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_定义与命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定义与命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定义与命题的概念.

2.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会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能判断命题的真假.

3.会用反例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

过程与方法

在实例中体会定义、命题的含义,通过举反例判定一个命题是假命题,使学生学会从反面思考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从具体例子中提炼数学概念,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实践的联系;通过举反例的方法来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说明任何事物都是正反两方面的对立统一体;通过了解数学知识,拓展学生视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正确理解定义和命题的概念,能找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三、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则笑话。希望大家喜欢。儿子问:爸爸,法律是什么?爸爸回答:法律就是法国的律师。儿子又问:那法盲是什么呢?爸爸回答:法盲就是法国的盲人。看到这,大家是不

是觉得特别的搞笑

为什么呢?是不是因为老板没有准确给出法律和法盲的意思

好,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定义与命题

通过对话得出结论:在交流中要对名称和术语有共同的认识才行,(二)引出课题

出示学习目标,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1、理解定义与命题的概念

2、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会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能判断命题的真假

3、会用反例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

(三)探索新知

探究一:定义

1、温故知新: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定义。例如:方程、等式、等边三角形等。

得出结论:一般地,能清楚地规定某一名称或术语的意义的句子叫做该名称或术语的定义

2、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定义。

3、跟踪练习:让学生判断哪些句子是定义

(1)下列语句属于定义的是()

A.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C.等角的补角相等

D.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跟踪练习(2)下列语句属于定义的是()

A.对顶角相等

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吗?

C.小刚比小明跑得快

D.线段是直线上的两点和两点之间的部分

在学生回答后,抓住跟踪练习(2)的A选项对顶角相等这个语句展开讨论,为什么不是命题?从而进入下一个探究环节。

探究二:命题的含义

对事情做出判断的句子叫做命题

判断下列句子是不是命题?

(1)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2) 做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

(3)“H1N1型流感”是不可以预防的

(4)明天会下雨吗?

学生在理解了命题的定义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列举命题,进一步体会命题的关键在于是否做出判断。

探究三:命题的结构

(A)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B)如果a=b,那么

(C)如果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那么这个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D)如果两个角是内错角,那么它们相等。

列举四个命题,学生观察,讨论,它们都是由条件和结论组成,教师引导进行总结

总结:一般地,每个命题都有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条件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断出的事项。

命题通常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跟踪练习:指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1、如果明天星期五,那么后天星期六。

2、如果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3、如果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相等。

想一想:“对顶角相等”的条件和结论是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试着改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从而找到这种简短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接着让学生说出“相等的角是对顶角”的条件和结论。

进而对比这两个命题的正确与否,从而引出了真命题和假命题。以及反例的概念。

紧接着跟踪练习(1)判断真假命题。

跟踪练习(2)把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及时指点学生回答,及时发现学生问题,进行纠错。

学生总结收获

(四)达标检测

(五)能力提升

学情分析

对于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来说,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接触了不少的几何知识,对很多名词、概念有了很深刻的认识,本节课将对学生传授定义与命题的基本含义,学生对此已经有比较多的经验和基础.他们的抽象思维和归纳能力已初步形成,希望老师创设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本节课我设置了三个探究活动,学生可以互相讨论和交流。

效果分析

1、本节课结合一个笑话让学生体会定义的重要性,进而引出数学中的定义的概念,从实际出发,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学生对定义与命题的把握还是比较清楚的。大部分学生可以口头完成设计的题目。能够迅速的把一个命题转化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利

用疑问句和祈使句的特点,判定不是命题的语句.迅速的掌握情况还是比较可以的。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较高,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并且穿插小组合作,同桌讨论,让课堂充满活力,在快乐中完成对命题和命题结构的理解和掌握。

2、边学边练,及时巩固对新知识的掌握,开展跟踪练习、达标练习以及能力拓展,更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课堂的气氛,让师生关系更融洽。

3、教学中对学生的语言激励,学习方法的指导也恰到好处,达到了对学生情感上的教育。

教材分析

定义与命题是鲁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八章平行线的有关证明第一节的内容。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都是获得数学结论的重要途径,演绎推理关注的是发展合乎逻辑的思考,推理与证明的意识,步步有理有据,这都离不开定义、命题、真假命题等概念的认可,为证明做必要的准备。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初中阶段必备的基础证明知识,锻炼他们的观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进一步发展逻辑思维。

评测练习

1.下列语句中,是命题的是( )

A.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吗?

B.在线段AB上任取一点

C.作∠A的平分线AM

D.两个锐角的和大于直角

2.下列命题中,属于定义的是( )

A.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B.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D.点到直线的距离是该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

3.下列句子中,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

(1)正数大于一切负数吗?

(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不是无理数。

(4)作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平行。

4. 指出下列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1)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两条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3)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互余。

(4)同角的补角相等

能力拓展

1、(2017广西)下列四个命题中:

a、对顶角相等

b、同旁内角互补

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d、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其中假命题的个数是()

A:1个B:两个C:三个四:0个

2、(2016淄博)下列命题是假命题的是()

A: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

B: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C: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

D: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一条边与该边上的高的乘积的一半

课后反思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目标定位,以及知识的重难点分布,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范围,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时候,主要是以一个笑话引入,明确定义的重要性,再从具体的实例中,探索出定义的含义,在判断定义的同时以“对顶角相等”不是定义,引出了命题的概念,并会区分命题和非命题的语句,对于命题会区分条件和结论,并改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从具体例子中提炼数学概念,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实践的联系,在教学中注重了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因为本节课比较抽象,不太好理解,通过复习已经学过的定义,明确定义的重要性,会理解命题和定义,然后在判断是否是命题的过程中找到命题所共有的特征,命题的组成以及改写形式,进而顺利的展开新课的讲授。

在条件和结论的学习之前,教学上进行了铺垫,即对命题的相应位置进行置换,使学生初步感受到命题是有“固定结构”的,形成命题是由“条

件”“结论”两部分构成的“心理印象”.有了这样的铺垫,对于某些命题的改写,让学生从命题的结构特征方面来思考,能有效地帮助突破命题的改写难点.

本节课的缺点是幻灯片比较简单,没有用到动画,再者课堂教学的把握上有点前松后紧,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多加学习。

课标分析

1、新课标关注学生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围绕三个目标展开有目的的教学。

2、紧扣课程标准的目标,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进而让学生得到持续性的发展。并且要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合适的空间。

3、了解定义、命题的含义,会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会把命题改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了解真命题、假命题的含义,能通过具体例子理解反例的作用,知道利用反例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小组合作探究,自我总结得出相应的函数概念。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数学方法的总结和积累,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初中数学_5.1 定义与命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5.1定义与命题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定义与命题的知识在贯穿于整个初中数学知识体系,但作为单独的章节进行学习,还是首次,在设计上体现了对数学本原的思考,关注的是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目的就是为了通过本节课以及后续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感受整个数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是由实验几何向推理几何过渡的重要章节.而作为本章节的第一课时,为学生在本章节中更好的开展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学情分析:本节课针对的是八年级上学期的学生,他们在数学学习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从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角度来学习和理解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对学生来说也是第一次,在教学设计上要考虑学生对知识的可接受程度.另外,上课学校是一所知名学校,学生在学习上,应该具备一定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努力应该可以达到相应的教学要求.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了解定义的含义,了解命题的含义,掌握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会将一些命题改写为“如果…,那么…”的形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使学生经历定义的产生过程,感受定义的必要性.同时对命题的含义有初步的体验.体验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营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和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积极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命题的概念. 2、教学难点:命题的结构认识和改写. 四、教法与教具选择 1、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 2、教具选择:多媒体、其他教具.

五、教学过程 定义 导入:有一对父子可笑的对话进入到今天所学的知识,说明了定义的重要性。 1、定义的含义 一般地,用来说明一个概念含义的语句叫做这个概念的定义。 定义的核心功能是能清楚地规定名称和术语的意义. 2、对定义的强化巩固 (1)、举出几个数学中的定义. (2)、找到定义的一般叙述形式:.......叫做...... 3、定义意义: 定义帮助我们理解并记忆这个概念区别于其他概念的本质特征,定义一方面可以作为型智能使用,另一方面又可以作为判定的方法使用。 命题 引例:比较下列句子在表述形式上,哪些对事情作了判断?哪些没有对事情作出判断?(1)鸟是动物. (2)若a2=4,求a的值. (3)若a2=b2,则a=b. (4)a,b两条直线平行吗? (5)对顶角相等. (6)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7)邻补角是互补的. 1、命题含义 一般地,对某一件事情作出正确或不正确判断的句子叫做命题. 练习:1、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 3、对顶角相等. 2、命题的深入认识 问题:命题为什么可以判断对错? 对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置换,在分析和归纳: 1、语句中的判断不管正确或不正确,都有判断功能,都是命题.

北师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 定义与命题(2课时)教案与反思

2 定义与命题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 第1课时定义与命题 一、基本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定义、命题的概念,能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把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2.了解真命题和假命题的概念,能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性,并会对假命题举反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真假命题的判断,培养学生树立科学严谨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探索发现问题的积极性. 二、重难点目标 【教学重点】 定义、命题的概念. 【教学难点】 真假命题的判断. 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 【5min阅读】 阅读教材P165~P166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 【3min反馈】 1.对名称和术语的含义加以描述,作出明确的规定,也就是给出它们的定义.

2.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 3.一般地,每个命题都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条件是已知的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断出的事项.命题通常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如果”引出的是条件;“那么”引出的是结论. 4.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错误的命题称为假命题.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常常可以举出一个例子,使它具备命题的条件,而不具有命题的结论,这种例子称为反例. 5.下列语句中,属于定义的是( D ) A.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B.平行线的同位角相等 C.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D.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对学) 【例1】把下列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1)对顶角相等; (2)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3)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如何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如何改写一个命题? 【解答】(1)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2)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3)如果两个角是同一个角的余角或两个相等的角的余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1)命题改写的原则:不改变命题的原意,为改写后的语句通畅且保持原意,应适当地增加或删减词语或调换词序;(2)命题改写的方法:先搞清命题的题设(已知事项)部分和结论部分,再将其改写为“如果……那么……”的形式:“如果”后面跟的是已知事项,“那么”后面跟的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即结论). 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

初中数学_定义与命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8.1定义与命题(2) 【教学目标】 1、命题、真命题、假命题的含义; 2、会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学会用“如果…那么…”的形式表述命题。 3、理解反例的含义,会举反例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反例的含义,会举反例. 【预习案】 认真阅读教材36--37页的内容,尝试完成下面的题目,相信你一定能行! 1、一般地命题都可以写成()的形式,其中 ( )引出的部分是条件,()引出的部分是结论,每个命题都有()两部分组成。 2、下列各命题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 (1)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对顶角; 条件:;结论: (2)如果a>b,b>c,那么a=c; 条件:;结论: 3、()是真命题;()是假命题。 自学诊断: 认真思考以下句子,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你上课认真听讲了吗? ⑵同位角相等; ⑶同角的补角相等; (4)做线段AB的中垂线; ⑸如果 a2 >b2,那么a>b; ⑹对顶角相等; 1、在上面的句子中,属于命题的是。 2、在上面的句子中,是命题的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说出它们的条件和结论。 3、在上面的命题中,假命题的是,真命题的是。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课件展示,学生自主完成预习任务 2、明确本节主要知识点,哪些内容较简单?哪些需进一步交流?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命题都是有什么组成的? 2.一般地,命题都可以写成什么的形式,其中“如果”引出的部分是什么,“那么”引出的 部分是什么? 练习:说出下列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1)如果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相等。 (2)如果a2= b2,那么a=b。

(3)如果a>b,b>c,那么a>c (4)如果两个角不相等,那么这两个角不是对顶角 (5)如果两个三角形全等,那么它们对应边上的高也相等. 例题解析: 指出下列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⑴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⑵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 ⑶对顶角相等 方法总结:先把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再写出条件和结论 3.命题有真假之分,什么是真命题,什么是假命题? 练习:下列命题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你怎么知道它们是不正确的?与同伴交流. (1)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对顶角; (2)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3)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如果a>b,b>c,那么a=c; (5)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方法总结:如何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 【训练案】 基础题 1、教材37页随堂练习 2、教材37页习题8.2 1,2 提高题 1、下列语句中,是命题的是() A.刻苦学习 B.我喜欢数学 C.钝角大于直角 D.白色的衬衣 2、命题“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条件是() A.两条直线 B.相交 C.两条直线相交 D.交点 3、.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是否是真命题,不是真命题的举反例说明。 (1)一个锐角与一个钝角的和是一个平角。(2)如果a>b,那么ᅵaᅵ>ᅵbᅵ。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达标测试 1、(2分)下列命题是假命题的是() A.锐角小于90° B.平角等于两个直角的和 C.若a>b,则a2 >b2 D.a2 ≠b2, ,则a ≠b

初中数学_8.1定义与命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鲁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8.1定义与命题(二)课后反思 济宁市任城区唐口中学 我上课的内容是鲁教版七年级下册8.1定义与命题第二节课。这节课分两个课时,本节为第二课时。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推理证明,它为学生学习后面的各种几何证明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初中阶段必备的基础证明知识,锻炼他们的观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进一步发展逻辑思维。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一.知识与技能 1.命题的组成:条件和结论. 2.命题的真假.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分清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会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能判断命题的真假. 2.通过举例判定一个命题是假命题,使学生学会反面思考问题的方法. 3.通过对欧几里得《原本》的介绍,感受几何的演绎体系对数学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价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举反例的方法来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说明任何事物都是正反两方面的对立统一体. 我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定义、命题、定理、推论的意义。先让学生了解命题的概念,怎样判断一个句子是命题,这个环节教师让学生们小组讨论完成并及时展示。教师再出示命题的基本形式,让学生们观察得出命题的基本特征并说出命题的题设与结论。学生们掌握命题之后老师出示例题解析,一个命题在不完整的情况下应该怎样变成命题的基本形式“如果。。。那么。。。”再说出每一个命题的题设与结论。在学生们掌握了怎样分析命题的题设与结论之后,老师让学生们自主完成做一做,小组内讨论后教师让学生们自由

的展示,不对的其他学生补充。然后学生们完成考考你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悟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课堂练习有个别同学会做错,做错点在于对判断还把握不够到位,还有少数同学对命题的基本形式理解产生混乱,一部分命题不知道如何找到题设与结论。由此我强调命题就是“如果……那么……”的句式。 在教学中,学生对命题的形式把握还是比较清楚的。大部分学生可以口头完成导学案设计的题目。能够迅速的把一个命题转化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利用疑问句和祈使句的特点,判定不是命题的语句.迅速的掌握情况还是比较可以的。 在教学中出现了几个方面的问题: 1、时间把握不好,有的问题学生们没有彻底消化理解老师就紧接着往下讲了。 2、对学生还是不够放心,有的时候不自觉的抢学生的风头,没有全把机会留给学生。 3、知识点的挖掘不够。命题基本形式以及怎样把一个命题改成如果。。。那么。。。的 形式,怎样更有效、更准确的找出一个命题的题设与结论。 4、上课激情不够。语言、体态、表情,比较呆板。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改进,用新课改的思想严格要求自己,使我的课真正高效起来。 鲁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8.1定义与命题(二)课标分析 济宁市任城区唐口中学 课标在本学段目标中这样阐述: (1)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定义、命题、定理、推论的意义。 (2)结合具体实例,会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了解原命题及其逆命题的概念。会识别两个互逆的命题,知道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 (3)知道证明的意义和证明的必要性(参见例74),知道证明要合乎逻辑(参见例63),知道证明的过程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形式,会综合法证明的格式。 (4)了解反例的作用,知道利用反例可以判断一个命题是错误的。 (5)通过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 根据课标在本学段的阐述,结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的:

初中数学_定义与命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定义与命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定义与命题的概念. 2.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会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能判断命题的真假. 3.会用反例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 过程与方法 在实例中体会定义、命题的含义,通过举反例判定一个命题是假命题,使学生学会从反面思考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从具体例子中提炼数学概念,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实践的联系;通过举反例的方法来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说明任何事物都是正反两方面的对立统一体;通过了解数学知识,拓展学生视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正确理解定义和命题的概念,能找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三、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则笑话。希望大家喜欢。儿子问:爸爸,法律是什么?爸爸回答:法律就是法国的律师。儿子又问:那法盲是什么呢?爸爸回答:法盲就是法国的盲人。看到这,大家是不

是觉得特别的搞笑 为什么呢?是不是因为老板没有准确给出法律和法盲的意思 好,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定义与命题 通过对话得出结论:在交流中要对名称和术语有共同的认识才行,(二)引出课题 出示学习目标,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1、理解定义与命题的概念 2、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会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能判断命题的真假 3、会用反例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 (三)探索新知 探究一:定义 1、温故知新: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定义。例如:方程、等式、等边三角形等。 得出结论:一般地,能清楚地规定某一名称或术语的意义的句子叫做该名称或术语的定义 2、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定义。 3、跟踪练习:让学生判断哪些句子是定义 (1)下列语句属于定义的是() A.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C.等角的补角相等

初中数学_定义与命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定义与命题》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首先请同学们看一则笑话: 2、人们在进行各种沟通、交流时常需要用许多名称和术语,为了不产生歧义,对这些名称和术语的含义必须有明确的规定: 例如 (1)观察课本34页图8-1,指出哪个是等腰三角形,你的根据是什么? (2)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3、请尝试说出“法盲”的定义 二、学习新知 1、定义的得出 一般地,用来说明一个名词或者一个术语的意义的语句叫做该名称或术语的定义。 例如:“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叫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 民”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定义 “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是“两点 之间的距离”的定义; 议一议 你在数学课本上学过哪些定义?你能说明定义有哪些作用吗?与同伴进行交流。 请说出下列名词的定义: (1)无理数: (2)直角三角形: (3)一次函数: (4)二元一次方程: 说一说:你还学过哪些定义? (1)角: (2)角的平分线: (3)数轴: (4)一元一次方程: 2、学习命题 (a)、请你当判官 你认为线段a与线段b哪个比较长? 线段a比线段b长 线段b比线段a长 线段a与线段b一样长。 一般地,对某一件事情作出正确或不正确的判断的句子叫做命题。 (b)、是否作出判断 下列句子中,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 ⑴对顶角相等; ⑵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⑶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⑷a、b两条直线平行吗? ⑸温柔的李明明。 ⑹玫瑰花是动物。

⑺若a2=4,求a的值。 ⑻若a2=b2,则a=b。 (c)、判断下列语句是不是命题?是用“√”, 不是用“×表示。 1)长度相等的两条线段是相等的线段吗?() 2)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3)不相等的两个角不是对顶角() 4)一个平角的度数是180度() 5)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6)取线段AB的中点C() 7)画两条相等的线段() 思考:下图表示某地的一个灌溉系统. 根据上图,你还能说出其他的命题吗? 3、触类旁通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如果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相等。 题设(条件)结论 命题可看做由题设(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命题的构成: 每一个命题都是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即每一个命题都可以写成 “如果…..,那么….”的形式,“如果” 后的语句是“题设”,“那么”后的语句 是“结论”。 指出下列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1)如果两条直线相交,那么它们只 有一个交点; (2)如果∠1=∠2,∠2=∠3, 那么∠1=∠3; (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 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4)如果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那么内错角相等; 例指出下列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⑴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 说一说 指出下列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改写“如果……那么……”的形式: ⑴两条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⑵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互余。 比一比 每个小组说出两个命题,并把它改写“如果……那么……”的形式。看哪一组表现较好。做一做 1、下列命题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

初中数学_角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八章角的复习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内容 《角》是七年级下册第八章,主要内容是角的概念、表示方法、比较和度量、对顶角性质、垂直及垂线的性质。 2、地位与作用 角既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几何图形之一,是在学习了直线、射线和线段性质的基础上,由它们组成的新的几何图形;又是研究三角形、四边形、圆的基础,体现了几何图形由简单到复杂的组合过程. 二、复习目标分析 1、掌握角的概念、表示方法,补角、余角、对顶角、角平分线及性质; 2、会进行角的度量、计算、比较,会画直线的垂线;能灵活应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3、进一步培养推理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情况分析 1、知识基础 学生对点、线、角这些基本的几何元素在小学阶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但只是直观经验,对于角的定义和多种表示方法并未作深入研究; 2、能力基础 七年级学生具有初步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有着一定的学习经验及活动经验,形成了较好的参与和合作意识,并能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简单的探究; 3、困难预设 将实物抽象成图形,再从图形抽象成符号这种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对于刚刚接触几何的七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学生的符号意识比较薄弱,,规范使用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的能力相当欠缺。因此,在涉及到角平分线、垂直、互余、互补的几何推理时,学生会感觉无法做到说理明白条理,相当棘手。 四、复习策略分析 1、精心设计闯关活动,激发学生复习兴趣 第一关:基础关。我设计了四个题目,它们包含了本章全部教学内容。让学生独立解决,再以小组为单位抽取知识点,形成本章网络图。

第二关:巩固提升。旨在巩固知识点的应用。通过一系列变式题、开阔视野。 第三关:拓展延伸。设计了一道中考题,既应用本节知识,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先让学生独立解决,在进行小组讨论,最后小组展示成果。 2、注重学生体验、突出合作探究 本节课注重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运用问题串逐步引导,为学生创造具体的问题情境和思维情境,给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使学生在开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提高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认定目标 本节课我们复习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八章<<角>>。出示复习目标。本节课我们将以闯关的形式复习本章内容。让我们一起喊出闯关口号:快乐大冲关,欢迎来挑战!(学生情绪瞬间高涨) (二)出示闯关题目 第一关:基础关 (闯关规则:独立完成,边做边思考每个题目分别应用什么知识。时间5分钟!) 1、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 A 、任意一个角都可以用表示顶点的字母来表示。 B 、两个锐角的和一定小于平角 C 、周角是一条射线 ,平角是一条直线 D 、用可以放大5倍的放大镜看一个30°的角,这个角是150° 2、已知 ∠A=57°28′30″,∠B 与∠A 互余,∠C 与∠A 互补, 那么 ∠B= ;∠C= ; 3、点O 是直线AB 上的一点,O E 、O F 平分∠BOC 和∠AOC , (1) OE 与OF 的位置关系是 。 (2) 图中∠2的余角有 。 (3) 图中∠1的补角 有 。 4、如图,AB 、CD 相交于O ,且∠1=∠2问∠3=∠4吗?为什么? F E O A B 1 2 3 4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定义与命题》第1课时示范课教学设计

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 2 定义与命题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定义、命题的含义,并感受其在数学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理解命题的结构,会将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判断其真假. 3.通过观察、猜想、推理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探索意识与合作交流的意识. 4.发展学生的探索意识以及合作交流的习惯,关注现实,培养学生进行思考的能力和质疑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定义、命题的含义,并感受其在数学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难点:理解命题的结构,会将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判断其真假. 三、教学用具 电脑、多媒体、课件、教学用具等 四、教学过程设计

判断下列语句是不是命题: (1)狐狸是动物. (2)牡丹花是鸟. (3)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4)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5)△ABC是等边三角形吗? (6)若某数的平方是4,求该数. (7)不许大声说话. 答案:(1)(2) (4)是命题,(3)(5)(6)(7)不是命题. 教师强调:表示判断的句子都是命题,而不管判断是否正确. 【想一想】 观察下列命题,你能发现这些命题有什么共同的结构特征? (1)如果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那么这个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2)如果a=b,那么a2=b2; (3)如果两个三角形中有两边和一个角分别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预设:这些命题都是“如果……那么……”的结构特征. 一般地,每个命题都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条件是已知的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断出的事项. 命题通常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如果”引出的部分是条件,“那么”引出的部分是结论. 【做一做】 指出下列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其中哪些命题

初中数学_一次函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二节 《一次函数》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二节,一次函数属于《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是最基本的、最简单的函数。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函数,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函数的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分析情境中量与量之间的关系,从而抽象出函数关系,让学生认识理解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后面进一步学习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以及一次函数的应用做铺垫。它是整个函数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核心知识之一。本节内容还是学生进一步体会“函数思想”“类比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的很好素材。因此,在初中数学“函数与分析”中,起着重要的地位。 (2)教材的比较、分析与整合 旧教材在讲几个具体的函数时,是按先讲正、反比例函数,后讲一次、二次函数顺序编排的。这是适当照顾了学生在小学数学中学了正反比例关系的知识,注意了中小学的衔接。新教材则是安排先学习一次函数,并且,把正比例函数作为一次函数的特例予以介绍,而最后才学习反比例函数。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第一,这样安排,比较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的认识规津,从函数角度看,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图象与性质都是比较简单的,相对来说,反比例函数就要复杂一些了,特别是,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由两条曲线组成的,先学习反比例函数难度可能要大一些。 第二,把正比例函数作为一次函数的特例介绍,既可以提高学习效益,又便于学生了解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关系,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两种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 二、学情分析 (1)从心理特征来说,初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

初中数学_平行线的判定定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8.4平行线的判定定理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六年级下册年级学过的“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继续,是后面研究平移以及三角形、四边形(特别是平行四边形)的相关学习的基础。本节课需要学生掌握综合法证明的格式,会证明两直线平行的有关判定定理。通过对定理的证明,初步树立学生的推理意识,培养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三线八角”这些基本概念已经了解,对于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对于如何判断两条直线平行,已经相关的知识。本节课学生初次接触严谨的几何逻辑推理过程,且较难掌握这种几何逻辑推理过程和表述方法。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2、能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公理证明平行线的两个判定定理,并能简单应用这些结论;3、在证明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证明定理的思路和证题过程,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证明的步骤、格式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并深深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判定定理的得出及其应用; 难点是定理证明的思考方法以及书写方法 五、教学方法: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探索交流法 六、教学用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七、教学过程

(1)如图,∵∠1=∠2 ,∴1l ∥2l (2)如图,∵∠4+∠5=180°,∴1l ∥2l (3)如图,∵∠2=∠4 ,∴1l ∥2l (4)如图,∵∠3+∠6=180°,∴1l ∥2l 四、一试身手 如图:直线AB ,CD 都和AE 相交,且 ∠1+∠A=180°. 求证:AB//CD 证明:∵∠1=∠2(对顶角相等), ∠1+∠A=180°( 已知), ∴∠2+∠A=180°(等量代换). ∴AB‖CD(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你还有其他证明方法吗? 五、生活中的数学“蜂房中的数学问题” 蜂房的底部由三个全等的四边形围成,每个四边形的形状如图所示,其中∠α=109°28′, ∠β=70°32′. 试确定这三个四边形的形状,并说明你的理由. 师生共同总结,梳理证明步骤, 由学生自主探 究后小组交流。 学生自己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对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 适当点拨。 学生思考讨论 后,交流解题思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 进一步巩固说明两直线平行的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定义与命题教学设计

定义与命题(一) 《定义与命题》教学设计说明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上)第七章第二节内容,分两课时内容,我上的是第一课时内容.定义与命题的知识贯穿于整个初中数学知识体系,目的就是为了通过本节课以及后续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感受整个数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是由实验几何向推理几何过渡的重要章节.而作为本章节的第一课时,为学生在本章节中更好的开展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由于我校处于县城郊区,刚进校时我班学生的基础并不是很好,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学生进初中以来,我实行了新课改,实施的生本教育模式,主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合作学习的精神.经过一年的训练,我班大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学习的习惯,也培养了合作学习、交流互动的团队精神。所以针对本节课的内容,由于本节课主要是概念教学,所以学生能独立解决定义的含义问题,在合作学习中也能探究出命题的含义及相关的一些问题,但在进行拓展时,也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标准》,根据前面的学情分析,制定以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了解定义、命题、真命题、假命题的含义,了解命题的结构,会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2.经历感受定义的含义,体验命题的含义,会把一个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3.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感悟数学术语的科学性和严密性,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问题的诊断 在上本节内容时,我就给学生布置了前期预习,要求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对不能理解的问题一定要做好记载,能在上新课时及时得到解决。但可能在上新课的过程中,可能还是有一些学生不能主动探索,也不能主动发言,缺乏合作交流

定义与命题-完整版教学设计

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 2.定义与命题(第2课时)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技能基础: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对命题的含义有所了解,并且已经学习过一些公理和定理,为公理化思想的培养作好了充分准备.活动经验基础:有了上一节的活动基础,学生对本节课主要采取学生分组交流、讨论、举例说明的学习方式有比较好的活动经验. 二、教学任务分析 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对命题的概念有了清楚的认识,但学生对于命题的构造,什么是真命题,什么是假命题还不甚了解,本节课旨在让学生对真假命题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从而进一步了解定理、公理的概念,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了解命题中的真命题、假命题、定理的含义; 2.解命题的构成,能区分命题中的条件和结论。 3.经历实际情境,初步体会公理化思想和方法,了解本教材所采用的公理. 4.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的设计分为五个环节:回顾引入——探索命题的结构——思考探讨——读一读——课堂反思与小结. 第一环节:回顾引入 活动内容: ①什么叫做定义?举例说明.②什么叫命题?举例说明. 活动目的:回顾上节知识,为本节课的展开打好基础.

教学效果: 学生举手发言,提问个别学生. 第二环节:探索命题的结构 活动内容: ①探讨命题的结构特征 观察下列命题,发现它们的结构有什么共同特征? (1)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2)如果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那么这个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3)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那么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如果一个四边的对角线相等,那么这个四边形是矩形. (5)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那么这个四边形是菱形.②总结命题的结构特征 (1)上述命题都是“如果……,那么……”的形式. (2)“如果……”是已知的事项,“那么……”是由已知事项推断出的结论. (3)一般地命题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如果”引出的部分是条件,“那么”引出的结论,每个命题都有条件和结论.活动目的:对命题的结构进行分析,让学生会判断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教学效果: 分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引导进行归纳. 应告诫学生当一个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时,要注意改写时不要机械地添上“如果”和“那么”,应适当地补充一些修饰语句,使改写后的语句通顺,完整。 第三环节:思考探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