间富于变化适于静态和动态观景。 2)、北方园林 北方园林规划布局中轴线、对景线运用较多,园林赋予凝重、严谨的格调。北方石材少、有北太湖石、青石,手法如江南,但风格不同,北方水资源缺乏,水池面积不大,水景受到限制。植物配置方面,观赏树种少,缺少常绿树和冬季花木,能做到三季有景、冬季萧寒景象。建筑形象稳重、敦实,封闭感较强,有刚健之美。园内空间划分较少,整体感较强。 3)、岭南园林 岭南园林规模小、多宅园,一般是庭院和庭园组合,建筑比重大。庭院和庭园形式多样,组合密集。建筑平屋顶做成天台花园,通透开敞更盛于江南,外观轻快活泼,重视细部装饰。叠山常用英石,石景分为壁型和峰型,与水结合成水石庭水局是岭南一绝。理水手法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岭南观赏植物品种繁多四季花团锦簇、绿荫葱翠,还有外来热带树种。由于受西方影响,建筑装饰、规则式水池出现在园林中。总体而言,园林中建筑形象在造景起着重要作用,但由于体量偏大,数量多,深邃有余而开朗不足。 4)、巴蜀园林 巴蜀园林自然天成,古朴大方,以“文、秀、清、幽”为风貌,以飘逸为风骨。文指著名园林都与著名文人有关,园林中蕴含浓郁的文化气质如李白、杜甫、三苏、陆游等都留下了优秀的传统,为巴蜀园林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文而秀,巴蜀名园多小巧秀雅,石山甚少,水岸朴直,以清简见长。植物繁茂、品种丰富、多用常绿阔叶林作背景,以水面取虚放扩创造空间的变化和虚实对比。建筑密度不大,形象秀雅,风格倾向于四川民居。由于四川是道教的主要发源地,名园渗透了相当浓厚的飘逸风骨。其主要表现是:不拘成法的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