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第二框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课时作业 新

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第二框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课时作业 新
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第二框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课时作业 新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先驱疾呼的“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之强音、践行的“吾忠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之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为振兴中华而奋斗。某校学生会组织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学习交流活动,下列最切合本次活动的主题是( )

A.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B.弘扬国粹,全面继承

C.民族之魂,薪火相传 D.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解析】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先驱倡导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为振兴中华而奋斗,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世代薪火相传,C说法正确;A、D与题意不符;B“全面继承”说法错误。

【答案】 C

2.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更需要坚定不移贯彻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和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可见,弘扬民族精神必须( ) A.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B.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

C.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

D.和弘扬时代精神结合起来

【解析】改革、创新都是时代精神的内容,D符合题意。其他选项不符合题干指向,均排除。

【答案】 D

3.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这是因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

①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②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③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④是现阶段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考查课本基础知识,较为简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①②③符合题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和国家现阶段的中心任务,④不符合题意;答案B正确。

【答案】 B

4.在第27届国际太空探索者协会年会上,女航天员刘洋与中粮集团的青年员工进行了互动交流,并讲述了自己难忘的航天经历,以此激励中粮青年员工,让零失误零误差的航天精神得到进一步传承与发扬。弘扬航天精神有利于( )

①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②提高民族素质和国际竞争力③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精神支撑④发挥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航天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期的突出表现,用其激励国民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提高国民素质,为中国发展提供精神支撑,①②③正确;④夸大了文化的作用,经济决定文化,民族精神影响、反作用于经济但不能主导经济的发展。

【答案】 A

5.有人大代表建议,随着网络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生活,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强化民族精神教育,尤其是对青少年进行民族优秀文化和主流价值观教育。其《文化生活》的依据是( )

①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流价值观”的作用②教育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扮演重要角色③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

④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增加了传媒的商业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①说法错误,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作用。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强化民族精神教育,体现了教育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故②③符合题意,④与题意无关,排除。

【答案】 D

6.有一首公益广告是这样唱的:“人小志气大,辛苦我不怕。日常学雷锋,平凡也伟大。叔叔把我夸,奶奶笑哈哈。人家做好事,处处传佳话。”今天来自各行各业的党员干部、普通职工,他们在一个共同的精神感召下忙碌着,帮助他人,提升自己。雷锋精神( )

①历久弥新,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顺应时代,展现了平凡道德实践的经济价值

③凝聚力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④植根群众,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故①正确;②说法错误,错在了“经济价值”;③说法错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荣辱观,④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故答案选B。

【答案】 B

7.“中国梦”,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深情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她将激励着每一个中华儿女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这表明( )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一个民族和国家起促进作用②优秀的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③中华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④中华文化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①错误,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先进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④错误,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当选。

【答案】 C

8.“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这是对感动中国人物: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颁奖词。这说明( )

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具有无穷的魅力②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③爱国主义是推动中华民族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④自强不息精神是鞭策中华儿女开拓进取的永恒精神力量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③④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黄旭华为祖国的核潜艇研究做出贡献,体现爱国主义是推动中华民族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同时说明自强不息精神是鞭策中华儿女开拓进取的永恒精神力量,故D入选。①观点错误,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时代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故排除。②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强调个人的努力,而没有强调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故排除。

【答案】 D

9.在某班一次以“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主题的讨论中,小王同学在发言中说: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既要继承一切传统文化,又要吸收一切外来文化。该发言( )

①看到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作用②忽视了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都有精华和糟粕③承认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发挥“主心骨”的作用④正确地回答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措施、途径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该发言只看到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起积极作用的一面,而忽视了其起消极作用的一面,①②符合题意,排除③④。

【答案】 A

10.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民族精神在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中的作用表现在( )

①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②有利于搞好经济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增强综合国力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④民族精神是综合国力的基础,是综合国力最重要的因素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本题考查民族精神对综合国力的作用。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故③④说法错误,排除含③或④的选项,A项入选。

【答案】 A

11.中国国家博物馆要更好地发挥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作用、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基地作用、引领文博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示范作用。为此,国家博物馆和文博界要始终牢记传承历史文明、弘扬先进文化的重要使命,要充分发挥促进文化交流、推动文化“走出去”的独特作用。材料体现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要( )

①将其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②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③促进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对外宣传推介④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材料中“要始终牢记传承历史文明、弘扬先进文化的重要使命”体现了②;“促进文化交流、推动文化‘走出去’”体现了③;①强调了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不符合题意;④强调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不符合题意。

【答案】 B

12.希望广大青年坚持远大理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努力掌握和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自觉到基层一线去,到艰苦环境中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实践的熔炉中增长见识、砥砺品质、强化本领,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材。这说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

①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②要发挥“主心骨”的作用③要与弘扬以

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④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实践的熔炉中增长见识、砥砺品质、强化本领”体现了①;“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努力掌握和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了②。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3.近年来,山东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抓好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加强国情、省情和形势政策教育。深入挖掘和整合山东丰富的文化资源,继承和发扬齐鲁儿女忠厚正直、豁达淳朴、崇尚礼仪、勇敢坚韧、勤劳智慧的优良传统,着力培育改革创新、开放包容、忠诚守信、务实拼搏、敢为人先的新时期山东精神。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新山东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有何关系?

(2)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新山东精神?

【解析】(1)该题要求学生准确理解新山东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新山东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些内容,学生可从以上角度加以阐释。

(2)该题是原因类题目,可以从必要性和重要性两个角度考虑原因。学生可以借鉴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进行回答,答题点可适当延展,不必拘泥于一点作答。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要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

【答案】(1)新山东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中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内容。新山东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丰富与发展。

(2)①弘扬新山东精神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③弘扬新山东精神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③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④弘扬新山东精神有利于提高民族素质,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14.今年的“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以“中国梦·我的梦”——从身边的点滴做起为主题。全国各地各校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校实际,通过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形式,深入进行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唱响了时代主旋律,引导和激发中学生爱校园、爱家乡、爱祖国的道德情感。

新时期我们应如何更好地弘扬民族精神?

【解析】考查课本基础知识,弘扬民族精神的措施,较为简单。答案主要涉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也可以从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以及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的角度进行作答。

【答案】①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

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③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④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⑤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⑥人人都应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答出其中四点即可给满分)

政治生活与哲学第7课练习题(含答案)

《生活与哲学》第七课训练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人民日报载文指出,要紧紧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就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蕴涵的哲理是() ①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②尊重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题和基础 ③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④人与自然始终是对立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下列选项能够体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是() 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②乌鸦叫丧,喜鹊叫喜 ③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④彗星、地震预示国家衰败 A、③④ B、①④ C、②④ D、①③ 3、2008年是奥运年,人们不断听到“奥运年结婚、奥运年生子,有福气”的说法。从哲学上讲,将个人命运同年份联系在一起是不足取的,其依据是() A、想象的联系代替不了事物固有的联系 B、基于主观目的的行为不会产生客观的联系 C、非本质的联系掩盖不了本质的联系 D、联系是客观的,于人的活动无关 4、一则幽默:电视机正在播放举重比赛颁奖仪式,一个运动员登上领奖品,高举起奖杯。爷爷问:“那个举杯子的是谁?”孙子说是重量级举重冠军,爷爷很生气。“还重量级呢,那个杯子我也举得起来!这冠军一定是走后门得来的”。爷爷的评论() A.说明了事物的非本质联系 B.体现了事物的表面联系C.违背联系的客观性,犯了主观随意性错误 D.表明了联系的多样性 5、计算机网络使全球“网民”的联系更加密切、迅速和便捷,地球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地球村”。这说明() 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②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 ③人们能够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④事物的联系是人们创造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一个男人在社会上可能扮演父亲、儿子、学生、教师、管理者、被管理者等不同角色。这种现象从哲学上说反映了() A、联系的多样性 B、联系的客观性 C、联系的主观性 D、联系的普遍性 7、要继续推进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打破行政区划局限,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和引导产业合理布局,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国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做法() ①坚持了整体与部分的统一②体现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道理③说明我国重视局部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④遵循了系统优化的方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据此回答8—9题: 8、材料体现的哲理是() A、整体与部分相互区别 B、部分制约整体,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起决定作用 C、整体功能决定部分功能 D、整体和部分难以界定,相互渗透 9、调整农业结构的哲学依据是() A、只有优化各部分结构,才能使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B、没有整体就没有部分 C、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就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D、联系的普遍性 10、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主任在总结成功完成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测控任务的经验时指出,参与测控任务的数十个单位,加强科学统筹,注重协同配合,科学整合力量,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了一盘棋、一股劲、一条心的良好局面。这启示我们() ①要立足整体,树立全局观念②整体的功能就是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 ③要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④整体的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1、一个木板长短不等的桶能装多少水,既不取决于最长木板的长度,也不取决于各木板的平均长度。这就是著名的“木桶原理”,也叫“短板效应”。从哲学上看,“木桶原理”() A、启示我们要充分重视部分对整体的统率作用 B、启示我们要用综合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事物 C、说明部分不可缺少,可以用部分代替整体 D、说明只要搞好局部,就能推动整体的发展12.一些大学生在应聘时遭遇“姓氏歧视”。一位“裴”姓同学,就因为这“倒霉”的姓氏失去了即将到手的会计职位,老板说,“裴”和“赔”同音,不吉利。姓“裴”不吉利的认识 A.夸大了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 B.割裂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C.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 D.否认了联系的普遍性 13.我国目前兴建的四大工程——南水北调、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将会继续加强地区经济之间的联系,推动全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段材料说明 A.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 B.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C.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 D.人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事物的联系 14.“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对上述办事方式,其哲学启示为 A.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可取的 B.割裂了整体与部分的联系,是不可取的 C.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是可取的 D.割裂了共性与个性的联系,是不可取的当前在企业管理中,人们提出坚持可持续成长管理观,在管理中注重整体优化,讲求系统管理,实行企业系统整体功能优化:注重依靠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市场竞争优势:注重夯实基础管理,讲求管理精细化,实行管理科学化、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回答15—16题。 15.坚持可持续成长管理观体现的哲学道理主要是: A.意识能够正确反映事物 B.坚持发展的观点 C.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D.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6.实行企业系统整体功能优化的哲学依据主要是: A.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 B.因果联系的客观性 C.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D.事物联系的复杂性 17.近海是海洋水产资源、矿产资源、盐业资源、交通资源、海洋能源、旅游资源最集中,开发效益最大的区域。因此,全面实施海洋综合管理,有序、有度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对于海洋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海洋防灾减灾能力,加强国防建设,均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这启示我们 A.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着眼事物的整体性 B.把握好关键部分也就把握好了整体 C.关键部分功能及其变化决定着整体的功能 D.正确的认识来源于系统优化的方法 18.原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指出:“西方某些资本主义国家,企图排斥、孤立中国是很不明智的,也是不可能的。从哲学上讲这是因为() A.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也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B.离开了历史联系的分析,就不能正确认识事物

高中政治哲学部分知识点

一、唯物论部分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辨证唯物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表现:自然界的存在和发 展是客观的,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也是客观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1)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2)还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必须要首先承自然界的客观性,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 的关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 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物质和意识辨证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我们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 观,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反对割裂物质 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4、规律客观性的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 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抗拒的。 【方法论】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 观规律的主观主义。 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1)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2)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3)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人们办事情的过程,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而要把事情办好,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辩证法部分 (一)联系的观点 1、普遍联系原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当中,事物的联系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客观 的,整个世界就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是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条件性、多样性、系统性)。 【方法论】我们必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地分析,反对形而上 学孤立的看问题。 2、原因和结果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事物之 间的因果联系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 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在每一事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 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这是人们正 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或者说要求 人们自觉提高实践活动的预见性)。 。

2020部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第七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随堂巩固练(含解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1.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多党合作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是( )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B.遵守宪法和法律 C.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D.坚持“十六字方针” 解析: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多党合作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各民主党派和共产党一样,得到宪法的承认和保护,都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平等。由此可见,C选项符合题意;A、B、D均不是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排除。故本题选C。 答案:C 2.在我国多党合作制度中,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是( ) ①执政党和参政党的关系②组织上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③亲密合作的友党关系④在法律地位上平等的关系 ⑤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A.①②④B.③④⑤ C.①③⑤D.①③④ 解析: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各民主党派和共产党一样,得到宪法的承认和保护,都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平等。由此可见,①③④符合题意;②⑤说法错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政治上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在组织上是相互独立的关系,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关系,在事业上是亲密友党的关系,在监督上是相互监督的关系,排除。故本题选D。 答案:D 3.人民政协是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以下关于人民政协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履行组织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公共服务的职能 B.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合作的组织形式 C.积极参与行使国家对外职权 D.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解析: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人民政协,是中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各人民团体、各界爱国人士共同创立的。它根据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

高二政治必修三人教版第二单元知识点.doc

高二政治必修三人教版第二单元知识点高二政治必修三人教版第二单元知识点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 文化的多样性:相对于世界文化的总体,我们所说的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2. 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多样性): (1)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2)文化遗产:(地位和意义)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所以要保护文化遗产。 3. 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即文化的民族性)。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即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2)世界文化是由各民族、各国家文化共同构成的。又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即文化的世界性。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 4. 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5.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2)尊重文化化多样,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也属于整个世界。总之,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6. 坚持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永恒主题。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反对盲目自大、贬低、排斥异文化,或者妄自菲薄、盲目崇拜异文化的错误倾向。 7. 应该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 答:尊重文化多样性。(第4、5、6点组合) 8. 文化传播的含义: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9. 文化传播的途径: (1)商业活动。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涵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 (2)人口迁徙。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

高中政治哲学常识大全

1.物质意识辩证关系?答: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促进,错误阻碍. 2.一切从实际出发含义及重要意义?答:即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它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的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是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出发点. 3.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基本派别?答:基本问题即物质意识的关系问题,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又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4.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对青年学生的要求?答: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要把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放在国情上.客观的看待周围的人和事,正确估量和对待自己. 5.联系的概念及普遍性表现?答:联系指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具有普遍性.(1)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相互联系的.(2)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3)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6.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及方法论意义?答:区别: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有序合理).整体功能小于部分之和(无序欠佳)联系:不可分割,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相互影响:整体影响部分,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7.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答: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离开物质谈运动或者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8.静止的两种情况?答:一是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 9.如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答:要把事物如实的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阶段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10.规律的含义?答: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11.规律客观性的表现:它的存在和发展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七课、唯物辩证法联系观.doc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联系观 一、单项选择题 1、人民日报载文指出,要紧紧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就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蕴涵的哲理是() ①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②尊重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题和基础 ③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④人与自然始终是对立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下列选项能够体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是() 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②乌鸦叫丧,喜鹊叫喜③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④彗星、地震预示国家衰败 A、③④ B、①④ C、②④ D、①③ 3、2008年是奥运年,人们不断听到“奥运年结婚、奥运年生子,有福气”的说法。从哲学上讲,将个人命运同年份联系在一起是不足取的,其依据是() A、想象的联系代替不了事物固有的联系 B、基于主观目的的行为不会产生客观的联系 C、非本质的联系掩盖不了本质的联系 D、联系是客观的,于人的活动无关 4、2008年1月15日,国家质检总局通过门户网站向社会发布了产品质量信用记录。今后,社会各界可以随时在国家质检总局网站产品质量信用记录专栏进行查询。温家宝总理曾经指出,产品质量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国家形象。这表明() A、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B、任何事物都和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 C、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没有任何条件的 D、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起新的具体联系 5、计算机网络使全球“网民”的联系更加密切、迅速和便捷,地球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地球村”。这说明() 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②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 ③人们能够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④事物的联系是人们创造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一个男人在社会上可能扮演父亲、儿子、学生、教师、管理者、被管理者等不同角色。这种现象从哲学上说反映了() A、联系的多样性 B、联系的客观性 C、联系的主观性 D、联系的普遍性 7、要继续推进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打破行政区划局限,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和引导产业合理布局,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国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做法() ①坚持了整体与部分的统一②体现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道理③说明我国重视局部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④遵循了系统优化的方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据此回答2—3题: 8、材料体现的哲理是() A、整体与部分相互区别 B、部分制约整体,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起决定作用 C、整体功能决定部分功能 D、整体和部分难以界定,相互渗透 9、调整农业结构的哲学依据是() A、只有优化各部分结构,才能使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高中政治 必修四哲学生活知识点归纳

唯物论= 辩证唯物论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要求我们承认世界的物质性)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2.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要求我们承认相对静止) 【规律】 1.规律是客观的,尊重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2.规律是普遍的,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3.人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要求我们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意识的本质#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物质有具有反作用,要对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重视精神的力量。(正确的意识推动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意识的作用# 【能动地改造世界】 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2.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能动地认识世界】 1.意识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主动创造性。 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高二政治必修三第二课知识点

高二政治必修三第二课知识点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二政治必修三第二课知识点》的内容,具体内容: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政治必修三第二课主要内容,高二政治学习时要重点关注知识点,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政治必修三第二课主要内容,高二政治学习时要重点关注知识点,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有哪些影响?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文化对人的影响特点(重点) (1) 潜移默化的影响: 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这些文化影响既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又是人们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结果。因此,要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2) 深远持久的影响: 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4、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重点)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5、优秀文化塑造人生(重点) (1).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2).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3). 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符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物质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满足,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日益突出。 6、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四课 第七课知识点总结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1、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2、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1)我国现状: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 (2)意义: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3、改革是强国之路性质: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4、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国有制的地位: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集体经济:含义:由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的经济。 地位:是我国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经济形式。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集体成分,都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5、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6、非公有制经济 (1)个体经济(2)私营经济(3)外资经济 7、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存在的意义 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是根本原因) 实践证明: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第七课个人收入与分配 1、按劳分配 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2、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3、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 (1)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4、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个体经济) (2)按生产要素分配 5、效率:在分配中必须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因:由我国的根本任务的国情决定的。 根本任务:发展生产力国情: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贫乏 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6、兼顾公平 (1)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7、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收入分配中,效率与公平是一对矛盾,即对立统一) (1)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2)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8、效率和公平相统一 (1)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和个人致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又要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3)必须正确处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

最新整理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七课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导学案.docx

最新整理高二政治教案《生活与哲学》第七课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导学案《生活与哲学》第七课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导学案 课前延伸学案 学习目标 1、识记联系的含义、联系普遍性、客观性。 2、理解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以及联系的多样性。 3、重难点把握: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知识梳理 一、联系的普遍性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2.联系的普遍性 (1)联系的含义: (2)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 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事物之间) ②每一事物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事物内部) ③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 (3)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二、联系的客观性 1、联系的客观性: 2、联系的客观性分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

(1) (2) 3、联系的客观性方法论要求: (1)我们要从事物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2)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联系,改变,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三、联系的多样性 1、事物的联系是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2、联系的多样性方法论要求: (1)要求我们。 (2)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既要把握事物的,又要关注事物的;既要认识事物的,又要重视事物的。总之,一切以、、为转移。 四、易错点理解: 1、不要把联系的普遍性理解为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1)所谓联系的普遍性,有两方面的含义:①每一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从内部构成要素看,是普遍联系的;从与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看也是普遍的;从事物发展的历史趋势看,该事物与过去和将来的联系也是普遍的。②联系这种关系在世界万物中是普遍存在、大量具有的,因而是普遍的。 (2)每一事物与其周围事物的联系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相对的。不能把联系的普遍性理解为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联系着的。而应当从事物普遍联系的客观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来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所以认为“世

高中政治哲学基本知识点总结.doc

高中政治哲学基本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哲学基本知识点(一) 1、哲学与生活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②在一定意义上,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因此,哲学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①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含义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注意:①具体把握哲学与世界观、世界观与方法论、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②哲学、世界观、方法论都正确与错误之分,不一定科学 3、哲学的基本问题 (1)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为什么?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

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③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高中政治哲学基本知识点(二) 一、世界的物质性 1、物质的含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注意:物质的概念概括了宇宙间的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物质形态。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自然界具有物质性。(2)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3)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1、运动 (1)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注意: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区别物质的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 ①含义②必须具备的条件: ③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2、①货币产生②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本质)是商品。 原因:产生:它本身是一种商品,作用:它同一般等价物一样,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③货币的职能: 4、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的①通货膨胀②通货紧缩 ①实质:供小于求,表现:物价上涨,纸币贬值。影响: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生活水平下降,商品销售困难,经济秩序混乱。 ②实质:供大于求,表现:物价下降,纸币升值。影响;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有好处,但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影响企业生产与投资积极性,使经济萧条,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市场消费不振,对经济长远发展,人民长远利益不利。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1、影响价格的因素: ①影响价格的因素: 2、供求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 A、卖方市场:含义,由卖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不应求,卖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即使提高价格,也能把商品卖出。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 A、买方市场,是由买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过于求,买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价格通常趋于下降。 3、价值决定价格: (1)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①A、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B、商品价格的高低,因为它们所含价值量不同。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①价值量的决定因素: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的需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即商品生产者个人生产某种商品所用的时间。 ②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耗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其价值量越大,反之越小。 (3)①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归纳 -认识论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 第二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包括实践观和真理观)(共3条原理) 一、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促进作用。而不符合事实本质规律的错误认识,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2、〖方法论〗: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还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反对〗:反对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反对把人们的思想观点作为检验认识的标准;反对不以认识为指导的盲目的实践。 二、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方法论〗:(1)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三、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2、〖方法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 1 页共1 页

高中政治必修三第2课同步习题

必修三第二课习题 变式1.走到天涯海角,一见到牌楼汉字、舞龙耍狮,就会想到中华文化,就有归属感。身在异国他乡,一声乡音的问候,一副耳熟能详的对联,都是一杯杯数千年中华文化的佳酿,令人心醉。这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 ) ①无处不在、无时不在②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③潜移默化、无影无踪④深远持久、难以抹去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变式2.古人云:“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说的是一旦没有道德约束和精神依托,人的欲望就会恶性膨胀和肆意泛滥,造成祸害与灾难。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发挥优秀文化塑造健全人格的作用②优秀文化是社会赖以存在、发展的基础③文化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促进社会发展④加强文化建设,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支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变式3.2018年4月9日,记者从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获悉,为推进“净网2018”“护苗2018”“秋风2018”等专项行动深入开展取得更大成效,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作出专门部署,要求各地各部门从即日起至2018年11月,围绕打击非法有害出版活动、淫秽色情低俗信息、新闻“三假”和侵权盗版等重点任务,抓住人民群众高度关心的问题,紧盯网上网下重要传播渠道,精准发力,重拳出击,持续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结合材料,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角度,分析推进“净网2018”“护苗2018”“秋风2018”等专项行动的依据。 1.某校通过举办“青春风采”校园文化艺术节,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这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 A.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 B.文化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中心环节 C.文化决定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D.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著名的传媒文化研究者、纽约大学教授尼尔·波兹曼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提出了“童年消逝”的预警:他担心“18世纪发展起来的工业化始终是童年的劲敌”,认为“童年的消逝”和“成人化的儿童”是电子信息环境惹的祸。电子文化使得孩子的童年正在消逝。这表明( ) A.文化是人创造的 B.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有形的、强制的 D.人们的观念有不同层次 3.“文化是沟通人与人心灵和情感的桥梁,是国与国加深理解和信任的纽带。文化交流比政治交流更久远,比经济交流更深刻。”之所以“更久远”“更深刻”,是因为( ) A.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B.文化的交流和渗透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C.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D.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人教版高一政治必修一(教案)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导学案 【学习目标】 阐释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解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课堂导入】 在第二单元介绍完“如何生产问题”的基础上,本课介绍如何合理分配财富问题。主要从个人收入分配角度理解我国的分配制度和当前我国收入分配是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的。 【课前预习——阅读课本,梳理知识】 【课堂展示——(自学成果)】(组内小展) (要求:组长组织本组同学快速高效核对自学成果,确保答案正确,并在课本相应位置做标记) 【课堂探究——(对学群学)】(班内大展) 探究一:情景模拟:《老赵说事》 俺们村的基本情况:通信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治安基本靠狗,耕地基本靠牛,照明基本靠油,生活那就一个字“穷”。后来,实行土地承包后,老赵某承包了本村的五亩菜地,他认真学习农业知识,向农业指导员请教。精耕细作,采用地膜覆盖,温室大棚等先进技术。结果,赵某的菜地产量和收入非常不错。老赵还供养儿子上了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国有企业上班,因为很能干,收入不菲。 老赵和儿子的收入属于哪种分配形式?

探究二:设置情景 (1)赵老太太也发挥余热在村口开了一家早餐店和小超市,生意很红火。 这种分配方式属于哪种分配方式? (2)赵某看到了改革开放的好兆头,他拿出了积蓄继续投入生产,开办了一个蔬菜种植公司,红红火火的做起了生意。 那么赵某公司里面存在哪些可能的分配方式? 探究三:我们来探讨一些情形 A是某外商独资企业中的普通职员,月工资3000元,是按劳分配吗?为什么?如果不是按劳分配,又属于哪种分配形式? B把钱存入银行定期获得利息收入,属于哪种分配形式? C承包土地后转租给他人获得的收入,这是哪种分配形式?你还能举出属于这种分配方式的例子吗? D获得专利后进行转让,获利10万元,这又属于哪种分配形式? E作为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每年可以获得可观的收入,属于那种分配形式? 注:我们刚才谈到的劳动力、资金、土地、技术、信息、管理都是可以用来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的经济资源,即生产要素。 F关于科技人员的分配形式,应作具体分析,请填写如下表格: 探究四:王乐义,山东省寿光市孙家集街道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1989年首创了冬暖式蔬菜大棚。在此基础上,他又把眼光投向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上。他常说,“天下农民是一家,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都富才算富”。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把自己的发明,无偿地、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四面八方的百姓,改变了中国北方冬季少青

2017年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课堂练习(含答案)

《生活与哲学》第七课课堂练习 2017.07 一、单项选择题 1、 2017年2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该意见对于延续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这说明 A.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B.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C.改变规律会造福人类 D.运动是事物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 2、中国湿地维持着约2.7万亿吨淡水,保存了全国96%的可利用淡水资源,是中国淡水安全的生态保障。这表明 ①联系具有客观性②联系具有普遍性 ③任何事物之间都必然存在联系④人能够改变事物的固有联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于2016年8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这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构建了一个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与科学实验体系,材料蕴含的辩证法道理是 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客观物质性 B.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C.人们可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D.整体对部分起决定作用 4、钾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常量元素,尤其在炎热的夏天,人们稍微活动,就大汗淋漓,感到倦怠乏力,究其原因之一是体内的部分钾随着汗液排出体外。这告诉我们 ①联系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②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③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④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与发展的条件性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5、2016年9月27日,港珠澳大桥主体桥梁正式贯通;预计2017年年底建成通车。港珠澳大桥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连起世界最具活力的经济区,对促进香港、澳门和珠江三角洲西岸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具重要战略意义,其设计建造技术先进,是中国从桥梁大国走向桥梁强国的里程碑之作。这体现了以下哲学道理 ①人们能够建立有利于自身的联系 ②人们根据自身的需要可以建立事物新的联系 ③人为事物的联系是科学技术的产物④应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实现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6、2016年10月17日7时30分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10月19日凌晨,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取得圆满成功。这表明 ①人为事物的联系形成之后,仍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 ②联系是具体的,发明创造必须把握事物联系的条件 ③在实践中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④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放开“单独二孩”是我国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完善,顺应了群众期盼,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专家表示,放开“单独二孩”可调节人口结构,缓解人口老龄化,不会导致人口暴涨。这说明 A.联系是普遍的,任意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B.联系是多样的,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C.联系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创造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