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介绍

校史介绍
校史介绍

大家好,我是学生志愿者讲解员,欢迎大家来到同济大学校史馆。

同济大学一百年的历史就是“同舟共济”的历史。学校校名“同济”取自成语“同舟共济”,而“同舟共济”最早出于《孙子九地》。同舟共济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也比喻利害相同。中、德、英三种文字的解释,不仅表明同济大学对外联系的优势和

传统,而且也表明了同济大学坚持国际化办学理念。

同济大学最早发端于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这尊就是埃里

希宝隆先生的雕像,百年校庆之际,德国前总统克勒莅临我校亲自为它揭幕。

一百年来,同济大学多次辗转迁徙,不断发展壮大,先后在六个省的四十多个地方

办过学。为迎接百年校庆的到来,在各地校友会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取回了当地的泥土,组成了能够见证同济成长历程的这根泥土柱。螺旋向上攀升的造型,显示了同济

人战胜困难,奋勇拼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也正是在“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精

神指引下,同济大学至今一共培养了27万各类人才。在百年校庆到来之际,我们搜集到了这些校友的资料,并将其录入到校友校友数据库中。如果您也是同济大学的校友,只要在这边的四台显示器上输入自己的姓名、学号或者工号,就能找到自己在同济大

学学习或生活的印记。

【大师是大学之魂,我们用本校电信学院教授研发的空中立体成像技术,邀请校内

知名专家学者来讲述他们的学术成果、治学经验和人生感悟,激励莘莘学子。】请大家跟我上二楼。我们校史馆有三个楼层,建筑面积1395平方米,仿上世纪30

年代吴淞校园内一栋学生宿舍而建。一楼是纪念式公共大厅,二楼是学校的历史,三

楼是最近十几年的发展。展示工程由管理学院1986届校友刘创捐赠。

篇二:校史馆解说词

大家好!欢迎您到川北医学院校史馆参观。川北医学院校史馆共分为前言、医脉相承、殷切关怀、鸿基初立、栉风沐雨、踵事增华和展望未来7部分。

前言

川北医学院创建于1951年,其前身是由西南区川北卫生厅公共卫生干部训练班、

德启护士学校,1965年改制为南充医学专科学校, 1985年升格为本科并定名为川北

医学院,是四川省省属高等医学院校。

与大师同行,与群彦共济。50多年来,我们筚路蓝缕,拓垦荒原,在川北大地开辟出了一个蔚为气象的大学校园,就读芸芸万生之众,“川北医学院”的名字翘然秀出群伦。而学院也坚贞地履行着传承人类的文明与梦想,延续对知识和道德的追求,播种

着明天的希望的神圣使命。

院史陈列馆展示了学院50多年来的发展历史和巨大变化。川北医学院半个多世纪

的历史是一部“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创业史,是一部精神家园的坚守史,更是一部

数代师者的耕耘史。以史为镜,在这些史料里,我们能看到川北医学院展示出的社会

知识的源泉、思想的动力、道德的良心;看到了一所大学所具备的心系人类、关爱社

会的情怀;看到了一所大学必须具备的立足全球、放眼未来的视野;看到了一所大学

所具备的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胸襟。也激励后来者为医药卫生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师之所存,道之存在;道之所在,人之所向;英才聚焉,故成其大。史料还突出反

映了川北医人爱岗敬业、树德修身,为人师表;淡泊明智,求是创新,追求卓越;奉

献爱心,服务社会,传承文明。这就是川北医学院的传统与现在,也是未来的希望之

所在。

医脉相承

20XX年,川北医学院走过了她56年的历程。半个多世纪以前,川北地区解放。摆在党和人民政府面前的一个难题,就是这块诞生了邓小平、朱德、罗瑞卿等将帅和张

澜先生等民主人士的红色根据地缺医少药,解放前人均寿命仅35岁。我校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并伴随共和国成长而发展。请看,川北医学院的前身西南区川

北医士学校就是由西南区公共卫生干部培训班、美国人创办的德启护士学校、英国基

督教创办的博济医院和张澜先生创办的南充医院住院部合并而成。1965年改制为南充医学专科学校,1985年升格为本科并定名为川北医学院,由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提写了校名。

这是学校各个时期的校址变动、校园和校徽变化情况。

这是我校第一任校长赵安泰将军,他是川北行署卫生厅长兼任我校校长,后调任第

二军医大学副校长。

殷切关怀

作为川北地区唯一的的医学院校,50多年来,川北医学院扎根川贝,忧患苍生,为高等教育医学的发展和川东北地区人民的健康殚精竭虑,不遗余力。各级领导的关怀

给予了我院的巨大的支持,他们的殷殷重托、深切期望为我院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这是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汝岱来院视察时的留影,这是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女士视

察其祖父张澜先生创办的川北医院,即我院附属南充市中心医院的留影。这是全国人

大吴阶平和彭佩云副委员长的题词。

鸿基初立

这是50年代初的毕业证照片,这是90年代原德启护士学校的校长回校参观。

栉风沐雨

当时的情况概括起来就是“校园不足百亩、设备不到百万、教师百余人、附属医院床位百余张、专业不过三”。这期间学校招生数次中断,我们的老师正是凭着坚强的信念、执着追求、无私的奉献,坚持了下来,这也凝聚成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川北医

精神,影响和感召了一代又一代的师生员工,使得川北医精神代代传承,有力地促进

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这是学校升格为专科时卫生部的批复。随后,一批从全国各

地引进的专家学者陆续汇集川北,为我校以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踵事增华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川北医学院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医学为主体,多学科协同发

展的高等医学院校。升格本科后20多年的变化,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二是办学层次和结构不断提升和优化;三是师资队伍日益壮大;四是学科

建设、科研水平不断提高;五是不断优化医疗服务,拓展国际合作、交流。各位领导

和专家可随意看一下我院的变化情况。这是我院高质量教学的保证,也是我院教育教

学未来发展的坚实基础。

这是教育部当时的批复和验收时的情形;这是现在的学院东西校区校园小景;这是96、97年合格评估时的照片。

这是我院部分教授的照片,他们中大多数人现在仍坚持工作在教学、临床第一线。“大学之大,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他们传道、授业、解惑,辛勤耕耘、孜孜以求,为高等医学教育和我院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学院一直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的医德医风培养,获得了“全国师德建设先进集体”称号。这是我院学生郭璇妍,暑假外出旅游时利用所学的知识抢救病人,被共青团中

央授予“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称号。

20XX年,我院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任何条件只有被充分利用才能取得成绩,大家刚才看了82年我院取得的第一个省

政府科技进步奖,早期在艰苦条件中探索的我院科研工作者取得了成就,条件改善了,新时期的我院科研工作者秉承了老一代的孜孜探求、开拓创新的科研精神,新成就也

一个又一个创造出来。这是我院近年来获得的省政府科技进步奖和教学成果奖。

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要应用到实践领域,为人民健康和社会的发展

进步提供保障。我院附属医院和附属南充市中心医院,已经成为川东北医疗卫生的主体,其业绩辉煌而瞩目。

滋兰树蕙,春华秋实,这是我院部分校友的照片。50多年来,学院一共培养了2万多名毕业生,他们扎根基层,默默奉献。这是胡锦涛总书记接见我校校友林琦远,这

是中国首次长江科学漂流探险队唯一的女队员、我校校友杨一兰。

展望未来

刚才我为大家介绍的是川北医学院50多年发展的概况,同时我们也为您展示了志

存高远的川北医学院的新世纪发展的雄厚基础,以及川北医学院育天下之英才,解民

生之多艰所取得的成果。这里展出的也只是一部分成果,面对这些成就,川北医学院

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没有辜负党和国家人民的重托!

篇三:校史馆解说词

第一展厅

这一部分展出的建国以前,河南理工大学从1909年建校到1949年解放前的办学历

史。这40年是河南理工大学历经风雨的创业时期,也是中国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的创建和发展时期。

1840年,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打开了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大门,也拉开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之序幕。从此到20世纪初期,历史给中华民族留下的是惨不忍睹的悲壮。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一些有识之士掀起了兴西学、办实业、图救亡的热潮。1898年,英国福公司取得“怀庆左右、黄河以北诸山各矿”的开采权,作为其开矿设厂的一

个附加条件,河南理工大学的前身焦作路矿学堂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但其时,在清政

府“坐困愁城、身不由己”的情况下,英国福公司丝毫不顾及业已签订的《河南矿产章程》,拒不履行“福公司于各矿开办之始,即于矿山就近开设矿务铁路学堂”之承诺,

只顾在焦作大肆开矿设厂,掠夺优质无烟煤。

这里展出的就是福公司与清政府签订的相关条约和福公司在焦作开设矿厂及酝酿期

间的当时各种史料。

最终,经过多次交涉,福公司在哲美森厂附近投资建设焦作路矿学堂。田程出任首

任监督。1909年3月1日,焦作路矿学堂隆重举行开学典礼。我们看到的这些老房子就是学校当时的校舍。这既是中国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也是废除科举制度后河南省

建立最早的高等学校,在近代中国矿业和河南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厚重的一笔,也为

当时封闭落后的中国大地开启一扇现代高等工程教育和现代科技文明的窗口。

1915年,英国福公司和中原公司合组为福中总公司,由于焦作校舍被福中总公司借用,校址迁至开封,学校更名为福中矿务学校。这时,学校的筹建者更加强调实业救国,发出了“发展矿业实关乎实业之盛衰,而研究矿学更关乎工艺之良否”呼声。精辟

地论述了举办学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勉励学生“为一身计,则勉立修名;为豫生计,则谋臻乐利;为全国计,则图进富强”。细细品味这些文情并茂的文字,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他们为发展事业、造福桑梓、挽救贫弱祖国的赤子之心。这也是学校传承百年,

始终坚持服务煤炭行业,引领行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这里展出的就是福中矿务大学时期学校的各项史料,其时学校更加注重教学管理,

修订教学制度,实行学分制,初步建立起致力近代工矿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

虽然学校的领导者想极力办好学校,以图就国,但当时的学校在风雨飘摇的动荡政

局中也只能随“风”摇曳。这之后的十多年中,学校三易校名,再迁校址。同时,由于

办学经费筹集困难,一度致使学校经费筹措困难,办学无以为继,以致在短短十年间,竟走马观花般地换了8任主政领导。

这里展示的是从福中矿务专门学校到福中矿业大学时的史料,在福中矿务大学时期,学校虽经费紧张,但在张仲鲁校长主政下,但仍扩充校舍,筹划经费,添置仪器,加

聘专任教授,学校在困境中也得到一时之发展。

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曾说:“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19世纪30年代的私立焦作工学院时期,就是大师齐聚、群贤汇集之圣地,是学校发展历史上浓墨重彩、尽显风流的辉煌时期。是时,蔡元培、翁文灏、孙越崎、张伯声、丁

观海、邓曰谟、李钟美等一大批硕学鸿儒或担任校董、特别是张仲鲁、张清涟出任院

长后,在管理模式、经费筹募、校舍修葺、仪器设备更新、学术研究风气之养成、引

进海外归国人才、对外交流、扩大影响与提高知名度等方面均有显著成效。学校各项

事业蒸蒸日上,国内名声日振,被誉为“可与海内工程学府相颉颃”、“东方的科罗拉多”、“海内办理成绩较良的工校之一”,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矿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学术

重镇。

学校在全国高校较早实行董事会制度,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董事会制度和章程,以此

加强学校管理。是时,河南省政府主席刘峙任学校董事会主席,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

任名誉校董,地质学家翁文灏任常务校董,工矿泰斗孙越崎任校董事长,福中公司总

经理李文浩任常务校董,董事会的建立一方面便于加强复校后的学校管理,同时,便

于筹措社会资金办学、维系学校发展。

这时,学校非常注重教学质量,把“教育英才,备物质建设之先锋”作为办学宗旨,

以美国高校为蓝本,结合中国实际对课程进行综合改革,我们称之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可以看到,这里展出的是当时学校在教学方面进行的改革历程:修建了物理、化学实验室,购置了大量的教学仪器,充实图书馆藏书等。同时,注重开展体育锻炼

和军事训练,组织学生进行校内外球类比赛,增强体质,并开展打靶训练,以备战时。

再往后看,我们看到是,这一时期的科研之风盛行,学校以“从事研究,求吾国学术之独立”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并坚持“应社会之需要”的科研特色。比较典型的有学校

成立有河南矿学会,这是留美河南学人李善棠、张仲鲁等在美国科罗拉多矿务大学学

习期间于1918年成立的,以研究矿冶技术,促进国内矿冶为宗旨。对河南煤矿建设方面做出重大贡献。

还有学校机械工程学家汤仲明教授发明的木炭汽车,用木炭代油炉作为汽车动力,

获得专利五年,一时轰动全国。1932年8月,杨虎城将军还特意将木炭汽车试验结果通电全国,呼吁推广。这种木炭汽车在20世纪30—40年代遍及全国城乡,特别是木

炭资源丰富的西南地区,几乎全用木炭汽车,在个别地方一直使用到20世纪50年代。特别是在八年抗战时期,汽油奇缺,除军车外,民用汽车几乎全改烧木炭,不但节约

了汽油,减少了资金外流,而且还使旧中国在缺油的窘境中度过了一个个难关,为我

国汽车工业和抗日战争期间的交通运输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此外,学校还积极创办学术研究刊物《焦作工学生》等,刊发学术论文,以养成学

术争鸣之风气。这些就是当时的政府要员、社会名流给学校创办的学术刊物的题词。

下面,要给大家介绍的是一位对学校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工矿泰斗孙越崎

先生。孙先生是著名的爱国主义者,中国能源工业的墓基者之一。20世纪30年代任

学校常务校董,为学校办学条件、教育体系的形成和西迁办学、关林复校做出卓越贡献。1994、1995年相继出任学校名誉校长、名誉董事长,为学校更名和新时期的发展不遗余力,给予了弥足珍贵的关怀与支持。孙先生最著名的功勋是率领资委会起义,

陈毅曾说:“孙越崎先生是为国家事业做官的。”在抗战中,孙越崎领导的资源委员会

的设备、物资、财产、人员都完整地移交给了解放军,这在国民政府机构中是唯一的

文职单位。资源委员会的物资和财产后来对建国初期经济的恢复与建设,起到了很大

的作用。他还在香港策动了资源委员会香港国外贸易事务所起义,把在那里储存的价

值数百亿美元的稀有金属和矿产品移交给人民政府,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嘉奖。苍龙

日暮还行雨,解放后,孙先生曾任全国政协二、三、四、五届委员,后来又担任全国

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和名誉主席。孙先生“爱国敬业,勤奋务实”的精神和不务

虚名、廉洁律己的高贵品质是历代理工学子学习的榜样。

1937年当日军将战火烧到中原大地,学校师生为保存有生力量,开始了一路辗转西安、天水等地颠沛流离的西迁办学历程。这幅西迁路线图,描绘地就是当时学校师生

长途跋涉、栉风沐雨的景象。“峡谷寒风,陇州暮雨;关山晓月,驿路晨霜;山泉冷饮,冰河盥漱;行歌道山,谈笑峰巅”。既道出了师生们西迁之艰辛,但也喊出师生了“谈

笑峰巅”、视天堑如坦途的无畏勇气。

两侧的对联,上联“焦土抗战,最后胜利属于我”,下联“工程建设,当前责任不让人”这是学校在举行抗战一周年胜利大会上的楹联,充分体现师生同仇敌忾、抗战建国的

豪迈气概。

1938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长陈立夫的一纸训令,将当时的私立焦作工学院与当时的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国立东北大学工学院合并改组,在陕南古路坝成立国立西北工学院,假四校之力,合办工程教育。八年的古路坝岁月,广大学生不忘国耻,奋发自强,有通宵晚读的,有披星晨读的,你去我来,经年如此,以至于古路坝各处夜晚自习的

煤油灯如繁星般处处闪烁,形成“古路灯火”一景。“古路灯火”虽已成为历史,但那种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的精神,却在一代代焦作工学院学子身上薪火相传,熠熠生辉。

艰难困苦,颠沛流离,锻炼和造就了一代英才。孙越崎曾深情地回忆说:“抗战期间,西北工学院培养了大批工程技术人员,为抗战后方新兴的工矿企业和交通发展提供技

术力量。很多毕业生被聘到甘肃玉门油矿和四川天府、嘉阳及威远等煤矿工作,其中

不少人至今尚在国家重要企业中负责煤矿技术工作。”

抗战胜利后,学校在洛阳关林复校,随后,为躲避内战战火,辗转郑州、苏州两地

办学,继续飘零。当时,院长张清涟的一首“焦工在洛阳复校赋呈同人”,以其对学校

命运之感慨、悲怜和欣喜,道出了学校师生的复杂心情。(朗诵一下)

1949年4月,苏州解放。代理院长李善堂致函苏州市军管会,积极要求复校,是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和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的指示下达学校,学校返回阔别12年的焦作故地复课,掀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河南理工大学不仅是一所有着优良学术传统的学府,而且是一所具有爱国爱校传统

的高校。建校之初,学校师生就同河南人民一道参加保矿运动,把福公司图谋掠夺河

南铁矿资源的行径公诸于众,在河南人民中引起强烈反响。经过激烈斗争,福公司最

终被迫停止勘探铁矿,反帝保矿斗争取得胜利,这也成为学校爱国运动的开端。

这幅焦作工学院南下请愿团照片,拍摄于1935年12月,学校学生在列车上发表

《告民众书》。

这几幅展板反映的是学校学生开展反帝反封,参与五四运动、反帝爱国,参与发动焦作煤矿大罢工、抗日救亡,声援“一二·九”运动时的情景。

1919年5月9日,我校学生参加省会开封的全市学生示威游行活动。出席开封15

所学校1000多人的学生联合大会。学校代表汤执中、胡汝奇等相继登台进行了“悲中

国之耻辱、愤政治之腐败”的“慷慨激昂、声泪俱下”的演说。参加开封学生总罢课,组

织学生分途演讲,宣传、鼓动民众,深入铁路行包房、邮政局、各转运公司和各商号

批发店、零售店,查验日货,开展大规模的抵制日货运动,把“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火种播向中原大地,促进了焦作矿区工人运动的发展。

1925年,五卅惨案爆发,学校师生迅速成立“焦作各界援助沪案后援会”,在焦作矿区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帝爱国浪潮。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学校师生积极参与发动

震惊中外的焦作煤矿大罢工并取得完全胜利,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盛赞焦作煤矿工人“特别能战斗”。

1935年,“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在北平爆发。学校师生迅速响应,举行大规模示

威游行,一路从新乡、到郑州、至开封、徐州、再至三浦,路上组成数支宣传队分赴

各校、各街道进行抗日救国宣传、参加示威游行,要求:“誓死反对冀东伪组织,并督促政府早定救国大计,全国总动员,一致抗敌。”请愿团赴南京请愿,开展抗日救亡宣传的爱国行动,显示出学校学生高度的爱国热情,唤起了沿线广大民众的救国觉悟,

为抗日救亡学生运动留下了闪光的一页。事后,国民政府对请援之行进行调查,承认

学生“壮烈之行动,忧国之精神,深得一国同胞之同情”。学校熔铸形成的爱国爱校光

荣传统始终激励着代代理工人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他是党的早期杰出领导人,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还是一位鲜为人知的前中央军委书记。他就是我校学生武胡景。武胡景,又名武怀让,河南孟县人。1916年考入福中矿务学校。五四运动期间,还是学生的武胡景借暑假返乡之机,联络学界、工商界爱国团体,宣讲五四经过,呼吁科学民主,宣传抵制日货,扩大了

五四运动的影响。武胡景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天津市委书记,北满特委书记。在任北满特委书记,他领导的中国抗日联军打响了抗日的第一枪。那时,“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一百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三千万同胞陷入日本帝国

主义的铁蹄下,抗日斗争形势异常严酷。为保存革命力量,武胡景率领部分党团员、

学生和爱国志士转移到吉林农村建立抗日游击队,并亲任东山旅负责人,开展抗日游

击战争。他深入农村发动农民参加抗日队伍,使抗日联军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杨靖宇、赵尚志都成为抗日联军的主力军。正是抗日联军打响了抗日战争的第一枪,才有了全

民抗战的壮丽局面。而抗日联军的领导人武胡景,更是功不可没。

这里展示的是武胡景的照片、雕像、纪念馆、纪念碑、领导题词、烈属证、《武胡景传略》、中央电视台《永远的丰碑》视频点播、新华社《天地能知忠烈心》通稿等。这些有限的资料并不能使我们知道当年的历史全貌,但是武胡景以天地能知忠烈心的

豪情壮志继续激励着学校莘莘学子时刻胸怀大志,报效祖国。

下面一个专题展出的是这一时期,学校蜚声海内外的知名学者和杰出校友。他们都

是采矿、冶金、土木、机械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学校发展、国家富强、民族振兴

作出过卓越贡献。

这面教授墙就是以这个时期的学校著名教授为蓝本,描绘的,在底下的基座上,分

别刻有他们的名字。我们看到这六位图像比较清楚的,分别是地质学家、大地构造学家、地质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张伯声;机械工程和材料专家、电机专家、教

育家,邓曰谟;冶金专家任殿元;采矿专家马载之;铁路工程专家、教育家,我国铁

路选线设计学科开拓者王竹亭;铁路、桥梁专家李钟美;采矿工程技术和采矿工程教

育专家张正平。就是以他们为代表的一大批硕学鸿儒,打造了蜚声中外的矿冶人才培

养的重要基地和学术重镇。

在校友中,有张沛霖、李恒德、师昌绪、刘广志、傅恒志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

领域业绩斐然的院士;也有张滨璜、吴京、刘善建、郭洪祥等在政企管理、国防和经

济建设中励精图治、科技攻坚的技术骨干和领导干部。尽管他们的职业不同,但在这

一幅照片,一段段简介的后面都有一种理工大人共同的精神,那就是“一颗赤子心,满腔爱国情。”

下面我重点介绍一位仍在我校教学科研第一线工作的著名院士傅恒志。

傅院士是中国材料及冶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校1950级校友。长期从事凝

固理论与技术及高温合金的研究及教学工作。在国际上率先提出液固界面非平衡溶质

再分配的概念及相关函数关系,被认为是凝固理论中的新突破。在亚快速定向凝固及

组织超细化、高温合金和稀土永磁合金的凝固组织与性能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先

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国家发明奖2项,省部级奖11项,发表论文630余篇,已培养博士生五十余名。

第二展厅

接下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1949.10至1999.12间学校的发展历史。这段历史见证了社会主义行业工科大学的建设与发展。

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历史的主体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探索在一个饿贫穷落后的

大国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我校办学的基本历史轨迹,就是在探索如何办好有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行业工科大学。这其中既有前进发展,又有曲折和走过的弯路。

这两张展板展示的是这一时期学校的历任党政正职领导,他们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作出了重要贡献。

建国初期,学校在迁入与迁出中不断调整,首先是1950年,华北煤矿专科学校并入。同年3月,教育部下令将学校冶金系并入沈阳工学院(今东北大学),并调张清

涟院长至沈阳工学院任职。同年,张清涟院长代表学校到北京参加新中国成立后的第

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并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这就是开会

时的合影)。1951年2月,按照国家对高等教育布局调整的要求,学校主体迁往天津,

改名中国矿业学院(现为中国矿业大学)。这一时期,学校秉承为国家煤炭、电力、

石油等工业领域培养急需干部、技术人才的使命,有力地支持了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与

发展。

1957年底,国家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的各项指标全部超额完成,河南成为重要的产煤大省。这对煤炭的需求加大,而煤炭工业的发展,急需大批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

适应这一需求,1958年,中共河南省委、省人委决定在学校原有条件基础上重建一所为煤炭工业服务的本科大学,定名为焦作矿业学院,使焦作的煤炭高等教育得以薪火

相传。1961年郑州煤炭工业学校并入,学校学科专业、办学条件和师资、干部力量得到扩充和增强。

在此期间,学校认真贯彻《高教六十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为煤炭工业服

务的办学指导思想,把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和一定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水平、掌握

现代科学技术、身体健康的煤矿高级技术人才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基本建设、

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科学研究等工作健康发展。同时,学校坚持服务煤炭工业的办

学方向,为中南五省以及华北、西北地区煤炭工业发展输送大批高级专门人才,成为

煤炭工业重要的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基地,赢得“关内看焦作”之美誉。

1960年初,学校在河南省文教群英会上,被省政府评为“红旗学校”,并被推荐参加全国文教群英大会。同年6月,学校党委代理书记、副院长谭源和采煤系教师姚书模

代表学校参加全国文教群英会,受到党和政府的表彰,《光明日报》)以《焦作矿业

学院跃居先进行列》为题专题报道了学校的办学经验。是年,中央对河南省煤炭工业

局实行以煤炭工业部为主的双重领导,学校随之成为煤炭工业部领导的部属高校。

在文革十年中,学校遭受重创、陷入瘫痪,于1966年至1971年六年内停招学生。从1972年至1976年,学校在中南五省(区)招收五届“工农兵学员”,实行“开门办学”,并深入矿山开展科学研究,为特殊时期煤炭工业技术革新作出了贡献。这些就是当时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矿山的一些照片。

粉碎“四人帮” 之后,学校本着“实事求是,有错必改”的原则,平凡“文革”和历史上

的冤假错案。在拨乱反正、恢复整顿时期,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很快得到全面恢复

和发展,学校的发展迎来生机勃勃的春天。

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主,重视并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和“以促进煤炭工业发展为目标,积极开展科研工作”的办学指导思想,明确了一手抓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一手抓实验室建设,提高师生动手能力。

不懈的努力终于换来了回报,这一时期,学校各项工作结出累累硕果,出现了“千帆竞发”的喜人局面,这几幅展板展示的就是当时情况:学校教学方面获得的国家级的奖励;实行开放办学,与国外高校签订校际合作协议;大力加强实验室建设,成绩斐然。

尤其值得一说的是,这一时期,学校在服务煤炭行业方面取得丰硕成果:首创瓦斯

地质理论,为破解瓦斯治理世界难题,从根本上提升我国矿井瓦斯抽采与灾害防治水平,改善矿井安全生产状况作出卓越贡献;首创陆相痕迹化石组合及其沉积环境模式,

奠定了我国痕迹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其成果广泛应用于国家中西部地区石油

等资源勘探;攻克煤矿10千伏直接下井供电技术难题,填补了我国煤矿井下万伏级高压供电空白;创立的分段式永磁直线同步电机分析理论和设计方法及创建的首台无绳

提升试验系统,为深层煤炭开采、超高层建筑提升系统的重大变革做了开创性工作,

研究成果居国际先进水平。特别是1978年3月,校党委副书记鲍振宇出席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在中国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全国科学大会。学校研制的“WG-ZL-I型立井混凝土喷射机组”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值得一说的是,1979年,学校开始招收第一届研究生,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开始起步,办学层次跃上新台阶。这里展示的是学校招收第一届研究生、及第一批研究生导师的

情况。

下面,要向大家介绍是瓦斯地质学科的创始人、学校的教授杨力生。他长期致力于

瓦斯地质研究工作,主持的煤炭部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全国煤矿瓦斯地质编图”主要成

果《1:200万中国煤层瓦斯地质图》,推动了全国范围的瓦斯地质研究和瓦斯地质学

科的形成和发展。现在学校成立有瓦斯地质研究所,有一个继承和致力于瓦斯地质研

究事业的高水平科技团队,正沿着杨老的足迹坚定地走下去,并丰收着一个又一个果实,继续为国家煤炭工业安全生产作不懈努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的召开,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此背景下,学校适应社会需求,开始通用工科大学的征程。这里有两个背景:

一是经过一个时期的发展,形成了以工科专业为主体,以地矿类专业为特色,理、工、文、管、经多学科相结合的学科格局,为学校向通用工科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二是

原焦作工学院老校友吴京、沈季良、袁耀庭等两次提出期望学校恢复焦作工学院校名。特别是1994年10月,工矿泰斗、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名誉主席、煤炭工业部顾问、原焦作工学院校董会常务校董孙越崎出任学校名誉院长后,亲笔向煤炭工业部副

部长范维唐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常务副总理李岚清写信,请求恢复焦作工

学院校名。1995年4月,国家教委正式批准学校更名焦作工学院。标志着学校实现了由煤炭行业工科院校向通用工科院校的重大转变,在学校发展史上掀开了继往开来的

新篇章,为学校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这一时期,学校继续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积极开展科研工作”的办学指导思想,认

真贯彻“对内求实,对外搞活”的工作思路,教学和科研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教学

方面,大学生英语四级通过率在国内高校位居前列;科研项目数、经费数和获奖率每

年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1999年,学校科研经费首次突破1000万元,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新世纪向更高目标奋进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党的领导是学校事业发展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证。学校一贯重视党的建设工作,保

证了学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期间召开五次党的代表大会,所产生的领导集体带领

学校事业步入中兴。这是五次党代会的照片。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学校党委注重培育

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学煤爱煤、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1985年4月14日,博爱县青天河水库发生游船翻沉特大事故,正在

春游的学校73名学生奋不顾身跳入水中,从死神手里抢救出18名遇险中小学生,在

社会引起强烈反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校培养的学生崇高而过硬的思想素质。这是

绘制的抢险场景、清天河水库抢险英雄群体命名表彰大会会场、抢险英雄群体合影,

这些是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煤炭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河南

日报的相关报道。

这是教师与校友专题。这一时期,学校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基本建成一支结构较为

合理、学术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

这50年来,学校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拔尖人才,他们中的很多成为一代学术大师、工程精英、贤才俊彦和社会栋梁,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作出了突出贡献。这些照片

中介绍的,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这里我要重点介绍的是,还在我校教学、科研第一线工作的张铁岗院士。张院士是

我校66级校友,曾任平煤集团公司总工程师。长期在一线致力于煤矿工程、科研与安全技术工作。其中瓦斯防突、分级、隔抑爆等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使我国防治瓦

斯整体水平向前迈一大步,社会经济效益显著。2002年被国务院聘为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专家。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被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亲切接见,并获温总理赠言:“铁岗同志,永远前进”。

20XX年10月,河南理工大学迎来了她XX周年华诞。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

为建校XX周年题词,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孚凌亲临学校并讲话。XX年的风雨,河南理

工大学练成了一种顽强的品格,XX年的跋涉,河南理工大学铺就了一条辉煌的道路,面对新世纪的机遇和挑战,河南理工大学与时俱进,又开始了新世纪的征程。

学校校史馆设计方案

鹤山区中新小学校史馆设计方案 (1958—2018) 为丰富校园文化,体现深厚历史文化内涵和浓厚文化氛围,充分展示学校建校以来的发展成就。本着“传承历史继往开来”的原则,特制定学校校史馆设计方案。 一、组织机构及任务 1.领导小组 组长:张志刚 副组长:张正强李合琴 成员:王文军张少东东方杨元祥李瑞芬赵明杰王山峰郑君郭苗刘玉平成璟刘琳 2.承担任务(见附表) 二、设计方案解析 (一)展现内涵 传承历史继往开来 (二)设计宗旨 美观实用:在营造美观、时尚、和谐的展示空间基础上,争取布展面积和展示空间的最大化。 环保和谐:布展装饰材料采用环保达标产品,充分利用装饰展品协调室内环境,突出展示空间的和谐布展环境。 传古承今:注重从当地和校方深厚的人文历史沉淀中提炼精华,将历史、人文的魅力融入到功能建筑环境内,创造一个再现校史,突出现代成就的新人文环境。

面向未来:展馆设计独具前瞻性,用发展的眼光来阐述学校历史的沧桑。展版的方便更替,让展览始终与学校的发展相融洽,与时俱进,展馆一但建设成功,便能成为学校德育、人文及爱国爱校的教育基地。 三、设计模块 (一)空间布局 1.灯箱(按设计模块,图片、文字概述和说明) 2.沙盘(校园整体布局图,校史馆中间) 3.实物(代表学校历史的各期实物材料、教具、文本灯箱前展柜)4.荣誉阁(各期奖牌、奖状、奖杯) (二)展板模块(按类别划分,非时间划分) (一)结合学校发展历史,分阶段布置校史展区。 以事实为依据,紧扣学校发展历程中里程碑式的事件,选取三个时间节点,把学校发展历程分割为三部分,布展时为三个区域:1. 1958年,鹤壁矿务局第二煤矿职工子弟学校2.1984年,鹤壁矿务局二矿小学3.2004.12 鹤山区中新小学。根据各时期的重大事件,选取有代表性的历史图片、资料、物品(包括各个时期所取得的成绩等)进行展览。 序厅:前言校徽校训办学理念校赋学校简介 领导关怀厅: 历史变迁厅:岁月存照历任领导 现代风采厅:办学条件教泽流芳德育特色艺体特色 展望未来厅:后记、未来发展方向光影校园

加强校史档案管理 提高高职院校美誉度

加强校史档案管理提高高职院校美誉度 作者:豆亚玲 来源:《办公室业务(上半月)》 2016年第11期 现在的高职院校大都是由各地市的多所中专学校合并组建而成,其历史渊源都很深。校史 是在建设、发展、改革进程中各种教学、科研成果的长期积累,是对学校历史发展过程的真实、客观的记录。挖掘、管理校史不仅对于总结办学规律,推进教学改革具有重要作用,还可以很 好地梳理学校的发展历程,传承学校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精神,服务于学校科学研究,实现人才 培养的目标。 一、校史档案在高职院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是学院悠久文化历史的再现。高职院校的校史,真实再现学校组建、壮大、发展历 史过程中各方面的重要工作,包括各中专学校合并前的创始人、建校时间、办学宗旨、教学、 科研、师资队伍建设、院系调整、历任学校领导、杰出校友、重大的校园活动、国际交流活动 及新合并成高职院校的发展历程。通过查看校史,学校以前的各种历史活动及成果都会清楚的 展现出来。 (二)高职院校校史档案是学院发展、改革、科研、办学思路等各方面的经验、教训的总 结和积淀。直接从档案的表现形式来看,校史档案上保留着历史的真迹,能够还原历史,我们 的档案管理人员通过整理、归纳、分析可以掌握合并之前各学校各专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过程 中遇到的困难,以便于我们总结经验,把发展不好的专业及时进行改制、把不好的教育管理模 式及时进行重新提升,可以总结性的提出新的有利于现在合并后的高职院校发展的先进管理经验。 (三)高职校院的校史档案同时也是传承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目前作为国家大 力发展扶持的重要院校,加之都是由原来各地市的中专院校合并而来,文化底蕴是相当深厚。 高职院校作为每个地市的重要教育基地,必须要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良好的文化氛围,而 校史档案中涵盖着营造文化氛围的重要元素,要把这深厚的文化底蕴传播到每个师生的心中, 就要靠完善的校史档案,并使其深入到全院师生心中。校史档案中蕴涵的历届优秀毕业生是学 院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素材。 (四)校史内容丰富、客观,对科学研究的提供了重要依据。对不同时间段的校史档案进 行分类、归整、研究,可以查找、总结出高职院校在合并之前及合并后发展中的各种有利及不 利于学院发展的工作思路及教学方法,为学院领导决策学院今后的教学改革及发展方向提供了 有力的科学保障。 二、提高校史档案管理的途径 (一)成立校史展览馆。高职院校的发展是一项长远的工作,越是发展其校史资源越是丰富,通过总结经验与教训,提炼出大学文化发展方向,成立专门的校史展览馆。校史展览馆每 学期分批次对全校师生开放,将学院的发展历史、重要校园活动及优秀学生的先进事迹及图片 在校史馆中展览,可以展现学校的辉煌历史和丰厚的人文精神底蕴,可以提高学院形象和在社 会各界中的知名度,扩大学校对内对外影响度,促进校际、国际交流与合作,同时能唤起校友 的美好回忆,增强师生对大学精神和文化的认同感,激励校友回报母校,激发师生对学校的自 豪感。 (二)明确校史档案的收集范围。校史档案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图片、声像、文件 资料及各种荣誉证书等方方面面。学院要明确专人负责校史档案的收集工作,每年要定期对外

校情校史知识竞赛

校情校史知识竞赛·学习资料 部分原始题库: 《壹.单选题》 1.________________,山西商务局代表曹中裕与福公司代表罗沙第正式签订了《山西商务局与福公司议定山西开矿制铁以及转运各色矿产章程》(简称《山西矿务章程》)二十条。(A) A.1898年5月21日 B.1909年5月21日 C.1898年6月1日 D.1909年6月1日 2.______________第十三条规定:福公司于各矿开办之始,即于矿山就近开设矿务、铁路学堂,由地方官钟选取青年颖悟学生二三十名,延请洋师教授,以备路、矿因材选用。(B) A.《福中矿务学校管理规则》 B.《河南矿务章程》 C.《山西矿务章程》 D.《办事专条》 3.按照《河南矿务章程》,英国福公司攫取了“专办怀庆左右、黄河以北诸山各矿”______的权利,办理河南矿务的主体名义上是河南豫丰公司,但是各种实权都掌握在福公司手中。(B) A.70年 B.60年 C.50年 D.40年 4.1905年,山西各界人士掀起了收回矿权运动,在向福公司交付了_______万两银子后收回了福公司在山西的采矿权。(A) A.275 B.300 C.425 D.450 5.1909年3月1日,《办事专条》签订几天以后,路矿学堂终于在河南焦作得以创办,校址选在焦作煤矿附近的西焦作村,占地______。学校名称定为“焦作路矿学堂”。(B) A.40亩 B.50亩 C.60亩 D.70亩 6.福中总公司是中国最早成立的大型中外合资企业之一。它初成立时有矿工8400人,占当时全国500人以上的工矿企业工人总数的7.7%,煤炭年产量长期在中国居第___位左右。(C) A.1

校史陈列室筹备方案

黄冈中学校史陈列室筹备方案(草案) 黄冈中学创建于1904年,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我校取得了辉煌的办学业绩,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宝贵的黄高精神。为更好地发挥我校历史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内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对外促进校际教育交流,经学校研究决定,在新校图书馆新建校史陈列室。 一、指导思想: 真实记录我校建校以来的发展历程,生动展现我校师生员工的精神风貌,继承优良传统,弘扬黄高精神,营造奋发向上的育人环境,构建文明校园、人文校园、和谐校园,成为对内进行爱校教育的园地和对外介绍学校的窗口。 二、领导小组: 组长:刘祥 副组长:黄治民卢树青陈忠新方学德 成员:吴学安项敏 工作专班: 负责人:吴学安 成员:白永明田红徐春梅罗凯万波 三、陈列思路 共有四个板块构成: 关怀与鼓舞部分:⑴贺信、题词⑵视察、参观照片 历史与沿革部分:⑴各个时期概况:时间、校舍、校长、理念、

规模、举措(党建工作、队伍建设、重大活动)、升学成绩、教研成果等 成就与荣誉部分:市级以上奖杯、奖牌、锦旗展示 名师与团队部分:有影响的教职工风采展示 校友部分:有影响的校友风采展示 四、实施步骤 ㈠征集与学校发展有关的资料 ㈡分类整理有关资料,确定展示线索和内容 ㈢招标设计 ㈣布展陈列 五、时间安排: ㈠2011年3月上旬到2011年4月底,为制订实施方案、征集资料和整理资料阶段。 ㈡2011年5月至6月,为构思设计阶段。 ㈢2011年7月至8月,为施工布展阶段。 ㈣2011年9月,交付使用,接受参观。 六、 七、征集资料 (一)、征集时间范围: 1904年建校至今。 (二)、征集内容 1.照片类

最新校史馆设计方案(大全)

校园文化是一个不断建设、反思、提高的整体工程,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更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要。为了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切实落实县教科局相关文件精神,强化我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特制订本方案。一、指导思想 以“学践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校园”为统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不断深化课程改革,以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优化、美化、净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打造“活力月小、实力月小、魅力月小”为发展目标,体现我校“先做人、后读书”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领导小组 组长:刘明现 副组长:姚勇、杨光 成员:赵坤、伊钊仙、仲云山、戚兴、各班主任 三、实施原则 1、育人性原则:根据学校实际,结合时代特点和形势需要,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使广大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形成良好行为习惯,提升综合素质。 2、整体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要符合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密切联系社会实际,体现时代精神。 3、特色性原则: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在传统中挖掘新意,通过新事物来领悟传统文化,用融合的手段来为校园文化注入生机与活力。 4、继承与发展原则: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继承与发展的原则,精心设计、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明显,做到硬化、净化、绿化、美化、文化,各个场所布置个性鲜明,符合特点,能使用规范字,体现浓厚的学校文化底蕴和办学特色。 四、整体思路 1、校园育人文化建设。 外墙以板报橱窗、醒目标语、宣传牌匾为主,室内布置坚持统一规划与个性化设计相结合,具体内容如下: (1)室外环境布置。大门两侧悬挂规范性木制校牌,正上方镶嵌校标;门厅两侧镶嵌各种荣誉牌匾,设校园廉政文化墙及营养餐、阳光体育、青春校园等宣传栏;办公室一楼墙体设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月小学子风采录及安全、清洁城乡、学籍管理、学前教育、团队建设等宣传栏;教学楼顶竖“厚德、笃行、博学、健体”的校训;教学楼外墙书写“以诚待人、以心待学、以真待事、以爱待物”标语;教师宿舍楼书写“让健康与我们相随、让安全与我们相伴、让文明与我们相拥”标语,学生宿舍正面外墙书写“我运动、我健康、我阳光、我快乐”标语;学生宿舍北侧墙面为学校全景图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上操场两报亭四版块分别为“党建之声”、“校务公开”“三操及清洁评分表”“张贴栏”;校园中心区域书写“实践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校园”的文化建设指导思想;生活区门前均有温馨提示;运动区墙面为永久性标语、体育运动图标、图片;教学楼一楼走廊:运动明星风采,二楼:书法绘画精品;三楼:文化名人画像。为各处建筑命名,办公楼:仁和楼;教学楼:树人楼;教师宿舍:齐贤居;学生宿舍:静远居;食堂:思源堂;幼儿园:桃李园。

“以史育人”理念下的校史馆及课程建设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d3308730.html, “以史育人”理念下的校史馆及课程建设 作者:龙洁 来源:《湖南教育·A版》2018年第11期 校史是一所学校办学历史、发展历程和文化积淀的记录,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具有导向功能,在学校育人工作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对学校育人体系的建构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如何挖掘、整理和利用校史资源与优秀的校史文化,充分发挥校史育人的功能?这是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我校始建于1957年。为了总结学校60年办学成果,展现师生校友风采,更好地凸显校史文化的传承、凝聚和激励作用,学校于2016年初启动了校史馆建设工程。3年来,我们注重 理念先行,重视师生的共同参与,积极研发校史课程,深入开展教育活动,全面提升育人效果,积极探索“立德树人”新时代背景下校史育人的新途径。 我校是一所国学特色校,是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学校以“一园(静心园)两塑(书山雕塑和春笋雕塑)三廊(科技长廊、艺术长廊、文学长廊)四馆(国文馆、国风馆、国画馆、国乐馆)”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已成规模和体系。而校史馆是学校传统与校园文化集中展现的场馆,它理应成为学校文化的重要场所之一,理应融入学校校园文化体系之中,是校园文化的完善与提升。因此,在设计校史馆时,我们重点关注了以下几点: 一是与学校整体文化风格保持一致。主要采用传统中式装饰风格,颜色也以现有的红褐色为主,以此巧妙地融入到学校现有的校园文化体系之中,成为学校文化有机的整体。 二是处处体现育人的文化氛围。每一个校史资料都是育人的重要载体,需要我们精心设计和编撰。除此之外,在学校文化环境布置上,即外显文化上,我们也颇费心思。比如,以茶镜构成一本打开的书作为校史馆外墙正面,意欲使参观者明白“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的道理;同时,有蓝天白云、高楼大厦等自然景致映入镜中,使得“天人合一”的外观景致与馆室内的辉煌史迹交相辉映,各领风骚。

中山大学校史知识

概况 现有四个校区,总面积达6.17平方公里,分别座落在珠江之畔、南海之滨。广州南校区占地1.17平方公里,北校区占地0.39平方公里,广州东校区占地1.13平方公里,珠海校区占地3.48平方公里。 1924年,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这所大学,亲笔题写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原校名为广东大学,1926年,正式改名为中山大学。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山大学设有文、理、法、工、农、医、师等7个学院。1935年学校设立研究院,开始招研究生。五十年代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山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理科为基础的综合性大学。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山大学一直是全国重点大学之一,也是我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建立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1985年,由国家批准率先在华南地区设立第一所研究生院,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在70周年校庆时,江泽民总书记撰写了"发扬中山先生革命精神,办好中山大学,作出更大贡献"的题词,进一步为办学指明方向。2000年9月,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在珠海市唐家湾建成,为新世纪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001年10月26日,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成新的中山大学。 办学条件及学科建设 目前,中山大学是一所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学、医学、药学和管理科学等在内的综合性大学。设有人文科学学院、岭南学院、国际商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交流学院、翻译学院、旅游学院、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管理学院、教育学院、传播与设计学院、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海洋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工学院、中山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光华口腔医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等28个学院和地球科学系、资讯管理系,并有研究生院、高等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等。 在本科教育方面,全校有89个本科专业,拥有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6个国家级基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有25个本科专业是省级名牌专业。我校还具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中国的第一个大学生体育训练基地。今年,在校各类学生7万多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600多人、硕士研究生14000多人,本科生28000多人,外国留学生1300多人。 中山大学有着雄厚的师资力量,学校有权评审和授予教授、副教授职称。教师队伍中杰出人才辈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3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6人,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22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人选19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8人,卫生部突出贡献专家18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15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8人。 学校有一批水平先进、设施完善的实验室和科研基地。目前,有"光电材料与技术"、"生物防治"、“华南肿瘤生物学”、“眼科学”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水生经济动物繁殖、营养和病害控制"、"植物基因工程"等2个国家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以及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教育部人文学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有11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 中山大学图书馆总建筑面积11万余平方米,仅次于中国国家图书馆,位居全国高校首位,已被教育部确定为高教文献保障体系华南地区中心,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的7个中心之一。 学校拥有附属第一医院、附属第二医院(孙逸仙纪念医院)、附属第三医院、附属第五医院(珠海医院)、附属第六医院等5所附属综合性医院,以及中山眼科中心(含眼科医院)、肿瘤防治中心(含肿瘤医院)、光华口腔医院等3个专科医院。 中山大学地处广东,毗邻港澳,对外学术交流活跃。合并后,对外交流领域更为广阔。迄今为

2021校史陈列室建设情况工作报告范文

2021校史陈列室建设情况工作报告范文 2021校史陈列室建设情况工作报告范文 各位领导、专家: 大家好。 中心小学校史室的筹建工作在今年暑假8月底已全面完成。在历经5个月校史室的打造、筹建过程中,我们自认为我校的校史室筹建还是比较科学、规范、能呈现特色的,其主要表现在: 一、以史实为鉴,收集了详实的校史资料 校史室的筹建工作在今年3月份就开始着手准备。首先中心小学邀请了曾在工作过的历届校长来学校座谈,在各位老校长的座谈中收集到了比较详实的校史材料,可以说校史室的筹建得到了老校长们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其次,我们派专人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列《xx 县志》、《xx县志》、《xx县校志》等,从这些历史资料中收集有关小学的往昔历史,更好地校正了校史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然后,我们按计划落实校史室的筹建工作,充分利用暑假两个月的时间去调查、去整合校史资料,确保校史资料的真实、科学、规范、特色性。 二、搞好校史室的硬件建设,力趋完美 学校慎重选择筹建校史室的场所,经行政会议研究决定安排在“文氏教学楼”二楼创建校史室,“文氏教学楼”二楼都是学校各方面的功能室,这间面积有42平方米,整洁、干燥、通风、光线好,而且墙面多层、面积较大,适合展示校史资料,同时安全、好管理。

经过我们科学布局,目前校史室的空间墙面面积展示内容达到54平方米;用于陈列、展示校史资料的柜台摆设齐全,且设计、摆设很有个性,能体现校史室的收藏、展示功能,还为今后收集校史资料的展示留有空间和余地;我们不追求奢华,但力争做到使校史室内文化气息浓厚,充满书香气息;还力争使校史室具有科学性、长远性、实效性,以体现我校校史室的内在价值,同时突出学校特色。 三、倾力完善校史室的软件建设,打造校史品牌 在校史资料的整理过程中,我们做到了规范、有序,体现了学校发展的阶段性,能充分展示学校的办学历程和时代风貌;展现的校史资料内容丰富,图文结合;资料表现形式做到了多样化:有文字资料、图片展示、师生作品、学校历年来开展的工作记载、各类的文博资料、音响视频等,展现了学校历年来的优良传统、学校特色、校园文化,充分展示了办校以来教育教学的成果,体现了学校的办校品位。 我们把学校的校史资料通过整合,刻录光盘并用硬盘拷贝下来,作为永久的校史资料;整合拷贝好的资料我们还放在校园网里,通过挂网的形式让大家进一步了解小学发展的历程,同时也希望曾在小学读过书的莘莘学子了解母校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树立一种自豪感。挂在校园网上,更希望能得到个方面有关校史室的资料,使校史资料日趋完美。 四、充分发挥校史室的运用成效,使之成为我校亮点工作 校史室的筹建工作仅是校史资料展示的开端,历史在发展,学校在完善,资料的收集、整合将是个漫长的过程,但我们的宗旨是:将

校史文化

作业一:论文一篇 论四川大学两次“强强合并”的历史意义 (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 0844013030周建平) 背景: 1994年4月8日,经国家教委和四川省政府批准,原四川大学与原成都科技大学合并为“四川联合大学(四川大学、成都科技大学)”。1998年12月21日,教育部将其更名为四川大学。2000年9月29日,经四川省政府和教育部报国务院批准,经第一次并校改革后的原四川大学与原华西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四川大学。这就是今日的百年名校——四川大学。 历史沿革: 原四川大学的历史渊源,远可以追溯到汉代(距今2036年前)开地方高等学校先河的“文翁石室”,近可系及1704年创办的锦江书院和1875年兴建的尊经书院。锦江书院是清代中期典型的古代书院,尊经书院则是清末洋务派首领张之洞在任四川学政时创办、经学大师王运主讲的带有改良色彩的新式书院。真正作为近代高等学校的原四川大学,是从1896年创建的以学习“西文西艺”为特征的四川中西学堂为肇端的。该学堂是四川总督鹿传霖奉旨创办、经清廷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核准于6月18日(农历5月初8日)开堂的,它是当时四川唯一的省级新式学堂,也是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四川文化教育方面的产物。之后在各个时期经过多次并校和更名,到1931年的四川联合大学已是当时全国13所国立大学之一,并在办学规模上位居前列,1993年学校有6个学院、22个系、50个专业。 原成都科技大学原名成都工学院。成都工学院始建于1954年,是在全国院系调整期间从原四川大学工学院独立出来新建的一所高等工科院校。1955年,国务院批准“四川化工学院迁至成都与成都工学院合并”,合并后仍定名为成都工学院。1978年,归中国科学院领导的成都工学院改建为成都科技大学,并列为全国的重点大学,由原来的多科性高等工科院校转为理工结合、以工为主的理工科大学。1993年学校有4个学院、23个系、56个专业。

小学校史陈列室参观解说词

小学校史陈列室参观解说词 解说词 一、导入词: 各位领导,来宾(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欢迎各位来紫阳第一小学校史陈列室参观。走进今日紫阳一小,你首先看到的是西大门两旁的对联:上联是“儒学山麓传世纪薪火承前启后”,下联是“朱子庙址育万千桃李继往开来”,她告诉我们,这所百年老校是在孔庙、朱夫子庙的原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到今天(20XX年)已109岁了。 二、各篇章解说词: (一)跨入校史陈列室,首先我们看到的是“参观线路图“,它告诉我们,这个校史陈列室分别由“概述——百年图强历程——今日紫阳一小——园丁风采——桃李芬芳—

—百年校庆”六大篇章组成,其中,“百年图强历程”又分“清末初创时期——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至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四个部分。 (二)下面,我们按顺序参观。这是介绍紫阳一小数次历史演变的概述。她共记载了紫阳一小所经历的十八次校名变革,每一次变化都留下了一定的历史印记。旁边照片所示的就是各个不同时期紫阳一小留给我们的印象:不同时期的校门、教室和校徽、校园,富有灵气的校歌、校训,都反映出百年老校的沧桑变化。 (三)紧接着的是不同时期的办学历程: 清末初创时期,以地方绅士和族立学堂为主,学生二三十人不等,靠毛茶捐为常年办学经费。这是《皖政辑要》对清末初创情况的记述,这是清末董氏学堂的学历证明,这是清末时期自编的乡土教材——《婺源地理教科书》。 民国时期,学校逐步形成规模。民国初年,学校办办停停,由潘兆瑞、程学典等校长一直坚持到民国十一年,改校名为县立诚立小学,举江家瑂为校长,为学校发展奠定了基础。民国二十年,地方士绅力举程可式出任校长,学生近四

校史知识竞赛活动策划

学院百年历史知识竞赛 活 动 策 划 书 学院院团委组织部 二〇一三年十一月十日

学院百年历史知识竞赛活动策划 一.活动意义和目标: 校园百年已匆匆走过,留下的是桃李满天下,校园留下的是百年不朽的辉煌!如今,我们站在众多伟人的肩膀眺望未来,我们要什么?我们该做什么?回顾百年辉煌校史,我们会明白。务本崇实,修德精业!校园百年校训告诉我们,我们学习的目标!我们为人的原则!在校园一百一十周年之际,我们组织校园百年历史文化竞赛,就是为了提醒众多生物机电学子,校园百年辉煌的存在,是一代代有理想,有追求的人共同努力的成果!温故而知新,明史而后进!我们将在回顾校园辉煌的同时,再创新的辉煌! 二.活动口号:回顾百年辉煌,再创新高! 三.主办单位:植物科技学院团总支组织部 四.活动时间:2013年11月12日到11月20日 五.比赛地点:一教三楼 六.报名方法: 1.植科系2013届班级组队。每队报名人数为6人,每队必须有一名队长,在各班组织委员处报名,留下姓名,班级,联系方式。由各班组织委员交至植科系组织部办公室。 2.时间:2013年11月11日 3.地点:植物科技学院团总支办工室(二食堂三楼) 七.参赛对象:植物科技院大一新生(每个班级必须报一支队伍)

八.指导老师:老师 九.评委:植科系两会干部 十.参赛要求: 1.各参赛队队长,队员仔细阅读本次比赛方案,熟悉有关赛程安排。 2.各参赛队于每场比赛开始前20分钟入场,以利于组织部对赛事的统筹安排及各场比赛准备工作的顺利进行。 3.请在每场比赛之前做好细致的准备工作,以利于参赛人员在比赛中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 4.遵守比赛纪律及比赛规则,服从工作人员安排,尊重评委评判,如有不同意见,请赛后与评委联系。 5.比赛按计划时间进行,任何一方迟到超过十五分钟视为弃权。 十一.赛程: 本次比赛由各班选出6位参赛选手组成一支队伍,各队由抽签决定对手和题目。预计本次比赛有十一支参赛队伍,共六场比赛。 初赛:先进行五场比赛,由抽签决定比赛队伍,有一组将抽签开出彩蛋与两组同时进行比赛,,比赛分数最高四组进入决赛。 决赛:晋级四组同时比赛,依照分数高低分出名次。 附:本次比赛依照团支部组织部创新精神,开设彩蛋机制,会有幸运组会与其他两组同时进行对决,在激烈的比赛中决出最强的存在!本着组织部的创新精神,我部决定,初赛将对所有参赛队伍比赛同时进行。 十二.活动具体安排: 1.由组织部宣传本次活动时间 2.抽签决定比赛的对手

校史馆规划方案

体育中学校史室地设计方案 (草案) 一、建设校史室地目地和意义 校史室建设具有深远地历史意义和深刻地发展意义.做好校史室建设工作,既是对学校发展艰辛历程地记忆,也是对今后工作地一种负责.校史室展现学校发展历史、展示学校办学历程和不同时代学校面貌地浓缩;是学校传统与校园文化集中表现地舞台;是学校教育教案成果地荣誉展览室.校史室更是学校文化建设地重要载体,是学校办学思想不断发展地源泉,是激励师生共同成长地重要土壤,是实施素质教育地重要基地.校史室地建设,有利于促进学校传承和发扬优良地教育教案传统,有利于学校不断积淀校园特有文化、创新办学特色,有利于鼓舞学校士气、以不竭地精神动力迎接未来地挑战. 二、校史室地功能定位 (一)列功能——校史室是档案列保存展示地一个重要平台 校史室兼有列和保护物品与资料地双重功能.校史室里保存列地物品大都是学校地图片和实物档案,具有很好地档案价值.校史室可以在保存并维护大学历史记录地同时进行校史资料地资讯服务, 促进校务工作.

(二)科研功能——校史室是编研校史地一个重要机构校史室不仅仅是列校史档案地地方,也是研究和编研学校历史地机构,具有“存史、育人、沟通、资政”地价值和功能.对室藏档案进行编研,走一条研究校史地学习型路子,使档案管理“深化”,档案资料“活化”,为师生们提供学术研究所需地校史资料, 并促使校史资源地广为利用,为拓宽校史室地发展之路奠定良好基础. (三)文化功能——校史馆是校园文化地一个重要载体校史室,即学校之历史沿革,记载了一所学校地创设、变迁、发展,是学校最可宝贵地历史档案,是校园文化地溯源和载体,是学校应倍加珍惜、传承永续地精神财富.校园文化可分为基础设施文化、自然人文环境文化等,校史馆建设兼有学校文化地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既看得见、摸得着,又能镌刻在师生们和校友们地心灵里. 三、校史室地设计构思 校史室按照“特色鲜明、亮点突出”地原则,承务本地理念,力求以朴实地材料、素雅地色彩和简约地线条设计,采取“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地模式,即在“传统图片实物列模式”地基础上,配文字简介等形式,借助展板、展架、文化墙地等载体,充分运用空间造型艺术、平面设计艺术,将文字、图片、实物等资料已最简明、最快捷地方式展现出来,既具个性与现代感,又富美观大方和凝重大气地风

矿大校史知识竞赛资料

江泽民同志为我校题词:___A__。A:“开拓创新,严谨治学,把中国矿业大学办成一流的能源科技大学” B: “发展能源科教事业,培养跨世纪优秀人才”C: “好学力行、求是创新、艰苦奋斗、自强不息” D: “学而优则用、学而优则创”南湖校区校园占地面积__B__亩。 A:1555亩 B: 2858亩 C:4413亩 D:2405亩3中国矿业大学类现有__A__个国家重点学科。 A: 8个 B:6个 C:5个 D: 10个4我校党委书记__A__。 A: 邹放鸣 B: 葛世荣 C: 宋学锋 D: 曹德欣5《2009年胡锦涛致贺信、温家宝作批示、__A__出席共同祝贺中国矿业。大学建校100周年》标志矿大从此迈入新的百年征程。 A:刘延东 B:回良玉 C:杨洁篪 D:盛光祖我校纪委书记__D__。 A: 邹放鸣 B: 葛世荣 C: 宋学锋 D: 曹德欣中国矿业大学由__D__题名。 A:胡锦涛B: 温家宝C:朱镕基D:邓小平焦作路矿学堂焦作路矿创办时间__D__年。A: 1908 B: 1919 C: 1903 D: 1909 学校属性___D__高校。A:“211”学校B:“985”学校C:“211、985”学校D:“211、985平台”学校我校本科专业有__A__个。A: 61个B: 50个C: 70 个D: 88个中国矿业大学历经__A__次搬迁,__A__次易名。A: 14 ,11 B:12,14 C: 11,14 D: 12,16 我校前身是____D__。A: 福中矿务学校B: 国立西北工学院C: 国立焦作工学院D: 焦作路矿学堂以下选项中不曾是我校名 称的是__C__A: 福中矿务学校B: 四川矿业学院C:焦作煤矿学院D: 中国矿业学院以下选项中我校不曾搬迁到过的是__B__。A: 焦作B: 济南C: 四川D: 西安(1978-1988)中国矿业学院于__C__搬迁到徐州。A: 1988年B: 1945年C: 1978年D: 1999年__A__我校正式更名为中国矿业大学A: 1988年B: 1945年C: 1978年D: 1999年下列学院全称不正确的是___D__。A:孙越崎学院B:安全工程学院C:环境与测绘学院14、冀北能源体育学院__C__,中国矿业大学女篮获CUBA全国冠军。A: 2001年B: 2005年C: 2000年D: 2008年__C__年,中国矿业大学男篮获CUBA全国冠军。A: 2001年B: 2005年C: 2009年D: 2008年中国矿业大学男篮获CUBA全国冠军时主教练__A__。A:白江B:姚明C:邓亚萍D:王德凯孙越崎学院于___D__年设立。A: 2001年B: 2005年C: 2009年D:2008年矿大人数最多的学院:__A__。A:信电学院B:环测学院C:管理学院D:外文学院人数最少的学院:__C__。A:信电学院B:环测学院C: 孙越崎学院D:外文学院最年轻的学院:__D__。A:信电学院B:环测学院C: 孙越崎学院D: 马克思主义学院女生最少的学院:__A__。A: 矿业工程学院B:环测学院C: 孙越崎学院D:外文学院南湖校区最高的建筑:__B__。A:教一B: 图书馆C:校医院D:行政楼女生最集中的宿舍区;__C__。A:梅苑B:桃苑C: 竹苑D:杏苑留学生住在那个宿舍楼:__B__。A:梅苑3号B:桃苑1号C: 竹苑2号D:杏苑3号号称“冬暖夏凉”的建筑物:__B__。A:教一B:图书馆C:校医院D:行政楼最小的广场:__D___。A:二食堂广场B:一食堂广场C:三食堂广场D: 桃苑广场校优秀学生奖学金__B__元A: 8000元B: 4000元C: 2000元D: 800元谁在矿大最困难的时候资助了矿大:__C__。A:蔡元培B:李大钊C: 孙越崎D:杨振宁矿大最大的湖:__C__。A:未名湖B:南湖C: 镜湖D:西湖最受欢迎的食堂:__C__。A:二食堂B:一食堂C:三食堂D: 西餐厅最大的教学楼:__A__。A: 教一B: 教二C: 教三D: 教四以下不属于我校国家重点学科:__D__.A:采矿工程B:矿物加工工程C:机械设计及理论D:会计学学校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__A_人(其中兼职院士5人)。A: 9 B: 7 C: 12 D: 4 矿大校风:__A__。A: 勤奋求实进取奉献。B: 学而优则用、学而优则创C: 好学力行、求是创新、艰苦奋斗、自强不息D: 开拓创新、严谨治学办学理念: __B__A: 勤奋求实进取奉献。B: 学而优则用、学而优则创C: 好学力行、求是创新、艰苦奋斗、自强不息D: 开拓创新、严谨治学矿大精神: __C__A: 勤奋求实进取奉献。B: 学而优则用、学而优则创C: 好

校史陈列馆设计

2009-2010-2-2设计任务书 以文脉启动的建筑设计——桂林理工大学校史陈列馆 一、设计目的 1.建立建筑设计的文脉意识,学习并掌握建筑设计中常用的环境分析以及在设计中融入文脉观念的方式方法; 2.学习博览建筑的要素构成和系统组织特点,掌握博览建筑“三线”,即流线、视线和光线的设计原理及其一般技术要求。 二、项目任务书 桂林理工大学自1956年建校至今已有50多年历史,为了更好的展示校园文化,修建性详细规划中于雁山校区主入口至图书馆的主景观带南侧的绿地上规划建设校史陈列馆(兼地质博物馆),基地面积为5400 m2 ,总建筑面积2500m2 ,允许有5%的面积幅度变化,要求建筑退让道路红线至少10米。 1.展示部分 (1)陈列厅1000 m2:临时陈列200m2,更替展出当代学术和教学的成就 永久陈列600m2,展示学校背景,总体发展历程及各时 期各学科的成就 特殊陈列,展示地质模型及图片 讲解员休息室50m2 展出方式:展壁与模型结合 各陈列空间的组合排列方式:串联/放射/串联放射/走道/大厅 (2)休息室、茶座:100m2 二者可开场/半封闭设置,高度根据造型要求适当降低 (3)门厅:面积自定,设服务台、存物处(均开敞)、值班室(独立空间) 符合视觉及使用要求 (4)贵宾接待室:80m2,内设服务隔间、卫生间 2.学术报告厅:150m2,120座 3.库藏部分:100m2

4.研究部分:研究室45m2(对于展示方法与方式研究) 资料室15m2(供内部查阅) 制作室45m2(对于展品处理的技术用房,装裱、修复、编目等) 摄影室(含暗房)45m2 5.行政管理部分:办公室15m2X3 配电室25m2 6.男女卫生间、楼梯间自定,满足《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 三、设计的阶段性要求 1. 阶段一:场地与文脉的分析(1.5周) 根据建筑所处的校园的环境及场地图形,通过实地踏勘和资料查询,对建筑场地及其环境进行文脉分析,了解并体察现有环境对即将设计的校史陈列馆可能形成的文脉背景(学校的发展历程及学科成就)、有利条件和约束因素,并以模型和图示的方式进行表述。 完成成果:场地设计——校史陈列馆入口广场及门厅意向设计(A2图纸)文脉分析图(场地、环境等)1:500 总平面(虚拟建筑轮廓)1:500 入口广场及门厅平面(铺地、小品、建筑构件、雨篷等)1:200 建筑入口部位设计意向外观透视效果图 2.阶段二:设计概念的形成与分析 在阶段一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提供的功能模块面积指标,在拟定的建筑场地内转换为两种以上的体块模型。进而就此体块模型与场地环境的文脉关系作出分析和比较,建立设计概念,并以图示和模型的方式表述。 模块一功能内容:陈列、休息、门厅、接待等(使用面积1420m2) 模块二功能内容:学术报告厅(使用面积150m2) 模块三功能内容:库房(使用面积100m2) 模块四功能内容:研究、资料、制作、摄影等(使用面积170m2) 模块五功能内容:办公管理(使用面积70m2) 3. 阶段三:建立结构模型 结构模型是对建筑形式和空间秩序的抽象化研究和表达。根据提供的项目任

七十周年校史编写方案

四川省泸县第二中学 七十周年校史编写方案 一、指导思想 本史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以学校在各个时期贯彻教育方针为主线,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力求实事求是地记述本校的历史和现状,以起到存史、资治、教育的作用。 二、撰写思路 1.《四川省泸县第二中学校史》,在五十周年、六十周年校史的基础上改编而成。本史编写上自1941年(民国三十年)建校起,下迄2011年8月止。 2.史料源于学校残存档案、县档案馆的有关资料,校友回忆,加上采访有关知情人士的记录材料等,唯因篇幅有限,未及一一注明史料出处。 3.本史体裁,包括志、记、传、图、表、录等;结构方式采取以章、节、目、子目、小子目,依次统摄;内容编排据横分竖写,以类记事,分别叙及设立、演变、设备、组织、人事、思想、教学、体艺、后勤等情况,以类记事,坚持详今略古、详近略远。 4.本史对生人不立传,只作简介,重要事迹以事系人,在有关章节作相应记述。入传人物,校领导按任职时间排列,其余按生年排列。 5.借助图表,化繁为简,一目了解,分散于叙事之间;统一用语体文记叙,力求简明朴实。 6.公元纪年,凡年、月、日,一律以阿拉伯数字记述;某些特定时期的名词术语,第一次出现时间全称,以后一律用简称;需说明、注释的内容用括号随文注明,不另设注释栏。 7.因学校“文化大革命”前全部档案资料无一幸存,多方收集仍十分残缺,本史未收纳历届毕业生名单,敬请谅解。 三、成立泸县二中70周年校史编辑委员会 编委会主任:刘中伦(校长、党委书记) 编委会副主任:王东、王进勋、张连奇、刘大勤、尹朝勇 编委会委员:全休中层干部及执行编委等 执行主编:王东 主笔:傅禄铨 执行编委:黄建波、李良怀、陈如君、凡建军、许有恒、 林德兴、熊登奎、傅启毅

XXXX校史陈列室网站系统建设方案

XXXX校史陈列室网站系统 建设方案 1系统概述 XXXX校史陈列室网站系统(以下简称“系统”)包括:校史网站、系统管理两大部分。校史网站,主要用于展示陈列室信息、校史相关信息,及校友发布祝福,提交校史资料。系统管理,作为系统后台管理用,主要包括:网站配置、内容管理、校友祝福管理、校史资料收集管理、用户管理、操作日志管理、访问记录管理等。

图 1 系统主要功能

图 2 校史网站模块

图 3 系统管理功能

2建设内容 2.1校史网站 2.1.1首页 集中展示网站各模块精选信息,陈列室整体形象等。 2.1.2陈列室简介 考试以居民身份证号码、个人设定的密码,注册登录系统 2.1.3校史资料 图文形式展示“校史、大事记、纪事、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组织机构系统”等信息。 2.1.4似水年华 图文形式展示“学生名册、班级合影、老照片”等信息。学生名册支持按年级、类型做多维度查询。 2.1.5XX财之光 图文形式展示“名师、杰出校友、外宣报道、荣誉展示”等信息。 2.1.6美丽校园 图册形式展现学校特色优美人文风光。 2.1.7校友祝福 网站访客可查看祝福列表及详情,匿名发布对学校的祝福,支持图文信息。管理员对访客发布信息进行审核后,方可对外展示。 2.1.8校史收集 面向校友收集校史相关资料,管理员后台审核后,可以补充到校史展示部分。支持图文信息。

2.1.9预约参观 提供预约参观申请表单下载,访客下载后,填写相关信息发回管理员电子邮箱即可。 2.1.10联系我们 展示陈列室主要联系方式,及地图形式展示陈列室所处位置。 2.2系统管理 2.2.1网站配置 对网站首页幻灯图片、陈列室简介、预约参观、及联系我们进行配置管理。 2.2.2内容管理 主要管理校史资料、似水年华、XX财之光、史料展示、美丽校园等图文信息。 2.2.3校友祝福管理 查询查看校友祝福信息,对信息进行审核后,可展示到网站前台。 2.2.4校史收集管理 查询查看校友提交的校史资料,对校友进行反馈。可补充收集到的资料到校史展示部分。 2.2.5操作日志 包括后台操作日志及异常日志,方便管理员回溯用户操作、及分析系统运行情况。 2.2.6访问记录 记录访客的访问信息,方便对网站流量访问情况做统计分析。

校史馆建设方案

校史馆首先是学校的编年史,是以陈列学校发展历史、展示学校办学过程和不同时代学校面貌的场馆;其次是学校传统与校园文化的集中表现的舞台,即以一定的平台和形式,将学校的优良传统与校园文化精粹充分展示的场所;第三是学校博物馆,能把学校的文博全景陈列;第四是学校的荣誉室,是学校教育教学成果的荣誉展览室;第五是学生德育教育基地,即通过校史馆的陈列与展示,成为学生德育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基地。 校史馆目前还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从性质上看,属于收藏、研究、陈列和开展教育活动的场所。她具有博物馆的部分属性,也有研究院的部分属性,从本质上看,应是博物馆的一种。它在收藏、研究、陈列、展览的同时,更大的作用是校园文化的建设,是学校研究和产生思想、汲取和形成精神、积淀和创造文化的摇篮,是激励师生共同成长的重要土壤,是对师生开展德育教育、人文教育的重要场所。 校史馆的意义:是学校发展历史的陈列室。她是学校办学思想不断发展的源泉,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校史馆的建设,有利于促进学校传承和发扬优良的教育教学传统,有利于学校不断积淀校园文化、创新校园文化和形成办学特色 [1]1、校史写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要建校史馆,最难的还是校史的编写。在编写校史的过程中,要建立一个写作班子,设计好写作的主线,规划写作的框架,突出重点和亮点,每所学校在发展过程中要注意把学校有特色的地方加以宣传。主线确定后,在写作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要面面俱到,不分重点什么都包括进去。对于合并的院校,原来学校的历史和现在学校的发展这两块写作比例如何分配要充分论证。

在写作的过程中,要建立一个审稿的机制,请学校退休的老领导来做顾问团,同时征求有关职能部门的意见,最后请学校现任的一二把手终审,这样几上几下,保证展出校史的满意度。 2、校史馆选址、展版设计中的注意事项 校史馆的建设是学校的文化工程之一,学校在选择校史馆地址时,要有前瞻性的考虑。要显得大气、庄重,便于参观,要彰显学校的文化氛围,不要临时安排一个地方建设校史馆,过几年又换位置,这样装修的开销非常大,同时也浪费人的精力;同时在安排校史馆房间的时候,要有预留的空间,为以后续写校史留下空间。 3、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展示校史馆的内容 现代技术的运用,给校史馆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力,他的图像、声音等的加入,使得展出更加生动、有趣,不枯燥。在校史馆的展出中,有条件的学校,充分运用多媒体的手段,穿插于展览中,以此达到提高办馆质量的目的。 我们在写校史内容时,要全部做成电子版,对于征集到的照片、文字等史料性的资料全部扫描数字化,为以后校史馆后期的制作打下基础。 河南省智博展览设计公司在做校史馆的规划设计中尤其重视这一点,因为声光电在展览馆中的应用确实能够从一般的校史叙述中突显亮点,增加高科技含量。 4、校史馆建设要纳入到学校的整体建设中,加强管理,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