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课后反思

端午粽课后反思
端午粽课后反思

《端午粽》课后反思

《端午粽》这一课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是围绕“家人”这个主题来编排的。《端午粽》是关于传统节日习俗的散文,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通过讲述传统节日习俗,引导学生了解、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一、教学方面

1、为了解决一年级孩子注意力保持时间短的现实问题,调动全体同学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我大胆采用我校“灵动课堂”的模式来进行教学。课前我为孩子们精心设置了两个核心问题:(1)端午粽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味道怎么样?(2)课文中粽子的花样有哪几个?你还知道什么样的粽子?在读通读会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围绕两个核心问题进行思考并展开小组合作交流,在组内发表自己的观点,做好汇报前的分工。然后在全班进行展示汇报,台上台下同学共同参与,认真倾听同学发言,互为补充质疑,完善问题的答案。这样既调动了全体同学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也使每个孩子的思维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2、成功之处:1.本课语言形象生动,其中有许多值得学生积累的词语,比如对粽子样子、味道的描写中,分别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和枣,可以归类积累,同时在学习叠词的基础上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文章用词也很丰富,如“美滋滋”“又黏又甜”这些鲜活的词语,为文章增添了光彩,使表达有了韵味。

这些词语的运用使课文对端午粽的描述更为形象。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这些词语进行归类、理解和运用,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2.《端午棕》选自作家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课文是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读好长句子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有感情朗读课文时,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3、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不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组长的分工不够明确,学生汇报时不够自信等,这些问题我都会在后期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4、改进措施:1.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作为本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多读,让学生学会提问。2.我用了一个填空式的形式,把端午粽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二、信息技术方面

信息收集方面:《端午粽》这个课件一共有15个幻灯片,在做课件之前我从互联网上搜集了解了端午节相关知识,下载了一些卡通图片,为课堂教学及课件制作准备了丰富的素材。

《端午粽》课件我参考借鉴了别人优秀的课件,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设置了15张幻灯片。在导入摸板后插入了文本框和图片,但是很不熟练,在同事的帮助下才完成制作,效果不是很理想。在同事的指点下才知道自定义动画的妙处。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为了使PPT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我先熟悉了课件的播放顺序,使用遥控笔进行操作时就很流畅的将一幅幅精美的幻灯片展示在学生的眼前,使学生们学习积极性高涨,课堂教学效果很好。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了。

通过这次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发展测评是我真正认识到“活到老、学到老”,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一如既往加强信息技术方面的学习,并学以致用,以期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使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10《端午粽》教学反思

10.《端午粽》教学反思 《端午粽》一文选自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本文纯粹是一篇写人记事的记叙文,讲述了一到端午节,外婆总是煮好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品尝,然后总要我们带回一篮粽子与邻居分享的事情。简短的四段文字,却清晰地讲述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中间爱你穿插对粽子外形、配料的描写。课文条理清晰,易于学生的学习。 现就所上《端午粽》一课进行如下的反思: 1、基于本课是一篇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在导入新课时结合了本单元的单元主题“家人”,并且回顾了《静夜思》《夜色》两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揭示了本课的课题。这样以内容为主体的导入,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初次接触,也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单元的人文主题。 2、注重低年级课堂以识字、写字为主的教学。结合课题重点学习了本课的两个新的偏旁立字旁、米字旁,在讲解的过程中都采用了字源识字的方法。在讲解其他生字时,也采用了这样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文化,追根溯源明白汉字的本义。尤其是在教学“豆”字时,结合其甲骨文,让学生去推测豆与什么有关?通过学生的回答,不难看出本字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对其指导,通过讲解明确“豆”最早指的是“一种盛肉的容器”。同时也运用了相同的方法识记“肉、带、米”等字。通过这四个象形字的教学激发学生探索汉字文化的兴趣。

3、在指导写字环节,抓住了“真、分"两个生字中的易错点,让学生观察如何写好这两个字,尤其是“真”里面是三横而不是两橫;“分” 下面是“刀”不是“力”通过口诀的总结,让学生再次夯实巩固生字的写法。但是在此环节评价反馈时,教师的点评并不是很到位,仍有待于提高指导学生写字的水平。 4、关于品读课文的环节,因为前面的识字写字环节用时过多,品读环节的任务并没有完成。在以后的教学中仍然需要自己不断的去打磨自己的课堂,提高课堂的效率。

10、《端午粽》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 10 端午粽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 (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2)导问:说一说在端午节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 预设1:我们家人会煮美味香甜的粽子吃。

预设2:我们家人会起早去山上采艾蒿叶、挂香囊。 预设3:还有一些地方举办端午节赛龙舟活动…… (3)教师追问: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习俗。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预设:水果粽、豆沙粽、红枣粽、肉粽…… 2.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设计意图:端午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上课伊始,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一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贴近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词 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学生认读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圈画的生字;认识新偏旁“立”“米”。 (3)同桌相互检查,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 3. 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词。 (1)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优秀教案

10 端午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端、粽、节”等生字,会写“午、节、叶”等生字。认识部首“、”。 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学会读长句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风俗习惯,并知道这些节日的历史来源。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及历史人物屈原。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与一种食物有关,大家来猜一猜是什么吧! 课件出示谜面:一个白胖子,裹着绿毯子,腰里扎根细绳子。(打一食物)(同学举手猜谜) 2.同学们真聪明,没错,这种食物就是——粽子。出示课件:粽子图片。 3.同学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都吃过什么样的粽子?你们觉得好吃吗? 4.有位小朋友也和你们一样觉得粽子好吃,下面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说的吧。 二、结合语境,识记生字 1.学生在课文中圈出生字,读读,想想,有什么好的记字方法。 2.同桌或小组交流:有哪些记住生字的好办法? 3.展示识字情况。 (1)带拼音读,去掉拼音读。 (2)用多种方法识记。 4.把生字放回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将课文读通读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标出自然段。

2.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再读课文,自由读或同桌互读互帮。教师指导长句子的朗读停顿。 4.指名在全班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评议。 5.齐读课文。 6.这篇课文一共有个自然段。 四、指导书写,练习 1.出示要写的生字,让学生认读。 2.观察分析: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比比谁是火眼金睛,看得最认真,最仔细。 3.示范写“米、真、豆”等字。重点指导:“竖”画的写法(午、节、叶、米),“真”字的写法。 (1)“竖”画的写法:“午、节、叶”为悬针竖;“米”为垂露竖。 (2)“真”字中间有三横。 4.指导学生练习在田字格中描红、临写。 5.让学生练习口头组词、扩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了解传统节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本课的生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课文内容。(板书课题)有没有人知道粽子是什么时候吃的?端午节是在什么时候?你们还知道哪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呢?(学生自由举手发言)同学们知道得非常多,那有没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人们在端午节这一天都会做什么啊?(学生回答)没错,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课件出示有关端午习俗的图片) 二、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第1自然段。 2.第1自然段讲了什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3.你们家有没有人会包粽子?课文中包粽子的人是谁?(外婆) 三、学习第2、3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第2自然段,数出该自然段有几句话。 (1)外婆是怎样包粽子的?让学生找出描写包粽子的句子。(板书:箬竹叶糯米枣) (2)外婆包的粽子的味道如何?(板书:清香,又黏又甜)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0 端午粽 名师教案(集体备课)

10 端午粽 ?教学目标 1.认识“端、粽”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午、节”等7个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1)识字:本课生字以合体字为主,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识记字形、理解字义,如结合偏旁识记,熟字、部件方法识记,联系生活识记,熟字组词识记。 (2)写字:笔画“长横”出现在了本课要求学习书写的4个字“午、真、豆、节”中,要引导学生写平、写舒展。书写上下结构的字要引导学生观察部件的上下比例及横向宽窄。 2.朗读指导 本课的朗读主要有两个重点:一是初读时注意短语“()的()”的朗读。可以采用拆分法,分步呈现,帮助学生读好短语。读得更柔和,更好听,更有节奏感,也为后面读好长句子做好铺垫。另一个朗读的重点是学习读好长句子。教学时可以采用“内容分解法”,引导学生对长句子的内容进行分解,明白句子所表达的内容,再运用各种方式练读、巩固,并在其他长句子朗读中加以运用。 3.理解运用 文章用词丰富,如“美滋滋、青青的、又黏又甜”等,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归类积累和运用。课文第2自然段有条理地介绍了粽子的样子、香气和味道,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关注到描写的条理性,在介绍自己喜欢吃的食物时也可以学习本课语言,清楚地、有条理地介绍。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画着小动物的词语卡片。 ?教学课时2课时

端午粽的教学反思

《端午粽》的教学反思 《端午粽》这篇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文中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积累这样的词,同时注重朗读指导,让学生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 上课伊始课件播放“丰富多彩的端午节习俗活动”的情境导入,再走入情境揭示课题后让学生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采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初读后同桌相互检查生字词,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再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提醒学生可用“加一加、作比较、扩词,分析字形结构、想象”等方法,特别有意思的一个“豆”字,有学生说“豆”的想象记忆法:“上面一横是锅盖,中间的口就是锅里装满豆子,下面点撇是火苗,最下面一横是灶台,就是锅里在煮豆子。”多好的方法呀! 接着采用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以小组为单位读生词,读对一个本小组得一颗星,得星最多的小组获胜,每人可在班级考核表中加个星,还可指名学生读生词,读正确了就当小老师领读,然后把生字送回文中指名比赛读文。 这样设计是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习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以读促学的手段去理解课文内容。我先配乐范读课文,再引导学生分组逐段朗读、自由朗读、创设问题情境朗读、合作读等形式,读通后再来品读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做到真正以读促学,以读促教。 针对二、三、四自然段我提出以下问题: 1.粽子是用哪些材料做的? 出示“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

10、《端午粽》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10、《端午粽》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 10 端午粽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 (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2)导问:说一说在端午节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 预设1:我们家人会煮美味香甜的粽子吃。

预设2:我们家人会起早去山上采艾蒿叶、挂香囊。 预设3:还有一些地方举办端午节赛龙舟活动…… (3)教师追问: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习俗。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预设:水果粽、豆沙粽、红枣粽、肉粽…… 2.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设计意图:端午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上课伊始,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一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贴近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词 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学生认读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圈画的生字;认识新偏旁“立”“米”。 (3)同桌相互检查,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 3. 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词。 (1)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

《端午粽》优秀教案9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5 《对韵歌》人教(部编版)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上语文《对韵歌》 教学目标:1.通过听读、看图想象等方法,认识“对、云”等七个字。 2.借助对韵歌的形式,让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初步感受汉语的 音韵节奏美。 3.能够正确朗读课文,提升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听读、看图想象等方法,识记生字 教学难点:读准“风、虫”的字音,正确朗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生配合背诵《金木水火土》这篇课文,回忆这篇韵文中相对应的事物。 2.我们生活在美丽的环境中,大自然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要爱护她,在大自然中也有很多相对的事物。 二、学习第一、二句,体会单字对 1.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大自然的朋友 一一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图片中的事物,学生说的过程中在图片上标出相应汉字,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字义 2.引导学生按“自然现象”“动物”“植物”进行归类,归类后会发现

“云、雨、雪、风”都是自然现象,“花、树、鸟、虫”都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然的神奇,为下面体会只有同类事物可以对对子做准备。 3.对一对,他们的朋友是谁 引导学生把带有汉字的图片一一对应,找对子 出示正确对子:云对雨雪对风花对树鸟对虫 引导学生观察字数特点,如果是一个字对一个字,我们把它称之为单字对 4.播放录音,学生跟读,引导学生发现每句重读的音并配合用手打拍子, 引导学生读出韵律 三、学习第三句,感悟多字对 1.出示山清水秀和柳绿桃红图片,引导学生看图找对子(山对水柳对 桃红对绿清对秀) 2.引导学生发现柳对桃是植物对植物,绿对红是颜色对颜色,山对水是 事物对事物 3.播放录音学生跟读,自由读,指生读 4.图片出示整首对韵歌,学生跟读,引导学生发现每句重读的音并配合 用手打拍子,引导学生读出韵律 5.小结:相似或相近的同一类事物才可以对对子 四、学习生字 1.出示图片,请同学说出图片中事物,再把图片与相应的汉字相连 2.听录音读一读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教学反思

端午粽教学反思(两篇) (一) 《端午粽》这一课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是围绕“家人”这个主题来编排的。《端午粽》是关于传统节日习俗的散文,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通过讲述传统节日习俗,引导学生了解、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一、教学效果:为了解决一年级孩子注意力保持时间短的现实问题,调动全体同学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我大胆采用我校“灵动课堂”的模式来进行教学。课前我为孩子们精心设置了两个核心问题:(1)端午粽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味道怎么样?(2)课文中粽子的花样有哪几个?你还知道什么样的粽子?在读通读会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围绕两个核心问题进行思考并展开小组合作交流,在组内发表自己的观点,做好汇报前的分工。然后在全班进行展示汇报,台上台下同学共同参与,认真倾听同学发言,互为补充质疑,完善问题的答案。这样既调动了全体同学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也使每个孩子的思维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二、成功之处:1.本课语言形象生动,其中有许多值得学生积累的词语,比如对粽子样子、味道的描写中,分别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和枣,可

以归类积累,同时在学习叠词的基础上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文章用词也很丰富,如“美滋滋”“又黏又甜”这些鲜活的词语,为文章增添了光彩,使表达有了韵味。这些词语的运用使课文对端午粽的描述更为形象。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这些词语进行归类、理解和运用,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2.《端午棕》选自作家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课文是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读好长句子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语文课 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有感情朗读课文时,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三、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不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组长的分工不够明确,学生汇报时不够自信等,这些问题我都会在后期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四、改进措施:1.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作为本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多读,让学生学会提问。2.我用了一个填空式的形式,把端午粽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最新]《端午粽》教学反思9篇

《端午粽》教学反思9篇 《粽子粽》是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介绍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以及习俗的由来.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端午粽》教学反思,希望能帮到你. 《端午粽》教学反思篇1 本课语言形象生动,其中有许多值得学生积累的词语,比如对粽 子样子、味道的描写中,分别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和枣,可以归类积累,同时在学习叠词的基础上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 文章用词也很丰富,如“美滋滋”“又黏又甜”这些鲜活的词语,为文章增添了光彩,使表达有了韵味.这些词语的运用使课文对端午粽的描述更为形象.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这些词语进行归类、理解和运用,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不能大胆地表达自 己的观点,组长的分工不够明确,学生汇报时不够自信等,这些问题我都会在后期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改进措施:1.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作为本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多读,让学生学会提问.2.我用了一个填空式的形式,把端午粽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端午粽》教学反思篇2

《端午粽》这篇课文选自屠再华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十分贴合学生的童年生活,课文围绕着端午粽,重点突出,条理清晰, 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花样以及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粽子的样子和种类时,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大部分同学都非常喜欢吃粽子.于是我便让同学们展开讨论,联系自己的所吃过的粽子,为大家介绍一下粽子的样子、味道、花样等,由此也可以锻炼一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本节课的长句子比较多,我便让同学们反复阅读,边读边学边体验,刚开始有同学读不准字音,例如,“一”字的变调掌握得不是很好,还有一些同学停顿处把握得不是很好,我便先对长句子进行内容分解,明白句所表达的内容,再进行反复练习.例如,“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这个句子比较长,但是是有一定逻辑顺序的.在指导读长句子时时,首先,引导孩子 想一想这句话写了粽子的哪些特征,找出关键的事物(箬竹叶、糯米、枣),然后再引导学生发现这些事物的具体特征(青青的箬竹叶,白白 的糯米,红红的枣),并读好这些“的”字短语,最后通过找关键词,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介绍时的顺序(用……包的,里面,中间),从而发现这句话从外到内,由表及里地描写了粽子的样子.通过这三个小步骤,学生对这个长句子便有了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反 复阅读,达到了不错的效果.

《端午粽》教学反思

《端午粽》教学反思 周巧琴 《端午粽》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学期的课文,课文不仅非常切合即将到来的端午节庆祝活动,而且条理清晰,语言极具感染力。课文第一小节就简明扼要地介绍了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第二到第四小节分别介绍了粽子的形状、颜色和滋味。这部分的描写细致入微、语言优美是教学的重点。课文的第五节是过渡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由粽子的形状、颜色、滋味自然地引出第六小节端午节吃粽子习俗的由来——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 考虑到字词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所以在教学设计中穿插各种识字的教学环节,以期提高学生课堂识字、记字的效率。 在课前,我准备了若干田字格词贴贴于黑板左侧,对于课后田字格中的字进行重点教学。如教学“粽”时要求学生伸出右手,跟老师一起来写好课题:粽子,适时引导学生牢记粽子是用糯米做的,所以是“米”字旁,它又是个形声字,右边是宗字。另外,这个词语的读音也很容易混淆,特别是“粽”的平舌音和“子”的轻声。 考虑到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所有的字词都面面俱到,所以在教学中也按“音”、“形”、“义”进行了侧重教学。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拼音是上半学期学的,可能有所淡忘,这时就需要老师在日常教学中穿插复习,让学生牢固掌握。 在理解课文中比较难的词语意思时,我引导孩子用已学的,较容易理解的词语来记忆新词。如用近义词替换:“惹人喜爱”的意思就是——逗人喜爱;又如用拆字法来理解:“崇敬”就是——推崇尊敬的意思。 作为一名中年教师,我的教学方法比较单调,如何采用更多丰富多样、切实可行、事半功倍的字词教学手段提高课堂识字效率是我需要不断学习的和努力挖掘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端午粽

10.端午粽 一、设计说明 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二、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 (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2)导问:说一说在端午节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 (3)教师追问: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习俗。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2.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词 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2.学生认读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圈画的生字;认识新偏旁“立”“米”。 (3)同桌相互检查,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 3. 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词。 (1)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 (2)多媒体课件出示生词: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 (3)以小组为单位,抢读生词,读正确的小组得到词卡,并且领读,得到词卡最多的小组获胜。 (4)齐读课文,注意生词在课文中的读音。 (三)再读课文,练习书写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指名学生逐段汇报朗读,把句子读通顺。

一年级下册语文10 端午粽 教学反思

端午粽教学反思 (一) 优点: 1.《端午粽》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习俗活动之一。上课伊始,带学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节品粽子的节日气氛。通过学习,学生们对端午粽从外形、种类及端午粽的由来有了进一步的认知。 2.“品”粽从“读”粽开始,通过多种形式、方法的朗读,增强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并提高了阅读的能力,以读代讲,符合低年级阅读教学的特点。 不足之处: 一年级语文教学应侧重于识字和朗读,课文内容不用做过多的拓展。本次我体现了识字和朗读,但朗读的体现还是不够。在今后的课堂上,我的教学应再重视一下识字和朗读。 (二) 《端午粽》这一课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是围绕“家人”这个主题来编排的。《端午粽》是关于传统节日习俗的散文,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通过讲述传统节日习俗,引导学生了解、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一、教学效果:为了解决一年级孩子注意力保持时间短的现实问题,调动全体同学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我大胆采用我校“灵动课堂”的模式来进行教学。课前我为孩子们精心设置了两个核心问题:(1)端午粽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味道怎么样?(2)课文中粽子的花样有哪几个?你还知道什么样的粽子?在读通读会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围绕两个核心问题进行思考并展开小组合作交流,在组内发表自己的观点,做好汇报前的分工。然后在全班进行展示汇报,台上台下同学共同参与,认真倾听同学发言,互为补充质疑,完善问题的答案。这样既调动了全体同学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也使每个孩子的思维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二、成功之处:1.本课语言形象生动,其中有许多值得学生积累的词语,比如对粽子样子、味道的描写中,分别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和枣,可以归类积累,同时在学习叠词的基础上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10 端午粽教案与教学反思

10 端午粽 前进实验小学史爱东 ?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冰心《冰心》 ◆教学目标 1.认识“端、粽”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午、节”等7个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1)识字:本课生字以合体字为主,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识记字形、理解字义,如结合偏旁识记,熟字、部件方法识记,联系生活识记,熟字组词识记。 (2)写字:笔画“长横”出现在了本课要求学习书写的4个字“午、真、豆、节”中,要引导学生写平、写舒展。书写上下结构的字要引导学生观察部件的上下比例及横向宽窄。 2.朗读指导 本课的朗读主要有两个重点:一是初读时注意短语“()的()”的朗读。可以采用拆分法,分步呈现,帮助学生读好短语。读得更柔和,更好听,更有节奏感,也为后面读好长句子做好铺垫。另一个朗读的重点是学习读好长句子。教学时可以采用“内容分解法”,引导学生对长句子的内容进行分解,明白句子所表达的内容,再运用各种方式练读、巩固,并在其他长句子朗读中加以运用。 3.理解运用 文章用词丰富,如“美滋滋、青青的、又黏又甜”等,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归类积累和运用。课文第2自然段有条理地介绍了粽子的样子、香气和味道,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关注到描写的条理性,在介绍自己喜欢吃的食物时也可以学习本课语言,清楚地、有条理地介绍。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端午粽》课后反思

《端午粽》的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我班孩子大部分来自于农村,许多家长在厂里需要加班加点工作,没有时间监督督促孩子的学习。而低年级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惰性的怂恿下,又缺乏家长正确的引导和监督,就出现了对老师布置的预习工作忽略不做的情况,二课文篇幅较长,因此在课堂上我花大量时间让孩子们朗读。 学生初读后同桌相互检查生字词,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再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提醒学生可用“加一加、作比较、扩词,分析字形结构、想象”等方法,特别有意思的一个“豆”字,有学生说“豆”的想象记忆法:“上面一横是锅盖,中间的口就是锅里装满豆子,下面点撇是火苗,最下面一横是灶台,就是锅里在煮豆子。”多好的方法呀! 接着采用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以小组为单位读生词,读对一个本小组得一颗星,得星最多的小组获胜,每人可在班级考核表中加个星,还可指名学生读生词,读正确了就当小老师领读,然后把生字送回文中指名比赛读文。 这样设计是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习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以读促学的手段去理解课文内容。我引导学生分组逐段朗读、自由朗读、创设问题情境朗读、合作读等形式,读通后再来品读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做到真正以读促学,以读促教。 针对二、三、四自然段我提出以下问题: 1. 粽子是用哪些材料做的? 出示“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 2.继续追问: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红的”呢?再比较句子,体会好处。 (1)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2)指导朗读:这样AAB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香味美。朗读时仿佛让人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谁也能说说这样的词语。 3.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 4.说一说,端午节为什么会有吃粽子的习俗? 根据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每年端午节我们都会吃粽子,今天通过学习《端午粽》,我们不仅“品尝”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还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每当我们吃美味香甜的粽子时,不要忘记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总之,今天上得较顺手,《端午粽》这篇课文因为是表达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活动,所以上课伊始,我带学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节品粽子的节日气氛。通

部编一下《10端午粽》第一、二课时优质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精心编辑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 《10端午粽》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 (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2)导问:说一说在端午节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 预设1:我们家人会煮美味香甜的粽子吃。 预设2:我们家人会起早去山上采艾蒿叶、挂香囊。 预设3:还有一些地方举办端午节赛龙舟活动…… (3)教师追问: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习俗。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预设:水果粽、豆沙粽、红枣粽、肉粽…… 2.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设计意图:端午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上课伊始,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一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贴近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词 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学生认读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圈画的生字;认识新偏旁“立”“米”。 (3)同桌相互检查,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 3. 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词。 (1)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

最新《端午粽》教学反思

《端午粽》教学反思 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不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组长的分工不够明确,学生汇报时不够自信等,这些问题我都会在后期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改进措施:1.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作为本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多读,让学生学会提问。2.我用了一个填空式的形式,把端午粽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端午粽》教学反思2 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本课的重点是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我在教学过程中把握住住了教学重点,注重了读长句子的训练了和完整话的训练,让孩子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和味道,但是本以为孩子们都能吃过粽子肯定能说的很好,但是说话训练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发现孩子们对于粽子的样子和味道表达得不够完整。我反思一下他们对于说话训练不够完整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是有的孩子不喜欢吃粽子根本没有见过,第二就是对文本第二自然段理解不到位。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粽子的一些特征,并且是从外到里的顺序描写了粽子的样子。 训练长句子的能力,在反复诵读中训练,这样才能培养语感。

但是我班孩子的朗读能力是比较薄弱。,主要一节课又要分析重点段又要认读生字还有书写生字。总感觉给孩子们朗读课文的时间不多。再有就是在家不能做到充分的阅读,孩子们对于文本内容不熟悉,所以影响朗读效果。做好语文课前预习我觉得非常必要。 《端午粽》教学反思3 《端午粽》这篇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文中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积累这样的词,以下是“端午粽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时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上课伊始课件播放“丰富多彩的端午节习俗活动”的情境导入,再走入情境揭示课题后让学生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采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10 端午粽(教案)

10端午粽 文本分析 本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第1自然段先介绍端午节,外婆会煮好粽子等“我们”回去;第2自然段具体介绍了粽子的色、香、味;第3自然段重点写了粽子的花样多;最后点出了端午节吃粽子习俗的由来。课文语言比较形象,比如对粽子样子、味道的描写中,分别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枣,可以归类积累,同时在学习叠词的基础上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口语表达时,也可模仿运用这一类词语。读好长句子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长句子主要在第2、3自然段中出现,教师要加强对长句子朗读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读好长句子的方法。教学本文要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识字,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 教学目标 1.认识“端、粽”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午、节”等7个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教 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 的样子、味道等。 课 时 安 排 2课时1.认识“端、粽”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午、节” 等7个字。 2.通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会认会写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立字旁、米字旁)。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儿歌导入,教师引出端午节。 今天,爸爸特别有力气,他说,赛龙舟,他要得第一。 今天妈妈一早起来就淘米,她说,要给我们包甜甜的粽子。 晚上,在灯下,奶奶给我讲屈原的故事。 我知道了,端午节的来历。 2.教师简介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民间有吃粽子的习惯,传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大臣屈原的。 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积极主张楚国联合齐国,抗击秦国,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反而被罢了官,发配到边远的地方。楚国快要灭亡时,农历五月初五这天,屈原投汨罗江自杀。 楚国人民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鳖蟹吃屈原的遗体,就往江里投食物。年复一年,为了纪念屈原,每逢端午节,人们便用竹叶把糯米饭包起来,做成菱角形的尖角粽子,划着龙船到汨罗江,投到江里祭祀屈原。这就是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这两个习俗的来历。 3.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人们包粽子的情景。 (1)师生共同欣赏人们包粽子的情景,引导学生说一说人们是怎样包粽子的。 (2)全班交流:你喜欢吃粽子吗?你吃过哪些馅儿的粽子? 4.教师揭示课题,板书课题(板书:端午粽),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圈出本课的生字,并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课件出示带生字的词语)指导学生认读生字词。

端午粽反思 端午粽的教案反思

《端午粽》选自作家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以下是520作文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端午粽反思端午粽的教案反思,以供大家参考! 端午粽反思端午粽的教案反思 课文调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第1自然段先介绍端午节,外婆会煮好粽子等我们回去;第2自然段具体介绍了粽子的色香味;第3自然段重点了粽子的花样多;最后点出了端午吃粽子习俗的由来。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习俗活动之一。上课伊始,课件出示端午节的活动场景,出示各种粽子图片,带学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节品粽子的节日气氛。通过看图“品尝”端午粽,学生们对端午粽从外形、种类及端午粽的由来有了初步的认知。然后直接学习第2自然段,引导学生弄清本段有几句话,每句话主要写了粽子的哪一方面的,结合课件,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了粽子的颜色、味道等特点。 “品”粽从“读”粽开始,通过多种形式、方法的朗读,增强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并提高了阅读的能力。本课的朗读主要有两个重点,一是读好带“的”的短语,另一个是学习读好长句子。教学时,采用了“内容分解法”,引导学生对

长句的内容进行分解,明白了句子所表达的内容,再运用各种方式练度、巩固。此外,生字的教学也和读结合起来,以读代讲,在读中进行识字教学,使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端午粽反思端午粽的教案反思 《端午粽》纯粹是一篇写人记事的记叙文,讲述了一到端午节,外婆总是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品尝,然后总要我们带回一篮粽子与邻居分享的事情。简短的四段文字,却清晰地讲述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中间爱你穿插对粽子外形、配料的描写。课文条理清晰,易于学生的学习。 现就所上《端午粽》一课进行如下的反思 1、基于本课是一篇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在导入新课时结合了本单元的单元主题“家人”,并且回顾了《静夜思》《夜色》两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揭示了本课的课题。这样以内容为主体的导入,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初次接触,也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单元的人文主题。 2、注重低年级课堂以识字、写字为主的教学。结合课题重点学习了本课的两个新的偏旁“立字旁、米字旁”,在讲解的过程中都采用了字源识字的方法。在讲解其他生字时,也采用了这样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文化,追根溯源明白汉字的本义。尤其是在教学“豆”字时,结合其甲骨文,让学生去推测豆与什么

10《端午粽》重难点教学设计

10《端午粽》重难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读本课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长句子。 3.知道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文中含义。 4.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教学重点: : 1.会认读本课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教学难点: 知道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文中含义,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送来了一个礼物,请大家坐端正看大屏幕。出示(粽子图)。你吃过粽子吗?你吃过的粽子是什么样子的?里面包的是什么呢?又是什么味道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端午粽》 目的:了解学情,看大家对粽子有多少了解。 过渡: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以食为天,古往今来,传统节日大都和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明确: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大家都吃粽子。除了吃粽子,还有些地区会举行划龙舟比赛。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看看本课生字你认识吗?如何记住它们呢?(出示生字词) 采取方式:齐读、分小组读、学生领读、指名认读。 齐读目的是了解学生学情,掌握了多少字词。分小组读是检查每个小组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再让学生领读,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最后指名读是为了让全班学生更加投入的学习生字,争取当堂掌握。2、交流识字方法 这些字你是如何记住他们的呢?再来复习一下我们的识字方法(我是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 3、打乱顺序识字,目的就是检查学生记住多少字,让学生对生字加深印象。 4、出示我会写 示范写“午”、“米”、“真”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生字——午。观察生字外形,注意书写时悬针竖不出头。在写“米”的时候我先出示的“米”字的演变,让学生猜这个字。学生很容易猜出来。然后重点指导“真”,明确先观察,再分析,最后动笔写。让学生观察里面有三道横,外面一笔是“长横”,下面两个点方向不一样。 师示范,学生练习书写。 三、指名读课文,指导朗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