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地域文化

天水地域文化
天水地域文化

天水地域文化

(一)天水名称的由来

天水,因“天河注水”的优美传说而得名。相传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的一天,在现在的天水市城南,大地震动,雷电交加,暴雨如注,地面忽然裂开一条大缝,天河之水注入其间,一会儿便形成一个美丽的湖泊。以后不论旱涝,湖泊里的水位均无增减,而且水质甘洌纯净,有湖水与天河想通的说法,当地老百姓称这个湖泊为“天水井”。后汉武帝下诏依湖建造城池,命名为“天水郡”。南北朝时期,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里曾对天水名称的由来做过详细的记载。(二)天水市介绍

天水市位于甘肃东南部,是陇东南地区最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贯通霞,甘,川三省的交通要道。天水市区海拔1100米,年平均气候摄氏10.72度,降雨量500-600毫米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有甘肃“小江南”之称。现辖秦州,麦积山二区,秦安,甘谷,武汉,清水,张家川五县,总面积1.43

万平方千米,人口359万,其中天水市区城市人口30万。(三)天水古文化

1伏羲文化。天水是丝路重镇,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人文始祖伏羲氏诞生于此。伏羲又作宓羲、庖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太昊,《史记》中称伏牺。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所处时代约为新石器时代早期,相传为中国医药鼻祖之一。相传其人首蛇身,与其妹女娲成婚,生儿育女,成为人类的始祖。又相传他是华夏部落的杰出首领。伏羲根据天地间阴阳变化之理,创制八卦,即以八种简单却寓意深刻的符号来概括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此外,他还模仿自然界中的蜘蛛结网而制成网罟,用于捕鱼大猎。古籍中有“母曰华胥,屡大人迹于雷泽,而生

庖牺于成纪”。由此可见伏羲是天水人,所以天水也被称为“羲皇故里”。由于伏羲是人首蛇身,故有“龙的传人”之说。

2大地湾文化。被学术界评定为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发现之

一的大地湾遗址,位于甘肃省东部秦安县五营乡境内的清水河谷及南岸山坡上,总分布范围达110万平方米。考古工作者

共在大地湾清理发掘出房屋遗址240座,灶址98个,灰坑和窑穴325个,墓葬71座,窑址35座及沟壑12段,累计出土陶器4147件、石器(包括玉器)1931件、骨角牙蚌器2218件以及动物骨骼1.7万多件。据考证,大地湾遗址大致可分为五期文化:前仰韶文化,仰韵文化早、中、晚和常山下层文化。其历史年代从距今8000年一直延续到距今5000年。其中距今8000年得一期文化是中国西北地区距今为止考古发现中最早的新石器文化。3三国文化。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割据称雄,因天水战略地位的重要,一些杰出的帝王将相、军事

首领在这里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话剧。它像一首史诗,赋予了天水绵长岁月的神秘魅力,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文化瑰宝。诸葛亮六出祁山、失街亭天水关、收姜维等世人有口皆碑、如数家珍的故事,都发生在天水,祁山堡、街亭、诸葛军垒、木门道、姜维墓等遗存烁然俱在,昭示着文明。三国文化是天水历史厚重的一页,也是天水历史极具负盛名之所在。

(四)天水名胜

1麦积山石窟。麦积山石窟位于天水市东南约30公里的山中。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麦积山石窟,因山的形状如堆积的麦垛而

得名。据文献记载,后秦时开窟造像,创建佛寺。后经北魏、西魏、北周、墮、唐、五代、宋、元、明、清十多个朝代1500多年的开凿重修,遂成为我国著名的大型石窟之一,也是闻明世界的艺术宝库。数以千计的塑像的大小与真人相似,以形传神,神形兼备,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馆”。除了石窟外,麦积山周围还有莲花池、僧帽山、香积山、罗汉崖,“麦积烟雨”为“天水八景”之首。在我国的著名石窟中,自然景色以麦积山最佳。

2伏羲庙。天水伏羲庙俗称人祖庙,位于天水市西关伏羲路西端,是我国规模最大年代最早的伏羲庙。建于明宏至三年(1490),嘉靖三年(1524)重修。因天水为羲皇故里,伏羲

庙便是伏羲皇的祭祠,庙临街而建,坐北朝南,两门三进,自

南向北有牌坊、庙宇、月台、碑亭、主殿、古柏等。碑亭、主殿、古柏等。

3南郭寺。南郭寺,又名妙胜院,俗称四月八山,位于天水市城南两公里处的龙王沟东侧慧音山坳。它依山傍水,气势恢宏。前临水,背负幽林,古柏苍翠,巨槐参天,泉水北流,风景秀美,是闻名遐迩的古“秦州八景”之一的“南山古柏”所在地,被誉为天水第一名刹。山门前挺拔如盖的“唐槐”和大雄宝殿院内南北横溢斜出的“古柏”,被誉为“稀世珍宝”;而东禅林院则为“杜少陵祠”,塑有诗圣杜甫及其二子宗文、宗威像。东院有驰名的“北流泉”和新建的“二妙轩”诗碑长廊以及梅园等。在南郭寺西北侧,还建有“邓宝珊将军纪念亭”,陈列有邓宝珊将军画像及生平业绩展览,现被列为“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4玉泉观。玉泉观坐落在天水城北天靖山麓,初称城北寺,崇宁寺、山寺,后因山上有一碧水清莹、甘甜头脑的玉泉,且元代秦州教谕梁公弼建寺时,吟有“卦山寺北郊,名山有玉泉”之佳句而得名,历代为天水市的道教圣地。玉泉观内古“秦州八景”之一的’玉泉仙洞“,相传为芦、梁、马三真人坐化埋葬之地。洞西南有一碑亭,内藏元代书法家赵孟頫草书四幅。每年农历正月初九,是玉泉观庙会,当地人称为“朝观”。

5武山水帘洞。武山水帘洞石窟位于天水市武山县东北25公里处的钟楼山峡谷中,现有水帘洞、拉稍寺、千佛洞、显圣池四个单元,为丝绸之路东线上一处重要的石窟寺院。始建于十

六国时期的后秦。其中,以拉稍寺、千佛洞的摩崖题记、雕塑作品、壁画及木构遮檐最为珍贵。拉稍寺又名大佛崖,在一块巨大的崖壁上磨崖雕塑造一高达四十余米的释迦佛像,崖面三分之二曾为壁画,现存部分极其珍贵。

6甘谷大象山。甘谷大象山位于天水市甘谷县城郊5华里处。山峦正看如旗,横看如龙,因山中悬崖峭壁上有大洞窟一个,洞内有一石胎泥塑大佛而闻名。大佛身高23.3米,腰阔10.4米。

(五)天水名人

李广(?—前119),西汉名将,历史记载为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王昌龄《出塞》寺中赞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世称“飞将军”。赵充国,西汉将领,陇西上邽(今天水清水)人。他屡建功勋,使边塞安宁,深得汉皇喜爱,并将其肖像挂在表彰功臣的未央宫麒麟阁。现有赵充国墓坐落在清水县城西北郊。

姜维,三国时天水冀(今甘谷)人。诸葛亮一出祁山取天水关,姜维归蜀汉,深得诸葛亮器重。诸葛亮病故后,姜维统军北伐,竭尽全力。刘后主降魏后,迫姜维降魏。之后姜维策反钟会反魏,以复汉室,事泄受难,被割腹分尸,享年62岁。姜维被害后,马夫偷回马靴一只,回故里报丧,葬靴为冢。每至清明,乡人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纪念这位陇上英雄。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北)人,唐代大诗人。

李世民,唐朝皇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即唐太宗。李氏祖籍为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北)人。李世明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次子。

邓宝珊(1894—1968),今甘肃天水市人,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民革的卓越领导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任西北军政委委员会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席、省长,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国民党革民委员会常委等,他还曾获一级解放勋章。

陇上古民居 天水南宅子

陇上古民居天水南宅子 2014-11-21 09:40:27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作者:责任编辑:宋丹(实习)点击图片浏览 下一页 原标题:陇上古民居天水南宅子 门额榜书“副宪第”。 南宅子全景图。 北宅子平面图。

槐荫院西厢房。 明代直棂格扇、木栏板、梁头、雀替雕饰等成为南宅子建筑的精华。

北宅子局部木雕图案。 天水市秦州区民主西路南侧,两株六百余年的参天古槐巍然屹立。绿叶掩映之下,一座威严、古朴的建筑呈现于世人面前,这就是有着“陇上第一民居”之美誉的天水胡氏古民居——南宅子。 胡氏古民居是明代万历年间,时任山西按察司副使胡来缙和其次子——太常寺少卿胡忻告老还乡后所建的宅第,由南宅子和北宅子组成。南宅子为胡来缙的私宅,始建于明神宗万历17年(公元1589年),距今已有420余年的历史。明、清及民国期间,曾经过数次维修,现占地面积4422平方米,建筑面积2701平方米。有大、小12个院落、78座单体古建筑。各院由甬道相连,高低错落,排列有序,是一组典型的明代古民居建筑群。其建筑规整,保存完好,被誉为“西北第一民居”。2001年6月25日,胡氏古民居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宅子的黑漆大门面开三间,悬山顶式。“副宪第”三个大字表明了主人的身份。跨过大门来到天井。天井在古代建筑学上有“通天设计”之义,它向上通天,迎风纳气,向下接地,除污散秽。天井使庭院气流循环,气韵贯通,流畅和谐,强化了对天地阴阳之气的沟通功能。居民以天井之地吐故纳新,仿佛借气井之喉生存延诞,成为农业中国的一个文化符号。

进入南宅子东院。横披楷书“桂馥”二字,上款题“康熙己酉仲春”(公元1669年2月),下款题“柏严”。“桂馥”指桂花浓郁的香味。桂花枝叶四季常青,花香四溢,历来被视为家庭团圆、官运亨通、文思长进的象征。“桂馥”两字用在这里寓意胡氏家族德泽流芳,历久不衰。 秦州胡氏第一代为胡国用,祖籍安徽省凤阳府五河县人,明初追随明太祖朱元璋打天下。公元1369年胡国用随徐达的部队攻克秦州之后,随部队驻防而落户天水,今麦积区马跑泉镇胡王村的胡姓人就多为胡氏后裔。营建南宅子的主人叫胡来缙,为秦州胡氏第六代传人,字仲章,号东泉,明嘉靖戊午(公元1558年)科举人,中举后被破格任命为大兴县县令,在任职期间,为官清正,不畏权贵,深受当地百姓爱戴。后加官正四品至雁门兵备道,兼任山西省按察副使。按察使为一省的司法和监察长官,相当于监察部副部长,副省级干部。因而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明王朝,才有可能修建这样规模的宅院。 北宅子始建于明代万历四十三年(即公元1615年),位于秦州区民主东路,为明代太常寺少卿胡忻的私宅,是非常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是明清时期天水民居古建的典型代表和标志性建筑,也是我国西部地区明清古建的重要实例。北宅子建筑规模比南宅子宏大,原为三进七院,但由于1920年的地震、1947年的大火及1960年的房屋拆除等自然和人为的破坏,现仅存东院过厅、中院主厅楼和后院后厅房。占地面积1550平方米,建筑面积1245平方米。虽然历经四百年风雨,仅保留下来的部分院落却也能让我们感受到明代建筑的雄浑典雅。 北宅子现存建筑为一进三院,由大门、倒座、过厅、主厅楼、东西厢房、后厅等部分组成。主厅楼一楼为书房,是胡忻研读经史、以琴会友的地方。二楼为祭祀和供奉先祖的祠堂。主厅楼形制独特、气势恢宏,是北宅子整体建筑的核心,充分体现了明代精湛的建筑技艺、精美的建筑艺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天水之歌——天水人的文化性格

天水之歌 -------天水人的文化性格 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班级:心理学091班 姓名:白兵 学号:090801101

------- 天水人的文化性格 都说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却不知陇上也有好风光, 渭河秋水秦岭春花,既有秀丽又见雄壮, 大地湾里孕育文明,麦积石窟千年辉煌。 都说是龙腾华夏九州翱翔,却不知天水就是龙故乡, 伏羲创世播散火种,女祸补天造福四方, 飞将李广,威振边关,历代豪杰,万古流芳。 这首《天河热土》的歌词赞颂了美丽的天水。她有着秀美的景色,奔流的渭河,历史的见证者----大地湾遗址,我国四大名窟之一----麦积山石窟。这里既是龙的故乡,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伏羲创世、女娲补天、历代豪杰、千古传唱。 天水,位于甘肃东南部,自古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全市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新欧亚大陆桥横贯全境。 天水,是一个秀美的西北小城,境内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素有西北“小江南”之美称。或许有些人不知道她在哪里,这很正常,因为她一直是默默无闻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她对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是她,把中国的文化追溯到了八千年以前;是她,培育出了人文始祖——伏羲;是她,为常年奔波在丝绸之路上疲惫的商旅提供补给和货物…… 俗话说:“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天水以她独特的地理位置与环境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造就了天水人独有的性格,谈起天水人的

甘肃东南部,地处陇中黄土高原梁峁沟壑区,山多川少,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文化灿烂,历史上多名人。古迹众多,显示了其绵亘的生命力。 货郎精神千古传。秦州人经商的经验是与她的历史积淀和地理环境无法割离的。秦州东西贯通南来北往的交通中枢,是古丝路大道的必经之地,历史上就是商品集散地。秦州人历来习惯经商,善于经商,经常经商。“万名货郎”走天涯,就是秦州人经商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他们勤于行动,俭于经营,苦于实干,吃苦精神和勤俭作风,这是秦州货郎经商的美德。而货郎担队伍的发展壮大,为后来人们的经商之道奠定了丰厚的经验。后来在这里发展起来了甘肃小商品的集散地,如秦安兴国小商品市场,武山洛门镇蔬菜批发市场,张家川龙山镇皮毛市场等。 “看人下菜碟”。“造化钟神秀”,秦州山水胜美,丰腴的水土养育出的秦州人睿智而机敏,且工于心计,对大小任何事物的投入都要经过缜密的算计后,方才迈出步伐。且又疑心重重,总是在十分严实的设防保护自身。这种自我保护意识反映在地方群体,就是本位主义思想,不希望陌生的外人参与他们的社会活动中。为客尚可,入主则拒之,总认为皇天后土是自己的属地,不容外人的插足。强烈的本位观念,加上精细的估测,在对待事物上潜意识的流露就颇为明显,俗语称作“看人下菜碟”。 当然天水人也具有甘肃人性格的共同特征。甘肃人的性格比较像

甘肃省天水市南北宅子简介

南宅子 南宅子位于天水市秦州区民主西路,是一组典型的明代古民居建 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宅子是明嘉靖三十七(公元1558)年秦州举人、中宪大夫、 山西按察司副使胡来缙的私宅,始建于明万历十七(公元1589)年。 占地5050平方米,建筑面积3700平方米。由十二个四合院、78座 单体古建筑组合而成。各院由甬道相联,高低错落,排列有序。门 外有千年古槐两株,当地人称南宅子为“大槐树下”。垂花大门内, 以南北通道分为东西两区。西区由前院、后院、书房院、棋院和花 园组成,是南宅子的主体部分。主要建筑物均为明代建筑,梁柱硕 大,用料考究。其直棂隔扇门窗、栏板梁头、斗板雀替等雕刻技法 精湛,建筑布局精致,房屋种类繁多,尤以古代绣楼、木楼、地下 藏宝洞等建筑物在民居建筑中实属少见,蕴含着极其深厚的传统文 化和地域文化特色。现开辟有天水胡氏家族谱系、祝寿、祭祖、婚 庆等专题展览。东区由六个小四合院组成,现陈列有历史名人书画、 皮影、剪纸、根雕、刺绣、车杖等各类民俗展览,同时,举办天水 地方戏曲和曲艺等演唱活动。 南宅子是研究我国西北地区明清古民居建筑的重要实例,为研 究明清时期建筑格局和建筑等级制度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原国 家文物局局长孙轶青为天水民俗博物馆题写馆名。南宅子古建筑与 民俗文物相互映衬,相得益彰,既是天水民俗博物馆,又是天水古 民居建筑文化的展示中心,也是我们西北地区著名的民俗文化旅游 的场所。 胡来缙 胡来缙南宅子的主人。胡来缙,字仲章,又号东泉。祖籍安徽凤阳府五河县人,明代追随明太祖朱元璋打天下,公元1369年徐达率部攻克秦州,随部队驻防而落户天水,今麦积区马跑泉镇胡王村就多为胡氏后裔。明嘉靖戊午(公元1558年)中举人,被破格任命为大兴县县令,任职期间,为官清廉,不畏权贵,深受当地百姓爱戴。后加官至雁门兵备道,为正四品官员,兼任山西省按察司副使,按察使为一省的司法和监察长官,按察司副使相当于省级的监察部副部长。因而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明王朝,才有可能修建这样规模的宅院。他的故居为“南宅子”。 胡忻 胡忻:北宅子的主人,胡来缙之子,万历乙丑科(公元1589年)进士,出任山西临汾知县,回京后,历任工部、礼部给事中、官至太常寺少卿。1596年被调京中选后为工科给事中(朝廷中稽查六部百司的官,正五品)参与了修建两宫(坤宁宫、乾清宫),三大殿(皇极殿、中级殿、建极殿)。在修建过程中功绩显著,后被连续提升,万历38年,已52岁的胡忻被任命为太常寺少卿署正卿,正四品官员,主管祭祀。他的故居称“北宅子”。

天水五大文化

一是伏羲文化。伏羲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伏羲文化是史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天水是伏羲的诞生地和伏羲文化的发祥地,江泽民总 书记1992年8月13日视察天水时亲笔题词“羲皇故里”。市内现有一座元代始建、明代重修的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祭奠伏羲的伏羲庙。在距市区17公里的三阳川,有伏羲氏创画八卦的卦台山,山上庙内有伏羲塑像和元代时期的八卦盘。伏羲文 化博大精深,吸引着国内外无数学者、专家不懈的探索、研究,也吸引了大批海内外 客人前来旅游观光,寻根祭祖。为了加强开发研究,我市成立了伏羲文化研究会,近 几年先后召开了两次全国性的伏羲文化研讨会,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现在,我 市正积极申报成立全国性社团——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二是大地湾文化。大地湾遗址,位于秦安县境内,是距今8300—4800年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古村落遗址。已出土8000多件各类文物及中国最早的原始地画,有最早的“水泥”地面大厅和宫殿等,其规模之大、内涵之丰富,在我国考古史上实属罕见。它较完整地保存了仰韶文化早、中、晚各个时期的文化遗址,具有极高的考古和文化价值。在最近评定的二十世纪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中列第十二位,影响很大。三是秦国早期文化。天水是秦国的发祥地,秦人先祖赢非子在此牧马有功,于公元前890年被周孝王封邑于秦亭,即今 天的天水一带,经二百多年的发展壮大,于公元前762年东迁陕西关中一带,开始了 统一六国的步伐。秦人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于公元前688年在我市的清水、甘谷两地建立了邽县和冀县,这是我国历史上建城设县最早的县。秦国早期文化遗存主要集 中在甘肃天水一带。四是石窟文化。天水堪称丝绸之路东段的“石窟走廊”,全市境内有大小石窟6处。驰名中外的麦积山石窟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它始凿于南北朝时 期的后秦,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保存有194个洞窟,荟萃历代的泥塑、石雕造 像7000多尊,壁画1000多平方米,是罕见的艺术珍品,素有“东方雕塑馆”之称。还有与麦积山石窟连成一线的甘谷大像山、华盖寺、武山水帘洞、木梯寺、禅殿寺等 石窟。五是三国文化。天水在历史上为陇右第一重镇,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期,天水处于蜀魏交锋的前沿,诸葛亮六出祁山、痛失街亭、智收姜维、计杀张合等 重大战事,都发生在天水,境内有街亭、天水关、木门道、诸葛军垒等三国古战场遗址。五是三国文化。天水在历史上为陇右第一重镇,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期,天水处于蜀魏交锋的前沿,诸葛亮六出祁山、痛失街亭、智收姜维、计杀张合等重大 战事,都发生在天水,境内有街亭、天水关、木门道、诸葛军垒等三国古战场遗址。

天水民俗

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天水现有古街巷41条,古民居3000多间,大小木楼57座,如果再加 上街子古镇和关子古镇等处的古巷民居,则远不止这个数。在这些古巷民居中,有国家文物保护单位1处(胡氏民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哈锐故居、张庆麟故居、石作瑞故居和连腾霄故居),县级2处(冯国瑞故居和杨名显故居)。从年代上说,这些古民居大多建于元明清三代,比我国著名的平遥民居还要早数百年,像位于飞将巷的李广故居,虽系明末翻修建筑,但还保留着汉代门庭高阔的特点。 据天水市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天水民居继承了秦汉唐宋建筑的优良传统,所以显得朴素典雅,古风犹存。其土墙古槐、木楼竹影又说明,天水民居既有北方民居的厚重和严谨,也有南方民居的轻巧和灵动,这在西北乃至全国都是绝无仅有的。 天水胡氏民居主体始建于明代,包括南宅子和北宅子两处宅院,是一组典型的明清民居古建筑群,较完整地保存了从明到清民居古建筑的格局和风貌,是研究我国西北地区明清古建民居的重要实例,具有较高的游览和观赏价值。 父子名臣 梁恩诚先生说,“中国古民居欲求三四百年以上之住宅,殆无存者。”但因为西北地区的干燥 气候,使得天水这些砖木结构的古民居得到了很好的保存,所以愈发显得珍贵。 胡氏民居由南宅子和北宅子两处隔街相望的古建筑群组成。南宅子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北宅子建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著名文物、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称它“是甘肃省唯一的也是全国罕见的具有典型明代建筑风格的古民居建筑宅院群”。两处古宅的建筑布局、结构形制、屋顶脊饰、砖木雕刻等等都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南宅子的创建人胡来缙和北宅子的创建人胡忻,父子二人都是明代的名臣,邑人誉为“父子乡贤”。 胡氏民居虽为四合院,却不同于北京四合院。北京四合院无论正房或厢房均为马鞍架结构,而胡氏民居除正房与倒座为马鞍架结构外,厢房则采用俗称一坡水的天水民居构建方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前后两进四合院的正屋自明万历朝建成之后,未进行过大的翻修,至今依然保持着400年前的原貌,这在全国范围内也是极为罕见的。 由胡氏后代胡伯虎倡导编著的《天水胡氏民居》一书记载:最初定居天水的胡氏家族祖先胡国用,便是在元末随明太祖朱元璋从安徽凤阳起兵,出战甘肃定西失利,后随镇守陕西督都指挥使胡德济平定陇右,定居当时属陕西管辖的天水马跑泉。 南宅子 南宅子是明朝嘉靖十九年1558年秦州举人、中宪大夫、山西按察司副使胡来缙的私宅。建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一直由胡氏家族世代居住。该宅第坐南朝北。因门外临街有百年古槐,所以当地人又把南宅子叫做“大槐树下”。 南宅子是一处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古朴典的明清建筑。 南宅子整体形制与建筑是北方典型的四合院组合,由天井、前院、中院、后院、书房院、后花园等组成,现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国保古建筑面积为860平方米,民居保护面积2400平方米。大门上书明代榜书“副宪第”三字,两边分别写着:“赐进士第分巡陇右道右参政李国士为”、“中宪大夫整饬雁平道山西按察司副使胡来缙立”。

天水民俗文化 多姿多彩

天水民俗文化多姿多彩 天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缩影,从古到今长盛不衰。在天水这块大地上,属于非物质类别的民俗文化多姿多彩,堪称历代文化和民俗的博物馆,如与胡笳密切相关的天水夹板、远古民族巫舞的余韵——武山旋鼓、元杂剧的活标本——武山秧歌、富有江南韵味的秦安腊花舞、雅俗共赏的秦安小曲以及其它富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山歌小调、民间传说、民间工艺等。 民俗文化多姿多彩 庙会 “上九”朝观 每年农历正月初九,天水的市民都会倾城而出,去玉泉观“朝观”,朝观是天水最大的群众文化活动之一。 每年从正月初八晚上开始,市民像潮水般涌向玉泉观。到零点,人流几乎水泄不通,钟声、鼓声、人们的欢呼声相融相和,直到次日凌晨,人流渐歇。

伏羲庙会 每逢农历正月十六,相传是伏羲诞辰,这一天,是天水有名的伏羲庙“人祖”庙会。对天水人来说,每年这一天都要祭祀人文始祖伏羲,缅怀始祖恩泽,弘扬伏羲文化,促进社会团结进步。 天水“浴佛节” 天水的佛事活动历史悠久,尤以每年农历四月初八的“浴佛节”最为有名。 四月初八这一天,麦积山石窟、甘谷大像山石窟、华盖寺古石窟、武山水帘洞石窟、木梯寺石窟、秦州区的南郭寺、麦积区的净土寺,都会迎来成千上万的游人,组成了天水传统庙会的一大人文景观。 曲艺 皮影戏 皮影戏,又称“灯影戏”。在秦州,皮影因其材料

多用牛皮制作,故秦州皮影戏又称为“皮影灯影子戏”。据专家考证,秦州皮影戏形成于秦时期,盛行于明,广播于清,唱词和唱腔主要以秦腔为主。 山歌 山歌,有的地方叫“花儿”。天水地区的山歌主要归属于陇中花儿和介乎洮岷花儿之间两种类型。陇中花儿,主要以武山、甘谷、秦安、麦积、清水一带流行的山歌为主,歌词句式以七字句为基础,较自由,歌词即兴创作为多,一曲多词较为普遍。天水山歌曲调或高亢、凄婉,或悠长、缠绵,或抒情、优美,没有器乐伴奏。 小曲 小曲俗称地摊秧歌,在天水各地流行十分广泛,以秦安小曲最有代表性。秦安小曲相传形成于明代,兴盛于清代,分为花腔与老腔两大类型。小曲用当地民间方言演唱,只唱无白;器乐主要以塞子敲击节奏,以三弦随腔伴奏,或以锣鼓、镲、四片瓦等器乐伴奏。 社火

天水伏羲文化论文

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摘要:上古传说中的三皇之首伏羲氏,是否真正作为一个伟大的个人而存在于历史,已有不少考证,尚需更多更深入的研究。但是,他所代表的是整个中华文明,这是无庸置疑的。无论是古代的传说还是当今的考古成果都是可以证明,这个中华文明的开山之祖,是和天水地区紧紧连在一起的。今天,将伏羲文化的精粹挖掘出来,并加以广大,也正是在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是天水地区的重要任务。同时,伏羲文化也是天水的一种极有价值的资源,以适当的途径大力推广伏羲文化,尤其是作为旅游业的一个中心,将会对天水地区的经济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伏羲文化、传统文化、天水地区、旅游业、经济发展 一、伏羲文化与天水地区的内在联系 今天的学术界,已经很清醒地意识到,历史和传说往往是掺杂在一起的,被认为是“历史”的记载,不可避免的有一些不真的东西在里面;而很多传说中却包含着一些史实。正因如此,我国古代一些传说中的人物,至今仍收到历史学界的关注。一个世纪以来,从皇帝到大禹,文学家们根据这些传说中的上古人物发掘出很多历史真相,揭示了人类史前生活的方方面面。 同样,伏羲文化带给我们的,也不应当仅仅是欣赏一个美好传说的闲适心情,而是一种对华夏古文明的探索和再思考的渴求。对于我

们生长期间的这一伟大文明,我们寻根溯源,其尽头大约也就是到三皇之首的伏羲了。而华夏文明的这个始祖,与天水有着解不开的情结。 按晋代皇甫谧所言,伏羲生于成纪,后人提及伏羲的出生地,都沿袭此说,如唐代司马正贞、宋代郑樵等。如以汉代所设成纪县而言,其主要部分正是在今天的天水地区,后世的成纪县,更是完全在今天水境内。正如江泽民总书记1992年的题词所言,天水是“伏羲故里”。 传说并不是不足信的,与今天的考古成果相比较,伏羲传说中的很多密码就可以被解译了。近几十年发现的天水地区的大量古遗址,充分说明了这一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尤其是1978年开始发掘的大地湾遗址,其中一期文化距今约7800年,早于中原仰韶文化的代表半坡文化千年左右。在遗址中发现了距今七、八千年的深穴窝棚式建筑和五千余年前的原始宫殿,10余种刻画符号、碳化的黍和油菜籽等。如果将伏羲传说与大地湾遗址相对应,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遗址存在的年限和其中的发现物,可用以证明传说中的很多细节。 大地湾遗址一期约在7800年前,属于早期仰韶文文明。早那个时代,火早已发明,这是燧人氏的功绩;在更早的时候,人们已在地上开始穴居生活。但是,由穴居至半穴居,意味着人们开始用自己的手和脑改善居住条件,是文明的一大发现,这一时期,后人归功于有巢氏。大地湾遗址一期所发现的深穴窝棚式建筑,正是人们已经开始半穴居的实例。而在先人的传说中,伏羲正是在燧人氏与有巢氏之后。 但是为何是伏羲,而不是燧人氏与有巢氏被后人尊为三皇之首,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水市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东连祖国内地华中、华东及沿海各地,西通青海、西藏、新疆、直至欧亚大陆桥上的欧洲各国,南邻祖国大西南,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北上翻越六盘山便可进入宁夏。天水正好在祖国的几何中心,地处东经104°35′~106°44′、北纬34°05′~35°10′之间,市区平均海拔高度为1100米。天水市居西安至兰州两大城市中间。天水境内山脉纵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在1000—2100米之间。最高峰天爷梁,高达3120米;最低点牛背村,海拔760米。天水地貌区域分异明显。东部和南部因古老地层褶皱而隆起,形成山地地貌。北部因受地质沉陷和红、黄土层沉积,形成黄土层沉积,形成黄土丘陵地貌。中部小部分地区因受纬向构造带的断裂,形成渭河地堑,经第四纪河流分育和侵蚀堆积,形成渭河河谷地貌。北部为黄土梁峁沟壑区。渭河及其支流横贯其中,形成宽谷与峡谷相间的盆地与河谷阶地。土壤在河流和沟谷区为冲击、洪积物形成的淤淀土、草甸土,经过开垦耕种熟化而形成以黄绵土、黑垆土为主的耕作土壤。土层深厚,山塬开阔,是粮、油、菜、果主要生产区。中东部为秦岭、关山山区。以西部尽皇山、云雾山、景东梁为主体的西秦岭山地和东部八卦山、火焰山、秦岭大堡、关山为主体的小陇山、陇山山地,重峦迭嶂,山险谷深。年平均降水量574毫米,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中东部山区雨量在600毫米以上,渭河北部不及500毫米。年均日照2100小时,渭北略高于关山山区和渭河谷地,日照百分率在46—50%,春、夏两季分别占全年日照的26.6%和30.6%,冬季占22.6%。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季升温快,秋多连阴雨。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降水适中。天水地跨长江、黄河两流域,以西秦岭为分水岭,北部地区为黄河水分的渭河流域,面积11673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81.49%;南部地区为长江水分的嘉陵江流域,面积2652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8.51%。境内渭河流长约280公里,沿河接纳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榜沙河、散渡河、葫芦河、藉河、牛头河。嘉陵江的主要支流有白家河、花庙河、红崖河等,流程较短,水量丰沛。天水属华北、华中、蒙新和喜玛拉雅植物交汇处,树种成份复杂,森林资源丰富。天水市现有森林总面积589.91万亩,森林覆盖率为26.5%。天然林地主要分布在东部、东南部的陇山、西秦岭和关山林区,有木本植物87科224属804种,其中乔木312种,灌木437种,藤本55种,常绿植物122种。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水杉;二级保护的有连香树、星叶草、杜仲、银杏、大白红杉、大果青杆、金钱松、小白树、水青树;三级保护的有秦岭冷杉、庙台槭、穗花杉、华榛、领椿木、胡桃楸、獐子松、青檀等。野生药用植物660多种,其中常用药220多种。广阔的天然森林,繁衍了许多珍禽异兽,栖息着30多种野生动物,有国家一类保护的羚牛、梅花鹿、金猫、云豹等;二类保护的有羚麝、马麝、白臀鹿、斑羚、石貂、水獭、猞猁、猕猴、红腹角雉、兰马鸡、红腹锦鸡、大鲵、暗腹雪鸡、淡腹雪鸡、勺鸟、血雉、黑熊、秦岭红鳞鲑等。

天水明清古建筑的发展

天水明清古建筑的发展 天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这里人杰地灵,以伏羲文化名扬海外,这里出了诸多历史人物,也留下了许多古建筑。在这诸多的古建筑里,我认为明清古民居独具特色。 天水市现存的古建民居共分为6个片区,占地面积约16公顷。天水民居是中国西北地区现存规模较大和保存较好的明清时期的居民院落群,名气较大的有明中宪大夫胡来缙的南宅子、明太常少卿胡忻的北宅子及明清时期当地名门望族的私宅:张氏民居、何家大院、赵家祠堂等。这些庭院建筑大都是砖木结构、设计精巧、布局严谨、古朴典雅。曾有专家认为:在中国南、北两大古建筑流派中,天水古建筑的风格兼有北方的粗犷和南方的精巧秀美,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其中的三星巷古建筑群的修建年代至少比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山西平遥古城早数百年,并有专家称这里是“东方木雕的艺术馆”。 天水古民居多为典型的四合院,普通人家一般只有一间院,较富有人家则为一进二院或多院,但其布局皆以正北为主房,用来供奉祖先;两边又有几间小厢房,住着辈分资质较长的人;东西两侧各有几间厢房,辈分较低的人住在其中;老天水人称南方为“道厅”,其也常用来住人。这是基本布局,较为讲究的人家还会有月门,供女子穿过庭院使用;富贵人家一般有供未出阁女子居住的绣楼等支持日常奢华生活的建筑。这些建筑虽集中的表现了封建社会“神权,夫权,王权”思想,但也表现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工艺与典雅的审美观

念。天水的古建筑既不同于苏州园林的精雕细琢,也不同于京城王府的金壁辉煌,那是一种带着大西北淳朴气息的精致。那雕有虎头兽纹的一片片瓦,那庄重威严的红漆大门,还有那雕有祥云的柱子椽梁,镂刻着精美图案的木门木窗,以及那齐整凝重的青砖白墙,无一不显示着那份清丽却又淳朴的精致。在阔敞明朗的房廊上,摆一张梨木雕花八仙桌,与友人对坐在一对罗汉椅上,煮一壶好茶,谈天论地,品室论文,说古道今,这怕是古之文人一大好事吧! 天水目前尚存的明清民居街区和院落,是天水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宝贵资源,但许多古民居年久失修,岌岌可危。同时,人为对古民居造成的伤害也有许多。1958年的私房改造,使无房居民得到了住房,但新入住居民因不喜欢住房的古典风格,对住房进行大量任意改造,造成了古文化的流逝。除此以外,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天水城市建设步伐加快,随着一幢幢高楼的出现,大量古民居被拆除,使得诸多具有保护价值的明清古民居遭到损坏,其中最代表性的是位于秦州区大城中华东、西路的一排排错落有致的古民居被小二楼式的仿古建筑所替代。据此,一位学者直言不讳的说“贷真价实的古民居被仿古的赝品所取代,这实际上是天水建筑史上的一处败笔。”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由于当时政府对历史文化的认知浅薄与盲目发展经济的冲动造成。 现今,虽然许多值得保护的明清古民居已不复存在,但令人欣慰的是天水市决定在5内年,对仅存的古民居进行抢救性保护和维修,

文化天水

文化天水 素有“陇上江南”美誉的古城天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我国著 名记者范长江在其名闻遐迩的《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中写道:“甘肃人说到天水,就等于江浙人说苏杭一样,认为是风景优美、生产富饶、人物秀美的地方。”甘肃还有一句流传颇广的民谚:“金张掖,银武威,金银不换的是天水。”人们如此赞美和肯定天水,如此认同和神往天水,是因为天水具有悠久的历史,独具特色的文化和丰厚的文化底蕴,以及魅力无穷的风俗民情和景观名胜。这正是天水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根基所在。 任何一种文化,不论它后来的发展和趋向如何,这一文化的基本内核和 特征,无不与其渊源和最初面貌有着无法割断的密切关系,也与生成这一文化的最初环境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化的发展与演进,是人类、社会与资源、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与相互依存的结果。这一复杂关系,构成了文化发展的生态基础。它可以简单地区分为文化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两个方面,它是地域文化演变发展的物质基础。一定地域内文化的生态基础,对该地域文化的基本特点和地域特征具有规定性作用。所以,了解影响天水地域文化产生、形成、发展和演变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基本面貌、变化规律,是认识天水地域文化的前提和基础。 具有悠久历史和富有地域特色的天水文化,其孕育、产生和发展是与当 地特殊的区域位置和自然环境分不开的。当地独特和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天水历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基础。数千年来,大自然神奇的造化和丰厚的人文积淀,共同孕育和塑造了天水的古代文明和灿烂的文化,从而赋予古城天水独特的魅力和非凡的神韵。

一、位居祖国腹心的区域位置 天水市地处甘肃省东南部,从习惯上讲,它不仅位于我国西部,而且地 居西北边远地区。但是,若严格从区位关系分析,在祖国版图上,天水恰在 我国陆地的几何中心位置。它介于东经l04°35'~106°44',北纬34°05' ~35°10'之间,市境东西长197千米,南北宽122千米,总面积14393平方千 米,其中市区面积57平方千米。现辖秦州区、麦积区、秦安县、清水县、甘 谷县、武山县和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共二区五县,人口约350万。 天水号称甘肃的东大门,东有陇山纵列,西秦岭横贯南缘。天水东邻陕 西宝鸡市,南接甘肃武都市,西界定西市,北通平凉市,是东入关中,南下 川汉,西通青藏和西域,北达塞上的必经之地,为古丝绸之路要道所在。现 有我国东西铁路大动脉陇海线和310、316国道公路等交通线……

浅谈天水古民居保护

2010年第 12期(第27卷总第166期)建筑设计 doi:10.3969/j.issn.1673-1093.2010.12.012 0引言 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人文始祖伏羲,女娲故里,是海内外华人寻根问祖的圣地,是中原与北方少数民族经济和文化交流的窗口。天水属内陆季风气候,境内山川秀丽,土地肥沃,气候湿润宜人。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天水市新城区迅速扩张,导致老城区大规模改造,很多古民居在城市改造中被拆除。如何在发展城市经济的同时,让古民居更好得到保护并发挥它的历史文化价值,为今天的人类生产和生活服务,是我们必须关注和面对的一个问题。 1天水古民居的现状及当代意义 天水古建筑主要分布在天水市秦州区,南宅子是天水民居的一个缩影,著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文称胡氏民居是“甘肃省唯一的也是全国罕见的具有典型明代建筑风格的古民居建筑群”。天水民居继承了秦汉、唐宋建筑的优良传统,显得朴素典雅,古风犹存。其土墙古槐、木楼竹影说明了天水民居既有北方民居的厚重和严谨,又有南方民居的轻巧和灵动,这在西北乃至全国都是绝无仅有的。在院落布局方面,天水民居以北方常见的四合院为主,同时又融进了南方民居常见的小天井,极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在房屋种类上,既有土木结构和砖木结构的瓦房,又有许多不同风格的术楼。在“大屋顶”的设计上,除了因为雨多没有采用西北地区常见的平顶外,硬山顶式、悬山顶式和歇山顶式一应供全。在院内绿化方面,天水民居多选用竹广、腊梅、银杏等南方植物,与院外高大的古槐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木雕方面,既有粗狂流畅之笔,又有精雕细刻的微型作品,工艺精湛。 然而天水市对古民居的拆除始于20世纪70年代,1984~1986年,修建民主路、建设路、民山路,拆除临街建筑和房屋1396.5间,2.02万m2;然后直到20世纪末,伴随旧城改造的思路和城市化的浪潮,几乎拆掉了东关、大城、中城的全部古民居;本世纪初,又拆掉了西关城解放路,自由路等街区的部分古民居。2004年,随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加强,古民居拆除的厄运才宣告结束。自2003年以来,天水古民居两次被列入“100个濒危世界遗产名录”中。个性是城市的灵魂,而历史文化是塑造城市个性最为重要的因素,它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往往通过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建设的物化过程体现出来。 “一般而言,社会生产(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必须与人的需求相适应,不能也不应该将人们不需要的东西采用强制的方式让其接受,这对于传统工艺美术也是这样,不能为了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而生产。”科学的建筑布局,淳朴的、充满地域文化特色的装饰风格等很多方面,对今天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都具有重要意义。 2古民居保护的总体思路 古民居保护的总体思路是“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保护古城风貌为前提,以保持历史街区为基础,以保护巷道肌理为核心,以保护院落完整为重点,把古民居保护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重点;把古民居保护作为城市文化建设的重点;把古民居保护作为发展旅游业的重点。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管理制度,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监督检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加,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建立古民居保护与城市建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互动发展的机制。” 浅谈天水古民居保护 王云中,史宏元 (天水市建筑勘察设计院,甘肃天水741025) 摘要:天水古民居具有典型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在阐述天水古民居的现状及当代意义的基础上,总结出古民居保护的总体思路,包括保护原则和措施,以有效促进古民居的利用。 关键词:天水古民居,保护原则,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TU241.5文献标志码:C文章编号:1673-1093(2010)12-0035-02 35 ·· 2010年第12期

天水文化丰富内涵

秦州文化丰富内涵 天水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丝绸之路西出第一重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境内文化资源富集。秦州区作为天水的核心腹地,境内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民族宗教文化兼容并蓄,民俗文化自成体系,历代名人辈出,地域特色鲜明。 一、伏羲文化 天水是伏羲的诞生地和伏羲文化的发祥地。秦州境内有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祭祀伏羲的伏羲庙。伏羲文化是中华文化与文明的源头。伏羲发明网罟,教民渔猎,创八卦,别姓氏,一画开天,肇启文明,点燃了中华民族的文明薪火。可以说,伏羲是中华民族早期文明的创始人,是渔牧农业生产的先行者,是中华民族起源时期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先驱和社会制度的奠基者。伏羲文化充满了强烈的创造精神和包容精神。传承和弘扬伏羲文化,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 二、秦早期文化 天水是秦文化的发祥地,秦人先祖赢非子为周天子牧马有功,于公元前890年被周孝王封邑于天水一带。经二百多年的发展壮大,于公元前762年东迁陕西关中一带,开始了统一六国的步伐。秦国早期文化遗存主要集中在天水一带。1919年出土于秦州西南的秦公簋是天水秦早期文化的有力

佐证,上有铭文123字,蕴藏着极其重要的秦早期历史文化信息密码,是一把开启秦早期历史文化信息库的钥匙,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秦早期文化包含着建功立业、开拓进取的精神,成为天水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三国古战场文化 天水在历史上为陇右第一重镇,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期,天水处于蜀魏交锋的前沿,诸葛亮出祁山、失街亭、收姜维、杀张郃等重大战事,都发生在天水。秦州区境内有天水关、木门道、诸葛军垒等三国古战场遗址多处,与秦安陇城街亭等遗址遥相呼应。天水三国古战场文化充满了攘乱除暴、安邦定国的强烈的英雄主义,千年来滋养着天水人民,深深影响了天水人民的文化气质。 四、明清古建筑文化 天水历史建筑、古民居主要集中在秦州区西关城和伏羲城,分布在枣园巷、大小巷道、三新巷、育生巷、澄源巷、自由路、自治巷等7条历史文化街区和士言巷、石家巷等处。目前保存较好的有胡氏民居、张庆麟宅院、哈锐宅院等一百多处古民居院落。古建民居是天水市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是中国西北地区现存规模较大和保存较好的明清时期居民院落群。天水民居继承了秦汉唐宋建筑的优良传统,朴素典雅,古风犹存,兼有北方的粗犷和南方的精巧秀美,全方位地反映出明清时秦州人的审美情趣、生活方式、

天水的饮食文化的历史及其发展现状的分析

天水的饮食文化的历史及其发展现状的分析 一天水的概况 1地理位置 天水市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东连祖国内地华中、华东及沿海各地,西通青海、 西藏、新疆、直至欧亚大陆桥上的欧洲各国,南邻祖国大西南,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北上翻越六盘山便可进入宁夏。地处东经104°35′~106°44′、北纬34°05′~35°10′之间,市区平均海拔高度为1100米。天水市居西安至兰州两大城市中间。交通及区位优势天水地处陕、甘、川交界地带和西安至兰州两大城市的中点,陇海铁路穿越全境,是陇东 南经济文化物流中心,素有“陇上小江南”的美称。 2 历史 天水古称成纪,是中国古代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享有“羲皇故里”的殊荣,是海内外 龙的传人寻根问祖的圣地。境内文化古迹甚多。其中大地湾遗址保存有大量新石器时代早 期及仰韶文化珍品。 3 气候 天水市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和亚热带气候的过渡地带,城区附近属温带半湿润气候,苏城—立远一线以南属于北亚热带,年平均气温为11℃。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为22.8℃;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为-2.0℃。每年9月至11月,是天水市全年最佳旅游季节。 4 民族 天水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全市有32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总人口24.8万人,占全市 总人口的6.9%。少数民族中回族人数最多,有24.3万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9%。百人以上的少数民族还有满族、蒙古族、藏族。 5 物产 天水市气候宜人,物产丰富。适宜多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林果瓜菜生长,为全国 十大苹果基地之一。森林覆盖率达26.2%,是西北最大的天然林基地之一。这里蕴藏着丰 富的矿产资源。现已探明的35种,其中金属矿15种,非金属矿20种。今日的农业以实施种、养、加“六个百万工程”为突破口,粮食生产稳步发展,林果、畜牧、蔬菜、农副产 品加工四大支柱产业初具规模,农业产业化进程正在加速。

关于保护天水古民居的思考和建议

---------------------------------------------------------------最新资料推荐------------------------------------------------------ 关于保护天水古民居的思考和建议关于保护天水古民居的思考和建议古民居是我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的活化石。 一座城市或城镇存留至今的古民居,无疑是一座城市宝贵的历史遗产和文化资源。 天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悠久的建城历史和独特的五城相连格局,著名的丝路重镇和多民族汇聚的舞台,都曾赋予天水古城鲜明的个性和丰厚的文化积淀。 历经岁月沧桑、历史巨变和现代化建设的洗礼,明清以来天水的城市格局和民居建筑大多已不复存在,只有少量和点状民居尚有存留,这些古民居虽然陈旧散乱,但却弥足珍贵,它已成为支撑天水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凭借和有形表征。 据统计,天水古城现存的古民居主要分布于原伏羲城和西关城,计有枣园巷、大小巷道、三星巷、育生巷、士言巷、忠义巷、自治巷、澄源巷等七个街区,集中分布于石家巷、士言巷和自由路三个片区。 总占地面积 17. 6 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 12. 5 万平方米。 目前保存较好的古民居有 143 个院落,其中,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有 1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 4 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 9 处,核心保护院落101 处。 在这些古民居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南、北宅子、哈锐、张庆 1 / 6

麟、石作瑞、连腾宵、门克新、任士言、张育生、冯国瑞等名人故居。 目前,这些故居大多已被现代高层建筑包围,内部亦被现代建筑所分割,整体风貌遭到破坏。 院落内居住人口拥挤,增建和搭建的简陋建筑较多,院落空间被挤占。 许多建筑年久失修、木朽墙危,特别是经历5. 12地震后,古民居大多成为危房。 而且,水电设施老化严重,通讯、供暖、供气和排水设施不配套或不完善。 这样的古民居现状令人堪忧!时至今日,被城市现代化建筑分割包围的天水古民居,在城市化浪潮和房地产开发的夹缝中面临着双重困境,一方面,在高楼大厦林立的环境中,古民居愈加显得低矮陈旧、拥挤狭小,长期不能妥善维护和修缮,更使其成为城市建设改造的薄弱环节,这似乎与现代化城市的市容市貌不太协调。 另一方面,在城市改造和商业开发的利益驱动下,古民居又面临着随时可能被拆迁的危险。 然而,正是这些陈旧濒危、其貌不扬的古民居,却是天水古城悠久历史的浓缩和城市文化的集中展现,也是古老城市的灵魂所在。 正是这些古民居的存留,使古城天水的历史与现实贯通、传统与现代交融。

甘肃建筑特色

甘肃建筑特色 甘肃历史上是一个多民族地区,由于历代统治阶级相互攻战征掠,使甘肃成了历史上军事争夺频繁的地区。这种状况反映到建筑上,使甘肃建筑非常突出地普遍具有军事的性质,出现了大量军事城池、长城边墙、关隘、烽火台、堡寨和驻兵屯田设施。而且城乡民居也都具有防御性质,聚居防守,庄堡棋布,尤以河西走廊地区最为显著。也是甘肃建筑特色之一。具体内容如下: 甘肃建筑特色——甘肃民居建筑(天水民居) 汉族民居一如既往以木构架系统的院落式为基本特征,以地理上的秦岭、淮河为界,形成南北不同的风格,而天水民居将南北风格相融合,兼有北方的雄厚与南方的灵秀。甘肃四合院基本形式可概括为:基本型、串联型、并联型和混合型。基本型,即只有一进院的四合院(如澄源巷现张庆麟故居北院)。串联型,以二进院和三进院居多,串联型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隔垂花门式,如澄源巷张庆麟故居南侧两大院;另一类是隔过厅式,属于这种形式的院落较多,如石作瑞故居、任士言故居等。并联型,前后为串联,左右为并联。混合型,如澄源巷丁特故居(现在已拆)。院落以二进为多、有三进、四进者,二进之间由过厅划分为两个庭院天井,此天井一般呈矩形,与处于同纬度地区的民居庭院的长宽比接近,满足采光、遮光、通风、排水、接地气等需要,又能随意巧借一日光影之变化和一年四季之变化给人带来自然乐趣。

甘肃建筑特色——天水民居建筑结构 天水古民居建筑结构从木构架形式上属于抬梁式结构,这种构架形式也是北方地区厚墙厚顶的民间建筑的构架。但严格地说应归于土木混合结构,即所谓”木骨泥墙”与”木椽泥顶”之类,而实际在承重上还是以木构为主,墙主要起维护作用,也有增强木构架刚度与侧向稳定性的作用。土木结构建筑能广泛分布于民间,主要是由于它具备了在当时生产力条件下的技术经济上的合理性。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的明确分工,承重构件可以结合地区特点形成多样的民间木构架形式,围护构件不拘一格,可以用当地低廉易取的墙体材料,发挥就地取材的长处。这些使木构架体系突破了地区性的局限而得以广泛分布,从而形成富有乡土特色的民间木构架建筑的多元形态。”礼”的规范的制约作用,正统建筑核心文化的辐射作用,对民间土木混合结构建筑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天水明清民居采用抬梁式框架结构,民间称托件房,其柃、梁、柱节点榫卯联接,紧密牢固且具有良好的抗变形性能,天水历上发生多次大地震,但众多民居历经几百年而完好无损,证明其良好的抗震性能。

天水市文化旅游资源

天水市文化旅游资源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作为一项高层次精神文化活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参与。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人工创造物。一个地区的旅游业是否兴旺发达,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的丰富程和开发价值的大小。因此,发展旅游业,首先必须对旅游资源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认识。本文以实地考为基础,结合有关旅游统计资料,对天水市的旅游资源进行了调查并做评价。 天水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人文始祖伏羲的故乡。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形成了众多的人文景观,以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国早期文化、石窟文化、古三国文化等五大文化为主,构成了天水丰厚的历史文化渊源。而地处长江、黄河两大流域交界处的小陇山林业实验局这一特殊地域,又造就了许多独特的自然景观。区内自然风光秀丽,自然、人文景观丰富。境内有麦积国家森林公园,桃花沟、金龙山、碧峪、太阳山、三黄谷、卧牛山黑河等省级森林公园,经省旅游管理局批准成立了甘肃省小陇山大自然国际旅行社。全局基本上形成了食、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的森林旅游服务格局。著名的景区景点有麦积植物园、仙人坪、普渡峡、放马滩、秦汉墓群曲溪漂流等。小陇山林业实验局境内自然景色壮美秀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发展森林旅游有着无比广阔的前景。 SWOT分析 一、优势 1.旅游资源优势 从前面的论述中已经得知:天水是甘肃和中国西部旅游资源的富聚地区,境内古石窟、古遗址、古建筑、古战场、古墓群等名胜古迹众多。有距今7800多年完整地保存了仰韶文化早、中、晚期上下几千年各个不同断面的文化遗产的秦安县大地湾遗址,有“东方雕塑馆”美誉的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麦积山石窟。此外,天水还是东西走向的“古丝绸之路”和南北走向的“三国之旅”线路的交汇点,与西安、汉中、九寨沟、青海湖、敦煌、兰州等周围的旅游城市、景点相互吸引、沟通,具有一定的地理和景点线路外延发展的优势。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天水旅游业的大发展创造了条件,提供了现实可能。 2.相对区位优势 天水地处陕、甘两省交界和西安、兰州两大城市的中心,是甘肃省的东大门。这里东进可由三秦大地直通中原,西出可沿古丝绸之路直达边境口岸,南下可入川,北上即宁夏,地理位置较为优越。天水还是陇东南的交通枢纽,交通条件较为优越,境内陇海铁路横贯东西,设有20多个车站,天水火车站是兰州铁路局客货运输二等站,设有接发、专用、调车等线路近10条,仓库5000多平方米。国道310线过境段已改造为二级汽车专用线。随着正在建设的宝兰铁路二线、天水至定西巉口、天水至陇南江洛公路和市内道路的改造,以及拟改中的天水至定西南线公路、军用机场通民航等交通项目的争取立项与实施和城市游乐设施、供热、供水、绿化美化等重点工程的相继建成使用,天水的交通状况将会进一步改善,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投资环境进一步改观,区位优势更加明显。优势从前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