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治疗盗汗

怎样治疗盗汗
怎样治疗盗汗

怎样治疗盗汗

文章目录*一、怎样治疗盗汗*二、夜间盗汗是怎么回事*三、盗汗的危害有哪些

怎样治疗盗汗1、盗汗的对症治疗方法

首先,与肾虚有关的类型:对于与肾虚有关的盗汗的患者我们可以吃一些诸如肾气丸啦、六味地黄丸啦等等,千万记住不能够盲目的进补。还有就是注意平时多多的锻炼以及注意保暖,再就是要有规律的生活等等。

其次,由心血的不足引起的类型:对于有心血不足引起的盗汗,我们首先要检查是不是有肺部的结核的感染或是有自身的体质的虚弱致的。这种类型的治疗主要要采取中药的治疗,西药对此种类型效果并不明显。

再就是,盗汗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像肾阴虚啦,缺钙啦,植物神经功能的紊乱啦,甲亢啦,结合啦等等。病人首先一定要查清到底是何种原因引起的,然后对症治疗。不过,大多都是服用一些中药进行治疗的。

2、盗汗的日常保健方法

出现盗汗的患者一定要注意:平时要有规律的生活,不抽烟酗酒,多多的进行锻炼,多加强自身的营养;更要注意多喝水,因为盗汗会导致体内水分的消失;还要注意及时就医,以便查清病因,对症治疗,尽快的康复。

3、盗汗的食疗食谱推荐

3.1、乌豆煲塘虱。做法:乌豆100克、塘虱鱼2条,去内脏及鳃,加水适量煲之,豆熟时加盐、油食用。

功效:有养血益阴、滋肾调中等功效。民间用于治疗盗汗、自汗,病后体虚、血虚头痛、耳鸣、疲倦乏办等症。

3.2、韭菜炒鲜虾。做法:韭菜150克、鲜虾250克去壳,加油急火共炒,熟后,加盐调味食用,每天1次。

功效:有补虚助阳,固泄等功效。可适用于治疗盗汗、阳萎、遗尿、遗精等疾患。

3.3、芪二蜜饮。做法:黄芪30克,糯稻根30克,麻黄根15克,蜂蜜30克。将上述三味药同放锅内,加水3碗煎煮,煮至l碗时,捞去药渣,加入蜂蜜溶化后分2次饮用。

功效:每日一剂,适宜于气虚盗汗者。

夜间盗汗是怎么回事从中医观点来看,夜间盗汗有可能是气虚或阴虚造成,如果是气虚引起的盗汗,一般是血管扩张功能不好,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方来调整;心血不足造成的盗汗,心悸少寐,宜补血养心,以归脾汤加减方来治疗;如果是阴虚体质引起,

身体出现燥热症,也会有盗汗现象,此时可用六味地黄丸加减方

来改善。此外,阴虚火旺的盗汗,五心烦热,宜滋阴降火,用之以当归六黄汤加减方,但建议由医生鉴别诊断后,再服药改善。

盗汗分为两种,一种属生理性的,一种属病理性的。现代医学认为,小儿代谢旺盛,活泼好动,出汗往往比成人量多,属生理现象。另一种指入睡后出汗,醒后即止,多属虚劳之症,尤以阴虚者多见。中医的说法是“阴虚则盗汗”,“阳虚则自汗”。

临床也有因阴虚而阴损及阳的阴阳两虚,由血瘀而致水湿内停的血瘀与水湿并见等,鉴别时更需详审,所以又细分为:阴虚盗汗、阳虚盗汗、气虚盗汗、血瘀盗汗、血虚盗汗、湿阻盗汗、外感盗汗。

盗汗的危害有哪些有盗汗症状的人,要注意卫生,需要经常

拆洗或晾晒被褥、铺板、睡衣等,每天洗澡,以减少汗液对皮肤的刺激,避免加重盗汗。很多人不把盗汗当回事,这是不对的,因为盗汗的危害绝对比你想象的要严重,它被证实与以下几种疾病有关。

1、甲亢,由于甲状腺功能亢进,分泌过多的甲状腺素,代谢率增高,表现为神经兴奋性增高,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可出现怕热、多汗,也有夜间盗汗者。

2、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多汗的主要原因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兴奋,而致汗腺分泌增加;其次,血糖代谢率增高也是糖尿病病人多汗的原因之一。

3、结核,盗汗是结核病中毒症状之一,是由于结核菌的毒素

及其代谢产物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导致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结果。

4、肿瘤,盗汗也是肿瘤病人的常见症状之一。

治疗夜里晚上盗汗偏方

治疗夜里晚上盗汗偏方 盗汗是指入睡后汗出,醒后即止的症状。 温馨提示: 偶尔盗汗可不必在意,经常盗汗并伴有发热、咳嗽应及时去医院检查。验方法 ★生黄芪30克,黑大豆90克,白术10克。 洗净加清水500毫升,煎至250毫升,加食盐少许,饮汁食豆。 ★浮小麦30克,淮山药30克。 浮小麦以布袋包,与淮山药同加水煎汤,代茶饮。 ★浮小麦15克,乌梅10枚,桑叶9克,红枣10枚。 加水煎服。用于阴虚盗汗。 ★浮小麦、煅牡蛎各10克。 加水煎服。每日27k,连用3~5天。 ★黑豆15克,地骨皮15克,红枣5枚。 水煎服。每日1次,连用3天。 ★白芍15克,酸枣仁12克,乌梅12克。 水煎服。每晚1次。 ★霜桑叶5克。 焙干,研末冲服,米汤送下,每日2次。 药膳法

★羊肚200克,浮小麦30克。 羊肚洗净、切块,与浮小麦同煮熟,吃羊肚喝汤。 ★浮小麦50克,红枣6枚,甘草6克,桂圆肉5枚。 水煎喝汤,吃枣和桂圆肉。 外用法 ★五倍子1.5克,朱砂0.3克。 共研为细末,冷开水调,睡前敷脐中,次晨去掉。 ★龙骨、牡蛎、糯米各等量。 共研细末,布包扑身上。每日数次。 多汗是什么原因,多汗怎么办治疗偏方 多汗症常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 多汗症中医辨证大多属于气虚所致,所以病人可适当吃些补气的中药及食品。汗出湿衣后要勤换衣,以免感冒。 验方法 ★黄芪10~20克,白术5~15克,防风3~5克。 水煎至100~300毫升,每日1剂,早晚饭后2~3d,时,1次或分次服完。 ★山茱萸30克,地骨皮、黄芪皮各6克。 将地骨皮、黄芪皮切碎,山茱萸研粉,放入茶杯中,以开水冲泡,代

茶饮用。 ★黄芪25克,白芍20克,桂枝15克,生姜10克,大枣10枚,甘草6克。 水煎服。早晚各1次。 ★浮小麦100克,藕节15克。 水煎服。每日2~3次。 ★黄芪30克,麸20克,煅牡蛎30克。 水煎服。每日2次。 ★丝瓜花6克,杏仁12克,淡竹叶10克。 水煎服。每日2次。 药膳法 ★牡蛎30克,大枣10枚,冰糖15克。 水煎服。每日2次。 ★黑豆30克,枸杞子30克,五味子6克。 水煎服。每日2~3次。 ★黄芪9克或太子参15克,红枣10克。 水煎服,治小儿多汗。 ★猪排骨1000克,太子参50克。 炖汤分数次食用。 ★猪心1只,党参6~10克。 猪心洗净剖开,把党参装入,用小竹签钉缝合,臵于饭面上蒸熟,食猪心及党参,分1~2次吃完。每日1剂,连吃2~3只猪心即可。

自汗、盗汗中医认为是阴阳失调分析

自汗、盗汗、手足出汗治疗口诀 自汗、盗汗中医认为是阴阳失调,腠理不顾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原因。此病不受外界环境、体力活动和心理情绪的任何影响,超乎寻常的出汗,也称为“汗出异常”。

“自汗”表现为不动就出汗,动则更出汗。“盗汗”表现为睡觉时出汗醒则汗止,二者在生活中会常见到。 “自汗”多属于气虚不固,患者极易出现“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舌苔薄白等症状”。自汗用药:生脉饮口服液,补中益气丸。“盗汗”属于阴虚内热,会出现“夜寐盗汗、手足心热、心烦口干、舌红少苔”等症状。盗汗用药: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 中医认为,“汗为心液”,若盗汗长期不止,心阴耗伤十分严重,应积极治疗。在治疗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自我养护。古人说“药补不如食补”。自汗者宜吃鸡、鸭、鱼、蛋、山药、扁豆、羊肉、桂圆、狗肉等;盗汗者宜吃鱼、甲鱼、乌龟、蛤士蟆、猪肝、白木耳、菠菜、白菜等。宜吃生冷的瓜菜,少吃凉拌的菜肴;盗汗者不宜吃辛辣的食品,尽量少饮或不饮酒。 自汗与盗汗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它可是由多种疾病引起,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结核病、风湿病和慢性消耗性疾病等等,所以在治疗汗证的同时,更要注意它的原发病灶。 具体口诀如下: 盗汗自汗寻肾经,太溪复溜常按灵, 手心脚心爱出汗;温溜刮痧病渐轻,(大肠经) 心经痛点要常按;手足出汗此经行, 阴郄后溪相配合;治愈汗症能祛病。 健康、医药、美食、养生、食疗与生活百科......博文整合文集 图说社会乱象、学生心志疏导、家庭教育、生活感悟哲思...博文整合 生活、百科、教育、学习网址大全 一、盗汗自汗寻肾经,太溪复溜常按灵 肾是先天之本,属水。“自汗”主要见于气虚证,偏见于阴虚症,如气虚感冒症、气虚发热症、“心气”虚症、“脾气”虚症、“肺气”虚症、“肾气”虚症等症候。 “肾主骨”,肾气足就能滋养骨髓,骨髓强健了筋骨就好,筋骨好了又能养肝(水生木);肝养好了心脏供血便会充足了(木生火),脾胃自然也就得到了调理(火生土)。“脾为后天之本”,脾气顺则肺气顺(土生金);肺气顺反过来又能使肾

治疗自汗、盗汗偏方

治疗自汗、盗汗偏方 小儿不论白天、黑夜,无故出汗称为自汗;不论白天、黑夜,睡着时出汗,醒后自行停止者称为盗汗。临证一般认为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 【自汗】肺气虚弱,卫阳不固,经常汗出不止,动则尤甚,体倦乏力,气短畏寒,肢体欠温,容易感冒。治以益气养肺,固表敛汗。 (一)处方:鸡肉100克,黄麻根12克。 用法:将黄麻根放锅内,加水300毫升,用文火熬至100毫升左右,滤去药渣,加入切成小块的鸡肉煮烂,入油、盐、料酒、姜、葱调味。每日或隔日1剂,饮汁吃肉,1次服完,连服5~7剂。 (二)处方:浮小麦60克,大枣10枚,黄芪15克。 用法:将大枣用刀切开,与浮小麦、黄芪共放锅内,加水适量,熬浓,去渣留汁,凉后可用。每日1剂,1次服完,连服7~10剂。 (三)处方:鱼腥草20克,枣仁12克,乌梅12克,小麦30克。 用法:将药物研细末,调拌蜂蜜冲服,每日3次。 (四)处方:桑叶12克,山毛桃10克,山萸肉12克,大枣10克。 用法:将药物加水煎服,每日3次。 (五)处方:马齿苋20克,梧桐子6克,山药12克,谷芽10克。 用法:将药物加水煎服,每日3次。 (六)处方:小麦仁60克,糯米30克,大枣15枚,白糖少许。 用法:将小麦仁、糯米、大枣加水共煮成粥,吃时加糖调味。每日2次,可分次吃完。 本方适用于小儿病后脾虚、盗汗、自汗症。 (七)处方:小麦25克,红枣5枚,龙眼肉10克。 用法:将小麦、红枣、龙眼肉加适量水煮煎后食饮,每日分2次服用。 本方适用于小儿盗汗、自汗。 (八)处方:浮小麦30克,黑大豆15克,乌梅3克。 用法:水煎服。 【盗汗】阴虚内热,盗汗频作,五心烦热,午后潮热,两颧发红,口干,便结。治当滋阴敛汗。 (一)处方:金樱子根12克,五倍子12克,桑螵蛸6克,鱼腥草20克。 用法:将药物研细末,调拌蜂蜜冲服,每日2次,连服7日。 (二)处方:何首乌12克,糯稻根须10克,桑椹子10克,(五)味子3克。 用法:将药物加水煎服,每日3次。 (三)处方:麻黄根9克,桑树根6克,白及4克,车前草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3次。 (四)处方:浮小麦15克,红枣若干。 用法:将浮小麦、红枣加适量水熬成汤喝,适用于症状较轻者。 (五)处方:牡蛎30克,蛤粉18克,红枣5枚。 用法:将牡蛎、蛤粉、红枣加适量水一同熬成汤,常常服用有效,适用于盗汗已久者。 (六)处方:豆豉500克,米酒适量。 用法:将豆豉放入锅内,用慢火炒香,然后取出放入米酒内泡浸3~5天,再取出豆豉晒干,瓶装备用。剂量不限,随意服食,疗程不限。 (七)处方:乌梅15枚,小麦30克,大枣10枚。

治疗出虚汗的中药方

治疗出虚汗的中药方 药方1仙鹤草30g当归20g炒白芍20g熟地黄20g红人参12g炒白术15g 炙甘草20g炙黄芪30g桑葚子15g贞子12g旱连草12g天麻20g炙首乌20g麦芽30g升麻7g鹿角胶12g水煎服,日三次。药方2熟地15g山药15g白芍10g 当归20g牛膝15g杜仲20g黄芪30g党参50g肉桂10g浮小麦30g阿胶15g白术15g蒲公英30g甘草5g薏苡仁30g黄精15g桑寄生20g,日一剂,水煎服。 另,坚持运动,热水泡脚,补钙。药方3虚汗停颗粒(成人.儿童)龙牡壮骨颗粒(儿童)玉屏风散玉屏风口服液人们在炎热的夏季、运动和吃饭时,适当出点汗是正常现象,而且可以通过出汗,达到调节体温、排除代谢废物和体内垃圾的目的。但是,有的人在安静状态下和睡眠中经常出汗很多,甚至大汗淋漓,有的还出现精神不振、食欲不振等症状,这就属于病态。对于这种身体虚弱引起的多汗,适当吃些中药是有必要的。对老出虚汗者,应区别不同情况,分别对待。以自汗(在清醒时出汗)为主,出汗部位以头部,躯干为主,并伴有精神疲惫、食欲下降、大便稀溏、小便清长、周身无力、少气懒言、面黄肌瘦、手脚冰冷等症者,是为气虚,治宜益气固表止汗。处方: 选用生黄芪、太子参、炒白术、炒防风、浮小麦、煅牡蛎各15~20克水煎服。 轻者可单服浮小麦炒熟,泡水代茶饮治疗。药方4以盗汗(睡着出汗、惊醒立止)为主,汗出部位常在胸背及手脚心,并伴有心烦易怒、睡眠不安、五心烦热、两颧红赤、骨蒸劳热、大便干结、小便黄赤、午后低热等症者,是为阴虚,治宜清热养阴敛汗。处方: 选用生地、白芍、五味子、地骨皮、麦冬、知母各10~15克水煎服。还有一些老出虚汗的病人,既有气虚的症状,又有阴虚的表现,是为气阴两虚,治宜补气固表、养阴敛汗,处方: 选用太子参、生黄芪、白芍、五味子、浮小麦、煅牡蛎各15~30克水煎服。无论是何种出虚汗,只要治疗得法,用药合理,一般2~3剂药即可治愈。药方5自汗多属于气虚不固,治疗上宜补虚敛汗。如果患者出现汗出恶风,动

小儿盗汗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小儿盗汗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https://www.360docs.net/doc/de711629.html, 根苗网 引起小儿盗汗的原因很多,应具体分析,辨证施治。一般来说,小儿盗汗可归纳为生理性盗汗和病理性盗汗两种。 一是生理性盗汗。婴幼儿时期,由于皮肤内水分较多,毛细血管丰富,新陈代谢旺盛,神经调节功能尚不健全,活动时容易出汗。倘若小儿入睡前活动过多,可使机体产热增加,或者进食不久胃肠蠕动增强,胃液分泌增多,汗腺分泌也随之增加,这些均可造成小儿入睡后出汗较多、尤其在入睡最初2小时内。此外,盗汗还见于睡前吃过较烫的饮食,或被子盖得太多大厚,或室内温度过高等。上述诱因均可使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发出信号,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全身出汗,尤以躯干、面部显著。 二是病理性盗汗。有些小儿入睡后,出汗以上半夜为主,这往往是血钙偏低引起的。低钙容易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好比打开了汗腺的“小龙头”,这种情况在佝偻病患儿中尤其多见。有一点要注意,盗汗并非是佝偻病特有的表现,应综合分析,必要时检查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以及腕骨X线摄片等,以确定小儿是否有活动性佝偻病,佝偻病主要见于两岁半以下的儿童。 结核病患儿的盗汗以整夜出汗为特点。除此之外,患儿常有低热消瘦,体重不增或下降,食欲不振,情绪发生改变等症状。检查血沉、结核菌素试验以及胸部X线摄片等,往往可发现异常,这对小儿结核病的诊断极有价值。 由此可见,凡是影响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以及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的原因和疾病,都可以引起小儿盗汗。作为父母,不能一见小儿盗汗就盲目服药,这是很不可取的。 一旦小儿出现盗汗,应及时查明原因,并给予适当的处理。临床上对生理性盗汗一般不主张药物治疗,而是采用调整生活规律,祛除生活中的致热诱因。比如:入睡前适当限制小儿活动,尤其是控制剧烈运动;睡前不宜吃得太饱,更不宜在睡前给予大量热食物和热饮料,卧室温度不宜过高,冬天最适宜的温度为24-27℃;最好穿单衣入睡,不要穿毛衣、毛裤;被子的厚薄应随气温的变化而增减。如有条件应该使用睡袋,这样更保险。 一般来说,若能祛除上述种种诱因,小儿盗汗会自然减少。即使小儿一时出汗不止,家长也不必过分担心,出汗所损失的只不过是水分和电解质,通过每日的合理饮食是完全可以补充的。 对病理性盗汗的小儿,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除此以外,也可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进行中药调治。如常用的有甘麦大枣汤,即浮小麦30克,大枣12枚,炙甘草6克,煎汤代茶饮用,有较好的收敛止汗作用。

多汗症的中医辨证治疗

多汗症的中医辨证治疗 多汗症的病理,中医认为大都是肺卫不固、阳气亏虚、阴虚火旺、或邪正相争、湿热薰蒸所致。治疗当分虚实,辨其寒热。根据虚者补之,实者泄之,热者清之、寒者温之的原则施治。多汗症中医具体的治疗方法如下: 1、肺卫不固证 证候:汗出恶风,稍劳尤甚,易于感冒,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淡,苔薄白,脉弱。 治法:益气固表。 主方:玉屏风散 加减:汗出多者,加浮小麦、糯稻根、牡蛎。气虚甚者,加党参、黄精。舌红、脉细数,加麦冬、五味子。 2、营卫不和证 证候:汗出恶风,肢体酸痛,头痛,时寒时热,或半身、局部出汗,苔薄白,脉浮缓。 治法:调和营卫。 主方:桂枝汤 加减:汗出多者,酌加牡蛎、龙骨。 3、风湿犯表证 证候:汗出,恶风发热,身重酸楚,小便不利,苔薄腻,脉浮缓。

治法:祛湿解表。 主方:防己黄芪汤 加减:恶心欲呕,加藿香、佩兰、苏叶;身重体痛,加羌活、防风、白芷。 4、暑伤津气证 证候:发热,口渴引饮,神志躁扰不宁,身灼热,尿短黄,息粗气喘,面赤,舌红,苔黄,脉细数无力。 治法:清暑益气生津。 主方:王氏清暑益气汤 加减:发热甚,加银花、生石膏。口渴甚,加生地、花粉。汗出过多,加五味子、煅牡蛎。 5、湿热蕴蒸证 证候:头部蒸蒸汗出,口腻作渴,身热不扬,身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 主方:三仁汤 加减:腹胀、便溏不爽,加苍术、大腹皮;身痛困重,加防己、大豆黄卷。 6、阳脱证 证候: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淋漓,气息微弱,精神恍惚,舌淡,脉微或浮数无根。 治法:回阳固脱。

主方:参附龙牡汤 加减:口渴舌燥,加麦冬、五味子

盗汗的原因及治疗

盗汗的原因及治疗 文章目录*一、盗汗的原因及治疗1. 盗汗的原因2. 盗汗如何治疗3. 盗汗的治疗偏方*二、盗汗有什么症状*三、盗汗如何护理盗汗的原因及治疗 1、盗汗的原因 1.1、生理性盗汗 小儿时期,皮肤十分幼嫩,所含水分较多,毛细血管丰富,新 陈代谢旺盛,植物神经调节功能尚不健全,活动时容易出汗。若小儿在入睡前活动过多,机体内的各脏器功能代谢活跃,可使机体 产热增加,在睡眠时,皮肤血管扩张,汗腺分泌增多,大汗淋漓,以利于散热。其次,睡前进食可使胃肠蠕动增强,胃液分泌增多,汗腺的分泌也随之增加,这可造成小儿入睡后出汗较多,尤其在入 睡最初2小时之内。此外,若室内温度过高,或被子盖的过厚,或使用电热毯时,均可引起睡眠时出大汗。 1.2、病理性盗汗 有些小儿入睡后,出汗以上半夜为主,这往往是血钙偏低引 起的。低钙容易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好比打开了汗腺的“水龙头”,这种情况在佝偻病患儿中尤其多见。但盗汗并非是佝偻病特有的表现,应根据小儿的喂养情况,室外活动情况等进行综 合分析,还要查血钙、血磷及腕骨X线摄片等,以确定小儿是否有活动性佝偻病。 结核病患儿的盗汗以整夜出汗为特点。除此还有,面色潮红、

低热消瘦,食欲不振,情绪发生改变等症状。检查血沉,抗结核抗体、胸片等,常可发现异常。有一点要注意,详细查颈部有无淋巴结肿大,这对小儿结核病的诊断极有价值。 2、盗汗如何治疗常用的可以治疗自汗和盗汗的中成药有以下几种: 2.1、玉屏风丸:这种治疗自汗和盗汗的中成药成分包括了黄芪、白术、防风,使用方法为口服,口服剂量应该根据病情来定,一日3次。功效和作用为益气固表。主要用于治疗表虚不固导致的自汗症状。 2.2、黄芪止汗冲剂:药物成分包括了炒白术、黄芪、党参、麻黄根、煅牡蛎、五味子,服用方法是开水冲服,要注意的是小儿患者要根据年龄大小选择服用剂量。这种中成药的作用为益气敛汗。主要用于治疗气虚证导致自汗者。 2.3、知柏地黄丸:其中的成分包括了知母、山茱萸、黄柏、熟地黄、牡丹皮,服用方法为口服,可以起到滋阴清热的功效。可用于治疗阴虚证导致的潮热、盗汗。 2.4、虚汗停颗粒:其中的成分为粳稻根、黄芪、浮小麦、大枣、牡蛎等,使用时选取一定剂量开水冲服,可以起到固表敛汗、益气养阴。可治疗气阴不足导致的小儿盗汗以及成人自汗、盗汗。

全国名老中医秘方、偏方 之 汗证(盗汗、自汗)

全国名老中医秘方、偏方之汗证(盗汗、自汗) 汗证,是指在安静的状态下,如静坐静卧、睡眠等时,全身或身体某些部位出汗过多,或大汗淋漓不止为主的一种证候,常用的临床偏方、验方、主要如下:1 .碧桃干红枣汤治盗汗 [方剂]碧桃干15枚(以未熟果风干,色绿者佳),红枣10枚。 [制用法]煎汤。每晚1剂,连服3剂。 [功效]止汗。 [验证]据《中华内科杂志》介绍,碧桃干对肺脓肿、败血症等不同疾病所致的盗汗,都有一定效果,经临床应用无任何副作用。 2 .加味牡蛎散治盗汗 [方剂]锻牡蛎100克、生黄芪100克、麻黄根50克、五味子50克。 [加减] 久病气虚加人参须6克;阴虚燥热加生地10克、白芍10克;心悸眠差加酸枣仁10克、麦冬10克。 [制用法]上药研粗末。瓶贮备用。每次10-20 克,用浮小麦巧克同煎,滤去渣热服,1日2次。 [功效]治体常自汗,动则益甚,时易感冒者;夜寐盗汗,醒则汗止,气短神疲者;气虚表弱,卫阳不固之证。 [验证]方xx ,男,50岁。就诊日期:1950年10月16日。患者神疲乏力,时易盗汗,动则尤甚,易感冒,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弱 , 此气虚卫外之阳不固也,予本方每天20克,加人参须6克、浮小麦15克同煎去渣,日2次分服。连服2周,体力好转,自汗亦解。 [备注] 煅牡蛎潜阳敛汗;生黄芪益气固表;麻黄根走表固卫;五味子敛阴止汗;浮小麦滋养心阴,共奏益气固表、潜阳敛阴,养心止汗之功,故自汗盗汗均可随证加减用之。本方对病后体虚之自汗盗汗极为适宜,但对亡阳的大汗淋漓则不能胜任。 3 .五倍子散治盗汗 [方剂] 五倍子适量。

[制用法]研极细末,贮瓶备用。每次2-3克,用温开水调成糊状,临睡时敷肚脐窝,上盖纱布,以胶布固定,次晨除去。 [功效]本药味酸涩功专收敛,用于自汗、盗汗有收敛止汗之效。 [验证]王xx ,女,35岁。就诊日期:1975年10月5日。患者夜间睡中盗汗,醒后即止,时有燥热感,余无不适。予本方治疗4次,汗止而愈。 [备注]脐部有湿疹或皮肤破损者勿用。用5-6次无效者停用。 4 .麦枣汤补气血敛汗 [方剂]浮小麦50克,大枣50克。 [制用法]水煎。日服1剂。 [功效]养心神,敛虚汗。用治盗汗。 [验证]此方在农村被广泛应用。 5 .黄芪羊肉汤滋养敛汗 [方剂]黄芪15克,羊肉90克,桂圆肉10克,怀山药15克。 [制用法]将羊肉用沸水先煮片刻,捞出后用冷水浸泡以除膻味。用砂锅将水煮开,放入羊肉和三味中药同煮汤,食时调好味。饮汤吃肉。如小儿无咀嚼能力,可煮成浓汤饮用。 [功效] 健脾补虚,滋养敛汗。主病后体虚盗汗。 [验证]孙xx ,女,15岁,经服3剂盗汗即愈。 [备注]阴虚太重的小儿忌用。 6 .猪心黄芪汤治自汗盗汗 [方剂]猪心1个,黄芪12克,党参12克,五味子4克。 [制用法]将黄芪等三味纳人猪心内,加水炖熟。吃肉饮汤。 [功效]补气血,安心神。用治体虚所致的自汗、盗汗。 7 .酿羊肝主治体弱盗汗 [方剂]羊肝1个,糯米60克,红枣5枚。 [制用法]将羊肚洗净去污,糯米淘洗干净,同红枣放人羊肚内,用粗线缝口,放锅内隔水炖熟。饭时切开羊肚,调好味,佐餐。 [功效]强壮脾胃,补中益气,复元敛汁。主治体虚盗汗、自汗。 [验证]据《新中医》介绍,以上2方在治疗的体虚所致盗汗、自汗均有良效。

治疗虚汗偏方

1、王怀隐与浮小麦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作者:潘东曙 浮小麦,亦名“麦鱼”,性味甘、凉,具有镇静、止盗汗、虚汗、生津液、养心气等功效。浮小麦一名,最早见于古医籍《太平圣惠方》一书。关于它的由来,有一则王怀隐妙手偶得的故事。 宋代太平兴国年间,京城名医王怀隐,有一天雨后放晴,便到后院查看晾晒的中药材,发现新购进一堆小麦,便问伙计:“这些又瘦又空的蛀小麦,何人送来?”伙计回答:“是城南张大户送来的。”他正欲说什么,忽见来了一位急症病人,那病人的丈夫对王怀隐恳求说:“王先生,我娘子近来不知何故,常常发怒,有时哭笑无常,整日心神不宁,有时甚至还伤人毁物,真有点怕人,今请先生施恩,为她除病驱邪!” 王怀隐切了切那妇人的脉,又问了几句病情,捋须笑道:“不必惊恐,此乃妇女脏躁症也。”言毕,信手开了一方,上书:甘草、小麦、大枣三味药,意用汉末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良方“甘麦大枣汤”,治疗妇女更年期出现的精神与心理方面的症状。那汉子持药扶病妇临行时,又补充一句病情:“先生,我差点忘了,她还常常夜间出汗,汗液常湿透衣衫呢。”王怀隐点头答道:“嗯,知道了,先治好脏躁症再说吧。” 五日后,那妇人偕丈夫乐滋滋地来拜谢王怀隐,感激地说:“先生救苦救难的大德,我们夫妇终生难忘。真是药到病除,不愧为杏林名医呀!”王怀隐关切地问:“今天再来治盗汗症?”那妇人笑道:“不必了,已一并痊愈了。”王怀隐暗自思忖,难道甘麦大枣汤也有止盗汗的作用?后来,他有意以此方又治了几个盗汗症病人,由于是用的成熟饱满的小麦,结果均不见效,他大惑不解,于是查阅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千金要方》,想寻求答案。正当这时,店堂小伙计与张大户的争吵声惊动了王怀隐。伙计手握一把张大户送来的小麦说:“这样的小麦我怎能收?你别以为做药就可以将就些,这瘪麦子你拿回去吧!”王怀隐听罢,忆起上次那妇人所用的小麦就是张大户送来的瘪麦子,于是即忙上前道:“张老兄,你这麦子是……”未等先生说完,张大户便红着脸诉出了实情:“这是漂浮在水面上的麦子,我舍不得丢弃,我估计治病用大概可以吧,因此送来了。”王怀隐听罢,从中似乎悟出了什么,便吩咐伙计:“暂且收下吧,另放一处,并注明…浮小麦?三个字。” 后来,王怀隐用浮小麦试治盗汗、虚汗症,果然治一个好一个,便逐渐认识到浮小麦的功效。太平兴国三年,他与同道好友王祜、郑奇、陈昭遇潜心研究张仲景的医著,合编成《太平圣惠方》一方,并将浮小麦的功效记入该书。 从此,“浮小麦”一药便流行于世,并为历代医家治用至今。 2、盗汗圣药:当归六黄汤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作者:李红亮河南省洛阳市第一中医院 当归六黄汤出自《兰室秘藏》,并称其为"盗汗之圣药"。《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认为该方“用当归以养液,二地以滋阴,令阴液得其养也。用黄芩泻上焦火,黄连泻中焦火,黄柏泻下焦火,令三火得其平也。又于诸寒药中加黄芪,庸者不知,以为赘品,且谓阳盛者不宜,抑知其妙义正在于斯耶!盖阳争于阴,汗出营虚,则卫亦随之而虚。故倍加黄芪者,一以完已虚之表,一以固未定之阴。”吴昆认为杂证之盗汗“与伤寒盗汗不同。伤寒盗汗是半表半里之邪未尽,杂证盗汗则阴虚而已。彼以和表为主,此以补阴为主”。

治疗盗汗穴位按摩方法课稿

治疗盗汗穴位按摩方法1、三阴交 位置 脚内踝上3寸。 功能 活化肾、肝、脾气血。 主治 眼睛浮肿、脸部黄褐斑、月经不调、盗汗。 2、血海穴 位置 膝盖内侧上2寸。 功能 调理气血循环。 主治

盗汗、皮肤瘙痒、月经不调。 盗汗的原因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出现盗汗有可能是因为气虚造成的。 如果是气虚引起的盗汗,一般是血管扩张功能不好,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方来调整,心血不足造成的盗汗,心悸少寐,宜补血养心,以归脾汤加减方来治疗;如果是阴虚体质引起,身体出现燥热症,也会有盗汗的情况,此时可用六味地黄丸加减方来改善,又阴虚火旺的盗汗,五心烦热,宜滋阴降火,用之以当归六黄汤加减方,但仍建议由中医师鉴别诊断后,再服药改善。 盗汗分为两种,一种是属生理性的;一种属病理性的。现代医学认为,小儿代谢旺盛,活泼好动,出汗往往比成人量多,属生理现象。证名,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又称寝汗。指入睡后出汗,醒后即止。多属虚劳之症,尤以阴虚者多见。详见虚劳盗汗、阴虚盗汗条。中医的说法是“阴虚则盗汗”,“阳疲劳则自汗”。 盗汗的症状有哪些? 盗汗的病人,有的一入睡即盗汗出,有的入睡至半夜后盗汗出,有的刚闭上眼睛一会儿即盗汗出。出的汗量,相差很大。

根据盗汗病人的临床表现,可以将盗汗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轻型、中型和重型。 1、轻型盗汗 轻型盗汗的病人,多数在入睡已深,或在清晨5时许或在醒觉前1~2小时时汗液易出,汗出量较少,仅在醒后觉得全身或身体某些部位稍有汗湿,醒后则无汗液再度泄出。一般不伴有不舒适的感觉。 2、中型盗汗 中型盗汗的病人,多数入睡后不久汗液即可泄出,甚则可使睡装湿透,醒后汗即止,揩拭身上的汗液后,再入睡即不再出汗。这种类型的盗汗,病人常有烘热感,热作汗出,醒觉后有时出现口干咽燥的感觉。 3、重型盗汗 重型盗汗的病人,汗液极易泄出。入睡后不久或刚闭上眼即将入睡时,即有汗夜大量涌出,汗出后即可惊醒,醒后汗液即可霎时收敛。再入睡可再次汗出。出汗量大,汗液常带有淡咸味,或汗出同时混有汗臭。汗出甚者可使被褥浸湿,一夜非数次替换睡装则无法安睡,有个别重证病人能使被褥湿透,被褥较薄或用席子时,汗液可在床板上印出汗迹。平时可伴有低热或潮热,五

盗汗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盗汗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在临床上出虚汗又叫盗汗,盗汗一般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为什么会盗汗?盗汗是什么原因这个问题由来为您解答! 盗汗有很多原因,一些已知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盗汗是: 1、更年期 伴随更年期的潮热晚上可能发生并导致出汗。这是一个非常多女性盗汗的常见原因。 2、特发性多汗 特发性多汗是一种身体长期产生太多的汗水没有任何可识别的身体原因。 3、感染 肺结核盗汗是感染最常见的。但细菌感染,如心内膜炎的炎症,骨髓炎(骨头炎症),脓肿可引起盗汗。盗汗也是艾滋病毒感染的一种症状。 4、癌症 盗汗是某些癌症的早期症状。最常见的一种癌症是淋巴瘤引发盗汗。然而,有一个确诊癌症的人经常有其他症状,如无法解释消瘦和发烧。 5、药物 服用某些药物会导致盗汗。抗抑郁药药物是一种常见的药物,会

导致盗汗。8%到22%的人服用抗抑郁药药物会有盗汗的情况,其他抗精神病药也伴随着盗汗。药物采取降低发烧,如阿斯匹林和对乙酰氨基酚,有时会导致出汗。许多其他药物可以引起盗汗。 6、低血糖 低血糖会导致出汗。人正在胰岛素或口服糖尿病药物可能伴有出汗的夜间低血糖。 7、激素紊乱 出汗或潮红可能是几个激素紊乱,包括嗜铬细胞瘤、类癌综合征、甲状腺机能亢进。 8、神经系统的情况 罕见,包括自主神经条件反射失调,创伤后脊髓空洞症,中风,自主神经病变可能会导致出汗增加,可能导致盗汗。 盗汗患者的自我调理中医认为,“汗为心液”,若盗汗长期不止,心阴耗伤十分严重,应积极治疗。在治疗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自我养护。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加强必要的体育锻炼,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注意劳逸结合。 2、在饮食方面,要摸索出与自己病证有利或有弊的饮食宜忌规律,进行最适合自己食疗调养。如属阴虚、血热及阴虚火旺的病人,应禁食辛辣动火食物,切勿饮酒,并多食一些育阴清热的新鲜蔬菜等,以使汗腺的分泌功能牢固的在机体健康的基础上得到恢复。 3、在条件允许时,适当调节一下居住环境的温度与湿度,如阴

自汗盗汗的治疗

汗证 按汗证一条,有阳虚者,有阴虚者,有太阳风伤卫者,有阳明热盛者。 因阳虚者,由人素秉阳虚,或用心过度而损心阳,心阳衰,不能统摄心中之液而汗出。或脾胃阳衰,不能收摄脾胃中之血液而汗出。或肝肾阳衰,不能收束肝肾中血液而汗出。上中下三部阳衰,皆能出汗,统以阳名之。其人定多嗜卧,少气懒言为准。法宜扶阳,阳旺始能镇纳群阴,阴气始得下降,阳气始得潜藏,乃不外亡。法宜回阳、收纳、温固为要,如封髓丹,潜阳丹,黄芪建中汤,回阳饮之类。 因阴虚者,则为盗汗。由其人血液久亏,不能收藏元气,元气无依而外越,血液亦与俱出,多在夜分。夜分乃元气下藏之时,而无阴以恋之,故汗出也。非汗自出,实气浮之征也。法宜养血,如当归六黄汤、封髓丹倍黄柏加地骨皮之类。 更有一等阴盛隔阳于外之证,夜间亦汗出,此为阳欲下交而不得下交,阳浮于外,故汗出。法宜扶阳,阳旺而阴不敢与争,阳气始得下交,如白通汤、补坎益离丹之类。 务要知得阴虚、阴盛之旨,阴虚则火旺,其人定然有神,烦渴饮冷为据。阴盛则阳衰,其人定然无神,少气懒言,不渴不食,即渴喜滚为据。 因风伤太阳卫分者,由太阳之气不足,不能充周于腠理,

毛窍空疏,风入于内,风为阳邪,善行而动,卫外血液不得潜藏,随发热之气机而外出,故自汗淋漓。法宜扶太阳之气,太阳气旺,始能胜邪,仲景之桂枝汤是也。 因阳明火旺而致者,由胃中有火,热蒸于外,大汗如雨。非若久病大汗亡阳之证。此则其人大渴饮冷,二便闭塞,烦躁身轻,气粗口臭。法宜专清胃热,如人参白虎汤、大小承气汤之类是也。 更有一等汗证,如战汗、狂汗、黄汗、热汗、冷[1]汗、上身汗、下身汗、头汗、饮酒食肉汗出之例,亦不可不知。夫曰战汗者,由正气鼓动,与外入之邪气相攻,客邪外越,骤然战慄不已,汗大出,汗止而战慄lì自然不作,病即立瘳chōu。瘟疫证中有此一证。又曰狂汗者,由外邪入内,随热而化,热乘于心,神识不明,当正邪相攻,客邪突出,心神不定,其人如狂,大汗如注,邪尽汗止,而病可立瘳。又曰黄汗者,汗出沾衣,而衣皆黄也。由脾液发泄不藏,法宜收纳脾胃之元气,如姜、砂、草、理中汤之类。又曰热汗者,阳分之征。冷汗者,阴分之验。上身独汗者,阳竭于上也。下身独汗者,阴脱于下也。上下二证,是为久病虚极者言也,总以收纳为要。若病未大虚,而上身汗者,责在气分有热,下身汗者,责在血分有火,不可拘执,务在这阴阳互根处理会。至于头汗出至颈而还,有风淫于上,有湿热蒸于上,有蓄xù血生热而蒸于上,须当变通。若是饮酒食肉而即汗出者,多由其人素

中医内科指导:汗证的辨证论治

应着重辨明阴阳虚实。一般来说,汗证以属虚者多。自汗多属气虚不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但因肝火、湿热等邪热郁蒸所致者,则属实证。病程久者或病变重者会出阴阳虚实错杂的情况。自汗久则可以伤阴,盗汗久则可以伤阳,出现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之证。 治疗原则 虚证当根据证候的不同而治以益气、养阴、补血、调和营卫;实证当清肝泄热,化湿和营;虚实夹杂者,则根据虚实的主次而适当兼顾。此外,由于自汗、盗汗均以腠理不固、津液外泄为共同病变,故可酌加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五味子、瘪桃干、牡蛎等固涩敛汗之品,以增强止汗的功能。 分证论治 肺卫不固 症状:汗出恶风,稍劳汗出尤甚,易于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脉细弱,苔薄白。 治法:益气固表。 方药:玉屏风散。 本方为益气固表止汗的常用方剂,方中以黄芪益气固表止汗;白术健脾益气,助黄芪益气固表;少佐防风走表散邪,且助黄芪固表。汗出多者,可加浮小麦、糯稻根、牡蛎固表敛汗。气虚甚者,加党参、黄精益气固摄。兼有阴盛而见舌红、脉细数者,加麦冬、五味子养阴敛汗。 气血不足,体质虚弱,而症见汗出,恶风,倦怠乏力,面色不华,舌质淡,脉弱者,可改用大补黄芪汤以补益气血,固表敛汗。本方除含有玉屏风散的药物外,尚有人参、山茱萸、茯苓、甘草、五味子等益气固摄,熟地、川芎、肉苁蓉等补益精血,补益之力远较玉屏风散为强,故宜用于自汗之气血不足及体虚甚者。 营卫不和 症状:汗出恶风,周身酸楚,时寒时热,或表现半身、某局部出汗,苔薄白,脉缓。 治法: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 方中以桂枝温经解肌,白芍和营敛阴,两药合用,一散一收,调和营卫,配以生姜、大枣、甘草,助其调和营卫之功。 汗出多者,酌加龙骨、牡蛎固涩敛汗。兼气虚者,加黄芪益气固表。兼阳虚者,加附子温阳敛汗。如半身或局部出汗者,可配合甘麦大枣汤之甘润缓急进行治疗。 营卫不和而又表现倦怠乏力,汗出多,少气懒言,舌淡,脉弱等气虚症状者,可改用黄芪建中汤益气建中,调和营卫。 由瘀血阻滞导致者,兼见心胸不适,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等症者,可改用血府逐瘀汤理气活血,疏通经络营卫。 心血不足 症状:自汗或盗汗,心悸少寐,神疲气短,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 治法:补心养血。 方药:归脾汤。 方中以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益气健脾,当归、龙眼肉养血,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木香、甘草、生姜、大枣理气调中,共奏益气补血、养心安神之功。 汗出多者,加五味子、牡蛎、浮小麦收涩敛汗。血虚甚者,加制首乌、枸杞子、熟地补益精血。 阴虚火旺 症状:夜寐盗汗或有自汗,五心烦热,或兼午后潮热,两颧色红,口渴,舌红少苔,脉

出虚汗怎么办

出虚汗怎么办 引起虚汗的原因很多:温度过高,内分泌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其他慢性病(结核、肿瘤),还有药物副作用等等,因此虚汗时需要到医院检查确诊。 虚汗一般在晚上出,是气虚或阴虚造成。 中医认为是肾虚或下焦湿热所致;虚汗是中医的一个病症名,是以“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停止”为特征的。中青年“虚汗”与小儿血钙偏低引起的“虚汗”发病机理不同。冬春转季是中青年“虚汗”的高发期,原因多为病人“阴虚”所致,用通俗的话讲,即经过一个漫长的冬季,储存在人体内的“精气”已不足,当体质下降时,就会出现虚汗症状,如潮热颧红、心烦虚汗、失眠、乏力等现象。而中青年人群,面临工作、家庭压力较大,体力、精力透支明显,极有可能导致人体植物神经紊乱,若在日常生活中不注意补“气”,则必然受到虚汗症的“垂青”。肾阳为全身阳气的根本,生命活动全靠阳气鼓动,如肾阳不足,不能湿煦身体,就会出现怕冷。 虚汗的病人,有的一入睡即虚汗出,有的入睡至半夜后虚汗出,有的刚闭上眼睛一会儿即虚汗出。出的汗量,相差悬殊很大。 根据虚汗病人的临床表现,可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三种。 轻型虚汗的病人,多数在入睡已深,或在清晨5时许或在醒觉前1~2小时时汗液易出,汗出量较少,仅在醒后觉得全身或身

体某些部位稍有汗湿,醒后则无汗液再度泄出。一般不伴有不舒适的感觉。 中型虚汗的病人,多数入睡后不久汗液即可泄出,甚则可使睡装湿透,醒后汗即止,揩拭身上的汗液后,再入睡即不再出汗。这种类型的虚汗,病人常有烘热感,热作汗出,醒觉后有时出现口干咽燥的感觉。 重型虚汗的病人,汗液极易泄出。入睡后不久或刚闭上眼即将入睡时,即有汗夜大量涌出,汗出后即可惊醒,醒后汗液即可霎时收敛。再入睡可再次汗出。出汗量大,汗液常带有淡咸味,或汗出同时混有汗臭。汗出甚者可使被褥浸湿,一夜非数次替换睡装则无法安睡,有个别重证病人能使被褥湿透,被褥较薄或用席子时,汗液可在床板上印出汗迹。这些病人常伴有明显的烘热感,心情也表现的烦燥,汗后口干舌燥,喜欢凉水。平时可伴有低热或潮热,五心烦热,颧红,头晕,消瘦,疲乏不堪,尿色深,尿量少,大便干燥。 轻型与中型虚汗,对身体损伤不会太大,但重型虚汗病人,时间久了常会使病情恶化,向“脱症”发展,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 由于长期虚汗,使内津液耗损过多,就出现一种阴虚现象,这种患儿表现为唇舌红干,手足心热,口干,饮水多但不解渴,大便数天一行或每天行,粪便干且呈粒状。治疗宜清热养阴,使热内消。笔者常用生地、麦冬、知母、元参、地骨皮、桑叶之类药治疗,如热过分重的可加黄连,汗出量多的加龙骨、牡蛎、生黄芪,其汗也就能很快地消除。

头晕出虚汗怎么办_怎么治疗头晕出虚汗

头晕出虚汗怎么办_怎么治疗头晕出虚汗 我们有很多人都出现过头晕出虚汗的症状,而在这个时候大家通常都会感觉浑身无力,没有精神,但是很多人在发生的时候都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下面是整理的一些关于头晕的资料,供您参考。 一、掌握区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盗汗 1、生理性盗汗:小儿时期,皮肤十分幼嫩,所含水分较多,毛细血管丰富,新陈代谢旺盛,植物神经调节功能尚不健全,活动时容易出汗。若小儿在入睡前活动过多,机体内的各脏器功能代谢活跃,可使机体产热增加,在睡眠时,皮肤血管扩张,汗腺分泌增多,大汗淋漓,以利于散热。其次,睡前进食可使胃肠蠕动增强,胃液分泌增多,汗腺的分泌也随之增加,这可造成小儿入睡后出汗较多,尤其在入睡最初2 小时之内。此外,若室内温度过高,或被子盖的过厚,或使用电热毯时,均可引起睡眠时出大汗。 2、病理性盗汗:有些人入睡后,出汗以上半夜为主,这往往是血钙偏低引起的。低钙容易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好比打开了汗腺的“水龙头”,这种情况在佝偻病患儿中尤其多见。但盗汗并非是佝偻病特有的表现,应根据小儿的喂养情况,室外活动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还要查血钙、血磷及腕骨X线摄片等,以确定小儿是否有活动性佝偻病。

3、中耳及内耳疾病:不同的耳部问题都能引起晕眩,如中耳炎、美尼氏症等,一般感冒病毒也会入侵内耳而引起问题,甚至引致呕吐等现象。 4、药物影响:一些降血压药、心脏及糖尿药,甚至感冒敏感药等都可能有此副作用。 5、慢性疾病:糖尿病、气管病、肾病等若控制不好,也会出现上述情况(如血糖过低)。 6、心律失常:心脏疾病令到脑部供氧失常而引起头晕,其中心跳过慢影响较多。 7、贫血:像怀孕期间或妇女月经量大,都是会让血液含氧量减低,从而就会引起头晕。身体虚弱出虚汗。 8、血压过高或过低:有时候如果血压过高或过低,也会对大脑造成影响而引致头晕。 中医认为,“汗为心液”,若盗汗长期不止,心阴耗伤十分严重,应积极治疗。在治疗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自我养护。 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有时候生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该加强必要的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不过也要注意劳逸结合。 2、在饮食方面,要摸索出与自己病证有利或有弊的饮食宜忌规律,进行最适合自己食疗调养。如属阴虚、血热及阴虚火旺的病人,应禁食辛辣动火食物,切勿饮酒,并多食一些育阴清热的新鲜蔬菜等,以使汗腺的分泌功能牢固的在机体健康的基础上得到恢复。

补心敛汗 肖玉坤治疗汗证方

补心敛汗肖玉坤治疗汗证方 *导读:湖南名医治汗证(气阴两虚)方处方:党参20克,麦冬10克,五味子8克。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功效主治:益气养阴,补心…… 湖南名医治汗证(气阴两虚)方 处方:党参20克,麦冬10克,五味子8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益气养阴,补心敛汗。用于治疗汗证,中医辨证属气阴两虚型。症见头晕目眩,少气懒言,乏力自汗,活动时诸症加剧,口渴咽干,自感虚热,舌淡,脉虚无力。 创方者:肖玉坤 湖南名医治汗证(阴虚阳扰)方 处方:当归、生地各12克,熟地15克,黄连3 克,黄芩、黄柏各10克,黄芪20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l剂。 功效主治:滋阴清热,固表止汗。川于治疗汗证,中医辨证属阴虚阳扰型。症见心胸烦热,于足心热,怔忡不寐,舌燥咽干,小便短黄,昼为自汗,夜为盗汗,舌质稍红少苔,脉细数。 创方者:肖玉坤 湖南名医治汗证(营卫不和)方

处方:桂枝6克,白芍12克,甘草5克,大枣5 枚。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几1剂。 功效主治: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用于治疗汗证,中医辨证属营卫不和型。症见发热或不发热,头微痛,恶风,自汗出,舌苔薄白,脉浮缓。 创方者:肖玉坤 湖南名医治汗证(肝气郁滞)方 处方:柴胡、黄芩各1O克,党参、牡蛎(布包)各 15克,法半夏、甘草、麻黄根各6克,大枣6枚,生姜 3片。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疏肝解郁。和解少阳。用于治疗汗证,中医辨证属肝气郁滞型。症见精神抑郁,情志不畅,胸胁苦满,口苦咽干,夜间盗汗不止,甚者盗汗如雨,醒则汗止,舌苔薄黄。脉弦。 创方者:肖玉坤 湖南名医治汗证(表虚不固)方 处方:黄芪20克,白术15克,防风10克,甘草 6克,大枣6枚。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补虚敛汗,益气固表。用于治疗汗证,中医辨证属表虚不固型。症见头面、颈胸部时时汗出,活动后尤甚,畏风,易感冒,倦息乏力,面色苍白,舌质淡,苔薄白,脉弱。

偏方秘方验方治疗自汗盗汗

偏方秘方验方治疗自汗盗汗 1. 燕麦米糠治疗虚汗不止(Oats and Rice bran for overwhelming sweat) 燕麦50 克,米糠25 克,饴糖15 克 Oats 50 g, Rice bran 25 g, Malt sugar 15 g. 水煎燕麦和米糠,取药汁加饴糖服。 Cook the oats and rice bran in water. T ake the herbal tea. Mix it with malt sugar to drink. 2. 浮小麦大枣汤治疗盗汗(Light wheat and Chinese date for night sweat) 浮小麦50 克,大枣50 克 Light wheat 50 g, Chinese date 50 g. 水煎服。 Cook in water. Drink the tea. 也可单独将浮小麦焙干研细末,每服10 克,每天三次,饭后两小时用米汤送服。浮小麦可用麦麸子代替。 Alternatively, bake light wheat to dry, grind it into fine powder. Drink it 2 hours after meal with rice soup to swallow, 10 grams each time, three times a day. The light wheat can be replaced by wheat bran. 3. 五倍子敷脐治疗自汗盗汗(Chinese gall for day sweat and night sweat) 五倍子研细末,加温开水调成糊状,睡前敷脐部。适当包扎固定。用药5-6次无效者停用。 Grind Chinese gall into fine powder. Add warm boiled water to make it into mud form. Apply it onto the naval before go to bed. Fold and seal it properly. Stop to continue if it does not work after 5-6 times of use. 也可将五倍子,枯矾各等份(五矾散),研细末,同法敷脐。 Alternatively, grind equal amount of Chinese gall and Dry alum into fine powder. Use it the same way on to the naval as above.

自汗 盗汗经验方

自汗盗汗经验方【全国名老中医秘方】 汗证,是指在安静的状态下,如安静的坐静卧、睡眠等时,全身或身体某些部位出汗过多,或大汗淋漓不止为主的一种证候,常用的临床偏方、验方、主要如下: 1 .碧桃干红枣汤治盗汗 [方剂] 碧桃干15枚(以未熟果风干,色绿者佳),红枣10枚。 [制用法] 煎汤。每晚1剂,连服3剂。 [功效] 止汗。 [验证] 据《中华内科杂志》介绍,碧桃干对肺脓肿、败血症等不同疾病所致的盗汗,都有一定效果,经临床应用无任何副作用。 2 .加味牡蛎散治盗汗 [方剂] 锻牡蛎100克、生黄芪100克、麻黄根50克、五味子50克。 [加减] 久病气虚加人参须6克;阴虚燥热加生地10克、白芍10克;心悸眠差加酸枣仁10克、麦冬10克。 [制用法] 上药研粗末。瓶贮备用。每次10-20 克,用浮小麦巧克同煎,滤去渣热服,1日2次。 [功效] 治体常自汗,动则益甚,时易感冒者;夜寐盗汗,醒则汗止,气短神疲者;气虚表弱,卫阳不固之证。 [验证] 方xx ,男,50岁。就诊日期:1950年10月16日。患者神疲乏力,时易盗汗,动则尤甚,易感冒,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弱, 此气虚卫外之阳不固也,予本方每天20克,加人参须6克、浮小麦15克同煎去渣,日2次分服。连服2周,体力好转,自汗亦解。 [备注] 煅牡蛎潜阳敛汗;生黄芪益气固表;麻黄根走表固卫;五味子敛阴止汗;浮小麦滋养心阴,共奏益气固表、潜阳敛阴,养心止汗之功,故自汗盗汗均可随证加减用之。本方对病后体虚之自汗盗汗极为适宜,但对亡阳的大汗淋漓则不能胜任。

3 .五倍子散治盗汗 [方剂] 五倍子适量。 [制用法] 研极细末,贮瓶备用。每次2-3克,用温开水调成糊状,临睡时敷肚脐窝,上盖纱布,以胶布固定,次晨除去。 [功效] 本药味酸涩功专收敛,用于自汗、盗汗有收敛止汗之效。 [验证] 王xx ,女,35岁。就诊日期:1975年10月5日。患者夜间睡中盗汗,醒后即止,时有燥热感,余无不适。予本方治疗4次,汗止而愈。 [备注] 脐部有湿疹或皮肤破损者勿用。用5-6次无效者停用。 4 .麦枣汤补气血敛汗 [方剂] 浮小麦50克,大枣50克。 [制用法] 水煎。日服1剂。 [功效] 养心神,敛虚汗。用治盗汗。 [验证] 此方在农村被广泛应用。 5 .黄芪羊肉汤滋养敛汗 [方剂] 黄芪15克,羊肉90克,桂圆肉10克,怀山药15克。 [制用法] 将羊肉用沸水先煮片刻,捞出后用冷水浸泡以除膻味。用砂锅将水煮开,放入羊肉和三味中药同煮汤,食时调好味。饮汤吃肉。如小儿无咀嚼能力,可煮成浓汤饮用。 [功效] 健脾补虚,滋养敛汗。主病后体虚盗汗。 [验证] 孙xx ,女,15岁,经服3剂盗汗即愈。 [备注] 阴虚太重的小儿忌用。 6 .猪心黄芪汤治自汗盗汗 [方剂] 猪心1个,黄芪12克,党参12克,五味子4克。 [制用法] 将黄芪等三味纳人猪心内,加水炖熟。吃肉饮汤。 [功效] 补气血,安心神。用治体虚所致的自汗、盗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