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斯菲尔德

曼斯菲尔德
曼斯菲尔德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小说中的“顿悟”技巧

作者:王素英发行期:20061 期刊号:CN14-1186/K

摘要现代短篇小说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蜚声文坛。她的小说非常注意捕捉人物的瞬间印象,表现人物瞬间的心灵感悟,从而营造气氛,揭示主题。这正是她对“顿悟”技巧的运用。她把这种“瞬间的心灵感悟”叫做“Glimpse”,与詹姆斯·乔伊斯后来称为的“Epiphany”异曲同工。“顿悟”是曼斯菲尔德小说的精髓,同时也是她使英国短篇小说进入现代成熟阶段的标志之一。

关键词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顿悟

“顿悟”(epiphany)一词最早为基督教术语,意为初生的耶稣在东方三贤(the three Magi)面前的突然显现。现代派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把该术语移入小说领域,并在《青年艺术家的肖像》的初稿《斯梯芬英雄》里首次对该词作了定义,即“一次突然的精神感悟”。著名短篇小说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虽然没有提到“epiphany”一词,但在她的小说中处处可见对这种手法的运用,她称其为“glimpse”。

曼斯菲尔德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而著称,被称为短篇小说“风格大师”。“顿悟”的运用是其小说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动荡时期,人们失去了原有的自信,生活变得支离破碎。人们不再敢于平稳地面对和审视世界,只能对其投以紧张的瞥视,因此产生了一种在变化着的宇宙中“人的无意义”的强烈感觉。他们退回到自己的内心世界,以想象作为补偿,随之便是对某些有意义的瞬间的重视。短篇小说的形式恰好非常适合于表现一个事件的“有意义的瞬间”,也正是因为对“有意义的瞬间”的普遍兴趣才使短篇小说得以在现代派时期繁荣起来。因而,这些“有意义的瞬间”便成为现代派短篇小说结构的中心。而这一时期英国短篇小说界最活跃的当推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乔伊斯在写他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的同时也在着手他的自传体长篇小说《青年艺术家的肖像》,并且后来完全转入了长篇小说创作。同时代的戴·赫·劳伦斯和弗吉尼亚·吴尔夫虽然也有短篇小说发表,但真正使他们成名的却都是他们的长篇小说。只有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一直坚守阵地,不遗余力地在短篇小说的园地里辛勤耕耘,致使英国短篇小说的形势因她而改变。

曼斯菲尔德虽没有像乔伊斯那样明确提到“顿悟”(epiphany)一词并给其定义,但事实上她早就注意到这种“有意义的瞬间”,称之为glimpse。在1920年的日志中,她写到:“一个

人会有这种瞬间的感悟(glimpse)……今天下午我开车回家时,海浪及其溅起的泡沫落下前悬在空中,在那悬空的一刻会有什么事发生呢?那是没有时间性的。在那一刻,心灵的全部都包含在其中了。”[1](P169-170)她对这种瞬间感悟的认识得益于印象主义绘画对她的影响。1910年,她在伦敦参观了题为“莫柰特与后印象派”的画展,对凡高的《向日葵》那幅画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后来在给多罗茜·布莱特的一封信中说:“那瓶中的黄色花朵,满溢着阳光。这幅画似乎揭示了以前我未理解的东西。它一直留在我心中。还有一幅戴平帽的船长。他们教给了我一些写作的道理,很奇怪的,一种自由——或者说,是一种震撼的自由。”[2](P160)或许是凡高那种蓬勃的生气、亮丽的颜色以及内在的精神教给了她那种“震撼的自由”。她看到了印象主义画家对某一特定的外在时刻的描画与她对人物在某一特定时刻的内心生活的唤起之间的联系。她把这种特定的时刻称为“灵魂中的闪光”(flashes upon the inward eye)。同时电影中的特写镜头也影响了她对“顿悟”这种瞬间技巧的运用。在1918年间,黑白无声电影似乎给她提供了很多乐趣。电影中用特写镜头来透露给观众了解一个人物思想状态的线索的方法启发了她。在她的很多小说中,读者都会通过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有意义的象征物上的某个人物来了解这个人物的内心感受。电影中在人物面部的特写镜头,配上合适的音乐——通常在极其危险或极触动感情的时刻——能引起观众的情感反应;曼斯菲尔德在顿悟高潮时的叙述也引起了读者诗一般的共鸣和感情上的满足。在她的小说中,很难找到传统小说中那种“开头、高潮、结尾”的“三段式”结构,如果说有“高潮”,那“高潮”便是人物在一个特殊瞬间对事物真义的突然感悟,即她所说的“灵魂中的闪光”,这恰是乔伊斯所称的“顿悟”。这种技巧的运用使她的小说无需一个控制全篇的全能的叙述者,人物的内在意识完全由其自身的反应和表现展示给读者;同时又使小说的叙述结构不需通过传统结构中的“危机”便可达到高潮。这种叙述中的“顿悟”是一个增强内在意义的时刻,常常通过一个人物看到某一物体或某一场景或听到某件事情而表现出来。在她成熟的小说中,外在细节与人物内心生活的融合,即她所谓的“情绪”(mood)或“气氛”(atmosphere)是她艺术目标的中心,而“顿悟”是最能喧染气氛的一种手段。西尔维亚·伯克曼(Sylvia Berkman)把她的小说描述为“对一个人物或一种情形在某一特定瞬间的迅疾的启发性的瞥

视”[3](P105)。

《园会》是曼斯菲尔德运用“顿悟” 喧染气氛的典型例子。这篇小说描写了主人公劳拉一天活动的几个片断以及她伴随这些活动所发生的心态变化。这种变化便是她从光明到黑暗,从天真到成熟,从少年到成年的一个心路历程,而这一历程的完成是通过她对眼前所看到的情景的顿

悟实现的。她从自己的家庭,尤其是这个园会为她提供的光明——鲜花,赞美,亲吻,微笑——开始她的反向旅程,朝着黑暗走去,走向那狭窄的充满烟味的阴暗的小巷,走向她家花园门口对面被黑压压的一群人围着的那具死尸存放的房子中。摆在她面前的是一具车夫的死尸,一种“奇异的景象”,她对眼前的这种平静感到眼花缭乱:

那年轻人躺在那里,沉睡着,睡得那么香,那么熟,他远远地离开了她们。噢, 那么遥远,那么安静,他在睡梦中,再也不能将他唤醒。他的头陷在枕头里,他的眼睛紧闭。那眼睛在合上的眼皮下再也见不到光明。他已完全沉浸在睡梦之中。那些园会,篮子和花边裙子同他有什么相干?他远远地离开了所有这一切。他超脱了,升华了。正当人们在欢笑时,正当乐队在演奏时,这一奇迹发生在这个小巷里。欢喜——欢喜——皆大欢喜,那沉睡的面孔似乎在说,这都是理应如此,我心满意足了[4](P262)。

眼前是一位沉睡的王子,接近他使她战胜了无数次的恐惧。她感到他一定再不会被从这种平静的睡眠中吵醒,也一定再不用去忍受生活的痛苦以及那富人的园会和漂亮的帽子给他带来的伤痛。她意识到自己戴的那顶使她在园会上出尽风头的漂亮的“帽沿上镶满了金色的雏菊花,还有一条长长的天鹅绒黑飘带”[4](P256)的黑色的帽子与眼前的现实格格不入,于是“像小孩子似的大声呜咽起来”并说“原谅我戴的帽子”[4](P262)。此时,她的灵魂深处闪过一道亮丽的光,这道光使她突然醒悟。这便是她顿悟的时刻。在这一瞬间,她领略了生命从开始到结束的全部过程,就像从早晨玫瑰花瓣的盛开到夜晚花朵的凋谢一样。这一顿悟创造了一种气氛,使读者与劳拉一同感受痛苦,一同思考人生,一同懂得生活中不仅有幸福快乐而且还有痛苦死亡,只有勇敢地面对“生活的多面”并且“设法适应这一切,包括死亡在内”[5](P259),才能真正地成熟起来。

《布丽尔小姐》中孤独的老处女布丽尔小姐的顿悟更震撼人心。像平时一样,她星期天来到公园里。在这里,她观赏着别人的活动,听着他们的谈话,想象着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且通过习惯性地谨慎地偷听参与着他们的生活。这时,她突然意识到眼前看到的一切恰似一场戏,她与他们一样都在扮演着各自的角色。她想象,自己不仅是一个演员,而且是这个公园团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员。在这样的想象中她驱散了内心的孤独,找到了生活的乐趣。这是她的第一次顿悟。然而,这一顿悟是靠她的想象实现的,因而仅仅是一种虚幻的感觉。这种虚幻的感觉终归要因现实的冲击而烟消云散。正当沉浸在这种乐趣中时,她听到坐在旁边正想亲昵的一对年轻人的对话:女:“不,不能在这儿。”

男:“为什么?因为那边那个愚蠢的老家伙吗?她来这儿干什么?谁想看到她?她为什么不把她那副愚蠢的老嘴脸留在家里呢?”

女:“是因为她那条可笑的裘皮围脖。”她咯咯地笑着,“那简直像一条煎鱼。”[4](P336)这些话就像当头一棒,把她刚才那种美好的感觉驱散得干干净净。她又被这对年轻人从自己的幻想和想象中送回到了现实中她那“狭小黑暗的房间”[4](P336)。这时,她的内心深处再次闪出一道亮光,使她看清了现实,清醒地意识到刚才那场戏只是她心中的戏,她的表演对其他人来说并不像他们的表演对她来说那么重要。从那对年轻人的冷漠和残酷中她意识到了世间的冷酷无情,意识到她在别人眼里与自己的想象是多么的不同。她的心受到了如此的伤害,以致于她“听到了什么东西在哭”[4](P336)。布丽尔小姐的第二次顿悟不仅把她送到了绝望的边缘,使她感受到时世的艰难,而且也使读者感受到这位孤独的老妇人在艰难时世中的凄惨,从而不可避免地对她的苦境及她那哭泣的心感到担心。进而,从她那可怕的孤独中读者也看到了现世中每个人内在意识的孤独以及人通过想象所建立的外表与现实之间的不和谐。

《幸福》中,当主人公波莎·杨正沉浸在幸福的甜蜜中时,突然亲眼目睹到丈夫与女友之间的暧昧场面。这恰像一道晴天霹雳,把她震醒,也把她想象中的幸福击了个粉碎。在这一瞬间,她突然看清了丈夫的伪善,感悟到自己幸福的虚幻。从她那目瞪口呆,不知所措的神情中,读者不禁要为她不平,为她感伤,也为她的将来担心。《她的第一次舞会》中,当雷拉被舞会那童话般的气氛所陶醉时,突然听到一位大腹便便的老舞伴说,“再过二十年吧,……您会像现在坐在戏台上的那些老太太一样,…… 因为现在已没有人愿意吻您一下了。……”[4](P342)此时,刚才那种陶醉感再也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伤感及幻想的破灭感。她意识到这“第一次舞会”与最后一次舞会没什么区别,青春永驻,幸福永存只能是幻想,枯朽老丑在不可避免地等待着她。这标志着她踏入成人世界的“第一次舞会”变成了抹杀她的生活激情,埋葬她的青春梦想的坟墓。读者不禁要担心她是否能面对未来成人世界的一切艰难困苦和荆棘挫折。在《序曲》《陌生人》《逃跑》《一个已婚男人的自白》等小说中,曼斯菲尔德都运用了顿悟这种技巧。

这些顿悟的实现,使作者通过用人物内在的心理情绪变化代替外在的情节故事的变化,便使小说达到了高潮,从而由内到外发掘人生,直接诉诸读者的感情,依靠情绪造成气氛,透入读者万千毛孔中,使读者融于小说,与小说中的人物同惆怅,共命运,进而实现了她所追求的“渲染气氛”的艺术目标。这种顿悟是曼斯菲尔德这类小说的精髓。它们创造了一种特有的气氛并能强有力地感染读者,不仅唤起读者对小说人物的同情而且也唤起她对自己内心生活中那些相似的渴

望与恐惧本能的认识,从而使其获得爱伦·坡所说的“同感艺术”(kindred art),取得最完美的艺术享受。

参考文献:

[1]Katherine Mansfield,The Letters and Journals of Katherine Mans-field,A Selection,Ed.C.K.Stead (Penguin Books,Ltd,1977.

[2]Katherine Mansfield,The Letters of Katherine Mansfield, II.Ed.

J.Middleton.Murry (London: Constable,1928.

[3]Sylvia Berkman, Katherine Mansfield: A Critical Study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51.

[4]Katherine Mansfield, Collected Stories of Katherine Mansfield. (London: Constable, 1945.

[5]Katherine Mansfield, The Letters and Journals of Katherine Mansfield,A Selection,ed. C. K. Stead Penguin Books, Ltd,1977.

凯瑟琳_古斯塔夫森设计语言研究

108 凯瑟琳?古斯塔夫森是有着艺术设计背景的风景园林大师,自20世纪70年代起至今设计了许多优秀的风景园林作品,多次获得设计大奖。她秉持着“设计源于理念”的原则,发掘场地特质,延续场地的历史和文脉,强调人与场地在灵魂层面的沟通,使其作品呈现出静谧且优雅的视觉效果[1]。通过对其作品的实地调查与案例研究,归纳总结出具有凯瑟琳?古斯塔夫森具有代表性的设计语言,以启发风景园林设计师的创作灵感。 1 设计师背景及作品综述 凯瑟琳?古斯塔夫森生于美国华盛顿州,青年时在美国生活和学习。18岁进入华盛顿州立大学西雅图分校(University of Washington-Seattle)学习一年艺术,而后转入纽约州立大学时装技术学院(Fashi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学习时装设计,毕业后赴法国巴黎从事时装设计工作。在巴黎之后不久,凯瑟琳转而投身风景园林设计行业,在法国凡尔赛高等景观学院(Ecole Nationale Superieure du Paysage in Versailles)接受了风景园林设计的训练,并成为一名风景园林设计师。 基于艺术和时装设计的背景,凯瑟琳对质感和肌理有着深刻的认识,并拥有艺术家般敏锐的审美与直觉。设计师早年的作品显示出较强的女性设计师的特征,对女权的坚持与对女性品质的赞颂使她的作品在众多竞标方案中脱颖而出[2]。在成熟期的作品中,她的设计语言得到了高度的提炼,更多地展现出对场所精神的诉求与广博的人文关怀。凯瑟琳?古斯塔夫森与合伙人分别在伦敦和西雅图开设了设计事务所,活跃在当代风景园林设计的舞台上。 2 “设计源于场地”的理念 在凯瑟琳?古斯塔夫森的各类作品中,“和谐”都是她所坚持的关键词,即:土地与人的身体和灵魂的和谐;场地的过去与未来发展的和谐[3]。她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对场地直觉性的认知。她的设计在场地的历史文脉、文化特质以及个人的情感和记忆中达到 平衡[4]。她认为,深度地挖掘场地的内涵,体现场地的核心品质才是设计中的重点。 举例阐述她的设计理念的经典案例是芝加哥千禧园(Millennium Park, Chicago)中的卢瑞花园(Lurie Garden, Chicago)。芝加哥曾 图01 凯瑟琳.古斯塔夫森设计作品的方向性研究 Fig.01 Overview of Kathryn GUSTAFSON's design projects 1.卢瑞花园(Lurie Garden, Chicago) 2.西雅图马里昂.奥利弗.麦考大厅的人行道设计(Promenade at Marion Oliver McCaw Hall, Seattle) 3.北端公园(North End Parks, Boston) 4.幻想花园(Gardens of the Imagination, Terrasson) 5.巴黎近郊隧道入口(Tunnel Entrance, near Paris)凯瑟琳?古斯塔夫森设计语言研究 Kathryn GUSTAFSON's Design Language 姜珊 JIANG Shan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30(2011)05-0108-06收稿日期:2011-02-13修回日期:2011-09-19 摘要:对风景园林设计大师凯瑟琳?古斯塔夫森的设计语言进行研究,归纳出其作品中5种具有代表性的设计语言:通过粘土模型设计地形和塑造空间;采用贯通场地的道路、桥梁、水渠等强调场地的方向并引导视线;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舞台”作为场地的焦点并提供多样化的市民活动;注重水与倒影的应用以增进人与场地的交流;通过对比的手法利用草本植物与金属材质限定空间。通过对凯瑟琳?古斯塔夫森在美国东部两个优秀作品的介绍,阐述设计师“设计源于场地”的理念并给出评价。 关键词:风景园林;设计语言;评论;公园绿地 Abstract: With a study of the world-renowned landscape architect Kathryn GUSTAFSON's design language, this paper summarized GUSTAFSON's five typical design languages. It figured out GUSTAFSON used clay model to create landform and space and that she used paths, bridges and channels that ran through the site to emphasize the direction and to lead users' sight line. In addition, GUSTAFSON used `stage' as the focal of the site to provide diversified public activities in public space design and focused on water and reflection to encourage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people and the site. She also used herbaceous plants and metal to define space through comparison approach. This paper explored Kathryn GUSTAFSON's design statement--- ideas and concepts should be derived from the land and history of the site- through the case study of GUSTAFSON's two excellent projects in the Eastern of USA.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Language; Review; Parkland 6.西雅图市政中心(Seattle Civic Center) 7.巴黎“思想的着陆地”("Landing Pad for Ideas", Paris) 8.巴黎拉赫曼尼罗夫广场(Square Rachmaninov, Quartier de I' Evangile, Paris) 9.欧莱雅总部庭园(L' Oreal Garden, Aulnay-sous-Bois)10.戴安娜王妃纪念喷泉(Dianna, Princess of Wales Memorial Fountain, London)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埃德温曼斯菲尔德领衔宾夕法尼亚州...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埃德温·曼斯菲尔德领衔宾夕法尼亚州大学沃顿商学院三位顶级经济学教授联袂写作 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大学和沃顿商学院等世界一流大学采用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毛韵诗教授亲自翻译 最畅销的管理经济学领域教科书 书名:阿伦&曼斯菲尔德管理经济学(Managerial Economics) 书系:湛庐教材—BE0302-1 书号:978-7-300-11173-5 著译者:[美]布鲁斯·阿伦(W.Bruce Allen)尼尔·多赫提(Neil Doherty ) 基思·韦格尔特(Keith Weigelt) 埃德温·曼斯菲尔德(Edwin Mansfield) 著 毛蕴诗译 责任编辑:李季 开本:大16开页数:450页纸张:轻型纸 预计出版时间:2008年11月 定价:69.00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埃德温·曼斯菲尔德(Edwin Mansfield) 埃德温·曼斯菲尔德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他参与出版了几百本有关管理经济学、经济学等书籍,同时他的书籍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发行。他也是第一位受邀来到中国访问的美国管理领域的学者。 ◎内容简介 本书是有关管理经济学领域的领军教材,书中运用了丰富的真实事件与案例,从国际视野的角度阐述了管理经济学理论,并向读者展示了如何将所学到的基本概念运用到现实管理工作中去。通过借助决策科学、数理统计学等学科的各种方法和工具,本书可以指导企业决策者高效率地配置稀缺资源,以及制定和实施能使企业目标得以实现的经济决策。 ◎本书特点 本书的作者团队都是在沃顿商学院教管理经济学。大多数MBA学生在第一个学期都必须学习这门课。开设这门课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们把经济学原理用到商业实践中。为此,作者设定了四个目标以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第一个目标是使经济学成为决策模型。因此,要让学生理解书中的等式和图形,并且明白作为管理者的他们为什么需要遵循经济学的一般规律,如边际分析或逆向归纳规律。其次,要明确经

影响现代景观发展的主要因素

室内设计,室内设计培训,平面设计培训文化:影响现代景观发展的主要因素从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在欧洲、北美、日本一些国家的庭园和景观设计领域已开始了持续不断地相互交流和融会贯通。在这些地区,景观设计反映出其受到20世纪艺术流派——从立体派到极简主义,和建筑——从鲍豪斯(Bauhaus)到纽约第五大道(NewYorkFive)的影响。在这个文化范围里,3位20世纪著名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在推动当代景观艺术的发展上,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他们是巴西画家罗伯托·伯利·马克斯(Roberto Burle Marx),日裔美籍雕塑家野口勇(Isam u Noguchi)和墨西哥建筑师路易斯·巴拉冈(Luis Barragd n)。这些大师们不需要景观建筑学的专业等级头衔,而科班出身的景观建筑师们却受到这些大师们的影响。托马斯·丘奇(Thoma s Church)、丹尼尔·厄本·基利、加勒特·艾克波(Garrett Eckbo)、詹姆斯·罗斯(James Rose)和伊恩·麦克哈格(Ian McHarg)都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出现的著名景观建筑师。这些不同的风格联合在一起,产生了综合效应,使景观建筑师能从这些形式复杂多样的风格中获取创造灵 感。 设计师们可从诸如当代建筑、艺术、电影等一切领域中获取灵感。虽然20世纪末的景观设计形式多样,但也有其共同的特征。首先是空间特性,当代景观建筑师们从现代派艺术和建筑中汲取灵感去构思三维空间,再把雕刻方法加以具体运用。现代庭园不再沿袭传统的单轴设计方法,立体派艺术家多轴、对角线、不对称的空间理念已被景观建筑师们加以利用。其次,抽象派艺术同样对景观设计起着重要作用,曲线和生物形态主义的形式在庭园设计中得以运用。最后,通过对比的方法从国际建筑风格中借鉴几何结构和直线图形,并把它们在当代庭园设计中加以运用。然而,传统的空间模式并没有被全盘否定。例如西方文明中最经典的庭园设计模式——伊斯兰式设计可与20世纪极简式建筑结合,使住宅与庭园融为一体。总的来说,多样性是当代设计的显著特点。下面我们将举例说明在20世纪末对庭园景观设计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室内设计,室内设计培训,平面设计培训文化:影响现代景观 发展的主要因素 1、抽象艺术 它对20世纪所有艺术形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些早期景观建筑物已在创作手法上有所变化。结构主义大师马勒维奇(Malevich)和罗德琴科(Rodch-enko)铸造了抽象的几何结构和硬边结构;迪澳.凡.兹泊格(Theo van Doesberg)和约瑟夫 .阿尔伯斯

《曼斯菲尔德庄园》中人物形象分析修改

《曼斯菲尔德庄园》中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曼斯菲尔德庄园》是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主要展示了女主人公范妮.普莱斯的成长历程———从一个被忽视的寄人篱下的小女孩到后来曼斯菲尔德庄园的真正女主人。在此过程中,范妮承受了不少的心理压力。小说反复描述到范妮的身体虚弱,经常头痛,而且情绪低落。从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理论的角度观察,范妮的病态归因于她那无法得到满足的欲望。范妮的家境清贫、身份卑微,同时为了维系新的人际关系而一再压制自己的欲望使得其三重人格无法达到平衡。在范妮的自我能够最终成功地协调本我与超我的矛盾之前,超我往往压制其本我,从而导致了她身体上的疼痛以及情绪的低落。 关键词:简奥斯丁;《曼斯菲尔德庄园》;范妮 简奥斯丁的小说《曼斯菲尔德庄园》像作者其他几部小说一样关于女性在社会所处的地位以及这些女性试图寻求自身合理的社会地位为内容的一部小说。小说中的女主人公范妮因家境贫困自幼被送往所以姨妈家抚养,像很多维多利亚后期描写孤儿的小说相似,范妮从小离开父母寄人篱下,无法决定自己的社会地位。19 世纪,女性在当时无法享有自己的社会地位,许多女性只能通过婚姻这一途径来取得一定的社会地位。但是范妮除了自身的美貌和姨妈家的关系外,最重要的是她超乎其她女性的美德她确立了自己的社会地位。 一、难以满足的渴求 小范妮初到庄园的时候,留给读者的第一印象就是虚弱、胆怯、无奈。弱小的身体让范妮感到羞愧; 她的衣着打扮遭到嘲笑; 她的无知也使她受到表兄表姐们一味的数落。姨母诺里斯太太反复提醒范妮的劣等地位,要她必须按照姨妈以及表兄表姐们的意愿行事,永远别想着把自己当作是他们中的一员。总而言之,姨母贝特伦夫人的沉默让范妮感到没有自信; 姨夫托马斯爵士的严肃让她感到敬畏; 姨母诺里斯太太的训诫让她无地自容。面对所有这些,小范妮唯一能够做的就是躲进自己的那间小屋偷偷地哭泣,而不谙世事的她也逐渐意识到自己作为寄居者的被动地位。 范妮与有着享不尽的荣华富贵的贝特伦一家在一起生活,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对来自贫苦家庭的无知的小姑娘来说,这一切已经是令人乐不思蜀。对于范妮来讲,她生活在曼斯菲尔德庄园这个微型的社会群体之中,受到其中每个成员的影响。范妮内心真正所渴望的却是在庄园里那些阔亲戚对她身份的认同以及达到身份的平等。 作为一名来自下层社会的外来者,范妮的“本我”就是对曼斯菲尔德庄园所象征的上层社会的优越身份、地位的确立的渴望。然而,要跨越阶级的鸿沟,融入上流社会,成为其中的一员,并使其身份得到认同,对范妮来说却并非易事。当时社会的身份等级制度的道德规范代表着“超我”。本我虽然强大,但是与代表理想境界的超我背道而驰,与范妮的实际的身份地位不相符合。这种潜在的心理必然会受到压制,其本我与超我一直处于激烈的斗争中。根据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理论,如果人的本能冲动总是受到压抑,人格的三个部分之间就无法达到调和、平衡,那么人就表现出某些病态人格特征。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通常依赖自我的协调,使自我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本我的需求,而又不违背超我所代表的道德准则。这一调节主要是范妮的自我通过弱化矛盾和积极平衡矛盾来得以实现的。由于范妮的“德”——“温柔的性格,纯洁的心灵,高尚的道德”以及现实的处境,为了能继续寄居在富丽堂皇的曼斯菲尔德庄园,范妮就必须要维护好与庄园中的亲戚们的关系。托马斯爵士曾考虑让小范妮与姨母诺里斯太太一起生活,这对于范妮来说或许就是一种警告。范妮根本就没有权利来决定自己与谁生活。范妮也意识到维护与庄园里亲人们之间的和谐关系的重要性。因此,范妮选择了较为被动的方式来寻找本我与超我两者的平衡点,其自我往往受到庄园这个外部环境的限制无法满足其本能欲望,从而不能协调本我与超我两者的矛盾,渴望实现身份认同的欲望长期受到超我的压抑。在这场争斗中,超我时常战胜本我,占据主导地位。当两者矛

曼斯菲尔德《苍蝇》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苍蝇 【新西兰】曼斯菲尔德 “你这儿可真舒服。”伍迪菲尔德坐在皮椅中,像婴儿车中的婴儿似地看着经理——他的朋友——的办公室。要说的都已经说了,现在该走了,他却不肯走。中风后,妻子和女儿把他禁锢在家里。只有星期二,她们给他打扮一番,放他进城。至于他在城里做些什么,她们一无所知。她们想,他是去惹人讨厌的吧……人们对于最后的乐趣都是依依不舍的,就像树木依恋最后几片叶子一般,伍迪菲尔德就那么坐着,羡慕地盯着经理。经理比他大五岁,身体健壮。 “是的,舒服极了。”经理深感自豪,他喜欢让别人,尤其是让伍迪菲尔德羡慕。现在,他端坐在办公室正中,瞧着羸弱的伍迪菲尔德,心满意足。 “这是我新布置的!新地毯!新家具!新电炉!”他没有提及那张照片。照片中是一个身穿军服的小伙子。照片不是新的,它摆在桌上六年了。 “有件事想告诉你。什么事呢?”伍迪菲尔德回忆着,目光暗淡,双手颤抖。可怜的老头,时日不多了。经理动了恻隐之心,打开办公桌下面的柜子,拿出一个黑色的方瓶。 “威士忌?在家里她们根本不让我沾唇。”酒暖和了他的身子,也暖和他那冷冰冰的脑袋。“是这么回事,”他说,“上星期,我女儿到比利时去了,去看看里奇的坟墓,碰巧也见到了你儿子的墓。” 他顿住了。经理默不作声,眼皮的跳动表明他是听到了。 “我女儿对那里的情况很满意,”他说,“照管得很好,你没有去过吧?” “没,没有!” “方圆好几英里都是坟墓。像个公园,坟墓上都栽着鲜花,道路又宽又平。”听那副腔调可以看出他对又宽又平的道路十分赞赏。 伍迪菲尔德又顿了一顿,忽然兴奋起来。“你知道,在那儿一罐果酱要多少钱?”他说,“十法郎!简直是抢劫。格特鲁德说,就半个金镑那么大一罐,他们竟要她十法郎。格特鲁德干脆把罐子带走了,为了教训教训他们。干得好。他们利用我们的感情赚钱,以为我们到那边去扫墓,就什么钱都肯花。”他转身向门口走去。 伍迪菲尔德走了,经理呆呆地立了很久。头发花白的听差看着经理,活像一条狗,渴望主人带它出去溜达一下。“麦凯,半小时之内我不见任何人。懂吗?谁也不见。” 门关上了,沉重的步履踏过鲜艳的地毯,肥胖的身躯跌坐在弹簧椅上;他想要,他打算,他已准备好大哭一场…… “我的儿子啊!”他深深地叹道,但没有落泪。过去,在孩子死后的最初几个月甚至一两年里,他一说这几个字,就心如刀绞,非大哭一场不可。那时,他逢人就说时间不能减轻他的痛苦。别人可以忘却不幸,他却不能。他儿子是独生子,自孩子出生之日起,他就含辛茹苦,为他创业;要不是为了儿子,不但蒸蒸日上的企业毫无意义,就是生活本身也都索然无味了。他不时想像着儿子继承他事业的美妙前景。 这个前景的实现只是功亏一篑。战争爆发前,儿子已在公司见习了一年,深受公司职员爱戴。然而,这一切都成了过眼烟云。那一天,麦凯交给他一封电报:“兹沉痛通知阁下……”他悲痛欲绝,生活彻底毁灭了。 六年过去了。六年……时间过得真快!就像是昨天发生的事啊。经理没有落泪。他似乎感到有些不对头。他想站起来去看看儿子的照片。 他看见一只苍蝇落在墨水瓶里,正在拼命挣扎。瓶壁湿滑,它爬上来又掉下去了。他拿起钢笔,把它拨出瓶子,放在吸墨纸上。苍蝇在那滩墨水中静静地躺了一会,随后它的前腿开始动了几下,继而立住脚跟,把湿漉漉的小身子支撑起来。它踮起脚尖,竭力展开一片翅膀,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花园茶会》的象征主义解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e5341447.html,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花园茶会》的象征主义解读 作者:陈菊 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10期 摘 ; 要:作为现代英语短篇小说的领军人物,曼斯菲尔德采用了独具特色的创作风格。本文主要研究曼斯菲尔德如何在其短篇小说《花园茶会》中运用象征手法塑造人物并揭示人物奇妙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凯瑟琳·曼斯菲尔德;《花园茶会》;象征主义 中图分类号:I561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0-0066-01 一、绪论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1888-1923年)是英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女性短篇小说家,她凭借自身复杂而痛苦的阅历、女性特有的目光、天赋的灵气和对短篇小说锲而不舍的探求精神,在短篇小说领域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①,享有“短篇小说大师”称号。 曼斯菲尔德在短篇小说中创新并成功地应用了现代主义技巧。本论文即旨在研究曼斯菲 尔德的代表作品《花园茶会》中的写作技巧,其中分析的技巧主要是象征手法的运用。 二、文学的象征主义 在文学作品中,象征可以是文化象征,情景象征或人物象征。一个具体的事物,一个场景,甚至是一位人物都可以代表一个更普遍的思想。一般来说,象征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象征手法是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很多短篇小说的一个突出的特色。从自然界的物体到人物的习惯性动作在曼斯菲尔德笔下都可以用作象征物以渲染心境和气氛。 三、《花园茶会》的象征手法运用 (一)重要场景的象征意义 事实上,《园会》中的场景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园会世界——谢里丹家,二是胡同世界——死去的马车夫居住的地方。两个世界由一条大马路隔开,这条马路就成了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两个世界对比强烈,园会世界欢乐活泼,胡同世界阴暗、肮脏、死气沉沉,分别象征了中产阶级的浮华和劳动阶层的贫困。

REVELATIONS曼斯菲尔德

REVELATIONS Katherine Mansfield (1888-1923) From: Bliss, and Other Stories by Katherine Mansfield.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20. pp. 262-271. Editor: Mary Mark Ockerbloom FROM eight o'clock in the morning until about half past eleven Monica Tyrell suffered from her nerves, and suffered so terribly that these hours were–agonizing, simply. It was not as though she could control them. "Perhaps if I were ten years younger .. ." she would say. For now that she was thirty-three she had a queer little way of referring to her age on all occasions, of looking at her friends with grave, childish eyes and saying: "Yes, I remember how twenty years ago . . . " or of drawing Ralph's attention to the girls–real girls–with lovely youthful arms and throats and swift hesitating movements who sat near them in restaurants. "Perhaps if I were ten years younger . . ." "Why don't you get Marie to sit outside your door and absolutely forbid anybody to come near your room until you ring your bell?" "Oh, if it were as simple as that!" She threw her little gloves down and pressed her eyelids with her fingers in the way he knew so well. "But in the first place I'd be so conscious of Marie sitting there, Marie shaking her finger at Rudd and Mrs. Moon, Marie as a kind of cross between a wardress and a nurse for mental cases! And then, there's the post. One can't get over the fact that the post comes, and once it has come, who–who–could wait until eleven for the letters?" His eyes grew bright; he quickly, lightly clasped her. "My letters, darling?" "Perhaps," she drawled, softly, and she drew her hand over his reddish hair, smiling too, but thinking: "Heavens ! What a stupid thing to say!" But this morning she had been awakened by one great slam of the front door. Bang. The flat shook. What was it? She jerked up in bed, clutching at the eiderdown; her heart beat. What could it be? Then, she heard voices in the passage. Marie knocked, and, as the door opened, with a sharp tearing rip out flew the blind and the curtains, stiffening, flapping, jerking. The tassel of the blind knocked–knocked against the window. "Eh-h, voilà! " cried Marie, setting down the tray and running. "C'est le vent, Madame. C'est un vent insupportable." Up rolled the blind; the window went up with a jerk; a whitey-greyish light filled

幻想花园_心灵spa的花园

摘要:幻想花园位于法国里昂和波尔多之间的泰拉松·拉维勒迪约(Terrasson-la-Villedieu )市。是由美国女风景园林师凯瑟 琳·古斯塔夫森(Kathryn Gustafson )设计的现代式花园。幻想花园充分体现了凯瑟琳·古斯塔夫森现代的、艺术的设计特色。新颖的设计理念与乡土的材料以及新技术的结合,使现代的幻想花园与古老的泰拉松·拉维勒迪约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关键词:风景园林;幻想花园;凯瑟琳·古斯塔夫森文章编号:1000-6664(2009)06-0068-05中图分类号:TU 986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05-05-31;修回日期:2009-01-20 Abstract:The imaginary garden is located in Terrasson-la-Villedieu between Lyon and Bordeaux of France.It is a modern garden designed by the American landscape architect Kathryn Gustafson.The garden fully displayed her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and artistic design.The combination of novel design,local materials and new technologies made the modern imaginary garden and the old city perfectly integrated. Key words:landscape architecture;imaginary garden;Kathryn Gustafson 幻想花园——心灵spa 的花园 Imaginary Garden ——The Garden in Heart 蒋莹 JIANG Ying 幻想花园位于法国里昂和波尔多之间的泰拉松·拉维勒迪约(Terrasson-la-Villedieu )市。泰拉松·拉维勒迪约镇面积不大,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老城市,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除幻想花园外,还有修道院、教堂、博物馆、老市政厅、古堡等古迹和公共设施。Vezere 河流经城市,幻想花园就位于河边的山坡上。 幻想花园建成于1997年,是个现代式的花园。最初是在市长皮埃尔(Pierre)的提议下,由竞赛的方式完成方案选拔的。最终由风景园林师凯瑟琳·古斯塔夫森(Kathryn Gustafson )和英国建筑师伊恩·里奇(Ian Ritchie )赢得了比赛。凯瑟琳·古斯塔夫森是现代主义园林设计大师,在学习风景园林之前曾有服装设计的学习背景。现在,她是美国西雅图Gustafson Guthrie Nichol 事务所和英国伦敦Gustafson Porter 事务所的合伙人,以及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ASLA )的成员,英国建筑皇家协会的荣誉会员。并在2008年获得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颁发的设计奖章。 幻想花园是一个东西长,南北窄的长条形花园,全园共有13个主题景点。地势北高南低,南北落差10多米,用地约6hm 2,现状地块里有许多古老的栎树和槭树(图1)。凯瑟琳·古斯塔夫森为这个花园设计了一条环形路线,全部景点由这一条环全园的道路一一串 起。主入口位于地块的最低点。主入口前是一条长长的引道(图2),引道开始于一个略微开敞的十字路口,平缓的石阶由一堵保持顶标高不变的墙与市政道路隔开,墙的尽头有水从顶部流下,汇集在墙角下的长条形水池里。拾级而上,可以看到这堵墙的顶部有可以蓄水的凹槽,就像高架的引水渠。水来自花园里的水系统,并且作为线索元素贯穿于整个花园之中。当墙的顶标高与石阶踏面处于同一高度时,墙和石阶都到了尽头,换成由一个钢格栅桥(图3)引向接下来的路,此时透过桥边的树林隐约可以看见园外的市政道路,桥的另一端就是花园的大门。 入口的第一个主题景点是黄杨篱。路的一侧是陡坡,坡上是修剪整齐的黄杨;路的另一侧是由不锈钢立柱、麻绳扶手和修剪过的黄杨篱组成的栏杆,与园外分隔开。 顺着台阶往前走就到了第二个主题景点——花架(图4)。在此处,道路靠园内一侧的标高已抬至一人多高,挡土墙由装满石板的金属编织笼叠砌而成,从墙顶的种植池里瀑布般地爬下许多常春藤。花架造型很简单,是倒过来的L 型,梁、柱都是同一型号的工字钢,钢梁一边搭在柱子上,另一边就搭在挡土墙上,花架上爬的是芳香植物,如紫藤(Wisteria sinensis )、素馨(Jasminum grandiflorum )、啤酒花 LA in Foreign Countries 国外园林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小说中的旅行主题分析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浅谈典故英译汉的翻译方法 2 中西方婚礼习俗的差异和融合 3 文化背景下英文电影名称的中译 4 论英语委婉语的构成与翻译 5 翻译“忠实”新解——兼评《傲慢与偏见》译本 6 爱默生超验主义对世纪美国人生观的影响——以《论自助》为例 7 跨文化视角下的中美社交礼仪的对比研究 8 跨文化视角下的中美社交礼仪的对比研究 9 汉语茶文化特色词的英译研究——以《茶经》和《续茶经》为例 10 浅析舒肤佳品牌的翻译 11 盖茨比的人物形象分析 12 《乱世佳人》主人公斯嘉丽形象浅析 13 英美小说《傲慢与偏见》和《飘》中的女性主体意识比较分析 14 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 15 说谎的语用顺应性分析 16 从原型批评理论来看<<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的人物原型 17 论英语教学中交际法应用的困境及其解决之道 18 欲望与命运--《推销员之死》与《旅行推销员之死》中主人公的悲剧根源之比较 19 A Survey on the Major Factors Affecting Oral Performance 20 乌托邦和老子道家思想的比较研究 21 《儿子与情人》与《雷雨》中母子关系的对比 22 英汉语言与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 23 Approaching English V ocabulary Teaching—a Lexicological Perspective 24 浅析王尔德《莎乐美》的唯美主义和成因 25 论《皮格马利翁》的结局 26 为什么穷人会愤怒 27 探究《紫色》中的妇女主义者形象 28 肢体语言在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中的应用 29 英语外来词和它的翻译 30 通过《蝇王》看人性 31 对《最蓝的眼睛》黑人的悲剧命运的分析 32 英语经济新闻标题翻译在模因传播中的分析 33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文化对比分析 34 论中美商务谈判中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冲突及对策 35 “理想化”和“反理想化”--《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主题辩析 36 Escapism i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37 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 38 《蝴蝶君》中两位主角的心理冲突 39 浅析《天路历程》中基督徒的成长历程 40 An Analysis of Jennie’s Tragedy in Jennie Gerhardt 41 On the Female Character During the War Through A Farewell to Arms 42 中西方酒店文化比较与探讨

曼斯菲尔德庄园读后感

曼斯菲尔德庄园读后感 曼斯菲尔德庄园读后感(一)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作者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提到简奥斯汀,可能没有多少人知道她,但是只要你说到“傲慢与偏见”这五个字,即便是在中国,也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傲慢与偏见》太著名了,这或许有书名的原因。总之,《傲慢与偏见》这本书的出名,有点吊诡。 我相信并不是每一个引用“傲慢与偏见”这五个字的人都是《傲慢与偏见》的读者,因为我就不是。但是《傲慢与偏见》这本书以及它的作者简奥斯汀,确确实实很出名,至少在英国是家喻户晓的。简奥斯汀在英伦的地位,与曹雪芹在中国的地位仿佛。巧合的是,简奥斯汀和曹雪芹是同一个时代的人。其实,如果非要在中国作家中找一个和简奥斯汀相似的人的话,张爱玲更合适。两人同为女作家,关于爱情的小说同样出类拔萃。可惜张爱玲在中国的知名程度似乎不如简奥斯汀在英国的知名度。 《曼斯菲尔德庄园》是一部充满少女心的小说,它一看就知道是女性作家的作品。因为它的语言是那么地细腻,充满了英伦戏剧式的古典优雅。这种优雅体现在语言文字的纷繁复杂上,能够一句话说清楚的事,一定要用十句话来描述。这种语言上的纷繁复杂,就像维多利亚时代英伦女士的衣着一样——夸张的帽子,金丝镶边的帽檐上点缀着晶莹剔透饱满圆润的珍珠,帽顶插着珍禽的羽毛和颜色鲜艳的花朵;宽大而蓬松的鲸骨裙,由木架子支撑着裙底,袖口一定要蕾丝边的,像一朵盛开的花,衣襟一定是千层褶,加上各式各样的胸针……不得不说,纷繁复杂是一种经典的美。 语言精准简练是一种美,纷繁复杂无疑也是另一种美。简奥斯汀的纷繁复杂,有时候就如同在“啰嗦”,具有神奇的催眠效果,让人昏昏欲睡。但我知道它是美的。 小说讲述了女主角芬妮在曼斯菲尔德庄园成长、恋爱的故事。芬妮有两个姨妈,二姨妈伯特伦太太是个贵妇,姨夫托马斯爵士是个议员,在英属殖民地安提瓜也有着自己的产业。二姨妈一家住在北安普顿乡下的曼斯菲尔德庄园。二姨妈伯特伦太太是一个和蔼可亲、脾气温顺的人。大姨妈一家得到托马斯爵士的照顾,成为庄园的牧师,住在牧师府。牧师死得早,大姨妈就将曼斯菲尔德庄园作为了依靠。芬妮的妈妈是姨妈们最小的妹妹,也是家境最不好的一个。在工业时代之前的英国,曼斯菲尔德这种乡下的条件比芬妮家所在的城市朴茨茅斯好得多。于是芬妮被送到了曼斯菲尔德庄园寄养。 从城里来到庄园的芬妮,就像现代的乡下人来到大都市一样。什么都是新奇的,可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懂。她只得小心翼翼地行事。尽管托马斯爵士慈爱友好,伯特伦姨妈善良

曼斯菲尔德指标公式

一、阶段分析法 该书作者Stan Weinstein(史丹-温斯坦)扬名华尔街的阶段分析法贯穿了全书。该方法认为,股价运行分为四个阶段:底部阶段(第一阶段),上升阶段(第二阶段),顶部阶段(第三阶段)和下降阶段(第四阶段)。1、底部阶段。最初是30周MA停止下降开始横盘运行;同时,股票间歇性的涨跌使得股价在30周MA上下振荡。在这个阶段,通常会有数次振荡发生在支撑区域(交易区间的底部)和阻力区域(交易区间的顶部)之间。整个底部阶段可以持续数月乃至数年。2、上升阶段。成交量明显增大,股价向上突破阻力区域,30周MA开始上升。此时股价依托着30周MA向上运行。3、顶部阶段。成交量通常较大,股价来回振荡,波动较大。30周MA的向上斜率趋缓而且开始趋于水平。股价围绕着平缓的30周MA上下振荡。4、下降阶段。30周MA的趋势由平缓转为下跌,股价有效跌破30周MA,并在30周MA的压制下向下运行,每一次下跌都创出新低,而每次超卖后的反弹都低于前一次的高点。该阶段的向下突破并不一定需要成交量的明显放大来确认。成交量放大的向下突破伴随着随之而来的成交量萎缩的反弹(至突破点),这是非常危险的信号。 任何一只股票都必然处于其中的某一个阶段。在30周均线由平趋翘,股价初次向上突破底部阶段的阻力区和30周均线时,是股价进入第二阶段的战略性转变的重要标志。在股市操作方面,决不猜测底部,决不在第三第四阶段买入股票,决不在第四阶段持有股票,是阶段分析法的基本原则。Stan Weinstein 说:“仅仅懂得了不要在第四阶段买入或持有股票,我就能够百分之百地保证你的平均投资成功率会大大提高。”(P36) 二、买入标的、买入时机和卖出时机 对于股市操作中的基本问题,例如买什么,何时买,如何在该买的时候能够买得到,何时卖,如何在该卖的时候能够卖得掉等,该书不仅给出了独特的视角,而且给出了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 买什么?其实质就是选股问题。该书提出了“由林而树”的具有纪律性的三步法:大势→行业→个股。具体地说,就是判断市场的主要趋势,发掘表现不错的行业,从较好的行业中选择可供买入的备用个股。大势的判断和行业的发掘是通过阶段分析法进行的,核心是要具有上涨趋势,“不处于第三或第四阶段”(P68)。个股的选择则要严格得多,处于第二阶段仅仅是必须具备的最基础的条件。上涨阻力要比较小【Stan Weinstein研究发现在循环周期中阻力区域距离现在的时间越长,其有效性就越低。所谓阻力区域的形成是因为卖方在较高的价格水平上买入股票,当股价下跌之后他们又想在买入价的附近卖出。当进行买入卖出操作的时候,一定要弄清楚这只股票上涨通道中的阻力区域位于何处,有多少个阻力区域】,成交量明显放大【在四个阶段的轮换过程中,成交量非常重要,我总结为“上涨过程要巨量放大,回调时要明显缩量”。Stan Weinstein 不认为判定一个股票是否具有上涨潜力需要一个具体的成交量来衡量。他的判定方法是:单周成交量至少是过去几个月中平均周成交量的两倍(越高越好);或

《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自由间接引语与成长主题研究

World Literature Studies 世界文学研究, 2014, 2, 1-7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14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de5341447.html,/journal/wls https://www.360docs.net/doc/de5341447.html,/10.12677/wls.2014.21001 Free Indirect Speech in Mansfield Park and Bildungsroman Qian Dong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Email: dongqian605@https://www.360docs.net/doc/de5341447.html, Received: Feb. 14th, 2014; revised: Feb. 19th, 2014; accepted: Feb. 25th, 2014 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de5341447.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Jane Austen is not a voluminous writer, but her novels enjoy a great popularity among readers, and Mansfield Park(MP) is included. Fanny Price, the heroine of novel, undergoes a series of events and finally grows into a girl of independent mind and rational judgment. The theme of the novel maturity is intensified by Jane Austen’s delicate and deliberate employment of free indirect speech (FID) since FID possesses the function of blurring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discourses from the narrator and the character. Specifically the discourses overlap between the omniscient narrator and the heroine Fanny Price in the novel so that Fanny acquires the knowledge beyond her. This paper offers a fresh illustration of the theme maturity with the help of analysis of the function of FID in the novel MP. In this way, this paper can contribute to the study of Austen and enlighten the following studies. Keywords Jane Austen, Mansfield Park, Free Indirect Speech, Maturity 《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自由间接引语与成长主题研究 董倩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 Email: dongqian605@https://www.360docs.net/doc/de5341447.html,

论《苍蝇》中曼斯菲尔德的人生哲学

论《苍蝇》中曼斯菲尔德的人生哲学 论《苍蝇》中曼斯菲尔德得人一辈子哲学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英国20世纪为数不多得杰出女性短篇小讲作家之一.在短暂得三十五年得生命历程中,曼斯菲尔德既经历了波澜起伏得爱情生活,又承受了战争带来得丧亲之痛.这些丰富得人一辈子阅历充实了其短暂得写作生涯,使得其作品充满了深刻得人一辈子寓意.而其作品中得人物也因为有血有肉得鲜活形象唤起了读者得深思.凭借独特得写作风格,寓深刻人一辈子哲理于日常琐事得独特视角,曼斯菲尔德树立并巩固了其在文坛上得牢固地位,从而在20世纪得文坛中脱颖而出,并赢得了100多年来新西兰最有妨碍得作家之美誉.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把她短暂得一生都献给了非常少受英国作家重视得短篇小讲创作.因此,她得作品一直是评论家所热议得对象.首先,她笔下所塑造得女性形象几乎成为了其标志性作品形象:正是由于她创作得年代伴随着无穷得孤寂和无尽得病痛得折磨,她得作品才较多地涉及家庭事件和婚姻得不幸.她用手中得笔,融进自己得亲身经历和生活体验,描写了她得同类在闯世界得奋斗中所遭遇得坎坷磨难,刻画了广阔女性在资本主义社会生活所迫下产生得孤独感、幻灭感、恐惧感和她们得叛逆和抵抗性,道出了她们深沉得考虑和无声得叹息,表达了自己对她们遭遇得无限同情和愤慨之情.其次,作为英国短篇小讲领域得创新者之一,曼斯菲尔德得短篇小讲呈现出与传统短篇小讲极不相同得叙事风格.她转型期得作品《序曲》成功地融入了戏剧、诗等文学形式及绘画等非文学形式,拓宽了小讲这一艺术载体得内涵和容量.再次,凯瑟琳以其特有得女性视角向读者传递着其思想,敏感、正直以及对不公正得社会充满得厌倦.wWwcOm总之,曼斯菲尔德凭借其敏锐得观看,细腻得心理描写,刻画出了当时社会上得人一辈子百态,将人一辈子哲理通过日常琐事表达出来得艺术造诣更使其他同时代得作家望尘莫及. 《苍蝇》发表于20世纪初,当时社会和自然科学得进步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得物质财宝.然而,人们却逐渐地发觉,随着物质财宝得积存,人们精神上欲发感到加倍得孤独.这种情形随着一战得结束愈演愈烈,战后得经济危机慢慢演变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成了一场巨大得信仰危机.人们不管对世界依然对自身都丧失了信心,心中充满了对以后得迷惘和彷徨.作为亲身经历了战争和经济危机得一代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从战争之痛,丧亲之痛和婚姻之痛中获得了一个冷眼看世界得情感空间,其短篇小讲《苍蝇》也借助老总和伍德菲尔德得主人公形象表现出了一代人得迷惘和苦痛.小讲中得两位主人公都曾经是生活得躲避者.不管其手段是手中得酒杯依然笔下得苍蝇,他们都曾在其建立起得虚幻王国中苟延残喘,而没有勇气和胆识去面对残酷现实得挑战.在小讲得结尾处,作者尽管仅仅以轻描淡写之笔描述了主人公无法躲避现实得尴尬,但却取得了相当震撼得效果:哀莫大于心死.作者以睿智得笔调和平复得口吻描绘出了当时社会得冷酷无情和人们恶劣得生存环境.同时以极富同情得口吻道出了面对信仰危机,人们所表现出得无奈和无能. 该小讲秉承了作者一贯得写作风格.表面看来,这篇小讲得故事平淡无奇:故事得主人公是一位尽管事业有成但已至暮年得老总.一方面,他不能承受战争带来得丧子之痛;另一方面,他又不情愿向不人喋喋不休地诉讲自己内心得压抑与痛苦.在同事和朋友面前,他有意装出一副心中意足得喜悦,然而正当他一个人在其奢华得办公室上演这一幕独角戏得时候,另一位称作伍德菲尔德得老者得造访却在不经意间撕破了这一张掩盖真相得面纱:老年丧子,生活不顺,事业危机等一系列得打击又被赤裸裸地摆在面前.而老总本人对此既挥之不去又无处藏身.在伍德菲尔德先生走后,老总心中得郁闷无处发泄,而这一切恰恰是后来苍蝇命丧黄泉得导火索.这只苍蝇得出现既给了老总一个转移情绪得借口,又给了老总一个发泄苦闷得出口.随着老总一次又一次地将墨水滴在马上脱身得苍蝇身上,随着苍蝇一次又一次地与死神擦肩而过,一场极富有人一辈子哲理得大幕就此拉开.该戏剧由两个篇章构成:第一篇章要紧讲述得是伍德菲尔德对老总得造访,而第二篇章则要紧讲述得是老总对苍蝇得玩弄与折磨.这出戏剧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