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经济学精简重点新

物流经济学精简重点新
物流经济学精简重点新

物流经济学精简重点新 CKBOOD was revised in the early morning of December 17, 2020.

第一单元1.1.4 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

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电子化共享化协同化集成化智能化标准化柔性化社会化全球化绿色化

1.2.1物流的效用增值

时间效用风险效用形质效用品种效用空间效用信息效用批量效用

第二单元

2.1.1物流的空间价值

1.空间价值的内涵

物流空间价值是在“物”的流动过程中由于“物”的空间转换所产生的价值。

从供给方看,空间价值是“物”空间转换后给其带来的收益增加

从需求方看,空间价值是“物”空间转换后带来的效用满足或消费者剩余的增加

2.空间价值相关的收益

与空间价值相关的收益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考察,即收益的显性部分与隐性部分。

3.空间价值相关的成本费用

与空间价值相关的成本费用就是借助物流服务实现产品空间转换、创造空间价值所发生的一切价值消耗。包括机会成本、物流成本以及时间相关成本4.物流空间价值度量

2.1.2物流的时间价值

1.时间价值的内涵

在物流经济中,时间价值的内涵则可理解为与物流时间把握相关收入的增加、资源占用及资源消耗成本的减少。主要包括:

资金时间价值

时机价值

时间协调价值

2.资金时间价值

资金时间价值的理论解释,是把资金时间价值的内涵定义为资金的机会成本。资金被某一项经济活动占用后必须放弃其他投资机会的获利可能。

2.2.1净现值法

1.净现值的内涵

把投资比较的时点确定在原始投资发生的时间,把一项投资方案在未来期间所能获得的各种报酬(现金流入量),按照资金成本折算成总现值,然后把它与原始投资(现金流入量)折成的现值进行比较,其差额就叫净现值(Net Present Value,简称NPV)。

2.计算步骤

(1)对投资项目寿命周期内各年的营业净现金流量(NCF)进行预测:

各年的NCF=营业收入-付现营业成本-所得税

(2)根据资金成本将未来的各种报酬折算成总现值:

1)将各年的现金净流量折成现值;

2)将期末固定资产的残值或中途变现价值,以及期末应回收的流动资产,按普通复利折成现值。

将上述1)、2)两项相加,即可求得未来报酬

3)计算投资方案的净现值(NPV),公式如下:

0 1

)

1

(

I

i

NCF

n

t

t

t-

+

=

其中:——未来报酬的总现值;

——原始投资额的现值;

i ——资金利率;

——投资项目的寿命期。

3.投资决策

净现值法就是根据一项投资方案的净现值是正数还是负数来确定该项方案是否可行的决策分析方法。若NPV是正数,即说明该方案的投资报酬额大于原投资额,那么该方案可行;反之,则不可行。净现值越大,说明项目的经济效益越好。

【例2-1】某项目有三个可行方案,经过计算,这三个方案的投资额度分别为:C1=150万元,C2=180万元, C3=120万元,建成后5年累计赢利分别为:

V1=300万元,V2=396万元,V3=228万元,试比较这三个方案的优劣。

解:计算三个方案的现值指数比:

方案1,V1/C1=300/150=2

方案2,V2/C2=396/180=2.2

方案3,V3/C3=228/120=1.9

结论:三个方案的优劣顺序为:方案2,方案1,方案3。

2.3.3本量利分析法

本量利分析法(Cost-Volume-Profit,CVP)是研究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的成本、业务量、利润三者之间的变量关系的一种专门方法。关系式:销售收入总额–(固定成本总额+变动成本总额)=利润

销售单价×销售量–(固定成本总额+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利润

若令利润为零,可求出盈亏平衡点销售量。

盈亏平衡点销售量=固定成本总额/(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因此,当企业产量大于盈亏平衡点销售量时,企业盈利;

当企业产量等于盈亏平衡点销售量时,企业保本;

当企业产量小于盈亏平衡点销售量时,企业亏本。

【例2-5】西安市某企业为西安市区的客户提供送货服务,完成这一物流业务有两种方案可以选择:可以外包给专门的物流公司,费用是50元∕件;也可以自己购置车辆完成配送任务,购置车辆及专门管理费用、人员工资等固定成本预计需要160000预计平均为18元∕件,包装费用为12元∕件,其他轮胎费用、维修费用等预计为12元∕件。根据上述资料分析这个企业在何种情况下应将这个物流业务外包,在何种情况下应自营。

第三单元

3.1.1物流需求及其特性

1. 物流需求的内涵物流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活动对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原材料、成品和半成品、商品以及废旧物品、废旧材料等的配置作用而产生的对存货在空间、时间和费用方面的要求,它涉及运输、库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以及与之相关的信息需求等物流活动的诸方面。它表明在一定时期内社会能够通过市场交换而消费的物流服务的数量。

(1)现代物流需求包括物流需求量和物流需求结构两方面

(2)物流市场的需求具有时间和空间特性

(3)对物流系统需求的分析应包括物流系统各作业项目的分析

(4)物流需求同时包含独立需求和派生需求

2. 物流需求的特性

(1)派生性(2)复杂性(3)不平衡性(4)时效性(5)化解性(6)弹性小

3.1.2 物流需求的影响因素

1.经济总量及其增长速度

2.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

3.经济空间布局

4.消费和市场环境

5.技术进步

6.物流服务水平和物流价格

在物流服务能力能满足物流需求的条件下,物流量基本上反映物流需求。

在物流服务能力不能满足物流需求的条件下,物流量不能代表社会经济活动对物流的需求,仅代表被一定物流服务设施所限制的物流需求量,尚未满足的物流需求部分就是潜在的物流需求。

(1)物流流量分析

物流流量----指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配送、流通加工

等物流环节中物流作业完成的物质实体的数量。

总流量-----每个环节都计算一次,并将每个环节中计算的物质实

体数量都相加所得数量

纯流量-----在不考虑物的多次作业与重复计算前提下,仅计算一

个环节中“物”的数量

注意:物质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则应认为是不同的“物”

总流量-----考虑各个物流环节,“物”在物流环节中流动时,要发生作业,产生费用,所以作业量不能只计算一次,应该是各个作业环节量的相加

3.2.1 物流供给及其特性

物流供给----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活动主体向市场提供有效物流服务的资源或能力,也就是在一定价格水平下,企业愿意提供的各种物流服务的数量。

量---指有效物流服务总体数量的多少

质---指各种不同能力与资源的数量比例结构

具备两个条件:

(1)物流服务提供者出售物流服务的愿望

(2)提供物流服务的能力,

物流供给的特性:

(1)个性化(2)完整性(3)节约性(4)网络性

3.3.1 物流需求的弹性分析

1. 物流需求的价格弹性 ----指物流服务价格变动所引起的物流服务需求量变动的程度,或者说物流服务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计算公式:

2.影响物流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

(1)是否具有可替代的物流服务

(2)物流费用在货物总费用中所占比例

(3)货物的自身属性

(4)货物运输方式及线路

1. 物流供给的价格弹性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物流服务产品的供给量的相对变动对于该物流服务产品的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

2. 影响物流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

(1)物流生产的进出门槛

(2)物流生产规模调整的难易程度

(3)物流设施与装备的标准化程度

(4)潜在物流服务进入者

(5)物流服务产品生产周期

(6)物流服务生产成本

物流服务的内涵

1.作为客户服务一部分的物流服务

2.作为物流企业产品的物流服务

4.1.2物流服务的特点

1.不可分性:非物质形态劳动,是一种伴随销售和消费同时发生的即时服务。物流服务的不可分性,使物流企业在业务运作中受顾客的影响较大

2.即时性:不可储存

3.移动性和分散性:这是由客户对象的不固定和分布广泛的特性所决定的。

4.需求波动性:这也是由数量多而又不确定的顾客为对象决定的。

5.可替代性:行业门槛相对较低。

3.装卸搬运合理化途径

(1)消除无效作业

(2)提高活性

(3)实现装卸省力化

(4)合理组织装卸搬运设备

(5)推广组合化搬运装卸

(6)合理规划搬运装卸方式、流程

4.包装合理化途径

(1)平衡宏观与微观

(2)包装材料、技术、方式的合理应用与组合

4.3.2动态的物流服务观念

1.导入阶段的物流服务

2.成长阶段的物流服务

3.成熟阶段的物流服务

4.衰退阶段的物流服务

5.1.2 采购的重要性

1.采购是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正常进行的必要前提

2.采购是保证质量的重要环节

3.采购是控制成本的主要手段之一

4.采购可以帮助企业洞察市场的变化趋势

5.采购是科学管理的开端

6.采购决定着企业产品周转的速度

7.做好采购工作可以合理利用物质资源

5.按照采购的方法分类(1) JIT采购 (2) MRP采购(3) 供应链采购 (4) 电子商务采购

6.按采购的实践分类(1)招标采购 (2)议价采购(3)比价采购

2.按照采购的范围分类(1)国内采购 (2)国外采购

3.按采购的时间分类(1)长期合同采购(2)短期采购合同

4.按照采购的对象分类 (1)有形采购 (2)无形采购

3.定量采购模型

(1)订货点的确定主要取决于需求率和订货与到货间隔时间

公式:

R=LT×D/365 D:每年的需要量。 (2)订货量的确定

通常依据经济批量方法来确定,即以总库存成本最低时的经济批量(EOQ)为每次订货时的订货数量。

年总成本=年采购成本+年订购成本+年存储成本即:

TC=DC+(D/Q)S+(Q/2)H TC为年总成本;D为每年需要量;C为单位产品成本;Q 为订购批量(最佳批量称为经济订购批量Q);S为订购成本;H为单位产品的年均存储成本。

最优经济批量:

Q=

假定需求和提前期固定,且没有安全库存,则再订购点R:

R=d×L

d:日平均需要量(固定值)

L:用天表示的提前期(固定值)。

定量订货系统是对库存水平进行连续监控,且当库存量降至某一水平R时就进行订购。该模型中,缺货的风险只发生在订购提前期,即在订购时点与收到货物时点之间,则再订购点的公式:

R= d

+Z L

1. 定期采购的概念 ------指预先规定一个订购时间,按固定的时间间隔检查储备量,并随即提出订货,补充至一定数量。

特点:订购时间固定,而每次订购的数量不定,按实际储备量情况而定

优点:对物资储备量控制的较严,它既能保证生产需要,又避免货物超储;由于订货间隔期间确定,因而多种货物可同时进行采购,这样可以降低订单处理成本和运输成本;这种方式不需要经常检查和盘点库存,可节省这方面的费用。

缺点:由于不经常检查和盘点库存,对商品的库存动态不能及时掌握,遇到突发性的大量需要,容易造成缺货,为避免缺货带来的损失,因而库存往往比较高。定期采购适用于品种数量大、占用资金少的商品.

Z为安全库存的标准差系数在采用定期采购时,在盘点期T进行再采购,同时必须保证一定量定的安全库存。图5-4表示盘点期为T,固定提前期为L 的定期采购模型。

4. 定量采购与定期采购的比较

定量采购注重于“量”;定期采购注重于“期”

5.2.3.1 经济订购批量模型的原理

订购费用----指从订购到入库中所需要的差旅费、运输费用率等

保管费用-----指物料储备费、验收费、仓库管理费、所占用的流动资金利息费、物料储存消耗费等。

经济订购批量法:

在保证生产正常进行的前提下,以库存支出的总费用最低为目标,确定订货批量的方法。经济订购批量法必须在已知计划期间的需要量、每批工装调整费、项目每单位在计划期间的保管费等数据的情况下,才能计算出经济订货批量。算出结果后就将之作为一定期间内的订货批量,直到各项费用和需求数量有很大变动时,才会有所变动。

则最佳批量:

例5-1】某生产企业对物料A的年需要量为D=2500单位,订购成本S=80元/次,存储成本H=12元/单位·年,提前期T=7天,单价C=120元/单位,求经济订购批

量、再订购点和年总成

本.

5.4.2 供应商的评价因素

1.质量

2. 价格

2.3.交货能力

3. 一是供应商的准时交货能力

4.准时交货率

5.=(按时按量交货的实际批次/订单确认的交货总批次)×100% 二是供应商的持续改善能力4.服务5.柔性

6.位置

7.供应商存货政策

8.信誉与财务状况稳定性

第六单元

1.运输成本

运输成本通常可根据成本的特性划分为变动成本、固定成本、联合成本、公共成本四个部分。

2.影响运输成本的因素

运输成本通常受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尽管这些因素并不是运费表上的组成部分,但在运输商制订运输费率时,都必须对每一个因素加以考虑。这三个因素分别是产品特性、运输特征和市场因素。

2.运输价格的管理形式

国家采取何种价格管理形式,是价格管理的最基本内容,它是由管理模式决定的。目前,我国采取三种运输价格形式,即国家定价、国家指导价、市场调节价,并限定其各自的适用范围。

第七单元

1.库存的作用

(1)使企业获得规模经济;

(2)平衡供求关系;

(3)在某些关键领域起到缓冲、调节的作用;

(4)降低企业成本;

(5)提高服务水平。

7.1.3库存控制的重要性

所谓库存控制,就是对库存量的控制。

1.库存控制是物流管理的核心内容

2.库存控制是提高顾客服务水平的需要

3.库存控制是回避风险的需要

库存成本

库存成本一般由购买成本、存货持有成本、订货成本、缺货成本四部分构成。

7.2.1购买成本

购买成本指用于购买或生产该商品所花费的费用,它的大小与商品的数量成正比例的关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库存成本由于储存产品的市场价格发生变化而变化。

7.2.2存货持有成本

存货持有成本包括四个方面的成本:资本成本、储藏空间成本、库存服务成本和库存风险成本。

除货币量指标外,企业还可根据销售量、销售额、订购提前期等指标进行库存分类。

7.3.3“先进先出”库存管理法

物流经济学要点

1.3.1物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物流经济学是研究物流领域经济问题的一门综合性的、交叉的经济学科。 一方面,随着对物流诸子系统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物流领域的经济问题将显得越来越突出和重要,需进行专门、系统、细致的研究;另一方面,物流系统运行的最终目的归根结底是要降低成本,创造新的利润源泉,物流问题实质上最终是经济问题。 物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物流系统的经济规律以及对各种物流实践的经济效果进行计算、评价和优选的问题。 .3.2物流经济学的概念 物流经济学是研究一定的物流系统内,与物流活动有关的经济关系,是综合运用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工程经济学、物流学、运筹学等相关学科理论,研究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物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物流产业的发展、物流产业组织形态演变规律、物流产业增长等问题的一门应用科学。 1.3.4物流经济学的特点 物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该学科具有以下特点: 1.综合性 2.系统性 3.应用性 4.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4.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2.1.2物流的时间价值 1.时间价值的内涵 在物流经济中,时间价值的内涵则可理解为与物流时间把握相关收入的增加、资源占用及资源消耗成本的减少。 2.资金时间价值 资金时间价值的理论解释,是把资金时间价值的内涵定义为资金的机会成本。资金被某一项经济活动占用后必须放弃其他投资机会的获利可能。

3.时机价值 时机价值,又称为商机价值,其内涵是指由于商品交换的时机不同所形成的综合交易价值差异。所谓综合交易价值,就是指实现交换过程企业获得的综合价值,包括交换价格、交易成本费用、交易时机不同引起的资金时间价值的差异等。 交易时机价值有两个基本类型。其一是单纯的商机因素。其二是消费时差价值。这一价值通常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先机价值”(抢先),另一部分为“延时价值”(等待)。 4.时间协调价值 时间协调价值是指通过协调相关物的流动时间而获得的价值。 时间协调价值的挖掘方式并不是缩短某项物流过程的时间占用,而是通过协调相关的若干种类物的流动时间,缩短由这类物组合而成的产品的生产周期。 2.3.1差量分析法 这里涉及到的差量指不同备选方案的差别,主要是“差量收入”和“差量成本”两方面。而差量收入是备选方案的预期收入的差异数,差量成本则是备选方案之间预期成本的差异数。 差量分析法,就是根据两个备选方案的差量收入与差量成本的比较来确定哪个方案较优的方法。如果差量收入大于差量成本,前一个方案较优;如果差量收入小于差量成本,则后一个方案较优。 例题 【例2-4】某物流公司利用现有设备可以承接某类产品的包装业务,设备的包装能力是100 000机器小时,但是实际开工率只有70%。现准备利用剩余包装能力来承接新的包装任务A或B,原来包装任务及新任务A与B资料如表2—3。

物流经济学A卷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机密★启用前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2013至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核试卷 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物流经济学(A 卷) (闭卷) 考核方式:考试 专业:物流管理 年级:2011级 本科 本卷满分100分 完卷时间:120分钟 物流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有边际分析法、成本收益分析法、贡献分析法、盈亏平衡分析法。 2 物流生产的形式包括:仓储、配送 、运输 、流通加工、装卸搬运。 3 物流成本控制的具体方法有:标准成本法、目标成本法。 4 仓储合理化是影响物流时间效益的重要因素,仓储合理化的标志主要包括: 质量标志、数量标志、时间标志、结构标志、分布标志、费用标志。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 物流供给 物流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能够向市场提供有效物流服务的能力或资源(2分),也就是在一定价格水平下,企业愿意提供的各种物流服务的数量(1分),物流供给的实质就是物流服务的提供(2分)。 2 物流空间效益的度量 物流空间效益是指“物”实现空间转换前后给供给方带来的收益的差额,因此它的度量可以表示为:V 空=I 显+I 隐-C 机-C 流-C 时 式中V 空表示物流空间效益,I 显表示显性收益,I 隐表示隐性收益,C 机表示机会成本,C 流表示流动成本,C 时表示时间成本。 3 本量利分析 本量利分析是成本——业务量——利润关系分析的简称,是指能在变动成本计算模式的基础上,以数学化模型与图形来揭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业务量、单价、营业额、利润等变量之间的内在规律性联系,为预测、决策和规划提供必要财务信息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举例说明也能得分) 4 效益背反理论 效益背反是物流领域中内部矛盾的反映和表现,具体包括物流服务与物流成本间的二律背反,物流成本各环节费用之间的二律背反、物流子系统功能与耗费间的二律背反等(3分)。例如包装问题,节省的包装可能会降低产品的防护效果从而造成大量损失(举例2分)。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 影响物流需求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 GDP 总量规模与经济增长速度(1分) (2) 产业结构(1分) (3) 经济空间布局(1分) (4) 技术进步(1分) (5) 企业竞争战略与经营理念的转变(1分) (6) 消费水平和消费理念的变化(1分) (7) 物流服务水平和物流价格(1分) (8) 人口增长与流动(1分) (9) 国际贸易与国际经济关系(1分) (10) 季节因素(1分) 2 物流空间效益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1) 基于分散生产所创造的空间效益(1分) 举例(1.5分) (2) 基于集中生产所创造的空间效益(1分) 举例(1.5分) (3) 基于中间集散所创造的空间效益(1分) 举例(1.5分) (4) 基于纸盒生产需求分散所创造的空间效益(1分) 举例(1.5分) 3 物流时间效益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1) 缩短时间所创造的效益(1分) 举例(1分) (2) 延长时间差所创造的效益(1分) 举例(1分) (3) 错位时间效益(1分) 举例(1分) (4) JIT 效益(1分) 举例(1分) (5) 利用物流时间生产所创造的效益(1分) 举例(1分) 学院: 专业: 年级: (本、专) 姓名: 学号: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密 封 线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物流经济学考点

●现代物流特点:1.电子商务与物流的紧密结合;2.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商流的统一; 3.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的结合; 4.物流设施的标准化,以及物流 作业的规范化。现代物流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包括标志识别技术、EDI技术、GIS技术、GPS技术。 ●物流的增值功能:1.物流咨询与方案设计功能:提供行业信息咨询、物流技术和物流方 案的设计服务。2.物流业务委托管理功能:可代替顾客办理库存管理,也可充当货主的物流专家、代替货主选择和评价运输商、仓储商及其他物流服务供应商,以及对以上供应商提供物流服务的监督管理工作。3.物流业务费用结算功能;4.物流信息查询功能; 5.交易功能:包括现货交易功能、期货交易功能、网上电子交易功能和商品展览展示功 能。 ●物流业发展的4个阶段:1.物流发展的萌芽和初始阶段:20世纪初至50年代,美国首 先提出;2.物流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生产供应物流和销售配送物流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快速发展;3.物流管理重点转移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物流管理的内容从企业的内部延伸到企业外部,物流管理的重点转移到对物流战略的研究上。系统观点。社会物流结构发生重大的变化;4.物流的现代化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经济全球化、物流费用。 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呈现全球化、多功能化、系统化、信息化和标准化的特征,其中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核心。 ●第三利润源:有效降低在企业成本中占据相当高比例的物流费用,就等于提高了企业的 利润,因而。 ●物流的空间价值:1.内涵:是在“物”的流动过程中由于“物”的空间转换所产生的价 值。(1)从供给方看,空间价值就是“物”实现空间转换前后给供给方带来的收益的差额。(2)从需求方看,空间价值是由于“物”的空间转换所带来的效用满足或消费者剩余的增加。<1>效用满足是指由于“物”的移动使当地没有但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流通到当地,并产生相应的效用,体现了“从无到有”的过程。<2>消费者剩余的增加源于经济资源的比较优势所产生的、区域之间的替代产品或同质产品的价格差。2.相关收益:(1)显形部分:产品在异地实现的销售收入,Ix。这部分主要受商品的销售量、市场的空间位置和相关市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2)隐形部分:因产品空间转换而给供给方带来的、不容易计量的那部分收益,Iy。3.相关成本费用:(1)由于外运,丧失了在当地或在原有交易地以原有价格进行交易的机会。机会成本:Cj(2)成本消耗: Cz=Cr+Cw+CqCz为物流活动的总成本;Cr人力成本(工资福利奖金);Cw物料成本(燃料的消耗、材料的投入);Cq资金成本(资金投入及其占用的成本)(3)时间成本:Cs=Ch+Cg Cs时间成本;Ch占用资金的机会成本;Cg包括货物潜在损失在内的其他相关时间成本。4.空间价值的度量:V=Ix+Iy-Cj-Cz-Cs ●物流的时间价值:1.内涵:从形式上看,时间价值就是物品流动时机所形成的价值。从 构成实质上看,时间价值的内涵主要包括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和更好地把握商机形成的增量价值。将上述两层关系结合起来理解,时间价值得内涵可理解为在物流时间中增加相关收入,减少资源占用和资源消耗成本。2.主要组成部分:资金时间价值、时机价值、时间协调价值。 ●资金时间价值:1.资金的机会成本或是资金周转使用后的增值额。2.挖掘资金时间价值 的两个途径:(1)尽可能缩短物的流动过程,也就是缩短物品在采购、运输、加工、库存、销售过程中的时间占用。(2)尽可能减少物流过程的资金占用水平,具体来说,是在权衡得失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途中占用资金、库存占用资金、在制品占用资金、结算占用资金等。 ●时机价值:1.又称商机价值。内涵:是指由于商品交换的时机不同所形成的综合交易价

宏观经济学第1次作业

宏观经济学第1次作业 详细信息: 题号:1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内容: 以下不属于公共产品的是()。 A、有线电视 B、军队 C、司法 D、国防 学员答案:A 本题得分:2 题号:2 题型:多选题(请在复选框中打勾,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答案可以是多个)本题分数:3 内容: 私人产品的两个特性是()。 A、市场性 B、争夺性 C、排他性 D、个体性 学员答案:BC 本题得分:3 题号:3 题型:判断题本题分数:2 内容: 政府发挥经济作用主要是为了克服“市场失灵” 1、错 2、对 学员答案:2 本题得分:2 题号:4 题型:判断题本题分数:2 内容: 基尼系数越小表明收入分配越平均 1、错 2、对 学员答案:2 本题得分:2

题号:5 题型:判断题本题分数:3 内容: 洛伦茨曲线越靠近对角线,表示收入分配越不平均 1、错 2、对 学员答案:1 本题得分:3 题号:6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3 内容: 一般情况下被认为不能转嫁的税种是()。 A、销售税 B、关税 C、货物税 D、个人所得税 学员答案:D 本题得分:3 题号:7 题型:多选题(请在复选框中打勾,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答案可以是多个)本题分数:3 内容: 征税的原则包括()。 A、负担能力原则 B、强制性原则 C、受益原则 D、转嫁原则 学员答案:AC 本题得分:3 题号:8 题型:判断题本题分数:2 内容: 从征税的方式看,税收可以分为累进税、比例税和累退税 1、错 2、对 学员答案:1 本题得分:2 题号:9 题型:多选题(请在复选框中打勾,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答案可以是多个)本题分数:3

物流经济学重点

物流经济学重点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物流经济学 第一章物流经济学概论 一、流经济学是研究在一定的物流系统内物流活动有关的经济关系,是综合运用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工程经济学、物流学、运筹学等相关学科理论研究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物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物流产业的发展、物流产业组织形态演变规律、物流产业增长等问题的一门应用科学。 二、物流经济学是物流学与经济学的交叉学科,其本质是经济学,是以物流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它是主要研究物流活动中如何遵循经济规律,依据经济目标而对物流行为进行优化的学科。物流经济学具有一般经济学的特点,即最佳配置有限的经济资源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果。对于物流经济学而言,研究的是如何实施物流活动所必需的物流资源(包括人、财、物)的合理配置,从而取得最佳的物流经济效果。 三、物流经济学的特征1综合性2系统性3应用性4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四、国际物流管理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运输管理阶段、物流管理阶段和供应链管理阶段 五、物流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对各种物流实践(物流技术、物流管理、物流过程、物流政策等)的经济效果进行分析、评价和选优,其目标就是物流总成本最低。 六、物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物流系统的经济规律以及对各种物流实践的经济效果进行分析、评价和优选的问题。根据这可以将其定位于在

对两方面内容的研究;一是对从事物流活动主体的研究:而是对物流活动客体的研究。 第二章物流经济分析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一、物流经济学的基本原理:(1)物流技术创新原理(技术创新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潜在的超额利润)熊彼特把创新概括为五种形式;①生产新的产品②引入新的生产方法和工艺过程③开辟新市场④开拓并利用新的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供给来源⑤采用新的组织方法(2)资金报酬原理(3)供应链系统整体最优化原理;供应链系统是包含物流系统(具有7种功能;商品的包装、运输、储存、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和物流信息服务)、制造系统、销售系统等子系统的复杂大系统。 二、物流经济分析的基本要素:(1)物流投资(2)物流成本与费用; ①成本通常指为获得商品和服务所需支付的费用②主要成本有物流会计成本、物流机会成本、物流经济成本、物流沉没成本、物流营运成本、物流变动和固定成本以及物流边际成本(3)物流税收与税金(4)利润(企业的经营收益减去会计成本即是会计利润)(5)经济效果:成果与消耗之比、产出与投入之比。(6)社会影响效果 三、物流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1)边际分析法(2)成本收益分析法(特征:①自利性②经济性③计算性)(3)贡献分析法:贡献=增量收入—增量成本;单位产品贡献=价格—单位变动成本(4)盈亏平衡分析法:盈亏平衡点(销售量)=固定成本/每计量单位的贡献差数 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手中的将,制造商,分销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

物流经济学重点

物流经济学 第一章物流经济学概论 一、流经济学是研究在一定的物流系统内物流活动有关的经济关系,是综合运用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工程经济学、物流学、运筹学等相关学科理论研究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物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物流产业的发展、物流产业组织形态演变规律、物流产业增长等问题的一门应用科学。 二、物流经济学是物流学与经济学的交叉学科,其本质是经济学,是以物流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它是主要研究物流活动中如何遵循经济规律,依据经济目标而对物流行为进行优化的学科。物流经济学具有一般经济学的特点,即最佳配置有限的经济资源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果。对于物流经济学而言,研究的是如何实施物流活动所必需的物流资源(包括人、财、物)的合理配置,从而取得最佳的物流经济效果。 三、物流经济学的特征1综合性2系统性3应用性4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四、国际物流管理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运输管理阶段、物流管理阶段和供应链管理阶段

五、物流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对各种物流实践(物流技术、物流管理、物流过程、物流政策等)的经济效果进行分析、评价和选优,其目标就是物流总成本最低。 六、物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物流系统的经济规律以及对各种物流实践的经济效果进行分析、评价和优选的问题。根据这可以将其定位于在对两方面内容的研究;一是对从事物流活动主体的研究:而是对物流活动客体的研究。 第二章物流经济分析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一、物流经济学的基本原理:(1)物流技术创新原理(技术创新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潜在的超额利润)熊彼特把创新概括为五种形式;①生产新的产品②引入新的生产方法和工艺过程③开辟新市场④开拓并利用新的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供给来源⑤采用新的组织方法(2)资金报酬原理(3)供应链系统整体最优化原理;供应链系统是包含物流系统(具有7种功能;商品的包装、运输、储存、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和物流信息服务)、制造系统、销售系统等子系统的复杂大系统。 二、物流经济分析的基本要素:(1)物流投资(2)

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宏观经济学》第1次作业

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宏观经济学》第1次作业2017-2-11 您本学期选择了“宏观经济学” 说明:本次作业总分为40分,您的得分为40分 A型题: 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取一个最佳答案 1. 下列哪一项不是公司间接税? [1分] A.公司财产税 B.销售税 C.公司利润税 D.货物税 2. 假设出现供给型通货膨胀。根据粘性理论,从长期来看,价格水平将: [1分] A.不确定 B.提高 C.下降 D.不变 3. 下列人员哪类不属于失业人员? [1分] A.对薪水不满意而待业在家的大学毕业生 B.因调动工作暂时在家休养者 C.季节工和零活工 D.一年没有找到工作 4. 一般用来衡量通货膨胀的物价指数是: [1分] A.以上均正确

B.消费者物价指数 C.生产物价指数 D. GDP平均指数 5. 预期的通货膨胀将会损害哪些人的利益? [1分] A.以上都包括 B.货币持有者 C.固定获得养老金,而且在通货膨胀预期前对养老金讨价还价的人 D.餐馆老板 6. 投资乘数等于: [1分] A.(1-MPS)的倒数 B.投资变化除以收入变化 C.收入变化除以投资变化 D.边际消费倾向的倒数 7. 自然失业率: [1分] A.是没有摩擦性失业时的失业率 B.恒为零 C.依赖于价格水平 D.是经济处于潜在产出水平时的失业率 8.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说明: [1分] A.自然失业率可以变动 B.政府需求管理政策无效 C.政府需求管理政策只在一定范围内有效 D.经济主体存在货币幻觉

9. 改变价格的成本通常被当作: [1分] A.调整(或菜单)成本 B.交易成本 C.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D.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10. 通货膨胀是: [1分] A.以上都不是 B.货币发行量过多而引起的一般物价水平普遍持续的上涨 C.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的黄金量 D.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商品的价值量 11. 用收入法计算的GDP等于: [1分] A.厂商收入----中间产品成本 B.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 C.工资+利息+地租+间接税 D.工资+利息+中间产品成本+间接税+利润 12. 表示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量指标是: [1分] A.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B.国民生产总值 C.国内生产总值 D.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13. 效率工资经常被认为是可减少偷懒。以下除一项外,均为对此的解释。这一例外是: [1分] A.效率工资使工人偷懒的成本更大,因为他的次优选择将是失业 B.效率工资使工人偷懒的成本更大,因为他的次优选择是工资更少

物流经济学课程标准

《物流经济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课程代码:H0400734 课程名称:物流经济学 标准学时:48 课程类型:理论课 物流经济学是研究一定的物流系统内,与物流活动有关的经济关系,是综合运用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工程经济学、物流学、运筹学等相关学科理论,研究物流资源优化配臵、物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物流产业的发展、物流产业组织形态演变规律、物流产业增长等问题的一门应用科学。 本课程标准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制订,具体反映了本课程每一章节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贯彻了教学互动教学法,体现出能力与知识并重,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 一、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以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中国宏观物流问题的关注为基础,以深度分析宏观物流发展趋势及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为特色,致力于探索和建立经济发展中的物流理论体系,研究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及其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对物流业发展提出决策建议;同时又以微观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等为基础,关注微观物流活动的经济问题,为企业微观物流活动的科学化、合理化、最优化提供理论指导。 物流经济学是物流学与经济学的交叉学科,其本质是经济学,是以物流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它是主要研究物流活动中如何遵循经济规律,依据经济目标而对物流行为进行优化的学科。物流经济学具有一般经济学的特点,即最佳配臵有限的经济资源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果。对于物流经济学而言,研究的是实施物流活动所必需的物流资源包括人、财、物的合理配臵,从而取得最佳的物流经济效果。

学习本课程,学生应该熟悉、了解和学会利用物流经济学的理论、原理、分析方法以及相关工具,对物流市场的需求与供给、服务水平与效率、主要物流活动环节进行经济分析,以及对物流绩效和创新效益评价。 二、课程基本理念 1. 试行“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对物流过程进行经济分析的能力 根据高等教育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要求,本课程组深入探索高教教育规律,通过学习和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实行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方法的重要性,牢固地树立了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 理论教学中,我们积极试行“案例教学法”,即围绕现实经济案例和自身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经济问题进行分析,让学生身临实景,在实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加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实践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水平。 2.尊重个体差异,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倡导自主学习,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分析,鼓励多元思维方式,并将其表达出来,尊重个体差异;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该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终结性评价应注重检测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建立以过程培养促进个体发展,以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教学过程的双向促进机制,以激发兴趣、发展心智和提高素质为基本理念。 3.整合课程资源,改进教学方式,拓展学习渠道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提醒学生留意观察生活中的见到的各种经济关系,鼓励学生结合教材中的经济模型,对物流过程进行验证。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分析使学生自主归纳、总结,以便增强学生对物流经济学基本性质、概念的理解;通过课堂讲解、课后练习、综合实训来促进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运用,以培养其实际分析技能。通过教学方式的不断改进,并积极调动音像、互联网等各类教学资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 1. 完善体系,使结构更完整,表述更明确 本课程标准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它们分别阐述该门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

物流学概论复习要点

物流就是包括运输、搬运、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和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的活动,它是由供应地流向接收地以满足社会需求的活动,是一种经济活动,不属于经济活动范畴的物质实体流动,不属于物流。 物流在社会经济的作用 1.物流在经济中的作用 体现:1.物流是商业的一个主要支出,与其他经济活动相互影响。 2.物流服务于许多经济交易活动,它实际上是所有商品和服务交易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2.物流对社会的作用 体现:1.物流保障生产 2.物流服务于商流 3.物流是实现‘一顾客为中心’理念的根本保证 4.物流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 5.物流—现代经济结构中重要组成部分 物流管理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应用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系统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使各项物流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和配合。 系统是由两个以上相互区别或相互作用的单元有机结合并完成某一功能的综合体 仓储的功能 1.基本功能 基本功能是指为满足市场的基本储存需求,仓库所具有的基本操作或行为,包括存储,管理,拼装,分类等基础作业。 2.增值功能 提高顾客的满意度;信息的传递 3.社会价值 时间调整功能;价格调整功能;衔接商品流通的功能 仓储管理的业务流程 1.货物的入库 货物入库的准备;货物的接运;货物的验收;货物的入库 2.货物的保管 3.货物的出库 货物出库的方式:货主自提;送货上门;代理托运 货物出库的程序:审核仓单;核对登帐;配货备货;复核查对;点付交接;填单销帐 零库存的意思 1.是库存对象物的数量趋于零或等于零 2.是库存设施、设备的数量与劳动消耗同时趋于零 零库存的实现途径 1.委托营业仓库存储和保管货物 2.推行配套生产和分包销售制度 3.实行看板供货制度 4.依靠专业流通组织准时而均衡供货 现代仓储业的发展趋势 1.物品由静态仓储变为动态仓储 2.仓储业由储备型转为流通型 3.仓储业从被动服务变为主动服务

物流管理概论1 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0分) 1.()是卖方、生产者或者供应方组织的物流。 A)第一方物流B)第二方物流C)第三方物流D)第四方物流 2.( )是指对企业排放的无用物进行运输、装卸、处理等的物流活动。 A)循环物流B)再生物流C)回收物流D)废弃物物流 3.()是物流各环节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物流的关键。 A)信息功能B)运输物流C)流通加工功能D)仓储功能 4.()主要设立在大城市的周边地区,以疏通缓和城市中心的交通滞塞,提高流通效率为主要目的,供批发、转运、做短期保管的仓库业使用。 A)集散地仓库B)消费地仓库C)流通中心仓库D)产地仓库 5.按照地理布局,可分为沿岸仓库、()和内陆仓库。 A)沿岛仓库B)岛屿仓库C)沿海仓库D)沿线仓库 6.()第三方物流公司主要提供物流规划与策划、物流咨询管理服务等。 A)资产型B)管理型C)整合型D)综合性 7.()又称为远输包装,是物资远输、保管等物流环节所要求的必要包装。 A)工业包装B)商业包装C)消费包装D)零售包装 8. 在包装材料中,()的应用最为广泛。 A)纸包装材料B)木制包装材料 C)塑料制品包装材料D)金属包装材料 9.下列关于流通加工作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可以方便流通 B)是物流业最重要的利润来源 C)可以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 D)可以充分发挥各种输手段的最高效率 10.以实现物流为主要目的的加工中心一般设置在靠近() A)生产地区B)消费地区C)物流中心D)生产地区与消费地区中间 11.综合化物流战略一般为()所采用,也称为先驱型企业战略。 A综合型物流企业B功能整合型物流企业 C运输代理型物流企业D缝隙型物流企业 12.()一般为运输代理型物流企业所采用。 A综合化物流战略B系统化物流战略 C柔软性物流战略D差别化、低成本的物流战略 13.()是基础管理工作的核心 A)标准化B)规章制度C)信息工作D)员工培训 14.按照被装物的主要运动方式,装卸可分为()。 A)垂直装卸、水平装卸 B)连续装卸、间歇装卸 C)吊上吊下方式、叉上叉下方式 D)滚上滚下方式、移上移下方式 15.()是物流系统功能的核心。 A)装卸B)信息处理C)运输配送D)搬运 16.物品位置在空间发生的位移,称为( ). A)路线活动B)节点活动C)位移D)物流活动 17.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用户的要求,对物品进行挑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

物流经济学教学大纲

《物流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

三、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物流经济学概论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物流的经济学特征。理解物流经济的概念和物流经济学的含义。掌握物流经济学的内容。应用物流经济学的概念和经济学特征分析企业物流现实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物流经济学的内容

了解物流的经济学特征。 理解物流经济的概念和物流经济学的含义。 掌握物流经济学的内容。 应用物流经济学的概念和经济学特征分析企业物流现实问题。主要教学内容: 一、物流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一)物流经济与物流经济学的含义 (二)物流经济学的特点 二、物流的经济学特征 (一)物流的经济价值 (二)物流的财富创造 (三)物流的经济作用 三、物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一)物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二)物流经济学研究的内容 四、研究物流经济学的意义 作业安排及课后反思: 1.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让我们从小处看到了什么商机? 2.结合实际举例说明物流的经济特征。 3.结合中国实际,讨论物流在我国的发展过程及推动因素。课前准备及课外阅读要求: 课前准备:教材第1章。 课外阅读:雪铁龙公司的售后物流服务。 参考资料: 崔晓文.物流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第二章物流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净现值、现值指数、内部收益率和投资回收期的概念。理解差 量分析法、贡献毛益分析法和本量利分析法。掌握净现值法、现值指数法、内部收益率法、投资回收期法、变异系数法、决策树法和不确定型决策法的计算步骤。能够应用以上方法 分析物流经济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净现值法、现值指数法、内部收益率法、投资回收期法、变异系数法、决策树法和不 确定型决策法的计算步骤。 教学要求: 了解净现值、现值指数、内部收益率和投资回收期的概念。 理解差量分析法、贡献毛益分析法和本量利分析法。 掌握净现值法、现值指数法、内部收益率法、投资回收期法、变异系数法、决策树法 和不确定型决策法的计算步骤。 能够应用以上方法分析物流经济问题。 主要教学内容: 一、物流经济分析方法概述 (一)物流业发展理念的延伸 (二)物流经济分析方法的类型 (三)注意要点 二、物流投资决策分析方法 (一)净现值法 (二)现值指数法 (三)内部收益率法 (四)回收期法 三、物流经营决策分析方法 (一)差量分析法 (二)贡献毛益分析法 (三)本量利分析法 四、物流风险决策分析方法 (一)变异系数法 (二)决策树法 (三)不确定型决策分析方法

《物流管理概论》测试题及答案(平台课)

《物流管理概论》平台课测试题及答案(共420题) 一.单项选择 (一) 1. 物质的运输功能是实现物质的( A ) A.空间效用; B.时间效用; C.社会效用; D.形态效用。 2. 按作业活动的性质,物流可分为( B )。 A.企业物流,社会物流,国际物流; B.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 C.分销物流,社会物流,国际物流; D.企业物流,分销物流和国际物流。 3.有关物流与商流关系的论述中不正确的是( B )。 A.社会发展初期,商流与物流是统一的,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商流与物流逐渐分离; B.在当今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中,物流发生的同时,物品所有权也随之转让了; C.在一定条件下,商流与物流分离可以降低物流成本,加快货物的交货速度; D.采取赊销购物方式,会引起物流在前,商流在后的物流、商流分离形式。 4.当供应商采用货到付款的方式与其他企业交易商品,则会引起(A)。 A.物流在前,商流在后; B.商流在前,物流在后; C.商流与物流同时发生; D.商流迂回,物流直达。 5. 物流系统的功能要素是指物流系统所具有的( D )。 A.运行手段; B.基本能力; C.实现目标的条件; D.基本结构。 6. 物流系统的设计应以( D )为中心。 A.库存战略; B.运输战略; C.设施分布; D.顾客服务。 7. 商品流通是以(A)为媒介,实现商品由生产领域流向消费领域的经济活动。流通的对象是具有一定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商品。 A.货币; B.信息; C.生产; D.交换。 8.(A)是保证生产和消费连续性的必要条件。 A.储存; B信息; C包装; D广告。 9. 物流管理与物流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实现物品在流通过程中的(B)和空间效用。 A.空间效用; B.时间效用; C.社会效用; D.形态效用。 10.(C)是通过市场营销活动来创造的,即市场营销使商品从所有者手中过渡到消费者手中。 A.空间效用; B.时间效用; C. 占用效用; D.形态效用。 11.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D)流动过程。A.物体;B.信息;C.资金;D.实体。 12.物流中所指的物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其必须可以发生(A)位移。 A.物理性; B.空间性; C.信息; D.资金; 13.商品中凡具有(B)要素及物质实体要素的,都是物流学研究中的物。 A.不可移动; B.可移动; C.物质; D.非物质. 14.(A)是以物流系统为核心的由生产企业、经由物流企业、销售企业直至消费者供应链的整体化和系统化。 A.物流一体化; B.信息一体化; C.自动化; D.电子化。 15运输网络化是指以(B)物流企业和专业物流公司合理设置节点,集中收集、分拨、配送货物。 A.一个; B.两个或多个; C.三个; D.五个。 16.商品流通是以(B)为媒介,实现商品由生产领域流向消费领域的经济活动。流通的对象是具有一定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商品。 A信息;B.货币;C.时间;D.需求。 17.商品供给者和需求者往往处于不同的场所,改变这一场所的差别而创造的效用,称做

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宏观经济学第一次作业答案

题号:1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在一个两部门经济中,如与收入水平无关的消费为50亿美元,投资为30亿美元,边际储蓄倾向为0.2,则均衡收入为()。 A、80亿美元 B、400亿美元 C、150亿美元 D、120亿美元 学员答案:B 题号:2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 边际消费倾向一般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而()。 A、不变 B、递增 C、递减 D、有时递增有时递减 学员答案:C 题号:3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在统计中,社会保险税的变化将直接影响() > A、GNP B、NNP C、NI D、PI 学员答案:D 本题得分:0 题号:4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一般情况下被认为不能转嫁的税种是()。 * A、销售税

B、关税 C、货物税 D、个人所得税 学员答案:D 题号:5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在一个四部门经济模型中,GNP=() A、消费十净投资十政府购买十净出口 < B、消费十总投资十政府购买十净出口 C、消费十净投资十政府购买十总出口 D、消费十总投资十政府购买十总出口 学员答案:b 题号:6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当税收由定量税改为比例税时,()。 A、投资乘数增加 B、政府购买乘数减小 ! C、投资乘数不变 D、税收乘数减小 学员答案:B 题号:7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下列产品中不属于中间产品的是:() A、某造船厂购进的钢材 B、某造船厂购进的厂房 C、某面包店购进的面粉 ; D、某服装厂购进的棉布 学员答案:b 题号:8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是()

物流经济学复习题

一、了解内容 1、银行利率为i,则复利终值系数是以下哪一项 2、以δ表示物料装卸搬运的活性指数,当δ<0.5时,表示该货物处于什么状态 当δ<0.5时,指所分析的搬运系统半数以上处于活性指数为0的状态,即大部分处于散装情况,其改进方式可采用料箱、推车等存放物料。 当O.5<δ<1.3时,则是大部分物料处于集装状态,其改进方式可采用叉车和动力搬动车。当1.3<δ<2.3时,装卸、搬运系统大多处于活性指数为2,可采用单元化物料的连续装卸和运输。 当δ>2.7时,则说明大部分物料处于活性指数为3的状态,其改进方法可选用拖车、机车车头拖挂的装卸搬运方式。 3、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表示什么 4、现代物流具有一系列特点,结合了以下哪些特征 现代物流特点:1.电子商务与物流的紧密结合;2.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商流的统一;3.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的结合;4.物流设施的标准化,以及物流作业的规范化。现代物流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包括标志识别技术、EDI技术、GIS 技术、GPS技术。 5、物流成本计算的一致性原则要求:成本核算对象、成本项目、成本计算方法 6、可以放在物流领域完成的流通加工有哪些(包装、分割、计量、分拣、刷标志、拴标签、组装等简单作业的总称。) 7、以发到量表示港站能力大小有哪些 8、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可以分哪三大类 二、记忆内容 1、现值指数PVI计算方法 现值指数:PVI=未来报酬的总现值/原始投资的现值PVI>1可行,越大越好。 2、计算式:总资产报酬率是指企业在一定时间内获得的报酬总额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表示物流企业包括净资产和负债在内的全部资产的总体获利能力,是评价企业资产运营效益的重要指标。总资产报酬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100% 、营业利润率是指物流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营业利润与营业收入净额的比率。表明每一个单位营业收入获取的利润,反映物流企业主营业务的获利能力,是评价物流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营业收入净额*100%、 不良资产比率;主要反映物流企业的资产质量,是物流企业年末不良资产总额占年末资产总额的比重,是从企业资产管理的角度对企业资产运营状况进行的修正。不良资产比率=年末不良资产总额/年末资产总额*100% 3、NPV 净现值:NPV=∑(CI-CO)/(1+i)^t 式中:CI——现金流入,CO现金流出,(CI-CO)第t年净现金流量,i基准折现率首期投入计算时t=0,投入后的第一年现金流量,t=1 NPV=A*(P/A,i,n)+F*(P/F,i,n)-P、

物流管理概论课堂习题1答案

物流管理概论课堂练习 1. 某企业各系列的出库金额统计如下表: 请进行相关计算,列出ABC分类表。(已知A类占50%,B类占30%,C类占20%)。解题提示:按照下列表头整理相关数据,并进行相关计算 种类总数:439种 金额总数:243.34

2.某企业每年需要耗用物资14400件,该物资的单价为0.40元,存储费率为 25%,每次的定货成本为20元,本题中一年工作时间按350天计算,定货提前期为7天。请计算:(1)经济定货批量是多少?(2)一年应定几次货?(3)定货点的库存储备量为多少?(4)如果物资提供商提出优惠政策:a.每次订货多于3000件时打9折;b.每次订货多于4000件时打8折; c.每次订货多于5000件时打7折。问:此时,该企业应该每次订货多少最实 惠? 答: EOQ==2400件 N=14400/2400=6次 R=d×Lt=(14400/350)×7=288件 取打7折时的价格,计算订货批量: Q ==2868 不在打折区间内,不符合。取打8折时的价格,计算订货批量: Q = =2683 不在打折区间内,不符合。取打9折时的价格,计算订货批量: Q = =2530 不在打折区间内。计算各区间总费用: 订货3000时的总费用: 总费用=3000×0.09/2+14400×20/3000=231 订货4000时的总费用: 总费用=4000×0.08/2+14400×20/4000=232 订货5000时的总费用: 总费用=5000×0.07/2+14400×20/5000=232.6 不打折时,最低费用为订货2400件时, 总费用=2400×0.1/2+14400×20/2400 = 240 比较总费用可知,订货为3000时最实惠,即打9折时最划算。 3.已知某工厂专业生产螺母。该厂年工作日为200天,市场对螺母的需求率为 1000个/天。螺母的生产率为5000个/天,年库存成本为5元/个,设备调整费用为40元/次。求:①经济生产批量(EPQ);②每年生产次数;③最大库存水平;④一个周期内的生产时间和纯消耗时间的长度。

中石大宏观经济学 第一次在线作业

2018秋中石大宏观经济学第一次在线作业 1.( 2.5分)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是() ?A、相互独立的 ?B、两者是建立在共同的理论基础之上的 ?C、两者在理论上又有联系、又有矛盾 ?D、随不同的宏观理论体系,两者的关系是截然不同的 我的答案:C 此题得分:2.5分 2.(2.5分)宏观经济学的主要任务() ?A、寻找充分就业、平抑物价、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宏观经济政策 ?B、寻找充分就业、平抑物价、均衡利率和均衡投资的宏观经济政策 ?C、建立充分就业、平抑物价、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宏观经济理论 ?D、建立充分就业、平抑物价、均衡利率和均衡投资的宏观经济理论 我的答案:C 此题得分:2.5分 3.(2.5分)哪一本著作对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起了最为重要的作用 ?A、凯恩斯的《货币论》 ?B、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C、马歇尔的《货币、信用与商业》 ?D、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我的答案:B 此题得分:2.5分 4.(2.5分)以下哪一项不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A、当期的国民收入是如何决定的 ?B、导致一个国家经济波动的原因 ?C、导致一个国家长期经济增长的因素 ?D、一国居民生活的普遍幸福

我的答案:D 此题得分:2.5分 5.(2.5分)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 ?A、价格决定理论 ?B、工资决定理论 ?C、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D、汇率决定理论 我的答案:C 此题得分:2.5分 6.(2.5分)在凯恩斯看来,造成资本主义经济萧条的原因是 ?A、.有效需求不足 ?B、资源短缺 ?C、技术落后 ?D、经济效率低下 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5分 7.(2.5分)古典宏观经济理论认为,实现充分就业的原因是() ?A、政府管制 ?B、名义工资刚性 ?C、名义工资灵活性 ?D、货币供给适度 我的答案:C 此题得分:2.5分 8.(2.5分)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大于国内生产总值,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收入。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优质】物流经济学 案例题知识点

Lecture 1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https://www.360docs.net/doc/de12165155.html,pare the concept of a modern supply chain with more traditional distribution channels. Be specific regarding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 请将现代的供应链理念与传统的分销渠道概念进行比较,详细分析它们有哪些相似点和区别? Similarity:(1) Acknowledge dependence between business firms 相似点:承认企业之间是互相依靠的 To overcome challenges of commercial trading, firms developed business relationships with other product and service companies to jointly perform essential activities. Such acknowledged dependency was necessary to achieve benefits of specialization. Managers began to strategically plan core competency, specialization, and economy of scale. The result was realization that working closely with other businesses was essential for continued success. This understanding that no firm could be totally self-sufficient contrasted to some earlier notions of vertical owner-ship integration. 为了克服商业贸易中出现的挑战,企业提出与其他产品或服务的企业建立业务关系,共同合作。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非常必要,有助于企业将更多的经历放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在经历了早期工业革命后,管理者们开始站在战略的高度考虑去他的核心竞争力、专业化以及规模经济等问题。这使他们意识到只有与其他企业进行紧密合作才能不断获得成功。与早期的垂直所有者一体化的观念相反,现在管理者们明白任何企业都不能完全做到自给自足。 Differences: (1) distribution channel was characterized by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specific roles performed during the distributive process. Primarily due to a lack of high quality information, the overall channel structure was postured on an adversarial foundation. Modern supply chain stressed the cooperation among all channel members. Lecture 2 Logistics 5. Describe the logistics value proposition. Be specific regarding specific customer accommodation and cost. Commitment to key customer expectations and requirements in an exacting cost framework is the logistics value proposition. Customers are different and services provided must be matched to accommodate unique requirements and purchase potential at realistic total cost expenditur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