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

西方文论
西方文论

1.毕达哥拉斯:数的和谐、美是和谐统一

2.赫拉克利特:“艺术模仿自然”、西方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哲学的奠基者。

3.德谟克利特:文艺描写的是社会的人。是西方第一个从研究自然过渡到研究社会,探求美和艺术的本质的哲学家。

4.苏格拉底:“摹仿说”—强调通过描写眼睛、姿态等外在的东西,表现人物“精神方面的特质”,即描绘出人物的“心境”、“品格”、“感情”。他强调要把人物高兴、忧伤与下贱、慷慨与吝啬、谦虚与骄傲、聪慧与愚蠢的“心境”与“感情”恰当的表现在他的“神色与姿势上”,让它就像活的一样。

5.净化说:这是我国朱光潜对卡塔西斯说的解释。净化的意义在于通过音乐或其他艺术,使某种过分强烈的情绪因宣泄而达到平静,因此恢复和保持住心理的健康。他把宗教的净化和医学的宣泄看成一回事。

6.《诗学》:亚里士多德著,是西方第一部有科学体系的美学和文艺理论著作,是古希腊灿烂的艺术实践活动的总结。

7.“三一律”:卡斯特尔维屈罗提出,“事件中的地点必须不变”“表演的时间和所表演的时间的时间,必须严格地相一致”“时间的时间不超过十二小时”,在有限的时间和地点内“完成主人公的巨大幸运转变”。文艺复兴时期还是一种主张,17世纪新古典主义时期变成了一种必须遵循的艺术法则了。

8.绝对精神:黑格尔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绝对精神,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绝对精神的产物。黑格尔又称这种绝对精神为绝对绝对理念。他的理念是运动的、联系的和要外化为现实的,理念的三个阶段:逻辑、自然、精神阶段。

9.复调小说理论:是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提出的,复调小说是一种“全新的小说”,它是多声部的小说,“全面对话”的小说,它使小说减弱了作家全知全能式安排的封闭性,呈现出开放性。

10.狂欢话的界定:一种特有的文学思维方式或世界观,一种由诙谐因素组成的,特殊的语言或符号系统,可视作更宽泛的精神文化现象。

11.神话原型批评:它是20世纪西方文论史上出现的研究文学与神学等原始文化关系的一种文学批评模式,源于当代人对人类的早期文化和原始思维以及人类共同心理结构的研究。

12.神话原:是在文学意象世界循环运动中凝成的基本要素,它们逻辑上先于体裁的文学叙述程式、叙述结构和叙述模式。它也决定了文学的类型及演变。

1、朗加纳斯《论崇高》的“崇高”的来源

①庄严伟大的思想②强烈而激动的情感(①②主要依靠天赋)③作用藻饰的技术④高雅的措辞⑤结构的堂皇卓越(后三个来源可以从技巧的训练中获得)

2、布瓦洛对“三一律”的评价

布瓦洛把它写入《诗的艺术》,使他具有了权威性。对于演出时间和空间都受到限制的戏剧,“三一律”有其相对合理性,因而对于促成法国戏剧的规范化,使新古典主义在戏剧方面取得突出成绩,有一定积极意义。但是对于时间、地点的整一的要求,并非出自戏剧的审美本质要求,因而又有阻碍戏剧艺术发展的消极影响。知道18世纪浪漫主义戏剧兴起,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予以批评,“三一律”才失去权威性。

3、《诗的艺术》的理性原则

①理性主义是新古典主义文论的哲学基础,也是贯穿《诗的艺术》的指导思想。理性是文学的基础,也是文学的目的,遵从理性是艺术达到完美的根本途径。②艺术情感的表达是为了更好的表现理性,作家的情感和想象、艺术的内容和形式都必须服从理性。③在内容上,封建王权所要求的道德规范具体表现为对个人和王权的拥戴,对国家利益的服从和对公民义务的履行④在形式上,强调形式符合内容的理性要求,因此也必须合乎情理,也就是“三一律”—一天、一地完成一个故事。

歌德——《歌德谈话录》

1.文学创作与现实生活①艺术家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努力②为一般而找特殊,还是在特殊中显现一般③歌德的文学思想:创造“显出特征的整体”—理想艺术的最高的美④关于风格。发挥了布封的“风格即人”的观点。

2.从古典和浪漫的诗深化下去,歌德进一步从理论上提出了古典主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问题,从目前见到的历史文献看,歌德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和论证“创作方法”概念的美学家。

雨果

被人们成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法国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人物。

《<克伦威尔>(序言)》,被公认为浪漫主义运动的宣言书。

美丑对照原则:①角色安排的对照②人物性格内部美丑的对照③不同情景的对照④情节的对照⑤外在形象与内心品质的对照

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文艺思想

一、圣奥古斯丁—反对文艺

《论美与快适》《上帝之城》《忏悔录》

1.上帝是美的本体,上帝是美的根源。美在上帝,人则是“带罪”来到世界,人要心向上帝,不断压制肉欲欲望的罪恶,才能使灵魂接近上帝,认识上帝的美,认识上帝的美。

2.文学艺术是神学信仰的敌人,文学艺术的三大罪状:

①亵渎神灵②宣扬七情六欲,腐蚀人的灵魂③虚假,这种虚假的东西越是吸引人,对人的毒害就越大。

二、阿伯拉(法)—要为文艺争取合法地位

文学不应做神学的奴婢:在他看来“艺术有其特有的目的,与神学目的不同,所以艺术应有相对独立的地位,文艺不应做神学的奴婢”、“文学艺术的范围是世俗的感情生活,宗教范围是理性生活,文学艺术应有独立性,不依附于教会”。

三、托马斯?阿奎那—确立了文艺的合法地位

1.摹仿自然即摹仿上帝的创造

上帝创造了万物,也创造了艺术家,艺术家与上帝的关系如学生和老师的关系,艺术家进行创作就是对上帝的摹仿,艺术家之所以摹仿自然,是因为自然万物为上帝所造,只有摹仿自然才能掌握上帝的技巧。美的三要素:①完整或完美不完美的东西就是丑的

②适当的比例或和谐③鲜明的颜色是公认的美

2.《圣经》的象征意义:文学语言和神学语言都有象征性、不能像科学语言那样直接反应事物之“理”。

1.“四义说”:他认为《圣经》的语言有四种含义:字面义、譬喻义、道德义、寓言义。四义说揭示了语言艺术意义的多层次性,为文学的批评及语言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启示,成为宣扬人文主义、反对教会的有力武器。

但丁文艺思想与基督教神学文艺思想的区别:①但丁宣称作品主题写人而不是写神,创作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幸福而不是教会的利益。②但丁强调作品表现的是人的自由选择的意志,实际是摆脱教会束缚。③主张文学应如实表现人因其功过而得到正义的赏罚。

2.民族语言理论:应在各地方俗语的基础上加以提炼,从而建立新的民族语言,进一步提炼地方俗语、建立新的民族语言,4条标准:光辉的、基本的、宫廷的、法庭的。

狄德罗的戏剧改革理论

关于严肃剧的理论:①提出严肃剧的目的在于使第第三等级人物成为戏剧的正面角色,通过戏剧引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严肃思考,发挥戏剧的启蒙教育作用。②严肃剧三个特点:主题的严肃性,具有道德教化的积极作用;题材的真实性,重在反映市民尤其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兼有悲剧和喜剧的某些优点,既有严肃的场面,也有逗笑的因素,是一种悲喜剧混合体。③十分重视戏剧的社会作用,视戏剧为改造社会的有力工具。④他的戏剧改革主张,继承和发展了文艺复兴时期悲喜混杂剧的理论,冲破了古希腊以来的戏剧传统,批判了古典主义的艺术原则,适应了资产阶级对艺术的要求,是西方戏剧发展的一次革命。

海德格尔

艺术是真理在作品中的自行置入:①艺术家是作品的本源,作品是艺术家的本源,二者缺一不可,因而需要先于他们的第三者,即艺术。这样艺术就自行置入作品之中了。②作品是先验的,是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本源,那艺术的本质就在于艺术作品排除了器具的有用性,也就昭示了真理的存在③存在者无遮蔽即真理,艺术就是真理在作品中的自行置入。这里的真理是存在自身的显现,“自行置入”是存在自动显现的一种状态。

叔本华

1.直觉主义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叔本华的理论:三大支柱是唯我主义、直觉主义、悲观主义。

2.三种悲剧,同一本质

提出了三种本质①某一剧中人异乎寻常的恶毒造成的悲剧,即由恶人恶势力造成的悲剧②由于“盲目的命运,也即是偶然和错误”造成的悲剧③是由于“剧中人彼此的地位和关系的不”所造成的悲剧,也即是人物的位置关系。

同一本质:表现出人生可怕的一面,在人们面前演出人类难以形容的痛苦、悲伤,暗示着宇宙和人生的本来性质。悲剧的最高目的是放弃生命,否定求生意志而获得解脱。

⑴理式论摹仿说①理式的基本含义:理式是柏拉图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石,他所说的理式不依存于物质存在,也不是人的意识,而一种超时空、非本质、永恒不变的本体。他以理式论否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可靠性,否定人可以通过感觉经验人士世界的可能性,只能靠灵魂对理式的回忆和顿悟。②文学艺术是理式的摹仿的摹仿。a“文艺是自然的摹仿”。“自然”是以理式为蓝图的自然,理式是第一性的,自然是第二性的,自然只是理式的摹本和影子。文艺模仿自然也只能摹仿自然的外形和影像,不能表现自然的本质。b只有理式是本然的真实体,他认为诗人同画家一样只能表现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理隔了三层皮。c把艺术模仿自然贬低为镜子说,只是表现客观事物的外貌,不能模仿事物的本质。③理式论摹仿说的唯心主义本质与理论价值。a理式论摹仿说,从本体论来说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但从认识论来说却是反映论。b理式论摹仿说在对文艺的真实性的否认中,隐约见出了对文学艺术的共性方面的要求⑵文艺的社会功用说①理想国的建设与文学艺术;《理想国》是柏拉图所设想的建立和治理国家的政治纲领,是按照理式世界设计的人间理想国家的蓝图。理想国应由三个等级的公民组成:哲学家、武士、百工。②摹仿的艺术的三条罪状。

③对审美教育的重视与政治第一的文艺标准。⑶灵感说。灵感说是对文字创作和欣赏活动的特征最早的概括。①灵感说的原意是古希腊的神灵附体,神灵敢发。柏拉图将其解释为神灵附体、迷狂、灵魂回忆。②他的灵感说包括三个方面:“

灵感的源泉、灵感的表现、获得灵感。③灵感说显现出柏拉图理论的矛盾及其价值。

亚里士多德

1.《诗学》:是西方文艺理论和美学研究的重要文献,是西方“第一篇重要的美学论文,也是迄今至前世纪末一切美学概念的根据”。

2.文艺本质论⑴文艺是人的行动的摹仿①他继承了关于文艺是摹仿的说法,对摹仿的艺术又加以区别,区别了职业技艺与美的艺术②扩大了模仿的艺术的范围③摹仿对象的不同,艺术模仿的对象是行动中的人,是人的性格、感受和行动,对文艺复兴以及以后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⑵诗比历史更具有哲学意味—文艺模仿的对象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是普遍和特殊的统一,不只是现实的外形,而且反映世界本身所具有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反映内在的本质和规律,因而诗比历史更富有哲学意味。⑶文艺求其相似而又比原物更美—亚里士多德在创作方法上主张再现与表现的统一。3种创作方法①如实描写事物②按神话传说进行描写③按照“可燃律”或“必然律”去描写这种事在社会生活中不一定真实存在但按情理是可能发生的事。

3.悲剧理论⑴悲剧的内容,在悲剧的六个成分:情节、性格、思想、言词、形象和歌曲。亚里士多德认为最重要的是情节,它是悲剧的基础,又是悲剧的灵魂,其次是性格。①情节重于性格,是由悲剧模仿的对象决定的,悲剧所模仿的不是人,而且人的行动,而悲剧情节就是对行动的摸仿。情节重于性格还有悲剧的目的性决定。它的目的在于引起怜悯和恐惧之情,是通过“突转”和“发现”的情节实现的。②悲剧是行动的模仿,行动又是靠某些人物实现的,这些人物必然在性格和思想上具有某些特点。⑵悲剧的布局①情节的整一性,使悲剧达到结构完善②必须有“突转”和“发现”,“突转”是指主人公突然由顺境转为逆境,“发现”是揭示主人公由顺境转为逆境的潜在的原因⑶悲剧冲突的本质“过失说”—悲剧冲突的本质是好人犯了错误,这就是过失说。悲剧人物是好人,但不是完人,他犯了错误。然而他的性格、品质又是善良的,当他遭受了不应遭受的的灾难时就博得了观众的同情。⑷悲剧的社会作用

1.《诗艺》:是一封诗体书信,主要谈个人的创作体会。诗意论、诗人论、诗法论。

2.古典主义原则:贺斯拉是古典主义的奠基人。所谓古典主义,是指罗马的文艺要向古希腊的文艺学习,以古希腊的文艺为典范的文艺主张。

3.艺术创作的“合式”原则。

合式就是要求在艺术上做到协调一下、妥帖得体、恰到好处,叫人感到合情合理、无懈可击。主要要求:①人物的性格要与年龄相符;再现古代作品中的人物,要描写人们熟知的性格特征②人物语言要符合各人的身份和遭遇③结构要虚实参差、毫无破绽,并要着眼于整体效果④高贵的内容与优雅的形式

4.理性主义倾向:判断力是指艺术家正确的感受和思考的能力,也就是艺术家正确判断应该写什么和怎样写的能力。

5.对文艺作用的看法(诗的社会作用)

①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益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快感,同时对生活有帮。他认为诗既要给人快感,又要给人有教益,二者缺一不可。②“寓教于乐”的理论揭示了文学艺术的审美作用和认识教育作用的关系。“寓教于乐”的理论也含着使文学创作出现公式化、概念化的可能,如果把文学只看作是“教”的工具,而把“乐”看作不过是“教”的手段,用这种思想指导创作,就很容易导致文学的概念化和公式化。

莱辛——《拉奥孔》《汉堡剧评》

1.向“诗如画”传统观点挑战

①首先,莱辛从三个方面阐明了诗与画的界限:一是摹仿的媒介不同,画以空间中的形体和颜色为符号,诗以时间中的声音和语言为符号,因此,画是空间艺术,诗是时间艺术。二是摹仿的对象不同,画以空间中的颜色、形体为符号,诗作用在时间中持续的声音和语言为符号。画表现静态美,诗表现动态美。艺术作品的效果不同。绘画作用于视觉,诗作用于听觉。②提出了诗与画的不同的审美原则。画的最高原则是美,诗的最高原则是真③提出了艺术的时空辩证观。画是空间艺术,诗是时间艺术。

2.为建立德国市民剧

①在《汉堡剧评》中提出了建立市民剧的主张,在题材内容上,打破传统的悲剧和喜剧的界限,使戏剧适应反映现实生活的需要②在艺术风格上,提出冲破古典主义束缚,真实地描写现实生活的主张,艺术家要走向市民,因为“在宫廷里是无法认识生活的”③在语言上,提倡运用日常生活用语,反对华而不实的贵族语言④在社会作用上,强调宣传平民道德,批判贵族风尚,以充分发挥戏剧的道德教育作用。

是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奠基人。《纯粹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

文学艺术理论:

1.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人有意图的筑基于理性之上的自由创造。康德把艺术与自然活动,艺术与科学,艺术与手工艺做了区别。

2.美的艺术特点:①美的艺术有目的,又无目的。作为依存美的美的艺术,它涉及厉害、概念、目的。美的艺术的快感是和认识、道德的提升联系在一起的②美的艺术不是自然,像似自然。美的艺术虽然有意图,必须像无意图,好像与自然本身一样,才能获得成功③总得来说,康德认为美的艺术,从创作上看是有审美意图的,建筑于理性基础上的自由创造;从特征上他不是自然又像自然;从作用上它以意境作用于人的反思判断,引起理解力和想象力的自由活跃,使人感到愉快,从而陶冶人的心灵,有益于人生和社会。

3.关于天才,康德强调三个方面:①天才的独创性。天才不依靠任何公式和样板规则,他具有天赋的独创性,他创造出来的作品是独特的,不同于任何人的作品,而这种天赋的独创性是天才自己也不能说明的,不能化为公式和原则供人使用的②天才的典范性。天才的作品具有独创性,具有合目的的典范性③天才与鉴赏力的结合。一个天才艺术家必须找到表达自己独创性、典范性的材料、语言,使自己的鉴赏力得到满足。

席勒——《朴素的诗和感伤的诗》《审美教育书简》

1.朴素的诗和感伤的诗的区别

①朴素的诗再现现实,感伤的诗描绘理想。朴素的诗描绘诗人的感觉,只限于摹仿外在的世界,感伤的诗描绘诗人对现实的主观感受和在心灵中引起的情感②朴素的诗对现实做冷静客观的描写,诗人并不直接站出来发表评论,;感伤的诗则在描绘现实时充满主观情感,诗人经常直接站出来发表意见和表达感想③朴素的诗给我们的印象是愉快的、纯洁的、平静的,即使题材悲惨,也是如此;感伤的诗给我哦的印象多是严肃和紧张的,因为我们既要感受形象又要思索理性观念,并且在这两者之间摇摆不定。

2.悲喜剧的区别

①悲喜剧是题材本身起作用,戏剧的题材无关紧要,喜剧诗人必须以自己的人格力量维持题材的审美性质②悲剧诗人需要崇高的性格,要经过紧张的努力达到各种伟大。喜剧诗人需要优美的性格。这种优美的性格包含一切伟大的形式,这些形式是自由自在的从他的本性中流露出来,不需要特别的努力③悲剧具有激情的性质,戏剧具有理性的性质,他不断压抑热情来维护心境的自由。

黑格尔艺术发展的三种类型

①象征型艺术:象征首先是一种符号,以一种人们可以感性关照的现成的外在事物,暗示某种普遍性的意义②古典型艺术:从象征型表现方式的发展过程中展示出来。人的认识进入自觉阶段,表现具体、明确的精神内容,找到了适合自己本质的形象。理念与明确的个性达到了完美的统一。③浪漫型艺术:精神内容压倒了物质形式,内容与形式出现了新的不协调。其真正内容是绝对的内心生活。

王尔德—艺术理论观:

①艺术与自然:不是艺术摹仿自然,而是自然摹仿艺术,自然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艺术的摹仿,而自然只是艺术的原料,自然经过艺术家的能动性创造,变成艺术

②艺术与人生:艺术不应该摹仿人生。人生是破坏艺术的毒计剂,对于丑陋的生活,艺术必须重新创造,使之成为新的、优美的、与生活无涉的形式。

③艺术与时代:艺术与时代相对抗。表现在艺术不表现时代,之表现自身,具有独立的使命。艺术表现的恰恰是与时代精神相反的,必须摆脱时代的束缚。

④艺术与道德无关。“一切艺术都是不道德的”,即艺术不依赖于道德而存在,艺术不专为道德效劳,提出“罪恶与美德都是艺术的原料”,表现出对艺术创造的重视。

⑤艺术以追求形式为目标。形式就是一切,是至高无上的艺术目标。艺术所追求的形式是“美而不真”的,所以与自然、人生、时代、道德无最高的形式是没有任何具体内容的抽象装饰。

⑥艺术批评:完善的批评纯粹是主观的。王尔德认为艺术家必须有批评力,然后才能从包罗万象中进行选择。

尼采——《悲剧的诞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文艺理论观点:

艺术与人生:日神冲动和酒神冲动,悲剧世界观和乐观精神。人的日神冲动和酒神冲动是两种非理性的艺术冲动,他们的产生是为了拯救人生。

①日神冲动是“驱动幻觉之迫力”,与世界现象相关,日神状态是梦的状态,日神艺术是造型艺术。酒神冲动是“驱向放纵之迫力”,酒神与世界本质相关,酒神状态是醉的状态,酒神艺术是音乐艺术②悲剧是日神和酒神的统一,以日神的形式表现酒神的内容的艺术③悲剧世界:是从悲剧中看到由于个人的毁灭而解除了一切痛苦,获得狂喜,个体的毁灭并不影响生命现象的发展,生发出快感,把悲剧世界观导向肯定强力意志的乐观精神④艺术是人生的救赎,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身形而上的活动,悲剧是肯定人生的最高艺术,从而发现人生的意义。

弗洛伊德——文艺观

1.文学是性欲的升华:人类潜意识中的力比多是艺术创造的动力和源泉,艺术家都是性本能异常强烈的人,艺术家会将性欲的冲动转移和生华,即力比多转移到社会道德所允许的有价值创造中去,通过艺术创作的方式获得本能欲望的替代性满足。

2.俄狄浦斯情节与创作动力:俄狄浦斯情节是作家从事艺术创作的原始冲动,进一步指出《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卡拉马佐夫兄弟》这三部名著的主题都是“为一个女人进行情杀”

3.创作与白日梦:①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创作的原动力是艺术家呗压抑的种种本能欲望,尤其是他童年时代被压抑的俄狄浦斯情节②弗洛伊德发现白日梦患者的幻想与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有许多相似之处。

4.作品是“经过改装的梦”。梦与文学作品间的一致性。①都源于受到压抑的儿童时期的欲望②都是对现实的某种脱离③都有表层显在的层面和深层的隐在的层面④形式都要经过一系列象征、变形、改造的过程。

萨特——文艺观

1.为什么要创作文学?他认为人是万物借以显现自己的手段,人对“自在的存在”起着揭示作用。人创作文学艺术的目的是自己对于世界而言是本质性质的。要借助与文学艺术满足人是这个世界生产者的本质要求。

2.阅读是引导下的创作①坐着想要通过写作体验“自己是世界的本质”必须要通过读者阅读实现,从而引入了阅读理论②阅读是一个预测和期待的过程,文学或艺术对象只有在读者和作者的联合之下,才能实现③读者是止血和创造的综合,读者既在揭示作品有参与了创造,阅读是在作者引导下的创作,是文学对象在读者的主观中真正成为实体

3.艺术是对读者的自由的召唤:①作者在写作中向读者的自由发出召唤,这里的自由不仅是人的本质要求,而且是完成作品的创作自由,艺术之所以有价值在于它能够使人的自由的本质得到体现②作者不应该形象读者,而应该把读者当做纯粹自由的创作力量,作者要使他的情感变成自由的情感,给予读者以充分的信任和自由

4.文学意味着介入。

西方文论复习资料1

西方文论复习资料 柏拉图 一、单项选择题。 1、《伊安》是哪位文论家的作品(D) A、亚里士多德 B、贺拉斯 C、王尔德 D、柏拉图 2、《会饮》作者是( C ) A、亚里士多德 B、布瓦洛 C、柏拉图 D、康德 3、迷狂说的提出者是( D ) A、尼采 B、雨果 C、朗吉弩斯 D、柏拉图 二、多选。 柏拉图的美学与文论作品有( A、B、C )。 A、《大希庇阿斯》 B、《会饮》C《理想国》D《诗学》E《九卷书》 注意的问题: 1、柏拉图在雅典城外建立了学园派。 2、柏拉图的著作有《大希庇阿斯》、《伊安》、《高吉阿斯》、《会饮》、《斐得若》、《理想国》、《斐利布斯》、《法律》等。 三、名词解释: 迷狂说或(灵魂回忆说) A这是柏拉图提出的命题。他认为,高明的诗人都是凭灵感来创作,而灵感来自于两种途径:一是“神明凭附”,一是“灵魂回忆”。 B、当诗人获得了这种诗神的灵感或在灵魂中回忆到了理念世界,就可能产生一种精神上的迷狂状态。 C、迷狂说(灵魂回忆说)否定了技艺和经验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理念说: 这是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中提出的文学本体论范畴。理念,即真理。柏拉图认为现实是对理念的模仿,文艺是对现实的模仿,相对于理念,文艺是模仿的模仿,与真理隔着三层,如果说现实生活是理念的影子,则文艺就是影子的影子。 四、简答或论述。 简述柏拉图的迷狂说与灵魂回忆说。 A这是柏拉图提出的命题。他认为,高明的诗人都是凭灵感来创作,而灵感来自于两种途径:一是“神明凭附”,一是“灵魂回忆”。 B、当诗人获得了这种诗神的灵感或在灵魂中回忆到了理念世界,就可能产生一种精神上的迷狂状态。 C、迷狂说(灵魂回忆说)否定了技艺和经验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亚里士多德 一、单项选择题。 1、提出净化说的是( D ) A、柏拉图 B、康德 C、巴尔扎克 D、亚里士多德 2、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认识与柏拉图( B ) A、完全一致 B、不一致 C、相似 D、在似与不似之间 二、多项选择题。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六要素是(ABCDE) A、情节 B、性格 C、言词 D、形象 E、歌曲 注意的问题: 悲剧六要素:形象、性格、情节、言词、歌曲与思想。 三、名词解释:

西方文论

西方文论史 一、名词解释(4*5分) 二、简答题(4*10分) 三、论述题(2*20分) 一、名词解释 1、柏拉图——理式 万事万物有一个本源,这个本源就是理式,理式最初是起源于神的,是由神创造出各类事物的共相。 2、文艺复兴 主要指古希腊罗马古典学术的复活和再生,用古希腊罗马的世俗的人文科学(如修辞学、哲学等)以及近代的科学技术,来取代神学。它看似是复兴古典学术,实际上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文化思想。最早是意大利艺术家提出的,取得成就也是意大利最高。 3、启蒙运动 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先驱们和人民大众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这是 继文艺复兴以后近代人类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启蒙主义文艺理论是欧洲当时即将到来的资产阶级革命对新文艺的呼唤,它吸收了当时自然科学和哲学的思想成果。代表人物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 4、叔本华——生命意志 叔本华把生命意志归结为追求生存的意志,认为宇宙的万事万物和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即生存下去永不满足的欲求。要想摆脱痛苦,最根本的就是要否定生命意志,使人的认识从意志服务、充当意志的工具的关系中解脱出来。 根本彻底的解脱只有死亡,而暂时的解脱只有通过艺术。 5、尼采——权力意志 尼采的权力意志认为一切事物除了追求生存之外,更重要的在于追求力量的强大、权力扩张、追求优势求和自身超越,认为生命意志就是表现,释放、增长生命力本身的意志,是一种积极乐观的哲学。 6、精神分析——原型或原始意象 集体无意识和族类记忆,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原型”或“原始意象”。 荣格认为原型的最初形式是人们对于某种情境所作出的反应,当这种情境反复出现,就逐渐印刻在人们的心理结构中。在遇到同样的情境时,人们就会做出相同的心理反应,这种特定的心理模式就构成了原型。所有原型加起来就构成了集体无意识。艺术作品就是通过原型和原始意象来表现集体无意识的。 7、本雅明——“灵韵”说 “灵韵”的概念是作为艺术品和艺术复制品的对立特性提出来的,本雅明认为,艺术作品原则上是可以复制的,但是技术复制是现代社会的新产物,对原来的艺术品有伤害,它伤害的就是艺术作品所特有的“灵韵”。“灵韵”包含两层含义:灵韵代表艺术作品的独特性,不可复制性;灵韵指的是艺术作品与观众之间的一种距离感。

西方文论

论西方文论史上不同历史时期文学理论的不同侧重 摘要:流传于以欧洲为主兼及北美的西方世界的文学理论即西方文论,它以西方哲学为基础,通过西方美学,与西方文学艺术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纵观西方文学理论发展的历史过程,其线索和脉络可以大致分成为“四大时期”,每一时期都有着不同的理论主导和侧重。不同时期的文学理论所关注的问题不同,理论的焦点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然而文学活动四要素却始终贯穿于其中并主导着文学理论的发展推进。 关键词:西方文论四要素发展分期侧重 西方文论是一个与东方文论相对的概论,指的是以欧洲为主体的、包括北美的广大地区的文学艺术理论,一般说来是以西方哲学为基础,通过西方美学与西方文学艺术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它是对文学创作和欣赏实践的总结,也是对文学本身及其要素、结构、功能等方面进行思考的结晶。美国当代文艺理论家M .H .艾布拉姆斯(M .H .Abram s)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了文学四个要素的著名观点,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艺术家、世界( 自然、生活) 、欣赏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这种对文学活动的分法为人们普遍接受。而统观西方文论史,文学理论的不同时期所关注的问题不同,理论的焦点侧重也是随着时代的的变化而变化。

一、文学活动的四要素及其关系 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美国当代艺术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文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活动系统。 (1)世界是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世界、主观世界。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它不仅是作品的反映对象,也是作者与读者的基本生活环境,是他们通过作品产生对话的物质基础。 (2)作者则是文学生产的主体,他不单是写作作品的人,更是以自己最独特的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文学活动也是一种作者的感情表现活动。 (3)作品,作为显示世界的“镜”和表现主观世界的“灯”,作为作家的创造物和读物的对象,是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作品既是作家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示,又是读者接受的对象。 (4)读者,他作为文学接受的主体,就不只是阅读作品的人。而是与作者共同生活在世界的活生生的人,他们通过作品而进行潜在的精神沟通,只有经过作者阅读鉴赏,作者创作的文本才能实现其价值。 二、西方文论史的发展分期 西方文论发展的历史过程,其线索和脉络可以大致分成为“四大

西方文论重点整理

柏拉图理式论摹仿说a.“理式”的基本含义“理式”(Idea)论是柏拉图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石。他所说的“Idea”不依存于物质存在,也不是人的意识,而是一种超时空、非物质、永恒不灭的“本体”。这种本体是一种由低向高的体系,最底的理式是具体事物的理式如“桌子”、“树”的理式,再往上是数学、几何方面的理式,如三角、正方、圆等,再往上是艺术、道德方面的理式,如公正、美等;越往上,理式越完美,而最高最完美的理式是善,善是真善美的统一,是神的化身。这样一个精神的理式体系又是和现实的自然世界相对应的,现实的“床”是理式的床的影子,是理式造出来的具体的特殊外在形象。他说:“理式”不仅有本领造出一切器具,而且造出一切从大地生长出来的,造出一切有生命的,连他自己在内;他还不以此为满足,还造出地和天,各种神,以及天上和地下阴间所存在的一切。这里所说的创造一切的理式,就是“最高理式”,就是创世主、是神。他以理式论否定了感觉经验的可靠性,否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现实世界是以理式世界为蓝本的,只有“理式”才是真实的存在。人要获得知识,认识真理,不需要经过感觉,只需要对理式的领悟。b.文学艺术是理式的摹仿的摹仿他认为,“文艺是自然的摹仿”,这个“自然”是以“理式”为蓝本的“自然”,“理式”是第一性的,“自然”是第二性的,“自然”自然只是“理式”的“摹本”和“影子”。文艺摹仿自然,只能摹仿事物的“外形”和“影像”,而不能表现事物的“本质”。所以艺术品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理隔了三层”。在他心目中有三种世界:理式世界、现实世界、艺术世界。后者与前者是依存关系。在他看来,文艺的摹仿就像镜子照物一样,只是客观事物的外貌复现,不能摹仿事物的“实体”(本质)。因此,他对诗人、艺术家极为反感。把摹仿现实的诗人、艺术家列为九等人中的第六等,摆在医卜星象家之下。 c.理式论摹仿说的唯心主义本质与理论价值。柏拉图的理式论摹仿说丰富和发展了古希腊早期的摹仿说。首先,从本体论来说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但从认识论来说,却是反映论。是西方最早把文艺比喻成反映生活的镜子的说法,客观上揭示了文艺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一事实。其次,理式论摹仿说在对文艺的真实性的否认中,隐约现出文艺的共性方面的要求。他否定文艺的理由之一是只能摹仿事物一部分影像,“和事物的真实体隔得很远”,也就是说,他不但要求艺术表现个别事物的外形,而且要求表现事物的本质和共性。摹仿的艺术的三条罪状第一,摹仿的艺术以虚构的谎言亵渎神明、贬低英雄。而且:“像这样的英雄们也做过同样的坏事,谁不自宽自解,以为自己的坏事可以原谅呢?所以我们必须禁止这类故事,免得年轻人听到容易做坏事。”第二,诗人为了讨好群众,摹仿“人性中低劣的部分”,助长人的“感伤癖”、“哀怜癖”,摧残人的理性,使“城邦保卫者”失去勇敢、镇静的精神品质。他认为人性有两部分组成,一种是“理性部分”,一种是“无理性部分”,而悲剧正是迎合了人性中的无理性部分的要求,通过给人以快感,助长人的感伤癖和哀怜癖。第三,指责喜剧投合人类“本性中的诙谐欲念”。“结果就不免于无意中染到小丑的习气。”因此,柏拉图的理想国向诗人下了逐客令。 灵感说a.灵感的基本含义在古希腊时期,灵感的基本含义是“神助”、“灵启”、“陶醉”、“迷狂”等。原意是“神灵的附体”,“神灵感发”,柏拉图是古希腊灵感说之集大成者,沿用“灵感”本义,将之运用于文艺创作和欣赏方面,认为艺术家能否创作出伟大的作品,关键是他是否能获得灵感。b.柏拉图对灵感的解释(“神灵附体”、“迷狂”、“灵魂回忆”)他的灵感说包括三个方面:灵感的源泉,灵感的表现和获得灵感的过程。他认为灵感的源泉是“神灵附体”或“神灵凭服”。他把文艺的本质堪称是神的诏语,“诗人只是神的代言人”,“诵诗人又是诗人的代言人”。灵感的表现是迷狂。他认为世间有四种迷狂:预言的迷狂,教义的迷狂,诗兴的迷狂,爱情的迷狂。这第三种迷狂是由“诗神凭附而来的”。他说出了文艺创作和欣赏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即作家创作和读者欣赏中确实会有高度兴奋、气象万千的情境,甚至会由失去常态陷入迷狂的情形,这是他的重要理论贡献。其错误在于把迷狂(灵感)与理智对立起来,并把迷狂归于神的凭附,否定了理智在艺术创作中应用的作用。第三,灵感的获

西方文论史古典部分

《西方文论史》重点整理 一、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 ㈠柏拉图的灵感说 ⒈灵感的基本含义是“神助”、“灵启”、“陶醉”、“迷狂”等。 ⒉柏拉图对灵感的解释(“神灵附体”、“迷狂”、“灵魂回忆”) ⑴灵感的源泉是“神灵附体”或“神灵凭服”。《伊安》神→诗人→诵诗人→听众 ⑵灵感的表现是迷狂(根源是“神力凭附”)。 《斐德若》四种迷狂:预言的迷狂,教义的迷狂,诗兴的迷狂(灵感的表现),爱情的迷狂。 ⑶灵感的获得过程是灵魂对真善美理式世界的回忆(灵魂回忆)。 《斐德若》灵感的获得,虽然有“尘世的美”的引发,但并不是来自尘世的现实美,而是在被尘世现实美引发后,又把现实尘世美“置之度外”,使灵魂直接对上界真善美世界进行回忆,直接把握事物的真实体,把握真善美,而不是进行外形的“摹仿的摹仿”,这时,才能吟诵出伟大的诗篇。 ⒊柏拉图灵感说的矛盾:神秘主义理式论和熟悉诗、热爱诗人的矛盾。两种文学艺术: ①理式的摹仿的摹仿的文学艺术反对 ②完善的灵魂对最高理式回忆所产生的文学艺术认同,但举例却是① ⒋柏拉图灵感说的价值 ⑴灵感是文艺活动中存在的特有现象,优美的文艺作品不是学习所得,而是灵感的产物。 ⑵确切地描述了诗人和艺术家在创作中的重要感染力(文艺创作与技术制作的区别)。 ⑶灵魂回忆说揭示出创作是离不开现实的触发,但又不停留于其中,努力创作出有普遍 性的理想美。 ㈡《理想国》中为摹仿艺术者开列的罪状 ⒈摹仿的艺术与真理隔着三层、诗人没有真知识,不能把握真理。(即文学艺术是理式的摹仿的摹仿) ⒉摹仿的艺术以虚构的谎言亵渎神明、贬低英雄,为青年做坏事提供辩解的理由。诗人对完美的神和没有缺点的英雄的亵渎和中伤,对城邦保卫者不利。 ⒊诗人为了讨好群众,摹仿“人性中低劣的部分”,助长人的“感伤癖”、“哀怜癖”,摧残人的理性,使“城邦保卫者”失去勇敢、镇静的精神品质。他认为人性由“理性部分”,和“无理性部分”组成,悲剧正是迎合了后者,通过给人以快感,助长人的感伤癖和哀怜癖。 此外,柏拉图指责喜剧投合人类“本性中的诙谐欲念”。“结果就不免于无意中染到小丑的习气。”为建立贵族奴隶主的理想国,柏拉图向诗人下了逐客令。 二、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㈠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定义(《诗学》第六章):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中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㈡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⒈悲剧的含义(定义与其他种类艺术比较得到): ⑴媒介:演员、歌曲和韵文交替使用⑵对象:好人的严肃行动。 ⑶方式:“动作摹仿”⑷社会功用:“借以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感情得到陶冶”。

西方文论笔记整理

第一章总论 §一、西方文艺理论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 §1、学科性质 §西方文艺理论又叫西方诗学、西方文论,是西方对文学认识和研究的总汇,是西方进步文艺思想的结晶。 §西方文艺理论是文艺学的下级学科。文艺学有三大分支学科: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西方文艺理论是文学理论的子学科。 §2、研究对象 §西方文艺理论的代表性成果、理论主体和研究方法。 3、研究任务 (1)、西方文艺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研究 (2)、西方文艺理论的代表性理论成果批判 (3)、西方文艺理论的代表性理论主体研 (4)、中西文艺理论比较研究 4、研究方法 §(1)、以人为本。文学是人学,研究文学也就是研究人,研究文学如何显现人、表现人、理解人。以人为本要求我们正确的理解人、尊重人,并把这作为评判西方诗学的重要尺度。

(2)、比较的方法。包括中西比较、古今比较、横向比较、纵向比较等 (3)、史实与史鉴相结合。强调辩证法和历史观的渗透。 (4)、以点带面,点面结合。 (5)、多学科融合。 二、西方文艺理论的典型形态 §1、哲理性文论 §2、经验性文论(诗性文论) §3、政治性文论 §4、职业批评家的文论 三、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走向:中心而非中心(一元而多元) §西方文艺理论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尽管其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情形,但理论家们大多有研 究的重点和中心,理论研究呈一元化态势。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研究者们不再有统一的研究重点和中 心,理论研究呈多元化态势。固守某个中心或重点,虽 有些固执甚至偏狭,但却踏实,没有统一的重点和中心,虽显得宽容、全面,但却彷徨。 1、自然中心(公元前六世纪到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 §理论家们普遍视艺术为自然的模仿。古希腊文论、古罗马文论、中世纪文论、文艺复兴时期文论、新古典主义

西方文论整理笔记

西方文论整理笔记 西方文艺的发展可以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后现代四个阶段; 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也可以分为古代文论、近代文论、现代文论和后现代文论四个历史阶段: 古典文论:古希腊文论——新古典文论 古希腊文论——罗马古典主义文论——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文艺思想——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思想——新古典主义 近代文论:启蒙主义——自然主义 启蒙主义——德国古典美学文艺理论——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实证主义和自然主义 现代文论:唯美主义——结构主义 唯美主义——直觉主义——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现代心理学文艺理论——俄国形式主义——现象学与存在主义文学理论——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 后现代文论:解构主义——后殖义 解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阐释—接受理论、读者反应批评——女权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后殖义批评 古希腊的文艺理论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出生于雅典世袭贵族之家,从小受到良好教育,20岁就学于格拉底门下,很得格拉底赏识,与老师反对派的政治立场一致,师生友谊非同一般,老师死后,他到各国漫游,一方面研究地中海沿岸的各国文化,一方面寻找政治上的支持者,以实现他重建奴隶主贵族执政的理想国的愿望。回雅典后,在阿卡德摩斯体育场附近他朋友集资买的房子和花园中建立学园开始讲学。在此开始写作《对话》,还写了《斐立布斯》和《法律篇》等著作,长于思辨,追求执着,终生不娶,晚年陷入神秘主义,82岁去世。其著作设计政治、伦理、教育、哲学,文艺理论和美学是他哲学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散见于许多对话中,其著作几乎都用对话写成,讨论双方集中一个或多个问题,一问一答,互相辩驳,揭露矛盾,层层深入,最后得出结论。把对话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

当代西方文论(名词解释)

当代西方文论 1】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则是艺术加工和处理的必不可少的方法,将本来熟悉的对象变得陌生起来,使读者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艺术的新颖别致,经过一定的审美过程完成审美活动。陌生化手段的实质就是要设法增加对艺术形式感受的难度,拉长审美欣赏的时间,从而达到延长审美过程的目的。 2】文学性;就是文学的性质和文学的趣味,文学性就在文学语言的联系与构造之中,文学性不存在与某一部作品中,它是一种词类文学作品普遍运用年广东构造原则和表现手段。 3】无意识理论:是弗洛伊德学说的一个基本概念,认为人的心理包含三个部分,即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无意识是一种本能——冲动,它毫无理性,它处于大脑的底层,是一个庞大的领域。无意识是混乱的、盲目的,但却广阔有力,起决定性作用,是决定人的行为和愿望的内在动力。理论的贡献在于它展示了人的心理的复杂性和层次性,引导人们去注意意识后面的动机,去探讨无意识心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4】欲望的升华说:在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方面,它支持泛性论的观点,把性欲看作是文艺创作的动机,作家和艺术家从事创作是受他们的“本能的欲望”的驱使,艺术家和常人一样,由于欲望长期受到压抑而得不到满足,便试图在文艺创作中得到感情的宣泄,以获取快乐,因此他们创作的动因就是“性欲的冲动”。文艺本质上是被压抑的性本能冲动的一种升华,经过生化作用,受压抑的力比多便可以通过社会道德允许的途径或形式得到满足。梦的四种作用方式:压缩、移置、表现手段、二次加工 5】詹姆斯的意识流理论;指20世纪初叶开始,詹姆斯,福克纳等一批小说家撤出传统小说中作者自我的介入,致力于描绘人物的无意识活动,即以自由联想等为线索直接且自然地展现人物意识流动的叙事手法。 6】新批评派:是20世纪英美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以兰色姆《新批评》一书得名。在书中他评论了艾略特、瑞恰兹、温特斯等人的理论,称他们为新批评家。它的崛起是对忽视文学作品本身的种种文学批评倾向的反拨,由于它一开始就抓住了传统文学批评的最薄弱的环节加以批判,并辅之以一整套十分具体、操作性极强的阅读、批评文学作品的方法,因此在西方文学批评界和文学教学活动中占用主导地位。 7】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认为诗应当是非个人化的,针对浪漫主义宣扬感情和个人的观点,明确指出诗歌不是感情的放纵,而是感情的脱离,诗歌不是个体的表现,而是个体的脱离。*他把文学家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加以考察,认为任何一位文学家都不会具有完全的意义,只有把它放在前人之间比较、对照我们才能获得客观的评价。*文学家应该消灭个性。*非个人化还应当逃避文学家个人的情感。 8】兰色姆的本体论批评:*强调诗本身的本体存在,认为批评应当成为一种客观研究,它不应当探讨文学与各种社会生活现象的联系,而应对把文学作品看作是一种封闭的、独立自足的存在物,研究其内部的各种因素的不同组合、运动变化,寻找文学发展的规律性

西方文论整理

一、简述柏拉图理式论的摹仿说。 1、文学艺术是摹仿的摹仿 2、摹仿者不能判断摹仿的美丑优劣 3、摹仿的作品是低劣的 4、摹仿说有它的价值 二、柏拉图灵感说的内容是什么? 1、神力凭附说 2、灵魂迷狂说 3、“上界回忆”说 4、“磁力吸引”说 5、灵感说的价值 三、柏拉图驱逐诗人的理由是什么? 1、摹仿的艺术与真理隔着三层,诗人没有真知识,不能把握真理。 2、摹仿的艺术与虚构的谎言亵渎神明,贬低英雄,为青年做坏事提供辩解的理由 3、诗人为了讨好观众,摹仿“人性中低劣的部分”,助长人的“感伤癖”、“|哀怜癖”, 摧残人的理性,使“城邦保卫者”失去勇敢镇静的精神品质。 四、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怎样论述悲剧的? 1、悲剧的含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 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严肃是戏剧的根本性质,完整是对行动和戏剧结构的要求,完整还要求单一适度。 亚里士多德将悲剧分成6部分,认为动作第一,性格第二,性格使用动作形成和展现的。 2、悲剧的主角——“过失说”:悲剧主角必须具有与一般人相似又比一般人善良的特 点,一个善良人因犯了某种过失而陷入某种厄运,但他所遭遇的灾祸却又不是罪有应得,所以才可以引起人们的怜悯之情。 五、亚里士多德净化说(卡塔西斯说)的内容是啥? 1、“卡塔西斯”具有三种含义: 一是宣泄,这是医学术语,以毒攻毒,使观众把病态的情感通过观看戏剧宣泄出去,达到情感和心理上的平衡。 二是净化,这是宗教含义。悲剧以怜悯恐惧为媒介,使人望而生畏,洗净罪恶的思想和欲望,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 三是陶冶,这是伦理学和心理学的含义,使观众在心理生理上保持一种平和的感情,并使这种感情得到锻炼,达到适度。 六、贺拉斯的《诗艺》提出了怎样的古典主义原则? 1、贺拉斯认为,学习写诗“应当日日夜夜把玩希腊的范例” 2、贺拉斯在亚里士多德强调文艺摹仿人生的基础上,提出了文艺摹仿古典的原则。贺 拉斯主张以古希腊的文艺为师,又并不要罗马的作家跟在希腊作家后面亦步亦趋,因为他的目的不是重复古希腊的文艺,而是要创造出表现罗马奴隶主上流社会人物的军功伟业和高贵性,创造出无愧于罗马大帝国的光辉艺术。 七、朗吉纳斯的论崇高风格作品的特征有哪些? 1、从审美效果看:崇高的语言对听众的效果不是说服而是狂喜,是听众和读者产生一 种情感激荡、精神激奋的心理状态 2、从审美活动的实现方式看:崇高作品对读者的感染力是专横的无可抗拒的,具有横

20世纪西方文论讲义 第二章 英美新批评文论

第二章英美新批评文论 一、发展概述 新批评(TheNewCriticism)是关注文学文本主体的形式主义批评,认为文学的本体即作品,文学研究应以作品为中心,对作品的语言、构成、意象等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新批评20世纪在英美流行,一度在文学研究中占统治地位。大致讲,新批评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年代,英国的 T. S. 艾略特、I. A. 理查兹和威廉·燕卜荪以及美国的约翰·克罗·兰瑟姆和艾伦·泰特等人,开始提出一些新批评的基本观点并付诸实践。30年代和40年代为第二阶段,这一时期认同并支持新批评这种形式主义的人大量增加,新批评的观点迅速扩展,直接影响到文学期刊、大学教学和课程设置。主要代表人物除上述五人外,还有R. P. 布莱克默、科林斯·布鲁克斯、雷内·韦勒克和W. K.韦姆萨特等。第三个阶段从40年代末延续到50年代后期,这一时期新批评占据了主流地位,形成了制度化的批评模式,失去了“革命的”气息,批评家的著作大多阐述新批评的原则而缺乏创新。到50年代末,新批评失去了它的生命力,虽然在大学教学中仍被应用,但许多人认为它已经过时,开始以新的理论观念对它进行批判和超越。 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有许多相似之处,主要目的都是探讨独特的文学性所在,都否认后期浪漫主义诗学中“软弱的”精神性,一味主张经验主义阅读方式。但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又有许多不同,它有自身的特性。布鲁克斯把新批评的特征概括为五点:(1)把文学批评从渊源研究中分离出来,使其脱离社会背景、思想史、政治和社会效果,寻求不考虑“外在”因素的纯文学批评,只集中注意文学客体本身;(2)集中探讨作品的结构,不考虑作者的思想或读者的反应;(3)主张一种“有机统一”的文学理论,不赞成形式和内容划分的二元论观念,强调探讨作品中词语与整个作品语境的关系,认为每个词对独特的语境都有其作用,并由它在语境中的地位产生意义;(4)强调对单个作品的细读,特别注意词的细微差别、修辞方式以及意义的微小差异,力图具体说明语境的统一性和作品的意义;(5)把文学与宗教和道德区分开来——这主要是因为新批评的许多支持者具有确定的宗教观而又不想把它放弃,也不想以它取代道德或文学。 新批评的基础是艾略特的“艺术的非个人化”和理查兹的“内在的必然性”。因此它主要关注“诗作为诗的结构”。所谓结构,指的是文本中意义的组织安排,它在优秀的文学作品里的特征不同于在普通话语里的。新批评认为,诗的主要特征是一致性,但并非逻辑上的一致性,而是使矛盾的意义和谐的一致性。正如韦姆萨特所指出的,诗具有客观的

西方文论大纲与考试要点

西方文论大纲 I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当代西方文论的发展概况及其规律。 二.课程内容 0.1两大主潮: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 0.2两次转移:从作家到作品和从作品到读者接受。 0.3两个转向:“非理性转向”和“语言论转向”。 三.考核知识点 0.1当代西方文论的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主潮。 0.2当代西方文论的“非理性转向”和“语言论转向”。 四.考核要求 0.1识记:人本主义文论的主要理论派别和科学主义文论的主要理论派别。 0.2领会:“非理性转向”的含义和“语言论转向”的含义。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象征主义和薏象派代表作家及其论著,掌握其理论的基本观点。 二.课程内容 1.1瓦莱里以音乐化为核心的象征主义诗论。 1.2叶芝的理性与感性相统一的象征理论。 1.3庞德、休姆的意象主义诗论。 三.考核知识点 1.1象征主义文论的代表作家瓦莱里、叶芝及其主要论著。 1.2瓦莱里的诗歌“音乐化”论。 1.3瓦莱里强调抽象思维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1.4叶芝对隐喻与象征的区分。 1.5叶芝论感情的象征和理性的象征。 1.6庞德的“意象”定义。 1.7休姆论“幻想”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 四.考核要求 1.1识记:瓦莱里、叶芝及其论著。 1.2领会:瓦莱里“音乐化”论的要点:(1)和谐的整体感觉效果;(2)诗情世界与梦幻世界的内在联系;(3)语言的音乐化。 1.3领会:瓦莱里论抽象思维的重要性。 1.4识记:叶芝对隐喻与象征的区分。 1.5领会:叶芝对象征的要求:包含着感情象征的理性象征。 1.6识记:庞德的“意象”定义:“一个意象是在瞬息间呈现出的一个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 1.7领会;休姆论“幻想”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表现主义文论的发展概况和主要观点。

西方文论史复习资料

一、柏拉图:(古希腊) 理式论摹仿说:就是柏拉图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石。“理式”不依存于物质存在,也不就是人的意识,而就是一种超时空、非物质、永恒不灭的“本体”,就是一种由低向高的体系,最低的理式就是具体事物的理式,最高最完美的理式就是善,就是神的化身。柏拉图以理式论否定了感觉经验的可靠性,否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现实世界就是以理式世界为蓝本的,只有“理式”才就是真实的存在。人们要获得知识,认识真理,不需经过感觉,只需对理式的“领悟”。“文艺就是自然的摹仿”文艺的摹仿就像镜子照物一样,只就是客观事物的外貌复现,不能摹仿事物的“实体”。柏拉图的理式论摹仿说就是唯心主义的。但就摹仿说的发展历史来说,它丰富与发展了古希腊早期的摹仿说。她以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改变了传统的“文艺摹仿自然”的内涵,否定文艺的真实性,否定现实生活就是文艺的源泉。文艺社会功用说:认为作为各城邦国家公民教育教材的诗与文艺,如果不符合对青年与成年人的教育要求,也要被删除、被禁止。主张把理智与情感对立起来、把政治教育效果确定为审查文学艺术第一标准,要求艺术服务于政治,服从于政治。她对文艺的社会功用的认识,就是从她的奴隶主贵族派的政治理想得出的。她的文艺功用说就是她的政治理想在文艺理论上的体现。她从文艺要培养“城邦保卫者”的立场出发,要求文艺为贵族奴隶主的政治服务,故而否定了摹仿艺术的作用。灵感说:在古希腊时期,“灵感”的基本含义就是“神助”、“灵启”、“陶醉”、“迷狂”等,柏拉图把它集中运用到文艺创作与欣赏方面,从灵感的源泉、灵感的表现、获得灵感的过程三个方面予以解释。灵感的源泉主要就是“神灵附体”或“神灵凭付”;灵感的表现就是迷狂;灵感的获得过程就是灵魂对真善美的理式世界的回忆,这种回忆能够把握住事物的真实体,达到对理式世界的正确认识。柏拉图的“灵感说”就是一个内涵复杂的概念,它既有唯心主义的神秘色彩,又包含着对文学艺术活动特征认识的真知灼见。 迷狂说(灵魂回忆说):1、这就是柏拉图提出的命题。她认为,高明的诗人都就是凭灵感来创作,而灵感来自于两种途径:一就是“神明凭附”,一就是“灵魂回忆”。 2、当诗人获得了这种诗神的灵感或在灵魂中回忆到了理念世界,就可能产生一种精神上的迷狂状态。 3、迷狂说(灵魂回忆说)否定了技艺与经验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二、亚里斯多德(古希腊) 文学本质论:亚里斯多德在柏拉图等人的“艺术摹仿”基础上继承与发展的观点,认为艺术的本质就是摹仿,但就是艺术的摹仿的对象本身就是真实存在的,肯定摹仿现实艺术的真实性,文艺的本质在于诗人与艺术家要表现生活的本质与规律。一切美的艺术都就是“摹仿”,不承认有来自神的灵感的颂神艺术与摹仿艺术的区别。艺术摹仿的对象就是“行动中的人”,就是人的性格、感受与行动。这使“文艺摹仿自然”的对象更为明确,为揭示文艺的本质向前迈进了重要一步。诗比历史更富有哲学意味。文艺求其相似而又比原物更美。 悲剧“冲突论”:即悲剧“过失说”,其本质就是好人犯了错误。冲突就是构成情节的基础,就是展示人物性格的关键。她规定:悲剧人物就是好人,但不就是完人,她“不十分善良”,“也不十分公正”,所以犯了错误。然而她的性格、品质又就是善良的,就是“比一般人好的人”,就是与我们相似的人,这样,当她遭受了不应遭受的灾难时,就博得了观众的同情。由好人犯了错误引发的悲剧冲突,才能引起观众的怜悯与同情。亚里斯多德认为悲剧不着意于“悲”,而着意于“严肃”,这一论点抓住了悲剧的本质特征。亚里斯多德认为悲剧艺术的目的在于使人引起怜悯与恐惧之情,达到“惊心动魄”的效果。 三、但丁(意大利文艺复兴) 四义说:关于文学语言的重要理论,就是但丁为了解读世俗文艺。认为《圣经》的语言有四种含义:字面义、譬喻义、道德义、寓言义。她明确指出字面的意义以外的意义都就是寓意,揭示了语言艺术意义的多层次性,为文学批评以及语言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启示。 民族语言理论:但丁主张的建立民族语言以代替拉丁语。主要体现在《飨食》、《论俗语》中,

西方文论史(名词解释)

迷狂说 1、这是柏拉图提出的命题。他认为,高明的诗人都是凭灵感来创作,而灵感来自于两种途径:一是“神明凭附”,一是“灵魂回忆”。 2、当诗人获得了这种诗神的灵感或在灵魂中回忆到了理念世界,就可能产生一种精神上的迷狂状态。 3、迷狂说(灵魂回忆说)否定了技艺和经验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柏拉图的迷狂说揭示了灵感的来源和非理性特征,并极大地弘扬了非理性精神,但迷狂说在他整个理性主义体系下仍坚持了理性主义的立场。 灵感说: 对文学艺术特征的最早概述。其含义包括三个方面:其一,神助,灵启,陶醉,迷狂;其二,语义学上的解释:“神灵附体”,“神灵感受”,“热情磅礴”;其三,柏拉图将灵感说运用到文艺创作过程中。 柏拉图对灵感说的解释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其一,灵感的源泉:“神灵附体”,“神灵评附”(《伊安》);其二,灵感的表现:“诗性的迷狂”对立“迷狂∕灵感”与“理智”,否定理智在创作中的作用(《斐德若》);其三,灵感的获得过程:“灵魂回忆说”,对真善美世界的回忆(《斐德若》)。 灵感说体现了柏拉图理论的矛盾性及其理论价值。矛盾:神秘主义理式论与本人作为爱诗之人的矛盾;价值:其一,确认灵感是文艺活动中特有的现场,区别理智与情感;其二,看出文艺创作与技艺制作的区别;其三,得出文艺创作的过程是由现实美向理想美的追求过程,形象创造过程。 灵感说的理论总倾向是唯心主义神秘主义,其揭示出文艺的一些基本规律价值,对中世纪的神学文论,浪漫主义文论,现代派文论都有影响。 流溢说 古罗马普罗提诺用以解释万物从某个先验本原产生的学说。他认为万物从“太一”、”理智”、“灵魂”三种原初原理派生,从始点到终点存在着一个流溢过程。太一是一切事物而不是万物中的一种,万物都有其来源,因为它们都可以回溯到它们的源头。太一是充盈的,因为它既不追求任何东西,不具有任何东西,也不需要任何东西,由于它是充溢的。由它流溢出来的东西便形成了别的实体。第一种原初原理即第二重流溢,表现为理智或理智形式。接着第三种原初原理即第二重流溢是“灵魂”,它是作为静止不动的理智的理念和活动而生成。理智自

西方文论史

【理式】 在柏拉图心中,万事万物有一个本源,这个本源就是理式。类似于中国的“道”,它体现着万物之为万物的本质。柏拉图继承前人神性观,认为理式最初起源于神,由神创造出各类事物的共相,就是理式。 【四因说】 亚里士多德把宇宙万物的成因归结为四种(以文学艺术为例) 1、质料因:自然和人生 2、形式因:作品的形式 3、动力因:艺术家(亚里士多德强调动力因是艺术的根本成因) 4、目的因:艺术品的完成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主要指古希腊罗马古典学术的复活或再生,用古希腊罗马的世俗的人文学科,如修辞学,哲学,以及近代的科学技术,来取代神学。它实际上是托古创新,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文化思想。代表人物有拉伯雷,彼特拉克,但丁,薄伽丘,莎士比亚等。 【启蒙运动】 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先驱们和人民大众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主张用光明驱散黑暗,以理性代替蒙昧,具有反神权,反专制的性质,是继文艺复兴后近代人类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代表人物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 【权力意志】 尼采认为人的认识和道德价值观念都取决于人的生命力和本能冲动。后者不是来自上帝或其他物质和精神实体,而来自人的生命本身。人的生命是一种冲动、冲力、创造力,或者说一种不断自我表现、自我创造、自我扩张的倾向。尼采把生命的这种倾向看作是生命的愿望、意志。但他不同意叔本华把生命意志归结为追求生存的意志,而认为生命的本质并非追求生存。因为不处于生存之中者不能有愿望,而处于生存之中者所追求的不再是生存,而是发挥其生命力。他由此认为生命意志就是表现,释放、增长生命力本身的意志,即“权力意志”。 【本雅明“灵韵”说】 1、灵韵代表艺术作品的独特性,不可复制性。最完美的复制品也不具备艺术作品的本真性。 原作的本真性是唯一不可复制的东西,可以不受技术的可复制性的制约。(舞台表演对比拍电影) 2、灵韵指的是艺术作品与观众之间的一种距离感。正是这种距离感,产生了艺术作品的灵 韵。艺术品的两种价值:膜拜价值(距离感,神秘感,敬畏感),展览价值。

《西方文论》第01章在线测试答案

郑州大学远程教育《西方文论》第01章在线测试答案 《《西方文论》第01章在线测试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柏拉图没有一本专门的美学和文艺学著作,他的文艺思想散见于一些对话之中,()将其汇编成册,题为《文艺对话集》。 A、宗白华 B、鲁迅 C、朱光潜 D、 2、亚里斯多德文论代表作是 A、《诗学》 B、《诗艺》 C、《为诗一辩》 D、 3、亚里斯多德认为悲剧的主角的命运应该是() A、好人由福转到祸 B、穷凶极恶的人从福落到祸 C、中等人由福转祸 D、 4、亚里斯多德认为悲剧的效果在于“激起哀怜和恐惧,从而导致这些情绪的净化”,“净化”原文是“ katharsis”(卡塔西斯),罗念生先生将其翻译为() A、熏陶 B、陶冶 C、提升 D、 5、在诗的功用问题上,简洁而明确地提出了“寓教于乐”说的是() A、苏格拉底 B、贺拉斯 C、朗吉努斯 D、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柏拉图把世界划分为三种,分别是() A、理式世界

B、幻想的世界 C、现实世界 D、艺术世界 2、柏拉图列举的文艺的三条罪状,分别是() A、文艺不具有真实性 B、文艺亵渎神明,丑化英雄 C、文艺为贵族服务 D、文艺迎合人性中的低劣因素 3、亚理斯多德在《诗学》里拿诗和历史作比较时认为() A、诗人的职责不在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描述可能发生的事 B、诗比历史更具有哲学意味 C、诗所说的多半带有普遍性,而历史所说的则是个别的事 D、历史比诗更真实、更具有普遍性 4、关于情节的安排,亚里士多德的“有机整体说”有三个要点() A、情节必须完整 B、情节必须曲折离奇 C、情节必须长短适度 D、情节必须有机统一 5、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艺术的成分共有六个:言语、歌曲、形象(指演员造型和舞台布景),另外三个是() A、舞台 B、情节 C、性格 D、思想

西方文论整理

西方文论整理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一、简述柏拉图理式论的摹仿说。 1、文学艺术是摹仿的摹仿 2、摹仿者不能判断摹仿的美丑优劣 3、摹仿的作品是低劣的 4、摹仿说有它的价值 二、柏拉图灵感说的内容是什么 1、神力凭附说 2、灵魂迷狂说 3、“上界回忆”说 4、“磁力吸引”说 5、灵感说的价值 三、柏拉图驱逐诗人的理由是什么 1、摹仿的艺术与真理隔着三层,诗人没有真知识,不能把握真理。 2、摹仿的艺术与虚构的谎言亵渎神明,贬低英雄,为青年做坏事提供辩解 的理由 3、诗人为了讨好观众,摹仿“人性中低劣的部分”,助长人的“感伤 癖”、“|哀怜癖”,摧残人的理性,使“城邦保卫者”失去勇敢镇静的精神品质。 四、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怎样论述悲剧的 1、悲剧的含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 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严肃是戏剧的根本性质,完整是对行动和戏剧结构的要求,完整还要求单一适度。亚里士多德将悲剧分成6部分,认为动作第一,性格第二,性格使用动作形成和展现的。 2、悲剧的主角——“过失说”:悲剧主角必须具有与一般人相似又比一般 人善良的特点,一个善良人因犯了某种过失而陷入某种厄运,但他所遭遇的灾祸却又不是罪有应得,所以才可以引起人们的怜悯之情。 五、亚里士多德净化说(卡塔西斯说)的内容是啥 1、“卡塔西斯”具有三种含义: 一是宣泄,这是医学术语,以毒攻毒,使观众把病态的情感通过观看戏剧宣泄出去,达到情感和心理上的平衡。 二是净化,这是宗教含义。悲剧以怜悯恐惧为媒介,使人望而生畏,洗净罪恶的思想和欲望,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 三是陶冶,这是伦理学和心理学的含义,使观众在心理生理上保持一种平和的感情,并使这种感情得到锻炼,达到适度。 六、贺拉斯的《诗艺》提出了怎样的古典主义原则 1、贺拉斯认为,学习写诗“应当日日夜夜把玩希腊的范例” 2、贺拉斯在亚里士多德强调文艺摹仿人生的基础上,提出了文艺摹仿古典 的原则。贺拉斯主张以古希腊的文艺为师,又并不要罗马的作家跟在希腊作家后面亦步亦趋,因为他的目的不是重复古希腊的文艺,而是要创造出表现罗马奴隶主上流社会人物的军功伟业和高贵性,创造出无愧于罗马大帝国的光辉艺术。

文论发展历史

西方文论发展史的线索和脉络 西方文艺理论史,就是西方文艺现象和规律认识的发展史。所谓西方文论,指的是流传于以欧洲为主兼及北美的西方世界的文学理论,它是对文学创作和欣赏实践的总结,也是对文学本身及其要素、结构、功能等方面进行思考的结晶。古希腊以来出现的文艺理论家,如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郎吉努斯,近代的布瓦洛、狄德罗、莱辛、丹纳、别林斯基等,以及大批作家和诗人对文学现象的认识和论述即文论著作,构成了西方文艺理论史研究的对象。 文艺理论来源于文艺实践,同时又受各个历史时期的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西方文艺理论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也是按照“他律”和“自律”所形成的“合力”来运行的。作为西方文艺理论很难面面俱到把它的发展轨迹清晰地呈现出来,只能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将其发展线索和脉络大致梳理一下。纵观西方文论发展的历史过程,其线索和脉络可以大致分成为“四大时期”、“四大本质论”、“五大本体论”和“两大序列贯穿”: 一、“四大时期”: 1)古典文论时期:古希腊、罗马、中世纪(前8世纪——15世纪) 2)近代文论时期:文艺复兴、法国新古典主义、启蒙主义(德国古典美学)、浪漫主义、现实主义、马列文论(16世纪——19世纪末) 3)现代文论时期:以叔本华、尼采非理性哲学为理论基础,包括叔本华、尼采的直觉主义文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文论、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文论、唯美主义、象征主义、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法国结构主义、叙事学和存在主义文论等等。(20世纪60年代以前) 4)当代文论时期:以胡塞尔、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存在主义为哲学基础,包括后结构主义(以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为核心)、新历史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文论等等,主要是瓦解现代主义形式中心主义。(20世纪60年代至今) 二、四大本质论。任何理论的构建都有其逻辑线索或中心支柱。对于文艺理论来说,文学的本质问题,即文学是什么,是每个文论家在探索和研究文学特征及其规律时必须首先回答的一个根本问题。对这一根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就产生了文论史上连绵不断的理论纷争,也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派别。尽管西方文论史上对于文学

20世纪西方文论讲义

英美新批评文论 一、发展概述 新批评(TheNewCriticism)是关注文学文本主体的形式主义批评,认为文学的本体即作品,文学研究应以作品为中心,对作品的语言、构成、意象等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新批评20世纪在英美流行,一度在文学研究中占统治地位。大致讲,新批评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年代,英国的T. S. 艾略特、I. A. 理查兹和威廉·燕卜荪以及美国的约翰·克罗·兰瑟姆和艾伦·泰特等人,开始提出一些新批评的基本观点并付诸实践。30年代和40年代为第二阶段,这一时期认同并支持新批评这种形式主义的人大量增加,新批评的观点迅速扩展,直接影响到文学期刊、大学教学和课程设置。主要代表人物除上述五人外,还有R. P. 布莱克默、科林斯·布鲁克斯、雷内·韦勒克和W. K.韦姆萨特等。第三个阶段从40年代末延续到50年代后期,这一时期新批评占据了主流地位,形成了制度化的批评模式,失去了“革命的”气息,批评家的著作大多阐述新批评的原则而缺乏创新。到50年代末,新批评失去了它的生命力,虽然在大学教学中仍被应用,但许多人认为它已经过时,开始以新的理论观念对它进行批判和超越。 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有许多相似之处,主要目的都是探讨独特的文学性所在,都否认后期浪漫主义诗学中“软弱的”精神性,一味主张经验主义阅读方式。但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又有许多不同,它有自身的特性。布鲁克斯把新批评的特征概括为五点:(1)把文学批评从渊源研究中分离出来,使其脱离社会背景、思想史、政治和社会效果,寻求不考虑“外在”因素的纯文学批评,只集中注意文学客体本身;(2)集中探讨作品的结构,不考虑作者的思想或读者的反应;(3)主张一种“有机统一”的文学理论,不赞成形式和内容划分的二元论观念,强调探讨作品中词语与整个作品语境的关系,认为每个词对独特的语境都有其作用,并由它在语境中的地位产生意义;(4)强调对单个作品的细读,特别注意词的细微差别、修辞方式以及意义的微小差异,力图具体说明语境的统一性和作品的意义;(5)把文学与宗教和道德区分开来——这主要是因为新批评的许多支持者具有确定的宗教观而又不想把它放弃,也不想以它取代道德或文学。 新批评的基础是艾略特的“艺术的非个人化”和理查兹的“内在的必然性”。因此它主要关注“诗作为诗的结构”。所谓结构,指的是文本中意义的组织安排,它在优秀的文学作品里的特征不同于在普通话语里的。新批评认为,诗的主要特征是一致性,但并非逻辑上的一致性,而是使矛盾的意义和谐的一致性。正如韦姆萨特所指出的,诗具有客观的特性,因为它有一种“通过内部区分的形式和对各不同部分的调和而确立的意义的完整性”。于是一致性便和综合性与复杂性联系起来。就是说,文本的意义是由它的各部分相互作用的产物。所以对新批评来说,综合性、复杂性和一致性共同构成文学作品分析的关键因素。 在新批评里,“意义”的概念至关重要。它处于许多基本看法的交叉点上,对阅读习惯的形成发生重要的作用。新批评认为,作品的价值不在于内容,而在于它的结构。从诗里寻求内容,对文本进行概括或释义,都违背新批评的原则,因为这样做会使“意义”变成观点或陈述,使形式失去内容,使文学与哲学和政治相争。如果把“意义”等同于释义,就会贬低“意义”的价值,因为释义并不是构成诗歌精髓的意义的核心。在新批评看来,“意义是结构的一个方面。布鲁克斯认为:“所谓的结构是[文本的]意义、批评家和解释的结构;而使结构充满意义的统一性原则,乃是平衡和调谐含义、态度和意义的原则。”因此,阅读的任务就是要考察和评价结构,而结构由文本诸因素综合组成,包括语言学、修辞学、语义学、哲学和心理学等各方面的因素。于是结构变成了最主要的批评概念。对新批评来说,意义既是结构的从属范畴,同时也是结构不可分割的一种因素;统一性的文学结构不仅不涉及生成和接受,而且也不会归之为可释义的成分和可推断的观点,意义的陈述至多起框架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