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导学案

赤壁赋导学案
赤壁赋导学案

《赤壁赋》导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1)

一、预习目标

找出自己翻译不准和不会翻译的文言字、词、句,初步探究第一、二段的内容。

二、预习内容

1.给标线的字注音:

壬戌()桂棹()余音袅袅()幽壑()嫠妇()愀然()山川相缪()旌旗()酾酒()横槊()舳舻千里()扁舟()匏樽()无尽藏()狼籍()枕藉()

2.作者在这一段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绪?抒情方式是什么?

3.这段文字的表达技巧是什么?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4.作者怎样描写箫声的?用原文语句回答即可。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课内探究学案(1)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及句式:

2.能力目标:感悟诗人情感的变化,品味语言之美,体会景、情、理的交融,品鉴技巧之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他们在困境中保持

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重点难点

1、感悟诗人情感的变化,品味语言之美

2、体会景、情、理的交融,品鉴技巧之美

3、感悟诗人对人生的思考,赏析哲学之美

二、学习过程

1、了解赋体,掌握特点

赋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以铺陈为能事。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

赋。象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前赤壁赋》是散文和韵文的结合,既有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笔法。句式有长有短,既整齐又参差,同时又以赋的形式出现,如通篇换了12次韵,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表达作者的思想、主张,也采用了不少对偶排比的句式等。使文章既富韵文的声韵之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可以说这是苏轼对赋体的一个创新和突破。

2、作者背景及解题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眉山(四川)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成员。他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中了进士后,登上仕途,早年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受到排挤,后又因写诗讽刺而被以“诽谤新法罪”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到司马光执政时,尽废新法,苏轼也激烈反对。王安石、司马光死后,他又因统治集团内部的倾轧而被一贬再贬,最后贬到了海南岛,直到63岁遇赦北归,第二年在常州病逝。

在文学艺术领域里,苏轼诗词、散文、书画无一不精。他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齐名,号称宋代四大书法家。他论画主张神似,擅长画竹。

在思想上,苏轼博通经史,一方面,他仰慕屈原、贾谊、诸葛亮等经世济时的人物。曾多次上书朝廷,要求改革弊政。他在长期担任地方官期间,在“仁政爱民”的思想指导下,做了许多好事。另一方面,他又酷爱陶渊明,喜读《庄子》。他一生政治生涯,先后经历了两次沉重的打击,对庄子的思想容易产生共鸣,表现在:一是旷达超脱,一是玩世不恭,甚至消极出世。这也是形成苏轼世界观复杂化、经常陷入“入世”和“出世”的矛盾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于乌台诗案

乌台,汉书《朱博传》记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数千栖居其上,因称御史台为“乌台”。元丰二年,(1079)七月二十八日,御史台的官吏奉命从汴京赶到湖州衙门,当场逮捕了苏轼,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从六月以来,权监察御史里行(权,代理;里行,见习)何正臣、舒亶(dǎn),国子博士(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的官员)李宜,权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曾先后4次上述弹劾苏轼。他们摘出苏轼的一些诗文认为是“讥讽文字”,“愚弄朝廷”,“指斥乘舆”(皇帝的代称)。“无尊君之意,亏大忠之节”。宋神宗不得不下令御史台审理。这就是闻名于世的乌台诗案。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3、研习课文:

整体感知:通过朗诵,你对《赤壁赋》有什么感觉?

(l)作者在这一段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绪?抒情方式是什么?

(2)这段文字的表达技巧是什么?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3)“一切景语皆情语”哪几个动词最能传达词人泛舟秋江的心情?

(4)请展开想象,按照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的顺序,用自己的语言将这个秋江月夜图景描述出来。可以打腹稿,也可以拟个简单的提纲。

(5)这时的心情用什么字来概括?

(6)用一个字来概括第二段作者的心情是什么?

(7)由乐到悲的第二层心境是通过什么来写呢?

(8)如何写箫声?用原文语句回答即可。

(9)第二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三、反思总结

本节课作者感情在情景交融的手法下经历了由乐到悲的变化,请同学列出结构图。

四当堂检测

本节课我们积累了重要的文言知识,了解了赋这种文体,品味了了语言,赏析了手法,望同学们课下复习巩固并能学以致用,下面背诵第一、第二段。

课后练习与提高(1)

1.解释下列加线词的意义

七月既望()举酒属客()

白露横江()纵一苇之所如()()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渺渺兮予怀()

倚歌而和之()()余音袅袅,不绝如缕()()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划线词与例句中的划线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句子。

赤壁赋( )

A.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C.岁赋其二。

D.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3、解释下列词的意义

⑴之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扣舷而歌之()倚歌而和之()

⑵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月出于东山之上()

⑶其

而不知其所止()其声呜呜然()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加以解释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5、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2)凌万顷之茫然。

(3)渺渺兮予怀。

6、将课上描述的秋江月夜图景整理为不少于300字的散文。

参考答案

(一)《赤壁赋》课前预习学案(1)参考答案见教学设计部分。

(二)《赤壁赋》课后练习与提高(1)参考答案

练习参考答案:

1.既望(农历每月十六)属(通“嘱”,指劝人饮酒)横(弥漫,充溢)纵(任)如(往)

浩浩(广阔,辽远)冯虚(凌空)渺渺(悠远的样子)

倚(循,依)和(唱和)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缕(细丝)2.①B

3.⑴纵一苇之所如(助词,无实义)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

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

⑵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⑶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其声呜呜然(代词,那)舞、泣:使动用法。

5、(1)状语后置句

(2)定语后置句

(3)主谓倒装句

《赤壁赋》

课前预习学案(2)

一、预习目标

找出自己翻译不准和不会翻译的文言字、词、句,深入探究第三、四、五段的内容。

二、预习内容

1.第三段如何通过对比写出人生短暂无常之悲的?又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2.第四段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3.如何评价第四段中作者的观点?

4.结尾第五段有什么深刻含义?

三、提出疑惑

疑惑点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2)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及句式。

2.能力目标:感悟诗人情感的变化,品味语言之美,体会景、情、理的交融,品鉴技巧之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他们在困境中保持

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重点难点

1、感悟诗人情感的变化,品味语言之美

2、体会景、情、理的交融,品鉴技巧之美

3、感悟诗人对人生的思考,赏析哲学之美

二、学习过程

第三段:

思考:(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感情色彩如何?

思考:(2)第三段如何通过对比写出人生短暂无常之悲的?又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思考:(3)一般的人,在忧患于人生短促和虚空时,他会怎么做?苏轼如何做的?

第四段

思考:(1)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感情色彩如何?

思考:(2)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思考:(3)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

第五段

思考:(l)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思考:(2)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三、反思总结

课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荒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转移到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写出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表现出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这也是课文的感情线索。文章合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

四当堂检测

当同学们处在人生失意之中时,我们能从苏轼身上得到哪些启示呢?请拿起生花之笔写下自己的感悟吧!(不少于100字)

课后练习与提高(2)

一、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现象和活用意义及类型

1...侣.鱼虾而友.麋鹿。

2.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3.顺流而东.也。

4.知东方既白.。

二、解释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义

1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2.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3.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4.而吾与子所共适.。

5.相与枕藉乎.舟中。

三、指出下列句式与例句结构相同的项()

例句:惑之不解,吾未见其明也。

A.渺渺兮予怀

B.寂寥而莫我知也。

C.客有吹洞箫者

D.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E.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四、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2.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3.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五、文言文拓展、提高训练

后赤壁赋

苏轼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攀栖鹘之危.巢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B.适.有孤鹤,横江东来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C.今者薄.暮为夫婿所薄.

D.履巉岩,披.蒙茸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霜露既.降,木叶尽脱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B.顾.安所得酒乎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

C.凛乎其.不可留也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D.以.待子不时之须以.愚辞歌愚溪

3、下面是关于《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的比较,说法有误的一组是()

A.前赋写江上秋月,景色宁静清爽;后赋写江岸冬景,境界寥落幽峭。

B.前赋以谈玄说理为主,议论风生;后赋则以记叙描写为主,奇境迭出。

C.前赋以入梦结,表现作者暂得解脱的旷达;后赋以梦醒结,表现作者内心的矛盾与苦闷。

D.前后二赋都是情、景、理浑然一体,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曲折变化及心理矛盾的解决过程。

4、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译文:

(2)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译文:

参考答案

度看世间万物和我们是完全没有变的。

2.感叹我的生命短暂,羡慕长江无穷无尽。

3.这是大自然无尽的宝藏啊。

五、文言文拓展、提高训练

1、D.A危,前句是“高”,后句,危坐即端坐。B适,前句是“刚好,恰好”,后

句为动词“到”。C薄,前句为“接近”,后句为“轻视”。D披,都是“分

开”义。

2、B.A既,前句表“已经”,后句是连词。B顾,都表转折。C其,前句为代词,

后句语气副词。D以,前句连词,后句介词。

3、D.后赋非情、理、景交融,也没有写出矛盾解决过程。

4、(1)有客人却没有美酒,(即使)有美酒也没有佳肴,月光明亮,晚风清爽,怎

么度过这个美好的夜晚呢?(采分点:“如……何”,意为“对……怎么办”,这里可以根据上下语境做上述翻译,但译为本意也对,此点只要正确即给1 分。

“白“在这里是”明亮“的意思,1分。前后通顺1分)

(2)我返回来登上船,放开船漂荡在江中心,任凭小船漂到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歇息。(采分点:“反”通“返”1分;“听”,听凭,任凭,1分;语言通顺1分)

《赤壁赋》导学案完整版

《赤壁赋》导学案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会讲解文。知道每段的基本结构(叙事——写景——抒情或议论),按照结构思路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学习朗读技巧。说出本文的基本思路和文章的结构脉络(作者的情绪变化乐——悲——喜)。分别说明本文景色特点与情绪变化及其内在联系,即景与情的关系,景与理的联系。总结景色描写和抒情语言的不同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景与情的关系,景与理的联系中体悟作者“古之圣人有所不能自已而作者”的文学主张,体悟作者的人生态度及生命意识,联系自己,说说自己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欣赏本文浓郁诗味及似诗如画、行云流水般的文章风格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本文景与情的特点及其内在联系,从景与情的关系,景与理的联系中体悟作者体悟作者“古之圣人有所不能自已而作者”的文学主张,体悟作者的人生态度及生命意识。 2、背诵全文。 三、教学课时:3课时 四、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目标:1、能说出作者的生平主要经历,记住赋体的发展和特点。 2、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记住重点字词的音形意。 3、反复诵读课文。 学法指导:1、诵读状态。(1)信心百倍,积极主动。(2)全神贯注,进入作品。(3)动脑动心,有感而发。(4)速看慢读,由己达人。(5)全身松弛,用声自如。 2、诵读技巧。停顿、重音、语气、节奏等。叙述的句子——平缓;描写的句子 ——注意语境,在整体感受的基础上进行诵读;抒情的句子——注意情感把握。学习内容: (一)预习内容 1、苏轼(1037—1101):字,号,人。唐宋八大家(哪几位?)之一,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其词开一派,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祐二年(l057 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祐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等到宋哲宗即位,新党失势,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等职;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良处,并在实际中实施,当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时,他又挺身而出主张对新法“参用所长”,因而被诬为“王安石第二”受到排挤。及至哲宗亲政后,新党再度上台,又以诗人曾依附旧党为名将年近六旬的诗人贬岭南惠州,再贬海南儋州。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苏轼终于遇赦北归,次年7月客死常州。

后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

14、《后赤壁赋》导学案(高二16-20班)(教师版) 主编人:莫文英审核人:伍雪玲终审人:饶志青使用年级:高二实验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流畅地翻译全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前后两赋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写景状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赤壁赋》比较,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复杂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归纳积累文言知识;与《赤壁赋》比较讲解,通过抓关键字句加深对作者人生态度的认识。 【教学难点】苏轼儒、佛、道思想在两赋中的反映。 【学法指导】:预习、朗读、质疑探究、小组合作 导入:时年45岁的苏东坡所写的赤壁二赋在我国文学史上传为美谈。文天祥《读赤壁赋》云:“昔年仙子谪黄州,赤壁矶头河漫游。”王世贞《前赤壁二首》“赋是双珠可夜明。”看来只有两篇赤壁赋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把握苏轼当年的所思所想。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苏轼在《前赤壁赋》中的未尽之意。 一、课前检测 1、关于作者 2、写作背景: 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写下了《后赤壁赋》。 3、温故: 高一时我们学过苏轼的《赤壁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文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色,由此又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感叹 明确:该文描绘了月夜的美好景色,清风、明月、江水等自然景观,有这些景观联想到曾经在赤壁出现过的曹操、周瑜等英雄人物,由衷感慨“而今安在”,揭示了人生短促而无常之悲,自己与英雄相比更显渺小,从而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文中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些美景。也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叹。) 二、自主学习 1、翻译与理解 【1】是岁 ..(这一年)十月之望.(农历每月十五),步自雪堂,(1)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 既.(已经)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环视)而乐.(意动用法,以……乐)之,行歌相答。已而 ..(过了一会儿)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2)”客曰:“今者.(助词,用在表时间 的名词后面,表示停顿)薄暮 ..(傍晚),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可是)安所得 ...(从哪里得到) 酒乎”归而谋诸妇。(2)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连词,表目的,为了)待子不时 ..(不确定的时间,随时)之须.(通“需”,需要)。 ▲(1)(句式:状语后置句)译:我从雪堂出发 (2)翻译: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将如何度过呢 (3)翻译:回家后我和妻子商量 ▲诵读后思考: 1、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明确:描写夜游黄泥坂的时间及同行者为游赤壁做准备。 2、“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写出了怎样的氛围,有什么作用 明确:寥寥十六字,逼真地写出初冬月夜静谧温馨的气氛,烘托出主客浓厚的游兴,并为下文写登山和见鹤作了很好的铺垫。 3、第一段中,作者的心情可用哪一个字来概括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1)乐(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附答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 【自主学习目标】 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 3.学习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 【自主学习重难点】 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意境。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 【自主学习方法】反复吟诵法,问答法,讨论法 【相关知识链接】 1.词 ①词的起源:产生于唐,盛行于宋。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 “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 ②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③词的分类: 按字数: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单调、双调、三叠、四叠(段落叫“阙”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 婉约派: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等 关于豪放派词 豪放派对婉约派而言。词原来是从民间小调发展来的,多以艳情为题材,语言清丽,音律严谨,表现婉曲含蓄,就用“婉约”两字来形容它的风格。后来慢慢有了变化,到苏轼笔下,词的题材被大大拓宽了,所谓“以诗入词”,形式上也不再严格遵守腔调韵律,词境更壮阔了,确立了豪放派的风格。豪放派词人中,辛弃疾是集大成者。 2.知人论世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是豪放词派的代表。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唐宋八大家之一。《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的古诗中无人能超越的。 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据《汉书·朱博传》记载,御史台中有柏树,乌鸦数千栖居其上,故称御史台为“乌台”,亦称"柏台"。乌台诗案,即御史台诗案。它兴讼于宋神宗赵顼元丰二年(1079)。苏轼是被告。原告是:权监察御史里行何正臣、舒亶,国子博士李宜,权御史中丞李定等人。他们指控苏轼写诗文讪谤朝政、反对新法、指斥皇帝,要求处置苏轼。 原来,苏轼步入仕途之日,正值王安石变法之时。朝廷上革新派和守旧派两军对峙,斗争激烈。苏轼站在守旧派的立场上,多次上书神宗,表明自己的反对态度,并请求尽快制止变法。请求未果,于是希望离开政治斗争的旋涡,故上书请求外任。获准后,先任杭州通判,三年后,又到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在此期间,苏轼针对新法推行中出现的问题,写了一些讥讽新法的诗文,引起了一些人的嫉恨。到湖州后不久,乌台诗案便发生了。 后来苏轼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实际上是把他当作政治犯发配到地方上去,同时还要接受当地官吏的监督。当他一路跌跌撞撞、狼狈不堪地抵达黄州、住进一所破庙之时,我们几乎要洒下同情的泪水。但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又怎知,似乎是冥冥苍天特意安排了这位汉民族的杰出子民在蒙受了巨大冤屈之后,去完成一项开辟宋代文学新纪元的伟大创举——因为,他的才情和黄州土地的相互融合,他的胸襟和赤壁之水的相互激荡,意味着《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的诞生,意味着宋代文学走向一段新的里程。 【基础知识积累】: 一.注音 公瑾()纶()巾强虏()华()发酹()淘() 二.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浪淘尽()②千古风流人物() ③人道是()④乱石穿空() ⑤雄姿英发()⑥一尊还酹江月() 三.指出下列句子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①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②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文本自主研习】: 1.整体感知,思考:上、下两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2.题为“赤壁怀古”,上阕中写了哪些景观?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你认为哪几句写得好?好在何处? 3.“周郎赤壁”还是“周瑜赤壁”?有什么特别意义吗? 4.题为“赤壁怀古”,三国演义、赤壁之战,里面的人物千千万万、英雄辈出,为什么苏东坡单单怀周瑜呢?(捕捉有关描写周瑜的语句,分析周瑜形象)

《赤壁赋》导学案及答案

《赤壁赋》导学案及答案 制作人:审核:高一语文组编号20161025 第一课时 一【预习目标】 1、依据注释,掌握作家、作品及赋的有关知识。 2、读准字音,熟读文本,理清文章脉络。 二、背景资料 (一)作家介绍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为文学名家,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二)背景知识 熙宁九年(1076)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元丰二年(1079)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首诗。那些奸佞的小人污蔑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一时亲友惊散,家人震恐。幸亏亲友营救,当时的宋神宗也不想杀他。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元封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苏轼在黄州时,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的残酷打击感到悲愤、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中求得解脱。同时,在他躬耕农事时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现了旷达自适的性格,一方面也更接近现实。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 (三)预习了解赋体,掌握特点 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汉赋分为骚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像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预习任务】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壬戌.()桂棹.()余音袅.袅()幽壑.()嫠.妇()愀.然()山川相缪.()渔樵.()旌.旗()酾.酒()舳舻 ..千里()横槊.()扁.舟()匏.尊()无尽藏.()蜉蝣 ..() 狼籍.()枕藉.()窈窕 ..()麋.鹿)4、熟读文本,圈点勾画,将在预习过程中的问题写下来。 【学贵有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我能熟读第一、二段,整理文言知识并会翻译。 2、我能体会第一、二段呈现出的诗情画意。 【预习检测】(见预习案) 【自学研讨】 一、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段 二、整理文言知识 (1)我来找出通假字: ① ② (2)我来回答词类活用: ①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 ②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3)我来回答 一词多义: 扣舷而歌之( ) ①歌歌曰( ) 倚歌而和之( ) 七月既望( ) ②望 望美人兮天一方( ) 纵一苇之所如( ) ③如 如泣如诉( )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④于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高中】2018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9赤壁赋word导学案教师版

【关键字】高中 《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3、熟读并背诵课文。 学习重点: 1、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 2、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学法指导:朗读法、质疑探究法。 知识链接: 1、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人称“一门三父子,娥眉共比高。”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2、关于“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

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3、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乌台”即御使府)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课题导入: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作者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他在这篇赋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 学习过程: 一、朗读第一自然节解答下列问题: 1、疏通文句落实文言知识 ①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十六日), ②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句式为:介宾短语后置)

《后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

主备人:张芹审核人:刘锦杰使用时间:2011年月日使用人: 《后赤壁赋》导学案 [目标展示] 1、流畅地翻译全文,掌握相关的文言现象。 2、通过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3、从写景状物中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前赤壁赋》联系,理解作 者被贬黄州时期复杂的思想感情及其成因。 [导学过程] 一、导入:由苏轼的两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临江仙·夜归临皋》入手,通过 同学们学过的这两首词来导入到对苏轼的介绍。 苏轼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著有《东坡七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引入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对此诗进行简单的解释,然后指出这是苏轼晚年对其一生的概括。 问同学:“黄州惠州儋州”这几个地方有什么共同点?同学回答:是苏轼被贬的地方。 问题:那么这几个地方中大家最熟悉的是哪个地方?同学回答:黄州。问题:在黄州苏轼留下了什么作品呢?大家知道哪些?回答:《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超然台记》、《方山子传》。老师:回答得非常好。所谓文人不幸文学兴,正是苏轼几次被贬的遭遇才铸就了他非凡的文学功业。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苏轼在黄州时的另一篇名作《后赤壁赋》。 二、课文学习: 1、“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第一自然段,找出其中写景的句子,结合前后语境,体 味这些句子中蕴涵了苏轼怎样的情感。 苏轼的世界: 霜露、木叶、人影、明月 (原本为一派萧瑟之景) 月白风清 (苏轼却见之心喜,踏歌而行,感到如无美酒佳肴,未免辜负了这月白风清的良夜。)从中可以看出苏轼的情怀和的心胸。 2、金圣叹在《天下才子必读书》中说:“若无后赋,前赋不明;若无前赋,后赋无谓。” 从中可见,后赋和前赋是密不可分的,下面请同学们阅读《后赤壁赋》的第二自然段和《前赤壁赋》,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两次赤壁之游的具体地点是否一致?观赏的景致是否相同? 2)、找出两赋中对赤壁夜游时景致的描述,比较一下两次夜游的感受有何不同? 《前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感受: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后赤壁赋》:

赤壁赋导学案

《赤壁赋》导学案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过程,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 学习重难点: 1、重点:体验苏轼如何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辩使自己走出悲情,从而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 2、难点: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课前预习案】 一、知识链接: 1、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人称“一门三父子,娥眉共比高。”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2、关于“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3、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乌台”即御使府)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二、注音 壬戌.()之秋举酒属.()客歌窈窕 ..()之章 徘徊于斗.()牛之间如冯.()虚御风桂棹.()兮兰桨 击空明兮泝.()流光倚歌而和.()之余音袅袅.()泣孤舟之嫠.()妇苏子愀.()然山川相缪.()

赤壁赋名师导学案

赤壁赋名师导学案 6 赤壁赋名师导航内容感知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累官至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诗、文、书、画,均称大家。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词属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和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 全文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借景物描写与主客问答的手法,紧扣赤壁的风月来表现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首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景色之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动不居,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

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现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全文含而不露,意在言外,将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从形式上看,既自由疏放,灵动有致,又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它融诗、赋、文于一体,或叙事,或写景,或抒情,或议论。可以说,写景、抒情、说理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学习时要注意多加朗读、背诵,细细体味。咬文嚼字1.字音属客(zhǔ)窈窕(yǎotiǎo) 扣舷(xián) 冯虚御风(píng)桂棹(zhào) 倚歌(yǐ) 和之(hè) 余音袅袅(niǎoniǎo)幽壑(hè) 嫠妇(lí) 愀然(qiǎo)正襟危坐(jīn)壬戌(rénxū)舳舻(zhúlú) 酾酒(shī) 横槊(shuò)江渚(zhǔ) 麋鹿(mí) 匏樽(páozūn)蜉蝣(fúyóu)扁舟(piān) 肴(yáo)

《赤壁赋》导学案

《赤壁赋》导学案 一、作家与作品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为“三苏”。 生平:苏轼的改革思想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因此,他连续上书反对变法。由于意见未被采纳,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旧党司马光执政,他又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这又引起了旧派疑忌,元祐四年,出知杭州。先后被派知颍州、扬州、定州。后来新党得势,贬斥元祐旧臣,苏轼又成为这些新贵打击的对象,被一贬再贬,由英州(今广东英德)、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 思想:苏轼受儒、佛、老三家哲学思想影响。一方面,他具有儒家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另一方面,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在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 创作:苏轼创作丰富,他是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大家,在诗、词、散文等方面取得了独到的成就。 写作背景:《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 二、层次解说。 全文分5个自然段,每段意思分别为: 第1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与客泛舟赤壁,心胸开阔,无拘无束。 第2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思“美人”(借指理想)而不得见,再加上箫声的悲凉、幽怨,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 第3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由曹操这样的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引发生命的短暂的悲叹。 第4段,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变”与“不变”的哲学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并

《核舟记》学案含答案

初二年级语文学科24课《核舟记》导学案 班级姓名执笔人:郭文审核初二语文组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3、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4、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 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3、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导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作者、作品简介: 《核舟记》是由明代作家魏学洢撰写的一篇文章,由同时代学者张潮编选到《虞初新志》,《核舟记》生动的描述了一件精巧绝伦的微雕工艺品。 2、朗读课文并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器皿.()罔.不()贻.()有奇 ..()黍.()箬.篷()糁.()峨冠.() 髯.()髻()篆.章()矫.() 衣褶.()诎.()楫.()椎髻 ..() 壬戌 ..()虞.山() 3、熟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粗通文意。 二、学习研讨

1、范读,学生听读、自由读、齐读,初步感知文意。 2、默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1.有奇巧人 ( ) 2.罔不因.势象.形 ( )()() 3.尝贻余 ...核舟一()()() 4.盖.大苏泛赤壁云()5.高可.二黍许. ( )() 6.启.窗而观 ( ) 7.箬篷覆之 .. ( )()() 8.雕栏相望.焉 ( ) 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10.石青糁.之()() 11.中峨冠 ..而多髯.者()() 12.如有所语.() 13.其.两膝相比.者()() 14.佛印绝类 ..弥勒 ( ) ()15.矫.首昂视 ( ) 16.神情与苏、黄不属. ( ) 17.珠可历历数也 ( ) 18.居右者椎髻仰面 ( ) 19.其人视端.容.寂.()()() 20.若.听茶声然. ( ) 21.其船背稍夷. ( ) 22.钩画了了,其色墨. ( ) ( ) 23.长曾.不盈.寸()() 2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2、诎右臂支船( ) 3、左手倚一衡木 ( ) 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 4、比较下列字在句中的含义 ①木:能以径寸之木()②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以至鸟兽、木石()文曰“初平山人”() ③奇:明有奇巧人()④有:明有奇巧人() 长约八分有奇()长约八分有奇() ⑤为:为宫室、器皿、人物()⑥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启窗而观() 为人五;为窗八()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

《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学习苏轼豁达乐观的精神。 3、熟读并背诵课文。 学习重点: 1、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 2、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学法指导:朗读法、质疑探究法 课前预习案 知识链接: 1、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人称“一门三父子,娥眉共比高。”诗歌:代表北宋诗的最高成就,与黄庭坚并称为 “苏黄”;词:开“豪放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散文: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书法:自成一家,长于行书、楷书,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又是我国古代楷书的四大流派的开创者之一(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苏轼);画作:开创了湖州画派。 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2、关于“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到汉代形成一种有韵的特定体制,成为一种形体比较自由灵活的韵文。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 特点: A、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且允许有参差错落。 B、语音上要求声律和谐; C、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多用铺陈手法。

赤壁赋导学案 高一语文 人教版 必修二 第三单元 导学案

《赤壁赋》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多次诵读,理解并熟悉课文内容,做到熟读成诵。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整体把握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理通思路,把握结构。 3、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 4、精读课文,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5、从本文汲取思想的精髓,学习作者如何面对人生困境。 【学习重难点】 1、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学法指导】 1、了解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力求知人论世,较深入地把握作者 的情感。 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 【知识链接】 1、作者及背景: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与其父、弟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文学上开一代词风之先,在诗词文赋上有辉煌成就。同时具有旁通书法绘画、知音律、喜平话、懂园林艺术、精金石的旷世才华。一生宦海沉浮、仕途坎坷,思想上入世出世,亦儒亦道亦释。铸炼了自己宏大旷达的胸怀,追求艺术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高 像》)。 熙宁九年(1076)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元丰二年(1079)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首诗。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无非是“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这些就成了遭受弹劾的把柄。那些奸佞的小人污蔑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一时亲友惊散,家人震恐。苏轼在狱中遭受诟辱折磨,有时感到难免一死,曾写两首诗与弟弟诀别,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幸亏亲友营救,当时的宋神宗也不想杀他,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元封三

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附答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 蒙城县许疃中学曹金桥 【自主学习目标】 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 3.学习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 【自主学习重难点】 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意境。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 【自主学习方法】反复吟诵法,问答法,讨论法 【相关知识链接】 1.词 ①词的起源:产生于唐,盛行于宋。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 “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 ②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③词的分类: 按字数: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单调、双调、三叠、四叠(段落叫“阙”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 婉约派: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等 关于豪放派词 豪放派对婉约派而言。词原来是从民间小调发展来的,多以艳情为题材,语言清丽,音律严谨,表现婉曲含蓄,就用“婉约”两字来形容它的风格。后来慢慢有了变化,到苏轼笔下,词的题材被大大拓宽了,所谓“以诗入词”,形式上也不再严格遵守腔调韵律,词境更壮阔了,确立了豪放派的风格。豪放派词人中,辛弃疾是集大成者。 2.知人论世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是豪放词派的代表。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唐宋八大家之一。《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的古诗中无人能超越的。 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据《汉书·朱博传》记载,御史台中有柏树,乌鸦数千栖居其上,故称御史台为“乌台”,亦称"柏台"。乌台诗案,即御史台诗案。它兴讼于宋神宗赵顼元丰二年(1079)。苏轼是被告。原告是:权监察御史里行何正臣、舒亶,国子博士李宜,权御史中丞李定等人。他们指控苏轼写诗文讪谤朝政、反对新法、指斥皇帝,要求处置苏轼。 原来,苏轼步入仕途之日,正值王安石变法之时。朝廷上革新派和守旧派两军对峙,斗争激烈。苏轼站在守旧派的立场上,多次上书神宗,表明自己的反对态度,并请求尽快制止变法。请求未果,于是希望离开政治斗争的旋涡,故上书请求外任。获准后,先任杭州通判,三年后,又到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在此期间,苏轼针对新法推行中出现的问题,写了一些讥讽新法的诗文,引起了一些人的嫉恨。到湖州后不久,乌台诗案便发生了。 后来苏轼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实际上是把他当作政治犯发配到地方上去,同时还要接受当地官吏的监督。当他一路跌跌撞撞、狼狈不堪地抵达黄州、住进一所破庙之时,我们几乎要洒下同情的泪水。但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又怎知,似乎是冥冥苍天特意安排了这位汉民族的杰出子民在蒙受了巨大冤屈之后,去完成一项开辟宋代文学新纪元的伟大创举——因为,他的才情和黄州土地的相互融合,他的胸襟和赤壁之水的相互激荡,意味着《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的诞生,意味着宋代文学走向一段新的里程。【基础知识积累】: 一.注音 公瑾()纶()巾强虏()华()发酹()淘()二.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浪淘尽()②千古风流人物() ③人道是()④乱石穿空()⑤雄姿英发()⑥一尊还酹江月()

赤壁赋学案(答案)

赤壁赋 (宋)苏轼 1.《赤壁赋》中写江上水气弥漫,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际相接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2.《赤壁赋》中写作者荡漾江中,与水中的生物和岸上的动物为伴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3.《赤壁赋》中,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明智之人,他深知自己的想法不可能经常得到,只好通过箫声寄托在悲凉的秋风之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4.《赤壁赋》中以月亮作比,描写世间万物变化的规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答案: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5.《赤壁赋》中从不变的角度,描述人与万物的关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答案: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6.《赤壁赋》中告诉我们别人的东西虽小也不能占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答案: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7.苏轼在《赤壁赋》中形容乐声的悲伤感人,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箫声能使深渊里的蛟龙为之起舞,孤舟中的寡妇听了落泪,从侧面写箫声的魅力。答案: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8.《赤壁赋》中苏轼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描绘出了曹操率领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时能文能武、志得意满的一代英雄形象。 答案: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9.在《赤壁赋》一文中,写作者与友人在江中驾着一叶小船,饮着美酒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10.苏轼在《赤壁赋》中感慨人生短暂,羡慕自然永恒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答案: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11.苏轼在《赤壁赋》中表示愿与神仙相伴而遨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长存名句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12.在《赤壁赋》中,苏轼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自己面对月下美景,兴致所至吟诵明月之诗,让人不禁陶醉其中。 答案: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13.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其中写月亮正升起时美妙景色的句子是“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14.苏轼在《赤壁赋》中写泛舟江上让人感到悠悠忽忽地离开人世,超然独立,又像长了翅膀升入仙境一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赤壁赋 (第一课时)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赤壁赋(第一课时)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 修二) 年级: 高一学科: 语文时间: 年月日编写人: 学习 目标1、了解关于作者生平、时代背景; 2、根据学法指导,准确断句和感受重读; 3、准确翻译句子,结合特殊句式和活用。 学习 重点朗读。读准字音,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赋的节奏、情感和韵味,力求语言通畅,读准字音。 细读。理解字词;自读诗句,运用查字典、看注释、联系诗句等方法理解疑难。 学习 难点重音和节奏的把握。 准确翻译句子,结合特殊句式和活用。 预习过程 1.作者及写作背景

苏轼(1037-1101),北 宋、。字,号东坡居士,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与父 弟,合称“三苏”。 2.文体 “赋”的名称最早见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到汉代形成特定的体制。佳作。 “赋”着力于,较多地选 用。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 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 做。像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 《赤壁赋》都是文赋的。 3、方法点拨:重音和节奏 (1)读出重音。一般地,着重强调的动词、韵字要重读。动词重读,如“舞幽壑之潜蛟,泣 孤舟之嫠妇”;韵字重读,如“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 终”;疑词重读,如“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

(2)读出节奏。断句在关联词之后。如: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盖将/自其变者/而 观之。 自主学习&展示 1、注音 壬戌( ) 举酒属( )客歌窈窕 ( )之章冯( )虚御风 桂棹( ) 倚歌而和( )之愀( )然舳舻( ) ( ) 山川相缪( ) 酾( )酒横槊 ( ) 渔樵( ) 江渚( ) 匏( )樽蜉蝣( ) ( ) 扁 ( )舟扣舷( ) 狼藉( ) 枕藉( ) 嫠( )妇 是造物者无尽藏( ) 也 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1—2节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 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

《赤壁赋》学案

《赤壁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积累文言词汇和状语后置等特殊句式。 2.过程与方法 欣赏作者描绘的赤壁夜景,品析作者的情感变化,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作者旷达的内心和文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自主认知 一、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全文,体会文章的音韵节奏。思考:哪些段落是写赤壁山水的?哪些不是? 2.理出课文的基本思路。 二、自练自测 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既望:已经过了望日,即阴历每月十六日。既:已经。望:阴历每月十五日。 B.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C.本文作者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八大家中另七人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 苏辙、司马光、王安石。 D.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叫宿。 2.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苏轼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是豪放派的创始人。 B.本文与《后赤壁赋》都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时所作的,这期间他还写了《念奴娇·赤壁怀古》。 C.本文通过主客问答的方式,议论风生,表现出主人公旷达的胸怀。 D.本文通过叙事和议论,把景与情交融在一起,表现出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 3.《赤壁赋》是苏轼在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年游黄冈赤壁后所作。第1段写的是“,”,月出东山,“,”之景;第2段歌唱的是“ ”的渴求;第3段问的是人生“ ”的奥秘,客作答则表现出“”“”“ ”的消极悲观;第4段作者又借阐发“变”与“不变”的人生哲理,表达了自己欲寄情于“,”的一种超脱,一种乐观旷达的情怀。就感情线索而言,全文表现出作者“——”的感情变化及“—”的思想斗争历程,而这正是他政治上失意,想在不完美的人生中求得解脱的复杂精神世界的真实 写照。 三、质疑问难 请将预习过程中的疑问写在下面,并在小组内部讨论解决。 合作探究 1.第1段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这样的景致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