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序应如何理解 六

汉语语序应如何理解 六
汉语语序应如何理解 六

汉语语序应如何理解六

承接上一篇--

91年"三南题"(湖南、云南、海南三省高考语文试题)有一道考题是: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

有人说,运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可以产生不遇的效果,例如:()使文句整齐,()使文意流动;()使文章增加一泻千里的气势,()使文章产生一唱三叹的节奏;(),文章自有活泼之趣,(),文章会有古雅之风。

下列各项中填入上面空缺处,正确的一项是:①巧用口语、②排比、③多

用些文言成分、④散句、⑤偶句、⑥反复

A、②⑤③①⑥④

B、⑤③④⑥①②

C、②④⑤①⑥③

D、⑤④②⑥①③(D)

这道题的用意是考修辞知识。而从语序的角度来看,又可看出其行文用语

的规矩。前四句都是运用"什么使什么怎样"的格式;后两句的形式则是:"什么有什么"。而且前四句句意的范围又从小到大,亦即从文句说到文章。由此也可得知,前一、二两句空缺处要填入的是关于句子方面的概念(词语);三、四两

句空缺处则要填写关于文章方面的概念(修辞格术语)。至于后面的两个空缺处

所要填写的则是关于文章语言形式方面的概念(词组)。这样一来,六个空缺处

要填入的概念(词语)的范围的序列便是由小到大。依此类推,只有D项词语代

号排列的顺序才是正确的答案。把这项代号所代表的词语依次填入六个空缺处,作为试题的这段文字的语序就是:(偶句)使文句整齐,(散句)使文章产生一唱

三叹的节奏;(巧用口语),文章自有活泼之趣,(多用文言成分),文章会有古

雅之风。

照此语序再读一遍,还会发现这六个句子中按先后顺序分三组,则每组两

句的字数,各各基本相符。而且各句句末一个字的平仄序列是:平仄/仄仄/仄平。读起来不但琅琅上口,而且富有韵味。

91年"三南题"还有一道这样的试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

"世界屋脊"上的,以其特殊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千里风雪的青藏公路,正成为一条令人神往的旅游热线。下面①-⑦是从文中虚线位置摘录出来的词语,在文中它们最恰当的排列顺序是:()

①晶莹的湖泊②大漠③奔腾的江河④雪岭⑤数不清的珍禽异兽⑥草原⑦冰峰

A、②⑦⑥④①⑤③

B、①③⑤⑥②④⑦

C、⑦④②⑥③①⑤

D、③①⑦②⑤④⑥

仔细阅读就会发现A项前面四个代号所代表的景物的排列是不合理的。因为作为旅游者,刚看完低处的"大漠",马上就得抬头仰视高入云天的"冰峰",看了高入云天的冰峰,又要立即低下头来看看低处的"草原",看了低处的草原又要马上抬头仰视高处的"雪岭"。试问,旅游者能经得起这样的折腾的吗?这还怎么能"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呢?

相对来说,用心阅读了B项,一时还发现不了它错在哪里。及至认读完C 项后,将B项与C项进行比较,才发现B项代号的排列所表示观察、描写景物的顺序是由低处到高处;而C项则相反,其描写景物的顺序是由高处到低处。究竟是先由低处再到高处的景物更具"特殊魅力"呢,还是先由高处再到低处的景物令人看得细致,看得真切,才显得更具"特殊魅力"。因此B项的景物,由低至高排列,其语序欠妥。而C项不但由高至低排列表示是景物的词语,而且先是四个偏正名词,后是三个偏正短语,由小到大,词语结构整齐划一,况兼三个偏正短语的顺序又是:奔腾的江河、晶莹的湖泊、教不清的珍禽异兽,简言之,"江河湖泊,珍禽异兽"。这样的语序是显然更合情理。至于D项,词语排列顺序杂乱无章,一眼就可看出其语序失当。于此,我们可以确定:正确的答案是C项。

92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之3是:

一个人[甲]不懂得正确的意见只能是对于实际事物的客观的全面的反映,[乙]坚持要按自己的主观的片面的想法去办事,那么[丙]他有善良的动机,[丁]还是会犯或大或小的错误。

A、因为、所以、虽然、但

B、由于、因此、即使、也

C、不但、而且、虽然、但

D、如果、而、即使、也

由制题者设计这道试题的形式观之,这道试题似乎有两组代号序列:一是

甲乙丙丁;二是ABCD。"甲乙丙丁"的顺序颠倒不得;ABCD中任何一组的虚词排列,同样不能颠倒。到底哪一组虚词(关联词语)的语序才合乎甲乙丙丁的顺序呢?

初读试题的这句话,便认为甲乙两处依次填上"因为、所以"尤其是"由于、因此"似乎可以。仔细推敲,才意识到这句话不是叙述性的话语,而是阐述性的语言。倘若是讲述故事,话说"有一个人由于(因为)不懂得…因此(所以)坚持要…结果…",那末,把同样表示因果关系的两种关联词语的任何一种填入甲乙两处仿佛都是可以的。然而,这句话是要讲明道理,所用的语言是假设性的,

其用意毕竟是劝告人们不要按主观的想法去办事,避免犯错误。依此类推,甲

乙两处的关联词语就不可能是表因果关系而应是表假设关系。既然如此,C项

开头的两个表递进关系并带有肯定性的关联词语"不但,而且"也不是甲乙两处

的答案。这样,就只有D项的关联词语的顺序才合乎"甲乙丙丁"的要求,换言之,甲乙丙丁四处填入D项的关联词语后,整句话就由表假设关系的两套关联

词词连接而成,其语序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人如果不懂得…而坚持要…,那么,即使…,也还是会…。"如果…那么…"表示假设关系;"即使…也…"表示让步

性假设关系。

"难免要犯错误"和"难免不犯错误"。这两句话意思是不是一样,不少人为

此争论不休。有人说其意相同;有人说其意相反,具体分析如下:

何谓"难免"?"难"就是"不容易","免"就是"避免","难免"就是"不容易避免"。"不容易"当然包含"否定"的意思;"避免"就是设法不使某种情形发生,也包含"否定"的意思。比如"要避免主观",可能说成"不要主观"。既然是两个"否定",那么它们放在一起,就成了"肯定"了。因此,"难免"即"不容易避免",也

就相当于"很可能"的意思。"难免要犯错误",就是"很可能要犯错误","难免不犯错误"就是"很可能不犯错误",二者意思截然不同。

例如,1、没有经验,就难免要犯错误。2、现在书刊的校对工作还不够认真,特别是报纸,因此不免有些语句不是作者原来的模样。遇到这种疑似的情形,我们宁可不用那一句,难免还有失于鉴别因而引上去的,预先在这里向作者道歉。这两句话里的"难免"都可换成"很可能",不会改变原意。由此可见,"难免要犯错误"和"难免不犯错误"意思完全相反。换一种说法是:只把"难免要犯错误"中的"要"换成"不",令其语序变成:"难免不犯错误",其意就正好与"难免要犯错误"的语意相反了。

91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有两道题是这样的:

阅读下面一句不好的译文,然后回答25-26题。

地方法院今天推翻了那条严禁警方执行市长关于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建任何等级的剧场的指令的禁令。

25、地方法院究竟允许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建剧场?

答:不允许。

26、把这段文字改写成三个连贯的短句。要求层次清楚,文意明白,内容不能删减,原意不能改动。

某市长发出了关于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建任何等级剧场的指示。

但警方却接到了严禁执行市长这一指示的禁令。

今天,地方法院又推翻了这个禁令。

26题答案这三个短句的顺序则相当于从逆向理顺了原句的语序,并可依次逐一简化为:

市长发出"不允许"的指示;

警方接到严禁执行市长指示的禁令;(意即"允许")

地方法院推翻"禁令";(意即维持"不允许")

有意义的是,借此便可得知25题的答案意是一个这样的偏正短语:不允许。

老实说,这两道试题的难度不小。难就难在:作为试题的这句话是一句"不好的译文",带有明显的欧化倾向,而且还含有多重(不明显的)否定之语义。要不是26题答案把试题中这个"带有明显欧化倾向"的长句的语序改换成三个短句,谁能一下子就肯定25题之答案就是"不允许"呢?须知这多重否定之后的语义还

是否定。

古今中外许多名言都运用了词序变换的手法,最典型的莫过于以下这一例。

林肯说:"你能在所有的时候欺骗某些人,也能在某些时候欺骗所有的人,

但你不能在所有的时候欺骗所有的人。"

林肯所说的这几句话的语序是:

第一分句:你能在所有的时候欺骗某些人,

第二分句:也能在某些时候欺骗所有的人,

很显然,第二分句主要是逆向变换第一分句词序而得来的:它先把第一分

句末尾的"(某些)人"换言之成"(某些)时候",置于第二分句的前半部分,再把

第一分句前面的"(所有的)时候"换成"(所有的)人",置于第二分句之末尾,以

此构成第二分句。

第三分句:但你不能在所有的时候欺骗所有的人。

显而易见,第三分句却是正向变换第二分句的词序而成的:它先把第二分

句的"能"改换成"不能",再把第二分句的"某些(时候)"改换成"所有的(时候)",借此便成了第三分句。

可见,其用意是将某些字词交错变换,以增张语趣和表达效果。

成人高考语文试卷曾出过这样的试题:

我们从来不认为对鲁迅的作品不可以有不同的看法--这句话用了三个个否定副词"不",删去哪两个"不"字,原句意思不变?

显然是删去第一和第二个"不",因为第三个"不"是删不得的,如果删去了这个"不","有不同的看法"就成了"有同的看法",这是说不通的。既然如此,删去第一个和第二个"不"的语序之表意才能和试题原句的意思相同(不变)。试比较:

原句语序:我们从来不认为对鲁迅的作品不可以有不同的看法。

改动后的语序:我们从来认为对鲁迅的作品可以有不同的看法。

事实上,只要懂得删去原句的第三个"不",使"有不同的看法"顷刻变成了读不通的"有同的看法",就能立刻确定唯有删去第一和第二个"不"才是正确的答案。我们这样罗里罗嗦,是想从语序的角度加以补充说明而已。毕竟是用作试题的这句话中,共有三个"不",删去了两个"不",语序作了较大的变动后,句意仍然不变。而与此不同的是,在一定的语序中,增加或减少"给",其变动后之语序有的是不对的有的是变序后之语意恰与原句相反,有的变序后之语义又与原句相同。诸如:

①他问我一件事。

②他欠我很多钱。

如果这两句的动词都带上"给"(亦即各增加一个"给"),说成:

③他问给我一件事。

④他欠给我很多钱。

这就不通了。为什么?因为"问、欠、骗、教"等动词有了近宾语(双宾语中前一个大都指人,离动词近,叫"近宾语"或"间接宾语")后,从来不带"给"。而例③的动词"问"有了近宾语"我"以后再带"给",其语序变成了"他问给我一件事

",自然就不通了。同理,例④的动词"欠"有了近宾语"我"以后,又带"给",令语序变为"他欠给我很多钱",当然也不通了。

⑤她卖给我一斤葡萄。

⑥她扔给我一件球衣。

如果这两句的动词不带"给"(亦即各减少一个"给"),改变其语序,说成:

⑦她卖我一斤葡萄。

⑧她扔我一件球衣。

这又不通了。为什么?因为"卖、扔、踢、带"等动词有了近宾语后必须带"给"。

然而,有些动词如"送、还、借、租"等有了近宾语后,"给"可带可不带。如:

⑨我送他一本画册。

⑩我送给他一本画册。

11我租他一间房。

12我租给他一间房。

⑨与⑩、11与12两两相互比较,其语序都是后者比前者多了一个"给",

但每例都是说得通的。所不同的是,例⑩变序后,其语义还与例⑨之语意相同,而例12变序后之语义都与例11之原意相反。

"送、还"等动词带上"给",其动作方向与不带"给"时完全相同。如:

13我送他一本书。

14我送给他一本书。

14比13多了个"给",语序改变,但语意不变,两者的动词动作方向都是"

我→他"。

15我还他一斤盐。

16我还给他一斤盐。

16也比15多了一个"给",语序变了,但语义却不变。因此,两句动词动

作的方向也都是"我→他"。

然而,"租、分、拿、借"等动词带上"给",其动作方向正好与原句的相反。例如:

17我租他一间房。意指房子是他租给我的,动词"租"的动作方向是"我→

←他";如果说成18我租给他一间房,动词"租"的动作方向是"我→他",意指

房子是我租给他的,动作方向和意思恰恰与原句相反了。

为何有的动词带上"给"有以上变化?因为动词"送、还"等表示"给付"的意思,"给"字本身有"给付"义,"给"放在它们的后边是同义连用,其动作方向保持一

致(→);而"租、借"等动词表示"取"的意思,其动作方向是(←),"给"放在它

们后边,便由"取"义变成"给付"义,动作方向(→)自然不加"给"时相反。

《词序杂趣》云:有些词语若变换其次序,意思即发生变化。如"节气"与"气节","牙刷"与"刷牙","虚心"与"心虚"等皆是。

实际上,这里所说的就是同素逆序词。

汉语中,语素相同,词序相反的合成词称为同素逆序词。同素合成词改变

语序以后,其正序和逆序的两个词,往往会发生意义和语法结构方面的变化。

试看:

1.正序和逆序两词意义不同,词性不同:

正序词性逆序词性

白灰名词灰白形容词

保管动词管保副词

合适形容词适合动词

和平名词平和形容词

互相副词相互形容词

邻近动词近邻名词

罗网名词网罗(名词、动词)

2.正序和逆序两词意义、词性、结构都不同:正序词性结构逆序词性结构

报警动词述(动)宾警报名词偏正

歌颂动词联合颂歌名词偏正

年青形容词主谓青年名词主谓

为人名词述宾人为动词主谓

眼红形容词主谓红眼动词述宾

一同副词偏正同一形容词述补

3.正序和逆序两词,词性相同,意义不同:正序词性逆序词性

白眼名词眼白名词

才干名词干才名词

到达名词达到动词

发挥动词挥发动词

工人名词人工名词

火热形容词热火形容词

计算动词算计动词

子弟名词弟子名词

蜜蜂名词蜂蜜名词

火柴名词柴火名词

会意动词意会动词

声响名词响声名词

4.正序和逆序两词词性相同、意义不同、结构不同:正序词性结构逆序词性结构

喘气动词述宾气喘动词主谓

害虫名词偏正虫害名词主谓

假装动词偏正装假动词述宾

女儿名词附加儿女名词联合

为难动词述宾难为动词偏正

5.正序和逆序两词其词性、意义、结构完全相同:正序词性结构逆序词性结构

熬煎动词联合煎熬动词联合

并吞动词联合吞并动词联合

代替动词联合替代动词联合

健壮形容词联合壮健形容词联合

演讲动词联合讲演动词联合

拦阻动词联合阻拦动词联合

寂静形容词联合静寂形容词联合

整齐形容词联合齐整形容词联合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所谓意义不同,是指逆序两词所表示的客观对象不同,尽管如此,但是由于语素(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习惯叫词素,但称语素显得较科学)相同,所以在意义上多有相关的联系。逆序两词的意义不同,是由于语素的多义性而造成的。其意义不同还表现在感情色彩的不同和语体风格的不

同上。

汉语动词AABB重叠式有三种形式:1.AB扩展式,2.AA和BB相加式,3.较固定的四字格熟语。

AB扩展式又有三组,其中第三组是由反义语素A和B构成又音节,而A和

B结合并不很紧,重叠成AABB以后可转换成同素逆序的BBAA。如"进进出出、

来来去去、装装卸卸"。

换言之,由反义语素"进"和"出"构成双音节"进出","进"和"出"结合不很紧,重叠成"进进出出"后可转换成同素逆序"出出进进"。双音节"来去"是由反

义语素"来"和"去"构成的,"来"和"去"结合也不很紧,重叠成"来来去去"后可

转换成"去去来来"。同理,由反义语素"装"和"卸"构成双音节"装卸","装"和"卸"结合也不很紧,重叠成"装装卸卸"后可转换成"卸卸装装"。

简言之,"进进出出、来来去去、装装卸卸"等均可依次逆向变序为"出出进进、去去来来、卸卸装装"。

再说,AA和BB相加式中,A和B各自重叠后,又临时凑到一起。当它们以AABB的形式作谓语时,形式上是并列结构,意念上有连动的意思。既是两个词各自重叠后的连用,词序便相对自由:可AABB,也可以BBAA。如"吃吃睡睡、蹦蹦跳跳、拉拉打打"。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

特别声明:

1: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属原作者

2:资料内容属于网络意见,与本账号立场无关

3: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

(完整版)现代汉语句子成分

现代汉语 主语 1.定义:主语是句子陈述或说明的对象,说明是谁或什么。表示句子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主语是执行句子的行为或动作的主体。 2.特点:A、经常由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充当。B、一般表示谓语所说的是“谁”或“什么”。 例如:⑴(中国人民)定(志气)主(高)谓。 ⑵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事业。 3.符号:双行线═。 主语多表示人或事物,是句子里被陈述的对象,在句首能回答“谁”或者“什么”等问题。可由名词、代词、数词、名词化的形容词、不定式、动名词和主语从句等来承担。例如:(1)今天晚上‖特别冷。 主语(偏正短语)谓语 (2)[明天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走出戈壁滩了。 状语(时间)主语(代词)谓语 以动作、性状或事情做陈述的对象的主语句。例如: (1)笑‖是具有多重意义的语言。 主语(动词)谓语 (2)公正廉洁‖是公职人员行为的准则。 主语(形容词联合短语)谓语 谓语 1.定义:用来说明陈述主语。 2.特点:A、经常由动词、形容词充当。

B、一般表示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 例如:⑴满天乌云顿时消散了。 ⑵树叶黄了。 ⑶小王今年十六岁。 ⑷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⑸明天星期日。 ⑹什么书他都看。 3.符号:单行线_____。 4.谓语(predicate),是句子中的必不可少的成分.谓语是由简单动词或动词短语(助动词或情态动词+主要动词)构成.谓语分为简单谓语和复合谓语 谓语是用来陈述主语的,能回答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等问题。谓语可以由动词来担任,一般放在主语的后面。 (1)动词性词语经常做谓语。例如: 他‖[只]答应了<一声>。 主语谓语(状语+动词+补语) 南海一中‖留下<过>(许多人)的梦。 主语谓语(动词+补语+定语+宾语) 我‖[最近]去<了><一趟>北京。 主语谓语(状+动+补+宾) (2)形容词性词语也经常做谓语。例如: 太阳‖热烘烘的。 主语谓语(形容词+的) 人参这种植物,‖娇嫩<极了>。 主语谓语(形容词+补语) 说话‖[要]简洁<些>。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

用现代汉语句法知识判断文言文倒装句式的方法2011.05.18 (公开课资料) 导入:现代汉语句子成分介绍: 句子的组成部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补语、状语六种 主语:是句子中的称述对象,说明是谁或什么; 谓语:是对句子的主语作称述的成分,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 宾语:是谓语动词的支配成分,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结果、处所、工具等。 补语:是谓语动词的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处所、数量、时间等。 定语:是句子中名词中心语前头的修饰成分,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或限定事物 的领属、质料、数量等。 状语:是句子中动词或形容词中心语前头的修饰成分,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状态、 时间、处所或形状的程度等。 一般完整的句子成分的排列为: 定语(修饰主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修饰宾语)、宾语句子成分按以上次序排成的,称为常式句。但现代汉语与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或打破一般次序,排列次序较特殊的句子在现代汉语称为变式句,古汉语中则称为倒装句。 语法功能:变式句对于常式句而言,能保留常式句的基本句义,与此同时,变式句又能在保留常式句基本句义基础上,通过语序的变化,衍生出了一些常式句所没有的语义,因此,就具有了修辞的功能。这个功能就是,当人们在一定的语体、语境、情景中需要突出、强调句子某一个句法成分时,就可以在汉语句法运作的机制的基础上,将这个句法成分调离原来的位置,同时按照汉语的句法规则,将之置于可以出现的位置上,从而,达到突出、强调这个句法成分所负载的语义的作用。 文言文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公子能急人之困在安) ③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百姓之谓我爱宜乎) ④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乌纱之横,皂隶之俗甚矣!) ⑤大哉,尧之为君也! 二、定语后置 1、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 的格式。例如: ①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精技击之少年) ②五谷者,种之美者也。(五谷是庄稼中的好种) 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马)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铿然有声之石)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表示定语后置。例如: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②云霞雕色,有喻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云霞绘出色彩,已超过巧妙的画师;草木装饰花,不依靠神奇的绣工) 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高之庙堂,处远之江湖) 3、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例如: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②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他(陈胜)一些曾经一道给人作雇工耕田的老朋友听到了这个消息] ③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知其事之太子及宾客) ⑤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求可使报秦之人)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与文化教学的衔接

每月一家 2007.091 文学教育 语言教学的内容是语言要素和文化要素共同组成的,对外汉语教学同样包括这不可或缺的两部分。关于汉语语言教学,目前已经有许多系统而优秀的成果,随着汉语和汉文化的推广和传播,对外汉语教学界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随之出现了一些专门介绍中国文化的教材,如《中国概况》、《中国文化史》、《中国书法》、《中国文化地理》、《中国文学》等,很多院校还开设了相应的文化课。这些文化知识对留学生了解中国、学习汉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除了这种文化课上系统的文化教学,我们认为,文化教学还有很多是应该而且可以在语言教学的同时进行的。 在对外汉语语言教学中,词汇教学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同时也是和文化教学关系最为密切的内容,因为汉语的词汇里包含着大量丰富的文化信息。这里要谈的就是词汇教学与文化教学的衔接问题。 在谈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关于文化的界定。季羡林先生说:“凡人类在历史上所创造的精神、物质两个方面,并对人类有用的东西,就叫‘文化’”。也就是说文化包括表层的 物质文化和深层的精神文化。表层的物质文化包括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风俗礼仪等,深层的精神文化包括审美情趣、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即文化的精神内核。 以上两种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是有一定层次的。表层的物质文化教学接受起来比较容易,所以在初级阶段的教学中应侧重于表层物质文化;深层的精神文化教学则难度较大,因为精神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不容易理解,所以,到了中高级再介绍深层的精神文化。这是就文化教学的阶段性而言。(这种划分只是就总体原则侧重点而言,实际上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传授在每一个阶段都有所体现。)不管表层物质文化还是深层精神文化,可以说都离不开词汇的教学。这是因为语言中的词汇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不同语言的词义由于历史、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心理素质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影响会形成不同的民族特点。因此,从词汇中可以反应很多文化要素,这就使得我们可以通过词汇教学来传授文化知识。下面结合实例分阶段讨论一下词汇教学和文化教学的衔接。 在初级阶段进行文化教学 时,可以通过词汇教学传授文化背景知识。如:解释“聘礼”、“迎亲”等词汇时介绍中国的礼俗文化;介绍“姑妈”、“姨妈”这些亲属称谓时,可以对比汉英亲属称谓的不对称性来介绍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解释“龙井”、“旗袍”等词汇时介绍中国的饮食、服饰文化;遇到“中秋”、“端午”等节日的词时,可以介绍与之相关的风俗和节日来历;解释“京剧”、“唐诗”等词汇时介绍文学艺术文化;解释“胡同”、“园林”等词汇时介绍中华民族的建筑文化。这样留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又了解了中国文化,既有利于他们了解中国,又能增加学习汉语的兴趣。而到了中高级阶段,再介绍深层的精神文化。 精神内容的教学,比物质文化的教学困难得多,除了讲授词汇和成语的表面意义之外,还要介绍较深层次的引申意义。比如不同文化对同一动物不同的隐含意义,大家所熟知的“狗”在东西方文化中就有截然不同的感情色彩,这样在介绍到相关词或熟语时就要介绍相关的隐含义;同样的例子还有对“鼠”的不同态度,中国文化贬鼠,有“鼠辈、鼠目寸光、鼠窃狗盗、贼眉鼠眼”等;而英语mouse却可喻指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与文化教学的衔接 石 瑛 硕士论坛

现代汉语句子成分分析

现代汉语句子成分分析 从句法结构的关系意义出发,对句子作成分功能或作用分析的方法叫句子成分分析法,即用各种方法标出基本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和次要成分(状语、补语)。 句子成分有六种——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汉语句子成分口诀: 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状语有时位主前,逗号分开心有数。 一、主语:多表示人或事物,是句子里被陈述的对象,在句首能回答“谁”或者“什么”等问题。可由名词、代词、数词、名词化的形容词、不定式、动名词和主语从句等来承担。例如: (1)今天晚上‖特别冷。 主语(偏正短语)谓语 (2)[明天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走出戈壁滩了。 状语(时间)主语(代词)谓语 以动作、性状或事情做陈述的对象的主语句。如: (1)笑‖是具有多重意义的语言。 主语(动词)谓语 (2)公正廉洁‖是公职人员行为的准则。 主语(形容词联合短语)谓语 二、谓语:是用来陈述主语的,能回答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等问题。谓语可以由动词来担任,一般放在主语的后面。 (1)动词性词语经常做谓语。例如: 他‖[只]答应了<一声>。 主语谓语(状语+动词+补语) 南海一中‖留下<过>(许多人)的梦。 主语谓语(动词+补语+定语+宾语)我‖[最近]去<了><一趟>北京。 主语谓语(状+动+补+宾) (2)形容词性词语也经常做谓语。例如: 太阳‖热烘烘的。 主语谓语(形容词+的) 人参这种植物,‖娇嫩<极了>。 主语谓语(形容词+补语) 说话‖[要]简洁<些>。 主语谓语(状语+形容词+补语) (3)主谓短语做谓语。例如: 这件事‖大家都赞成。 主语谓语(主谓短语) 任何困难‖她都能克服。 主语谓语(主谓短语) 大家的事情‖大家办。 主语谓语(主谓短语) (4)名词性词语做谓语。这种情况很少见,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可参考文言文中的判断句。例如: 鲁迅‖浙江绍兴人。 主语谓语(名词短语) 明天‖教师节。 主语谓语(名词) 她‖大眼睛,红脸蛋。 主语谓语(定中短语,表容貌) 三、宾语:往往表示动作支配的对象,并且总是处在

现代汉语句子语序难点部分

书面表达语序专题 基础知识准备: 1、语法:(定) + 主+ (状) + 谓+ (补) + 宾 2、介词:又称作前置词,表示名词、代词等与句中其他词的关系,在句中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 介词后面一般有名词、代词或相当于名词的其他词类、短语或从句作它的宾语,表示与其他成分的关系。介词和它的宾语构成介词词组,在句中作状语,表语,补语,定语或介词宾语。同时介词的用法也很灵活,同一个介词可以表达多种意义,介词可以分为时间介词、地点介词、方式介词、原因介词、数量介词和其他介词。 介词用法:介词一般用于名词或者代词前面,表示该词与句中其他成分的关系。介词后面的名词或代词称为介词宾语 介词的分类 (1) 表示时间方向的介词:从、自、自从、于、打、到、往、在、当、朝、向、顺着、沿着、随着 (2)表示方式的介词:按、照、按照、依、依照、本着、经过、通过、根据、以、凭 (3)表示目的的介词:为、为了、为着 (4)表示原因的介词:因、由于、因为 (5)表示对象,范围的介词:对、对于、把、向、跟、与、同、给、关于 (6)表示排除的介词:除、除了、除去、除非 (7)表示被动的介词:被、叫、让、给 (8)表示比较的介词:比、和、同 3、连词:连词是用来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句子与句子、表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虚词。 并列关系连词:和、跟、与、既、同、及、而、况、况且、何况、乃至等。

承接关系连词:则、乃、就、而、便、于是、然后、至于、说到、此外、像、如、一般、比方、接着等。 转折关系连词:却、虽然、但是、然而、而、偏偏、只是、不过、至于、致、不料、岂知等。 顺承关系连词:那么、原来、因为、由于、以便、因此、所以、是故、以致等。 选择关系连词:或、或者、还是、亦、非…即、不是…就是等。 假设关系连词:若、如果、若是、假如、只要、除非、假使、倘若、即使、假若、要是、譬如等。 比较关系连词:像、好比、如同、似乎、等于;不如、不及;与其…不如、若…则、虽然…可是等。 让步关系连词:虽然、固然、尽管、纵然、即使等。 递进关系连词:不但、不仅、而且、何况、并、且等。 条件关系连词:不管、只要、除非等。 目的关系连词:以、以便、以免、为了等。 重点辨析:连词是比副词、介词更虚的一个词类,它用来连接词、短语、分句和句群乃至段落,具有纯连接性,没有修饰作用,也不充当句子成分。 4、副词:是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时间、频率、范围、语气、程度等现代汉语-副词的种类 副词常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性词语,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 副词的意义和种类 副词常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性词语,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 副词口诀: 副词修饰动与形,范围程度与时间。肯否估计与情态,语气频率用法全。 稍微没有全都偏,简直仅仅只永远,已经曾经就竟然,将要立刻刚偶然,

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综述

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综述 一、引言对外汉语教学成为一门正式学科的历 史还不到两百年[1],但是学者们对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 言与文化关系的讨论却没有停止过。同样,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一直也是饱受争议的对象。语言教学的研究早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就已经成为对外汉语学界的探讨话题,语言教学与对外汉语教学紧密相关,很少有人去质疑它的地位(限于年代久远,本文所涉及到的研究以20 世纪90年代之后的文献为主)。但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文化的渗入,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被推上风口浪尖被迫进行对比,对二者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的争论也未曾间断。到21世纪,对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关系的研究基本上形成 了定论――将文化作为教学因素导入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因此,这时期的研究主要以“如何有效地将文化导入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为主。 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与文化关系 的研究中主要盛行着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以纯语言教学为主,忽视了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影响。并且提出语言只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的教学不能离开文化的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不仅是一种语言教学,也是一种文化教学。因此,主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提升文化

教学的地位,打破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纯语言教学,以此来建立一种新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语言文化教学 或者称“文化语言教学”。另一种则认为对外汉语教学本来 就是语言的教学,文化只是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辅助因素。主张减少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确保语言教学的首要地位。 21世纪期间,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以及汉语国际传播事业的蓬勃发展,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依然是对外汉语教学以及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领域的热议话题。在这期间,由于孔子学院的开办,使得文化教学的呼声日益高涨。这时期的研究主要以“如何有效地将文化导入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为主。总体上看,21世纪在有关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研究中重心已经开始偏移,具体表现为从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争议探讨到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文化导入的研究。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初探阶段 在众多的研究之中,金路(1993)可以作为语言教学地位发生变化的正式开端。文章明确提出了语言教学以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的教学为主,语言教学是一种纯语言的教学,是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2]。并且认为这种传统的 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存在重语言轻文化的问题,即注重语言本身而轻视语言行为。于是,开始提倡将语言与文化综合起来

对外汉语教学的的40个语法点

1.汉语的基本语序 主语 + 谓语 + 宾语 我学习汉语。 2.用“吗”、“呢”的疑问句 你去吗| 你去哪儿呢 3.用疑问代词的疑问句 他是谁|这是什么书|你去哪儿|你怎么去 4.正反疑问句 你是不是中国人—你是中国人不是 你有没有照相机—你有照相机没有 5.用“A还是B”的选择疑问句 你喝咖啡还是啤酒| 你去商店还是(去)书店 注意:“还是”和“或者”是有区别的: 星期天,我在家里看电视或者(×还是)听音乐。6.定语(用在名词前) (1)说明领属关系,应该用“的”: 这是我的书,那是他的笔。 (2)说明人或事物的性质,不用“的”: 他是汉语老师。| 这是中文书。 (3)说明亲属关系或单位,一般不用“的”: 他是我爸爸。| 那是我们学校。 7.状语(用在动词 / 形容词前) (1)副词作状语: 我常常去商店。| 她很漂亮。 (2)介词短语作状语:

我在中国学习。| 我从美国来。| 我跟中国老师学汉语。| 我给他写信。 | 你往前走。 | 我对他说了这件事。 (3)双音节形容词作状语,常用“地”: 他高兴地说:“今天是我的生日”。 (4)单音节形容词作状语,不用“地”: 你快走! (5)形容词前有程度副词,一般要用“地”: 他很认真地学习。 8.结果补语(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结果) 形式:动词 + 动词/ 形容词 (1)动词 + 动词(懂、见、完、在、到、给、成…): 我听懂了。| 我看见他了。| 作业做完了。|车停在门口。 (2)动词 + 形容词(对、错、好、清楚……): 你说对了。| 饭做好了。| 我听清楚了。 9.简单趋向补语 动词 + 上、下、进、出、回、过、起 / 来、去 动词后有宾语,趋向补语是“来 / 去”的情况: (1)宾语是处所词语的形式:动词 + 处所词语 + 来 / 去 明天他回北京来。| 他进图书馆去了。 (2)宾语是事物词语的两种形式: 表示完成:动词 + 来 / 去 + 事物词语 我借来一本书。| 他拿去了那支笔。 表示要求:动词 + 事物词语 + 来 / 去 你快倒茶来! 10.复合趋向补语

对外汉语教学与修辞文化

对外汉语教学与修辞文化 对外汉语教学与修辞文化 语言蕴藏着民族文化的内涵,是民族文化精神的表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修辞特征往往与汉文化思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 为汉语修辞就是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修辞现象是一种外部因素影响与制约下的一种内部语言结构的生成活动。外部因素主要指题旨、情境与文化语境;文化语境包括历史 的与现代的,是其中关联紧密、至关重要的一种关系,它决定语言 内部词语与句式的选择和调整。具体到汉语中的修辞文化,我们还 要了解汉文化及汉民族的文化心理。 1.修辞现象的文化心理 第一,炼字与求新求异的文化心理。常用的修辞手段是使词语变异,突破一般词语搭配的习惯,比如临时改变词性,临时仿造词语,成语的活用和翻造。比如我们说一个人是“气管炎”,就是因为 “气管炎”和“妻管严”谐音而有了新的含义。第二,认同与谦逊 的文化心理。受儒家文化影响,谦逊、谦和是汉民族文化心理的重 要组成部分。我们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中国人之间拉家常的时 候常常问一些能拉近彼此距离的问题,来达到一种认同,比如:你 今年多大了?你家孩子多大了?在送别时,我们说:“慢走,走 好!”“别送了,请留步”,突出了谦逊的心理特征。第三,求吉避 凶的文化心理。戴昭铭曾说:“耽于语言幻想大概是因为李泽厚说 的中国人‘乐感文化’的国民性表现之一。”这里的“乐感文化” 体现在汉民族在生活中处处讲究“讨个好彩头”,如短信中的祝福语,命名(人名、地名、商店名)的'含义。第四,追求美辞的文化心理。其中包括以“均衡”为美的审美心态。体现在修辞里的对偶和 排比,诗歌里的平仄和押韵;追求“典雅”“含蓄”的审美心态,体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课后题教学文稿

1、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那为什么这种联系既经确定之后就不能随便改变?如何理解语 言符号的任意性? 答:语言是一种符号。语言符号取决于能指和所指的结合。所谓“能指”,是指显示的事物,所谓“所指”,是指被代表的事物。例如交叉路口的红绿灯,红灯表示“禁止通行”,绿灯表示“可以通行”,这个“禁止通行”和“可以通行”就是“所指”,红绿灯就是“能指”。语言符号是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语音表到与意义内容的结合并不依赖于因果关系,他们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本质的联系,每种语言都是约定俗成的习惯,因而必须承认每次结合都是偶然的,都是使用语言符号的社会自然形成的习惯。同一种事物,每种语言都以不同的声音或文字来表示,这也是各种语言之所以不同的重要原因。如果音义结合不是任意的,而是必然的,人类语言就不会有什么不同了。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个人使用语言的随意性是完全不同的,一个符号进入符号系统之后,它就要受到该系统中其他成员的制约,必须按照某一语言的结构体系组成话语,任何人都不能随意改变。 2、你是如何看待现代汉语形成中的历史文化背景的?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答:(一)多元性的汉文化的起源 汉语作为汉民族文化的代码,具有深刻的民族文化的历史背景,汉语同汉文化是同步形成和发展的,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至少有四个文化因素对汉语的形成和发展起到过重要的影响,多元性的汉文化的起源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原文化时期,汉文化是华夏民族和境内其他民族文化融合的综合体。从春秋延至秦汉,四方异族有的被中原统治者征服融合,有的流散他方,汉语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与周围民族语言密切交流的复杂过程。属于长江文化的“百越”分布在今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一直到云南,包括长江流域一带和中南半岛的一大片区域,在秦统一中国是,这些民族大部分成员,与中原人民共同组成了汉民族。中国北部边界地区为阿尔泰语系的人所管辖,因此阿尔泰与在汉语的一发力留下很多痕迹。 (二)具有统一作用的汉字 秦统一了汉字,使全国“书同文”,最终把我国黄河和长江两大文化中心统一起来。 (三)传入中国的佛教文化 佛教传入中国,有史可考的是其大约在汉武帝征服西域之后,佛教文化自此融入汉民族文化,渗透到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成为中国文化核心的一部分。佛教文化对汉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四声理论的建立2、书面语口语话倾向产生3、大量借词进入汉语词汇 (四)社会动荡带来的人口迁徙 3、现代汉语有几大方言区?答:1、北方方言区2、吴方言区3、湘方言区 4、赣方言区5客家方言区6闽北方言区7闽南方言区8粤方言区9晋方言区10平话方言区 3、有人认为汉语的语序重要,不同的语序会引起意义的变化。你是怎样看待汉语语序的价值的? 4、汉语的基本语法单位有哪些? 答:语素,词,短语,句子 5、怎么确定汉语的语法单位? 答:语法单位不能按音节来切分,应当按照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来切分。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

用现代汉语句法知识判断文言文倒装句式的方法(公开课资料) 导入:现代汉语句子成分介绍:句子的组成部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补语、状语六种厂主语:是句子中的称述对象,说明是谁或什么; 谓语:是对句子的主语作称述的成分,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 宾语:是谓语动词的支配成分,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结果、处所、工具等。 J 补语:是谓语动词的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处所、数量、时间等。 定语:是句子中名词中心语前头的修饰成分,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或限定事物的领属、质料、数量等。 状语:是句子中动词或形容词中心语前头的修饰成分,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状态、时间、处所或形状的程度等。 一般完整的句子成分的排列为: 定语(修饰主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修饰宾语)、宾语句子成分按以上次序排成的,称为常式句。但现代汉语与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 会发生变化,或打破一般次序,排列次序较特殊的句子在现代汉语称为变式句,古汉语中则称为倒装句。 语法功能:变式句对于常式句而言,能保留常式句的基本句义,与此同时,变式句又能在保留常式句基 本句义基础上,通过语序的变化,衍生出了一些常式句所没有的语义,因此,就具有了修辞的功能。这个功能就是,当人们在一定的语体、语境、情景中需要突出、强调句子某一个句法成分时,就可以在汉语句法运作的机制的基础上,将这个句法成分调离原来的位置,同时按照汉语的句法规则,将之置于可以出现的位置上,从而,达到突出、强调这个句法成分所负载的语义的作用。 文言文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公子能急人之困在安) ③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百姓之谓我爱宜乎) ④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乌纱之横,皂隶之俗甚矣!) ⑤大哉,尧之为君也! 二、定语后置 1、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 的格式。例如: ①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精技击之少年) ②五谷者,种之美者也。(五谷是庄稼中的好种) 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马)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铿然有声之石)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表示定语后置。例如: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②云霞雕色,有喻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云霞绘岀色彩,已超过巧妙的画师;草木装饰花,不依靠神奇的绣工) 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高之庙堂,处远之江湖) 3、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例如: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②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他(陈胜)一些曾经一道给人作雇工耕田的老朋友听到了这个消息] ③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知其事之太子及宾客) ⑤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求可使报秦之人) ⑤村中少年好事者(好事之少年) 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例如: ①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这四种人(鳏、寡、孤、独),是社会上无依无靠的穷苦人]

谈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国文化的结合

谈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国文化的结合 [摘要]中国文化深层次渗透于汉语言中,使汉语成为中国文化的特殊标志,因而学习汉语必须深刻理解中国文化,树立文化习得意识,重视中国文化在汉语释义中的作用,以及汉语词语对中国文化内涵的依托。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具有渗透中国文化的意识,以提高汉语学习的效果。 [关键词]中国文化对外汉语教学汉语技能专业术语 目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怎样把传统文化教育与语言技能训练结合起来已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问题。中国文化与汉语是密不可分的,中国文化深层次渗透于汉语言中,汉语成为中国文化的特殊标志,所以学习汉语必须深刻理解中国文化,否则要学好汉语是不可能的。 一、树立文化习得意识,运用文化语言观来指导对外汉语教学 在长期的语言教学过程中,工具主义语言观在语言教学和研究中起着主导作用,使人们只注意对语言系统内部组织规律的学习和研究,忽视了对制约工具使用的外部因素的学习和研究。其结果是:使语言学习者只能学到静态的语言知识,而不能学到运用语言的知识;使他们只能了解语言符号的语言意义,而不能真正把握言语的语用意义。“文化语言观”是从文化的角度学习语言,不是把语言视为独立于文化系统之外的语符系统,而是把语言系统视为文化大系统的要素之一,是构成文化大系统其他要素赖以存在的基础。它强调,学习语言必须学习文化,要求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时,要大量接触所学语种的文化,注意考虑语言以外的行为和各种环境,养成一种强烈的文化习得意识。 二、中国文化在汉语释义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中国文化里关于中国文字的起源有着几种不同的传说和记载。如其中一种是《易经·系辞》上有关八卦产生的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象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者诸身,远取诸物,于是使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包牺在“仰天”“俯地”以及观察天地之间万物后,

现代汉语句子的基本语法

现代汉语句子的基本语法 句子是具有一个句调(形式上带句号、问号、叹号),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的语言单位。如: ①妙!②谁?③刮风了。④他身体很壮。⑤只有努力学习的同学,才能取得好 成绩。 按不同的标准,句子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其中按结构可分为单句和复句两大类。 类型一单句 单句是由短语或单个的词构成的句子,上面的举例①一④都是单句。

在一个完整、典型的句子中,句子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顺序一般是: 例句:(全体)同学”[都]做〈完〉了(语文)作业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2.句子的主干 所谓主干,是指把句子的所有定语、状语和补语都压缩掉以后剩下的部分 女口:北京的工人们立刻修好了一座桥。 这个句子如作分析,是这样的:(北京)的工人们,11 [立刻]修〈好〉了(一座)桥。 主语:北京的工人们;谓语:立刻修好了一座桥;动词“修”的宾语:一座桥。 那么如上分析,把句子主语、谓语中包含的定语、状语、补语压缩下去,因宾语是短语, 压缩掉其定语,那么句子的主干就显露出来了。这个句子的主干:工人们修桥。 关于主干,换一个角度说,就是句子主语、谓语以及宾语的中心语。 再看几个例子: (我)的弟弟II [已经]准备〈好〉(一切)用品。 主干:弟弟准备用品。 (我)的朋友I [最近]写〈出〉了(一部)(长篇)小说。主干:朋友写小说。

抓句子的主干,可使句子的主干和枝叶分得较清楚,对理解比较长的复杂的句子是有帮助的。 女口:马克思II [第一次][彻底]地解释〈清楚〉(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 这个句子比较长。谓语的中心语是“解释”,前面有两个状语,后面有一个补语和宾语;宾语又是由一个短语充当,其中心语是“规律”,前面又有一个名词性短语作定语。那么抓住了句子的主干“马克思解释规律”,理解这样一个较长的句子就比较容易了。 由此可以看出,抓主干、压缩枝叶,便于逐层分别检查,有利于迅速准确找到句子的语法毛病。但是,这只是一种方法,主干的意思不等于原句大意。因为没有了定语、状语及对概念的限制,实际上就扩大了概念范围。有些句子抽出主干连读,就成了病句。 例:他的表叔是我的弟弟。抽主干:表叔是弟弟。这就错了。 对于这方面的内容,我们不做深究,只是掌握找句子主干的基本方法就可以了。 【即时应用】 1划分并标注下列各句的句子成分。 (1)他读书。他读书。 (2)喜欢阅读的他十分认真地读完了两本书。 (喜欢阅读)的他”[十分认真]地读〈完〉了(两本)书。 (3)不喜欢运动却喜欢阅读的他昨天下午非常认真地读完了两本十分有意义的历史书。 (不喜欢运动却喜欢阅读)的他I [昨天下午][非常认真]地读〈完〉了(两本)(十分有意义)的(历史)书。 (4)我用纸糊了两扇窗户。 我H用纸]糊了(两扇)窗户。 (5)我所遇到的毕竟还是好人多于坏人。 我所遇到的”[毕竟][还]是好人多于坏人。 (6)那个人把他逼得无路可走。 (那个)人[把他]逼得〈无路可走〉。 (7)他被亲人送到医院把伤治好了。 他I [被亲人]送〈到医院〉[把伤]治〈好〉了。 (8)青藏铁路的通车把幸福和繁荣带给了住在那里的人们。 (青藏铁路)的通车”[把幸福和繁荣]带给了(住在那里)的人们。 2. 抽取下列句子的主干。

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国文化

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国文化 近几年来,我国与各国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或出于对我国当前经济持续发展的看好,或出于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仰慕,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 据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公布的数字, 2006年在华留学生来自184个国家,总人数已超过16万。随着外国留学生规模的迅速发展,对我国的留学生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以语言机能训练为核心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各国来华留学生渴望了解中国文化、进行深层交流沟通的需求。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学习语言,掌握语言能力是首要的。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使学习者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并培养他们运用语言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注重语言教学中蕴含着的文化因素教学。一方面,积极而充分的文化因素教学对语言教学本身十分有利,能起到促进和深化语言能力的作用;另一方面,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为后者提供传播的方式和手段。因此,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完全脱离文化的语言教学几乎是不可能的。以往的语言教学,重视语言结构系统的学习和掌握,忽视文化的教学,尤其是忽视不同文化在语言上的反映。虽然现在的“汉语热”日渐升温,但是从总体上看,留学生的汉语水平普遍较低。很多教师在汉语教学中,仅仅教给学生最基础的语言文字知识,就汉语讲汉语,重视了语言结构系统的学习和掌握,却忽视了文化的教学。有的学生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虽然没有什么问题,能说比较标准的汉语,但对汉文化知之甚少,在交际中不懂汉民族的风俗习惯,尤其是不懂交际礼节和规则,常常会使用一些不得体以致不正确的话语。对外汉语教学中这种只重表层因素而忽视其他文化因素渗透和拓展的做法影响了留学生对汉语的深入学习和对中国文化的进一步了解。因此,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应面对这一事实,将汉语教学与汉文化熏陶结合起来,提高外国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语言教学的同时要进行文化教学,选择恰当的文化教学手段,这一点已逐步成为共识。 那么对外汉语的教学与中国文化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又该如何运用呢? 语言是在人类社会生活日渐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观点、交流思想的符号系统,这套符号系统总是代表一定的意义和内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习者利用汉语进行跨文化交际

现代汉语句子成分分析及练习

精心整理 现代汉语句子成分分析从句法结构的关系意义出发,对句子作成分功能或作用分析的方法叫句子成分分析法,即用各种方法标出基本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和次要成分(状语、补语)。 句子成分有六种——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汉语句子成分口诀: 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 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状语有时位主前,逗号分开心有数。 一、主语多表示人或事物,是句子里被陈述的对象,在句首能回答“谁”或者“什么”等问题。可由名词、代词、数词、名词化的形容词、不定式、动名词和主语从句等来承担。例如: (1)今天晚上‖特别冷。 主语(偏正短语)谓语 (2)[明天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走出戈壁滩了。 状语(时间)主语(代词)谓语 以动作、性状或事情做陈述的对象的主语句。例如: (1)笑‖是具有多重意义的语言。 主语(动词)谓语 (2)公正廉洁‖是公职人员行为的准则。 主语(形容词联合短语)谓语 二、谓语是用来陈述主语的,能回答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等问题。谓语可以由动词来担任,一般放在主语的后面。 (1)动词性词语经常做谓语。例如: 他‖[只]答应了<一声>。 主语谓语(状语+动词+补语)

南海一中‖留下<过>(许多人)的梦。 主语谓语(动词+补语+定语+宾语) 我‖[最近]去<了><一趟>北京。 主语谓语(状+动+补+宾) (2)形容词性词语也经常做谓语。例如: 太阳‖热烘烘的。 主语谓语(形容词+的) 人参这种植物,‖娇嫩<极了>。 主语谓语(形容词+补语) 说话‖[要]简洁<些>。 主语谓语(状语+形容词+补语) (3)主谓短语做谓语。例如: 这件事‖大家都赞成。 主语谓语(主谓短语) 任何困难‖她都能克服。 主语谓语(主谓短语) 大家的事情‖大家办。 主语谓语(主谓短语) (4)名词性词语做谓语。这种情况很少见,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可参考文言文中的判断句。例如:鲁迅‖浙江绍兴人。 主语谓语(名词短语) 明天‖教师节。

对外汉语的语序比较

对外汉语的语序比较 作者:蒋茜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1汉语和英语主干成分的语序对比 在语序上,汉语和英语都是主谓宾结构。通常情况下,汉、英的主干成分和语序是相同的。下列5种基本句型的扩展、组合、省略和倒装等变式形成了汉英中复杂多样的句子。 (1)英语句型:SV=subject+intransitiveverb(主语+不及物动词)汉语句型:主语+谓语Thebellrang.门铃响了。在这种句型中,汉英可按本来的语序翻译。 (2)英语句型:SVC=subject+linkingverb+subjectcomplement(主语+系动词+主语补语)汉语句型:主语+动词+补语Sheismygirlfriend.她是我女朋友。上述句型中,汉语句型中的动词变化相对较多,其补语是补充说明述语的结果、程度、趋向、可能、状态、数量等的成分。而英语句型中是系动词,其后的部分则是用来说明主语的身份、性质、品性、特征和状态的。但在这种句型中,汉英也基本上可按照本来的语序翻译。 (3)英语句型:SVO=subject+monotransitiveverb+directobject(主语+单宾动词+直接宾语)汉语句型:主语+谓语+宾语WestudyChinese.我们学习汉语。汉语和英语中大多数动词都可作为单宾动词。且汉英的宾语都主要表示动作的承受者或结果。在这种句型中,汉英也是可以按照本来的语序翻译的。 (4)英语句

型:SVoO=subject+ditransitiveverb+indirectobject+directobject(主语+双宾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汉语句型:主语+谓语+间接宾语+直接宾语TheteachergavemeaChinesebook.老师给了我一本汉语书。宾语分为间接宾语和直接宾语。这两种宾语在汉语和英语中均存在。间接宾语主要指人(或动物),直接宾语主要指物或指事。此句型中,汉英基本可以按照本来的语序翻译。 (5)英语句型:SVOC=subject+complex-transitiveverb+object+objectcomplement(主语+复合动词+宾语+宾语补语)汉语句型:主语+谓语+宾语+补语TheycallhimJerry.他们叫他杰瑞。此类句型也基本可以按照本来的语序翻译,但值得注意的是汉语句型中“补语”与英语句型中“宾语补语”的对应。汉语中,此句型的最后一部分大多是补语,是对前面宾语的补充和说明;英语中,某些及物动词的宾语后面还需加上补足语,才能使意思完整。 2汉语和英语修饰成分的语序对比 修饰成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附加成分。在汉语中,附加成分主要指定语、状语、补语,在英语中主要指定语、状语、宾语补足语(或主语补足语)等。附加成分的语序在汉、英语中差别较大,所以汉语和英语修饰成分的语序对比,主要是指定语、状语等位置的异同。 (1)定语1)单词作定语英语中单词作定语时一般前置。Sheisabeautifulgirl.她是一个漂亮的女孩。但下列单词作定语时应后置:alive,present,possible,available,responsible,concerned,needed,involved等形容词或分词作定语时常须后置。

“一带一路”战略下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传播

“一带一路”战略下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传播 doi10.3969/j.issn.10017836.2018.06.016 收稿日期20180311 基金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分会科学研究课题(2018―2018Y007);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浙江中部地区留学生的学习适 应研究(16NDJC309YBM);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2018年度自设资助项目“来华尼日尔商人迁移行为研究――基于义乌与广州的调查分析” (FYZS201808);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跨文化交流与研究中心项目 陈宇鹏(1979―),男,吉林白山人,副教授,硕士,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从事国际教育研究。 随着中非贸易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非洲人来华交流和学习,汉语学习成为非洲国家来华留学生的重要学习内容。来华非洲留学生不仅是汉语的学习者,也是文化的传播者。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注重中华文化的传播,对外汉语教学要强化实践教学,优化教学体系。培养知华、友华的非洲朋友,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促进中非关系健康发展。 一带一路;文化传播;非洲;对外汉语教学 H195A10017836(2018)06004403 一、中非教育交流与合作视角下的对外汉语教学

新中国成立后,中非教育交流重要的方式是中国为非洲国家提供学生培养和派遣援非教师。由于受到国际和国内实际情况的影响,培养学生数量和援非教师数量不多。改革开放以来,中非在政治、经济、贸易等方面开展深入交流与合作,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政府加大了对非国家教育支援力度,探索开展多种类型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形式。随着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的成立,中非教育合作与交流逐渐成为一种新形式的南南合作。中国政府实施“走出去”和“请进来”战略,推动孔子学院在全世界范围的建立,孔子学院已经成为海外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同时,中国政府加大奖学金力度,吸引国外留学生来华学习。北京语言大学崔希亮定义“对外汉语教学”为在国内对来华留学生进 行的汉语教学,定义“汉语国际教育”为在海外把汉语作为外语的教学。对外汉语教学立足“请进来”,汉语国际教育立足“走出去”[1]。2018年来自202个国家和地区的397 635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中,非洲来华留学生数增长显著,为49 792名,占同年来华留学生总数的12.52%,位居亚洲、欧洲、美洲之后的第三位。2018年非洲来华留学生数同比增长为19.47%。2018年来华留学生中,非学历留学生所占比例为53.53%,而非学历生中大部分是来华学习汉语的留学生,加上专业中学习汉语言和汉语国际教育的留学生,来华的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留学生数量比例明显高于学习专业的

现代汉语并列N项式的语序原则

现代汉语并列N项式的语序原则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影响并列N项式构成成分排序的因素,主要归纳为语义亲近性原则、时间顺序原则、显著性原则、文化制约原则等四个方面。 标签:现代汉语并列N项式语序语义 一、引言 现代汉语并列N项式有称作“现代汉语聚合词”或“聚合体”的,也有将其中的四项式称之为“四字骈语”的。至于它的定名,在拙文[1]中论述过,不再赘述。虽然名称不同,但所指的语言现象基本相同,都是指像风霜雨雪、金银铜铁锡这样的一类词语。但“聚合词”不包括像真善美这样的三项式,“四字骈语”只包括四项式。并列N项式则将它们都纳入了研究范围,它是指在同一个语义范畴内,由N 个(3≤N≤7)单音节成分并列组合而成的准定型化的结构,其中以四字结构最具代表性。目前对于这种语言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定名、分类等方面,对于影响它构成成分排序的因素却鲜有论述,我们试图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二、影响并列N项式排序的因素 并列N项式的构成成分没有偏正之分,因此在顺序上有极大的自由,按照数学公式计算,应有N种排列的可能。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只有一种或两种排列的可能。是什么决定了这种排列顺序?是不是像有些人说的是语言的约定俗成而已?如果从语法角度来考虑,构成成分是并列关系,那么它们的语法功能也必须是一致的。即使其中出现了不同语法功能的成分,也要通过活用等方式达到跟其它成分语法功能相一致。如“衣食住行”中“衣”和“食”在现代汉语中没有动词的用法,但是“住”和“行”是动词,因此在这里“衣”“食”承袭古汉语的用法,用作动词。语法规则只决定并列项在并列结构内部的地位平等,不决定它的先后次序。也就是说,并列N项式构成成分的排列顺序和语法没有关系。从语音角度,安华林先生提出了“平起仄收律”,排序时最优的总体声调顺序是平起仄收,四音节最好做到平仄相间。 我们尝试从语义上运用认知语言学的象似性原则,分析讨论影响排序的制约因素。功能主义者提出了“语言的象似性原则”,认为“语言结构与人类的经验世界有一种内在的联系,它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们所经验的世界结构。”[2](P21)这种对应具有广泛性和一再性。我们以该理论为基础,来讨论影响排列顺序的因素。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因素不可能解决所有并列N项式的排序问题,并且影响它的排序因素也不是唯一的,有的是几个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一)语义亲近性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