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学综述(1)

分子生物学综述(1)
分子生物学综述(1)

糖蛋白抗肿瘤的研究进展

[摘要]糖蛋白是由短的寡糖链与蛋白质共价相连构成的分子,是细胞的识别及体内功能多为糖蛋白介导。其独特免疫原性使其在抗肿瘤方面具显著效果。在这近几年来,糖蛋白发展迅速,本文就糖

蛋白结构、功能及抗肿瘤方面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糖蛋白;生物学功能;抗肿瘤;

前言糖蛋白在生物体内是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其糖链和蛋白相互作用介导细胞的专一性识别,调控各种生命过程如受精、发育、神经系统的维持,在目前炎症及癌细胞异常增殖、自身免疫系统中起重要作用。笔者就其糖蛋白的功能、及抗肿瘤方面国内外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1生物学功能

1-1构成α-构型血抗原的基本物质构成血型的抗原为血型糖蛋白,是一组含大量唾液酸糖链的跨膜蛋白,无论ABO血型系统或MN血型系统都是由血型糖蛋白决定。寡糖链的识别作用决定着细胞的

识别、集聚和受体作用。

1-2构成细胞表面受体,与细胞识别和黏着有关一些外源凝集素、毒素以及病原体的受体均是糖蛋白。一些植物凝集素可使血液细胞发生凝集,动物凝集素不仅在体液免疫中起作用,还和肿瘤转移作用有关[1]。不同性别性细胞相互作用成合子或聚集成组织,都以糖和与糖专一结合的蛋白质间的识别和结合为前奏,特别是与糖链的结构与识别功能有关,为医疗上避孕提供了新的可能途径[2]。利用精细胞表面糖蛋白特异结合的特性,将外源基因导入成熟精子,使外源DNA进入卵中受精,可借此产生优良品种[3]。

1-3物质运输功能一些糖蛋白如运血红蛋白、转铁蛋白受体等可与各种特有的物质结合,将其运输。糖蛋白兼有传递信息功能,在糖蛋白激素中,糖链在激素信号传入细胞过程中担负重要作用[4]。

1-4其他功能糖蛋白还和免疫反应及神经传导有关。如一种Glycodelin A糖蛋白在生殖免疫过程中,在母胎抗排斥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4]。某些细胞膜的糖蛋白还有酶活性。在以上诸多糖蛋白的生理功

能中可以看出,糖链的结构起决定性的作用。

2糖蛋白抗肿瘤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从体液及各种生物中分离出的糖蛋白,具有各种抗菌、抗凝血、抗肿瘤等生物活性。糖蛋白类及细胞的定向归巢、糖蛋白毒素及激素作用机制,可使药物选择性地集中到病灶,提高药效,而不影响正常组织的生长和免疫系统的功能,降低不良反应。例如,将乳糖接到门冬酰胺酶上,利用乳糖定向归巢到肝细胞,使门冬酰胺酶进入肝细胞,可治疗肝癌。不同来源的糖链结构有相似之处,说明以体液糖蛋白代替膜上复合糖类或在高等动物以外寻找利用于人体的半抗原糖类作为药物是可能的。人体内存在一些唾液酸含量较高的糖蛋白,如α1酸性糖蛋白(AAG)和Tam-horsefall蛋白,能抑制流感病毒和宿主细胞的黏着。多数糖蛋白糖含量在20%以下,而AAG的糖含量达到40%以上[5]。AAG免疫抑制活性表现在能抑制血小板凝集,也与肿瘤有关。AAG还能与药物结合起到药物传送的作用。研究还发现了几种与肿瘤相关的糖蛋白。利用血清或尿液中糖蛋白糖链的结构异常来诊断恶性肿瘤,如利用凝集素将甲胎蛋白(AFP)分成多种糖链结构不同的异构体,可用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6];Pg-P是一种跨膜糖蛋白,是介导乳腺癌耐药机制逆转耐药的重要靶点,近年已有不少新的逆转药物被发现并试用于临床[7];TAG72可作为消化道肿瘤重要的血清指标;黏糖蛋白-2(MUC2)在大肠癌中的阳性率为70%[8];CA125是胚胎发育期腔上皮表达的一种高分子糖

蛋白,可以作为卵巢癌的标记物;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是前列腺上皮细胞合成并分泌至精液中的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3 300~3 400、含糖量为7%的前列腺癌相关糖蛋白,作用于消化精囊特异性抗原,使其作为肿瘤标记物的特殊糖蛋白,在肿瘤存在时,可异常增加,对诊断颇为重要[9];CD44是细胞表面的整合膜糖蛋白,CD44H能使肿瘤形成提早,肿瘤形成率从30%提高到90%,瘤生长速度加快。而CD44E却抑制瘤生长,瘤形成率几乎为零,其表达水平与黑色素迁移率有正向关系[10]。CA242是一种唾液酸化的黏蛋白类的肿瘤相关抗原,在胰腺癌中检出率较高[11]。已经发现恶性肿瘤关糖蛋白种类很多,表明恶性肿瘤组织细胞的生成与糖蛋白的合成、分泌有密切关系。绿十字社和美国田纳西大学将尿激酶分离精制得到一种相对分子质量2~4万的糖蛋白,试验表明其对人正常细胞没有作用,而对乳腺癌、肺癌等的癌细胞增殖有显著的抑制作用[12]。上海海军医药学专业中心近年从海蛤和无齿蚌中提取分离出抗动物移植肿瘤的活性物质,经鉴定组分为糖蛋白,高剂量对小鼠S180抑瘤率达72%以上。Sasaki等对软体动物(Mollusks)海蛤、牡蛎、马贼、海螺、鱿鱼等进行了研究,证明Paolins为具抗菌和抗病毒活性的一种糖蛋白,只需少量或中等活力就可抑制小鼠S180;且还具抗白血病作用。

3结语

糖蛋白对人类健康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利用海洋生物的结构多样性及独特的生物活性,国外已有研究报道其显著的抗肿瘤及抗艾滋病活性,寻求生物利用性好的活性糖蛋白大分子,利用现代分析技术研究其结构,从分子水平阐释其对疾病的作用机理。目前利用糖蛋白的靶向性设计抗肿瘤药物,以及应用免疫原性制备多糖结合疫苗,激发免疫系统达到治疗目的,通过生物疗法提高治疗效果,已成为越来

越重要的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韩益飞,徐世青,朱江,等.糖蛋白的结构与功能[J].J Biol,2001,18(2)∶1-3.

[2]王荣海.浅谈糖蛋白[J].生物学通报,1993,28(11)∶12-13.

[3]刘慧慧,李太武,苏秀榕.糖蛋白及其在动物精卵识别中的作用[J].Mar Sci,2004,28(1)∶67-70.

[4]高丽丽,王长智,朱正美.Glycodelin-A糖蛋白及其在生殖免疫中的作用[J].生命化学,2002,2(4)

∶332-334.

[5]王克夷.α-酸性糖蛋白[J].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1991,13(4)∶167-169.

[6]陈国千.糖蛋白糖链结构分析与恶性肿瘤诊断[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0,

21(4)∶171-173.

[7]李杰.P-糖蛋白介导的乳腺癌耐药及逆转的研究特点[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2004,24(6)∶

494-496.

[8]孙思鑫,谢彦博,栾召强,等.黏糖蛋白-2载大肠癌中的表达[J].实用肿瘤学杂志,2004,18(5)

∶366-367.

[9]齐为民.肿瘤相关糖蛋白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1994,15(2)∶

56-58.

[10]金顺钱,张伟.042细胞表面糖蛋白CD44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1994,17(2)∶

85-90.

[11]李永军,曹青.糖蛋白242、199检测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2001,16(6)

∶368.

[12]Scott LB.The“Lecithotrophic”sea urchin heliocidaris erythrogrammalacks typical yolk plaletes

and yolk glycoproteins[J].DevBiol,1990,138(10)∶188-193.

基因治疗中的非病毒载体研究进展

摘要添加、修复或替换基因从而达到直接排除病因是基因治疗的目的,也是用于治疗遗传性和获得性疾病的治疗方法。它包括目的基因、载体和靶细胞三个方面,其中载体在整个传染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非病毒载体是该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虽然传染效率不如病毒载体,但其无毒、无免疫反应、性质可调且制备方便。本文就其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非病毒载体;裸DNA;脂质体;阳离子多聚物;PEI

前言人类基因组草图的绘制完成及深入研究将为基因治疗打下坚实的基础,基因治疗已成为世界上最活跃的研究领域,基因治疗药物将对医药工业产生深远的影响。目前80%的研究仍采用转染率较高的病毒载体,但病毒载体存在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免疫原性高、毒性大、目的基因容量小、靶向特异性差、制备较复杂及费用较高等问题[1],因此,近年来非病毒基因治疗载体倍受关注,也正是当前药剂学研究的前沿课题。为此,本文就其研究进展作一概述。目前常用的非病毒载体包括裸DNA、脂质体载体、阳离子

多聚物型载体和PEI等。

1 裸DNA

将目的基因连接在表达的质粒或噬菌体中直接注射而不依赖其它物质的介导,是最简单的非病毒载体系统。电穿孔(electroporation)技术和微粒子轰击法(microparticle bombardment, 此法也称作基因枪)的出现,大大提高了裸DNA的转染效率,而且使DNA可直接到达细胞核,避免了各种酶对DNA的降解。目前使用的DNA疫苗,就是用编码病毒抗原的质粒直接肌内注射,可获得有效的抗病毒免疫。裸DNA虽能有效运转并表达目的基因,但缺乏靶向性,并且只能在局部作用,不能转染大量细胞,经常需要进行外科手术

以暴露靶器官,使用时局限性较大。[2]

2 脂质体或脂质复合物

脂质体一般由阳离子脂质和中性共脂质组成,前者由阳性亲水性首基、交联剂、疏水性部分三个基本结构域组成,为阳性两亲化合物,压缩DNA形成脂质复合体。颗粒大小、zeta电位、DNA/脂质体比、溶液离子强度等均影响脂质复合体的形成、稳定性和转染效率。改进三个基本结构域的设计可提高脂质体的效能:选择可识别DNA的首基,如天然的结构或功能基团、非氨基性阳离子部分;引入可应答各种生物学刺激的易变性交联剂,以诱导DNA定时释放;修饰疏水性部分以获得最佳结构[3]。预先通过鱼精蛋白压缩DNA,再与脂质体络合,可使脂质重排,形成结构致密的脂质体/鱼精蛋白/DNA络合物,颗粒大小较脂质复合体减少3到5倍,基因投递率提高[4] 。Junghans等[5]用脂质体鱼精蛋白/DNA络合物投递反义c-myc寡核苷酸,发现寡核苷酸稳定性增加,下调U937细胞系c-myc表达。经聚乙二醇表面修饰可提高络合物转染效率和靶向性。脂质体成分所致的毒性反应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应用各种浓度的辅助脂质可优化脂质复合体。另外,Liu等[6]报告于脂质复合体中加入免疫抑制基因可显著减少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的产生,并且不影响生物学分布。类似刺激应答多聚体,可设计环境敏感型脂质体以加强DNA释放,从而

增强目的基因表达[7]。

3阳离子多聚物

阳离子多聚物包括合成的或天然的大分子。合成的聚合物有肽,如聚左旋赖基酸、聚左旋鸟氨酸、聚4-羟基-脯氨酸酯聚胺类,如聚乙烯亚胺(PEI)(线状或分支状)、聚丙烯亚胺(PPI);聚酰胺类,如PAMM 树枝石[8]。天然的聚合物包括一些蛋白,如组蛋白和人血清蛋白;多糖类,如壳聚糖等[9]。

阳离子多聚物与脂质体相比,由于聚阳离子由特定重复结构组成,可以通过化学修饰提高转染率及靶向性,且有血清敏感性,所以引起很大的关注,是一类很有前景的非病毒载体系统。

4 聚乙烯亚胺(PEI)

依乙酰亚胺单元连接方式的不同,多聚乙酰亚胺可为线性或分支状。材料特性(如相对分子质量、分支程度、阳离子电荷密度及缓冲能力)、多聚复合物特性(如DNA含量、颗粒大小及zeta电位)及实验条件(如多聚复合物浓度、转染过程中血清存在与否、孵育时间、转染模型)均可影响分支型多聚乙酰亚胺的效应/细胞毒性比。线性多聚乙酰亚胺似乎优于分支状,因前者可非细胞周期依赖性转运DNA入胞核,明显提高细胞存活率及转染效率[10],但目前应用分支型转染者居多。多聚乙酰亚胺可有效压缩DNA、保护DNA 和破坏内体膜,为转染效率最高的阳离子多聚体之一,但毒性反应限制其在基因治疗中的广泛应用。修饰聚乙二醇化、甲基化、胆固醇化等可避免毒性反应同时保持其高转染效率。

结语总之,非病毒载体转导的外源基因不会整合入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中,不会使插入位点附近的基因过度表达或失活,也无插入突变的危险,因此,其安全性可能优于病毒载体。但非病毒载体的研究还不是很成熟,因此还必须深入研究外源基因进入细胞的各种屏障及其细胞和分子机制。

可以相信,通过对非病毒基因载体基础和应用的深入研究以及各学科的共同努力下,将会使非病毒基因载体的基因治疗取得最大的疗效,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朱玉贤,李毅.现代分子生物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331

[2] 朱玉贤,李毅.现代分子生物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331-332

[3] Martin B,Sainlos M,Aissaoui A,eta1.The design of cationic lipids for gene delivery.Curr Pharm

Des,2005,l1:375-394.

[4] E1-Aneed A.An overview of current delivcry systems in cancer gene therapy.J Control

Release.2004.94:1-14.

[5] Junghfills M,Loitseh SM,Steiniger SC,eta1.Cationic lipid-protamine-DNA (LPD)complexes

for delivery of antisense c-myc oligonueleotides.Eur J Pharm Biophann,2005.60:287-294.

[6] Liu F,Shollenberger LM,Huang L.Nonimmunostimulatory nonviral vectors.FASEB J.2004.

18:1779-1781.

[7] Conwell CC,Huang L.Recent gdvoxlees in non-viral gene delivery.Adv Genet。2005,53:

3-18.

[8] Nakanishi M,Noguchi A.Confocal and probe microscopy to study gene mediated by cationic liposomes with a cationiccholesterol derivative.Advanced Drug Delvery Reviews,2001,52:197-207.

[9] Sethuraman VA,Na K,Bae YH.pH-responsive sulfonamide/PEI system for tumor specific

gene delivery:an in vitro study.Biomacromolecules,2006,7:64-70.

[10] Lungwitz U。Breunig M,Blunk T,et a1.Polyethylenimine—based nonviral gene de.1ivery

systems.Eur J Pharm Biopharm,2005.60:247-266.

蛋白质组学研究相关技术进展

【摘要】蛋白质组学是以生物体系整体蛋白质为研究对象的新的研究领域。近年来,蛋白质组学研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一些新技术也得到迅猛的发展和改进,如双向凝胶电泳、生物质谱、生物传感芯片质

谱、蛋白质芯片和生物信息学等。

【关键词】蛋白质组学;双向凝胶电泳;生物质谱;生物芯片;生物信息学

2003年4月14日,科学家宣布人类基因组计划已顺利完成,99%的人类遗传密码被破译,人类基因组图谱比预期提前2年绘制完成,并提示与蛋白质合成有关的基因只占基因组的2%。尽管DNA可以提供很多的信息,但蛋白质才是细胞功能的全部体现。因此,研究的重点将转向基因的表达与调控以及表达产物的功能研

究。

蛋白质组学的产生和概念

蛋白质组指的是全部基因表达的全部蛋白质及其存在方式,是一种细胞、组织或完整生物体在特定时空上所拥有的全套蛋白质。蛋白质组学不同于传统的单个蛋白质或某一类蛋白质研究,它研究的是体系内全部的蛋白质及其动态变化规律,包括:蛋白质大规模鉴定及翻译后修饰的微特征研究;差异显示蛋白质组学,即对

肿瘤等异常疾病有着广泛应用前景的蛋白质表达水平的比较;应用质谱技术、串联亲和纯化技术和酵母双杂

交体系对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1]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技术

蛋白质组学研究主要依赖4大技术:蛋白质分离技术、蛋白质鉴定技术、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及生物信息学(包括构建、分析双向电泳凝胶图谱以及数据库的构建与搜索)。

蛋白质分离技术

1.双向凝胶电泳(2-DE)目前惟一可在一块胶上同时分离成千上万个蛋白质组分的方法,尤其是固相pH梯度凝胶电泳的发明和完善,可避免因载体两性电解质引起的重复性差、pH梯度不稳定、出现阴极漂移等缺

点,改善双向电泳的稳定性和重复性。

2.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ELP) : HPLC蛋白质得到高灵敏度的层析分析,它基于样品分子在固定相(即柱填料)和流动相(即淋洗液)之间的特殊相互作用而实现分离。样品无需变性处理,可直接分离;并可实现上样、收集、在线分析的自动化,且无需对分离结果进行染色处理。

3.差异凝胶电泳(DIGE):应用两种不同的荧光染料分别标记不同的蛋白质样品后等量混合,2-DE后置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如同一斑点可见两种荧光即说明此蛋白质可同时在两种样品中表达;反之,则说明蛋白质只在

相应样品中表达。

4.毛细管电泳(CE)技术:CE技术是在高电场强度作用下,对毛细管(内径5~10μm)中的待测样品按分子质量、电荷、电泳迁移率等差异进行有效分离,主要包括毛细管区带电泳、毛细管等电聚焦以及筛板-SDS毛细管电泳等技术。CE技术对蛋白质的分离可实现在线自动分析,并可用于分子量范围不适于2-DE的样品,

但也存在对复杂样品分离不完全的缺点。[1]

蛋白质鉴定技术

1.质谱(mass spectrometry,MS)技术:经2-DE分离得到的蛋白质通常数目多、量少;MS以其高通量、高灵敏度,可自动化,与蛋白质组大规模研究相适应以及能提供精确的分子量和结构信息等优点,已基本取代了传统的埃德曼降解法测定N端序列,成为蛋白质鉴定的支撑技术。MS是将样品分子离子化后,根据不同离子间质

荷比的差异来分离并确定相对分子质量。

2.同位素标记亲和标签法(ICAT):将两种不同样品分别标记轻同位素和重同位素后混合、酶切、亲和层析,再进行在线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即可定量检测蛋白质的表达情况,能较准确的鉴定不同状态下细胞

或组织中差异表达的蛋白质。

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

(1)生物传感芯片(biosensor chip)质谱:它是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技术(biomolecular interaction analy-sis,BIA)与MALDI-TOF-MS有机结合的产物,核心为一小块由金黄色玻璃底物构成的生物传感芯片。在BIA中,可溶性蛋白质与结合在芯片表面的相应固定生物分子———受体相结合而滞留在芯片上,再与加入的基质结合而与受体分子解离,即可进行MALDI-TOF-MS检测,极大地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与自动化程度。多用于筛选功能性蛋白质和在蛋白质水平上筛选基因的多态性,有效地将基因与蛋白质结合起来。

(2)蛋白质芯片(protein chip):蛋白质芯片是高通量、微型化且自动化的抗体与蛋白质阵列技术,能够快速、高效、平行、高通量地分析蛋白质组,并能鉴定蛋白质之间或蛋白质与磷脂之间、与药物等小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甚至还能鉴定酶与底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蛋白质组学研究比较有发展潜力的技术之一。根据研究目的不同,探针蛋白可选用具有高度特异性、亲和性和生物活性的蛋白质,如抗原、抗体、受体或酶等。[1]

生物信息学

生物信息学是以生物大分子为研究目标,辅以计算机为工具,运用信息学和数学理论方法来研究生命现象,通过对生物大分子信息的获取、加工、分类、检索、分析与比较,最终获得其生物学意义的一门科学和研究方法。可用于寻找蛋白质家族保守序列,并可对蛋白质高级结构进行预测,是蛋白质组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生物信息学在蛋白质组学方面的应用主要有:构建与分析双向凝胶电泳图谱;数据库的建立和搜索;蛋白质结构的预测;各种分析及检索软件的开发与应用。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效率。[2]

展望

随着研究技术的日益成熟,蛋白质组学在揭示诸如生长、发育和代谢调控等生命活动规律方面已有所突破,在生命科学领域、疾病基因组研究和新药开发、药物毒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相信随着全世界生命科学研究的持续快速发展,蛋白质组学及其研究技术必将成为21世纪的核心学科之一,并将切实而广泛地对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影响,为人类进步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金宏伟,黄回滨,陈振胜. 蛋白质组学研究相关技术进展,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5年12

期.

[2]赵晓瑜,李继刚.实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

分子生物学综述

基于特定引物PCR的DNA分子标记技术研究进展 摘要: PCR是一种选择性体外扩增DNA的方法,分子标记是继形态标记、细胞标记和生化标记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比较理想的遗传标记技术。SSR、SCAR、SRAP 和TRAP是四种最新发展的基于特定引物PCR的新型DNA分子标记技术,具有简便、高效、重复性好等优点,已在遗传育种的种质资源等各个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介绍了这四种分子标记的基本原理和特点,综述了它们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关键词:分子标记SSR SCAR SRAP TRAP DNA分子标记技术的研究始于1980年,本质上是指能反映生物个体或种群间基因组某种差异的特异性DNA片段,DNA分子标记大多以电泳谱带的形式表现生物个体之间DNA差异,通常也称DNA的指纹图谱。与其他几种遗传标记相比具有的优越性有:大多数分子标记为显性,对隐性的农艺形状的选择十分便利;基因组变异及其丰富,分子标记的数量几乎是无限的;在生物发育的不同阶段,不同组织的DNA都可用于标记分析;分子标记揭示来自DNA的变异;表现为中性,不影响目标形状的表达,与不良性状无连锁;检测手段简单、迅速。目前DNA分子标记技术已有数十种,主要可分为4大类:基于分子杂交的DNA 分子标记技术;基于随机/特定引物PG R的DNA分子标记技术;基子限制性酶切与PCR技术的分子标记技术;基于芯片技术的DNA分子标记技术。概述新型的基于特定引物PCR的DNA分子标记技术,包括SSR,SCAR,SRAP和TRAP。目前这些I3;VA分子标记技术的应用仍具有相当的局限性,如何将它们有效地利用于分子生物学研究是函待解决的问。 1序列特异扩增区域SCAR 1. 1 SCAR标记的原理 序列特异扩增区域(sequence characterised am-plifiedreginn)简称SCAR标记,是1993年Paran和Michelma记[1]]建立的一种可靠、稳定、可长期利用的RAPD 标记技术。SCAR标记的基本流程:先用随机引物进行RAPD筛选,获取特异的RAPD标记,然后对标记进行克隆和测序,根据测定RADII标记两末端的序列设计一对引物,此引物通常包含有原来的RAPD引物序列,多为20-24,再用该引物对所研究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这样就可以把与原来的RAPI3片段相对应的单一位点鉴定出来。 1. 2 SCAR标记的特点 SCAR标记方便、快捷、可靠,适合于大量个体的快速检测,结果稳定性好,重复性高。由干SCAR标记使用的引物长,因而试验的可重复性高,它克服了RAPD重复性欠佳的弱点,同时具有STS标记的优点,因此比RAPn及其他利用随机引物的方法在基因定位和作图中的应用要好,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种质资源鉴别等方面有着潜在的应用前景,SCAR标记是共显性遗传的。待检DNA间的差异可直接通过有无扩增产物来显示,这甚至可省却电泳的步骤。由于RAPD 扩增过程中错配几率较高,RAPD标记片段同源性高导致SCAR标记的转化成功

桑树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桑树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王钰婷,汪泰初,李瑞雪,王伟 (安徽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61) 摘要:桑树是多年生木本植物,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遗传改良在桑树资源可持续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之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近年来,桑树分子生物技术研究取得了重要突破,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概述了桑树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包括分子标记技术、转基因技术、筛选基因耐型、桑树育种等,并对桑树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应用前景进行讨论,以期为桑树分子生物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桑树;分子生物学;改良;基因转化 中图分类号:S888.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874X(2013)12-0153-03 Research advances on mulberry molecular biology WANG Yu-ting,WANG Tai-chu,LI Rui-xue,WANG Wei (The Se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Anhu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Hefei230061,China) Abstract:Mulberry is a perennial woody plant with a huge economic,ecological and social value.Genetic improvement program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the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mulberry resources.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molecular biotechnology brings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mulberry improvement.Molecular biotechnology has already shown great application potential for mulberry improvement.The recent advance on molecular biology of mulberry,including its molecular markers,transgenic technology, screening for genotypic stress tolerance and mulberry breeding were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Moreover,the perspective applications of molecular biotechnology to mulberry genetic improvement were also discussed.This work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further study of the molecular biology of mulberry. Key words:mulberry;molecular biology;amelioration;genetic transformation 桑树是一种多年生木本植物,属于蔷薇目(Rosales)桑科(Moraceae)桑属(Morus L.)桑种(Morus alba L.)[1]。作为家蚕的唯一饲料,桑树良种是发展蚕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种植优良桑树品种不仅可以提高桑叶产量和质量,增加蚕桑生产经济效益,而且对茧丝绸的品质改善也起着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桑树分子生物学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及其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先进研究手段逐步应用于桑树研究,桑树分子生物学研究得到了长足发展,对桑树种质资源的研究也由早期的种质资源鉴定、分布调查及形态学特征等方面的基础研究,逐步深入到桑树种质资源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发展阶段。本文对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桑树中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桑树分子生物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1桑树DNA分子标记技术 分子标记是以DNA多态性为基础的遗传标记,是DNA水平遗传变异的直接反映。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其技术的快速发展,分子标记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作物的种质资源鉴定与分类、遗传图谱构建、基因定位以及育种中。DNA分子标记技术能对不同发育时期的个体、所有组织器官甚至细胞作检测,具有多肽性高、多等位基因、遍及整个基因组且不受组织和环境及其他因素影响等特点。当前DNA分子标记已广泛应用于作物遗传资源与育种研究,分别被称为分子种质资源鉴定和分子标记育种[2]。DNA 分子标记可以克服形态学鉴定以及同工酶、蛋白电泳鉴定中的许多缺陷和难题,因而在品种鉴定方面展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桑树是重要的经济作物,但分子标记技术在桑树上的应用较晚。1993年,杨光伟等[3]采用显性分子标记RAPD 技术对我国桑树现行分类的15个种、4个变种及近缘属的48份供试材料进行桑属种群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桑树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多态位点百分率为78.95%。向仲怀等[4]利用RAPD技术研究了PCR反应条件,构建了桑属9个种的共9种材料基因DNA指纹图谱,对桑属植物分类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之后,楼程富等[5]、赵卫国等[6]、Bhattacharya等[7]利用此技术对桑树不同种质资源进行了多态性分析,为构建桑树遗传图谱、分子辅助育种、重要农艺性状基因定位和系统分类等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新的分子标记技术不断出现,ISSR(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s)标记在桑树中是最常见的分子标记,并可结合RAPD(Randomly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8]和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s)[9]研究桑树品种的遗传变异。因SNP(Single nucleotide 收稿日期:2013-03-25 基金项目:安徽省农科院院长青年创新基金(13B0632);国家蚕 桑产业技术体系合肥综合试验站(CARS-22-SYZ09);安徽省农科院 创新团队项目(11C0610) 作者简介:王钰婷(1985-),女,硕士,助理研究员,E-mail:wang yuting656@https://www.360docs.net/doc/dd2087125.html, 通讯作者:汪泰初(1970-),男,硕士,研究员,E-mail:189498538 28@https://www.360docs.net/doc/dd2087125.html, 广东农业科学2013年第12期153

分子生物学实验指

DNA分离 核酸包括DNA、RNA两种分子在细胞中都是以与蛋白质结合的状态存在。真核生物的染色体DNA为双链线性分子;原核生物的"染色体"、质粒及真核细胞器DNA为双链环状分子;有些噬菌体DNA有时为单链环状分子;RNA分子在大多数生物体内均是单链线性分子;不同类型的RNA分子可具有不同的结构特点,如真核自由RNA分子多数在3'端带有ploy(A)结构。至于病毒的DNA、RNA分子,其存在形式多种多样,有双链环状、单链环状、双链线状和单链线状等。 95%的真核生物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其它5%为细胞器DNA,如线粒体、叶绿体等。RNA分子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约占75%,另有10%在细胞核内,15%在细胞器中。RNA以rRNA 的数量最多(80%~85%),tRNA及核内小分子RNA占10%~15%,而mRNA分子只占1%~5%,mRNA分子大小不一,序列各异。总的来说,DNA分子的总长度一般随着生物的进化程度而增大,而mRNA 的分子量与生物进化无明显关系。 分离纯化核酸总的原则:①应保证核酸一级结构的完整性;②排除其它分子的污染。为了保证核酸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完整的一级结构是最基本的要求,因为遗传信息全部贮存在一级结构之内。核

酸的一级结构还决定其高级结构的形式以及和其它生物大分子结合的方式。 核酸的纯化应达到的要求:①核酸样品中不应存在对酶有抑制作用的有机溶剂和过高浓度的金属离子;②其它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多糖和脂类分子的污染应降低到最低程度;③排除其它核酸分子的污染,如提取DNA分子时,应去除RNA分子,反之亦然。 实验过程中注意事宜: ①尽量简化操作步骤,缩短提取过程,以减少各种有害因素对核酸的破坏;②减少化学因素对核酸的降解,为避免过酸、过碱对核酸链中磷酸二酯键的破坏,操作多在pH4~10条件下进行;③减少物理因素对核酸的降解,物理降解因素主要是机械剪切力,其次是高温。机械剪切力包括强力高速的溶液震荡、搅拌,使溶液快速地通过狭长的孔道;细胞突然置于低渗液中;细胞爆炸式的破裂以及DNA样品的反复冻贮。这些操作细节在实验操作中应备加注意。机械剪切作用的主要危害对象是大分子量的线性DNA分子,如真核细胞的染色体DNA。对分子量小的环状DNA分子,如质粒DNA及RNA分子,威胁相对小一些。高温,如长时间的煮沸,除水沸腾带来的剪切力外,高温本身对核酸分子中的有些化学键也有破坏作用。核酸提取过程中,常规操作温度为0~4℃,此温度环境降低核酸酶的活性与反应速率,减少对核酸的生

综述:进化论与进化生物学的发展

综述:进化论与进化生物学的发展自达尔文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一书以来,“进化”(evolution)已逐渐成为生物学文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进化生物学(evolutionary biology)则成为当今生命科学中一个重要的前沿领域。 纵观150年来,随着科学界对生物进化现象的认识不断深化,人们对达尔文进化论的理解也随之不断深入,进化论自身也走过了曲折的发展之路。除了像其他任何一种科学理论一样需要补充和修正外,进化论还经受了来自科学领域之外的一次又一次挑战。今天,分子水平的生物进化研究正在蓬勃兴起,人们对进化论的兴趣有增无减,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以进化论为核心的进化生物学研究不仅应能够解释各种复杂生命现象,重建生物的自然历史,而且还应具有一定的预测性和应用潜力。因而,藉纪念达尔文(C. Darwin)诞辰200周年和《物种起源》出版150周年之际,回顾进化论与进化生物学的发展历程,将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该领域的科学理论与知识,并用于指导21世纪生命科学的研究。 进化论的科学本质 进化论从本质上改变了人们对地球生命现象的理解。进化论围绕生物多样性的起源与发展,引导人们探索各种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或称进化谱系)。例如,作为地球生物的一员,人类究竟何时又是如何在地球上出现的?不同人种或不同人群之间关系如何?人类与其他生物(如细菌)有何种进化上的关联?如此等等,进化论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解释。 在进化论中,具有有益性状的生物存在差异的繁殖优势被称为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因为是自然来“选择”提高生物生存与繁殖能力的性状。如果生物的突变性状降低其生存与繁殖能力的话,自然选择就会减少这些性状在生物群体中的扩散。人工选择也是一个类似的过程,但在这种情况下是人而不是自然环境使生物交配以选择理想的性状。最常见的莫过于通过人工选择来获得人们所需的家畜品系和园艺植物品种等。 迄今为止,支持进化论的证据层出不穷,从中华龙鸟化石的发现到酵母实验进化的分析,不胜枚举[1]。近年来比较突出的例子有加拿大北部“大淡水鱼”化石的发现。科学家们根据进化理论和化石分析预测出浅水鱼类向陆地过渡阶段的大致时间,随后他们将目光投向加拿大北部努维特地区的埃尔斯米尔岛,那里有大约37 500万年前的沉积岩。通过四年的努力,科学家们终于从岩层中发掘出命名为“Tiktaalik”(因纽特人的语言中意为“大淡水鱼”)的生物化石,它既具有许多鱼类特征,又具有早期四足动物的典型特征,而它的鳍包含骨骼,可形成类似于有肢动物的肢体,用来移动和支撑躯体[2]。“大淡水鱼”的发现证实了科学家们基于进化论的预测。反过来,对于进化论预测的证实也提高了达尔文理论的可信度。的确,每一种科学理论本质上都要具备对尚未观察到的自然事件或现象作出预测的能力。 另一个经典的例子是科学家们对特立尼达岛阿立波河中的虹鳉鱼进行的观察与实验。按照进化理论,不同时间尺度上的自然选择可能产生全然不同的进化效应。在仅仅几个时代的周期内,生物个体就有可能产生小规模的变异,可称之为微进化(microevolution)。科学家们发现,生活在阿立波河中的虹鳉鱼无论是其幼体还是成体均遭受较大鱼类的捕食,生活在河流上游小溪中的虹鳉鱼只有其幼体会被较小鱼类捕食,因而长期的进化过程导致该河流中的虹鳉鱼个体较小(更易于躲避捕食者),而溪流中的虹鳉鱼则个体较大(不易被较小的鱼类捕食)。科学家们将河流中的虹鳉鱼置于原来没有虹鳉鱼种群的溪流中,发现它们仅仅在20代后就进化出了溪流中虹鳉鱼的特性[3]。 毋庸讳言,在科学上,我们不可能绝对肯定地证明某种解释是完美无缺的,或者是终结性的。然而,迄今为止,许多科学解释已经被人们反复检验,不断增添的新观察结果或新的实验分析很难对其作出重大改变。换言之,科学界已广泛接受这些解释,它们是以观察自然世界获得的证据为基础的。进化理论就是其中一个代表。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可以明确地将

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精)

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 生物技术教学室编 宁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008年8月

实验一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多媒体演示 [目的要求] 通过多媒体试验录像进一步掌握分子生物学基本操作技术。 [教学方式] 多媒体光盘演示。 [实验内容] 基本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操作技术包括核酸凝胶电泳技术;质粒提取;转化;重组体的筛选;PCR技术等。

实验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 [目的要求] 通过本实验学习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的方法和技术 [实验原理] 琼脂糖凝胶电泳是分离鉴定和纯化DNA片段的常用方法。DNA分子在琼脂糖凝胶中泳动时有电荷效应和分子筛效应,DNA分子在高于等电点的pH溶液中带负电荷,在电场中向正极移动。由于糖磷酸骨架在结构上的重复性质,相同数量的双链DNA几乎具有等量的净电荷,因此它们能以同样的速度向正极方向移动。不同浓度琼脂糖凝胶可以分离从200bp至50 kb的DNA片段。在琼脂糖溶液中加入低浓度的溴化乙锭(Ethidum bromide ,EB),在紫外光下可以检出 10ng的DNA条带,在电场中,pH8.0条件下,凝胶中带负电荷的DNA向阳极迁移。 琼脂糖凝胶有如下特点: (1) DNA的分子大小在凝胶基质中其迁移速率与碱基对数目的常用对数值成反比,分子越大迁移得越慢。 (2) 琼脂糖浓度一个特定大小的线形DNA分子,其迁移速度在不同浓度的琼脂糖凝胶中各不相同。DNA电泳迁移率(u)的对数与凝胶浓度(t)成线性关系。 (3) 电压低电压时,线状DNA片段迁移速率与所加电压成正比。但是随着电场强度的增加,不同分子量DNA片段的迁移率将以不同的幅度增长,随着电压的增加,琼脂糖凝胶的有效分离范围将缩小。要使大于2kb的DNA片段的分辨率达到最大,所加电压不得超过5v/cm。 (4) 电泳温度DNA在琼脂糖凝胶电泳中的电泳行为受电泳时的温度影响不明显,不同大小的DNA片段其相对迁移速率在4℃与30℃之间不发生明显改变,但浓度低于0.5%的凝胶或低熔点凝胶较为脆弱,最好在4℃条件下电泳。 (5) 嵌入染料荧光染料溴化乙锭用于检测琼脂糖凝胶中的DNA,染料嵌入到堆积的碱基对间并拉长线状和带缺口的环状DNA,使其刚性更强,还会使线状迁移率降低15%。 (6) 离子强度电泳缓冲液的组成及其离子强度影响DNA电泳迁移率。在没有离子存在时(如误用蒸馏水配制凝胶,电导率最小,DNA几乎不移动,在高离子强度的缓冲液中(如误加10×电泳缓冲液),则电导很高并明显产热,严重时会引起凝胶熔化。

分子生物学课程论文

分子生物学课程论文

PCR技术发展与应用的研究进展 王亚纯 09120103 摘要: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是最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之一,通过变性、退火和延伸的循环来完成核酸分子的大量扩增.定量PCR技术是克服了原有的PCR技术存在的不足,能准确敏感地测定模板浓度及检测基因变异等,快速PCR技术快速PCR在保证PCR反应特异性、灵敏性和保真度的前提下,在更短时间内完成对核酸分子的扩增.mRNA 差异显示PCR技术是在基因转录水平上研究差异表达和性状差异的有效方法之一.近年来已经开展了许多这三方面的研究工作,本文就定量PCR技术、快速PCR技术、mRNA差异显示PCR技术作一综述,以便更好地理解及应用这项技术。 关键字:定量PCR;荧光PCR;快速PCR;DNA聚合酶;mRNA差异显示PCR 0 前言 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由于PCR简便易行、灵敏度

高等优点,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基础研究。但是,由于传统的PCR技术不能准确定量,且操作过程中易污染而使得假阳性率高等缺点,使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限制[1]。鉴于此,对PCR产物进行准确定量便成为迫切的需要。几经探索,先后出现了多种定量PCR (quantitative PCR,Q-PCR)方法,其中结果较为可靠的是竞争性PCR和荧光定量PCR(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FQ-PCR)。 随着生命科学和医学检测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希望在保证PCR反应特异性、灵敏性、保真度的同时,能够尽量缩短反应的时间,即实现快速PCR(Rapid PCR or Fast PCR)。快速PCR 技术不仅可使样品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尽快得到扩增,而且可以显著增加可检测的样品数量,显然,在大批量样本检测和传染病快速诊断等方面将会有重要的应用前景。例如,快速PCR在临床检测中可大大加快疾病的诊断效率;在生物恐怖袭击时能有效帮助快速鉴定可疑物中有害生物的存在与否;同时,由于PCR已经渗入到现代生物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快速PCR的实现必然可以使许多科学研究工作的进展显著加快,最终影

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考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分配常数:又称分配系数,是指一种分析物在两种不相混合溶剂中的平衡常数。 2.多肽链的末端分析:确定多肽链的两末端可作为整条多肽链一级结构测定的标志,分为氨基端分析和羧基端分析。 3.连接酶:指能将双链DNA中一条单链上相邻两核苷酸连接成一条完整的分子的酶。 4.预杂交:在分子杂交实验之前对杂交膜上非样品区域进行封闭,用以降低探针在膜上的非特异性结合。 5.反转录PCR:是将反转录RNA与PCR结合起来建立的一种PCR技术。首先进行反转录产生cDNA,然后进行常规的PCR反应。 6.稳定表达:外源基因转染真核细胞并整合入基因组后的表达。 7.基因敲除:是指对一个结构已知但功能未知或未完全知道的基因,从分子水平上设计实验,将该基因从动物的原基因组中去除,或用其它无功能的DNA片断取代,然后从整体观察实验动物表型,推测相应基因的功能。 8.物理图谱:人类基因组的物理图是指以已知核苷酸序列的DNA片段为“路标”,以碱基对(bp,kb,Mb)作为基本测量单位(图距)的基因组图。 9.质谱图:不同质荷比的离子经质量分析器分开后,到检测器被检测并记录下来,经计算机处理后所表示出的图形。 10.侧向散射光:激光束照射细胞时,光以90度角散射的讯号,用于检测细胞内部结构属性。

11.离子交换层析:是以离子交换剂为固定相,液体为流动相的系统中进行的层析。 12.Edman降解:从多肽链游离的N末端测定氨基酸残基的序列的过程。 13.又称为限制性核酸内切酶(restriction endonuclease):是能够特异识别双链DNA序列并进行切割的一类酶。 14.电转移:用电泳技术将凝胶中的蛋白质,DNA或RNA条带按原位转移到固体支持物,形成印迹。 15.多重PCR:是在一次反应中加入多对引物,同时扩增一份模板样品中不同序列的PCR 过程。 16.融合表达: 在表达载体的多克隆位点上连有一段融合表达标签(Tag),表达产物为融合蛋白(有分N端或者C端融合表达),方便后继的纯化步骤或者检测。 17.同源重组:发生在DNA同源序列之间,有相同或近似碱基序列的DNA分子之间的遗传交换。 18.遗传图谱又称连锁图谱(linkage map),它是以具有遗传多态性的遗传标记为“路标”,以遗传学距离为图距的基因组图。 19.碎片离子:广义的碎片离子为由分子离子裂解产生的所有离子。 20.前向散射光:激光束照射细胞时,光以相对轴较小角度向前方散射的讯号用于检测细胞等离子的表面属性,信号强弱与细胞体积大小成正比。 21.亲和层析:利用共价连接有特异配体的层析介质分离蛋白质混合物中能特异结合配体的目的蛋白或其他分子的一种层析法。(利用分子与其配体间特殊的、可逆性的亲和结合

《分子生物学大(综合)实验》课程介绍(精)

《分子生物学大(综合)实验》课程介绍 课程代码(学校统一编制) 课程名称分子生物学大(综合)实验 英文名称MolecularBiologyBigExperiment 学分:3修读期:第七学期 授课对象:生物科学、生物技术 课程主任:姓名、职称、学位 关洪斌,副教授,博士 课程简介 21世记是生命科学的世记,而分子生物学是带动生命科学的前沿科学。分子生物学是在生物大分子水平上研究细胞的结构、功能及调控的学科,在现代生物学学科发展中的重要性与不容置疑的带头作用是众所周知的。许多重大的理论和技术问题都将依赖于分子生物学的突破。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相关实验技术方法和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为了适应分子生物学研究工作日益发展的需要,满足培养从事现代生物学研究,尤其是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人才的需要,特设置分子生物学大(综合)实验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是使学习者基本掌握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教学内容包括TRIZOL试剂盒提取RNA、RNA质量的检测、RT-PCR和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cDNA。通过本实验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较好地掌握分子生物学实验操作和技能,为今后独立进行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实践教学环节(如果有) 实验内容包括TRIZOL试剂盒提取RNA、RNA质量的检测、RT-PCR和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cDNA。 课程考核 实验报告 指定教材 自编 参考书目 1.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1999 2.彭秀玲,袁汉英等.基因工程实验技术.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3.吴乃虎.基因工程原理(上下册).科学出版社,1998 4.F.奥斯伯等著:颜子颖,王海林译.分子克隆实验指南(第二版).科学出版社,1998 5.J.萨姆布鲁克等著:金冬雁,黎孟枫等译.精编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南.科学出版社,1993

分子生物学综合实验报告

分子生物学综合试验报告

综合实验Ⅰ.Southern杂交 (质粒DNA提取、PCR技术体外扩增DNA、质粒载体和外源DNA的连接反应、 地高辛标记的Southern杂交) 一.实验目的 1.学习Southern杂交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2.学习碱裂解法提取质粒的原理。 3.学习PCR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了解引物设计的一般要求。 4.掌握DNA体外连接的基本技能,了解连接反应的注意事项。 二.实验原理 利用染色体DNA与质粒DNA的变性与复性的差异而达到分离的目的。在碱变性条件下,染色体DNA的氢键断裂,双螺旋解开而变性,质粒DNA氢键也大部分断裂,双螺旋也有部分解开,但共价闭合环状结构的两条互补链不会完全分离,当pH=的乙酸钠将其pH调到中性时,变性的质粒DNA又恢复到原来的碱裂解法提取质粒的主要原理是:利用染色体DNA与质粒DNA的变性与复性的差异而构型,而染色体DNA不能复性,形成缠绕的致密网状结构,离心后,由于浮力密度不同,染色体DNA与大分子RNA、蛋白质-SDS复合物等一起沉淀下来而被除去。 聚合酶链反应(PCR)是体外酶促合成DNA片段的一种技术,PCR 进行的基本条件:DNA模板(在RT-PCR中模板是RNA)、引物、dNTP (dATP、dTTP、dGTP、dCTP)、Taq DNA聚合酶、反应缓冲体系。 PCR循环由三个步骤组成:变性、退火、延伸。每一个循环的产物可作为下一个循环的模板,通过30个左右循环后,目的片段的扩增可达106倍。

DNA片段之间的连接是通过DNA连接酶的催化实现的。DNA连接酶催化具有平末端或互补粘性末端的DNA片段间相邻碱基通过3’,5’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最常用的来源于T4噬菌体的T4DNA连接酶。对于平末端或互补的粘性末端可直接进行连接反应。一个片段是平末端,另一片段为粘性末端或两个片段都是粘性末端但不配对,则需要通过各种方式使其可一匹配或通过平末端进行连接。通常采用末端补平、加同聚物尾、加接头等方式是目的片段之间能够匹配。 地高辛随机引物法标记的原理:在随机引物法标记的反应液中,有随机合成的六聚核苷酸作为引物,dATP、dCTP、dGTP、dTTP和D1G-11-dUTP作为合成底物,以单链DNA作为模板,在Klenow酶的作用下,合成插入地高辛的DNA链。以地高辛标记的探针与靶基因DNA链杂交后,再通过免疫反应进行检测。一般通过酶标记地高辛抗体检测,就可以肯定杂交反应的存在。免疫检验一般用碱性磷酸酶系统,BClP/NBT显色,敏感性很高。 三.实验准备 1.实验材料: 含质粒的大肠杆菌DH5α,LB液体培养基, LB平板培养基 2.实验试剂: Taq DNA聚合酶,10×反应缓冲液(含25mmol MgCl2),dNTP,引物(P1、P2),溴乙啶 (EB) ,点样缓冲液Loading buffer(10×):%溴酚蓝,40%甘油,目的基因及载体, 2×ligation 缓冲液,T4 DNA连接酶, L CaCl2,氨苄青霉素(100mg/mL), TBE电泳缓冲液(5×), DIG Random Labeling Mix(高效),Anti-DIG-AP Conjugate, BCIP/NBT Stock Solution,Blocking Reagent。 20×SSC:柠檬酸钠,3M NaCl,2×SSC:柠檬酸钠, NaCl, EDTA,变性液: NaOH, NaCl,中和度: Tris-HCl、、3M NaCl,Standard buffer:5×SSC、%(w/v) N-Lauroylsarcosine, % (w/v) SDS, 1% Blocking Reagent,Standard buffer+50% formamide,Anti-DIG-AP 碱性磷酸酶标记抗地高辛单抗体,BCIP/NBT储备液,冲洗液:0. 1M

分子生物学课程论文

生物芯片研究进展 摘要:生物芯片是便携式生物化学分析器的核心技术。通过对微加工获得的微米结构作生物化学处理能使成千上万个与生命相关的信息集成在一块厘米见方的芯片上。采用生物芯片可进行生命科学和医学中所涉及的各种生物化学反应,从而达到对基因、抗原和活体细胞等进行测试分析的目的。生物芯片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将从样品制备、化学反应到检测的整个生化分析过程集成化以获得所谓的微型全分析系统(micro total analytical system)或称缩微芯片实验室(laboratory on a chip)。生物芯片技术的出现将会给生命科学、医学、化学、新药开发、生物武器战争、司法鉴定、食品和环境卫生监督等领域带来一场革命。 关键词:生物芯片,缩微芯片实验室,疾病诊断,基因表达 正文:人们利用人类基因组计划中所发现的已知基因对其功能进行研究,把已知基因的序列与功能联系在一起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另外,与疾病相关的研究已从研究疾病的起因向探索发病机理方面转移,并从疾病诊断向疾病易感性研究转移。由于所有上述这些研究都与DNA结构、病理和生理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许多国家现已开始考虑在后基因组时期,研究人员是否能用有效的硬体技术来对如此庞大的DNA信息以及蛋白质信息加以利用。为此,先后已有多种解决方案问世,如DNA的质谱分析法、荧光单分子分析法、阵列式毛细管电泳、杂交分析等。 但到目前为止,在对DNA和蛋白质进行分析的各种技术中,发展最快和应用前景最好看的技术当数以生物芯片技术为基础的亲和结合分析、毛细管电泳分析法和质谱分析法。此外,在此基础上,通过与采用生物芯片技术和样品制备方法(芯片细胞分离技术和生化反应方法(如芯片免疫分析和芯片核酸扩增)相结合,许多研究机构和工业界都已开始构建所谓的缩微芯片实验室。 建立缩微芯片实验室的最终目的是将生命科学研究中的许多不连续的分析过程,如样品制备,化学反应和分离检测等,通过采用象集成电路制作过程中的半导体光刻加工那样的缩微技术,将其移植到芯片中并使其连续化和微型化。用这些生物芯片所制作的具有不同用途的生化分析仪具有下述一些主要优点,即分析全过程自动化、生产成本低、防污染(芯片系一次性使用)、分析速度可获得成千上万倍的提高、同时,所需样品及化学药品的量可获得成百上千倍的减少、极高的多样品处理能力、仪器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 一.生物芯片的微加工制备 生物芯片的加工借用的是微电子工业和其他加工工业中比较成熟的一些微细加工工艺,在玻璃、塑料、硅片等基底材料上加工出用于生物样品分离、反应的微米尺寸的微结构,如过滤器、反应室、微泵、微阀门等微结构。然后在微结构上施加必要的表面化学处理,再在微结构上进行所需的生物化学反应和分析。 生物芯片中目前发展最快的要算亲和结合芯片(包括DNA和蛋白质微阵列芯片)。它的加工除了用到一些微加工工艺以外,还需要使用机器人技术。现在有四种比较典型的亲和结合芯片加工方法。一种是Affymetrix公司开发出的光学光刻法与光化学合成法相结合的光引导原位合成法。第二种方法是Incyte pharmaceutical公司所采用的化学喷射法,它的原理是将事先合成好的寡核苷酸探针喷射到芯片上指定的位置来制作DNA芯片的。第三种是斯坦福大学所使用的接触式点涂法。该方法的实现是通过使用高速精密机械手所带的移液头与玻璃芯片表面接触而将探针定位点滴到芯片上的[11]。第四种方法是通过使用四支分别装有A、T、G、C核苷的压电喷头在芯片上作原位DNA探针合成的。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微藻分类中的应用现状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微藻分类中的应用现状 摘要:微藻是一类最原始的物种之一,微藻具有结构简单、生长周期快等特点;对于微藻分类和鉴定是关于微藻基础研究的内容之一。本文综述了传统微藻分类方法和分子生物学分类方法,详细介绍了微藻叶绿体基因组、线粒体基因组和核基因组在分子分类中的应用。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微藻分类现状 1 概述 1.1 传统微藻分类技术简介 微藻是一群小型藻类的总称,微藻细胞微小,结构简单,形态多样,适应性强,整个生物体都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光合作用效率高,生长周期短、速度快等特点[1]。进入上世纪90年代,对于海洋生态系统的研究愈发重要。在探索海洋生产力的构成、分布与作用,赤潮的监测、预报和治理等方面,藻类的鉴定与分类都是其中的基础内容之一[2]。 藻类传统的分类方法主要是依据其形态、生理生化等指标进行[3],但这些指标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并且亲缘关系较相近的物种之间在形态等指标上表现的差异很小;同时,微藻个体微小,一般需要借助电子显微镜辨别鉴定,但有些藻类的结构不利于电子显微镜制片;有些藻类种间界定的形态学标准并不清晰,很难完整而正确地揭示一些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以致在某些微藻属、种的分类上造成混乱。并且这种分类方法分析速度慢、耗时长,对操作人员的要求较高,难以满足浮游植物种群动力学观测“量大、连续”的要求。 所以在传统分类的基础上寻找一些新方法弥补它的不足方面并解决上述难题就成为近十几年来微藻分类与鉴定领域研究的新动向。 1.2 分子生物学技术介绍 1953年,Watson 和Crick 成功提出了DNA分子双螺旋的空间结构模型,奠定了分子生物学的基础。1984年Mullis建立的PCR技术使分子生物学得到了迅速发展[4]。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及实验技术的突破,一些新的技术、方法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和医学等相关学科以后,我们对这些学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些新的技术、方法应用于微生物的分类鉴定中,使微生物的分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使人们完全能够从分子水平认识生物物种分化的内在原因和物质基础以及各类生物的分子进化历史,从而引起了微藻分类研究领域中的变革[5]。 分子分类方法包括同工酶分析[6]、特异蛋白质分析[7]和以DNA多态性[8]为基础的分类方法。同工酶和特异蛋白质分析技术通过属、种间不同酶系统的同工酶或某些特异蛋白质的基

分子生物学实验报告

分子生物学实验 院系: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专业:生物科学(基地) 班级: 201101班 学号: 姓名: 分子生物学基础实验 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已成为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以及相关学科院系教学科研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提高学生在分子生物学技术方面的动手能力,生物技术综合实验室主要开设常用而基本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它的内容包括质粒DNA的制备;DNA的重组;PCR基因扩增等等。 实验一质粒DNA的小量制备 一、实验原理 要把一个有用的外源基因通过基因工程手段,送进细胞中去进行繁殖和表达,需要运载工具,携带外源基因进入受体细胞的这种工具就叫载体(vector)。载体的设计和应用是DNA体外重组的重要条件。作为基因工程的载体必须具备下列条件:(1)是一个复制子,载体有复制点才能使与它结合的外源基因复制繁殖;(2)载体在受体细胞中能大量增殖,只有高复制率才能使外源基因在受体细胞中大量扩增;(3)载体DNA链上有1到几个限制性内切酶的单一识别与切割位点,便于外源基因的插入;(4)载体具有选择性的遗传标记,如有抗四环素基因(Tc r),抗新霉素基因(Ne r)等,以此知道它是否已进入受体细胞,也可根据这个标记将受体细胞从其他细胞中分离筛选出来。细菌质粒具备上述条件,它是基因工程中常用的载体之一。 质粒(plasmid)是一种染色体外的稳定遗传因子,大小在1~120kb之间,具

有双链闭合环状结构的DNA分子,主要发现于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细胞中。质粒具有自主复制和转录能力,能使子代细胞保持它们恒定的拷贝数,可表达它携带的遗传信息。它可独立游离在细胞质内,也可以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中,它离开宿主的细胞就不能存活,而它控制的许多生物学功能也是对宿主细胞的补偿。 质粒在细胞内的复制,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严密控制型(stringent control)和松弛控制型(relaxed control)。前者只在细胞周期的一定阶段进行复制,染色体不复制时,它也不复制。每个细胞内只含有1个或几个质粒分子。后者的质粒在整个细胞周期中随时复制,在细胞里,它有许多拷贝,一般在20个以上。通常大的质粒如F因子等,拷贝数较少,复制受到严格控制。小的质粒,如ColE Ⅰ质粒(含有产生大肠杆菌素E1基因),拷贝数较多,复制不受严格控制。在使用蛋白质合成抑制剂-氯霉素时,染色体DNA复制受阻,而松弛型ColEⅠ质粒继续复制12-16h,由原来20多个拷贝可扩增至1000-3000个拷贝,此时质粒DNA占总DNA的含量由原来的2%增加到40%-50%。本实验分离提纯化的质粒pBR322、pUC19就是由ColE Ⅰ衍生的质粒。 所有分离质粒DNA的方法都包括三个基本步骤:培养细菌使质粒扩增;收集和裂解细菌;分离和纯化质粒DNA。采用溶菌酶可破坏菌体细胞壁,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可使细胞壁解,经溶菌酶和阴离子去污剂(SDS)处理后,细菌染色体DNA 缠绕附着在细胞壁碎片上,离心时易被沉淀出来,而质粒DNA则留在清液中。用乙醇沉淀、洗涤,可得到质粒DNA。 质粒DNA的相对分子量一般在106-107范围内,如质粒pBR32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106,质粒pUC19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7×106。在细胞内,共价闭环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简称cccDNA)常以超螺旋形式存在。如果两条链中有一条链发生一处或多处断裂,分子就能旋转而消除链的张力,这种松弛型的分子叫做开环DNA(open circular DNA,简称ocDNA)。在电泳时,同一质粒如以cccDNA形式存在,它比其开环和线状DNA的泳动速度快,因此在本实验中,自制质粒DNA在电泳凝胶中呈现3条区带。 二、实验目的 1.掌握最常用的提取质粒DNA的方法和检测方法。 2.了解制备原理及各种试剂的作用。 三、实验材料和试剂

现代分子生物学小论文

中国因大豆最新研究进展报告(专题三) 摘要:大豆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和饲料作物,也是人类的主要食用蛋白和工业原料的来源。而转基因是一种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生物体基因组中,由于导入基因的表达,引起生物体的性状的可遗传的修饰的现代技术。目前,越来越多的转基因技术运用到食品医药行业当中。大豆的转基因研究是国内外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通过将目的基因整合到大豆基因中,可获得抗虫大豆,其出油率也高于普通大豆。转基因大豆已成为世界大豆主产国大豆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本文概述转基因大豆依据的主要理论,目前国内研究进展,转基因大豆的现状及其安全问题等等。 关键词:转基因大豆食品安全研究进展外源基因现状 前言:大豆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和高蛋白粮饲兼用作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多种人体有益的生理活性物质。随着基因工程研究的升入,用转基因来改变大豆的性状已被广泛应用。转基因大豆最早的报道是1984年De Bloke等和Horsch 等的研究结果。1988年,McCabe和Hinchee分别用基因枪轰击大豆未成熟胚生长点和用农杆菌侵染大豆子叶节的方法获得转基因植株。1994年5月,美国孟山都公司培育的抗草甘膦除草剂转基因大豆首先获准在美国商业化种植。1997年,杜邦公司获得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批准推广种植高油酸转基因大豆。1998年AgrEvo公司研制的抗草丁膦大豆被批准进行商业化生产。转基因大豆品种的育成和推广是世界大豆科技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突破,已成为世界大豆发展生产的主流趋势。 1转基因大豆简介 转基因大豆最早来源于美国,1996年春,美国伊利诺伊西部许多农场主种植了一种大豆新品种,这种大豆是移植了矮牵牛的一种基因。这个新大豆品种可以抵抗杀草剂——草甘膦(毒滴混剂)。草甘膦会把普通大豆植株与杂草一起杀死。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培育转基因大豆。 转基因大豆包括抗草胺膦转基因大豆,抗磺酰脲类除草剂转基因大豆,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等等。目前以抗草甘膦为目标而创制出的抗除草剂作物占绝对优势,其中尤以抗草甘膦大豆在世界范围内种植面积最广。 2转基因大豆的主要理论 2.1 转基因技术理论

分子生物学实验项目三

分子生物学实验项目三

实验三植物基因组DNA的提取 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学习从植物组织中提取DNA的方法。 实验原理 利用液氮对植物组织进行研磨,从而破碎细胞。细胞提取液中含有SDS溶解膜蛋白而破坏细胞膜,使蛋白质变性而沉淀下来。EDTA抑制DNA酶的活性。再用酚、氯仿抽提的方法去除蛋白,得到的DNA溶液经乙醇沉淀。 仪器、材料与试剂 (一)仪器 1低温离心机 2 恒温水浴锅 3 台式离心机 4 琼脂糖凝胶电泳系统 5 微量加样器 (二)材料与试剂 1 三羟甲基氨基甲烷(Tris) 2 乙二胺四乙酸(EDTA) 3 氯化钠(Nacl) 4 β-巯基乙醇 5 氯化钾(KCl) 6 异丙醇

7 乙醇 8 琼脂糖 9 十二烷基硫酸钠(SDS) 10 50mL离心管 11陶瓷研钵 12 吸头、小指管 13 细胞提取液 100mmol/L Tris.HCl(PH 8.0) 5 mmol/L EDTA(PH 8.0) 500 mmol/L Nacl 1.25% SDS 1 mmol/L β-巯基乙醇 14 5 mol/L KCl 15 TE缓冲液 10 mmol/L Tris.HCl(PH 8.0) 1 mmol/L EDTA(PH 8.0) 16 哥伦比亚野生型拟南芥(Arabidopsis Columbia)三周幼叶。 17 TIANGEN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Plant Genomic DNA Kit)(离心柱型)。 实验步骤 一、自配试剂提取步骤

1 取4g新鲜叶片,在液氮中充分研磨成粉末状(越细越好)。 2 将研磨好的粉末转移至50mL的离心管中,加入16mL细胞提取液,充分混匀,65℃水浴保温20min。 3 从水浴中取出离心管,加入5mL5mol/L的KCl溶液,混匀,冰浴20min。 4 4000r/min离心20min。 5 降上清液转移到另一50mL的离心管中。 6 加等体积的酚/氯仿混匀,12000 r/min离心5min,取上清。 7 加等体积氯仿,混匀,12000r/min离心5min,取上清。 8 加入0.6-1倍体积的异丙醇(沉淀DNA),混匀。 9 离心获得沉淀,加70%乙醇洗涤3次,风干沉淀。 10加入500μLTE缓冲液,溶解DNA。 11取3 mL上清液,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的浓度和质量。 二植物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步骤 1、拟南芥基因组DNA的提取 以野生型拟南芥(Arabidopsis Columbia)2周幼叶为材料(称取叶片约100毫克),用TIANGEN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Plant Genomic DNA Kit)(离心柱型)按以下步骤提取基因组DNA: 1) 取干净幼叶100mg,加入液氮充分研磨。 2) 将研磨好的粉末迅速转移到预先装有700μL65℃预热缓冲液GP1的离心管中(实验前在预热的GP1加入巯基乙醇,使其终浓度为0.1%),迅速颠倒混匀后,将离心管放在65℃水浴中20分钟,水浴过程中颠倒离心管以混合样品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