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南京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南京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目录

前言

一、实习目的

二、实习方法

三、实习的相关课程

四、实习时间与地点安排

五、实习内容与具体要求

第一章实习地域地理概况

一、实习区域的地理位置

二、实习区域的自然地理概况

第二章地质地貌

一、南京地区地质地貌简介

二、典型的地质地貌地区

第三章土壤地理

一、实习地点

二、实习目的内容

三、实验工具

四、实验步骤

五、黄棕壤概述

第四章植物地理

一、实习地点

二、实习目的

三、实习区域气候条件

四、本区与山东地区的植物群落比较

五、主要植物

第五章水文学

一、长江

二、玄武湖

结束语

前言

一、实习目的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是高等院校地理科学专业教学大纲中有明确规定的教学内容之一,观察与实践是学习、研究地质学、地貌学、土壤学和植物地理学等的重要方法,因此,野外实习对于自然地理学就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的目的分为四个方面:

首先,印证课堂上学习的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培养并提高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独立研究的能力以及运用专业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收集第一手资料,为解释相关现象和自然演化规律,了解实习地的地质地貌演化过程;

第三,发现问题,培养并激发兴趣点,培养科学家探索精神。

第四,开阔视野,增加阅历,为将来相关专业研究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二、实习方法

1. 踏勘法。通过对实习地线路的观察和资料分析,了解地质地貌的总体特征。

2. 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3. 地图法。利用已有的地形图资料,填注调查区的相关内容,并进行专业分析。

三、实习的相关课程

实习课程包括本科期间学习的地质学基础、地貌学、生物地理学、土壤学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矿物和岩石的识别,地质地貌类型与构造岩石的关系、了解地层分布、火山活动及其产物的特点、河流与地貌形成、生物分布与地理特征间的关系、不同的土壤类型与母岩间的关系等。

四、实习时间与地点安排

根据地理与旅游学院实习课程计划,本次本科二年级综合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安排在11月下旬进行。根据实习内容、实习条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实习地选为南京及周边地区,主要实习地点根据实习内容,按照“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设计具体实习线路。

实习出发前两天:开准备动员会;实习前室内辅导,进行野外实习的准备工作。第一天:早晨乘客车从日照至南京,途中观察沿线景观变化。下午到达南京前观察六合瓜埠火山。

第二天:南京汤山—孔山—棒槌山—湖山—大石碑—国家地质公园

第三天:紫金山天文台—中山植物园

第四天:小茅山及中山垭口—中山陵

第五天:燕子矶—玄武湖

第六天:地质博物馆

第七天:返校

五、实习内容与具体要求

这次南京野外综合实习,地质地貌部分是在学完《地质学基础》、《地貌学》等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实习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基本地质现象的感性认识,包含对三大类岩石的肉眼鉴定,认识底层剖面,识别主要的化石,判识基本的褶皱和断裂构造,了解重要的内外动力地质现象,使书本知识更好地和实际相结合。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判读地形图,在地形图上定点,使用地质罗盘测量产状,记录

地质现象、地质示意削面图、地质素描图,采集和编录标本以及编写地质报告等基本地质工作方法和技能受到初步训练。通过实习,使学生对地质工作的性质与内容有所了解,开阔眼界,培养对地理科学的热爱,巩固专业思想,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野外实习是地质地貌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为了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要靠教师讲解,更要靠学生刻苦学习,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第一章实习地域地理概况

一、实习区域的地理位置:

江苏省苏州市与南京市,地理位置为北纬31度14分—32度37分、东经118度22分—119度14分。

二、实习区域的自然地理概况:

南京为江苏省会,地处长江下游平原景色优美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旅城市,地理优越,风景佳丽,有国家生产力布局中最大的经济核心区——长江三角洲、宁镇丘陵小区、江淮平原,属北亚热带季风区,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光能资源充足,平均气温15.7度,南京市面积为6516平方公里。

第二章地质地貌

一.南京地区地质地貌简介:

从南京向东到镇江再折向南东东抵武进县境孟河一带,绵延了一系列丘陵、低山,称为宁镇山脉。它全长约100余公里,标高一般为100—200米,最高峰为南京紫金山主峰,海拔448米区内其它较高的山头还有:栖霞山、幕府山、孔山、汤山、仑山。这里地层发育齐全,从震旦系到第四系均有出露。构造变形程度中等,构造现象清楚典型,岩浆岩类、火山岩类众多且出露广泛。加之这里地质研究程度高,交通便利,观察容易,已成为地质旅游和教学实习的良好场所,在国内享有盛誉。

二、典型的地质地貌地区

1、六合方山

1)南京长江北岸六合、仪征一带,耸立着十余座由玄

武岩构成的锥状火山丘及平顶方山,如瓜埠山、灵岩山

等,属于六合火山群的一部分。

2)组成火山锥的岩层及其特征:

构成该火山基底的岩石是第三纪中新世的浦镇组(相

当于洞玄观组),它主要出露在方山的东南坡,为一套

胶结疏松的砂砾层,中、上部为棕黄色砂砾层夹砂质层,

砾石形状圆滑,成分以石英岩、石英砂岩及燧石等为主,

有清晰的大型单向斜层理,含硅化木化石,属河流相沉

积物。覆盖在浦镇组之上的岩石是一套灰黑色火山集块岩及火山角砾岩等火山碎屑岩。火山碎屑成分主要是各种形态的火山弹、火山渣、火山砾,此外还有少量磨圆度很高浦镇组砾石,填隙物为火山灰。

在火山碎屑岩之上为橄榄玄武岩。它呈新月状围绕山顶分布(北坡火山口开裂和缺失),造成方山顶部的悬崖和陡坎,厚50米至70米。岩石呈暗紫红色和深灰色。微晶质或隐晶质,具气孔构造。

此外,玄武岩在此处柱状节理明显,形成了石柱林,多为六棱柱,少数五棱、

七棱柱。这是因为玄武岩溢出地面后围绕结晶中心收缩冷凝裂开,最终形成六棱柱。石柱多垂直于岩层层面,相对于地面倾斜。

2、汤山—孔山—棒槌山—湖山—大石碑地区

汤山位于南京东郊宁镇褶皱束南带,由三列山组成,其走向北北东。北列山海拔高度在120—169米,包括排山与棒槌山;中列山山势较高,一般标高为160—250米,包括孔山、火石峰等,主峰孔山高341.8米;南列山简称汤山,其主峰标高为292.3米。三列山之间是两个谷地。

1)地层

这里地层出露齐全而清楚,易于观察。寒武系、奥陶系以及志留系下统均分布在汤山。中列山与南列山体之间的谷地为志留系所在,谷地的形成是该地岩性软弱,易受侵蚀所致。

下中泥盆统茅山群很不发育,仅零星见于中列山。

上泥盆统五通组至下二叠统孤峰组发育良好,均产出在中列山,因采石公路达山顶,剖面切割的清楚,化石丰富。

上二叠统龙潭组地层位于中列山北侧谷地之中,谷地的形成是该组地层岩性软弱,易受侵蚀所致。在谷地中段黄花岸附近因公路穿过,有龙潭组下部的页岩与砂岩暴露,其中植物化石很多。

下中三叠统青龙群组成并列山体,在棒槌山西端便道旁其下部地层剖面十分清晰,盛产瓣腮类及头足类化石。这里也局部暴露了上二叠统顶部的大隆组地层。在北列山的西北方向有一引起低缓的丘岗,是由中上三叠统黄马青群与下中侏罗统象山群组成。

(1)上泥盆统五通组 (孔山北坡)

底部为灰白色石英砾岩及石英砂岩,厚层状,层次清楚。下部为灰白色石英砂岩,厚层状,间夹薄层粉沙岩。具有缝合线构造以及单向斜层理。上部为黄褐色砂岩及粉砂岩,夹有较多灰白色粘土岩及灰黑色碳质页岩,局部夹扁豆状薄层赤铁矿。在灰黑色页岩及灰黄色砂岩中可找到斜方薄皮木、亚鳞木及楔叶木等化石。顶部为灰白色中厚层状石英砂岩,缝合线构造十分发育。在距此地约100米的地方观察到波纹构造,是流水作用产生的波浪状构造保存在沉积岩层的层面上。该处的波痕为流水波痕。流水的波痕形态不对称,波峰波谷均较圆滑,陡坡的方向代表流水的方向。

(2)下石炭统高骊山组(孔山北坡)

假整合与金陵组之上。金陵组顶部的侵蚀面起伏不平,因受过氧化,颜色发红,面上有铁锰质薄层堆积。下部是灰白色、深灰色、紫红色页岩夹薄层砂岩,含灰褐色泥质生物屑微晶灰岩透镜体,含腕足类化石碎片。中部是灰黄色石英砂岩、粉砂岩,夹数层灰紫色、灰绿色、灰色页岩。上部是灰白色、灰绿色、紫红色、灰黑色粘土质及粉砂纸页岩,夹少量薄层砂岩,总厚约36米。

(3)上石炭统船山组(孔山组两边)

与黄龙组为假整合接触。黄龙组顶面因受到侵蚀起伏不平,且因氧化颜色发红。但厚度约40米。为浅灰色与深灰色互层的厚层生物屑灰岩、微晶生物屑灰岩及微晶灰岩。具有缝合线构造,可借以判识剖面。中部及上部产有核形石,为圆形球,似豆粒大小,灰白色,即见于深灰色灰岩中,也见于浅灰色灰岩中,是藻类生物聚集而成的。它是识别船山组的重要标志。顶部有一层及富海百合茎的生物屑灰岩。本组产有麦粒蜓及假希瓦格蜓等化石。

(4)下二叠统栖霞组(大石碑北壁断层下图)

与船山组为假整合接触。厚度约

为130米。分为四部分:①臭灰

岩段为灰黑色富含沥青质生物

屑微晶灰岩,中厚层状,发育缝合

线构造。风化面上有沿层面方向延

伸的眼球状及扁豆状小溶沟。产米

斯蜓。底部有一层数十厘米厚的灰

黄色泥质页岩及生物屑灰岩,其中产介形类化石。②下硅质层段灰黑色燧石岩夹同色具纹层构造的含硅质生物微晶灰岩,露头零星。③栖霞本部段为深灰色微晶生物屑及生物屑微晶灰岩,中厚层状。盛产灰黑色燧石结核。具有缝合线构造。有时还见微层理,化石丰富,常见早阪珊瑚、奇壁珊瑚、中国孔珊瑚等。化石突出于岩石表面,极易找到。④上硅质层段为灰黑色燧石岩夹同色具纹层状生物屑微晶灰岩。露头零星,在深槽中可以找到拟纺锤蜓等蜓类化石。

(5)下、中三叠统青龙群(棒槌山)

与大隆组为整合接触,厚约500米。分为上青龙组与下青龙组。在棒槌山西段人工剖面出露下青龙组,可分为四部分:下部是黄绿色页岩、泥岩,夹薄层微晶灰岩,产蛇菊石及克氏蛤。中部是灰色薄层微晶灰岩及黄绿色页岩、黄褐色泥岩互层,层理清晰,产佛来明菊石等。上部是灰色中厚层及薄层微晶灰岩夹黄褐色泥质微晶灰岩、钙质页岩、薄层瘤状微晶灰岩及微晶砾屑灰岩。顶部是厚层微晶灰岩,多被覆盖,仅在死虎岩附近山包上出露清楚。上青龙组未见在此出露。棒槌山岩性是页岩夹杂砂岩。岩层走向:东北西南220度,倾向:东南西北332度,倾角:65度。

2)构造

(1)汤仑背斜是宁镇山脉南带的主体构造。核部由上寒武统观音台组构成,两翼由奥陶系、志留系以及上古生界组成。有时在翼部还有次一级褶曲构造出现。轴向主要为北东向,往东逐渐变为北东东向,为背斜。该背斜延长约60~70公里,宽度约为4~5公里。该褶皱北翼较陡,南翼较缓。

北翼:走向:东南西北87度,倾向:南北0度,倾角:84度。

南翼:走向:东南西北87度,倾向:南北180度,倾角:19度。

(2)阳山碑林

在阳山的这个采石场遗址,朝南的石壁上还可以看到一处明显的断层,这个是一个正断层。大石碑断层两盘位移明显,上盘下降,下盘上升。垂直底层距约三米左右。因为断层面倾角较陡,故往往引起错觉。断裂面张开宽度不一,最宽处约一米多。裂隙内填着再结晶方解石与红褐色粘土。内长有小树和杂草,起着生物风化的作用。使该裂缝慢慢变大,根据以上特征,推断该断层为正断层。

3、钟山地区

1)地层

(1)中、上三叠统黄马青群(紫金山)

主要是紫红色钙质页岩、粉砂岩、砂质页岩和页岩,夹有数层细砾岩、含砾砂岩,岩层有明显的沉积韵律。有虫迹、交错层理、波痕和微层理等原生构造。岩性自下而上可分:底部为砾岩层。中部为紫红色粉砂岩、粉砂质页岩夹页岩,发育大量虫迹及交错层理。上部是暗灰色的泥质砂岩夹黄色砂质页岩,波痕发育。紫金山岩性是石英砂岩,岩层走向:东西94度,倾向:南北183度,倾角:

34度。

(2)下中侏罗统象山群(天宝城)

与黄马青群为假整合接触,厚度约800米,自下而上分为:①青紫洞组以钟山南玻最为发育,可分为三部分:底部是灰白色砾岩,厚至巨厚层。中部灰白色泥质页岩,含少量云母,有丰富植物化石,苏铁杉枝脉蕨等。上部是灰白色或灰红色石英砂岩②陵园组为灰白色或浅灰色含长石的石英砂岩。长石风化成白色,砂岩中央有少量圆度很好的细粒石。成分大多数是石英,少量是硅化灰质和燧石。靠近中上部,有砂岩与云母页岩互层,产少量植物化石。③西山寺组灰白色至灰黄色细粒云母砂岩夹杂色页岩。页岩中有丰富植物化石,苏铁杉、新芦木和拜拉银杏等。

2)构造

钟山北部出露黄马青群,钟山山脊及南坡出露象山群。西段岩层走向北东,倾向南东;东段岩层走向西北,倾向南西;主峰附近近于东西走向,倾向向南。因而区域走向显示向北突出的弧形。岩层倾角25°-30°。与走向的弧形弯曲相关的是有放射状的横断层发育,它们具有平移性质。沿着横向断裂,后期有差异性升降活动,使钟山的中段上升,东西两端下掉。因而中山就整体看还具有地垒山的性质。

3)地貌现象—垭口地形

垭口是山脉脊部比较低下的马鞍形部分。沿钟山山脊常见这种地形。它是钟山南北两坡的流水不断溯源侵蚀的结果。在某些垭口的南北两侧冲沟中,见于密集的节理和地层沿走向不连续,说明这些垭口的形成还受断裂构造控制。垭口地形在山区交通上有重要意义。

4、燕子矶地区

(1)上白垩统浦口组(燕子矶公园)

厚度500米,为陆相沉积。此处为五褶曲中最北处复背斜的南翼。岩性:紫红色砾岩,角砾岩。无分选性,磨圆度。说明当时无长期的搬运过程,就地分化,就地沉积,因而保留了棱角,无摩擦。

(2)第四系更新统下蜀组(燕子矶中学旁)

燕子矶中学旁可见黄土。黄土是由风搬运沉积的第四纪陆相粉砂质富含碳酸钙的土状沉积物。黄土疏松多孔,透水性较强。黄土并没有因为雨水的冲击而倒塌,是因为其垂直节理发育良好,且其中溶解了大量的碳酸钙,这便是支撑黄土的“骨架”。下属黄土都呈一种黄褐色壤土状物质。由于长江下游黄土受淋溶作用强而缺钙,但土层下部却有大的姜石层。马兰期以后,草原地带北移,长江下游为暖湿环境所侵占,促使下属土的风化和淋溶作用加强,变成壤土状物质。2)构造

(1)幕府山复背斜带出露在南京城北面的上元门到燕

子矶一线—幕府山,这里是宁镇山脉北带构造的代表,因

长江大断裂切割,复背斜只剩下其南边的半个,北边的半

个已断陷在长江河谷之中。复背斜的南半个概略地看是由

两个主要的向斜及其间的一个背斜组成,由北而南为劳头

山向斜、嘉善寺背斜、煤炭山向斜。背斜核部出露了志留

系地层,向斜核部出露了中下三叠统青龙群。地貌上背斜

成谷,向斜成山,地形倒置现象十分清楚。

(2)沿江陡崖(左图)是断层作用所形成的断层崖。

此断层崖继续延续至栖霞山及龙潭一带。

3)地貌现象

(1)燕子矶沿江阶地和河漫滩登上燕子矶头遥望东南两个方向,可以看到长江三级阶地和河漫滩地貌。Ⅰ级阶梯:分布在燕子矶向东至笆斗山及稍南的菜地及厂房一代,高出江面十米。Ⅱ级阶梯:分布在笆斗山及燕子矶一线以南。高出江面20—25米,成小山、孤岗及长冈状。Ⅲ级阶梯:见于燕子矶以东的一些长岗状地形,高出江面450米,保存程度较差。除一级阶地为堆积阶地外,二三级阶地在不同的地方出现堆积、侵蚀、基座等不同的类型。

(2)溶洞燕子矶附近的头台洞、二台洞、三台洞等溶洞,发育在江边的震旦系及寒武系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中。溶洞大致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约高于现代长江水位数米,是近期地下水溶蚀作用的结果,第二及第三层分别高出江面10—15米和30—35米。分别代表较早的第二次溶蚀面。这三层出露的标高,与当地Ⅰ、Ⅱ、Ⅲ级阶梯地面的标高相当。可见,这种层状溶洞与阶地的形成过程一样,也是由于地壳在第四纪以来间隙性抬升,地下水面间隙性下降的结果。

第三章土壤地理

一、实习地点:

(1)小茅山南麓拥翠亭南500米处。

(2)幕府山东麓,燕子矶和燕公路南西侧半山坡。

二、实习目的内容:

(1)认识我国北亚热带生物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地带性土壤—黄棕壤。

(2)观察期剖面并分析比较发育在两种不同母质上的黄棕壤。

(3)提出对这种土壤进行改良利用的措施。

三、实验工具:

洛阳铲、剖面刀、钢卷尺、土样盒、盐酸、pH试纸、玻璃皿、蒸馏水、罗盘等。

四、实验步骤:

(1)选择合适的然剖面,用洛阳铲和剖面到修整直至露出新鲜土壤。

(2)测量剖面的方向及所在地坡度。

(3)检测各层土壤的理化性质。

(4)取样。

(5)使剖面复原。

五、黄棕壤概述:

黄棕壤是我国北亚热带生物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地带性土壤。其分布范围大致为: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一带。

黄棕壤分布区气候条件是:夏季高温,具有热带特点。冬季低温,具有暖温带特征,均温为15—18℃.降水集中于夏秋两季,年降水为700—1000mm,植被为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

母质为不同时代的沉积岩,花岗片麻岩,玄武岩和第四纪沉积物,在丘陵地区尤以下蜀黄土为主。

黄棕壤形成特点:黄棕壤形成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在北亚热带的生物气候条件下,有机物的分解和合成作用强烈,地表有包而不连续的凋落物层,地表累积有机物不多。黄棕壤的剖面淋溶作用较强,土壤盐基多被淋失,

土壤溶液呈酸性。

黄棕壤的形成过程为:有机质积累过程、粘化过程、弱富铝化过程。

六、对剖面的处理方法:挖、划、描、量、取、填。

普通黄棕壤:①土层划分:分为四层,自上而下分为 O层—枯枝落叶层。An层—腐殖质层,呈暗棕色。Bts层—b土层,呈黄棕色。C层—母质层,呈紫红色。②土层测量:整个剖面110㎝,O层3cm,A层12㎝,B层60㎝,(E层淋深层不明显,仅有5㎝),C层30㎝。③取土样少许放在点滴板上,加蒸馏水3-5滴,使土样浸透着并有少量余液,用玻璃棒搅匀,半分钟后用玻璃棒沾少许溶液浸沾PH试纸,稍后与比色卡对照,即测出土壤各层PH值。④石灰反应:取各层土样少量,用手指压碎,滴加5%的稀盐酸,观察泡沫的反应程度。

小茅山拥翠亭南500米普通黄棕壤理化性质

幕府山东侧粘盘黄棕壤理化性质

普通黄棕壤和粘盘黄棕壤性状比较

种类普通黄棕壤粘盘黄棕壤颜色黄棕色深黄棕色

酸碱反应全剖面呈酸性反应上部呈酸性,下部中

铁锰结核较少较多

质地较粗粘重盐基饱和度中度饱和高度饱和

普通黄棕壤粘盘黄棕壤

第四章植物地理

一、实习地点:南京小茅山路北侧(北纬32.06413度,东经118.87045度,高程199米)及中山植物园

二、实习目的:观察植物群落、亚热带植物特征,并与山东植物群落特征进行比较,同时采集压制植物标本。

三、实习区域气候条件:本区属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季气候寒冷,盛行西北风;夏季高温多雨,盛行东南风,春季气候多变,秋季天高气爽,年均温15.4摄氏度,年降水量1000—1150mm,自然植被属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马尾松、栎树林分布普遍。

四、本区与山东地区的植物群落比较:

1)植物群落垂直分布区别:

(1)南京地区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三个基本层次,并且每层都可以分几个亚层附生植物较山东地区常见,生长旺盛。

(2)山东地区植物群落分为乔木二层,灌木不分层还有一个草本层。藤本植物以草质或半草质为主,攀援力弱,附生植物以苔藓和地衣为主,多生长在树干上。

2)植物种类组成:

南京地区树种较多,且以落叶成分较大,包括温带许多科属,更有我国特有种分布。本区主要有樟科、木兰科构成。植被以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

全年营养生长,夏季旺盛,花期集中于夏秋两季。

山东地区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天然植被以栎林为主,较湿润的山地以多种槭,榆共同组成落叶混交林,松林较稀疏,松栎混交常见。多为落叶林,秋季气温降低,树叶脱落,春季气温回升,开始发芽,夏季强烈生长。

3)季相变化:

南京地区之外群落主要为落叶阔叶混交林,一般整个群落全年富营养生长,夏季更为旺盛,但是在秋冬季节由于落叶植物的存在,使林内部分植物落叶,常绿植物的存在又使其并不显得萧条,群落的花期,大多集中在春末夏初。

在山东地区,大多为落叶阔叶林,在秋季,由于气温下降,树叶变黄脱落,在冬季,树叶全部掉光只剩下光秃秃的树枝,在春季,随气温回升,树木开始发芽,开花,夏季只是群落生长最茂密的季节,总起来由于两地所处气候地区、气温带的差异,使得山东区的植物群落比南京去的季植物形态差异明显。

4)植物形态

暖温带与亚热带植物在形态上差异较大,在本区有明显表现,主要如下: (1)叶:叶小但厚坚,有脂质光泽,叶椭圆形,单叶苹质;山东地区叶薄软,无蜡质,叶呈信卵形。

(2)根:南京可见板状根植物,也有气生根;山东地区主根系无板状跟,寄生根现象。

(3)茎:南京地区树干高大,灌木、乔木较高,枝干较细;山东地区枝干较矮,但较粗相变化明显。

五、主要植物:

1)主要介绍的植物

(1)银杏:落叶乔木,银杏科,叶形扁形,叶色金黄,果子是肉质外种皮,骨质中种皮,白果为种子,可治冠心病,行道树。

(2)日本珊瑚树:常绿开花,结红果,耐修剪,抗污染,防火。

(3)樟树:樟科,用于行道树、材用、提取香精、种子榨油做润滑剂。

(4)石楠:蔷薇科,用于园林绿化、材用、药用。

(5)悬铃木:悬铃木科,俗称梧桐树分布于东南欧、印度和美洲,中国引入栽培的有3种,供观赏用和作行道树。常见的是二球悬铃木。

(6)美国山核桃:胡桃科,也称碧根果,营养价值高。

(7)桂花:木犀科,原属我国南部,各地均广为栽培,可用来观赏、花作香料并药用。

(8)三角槭:槭树科,分布于安徽、甘肃、陕西、云南、山东、江苏等地区。用来观赏,密植可作绿篱。

(9)黄檀:豆科,早春(5、6月初)才发叶,豆荚。

(10)吴茱萸:芸香科,枝顶结红果,药用。

(11)枫香:金缕梅科,红叶,黑色果子,又叫“路路通”,利尿。

(12)乌桕:大戟科,叶心形,结果,制蜡烛,肥皂。

(13)金钟:木樨科,落叶灌木。叶椭圆形至披针形,花深黄色,先叶开放,花期3—4月,蒴果卵球形。枝中有片状髓。

(14)红枫:槭树科,叶分裂,观赏。

(15)琼花:忍冬科落叶或半常绿灌木,4、5月开花,花大如盘,洁白如玉,聚伞花序生于枝端。

(16)秤锤树:野茉莉科,用于园林观赏。

(17)金钱松:松科,体形高大,树干端直,材用及庭院观赏。

(18)火棘:蔷薇科火棘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4m,树形优美,夏有繁花,秋有红果,果实存留枝头甚久,在庭院中做绿篱以及园林造景材料,在路边可以用作绿篱,美化、绿化环境。

(19)水杉:落叶乔木,中国特产的孑遗珍贵树种,幼树树冠尖塔形,老树则为广圆头形。种子倒卵形,扁平,周围有窄翅,先端有凹缺。每年二月开花,果实11月成熟。是工矿区绿化的优良树种。

(20)紫薇:千屈菜科紫薇属双子叶植物,树干光滑洁净,花色艳丽;花期极长,由6月可开至9 月,故有“百日红”之称。盆景良材。

(21)杏花:李属李亚属植物,其果肉、果仁均可食用。杏花单生,先叶开放,花瓣白色或稍带红晕。入药。

(22)菩提树:桑科榕属植物,树干笔直,树皮为灰色。树冠为波状圆形,具有悬垂气根。作行道树。

(23)五色梅:直立或半藤状灌木,有强烈臭气,全株被短毛。茎枝常有下弯钩刺。叶对生,卵形或长圆状卵形。四季开花。观赏。

(24)杜仲:杜仲科杜仲属,落叶乔木,叶椭圆形,有锯齿,花期4—5月,翅果扁平,长椭圆形,果期10—11月。药用。

(25)芙蓉花叶:叶片大形,常折叠,叶面灰绿色,叶背淡绿色,脉隆起,枝灰色星状毛。药用,凉血,解毒,止痛。

(26)皂荚:又名皂荚树,苏木科,落叶乔木,可用作肥皂亦可食用。

(27)紫荆:云石科,分布山东、河南、江苏、浙江、湖北等。用途为观赏,皮及花药用。

(28)山乌龟:金藤属,叶扁圆形,稀近圆形。核果红色,倒卵形,块根含多量瑟法丹质和轮黄藤宁,能清热解毒、镇静、理气止痛。

(29)无忧花:苏木科,常绿乔木,枝叶浓密,花大而色红,观赏。

(30)虎耳兰:石蒜科网球花属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根茎缩短成扁球形,肉质叶肥厚,解毒消肿。

(31)希茉莉:茜草科,多年生常绿灌木。树冠广圆形;茎粗壮,红色至黑褐色。幼枝、幼叶及花梗被短柔毛,淡紫红色。花期几乎全年,或花期5—10月。

(32)咖啡:茜草科常绿小乔木,叶长卵形,花白色,结深红色浆果。种子炒熟碾成粉可制饮料,有兴奋作用。

(33)昙花:仙人掌科,灌木状主茎圆筒形,木质。夏秋季晚间开大型白色花,花漏斗状,有芳香。药用。

(34)猴面包树:果实呈卵形,果肉白色、多汁,是非洲植物王国中的长寿树。

2)植物调查

组号:资环一组

位置:南京小茅山路北侧(北纬32.06413度,东经118.87045度,高程199米)

地形:缓坡9度

调查内容:乔木和灌木

乔木

灌木

第五章水文学

一、长江

1)长江,亚洲第一大河,其流域面积、长度、水量都占亚洲第一位。它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的主峰各拉丹冬雪山。长江流域从西到东约3,219公里,由北至南966公里余。主干流流经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云南省、重庆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和上海市计11个省级行政区,支流流经贵州省、甘肃省、陕西省、河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浙江省、福建省8个省级行政区部分地区,流域覆盖19个省级行政区。长江全长6397千米,是世界第三长河,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水量也是世界第三。总面积1808500平方公里(不包括淮河流域),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5,和黄河一起并称为“母亲河”。其中,南京段,最窄处1.1公里,最宽处2.5公里。南岸长98公里,北岸长88公里。平均水深20—30米,最深处72米。

2)南京长江大桥

南京长江大桥建成于1968年,是第一座完全由中国设计建造并基本采用国产材料的特大型桥梁,因而在中国桥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该桥是南京的标志性建筑、“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曾经以“最长的公铁两用桥”被记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南京长江大桥横跨下关和浦口之间的长江江面,是一座铁路、公

路两用的特大双层钢桁梁桥。大桥是华东交通的关键工程,上层为路宽15米、全长4588米的四车道公路桥,连通104国道、312国道等跨越长江的公路网;下层为宽14米、全长6772米的双轨复线铁路桥,连接津浦铁路与沪宁铁路,使中国交通大动脉京沪铁路得以贯通。大桥由正桥和引桥两部分组成,正桥9墩10跨,长1576米,最大跨度160米。大桥通航净空宽度120米,桥下通航净空高度为最高通航水位(吴淞高程+8.27米)以上24米,可通过5000吨级海轮。3)南京长江第二大桥

南京长江第二大桥是国家“九五”重点建设项目,当时建成时,该跨径“国内第一,世界第三”,仅次于日本多多罗大桥和法国的诺曼底大桥位居同类型桥中世界第三,中国第一;北汊大桥为钢筋混凝土预应力连续箱梁桥,桥长2158.4米,主跨为3×165米,该跨径在国内亦居领先。位于现南京长江大桥下游11公里处,全长21.337公里,由南、北汊大桥和南岸、八卦洲及北岸引线组成。其中:南汊大桥为钢箱梁斜拉桥,桥长2938米,主跨为628米,该跨径目前居同类桥型中“国内第一,世界第三”;北汊大桥为钢筋混凝土预应力连续箱梁桥,桥长2158.4米,主跨为3×165米,该跨径在国内亦居领先。全线还设有4座互通立交、4座特大桥、6座大桥。设计标准: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速度:100公里/小时;设计荷载:汽——超20,挂——120;路基宽33.5米,桥面宽32米(不含斜拉索锚固区)。全线设有监控、通讯、收费、照明、动静态称重等系统,并设有南汊主桥景观照明,南、北汊桥公园和八卦洲服务区。

4)南京长江三桥

南京长江三桥位于现南京长江大桥上游约19公里处的大胜关附近,横跨长江两岸,南与南京绕城公路相接,北与宁合高速公路相连,全长约14.89公里,其中跨江大桥长4.744公里,主桥采用主跨648米的双塔钢箱梁斜拉桥,桥塔采用钢结构,为国内第一座钢塔斜拉桥,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弧线形钢塔斜拉桥。

5)八卦洲

从燕子矶向北望,可见八卦洲。八卦洲是一个江心洲,长江在此分为两条汊河。它分长江为南北两支,其中北支是天然的避风良港。长江二桥的通过促进了它的经济发展。八卦洲得以存在的条件是长江的泥沙源源不断而来,不致因河流的搬运作用而消亡。八卦洲所在河床底部岩石比较抗侵蚀,形成浅滩,浅滩发展成心滩,再发展成江心洲,都反映南京地区最近的三次地壳上升运动。

二、玄武湖(左图)

玄武湖位于鸡鸣寺以北,在紫金山西麓,湖内有

四岛。玄武湖为古代三国时吴军的练兵场。玄武湖

本是古长江的一部分,因为长江的裁弯取直使与长

江脱离。湖内的四个岛以前是长江中的江心洲。玄

武湖形状像火腿,西南湖最浅,东南湖其次,北湖

水深。玄武湖北岸陡齐,因为这儿也是一断层,由

于断裂作用强于沉积作用,所以表现出来是陡直。

玄武湖五洲:环洲,梁洲,翠洲,樱洲,菱洲。

结束语

七天的实习旅程,我收获很多:在和大家一起去挖土壤剖面、采集植物标本的过程中,我体会到团队合作学习所带来的无尽快乐。在观察地质地貌和各种地质现象中,我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在燕子矶,岩壁陡峭,俯瞰长江,让我对陶行知的“想一想,死不得”有了深刻理解,生命真的很宝贵,我们应该珍惜生命。在地质博物馆,回顾地学的历史发展及成就,我感受到地学工作者对工作的热情和信心,我们应该感谢那些老前辈,继承艰苦奋斗的传统,努力学习学科知识,为地学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努力。总之,百闻不如一见,通过这次实习,让我把书本上的知识与实物结合起来,体验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培养了动手实践能力,锻炼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加深了对学科学习的热爱。

《综合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综合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综合自然地理(Synthesize physical Geography) 课程编码: 12014006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课程性质:专业课适用范围:04地理科学 学时数: 54 其中实践学时 学分数: 3 先修课:气象气候学、地质学、水文学、地貌学、 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动物地理学、 地球概论等 考核方式:考查制定单位: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制定日期:2010年执笔人:陈永金 一、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综合自然地理学>>是高校地理系的专业选修课, 旨在使学生从系统的角度认识地球表层的性质、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以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地表环境的形成、发育、演化过程等.同时进行相应的技能训练,为建立科学的自然观、资源观、发展观和人地关系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并应用于生产实践.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结合较大量的实例,锻炼综合技能。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后续课程主要有:区域自然地理学等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者:伍光和等高教出版社 2001年11月出版 教学参考书: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者:刘南威等科学出版社 《综合自然地理》作者:景贵和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绪论 一、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从系统理论看地理学分科 三、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及其基本特征 四、自然地理学的分科 五、自然地理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六、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实践意义 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重点、难点)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认识的发展

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基本的野外调查工作方法和一些简单的技能。 2、通过野外实习,了解调查地区气候、地貌、母质等成土因素的特点及其和土壤发生的关系。 3、通过对土壤的观察和采集,掌握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发生演变和分布规律,学会土壤剖面点的选择和修整、土壤剖面层次划分,形态描述和记录。 4、了解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和变化的影响。 二.实习地区自然概况简介 地点:浙江省杭州地区 时间:XX年8月27日—XX年9月2日 杭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杭州湾西端,钱塘江下游,京杭大运河南端,是长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和中国东南部交通枢纽。____(省、市、区、县)区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30°16'、东经120°12'。杭州西北部和西南部系浙西中山丘陵区;东北部和东南部属浙北平原密布,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的一部分。全市丘陵山地占总面积的65.6%,平原占26.4%,江、河、湖、荡、水库占8%。 杭州地区处于中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温和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夏季平均气温 28.6℃,冬季平均气温3.8℃。无霜期230-260天。年平均降雨量1435毫米,平均相对湿度为76%。

杭州地区大地构造处于扬子准地台钱塘台褶带,中元古代以后,地层发育齐全,岩浆作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较好。近期由于现代构造运动趋向缓和,地震活动显得微弱,地壳相当稳定。区内地层出露和岩石种类组成较齐全,地质构造复杂而地貌类型多样,有火山熔岩地貌、构造地貌、岩溶地貌、流水地貌等等,地表起伏变化大,山、丘、岗、沟和平原组合,更添人类文化(特别是杭州城市文化)因素影响之叠加。由于以上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的作用,使____(省、市、区、县)域土壤、植被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和区域性的特点。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

综合自然地理学 1、古希腊罗马的埃拉托色尼,地理学家、天文学家,创用“地理学”一词,在西方被称为“地理学之父”。奠定了 数理地理的初步基础。计算得出地球圆周的长度。首次测量黄赤交角。与实际情况十分相近。埃拉托色尼《地球大小的修正》一书包括以下各方面的研究:赤道的长度、回归线与极圈的距离、极地带的范围、太阳和月亮的大小、日地月之间的距离、太阳和月亮的全食和偏食以及白昼长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著有《地理学》。 把世界分成3个主要地区:欧洲、亚洲和利比亚(非洲);5个气候带:一个热带,两个温带,两个寒带。 2、墨卡托:16世纪地图学家。致力于地理制图,制造了一个地球仪和一个天球仪。1569年,首次采用正轴等角圆 柱投影编制了航海图,使航海者能运用直线航海,不需要转换罗盘方向。这种投影后称墨卡托投影,至今为中纬度和低纬度航海图所采用。 3、麦哲伦:葡萄牙航海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麦哲伦”海峡,完成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以实践证明了大地 球型说的正确。 4、《尚书·禹贡》以自然地理实体如山脉、河流等为标志,将全国划分为9个区,即“九州”,并对每区的疆域、 山脉、河流、植被、土壤、物产、贡赋、少数民族、交通等自然和人文现象,作了简要描述和比较。是中国也是世界最早的区划著作之一。 5、《山海经》:《山经》分为5 卷《海经》13篇。全书内容庞杂,自然方面包括山、川、泽、林、野、动物、植物、 矿物、天象,人文方面的邦国、民族、民俗、物产、信仰、服饰、疾病医药、以及古代帝王世系、葬地和发明制作,无所不包。 6、《水经注》以河川为纲,记述的内容包括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各个方面,特别是自然地理中的水文地理、地貌和 生物地理;人文地理中的城市地理、民族地理、文化地理和农业地理等。此外,也有较多的沿革地理和地名资料。 7、《梦溪笔谈》:是一部有关自然地理现象综合观察与探索的科学著作,内容广博,是反映我国当时科学水平的一 部巨著,被称为“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该书提出了河流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推断出海陆变迁的普遍规律。 8、亚历山大·冯·洪堡:发展形成了《自然地理学》,,德国科学家,自然地理学家,近代气候学、植物地理学、 地球物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洪堡则继承和发展了“宇宙派”的思想,创立了自然地理学。洪堡提出了一系列地理学研究方法,主要的有:①气候要素的平均值法——利用气候要素的平均值来说明一地的气候特点;②气温的高度换算法——把地面气温换算成海平面气温;③等温线法——用等温线来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并首次绘制了北半球的等温线图;④剖面图法——利用地形部面图研究山区的地理情况;⑤比较法——运用比较法去分析地理规律。主要贡献有: ?首创等温线、等压线概念,绘出世界等温线图;研究了气候带分布、温度垂直递减率、大陆东西岸的温度差异性、大陆性和海洋性气候、地形对气候的形成作用;发现植物分布的水平分异和垂直分异性;根据植被景观的不同,将世界分成都市16个区,确立了植物区系的概念,创建了植物地理学;首次绘制地形剖面图,进行地质、地理研究;指出火山分布与地下裂隙的关系;认识到地层愈深温度愈高的现象;发现美洲、欧洲、亚洲在地质上的相似性;根据地磁测量得出地洪堡的美洲考察路线磁强度从极地向赤道递减的规律;根据海水物理性质的研究,用图解法说明洋流;发现秘鲁寒流;促进了沸点高度计的发明和山地测量学的发展。洪堡明确指出了自然地理学研究客体的综合特征,对各种自然地理现象的成因及其分布规律作理论性概括的基础上,发现了一系列自然地理规律。为自然地带性学说奠定了基础。 9、道库恰耶夫:俄国著名的土壤学和土壤地理学家,近代土壤发生学的奠基人。揭示了地球表面土壤的地带性分 布规律与纬度及气候带的一致性,提出了水平地带性和山区随海拔高度而变的垂直地带性规律。?以其代表作《论自然地带学说:水平和垂直土壤地带》,成为自然地带学说的创始人。 10、裴秀: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代表作《禹贡地域图》,这是世界上见于文字最早的历史地图集。提出了著名的 制图理论——“制图六体”。 11、地域分异因素:导致地域分化和各种差异的原因及因素,被称为地域分异因素。一是来自地球以外的能量,主 要是太阳能;二是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地球内能。 12、地域分异规律: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某个方向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方向表 现出明显的差异和有规律的变化。变化的规律即地域分异规律。广义:指陆地表面和海洋表面的各级自然综合体及其组成要素按一定的方向发生分异的现象。狭义:指陆地表面自然综合体及其组成要素的分异。 13、综合自然区划:对自然综合体进行区域划分,着眼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结构。表达地理现象与特征的区域分 布规律的一种方法。 14、土地:是地球表层具有一定空间范围的特殊综合地理系统,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载体与活动空间,是劳动的主

2017自然地理实习报告4篇

2017自然地理实习报告4篇 *目录2017自然地理实习报告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大学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自然地理学的相关实习报告例文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 *由小编推荐给大家参考阅读! 一、实习目的 1. 了解地下溶洞的形成过程 2. 了解石菊花、石笋、石钟乳、石柱、石幔帘和边石坝的形成条件和机制 3. 溶洞形成相关地质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二、实习内容 1. 瑞晶洞位于浙江临安市昌化地区的石瑞乡蒲村。东距杭州130公里,南邻千岛湖125公里西离黄山166公里,北连天目山国家自然保护区51公里。该洞洞体呈垂直状,异常高大。第一洞厅垂直高度达82米,堪称国内第一,洞内岩溶景观密度大、品种齐全,尤其是洞内有着大量的“石花”,大大小小的石花布满洞顶,使瑞晶洞成了世上罕见的地下花园。 2. 地下溶洞的形成过程 地下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里不溶性的碳酸钙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能转化为微溶性的

碳酸氢钙。由于石灰岩层各部分含石灰质的量多少不同,被侵蚀的程度不同,就逐渐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态、陡峭秀丽的山峰和奇异景观的溶洞。溶有碳酸氢钙的水,当从溶洞顶滴到洞底时,由于水分蒸发或压强减少,以及温度的变化都会使二氧化碳溶解度减小而析出碳酸钙的沉淀。这些沉淀经过千百万年的积聚,渐渐形成了钟乳石、石笋等。如果溶有碳酸氢钙的水从溶洞顶上滴落,随着水分和二氧化碳的挥发,则析出的碳酸钙就会积聚成钟乳石、石幔、石花。洞顶的钟乳石与地面的石笋连接起来了,就会形成奇特的石柱。 3.石菊花、石笋、石钟乳、石柱、石幔帘和边石坝的形成条件和机制 (1)石菊花 石菊花是石灰岩溶洞的特有品种,在洞内有着大量的石菊花。大大小小的石菊花布满洞顶,形态各异。石花的化学成分为碳酸钙,由针状、细柱状晶体组成,其多直接长在石灰岩石上。石化是包气带毛细渗水的产物,即含碳酸钙的地下水通过岩石缝隙缓慢从岩石中渗出,碳酸钙中氧气不断溢出,形成结晶。 (2)石笋、石钟乳、石柱 洞中长着高大的石笋和石钟乳。石笋是直立在洞里的尖锥体。当饱含着碳酸钙的水通过洞顶的裂隙滴至洞底,由于在洞穴内有时温度较高,水分蒸发,水中二氧化碳溶解量减少,钙质析出,沉积在洞底,日积月累自下向上生长的就形成了石笋,自上而下

综合自然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其未来变化,以及人类与整体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认识的发展 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①自然综合体学说阶段(17世纪-20世纪60年代) 特点:从自然地理要素具有相互联系来认识 代表人物:瓦伦纽斯(B.Varenius)17C 德国 洪堡(A.vonHumboldt)18C 道库恰耶夫 主要观点:瓦伦纽斯—把当时所有已积累的有关地球的知识综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洪堡—地球是一个不可分割、有机的、各部分相互依存的整体 道库恰耶夫—预言会产生一门研究各自然环境要素相互联系的科学(综合自然地理学) ②地理系统学说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来) 特点:从地理环境的结构和功能来认识其整体性 代表人物:索恰瓦1963年 主要观点:所谓自然地理系统是指自然地理要素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作用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可完成一定功能的整体 ③耗散结构理论阶段(近20-30年) 特点:从地理环境是一个非平衡有序开放系统的角度认识其整体性 主要观点:任何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都能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与外界的物质、能量交换发生非平衡相变,实现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化,形成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即耗散结构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 (一)化学元素组成 气态:氮(N2 78.09%)、氧(O2 20.95%)、氩(Ar 0.93%)二氧化碳(CO2 0.03%) 液态:氢和氧(H﹠O 96.5%)、若干常量元素、微量元素 固态:氧(O 47.2%)、硅(Si 27.6%)、铝(Al)、铁(Fe)、钙(Ca)、钠(Na)、钾(K)、镁(Mg)等六种元素约25%,其余元素不足1% (二)圈层组成 大气圈:主要由元素状态的气体混合物组成,主要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岩石圈(地壳):主要由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组成、 水圈:主要由大洋、河流、湖泊、冰川、沼泽、地下水及矿物中的水分组成 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存在及生命活动影响所及的空间 (三)要素组成 地貌:或称地形,指地球硬表面由地貌内外动力相互作用塑造而成的多种多样的外貌或形态。气候:一个地区内多年的大气平均状况或统计状态 水文:是指地理环境中各种水体的性质、形态特征、运动变化、时空分布及地域分异规律土壤:是指覆盖地球陆地表面,覆盖于岩石圈之上的由风化壳经生物改造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肥力且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范文最新推荐------------------------------------------------------ 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绪论:自然地理实习是自然地理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是使学生在课程理论学习基础上,通过对基本自然地理(地质、地貌、土壤、植物、水文等)现象的野外实地考察和现场实践获得感性知识,并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理论理解,获得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力的必要手段。搞好实习工作对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自然地理课程的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地貌学考察地点:新铺地质公园花江大峡谷北盘江大桥龙宫格凸河考察时间:10月28日——31日考察目的和要求:1,通过实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安顺主要地貌类型,基本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并分析其成因。了解地质、水文、气候、土壤与植被对地貌发育,地貌灾害与防治的影响。2,使学生学习掌握地貌野外考察全过程的程序和方法,包括资料收集、野外观测、标本与样品的采集等3,通过实习,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了解掌握有关一起和工具(罗盘,海拔仪等)的使用原理和方法。考察内容;(一),区域地貌观测实习1,认识安顺主要的地貌类型及其特征。2,通过对地形图地貌的判读,观察安顺地貌的分布规律。3,认识地貌灾害(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滑坡等)及防治。4,初步分析地貌对农业产业布局的影响。(二),北盘江河流地貌观测实习1,观测河流侵蚀地貌特征。2,观测河流阶地地貌特征。3,观测河流凹凸岸的流水作用特征。4,观测河流干流交汇处的地貌特征。(三),喀斯特地貌观测实习1,观测地表喀斯特地貌特征和分布 1 / 6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业答案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业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最重要的特点是:(B) A. 整体性 B. 综合性 C. 相关性 D. 区域性 2、综合自然区划方法中体现发生统一性原则的是:(A ) A. 古地理法 B. 顺序划分法 C. 主导标志法 D. 合并法 3、贯彻区域共轭性原则的区划方法是:(B ) A. 部门区划叠置法 B. 类型制图法 C. 地理相关分析法 D. 主导标志法 4、下面四种动物:①兔子;②鱼;③恐龙;④章鱼。按照动物进化过程,顺序正确的是:(B) A. ①②③④ B. ④②③① C. ②①③④ D. ①③②④ 5、原始大气中没有:(D) A. H2O B. CO2 C. N2 D. O3 6、下列著作哪一部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区划著作:(D) A. 《汉书?地理志》 B. 《管子?地员篇》 C. 《梦溪笔谈》 D. 《禹贡》 二、多项选择题 7、自然地理系统的动力因素是:(BC ) A. 地貌 B. 气候 C. 水文 D. 生物 8、地球内能释放的主要形式有:(ABCD) A. 火山 B. 地震 C. 热水活动 D. 构造运动 9、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ABCD) A. 景观圈 B. 自然综合体 C. 自然地理环境 D. 地球表层 10、综合自然区划方法中体现相对一致性的是:(BD) A. 古地理法 B. 顺序划分法 C. 地理相关分析法 D. 合并法 11、贯彻综合性原则的区划方法是:(AC) A. 部门区划叠置法 B. 类型制图法 C. 地理相关分析法 D. 主导标志法 12、下列分异规律属区域规模尺度的分异是:(AB) A. 带段性 B. 省性 C. 干湿度地带性 D. 热力分带性 13、自然地理系统的动力因素是:(BC) A. 地貌 B. 气候 C. 水文 D. 生物 14、根据风化发育阶段学说,土壤形成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①物理风化阶段;②富钙阶段;③富硅铝阶段;④富铝阶段。下列顺序正确的是:(A)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①②④③ D. ①④③② 15、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基本特点是:(ABCD) A. 综合性 B. 整体性 C. 地域性 D. 相关性 16、下列著作哪一部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区划著作:(C) A. 《汉书地理志》 B. 《管子地员篇》 C. 《禹贡》 D. 《梦溪笔谈》 17、地球内能释放的主要形式有: A. 火山 B. 地震 C. 热水活动 D. 构造运动 18、人类与自然地理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分哪几种形式:(BC) A. 采集渔猎、农业社会 B. 依附自然、顺应自然 C. 征服自然、与自然共生 D. 工业化、人地协调

南京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目录 前言 一、实习目的 二、实习方法 三、实习的相关课程 四、实习时间与地点安排 五、实习内容与具体要求 第一章实习地域地理概况 一、实习区域的地理位置 二、实习区域的自然地理概况 第二章地质地貌 一、南京地区地质地貌简介 二、典型的地质地貌地区 第三章土壤地理 一、实习地点 二、实习目的内容 三、实验工具 四、实验步骤 五、黄棕壤概述 第四章植物地理 一、实习地点 二、实习目的 三、实习区域气候条件 四、本区与山东地区的植物群落比较 五、主要植物 第五章水文学 一、长江 二、玄武湖 结束语 前言 一、实习目的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是高等院校地理科学专业教学大纲中有明确规定的教学内容之一,观察与实践是学习、研究地质学、地貌学、土壤学和植物地理学等的重要方法,因此,野外实习对于自然地理学就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的目的分为四个方面: 首先,印证课堂上学习的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培养并提高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独立研究的能力以及运用专业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收集第一手资料,为解释相关现象和自然演化规律,了解实习地的地质地貌演化过程; 第三,发现问题,培养并激发兴趣点,培养科学家探索精神。 第四,开阔视野,增加阅历,为将来相关专业研究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二、实习方法

1.?踏勘法。通过对实习地线路的观察和资料分析,了解地质地貌的总体特征。 2.?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3.?地图法。利用已有的地形图资料,填注调查区的相关内容,并进行专业分析。 三、实习的相关课程 实习课程包括本科期间学习的地质学基础、地貌学、生物地理学、土壤学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矿物和岩石的识别,地质地貌类型与构造岩石的关系、了解地层分布、火山活动及其产物的特点、河流与地貌形成、生物分布与地理特征间的关系、不同的土壤类型与母岩间的关系等。 四、实习时间与地点安排 根据地理与旅游学院实习课程计划,本次本科二年级综合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安排在11月下旬进行。根据实习内容、实习条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实习地选为南京及周边地区,主要实习地点根据实习内容,按照“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设计具体实习线路。 实习出发前两天:开准备动员会;实习前室内辅导,进行野外实习的准备工作。第一天:早晨乘客车从日照至南京,途中观察沿线景观变化。下午到达南京前观察六合瓜埠火山。 第二天:南京汤山—孔山—棒槌山—湖山—大石碑—国家地质公园 第三天:紫金山天文台—中山植物园 第四天:小茅山及中山垭口—中山陵 第五天:燕子矶—玄武湖 第六天:地质博物馆 第七天:返校 五、实习内容与具体要求 这次南京野外综合实习,地质地貌部分是在学完《地质学基础》、《地貌学》等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实习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基本地质现象的感性认识,包含对三大类岩石的肉眼鉴定,认识底层剖面,识别主要的化石,判识基本的褶皱和断裂构造,了解重要的内外动力地质现象,使书本知识更好地和实际相结合。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判读地形图,在地形图上定点,使用地质罗盘测量产状,记录地质现象、地质示意削面图、地质素描图,采集和编录标本以及编写地质报告等基本地质工作方法和技能受到初步训练。通过实习,使学生对地质工作的性质与内容有所了解,开阔眼界,培养对地理科学的热爱,巩固专业思想,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野外实习是地质地貌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为了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要靠教师讲解,更要靠学生刻苦学习,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第一章实习地域地理概况 一、实习区域的地理位置: 江苏省苏州市与南京市,地理位置为北纬31度14分—32度37分、东经118度22分—119度14分。 二、实习区域的自然地理概况: 南京为江苏省会,地处长江下游平原景色优美是我国着名的风景旅城市,地理优越,风景佳丽,有国家生产力布局中最大的经济核心区——长江三角洲、宁镇丘陵小区、江淮平原,属北亚热带季风区,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光能资源充足,

综合自然地理学 复习题

综合自然地理学练习题(一)one 一、填空题 1、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天然环境和( 人为环境 )两者的总和。 2、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①(地域分异规律);②土地科学;③自然区划理论 3、三分法将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 (社会文化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等三个学科。 4、纬度地带性因素和(非纬度地带性因素)是地域分异的两大因素。 5、大陆的地带性单位有4个等级,即热量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和(自然次带)。 6、牛文元认为自然地带学说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即①纯经验阶段,②(半理论阶段),③纯理论阶段。 7、(地表自然界地域分异规律的学说)是自然区划的理论基础。 8、目前通用的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系统是:(大区-地区-亚地区-州)。 9、土地分级的理论基础是(地域分异规律)。 10、土地结构包括土地要素组成结构、土地演替结构、(土地空间组合结构)和土地单位内部结构。 11、通常用顺序法和(两列指标网格法)等两种方法表示地块分类系统。 12、地块可区分为三种类型:①原生地块,②(衍生地块)③人为地块 13、中国的土地单位系列是(地块-地段-地方)三级土地单位系列。 14、地理环境可以分为两部分即天然环境和( 人为环境 )。 15、自然地理学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和(综合自然地理学)。 16、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①地域分异规律;②土地科学;③(自然区划理论) 17、布迪科的辐射干燥指数(A)计算公式为(A=R/(L*r))。 18、由自然地理过程的循环和振荡引起的随时间的推移而有规律演替的现象称为(节律性) 19、纬度地带性分异的特点是(沿纬线延伸),(随纬度变化)。 20、山地具有足够的海拔和(相对高度),是发生垂直带分异的两个前提。 21、《中国综合自然区划》采用单列系统,即自然大区、热量带与亚带、自然地区与亚地区、(自然地带)、(自然省)、自然州和自然县。 22、自然区划一般采用的地带性等级系统是(带-地带-亚地带-次亚地带)。 23、土地分级的理论基础是(地域分异规律)。 24、地块的形态结构主要有三种①均匀分布,②镶嵌分布,③(斑点状分布)。 25、地块的制图一般需要用大于( 1:10 000 )的特大比例尺,而且只在小范围内进行。 26、西方学者认为土地系统可以区分为三种:①简单土地系统,②(复杂土地系统), ③(复合土地系统) 37、自然区划一般采用的非地带性等级系统是(大区-地区-亚地区-州)。 28、大陆的地带性单位有4个等级,即热量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和(自然次带)。 29、土地结构包括土地要素组成结构、土地演替结构、(土地空间组合结构)和土地单位内部结构。 30、通常用顺序法和(两列指标网格法)等两种方法表示地块分类系统。 31、中国的土地单位系列是(地块-地段-地方)三级土地单位系列。 32、牛文元认为自然地带学说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即①纯经验阶段, ②(半理论阶段),③( 纯理论阶段 )。 33、地块的制图一般需要用大于(1:10 000 )的特大比例尺,而且只在小范围内进行。

综合自然地理实践报告通用范本

内部编号:AN-QP-HT949 版本/ 修改状态:01 / 00 In Order T o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Let All Personnel Enhance The Executive Power, Avoid Self- Development And Collective Work Planning Violation, According To The Fixed Mode To Form Daily Report To Hand In, Finally Realize The Effect Of Timely Update Progress, Quickly Grasp The Required Situation. 编辑: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自然地理实践报告通用范本

综合自然地理实践报告通用范本 使用指引:本报告文件可用于为规范管理,让所有人员增强自身的执行力,避免自身发展与集体的工作规划相违背,按固定模式形成日常报告进行上交最终实现及时更新进度,快速掌握所需了解情况的效果。资料下载后可以进行自定义修改,可按照所需进行删减和使用。 绪论:自然地理实习是自然地理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是使学生在课程理论学习基础上,通过对基本自然地理(地质、地貌、土壤、植物、水文等)现象的野外实地考察和现场实践获得感性知识,并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理论理解,获得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力的必要手段。搞好实习工作对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自然地理课程的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地貌学 考察地点:新铺地质公园花江大峡谷北盘江大桥龙宫格凸河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题(二)

综合自然地理学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综合自然地理学是一门整体研究______________ 的科学。 2.自然地理环境是由______ 、______ 和________ 组成的。 3._______ 是地带性地域分异的能量基础,_________ 是地表自然界发生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的基础。 4.目前,一般采用的地带性单位等到级系统是;_________________ 。 5.北美洲可分为______ 、_______ 、________ 、______ 等四个大区。 6.地段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组成陆地地形的地形要素可分为_______ 、______ 和_______ 三类。 8.土地评价纲要的评价系统分为_____ 、_____ 、____ 、____ 四个层次。 9.土地利用可持续评价中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是:_____________- 。 10.从系统组成要素分析,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驱动力系统是由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组成。 11.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_________ 和______ 两大类。 12.自16世纪后期到20世纪中叶将近400年时间内,法国哲学家_____ 、____ ,德国地理学家____ ,美国地理学家____ 等成为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

13.人类对地貌的影响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实现的。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2.地区: 3.景观: 4.土地质量指标: 5.土地利用: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 1.简述垂直带谱的特征? 2.简述自然区划的原则? 3.简述山地自然区是怎样划分的 4.土地评价要遵循哪些原 5.地块的各分类级别的划分标志是什么?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试述研究地域分异规律的意义? 2.试评价城市土地利用系统在经济方面的表现? 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自然地理环境结构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1、简述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1)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 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为地球表层系统及其要素 2、简述地理学的科学体系 答:三分法(地理学分科):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 三层次(综合层次):部门地理学、综合地理学、统一地理学 三重性(研究性质):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 三时段(时间性质):过去地理学、现代地理学、未来地理学 横断面(横断科学):地理哲学、方法论等横断科学(地图学、3R 、测量学等) 3、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在地理学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答:1)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未来变化以及人类与整体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2)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学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1)属于自然地理学 (2)位于第二层次综合层次(第一综合层次) (3)包含理论、应用和区域三重属性 4、地球表层是指那个范围?有何特征? 答: 1)地球表层是指岩石圈底部到大气圈对流层顶的空间范围 2)特征:(1)内外能的叠加区 (2)三相物质共存并相互转换 (3)有表层体(新生体)的生产 (4)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并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与循环 (5)人类生产与发展的场所 5、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内容和任务。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地域分异规律 3)自然区划理论 4)土地科学 5)人类活动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6、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7、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基本理论的形成 答: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8、自然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整体性思想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答: 1)自然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基本内涵是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性质。 2)整体性思想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为:自然综合体学说、地理系统学说、耗散结构理论 9、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 答:地质基础是构造岩石,其次是地貌、生物、土壤、大气和水 10、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来源和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流通过程 答: 1)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占%,地球内能占%,引力能占% 2) 应用层次研究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综 合 自 然 区 划 景 观 类 型 研 究

桂林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 实习名称: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 系别: **************** 年级专业: **************** 学生姓名: ********** 学号: **************** 实习时间:2011-4-11——2011-4-24 指导老师:**************** **************** 2011 年4月24日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和意义: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是根据地理科学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在学完地质学、地图学、气象与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学、生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等自然地理课程后,组织的一次野外实习,通过本次实习,要求我们能掌握自然地理野外考察的基本方法,并能把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感性知识结合起来,进一步理解、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培养我们野外独立研究与考察的能力,提高实践工作能力和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将来从事地理教学等工作奠定基础。 二、实习时间、地点和实习单位 1.实习时间:2010年3月22日——2010年4月4日 2.实习地点:广西桂林市等 三、实习过程概述 1、2011-4-11 *** 实习准备:实习动员、安全教育以及收集实习资料。 2、2011-4-12 **市火车站乘车前往桂林,以及安排食宿。 3、2011-4-13 中国岩溶地质博物馆参观岩溶模型及标本;请专家讲解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形态特征、形成原因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4、2011-4-14 桂林园林植物园考察珍稀植物及亚热带生物群落特征 5、2011-4-15.16 桂林——阳朔漓江沿岸岩溶地貌,观察漓江沿岸地下河及溶洞特征。 6、2011-4-17 七星岩、芦笛岩考察地下喀斯特地貌和观察漓江沿岸多层洞穴特征。 7、2011-4-18 月亮山、象鼻山、伏波山考察穿山、孤峰等喀斯特地貌特征。 8、2011-4-19 桂林市郊唐家湾一带观察大型直立倾伏背斜,认识大型褶皱和张性构造角砾岩。 9、2011-4-20 桂林市郊刘家村北渡口观察桂林市区漓江沿岸河流的

综合自然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 教学体系是核心竞争力,拥有一套优良的教学体系是我们现在需要思考的重要部分,我觉得我们现在的教学方法太单一,不够绚烂,像总部有这么好的条件设施,我觉得客户在报课的时候可以不止是高尔夫课程, 可以加体能,或者其他的课程,可以有多项选择性,让想学好的客户更有信心。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题 , 综合自然地理环境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如何理解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把自然地理环 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着重研究其整体的各组成要素及各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 2.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具有相对独立性。自然地理环境由4大圈层组成:气体为主的大气圈、以液态水为主的水圈、以固体岩石为主的沉积岩石圈、以生物有机体为主的生物圈;受重力作用影响,4大圈层在垂直方向上成层分布,由上到 下依次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沉积岩石圈;各圈层又具有自己的结构和特征。 (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即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组成部分在太阳辐射、地 球内能作用下,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彼此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形成了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或系统、综合体);没有一个部分是孤立的,任何一个部分的变化都会引起其它部分的相应变化,乃至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发生变化。

(3)区域差异性。自然地理环境既是一个整体,同时由于长期的发展演化又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不同部分的特征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分异在水平方向上和垂直方向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可归纳为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各级自然综合体的形成,就是地域分异的结果。 3.综合自然地理学与部门自然地理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综合自然地理学与部门地理学的主要区别是:A.研究对象不同,综合自然地理学以自然地理环境整体为研究对象,部门自然地理以某一个自然地理要素为研究对象;B.部门自然地理学是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础。 , 综合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 1.综合自然地理学发展有哪些阶段?(了解) 答:综合自然地理学发展有四个阶段:A.综合自然地理学的根基;B.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萌芽;C.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D.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 2.古代地理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了解) 答:古代地理学的主要特点是:A.从远古到18世纪中叶,地理学处于搜集和积累资料的时期;B.古代地理学实际上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科学;C.古代地理学以纯粹描写地理现象为特点;D.古代地理学存在两大基本学派:一是”博杂派”,另一是”宇宙派”。 3.洪堡、李特尔的主要学术贡献有哪些?(了解) 答:洪堡的主要学术贡献有:A.创立了一门科学的自然地理学;B.创作了<<宇宙>>一书,奠定了自然地理学的理论基础;C.创立了多种重要的自然地理研究方法;D.发现了一系列自然地理规律;E.明确指出了自然地理学研究客体的综合特征。 李特尔对科学的积极贡献有:A.他把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结合起来研究,强调变化中的“人和自然统一”;B.他把地球表面作为人类活动的舞台,认为地理学是研究人类住宅的系统化需要一个漫长个过程。系统化就是程序化,咱们现在的系统是一个教练一个系统,每个人的教学方法都不一样,所以这样很难形成一个系统,咱们

综合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最新综合自然地理学 1、环境:那些围绕主体、占据一定空间、构成主体存在条件的诸种物质实体或社会因素,就是该主体事物的环境。 2、自然地理环境:由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地理环境部分。 3、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按一定规律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4、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自然地理系统中的化学元素,由一种存在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存在形式,并伴随一定的空间位移的运动过程。 5、内在联系的整体性:指自然地理系统的各组成要素(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物、动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统一整体的特性。其中任一要素发生变化,必然引起其余要素发生相应的变化,某一部分发生变化,必然引起其相邻部分发生相应的变化。 6、系统的结构:就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特殊网络关系。即是系统内部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流通渠道。也可以理解为系统的骨架。 7、系统的功能:是指物质、能量、信息在系统内传递转化的外部表现。 8、熵:一个描述系统无序性(即混乱度)的物理量。 9、耗散结构: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只有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外界条件的变化达到一定阈值时,就可以从原有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在远离平衡情况下形成的有序结构,依靠不断地耗散外界的物质和能量来维持,故称为耗散结构。 10、平衡态:系统内部到处均匀一致、长时间不发生任何宏观过程的系统状态。 11、非平衡态:系统内部不是均匀一致,有宏观过程发生的系统状态叫非平衡态。 12、系统的状态:某一时刻系统内部各种性质的综合表现。 13、状态函数:当系统由一种状态变化到另一种状态是,系统的性质也要相应地发生改变。有些系统性质仅与系统的初始状态(简称始态或初态)和终了状态(简称终态)有关,而与系统具有的变化过程或路径无关。在热力学中,把具有这种特性的系统性质叫做状态函数。 14、可逆过程:当系统发生某个过程后,系统按照原来的路径恢复到原有系统所处的状态,而不在环境中留下任何永久性变化的过程。 15、不可逆过程:当系统发生某个过程后,系统不能按照原来的路径恢复到原有系统所处的状态,而在环境中留下永久性变化的过程。 16、反馈:是指信息反馈,就是将输出又回输到原系统中去。 17、辐射干燥指数:是一地的年辐射平衡(热量收入)与用热量单位表示的年降水量(即蒸发该地年降水量所需的热量)之比,可视为蒸发力与降水量之比。 18、地域分异: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一定方向有规律的发生分化所引起的差异。 19、地域分异规律:支配地域分异现象的客观规律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20、纬度地带性规律:指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大致沿纬线方向(东西方向)延伸而按纬度方向(南北方向)有规律更替而产生的南北分化现象。 21、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经度省性规律):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大致沿着南北方向延伸,按沿海到内陆发生有规律的更替。 22、垂直地带性:指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而随山势高度(海拔高度)发生带状更替的规律。 23、地带段性:在一定的非地带性单位内的地带性分异 24、垂直地带谱:基带以上各垂直带的更替顺序及其组合型式称为垂直带谱,或垂直结构。 25、基带:在高大的山地地区,自山麓到山顶,可分出一系列垂直自然带,最下面的一个叫基带,即山地地形中山麓(就是山脚)所在地方的最下面的自然带类型 26、雪线:永久冰雪带的下界。

云台山综合自然地理实践报告

云台山综合自然地理实践报告 院 别: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年 级: 2011级 专 业: 地理科学 指导教师: 王家录 职称: 2014年 5 月 20 日

目录 1引言 (1) 2前期准备 (1) 3云台山区域概况 (2) 4考察内容 (3) 4.1云台山地质地貌 (3) 4.1.1白云岩与石灰岩的区别 (3) 4.1.2岩土体地貌 (4) 4.1.3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5) 4.2云台山气候 (6) 4.3云台山水文 (6) 4.4云台山植被 (7) 4.4.1云台山植被的分布规律 (7) 4.4.2云台山植被的种类 (8) 4.4.3云台山植被的基本特征 (8) 4.5云台山土壤 (10) 4.5.1土壤的主要成分及其特性 (11) 4.5.2土壤的生产力 (11) 4.5.3土壤的保肥、保水能力 (12) 4.5.4土壤的保护和改善 (12) 5云台山申遗 (13) 5.1云台山申遗的条件 (13)

5.2云台山申遗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4) 5.2.1云台山申遗中存在的问题 (14) 5.2.2云台山申遗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5) 6结论与讨论 (15) 6.1结论 (15) 6.2建议 (16) 参考文献 (17)

成绩表 学号姓名工作任务成绩201107074008 张良佳引言 201107074024 龙启迪前期准备 201107074030 郑杰云台山概况 201107074034 张荣升云台山地质地貌 201107074036 张达波云台山气候 201107074043 徐玲云台山水文 201107074044 徐国江云台山植被 201107074047 韦月丹云台山土壤 201107074053 施勰云台山申遗的条件 201107074066 李昌群云台山申遗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01107074081 吴秋芳结论和讨论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地理专业)

楚地理科学与旅游管理系(院、部) 地理科学专业综合自然地理学(理论)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022105104 课程中文名称:综合自然地理学 课程英文名称: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使用专业:地理科学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总学时:5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6,实验学时:4) 总学分:2.5学分 预修课程:地球概论、地质学基础、部门自然地理学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地理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系统讲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和分析方法,主要容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区划的理论与方法,土地分类与结构、土地评价与土地变化、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 教材建议:伍光和,蔡运龙编著,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2004年。 参考书: [1]南威、郭有立编著,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版),:科学,2004。 [2] 景贵和主编,综合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1990; [3] 传康,伍光各,昌文编,综合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1933。 [4] 松乔等编著,现代自然地理,:科学,1988。 [5] 南威主编,自然地理学,:科学,2000。 [6] 黄秉维,度,名茶等著,现代自然地理,:科学,1999。 [7] 王建主编,现代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2001。 [8] 蒙吉军编著,综合自然地理学,:大学,2005。

二、课程性质、目的及总体教学要求 课程的基本特性:综合自然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主干基础理论课程。它是在各部门自然地理学基础上研究地球表层整体性特征及其结构、功能和演变规律的科学。特别着重研究地球表层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机制、地球表层区域分异规律和地域分异规律。 课程的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较好地认识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地位、特点与任务,熟悉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与趋势,深入认识和掌握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与技能,从而为全面、科学地从事相关工作和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奠定较为坚实的理论与方法基础。“综合自然地理学”又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课程,要求理论与实践并重,故该课程除了课堂理论知识讲授外,还要求通过相关的专题讨论和实践教学等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际工作能力。 课程的总体教学要求:学习本课程应着重掌握地球表层系统、耗散结构、时空尺度、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综合体、地域分异、土地、景观、土地分类、土地分等等基本概念;重点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域分异规律、时间演化规律、自然区划的理论与方法、土地分类和分级理论等基础理论;应掌握的基本技能有:土地类型划分和应用地域分异原理分析各的地域分异规律。 三、章节教学容与要求 第一章绪论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中的地位(2学时)本章的容、地位与作用分析,重点难点、总的教学要求与说明: 本章主要介绍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地位、任务与特点,它是对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一个总体介绍或概述。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是:重点在于阐明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综合自然地理学与地理学三分支、三层次、三重性的关系。 教学基本要求: (1)理解并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系统)的概念、围、组成、特征。 (2)了解本学科在地理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3)了解本学科的形成及发展趋势。 各节容的教学要求: 第一节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地位和特点(1学时)理解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分科;理解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地位和特点;掌握自然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