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白疕(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诊疗方案

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一、基本情况

白疕(寻常型银屑病)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批优势病种之一,从2013年5月到2013年11月,新泰市中医院皮肤科开展了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工作。期间接受临床路径管理的住院患者共有15例,完成13例,平均住院日17.2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中药薰洗、药浴、紫外光照射、中药湿敷、中药涂药等。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一)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

完成临床路径的13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100%,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100%,特色疗法使用率92.3%,辨证施治率100%。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3例(100%),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6例(46.2%),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100例(100%),中药熏洗治疗12例(92.3%),紫外光照射13例(100%)。

(二)应用情况分析

按照应用比例将依从性分为三个层次:好(>75%),中等(25%—75%)和差(<75%),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的依从性均为好或中等。具体而言,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包括:口服中药汤剂、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紫外光照射等;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有:

中药熏洗、口服中成药、推拿、和其他疗法。

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分析其原因,具有以下特点:1.治疗方法的疗效有循证医学证据,被纳入到正规教材以及正式发布的指南中,因此临床医生的依从性好,如清热凉血法治疗白疕的疗效比较肯定,应用较好;2.治疗方法能广泛被患者乃至民众所认可,因此患者及其家属的依从性好,如康复治疗逐渐被患者广泛接受,无论是急性期还是缓解期均得到很好的实施;3.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治疗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分析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某些治疗方法有其临床应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并非所有的患者均可应用,只有部分符合条件的患者才能够采纳,因此应用比例较低,如中药熏洗方法,适用于白疕静止期和缓解期,鳞屑较厚的患者;2. 某些疗法虽然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的特色,但尚未经过大样本临床研究证实其疗效,从而限制了其临床使用,如其他疗法中的一些特色疗法,未被广泛接受;3.国家医保政策限制了某些治疗方法的临床实施,如推拿治疗在医保规定的适应症中不包括白疕。

三、疗效评价与分析

(一)总体效果评价

完成临床路径的13例患者中,症状改善12例(92.3%),体征改善12例(92.3%),好转12例(92.3%)。临床痊愈及好转占病例总数的92.3%。

(二)疗效评价

1.评价标准

1)以皮损严重程度在治疗前后的积分变化来判断疗效,分4级判定。

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为:疗效指数(n)=[(治疗前积分一治疗后积分)/疗前积分]×100%

临床痊愈:皮损基本消退,临床症状消失,n≥95%。

显效:皮损大部分消退,临床症状明显减轻,95%>n≥70%。

有效:皮损部分消退,临床症状有所改善,70%>n≥50%。

无效:皮损消退不明显,临床症状未减轻或反而恶化,n<50%。

2)以皮损症候评分在治疗前后的积分变化来判断疗效,分4级判定。

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为:疗效指数(n)=[(治疗前积分一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临床痊愈:皮损全部消退,临床症状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皮损大部分消退,临床症状明显减轻,95%>证候积分减少≥70%。

有效:皮损部分消退,临床症状有所改善,70%>证候积分减少≥50%。

无效:皮损消退不明显,临床症状未减轻或反而恶化,证候积分减少不足50%。

2、评价方法

1)皮损严重程度评分—PASI评分(表1)

表1:PASI评分表

PASI评分=头部面积分×头部严重程度分(D+I+E)×0.1

+上肢面积分×上肢严重程度分(D+I+E)×0.2

+躯干面积分×躯干严重程度分(D+I+E)×0.3

+下肢面积分×下肢严重程度分(D+I+E)×0.4

2、中医证候的改善,采用中医主要临床症状评估量表(表2)评价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2002年)制定。

表2.主要临床症状评估量表

3.疗效分析

采用以上评价标准和方法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主要疗效点为:以症状改善、皮损变薄,红斑颜色变淡为近期主要评价指标。本治疗方案的疗效分析如下:

13例患者中皮损消退≥70%的11例(84.6%);70%≥皮损消退≥50%的2例(15.4%),未改善0例。总体有效率100%。

案例1:于某,男,48岁。主因“全身红斑脱屑反复发作30年,加重1月余”入院。患者于3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红斑、丘疹、脱屑,后累及四肢、躯干,曾在多家医院诊断为“银屑病”给于治疗,病情缓解,患者自述本病冬重夏轻,1月前因过敏导致本次病情加重,皮疹泛发于全身,前胸、后背起黄豆大丘疹,上覆银白色鳞屑,刮去鳞屑有薄膜现象及点状出血,双小腿及双手呈片状脱屑,无明显瘙痒. 既往身体健康,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皮科情况:前胸、后背起黄豆大丘疹,上覆银白色鳞屑,刮去鳞屑有薄膜现象及点状出血,双小腿皮损呈斑块状,中度浸润,上覆糠白色鳞屑,双手呈片状脱屑,无明显瘙痒,指、趾甲正常。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中医诊断:白疕(血热证)西医

诊断:寻常型银屑病进入路径后立即复方甘草酸苷静滴,中药熏洗,紫外光照射,中药湿敷,给以犀角地黄汤口服,治疗17天后皮损消退80%以上,仅有双胫前小块皮损。

案例2:(略)

案例3:(略)

病例基本信息表

三、中医药的作用分析

(一)白疕临床治疗难点分析

银屑病是一种顽固且易复发的皮肤病。给病人带来极大的身心痛苦,临床医生颇感棘手。多年对本病进行了大量研究,人力物力都投入不少,但仍有诸多问题没有突破。

难点之一:病因方面

银屑病的病因尚未清楚,目前认为,银屑病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多基因遗传病,通过免疫介导的共

同路径最后引起角质形成细胞发生增殖。但迄今为止,对于其发病机制尚无定论。

难点之二:治疗方面

银屑病的治疗进展是我们极为关注的问题。目前西医治疗用药为抗肿瘤药物、免疫抑制剂、皮质类固醇激素、抗生素类、维生素类药物等。部分药物疗效好,但存在极大毒副作用而临床无法推广用之。中医治疗本病辨病与辨证结合,分型与分期兼顾,临床确有一批疗效甚好的验方、复方,但疗效缓慢,疗程长,且缓解病情者多。总之,本病的治疗缺乏特效药,没有根治手段。

难点之三:复发问题

银屑病不是不治之症,不是没有治愈的可能性,我们所采用的治疗方案能很快能够达到临床治愈,但目前还没有一种治疗方法能够预防银屑病的复发。这是本病难点中的难点。

基于以上的问题,我们今后研究需要有一定的针对性:①进一步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深入研究,只有对本病的发病机制有清晰的认识,才有可能找到治疗上和预防复发的突破。②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扬长避短,取西药见效快的特点与中药疗效满意、安全无副作用等有机结合,研制一批安全特效的药物,同时对目前疗效肯定的中药验方、复方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了解其作用机制。③用现代医学模式的观点防治认识教育基础上,将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的因素有机结合,重视心理因素在本病的发病加重及复发中的作用,医患合作,给患者更多关心和理解,解除思

想顾虑,避免精神紧X,合理安排生活,注意饮食调节,工作量力而行。治疗上要采取针对性防X性措施,避免感染因素,避免用药不当、不慎而造成红皮病或脓疱型银屑病等的发生,合理恰当用药,力求简单有效,仔细观察病情,避免诱发因素。

实验研究发现,银屑病患者即使在临床治愈后,其实验室检查亦存在异常,如免疫方面仍存在表皮内免疫复合物沉积;皮肤损害消退处的微循环虽有改善,但仍未恢复正常;电镜发现治愈病例个别棘细胞核仍较大,线粒体聚集仍存在,线粒体嵴模糊。所有这些都说明经过临床治愈的病例,表皮组织的显微结构仍保留着治疗前病变细胞的特点,表明表皮细胞尚未完全恢复正常,这可能是本病易复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中医药的作用分析

从疗效分析中可以看出,本诊疗方案采用综合治疗方案进行辨证论治,减轻了患者皮肤损害程度,改善了临床症状,减轻了患者的心理压力,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具体分析如下:1.清热凉血消斑,迅速改善进行期的症状,防止皮损进一步蔓延。

中医药治疗有助于减轻病情进展速度,进入本路径的血热证患者经过中药清热解毒,凉血消斑的中药汤剂口服治疗,配合清热解毒消斑的中药湿敷,紫外光照射,5-7天阻止皮损扩散,无新发皮损。

2.活血化瘀,促进斑块消退。

在银屑病进入缓解期或是静止期,皮损基地已不是鲜红色,再用清热凉血解毒的中药治疗已基本无疗效,这时需加入活血化瘀或是破血逐瘀药物,改善皮肤微循环,加快皮损消退,对于斑块型银屑病尤为明显。

五、方案外本专科中医技术方法应用情况

自拟“康银胶囊“的临床应用情况

患者长期寒凉中药,损伤脾胃,以致银屑病经久不愈,我科根据老中医经验,以凉血活血,健脾除湿为治则,创制协定方“康银胶囊”,能有效缩短静止期和缓解期的时间,延长复发周期。

附协定方“康银胶囊”

地黄20g丹皮15g赤芍15g知母6g拳参15g紫草15g玄参15g 白茅根15g槐米12g大青叶15g土茯苓20g茯苓10g防风6g蒺藜6g苍术12g白术15g党参10g当归6g白芷6g山药15g丹参6g萆薢12g白鲜皮15g甘草6g黄芩12g陈皮12g枳壳9g板蓝根15g牛膝12g双花炭15g。共10付浓缩提纯后灌胶囊,共服用2个月。

2013年10月25日

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新泰市中医院皮肤科

一、基本情况

蛇串疮(带状疱疹)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批优势病种之一,从2013年5月到2013年11月,新泰市中医院皮肤科开展了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工作。期间接受临床路径管理的住院患者共有9例,完成9例,平均住院日5.5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口服中药汤剂、静脉滴注中成药注射液、半导体激光照射、针刺、拔罐、中药湿敷、火针等。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一)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

完成临床路径的9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100%,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22%,特色疗法使用率100%,辨证施治率100%。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9例(100%),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2例(22%),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100例(100%),针刺2例(22%),半导体激光照射15例(100%)。

(二)应用情况分析

按照应用比例将依从性分为三个层次:好(>75%),中等(25%—75%)和差(<75%),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的依从性均为好或中等。具体而言,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包括:口服中药汤剂、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半导体激光照射等;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有:针刺和其他疗法。

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分析其原因,具有以下特点:1.治疗

方法的疗效有循证医学证据,被纳入到正规教材以及正式发布的指南中,因此临床医生的依从性好;2.治疗方法能广泛被患者乃至民众所认可,因此患者及其家属的依从性好,如半导体激光照射治疗逐渐被患者广泛接受,无论是急性期还是缓解期均得到很好的实施;3.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治疗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分析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某些治疗方法有其临床应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并非所有的患者均可应用,只有部分符合条件的患者才能够采纳,因此应用比例较低,如针刺方法,适用于疾病后期疼痛较重的患者;2. 某些疗法虽然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的特色,但尚未经过大样本临床研究证实其疗效,从而限制了其临床使用,如其他疗法中的一些特色疗法,未被广泛接受。

三、疗效评价与分析

(一)总体效果评价

完成临床路径的9例患者中,100%患者痊愈后出院,疱疹全部消退仅留有色素沉着或瘢痕。临床痊愈占病例总数的100%。

(二)疗效评价

评价标准

临床痊愈;皮疹结痂,疼痛消失,n≥95%。

显效:皮疹大部分结痂,疼痛明显减轻,n≥70%。

有效:皮疹部分结痂,疼痛减轻,30%≤n<70%。

无效:症状基本无变化,n<30%。

疗效指数(n)= 疗前积分-疗后积分/疗前积分×100%

疗前积分

(三)评价方法

1、时间指标:新丘疱疹/水疱停止出现时间(无新水疱出现的时间)、丘疱疹/水疱完全消退时间、开始结痂时间、全部结痂时间、开始脱痂时间、全部脱痂时间、疼痛开始减轻时问、疼痛完全消失时间。

2、症状指标

(1)丘疱疹/水疱

0分:无丘疱疹/水疱。

1分:丘疱疹/水疱数目<25个。

2分:丘疱疹/水疱25~50个。

3分:丘疱疹/水疱>50个。

(2)糜烂

0分:无糜烂。

1分:1~3处糜烂,或糜烂直径<5mm。

2分:4~6处糜烂,或糜烂直径5-10mm,中度渗出。

3分:>6处糜烂,或糜烂直径>10mm,重度渗出。

(3)红斑/水肿

0分:正常肤色。

1分:皮肤淡红。

2分:皮肤潮红,中度肿胀。

3分:明显的潮红、肿胀。

(4)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尺度评分法(Vsual Analogue Scale,VAS),即以长度为10cm的标尺两端(0-10,每1cm代表1分)。0为无痛,10为剧痛,分别代表最好和最差,让患者取最能代表其疼痛程度的位置,医生读出分数。

(四)疗效分析

采用以上评价标准和方法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主要疗效点为:以疼痛改善、皮损消退为近期主要评价指标。本治疗方案的疗效分析如下:

9例患者中疼痛消失、疱疹消退100%,疼痛、疱疹未改善0例。总体有效率100%。

案例1:X某,男,53岁。主因“右下肢疱疹伴疼痛5天”入院。患者5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肢疼痛,无腰痛,无腿麻,诊于新汶矿务局中心医院,腰部CT检查示无明显异常,未处理。继而右下肢内侧皮肤出现红色疱疹,伴阵发性刺痛,影响患者工作. 既往身体健康,患胆囊结石3月。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皮科情况:右下肢内侧见散在红色丘疱疹,呈带状簇集性分布,无糜烂、渗出。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中医诊断:蛇串疮(肝经郁热)西医诊断:带状疱疹进入路径后立即复方甘草酸苷静滴,半导体激光照射,中药涂擦,给以龙胆泻肝汤加减口服,治疗9天后疼痛消失、疱疹消退,仅留有褐色素沉着斑。

案例2:(略)

案例3:(略)

病例基本信息表

五、中医药的作用分析

(一)蛇串疮临床治疗难点分析

蛇串疮是一种急性疱疹性皮肤病。若不及时治疗会给病人带来极大的身心痛苦,尤其是老年人,近年来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多年对本病进行了大量研究,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运用中医中药及中医特色疗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有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总结经验,提高疗效。

难点之一:病因方面

蛇串疮的病因较明确,是由于人疱疹病毒3型感染引起。中医方面多为情志内伤,肝郁气滞,久而化火,肝经火毒外溢肌肤而发;但我们通过临床发现年老体虚发病者较多,而且往往引不

起足够认识,病程拖延导致治疗效果欠佳。下一步重点观察体虚年老患病者病因形成机制。

难点之二:治疗方面

蛇串疮气滞血瘀证(相当于后遗神经痛)的治疗进展是我们极为关注的问题。目前西医治疗用药为维生素类、营养神经类及止痛药等。药物疗效甚微。中医治疗本病辨病与辨证结合,分型与分期兼顾,临床确有一批疗效甚好的验方、复方,针刺、拔罐也有较好疗效。但疗效缓慢,疗程长。总之,本病本证型的治疗缺乏特效药。

基于以上的问题,我们今后研究需要有一定的针对性:①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临床辨证准确,用药要灵活。②扬长避短,取西药见效快的特点与中药疗效满意、安全无副作用等有机结合,研制一批安全特效的药物,同时对目前疗效肯定的中药验方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了解其作用机制。③用现代医学模式的观点防治认识教育基础上,将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的因素有机结合,重视心理因素在本病的发病加重及复发中的作用,医患合作,给患者更多关心和理解,解除思想顾虑,避免精神紧X,合理安排生活,注意休息。治疗上要采取针对性防X性措施,让患者重视本病,得到及时的治疗,才能有较好的疗效。

(二)中医药的作用分析

从疗效分析中可以看出,本诊疗方案采用综合治疗方案进行辨证论治,及早消除了患者疼痛,改善了临床症状。具体分析如

下:

1.清肝火解热毒,迅速改善临床症状,防止后遗神经痛的发生。

中医药治疗有助于减轻疼痛程度,进入本路径的肝经郁热患者经过中药清肝火解热毒中药汤剂口服治疗,配合针刺及半导体激光照射,3天内能迅速减轻患者疼痛。

2.理气活血,重镇止痛。

由于很多患者对本病认识不够,导致病情拖延,来院时疱疹已消退,但疼痛不止。西医已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我们用活血化瘀、重镇止痛的中药配合针刺拔罐治疗,疼痛改善明显,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六、方案外本专科中医技术方法应用情况

本方案治疗比较全面,效果比较理想,我们在临床上未采取本方案以外的中医诊疗技术

2013年10月28日

粉刺(痤疮)中医诊疗方案

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新泰市中医院皮肤科

一、基本情况

粉刺(痤疮)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批优势病种之一,从2013年5月到2013年11月,新泰市中医院皮肤科开展了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工作。期间接受临床路径管理的门诊患者共有76例,完成73 例,肺经风热证平均治疗时间<28天,脾胃湿热证平均治疗时间<56天,痰淤互结证平均治疗时间<84天,冲任不调证平均治疗时间<84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口服中药汤剂、外用中药面膜,红蓝光照射、针刺、皮损内注射、中药涂药等。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一)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

完成临床路径的73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100%,中成药使用率15%,特色疗法使用率100%,辨证施治率100%。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73例(100%),外用中药面膜38例(52%),红蓝光照射15例(20.5%),针刺3例(4%),皮损内注射5例(6.8%),中药涂药61例(83.6%)。

(二)应用情况分析

按照应用比例将依从性分为三个层次:好(>75%),中等(25%—75%)和差(<75%),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的依从性均为好或中等。具体而言,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包括:口服中药汤剂、

中医优势病种外科

附件3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的患者。 一、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TCD编码:BGG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ICD-10编码:S52.5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2009年)。 2.疾病分期 (1)早期:伤后2周以。 (2)中期:伤后2周~4周。 (3)晚期:伤后4周以上。 3.分型 (1)无移位型 (2)伸直型 (3)屈曲型 (4)半脱位型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桡骨远端骨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桡骨远端骨折(TCD编码:BGG000)和桡骨远端骨折(ICD-10编码:S5 2.501)的患者。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闭合桡骨远端骨折,有闭合复位穿针固定适应证。 3.除外以下情况: (1)桡骨远端骨折无移位者; (2)并发血管神经损伤者; (3)局部肿胀严重者可能需手术减治疗者; (4)患处严重皮肤疾病影响局部手术者; (5)合并其他无法耐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的疾病(如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癫痫)等。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糖、血脂 (2)尿常规 (3)凝血功能 (4)肝功能、肾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 (5)心电图 (6)骨折部位X线片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骨折部位CT、MRI,骨密度测定等。 (八)治疗方法 1. 手法整复闭合穿针固定 2. 药物治疗 3. 康复治疗 4. 并发症的防治 5. 护理 (九)出院标准 1.病情稳定,局部肿痛好转,X线片复查达到功能复位标准,

优势病种总结分析模板

附件2 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样稿 缺血性中风(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 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脑病科 一、基本情况 缺血性中风(脑梗死)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批优势病种之一,从2011年5月到2011年10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脑病科开展了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工作。期间接受临床路径管理的住院患者共有82例,完成81例,平均住院日17.2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针灸、推拿、中药薰洗、药浴、刮痧、拔罐以及康复训练等。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一)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 完成临床路径的81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93.3%,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100%,特色疗法使用率96.7%,辨证施治率100%。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

汤剂76例(93.8%),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22例(27.1.%),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76例(93.8%),针灸治疗65例(80.3%),推拿治疗41例(50.6%),中药熏洗治疗23例(28.4%),康复治疗81例(100%),内科基础治疗79例(97.5%),其他疗法46例(56.8%)。 (二)应用情况分析 按照应用比例将依从性分为三个层次:好(>75%),中等(25%—75%)和差(<75%),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的依从性均为好或中等。具体而言,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包括:口服中药汤剂、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针灸、康复训练和内科基础治疗等;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有:口服中成药、推拿、中药熏洗和其他疗法。 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分析其原因,具有以下特点:1.治疗方法的疗效有循证医学证据,被纳入到正规教材以及正式发布的指南中,因此临床医生的依从性好,如活血化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疗效比较肯定,应用较好;2.治疗方法能广泛被患者乃至民众所认可,因此患者及其家属的依从性好,如康复治疗逐渐被患者广泛接受,无论是急性期还是恢复期均得到很好的实施;3.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治疗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分析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某些治疗方法有其临床应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并非所有的患者均可应用,只有部分符合条件的患者才能够采纳,因此应用比例较低,如中药熏洗方法,适用于中风后手足肿胀、肢体痉挛、疼痛的患者; 2. 某些疗法虽然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的特色,但尚未经过大样本临床

2016年老年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2]

老年病科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消渴病(2型糖尿病)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指南》(ZYYXH/T3.1~3.15—2007)。 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糖增高等表现,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有的患者“三多”症状不明显,但若中年之后发病,且嗜食膏粱厚味,形体肥胖,以及伴发肺痨、水肿、眩晕、胸痹、中风、雀目、痈疽等病症,应考虑消渴病的可能。 2.西医诊断标准:采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病防治指南》(2007年)。 空腹血糖(FPG)≥7.0mmol/L(126mg/dl);或糖耐量试验(OGTT)中服糖后2小时血糖(2HPG)≥11.1mmol/L(200mg/dl);或随机血糖≥11.1mmol/L(200mg/dl)。 (二)证候诊断 (1)主证 ①肝胃郁热证:脘腹痞满,胸胁胀闷,面色红赤,形体偏胖,腹部胀大,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②胃肠实热证:脘腹胀满,痞塞不适,大便秘结,口干口苦,或有口臭,或咽痛,或牙龈出血,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多食易饥,舌红,边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苔黄,脉滑数。 ③脾虚胃热证:心下痞满,胀闷呕恶,呃逆,水谷不消,纳呆,便溏,或肠鸣下利,或虚烦不眠,或头眩心悸,或痰多,舌淡胖,舌下络脉瘀阻,苔白腻,脉弦滑无力。 ④上热下寒证:心烦口苦,胃脘灼热,痞满不痛,或干呕呕吐,肠鸣下利,手足及下肢冷甚,舌红,苔黄根部腐腻,舌下络脉瘀阻,脉弦滑。 ⑤阴虚火旺证:五心烦热,急躁易怒,口干口渴,渴喜冷饮,易饥多食,时时汗出,少寐多梦,溲赤便秘,舌红赤,少苔,脉虚细数。 ⑥气阴两虚证:消瘦,倦怠乏力,气短懒言,易汗出,胸闷憋气,脘腹胀满,腰膝酸软,虚浮便溏,口干口苦,舌淡体胖,苔薄白干或少苔,脉虚细无力。 ⑦阴阳两虚证:小便频数,夜尿增多,浑浊如脂如膏,甚至饮一溲一,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耳轮干枯,面色黧黑;畏寒肢凉,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脘腹胀满,食纳不香,阳痿,面目浮肿,五更泄泻,舌淡体胖,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2)兼证 ①瘀证:胸闷刺痛,肢体麻木或疼痛,疼痛不移,肌肤甲错,健忘心悸,心烦失眠,或中风偏瘫,语言謇涩,或视物不清,唇舌紫暗,舌质暗,有瘀斑,舌下脉络青紫迂曲,苔薄白,脉弦或沉而涩。

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一、中风 中风是由于气血逆乱,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以昏仆、半身不遂、肢麻、舌蹇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脑血管病范围。 诊断依据 1、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偏身麻木,甚则神志恍惚、迷蒙、神昏、昏愦为主症。 2、发病急骤,有渐进发展过程。病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等先兆。 3、常有年老体衰.劳倦内伤,嗜好烟酒,膏粱厚味等因素。每因恼怒、劳累、酗酒、感寒等诱发。 4、作血压、神经系统、脑脊液及血常规、眼底等检查。有条件做CT、磁共振检查,可有异常表现。 5、应注意与痫病、厥证、痉病等鉴别。 证候分类 (1)中经络 1、肝阳暴亢: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2、风痰阻络: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舌歪斜,口粘痰多,腹胀便秘,午后面红烦热。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 4、气虚血瘀: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捉。 5、阴虚风动: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2)中脏腑 1、风火蔽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斜视或直视。面红日赤.肢体强直,口噤,项强,两手握紧拘急,甚则抽搐,角弓反张。舌红或绛.苔黄而燥或焦黑,脉弦数。 2、痰火闭窍:突然昏倒.昏愦不语,躁扰不宁,肢体强直。痰多息促.两目直视,鼻鼾身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有力。 3、痰湿蒙窍:突然神昏迷睡,半身不遂,肢体瘫痪不收。面色晦垢,痰涎涌盛,四肢逆冷。舌质暗淡,苔白腻,脉沉滑或缓。 4、元气衰败:神昏,面色苍白,瞳神散大,手撒肢逆,二便失禁,气息短促,多汗肤凉。舌淡紫或萎缩,苔白腻,脉散或微。 辩证施治 中经络:①肝阳暴亢:平肝潜阳,羚羊钩藤饮加减。 ②风痰阻络:祛风除痰,宣窍通络,方用解语丹加减。 ③痰热腑实:化瘀涤痰开窍。方用温胆汤加减。 ④气虚血瘀:益气活血,化瘀通络,补阳还五汤加减。

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白疕(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诊疗方案 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新泰市中医院皮肤科 一、基本情况 白疕(寻常型银屑病)就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批优势病种之一,从2013年5月到2013年11月,新泰市中医院皮肤科开展了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工作。期间接受临床路径管理的住院患者共有15例,完成13例,平均住院日17、2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中药薰洗、药浴、紫外光照射、中药湿敷、中药涂药等。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一)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 完成临床路径的13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100%,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100%,特色疗法使用率92、3%,辨证施治率100%。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3例(100%),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6例(46、2%),静脉滴注

中药注射液100例(100%),中药熏洗治疗12例(92、3%),紫外光照射13例(100%)。 (二)应用情况分析 按照应用比例将依从性分为三个层次:好(>75%),中等(25%—75%)与差(<75%),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的依从性均为好或中等。具体而言,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包括:口服中药汤剂、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紫外光照射等;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有:中药熏洗、口服中成药、推拿、与其她疗法。 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分析其原因,具有以下特点:1、治疗方法的疗效有循证医学证据,被纳入到正规教材以及正式发布的指南中,因此临床医生的依从性好,如清热凉血法治疗白疕的疗效比较肯定,应用较好;2、治疗方法能广泛被患者乃至民众所认可,因此患者及其家属的依从性好,如康复治疗逐渐被患者广泛接受,无论就是急性期还就是缓解期均得到很好的实施;3、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治疗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分析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某些治疗方法有其临床应用的适应症与禁忌症,并非所有的患者均可应用,只有部分符合条件的患者才能够采纳,因此应用比例较低,如中药熏洗方法,适用于白疕静止期与缓解期,鳞屑较厚的患者;2、某些疗法虽然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的特色,但尚未经过大样本临床研究证实其疗效,从而限制了其临床使用,如其她疗法中的一些特色疗法,未被广泛接受;3、国家医保政策限制了某

中医优势病种治疗难点分析(眩晕、中风)

一、中风(脑梗死)中医治疗难点分析 1.难点分析 脑梗死属于中医“中风”病的范畴,临床上以突然昏倒、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艰涩等为主症。目前,对脑梗死的治疗,单纯中医或西医均有局限性。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脑梗死病因病机是在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上,在情绪变化、活动、寒冷等因素诱发下,导致大脑局部血运障碍产生一系列病理变化,治疗主要从重建血供、抗炎、神经元保护三方面进行干预。药物主要有溶栓剂抗凝剂、抗炎剂、自由基清除剂、神经元保护剂,有一定的疗效,但其副作用、疗效一般等影响应用。 对于中风病的病因病机,目前多认为是由于患者脏腑功能失调,或气血素虚,加之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酒饱食、用力过度,导致淤血阻滞、痰热内蕴,或肝阳化风、血随气逆,导致脑脉闭阻或血溢脉外,引起昏扑不遂,发为中风。病机归纳起来不外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六端。病性多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在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证,气血逆乱。中风病的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密切相关。脑梗死的中医药治疗也具有局限性,如:对于如何使脑梗死灶迅速在通、以减轻缺氧缺血对于脑组织的损害,中医药也力不从心。 据有关资料统计,即使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能够接受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也只有4%-6%。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发病时间窗的限制,以及出血并发症的影响。在我国,有条件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就更少。因此u,大部分脑梗死患者可以接受中医药治疗。中风病的研究已经从一方一药的研究发展到综合治疗方案的研究,其研究模式和研究成果与临床实际结合的更加紧密。多项研究结果表明,中医药的治疗在脑梗死上具有一定优势,主要体现在降低病死率、减轻病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但临床中在脑梗死病程的某些时段采用单一中医药治疗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主要问题如下: 1.1脑梗死急性期 1.1.1西医指南的尴尬:假设某患者入院时间超过6小时,急查纤维蛋白原不高或偏低,无心脏病史,无低灌注,似乎除了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之外,没有什么可以治疗的。目前,在国内活血化瘀的中成药针剂广泛的运用于脑梗死患者,疗效是可以感受的到的,但是中医药的询证医学证据一直是中医药临床应用的一块短板。规范化的临床观察评价是非常必要的。还有就是中药疗效的评价。 1.1.2大面积脑梗死急性期多存在脑水肿的温柔,脑水肿往往是导致脑疝等恶性后果的主要原因,西医固然可以用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等脱水药,但该类药物的心肾毒副作用常会限制其在老年患者身上的使用,还有对于肾衰竭患者,西医除了透析治疗并无更多良策,而中医理论有可能通过活血利水、通府逐水等手段改善患者脑水肿;或中西医结合,减少甘露醇等脱水剂的用量,以期达到减毒增效的目的。但目前有关中医药抗脑水肿研究并不多。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优化,归纳

贺州市中医医院 外一科常见病中医诊疗方案二〇一一年八月二十二日

目录 肠痈(阑尾炎)中医诊疗方案 (2) 一、诊断 (2) 二、中医治疗 (2) (一)辨证施治 (2) (二)特色疗法 (3) (三)疗效评估及评价: (3) 三、中医治疗难点及应对措施 (3) (一)难点分析: (3) (二)应对措施: (3) 痔病中医诊疗方案 (4) 一.诊断 (4) 二、中医治疗: (4) (一)辨证论治: (4) (二)特色疗法 (6) (三)疗效评估及评价: (6) 三、中医治疗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7) 上尿路结石中医诊疗法案 (8) 一、诊断 (8) 二、中医治疗 (9) (一)辨证论治 (9) (二)特色疗法 (9) (三)疗效评价及评估 (9) 三、中医治疗难点分析: (10) 四、应对措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肠痈(阑尾炎)中医诊疗方案 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居各种急腹症的首位。转移性右下腹痛及阑尾点压痛、反跳痛为其常见临床表现,但是急性阑尾炎的病情变化多端。其临床表现为持续伴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痛,恶心呕吐,多数病人白细胞和嗜中性白细胞计数增高。而右下腹阑尾区(麦氏点)压痛,则是该病重要一个体征。急性阑尾炎一般分四种类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坏疽及穿孔性阑尾炎和阑尾周围脓肿。 一、诊断 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外科学》(第六版)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二、中医治疗 (一)辨证施治 1、内治 (1)、瘀滞证 症候:转移性右下腹痛,呈持续性、进行性加剧,右下腹局限性压痛或拒按;伴恶心纳差,可有轻度发热;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紧。 治法:行气活血,通腑泻热。 方药: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 (2)、湿热证 症候:腹痛加剧,右下腹或全腹压痛、反跳痛,腹皮挛急;右下腹可摸及包块;壮热,纳呆,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通腑泄热,利湿解毒。 方药:复方大柴胡汤加减。 (3)、热毒证 症候:腹痛剧烈,全腹压痛、反跳痛,腹皮挛急;高热不退或恶寒发热,时时汗出,烦渴,恶心呕吐,腹胀,便秘或似痢不爽;舌红绛而干,苔黄厚干燥或黄燥,脉洪数或细数。 治法:通腑排脓,养阴清热。 方药: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加减。 2、外治 无论脓已成或未成,均可用金黄散、玉露散或双柏散,用水或密调成糊状,外敷右下腹;或用消炎散加黄酒或加醋调敷;如阑尾周围脓肿形成,可先行脓肿

中西医结合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及优化模板(2013版)重点

××××病种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优化模板及书写要求 一、定义 1、中医定义 2、西医定义 定义书写要求:简单概述中医、西医对本病种的定义。 二、诊断标准 (一中医诊断 1、诊断依据的出处 2、诊断要点 3、中医鉴别诊断 (二西医诊断 1、诊断依据的出处 2、诊断要点 3、西医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书写要求: 1、诊断标准的选择要求公认、先进、可行、易推广应用。以医学行业标准或国内外各种专业委员会颁布的标准为准, 可以直接采用国内外的诊断标准,也可以是权威杂志上发表的临床文献所采用的标准, 但要注明出处。 2、诊断标准也可根据权威标准结合我院具体情况,进行修订,必须写明诊断依据的出处和诊断要点。

3、简单写出需鉴别的病种和要点。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 (一证型 1:名称 1、临床表现 (1中医临床表现 (2西医临床表现 2、中西医结合治疗 (1中药治疗 治法: 方药(包括院内制剂 : 方药加减: 书写要求:根据不同症状,写出加减目的和加减的药物。 中成药: (2西医治疗 书写要求:在中西医结合的原则下, 写出西医针对本证型参与治疗的目的和具体治疗方法(包括药物疗法和手术疗法。 (3其他非药物治疗 书写要求:写出治疗的目的和具体治疗方法。 3、疗效评估

书写要求:总结近 3年以来的临床病例, 用数据结合相关科研、论文等资料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进行评估, 指出其临床疗效, 并阐述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在缩短疗程上、降低费用上、减少药物毒副作用上、降低并发症上、减少患者痛苦上等方面的优势。要将我院在本病种临床实际使用的治疗方法体现在本方案中, 避免照搬教科书和相关诊疗规范的内容。 (二证型 2 ……………… (三证型 3 ……………… (四证型 4 ……………… (五证型 5 ……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难点 (一难点分析 书写要求:对本病种中西医结合治疗难点进行客观分析, 提出的难点符合临床实际,针对性强,通过中西医结合的途径有解决的可能性。 (二解决措施 书写要求:根据难点, 结合科室今后的研究发展方向, 提出本病种下一步的主攻方向、创新研究思路和详细、可行的具体措施。

2015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及实施情况总结、分析

针推科二0一四年工作总结 一、基本建设 1.在2014年,门诊和住院部病床达到了50张,添置了局部熏蒸治疗仪2台。 2.治未病室,制定了治未病服务规范和流程,规范了治未病工作制度。 3. 存在的不足是专科设备短缺:如消炎止痛设备,微波治疗仪。 二、人才结构与培养 1.今年新进一名针灸推拿专业人员一名,重点是发展小儿推拿方向。继续发展中医针推和现代康复,组织科室三基学习和百项中医适宜技术的学习。 2.存在的不足是小针刀、水针刀治疗等微创治疗方法仍未开展。 三、特色优势建设 1.收治的“腰痛病”、“项痹病”和“面瘫”病人500余人中,有90%的走临床路径或者诊疗规范。 2.7月份开始了小儿推拿疗法,治疗小儿500余人次。 3. 开展治未病服务,服务了498人次;蒿蛇酒、三伏敷药贴和骨痹散应用了1125人次。 4. 存在的不足是专病专治诊疗规范少,病种少。专科设备的短缺和微创治疗方法的空白,制约了中医疗效的进一步提高。 四、医疗质量管理:中医治疗参与率始终仍在90%以上。 五、业务成效:全年,收住院病人达到703人次;门诊12015人次,年业务总收入260.1万元。特色专科疗法临床使用率在88%以上。我们特色专科的治愈率达到了70%,有效率达到了96.6%。其中治疗:面神经炎(单纯性)127例子痊愈98例(77.2%),好转24例,总有效率为(96.0%),无效5例(4.0%);颈椎病123例痊愈85例(69.1%),好转35例,总有效率为(97.6%),无效3例(2.4%),肩周炎42例痊愈28例(66.7%),好转13例,总有效率为(97.6%),无效1例(2.4%);中风后遗症(恢复期)87例痊愈26例(29.9%),好转59例,总有效率为(97.6%),无效2例(2.4%)。我们着正在着手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工作,不断引进新技术成果,为乡镇医院培养进修人员2名。 六、科研方面:围绕特色专科项目,书写了科研论文1篇。 2015年1月10日 针推科二0一五年工作计划 一、基本建设方面 1.2015年使专科病床达到70张,添置消炎止痛仪,微波治疗仪、骨质疏松治疗仪各2台。 2.完善治未病功能,增加减肥治疗室,骨质疏松症防治室。 3.针灸走进住院临床各科室,在住院临床各科室设立中医综合治疗室,大力推广中医特色治

[精选]中医优势病种肠痈疗效分析、评估、总结及优化治疗方案(三年)资料

2012年中医药治疗肠痈(阑尾炎)疗效分析、评估、总结 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居各急腹症的首位,转移性右下腹痛及阑尾点固定压痛,反跳痛为其常见的临床表现。但急性阑尾炎病情变化多端,临床表现为:右下腹痛、恶心、呕吐,多数病人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而右下腹阑尾区点固定性压痛是该病的一个重要体征。阑尾炎属祖国医学“肠痈”范畴,本病多有进食厚味,恣食生冷等因数,致脾胃受损,胃肠传到失职,气机壅塞而成:或因饱食后剧烈运动,导致肠腑血络受损,淤血凝滞,痰热互结,导致血肉腐败而成痈脓。我科采用西医基础治疗上加上中医综合治疗,效果有明显提高。 一、中医诊断(诊断要点) ①病史:暴饮暴食,寒温不适,劳逸损伤病史: ②转移性右下腹疼痛:腹痛初期于上腹部或脐周,数小时或 1 —2天内转 移到右下腹。初起腹部隐痛,或阵法性加重,化脓性阑尾炎开始多为持续性跳痛,坏疽后即变为持续性剧痛: ③恶心、呕吐:呕吐物多为食物残渣,多伴有纳差,便秘: ④腹部体征:右下腹局限性压痛,反跳痛,腹痛拒按,按之坚硬,或右下腹可触及包块; ⑤全身表现:早期体温正常或轻度升高,可有头晕、头疼,乏力等症状; 体温持续升高,应考虑阑尾化脓或坏疽穿孔的可能。少数热营入血、可有寒战、高热、神晕,谵语等表现。 ⑥舌脉:初期舌多红,苔薄黄;后期舌红降,苔黄燥,脉象早期浮数,晚期滑数或细数; 二、西医诊断 ①转移性右下腹疼痛;②可有恶心、呕吐;③右下腹压痛、反跳痛;④可有发热;⑤白细胞计数增高;

3纳入标准: ①确诊为阑尾炎;②可发生于任何年龄;③常规检查排除其他急腹症; ④入院评估患者依从性好; 三、疗效评估(中医证候判断标准): 1、痊愈:腹痛腹胀消失,进食无特殊不适; 2、显效:腹痛腹胀消失,食欲欠佳或腹痛腹胀明显缓解,进食无特殊不 适; 3、有效:腹痛腹胀减轻,食欲改善; 4、无效:腹痛腹胀无明显改善、食欲无明显改善; 2012年我科接诊肠痈18例,住院期间转院0例,其中瘀滞型9例,治愈率90%,湿热型7例,治愈率100%,热毒型2例,治愈率83.3%,我科按照诊疗方案,对该病进行诊治,手术切除阑尾后,在辅以中药内服治疗方式:按照上述辩证应用中药综合治疗,总有效率达100%。临床实践显示该治疗方案实施有一定疗效。 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居各种急腹症的首位。经手术治疗后,在辅以中药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患者病情有一定的缓解。因此,中药在术后改善病情症状有独到优势。我科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临床经验为基础,对肠痈进行了临床观察,在以前的基础上,再次归纳、总结,统一证型、证候、治发、方药,使之更加规范化。最终将本病分为瘀滞型、湿热型、热毒型三型。本病早期以瘀滞型、湿热型多见,多因瘀血内阻或湿热下注,致肠俯血络受损,瘀血或痰热互结,导致血肉腐败而成痈脓。风热毒邪侵袭胃肠,日久热毒炽盛而发病者较少见,最后,除了口服中药治疗,对于其他中医特色疗法,我科发展较少,因此丰富我科治疗手段,将是以后我科需要大力发展的。 四、难点分析及优化 1、中医治疗难点: 我科收治的肠痈患者病情多样,轻重不一,常合并有其它器官或系统疾病,

中医优势病种总结

中医优势病种总结 我院骨科自2009年对骨科中医优势病种制订了常规治疗方案并按方案指导这些病种的中医治疗要求本科医生在临床医疗中尽量使用中医药参与对于本科中医优势病种要求全程按方案实施并于2010年原有方案进行了优化及总结。通地近一年的实施取得了不少成绩和经验也积累了一些教训本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讨论以尽量完善方案现就优势病种的疗效进行总结分析和评估对方案的实施作出年度总结。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努力继承发掘发扬整理中医药优势。通过近一年对方案的实施全科的医生基本掌握了常见病的中医治疗方案并用此方案指导治疗使中医疗参与率明显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广大患者对祖国医学的认识和了解使部分年轻患者也乐于接受中医药治疗。 二实施方案一年多来在中医药治疗参与率提高的前提下临床疗效也明显提高同时降低了医药费用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了本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了部分我科的中医优势病种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这些病种使用中医药治疗有明显的疗效优势和经济优势。同时也发现一些中药对部分常见病的疗效也存在明显不足需要不断总结和优化诊疗方案及时进行完善和舍失。所以我

们进行经验总结后对于不同的病种和不同疗效制订进一步不同的改进措施现分述如下 一颈椎病颈椎病是我科传统的中医治疗的优势病病种我们在原有颈椎病的中医分型上进一步优化将颈椎病中医辨证分型为风寒痹阻证、气滞血瘀证、肝肾不足证并相应制定方药规定为协定处方。分型进一步规范后使中药治疗颈椎病的效果进一步提升。 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我科传统中医优势病种运用中医方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取得较好效果我们在原有基础上运用科室协定中药熏洗方对伴急性滑膜炎的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中药熏洗配合原有的金黄散外敷治疗较好的解决了关节肿胀疼痛的症状避免了对关节的反复穿刺 三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是我科病人较多的病种对需手术内固定的患者我们对椎弓根钉的植入点进行反复研究将小关节间隙下外缘作为进针点既准确又操作方便简化了手术过程缩短了手术时间。 2011年宜昌市中医院骨伤科中医优势病种优化方案及实施总结 我院骨科自2009年以来对骨科中医优势病种制订了常规治疗方案并按方案指导这些病种的中医治疗要求本科医生在临床医疗中尽量使用中医药参与对于本科中医

诊疗方案设计及优化总结材料

青冈县中医医院 2011年中医诊疗方案疗效评价分析总结及优化方案 慢性肾衰及肾风为我科优势病种,慢性肾衰根据常见的原发病临床表现和预后情况,一般认为中医古代文献中关于本病的描述,散见于水肿、呕吐、癃闭、虚劳关格等病症之中,本病多食水肿、淋证、消渴、血尿等病迁延日久的结果。诸症消退后,长期呈虚劳的表现,其后期呕吐常与癃闭并见,再结合本病的严重预后,故应属于中医“关格”范畴。在过去的一年中我科以慢性肾衰竭作为我科的优势病种之一。针对慢性肾衰及肾风的患者,发挥中医中药特色,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及社会效应。 一、慢性肾衰中医临床疗效评价 2011年我科出院病人共计 366人,其中有慢性肾衰竭患者195例,。其中男性100例,女性95例,年龄49~79(59.39士4.35)岁,病程—天(11.12士1.72)天,其中脾肾气虚证型患者52 例,占慢性肾衰竭患者的26.6%,脾肾阳虚证型患者30例,占慢性肾衰竭患者的15.3%,气阴两虚证型患者26例,占慢性肾衰竭患者的13.3%,肝肾阴虚证型患者30例,占慢性肾衰竭患者的15.3%,阴阳两虚证型患者33例,占慢性肾衰竭患者的16.9%,湿浊证患者5例,占慢性肾衰竭患者的0.025%,湿热证型患者 8例,占慢性肾衰竭患者的0.04%,水气证型患者4例,占慢性肾衰竭患者的0.02%,血瘀及虫毒证型患者4例,占慢性肾衰竭患者的0.02%,中医特色疗法有穴位敷贴,按摩刮痧等特色疗法,其中中医特色疗法参与病例185人次,

占慢性肾衰竭总数的95 %,中药汤剂病例160人次,占195人次中的82.1%。 治疗方法:2011年我科制定的诊疗方案。 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 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 1.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显效:临床症状积分减少≥60%。 有效:临床症状积分减少≥30%。 稳定:临床症状有所改善,积分减少<30%。 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2.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 (1)临床症状积分减少≥60%。 (2)内生肌酐清除率或肾小球滤过率增加≥20%。 (3)血肌酐降低≥20%; 以上(1)为必备,(2)、(3)具备l项,即可判定。 有效: (1)临床症状积分减少≥30%。 (2)内生肌酐清除率或肾小球滤过率增加≥10%。 (3)血肌酐降低≥10%。 以上(1)为必备,(2)、(3)具备1项,即可判定。

中医优势病种中医

中医优势病种中医(针灸推拿)诊疗方案 一:颈椎病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颈椎骨质增生,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脊髓、神经根、血管及交感神经,并由此产生颈、肩、上肢一系列表现的疾病,简称颈椎病。 颈椎病分为五型,即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和交感型。 中医理论认为,感受外邪、跌扑损伤、动作失度、可使项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故颈部疼痛、僵硬、酸胀;肝肾不足,气血亏损,督脉空虚,筋骨失养,气血不能养益脑窍,而出现头痛、头晕、耳鸣、耳聋;经络受阻,气血运行不畅,导致上肢疼痛麻木等症状。 【治疗】 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治则。采用: 1.针刺治疗:穴取双侧:风池,颈夹脊穴,肩井,肩中俞,肩外俞,T1夹脊。椎动脉型加脑空,太阳,角孙,脑户,百会,后顶,强间等;神经根型加肩髃,肩髎,肩贞,曲池,合谷等。每日交替取一定数量以上腧穴上电,平补平泻,留针30min qd 2.TDP照射:局部,30min qd 3.拔罐:适量,5min qd 4.中频脉冲电治疗:颈部及患部适当部位,30min qd 5.颈椎病推拿:30min qd①准备手法:先用滚法放松患者颈、肩背部的肌肉;接着,用拇指与食中三指拿捏颈项两旁的软组织由上而下操作。②治疗手法:用拇指指腹点揉风池、太阳、百会、风府、天宗、曲池、合谷等穴;弹拨缺盆、极泉、小海等穴;牵引颈部。③结束手法:拍打肩背部和上肢;搓揉患肢肌肉;牵抖上肢。

【按语】 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结合2ml当归注射液+2ml骨肽注射液于C5-C6颈夹脊穴穴位注射。qd,左右交替用,10日为一疗程,疗效较好。 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务必配合颈部牵引3-5分钟,qd,疗效较满意。针灸推拿结合治疗颈椎病可明显改善症状,尤其对颈型、椎动脉型、神经根型有较好的效果。二:肩周炎 肩周炎是以肩部长期固定疼痛,活动受限为主症的疾病。 中医认为风寒是本病的重要诱因,故中医常称为“漏肩风”、“五十肩”、“肩凝症”、“冻结肩”等。 【治疗】 以活血化瘀,散寒止痛,解除肩关节粘连为治则。采用 1.针刺治疗:穴取:肩井,肩中俞,肩外俞,肩髃,肩髎,肩贞,曲池,合谷及痛点明显阿是穴等。每日交替取一定数量腧穴上电,平补平泻,留针30min qd 2.TDP照射:患部,30min qd 3.拔罐:适量,5min qd 4.中频脉冲电治疗:肩部及患部适当部位,30min qd 5.肩周炎推拿:30min qd①准备手法:用滚法或拿揉法施术,重点在肩前部、三角肌部及肩后部,配合患肢的被动外展、旋外和旋内活动,以缓解肌肉痉挛,促进粘连松解。②治疗手法:点压肩井、秉风、天宗、肩内陵、肩贞、肩髃等穴,并于粘连部位施弹拨手法,剥离粘连。作环转摇动,拿捏法于肩周,然后上举搬法和后背搬法。③结束手法:用搓法从肩部到前臂,反复上下搓动结束治疗。 【按语】

2011年度妇产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使用总结

2011年度妇产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使用总结中医院妇产科2011年度共有三种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崩漏、妊娠恶阻、胎漏胎动不安,在临床使用中发现该诊疗方案使用方便,操作性强,标准规范,现将2011年度使用情况总结如下: 一、我科共收治这三种病人41人,中医参与率100%,平均治愈率93%, 平均住院日13天,中药饮片使用率96%。 其中: 2011年,我科收治“崩漏”患者16例,其中肾阴虚型6例,脾虚型7例,血瘀型3例,共治愈13例,好转3例,总治愈率82%。 2011年我科收治“妊娠恶阻”12例,其中胃虚型7例,肝热型1例,气阴两亏型4例,治愈10例,好转2例,治愈率82%。 2011年我科收治“胎漏、胎动不安”13例,其中肾气不足6例,气血亏虚5例,外伤损络2例,治愈12例,好转1例,治愈率95%。 二、存在的问题: 1、患者病情危重时,单一的中药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需联合西医输血输液、手术等疗法; 2、既往关于中医药治疗做了大量的临床与科研工作,均证实中医药对于妇科常见病具有肯定的疗效,但缺乏有说服力的中医药、中西医结合规范化临床研究总结资料。 3、如何运用中药增强患者体质,减少疾病发生率是一个重大临床问题。 4、患者常难以耐受中药的气味,而不愿服用中药。 5、中医特色疗法单一; 三、改进优化措施: 1、认真学习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努力做到利用“望、闻、问、切”四诊,中医辨证论治及现代化诊疗方法为病患解除病痛; 2、探索中医特色疗法在妇产科疾病中应用,尽量运用多种疗法以提高疗效; 3、加强宣传,使广大病患认识到中医治疗疾病的优势,做好思想工作,使病人接受中药及中医疗法。 4、深入研究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规律,在此基础上,形成全面、规范病证诊断、疗效评价体系,优化的临床治疗方案。 5、通过平时扶正固本的药物治疗和预防调护措施,增强患者抗病能力,降低疾病的临床发病率。 6、以便于推广应用为目标,提高有效性、安全性为要求,进行药物剂型改革。研制系列院内中药制剂,产生中药新药,完善包括艾灸、穴位按摩等在内的中医特色治疗方案。 1 / 11 / 1

{最新文档}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及中医疗效分析11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及中医疗效分析、总结、评估报告 2011年 我科自2009年对专科中医优势病种制订了常规治疗方案,并按方案指导这些病种的中医治疗,要求本科医生在临床医疗中尽量使用中医药参与,对于本科中医优势病种要求全程按方案实施,并于2010年原有方案进行了优化及总结。通地近一年的实施,取得了不少成绩和经验也积累了一些教训,本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讨论,以尽量完善方案,现就优势病种的疗效进行总结分析和评估,对方案的实施作出年度总结。 一.总结: 1.进一步提高认识,努力继承发掘发扬整理中医药优势。通过近一年对方案的实施,全科的医生基本掌握了本科中医优势病种的诊疗方案,并用此方案指导治疗,提高了广大患者对祖国医学的认识和了解,使部分年轻患者也乐于接受中医药治疗。 2.实施方案一年多来,临床疗效明显提高,同时降低了医药费用,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了本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诊疗方案实施情况、疗效分析及优化方案 A腰痛病: ①诊疗方案实施情况: 门诊实施率: 83."9%,住院实施率:99% ②疗效分析:

中医治疗方法:368例病例中,中药汤剂258例,用中药静脉制剂108例,超短波325例。就治疗方法看,中药汤剂使用广泛,下一步继续注重特色 疗法的使用。 ③辨证分型: 血瘀证164例,寒湿证98例,湿热证70例,肝肾阴虚证36例,因此有必要进一步修改分型。 ④治疗效果: 症状改善率、体征改善率、理化指标率均为87%; ⑤治疗周期: 平均10天; ⑥实施诊疗方案后疗效: 临床痊愈率40%,显效率35%,有效率24%,无效率1%、恶化率、死亡率均为0%。 ⑦中医特色: 中药使用率70%,特色疗法使用率,100%,辩证施治率100%,中医药治疗比例及去年同期中医药治疗比例提高5%。 ⑧存在问题及建议: 腰痛患者进行治疗时,由于对病情不了解、私人诊所片面夸大治疗效果, 对中医中药的不信任等原因;我科室中医特色不明显,患者对治疗方法依从性 差。在以后工作中将加大宣传力度,尤其对患者病情进行耐心、细致解释。进 一步提高治疗有效率。 ⑨优化方案: (1)腰椎间盘突出症重视康复治疗,住院期间指导及协助病人做康复锻 炼,开展腰背肌功能锻炼。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勉县中医医院

外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目录 肠痈(阑尾炎)中医诊疗方案石淋(泌尿系结石)中医诊疗方案胆胀(胆囊结石)中医诊疗方案

肠痈(阑尾炎)中医诊疗方案 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居各种急腹症的首位。转移性右下腹痈及阑尾点压痈、 反跳痈为其常见临床表现,但是急性阑尾炎的病情变化多端。其临床表现为持续 伴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痈,恶心呕吐,多数病人白细胞和嗜中性白细胞计数增高。 而右下腹阑尾区(麦氏点)压痈,则是该病重要一个体征。急性阑尾炎一股分四种 类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坏疳及穿孔性阑尾炎和阑尾周围 脓肿。 阑尾炎在中医学中称为“肠痈”。中医学认为肠痈病在肠腑,届里、热、实证。 因饮食不节、过食油腻生冷或寒温不适、情志失调等,致肠道传化失司,气机痞 塞,瘀血停聚,湿热阻,血肉腐败而成肠痈。其总的病机为气滞、血瘀、湿阻、 热壅,进而热蠹炽盛,结丁阳明或侵入营血,严重者可致阴竭阳脱之危候。 一、诊断 1、西医诊断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外科学》(第六版) 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2、中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外科学》(2002版,主编尚华)肠痈进行诊断。 诊断依据: 症状:(1)转移性右下腹痈,持续性胀痈,阵发性加剧。 (2)可伴发热,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 体征:右下腹固定压痈,重者可有反跳痈,腹肌紧,腰大肌试验阳性,结肠充气试验阳 性。

辅助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比值均升高。 中医辨证: 1、瘀滞结型患者寒温不调,外邪乘虚侵袭,肠胃受损,气机失调,经络受阻,气滞血瘀,瘀血阻滞而成肠痈,胃肠积滞,传化失积,故见脂腹胀闷,暧气纳导,大便秘积,胃失和降,则恶心欲吐,舌质暗红为肠腑瘀热,脉象弦紧或弦滑,并届充血瘀阻,不通即痈之征。 2、湿热蕴型患者平素暴饮暴食,且恣食生冷,损伤脾胃,脾胃受损,传导失司, 糟粕积滞,生湿生热,气血不和,久为败瘀,积丁肠道而为肠痈,故见右下腹痈,舌红, 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弦紧为湿热之象。 3、热蠹炽盛型患者平素暴饮暴食,嗜食膏梁厚味,致食滞中阻,损伤脾胃,脾胃受损,运化不行,湿滞郁而化热,腐蒸气血,而成肠痈,腹痈剧烈,腹皮硬,手不可近,为痈脓已溃之征,面红目赤,小便赤,舌质红绛,苔黄燥而移浊,脉弦数或洪大均为热蠹炽盛之象。 二、中医治疗 (一)辨证施治 1、治 (1)瘀滞结证 症候:转移性右下腹痈,呈持续性、进行性加剧,右下腹局限性压痈或拒按;伴恶心纳差,可有轻度发热;舌暗红或有瘀斑,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紧。 治法:通里攻下,行气祛瘀,佐以活热解蠹。 方药:阑尾化瘀汤加减 金银花15g 川楝子10g 大黄(后下)15g 牡丹皮10g 延胡索10g 桃仁10g 木香6g 石膏(先煎)30g 红藤10g 甘草6g 腹痈较重者加丹参活热解蠹,活血祛瘀;脂腹胀满者,加枳壳、厚朴理气消胀

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针灸推拿 中医优势病种中医(针灸推拿)诊疗方案 一:颈椎病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颈椎骨质增生,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脊髓、神经根、血管及交感神经,并由此产生颈、肩、上肢一系列表现的疾病,简称颈椎病。 颈椎病分为五型,即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和交感型。 中医理论认为,感受外邪、跌扑损伤、动作失度、可使项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故颈部疼痛、僵硬、酸胀;肝肾不足,气血亏损,督脉空虚,筋骨失养,气血不能养益脑窍,而出现头痛、头晕、耳鸣、耳聋;经络受阻,气血运行不畅,导致上肢疼痛麻木等症状。 【治疗】 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治则。采用〈1〉针刺治疗:穴取双侧:风池,颈夹脊穴,肩井,肩中俞,肩外俞,T1夹脊。椎动脉型加脑空,太阳,角孙,脑户,百会,后顶,强间等;神经根型加肩髃,肩髎,肩贞,曲池,合谷等。每日交替取一定数量以上腧穴上电,平补平泻,留针30min qd 〈2〉TDP照射:局部,30min qd〈3〉拔罐:适量,5min qd〈4〉中频脉冲电治疗:颈部及患部适当部位,30min qd〈5〉颈椎病推拿:30min qd①准备手法:先用滚法放松患者颈、肩背部的肌肉;接着,用拇指与食中三指拿捏颈项两旁的软组织由上而下操作。

②治疗手法:用拇指指腹点揉风池、太阳、百会、风府、天宗、曲池、合谷等穴;弹拨缺盆、极泉、小海等穴;牵引颈部。③结束手法:拍打肩背部和上肢;搓揉患肢肌肉;牵抖上肢。 【按语】 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结合2ml当归注射液+2ml骨肽注射液于C5-C6颈夹脊穴穴位注射。qd,左右交替用,10日为一疗程,疗效较好。 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务必配合颈部牵引3-5分钟,qd,疗效较满意。针灸推拿结合治疗颈椎病可明显改善症状,尤其对颈型、椎动脉型、神经根型有较好的效果。 二:肩周炎 肩周炎是以肩部长期固定疼痛,活动受限为主症的疾病。 中医认为风寒是本病的重要诱因,故中医常称为“漏肩风”、“五十肩”、“肩凝症”、“冻结肩”等。 【治疗】 以活血化瘀,散寒止痛,解除肩关节粘连为治则。采用〈1〉针刺治疗:穴取:肩井,肩中俞,肩外俞,肩髃,肩髎,肩贞,曲池,合谷及痛点明显阿是穴等。每日交替取一定数量腧穴上电,平补平泻,留针30min qd 〈2〉TDP照射:患部,30min qd〈3〉拔罐:适量,5min qd〈4〉中频脉冲电治疗:肩部及患部适当部位,30min qd〈5〉肩周炎推拿:30min qd①准备手法:用滚法或拿揉法施术,重点在肩

2018年肿瘤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分析、总结及评价

2018年肿瘤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分析、总结及评价 肿瘤科优势病种即我科常见病种共有三种:胃癌、肝癌与肠癌.我科自建科以来,通过对收治病人进行诊疗观察总结。现将2018年我科三个病种得诊疗情况总结如下. 一:胃癌 1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及疗效分析 2018年1-12月份共收住院胃癌病人50人次,按照胃癌中医诊疗方案进行诊治,50例病人全部完成治疗方案,中医诊断符合率100%,中医治疗总有效率97%,未出现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病人满意度达97%。全部病人均采用中药口服、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穴位注射、穴位敷贴、穴位免疫治疗、高频热疗、中药灌肠抗肿瘤等综合治疗方式。中药包括中成药辨证施治与中药饮片辨证施治;穴位注射、穴位敷贴、穴位免疫、中药灌肠等治疗方法均在辨证施治得基础上给于用药,外贴膏剂我科主要应用中草药协定得处方.应用中医中药治疗晚期肿瘤患者不仅能改善肿瘤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而且对于大部分肿瘤患者能延长生存期,对于术后降低术后复发率,与化疗配合减毒增效,整体调节带瘤生存,在临床中取得了可喜得效果.由于治疗方案不断改进与优化,我们发现治疗效果得到明显得提高。 2难点思路及解决措施胃癌与中医学得“反胃"、“膈症”等症状相类似,《金匮要略》谓:“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医宗全鉴》对胃癌得发病原因、临床现象更有详细描述:“三阳热结,谓胃、小肠、大肠三府热结不散,灼伤津液也。胃之上口为贲门,小肠之上口为幽门……贲门干枯,则放出腐化之道路狭隘,故食入反出为翻胃也.”由于癌细胞得侵蚀,引起胃部病变,使胃功能紊乱,出现了恶心、呕吐、宿食腐臭,疼痛出血等一系列症状,临床上主要表现局部梗阻、术后复发、远处转移。其发病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