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八大神咒注解及用法6

道教八大神咒注解及用法

*导读:【净口神咒】(净口咒:消口业,对往后念咒有很大好处)净口神咒:关键在于令口部诸神归于正位,消除口业,涤荡我们口中的秽气,……

*【净口神咒】

(净口咒:消口业,对往后念咒有很大好处)

净口神咒:关键在于令口部诸神归于正位,消除口业,涤荡我们口中的秽气,以便用清净之口来讽诵灵章。因为我们在生活中,避免不了吃肉、吃五辛三厌之类的食物,而且还有讽刺、漫骂、两舌、妄语等等口业,需要用此神咒以清净之。

*丹朱口神,吐秽除氛。舌神正伦,通命养神。罗千齿神,却邪卫真。喉神虎贲,炁神引津。心神丹元,令我通真。思神炼液,道炁常存。急急如律令。

*净口神咒含有两层真意,一为:我人生于世俗,难免谤经毁道,妄言他人之过。更有世人不信鬼神,指天骂地,绮语两舌,咒诅谀曲。此皆为口业。另居于尘俗,三荤五腥难免避讳。口气腥檀膻臭。诵经论法,污秽三宝。故应常诵净口神咒消除口业,祈请正神,涤除口中秽气。清静口舌后方能诵经念咒,通真达道。

*语释:按《黄庭内景真经》云:口神为丹朱,舌神为正伦,齿神为罗千,喉神为虎贲,炁神导引津液,心神固守丹元。口中常有秽气故应常吐故纳新,呼吐污浊之气于外,吸引清新之气于

内。其法有六:嘘、呵、呼、呬、吹、嘻六气之法,能使五脏六腑康泰。《太平御览》云:真人道士常吐纳以和六液。另通过舌神吞咽津液,可保津液。丹经有云:白玉齿边有玉泉,涓涓育我度长年。这样引吞津液直接人任脉化为阴精,是造精之捷径,健身之妙法,故能通命养神。道家认为牙齿为坚硬之物,能摧万物而食之,故能驱除邪魅。喉为吞咽之重楼,口中之液为玄泉,故吞咽生津聚精,滋养精气。

心为五脏之主宰,丹元为体内元神,是主宰思虑意识,体内生机之神。思神是指存想体内口部诸神,炼液是运炼体内玉液还丹。此咒令口齿喉舌心思之元神,除口中之罪业,清口之浊气。心神与道合一,存无守有,长生久视,道炁常存。

*丹朱口神,卽(j)口神名讳为丹朱。

*吐秽除氛,卽吐故纳新,外引清炁之意。吐纳之法有嘘、吹、呵、呬、呼、嘻六字诀。按《抱朴子内篇》云:明吐纳之道者,则曰惟行炁可以延年矣。又《太平御览》云:眞人、道士常以吐纳以和六液。

*舌神正伦,卽舌神名讳为正伦。《太上黄庭内景玉经》云:舌神通命字正伦。注云:咽液以舌,性命得正其五味,各有伦理。

*通命养神,丹经言,能通命者保精也,养神者炼性也,内含性命双修之意。

*罗千齿神,卽齿神名讳为罗千。《太上黄庭内景玉经》云:齿神崿锋字罗千。注云:牙齿坚利,如劔崿刀锋,摧罗众物而食

之者也。

*却邪卫真在此之意卽:修炼好齿神,使其归其正位,可以外邪不侵。

*喉神虎贲,卽喉神名讳为虎贲。

*炁神引津,《上清大洞眞经》有云:结喉,一名金楼,一名重楼,一名三思台,神有十二,亭长眞人在其内,主通上下炁也。此句为修炼之时如掌握和运用神、炁、精,以达到上下通常。

*心神丹元,卽心神名讳为丹元。《太上黄庭内景玉经》云:心神丹元字守灵。注云:心为脏腑之元,南方火之色,栖神之宅,故曰守灵也。

*令我通真,此意在修道之人,要掌握心内之元神,以运用身中之精气,抱元守一,存无守有,凝结成丹,自然可以通眞。

*思神为存神守一之道。

*炼液制保护、修炼好精炁,以达玉液还丹之妙。

*道炁常存这里酝意,如果按照此法不断修炼,卽可以与道合一,得长生久视之道。

总而言之,如果认眞不断修炼,把口、舌、齿、喉、炁、心、思各神仙归还原位,各司其职,自然可以外邪不侵,内神(三尸神。三尸即三彭。彭,鼓声也,有鸣鼓而攻人罪过之意。上尸青姑,名彭踞,,居人首,令人多思欲,眼昏发落;中尸白姑,名彭踬,居人肠,令人嗜食多忘,好作恶事;下尸血姑,名彭蹻,居人足,令人躭色喜杀,肢脏扰动。人体内有三尸之神,专司人

功过,每庚申之日,卽趁人熟睡,上天白人善恶。庚申日系天神罚恶降罪之日,故三尸于此日言人罪过。)安静,以通道妙。

*丹朱口神,卽口神名讳为丹朱。。舌神正伦,卽舌神名讳为正伦。罗千齿神,卽齿神名讳为罗千。喉神虎贲,卽喉神名讳为虎贲。我认为这样是望文生义的解释法,有所欠妥。

丹朱者,离火之象。在中医里,口舌通心。心亦是离火。丹朱口神应是表达存口神赤服。以离明阳火化净污秽,引纳存菁,所以下句则接吐秽除氛。

伦者,辈也。从人仑声。一曰道也。正伦,应该是指端正次序,顺从节次。舌神正伦是指存舌神本身位与交接的位置,只有遵从节次,安守本分,辅助其它神祗,才能够通命养神。

罗者,旧字罗,是四正四隅加上下的四维,则是形容广的意思。千为虚量词,指多,古文法中百、千、万等多不指具体数量。罗千指的是数量多范围广,应并不指具体某一神名。

虎贲者,指的是画有老虎的纹饰,多见于古代青铜器皿。则应该表达的是,喉神服饰中有老虎的文饰,而非具体喉神的名讳。

以上只为一家之言,谨作参考。曾记得翻阅《道臧》的时候不经意间瞄见过口神、心神等的名讳,虽已忘却目录卷名与具体名讳,但大胆作上文,希望抛砖引玉。若有错漏,亦恳请各位同道不惜斧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