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鉴定3

瓷器鉴定3
瓷器鉴定3

瓷器鉴定

1、明代中期青花盘碗中间下榻,清代没有。

明代比较大,明早期中间较厚,不容易变形,一看明中期。

2、明底足,火石红,两边修。

3、清代宝石红,太白尊,手感重,民国仿的轻。

4、元代斗立碗足底鸡心釉。

5、高足碗,足碗相结,元代用胎接,有胎条痕迹,明代用釉接。

6、青花瓷成化纹饰勾勒点染不出格,元代,明早期实笔画有时见空白。

7、青花明早期底足外边修

明中期开始底足两边修,似吉鱼背,有扎手感,中直。

清代修成泥湫背

8、青花大片云气纹等要这线,一般纹饰在上大半部的为洪武,靠近下半部的为永宣。

9、青花盘底明早期外斜,明中期里外直。

10、青花晚明有时有跳刀底。

11、青花碗折腰处,明早期往上手感由粗到细,明中期—清代厚薄手感相差不大。

12、青花成化前,由于即行釉,里外,上下,白釉有色差。成化后,里外基本一样。

13、凡有外豆青,里青花的器物,只有永宣和康熙时。

14、粉彩,雍正盛行,康熙出现,淡雅柔丽,柔软较凸出。

15、乾隆粉彩,凡胭脂红花朵大多勾茎,以前是简单渲染。

16、凡看到青花浮在釉层表面的一般为光绪民国货。

17、从侧光看釉质表面有很密集的针眼,说明釉质薄为光绪末年民国货。

18、凡看到人物脸上有红彩一般为民国货(如三星人件,弥勒佛,观音等)。

19、凡器物底款有康熙年制四字二行青花楷书款都是民国仿康熙东西。

20、心看到红笔书写楷书款“大清乾隆年制”二竺款都为民国货

21、凡看到底有红笔书写“官居窑内造”四字二行款都为光绪。

22、凡看到粉彩器物中间有金彩,牡丹绿彩,牡丹花彩,红彩牡丹都为光绪的东西。(有盖缸,茶缸,粉缸,碗盒,

茶幢等等器物)

23、凡看到粉粉蝴蝶纹,一面是海燕纹都为同治货(有一大批东西)。

24、凡看地到软彩,不管是山水,人物,花鸟纹旁边有诗句的都是同治—光绪。

25、看到大瓶上哥窑青花的耳朵是一枝梅花状的,一般都是光绪。注意哥窑青花最高年份为乾隆,但大多是同光

年份。

26、看到哥窑(碎瓷)上面,加粉彩或五彩都是民国货。

27、看到钧红器物上加粉彩的器物都是民国货。

28、帽筒有开窗,也有不开窗,一般都是同光年间为多,最高有钧红帽筒是嘉道的。

29、看到瓜楞器物不管青花还是粉彩,瓜楞弧度越深而密,年份越高(道光,咸丰)。如果瓜楞稀而浅为同光。

30、钧红器物底都是糙底(不施白釉),就看上面窑红越深年份越高(雍正—乾隆),如果糙底白色就是同光。

31、(釉层开片)口沿露苹果青色为乾隆(瓶类)。

32、五彩:明宣德开始,红绿黄较多,成化斗彩(青花五彩)。清康熙发明了釉上兰彩和黑彩,取代了青花五彩。

康熙五彩的大型器以民窑产品为多。康熙五彩、白地彩绘、黄绿黑及本色地等。雍正粉彩开始,五彩衰落,后来只作仿古少量生产,五彩又称古彩,硬彩。

33、青花永乐画面稀疏,宣德海水汹涌。

34、穿花龙,宣德花大,正德花碎。

35、明代都是不平,不正

36、嘉、隆、万(1)、器型奇怪(2)回青料(3)纹饰感党花鸟多

37、唐枕头,安徽寿州,窑造形小,宋代造型大,腰圆。

38、五代粉状盒,做成花形,北宋常见影青。

39、明洪花大叶小,也有留空的。莲瓣纹分开的,主要看主题纹饰。

40、看婴戏图,南方瓷的小孩多拿莲花,寓意学面优则仕,仕必清廉;而北方瓷的小孩多拿牡丹花,寓意大富大

贵,南北文化差异。又如龙凤,元代以前大多是三爪三尾,而到了明清两代,则成了五爪五尾,是皇家独享了。最有意思的是明初的龙纹,因为朱元璋脸比较长,所以那时的龙也都是一副长脸。

青花瓷的图案和画风

1、元代画风,实笔画。用钴料重。

2、明代早期与元代同样实笔画,也叫一笔点划。

3、明代中期勾勒点染,有了线条,用线条画轮廓,在里面点染,成化弘治,空白期也是。

4、正德以后用晕染画法,钴料稀薄,也叫混水画,里面很薄的青花染一下。

5、清代主要用勾勒点染,国产料多,用的比较厚一点,与明代不一样。

图案纹饰的主要画法、

元代:

1、元代除实笔画外,纹饰特点:

(1)竹子都出锋,出尖。

(2)画莲花火焰状和故穗往往露空白。

(3)牡丹花,通常花心对正面(对人),花本身留白边。

(4)花叶画万葫芦形(牡丹、莲花);画成螺形(丁螺)。

(5)莲花明朝也对着人。

(6)牡丹、莲花都是大花大叶是特色。

(7)花卉都是缠枝花为多,在洗衣粉枝花的劲上带有出尖的小刺。

(8)水草画成蜈蚣一样的水草比较常见。

2、元代常出现的附助纹饰(在画面上)

(1)如意形云肩纹,元代人穿的衣服上里面有附助纹饰(犀角、火珠、珊瑚、海螺、海马、海兽、白莲花、白莲教、盘肠、海水露白边、汹涌澎湃)

(2)元代青花常出现历史人物故事,西游记,三国,西厢记,隋唐演义,望仙楼,元曲,望江亭。

(3)元青花,明初青花都是庭园牡丹,庭园孔雀牡丹。

3、元青花的釉面有两种

(1)、枢府瓷的釉型比较晕散。

至正,30年代在大英博物馆有一对瓶有至正年,元青花从那时记清,釉面亮青釉,属于形青形,微微散青色,底釉。明初也有至正。

明初青花瓷:

1、洪武发色暗淡,用国产青料,洪武到70年才分出来。洪武时还有釉里红。

2、洪武釉淡,亮青白釉,接近元,没有元粗犷,显秀气。花卉叶,葫芦叶茎长,变化单体,螺旋叶。瓜叶象带刺。

3、元代的菊花,正面对人多见,里面为格线和斜方格。

4、洪武菊花写法与元代相似,变螺旋状纹,花卉为主,人物,兽类少见。

5、民窑洪武出面大片的云气纹,出现碗外壁的上半部。

6、永乐宣德,碗盘绘画画得比较满。

青花瓷的造型

元代:

1、元代造型墩厚,胎体厚重

2、瓶罐器物有明显接胎痕,一盘有四个接口,这种一直保留到明代

3、元代琢器类底足

(1)细沙底,有时像锅巴底,出现黑黄色痕底足

(2)刮了一层浆水,底足都有火石红

4、元代晚期有满釉底足,在底心常见肚齐

5、底足直切,大器物外撇里直。

6、元代碗盘类器物造型敦厚,圆器底,足往内凹,一直到洪武常见。

7、鸡心底,形成鸡心,下榻。

明早期

1、明代洪武保留鸡心底,内弧线。

2、元代碗叫硬折腰,洪武时的弧度小,宣德时就少了。

3、永宣盘区别不大,碗盘都是满釉,底足都是科切,往往在底足部位露火石红或淡淡的褐黄色。

4、永乐宣德区别:永乐圈足比较少,内收,造型圆润一些,宣德圈足比较大,造型扩张一点。

5、永宣时期基本上是一笔点划。

6、永宣的底釉常见的有甜白,亮青白釉,高白釉。在高白釉绘画青花,永乐釉面上出现开片,细碎很浅,而宣德出现

猪皮纹明显。

7、永乐画风,纹饰,纤细,疏攘有细开片;宣德画风,纹饰粗犷,豪放。

8、元代大花大叶,洪武大花小叶。

9、永乐轻,宣德重同样器物。

空白期正景天28年

1、正统风格造型接近宣德。

2、天顺与成化相似。

3、乘下的是景泰,一盘分为两期。

釉里红

1、元代出现,发色准确,深或浅,有的发黑发褐。底釉都是青白釉,由于底釉厚,难以烧造,容易出现晕散现象,所

以釉里红面疏。

2、明代釉里红,稍红,呈色也不稳定。

3、康、乾釉里红呈色才稳定,有时叫青花釉里红,稍有一定晕散现象。

4、釉里红的绘画风格近似青花。

明中期,晚期青花瓷

1、成化记永宣常见,晕散现象很少。

(1)、龙纹和永宣龙接近,显得呆板,缺乏凶猛。

(2)、成化婴戏图,小孩圆头圆脑,讨喜。

2、弘治经常出现亭台楼、阁人物,骑马人物

(1)、仕女体态特别清秀瘦长,五官居不明显,只画脸形,不象成化永乐有五官。

(2)、弘治松树、枝干画成鸡毛胆形。

(3)、经常见到画松鹤图,高仕图(文人雅士)

(4)、弘治开始见到大片梦境云纹、亭台楼阁

(5)、平面图里出现地皮景,一块块石头,一撮小草,弘治—正德—嘉靖都有,永宣时大块石块

3、从缀满治开始折枝花多见,常在碗心。

4、正德相同的不讲,不同的是:穿花龙常见,正德开始官窑落前朝款,写宣德年制。有一种摸古纹饰,写宣德。正德只仿宣德。

5、从弘治开始出现

(1)、银铵形盒子

(2)、格盒子

(3)、正德常见的套盒

(4)、正德大量出现文房四宝案头摆设

6、正德青花发色一般灰暗,用石子青,发暗淡,好的淡雅一点,正德晚期出现回青料。

7、嘉靖普遍使用回青料。

(1)、图案都和道教有关,寿字云纹,去鹤纹,道教八宝。

(2)、婴戏图大量出现,一般都具有寓意“经”四妃十六子“,正德晚期出现回青料。

(3)、嘉靖娃大头、短身、小脚。

8、嘉靖民窑折枝花卉、婴戏、道教图。

9、嘉靖青花新品种:外凡红里青花

10、嘉靖高仕图逸隐高仕,山中坐着人。

11、嘉靖、隆庆、万历有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造型

(1)、双银锭合

(2)、双菱形合

(3)、盘子有花边、盘碗常见

(4)、八仙、道教背的葫芦瓶常见

12、隆庆东西不多,接近嘉靖,彩瓷常见

13、嘉靖、隆庆、万历四方杯子,喝酒的

14、万历青花一般画的比较满,密不透风,特别大罐、瓶经常画细碎的小折枝花,一直到崇祯

(1)、万历用开光构图来表现的较多

(2)、官窑用回青料

15、官窑万历写款,万一样,写“羊”头万“萬”,年制的年写“”,官窑开始款写简化字

16、嘉靖落款字体特别硬,像竹笔,硬转角,“立”字小,“青”字大,“靖”的立字还偏上,“靖”康熙仿的就一样大*隆庆写大明隆庆年造,而写“制”的可能避讳

17、天启的物少,青花的淡雅,画折枝花卉、人物等

官窑款字体扁,带上具体年等,天启几年制

18、崇祯最特色,出现正面龙纹,晚印开相象一个老态龙钟的老人,毛发披头散发。见到两件青花五彩

崇祯官窑款少,人物形象多八仙,少放牛、礼佛图、讲经图、十八罗汉、强龙伏汉

19、从万历-顺治,外国称转变期

20、崇祯落款“制”字写成“”写成“典”字头,注意凡看到典字头的制字都是晚明

21、崇祯的物

(1)、画小桥、流水图案,茅亭裸露柱子,策杖老人,山间野外茅屋和草亭、小石桥组合在一起

(2)、画人物故事、如果带城门、城墙,画山字形层叠图案,山字形城叠和括等形的云纹

(3)、像一团团的棉花状云纹,一朵朵,中间带一点一点,叫雨点云纹

(4)、出现地皮景象,小括号一样

一丛一丛的小草,与类似

(5)、想荷环花叶子组成的地皮景

(6)、长咀天鹅,长脚,晚咀的鹿纹也是很细的小腿

22、崇祯的旧物造型

(1)、花古不带腰,口沿底下刻暗花

上下都带喇叭口,崇祯、顺治口头

带喇叭口,直筒不刻暗花

(2)、连子罐,口沿有盖,馒头盖是崇祯,清代是平盖

(3)、明代刻暗花,清初不刻

(4)、崇祯底足直,康熙外撇足

23、香炉造型

明代这个地方未满,康熙扩出去了,有的弧度比较大,曲线明显大

24、崇祯大小的物,时代风格不变

25、实物

(1)、成化先勾勒,后画染,都有火石红

(2)、龙咀吐花,如意云纹像小蝌蚪,有地皮景

(3)、青的淡雅的色调

(4)\成化款成写成点字在中间

(5)、“”本身双圈方款

(6)、勾勒没有晕散,成化仿永宣,成不分

(7)、弘治龙纹、爪凤车形,眼睛像一付眼睛

(8)、正德时期用阿拉伯文装饰常见

(9)、明代高足碗直、粗,清代足斜

(10)、嘉靖回青料兰中泛紫

(11)、杏花像糖葫芦,“杏村春宴”,燕子图案,嘉靖有

(12)、嘉靖常出现三阳开泰

(13)、万历常见鸭掌形叶子,常用开光

(14)、万历外销瓷、碗盘,西方人称克拉克瓷,日本人称“祥瑞手”和“芙蓉手”

(15)、图,万历,梵文图密

(16)、万历寿星老人,都是头

(17)、崇祯、天启、晚明经常见到小太阳,刻暗花,间理图

(18)、明末刻暗花,括号地皮景,括号云纹

(19)、明末小山头,清康熙重山头,都有小太阳、地皮景

(20)、两晋—东汉魂瓶

十一、清代青花

1、清代康、雍、乾三朝有御窑厂,发色鲜艳,清晰透明、艳丽

有寓意,图案化、程式化

2、三朝用料单一,大体风格三朝一样,但发色不一样的是:

(1)、康浓艳,仿宣德

(2)、雍追求成化风格,淡雅、疏让、造型一样

(3)、乾隆是自己的风格,仿永宣、成化造型也是图案化追求,对称平衡,不管瓶罐较统一,不随便落款。

3、康熙追求宣德,很有层次,瓶罐浓艳的叫翠毛兰,料分五色的效果

4、这三朝之所以提高了一步,与当时的御窑厂督陶官有关,有几个代表人物:

(1)、康熙时的郎廷极,红釉瓷称郎窑红

(2)、康雍的年希尧,烧淡青色的青釉,称年窑

(3)、康雍仿粉青釉称熊窑

(4)、乾隆写了图说明,很有文字叫唐英,主要做青花器皿,写了总结“景德镇”叫唐窑

5、顺治保留晚明风格几点:

(1)、造型有了变化,直筒瓶称大清流油

(2)、清初折腰碗

(3)、在口沿部位喜欢加上一圈褐色口沿,称“檀香口”,黄褐色的加非色

(4)、青花石子青呈色暗淡

(5)、绘画题材,晚明的图案,三羊开泰、芭蕉麒麟、洞石(太湖石)、折枝花(一片树叶)、叶上题诗,“秋枫叶落,天下皆秋”,“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

*常见:在碗盘里心,太湖石题,画一串葡萄,题福绿寿“福寿葡萄”画几个松树

*清代写葡萄以线条表示,染的比较少,万历时是浑染得画法,顺康一般以线条为主

(6)、清初都是以线条为主要画法。呈色淡暗

6、康熙开始除人物、动物,还用大篇文章装饰

(1)、写赤壁赋、出师表、圣祖的并任领在笔筒上

(2)、在香炉,从不画十八罗汉、沱佛图,佛教故事画一个和尚、一个字在清初常见,继承晚明的风格

7、康熙画厚重的气势、雄横的山水画,晚明四王的风格,在琢口,大件上画,一般重用“斧劈皴”,石头大很重,断面

明显都是翠毛蓝,分出了远近层次感。

8、康中后期,山水的画法改成披麻春,山头比较大,到乾隆时山头比较小

所以注意,康熙初是“斧劈皴”,康熙中后期是“披麻春”,山头比较大,乾隆山头小,景子也拉远了

9康--雍仿永宣青花,花卉等追求苏泥勃青效果,着重加重,一看像永宣,黑点没有光点,没有下凹的感觉

10、雍正仿永宣较为有下凹感,黑点没有铅光

11、乾隆是自己的画法

12、雍正仿五彩仿成化斗彩,写上宣德成化款

13、康后和雍正都是淡描青花,仿明代成化和万历,有的也叫单描。成化使用线条勾出来,万历画动物先勾

14、康雍烧青花釉里红,钴在一起烧造,康熙开始烧造青花釉里红。呈色不理想

15、红釉郎廷极烧造成功,仿明永宣效果

(1)、色彩浓艳、釉面平整、玻璃光,像宝石,闪闪发光,在表面一深浅不一。感觉也称牛毛纹。

(2)、红釉在聚釉处,很少有垂釉现象,,也称郎窑釉,不挂聚在集中底足处,因为护胎泥,因为修胎平整

(3)、红釉里面有苍蝇翅膀的散光,像翡翠的翠性

(4)、郎窑器物,底足部接触火不够,出现读口的绿色,,苹果青,也叫郎窑青,实际没有还原,在聚釉处也有,监制郎窑红的

(5)、往往口沿釉越少,聚釉处发绿

16、康熙红釉,釉里都有绿色的苔点,象绿色藓一样

主要铜不纯,有杂质,有气泡,则表面如此

*康红釉很少出现纯正通体很少,均匀平整,颜色深浅都有,是粉红、淡淡红、豆红,烧了偏红,叫红豆红,美人醉海拉面---雍正

17、青花釉里红

(1)、康熙开始烧造,红晕散

(2)、雍正时红色稳定一些,画面疏让,有晕散,影响不大

(3)、乾隆时期,青花釉里红呈色稳定,绘画细腻,纹饰繁密,但画面呈色较好

18、乾隆各种釉色烧造成功,同件器物多种釉同时烧造。另有几件,宋代几个名窑都有肩部,现在仿都仿造不成。(上海博物馆有)代表中间最高水平

19、康---乾都是釉色洁白、淡、青花觉得漂浮感、清凉感、奔放感觉开放。明代是深沉,反差较大。

20、清代青花不追求意境,明代画高仕,清代追求画意美,一目了然,有寓意,吉祥如意,通俗。

21、清代图案化讲究对称,没有深浅浓淡,特别乾隆,整个画面一个色调

22、元、明青花一个主题,有辅助纹饰

清代青花都是主题,都是一个纹饰

23、这三朝绘画题材窄,如:

吉祥如意、蝙蝠桃子、瑞果、有寓意的桃子(寿山福海—山石有大海,它画风平浪静的波纹)

24、明代龙凶猛,康熙称鬼面龙,额头方方的像小鬼

雍正乾隆龙纹很和善,特别乾隆龙身拥满

感觉身子粗,时间把龙人性化

25、康熙早期,鱼龙变化,带飞翼的龙,雍正的过墙龙

从碗里画到碗外,3头画法

26、康雍画云纹,花卉也留白边,像明代龙也留白边,乾隆就少了

27、康雍的凤画,毛发用短直线表示,颈部也有毛,丹凤眼。把凤和牡丹画在一起。

乾隆不见了画葵龙葵风、直角、死板的形象

28、这三朝,康雍时较多

(1)、花瓶和花篮、博古架,表示平安(2)、一朵大花兰,满把牡丹,富贵平安

(3)、康雍经常画玉兰花,牡丹花(4)、鹌鹑和芦苇、鹌鹑和牡丹

(5)、灵芝和水仙和天竹,有青花、五彩,灵仙祝寿(6)、连升三级

(7)、马上封侯(8)、野鸡和鹌鹑,长治久安

(9)、人物有五老图,有时旁边几个缸,三纲已常10)、蝙蝠在钱,福在眼前

29、康熙婴戏图和人物

(1)、小孩习武经常见到婴戏图(2)、人物故事,刀马人、三茅庐,小孩仕女,吟诗

30、康熙款,孩子舞龙灯叫孩子图

31、清代圆头圆脑,前脑勺大,明代是后脑勺大

32、青花画24孝故事,一个老头跳舞

33、康雍经常大碗,苏东坡夜游赤壁,王庭之读水流畅

康用亚字形画双宝,雍正用肥皂款、印章款、画押款

34、雍正乾隆常用藏文,小小玉壁形的底

35、清代开始大瓶、大碗,比明代大深

36、落款

(1)、康早期像大明嘉靖,很硬行书(2)、康晚期双圈款,都写楷书

(3)、雍正早期大字三行款(4)、雍正中期以后双圈二行款

(5)、清代双圈规整,几乎看不出头尾,呈色差不多,明代双圈一粗一细,有头有尾

(6)、康雍有荠堂款,晚明用“斋居轩”,康用“室屋堂馆”“主人”清代大量出现

37、清代题吉祥语作为款,赞颂款,康雍很多,齐室宝顶之曾

38、康用杂宝、顶、盘缠银锭作款,雍正用画押,肥皂款

雍正晚期、乾隆用小草头四个,在民窑中出现

39、特殊纹饰

康雍乾多桃,嘉庆喜欢画一个桃子、一个蝙蝠,道光画一二个桃子,咸丰同治喜欢一个大桃子

40、区别

《1》造型

(1)、明代敦厚、古朴,线条柔和,线条弧线(外弧线)中小件多见,大件只有宣德、嘉靖、正统、万历有大件(2)、清代造型新颖,胎质轻薄,线条硬直,线构图多,棒槌瓶等大件,大罐多,中小件也有

《2》、青花色调

(1)、明代用青花料多样,色彩多种,深沿含蓄感觉

(2)、清代色调单一,变化少,清阳和漂浮的感觉

《3》、釉面

(1)、明代釉面(白底釉),变化多,厚、肥、润,不刺眼,滋润感觉

(2)、清代底釉薄,颜色白,有耀眼感觉,玻璃光质感

《4》、绘画

(1)、明代实笔、勾勒,单线平调,变化多,讲究意境,写意画多,纹饰题材生动活泼

(2)、清代变化不多,康熙鸟凤无色多,其他没有,题材多图案化,追求吉祥如意,程式图案显得拘谨,不活泼《5》、款识

(1)、明代基本用楷书,六字双行款,篆书少见,宣德弘治有,四字款也比较少,一般大件,后期出现斋堂款。明代一般用双圈,明中期有双方框,晚明期出现一个单圈款。隆庆不用圈。

(2)、清代大部分篆书款,铁线篆,多是文字三行款,私字款多,图记款(八宝等),一般款外不加圈。另有康熙用双圈款

《6》、明代工艺

(1)、明早期大器多为沙地,小器有釉底,釉不均匀釉色均匀露胎(指洪武永乐)

(2)、宣德以后大小旧物都上底釉

(3)、足跟早期足跟平切,中期碗盘足跟两边修手摸上去有扎手感在露胎处有火石红和黄褐色斑痕

(4)、瓶罐明代大器物腹、底足有接胎痕表面都不平整,器物修胎较差,略有变形特别是琢器,在琢器口沿底足部有聚釉痕迹。

<7>、清代工艺

①、除大件外基本釉底琢器园器足跟经过修磨象泥鳅背浑圆

②、修胎都很规整很难见到接痕大件有时见。一般的外面很平整。

③、碗盘罐康熙雍正明显粉白口口沿底足外侧也是粉白边修胎规整。

④、清施釉薄釉面紧贴胎足不见火石红清早期偶尔见到黄褐色痕迹。

41、元明清以景德镇为主还有江西东平平安福建德化广东大浦澄迈揭阳湖南逸阳云南剑冰玉溪以上都烧

青化瓷器。

第六部分中国古代彩釉瓷器的发展演变

一、装饰方法

1、胎装饰:胎体上刻划模印、镂空、雕塑贴宿彩绘

2、釉装饰:器物表面通过运用不用釉釉彩来处理达到美好器物的目的。

①、最早汉代低温铅釉为中国古陶釉彩装饰先驱,烧造800°温低含铅起到降低熔点。

其色调有两种:黄釉绿釉

见到的实物:西汉——东汉晚期铅釉陶狗、鸡笼陶仓

②、青瓷也是单色釉

③、隋唐铅釉陶到唐代又有新发展主要是唐三彩和唐的各种单色釉有高低温

低温:绿彩黄釉褐釉低温蓝釉一般在唐三彩出现

高温釉:黄釉绿釉蓝釉(古南)属瓷化安灰寿州窑黄釉瓷《茶经》上记载:寿州瓷黄茶色紫

安徽肖县肖窑烧白瓷黄和黑釉瓷

河北窑曲阳县烧烧褐釉

山西横源陕西铜川烧黄釉褐釉瓷器

河南郏县烧褐黄黑瓷

以铁为呈色剂的单色釉瓷器唐代以釉彩来装饰证明铁是我国最早地域最广泛的国家。

④、唐代的花釉瓷器产地河南的郏县和鲁山。从庐山到段店一日进万贯。郏县黄道乡发现有窑址大量花釉瓷属于

月白色、天青色大部分有窑变,所以叫花瓷。属于乳浊釉系统窑变天青大块褐绿斑。

△在郏县还见到唐代花瓷的拍鼓也叫花月空也叫羯鼓当时宫廷击鼓都是鲁山和郏县生产的

△在贵宁附近也有击鼓花瓷在广西窑件

⑤、在鲁山花瓷也有葫芦瓶有钧窑色称“唐钧”天青色

⑥、南方金华铁店发现窑变花瓷带黑褐瓷也统称“唐钧”

3、唐代在胎上也有创新,绞胎纹釉两种不同胎体制作(绞釉要迟一点)绞胎罩釉好做一点绞釉烧好后贴于釉上借鉴漆

器工艺叫“犀皮漆”

①、最早纹胎工艺是古埃及、古罗马两千年前

②、上博苏州博都有唐代绞胎枕头

③、唐代生产的窑址不明确

④、宋代明确

4、长沙窑铜红釉的器物是宋代钧窑的前身这种斑可能是有特技法,唐代铜红釉器物肯定。

二、宋代的花釉

1、宋三彩已经磁化,从陶变成瓷

1)、有贴塑、雕塑、绞釉贴花,众多工艺集于一体

2)绞胎纹釉器物,河南修武当阳裕,河南的鹤壁、窑址都发现绞胎、绞釉做成了规整的孔雀尾、鸡、羽,黑白做的

很规整

2、东北出现辽三彩,仿金银器的造型,釉印花装表面,黄白、黑褐、绿釉进行美化,反映少数民族的审美艺术,追求

一目了然的彩色,这就是印花加釉彩

3、宋代五大民窑

1)钧窑:在唐代乳浊釉基础上烧造,从偶然到自然的行动,创造钧窑乳浊釉品种,例如,窑变就是,主要以表

面的窑变乳浊釉,有单色釉、天青、天兰、牧桂紫、复色釉、天兰地带梅归紫斑出现,紫红色斑块给人朦胧美感

*当时特别统治阶级欢迎喜欢单一色调,官窑系统留存五彩缤纷的气氛

*民窑反而出现彩绘瓷

2)、钧窑胎质特别坚硬,氧化硅,断面是青灰色。份量重是由于胎质致密,上面容易挂彩,所以钧窑一般挂釉厚,经常形成窑裂(胎体表面),釉补充形成秋云(蚯蚓)走裂纹效果,这是鼓张率不一样,特别在底、沿和口沿部发生窑裂现象,编号越大,器物越小

3)、钧窑造型,洗、花盆、六角、腰圆形、四方(马槽形)、梯形、棱花口型、小水滴、土壶、花盆足、个型是、灵芝型足、老虎爪足、带台阶

钧窑器物底部都刷一层浆水,湖褐色不均匀,碗盘日用品少见,摆设件多见

*河南禹县,八卦洞,宋代钧窑址

4、南宋钧窑称晋钧,碗盘杯碟多

1)、白色有接近底足部,釉表面光润,偶然见到细密的棕眼,注意不是满釉

2)、地域,河南境内都烧这种产品形成钧窑系

5、元代钧窑特多,花盆少,碗盘日用品多

1)、胎体厚重,釉面粗和松,(北南宋钧窑釉面紧贴胎体)

2)、表面布满棕眼,施大半截釉,釉有垂流现象严重,一看很粗很差,与宋有反差

3)、底足与元代所有器物一样,变化不大

6、汝窑(官汝不分),南宋官窑和哥窑以器物本的釉色、质感和开片纹为手段达到美化器物的目的,因为釉色一

1)、汝窑釉,青灰色有幽静感,釉面厚,有凝脂质感,说汝窑有玛瑙末。86年底发现窑址,品种有粗有细,大部分不带纹饰,有的刻暗花,刻龙纹的大部分

2)、香灰胎,青灰色

3)、开片有特色,细密的小开片,出现白色细碎的纹路,间四周开片,斜的像冬天“冰裂”状,像蠏瓜纹状4)、汝窑传世品世界不超过50件

7、北宋官窑和汝窑粉青色要青一点,粉青绿色

1)、官窑开片是打开片、斜线、没有完完全全直线,小开片,都是弯弯曲曲的,没有大的纹片

2)、北宋官窑造型,与汝钧差不多,花盆供宫廷,民间碗盘数量很少

8、南宋官窑仿北宋官窑,在杭州乌龟山发现

1)、胎就地取材,浙江紫金土,胎色黑色,深灰色

2)、南宋釉面色以粉青、天青、偏兰灰

3)、开片纹比较细碎,大的开片和小开片纹交织在一起,小片称金丝,大片纹黑深

4)、南宋官窑口沿底足是露胎处深褐,称“紫口铁足”

9、哥窑说南宋就有,细碎小开片,实际上大部分见到的铁足都是元代的特征的器物

1)、传世哥窑到底是南宋或还是元代

2)、米黄色、灰白色、乳浊釉,开片露深褐色,基本的、灰色的成为百圾碎

10、后代仿哥窑、官窑

1)、明永乐、宣德、成化、万历有仿

2)、永乐仿南宋官窑和哥窑系统,仿官窑八角高足杯,器形是明代釉面是官窑色釉

3)、宣德仿北宋官窑有盘、杯、碗、各种碟,釉面光亮是景德镇胎,胎体厚,施釉厚

4)、成化仿官窑,碗盘釉面滋润均净,表面酥光

5)、万历仿南宋官窑,胎质是黑胎,加了紫金土,釉面不太平整,出现油脂光泽,不刺眼,釉面厚

11、清三朝仿官窑、仿哥窑

1)、所有胎是白胎

2)、小件器物有黑,加紫金土(雍正小件器物)

3)、粉白红

4)、雍正好的较好,开片与南宋不一样,都是直直向下,既不像冰裂纹,也不是斜的,清代虽有粗有细,但都是直线条

12、南宋官窑聚釉处

1)、有深沿酥油光在釉不宁聚处微露褐色,像蠏谷黄,慢慢的过度

2)、注意明代仿得比较好,也有黄褐色,也有过渡,主要根据器形

3)、清代在口沿部位都是粉白红

元代祭兰釉

紫金釉(老僧衣,仿定窑“紫定”)

明代祭兰祭红

清代:鳝鱼黄,炉钧釉、乌金釉

一、元代祭兰釉

1、大器,祭事用的大香炉、大盘、大碗、马槽型的大盆

2、祭兰釉帽盒

3、釉色兰中发黑,平面和弧面(转角的釉)颜色浅璜(露白)

盖的底部聚釉兰中发黑,明显的猪皮釉

元代单色铜红比较少

4、元代创造釉里红、大面白,大块斑形,枢府

5、祭兰釉帽盒是特殊品种,元代戴刁皮帽

6、元代紫金釉(单色釉)属祭器,属高档品

白、红、兰、黄(用紫金釉代替)紫金釉色浅褐色。口沿和流釉处呈淡淡的浅褐色,大面积处黄褐色,俗称(老僧衣)

*明代洪武也常见,洪武祭兰和红釉,除造型变化,色调相似,洪武老僧衣和青花并存,外老僧,里青花绘画,洪武的造型

7、明代红釉最好是永宣,特点:

1)、色彩浓艳纯正

2)、永乐称宝石红,玻璃光泽,釉是细密小开片

3)、宣德红釉比永乐更浓,红中泛紫、泛黑,俗称“流血红”

4)、永宣的祭红器(红釉),口沿部出现自然的淡淡的虾青色的白边

这与清以后仿得区别,康雍时粉白口。注意,康雍仿永宣底口部都是这样,永宣有自然过渡下来

二、明代祭兰釉

1、永宣浓艳透亮,玻璃光泽,称“宝石兰”口沿和底足

2、正德祭兰,深沿灰暗,釉厚,不呈玻璃光泽,滋润酥油光

3、嘉靖用器料,兰中带紫,器物中往往有刻暗花

4、正德、嘉靖口沿是淡淡兰色,没有明显白边,是聚釉的兰色

5、明代紫金釉

1)、永宣可见到颜色偏红,褐色淡红。器形墩式碗,犁形小执壶

2)、弘治也有老僧衣,色调偏黄,黄褐色,造型是弘治,颜色较淡

三、清代

1、祭兰、祭红与永宣区别,红色纯净胎薄,明显粉白口,僵死没有过渡

2、雪花兰、酒兰通体兰中淡淡的白釉,是康熙中的新品种,注意胎骨紧贴釉,很薄

3、康熙有郎窑红,康雍即窑红的,祭红大器都有绿色胎点,苹果青,铜的氧化反映,基本上清代的红釉中都有这

种特点,郎窑的底足,口沿呈苹果青。再看胎质竖质程光泽中有翠性的苍蝇翅,是郎窑红和绿都有

4、清代乌金釉

1)、康熙的新品种,呈色是铁2)、在兰釉加造了一层黑釉,效果很浓,黑色釉面厚,兰釉内地

3)、在口沿可露出兰色的地,粉白口下露出一点4)、器物很少

5)、隔两层釉,康雍一般都比较薄,但乌金釉特别厚6)、康雍器形不变

7)、民间仿没有口沿兰和粉白

5、茶叶末、鳝鱼黄清代雍正乾隆

1)、黄中发绿,带黑星点点,像鳝鱼背,茶叶末颜色浅淡一点

2)、器形葫芦瓶、罐、观音尊、摆件

3)、雍正器形秀巧,修胎后规整,乾隆造型呆板、肥胖。一般大件底足修胎锯齿纹,不管什么品种

4)、乾隆出现波浪纹、单色,雍正没有

6、录钧釉,仿钧釉的窑变,雍正开始,乾隆常见

1)、十六尊,雍正秀气,乾隆不均匀,不是口沿大就是肚子大2)、看款

7、康熙的红豆红,釉面有胎点,底足一条线,很齐,底足聚釉,感觉刻花而暗,釉很薄很平,有针眼、棕眼,底

足部,缩釉点

康:口沿高,弧度自然,有粉白口,口沿开口大

后仿:特别高,特别短,不是粉白口,后仿口沿小,底足不齐,不平整,底足没有聚釉,仿得暗花很死板,釉很少胎点

民国挂釉厚,暗花不清或者做的,成快成快的假的。

康熙,雍正,乾隆青花瓷器特点

一.顺治时期的青花瓷(1644---1661年) 1.造型: 造型、釉色、纹饰既有明代遗风,也开创清代特色,处于过渡时期。祭器有炉、瓶、净水碗、杯、盖罐等。造型单调,大盘出现双层底。晚明是筒状炉,顺治为钵式炉。 2.工艺: 粗糙不修胎。足根露胎,有跳刀及缩釉现象。双层底,又称隔漏底,外足高而内底低,只有顺治康熙时有。 3.胎釉: 胎骨疏松,瓷化程度不好。 4.青花: 用回青少,用石子青多。顺治早期呈色灰暗,顺治晚期浓艳发紫。顺治时多数为酱口,康熙时继续,雍正时就少,以后则不见。 5.纹饰: 明代写意花卉、云龙纹多。清代青花瓷上山水画有“四王”笔意,用皴法。画龙凤留白边,画石是瘦削玲珑石。画花卉叶子旁题诗,顺治到康熙初都有。如画梧桐叶,旁题诗: “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或“梧桐叶落,天下皆秋”。个别还有写“红叶传书信,寄与薄情人”诗句的。 6.款识: 有顺治年制,大清顺治年制,也有大明顺治年制,可能是窑工有抗清情绪所致。祭器多干支纪年款。如“顺治丁酉”净水碗。篆书款有“玉堂佳器”、“百花斋”等。伪托款有楷书“嘉靖”“万历”款。 二.康熙时期的青花瓷(1662---1722年)

这一时期成就最大,造型千变万化,工艺细致精巧,色调青翠。《陶雅》上说: “世界之瓷,以吾华为最;吾华之瓷,以康雍为最”。康雍青花,能分多层,少则五色,多则九色。 1.造型: 前期比较敦厚,器型变化不多。后期厚薄皆有,以薄为主。器型前所未有,变化多端。常见以盘碗盖罐及日用器皿为多。后期则观赏,陈设器物增多。大到屏风、龙缸,小到鸟食罐等。碗变化较多,有洗式、墩式、四方菱角式、斗笠式、二折腰、三折腰等。特别是斗笠式碗最典型,特征是胎体薄。还有凤尾尊、花觚、笔筒、象腿瓶、筒式瓶等。 2.工艺: 碗,深腹高圈足,盘碗底足深,圈子大,足直、足根圆,俗名灯草根。露底布分能见一道道很细的旋坯痕。部分是璧形足和隔漏底足。笔筒底中有脐形,瓶罐接口不明显。盘碗底部都有极细缩釉点,象针鼻眼。 3.胎釉: 前期疏松,瓷质灰白;后期坚致,瓷质细白,如糯米粉。前期釉色白中闪青,含铁,后期出现浆白釉,光亮。釉面能见桔皮纹,白度增强。明代青花有影青味,清带青花则雪白。 4.青花: 前期以石子青为主,色灰暗。后期有石子青、回青,但以回青为主,呈色鲜丽明快、洁亮。青花原料好、底釉白,画风讲究,具有清初大画家“四王”的笔法,出现层次。好的青花有玉质感。青花种类有白地青花、外酱色内青花、青花釉里红、豆青青花、青花加紫等。祭蓝釉中有洒蓝、雪花蓝,还有花觚与笔筒,主要是青花,口沿及圈足处用暗花卷草纹装饰之。 5.纹饰:

瓷器鉴定常见名词解释

瓷器鉴定常见名词解释 高岭土——制造瓷器的主要原料之一。颜色白中微带灰色或黄色,因最初在江西浮梁(今景德镇)东乡高岭村,故名。“高岭”一词最早见于清康熙二十一年《浮梁县志》记载,国标上音译Gaolin,成为国际性专用名词。 麻仓土——元、明景德镇制瓷原料,是产于景德镇附近的麻仓山的一种高岭土,故名。 瓷石——制造瓷器的主要原料之一。是含石英、绢云母为主体的岩状矿物。颜色白中微带黄色、绿色、灰色或浅红色,我国很早就用来制造瓷器。 不(音敦)子——制瓷原料经过加工,制成砖状泥块,称为“不子”或“白不”,中外陶瓷文献上普遍采用这个名词。 釉浆——即釉料,施于瓷坯的表面。据文献记载,景德镇制瓷用的釉浆由釉果和釉灰配制而成,主要由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钙、氧化钾、氧化钠等组成。釉灰是用石灰石、凤尾草

烧炼而成。 钴土矿——青花瓷器的呈色原料,种类颇多,古代大体分为两种:一种含锰量高含铁量低,为国产钴土矿;一种含锰量低含铁量高,为西亚地区产钴土矿。 苏泥麻青——又称“苏麻离青”、“苏泥勃青”,是一种从波斯进口的青花色料,元末明初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大多使用这种青料。其特点是发色凝重浓艳,并有黑色似铁锈斑点,经化验,料中含锰量低含铁量高,与国产青料显然不同。 平等青——又称“陂塘青”,明代成化到嘉靖中期景德镇青花瓷器使用的主要色料。产于今江西乐平,呈色淡雅。 回青——是一种进口的青花色料,明代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时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大多使用这种青料。其特点是发色蓝中泛紫,与苏麻离青、平等青色调不同。

石子青——又称“石青”,明代中期晾德镇民窑青花瓷器上使用的一种色料。产于今江西上高,发色浓中带灰。 珠明料——产于云南,由钴土矿煅烧而成的青花色料。清代景德镇青花瓷器所用的主要青料,发色鲜明青翠。拉坯——把坯泥置于辘轳(即轮上),借辘轳旋转之力,用双手把坯泥拉成所需的形状,这是我国陶瓷器生产的传统方法,这一工艺过程称为拉坯。盘、碗等圆器都用拉坯方法成型。 利坯——拉成的坯半干时,置于辘轳上,用刀修整,使器表光洁,厚薄均匀,这道工序称为利坯。 挖足——圆器拉坯时器底留下一个3寸长的泥靶(柄),然后挖成器的底足,这道工序称为挖足。 泥条盘筑——陶器成型的一种原始方法。制作时先把泥料搓成长条,然后按器型的要求从下向上盘筑成型,再用手或简单的工具将里外修饰抹平,使之成器。用这种方法制成的陶器,内壁往往留有泥条盘筑的痕迹。 轮制——用轮车制作陶瓷器的方法,主要构件是一个木制圆

瓷器鉴定收藏知识大全

瓷器鉴定收藏知识大全 第一章瓷器鉴定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瓷器研究与鉴定的两个阶段 第二节瓷器鉴定的内容与年代依据 第三节瓷器鉴定的重要性 第四节掌握瓷器鉴定应具备的条件 1、瓷器发展史的知识 2、瓷器烧造的工艺知识 (1)窑炉 (2)窑具 (3)器物成型 (4)化学原素与烧成气氛 第二章宋代五大名窑、民谣精品及瓷片标本赏析 23 第一节北宋官窑的鉴别 1、汝窑 2、钧窑 第二节南宋官窑的鉴别 1、修内司窑 2、郊坛窑

第三章宋代民窑的鉴别35 第一节宋代北方民窑的鉴别 l、以定窑为代表的印花白瓷 2、以耀州窑为代表的刻花青瓷 3、以磁州窑为代表的白地黑花瓷器 4、以钧窑为代表的花釉瓷器 第二节宋代南方民窑的鉴别 1、以越窑为代表的划花青瓷器 2、以龙泉窑为代表的青瓷器 3、以景德镇为代表的青白瓷器 (1)青白瓷的兴起(北宋初期) (2)青白瓷的发展(北宋末至南宋初) (3)青白瓷的衰落(南宋中后期) 4、以建窑为代表的黑釉瓷器 第四章历代名瓷的产生、发展、风格演变及其鉴定50 帝王与龙纹瓷器 元代枢府白瓷 元青花瓷器 宫廷御用黄釉瓷 明代红釉瓷器 永乐甜白瓷

宣德青花瓷 成化斗彩瓷 正德皇帝与伊斯兰纹饰瓷 嘉靖道教纹饰瓷 清代皇帝与万寿节瓷器 清宫习俗与插花瓷器 康雍乾珐琅彩 康熙开光纹饰瓷 康熙文房用瓷 雍正瓷 乾隆藏传佛教瓷 乾隆特种工艺瓷 乾隆御制诗瓷器 道光慎德堂款瓷器 同治婚礼用瓷 慈禧太后大雅斋瓷器 末代皇帝溥仪宣统瓷器 第五章元代瓷器鉴定的历史背景 229 第一节北方瓷窑的衰落 第二节龙泉窑青瓷的继续发展 第三节景德镇瓷窑的新成就 第四节青花与釉里红瓷器

粉彩瓷 (组图)

粉彩瓷(组图) 继康熙五彩瓷后,出现于康熙晚期的粉彩瓷至雍正朝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就像五彩瓷被称为“康熙彩”一样,粉彩瓷又被称为“雍正彩”。相对于五彩瓷的强烈明快、华贵深凝,粉彩瓷艳丽清逸、色调柔和,所以,五彩瓷被称为“硬彩”,粉彩瓷被称为“软彩”。 清雍正粉彩玉壶春瓶 粉彩瓷是在五彩瓷的基础上,由珐琅彩衍生出的一个新品种,它是在五彩所用的色料中掺以俗称“玻璃白”的氧化铝、硅、砷的化合物,利用其乳浊作用有意减弱色彩的浓艳程度,使用纸本绘画的渲染和设骨画法涂饰花纹层次,色阶繁多,色调温润柔和,因彩色出现浓淡凹

凸的效果而有明显的立体感。胎质洁白无疵,有的含铁量只有0.7%~0.8%。所绘花鸟虫鱼形态逼真,其精者甚至到了“花有露珠,蝶有茸毛”的程度,充分反映了雍正时期制瓷工艺的精致细美。 清乾隆粉彩缠枝花纹多穆壶 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广彩浆胎扁瓶 高25厘米,口径7.5厘米,底径10厘米, 广东省博物馆藏。 粉彩瓷的出现,与“瓷胎画珐琅”,即“珐琅彩”有密切的关联。它之所以在中国漫长的陶瓷上占有一席之地,不仅因其工艺精美,更因其背后是持续至今的近现代中西交流的大背景。清朝初年,满清皇帝身边聚集了一群来自欧洲的“饱学之士”,这些西洋人行走清宫,向满清上层社会和知识阶层介绍西方科技和文化。这其中有通晓汉语诗文和历史的法国传教士冯秉正、精通音乐的葡萄牙人徐日升、以画家身份入宫的意大利人马国贤、供职译学馆的意大利人德里格、为康熙作过翻译并每天入宫为他讲授几何学的法国神父张诚、深得康熙信任并

和张诚一起在宫中建造化学实验室的通晓满文的法国学者白晋、在清宫造办处供职的法国珐琅师格里弗雷、雍正元年入供内廷的意大利画家郎世宁、谙熟中西历法的意大利人闵明我、随康熙前往热河行宫教授贵族子弟的法国汉学家巴多明等,他们在中西交流史上是值得纪念的人物,对中国传统文化西传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清乾隆铜胎珐琅彩糖果小盘(一套四只) 长10厘米,宽10厘米,高2厘米。 澳门博物馆藏。 这一时期,欧洲各地的工艺美术品随着来华使臣和传教士纷纷涌入清宫。在诸多的洋货中,华丽高雅的珐琅工艺品在康熙皇帝的眼中

孙瀛洲先生谈元明清瓷器鉴定4个要点

xx瓷器鉴定4个要点 (一)造型是鉴定瓷器的重要依据 仿制古陶瓷,往往得其形似而失其神采,能效其隽秀,未必能学其古拙。因为一件器物的创作,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以及技术条件都有密切的关系。一般说陶瓷器在纹饰、胎釉等方面均能体现各时代的特色,但造型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所以若能善于识别其形状和神态,就可以在鉴定工作中掌握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 观察器形首先要对历代造型有一个基本概念。陶瓷器的形状,大体是古时简朴,随同时代的演进而渐趋繁复。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论,元代造型大多较为钝重稚拙,无论青、白瓷器都比一般宋、明瓷器显得突出。尤其是日常应用的坛、罐、瓶、壶及盘、碗等一般器物,常见有相当大的器形。例如传世的元青花与釉里红大碗有口径达42厘米,青花和釉里红大盘的口径也在45~58厘米左右。由于胎体厚重,烧制不易,难免有翘棱、夹扁、凹心、凸底等变形的缺陷,因而过去文献多有元瓷粗率之论,其实这是不够全面的。元瓷纹饰之丰富多采,固不侍言,即以大盘造型而言,十二瓣板沿花口的多是花口花底(口、底均为十二瓣花形),足见当时制作认真,虽底足之微也不轻易放过。此种作法到明代永、宣以后便不复见(永、宣只见有花口花足的把碗和中型碗、洗,而无花足盘)。 永乐时一般盘、碗的底心也多是外凸内凹,圈足较元代放大,显得格外平稳。特别是胎土陶炼精细,造型轻重适宜。永乐时期另有一种纯白脱胎带暗花的器皿,胎体非常轻薄,清代人形容它曾有所谓“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销”的诗句。这种“薄如卵幕”的瓷器,造型精美,都是盘、碗之类,后世虽有仿作,但在暗花纹饰的技巧上仍有所不及。宣德瓷器的造型种类更加繁多,无论盘、碗、杯、壶、罐、瓶等制作都非常精致,而且能独出心裁,锐意创新,如“无挡尊”可称是空前之作,除乾隆时曾经仿制外,后世很少有此种仿品。目前传世品中常见的永、宣时期造型有: 鸡心碗、花浇、僧帽壶、长圆腹执壶(流口为葫芦形)、天球瓶、扁腹绶带葫芦瓶、四季委角兽耳瓶和菱花式洗、菱花式把碗等。至成化时期在瓷质方面精益求精,造型唯重纤巧,而且也无大器。弘治传世瓷器虽不多,但以黄釉

青花古瓷陶瓷气泡鉴别方法

2.青花古瓷陶瓷气泡鉴别方法 关键词:青花瓷古瓷陶瓷鉴别 图:元青花实物图 瓷库中国讯:元青花的上釉工艺不尽一致,一种是施以干粉的喷釉法,这种釉下很少有气泡,一些大气泡多出现在青花色泽边缘。在干粉白点间隙,时有小气泡。第二种是白釉或青白釉面上加施透明釉的,该种不施干粉;釉下无白色雾蒙层,气泡大小均清晰可见,此种釉保护气泡能力特强。第三种是青花上面仅施以青白釉;釉面下边气泡多有死亡,变褐变黑,如所藏龙纹梅瓷的气泡即是很好的说明。 宋瓷距今已有九百至一千年,给予了气泡很长的老化时间,即是施透明釉带玻璃光的汝窑瓷器也出现了黑色死亡气泡,甚至有的能占到10%,如笔者藏宋汝瓷天青釉三足鬲式炉,鹰首壶和龙凤纹三足洗,宋定窑早期六辨瓜棱盖罐等都有相当的死亡黑气泡。如何利用气泡鉴定明清青花瓷器,除准确介定朝代气泡特点外,还要斟酌釉面对气泡的保护能力,重点看瓷器自身生活史对气泡寿命的影响程度,气泡颜色的老化程度,是初趋变色刚要死亡,还是已死变黄进而老化成黑,以作为断代的一项依据,结合其他条件进行综合分析。 不论古代瓷还是现代瓷,都在瓷的釉下隐藏着许多极小的气泡。圆圆的、密密的布满釉下,非常好看。但是,不是所有的釉下都有一样多的气泡,有的气泡多,有的气泡少,有的甚至没有气泡。这是为什么呢?可否利用气泡的形态与分布来区别古瓷与现代瓷的不同,为古瓷断代辨真伪呢?笔者抱着这个目的研究了许多各朝各代的真假器物,进行了仔细的比

较,从中找出差别,为鉴定古瓷探索出一条新路——“气泡鉴定法”。 一、气泡的成因气泡是釉中的水分子(H2O)变来的。在烧制瓷器时,高温会使釉层中的结晶水或液态水变成气体,当釉层厚时,气态水分子被釉膜包住释放不出来,故而形成釉下的气泡。当釉层薄时,气泡冲破了釉层膜,在釉表面形成了不少坑凹—麻点。釉中水分子多,气泡亦多,釉中水分子少,气泡亦少。如果釉中不含水分,釉下可能就没有气泡。每个朝代各窑口釉的配方和工艺不同,器物釉下气泡的情况也不相同。这正好为鉴定古瓷提供了一种有利条件。 二、釉的分类和工艺特点陶瓷生产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釉的制作技术。中国古陶瓷技术十分成熟,具有很长的历史,施釉有很多配方和不同的工艺方法。依照釉的熔融性和烧成温度,可分为易熔釉(又叫软釉)、中熔釉(又叫珐琅釉)和难熔釉(又叫硬釉)。按制造方法可分为生釉、熔块釉和挥发釉。 按上釉方法可分为浸釉法(将坯浸入釉液中)、浇釉法(将釉往坯上浇)、喷釉法、振滴法(用毛刷浸满釉再滴在坯上)、涂刷法、挥发法和撒布法等。这些工艺特点在不同时期使用不同方法。同时也与釉料的配方和粘度有关。在古代常用釉粉撒布法,这是一种干法施釉,其中不含或很少含水分子。还有一种盐法施釉,是利用食盐加热后产生氯化钠蒸汽,挥发在制品上而成一种盐釉。到明朝开始,这些干法施釉不采用了,取而代之的是用釉浆施于器物上,再置于窑中烧成。这一工艺的改变过程可以证明釉下气泡的形成是因为在不同朝代有不同表现。尤其在现代仿制技术上,基本是沿用清朝的工艺——湿式调釉法,必然会出现釉下气泡过多的现象。这一特点为鉴定古瓷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 三、对宋元两朝古瓷的鉴定宋金时期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兴盛时期。在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山东等省的官窑瓷特别多,品种以秘色瓷和青白瓷为主。诸多的瓷窑中以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为首,相继有龙泉、耀州、磁州、登封诸窑。大多为朝廷服务,烧制官器,进贡朝廷。釉色极美,玉质感强,瓷品很高,为世人所珍。后仿制者大有人在,费尽全力,欲求逼真,但至今无人仿造成功。宋朝的五大名窑中尤以官、哥、汝三种瓷仿者众多,难度最大。即便明成化、清雍正时期,帝王命“官窑”以官仿官,不惜工本也难仿成。仿制出的哥瓷貌似神离,距离甚远。何况现代仿品以民间的个人实力去仿制,虽技术条件改进许多,但配方没有掌握,故制造不出成功之作。五大名窑中有名望的高级精品,最突出的特点是“玛瑙为釉”、“玉质光泽”、“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和“雨过天晴”等,但这些美的品质都是很难仿得出的。尽管现代技术高超,学会了以假乱真的能耐,但若用“气泡鉴定法”去辨别仿品,很容易识破庐山真面目。因为仿品尽管把外表做得与真品一样,但绝做不出釉下无一气泡的水平。撒布法釉料的配方今人更是没法挖掘出来。笔者对汝、官、哥、钧、定几大窑的瓷品进行了全面测试(在50倍放大镜下观察),发现这些宋代名瓷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釉下没有气泡,即便有也只是极小的一两个气泡,堪称“寥若晨星”。这一点对宋瓷最有说服力。总的来讲,鉴定古瓷(指宋代瓷)应全面比较。有釉色的“柔和美丽”、“玉质感强”、“光泽不刺眼”,有湿润“冒汗”的现象和看不到气泡等原则。有的宋瓷釉面有斑点或小麻坑均须放大50倍方可看到。凡仿品或元代以后任何朝代制品均不可能没有气泡,只要发现釉下气泡便可证明非真正宋瓷。例如雍正的炉钧釉、明代的“广钧”和现代的“仿钧”都充满了气泡,达不到“宋钧”的特点。对于元青花也有如此特征。元青花一般人很少见到,什么是真品,什么是仿品也难区别。正因为元青花真品不多,世人所见又少,给制仿人提供了一个好机会。从造型、工艺、绘画、釉色、修胎、火石红诸方面都难以辨别

正确的瓷器鉴定方法

正确的瓷器鉴定方法 具体到瓷器的鉴定上,本 质鉴定内容就是对瓷器胎土、 釉色和彩料的认定,也只有对 胎土、釉色和彩料进行综合判 断,才可以最大程度地鉴别古 董瓷器的真伪。胎是骨,釉是 衣,对胎土和釉色的鉴定最为 关键。当然我们首先要了解胎 和釉在各个时期的特征。 元代的胎土在淘炼中不是 很细腻,含有杂质,经过长时间自然的变化颗粒更明显,铁锈点和火石红斑都会带有沉着的色感。明代早期的胎土则淘炼得比较细腻,结构也显得紧密。明代中期胎土的淘炼则更为细腻,有了高质量的胎土才可以制作出如成化鸡缸杯等极为精细的作品。明代至清早期、后期胎土又变得粗糙,并导致瓷器制作整体水平的下降。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胎土的淘炼发展到了一个新水平,胎骨结构更紧、更细密、有重量感、可塑性好,为这一时期的瓷器品种呈现多样化提供了保证。清中晚期的胎土则又向粗糙发展,器物的胎质多有颗粒和杂质,也显得疏松,整个瓷器的质量下降明显。元和明代青花瓷器多数都为青白

釉和小部分白釉,另外各种单色釉瓷器的釉面都特别肥厚润洁,以至于釉面结构也相当紧密。清以后青花瓷器的釉面则有更多的变化,有青白釉、白釉、灰釉等,而且釉面的质量也在不断的下降,变得稀薄和松软。 鉴定中对元、明、清瓷器的彩料也要有细微的分析研究。如青花、五彩、釉里红、粉彩、斗彩、珐琅彩、墨彩和各类单色釉。如青花彩料元代最有特色的是进口的苏麻离青。明代青花则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永乐、宣德时期还用苏麻离青为主;成化、弘治、正德以国产的平等青为主;嘉靖、隆庆、万历大量使用进口的回青料;天启、崇祯浙料用的较多。清代青花呈色最好的是康熙中晚期,用云南明珠料,分色是所有青花瓷器中最好的,俗称“五彩青花”。雍正、乾隆青花有呈色浓郁深沉的特点。 了解各朝瓷器的胎土、釉色、彩料特点是为了更好地去掌握鉴定的本质内容,寻找到各朝瓷器在胎土、釉色、彩料方面所具有的共性和个性特征也是为了更好的鉴定。共性的特点就是器物经过长时间自然变化所产生的一种内在物理性的转变特性,料深沉,光泽内敛有厚度,在整个器物的用色上有浓淡深浅的变化,另外,各类釉上彩的彩料都有自然的润光从彩料深处溢出,光芒闪烁让人心动。当然在瓷器鉴定中还是要全面地分析和判断,但从初始鉴定的角度来看,对胎土、釉色、彩料的认识应该还是最为关键的。胎土都有结晶,有润光,结构相对紧密,有一种厚重感。釉面温润如玉,有一种内在的宝光由里而外自然释放。彩料的特点和釉面相似,青花瓷器的用料深沉,光泽

从瓷器的胎质 釉色 彩料进行鉴定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李辉柄

从瓷器的胎质釉色彩料进行鉴定故宫博物院研究员 "李辉柄 从瓷器的胎质釉色彩料进行鉴定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李辉柄 2010-10-29 22:13:04| 分类:潘家荣宝| 标签:釉色青花瓷器|字号订阅瓷器的胎质、釉色,彩绘等方面的特征,也是我们断定年代的重要依据。制瓷原料包括胎、釉、彩的原料。由于各个地区,各个时期所用的制瓷原料是不同的,烧成之后的瓷器在胎质、釉色、彩绘特征也就不同。 瓷土是制瓷的原料,它因为产地的不同,所含的成分也不同。一般说来,南方的浙江、江西、福建、广东的瓷石,本身就含有高岭土、石英等成分,而北方的瓷土则不同,它必须加进瓷石、石英等成分以后,才能制瓷。从瓷器的胎上讲,如北方著名的定窑,耀州窑,钧窑,磁州窑等的胎质,一般迎光不甚透明。南方的景德镇窑,龙泉窑以及福建、广东等地的瓷窑产品,胎质均比较透明。这是我们鉴定时候区分南北瓷窑产品的一个科学依据。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江西景德镇窑的宋代青白瓷,胎质是以瓷石含氧化硅较高,含氧化铁较低,是一种高硅低铁瓷石。元代以后,瓷胎是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这是景德

镇制瓷工艺上一个很大的进步,也是我们今天在区分宋、元瓷器两个时代的可靠依据。(图一、二)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河北定窑瓷器在唐、五代以前,由于是柴窑烧制,瓷器是在还原焰为氧化焰,瓷器是在氧化焰中烧成的,故釉色白中泛黄。这是从釉色上划分唐代、五代以前的重要依据。(图3.5)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经过试验证明,将北宋白中闪黄的瓷片,放入现代还原焰中烧制后,其结果是他的白度提高(图4),因此窑内气氛是决定其釉色变化的重要原因。带“官”“新官”字款的白瓷,唐至五代,北宋都有烧制,从釉色上就可以断定其时代。如韩国唐庆州遗址出土的“官”字碗的釉色为白中闪青,而北宋遗址出土者,釉色就是白中泛黄。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耀州窑青瓷在五代以前也是在还原焰中烧成的,所以釉色青或青中微微闪淡天青色调,色好者近似越窑的秘色(图6 、7)。北宋以后和定窑一样,改柴窑为煤窑,青瓷是在氧化焰中烧成的,其釉色为青中泛黄的色调。这是区别五代以前与北宋以后耀州窑青瓷的一个重要依据(图8 、9)。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浙江龙泉窑青瓷的釉可分为石灰釉与石灰碱釉两类。流动性大易流釉,施釉较薄,釉中气泡和末熔石英颗粒也少,釉层透明,玻璃质强,往往有细密的开片(图10、11)。

粉彩瓷器鉴定技巧和方法

粉彩瓷器鉴定技巧和方法 粉彩 粉彩瓷又叫软彩瓷,景德镇窑四大传统名瓷之一,是以粉彩为主要装饰手法的瓷器品种。粉彩是一种釉上(在瓷胎上)彩绘经低温烧成的彩绘方法。粉彩瓷器是清康熙晚期在五彩瓷基础上,受珐琅彩瓷制作工艺的影响而创造的一种釉上彩新品种,从康熙晚期创烧,后历朝流行不衰。 方法/步骤 1粉彩瓷的特点粉彩瓷装饰画法上的洗染,吸取了各姐妹艺术中的营养,采取了点染与套色的手法,使所要描绘的对象,无论人物,山水,花卉,鸟虫都显得质感强,明暗清晰,层次分明。采用的画法既有严整工细刻画微妙的工笔画,又有渗入淋漓挥洒,简洁洗练的写意画,还有夸张变形的装饰画风。甚至把版画,水彩画,油画以及水彩画等姐妹艺术都加以融汇运用,精微处,丝毫不爽;豪放处,生动活泼。粉彩的绘制,一般要经过打图,升图,做图,拍图,画线,彩料,填色,洗染等工序。其中从打图到拍图,是一个用墨线起稿,进行创作构思,如绘瓷决定装饰内容与形象构图的阶段。正式绘制时定稿叫“升图”,把描过浓墨的图样从瓷器上拍印下来叫“做图”。接着把印有墨线的图纸转拍到要正式绘制的瓷胎上去即“拍图”,这样就可进行绘瓷。 粉彩的描绘,着色技法是比较复杂细致的,一般如画,彩,填,洗,扒,吹,点等技法。其所用工具有画笔,填笔,洗笔,彩笔,笃笔,赤金笔,金水笔,玛瑙笔,扒笔等许多特制笔。 2雍正粉彩鉴定技巧雍正早期有康熙五彩风格,粉彩纹饰多绘团花、团蝶、八桃蝙蝠(喻意多福多寿)、过枝花卉、水仙灵芝、仕女、麻姑献寿、婴戏等。纹饰明显疏朗、规整。如粉彩过枝桃蝠盘,从盘外壁开始绘桃枝叶及桃,通过盘口过到盘心接绘桃枝叶及蝙蝠,雍正时期一般绘8个桃,乾隆时多绘9个,有“雍八乾九”之说。雍正朝画的蝙蝠翅膀顶端下弯有钩,钩中有一点,嘴上有毛(但不绝对)。仕女幼童人物较小,面目清秀,或有疏简的山石树木等背景,或留较多的空白。这时和康熙朝一样,较多地使用“金红彩”,精细之作还在纹饰上方用墨彩行书题相应的诗词歌赋,并绘红色迎首或压角章,显露出当时社会文人的儒雅之风。一般民窑多在碗、盘、炉、罐、盘口瓶、小瓶上绘粉彩纹

瓷器气泡探究

瓷器气泡探究 (2011-02-27 17:29:23) 古陶瓷的釉中有气泡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有的器物的气泡特征十分明显,用肉眼即能观察清楚,形成很深的直观印象;而有的器物虽然有明显的气泡,但气泡的特征却不是很明显;也有的器物釉面无明显的气泡,甚至无气泡。 有关气泡形成的原因和变化规律,目前尚未处于探索阶段。有人认为它是由釉层中的水分子变化而来的。在陶瓷烧制过程中,窑内的高温会使釉层中的结晶水或液态水都变成气体,当釉层厚时,气态水分子被釉膜包住,释放不出来便形成为气泡。 当釉层薄时,气泡冲破了釉层,则在釉表形成无数小坑凹(麻点)。气泡的形成与器物的窑口、釉质、釉层厚薄、烧成时窑内的温度变化、窑内气氛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气泡在古陶瓷鉴定中的作用 目前收藏界尚有不同说法,肯定者认为,气泡在古陶瓷鉴定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可以作为鉴别新旧和窑口的主要依据之一;否定者认为,气泡不过是釉层中的一种自然现象,气泡无规律可循,不具有区分标识的功能,因而不能作为鉴定的依据。事实上,这两种观点都不完全正确。尽管不同器物的气泡在具体形态、疏密、多少、大小及层次分布等方面的特征千差万别,有时难以用同一个标准去把握,但相同窑口或品种的器物在气泡特征方面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相同窑口或品种的器物,由于釉的原料、配方、施釉方法、釉层厚薄、烧成时的窑内气氛、温度变化等方面都大致相同,因而烧成后的器物在气泡特征方面会具有一定的共性和规律。这种共性和规律,在进行仔细分析研究后,有时也可以作为古陶瓷鉴定的依据之一,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相对于古陶瓷的胎、釉、造型、纹饰等其他鉴定标准来说,气泡并不是最典型最本质的特征,气泡标准具有不确定性,因而不能无限夸大气泡在鉴定中的参考价值。对于一些釉中无明显气泡或虽有气泡但特征不典型的陶瓷种类,不宜通过气泡特征进行鉴定。依据气泡进行古陶瓷鉴定,最基本的前提在于对被鉴定对象的气泡特征要了如指掌,这种了解应是在观察、上手大量真品实物基础上的感性认识和理性升华,而不能只是通过书本得来的未经对照实物检验的似是而非、众说纷纭的所谓气泡特征。

罕见文物大图细节教你收藏元青花|元青花瓷器鉴定真知堂

罕见文物大图细节教你收藏元青花|元青花瓷器鉴定真知堂 瓷器鉴定真知堂: 瓷器收藏必懂鉴定,特别是普通收藏爱好者!因为你如果不懂鉴定,真的到你面前你不敢拿,假的贪便宜拿到手里,等你回过神找行家看了已经晚了!古玩行没有退货的规矩!

瓷器鉴定,有个最简单的秘诀-见真才能识假!只有见真的见得多了,才能识别真伪,才能看出赝品。有的行家是学院派,馆藏接触得多,有的行家是实战派,没别的地摊上练出来的眼力!但前提也还是需要见过真货。

这道理其实很简单,可惜懂的人太少。就好像你一个乡下人,没见过刘德华什么样,我随便找个人冒充他,你就会相信。但你如果是70后80后,我估计除非偏远山区的,找个人冒充刘德华,骗得过去还是比较难。没别的,刘德华曝光率太高,大家耳熟能详,熟了就不好模仿了。

本文这些图片,也不是冒死偷拍的,这是业内学者考察句容县博物馆,进入库房后真实拍照的东西,没有修图,没有p图。都是最真实的一手资料,你要再说这是假货,我也无语,只能说请你打住,不要往下看了,省得浪费你宝贵的流量。

行家看瓷器,其实不用解说,认真读图,就能看懂元青花鉴定,起码是一个类型的元青花瓷器鉴定。其他我也不多说,说几个要点:第一,你可以看到罐子内底的坼裂,可见元青花大罐的底是后加上去的。 第二,你可以看到元青花瓷积釉的地方那种虾青色,这是由于釉里含铁量比较高,淘洗不精,在窑里气氛不好

形成的,一般新仿瓷没有这种特点。 第三,你可以看到元青花用的苏勃泥青也是发色蓝灰的,过于鲜艳蓝中带紫的反而不是真正的苏麻离青。苏麻离青也不是都有晕散,铁锈斑也不是都很明显。苏勃泥青发色从黑灰直到明蓝,也可以调得很稀来画辅助纹饰,参看本罐的莲瓣纹,就是调稀了的苏青,比较清淡发蓝灰色,和典型苏勃泥青发色不一样,并不就是仿品。

怎么鉴定瓷器落款真假

怎么鉴别瓷器落款 纪年款 纪年款是在器物上用写、刻、印等不同方法,标明瓷器烧造年代的一种款识。我国古代瓷器款式,大部分属于纪年款。 纪年款可分为两大类:书以当时的帝王年号者称年款;用六十年周而复始的甲子表明年号者称干支款。明清两代的年款有不同的书写形式:六字款常书二行,首二字为朝代名,中二字为年号,末二字则为“年制”或“年造”二字。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清康熙年制”等。 四字款则缺朝代名,首二字即为年号。如“成化年制”、“雍正御 制”等。干支前加上当时帝王年号,如“大明成化元年乙酉”款。 单纯使用干支的并不多。另外,也有只书朝代,而缺年号者,如“大 明年造”、“大清年制”款,属于特殊现象。“康熙御 制” 纪年款的款字,多用青花书写,兼有暗刻、凸印、朱书等。款外多加边饰,常见有双圈、双线方框或单圈,个别也有无圈框或用双长方框的。无论何种形式,款字均为竖写,极少横排书写的。纪年款以官窑瓷器运用最多,但部分民窑尤其是景德镇民窑,亦有书写年款的。民窑纪年款字体略为草率,不及官窑规整。 堂名款 以典雅的堂名、斋名和“清赏珍玩”之类的文字烧在瓷器上,作 为私家烧藏的标志,这种铭款就是堂名款,或称私家藏款、室名 款、斋名款。堂名款内容包括堂名、居名、斋名、轩名、室名、 殿名、楼名、阁名等等,制品之人有封建帝王、皇亲显贵、达官 贵人、文人雅士和少数良工名匠。 “翠竹轩信 卿” 堂名款在明代以前极其罕见,明代的亦多见于后期。入清以后则各朝皆有,尤以康熙、乾隆时盛行,且形式多种多样。同纪年款一样,堂名款也多见于官窑制品。 吉言款 在瓷器上烧上具吉祥意义的词句或短语,以表示祝愿的款识,称作吉言款。早在三国西晋时的青瓷上,就可以见到“富且洋(祥),宜公卿,多子孙,寿命长,千意(亿)万岁未见英(殃)”,“宜子孙,作吏高,其乐无极”等字样。宋元时期则有“金玉满堂”、“寿山福海”、“佛光普渡”、“家国永安”等吉言款。 明代的吉言款多出现于晚期,且以民窑器上最为流行。如正德时 的“天下太平”;嘉靖、万历时的“万福悠同“、“长命富贵”、 “福寿康宁”、“食禄万钟”、“三元及第”等等。还有只题一、 二字的,如“双利”、“吉兴”、“福”、“寿”、“万”、“贵”、 “善”等。“福” 清代吉言款,一般沿袭明代,也常见于官窑器,如康熙六旬庆典七寸碟,四周围以淡赭饰纹,分嵌万寿无疆篆字。有的礼器,则题“喜”字款,以有署以“庆”字或以蒙古文作吉言款识的。吉言款款试亦多种多样。像“福”即有单、双线方框或双圈内草书“福”字的,有无圈框而用粗笔道在碗内底大书一“福”字的。“长命富贵”款写法也有两种,一是双圈内书写两行;一为钱形,四字对书于穿孔四周。“万寿无疆”、“永庆常青”款则往往采取以花捧字的形式。 赞颂款

古陶瓷鉴定的基本原理与标准.

古陶瓷鉴定的基本原理与标准 刊于《收藏界》2008年第1期 伍秋鹏 古陶瓷鉴定与收藏是一门复杂的学问。目前的古陶瓷鉴定方法,可以分为传统鉴定和现代科学鉴定两种。传统鉴定,有时又被称为“眼学鉴定”,即鉴定者通过手摸、眼看、听声音、闻气味、掂重量等基本方法,对器物的造型、纹饰、胎、釉、款识、重量、声音以及制作、装烧工艺等方面进行仔细观察与分析,然后根据自己长期积累的经验,对器物的真伪、年代、窑口和价值作出判断。现代科技鉴定,是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到古陶瓷鉴定领域,采用一定的科学检测仪器,对古陶瓷胎、釉的化学组成、理化性能进行测定和数据分析,从而对器物的真伪、年代和产地做出结论。目前常用的科技鉴定方法主要有热释光测定、微量元素分析、老化系数分析等。 关于中国古陶瓷鉴定的发展方向,多数专家的意见是将两者结合起来,走传统“眼学鉴定”与现代科学鉴定相结合的道路。但是,从目前古陶瓷鉴定的现状来看,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主要还是要依靠传统的眼学鉴定。这是因为,现代科学鉴定手段虽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在实际运用中不可避免地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局限性。诸如,仪器设备昂贵,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花时较多,需要储备各个时期、各个窑口的大量古陶瓷标本,建立庞大的数据库,鉴定成本较高;以及鉴定技术不成熟,误差较大,有的鉴定技术已经被作伪造假者破解等问题。 传统眼学鉴定的主观性较强,常给人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印象。由于传统“眼学鉴定”的依据是鉴定者的经验,每个鉴定者的专业经验、擅长领域、所处的地域环境等不尽相同,使用的鉴定标准和依据不同,对于同一器物常有不同的意见。以致有人认为传统眼学鉴定不科学,缺乏统一的标准,是一种主观经验。此外,许多初学古陶瓷鉴定的人,常常感觉古陶瓷鉴定很难。有的人看了不少的书,对古代陶瓷的历史发展、时代特征和各个窑口的特点都很熟悉,但结果却是买了很多的假货,水平仍然没有多大的提高。他们常常困惑的是:古陶瓷鉴定的基本原理与标准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一件陶瓷在有的情况下,大家能够取得一致的意见,真即是真,假即是假;然而在很多的时候,大家却难于取得一致的意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古陶瓷鉴定的基本原理或本质,简单地说就是:真假对比,识真辨伪。古陶瓷鉴定与日常生活中诸如钞票、烟、酒、电器、皮革、印刷品、出版物、衣服等物品的鉴定,在基本原理上是相同的。这些不同的物品,我们通常从包装、外观、

清代嘉庆青花瓷的特征及鉴定方法

清代嘉庆青花瓷的特征及鉴定方法 展开全文 清代自嘉庆朝起,大清王朝的综合国力明显下降。为了节省开支,朝廷已不再向御窑厂派专司其事的督陶官,而改由地方官兼管。此时御窑厂的规模、瓷器品种和数量上大为缩减,瓷器生产只能沿袭旧制,没有力量进行创新,许多成本高的瓷器也不再烧造。嘉庆早期青花瓷器大多仍延续乾隆朝的风格,制瓷工艺还保持较高的水平。到嘉庆后期,青花瓷以日用瓷、粗瓷为主,陈设瓷逐渐减少。无论从瓷器的质量还是艺术水准来看,都远不如乾隆时期。 嘉庆早期青花瓷器大多仍延续乾隆朝的风格,造型、尺寸、

纹饰与乾隆青花基本一致,若不看底款有的器物很难区分,说明当时制瓷工艺还是有较高的水平。到嘉庆后期,随着国内购买力的降低,青花瓷以日用瓷、粗瓷为主,陈设瓷逐渐减少。无论从瓷器的质量还是艺术水准来看,都远不如乾隆时期。《陶雅》一书记载:“嘉道而降,画工、彩料,直愈趋愈下。”但一些官窑器作为宫中生活、陈设用瓷,其制作也是非常严格的,其中不乏一些精美之作。 清嘉庆青花特征一、胎釉 嘉庆初期胎骨还比较精细,胎体洁白,但欠坚密,后期逐渐变得粗松。民窑器物胎中未粉碎的瓷石颗粒较多,也比较大。乾隆后期景德镇的高岭土严重缺乏,嘉庆时开始从星子县开采高岭土。由于星子高岭土与浮梁高岭土氧化铝含量不同,工匠一时不能很好地掌握星子高岭土与瓷石泥的二元配方比例,所以经常出现盘塌底的现象。为了解决塌底问题,景德镇工匠放大器物底径,加厚器物下部胎体,无论琢器还是圆器,比乾隆朝同类器物的胎底和圈足都要厚得多。提在手上,乾隆朝器物质量上下匀称,嘉庆器物则有上轻下重的感觉;嘉庆器物与康熙同类大小相当的器物比较,质量明显要轻得多,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下部胎体加厚,胎土陈腐、揉炼时间不够造成的。 嘉庆时修胎远不如乾隆时期精细,器物底足粗壮,胎壁厚薄

宋代瓷器鉴定特点

宋朝官窑瓷器鉴定方法 宋代官窑瓷器,“官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由官府直接营建。有北宋官窑、南宋官窑之分。官窑瓷器虽然在宋代瓷器中只占极少数,但是由于其所处地位和具备的优越条件,使它在当时烧造了一批宫庭所需的高档瓷器,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工具/原料 宋高宗南渡后,在临安(今杭州)另立新窑,为南宋官窑。宋叶《坦斋笔衡》载“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宛,号邵局,袭故宫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澈,为古所珍。后效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此文表明,南宋初营建的“官窑”有二: 一是“修内司官窑”,亦称“内窑”,明高濂《遵生八笺》说,修内司官窑的地点在杭州凤凰山下,但确切的窑址尚未发现;二是“郊坛官窑”,位于杭州市南郊乌龟山一带,亦称“乌龟山官窑”。1930年发现窑址, 1956、1985年冬至1986年春先后进行两次考古发掘,发掘出龙窑与作坊遗迹,并获得大量标本。 在中国陶瓷史中,“官窑”和“官瓷”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官窑产品专供宫廷。以宫廷生活用瓷与陈设瓷为主。流传至今的官窑瓷器有碗、盘、碟、盏托、洗、瓶、炉、尊等,样式多种。以瓶为例,有弦纹瓶、直颈瓶、瓜棱瓶、贯耳瓶、胆式瓶、八方瓶、盘口瓶等,造型各有特点。官窑传世品今多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湾故宫博物院,有少数的精美作品,已于早年流失国外。 方法/步骤 1.1 1、器型和概貌: 宋代造型。大多用来祭祀或陈设,也有部分日用品。一般概括为厚胎厚釉、厚胎薄釉、薄胎薄釉、薄胎厚釉以及胎不太厚(

3.5毫米左右)釉也不太厚( 0.8毫米左右)适中型等。釉色纷繁。釉质莹润如玉。釉面开片,大片纹者多。里外披釉并有纹。类似哥窑瓷容易混肴,但仔细看能辨清。在烧制方法上为垫烧(使用匣钵装烧,底部有垫圈)或裹足(釉将底足全部包住不露胎)支钉烧。支钉烧制底部留有支钉痕,支钉数为三、五、七个或更多不等。 1.2、胎色和胎骨: 宋官窑瓷胎色从传世和窑址出土两种情况看,为黑、黑紫、灰黑、香灰、浅赭、灰(含深灰)、灰白(有的趋白)、土黄(含褐黄红)。黑胎数量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为香灰、灰、灰白等色。 制成的宋官窑瓷胎骨有厚薄两种,厚者5毫米左右,薄者3毫米左右。宋官窑瓷胎土细腻温润,特别是一些精品由黑或紫黑土烧成胎后其质如同古代笔砚(端砚石类),有笔砚胎之说。如用砂纸打磨可感十分细腻滑润,绝不含砂,玉质感直追或类似古笔砚的效果。这一点,在南宋叶寘《坦斋笔衡》的书中对宋官窑瓷所用胎土已经说得很明白: “澄泥为范,极其精致”,就是指宋官窑瓷胎是用澄泥所做,特别细腻精致。而澄泥,特别是古澄泥这种极细之物是专门用来制作澄泥砚的,其弥足珍贵至今已无法找到。所以要仿出细腻如笔砚效果的宋官窑瓷胎对于现代来说其难度可想而知。 1.3、釉层和釉质: 釉层有厚薄两种,薄者小于1毫米,厚者大于1毫米,但都比哥窑瓷和汝窑瓷厚。釉质分三类。第一类为失透润泽型。即釉层透明已很弱或消失,釉呈玉质态似凝脂或堆腊,有一层较明显的酥油光闪烁或呈腊光,显得十分温润玉泽。第二类为失透晶莹型,是指在第一类基础上一些器物在失透的釉层外含一层极薄莹亮的釉水,在玉态的外表上,有如酥光浸润,呈现出玻质般的晶莹华贵感,或用行话说,就是釉好。第三类为莹润型。这类釉层清明玉润,有光泽感,略显些微透明,釉层薄厚均有。在第一、二类失透润泽型或晶莹型中,釉层趋厚者多,也有趋薄的;有的光泽稍多一些,有的光泽稍弱一些。特别是部分真品器物釉表面还带有类似芝麻花弥漫形态的点点发白或带黄闪蓝的土沁花

[瓷器]乾隆瓷器鉴定要点是什么

[瓷器]乾隆瓷器鉴定要点是什么 清朝是中国瓷器发展的一个顶峰时期,其中尤以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时期的制瓷工艺最为高潮,也代表了封建社会艺术创作的最高水准。其中乾隆皇帝非常喜爱瓷器,而且最为千古第一帝皇,喜欢瓷器的时候,也正好将瓷器的创作推向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巅峰。 乾隆瓷器制作工艺水平极高、精巧、秀丽、无奇不有,品种极为丰富,为我国制瓷史上所罕见。近年来,乾隆瓷器拍卖天价的出现,成为拉动瓷器拍卖形势扶摇直上的重要元素,这是由乾隆瓷器的艺术特色与艺术风格所决定的。但是也因此导致了国内对乾隆瓷器的仿古乃至作假现象流行一时,所以把握好乾隆官窑瓷器的鉴定与辩伪,尤为重要。概括来说,乾隆瓷器的艺术特征多姿多彩,可分为如下几点,它们可作为鉴定的参考依据和要点。 首先,乾隆瓷器的设计和制作工艺,重视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如,乾隆瓷器装饰饰技法除了继承前朝康熙、雍正瓷器的长处之外,还创新了把色釉、彩绘、缕孔,堆贴等装饰技法荟萃一炉的特色。乾隆制瓷工艺水平极高,具有了精湛、精美、繁缛、雅致等特点。 其次,由于制瓷工艺的原因,乾隆瓷器的釉面一般容易出现桔皮纹,有的青花六字款的青料部分出现极明显的针

眼,绿底红款器底釉则多出现波浪纹。 第三,乾隆瓷器的砂底比较光润、足墙呈现圆棱状。还有的涂以浑黑色釉。仿哥釉器的底部,一般留有菩黄色釉的七个支钉痕迹。 第四,乾隆时期的青花瓷器,青色雅丽、隽亮。绘画中的果实、叶辨部位,多使用点青法上色,以凤雏不同深、浅,浓淡的层次感。在乾隆粉彩瓷器,足内底处多施有浅淡闪黄而匀净的豆瓣绿釉,因此显得金彩厚重光亮。 第五,器足较前朝宽厚、足脊滚圆,有的涂以黄色或黑色釉。足器近釉处,多有刮削胎体留下一圈小锯齿痕乾隆色釉瓷器的底足部,在位于近釉处常出现刮削胎体留下的一圈小锯齿痕。特别是乾隆民窑瓷器明显。 第六,乾隆前期瓷器胎体细润,后期渐趋粗糙。 第七,青花呈色虽有多种表现,但以稳定的纯正兰色居多。初期有黑褐、青灰、淡兰各色,色调均沉着,纹饰清晰。 第八,乾隆法琅彩,亦称“古月轩”或“瓷胎画珐琅”,一般都有“乾隆年制”四字楷书的蓝色料款。 第九,乾隆瓷器中,有流行在红、黄、兰、绿、等彩地进行可绘画,可称为彩地绘画。 第十,乾隆官窑年款,多数是篆书体“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图章款,个别也有“乾隆年制”四字篆书图章款。

鉴定瓷器先进手段

鉴定瓷器最新的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先进的仪器相继问世,使得瓷器鉴定的途径越来越多,一般认为主要有以三种先进手段。 第一,利用加速器C14测定方法,主要适用于史前遗址中某类陶器年代的测定。这种方法被认为精确度较高而被众多考古工作者所采用。 第二,采用"热释光"技术测定瓷器的年代,这种方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测定瓷胎体中矿物晶体的热释光量,得到瓷器的烧制年代。因为瓷器中都存在的石英、长石等矿物晶体,对热释光测年技术而言,这些晶体起着纪年的作用。瓷器在高温烧制过程中,就烧掉了它原有的年代数据,但它在烧成出窑时,又开始了它的纪年。因此,科学工作者就利用了这一原理对瓷器进行鉴定,应当说这是一种科学的方法。但这种方法存在着两个致命的弱点:一个是鉴定时需要取样,就是对被鉴定的文物进行损坏取样,即有损检测;二是人工可以作伪,即用放射流照射仿、伪品,增加其瓷器热释光年代而出现误差。因此"热释光"的检测方法目前主要用在陶器的鉴定上比较多。 第三,针对上述有损检测的缺点而采用一种"无损"检测法。即采用高科技直接测定。显示瓷器胎、釉的原料及其它们的化学组成,进行聚类排比的一种方法。因各时代不同,窑别以及各类陶瓷器的原料与化学组成是不相同的,而同时代、同窑口、同类别的瓷器含量又是大致相同的。无损鉴定就是采用"聚类排比",对陶瓷器的胎、釉中各种不同含量进行数字化分析、排比、从而达到辨别真、伪的目的。建立文物数据库,数据库越是丰富,进行排比研究的准确性就越大,真、伪对比的结果就越科学。荧光能谱分析即使如此,现之应用到陶瓷器检测中,对陶瓷器的辅助鉴定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这种无损检测法在目前的状况下是可行的,也是科学的,因为对文物几乎没有什么损伤,即使是大型器物,取样也是极细微的。正如一位医生,先用人工诊断出是肺结核,那么,再借助现代科学仪器透视一下,就更加可靠了。文物鉴定工作也一样,除了利用人工传统的鉴定方法外,还要借助科学仪器进行辅助鉴定。可以说这是将来文物进行正确鉴定的一个必然趋势。 总之,鉴定中国古代瓷器,从胎质、造型、釉料、纹饰、烧制工艺、款识等几个方面着眼,是一定能鉴定出好坏、辨别出真伪的。不管任何时代的真品,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尽管后仿赝品繁多,但它毕竟是另一时代的仿制产品,只要我们把各种因素综合起来考虑,所谓"乱真"的赝品也不能逃脱鉴别者的眼睛。 专业瓷器鉴定机构https://www.360docs.net/doc/dd2578460.html,瓷器鉴定首选上海成昊。 或者在线联系QQ:414635392(柯经理)

鉴定瓷器气泡的方法

1.鉴定瓷器气泡的方法知识选购篇 关键词:陶瓷瓷器瓷器气泡鉴定陶瓷 瓷库中国讯:首先,你可以先用放大镜观察你家里一套盘子有无气泡。如何鉴定窑瓷器、瓷器釉下存着气泡,可以用它的形态和变化作为鉴定古代陶瓷的依据之一。这已被陶瓷专家们所应用,如不同时代,不同窑口、不同燃料和温度烧成的瓷器,釉下气泡的大小,组合形态都不同,用它可以作为断代和区分窑口的依据之一。但瓷器釉下的气泡在时间的长河中有着自行死亡的规律;时间久远的瓷器一般死亡气泡,它的折光与釉面的包浆共同形成了瓷器有面雅静的萦光。但是,不同生活史的瓷器;施釉厚薄不一样的瓷器;釉质不一样的瓷器;施釉工艺不同的瓷器,即是在同一朝代生产的,釉下气泡死亡的程度也不同。观察得到清末以后的瓷器釉下气泡无死亡。 图:瓷器中的气泡 气泡——是指瓷器胎外釉下,以至釉内蕴藏的气泡。它的形成原因,是釉中和胎内水份及空间气体经高温烧制过程而运动,受到釉面阻挡而形成的。这一气泡层内,气泡的大小、多少、层次布局;因各个时期的制瓷材质、窑温、燃料和烧制技术的变化而有所不间。气泡的寿命受胎和釉的保护而存在,在瓷器生活史中,因釉面所处的条件不同;气泡的寿命也不同。在正常的空间存放中,瓷器气泡的生命有着自行消亡的变化,它像一个晴雨表,非常有助于我们鉴定古瓷,这也是在传统方法鉴定瓷器基础上的一个科学的突破。

一、以气泡鉴定瓷器已被陶瓷专家们应用陶瓷专家们通过众多的观察,已经得出了社会公认的结论。如:宋瓷五大名窑中,官、哥、定、钧四窑瓷器的气泡的特点是“聚沫攒珠”。汝瓷气泡的特点是“寥若晨星”。元青花气泡的特点是在密布的雾状小气泡层中散落着大气泡,绝无中等气泡过渡。永乐瓷的气泡特点是大、中、小气泡混杂,布局疏朗,但较宣德气泡少。宣德瓷气泡特点是成大、中、小不同的气泡群,群与群之间间距流朗。成化瓷的气泡特点是:彻底改变了宣德瓷大、中、小不同而布局疏朗的情况,显得小而密集。冯先铭先生将成化瓷气泡作为官窑瓷气泡的分界线,成化以后的官窑瓷气泡,基本上都是小而密集形成的。但是,有的也各具特点,如正德瓷气泡小而密集,成鱼子状。至于宋元瓷器不存在气泡一说,难以相信,可以说凡瓷器釉内都以不同形式的存在着气泡,仅有大小多少之分。 二、气泡死亡与釉面萤光的关系传统的古瓷鉴定法是看釉面的光度,如是强光刺眼(又称贼光)即是新瓷。如釉面莹光柔和,即可断定是老瓷。因此也引起了作伪者利用兽皮磨擦,强酸浸泡使瓷失光的办法,但也免不了苍白、呆板;失之古瓷之神。因保护条件不同,古瓷釉面也不绝对部为莹光。古瓷形成莹光的原因,除在空间中自然失光并形成了包浆外,经常阳光曝晒更会减弱釉光。釉下气泡的死亡对釉面光线产生的影响也是一个原因。通过观察,凡形成莹光的瓷器,釉下气泡都有程度不同的死亡,死亡气泡的色泽是不同的,处在死亡过程中的气泡呈徽黄,进而成黄;死亡的逾久,逾近黑色,瓷器逾老,气泡死亡的逾多,瓷光逾弱。气泡死亡的原因有四: 一是窑烧中气泡破裂;表面中间留有针眼的死气泡。 二是有开片的瓷器,处在釉面开片裂纹上的气泡先死。 三是受外因侵袭,如空气、手触等,环境如土泡、水浸等。四是瓷器在时间和空间运动中的自然松弛老化,使气泡在不是绝对封闭的釉中,气体逐渐散失,首先是浅层次,再后是深层次,气泡陆续死亡。 三、死气泡状态与瓷器鉴定以死气泡的状态鉴定瓷器,必须具备相对的同等条件,如不同朝代的瓷器,同是传世品青花瓷或同是出土青花瓷;同时传世品釉里红或同是出土釉里红,同是汝瓷(包括仿汝),同是定窑瓷(包括仿定瓷)等方可比较。本文对青花瓷和釉里红瓷器的比较中,仅以白釉、青白釉面下的气泡相对比,因青花料质不同,厚薄不同,对气泡的保护能力也不同,难于比较。白釉或青白釉虽有不同,但差异尚小。比较鉴定的主要目的是达到有助于准确的断代。陶瓷界惯说二百年以上的古瓷才能摆脱贼光,具备柔和悦目的萤光。以帝王朝代分大体是在乾隆末年(1796年),也就是乾隆以前(含乾隆)的瓷大都程度不同的具有莹光。但宋元钧瓷、龙泉瓷和元代青花瓷多有例外,因它们的釉面保光性能持好,钧瓷是含铜的乳油釉,元青花以干粉施釉。笔者观察过多种这类瓷器,釉下气泡均基本保持完好,也有个别气泡开始具有混污现象,有变死趋势。龙泉窑的石灰碱釉釉层厚,仅在釉薄的突核处才有死气泡现象。笔者藏一钩窑早期传世钢红彩斑茶碗,高4.8厘米,口径7.2厘米,足径4厘米,青釉下已有好多气泡死亡,呈褐色;有的是黑色,但银红彩覆盖下的气泡依然完好。另一藏品来龙泉容香炉;仅在口边角和孩纹凸处有些死气泡,平面釉厚地方都气泡完好。(编辑:杨大龙) 【相关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