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文化 弘扬苏区精神”实施方案

“传承红色文化   弘扬苏区精神”实施方案
“传承红色文化   弘扬苏区精神”实施方案

“传承红色文化弘扬苏区精神”实施方案“传承红色文化弘扬苏区精神”

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我校此次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于都县中小学校开展“苏区精神”进校园活动的通知》。认真执行相关文件精神。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伟大的苏区精神,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办好社会需要,充满活力、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主要工作及要求:

(一)加强和改进少先队员思想道德建设。

少先队组织要紧密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认真执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少年儿童增强爱国情感、确立远大志向、规范行为习惯、提高基本素质。

继续对少先队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在少先队员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让少先队员在“传承红色文化,弘扬苏区精神”活动中产生民族自豪感、地区荣誉感。通过红星少年评比、红色班级评比、观看红色影片等“五个十”活动、国旗下讲话、成立“雷锋志愿队”等形式,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传承红色文化,弘扬苏区精神”活动并逐步搜集桥头的地方客家文化资源,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法制观念。

(二)以“传承红色文化,弘扬苏区精神”活动为契机,举办小学教师优秀课件比赛及德育工作创新案例征集评比,培养青年教师掌握

现代教育技术。

学校要以教研组组织为龙头,以“传承红色文化,弘扬苏区精神”活动为载体,通过组织青年教师优秀课件比赛及德育工作创新案例征集评比,培养青年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三)加强苏区精神的养成教育。

发挥少先队作用,加强苏区精神的养成教育,严格各种规章制度、评比制度,通过国旗下讲话、班队会进行教育。开展如“争做雷锋志愿者”、“红色歌曲传唱比赛”、“经典诗词书法比赛”等活动。

(四)推进少先队实践活动,全面深化“红色育人”活动。

我校将围绕《桥头红色革命课程资源开发与运用》这个课题进行研究探索,使红色文化植入每一位师生的心灵。我校将以开展“五个十”活动为抓手,进一步推进“红色育人”活动。

三、月份工作安排:

五月份

1、制定活动实施方案。

2、成立活动小组,以刘庆祥校长为组长,各负责人分工合作。

3、征集全乡“我为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献一策”金点子。

4、评选五月份“红星少年”。

5、成立“雷锋志愿队”。

六月份

1、各班于红色影院观看红色影视片。

2、“六一儿童节” “唱红歌、诵红诗”活动

3、建队节授巾仪式。

4、评选“红星少年”。

5、“弘扬苏区精神”优秀课件比赛。

6、组织“雷锋志愿队”慰问敬老院爷爷奶奶。

九月份

1、经典诗词书法比赛。

2、评选“红星少年”。

3、任选新一批少先队队干部及成立“雷锋志愿队”。

4、迎接县教育工作者巡回报告团。

5、征集教师德育工作创新案例评比。

十月份

1、评选“红星少年”。

2、开展“心向党、讲品德、学雷锋、见行动”主题教育活动。

3、邀请老革命红军进校宣讲红色事迹。

4、“传承红色文化,弘扬苏区精神”教育活动。

5、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旗下讲话)。

十一月份

1、组织“学雷锋志愿队”乐于助人。

2、少先队工作总结。

3、评选“红星少年”。

4、重游革命旧址——虎头山等地。

桥头中心小学大队部

2012年5月7号

保护和传承农耕文化势在必行

保护和传承农耕文化势在必行 农耕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文化根之所在,其中农耕器具和传统手工艺制作器具的发展历程,它们代表着一个地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在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古旧农耕器具和传统手工艺制作器具作为农业文明的主体,蕴含着厚重而又丰富的农耕文化。 在世界古代文明中,中国的传统农业曾长期领先于世界各国。主要是由于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一整套的精耕细作、用地养地的技术体系,并在农艺、农具、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等方面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我国广袤的地域多样性、民俗多元性形成了中国农耕文化的多样性,而其秉承的协调和谐的三才观(即天、地、人在农业生产中的辩证关系)、趋时避害的农时观(即“不违农时”和“用养结合”)、辨土肥田的地力观(即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种养三宜的物性观(“物宜”“时宜”和“地宜”)、变废为宝的循环观(即废弃物质资源化、实现农业生产系统内部物质良性循环)、御欲尚俭的节用观(即积粮以备荒)更是及大地丰富了中国农耕文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农业生产力水平迅猛提升,农村发展日新月异,在我们这一代人跨入机械化、电子化和信息化全新时代的同时,也亲手送别了穿越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农耕社会。因此,开发利用好丰富多彩的农耕文明与自然遗产资源,收集整理古旧农耕器具和传统手工艺制作器具、实物及其技艺资料,建设存放、保护、展览博物馆是传承农耕文化的需要,是启迪教育后人的需要,是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需要,是现代人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 时至今日,农耕文化中的许多理念、思想和对自然规律的认知(如夏历、二十四节气、阴阳五行等)在现代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在农村和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在农业生产中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保护和传承农耕文化,在保持地域特色、传承地方文化传统方面,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 有利于农业的健康发展。传统农业中有许多好的东西,是当地劳动人民依据自身的自然资源和物种间的关系,运用本土的、独特的、独创的耕作技术和实践经验,经过世代不懈的努力形成并传承下来的生态平衡系统和农耕文化。农耕文化毫无疑问就是先民给我们留下的具有重要传承价值的遗产,是可持续发展的良好资源。 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基础。现代农业大量使用农药、化肥、除虫剂、除草剂等化学品,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伤害了大量有益生物,破坏了

铭记革命历史-传承先辈精神

铭记革命历史传承红色革命精神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大家早上好,我叫,是来自九年级5班。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铭记革命历史传承红色革命精神》。 七十年过去了,中华儿女特别是涉县儿女那段可歌可泣的奋斗史,那段荡气回肠的抗争史,再一次叩开了我记忆的闸门。 1931年的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对我沈阳北大营发动武装进攻,接着对我国东北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武装侵略,从而也开始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的罪恶表演,也掀开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惨痛历史篇章。 忘不了,日寇对涉县的十一次扫荡;忘不了那令人发指的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忘不了日寇在井店、中原、东寨犯下的滔天罪行,那曾经被鲜血浸透的村庄,到处是孤魂的呻吟…… 时光飞逝,白驹过隙,抗战胜利已然65载。可这65年的海风,也吹不散那熊熊燃起的硝烟,这65年的雨水,也洗不尽那沉淀的斑斑血迹。那些早已生锈的刺刀、钢盔,见证着所谓的大和民族对中华民族犯下的滔天大罪。 在那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是共产党,是八路军,带领着抗日战士,带领着涉县人民,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前仆后继,出生入死,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革命

史、艰苦卓绝的斗争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忘不了刘邓首长指挥的神头岭、响堂铺大捷,忘不了“留得清漳吐血花”的左权将军,忘不了英勇牺牲的朝鲜抗日志士石正、陈光华,忘不了杀敌英雄樊四的,忘不了八路军母亲李才清……一个个、一批批宁死不屈、前赴后继的抗日英雄们,他们不畏艰难困苦,他们不怕流血牺牲,他们同仇敌忾,他们奋起抗争! 正是靠着这种精神,亿万中华儿女赶走了日本帝国主义,迎来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胜利;正是靠着这种精神,我们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迎来了崭新的一天。1949年10月1日,中国向世人发出了最雄壮的声音,宣告了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新的历史篇章;正是靠着这种精神,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成效显著,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作为一名跨世纪的年轻人,从我们国家悠久的历史和伟大的现实中,我领略到了我们国家伟大的民族精神,也明白了我们肩头担负的重担,明白了我们要勤劳勇敢,我们要发奋图强,明白了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去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去学习,去积蓄力量。 时代在前进,历史在发展。在面临难得的机遇时,涉县的发展期盼着我们,期盼着我们为之努力;在建设三省交界区域次中心城市的进程中,涉县的发展更是殷切地呼唤着我们,呼唤着我们为之奋斗。而我们新时代的涉县人,是涉县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哪些

中国国务院先后于2006年、2008年、2011年和2014年公布了四批国家级项目名录(前三批名录名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后,第四批名录名称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37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按照申报地区或单位统计,共计3154个子项。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批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并正式公布。 国家级名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十大门类,其中五个门类的名称在2008年有所调整,并沿用至今。十大门类分别为: 民间文学; 传统音乐; 传统舞蹈; 传统戏剧; 曲艺;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传统美术; 传统技艺; 传统医药; 民俗。 中国曲艺品种十分丰富,至今仍在民间流传的曲艺品种约有400个,流布于中国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曲艺项目共46个,至2019年,共有193个。 民间舞蹈是广大人民所创造、世代相传、在日常生活场所表演的各种传统舞蹈,它是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类别。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共有41种流传于各地域、各民族的优秀民间舞蹈项目入选,截至2019年,增至324种。其中包括在汉族聚居地区广为流传的秧歌舞、狮子舞、龙舞;彝族的葫芦笙舞;蒙古族的安代舞等。 民间音乐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共有72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入选。其中包括已经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古琴艺术,另外还有新疆维吾尔族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长调民歌,以及江南丝竹、西安鼓乐、南音、广东音乐、侗族大歌、回族的花儿等著名的民族民间音乐。至今,这门类已增至401个项目。 民间文学又称口头文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类别,主要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产生并流传于民间的口头文学创作。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民间文学”项目共31项,至2019年则增至231项。其中有中国少数民族的三大史诗──藏族的《格萨尔》史诗、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有壮族的刘三姐歌谣、彝族的《阿诗玛》长篇叙事诗等少数民族著名的口头文学经典;有汉族流传久远的著名传说如梁祝传说、孟姜女传说、董永传说、西施传说、济公传说、白蛇传传说等;也有耿村民间故事、青林寺谜语等,至今仍在民间鲜活流传,散发着具乡土气息的民间文学形态。

中华农耕文化及现实意义

中华农耕文化及其现实意义 唐珂 一、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母 农耕文化就是建立在传统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基础上的文化形态,即指传统农业基础之上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典章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风俗、文化、习惯等意识形态总和,它所反映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是其本质内容。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作为泱泱农业大国,农业生产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衣食产品,也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色彩缤纷的精神财富,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农业考古资料证明,我们的中华先祖,历经远古漫长的混沌蛮荒时期,在距今一万年左右,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由于生态变化和人口增加,野生动植物无法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于是原始农业应运而生,以前单纯依赖采集与狩猎的生活发生改变,随着种植与畜牧业的发展,人们开始聚族而居,人口规模逐渐扩大,形成了村落和社区,继而出现了城市和国家,最终拜托蒙昧落后的状态走向文明。从刀耕火种到男耕女织,从精耕细作到现代农业,农耕文化资源与原始社会,在漫长的农耕历程中,华夏民族在这片热土上进行了不懈努力和艰苦探索,在世世代代的传承发展中孕育出精彩纷呈、灿若星河的中华文化。 农耕活动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延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绵延不断的历史长河中,炎黄子孙植五谷,饲六畜,农桑并举,耕织结合,形成了渔樵耕读、富国祖民的优良传统,创造了上下五千年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奠定了万代基业。比如稻作文明起源地之一的河姆渡文化、粟作文明起源地半坡文化、商代的协田耕作方式、汉代的耕作发明二牛抬杠、魏晋旱地耕作模式耕耙糖、唐宋水田耕作典范耕耙粆和明清的生态农业——农、桑、牧、渔等等,这些农耕活动不仅揭示出中华民族在作物育种和耕作方面为人类做出的特殊贡献,而且为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夯实了基础。事实表明,农业是社会进步的阶梯,农业生产的不断演进促进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农业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血缘联系,农业发展过程中孕育和产生了文化,文化发展反过来又推动了农业的进步。没有农业,文化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农耕文化门类众多,包括古代农学思想、精耕细作传统、农业技术文化、农业生产民俗、治水文化、物候与节气文化、节庆文化、农业生态文化、农产品加工文化、茶文化、渔文化、蚕桑文化、畜牧文化、饮食文化、酿酒文化、服饰文化、民间艺术、农民艺术、农业文化遗产、涉农诗词歌赋等等。农耕文化作为一种生产方式、思想理念、价值观念、道德意识和思维方式,其本身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大地众多遗址出土的大量文物,涉及人们发明和创作的工具、器物和艺术品,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艺术、科技、法律、宗教、民俗等诸多领域。据此证明,农耕文化与中华文化渊源极深,农耕文化支撑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母,是中华

整理传承浙西南革命精神

传承浙西南革命精神 亲爱的梦瑶: 好些日子没有联系了,今天我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兴致盎然的主题教育课。这堂课让我了解到丽水土地上发生的革命故事,此时仍然心情澎湃,所以我迫不及待地写了这封信,与你分享我的收获。 李老师邀请到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的工作人员为我们做了主题教育。他首先介绍说,丽水市是浙江省唯一一个九个区县全是革命老区的地级市。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位于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大猷街135号,由5个单体建筑组成。东侧为主体展区,分为“建立党组织,开展武装斗争”、“创建浙西南革命根据地”、“抗日救亡,解放浙西南”3个展区、9个单元。 通过讲解员精心准备的PPT和有条不紊的介绍,我仿佛被带回那个波澜壮阔的革命年代;知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及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浙西南人民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建立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和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等革命武装开展斗争的历史;也听闻了粟裕、刘英、蔡鸿猷、麻植、季步高等人的英雄事迹,以及更多革命志士前仆后继,不畏牺牲,顽强斗争的故事。梦瑶,我以前真的不知道我们现在的新中国和幸福生活是这么的来之不易,是这么多人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之后的课堂讨论当中,班里好多同学都讲述了自己暑假里的红色学习之旅,有同学去过遂昌县王村口月光山粟裕同志纪念碑亭,也有同学去过庆元县竹口镇的红军桥,还有同学去过龙泉市住龙镇住溪苏维埃政府旧址廖家祠堂……看着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言,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我也由衷地为同学们的成长感到高兴,当然,我自己也是收获满满的。 李老师还给我们分享了“浙西南刘胡兰-潘香凤”的革命事迹。在党的光辉引导和身边同志的影响下,她小小年纪就担任地下交通员,机智勇敢,次次都圆满的完成组织交待的任务,被誉为“常胜女交通”。1947年,敌军疯狂地对万山地区革命根据地进行灭绝人性的“清乡”围剿,在斗争中,潘香凤不幸被捕。潘香凤被捕后,被押解到温州市永嘉县碧莲区署,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她宁死不屈。为了拯救一同被捕的父亲潘进益,还有潘金华、潘岩良等12人,她承认自己是共产党员,也是交通员,并将所有事情往自己身上揽,后来有9人因此被释放。但关于党组织的具体名单和情况,即使敌人上“老虎凳”,用烧红的铁条拷打,潘香凤从未招供一件事。在一次又一次的折磨摧残后,潘香凤伤痕累累,1948年1月13日,潘香凤在永嘉县壮烈牺牲,年仅22岁。 放学后,我带着激动的心情回到家里,向妈妈讲了我的收获。妈

云南大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云南大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云南是个少数民族颇多的省份,大约有25个,大理全称为大理白族自治州,是个以白族文化为主的地方,其中彝族,回族等的文化在大理也是丝毫不逊于白族文化。大理就是这样一个地方,能容纳各种不同的文化,然后繁荣昌盛的发展着。 大理三月街 三月街是一年中我最期待的节日,因为这象征着大理人的特权,在这个日子,我们可以获得5天的假期,可以脱离学校的管辖,去到古城里,看年轻的小伙子赛马,到街上乱逛,买一些心仪的小物品。可是其他地方的孩子却只能在学校学习。大人们也丝毫不松懈,赶紧把家里的好东西都拿到三月街上卖,一时间大理古城人山人海,每个人忙着自己的事,乐不思蜀,天黑了都不愿回家。 记忆中每到三月街,电视里就会不断的播出《五朵金花》,眼下正是三月街,想起以前在家中的光景,不禁黯然。 大理三月街的会期是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传说中洱海边上住着一位年轻的白族渔夫阿善。夜晚,他在月上打鱼,弹着三弦,唱起渔歌,歌声传到龙宫。龙王小女阿香听见了,来到船上,与阿善结为夫妻。三月十五,是月亮里赶集的日子,各路神仙都到月宫去买东西。阿香变成小黄龙驮着阿善去赶集。他们来到月宫,与嫦娥、吴刚一起游了大青树下的月亮街,街上热闹极了,万物透明闪亮,人见

人爱。他们回到村里,把月亮里赶集的情况告诉乡亲,大家决定模仿月亮街,在苍山脚下种起三株大青树,定三月十五日在大树周围摆摊设点,让四乡八寨的人前来赶集。大理的“三月街”就这样延续到今天。 若要追溯三月街的历史,可以放眼到唐朝的南诏王朝,那时,佛教已传入南诏国。南诏白族先民,对佛教传说中的观音菩萨十分崇拜。相传,这位貌慈心善、救苦救难的观音娘娘,还制服了盘踞大理的恶魔罗刹。于是,为报答观音菩萨的功德,“年年三月十五日,众皆聚焦,以蔬食祭之,名曰祭观音处。后人于此交易,传为祭观音街。”(《白国因由》)明代嘉靖进士、白族史学家李元阳编撰的《云南通志》中,也有这样的文字记载,“观音节,三月十五日在苍山下贸易各省之货。自唐永徽间至今,朝代累更,此市不变,知是观音入大理,后人至日烧香,四方闻风,各以货来也。” 这些文字记载,都从一个侧面说明,大理三月街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与佛教传入大理有关,并在民间佛教讲经会的基础上产生的。 时至现代,大理每年都会庆祝这个节日,全州放假五天,此时各方宾客接踵而至,人山人海,更有各国物品在此交易,也有藏药一条街,跑马会等特色。 白族民居彩绘(建筑彩绘) 《还珠格格》中箫剑描述大理是一个家家有花的地方,此言不虚,大理的庭院和设计很有风格,特别是他们的建筑彩绘,每每看到都会赞

传承弘扬农耕文化留住我们生活的根

传承弘扬农耕文化留住我们生活的根 日期:2012-03-06 13:44 作者:夏学禹来源: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 农耕文化是我国从未间断的一种文化,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它体现和反映了传统农业的思想理念、生产技术、耕作制度以及中华文明的内涵。长期以来,人们为了适应生产和发展的需要,创造的多样性农业生产和丰富博大的农耕文化,在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浸透着历代先贤的血汗,凝聚着我们民族的智慧,它集中升华了亿万民众的实践经验、教训和成功,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规律的认识与把握。时至今日,农耕文化中的许多理念,在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中仍具有现实意义。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传统的农耕文化、人文精神与和谐理念,不仅在维系生物多样性、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保障食品安全、促进资源持续利用、传承民族文化、保护独特景观、推动乡村旅游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保持和传承民族特色、地方特色、传统特色,丰富文化生活与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 一、农耕文化的主要内涵、主要特征、实践原则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母体和基础。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已发现了成千上万处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的遗址,最早的当在一万年以前。考古证明,距今五六千年前,在我国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诸多区域就有了相当发达的农耕文明。在漫长的传统农业经济社会里,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化。光辉灿烂的农耕文化,不但决定了中华民族历史的进程,书写了中国人的伟大与自豪,今天仍然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特别是乡村社会生活的各各方面。但是,农耕文化一直受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冲击,在当今全球化的浪潮中,更面临着传统中断和特征丧失的威胁。因此,深入挖掘农耕文化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保护、传承和利用农耕文化,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重要意义。 (一)主要内涵 农耕文化曾经覆盖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成分,也是构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那么,农耕文化的内涵是什么?西北师范大学的彭金山教授概括为“应时、取宜、守则、和谐”八个字。 1.“应时”。农业生产联系最直接的是时间与节气,在中国古代,人们基本上是生活在按照自然节律和农业生产周期而安排的时间框架之中的。夏代的历日制度《夏小正》中,已把天象、物候、气象和相应的农事活动列在一起便于民间掌握。后来,又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人们依节气安排农事活动。直到今天,节气依然是人们开展农业生产活动的依据。农业生产,本就是一种根据节气、物候、气象等条件而进行的具有强烈季节性特征的劳作活动,其时间性是很强的。因此,顺天应时是几千年人们恪守的准则,“不违农时”是世代农民心中的“圣经”。“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是故得时之稼兴,失时之稼约”(《吕氏春秋、审时》)。“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得时之和,适地之宜”。应时,体现了前人对自然规律的重视。

论述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差异

论述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 的 差异 姓名 学号 院系(部所) 专业 任课教师

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差异 摘要:事实上海洋文明或许在经济上很强,但是无论经济基础还是政治基础都不会很稳定。一方面,商业活动很容易受到战争啊、政权变动之类事情的影响,经济好但是极不稳定易受破坏;另一方面,海洋文明下国民缺乏向心力缺乏对国家的认同感,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在海洋文明中很难得到认同,如果国家受到重大打击很难恢复。农耕文明相比海洋文明更为稳定,也更易在乱世中生存下来。工业革命以前真正完全纯粹的海洋文明大多都衰落到只剩下遗迹了,而人们还是一直在借用农耕民族的文化、制度在生活。 关键词:海洋文明农耕文明差异原因 一、什么是海洋文明 文化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包括器物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人们从远古时代起就开始与海洋打交道,创造了与海洋有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这就是海洋文化,它是人类与海洋有关的创造,包括器物制度和精神创造。具体说来,海船,航海,有关海洋的神话、风俗和海洋科学等都是海洋文化。海洋文明是人类历史上主要因特有的海洋文化而在经济发展、社会制度、思想、精神和艺术领域等方面领先于人类发展的社会文化。所以,一种海洋文明之所以能称为海洋文明,一是它要领先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二是这种领先主要得益于海洋文化,两者缺一不可。一种文明在地理位置上靠近海洋,甚至有比较发达的海洋文化,并不一定是海洋文明。古埃及靠海,但其文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尼罗河;古巴比伦也靠近海洋,但其文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两河;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得益于海洋的不多,尽管中国有漫长的海岸线,也创造了丰富的海洋文化,也算不上海洋文明。古代日本文明与海洋的关系远比中国文明与海洋的关系密切,然而其文明程度却远不如以长安为中心的中华文明,所以也不能算是海洋文明。太平洋诸岛的土著文化,其文化与海洋的关系虽然十分密切,也创造了一些海洋文化,但却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当然更算不上海洋文明。所以,靠近海洋,有海洋文化不一定就能发展成海洋文明。从这样一种思路出发,我们首先要确定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海洋文明,分析这种文明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寻找后来海洋文明的发展,最后总结出海洋文明的根本特点和优势,以使我们对海洋文化和海洋文明的认识有一个新的高度和新的起点。 海洋文明国家代表是古罗马、古希腊。 二、什么是农耕文明 农耕文明,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农耕文明集合了儒家文化,

农耕文化诗词谚语博物馆

----传承千年工艺弘扬农耕文化---- 农耕文化诗词谚语博物馆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农耕文化,源远流长。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快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传统农耕生产生活方式已经或正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变革。许多有识之士通过各种方式在搜寻和咏叹着传统农耕文化,记录和研究着历史变迁的足迹。近年来,在报刊上、书籍中、媒体上、艺术界等领域,屡见搜寻农耕文化类精品佳作。把农耕文化精品放在这里展示,就是供热爱中华文化、热爱农耕文化的人欣赏受益。热诚欢迎各界朋友自荐或推荐优秀的农耕文化精品。 农耕文化诗词谚语:犁 犁的名言诗句:犁 耕田犁地伴耕牛,走遍大地任性求。 以食为天民所赖,开创大业是先流。 犁的特性:坚韧执着,勇往直前

----传承千年工艺弘扬农耕文化---- 犁,是传统农业时代具有代表性的农具之一,将犁做成工艺品,在艺术品收藏领域具有一定独创性。继承发展传统理念,加上精湛技术,使这款犁工艺品玲珑可爱,妙趣横生。令收藏者,观之顿生喜悦,把玩回味无穷。 农耕文化诗词谚语:耙 耙的名言诗句:耙 精耕细作论短长,踏平田地拓旧荒。 春来勤于万民事,秋奉平畴五谷香。 耙的特性:稳健细 致,兼顾公平。 耙,是南方水稻产区广泛使用的大型农具之一,采用优质木材制作而成。创意独到、工艺精致。耙床与耙挺之间的连接,处理得恰到好处。尤其与工艺

----传承千年工艺弘扬农耕文化---- 品犁的比例相谐调,配套组合,相映成趣。可以为传统农具工艺品爱好者带来收藏乐趣,陶冶处事公平细致的情怀,拓展宽阔远大的视野。 农耕文化诗词谚语:水车 水车的名言诗句:水车 天下真龙居田头,旱涝凭此水长流。 今逢识者留得在,助力财富任君求。 水车特性:合众之力,积极向上。 水车,它的整体造型具有龙的气势,积极向上,充满激情;龙骨和车叶精致小巧,玲珑可爱;上下两轴的齿数一多一少,设计科学,搭配恰当,运转灵活,提升效率。各项配件一应俱全,真中有巧,巧中存真。其色彩也一如真车以桐油油过一般,车身红润,纹理自然。既不失原物属性,又极具

农耕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众所周知,中华,自汉朝以来就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并且与佛教,道教等不断融合的过程中而形成独特一个的东方文化中心,而在这种文化的背后,则是深入到普罗大众骨髓里面的农耕文化。那么,农耕文化究竟给我们中国带来了什么呢? 笔者认为:这种文化对古老的中华文明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它,让中华文明兴盛了两千多年;同样,也是它,为我们注入了注定要经历痛楚的基因,使我们在耻辱中走向现代化,继续容纳新的血液,焕发新时代的勃勃生机。 《一》 自汉代伊始,以儒学为中心的农耕文化就深深地影响到国人心中。那时,每隔一个百年左右的时期,国家就会面临战乱不断,人民一方面要战胜战乱以获得安宁,另一方面,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统治阶级要需要平定战乱,巩固统治,发展经济。由此,一种极度需要安定,平静的思想在人民中蔓延开来。 恰好这时,佛教传入中国并且不断被广大民众接受,道教产生。于是,在统治阶级的引导或控制下,以佛道儒为主的思想就不断融合,一方面推动文化的传播,人民素质也不断提高,反过来也推动农耕经济与文化以及科技的不断发展,而且,由于这种以尊礼爱幼,追求安定生活的思想极为有利于地主阶级的统治,所以,在以后的历代中,无论朝代怎么更换,这种文化传承都未断绝,这也是为何中华文明强于西方文明一千多年之久的根本原因。 另一方面,在唐代之前,由于统治阶级相对比较开明,对文化的

控制相对比较宽松,因此,此时的农耕文化不断地吸收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和外来文化,唐代的皇帝的血统与对待北方少数民族与外来民族的开明政策便是最好的例子,“天可汗”称呼之空前绝后,更是说明了这一点。在坚持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农耕文化不断与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融合,促成自身文化的不断繁荣,唐代的突出成就说明了这一点,而且,汉代组建了大一统时期的第一支彪悍的骑兵,唐代组建了中国第二支彪悍的骑兵,而且在安史之乱前夕,发生在西域的那场与阿拉伯军队的激战,说明了唐朝军队的战斗力是如何凶悍,虽然最终未能取胜。军队战斗力的形成是以雄厚的经济与充满朝气蓬勃的文化为依托的,不然,任再强势,也无法持久。因此,历届王朝末期的衰落,实际上是农耕文化在这阶段的衰落。 因此,农耕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可以这样说,没有农耕文化,就没有两千多年灿烂的中华文明。 《二》 但这种农耕文化自形成之日起,便带有一种难以出去的缺陷,可以说:是这种缺陷,让中华文化自明代以后不复昔日荣耀,也让中国经历百年的耻辱,痛苦的近代化。 首先,统治阶级过多干预文化的进程。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以大一统为核心的封建帝国,帝国内高度集权,而且皇权总是在不断的强化中,这决定了文化核心——儒家文化必须要受到统治阶级的严格束缚,即使是吸收外来文化,也必须要保证能够不对其构成威胁,久而久之,就形成官僚体制下的封闭的文化,难以长期保持不断更新,以

传承弘扬农耕文化

传承农耕文化建设美好家园 农耕文化是我国从未间断的一种文化,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它体现和反映了传统农业的思想理念、生产技术、耕作制度以及中华文明的内涵。长期以来,人们为了适应生产和发展的需要,创造的多样性农业生产和丰富博大的农耕文化,在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浸透着历代先贤的血汗,凝聚着我们民族的智慧,它集中升华了亿万民众的实践经验、教训和成功,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规律的认识与把握。时至今日,农耕文化中的许多理念,在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中仍具有现实意义。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传统的农耕文化、人文精神与和谐理念,不仅在维系生物多样性、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保障食品安全、促进资源持续利用、传承民族文化、保护独特景观、推动乡村旅游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保持和传承民族特色、地方特色、传统特色,丰富文化生活与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 一、庆阳农耕文化的起源 庆阳地区史前,氏族部落繁多,曾经是皇帝部落生息繁衍的地方《史记》云:“皇帝崩、葬桥山”。《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皇帝陵在宁州城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

山”。据史料记载,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轩辕黄帝的陵墓在今正宁五顷原乡,坐落在五顷原和二顷原之间。传说皇帝曾于华池狩猎,在庆城与岐伯论医,于崆峒问道广成子。皇帝是上古时代从游牧生产转为定居农耕的华夏先民的首领。《史记·五帝本纪》说的皇帝“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又说涿鹿之后“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售虫蛾”。涿鹿之战,指的是距今约4600余年前,皇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东夷集团中的蚩尤部族在今河北省涿县一带所进行的一场大战。“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争夺适于放牧和农耕的中原地带,由此可见,当时庆阳属于游牧地区。夏、商、周三代,方国林立。据文献记载,在三代迄至秦汉,这里向来为戎狄与汉民族交替活动(或杂居)之地(连登岗,1998)

重温红色经典传承革命精神肩负时代使命

重温红色经典,传承革命精神,肩负时代使命今天的革命精神,是踏实肯干与进取创新精神的统一,是独立自主与无私奉献精神的统一,要始终将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不断弘扬中华名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崛起而不断奋斗。传承革命精神即“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是进步青年的基本价值观。 记得有人说过:物质是基础,精神是支柱 然而,反观现在的大学生,物质基础好了,很多的却在大学里昏昏噩噩的生活,理想不明确,知识不充裕,奋斗精神不足,他们的迷失,就是因为少了精神的支柱….当革命精神遇到这些大学生,学习和传承的重要性,就没有讨价还价的空间了.因此,今天我演讲的是关于当代大学生如何学习和传承革命精神. 传承第一步:追忆历史丰碑 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多出去走走看看。我们可以去敦煌、嘉峪关、长城之类的中国传统文化景点,也或者就去当地的革命英雄记念馆,先去这些地方被震撼,再去一些共产主义教育基地如河北保定冉庄地道战遗址,再比如湖北省的“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闻一多纪念馆,湖北省博物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去领略,缅怀先烈们的英勇事迹,切身的体会革命的精神。只有自己有了感觉,有了体会,我们才有继承和传承的基础。 传承第二步:重温红色经典 肩负着继承和传承革命精神的伟大使命,我们必须时时刻刻的把祖国放在心中,唱歌时以“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人民军队好、人民群众好、伟大祖国好”为主题,看电影电视时多关注《建国大业》,《长征》《野火春风斗古城》等关于伟大祖国历史的影片,通过这样,我们潜意识里都会有一抹革命精神的影子,就能记住伟大的革命精神,才能更好的去继承和发扬,在此基础上,才能肩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新使命,才能始终牢记党的重托,从而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性的爱国,以积极的心态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 传承第三步:投身社会实践 在组织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多做做有革命意义的事,如对革命烈士纪念园陵进行扫墓,我觉得这是必不可少的,并且扫墓不能形式化,我们要抛却形式化,抱着虔诚,尊敬的态度,因为它是一个民族的血痛。光辉的思想是不朽的,英雄的鲜血是不能白流的,历史的长河里,闪耀着无比灿烂的精神光芒,继承、发扬、广大,是我们中华民族永不丢弃的遗产。我们在活动中可以去体验红岩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他们都属于革命精神范畴,都是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承第四步:注意生活中的小事。 生活中,不能说对祖国不利的话,不能做对祖国不利的事,我们要用实际行动将这一精神传播给更多的人。我们要宣扬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不畏艰险的奋

凉山州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精)

附: 凉山州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共计36项) 一、民间音乐(共计5项)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1 Ⅱ—1 彝族克西举尔音乐雷波县文化局、昭觉县文化局 2 Ⅱ—2 傈僳族高腔德昌县文化局 3 Ⅱ—3 藏族赶马调冕宁县文化局 4 Ⅱ—4 彝族挽歌宁南县文化局 5 Ⅱ—5 彝族月琴音乐普格县文化局 二、民间舞蹈(共计4项)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6 Ⅲ—1 傈僳族嘎且且撒勒舞会东县文化局、德昌县文化局 7 Ⅲ—2 藏族杜基嘎尔木里县文化局 8 Ⅲ—3 藏族嘎卓舞木里县文化局 9 Ⅲ—4 彝族苏尼舞布拖县文化局 三、传统戏剧(共计1项)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10 Ⅳ—1 马马灯越西县文化局

四、杂技与竞技(共计1项)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11 Ⅵ—1 彝族磨尔秋甘洛县文化局 五、民间美术(共计1项)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12 Ⅶ—1 彝文书法盐源县文化局 六、传统手工技艺(共计9项)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13 Ⅷ—1 红铜火锅制作技艺会理县文化局 14 Ⅷ—2 绿釉陶瓷制作技艺会理县文化局 15 Ⅷ—3 砂锅制作技艺越西县文化局 16 Ⅷ—4 建昌板鸭制作技艺德昌县文化局、西昌市文化局 17 Ⅷ—5 彝族杆杆酒酿造技艺甘洛县文化局 18 Ⅷ—6 藏式烧制茶具制作技艺木里县文化局 19 Ⅷ—7 藏式木制茶具制作技艺木里县文化局 20 Ⅷ—8 藏式竹制茶具制作技艺木里县文化局 21 Ⅷ—9 傈僳族葫芦笙制作技艺德昌县文化局 七、民俗(共计12项)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22 Ⅹ—1 摩梭人成丁礼盐源县文化局 - 2 -

传承红色发扬革命精神

传承红色发扬革命精神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传承红色经典发扬革命精神红色,象征着光明,凝聚力量,引领未来。从瑞金、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无一例外的都是因为红色而典藏的历史,穿越了时空,成为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心中永存的向往的殿堂! 缅怀过去,传承未来,跨越时空的隧道,去寻找历史的足迹,你定会为之震撼;面对革命英雄的大义凛然,面对他们宁死不屈的决心,你定会为之感动;面对壮士们不畏艰险,面对他们艰苦奋斗的精神,你定会为之折服。祖国的山河中,处处闪烁着红色革命的光芒,处处印迹着红色革命的史迹。透过历史的年轮,我们不仅会了解到历史的故事,更会深刻体会出中国人民的灵魂、气质及精神!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所以我们必须为中国的和平而努力奋斗,为维护祖国的领土完整而和侵略者斗争到一兵一卒,决不允许中国土地沦陷敌手。为了维护祖国的和平,大批仁者志士前赴后继,他们用信念和热血为历史写下了不朽的一页。 今年的国庆,恰逢新中国成立第69周年华诞。69年家国巨变,把我的思绪带回69年前的沧桑岁月,无数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赴汤蹈火的志士仁人,革命先烈的形象活生生的如在眼前。我似乎一下子就回到了那战火纷飞的岁月,似乎又看到了苦命的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奋战疆场的情景。有英名长存的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黄继光奋力堵抢眼、刘胡兰英勇屠刀下......下面我先讲一位志士的故事吧! 1946年秋,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武工队坚持斗争,大批部队转移上山。当时,刘胡兰也接到了转移通知,但是她主

动要求留下来坚持斗争。这位年仅14岁的女共产党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来打击敌人云周西村的反动村长石佩怀,为阎锡山军队派粮派款,递送情报,成为当地一害。1946年12月的一天,刘胡兰配合武工队将其处死。阎锡山匪军恼羞成怒,决定实施报复行动。1947年1月12日,阎锡山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叛徒告密而被被捕。她镇静地把奶奶送的银戒指、八路军连长送的手绢和作为入党信物的万金油盒---三件宝贵的东西交给继母后,被气势汹汹的敌人带走。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被带到铡刀面前,亲眼看到匪军连铡几个人,怒问一声:我咋个死法?匪军喝叫一个样后,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刘胡兰烈士牺牲时,尚未满15周岁。 毛泽东在指挥全国战局之余,为刘胡兰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刘胡兰是已知的中国共产党女烈士年龄中最小的一个。她凭着对人民的感情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在铡刀面临坚贞不屈,这种表现,恰恰是对共产党的革命教育深入千千万万农民心中的结果。刘胡兰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愿意说出组织的秘密,也绝不让敌人伤害其他百姓,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红色故事催人奋进,红色歌曲洗涤灵魂,红色书籍改变命运,我们要时刻铭记,正是这些革命先辈用鲜血染红了国旗,铸就了历史,换来了今天。红色经典使我们想象出很多与那时红军战士有关的事情。难以忘怀他们曾经走过的景区,难以忘怀他们英勇的神情,难以忘记每个牺牲自己生命为我们做一个好的开始,结束一个糟糕的结尾。 正靠着无数革命先辈的奉献和牺牲精神,靠着他们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东方雄狮才发出震耳欲聋的怒吼!今天,红色精神,红色品格,作

传承革命精神文档

从中国共产党建立到今天,它碰到了无数的风风雨雨,无数党的英雄先烈们用他们的鲜血换来了我们的幸福:年仅15岁的刘胡兰在敌人的铡刀下,面不改色心不跳;董存瑞手托炸药包在敌人的碉堡下拉响了导火线;黄继光面对敌人喷火的机枪口,英勇的扑了上去……他们以自己的行动证明党在人民心中的地位。他们以无上的心得谱出一首感人至深的党的赞歌。 传承革命精神是一种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那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多少革命先辈,为了人民的幸福和祖国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英勇奋斗,前赴后继,赢得了人民的世代敬仰。狼牙山五壮士,宁死不屈,战斗到最后一刻,最后,毅然跳下悬崖,壮烈牺牲,令敌人胆颤心惊;邱少云为革命的胜利,烈火烧身一动不动,用生命换来了胜利的曙光;夏明翰烈士英勇就义前,面对敌人的嚣张气焰,大义凛然地写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壮丽诗篇;年仅15岁的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面不改色心不跳,从容就义,用自己年轻的生命换来了他人的平安;同样,在解放后的和平年代里,也有无数烈士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三十多年前,71297部队的张秀廷、吴安余等9名官兵为保护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被命名为“抗凌抢险九烈士”,时隔24年之后,又是我们这支部队的高清波烈士为了保护平阴人民的生命安全,与不法歹徒殊死搏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被授予“献身国防的英雄战士”荣誉称号,他们的动人事迹也将永远留在我们心里。 我们都生活在这个多姿多彩的、和平幸福的年代里,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无数先烈用生命给我们换来的幸福生活,勤奋学习,努力成才,牢记烈士的遗愿,踏着烈士的足迹,用自己的生命和才智去实现先烈们未完成的共产主义事业,去创造共和国无限美好的明天! 传承革命精神是一种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传承革命精神又有了新的内涵。它是踏实肯干与进取创新精神的统一,是独立自主与无私奉献精神的统一。我们要始终将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不断弘扬中华名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崛起而不断奋斗。传承革命精神即“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是进步青年的基本价值观。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继承传承五四爱国革命精神的优秀思想精髓,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做好生活中的点滴小事,用实际行动将这一精神传播给更多的人五四运动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五四爱国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作为当代大学生,历史赋予我们新的使命,我们要始终牢记党的重托,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性爱国,以积极的心态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肩负起历史使命,用青春谱写历史新篇。

红河州公布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红河州公布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哈尼族矻扎扎节第三天咪谷带领全村人参加祭神盛典 在第八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即将来临之际,为进一步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红河州人民政府于2013年5月29日公布了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共14个。 为持续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红河州组织开展了第三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申报工作。经过县市申报、资料整理筛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于5月8日至10日对所申报的项目进行了认真的评审论证,并报州人民政府审定得以公布。此次公布的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民俗、传统音乐、传统医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民间文学、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共7项,涉及元阳、建水、金平、个旧、绿春和石屏共6个县市。14个项目有绿春县的《哈尼十月年》、《都玛简收》、《东仰哈尼服饰》,元阳县的《哈尼族矻扎扎节》,建水县的《建水小调》、《建水西门豆腐制作技艺》,金平县的《金平傣族白傣传统民歌》、《金平瑶族传统瑶药》,个旧市的《象形医学》、《彝族民间传统武术》,石屏县的《彝族(花腰)女子舞龙》、《彝族(花腰)服饰》、《彝族(花腰)刺绣》、《彝族花腰》叙事长诗阿哩。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和《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等文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要求,近年来,在全州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红河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目前已成功申报了11个国家级名录项目,23个省级名录项目,建立州级名录项目147个,县市级731个。在公布州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同时,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已经对《阿细祭火》、《哈尼十月年》、《建水小调》、《哈尼阿培聪坡坡》等30个名录项目进行评审,准备于今年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中国农耕文化探源

ATE 源源 源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夏学禹 农家服务社 【编者按】农耕文化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它体现和反映了传统 农业的思想理念、生产技术、耕作制度以及中华文明的内涵,它的形成和发展,浸透着历代 先贤的血汗,凝聚着我们民族的智慧。本刊自2009年5月开辟“农业古诗文赏析”栏目起, 一直致力于从农耕文明的浩瀚海洋中撷取先贤智慧的点点珍珠,以期带给读者科学启迪和 文化传承。近日在北京举办在“中华农耕文化展”在观众的强烈要求下一再延期闭幕,让我 们欣喜地看到社会公众对农耕文化的关注和追捧。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夏 学禹先生撰写的《传承弘扬农耕文化留住我们生活的根》一文对农耕文化的思想和内涵 进行了深刻地诠释,本刊特摘取其中一段,以飨广大读者,在此向夏先生致以诚挚的谢意!中国农耕文化探源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母体和基础。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已发现了成千上万处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的遗址,最早的当在一万年以前。考古证明,距今五六千年前,在我国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诸多区域就有了相当发达的农耕文明。在漫长的传统农业经济社会里,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化。光辉灿烂的农耕文化,不但决定了中华民族历史的进程,书写了中国人的伟大与自豪,今天仍然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特别是乡村社会生活的各各方面。但是,农耕文化一直受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冲击,在当今全球化的浪潮中,更面临着传统中断和特征丧失的威胁。因此,深入挖掘农耕文化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保护、传承和利用农耕文化,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重要意义。 1.主要内涵 农耕文化曾经覆盖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成分,也是构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那么,农耕文化的内涵是什么?西北师范大学的彭金山教授概括为“应时、取宜、守则、和谐”八个字。 (1)“应时”农业生产联系最直接的是时间与节气,在中国古代,人们基本上是生活在按照自然节律和农业生产周期而安排的时间框架之中的。夏代的历日制度《夏小正》中,已把天象、物候、气象和相应的农事活动列在一起便于民间掌握。后来,又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人们 依节气安排农事活动。直到今天,节气依然是人们开展农业生产活动的依据。农业生产,本就是一种根据节气、物候、气象等条件而进行的具有强烈季节性特征的劳作活动,其时间性是很强的。因此,顺天应时是几千年人们恪守的准则,“不违农时”是世代农民心中的“圣经”。“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是故得时之稼兴,失时之稼约”(《吕氏春秋、审时》)。“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得时之和,适地之宜”。应时,体现了前人对自然规律的重视。 (2)“取宜”取宜主要是对“地”来说的,即适宜、适合。中国传统农业强调因时、因地、因物制宜,把“三宜”看作是一切农业举措必须遵守的原则。种庄稼最重要的是因地制宜,“取宜”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我们的祖先在农事活动中很早就懂得了“取宜”的原则,周祖农耕文化中的“相地之宜”和“相其阴阳”理念,就是“取宜”的实践经验总结,在指导人们认识自然和从事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3)“守则”则,即准则、规范、秩序,它是人与自然长期互动形成的实践原则。农耕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蕴含着“以农为本、以和为贵、以德为荣、以礼为重”等许多优秀的文化品格。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对中华民族坚忍不拔、崇尚和谐、顺应自然、因地制宜、勇于创新等优良品质的养成,起到了重要作用,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厚土。 (4)“和谐”农业是农业生物、自然环境与人构成的 7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