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神经系统检查方法

小儿神经系统检查方法
小儿神经系统检查方法

小儿神经系统检查方法

? 诊断小儿神经系统疾病时,需有详尽的病历和全面的体格检查。本节只讨论神经系统的检查方法。

? 神经系统疾病检查方法

小儿神经系统检查的主要内容与成人大致相同,但由于小儿神经系统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不同年龄的正常标准各不相同,检查方法也有其特点.

? 1、检查小儿时要尽量取得患儿的合作,有些检查过程可先在检查者自己身上做一下示范,例如查腱反射时,检查者可用叩诊锤先敲敲自己前臂,减少患儿的恐惧。

? 2、有时为了避免患儿厌烦或过于疲劳,可分次检查。

? 3、小婴儿的神经系统检查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当小儿入睡时肌张力松弛,原始反射减弱或消失,吃奶前、饥饿时常表现不安、多动,吃奶后又常常入睡,

? 所以最好是在进食前1~1个半小时进行。

? 4、室内光线要充足、柔和,但不要使阳光直接照射到小儿面部,环境要安静,检查时从对小儿打扰最小的检查开始,不必按下列顺序进行。

? 一、一般检查

1.意识和精神行为状态

? 要了解小儿意识和精神状态,

? 意识障碍的轻重程度可分为嗜睡、意识模糊、半昏迷、昏迷等。

? 精神状态要注意有无烦躁不安、激惹、谵妄、迟钝、抑郁、幻觉,对人、地、时间的定向力有无障碍,对检查是否合作,检查过程中是否表现多动、精神不能集中等。

? 检查过程中还要注意小儿(特别是智力发育落后的小儿)有无特殊气味。

? 患某些先天代谢异常的小儿往往有某种特殊气味,

? 苯丙酮尿症患儿常有鼠尿味或发霉气味;

? 枫糖尿症有烧焦糖味;

? 异戊酸血症有干酪味或汗脚味;

? 蛋氨酸吸收不良症有干芹菜味等等。

2.头颅

? 头颅检查是小儿神经系统检查的一个重要项目。首先要观察头颅外形,

? 矢状缝早闭时头围向左右两侧增长受限,而向前后增长不受影响,形成“舟状头”畸形(形状向一个翻过来的小船)。

? 冠状缝早闭时头围向前后增长受限,而向左右增宽,形成扁头畸形。若各颅缝均早闭则形成塔形头畸形

? 头围可粗略反映颅内组织容量。头围过大时要注意脑积水、硬膜下血肿、巨脑症等。头围过小警惕脑发育停滞或脑萎缩。

? 每个小儿都要测量头围:沿枕外隆突及眉间水平测量头围周径。

? 正常情况下初生时大约为34cm;生后半年内增长最快,每月约增l.5cm;后半年每月增加约为0.5cm,l岁时头围约46cm;2岁时48cm,5岁时50cm。

? 头围个体差异较大,可与小儿自己的胸围(平乳头处)比较,2岁以前胸围与头围相近或略小于头围,2岁以后胸围超过头围。

? 婴儿时期头围与全身体格发育有关,头围与体重相平行,生后6个月以内的小儿,体重与平均体重相比,每差1kg,头围可相差1.3cm;6月~1岁的小儿,体重相差1kg时,头围相差1cm。

? 头部望诊还要观察头皮静脉是否怒张,头部有无肿物及瘢痕。

? 头颅触诊要了解囟门大小及紧张程度,检查时扶小儿呈半坐位。囟门中心点若高度超过囟门骨缘水平,为之隆起,反映颅内压力增高,哭闹时前囟膨隆。正常情况下,安静半坐位时囟门稍凹。

? 触诊时还需了解颅缝情况,新生儿时期囟门附近冠状缝可宽达4~5mm,无临床意义,若鳞状缝(顶颞缝)裂开,则需注意,这是脑积水的一个体征。

6个月以后颅缝即不易摸到。颅缝早期骨化时可扪及明显的骨嵴。颅内压增高时可使颅缝裂开,叩诊头颅可听到“破壶音”(Macewen征阳性),

正常婴儿因颅缝未闭也有此体征。

? 头颅听诊应在一安静室内进行,用钟式听诊器头置于乳突后方、额、颞、眼窝及颈部大血管部位。

? 正常婴幼儿约有50%~75%在眼窝部位可听到收缩期血管杂音,6岁以后不容易听到。

? 若杂音粗糙响亮或明显不对称,应考虑可能为血管畸形,如动静脉瘘在小脑肿瘤时,有时在枕部可听到杂音。

? 颅透照检查是一种适用于婴儿的检查方法,简便安全。用一个普通手电筒,前端围以海绵或胶皮圈,使电筒亮端能紧贴患儿头部不漏光。在暗室中透照头颅各部位。正常情况下,沿胶皮圈外缘有一条2cm左右宽的红色透光带,前额部光圈>2cm,枕部>1cm,或两侧不对称时对诊断有提示作用。

脑穿通畸形或重症脑积水皮质萎缩薄于lcm时,照一侧时对侧也透光。

? 面部注意五官位置、大小及形状。许多神经系统疾病常合并有眼的发育畸形。

? 小眼球可见于先天性风疹、弓形体感染及染色体疾病。

? 注意判断内眦距离是否增宽。

? 我国新生儿内眦距离平均大约为2.3cm,

? 3个月2.6cm,7个月2.7cm,1岁2.8cm,

? 3岁3.1cm,5岁3.2cm,7岁3.3cm,成人3.4~3.6cm

? 还要观察耳的外形及耳的位置,是否过低,大致可根据耳上缘与双侧内眦水平线之间的关系来判断,如耳上缘低于双侧内眦水平线者为低位耳。

? 体检时还要注意人中的长度,下颌是否过小,有无高腭弓等。

? 许多先天性神经系统疾病常合并有皮肤异常。

? 脑面血管瘤病在一侧面部可见红色血管瘤;

? 结节性硬化症面部可见到血管纤维瘤,四肢或躯干皮肤可见到白色的色素脱失斑;

? 神经纤维瘤病常在四肢和躯干的皮肤见到浅棕色的“咖啡牛奶斑”;

? 色素失调症的患儿皮肤常见到条状、片状或大理石花纹状的黑褐色色素增生;

? 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的患儿可见球结膜及面部毛细血管扩张。

? 此外还要注意头发的色泽。患苯丙酮尿症时头发呈黄褐色。

? 注意背部中线部位皮肤有无凹陷的小窝,有时还伴有异常毛发增生,见于隐性脊柱裂、皮样窦道或椎管内皮样囊肿。

4、脊柱

? 注意有无畸形、强直、异常弯曲,有无叩击痛,有无脊柱裂、脊膜膨出等。

二、颅神经检查

(一)嗅神经

? 新生儿时期一般很少做此项检查,对母亲患糖尿病的新生儿,要做此项检查。因为这种小儿患先天性嗅球缺陷的机会较正常组为多。

? 检查时利用牙膏、香精、桔子的香味等,不可用刺激三叉神经的物比如氨水、浓酒精、胡椒、樟脑等。

? 婴儿可通过其表情观察有无反应。嗅神经损伤常见于先天性节细胞发育不良,或额叶、颅底病变者。

(二)视神经

? 2.视神经主要检查视力、视野和眼底。

? (1)视觉

? 胎龄28周以上新生儿即能睁眼,并对强光有闭眼反应。胎龄37周以上时可将头转向光源。一个月的婴儿仰卧位时眼球可随摆动的红色圆环(直径大于8cm)转动90度(左右各45度),3个月婴儿可达180度(左右各90度)。

? (2)视力:

? 年龄较大儿无明显智力低下者可用视力表检查。年幼儿可用图画视力表或小的实物放在不同距离进行检查。

? 一般2岁的视力约为6/12,3岁前达20/20的成人水平。

? (3)视野:

? 5~6个月以上小儿可做此检查,但很粗略,检查时不蒙眼,扶小儿呈坐位,家人在小儿前方逗引小儿,检查者站在小儿后方,用两个颜色、大小相同、不发声的物体从小儿背后缓缓移动到小儿视野内,左右移动方向及速度尽量一致。若小儿视野正常,就会先朝一个物体去看,面露笑容,然后再去看另一个,同时用手去抓。若多次试验小儿只看一侧物体,可能对侧视野缺损。

? 年长儿可直接用视野计。

? (4)眼底:

? 正常婴儿的视乳头由于小血管发育不完善,以致颜色稍苍白,不可误诊为视神经萎缩。有严重屈光不正(远视)时,视乳头边缘可稍模糊,易与视乳头水肿相混。慢性颅内高压时可见视乳头水肿和视网膜静脉淤血。

? 此三对颅神经支配眼球运动及瞳孔反射。

? 检查时注意眼球位置,有无外突或内陷,眼睑有无下垂,瞳孔大小,对光反应是否对称。用一手电筒在小儿正前方照射,逗引小儿注视光源,两眼反光点都应在瞳孔中心。

? 动眼神经麻痹时,患眼偏向外侧,轻度偏向下方。

? 滑车神经麻痹时,患眼在静止时位置不偏,或轻偏上方,特别在眼内收时明显。

? 外展神经麻痹时,患眼在静止时向内偏移,同时头略转向麻痹侧以减少复视,外观上两眼也近乎平行。

? 检查瞳孔时要注意大小、形状、位置,左右是否对称,对光反应及调节反应。查对光反应时两眼分别检查。检查调节反应可令小儿看数尺以外的物品,再将该物移至中线近鼻梁处,引起缩瞳为正常。

? 新生儿期以后,在相同光线下小儿瞳孔比成人大,属正常现象。

? (四)三叉神经

? 运动纤维支配咀嚼肌。当瘫痪时,做咀嚼运动扪不到咀嚼肌收缩;三叉神经运动纤维受刺激时,咀嚼肌强直,发生牙关紧闭。

? 感觉纤维司面部感觉,分别由三叉神经眼支、上颌支、下颌支传入。检查面部感觉有无异常比较困难,只能粗略估计,检查角膜反射可了解三叉神经感觉支是否受损。

? (五)面神经

? 观察随意运动或表情运动(如哭或笑)中双侧面部是否对称。

?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时,患侧上、下面肌同时受累,表现为病变侧皱额不能、眼睑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和口角向健侧歪斜。

? 中枢性面瘫时,病变对侧鼻唇沟变浅和口角向病变侧歪斜但无皱额和眼睑闭合功能的丧失。

? (六)听神经和前庭神经

? 观察小儿对突然声响或语声反应以了解有无听力损害。突然响声可引发新生儿惊跳或哭叫。3个月起婴儿头可转向声源方向。对可疑患者,应安排特殊听力测验。

(为准确及避免纠纷应请专科检查)

? (七)舌咽、迷走神经

? 舌咽神经及迷走神经损害时可表现为吞咽困难、声音嘶哑、鼻音等现象,检查时可发现咽后壁感觉减退或消失。一侧舌咽、迷走神经麻痹时,该侧软脖变低,发“啊”音时,病侧软聘不能上提或运动减弱。

? 在急性延脑麻痹(又称“球麻痹”)时,表现为舌咽、迷走及舌下神经麻痹,咽反射消失,并可有呼吸及循环功能障碍,称为“真性球麻痹”。

? 当病变在大脑或脑干上段时,由于双侧锥体系受累也有吞咽、软腭及舌的运动障碍,但咽反射不消失,下颌反射亢进,此时称为“假性球麻痹”。两者需注意鉴别。

? (八)副神经

? 副神经主要支配胸锁乳突肌及斜方肌上部。可通过耸肩、转头检查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功能。斜方肌瘫痪时,患侧耸肩无力,举手不能过头,一侧胸锁乳突肌瘫痪时,头不能向对侧转动,双侧胸锁乳突肌无力时,则头不能保持直立。

? (九)舌下神经

? 检查时观察舌静止状态时的位置,有无萎缩,肌束震颤,伸舌是否居中。瘫痪时舌面多皱纹,肌肉萎缩,伸舌时舌尖推向瘫侧,两侧舌下神经损害时,舌不能伸出。

三、运动功能检查

? (一)躯体姿势

? 正常足月新生儿仰卧位时,颈部肌肉放松,脊柱与床面之间没有空隙,当颈部肌肉紧张时脊柱与床面之间有一较大空隙。但早产儿由于后枕部较突出,也有一较大空隙,不要误认为颈肌紧张。

? 正常足月新生儿屈肌张力稍强,仰卧位时上肢屈曲内收、握拳、拇指内收。髋关节屈曲轻度外展,膝关节屈曲。俯卧位时,髋屈曲,膝屈曲在腹下方,臀部高起。

? 有下列姿势均属异常:

? ①仰卧位时肢体平置在床面,上肢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及下肢的髓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均能同时接触床面,似青蛙状姿势;

? ②角弓反张,头后仰,下肢伸直;

? ③头持续转向一侧;

? ④四肢极度屈曲,两手紧握在嘴前方;

? ⑤肢体极度不对称,一侧上肢和(或)下肢内旋或外旋。观察小儿躯体姿势时,要特别注意左右是否对称。

? (二)肌容积

? 观察并按捏肢体有无肌萎缩或肥大,小婴儿皮下脂肪较丰满,检查时需注意。

? (三)肌力

? 检查肌力时,关节置于中间位,令病儿对抗阻力向各个可能的方向运动。运动方向为屈一伸,内收一外展,内旋一外旋,旋前—旋后。一般测肩、肘、腕、指、筋、膝、踝及趾各关节。肌力大致可定为6度:

? 0级:完全瘫痪,无任何肌收缩活动;

? 1级:可见轻微肌收缩但无肢体移动;

? 2级:肢体能在床上移动但不能抬起;

? 3级:肢体能抬离床面但不能对抗阻力;

? 4级:能做部分对抗阻力的运动;

? 5级:正常肌力。

? (四)肌张力

? 指安静情况下的肌肉紧张度。检查时触扪肌肉硬度并作被动运动以体会肌紧张度与阻力。

? 肌张力增高多见于上运动神经元性损害和锥体外系病变,但注意半岁内正常婴儿肌张力也可稍增高。

? 下运动神经元或肌肉疾病时肌张力降低,肌肉松软,甚至关节可以过伸。

? 内收肌角

? 小儿仰卧位,检查者握住小儿膝部使下肢伸直,将小儿下肢缓缓拉向两侧,尽可能达到最大角度,观察两大腿之间的角度,不同月龄的正常范围为:

? 腘窝角

? 小儿仰卧位,屈曲大腿使其紧贴到胸腹部,然后伸直小腿,观察大腿与小腿之间的角度

? 足跟碰耳试验

? 小儿仰卧位,牵拉足部,向同侧耳部尽量牵拉,骨盆不离开桌面,观察足跟与髋关节的连线与桌面的角度。

? 足背屈角

? 小儿仰卧位,检查者用拇指抵小儿足底,其他手指握住小腿及足跟将足向小腿方向背屈,观察足背与小腿之间的角度。

? 围巾征

? 检查者托住小儿背颈部使呈半卧位,将小儿手通过前胸拉向对侧肩部,使上臂围绕颈部,尽可能地向后拉,观察肘关节是否过中线,新生儿不能过中线,4—6个月小儿可过中线。

? 不同月龄小儿下肢肌张力的正常范围

检查项目1~3月4~6月7~9月10~12月

内收肌角40~80 80~110 100~140 130~150

腘窝角80~100 90~120 110~160 150~170

足跟碰耳试验80~100 90~130 120~150 140~170

背屈角60~70 60~70 60~70 60~70

“注:表内数字为“角度”数

? 还可以通过“牵拉试验”了解小儿的肌张力,检查时,小儿呈仰卧位,检查者握住小儿双手,沿小儿前上方的方向牵拉小儿,新生儿时期当牵拉小儿向前时,头向后垂,当躯干呈直立位时,头向前倾。5个月时小儿肘部能屈曲,主动用力。注意左右两侧力量是否对称。

? (五)共济运动

? 可观察婴儿手拿玩具的动作是否准确。年长儿则能和成人一样完成指鼻、闭目难立、跟膝腔和轮替运动等检查。然而,当患儿存在肌无力或不自主运动时,也会出现随意运动的不协调,不要误认为共济失调。还可通过下面检查法进行

1.鼻—指—鼻试验

病儿与检查者对坐,令病儿用示指尖触自己鼻尖再指检查者手指,再指自己鼻尖,睁眼、闭眼皆试,观察有无震颤。

? 2.指—鼻试验

? 病儿可采取任何体位,伸直前臂,再用示指触鼻尖。

? 生后几个月内小婴儿无法查共济运动,对较大婴儿可通过观察伸手拿玩具或玩弄物品时有无意向震颤。或将小儿拇指放入其口中,小儿会出现吸吮手指的动作,此时将其手指从口中拔出,小儿会将手指再次放入口中继续吸吮,观察手指能否准确放入口中,有无震颤。此试验称为“拇指一口试验”。

? (六)姿势和步态

? 姿势和步态与肌力、肌张力、深感觉、小脑以及前庭功能都有密切关系。观察小儿各种运动中姿势有何异常。

? 常见的异常步态包括:双下肢的剪刀式或偏瘫性痉挛性步态,足间距增宽的小脑共济失调步态,高举腿、落足重的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髋带肌无力的髋部左右摇摆“鸭步”等。

? (七)不自主运动

? 主要见于锥体外系疾病,常表现为舞蹈样运动、扭转痉挛、手足徐动症或一组肌群的抽动等。每遇情绪紧张或进行主动运动时加剧,入睡后消失。

新生儿已经具有痛、触觉,但对于刺激的定位能力很差,随着小儿发育成熟,感觉功能逐渐变得精确,温度觉一般可省略不做,用痛觉检查代替。深感觉在年龄较小的小儿检查比较困难,较大小儿可做此项检查。

1.浅感觉包括痛觉、触觉和温度觉。痛觉正常者可免去温度觉测试。

2.深感觉位置觉、音叉震动觉。

3.皮层感觉闭目状态下测试两点鉴别觉,或闭目中用手辨别常用物体的大小、形态或轻重等。

皮肤出现感觉障碍注意是按周围神经分布还是按脊髓节段分布

正常小儿的反射有两种,

一种是终生存在的反射,浅反射及腱反射;

另一种为小儿时期暂时性反射。或称原始反射。

此外还有病理反射。

? 1.浅反射和深反射

? (1)浅反射:

? 角膜反射使小儿向一侧看,检查者用棉花细絮轻触角膜,正常时两眼同时出现闭眼动作。若试一眼没有闭眼动作,试另一眼时两眼有反应,说明没有引起反应的一侧三叉神经麻痹;若分别刺激双侧角膜,只一侧眼不闭合,说明这侧面神经麻痹。

? 咽反射用压舌板刺激咽后壁,正常时出现咳嗽或呕吐动作。

? 腹壁反射

? 用钝针或木签自腹外侧向中线方向快速轻划腹壁皮肤,分别试上、中、下腹部,肚脐向刺激的一侧收缩为阳性。上腹壁反射中枢在胸髓7—8,中腹壁在胸髓9一10,下腹壁在胸髓11—12。

? 婴儿时期腹壁反射不明显,呈弥散性,随着锥体束的发育而逐渐明显,1岁以后比较容易引出,注意两侧是否对称。膀胱充盈、肥胖、水肿或脱水时可能引不出或减弱。

? 提睾反射用钝针或木签轻划大腿内侧皮肤,引起同侧睾丸上提为阳性,反射中枢在腰髓1~2,男孩4~6个月后才比较明显,正常时可有轻度不对称。

? 跖反射轻划足底外侧缘,1岁半以内小儿出现拇趾的伸或屈的动作,2岁以后表现为足趾跖屈,此为正常反应,反射中枢在腰5骶1~2。如刺激足底没有出现任何形式的跖反射,应考虑为反射弧异常。2岁以后出现拇趾伸,其他趾扇形分开,称Babinski征阳性,提示锥体束损害。

? 肛门反射刺激肛门周围皮肤,引起肛门括约肌收缩,中枢在骶髓4~5节。

? (2)深反射刺激肌腱、骨膜等引起的反射。

? 下颌反射检查者右手执叩诊锤,用左手示指轻按患儿下领正中部,使其口半张开,以叩诊锤轻叩左手示指,出现闭口动作。正常时此反射很微弱或不能引出。双侧锥体束病变时,此反射增强。

? 膝腱反射坐位或卧位,膝自然屈曲,用叩诊锤敲击膝腰,引起小腿前踢为阳性。

? 小婴儿检查膝腱反射时,应将头面部置于正中位,否则可能使膝腱反射不对称,头面部一侧的膝反射亢进,枕部一侧反射抑制。

? 拥抱反射又称Moro反射,是婴儿时期一种重要反射,有几种引出的方法。

? A.小儿仰卧,检查者手放置于小儿头后部,将头抬起与床面呈30度,呈半坐位,然后迅速将头后倾10~15度(检查者的手不离开头部),可以引出此反射。

B.还可将小儿放呈仰卧位,拉小儿双手使躯体慢慢升起,当肩部略微离桌面(头并末离开桌面)时,突然将手抽出,引起颈部的突然活动,也可引出此反射。

Moro反射阳性时表现为上肢伸直、外展,下肢伸直(但不经常出现),同时躯干及手指伸直,拇指及示指末节屈曲,然后上肢屈曲内收,呈拥抱状,有时伴有啼哭。

? 吸吮反射检查者用橡皮奶头或小手指尖插入小儿口内3cm,引起小儿口唇及舌的吸吮动作。

? 觅食反射正常足月新生儿脸颊部接触到母亲乳房或其他部位时,即可出现“寻找”乳头的动作。检查此反射时,可轻触小儿口角或面颊部,小儿将头转向刺激侧,唇顿起。

? 此反射在足月儿也不恒定,生后第1天有时可引不出,不能视为异常。生后数月此反射逐渐消失。

? 握持反射检查者手指或其他物品从小儿手掌尺侧进入,此时小儿手指屈曲握物,首先是中指屈队继而是环指、小指、示指,最后是拇指。检查时头部要放在正中位,不要转向一侧,否则枕部的一侧手容易引出。

? 注意不要触手背,这是另一个相反的反射,可使手张开。

? 此反射生后即出现,2~3个月后消失,逐渐被有意识的握物所代替。

? 颈肢反射

? 又称颈强直反射。

? 小儿仰卧位,将其头转向一侧90度,表现为与颜面同侧的上、下肢伸直,对侧上、下肢屈曲。2~3个月消失。上述的为不对称性颈肢反射。

还可检查对称性颈肢反射:将小儿俯卧于检查者腿上,先屈曲小儿颈部,再将颈伸直。颈屈时,两上肢屈曲而两下肢伸直;伸颈时,动作相反,表现为上肢伸直而下肢屈曲。此反射生后4~6个月以内存在为正常,6个月以后仍不消退为异常。

? 支撑反射检查时小儿呈坐位,向前方、侧方及后方倾斜小儿时,其上肢伸开,出现支撑动作。检查时注意两侧是否对称。

? 迈步反射扶持小儿腋下呈直立位,使其一侧足踩在桌面上,并将其重心移到此下肢,此时可见此下肢屈曲然后伸直、抬起,类似迈步动作。向前迈步时,由于内收肌的作用,一只脚常绊住另一只脚。

? 早产儿也可引出此反射,但往往是足尖接触桌面,足月儿则是用整个脚底接触桌面。出生后即存在此反射,2~3个月后消失。

? 颈拨正反射小儿仰卧位,将头向一侧转动时,小儿的肩、躯干、腰部也随之转动。生后即出现,6个月消失。

? 降落伞反射握持小儿胸腹部呈俯卧悬空位,检查者做突然向前向下动作,小儿表现为上肢伸展,手张开,似乎要阻止下降似的动作。6~9个月时出现,终生存在。

四、病理反射

? 巴彬斯基征简称巴氏征,检查时平卧,全身放松,踝、膝关节伸直,足跟放在床上,若坐位时膝关节应适当伸直,检查者用手握住其踝关节。用大头针钝端划足底外侧缘,由足部向前划,阳性反射为拇趾背屈,其余各趾散开。2岁以内出现意义不大,2岁以后阳性是锥体束损害重要体征之一,但也可出现于深昏迷或熟睡时。

? 还有卡道克(Chaddock)征、戈登(Gordon)征和奥本海姆(Oppenheim)征等,检查和判断方法同成人。

? 脑膜刺激征

? 包括颈强直、屈髋伸膝试验(Kernig征)和抬颈试验(Brudzinski征)。方法同成人。

神经系统辅助检查

? (一)脑脊液检查

? (二)脑电图和主要神经电生理检查

? 1.脑电图(EEG) 是对大脑皮层神经元电生理功能的检查。包括:

? (1)常规EEG:

? ①有无棘波、尖波、棘—慢复合波等癫痫样波,以及它们在不同脑区的分布,是正确诊断癫痫、分型与合理选药的主要实验室依据;

? ②清醒和睡眠记录的背景脑电活动是否正常。

? (2)动态EEG(AEEG):连续进行24小时、甚至数日的EEG记录。

? (3)录像EEG(VEEG):

? 2.诱发电位分别经听觉、视觉和躯体感觉通路,刺激中枢神经诱发相应传导通路的反应电位。包括:

? (1)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以耳机声刺激诱发。因不受镇静剂、睡眠和意识障碍等因素影响,可用于包括新生儿在内任何不合作儿童的听力筛测,以及昏迷患儿脑干功能评价。

? (2)视觉诱发电位(VEP):以图像视觉刺激(pattemed stimuli)诱发,称PVEP,可分别检出单眼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视交叉后和枕叶视皮层间视通路各段的损害。婴幼儿不能专心注视图像,可改闪光刺激诱发,称FVEP,但特异性较差。

? (3)体感诱发电位(SEP):以脉冲电流刺激肢体混合神经,沿体表记录感觉传入通路反应电位。脊神经根、脊髓和脑内病变者可出现异常。

? 3.周围神经传导功能:习称神经传导速度(NCV)。帮助弄清被测周围神经有无损害、损害性质(髓鞘或轴索损害)和严重程度。据认为,当病变神经中有10%以上原纤维保持正常时,测试结果可能正常。

? 4.肌电图(EMG):帮助弄清被测肌肉有无损害和损害性质(神经源性或肌源性)。

? (三)神经影像学检查

? 1.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

? 2.磁共振成像(MRI)

? 3.其他如磁共振血管显影(MRA)、数字减影血管显影(DSA)用于脑血管疾病诊断

儿科试题神经系统疾病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小儿神经系统疾病 一、名词解释 1. 癫痫持续状态 2. 脑膜刺激症 3. 脑室管膜炎 4. 惊厥 二、填空题 1. 化脓性脑膜炎常见的致病菌有、及。新生儿及小婴儿化脓性脑膜炎常见的致病菌为、、。 2. 化脓性脑膜炎并发硬膜下积液多见于及脑膜炎。 3. 即刻进行腰穿刺的禁忌症是、、 。 4. 高热惊厥简单型发作形式为,持续时 间,好发年龄。 5. 化脓性脑膜炎合并硬脑膜下积液的发生机制、。 6. 炎症渗出物粘连堵塞脑室循环之狭小通道引起障碍, 即脑积水;颅底及脑表面蛛网膜炎或静脉窦血栓引 起障碍,即脑积水。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7. 有热惊厥的病因有、、。 三、选择题 1.肺炎链球菌脑膜炎的特点是 A.脑膜刺激征明显 B.脑脊液不易找到病原菌 C.易并发硬脑膜下积液 D.易有颅神经受损 E.3岁以上小儿多见 2. 1岁小儿发热伴惊厥,最常见的疾病为: A.重症肺炎

B.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C.中毒性菌痢 D.高热惊厥 E.破伤风 3. 惊厥持续状态,控制惊厥首选: A.苯巴比妥 .副醛B.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C.水合氯醛 D.地西泮 E.苯妥英钠 4. 惊厥持续状态是指惊厥时间: A.>10分钟 B.>20分钟 C.>30分钟 D.>40分钟 E.>50分钟 5. 小儿化脓性脑膜炎抗生素应用的时间为: A.临床症状消失即可停药 B.脑脊液正常即可停药 C.脑脊液虽不正常临床症状已消失1周以上即可停药 D.脑脊液正常后再用1~2周 E.要用1周即可停药 6. 小婴儿化脓性脑膜炎,最应注意的体征是: .前囟隆起A.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B.克氏征 C.布氏征 D.颈抵抗 E.巴氏征 7. 关于化脓性脑膜炎合并硬脑膜下积液,错误的是: A.1岁一下小儿多见 B.应进行颅透光检查 C.应作侧脑室引流 D.可行头颅CT检查 E.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 8. 肺炎双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一般多见于:A.新生儿

中枢神经系统各种疾病影像检查方法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方法 ●X线检查 ?平片:评估颅骨的骨质改变,不能直接显示脊髓 ?造影检查 1.脊髓造影 ·将造影剂引入脊蛛网膜下腔中,通过改变患者体位,在透视下观察其在椎管内流动情况和形态,诊断椎管内病变的一种检查方法。 ·显示椎管内有无肿瘤、梗阻以及梗阻的部位和梗阻的程度。 ·有创,已被MRM代替 2.脑血管造影 ·将造影剂引入脑血管中,使脑血管显影的方法。 ·脑血管造影主要用于诊断脑动脉瘤、血管发育异常和血管闭塞等症并了解脑瘤的供血动脉。 ·常用DSA技术。 ●CT扫描:诊断价值较高,应用普遍 ?平扫:显示含有钙化、骨化的病变有优势 ?平扫+增强扫描 ?CTA:诊断效果类似DSA ●MR检查 ·MRI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场内共振所产生的信号经重建成像的一种成像技术。 ·MRI优点: ①软组织分辨率高②由于骨结构没有信号,故没有骨组织的干扰③无射线 ④任意平面成像⑤多种参数、序列成像 ?平扫:T1上解剖结构较好,T2发现病变敏感 显示肿瘤、出血、梗塞、感染、畸形。 ?增强:显示平扫不能显示的等信号病变; 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 准确显示病变大小、形态、数目; 分辨肿瘤与水肿; 显示病变的部位及解剖关系。 ?MRA:显示血管性病变如动脉瘤、A-V-M等。 其他: 弥散加权成像DWI:对早期脑梗死敏感性极高 磁敏感成像SWI:对于小静脉、小出血灶显示有较大优势 血氧饱和度水平依赖成像BOLD(fMRI):显示功能情况 灌注成像 磁共振波谱分析MRS

正常影像学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正常CT表现 脑的解剖 大脑:间脑、颞叶、额叶、顶叶、枕叶 小脑:半球、蚓部、扁桃体 脑干:中脑、桥脑、延髓 脑室:侧脑室、三脑室、中脑导水管、四脑室 CT扫描 ?平扫:头部CT主要用横断面,有时加用冠状面。横断面CT多以眦耳线(眼外眦与外 耳道中心联线)为基线,依次向上扫描8~10个层面。 CT表现: 1、脑白质:密度稍低于灰质,CT值20-30Hu。 2、脑灰质:密度稍高于白质,CT值30-40Hu。 3、脑室脑池(含脑脊液):呈低密度,CT值0-10Hu。 4、颅骨:呈高密度,CT值>250Hu。 5、生理钙化:点片状致密影。CT值>60Hu。 ?造影增强CT及CTA:经静脉注入含碘水溶性造影剂再行扫描。 剂量:成人50~100ml;小儿~kg。 中枢神经系统——正常MR表现 MR形态:矢状位、冠状位、横断位可清楚显示脑部与脊髓的形态结构,如灰白质、脑室、脑裂、脑干、脑血管、脑垂体等。其效果可与大体标本媲美。 中枢神经系统--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 颅内疾病的平扫基本CT征象 1、常规CT通过密度的变化反应信息 1)低密度病变: ?脑水肿灶 ?脑梗死 ?脑软化 ?囊肿 ?慢性血肿 2)等密度病变: ?部分脑肿瘤 ?脑梗塞的等密度期 ?颅内血肿的等密度期 3)高密度病变: ?颅内血肿,钙化 ?炎性肉芽肿,部分肿瘤 4)混杂密度病变:脑肿瘤(恶性胶质瘤畸胎瘤),出血性脑梗塞,部分炎性病变 2.占位表现: 常见于肿瘤、出血等病变 中线结构移位;脑室及脑池移位、变形 颅内疾病的CT增强扫描的意义 1、病灶是否强化主要与病灶的血脑屏障是否完善或存在有关,同时还与病变局部的供血、

小儿神经系统检查方法

小儿神经系统检查方法 ?诊断小儿神经系统疾病时,需有详尽的病历和全面的体格检查。本节只讨论神经系统的检查方法。 ?神经系统疾病检查方法 小儿神经系统检查的主要内容与成人大致相同,但由于小儿神经系统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不同年龄的正常标准各不相同,检查方法也有其特点. ?1、检查小儿时要尽量取得患儿的合作,有些检查过程可先在检查者自己身上做一下示范,例如查腱反射时,检查者可用叩诊锤先敲敲自己前臂,减少患儿的恐惧。 ?2、有时为了避免患儿厌烦或过于疲劳,可分次检查。?3、小婴儿的神经系统检查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当小儿入睡时肌张力松弛,原始反射减弱或消失,吃奶前、饥饿时常表现不安、多动,吃奶后又常常入睡, ?所以最好是在进食前1~1个半小时进行。 ?4、室内光线要充足、柔和,但不要使阳光直接照射到小儿面部,环境要安静,检查时从对小儿打扰最小的检查开始,不必按下列顺序进行。 ?一、一般检查 1.意识和精神行为状态 ?要了解小儿意识和精神状态, ?意识障碍的轻重程度可分为嗜睡、意识模糊、半昏迷、

昏迷等。 ?精神状态要注意有无烦躁不安、激惹、谵妄、迟钝、抑郁、幻觉,对人、地、时间的定向力有无障碍,对检查是否合作,检查过程中是否表现多动、精神不能集中等。 ?检查过程中还要注意小儿(特别是智力发育落后的小儿)有无特殊气味。 ?患某些先天代谢异常的小儿往往有某种特殊气味,?苯丙酮尿症患儿常有鼠尿味或发霉气味; ?枫糖尿症有烧焦糖味; ?异戊酸血症有干酪味或汗脚味; ?蛋氨酸吸收不良症有干芹菜味等等。 2.头颅 ?头颅检查是小儿神经系统检查的一个重要项目。首先要观察头颅外形, ?矢状缝早闭时头围向左右两侧增长受限,而向前后增长不受影响,形成“舟状头”畸形(形状向一个翻过来的小船)。?冠状缝早闭时头围向前后增长受限,而向左右增宽,形成扁头畸形。若各颅缝均早闭则形成塔形头畸形 ?头围可粗略反映颅内组织容量。头围过大时要注意脑积水、硬膜下血肿、巨脑症等。头围过小警惕脑发育停滞或脑萎缩。 ?每个小儿都要测量头围:沿枕外隆突及眉间水平测量头

神经系统检查方法

神经系统检查方法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教案(课时计划) 第八节神经功能评估

神经功能评估主要包括脑神经、运动功能、感觉功能、神经反射以及自主神经功能评估。评估时注意不能忽视意识状态和精神状态的评估。 一、脑神经 二、感觉功能 感觉包括浅感觉、深感觉和复合感觉。 (一)浅感觉 浅感觉感受器位于皮肤和黏膜。包括痛觉、触觉、温度觉。 1.痛觉用大头针轻刺评估对象皮肤,来判断痛觉是否异常。 2.触觉用棉絮或软纸片轻触评估对象皮肤或黏膜,判断触觉是否异常。 3.温度觉用盛有热水(40 ~50℃)与冷水(5~10℃)的试管,分别触及评估对象皮肤,来判断温度觉是否异常。 (二)深感觉 深感觉是来自肌肉、肌腱和关节等深部组织的感觉。 1.位置觉嘱评估对象闭目,评估者将其肢体放于某一位置,嘱病人说出所放位置,或用另一肢体模仿。 2.运动觉嘱评估对象闭目,评估者轻夹病人的手指或脚趾向上、下作伸屈动作,让其说出手指或脚趾活动方向。 3.震动觉将C128震动音叉柄端,放于评估对象肢体的骨隆起处(如内踝或外踝及桡骨茎突等),询问病人有无震动感觉,并注意感受时间,同时作好两侧对比。

(三)复合感觉 复合感觉又称皮层感觉,是经过大脑皮层的分析和综合来完成的感觉。评估时必须嘱评估对象闭目。常用方法有: 1.体表图形觉用钝物在评估对象皮肤上画出简单的图形(如圆形、方形及三角形),让其辨别并回答,左、右对称部位对比。 2.实体觉将熟悉的某种物品(如硬币、纽扣、钥匙等),置于评估对象的手中,让其辨别回答物品的大小、形状、名称及质地等。 3.两点辨别觉用分开的双脚规同时放置于评估对象皮肤上,如评估对象有两点感觉,再将双脚规距离缩小,直至其感觉到一点为止。身体各部位对两点辨别感觉灵敏度不同,以鼻尖、舌尖、手指最敏感,四肢近端和躯干最差。 4.皮肤定位觉评估者用手指轻触评估对象皮肤某处,让其指出被触部位,皮肤定位觉障碍见于皮质病变。 三、运动功能 运动包括随意运动和不随意运动,随意运动受大脑皮层运动区支配,由锥体束司理,不随意运动由锥体外系和小脑司理。 (一)肌力 l.肌力肌力是评估对象主动运动时肌肉的收缩力。嘱评估对象做肢体运动,观察肢体肌肉的收缩力量、运动幅度及速度,也可从相反的方向测试评估对象对阻力的克服力量。注意两侧肢体的对比,两侧力量显着差异时有重要意义。肌力的记录采用0~5级分级法。 0级:完全瘫痪。

神经系统检查

医师实践技能考试中,神经系统检查主要考察:神经反射、病理反射以及脑膜刺激征;要求系统掌握检查的内容和方法,以及各项异常神经体征的临床意义。 第一部分——神经反射 包括浅反射和深反射,其中浅反射要求掌握腹壁反射,深反射要求掌握肱二头肌反射、膝反射以及跟腱反射(踝反射)。 1.腹壁反射 被检者仰卧位,下肢稍弯曲,使腹壁完全松弛,用钝器械由外向内分别轻划左右腹壁肋缘下、脐水平和腹股沟上的皮肤。观察相应部位腹肌收缩和脐部有无移位。 注意事项 检查腹壁反射时,用钝器是由外向内轻划腹壁皮肤。其中肋缘下腹壁反射中枢位于胸髓的第7~8节;脐水平位于胸髓的第9~10节,下腹壁反射中枢位于胸髓的第11~12节。 一侧腹壁反射减弱或消失:见于锥体束损害,如一侧大脑半球病变、硬化症等。一侧腹壁反射亢进:见于偏侧型舞蹈病。 双侧腹壁反射亢进:见于帕金森病、舞蹈病等锥体外系统疾患。 双侧腹壁反射减弱或消失:多无病理意义,可见于老年人、经产妇、腹壁脂肪过多、腹壁松弛或某些腹腔疾患,如腹膜炎、腹水等。 2.肱二头肌反射 被检查者屈肘,前臂稍内旋。检查者左手托起被检查者肘部,以左手拇指置于肱二头肌腱上,用叩诊锤叩击检查者拇指。观察肱二头肌收缩引起前臂屈曲动作。 注意事项: 肱二头肌反射正常情况下是由“肌皮神经”传入,经颈髓的第5~6节,再由肌皮神经传出。若肱二头肌反射异常,提示上述反射弧损害。 3.膝反射 检查膝反射时,嘱被检者膝关节自然弯曲,然后用叩诊锤叩击髌骨和胫骨粗隆之间的股四头肌腱附着点。观察股四头肌收缩引起膝关节背伸。 注意事项: 膝反射的反射中枢位于腰髓的第2~4节,若膝反射减弱或消失最常见于脊髓或周围神经性病变,是下运动神经元瘫的体征之一,多见于肌病,小脑及锥体外系疾病。 4.跟腱反射 被检者仰卧,大腿稍外展外旋,检查者用左手握住足趾使踝部背屈,叩击跟腱。观察腓肠肌收缩引起的足背屈。 注意事项: 跟腱反射的反射中枢位于骶髓的第1~2节,若跟腱反射(踝反射)极度亢进伴踝阵挛时,提示有锥体束病变。若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见于坐骨神经受损、腰间盘脱出、坐骨神经炎的患者。 第二部分——病理反射 主要包括巴氏征(Babinski征)、奥本海姆征(Oppenheim征)及戈登征(Gordon征)。 1.巴氏征(Babinski征) 检查时,用钝物沿足底外侧缘,由后向前划至小趾根部,然后转向内侧踇趾根部,若踇趾背伸,其余四趾向背部呈扇形张开为阳性。 2. 奥本海姆征(Oppenheim征) 检查时,检查者用拇指和示指沿被检者胫骨前缘,然后用力向下推进至踝部,若出现踇趾背屈,其他

儿科小儿神经系统疾病新华医院

儿科小儿神经系统疾病(新华医院)

————————————————————————————————作者:————————————————————————————————日期:

小儿神经系统疾病单选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哪一点不是小儿单纯型高热惊厥的临床特点: A.惊厥多见于6个月至3岁的小儿 B.发作前均有发热,多在发病初期体温骤升时发生 C.惊厥呈全身性,持续时间不超过10分钟 D.多伴有呼吸道、消化道感染,而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E.发作1周后脑电图异常 2.2岁患儿晨起流涕,午后发热,晚上突然惊厥。惊厥约持续1~2分钟,赴医院途中惊厥停止,大声哭吵,神态转清。体检:体温:39.8℃,神志清,咽红,心肺无异常,颈无抵抗,克氏征阴性。可能的诊断及进一步检查是: A.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做腰穿B.败血症,做血培养 C.癫痫,做脑电图D.上呼吸道感染,高热惊厥,一周后做脑电图E.婴儿手足搐搦症,查血钙 3.1岁小儿发热伴惊厥,常见的疾病为: A.重症肺炎B.中枢神经系统感染C.中毒型菌痢D.高热惊厥E.破伤风4.小儿惊厥最常见的原因是: A.癫痫B.低钙惊厥C.高热惊厥D.低血糖E.颅内感染5.小儿癫痫最常见的发作类型是: A.失神发作B.肌阵挛发作C.强直—阵挛发作 D.强直性发作E.失张力发作 6.有明显智力低下的是: A.失神发作B.高热惊厥C.婴儿痉挛症 D.小儿良性癫痫E.少年肌阵挛癫痫 7.关于癫痫持续状态,错误的是: A.癫痫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 B.反复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发作间歇期意识不恢复 C.持续状态以癫痫大发作为多 D.复杂部分性癫痫可有非抽动性持续状态 E.高热惊厥不发生持续状态 8.癫痫发作时间过长时,除用止惊剂外,应立即: A.给予甘露醇和地塞米松B.给予抗生素C.给能量合剂 D.静脉滴注碱性液体E.静脉滴注10%葡萄酸钙 9.下列哪项不是继发性癫痫的临床特点: A.可发现原发性疾病B.可有多种形式发作C.脑电图背景波多正常D.智力发育多受累E.对抗癫痫药物的反应欠佳 10.化脓性脑膜炎多经下列何种途径感染: A.呼吸道侵入B.消化道C.皮肤粘膜 D.耳鼻乳突侵入E.脑脊膜膨出感染 11.关于病毒性脑膜炎以下哪项不正确: A.起病急B.轻者可自行缓解C.患儿均留有后遗症 D.脑脊液蛋白和细胞数轻度升高E.脑脊液中可分离出病毒

小儿神经系统特征及检查

小儿神经系统特征及检查 小儿神经系统的发育尚未成熟,各年龄阶段存在正常差异,检查方法及对结果的判断也具有特点。因此,对小儿神经系统的检查及评价需结合其年龄阶段的生理特征进行,同时注意小儿心理的特殊性,尽量取的小而配合,减少其恐惧、不安的情绪。应重点检查以下的内容。 (一)一般检查 1.意识与精神状态根据小儿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判断是否存在意识障碍及其程度,按轻重将意识障碍分为嗜睡、意识模糊、昏睡、昏迷。 2.头颅和脊柱通过测量头颅检查头颅大小是否正常。头围过大,考虑有无脑积水、硬膜下积液等;头围过小,警惕是否有发育停滞现象。检查囟门大小及张力情况,小头畸形者过早闭合;颅内压增高时,前囟不仅增大、膨隆、张力增高,而且颅缝裂开。 脊柱的检查重点在于发现有无脊柱裂、异常弯曲及叩击痛等。(二)颅神经检查 包括视力、视野、和眼底在内的视神经检查;对各种气味有无反应的嗅神经检查;观察表情发生变化时面部两侧是否对称的面神经检查;舌伸出的方向有无偏斜等。 (三)运动检查 观察小儿的粗大与精细运动的发展是否达到该年龄的正常标准,了解各部位肌力情况,观察婴儿能否以准确动作握持玩具,儿童能否完成指鼻检查等,以判断其运动是否协调;通过对姿势与步态的观察,了解小脑、前庭功能情况。 (四)反射检查 1.出生时已存在、终身不消失的反射角膜反射、瞳孔反射、结膜反射、吞咽反射等。当神经系统发生病理改变时,这些反射可减弱或消失。 2.出生时存在、以后逐渐消失的反射觅食反射、拥抱反射、握持反射、吸充反射、颈肢反射等,于生后3-6个月消失。病理改变时,这些反射的存在与消失的时间将发生变化。 3.出生时不存在、以后出现并终身不消失的反射腹壁反射、提睪反射,在新生儿期不易引出,至1岁时才稳定。提睪反射正常时可有轻度不对称。 4.病理反射检查、判断方法与成人相同。如戈登征、奥苯海姆征等。判定巴彬斯基征为病理情况需在小儿2岁以后,2岁以内阳性者为生理现象。此外,颅内压增高时可出现脑膜刺激征即颈强直、克匿格征、布鲁

小儿神经外科常见病新

小儿神经外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一:先天性脑积水 【概述】 先天性脑积水系指发生于胚胎期及婴幼儿期的,因脑脊液循环和/或吸收障碍、脑脊液过度分泌等原因所致的脑室或蛛网膜下腔扩大的病理状态。导致颅内压力增高、头颅变形、神经功能障碍。常合并其它神经畸形的存在,如胼胝体发育不全、Chiari’s 畸形、Dandy-Walker畸形、脊柱裂等。 单纯脑脊液分泌过多所致的脑积水只见于较大的脉络丛乳头状瘤。其它类型的脑积水,只是梗阻部位的区别。中脑导水管狭窄导致幕上脑室扩张,四脑室出口梗阻时幕上下脑室系统均扩张;蛛网膜下腔和蛛网膜颗粒部位的梗阻所致的脑积水,则符合传统分类中的交通性脑积水的描述。另有,根据脑积水进展的程度和颅内压力的高低,分为进展性脑积水、静止期脑积水、正常颅压脑积水。 【诊断要点】 1. 病史:患儿父母双方的家族史、遗传病史,如X染色体连锁遗传的中脑导水管狭窄;孕前病毒感染的筛查;孕期感染和药物暴露;特殊职业暴露;有无高危妊娠、难产及助产史;生后Apgar评分状况;产后有无补充维生素K1,单纯母乳喂养史(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所致的脑出血几率增加);生后高热、抽搐历史;头部外伤史等。 2. 体格检查:头围异常增大是婴幼儿脑积水的突出特点。前囟扩大,甚至可达双侧翼点。头皮静脉怒张、“落日征”都是典型表现。头部叩诊可听到破壶音(Macewen 征)。若出现视乳头水肿,同时伴有头痛呕吐,应高度怀疑包括脑积水在内的高颅压状态。Parinaud综合征表现为上视麻痹,而水平玩偶眼征可引出。此外,应着重了解婴幼儿神经机能发育的状况。根据同月龄正常儿童应该出现的反应,对比患儿精神运动发育的状态。 【主要辅助检查】 1. 腰椎穿刺:腰椎穿刺(lumbar puncture)可以测定颅内压力。此法实施前,必须明确没有可能导致脑移位的梗阻性因素存在。通过腰穿注入核素或造影剂,可以完成同位素脑池扫描或CT脑池扫描,对于明确梗阻部位提供有益的信息。此外,通过腰穿引流脑脊液,对比引流前后临床症候改进的程度,可以判别实施分流术的价值——尤其对于正常颅压脑积水的治疗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2. 头颅X线检查:典型的颅骨变薄、骨缝增宽、脑回压迹加深等表现,常需数周至数月方能显现。已逐渐被更精确、便捷的手段所取代。 3. CT检查:此法安全快捷。可以显示脑室扩张的部位和程度,寻找病因;在脑池内注入造影剂的辅助下,动态CT扫描可以了解梗阻的部位。计算额角最宽径与颅骨内板最宽径的比值(Evan’s index),可以评估脑室扩张的程度。 4. 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精确、安全、无创,可以适用于婴幼儿,甚至是胎儿。但检查需要镇静下完成。MRI 除了显示脑积水的情况外,还可以发现合并存在的胼胝体发育不良、Chiari’s畸形、神经元移行异常、血管畸形、中脑顶盖部肿瘤等病变。T2加权能很好地显示脑脊液由室管膜的外渗现象。 【主要鉴别诊断】 1. 脑实质体积缩减继发的脑室扩大 2. 代偿性或静止期脑积水

神经系统 对颅神经的检查方法

神经系统12对颅神经的检查方法一,12对颅神经有哪些? 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七面八听九舌咽, 十迷又副舍下全 感觉纤维一二八,运动眼球三四六,耸肩伸舌十一二, 五七九十是混合。 二,颅神经的查体 1.嗅神经(olfactory nerve)-----特殊内脏感觉神经,(嗅中枢:颞叶钩回、海马回前部、杏仁核) 检查方法: 询问有无嗅幻觉等主观嗅觉障碍——令患者闭目——先后堵塞一侧鼻孔——用带有花香或其他香味(非挥发性,非刺激性气味)的物质置于患者受检鼻孔,令区分有无气味。 2.视神经(optic nerve)------特殊躯体感觉神经,(纹状区:即枕叶视皮质中枢:距状裂两侧的楔回和舌回) 检查方法: 视力: 远视力:就是大家平常近视眼的时候去配眼镜检查的那个表啦~~~如果最大的一行都看不清,就逐渐移近,辨认指数或眼前手动,记录距离表示视力;如不能辨认眼前手动,可在暗室中用手电筒照眼,记录有无光感,光感都没有了,那就失明啦~~~ 近视力:常用标准视力表,距离被检者30cm,照明充分,分别查左眼和右眼,自上而下逐行认读视标,直到不能分辨的一行为止,前一行标明的视力即代表实际视力。 视野: 周边视野:①手动法粗略测试:患者与检查者距离60cm相

对而坐,测试左眼时,患者遮住右眼,保持直视,用视标(比如:手指啦,笔啦~可辨识的东西都可以)在两人中间等距离处,分别从患者的颞上、颞下、鼻上、鼻下,从外向内,缓慢移动,患者看到后告知检查者。②用周边视野计精确测定。 中心视野:举个例子吧~嘱患者遮住一只眼睛,询问能否看到 检查者的脸,如果只看到一只眼睛或者没看到嘴巴,可能存在中心 视野缺损。必要时还是要用精确的视野计。 眼底:患者背光而坐,眼球正视前方,检查右眼时,医师站在患者 右侧,右手持眼底镜用右眼观察眼底,从离开患者50cm处开始寻找并逐渐窥入瞳孔,观察时眼底镜要紧贴患者面部,一般不需散瞳。应记录视乳头的形状大小,色泽,边缘,以及视网膜和血管情况。(该检查一般由专科医师来做哦,非专业人士请勿模仿)。 3.动眼神经(oculomotor nerve)、滑车神经(trochlear nerve )、展神经(abducent nerve)---共同支配眼球运动。一般躯体运动神经 动眼神经——支配上睑提肌、上直肌、内直肌、下斜肌、下直肌) 滑车神经——上斜肌 展神经——外直肌 外观:睑裂是否对称、上睑下垂?瞳孔大小?位置?形状?对称?眼球突出?内陷?斜视?眼震? 眼球运动:固定患者头部,嘱两眼注视检查者手指,并随之各方向 转动,并检查辐辏动作,观察运动受限?复视?眼球震颤? 瞳孔:对光反射:直接:嘱患者注视远处,用手电筒分别从侧面照射 瞳孔,观察收缩反应灵敏?对称?间接:检查右眼时,用不透明物体 (手)放中间,遮住来自左侧的光,用手电筒照射左侧瞳孔,观察右 眼瞳孔收缩反应。 调节反射(辐辏反射):嘱患者注视前方约1m处视标,再突 然移至面前约20cm处,观察是否出现两眼会聚、瞳孔缩小。 4.三叉神经(trigeminal nerve)-----混合型神经I(双侧皮质脑干束,中央后回感觉中枢下1/3区) 第一支:眼神经——眶上裂 第二支:上颌神经——圆孔

小儿神经系统体格检查

小儿神经系统的检查,原则上与成人相同,但也存在重要差别。小儿时期生长发育不成熟,婴幼儿更是神经系统发育的最快速时期。有的表现如伸直性跖反射,在成人或年长儿属病理性,但在婴幼儿却是一种暂时的生理现象。临床各种辅助检查中,年龄越小,不同年龄间正常差异也越大。因此,对小儿神经系统的检查与评价,均不能脱离相应年龄期的正常生理学特征。 一般检查:1.意识和精神行为状态可根据小儿对各种刺激的反应来判断意识水平(即意识深、浅度)有无障碍,由轻而重分为嗜睡、昏睡、半昏迷和昏迷等。少数主要表现为谵妄、定向力丧失和精神行为异常等意识内容的减少或异常。智力低下者常表现为交流困难、脱离周围环境的异常情绪与行为等。2.头颅头围可粗略反映颅内组织容量。头围过大时要注意脑积水、硬膜下血肿、巨脑症等。头围过小警惕脑发育停滞或脑萎缩,但大约2%~7%的小头围儿童,智力仍可能正常。注意囟门和颅骨缝,过早闭合见于小头畸形。囟门增大伴膨隆、张力增高、以及颅缝开裂等均提示颅压增高,颅骨叩诊时尚可得“破壶音”。对疑有硬膜下积液、脑穿通畸形婴儿,可在暗室内用电筒紧贴颅骨做透照试验,前额部光圈>2cm,枕部>lcm,或两侧不对称时对诊断有提示作用。3.皮肤某些神经疾病可伴有特征性皮肤损害,包括皮肤色素脱失斑、面部皮脂腺瘤、皮肤牛奶咖啡斑、或面部血管痣等。 颅神经检查:1.嗅神经反复观察对香水、薄荷、或某些不适气味的反应。嗅神经损伤常见于先天性节细胞发育不良,或额叶、颅底病变者。2.视神经主要检查视力、视野和眼底。(1)视力:未成熟儿已能对强光表现皱眉或不安。3个月婴儿开始用双眼注视并跟随移动中物体。视力表测试下,2岁的视力约为6/12,3岁前达20/20的成人水平。(2)视野:年长儿可直接用视野计。对婴幼儿,检查者可站在婴儿背后,或与其面对面地将色彩鲜艳玩具(对婴儿)或白色视标,由侧面远端缓慢移人视野内,注意婴儿眼和头是否转向玩具或患儿见到视标的表情,并以检查者自己视野作比较,粗测有无视野异常。(3)眼底:检查婴幼儿眼底较困难,必要时扩瞳后进行。正常新生儿因血管少视乳头颜色较白,不要误为视神经萎缩。慢性颅内高压时可见视乳头水肿和视网膜静脉淤血。3.动眼、滑车和展神经观察有无眼睑下垂、眼球震颤、斜视等。检查眼球向上、向下和向两侧的眼外肌运动。注意瞳孔大小及形状,以及对光反射、会聚和调节反应等。4.三叉神经注意张口下颌有无偏

神经系统查体图文详解

神经系统查体详解 神经系统检查(一)一般检查 一般检查主要是检查病人的意识状态。通过与病人交谈并检查病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而进行评价。意识状态可分为以下几类: 1.清醒状态(clear-headed state) 被检查者对自身及周围环境的认识能力良好,应包括正确的时间定向、地点定向和人物定向。当问诊者问及姓名、年龄、地点、时刻等问题时,被检查者能做出正确回答。 2.嗜睡状态(somnolence state) 意识清晰度降低为主的意识障碍的一种形式。指病人意识清醒程度降低较轻微,呼叫或推动病人肢体,病人可立即清醒,并能进行一些简短而正确的交谈或做一些简单的动作,但刺激一消失又入睡。此时,病人吞咽、瞳孔、角膜等反射均存在。 3.意识模糊(confusion) 指病人意识障碍的程度较嗜睡深,对外界刺激不能清晰地认识;空间和时间定向力障碍;理解力、判断力迟钝,或发生错误;记忆模糊、近记忆力更差;对现实环境的印象模糊不清、常有思维不连贯,思维活动迟钝等。一般来说,病人有时间和地点定向障碍时,即称为意识模糊。 4.昏睡状态(stupor state) 意识清晰度降低较意识模糊状态为深。呼喊或推动肢体不能引起反应。用手指压迫病人眶上缘内侧时,病人面部肌肉(或针刺病人手足)可引起防御反射。此时,深反射亢进、震颤及不自主运动,角膜、睫毛等反射减弱,但对光反射仍存在。 5.浅昏迷(superficial coma) 指病人随意运动丧失,呼之不应,对一般刺激全无反应,对强疼痛刺激如压眶、压甲根等有反应,浅反射消失,腱反射、舌咽反射、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存在,呼吸、脉搏无明显变化。见于重症脑血管病、脑炎、脑脓肿、脑肿瘤、中毒、休克早期、肝性脑病等。 6.深昏迷(deep coma) 指病人对各种刺激均无反应,完全处于不动的姿势,角膜反射和瞳孔对光反射均消失,大小便失禁,呼吸不规则,血压下降,此时可有去大脑强直现象。后期病人肌肉松弛,眼球固定,瞳孔散大,濒临死亡。见于肝性脑病,肺性脑病,脑血管病,脑肿瘤,脑外伤,严重中毒,休克晚期等。 去脑强直

神经系统检查

第二节肌力检查 提要 肌力检查,是通过对肌肉容量、肌张力、肌力的检查,了解是否存在肌萎缩、肌麻痹及肌张力变化情况,并以此判断运动神经元损害的情况。熟练掌握肌力测定标准,辨别肌力分为六级的不同程度的肌肉收缩表现。掌握各部位肌肉肌力测定法,包括对颈肩、上肢、脊柱、腹部以及下肢,每块肌肉的肌力检查方法。 教材原文 发挥 一、应用解剖 运动系统包括以下两类: 1 .锥体系统:其功能是完成随意运动,即能随人的意志而执行动作,也称作"自主运动"。传导通路可分为两大部分,一为皮质脊髓束传导通路,二为皮质脑干束传导通路。 (1)皮质脊髓束传导通路:由位于大脑皮质中央前回上2/3部分的锥体细胞发出的轴突组成,经内囊后肢前2/3下行,通过中脑、脑桥及延髓的锥体。在锥体交叉处,左、右纤维大部分互相交叉,交叉后的纤维继续下行,进入脊髓侧索(称皮质脊髓束),沿途终于脊髓各节段的前角运动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前角运动神经元发出轴突,经前根走出,通过神经丛,组成周围神经后,到达所支配的躯干、四肢骨骼肌。 (2)皮质脑干束传导通路:由位于大脑皮质中央前回下1/3部分的锥体细胞发出的轴突组成,经内囊膝部下行至脑干,沿途终于脑干内的各个颅神经运动核-下运动神经元。 2 .锥体外系:锥体外系是锥体系以外的管理骨骼肌运动的传导束。其纤维起自大脑中央前回以外的各皮质,下行途中与纹状体、小脑、红核、黑质、下橄榄核、网状结构等发生广泛联系,并多次更换神经元,到达脑神经运动核与脊髓前角细胞,然后通过脑、脊神经到达骨骼肌。锥体外系的功能主要是完成不随意运动(协调肌群的运动,维持肌张力)。 二、肌力检查要点 1 .肌容量的测定:注意观察肌肉有无萎缩、肥大,并注意其分布和范围,进行两侧比较。可以用带尺测量肢体周径,即在双侧肢体同一水平部位对比测量,并记录之,不仅可以确定肌肉萎缩或肥大的程度,也可以作为今后随访的比较。肌肉萎缩检查时,可见肌肉组织体积缩小,触之松软无力。可为神经营养因素引起,也可为肌炎或长期肢体废用所引起。肌肥大可见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或先天性肌强直等 2 .肌张力的检查:受检者肢体处于完全放松的情况下,被动运动以测其肌肉阻力,受检者肢体肌肉未完全放松将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肌张力减低时,被动运动阻力减小或消失。还可表现为肌肉不能保持正常的外形,触诊时肌肉软无弹性。见于周围神经病变、小脑疾患、低血钾、深度昏迷及肌肉疾患。肌张力增高时,被动运动阻力增大,肌肉触之坚硬。肌张力增高一般可分为痉挛性和强直性,痉挛性肌张力增高呈折刀状,被动运动开始时阻力很大,到一定角度阻力突然降低,有如折刀感。见于锥体束受损引起的肌张力增高,其肌张力增高主要在上肢的屈肌和下肢的伸肌。强直性肌张力增高,被动运动时阻力增大始终保持均匀,可以停留在任何位置,称为"铅管样或齿轮样"强直。见于锥体外系损伤引起的肌张力增高,其屈肌与伸肌的肌张力皆增高。 3 .肌力检查:肌力是人体作随意运动时肌肉收缩的力量。肌力检查有主动法和被动法。主动法是受检者作主动运动时医生观察其运动的幅度、速度和力量,被动法是检查时给予阻力,受检者用力抵抗以测其肌力。检查者嘱受检者依次作各关节运动,观察肌力是否正常、减退或瘫痪,注意瘫痪的部位。并根据肌力测定标准分级,肌力大小程度分六级,采用0~5度分级法。肌力测定标准是肌力大小的一个量化指标,其准确性取决于病人的配合及医生对标

儿科护理学- 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第十四章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第一节小儿神经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一)小儿神经系统特点 1.大脑小儿出生时大脑的重量约370g,占体重的1/8~1/9。小儿出生时大脑的外观已与成人相似,脑表面有主要沟回,但较浅且发育不完善,皮质较薄,细胞分化较差,髓鞘形成不全,对外来刺激反应缓慢且易泛化。大脑皮质下中枢发育已较为成熟,而大脑的皮质及新纹状体发育尚不成熟,故出生时的各种活动主要靠皮质下中枢调节。 小儿的脑耗氧量,在基础代谢状态下占总耗氧的50%,而成人则为20%,缺氧的耐受性较成人更差。 2.脊髓小儿脊髓的发育,在出生时已较为成熟,约重2~6g,是成人脊髓的1/4~1/5, 脊髓的末端在第二腰椎下缘,新生儿时达第3腰椎水平,随年龄增长,4岁时达1腰椎上缘。所以腰椎穿刺时注意,应以3~4腰椎间隙、新生儿以4~5腰椎间隙为宜。 小儿脑脊液检查正常值 (二)神经反射 1.终身存在的反射 (1)浅反射: 出生时即生存,终生不消失的反射,包括角膜反射、瞳孔反射、结膜反射、吞咽反射。提睾反射到出生4~6个月后才明显。 (2)腱反射:从新生儿期可引出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腱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等。腱反射的减弱或消失提示神经、肌肉、神经肌肉结合处或小脑病变。 2.小儿时期暂时性反射 随着年龄增长,在一定年龄反射消失。 (2)出生时不存在,以后逐渐出现并终生存在的反射 3.病理反射 巴宾斯基(Babinski)征(2岁以下小儿巴宾斯基征阳性可考虑为生理现象)、戈登(Gordon)征、霍夫曼(Hoffmann)征、查多克(Chaddock)征等。 4.脑膜刺激征 颈强直、凯尔尼格(Kernig)征、布鲁津斯基(Brudzninski)征等。 (三)小儿神经系统检查 1.一般检查检查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精神发育和行为,皮肤有无异常素斑、脊柱有无畸形、叩击痛、异常弯曲等。可根据小儿对外界声、光、疼痛、语言等刺激的反应来判断其意识障碍的程度。

神经系统护理常规试题

神经系统护理常规试题

————————————————————————————————作者: ————————————————————————————————日期: ?

神经系统护理常规试题 一填空题 1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的最常见类型,通常可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腔隙性脑梗死)。 2 抗凝药皮下注射在(腹部脐周5cm以外),注射时不排气,不回抽血液,注射后(多按压)。 3 壳核是高血压脑出血最常见的出血部位,,可出现偏瘫,偏盲和(偏身感觉障碍)。 4 脑出血中,(小脑出血)发病突然,眩晕和共济失调明显,可伴有频繁的(呕吐)及(枕部)疼痛。 5脑水肿可以使颅内压增高和导致(脑疝),是脑出血的主要死因,内科通常采用20%甘露醇,甘油果糖和(速尿)等脱水降颅压。 6 (再出血)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急性并发症,,发病后(24小时)风险最大。 7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神经肌接头传递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神经-肌肉突触后模上的(乙酰胆碱受体)。 8重症肌无力的三种危象包括(肌无力危象)、(胆碱能危象)和反拗危象。 9帕金森病又名震颤麻痹,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的神经变性疾病,(震颤)常为首发症状。 10帕金森病的患者应给予(清淡易消化的软食),多食蔬菜水果和粗纤维食物,避免刺激性食物,戒烟酒。11GBS脑脊液的检查中应注意有无(蛋白-细胞分离),即蛋白增高而细胞数正常,出现于病后(2-3周)。 12 给予GBS患者应用免疫球蛋白治疗时,开始滴注速度为1.0ml/分,约(20滴/分),持续分钟后无头痛,心慌,恶心等不良反应,可逐渐加快速度,最快速度不超过(60滴/分)。 13病毒性脑炎的治疗中,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是更昔洛韦和(阿昔洛韦)。 14在观察病毒性脑炎的患者过程中,若发现患者呼吸节律(不规则),瞳孔忽大忽小或两侧不等大,,对光反应(迟钝),血压(升高),需警惕脑疝发生。 15 癫痫按病因可分为症状性癫痫,特发性癫痫和(隐源性癫痫)。 16 苯妥英钠长时间的应用可引起牙龈增生,面部粗糙,(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还可以加速维生素D的缺乏导致(骨质疏松)。 17(药物治疗)是目前治疗癫痫的最主要方法。 18癫痫患者的婚育指导中,患者可以结婚并生育,但将来孩子发生癫痫的可能性高于普通人,应事先做好咨询,生育的最佳时间为(癫痫控制一年以后)。 19眩晕按性质分可分为真性眩晕和假性眩晕,存在自身或对外界环境空间位置的错觉为(真性眩晕)。20腰椎穿刺后的患者一般采取(去枕平卧)卧位,主要是为预防腰麻后(头痛)。 21神经内科患者并发肺炎的主要原因是误吸。(意识障碍)和(吞咽困难)是导致其发生的主要原因。22脑血管的介入检查及及治疗术中,穿刺点应用1-1.5kg的沙袋压迫6-8小时,敷料(加压包扎)24小时。 23 10%的甘油果糖降低颅内压作用起效缓慢,持续时间长,250ml需要1.5到2小时静脉滴注,一般无不良反应,但输注速度过快可导致(溶血反应)。 24颅内压增高的三大主征为(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 25 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如两侧瞳孔大小多变,不等圆,对光反应差或出现分离现象,常提示(脑干)损伤。 26成年人正常颅内压为(0.7~2.0kpa或70~200mmH2O),儿童为(0.5~1.0Kpa或50~100m mH2O)。 27Glasgow昏迷评分法是评定(睁眼)、(语言)及(运动反应),三者得分相加表示意识障碍程度,最高(15)分,最低(3)分,(8)分以下为昏迷。 28鞍区肿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有(尿崩症)、(脑脊液鼻漏)、(中枢性高热)、(垂体功能低下)。 29脑室穿刺外引流时,引流装置一般高于零点(10~15cm),注意观察引流液(性质)、(颜色)、(量)的变化。 30颅脑疾病病人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抬高床头(15~30°卧位), 有利于颅内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 31脑血管介入治疗后患肢制动(24小时)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敷有无渗出,并注意观察穿刺侧(足背动脉搏动)、肢端皮肤(温度、颜色)。 32椎管内占位手术后1~2小时进行(轴位)翻身,避免引起脊髓损伤。

神经系统检查方法

神经系统检查 进行神经系统检查所需的物品应包括:视力表,眼底镜,手电,扣诊锤,针,音叉,压舌板,棉棍,芳香剂如薄荷,及笔,纸,报纸等(为测阅读)。 一.一般检查: (一)意识状态 即病人神志是否清醒,包括以下几种不同层次的意识障碍: 1.嗜睡 为最轻的意识障碍,病人能被唤醒,能配合简单的查体及回答问题,但停止刺激后又入睡。 2.昏睡 病人经较重的刺激才能被唤醒,对提问只能含糊而简单地回答,不能配合查体,停止刺激后则很快入睡。 3.昏迷 病人已不能被唤醒,又分为浅昏迷和深昏迷两种不同程度。 (1)浅昏迷病人尚可保留部分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如压眶等强烈疼痛刺激时可有躲避或表情反应,生理及病理反射可存在。 3kvrpDS。 (2)深昏迷病人对各种刺激的反应消失,各种反射亦消失。 (二)精神状态 1.定向力: 检查病人对时间,地点,人物的定向是否准确。 2.记忆力:

(1)远记忆力(病人能否记忆其生日,结婚日,以及初次工作的时间等) (2)近期记忆力:让病人叙述目前的病情,住院过程,近两天情况,或读一简单句子让病人复述。 2.计算力: 让病人计算100-7,然后再减7,连续减下去。 4.情感: 观察病人有无欣快,淡漠,焦虑,忧郁,以及幻觉,妄想等表现及感情反应的能力。 5.判断力及理解力: 列举一些常识性的问题,考察病人能否理解,让病人判断是否正确。 (三)语言,即失语的检查 失语是由于脑损害引起的语言能力丧失或受损。病人无听觉,视觉,或口咽部运动的损害,仅是对语言的表达和理解能力受损或丧失。失语的检查一般有以下几方面:自发谈话,口语理解,复述,命名,阅读,书写等。 3JpwFee。 进行失语检查要求病人意识清楚,定向力和判断力无障碍,以免影响结果。对于构音,视力,听力,肢体活动等方面的障碍,也要加以注意。 eNBV5r0。 1.自发语言: 让病人对病史进行陈述,注意语量的多少,是否流利,语调和发音有否障碍,语法结构,短语的运用是否正确,有无错语,有无找词困难,能否有效表达意思等。 SLvFlaK。

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第十四章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考试重点 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治疗和护理 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的临床表现 教学大纲 1.小儿神经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1)脑 (2)脊髓 (3)脑脊液 (4)神经反射 (5)小儿神经系统检查 第一节小儿神经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一、脑 小儿出生时大脑的外观已与成人相似,脑表面有主要沟回,但较浅且发育不完善,皮质较薄,细胞分化较差,髓鞘形成不全,对外来刺激反应缓慢且易泛化。大脑皮质下中枢发育已较为成熟,而大脑的皮质及新纹状体发育尚不成熟,出生时的各种活动主要靠皮质下中枢调节。 小儿的脑耗氧量,在基础代谢状态下占总耗氧的50%,而成人则为20%,缺氧的耐受性较成人更差。 二、脊髓 脊髓的发育与运动发展的功能相平行 胎儿时,脊髓的末端在第2腰椎下缘 新生儿时达第3腰椎水平 4岁时达腰椎1上缘。 所以婴幼儿腰椎穿刺时,应以3~4腰椎间隙、新生儿以4~5腰椎间隙为宜。 三、脑脊液 小儿脑脊液检查正常值 四、神经反射 反射检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为终身存在的反射,包括浅反射及腱反射;

第二类为暂时性反射,或称原始反射。 1.终身存在的反射 (1)浅反射: 出生时即存在,角膜反射、瞳孔反射、结膜反射、吞咽反射。 腹壁反射要到1岁后才比较容易引出,最初反射呈弥散性。提睾反射要到出生4~6个月后才明显。 (2)腱反射:从新生儿期可引出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腱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等。 2.小儿时期暂时性反射 (1)出生时存在,以后逐渐消失的反射 反射消失年龄 迈步反射 2~3个月 握持反射 3~4个月 拥抱反射 3~6个月 觅食、吸吮反射 4~7个月 (2)出生时不存在,以后逐渐出现并终生存在的反射 反射出现年龄 降落伞反射 9~10个月 平衡反射 10~12个月 3.病理反射巴宾斯基(Babinski)征(2岁以下小儿阳性可考虑为生理现象)、戈登(Gor-don)征、霍夫曼氏(Hoffmann)征、查多克氏(Chaddock)征等。 4.脑膜刺激征颈强直、克匿格(Kernig)征、布鲁津斯基(Brudznins-ki)征等,因小婴儿屈肌张力紧张,故生后3~4个月阳性无病理意义。 颅缝和囟门可以缓解颅内压,所以脑膜刺激征可能不明显或出现较晚。 五、小儿神经系统检查 1.一般检查 检查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精神发育和行为、意识障碍的程度。 2.头颅检查 检查头颅大小(头围)、形状、前囟是否闭合与张力、颅骨透照试验是否阳性等。 3.运动检查 应观察头、躯干及四肢的随意动作。 6个月做“蒙面试验”,正常发育小儿能将覆盖物从脸上移开,智力低下及肢体瘫痪小儿不能完成该动作。 教学大纲 第二节化脓性脑膜炎 (1)病因及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3)辅助检查 (4)治疗原则 (5)护理措施 第二节化脓性脑膜炎

儿童神经系统检查与反射检查

儿童神经系统反射检查 小儿神经系统的发育具有一定的规律,首先出现的是原始反射,随着中脑神经的发育,原始反射逐渐消失,出现中脑水平的立直反射(矫正反应),神经系统逐渐完善出现大脑皮质水平的平衡反射 原始反射---反射中枢在脊髓、延髓、脑桥 立直反射---反射中枢在中脑、间脑 平衡反射---反射中枢在大脑皮质 1原始反射 原始反射是人类的先天反射,又称非条件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这些不受意识控制的反应是人类一生下来就具有的。这些反射在应该出现是不出现或应该消失时不消失均属异常,有临床意义。 01吸吮反射 0-3月 检查方法:用手指轻触婴儿口唇与口角,或者将手指或母亲乳头插入口内。 反应:像得到食物一样主动闭口,有节律地吸吮、咽下。 意义:减弱或缺失多见于早产儿,生后窒息、外伤等脑干机能损伤,饱食后不出现,饥饿时呈亢进状态。持续存在(6-8月后)或消失后重新出现,提示脑损伤。 02觅食反射0-3个月,一般1月左右消失。 检查方法:用手指轻触婴儿口角或上下唇。 反应:婴儿出现张口寻找乳头动作。3-4月后婴儿会学习、认知到肚子饿时,会用哭声来表达需求,觅食反射就慢慢消失了。 意义:同吸吮反射。生后3月仍然存在为不正常,会导致易张口,舌肌后缩,颈立直差,1岁以上存在提示摄食障碍。 03拥抱反射(Moro反射) 又称惊吓反射,由于头部和背部位置关系的突然变化,刺激颈深部的本体感受器,引起上肢变化的反射。亢进时下肢也出现反应。肌张力低下及严重精神发育迟滞患儿难以引出,早产、低钙、核黄疸、脑瘫等患儿此反射可亢进或延迟,偏瘫患儿左右不对称。拥抱型为0-3个月,伸展型为3-6个月。 检查方法:共五种 ①落法:小儿仰卧位,检查者手放在小儿后头部,将头抬起离床面30度,然后将手下落10-15度(手不离开头部); ②拉手法:小儿仰卧位,检查者拉小儿两手上提,当小儿肩部离开床面是(头不离开床面)然后突然松开。 ③托法:平托起小儿,令头部向下倾斜15°; ④弹足法:用手指轻弹小儿足底; ⑤声法:小儿仰卧于床上,用力敲打床边附近发出声音; 反应:分两型 ①拥抱型:小儿两上肢对称性伸直外展,拇指、示指末节指间关节屈曲,呈扇形张开,然后上肢屈曲,肩、前臂收拢呈拥抱状态,小儿有惊吓的表情或哭闹不安,亢进时下肢也出现与上肢相似的反应。 ②伸展型:又称不完全型,检查时可见小儿上肢突然伸直外展,迅速落于床上,小儿稍有不快感觉,多见于3个月以上的幼儿。 意义: ①反射减弱或缺失:说明脑干机能低下。多见于处于休克期的新生儿或窒息、产伤婴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