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乱弧菌的运动性和鞭毛结构在其致病过程中的作用

霍乱弧菌的运动性和鞭毛结构在其致病过程中的作用
霍乱弧菌的运动性和鞭毛结构在其致病过程中的作用

各类细菌总结

病原学 细 菌 各 论 总 结 衛卋琦 2014.04.01

第六章球菌 葡萄球菌属 链球菌属 球菌肺炎球菌脑膜炎奈瑟菌 奈瑟球菌属 淋病奈瑟菌 链球菌 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G+ 培养特性营养要求高、不分解菊糖、不被胆汁溶解 分类 1、按溶血现象:甲型溶血性链球菌α(多为条件致病 菌)、乙型溶血链球菌β(致病力强)、丙型链球菌(一 般不致病); 2、按抗原结构:A∽V 20种,对人致病90%属A群; 3、按需氧量:需氧性、兼性厌氧性和厌氧性对人致病主 要为前两者; 抗原构造 抵抗力 不强 60℃ 30min可以杀死,对一般消毒剂敏感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磺胺类药敏感 致病性致病物质 1、致热外毒素; 2、链球菌溶血素:1、链球菌溶血素O(SLO)可引起心 肌损伤,能加重心肌炎的病变;2、链球菌溶血素S(SLS)对白细胞、血小板和多种组织细胞有破坏作用; 3、M蛋白; 4、透明质酸酶; 5、链激酶使血块溶解或阻止血浆凝固,利于细菌扩 散;重组链激酶已用于心肌梗死; 6、链道酶使脓液稀薄,利于细菌扩散;用于脓胸、输 卵管炎等疾患,解除组织粘连; 所致疾病1、化脓性感染 2、猩红热 3、风湿热和急性肾小球炎

免疫性感染后可获一定免疫力(主要为抗M蛋白抗体)。因其型别多,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作用,故常发生反复感染 微生物学检查1、直接镜检 2、分离培养与鉴定 3、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实验 4、 分子生物学法 防治原则 积极治疗,减少传染源。对急性咽峡炎和扁桃体炎患者应早期、彻底治疗,防止风湿病和急性肾小球炎等疾病发生。对A群链球菌感染 者首选青霉素G。 传播途 径 飞沫 肺炎链球菌 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G+ 无鞭毛和芽胞有荚膜(人工培养无) 培养特性兼性厌氧性,营养要求高。可分解菊糖,能被胆汁溶解。分类90个血清型 1-3致病力强 抗原构造 与分型 荚膜多糖抗原 C物质 抵抗力 弱 56℃ 20min可杀死。有荚膜抗干燥。对一般消毒剂、 青霉素、红霉素、林可霉素等敏感。 致病性 致病物质荚膜,有抗吞噬作用。 所致疾病大叶型肺炎 免疫性病后有牢固的型特异性免疫 微生物 学检查 1、直接涂片染色镜检 2、分离培养与鉴定 3、动物实验 防治原 则 用荚膜多糖疫苗预防接种、治疗主要采用大剂量青霉素或林可霉素。 奈瑟菌属 项目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 生物学性1、形态与染色:呈肾形或豆1、形态与染色:G-双球菌,与脑

霍乱弧菌的选择分离及培养

品种名称:庆大霉素琼脂 编号:025050 用途:用于霍乱弧菌的选择性分离培养。 形态与特性: 古典型霍乱弧菌和ELtor弧菌比较典型,为革兰氏阴性菌,菌体弯曲呈弧状或逗点状,菌体一端有单根鞭毛和菌毛,无荚膜与芽胞。经人工培养后,易失去弧形而呈杆状。取霍乱病人米泔水样粪便作活菌悬滴观察,可见细菌运动极为活泼,呈流星穿梭运动。营养要求不高,在霍乱弧菌PH8.8~9.0的碱性蛋白胨水或平板中生长良好。因其他细菌在这一PH不易生长,故碱性蛋白胨水可作为选择性增殖霍乱弧菌的培养基。 图册: 原理: 蛋白胨、牛肉膏粉提供氮源、维生素和生长因子;氯化钠维持均衡的渗透压;蔗糖提供碳源;亚硫酸钠可刺激弧菌生长;柠檬酸钠、庆大霉素和亚碲酸钾及较高的pH可抑制革兰氏阳性菌和部分革兰氏阴性杂菌;霍乱弧菌对酸性环境比较敏感,因此该pH值可增强其生长;琼脂是培养基的凝固剂。 培养基配方(每升): 蛋白胨 10g 牛肉膏粉 3g 氯化钠 5g

蔗糖10g 柠檬酸钠10g 无水亚硫酸钠3g 庆大霉素500U 琼脂15g 最终pH8.5±0.2 使用方法: 1、称取本培养基56g,加入蒸馏水或去离子水1 L,加热煮沸充分溶解,冷至50℃左右,每500mL培养基加入配套试剂1支 (SR0190)( 2.5mg亚碲酸钾),摇匀,立即倾注平皿,待凝固后,备用。 2、取待微生物检测菌的新鲜纯培养物划线接种于琼脂平板上,于36±1℃培养20—24h。 质量控制: 下列菌株接种后于36±1℃培养20—24h,结果如下: 菌名菌号生长状况菌落特征 霍乱弧菌V60 好淡灰色 大肠埃希氏菌 ATCC25922 被抑制—— 贮存:贮存于避光、阴凉干燥处,用后立即旋紧瓶盖。贮存期三年。 规格:250g

细菌鞭毛染色及活菌运动观察

微生物实验报告——细菌鞭毛染色及活菌运动观察摘要 关键词 前言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A.细菌鞭毛染色法的基本原理 B.压滴法观察活菌运动的基本原理实验器材 实验内容 (一)压滴法观察活菌运动 (二)细菌鞭毛染色 实验结果

参考文献 报告编写人:张行润 生命科学学院生科四班 200900140177 细菌鞭毛染色及活菌运动观察 摘要 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细菌是否具有鞭毛,以及鞭毛着生的位置和数目是细茵的一项重要形态特征.细菌的鞭毛很纤细,其直径通常为0 . 01 ~0.02um ,所以,除了很少数能形成毛束(由许多根鞭毛构成)的细菌可以用相差显微镜直接观察到鞭毛束的存在外,一般细菌的鞭毛均不能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到,而只能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要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查细菌的鞭毛,必须用鞭毛染色法。 细菌形态学观察包括细菌染色标本检查法和不染色标本检查法。压滴法属于最常用的不染色标本检查法,主要用于检查细菌的运动性。 关键词 鞭毛(flagellum)细菌(bacteria)鞭毛染色法(flagellum staining) 光学显微镜(Optical microscope)压滴法(Pressure drop method) 前言 细菌的鞭毛极细,直径一般为10—20nm,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但是由于设备限制,我们希望能够在普通的光学显微镜下就能够看见细菌鞭毛。于是,便产生了鞭毛染色法。1958年Rhodes根据Fontana的螺旋体改良镀银染色法,建立了一种细菌鞭毛镀银染色法。试剂分为媒染剂和银染剂。但是试剂的稳定性低,容易变质。2002年谷海瀛发明了一种新的细菌鞭毛镀银染色法。该法将媒染剂分为A、B两种。A液为酸化FeCl3溶液,B液为15%单宁酸,含甲醛1 ml,用时A、B液等量混合,轻微加热,染片40s,再用银染液涂片加热至微冒蒸汽,染色10 s。这种方法不仅染色效果好,而且解决了试剂稳定性差的问题,此种试剂常温下至少可保存1年。通过鞭毛染色,可以观察到鞭毛形态、数量和鞭毛在菌体分布的位置,鞭毛数量和在菌体上的分布位置是鉴定细菌的重要依据之一,根据鞭毛的这些特征,可将有动力细菌分为单端极鞭毛菌、单端丛鞭毛菌、周鞭毛菌、侧鞭毛菌。有了这种简易的鞭毛染色方法,对于我们的细菌研究来说就更加方便容易了。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并掌握鞭毛染色法并了解鞭毛的形态特征

细菌的鞭毛染色和形态观察

细菌的鞭毛染色和形态观察 胡雪芳 201300261033 【实验目的】 1.学习掌握鞭毛染色方法,观察鞭毛形态特征。 2.巩固显微镜的使用和无菌操作技术。 3.观察细菌的运动特征。 【实验原理】 1.鞭毛 鞭毛(flagellum)在某些细菌菌体上具有细长而弯曲的丝状物,称为鞭毛。鞭毛的长度常超过菌体若干倍。在某些菌体上附有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少则1-2根,多则可达数百根。这些丝状物称为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细菌鞭毛极纤细,直径一般为0.01-0.02μm,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但如采用特殊的染色法,则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也能看到。 2.鞭毛的分类 通常根据鞭毛的位置可 以将鞭毛分为两大类:端生 鞭毛和周生鞭毛,端生鞭毛 又可以细分为端生单鞭毛, 单端丛生鞭毛和两端丛生图1.鞭毛的种类鞭毛。形态如图1所示。 A端生单鞭毛,B单端丛生鞭毛,C两端丛生鞭毛,D周生鞭毛。

3.鞭毛染色法 鞭毛染色法的基本原理是:即在染色前先用媒染剂(丹宁酸或明矾钾)处理,让它沉积在鞭毛上,使鞭毛直径加粗,然后再进行染色。常用的媒染剂由丹宁酸和氯化高铁或钾明矾等配制而成。 采用鞭毛染色法虽能观察到鞭毛的形态、着生位置和数目,但此法既费时又麻烦。如果仅须了解某菌是否有鞭毛,可采用悬滴法或压滴法直接在光学显微镜下检查活细菌是否有运动能力,以此来判断细菌是否有鞭毛。 悬滴法就是将菌液滴加在洁净的盖玻片中央,在其周边涂上凡士林,然后将它倒盖在有凹槽的载玻片中央,即可放置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压滴法是将菌液滴在普通的载玻片上,然后盖上盖玻片,置显微镜下观察。 【实验材料】 1.菌株及其培养条件 本次实验采用的是不同鞭毛着生方式的细菌,具体见表1。 表1. 不同鞭毛着生方式的细菌。

霍乱(cholera)发病机理

1.形态染色霍乱弧菌革兰染色阴性,菌体长1.5~ 2.0μm,宽0.3~0.4μm,弯曲如逗点状,有一根极端鞭毛,其长度为菌体的4~5倍。该菌运动活泼,在暗视野悬液中可见穿梭运动,粪便可用于直接涂片检查。 2.培养特性霍乱弧菌在碱性(pH8.8~9.0)肉汤或蛋白胨水中繁殖迅速,表面形成透明菌膜。弧菌在营养琼脂或肉浸膏琼脂培养过夜后,其菌落大,半透明,带灰色。在选择性培养基中弧菌生长旺盛,常用者有胆盐琼脂、硫代硫酸盐-枸橼酸盐-胆盐-蔗糖培养基(TCBS)、亚磅酸盐琼脂等。 3.生化反应01群霍乱弧菌和非典型01群霍乱弧菌均能发酵蔗糖和甘露糖,不发酵阿拉伯糖。非01群霍乱弧菌对蔗糖和甘露糖发酵情况各不相同。此外埃尔托生物型能分解葡萄糖产生乙酰甲基甲醇(即VP试验)。0139型能发酵葡萄糖、麦芽糖、蔗糖和甘露糖,产酸不产气,不发酵肌醇和阿拉伯糖。 4.霍乱弧菌经干燥2h或加热55℃10min即可死亡,煮沸立即死亡。弧菌接触1∶2000~3000升汞或1∶500000高猛酸钾,数分钟即被杀灭,在0.1%漂白粉中10分钟即死亡。霍乱弧菌在正常胃酸中能生存4分钟,在未经处理的粪便中存活数天。在pH7.6~8.8的浅水井中,古典霍乱弧菌平均存活7.5天,爱尔托霍乱弧菌为19.3天。爱尔托弧菌在海水和深水井中存活10~13天。氯化钠浓度高于4%或蔗糖浓度在5%以上的食物、香料、醋、酒等,均不利于弧菌的生存。霍乱弧菌在冰箱内的牛奶、鲜肉和鱼虾水产品存活时间分别为2~4周、1周和1~3周;在室温存放的新鲜蔬菜存活1~5天。霍乱弧菌在砧板和布上可存活相当长时间,在玻璃、瓷器、塑料和金属上存活时间不超过2天。 5.抗原结构霍乱弧菌有耐热的菌体(O)抗原和不耐热的鞭毛(H)抗原。H抗原为霍乱弧菌属所共有;O抗原有群特异性和型特异性两种抗原,是霍乱弧菌分群和分型的基础。群的特异性抗原可达100余种。 6.分类WHO 腹泻控制中心将霍乱弧菌分为三群。⑴01群霍乱弧菌:包括古典生物型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de)和埃尔托生物型(vibrio cholerde EL-Tor biotype)。01群的特异抗原有A、B、C三种,其中A抗原为01群所共有,A抗原与其他B与C抗原结合则可分为三型,即:原型——AC(稻叶,Inaba)、异型——AB(小川,Ogawa)和中间型——ABC(彦岛,Hikojima)。 ⑵非01群霍乱弧菌:本群弧菌鞭毛抗原同01群,而菌体(0)抗原则不同,不被01群霍乱弧菌多价血清所凝集,依O抗原之异,本群可分为137个血清型。以往认为本群仅引起散发的胃肠炎性腹泻,一般此类弧菌感染不作霍乱处理,但1992年在印度及孟加拉等地发生霍乱暴发流行,后证实流行菌不被01群和137年非01群霍乱弧菌诊断血清所凝集。乃定为0139霍乱弧菌,并认定为真正的霍乱弧菌。⑶不典型01群霍乱弧菌:可被多价01群血清所凝集,但该群菌不产生肠毒素,因此无此病性。霍乱弧菌能产生肠毒素、神经氨酸酶、血凝素、菌体裂解后能释放出内毒素。其中霍乱肠毒素(CT)在古典型、ET-Tor型和0139型之间很难区别。【发病机理】人体存在非特异性免疫,以抵挡霍乱弧菌的侵入。胃酸在其中起主要作用,胃大部切除后、大量饮水、大量进食使胃酸稀释均降低对霍乱弧菌的抵抗。但正常入食入霍乱弧菌量超过108-9,均可发病。人体的其他屏障如肠道动力、肠腔粘液、酶及胆盐等,霍乱弧菌却可以适应。霍乱弧菌通过鞭毛活动、粘蛋白溶解酶、粘附素以及细菌的化学趋化作用等,使弧菌能成功地粘附于肠粘膜上皮细胞,但不侵入细胞,继续繁殖,继而肠毒素起重要作用。霍乱肠毒素有A、B两个亚单位,具有毒素活性的亚单位A又可分为由二硫化物联结的A1和A2两个多肽,分子量分别为23~24kD和5~6kD.亚单位B有5个部分,每个分子量为11.6kD,可各自与肠粘膜上皮细胞刷缘细胞膜的受体(Gm1神经节苷脂)结合。亚单位B与肠粘膜细胞结合后,亚单位A与毒素整个分子脱离,并移行至细胞膜内侧,其A1部分被释放至胞液内,激活腺苷环酶,后者使三磷酸腺苷变成环磷酸腺苷。大量的环磷酸腺苷积聚在粘膜细胞内,发挥第二信使作用,刺激隐窝细胞分泌氯离子并可能分泌碳酸氢根离子,同时抑制绒毛细胞对氯和钠离子的正常吸收。由于肠粘膜分泌增强,回收减少,因而大量肠液聚集在肠腔内,形成本病特征性的剧烈水样腹泻。霍乱弧菌的内毒素来自弧菌细胞壁,耐热,具有弧菌O抗原的特异性,与霍乱发病关系不大。弧菌产生

霍乱弧菌

霍乱弧菌的致病性 (1)致病物质 侵袭力:以鞭毛运动为主(动力)、菌毛的定植作用、粘液素酶。 霍乱肠毒素:本质是蛋白质,不耐热;对蛋白酶敏感而对胰蛋白酶抵抗。该毒素属外毒素,具有很强的抗原性。 (2)所致疾病: 烈性肠道传染病即霍乱,为我国的法定传染病(甲类),表现为剧烈的上吐下泻,导致严重的脱水、酸中毒、痉挛、尿闭、休克和死亡。 (3)传播途径: 污染的水源或饮食物经口传染。患者出现上吐下泻,泻出物呈“米泔水样”,并含大量弧菌,此为本病典型的特征。 (4)免疫性: 患过霍乱的人可获得牢固的免疫力,再感染者少见。病后小肠内可出现分泌型IgA。 霍乱弧菌的标本采集 标本采集: 1)标本以粪便为主,亦可采取呕吐物和尸体肠内容物作检材。 2)尽量在用药前采集。 3)专人专送。 4)标本应及时接种适宜培养基。不可及时接种时,要接种于保存或运送培养基内尽快送检。常用的保存或运送培养基有碱性蛋白胨水、文-腊二氏保存液和卡-布运送培养基等。 霍乱弧菌的检验方法 1)直接镜检:

动力观察:采取病人“米泔水样”大便或呕吐物制成悬滴片,观察细菌动力,可见流星或穿梭状动力的细菌。 制动试验:取病人“米泔水样”大便标本或6小时蛋白胨水增菌液中发现运动活泼的弧菌,可再做一张涂片,加一滴不含防腐剂的霍乱多价诊断血清(效价1:64),用暗视野镜观察,3分钟内最初活泼的弧菌被凝集,运动被抑制,即为阳性,则可鉴定。 涂片染色:取标本涂片2张,干燥后用乙醇固定,分别用革兰染色及1:10稀释复红染色,镜检有无革兰氏阴性,并成鱼群状排列的弧菌。 2)细菌分离培养 ①直接分离培养:急性期患者米泔水样粪便标本,除增菌外可同时将标本分离培养,常可获得阳性结果。分离用的培养基有强、弱2种选择培养基。弱选择培养基如碱性琼脂和碱性胆盐琼脂,抑制能力弱,粪便中某些杂菌仍可生长。强选择性培养基常用的有庆大霉素琼脂等。现多采用碱性蛋白胨水增菌,再用强选择培养基进行分离。 ②增菌后分离培养:来自带菌者或恢复期患者的标本,因含菌量少必须先增菌后分离。可将标本接种于碱性蛋白胨水内,置35℃增菌6-8小时后分离培养,必要时可做二次增菌后再进行分离培养。 3)鉴定: 根据霍乱弧菌在各种选择培养基上的特点,挑选可疑菌落进行鉴定。鉴定以血清学(玻片凝集)为主,结合形态学、生化反应作出判断。必要时作其他试验以便与其他细菌进行鉴别。 ①玻片凝集试验:从分离培养基上挑取可疑菌落于霍乱弧菌多价诊断血清(效价 1:32-1:64)作玻片凝集试验。立即出现凝集者为阳性,同时设生理盐水和阳性细菌株对照。 ②形态学检查:取纯培养物涂片革兰氏染色,观察菌体形态及染色性。用悬滴法或半固体穿刺法检测动力。 ③生化反应:霍乱弧菌氧化酶试验、吲哚试验、粘丝试验和霍乱红试验均阳性。

细菌鞭毛染色

细菌鞭毛染色 一、实验目的 学习并掌握鞭毛染色方法,并观察鞭毛的形态。 二、实验原理 细菌的鞭毛极纤细,直径一般为0.1—0.2um,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但是,如采用特殊的染色法,则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也能看到它。 鞭毛染色的基本原理:即在染色前先用媒染剂(如单宁酸或明矾钾)处理,让它沉积在鞭毛上,使鞭毛直径加粗,然后再进行染色(如碱性复红、硝酸银、结晶紫)。常用的媒染剂由丹宁酸和氯化高铁或钾明矾等配制而成。(本次实验用硝酸银当染色剂) 三、实验器材及试剂 1.菌种:枯草芽孢杆菌(鞭毛周生)、铜绿假单胞菌(鞭毛端生)。 2.溶液和试剂:硝酸银鞭毛染色剂A液和B液、95%乙醇、蒸馏水。 3.仪器和其他物品:载玻片、酒精灯、显微镜、双层瓶、擦镜纸、接种环、镊 子、电热炉、大烧杯、洗衣粉 四、实验步骤 鞭毛染色——硝酸银染色法 1.载玻片准备:将载玻片用洗衣粉洗涤后,置于95%的乙醇溶液中浸泡20min,使用时取出再火焰上烧去乙醇及可能残留的油迹。 2.制片:取一块载玻片,在一端滴一滴蒸馏水,用接种环无菌操作从枯草芽孢杆菌(铜绿假单孢菌)斜面上挑取菌种在载玻片液滴上轻轻蘸一下,使液滴表面形成一薄层菌膜,随后倾斜玻片,使悬菌液缓慢流向另一端,用吸水纸在载玻片边缘处吸去多余菌悬液,自然干燥。 3.染色:滴加硝酸银染液A液覆盖菌面3-5min后用蒸馏水充分洗去A液,之后用B液洗去残留水分,再滴加B液覆盖菌面数秒至1min,其间可用微火加热,当菌面出现明显褐色时,立即用蒸馏水冲洗,自然干燥。 4.镜检:先低倍,再高倍,最后用油镜检查,菌体呈深褐色,鞭毛呈浅褐色。

四、实验结果记录 枯草芽孢杆菌鞭毛染色观察图 铜绿假单胞菌鞭毛染色观察图 五、实验结果分析 1.理论结果: 2.实验结果:

鞭毛

细菌鞭毛染色及活菌运动观察 一、目的要求: 1、学习并掌握鞭毛染色法并了解鞭毛的形态特征 2、巩固显微镜操作技术及无菌操作技术 3、学习压滴法观察细菌(活细胞)运动性 二、实验器材: 1.菌种来源 枯草芽孢杆菌1-2d牛肉膏蛋白胨琼脂斜面培养物,铜绿假单胞菌1-2d牛肉膏蛋白胨琼脂斜面培养物 2.溶液和试剂 稀释美蓝溶液,质量分数为95%的乙醇水溶液,蒸馏水,硝酸银染液A液和B液3.仪器和其它用品 酒精灯,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双层瓶(内装香柏油和二甲苯),擦镜纸,接种环,小试管,烧杯,试管架,载玻片夹子,滴管和滤纸 三、基本原理: 1.压滴法观察活菌运动 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在水中可以高速旋转推动菌体前行,细菌的游动不是单纯地一直朝前游,而是伴随着不时的随机翻滚转向,但从表观上看仍表现为细菌的前行。细菌未染色时无色透明,在显微镜下主要靠细菌的折光率与周围环境的不同来进行观察。若想观察的更加清晰,可以滴加稀释美蓝等染液进行染色,注意不要染色过重,以免影响观察,有鞭毛的细菌运动活泼,且不同时向一个方向运动,而无鞭毛的细菌则呈不规则布朗运动。这样便可以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菌的运动。 2.细菌鞭毛染色法 简单染色法适用于一般的微生物菌体的染色,而某些微生物具有一些特殊结构,如鞭毛、芽孢和荚膜,对它们进行观察之前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染色。 鞭毛是细菌的纤细丝状的“器官”。鞭毛的有无、数量及着生方式也是细菌分类的重要指标。鞭毛直径一般为10-30nm,只有用电镜才可以直接观察到。若要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必须使用鞭毛染色法。首先用媒染剂(如单宁酸或明矾钾)处理,使媒染剂附着在鞭毛上使其加粗,然后用碱性复红(Gray氏染色法)、碱性复品红(Leifson氏染色法)、硝酸银(West氏染色法)或结晶紫(Difco氏染色法)进行染色。 四、实验步骤: (一)压滴法观察活细菌 1.洗片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带答案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一、单5选1 1.用来测量细菌大小的单位是: C.μm 2.下列哪种结构不是细菌的基本结构: A.细胞壁 B.鞭毛 C.细胞膜 D.细胞质 E.核质 3.下列哪种结构不是细菌的特殊结构: A.鞭毛 B.芽胞 C.菌毛 D.细胞质 E.荚膜 4.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成分是: A.脂蛋白 B.肽聚糖 C.几丁质 D.胆固醇 E.脂多糖 5.细菌细胞壁的主要功能是: A.生物合成B维持细菌外形保护菌体C.参与物质交换 D.呼吸作用 E.能量产生 6.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特殊成分是: A.肽聚糖 B.几丁质 C.胆固醇 D.磷壁酸 E.脂多糖 7.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特殊成分是: A.肽聚糖 B.磷壁酸 C.外膜 D.五肽交联桥 E.脂多糖 8.具有抗吞噬作用的细菌结构是: A.细胞壁 B.荚膜 C.芽胞 D.鞭毛 E.菌毛 9.普通菌毛是细菌的一种: A.细长波状的丝状物 B.运动器官 C.多糖质 D.可传递遗传物质的器官 E.黏附结构 10.抵抗力最强的细菌结构是: A.芽胞 B.外膜 C.鞭毛 D.核糖体 E.细胞壁 11.细菌核质以外的遗传物质是: B.核蛋白体 C.质粒 D.性菌毛 E.异染颗粒 12.参与细菌呼吸、生物合成及分裂繁殖的结构是: A.菌毛 B.荚膜 C.鞭毛 D.中介体 E.胞浆膜 13.与细菌侵袭力有直接关系的结构是:

A.质粒 B.异染颗粒 C.芽胞 D.中介体 E.荚膜 14.细菌L型的形成与以下哪种结构有关: A.中介体 B.细胞膜 C.细胞壁 D.细胞质 E.核质 15.细菌鞭毛的主要作用是: A.与运动有关 B.与致病力有关 C.与抵抗力有关 D.与分裂繁殖有关 E.与结合有关 16.溶菌酶的灭菌机制是: A.竞争肽聚糖合成中所需的转肽酶 B.与核蛋白体的小亚基结合 C.裂解肽聚糖骨架的β-1,4糖苷键 D.竞争性抑制叶酸的合成代谢 E.破坏细胞膜 17.青霉素抗菌的作用机制是: A.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B.破坏细胞壁中的肽聚糖结构 C.破坏细胞膜 D.抑制细菌的酶活性 E.抑制细菌的核算代谢 18.革兰染色所用试剂的顺序是: A.稀释复红→碘液→酒精→结晶紫 B.结晶紫→酒精→碘液→稀释复红 C.结晶紫→碘液→酒精→稀释复红 D.稀释复红→酒精→结晶紫→碘液 E.稀释复红→结晶紫→碘液→酒精 19.关于细菌L型的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A.呈高度多样性,G-菌 B.在固体培养基上,可形成“油煎蛋”样菌落 C.分离培养需用低渗高琼脂培养基 D.去除抑制后,可恢复原有形态 E.是细胞壁缺陷仍然可以生长繁殖,具有致病力的细菌 20.细菌芽胞的特点是: A.抗吞噬作用 B.毒素活性 C.耐高温 D.黏附作用 E.侵袭力 21.细菌芽胞与高度耐热有关的特有化学组分是: A.核酸 B.肽聚糖 C.磷脂 D.多糖 E.吡啶二羧酸盐 22.构成细菌H抗原的结构是: A.鞭毛 B.荚膜 C.细胞壁 D.芽胞 E.菌毛 23.检测细菌具有鞭毛的培养方法是:

细菌鞭毛染色

细菌鞭毛染色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细菌鞭毛染色 一、实验目的 学习并掌握鞭毛染色方法,并观察鞭毛的形态。 二、实验原理 细菌的鞭毛极纤细,直径一般为0.1—0.2um,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但是,如采用特殊的染色法,则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也能看到它。 鞭毛染色的基本原理:即在染色前先用媒染剂(如单宁酸或明矾钾)处理,让它沉积在鞭毛上,使鞭毛直径加粗,然后再进行染色(如碱性复红、硝酸银、结晶紫)。常用的媒染剂由丹宁酸和氯化高铁或钾明矾等配制而成。(本次实验用硝酸银当染色剂) 三、实验器材及试剂 1.菌种:枯草芽孢杆菌(鞭毛周生)、铜绿假单胞菌(鞭毛端生)。 2.溶液和试剂:硝酸银鞭毛染色剂A液和B液、95%乙醇、蒸馏水。 3.仪器和其他物品:载玻片、酒精灯、显微镜、双层瓶、擦镜纸、接种 环、镊子、电热炉、大烧杯、洗衣粉 四、实验步骤 鞭毛染色——硝酸银染色法 1.载玻片准备:将载玻片用洗衣粉洗涤后,置于95%的乙醇溶液中浸泡20min,使用时取出再火焰上烧去乙醇及可能残留的油迹。 2.制片:取一块载玻片,在一端滴一滴蒸馏水,用接种环无菌操作从枯草芽孢杆菌(铜绿假单孢菌)斜面上挑取菌种在载玻片液滴上轻轻蘸一

下,使液滴表面形成一薄层菌膜,随后倾斜玻片,使悬菌液缓慢流向另一端,用吸水纸在载玻片边缘处吸去多余菌悬液,自然干燥。 3.染色:滴加硝酸银染液A液覆盖菌面3-5min后用蒸馏水充分洗去A 液,之后用B液洗去残留水分,再滴加B液覆盖菌面数秒至1min,其间可用微火加热,当菌面出现明显褐色时,立即用蒸馏水冲洗,自然干燥。 4.镜检:先低倍,再高倍,最后用油镜检查,菌体呈深褐色,鞭毛呈浅褐色。 四、实验结果记录 枯草芽孢杆菌鞭毛染色观察图 铜绿假单胞菌鞭毛染色观察图 五、实验结果分析 1.理论结果: 2.实验结果: 3.铜绿假单胞菌鞭毛实验,观察结果与理论结果差异分析:油镜视野中,铜绿假单胞菌的鞭毛出现了多根,与理论结果的一根有所差异,其原因可能是染色方法不恰当或干燥时装片遭到剧烈震动,导致鞭毛脱

细菌的鞭毛及运动性观察

鞭毛染色法及活菌活动性观察 姓名:学号:年级班级: 组别:同组者:时间: 【实验器材】 1.菌种 枯草芽孢杆菌1~2d牛肉膏蛋白胨琼脂斜面培养物,铜绿假单细胞菌1~2d牛肉膏蛋白胨琼脂斜面培养物。 2.溶液和试剂 硝酸银染色液、香柏油、二甲苯、0.01%美兰水溶液。 3.仪器和其他用品 酒精灯,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双层瓶(内装香柏油和二甲苯),擦镜纸,接种环,小试管,烧杯,试管架,镊子等。 【目的要求】 1.了解细菌鞭毛染色的原理,掌握鞭毛染色的方法,并了解鞭毛的形态特征;学习用压滴法观察细菌的运动性。 2.巩固显微镜操作技术及无菌操作技术。 【基本原理】 细菌的鞭毛极纤细,直径一般为0.1—0.2um,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但是,如采用特殊的染色法,则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也能看到它。 鞭毛染色的基本原理是:在染色前先用媒染剂处理,让它沉积在鞭毛上,使鞭毛直径加粗,然后再进行染色。常用的媒染剂由丹宁酸和氯化高铁或钾明矾等配制而成。 采用鞭毛染色法虽能观察到鞭毛的形态、着生位置和数目,但此法既费时又麻烦。如果仅须了解某菌是否有鞭毛,可采用悬滴法或压滴法直接在光学显微镜下检查活细菌是否具有运动能力,以此来判断细菌是否有鞭毛。此法较快速、简便。 压滴法是将菌液滴在普通的载玻片上,然后盖上盖玻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 【操作步骤】 1.压滴法 (1)制片: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用接种环从斜面上取所选菌株,在载玻片的清水中蘸一两下再滴加一滴0.01%美兰水溶液,混匀。用镊子夹一洁净的盖玻片,先使其一边接触菌液,然后慢慢地放下盖玻片,防止产生气泡。 (2)镜检:迅速将装片放到显微镜下,将光线适当调暗,先用低倍镜找到观察部位,再用高倍镜观察。注意区分细菌鞭毛运动和液体流动,细菌细胞间有明显位移者,才能判定为有运动性。 2.鞭毛染色(硝酸银染色法) (1)载玻片制备:将载玻片用洗涤剂清洗干净,置于95%乙醇中浸泡5min,使用时用镊子取出在火焰上烧去乙醇及可能残留的油迹。 (2)制片:在载玻片一端滴一滴清水,用接种环从斜面培养物种蘸一两下,再在清水中蘸一两下,然后倾斜玻片,使液体缓慢流向载玻片另一端,用吸水纸洗去多余液体,自然干燥。(3)染色:滴加硝酸银染液A液覆盖菌面3~5min后用蒸馏水充分洗去A液。用硝酸银染液B液洗去残留水分后,再滴加B液覆盖菌面40~50秒,其间可用微火加热,当菌面出现明显褐色时,立即用蒸馏水冲洗,自然干燥。 (4)镜检:用油镜镜检观察。 【实验结果】

细菌形态及结构.docx

第 1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 各型试题 ] 一、名词解释 1、荚膜 2、芽胞 3、质粒 4、鞭毛 5、中介体 6、菌毛 7、cell wall of bacterium 8、lipopolysaccharide(LPS) 9、L-form of bacterium10、 Gram staining 二、填空 1、细菌的结构中与革兰染色性和致病性有关是。 2、细菌的特殊结构有、、和。 3、细菌的遗传物质有和。 4、经革兰染色后,被染成紫色的是菌,被染成红色的是。 5、细菌的基本形态有球形菌,和。 6、螺形菌的菌体弯曲螺旋状,致病性螺形菌主要包括,螺菌,弯曲菌和。 7、细菌的基本结构依次是,,细胞质和核质(拟核)。 8、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即内毒素包括类脂A,和3种成分。 9、革兰氏阳性菌细胞的主要结构肽聚糖,是由,和五肽交联桥 3部分组成。 10、按细菌鞭毛的数目和排列方式,将鞭毛菌分为单毛菌,,和周毛菌 4种。 三、选择题 A型题 1、细菌细胞壁的主要功能是: A、生物合成 B 、维持细菌的外形 C 、参与物质交换 D 、呼吸作用 E 、能量产生 2、具有抗吞噬作用的细菌结构是 : A、细胞壁 B 、荚膜C、芽胞D、鞭毛 E 、菌毛

3、革兰染色所用染液的顺序是: A、稀释复红 - 碘液 - 乙醇 - 结晶紫 B、结晶紫-乙醇-碘液-稀释复红 C、结晶紫 - 碘液 - 乙醇 - 稀释复红 D、稀释复红-乙醇-结晶紫-碘液 E、稀释复红 - 结晶紫 - 碘液乙醇 4、细菌的芽胞 : A、是细菌的繁殖形式 B 、是细菌的有性遗传物质 C 、仅在肠杆菌科出现D、通常 是在缺氧条件下形成 E 、是细菌在不利环境条件下形成有抗性的休眠体 5、与内毒素有关的细菌结构是: A、外膜 B、核膜 C、线粒体膜 D、荚膜 E、细胞膜 6、芽胞与细菌有关的特性是: A、抗吞噬作用 B、产生毒素 C 、耐热性 D 、粘附于感染部位 E 、侵袭力 7、无细胞壁结构的微生物是: A、革兰阴性菌 B、真菌 C、支原体 D 、立克次体E、衣原体 8、不属于细菌基本结构的是: A、鞭毛 B、细胞质 C、细胞膜 D 、核质(拟核) E 、细胞壁 9、内毒素的主要成分为 : A、肽聚糖 B、蛋白质 C、鞭毛 D、核酸 E、脂多糖 10、关于细菌 L型,错误的说法是 : A、主要是由肽聚糖结构的缺陷引起 B、可在体外试验中形成 C、呈多形 性 E 、失去产生毒素的能力而使其致病性减弱 11、细菌大小的测量单位是: A、cm B、mm C、um D、毫微米 E、微微米 12、不是大肠杆菌细胞壁组成成分的是: A、肽聚糖 B、脂蛋白 C、脂质双层 D、磷壁酸 E 、脂多糖

鞭毛染色液(石碳酸复红法)

鞭鞭毛染色液(石碳酸复红法) 简介: 细菌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幽门螺杆菌能够从强酸性的胃内腔穿过胃上皮细胞上的黏液层达到胃上皮细胞的中性环境,这就是鞭毛运动作用的很好例证。通过鞭毛染色,可以观察到鞭毛形态、数量和鞭毛在菌体分布的位置,鞭毛数量和在菌体上的分布位置是鉴定细菌的重要依据之一。 Leagene 鞭毛染色液采用石碳酸复红法,该染色法的优点是采用石碳酸复红作为核心染料,试剂比较稳定,操作简单,结果判断更可靠。 组成: 自备材料: 1、 载玻片 2、 蒸馏水 3、 接种环 4、 恒温箱 5、 显微镜 操作步骤(仅供参考): 1、 配制鞭毛染色工作液:使用前按混合,即为鞭毛染色工作液,室温保存待用。 2、 在洁净无油脂的载玻片上滴加2滴蒸馏水。 3、 用接种环挑取无菌蒸馏水,再与血平板上菌落接触,允许细菌游到接种环蒸馏水中,再将接种环移到玻片上蒸馏水顶部轻点2次。 4、 轻轻摇动玻片,使细菌分布均匀。切勿研磨和搅动,以防鞭毛脱落。 5、 置室温或35℃恒温箱内干燥固定。 6、 滴加鞭毛染色工作液染色。 7、 轻轻水洗。 8、 自然晾干。 9、 镜检:从涂片边缘开始,由外及里,逐渐移至中心。细菌分布少的地方,鞭毛容易观察。 编号 名称 DM0031 50ml DM0031 100ml Storage 试剂(A): 染色稀释液 50ml 100ml RT 避光 试剂(B): 碱性品红染色液 5ml 10ml RT 避光 使用说明书 1份

细菌密集的地方,鞭毛被菌体挡住,不易观察。 染色结果:菌体和鞭毛皆为红色,菌体染色较鞭毛为深。 注意事项: 1、固定时不宜用火焰固定。 2、为了您的安全和健康,请穿实验服并戴一次性手套操作。

细菌鞭毛染色的方法

细菌鞭毛染色的方法 目前,细菌鞭毛染色方法根据染色剂的不同,可分为碱性复红法、副品红法、结晶紫法、维多利亚蓝B法、镀银染色法和荧光蛋白染色法6类,前5类方法的媒染剂成分中均含有单宁酸,染色原理通常是采用不稳定的胶体溶液做媒染剂,并使其沉淀于鞭毛上而使“鞭毛肿胀(tar and feather)”,鞭毛直径加粗,进一步染色后即可在油镜下观察。 1. 碱性复红法和副品红法:1926年由Gray首创,其媒染液成分包括20%丹宁酸水溶液 2.0ml,硫酸钾铝饱和水溶液5ml,饱和氯化汞水溶液2ml,3%碱性复红乙醇(95%)溶液0.4ml,临用前混合,且需过滤后方可使用。染片时,媒染剂染色约6min,具体时间尚需在试验中摸索确定,染色液是抗酸染色Ziehl-Ne elsen石碳酸复红染液,染片时需要1小片吸水纸盖在涂片上,染色3min。由于该方法媒染剂混合物不稳定、操作复杂、经验性强。Leifson于1930年建立了副品红法,并于1938年和1951年两次对该方法进行了改良,称为Leifson方法。染色试剂由3种溶液组成:A为1.5%NaCl水溶液,B为3%单宁酸水溶液,C 为乙酸副品红0.9g,碱性副品红0.3g溶解于100ml95%乙醇溶液中。使用时把等体积A和B混合,然后再加2体积C与之相混。该试剂冷藏可保存1~2个月。 2. 结晶紫法:又称Ryu法,1937年由Ryu建立,1982年由Kodaka等进行了改良。媒染剂:5%石碳酸1 0 ml,2g单宁酸和10 ml饱和硫酸钾铝。染色剂:饱和结晶紫乙醇溶液,即12g结晶紫溶于100 ml无水乙醇中。使用时把10份媒染剂与1份染色剂混合,染色5min。1989年,Heimbrook等使用改良的Ryu 染色试剂,采用湿片技术进行鞭毛染色,虽然可以观察到细菌鞭毛,但效果不好。Ryu染色方法优点是试剂比较稳定,目前Difco公司已经研制出该方法的商品试剂盒,但染色效果亦不甚理想. 3. 维多利亚蓝B法:1990年由Inoue等报道日本制药株式会社Shionogi Seiyaku研制出一种细菌鞭毛染色商品试剂盒。其试剂组成包括维多利亚蓝B、苯酚、单宁酸和硫酸钾铝,染色约需7min。该试剂保存期约为6个月,关于其染色效果虽然有过一篇文献评述,但却没有采用评分法进行评价,很难判断其染色效果。 4. 镀银染色法:1958年Rhodes根据Fontana的螺旋体改良镀银染色法,建立了一种细菌鞭毛镀银染色法。试剂分为媒染剂和银染剂。媒染液:10%单宁酸10 ml加5 ml饱和硫酸钾铝水溶液,再加1 ml苯胺饱和水溶液形成沉淀,通过摇动又能重新溶解,加入5%FeCl3水溶液1 ml形成黑色溶液,稳定10 min后使用。银染液:配制5%AgNo3水溶液100 ml取出10 ml备用,再缓慢加入浓氨水(比重0.880)使形成的沉淀刚好重新溶解,最后把备用的10 mlAgNo3溶液向其中逐滴加入,直到摇动后呈现轻微而稳定的薄雾状溶液为止,避光保存,可稳定数周。用媒染液染片3~5min,蒸馏水充分洗涤后,再把银染液滴加至涂片上。加热至接近沸腾,染色3~5min。由于Rhodes镀银染色法媒染液成分复杂、操作繁锁,所以1965年Blenden等改良了细菌鞭毛镀银染色法的配方。试剂A:100 ml蒸馏水中加入5 g单宁酸,1.5 gFeCl 3,15%福尔马林2 ml,1%NaOH溶液1 ml。试剂B:使用2% AgNo3,其他同于Rhodes,但试剂不稳定,要求在4h内使用,并用要用氨水调pH至10。试剂A染片2~4min,试剂B染色30 s,不需加热。由于以上两种镀银染色方法都要使用营养琼脂斜面培养物,并且需用无菌蒸馏水悬浮菌液制片,未采用评分法评价镀银染色方法。因此1977年,West等对镀银染色法进一步改良,制备涂片时直接使用血平板,评价染色效果首次使用5分制,通过该评价方法证明了加热银染液染片可以提高染色效果。试剂配方:媒染液为饱和硫酸钾铝水溶液25 ml,10%单宁酸50 ml,5%FeCl3水溶液5 ml,5℃保存,染色液配制同Rhodes,但需避光5℃保存。媒染液染片4min,银染液滴加至涂片上加热至微冒蒸汽,染色4min。同时West等还对使用不同培养基进行染色效果评价,包括半固体动力培养基、血琼脂平板、TSA(trypticase soy agar)斜面,其中半固体动力培养基和TSA斜面25℃,培养18~24h;血琼脂平板35~37℃,培养18~24h。评价结果血琼脂平板35~37℃,培养18~24h不适于细菌鞭毛染色,而半固体动力培养基和T SA斜面25℃,培养18~24h适合于细菌鞭毛染色,同时也证明了使用福尔马林处理标本制备涂片并不能

细菌的鞭毛

细菌的鞭毛 鞭毛(flagellum ) 1. 概念: 某些微生物表面由细胞内生出的细长、波曲的结构。 2.鞭毛的观察: 1)从固体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判断 2)光学显微镜(悬滴法) 3)光学显微镜 特殊鞭毛染色 4)电镜 5)半固体穿刺培养 鞭毛的长度: 一般为15—20 μm ,最长可达70 μm 。 鞭毛的直径:为0.01—0.02 μm. 鞭毛(flagellum ):(幻灯片040)细菌体表的细长、波曲的丝状附属物为鞭毛,数目为一到数十根,功能是运动。 检查:电子显微镜直接观察,经鞭毛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观察暗视野中水浸片或悬滴中运动着的细菌,半固体培养基穿刺接种观察,观察平板菌落形状。 构造:阳性菌鞭毛的基体由S 、M 两个环组成,阴性菌鞭毛的基体由L 、P 、S 、M 四个环组成,环中央有鞭毛杆(rod )串插着,鞭毛杆外侧联接一个钩形鞘(hook ),其上长有一条长约10~20μm 的鞭毛丝(filament )。鞭毛丝一般是由三股鞭毛蛋白链呈螺旋、平行或中间方式紧密结合组成的。 幻灯片047.049.050 示细菌鞭毛的基粒构造。 着生方式:弧菌、螺菌、假单胞菌和部分杆菌有鞭毛,个别球菌也有鞭毛,如Planococcus (动性球菌属)。(幻灯片044.045.046.051) 单根一束单端单根一束 双端 端生周生侧生鞭毛的着生方式

一根: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蛭弧菌(Bdellovibrio spp.), 一端生缺陷假单胞菌(Pseudomonas diminuta)等 端生一束:荧光假单胞菌(P.fluorescens)等 两端生一根:鼠咬热螺旋体(Spirochaeta mosusmuris)等 一束:红色螺菌(Spirillum rubrum),蔓延螺菌(S.serpens)等 鞭毛着 生方式肠杆菌科:大肠杆菌,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奇异变形杆菌周生(Proteus mirabilis)等 芽孢杆菌科:枯草杆菌,丙酮丁醇梭菌(Chroteridium acetobutylicum)等 侧生:反刍月形单胞菌(Selenomonas ruminantium) 运动速度:(幻灯片052.053)一般每秒20~80μm,例如Pseudomonas aeruginosa(铜绿假单胞菌)每秒可移动55μm,是其自身体长的20~30倍。 应用意义:分类鉴定。 3.鞭毛的着生方式 Different arrangements of bacterial flagella 鞭毛的着生方式 ★★ 4. 鞭毛的结构 由鞭毛丝.鞭毛钩.基体三部分组成: 鞭毛丝:中空螺旋状、丝状结构,球蛋白亚基螺旋排列。 鞭毛钩:又称钩形鞘,是连接鞭毛丝和基体的一个弯曲筒状部分,蛋白质亚基组成。 G–菌:L环、P环、S环、M环 G+菌:S环,M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