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美学考试内容

设计美学考试内容
设计美学考试内容

1.简述对“美是什么”的理解和认识。

答:美有多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审美对象,第二层含义是审美性质,第三层含义是美的本质、美的根源。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一方面,“美”是物质的感性的存在,与人的感性需要、享受、感官直接相联系;另一方面,“美”又有社会的意义和内容,与人的群体和理性相连。美的存在离不开人的存在,人类的审美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美在于适应人类社会生活需要的程度与性质。所谓美的本质是指从根本上,根源上,从其充分而必要的最后条件上来追求美。

2.结合实例论述设计美的本质特征。P98

答:设计美是一个有机的复合体,它与技术美有许多相似的东西,但设计美在更高的一个层面涵盖技术美,同时兼容并包含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某些因素,是社会美的基础实体。

(1)功能性特征。好比现代家庭的室内设计,起居生活区域的布局要考虑使用,方便,去掉不必要的装饰,更多的体现简洁中的人文因素,使主人一天劳累能到家中得到调适。

(2)社会性特征。像埃菲尔铁塔、磁悬浮列车、纳米技术的应用都是社会性的劳动成果。

(3)形象性特征。

(4)变易性特征。变易性特征在服饰时尚和日用消费品领域表现的尤为明显,这种变化促进新的设计思想、思潮、风格的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3. 结合实例简述西方古代设计文化的美学的意蕴

1 实用与审美的探讨

2 人与自然的抗衡

Eg.西方文化对建筑的影响先写出西方文化的特征在分开讲①对建筑的(郊外古堡)2 对建筑的外形3对建筑的尺度(体量感大)4建筑的变革(中国祖宗方法不可变西方不断革新x不同)

4.结合实例简述中国古代设计观念和美学思想, p56

1 推崇宗法礼仪与“拔尔而怒”的审美追求。Eg.商代后期的四羊方尊,它的设计适用于统治阶级的社会目的性需求,充满着丰富的观念文化内容。

2 把握自然规律与“天人合一”的审美意识。Eg.苏州园林“艺圃”浴欧门,它的设计就考虑到了与自然协调相一致的整体关系,体现了中国的“天人合一”观念。

3 倡导兼养形神与“体舒神怡”的审美效能。Eg.明代的黄花梨大灯挂椅及桌,它的设计兼养人的肉体和精神,将实用和审美结合起来,将形与神、肉体与精神体一起来,就极好的体现出了中国“兼养形神”与“体舒神怡”的美学观念。

4 强调使用功能与“文质相一”的审美价值。Eg.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在处理功能与形式美的关系上表现更为突出。斗拱就是典型例子。设计师使其成为一种复杂而精巧的结构,并增添了建筑物的节奏韵律感,把功能与美很巧妙的结合在一起。

5.结合实例简述未来设计美学的发展趋势。

答:设计美是社会性劳动成果的结晶。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设计美的追求也随之变化。总体概括为以下几点:

(1)民族化。正所谓“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真正的设计民族化意味着一个国家设计风格的成熟和成功。EG.日本著名的工业设计师柳宗理,他的代表作“蝴蝶凳”,从他的设计作品中可以看出,其设计风格虽受包豪斯的影响,但这并不影响他对日本本土文化的热衷。

(2)人性化。人性化是设计发展的重要趋势。从设计的本质上讲,任何产品设计观念的形成均以人为出发点,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的需要。人性化设计总体概括为:产品功能的人性化、产品形式的人性化、产品的情感化和个性化。

(3)生态化。有句老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人类应该充分建立生态意识,以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关系为出发点实施设计。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地关系。

6.结合实例简述对“功能决定形式”的审美设计观的认识。P71

答:十九世纪80-90年代,芝加哥学派建筑师沙利文明确提出了"形式追随功能" 的观点,这是功能论者的标志性口号。

从产品设计的本质特征而论,形式服从功能是正确的、基本的。作为为人而用的器物、建筑等人为事物其形式必然来自功能的结构,而不是功能来自于形式。可见在对待功能和形式的关系上我国古代哲人早就给出了较合理的设计标准,即"象以载器,器以象制"。

因此,在设计中,重功能的思想并不是西方现代人所独有的,早在人类创物之初这一思想已经成为设计的基本思想了。例如墨子主张"先质而后文",这就是功能第一的观点;被英国《百科全书》称为"伟大的设计师"--孔子则主张"文质兼备",即要求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在造物领域可以引申为功能与形式并重的思想。而这一点是同沙利文"形式追随功能"之后的包豪斯所强调"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之口号,其意义是不谋而合的。

7.结合实例简述后现代主义设计的美学原则

1 现代主义首先考虑的是功能,而后现代主义以人情化、个性化为第一要义。人情与个性是他的目的。

2 为了实现多样化、个性化、表情化,后现代主义设计常常借用符号学理论,以隐喻、象征的手法创造贴近大众生活习俗的审美形式。提倡兼收并蓄、丰富多彩、矛盾与含糊而不强调统一、明晰,追求含义和象征意义。

3 后现代主义设计注重历史传统文脉的意义。文脉主义、隐喻主义、装饰主义是后现代追求人情化、个性化的三种主要涉及方法。

Eg.新奥尔良意大利广场是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思想的典型体现。这一设计在设计中既考虑到了当地居民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方式,与周围环境的协调。这一古典风格和神奇想象集于一体的设计,成为后现代主义设计的经典作品。

9 结合设计史的实例分析论述“less is more”和“less is bore”体现的设计观念和美学思想。

“less is more”体现的是现代主义的审美设计观念。

密斯是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大师,他提出的“少就是多”的立场和原则。摆脱历史上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建筑风格

“less is bore”体现的是后现代主义的审美设计观

突出表现了人类进入后现代文明社会以后,设计语言的多样化、个性化、表情化,并以历史传统参照系中视觉审美惯性的角度,对形式、色彩、结构和对比进行新的组合,产生新的美学反映。

在后现代设计的强调艺术性和审美内涵的同时,文丘里更注重和生活的关系,颠覆和打破传统艺术的概念。文丘里与人合作撰写的《向拉斯维加斯学习》阐明了后现代主义建筑师的基本方法,使建筑有象征、有个性,继而形成有风格。

(后现代主义强调设计应具有历史的延续性,不拘泥于传统的逻辑思维方式。探索创新造型手法,讲究人情味,追求个性化。在设计中常把夸张变形的,或是古典的元素与现代的符号以新的手法融合到一起,即采用非传统的混合、叠加、错位、裂变及象征、隐喻等手段,以期创造一种融感性与理性,集传统与现代的设计风格,重现历史文脉,文化内涵及对生活的隐喻。)

《设计美学》期末复习资料资料讲解

《设计美学》期末复习资料2010.12 试题类型: 判断题:2’X5 简答题:20’X2 论述题:20’X1;30’X1 1、先秦至两汉是我国设计美学形成的基础阶段,许多设计美学观念在这时开始形成。 2、先秦时期理论上较为突出的成就就是设计典籍《考工记》的出现。 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4、墨子的“先质后文”、“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进一步强调了实用功能,反对浪费奢靡。 5、杨雄的“言为心声,书为心画”提倡一种博大精深、富于崇高色彩的美。 6、按照郭沫若对青铜器的说法,青铜器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人化——神化——礼化——人化。 7、简要论述《考工记》设计学思想。 答:1、“阴阳五行”的道器统一观。是说各种事物现象都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对立关系。2、“天人合一”“天时地气”“材美工巧”。“天时”、“地气”指的是自然方面的客观因素,“才美”、“工巧”则强调的是主体和主观因素。主张人与自然的融合,强调工艺制作要符合自然生态规律,并认为自然规律可以制约设计的优劣。3、“制器尚象”。《周易》中就已提到“制器尚象”,主张把有形之器与卦象等抽象符号联系起来,运用象征手法表现抽象的“意”。 8、南齐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论,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等创作原则。 9、简要论述宋代哲学特征。 答:中国哲学美学在宋代现实儒道释三学融合,完成了以道德为本体和主题的中国人格美学.既不向往神仙或宗教的热狂境界,也渴慕治国平天下的世工业绩,它面向现实人生,高度重视生活情趣,任情感自然地流露和表现,鄙视宫廷艺术的富丽堂皇、雕琢伪饰。宋代美学大体可以分为两派,一派提倡“平淡天然的美”,以欧阳修、苏轼、严羽为代表;另一派是提倡客体化的、具有伦理道德性质的“理”,以邵雍、程璟、程颐、朱熹等哲学家为代表。 10、中国设计美学思想来源。 答:道家美学的思想对设计美学的影响。道家哲学和美学的创始人是老子和庄子及其学派,在道家看来,真正的美是一种同自然无为的“道”合为一体、超越人世的利害得失、在精神上不为任何外物所奴役绝对自由的境界。这种心境与自然融合、与道同行的境界是审美的最高境界。佛教美学对中国设计美学的影响,中唐时期的禅宗,通过直觉、顿悟以求的精神解脱、达到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的理论。 11、中国传统设计美学观念的具体体现。 P32 (结合课本适当张开论述答题) 答:1、中国传统设计中的“精气神” 2、中国设计中的“意”与“象” 3、中国设计美学中的“和”与“合” 12、苏格拉底被认为是西方设计美学思想的鼻祖。(P37) 苏格拉地论述美和效用的关系问题对设计产生了较大影响。 13、古希腊简述基本上是三种主要柱式,即多利克、伊奥尼亚和科斯林三种柱式结构。 14、多利克柱式、伊奥尼亚柱式、科林斯柱式的特点。 答:(P39) 1、多利克柱式的特点是比较粗大雄壮,没有柱础,柱身有20条凹槽,柱头没有装饰,又被称为男性柱式 2、伊奥尼亚柱式的特点是比较纤细秀美,柱身有24条凹槽,柱头有一对向下的涡卷装饰,由于曲线明显, 这一柱式结构又被称为女性柱式。 3、科林斯柱式的特点是装饰性强,但是在古希腊建筑中的应用并不十分广泛,典雅的宙斯神庙采用的是科 林斯柱式。 15、奥古斯汀的美学著作《论美与适宜》中把美区分为“自在之美”和“自然之美”两种类型。 答:(P41第四段) 即事物本身的美和一个事物适宜于其他事物的美。奥古斯丁罗列出美的较为具体的特征和规律,它们包括平衡、类似、适宜、对称、比例、和谐等原则,统摄这些原则的“整体”。美不在于各种成份的量,而在于

从设计美学角度看设计作品.doc

从设计美学角度看设计作品 设计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自产生之日起就对设计领域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尤其是设计美学领域的审美学说,对设计师来讲,更是衡量其作品好坏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下面,我就选取古今中外历史上几件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从设计美学角度简要分析一下。 一、唐代曲辕犁 唐代曲辕犁设计精巧,同时亦符合一定的美学规律,有一定的审美价值。犁辕有优美的曲线,犁铧有菱形的、V形的,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还具有良好的审美情趣。下面,我就从功能美、形式美、材料美和结构美四个方面分析一下。 1、功能性分析 功能美不是“有用即美”,而是使用价值和技术美的结合,在注重物品使用价值的时候不能忽略了其技术性。 与直辕犁相比,唐代曲辕犁的设计具有良好的使用功能,不仅可以通过扶犁人用力的大小控制耕地的深浅,还大大节省了劳动力,有很高的劳动效率。犁架加大,显得更加稳定,便于在耕地时的控制,犁铧多为V形,尖头更加锋利,便于入土。曲辕犁的使用功能相当完善,使用性加强。同时,从技术美学角度看,唐代曲辕犁的设计更加先进,犁的规格、种类多样,形制亦因需要而有差异。犁铧、犁壁、犁头等也是根据需要而不断改进,技术含量可谓相当高。 2、形式美分析 唐代曲辕犁在形式上,可谓达到了一种均衡与稳定的美学效果。均衡与稳定,是美学规律中重要的一条。均衡是指造型物各部分前后左右间构成的平衡关系,稳定则是指造型物上下之间构成的轻重关系,给人以安定、平稳的感觉。 在唐代曲辕犁造型中,以策额为中线,左右保持着等量不等形的均衡;从色彩上看,木材的颜色是冷色的,而铁也是冷色,可以达到视觉上的平衡;犁铧为V形,是一种对称,可以给人以舒适、庄重、严肃的感觉,对称本身亦是一种很好的均衡。稳定,则主要表现在实际稳定和视觉稳定两方面。无论从造型上看还是从视觉平衡上看,都具有极强的稳定性。 3、材料美分析 唐代曲辕犁的用材主要是木材和铁。二者皆为冷色,极易达到平衡。而且,唐代时候的冶铁技术已十分成熟,铁已经广泛运用于各种器物上。这样,唐代曲辕犁的设计,就更加经济适用,适合于普通老百姓的购买和使用。而且,木材和铁,二者均为冷色系的实物,搭配起来很容易,不会显得突兀。 4、结构美分析 在产品造型中,变化与统一是一条很重要的美学规律,为取得产品造型的变化与统一,主要采取的造型手法是:在变化中寻统一;在统一中寻变化。 在唐代曲辕犁造型中,虽有直线的犁底、压镵、侧额、犁箭和曲线的犁辕、犁梢,但它们的连接方式是相同的,大多用楗、梢、榫来连接固定,且主体以直线为主。这就是在变化中寻统一;以直线型为主,给人以硬朗稳定的感觉,但犁辕和犁梢的曲线又使造型富有变化,给人以动态的感觉,起对比和烘托作用。曲辕犁以木材为主,而铁质的犁铧与木质的犁架形成了对比,这就是在统一中求变化。 综上所述,唐代曲辕犁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不仅有着精巧的设计,精湛的技术,还蕴含着一定的美学规律,其历史意义、社会意义影响深远。 二、流水别墅 著名的流水别墅是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师赖特为卡夫曼家族设计的。这座位于瀑布之上的别墅实现了赖特“方山之宅”的梦想。整个建筑构思是大胆的,因而它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现代建筑之一。下面,就从设计美学角度,从不同方面看着做瀑布之上的人居典范。

简谈建筑设计的美学原则

简谈建筑设计的美学原则 摘要:建筑美不仅关系到建筑的面貌,同时也关系到一个城市的市容,甚至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文化水平、活力,给市民带来美学的享受以及心灵上的抚慰。 【关键词】建筑;美学;设计;结合 引言 建筑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智慧的结晶,也是人们追求物质享受的主要标志。建筑作为一个时代的标志,其外观不仅可以反应一个时代的进程,同时也可以反映一个社会的发展方向。建筑的美学性就是在满足建筑物的功能、当下的施工设计水平以及时代美学法则的条件下,将美学与建筑设计有机的结合起来的过程。二者在现实的发张中体现了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复杂关系,其结合的程度反映了社会的发展状况以及历史的变迁步伐。 1 结构美学的历史传统 我国的建筑工程为人类的文明创造出十分伟大的业绩。长城是最伟大的建筑工程之一,也是地球上最雄伟壮观的建筑艺术品。 从赵州桥、芦沟桥、故宫、应县木塔、西安大小雁塔到

长安、平遥、兴县等城市的古城墙;从北京人民大会堂、南京长江大桥、北京新图书馆,到亚运会建筑群、杨浦斜拉桥、许多出色的立交桥等等,哪一个不是卓越的结构工程和最迷人的艺术创造?哪一个不是从结构的设计上充分体现出技术的美、工艺的美,从而加强了建筑艺术的美?说实在些,建筑物的内在美 ,首先在于结构的美。中国建筑有着几千年的结构美学传统,读一读醉人的“阿房宫赋”谁都会明白这一点。从欧美建筑发展的历史看,也不难发现相似的运动轨迹。1 8 世纪后期英国工程师TelfordT就是以结构表现建筑美的开创者。他18 15年设计的以铸铁为主材Craigellachie桥就是表现个人风格的典型例子。他特别关心结构的外观他把工程的技术质量和美学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另一位著名的结构工程师是美国的RoeblingJ.A,他是美国第一个结构艺术家。1 8 8 3 年他设计了著名的Broklyn桥,他的才华表现在能以低的工程造价使结构获得美的表现力并采用多种结构手法使桥具备人情味,让这种硕大而结实的建筑结构具有了很高的审美价值。 2 建筑结构的美学原则 2.1结构力度美原则 建筑结构是承受各种荷载和作用的系统,它自然应当表现出力度。建筑结构的力度使人感到安全、奋起、充满信心与力量。

室内设计十大经典美学原则

干货|室内设计十大经典美学原则 1.比例与技巧 奥古斯丁曾经说过:“美是各部分的适当比例,再加一种悦目的颜色。”比例是物与物相对来说的,表明各种相对面间的度量关系,在美学中,最经典的比例分配莫过于“黄金分割”了;尺度是物与人(或其他易识别的不变要素)之间相比,不需涉及具体尺寸,完全凭感觉上的印象来把握。 注:比例是理性的、具体而标准的,可尺度却是感性的、抽象的。如果你没有特别的偏好,不妨就用1:0.618的比例来划居室空间吧,这是一个非常讨巧且有效的办法。

2.稳定与轻巧 稳定与轻巧几乎就是国人内心追求的写照,正统内敛、理性与感性兼容并蓄形成完美的生活方式。用这种心态来布置家居的话,与洛可可风格颇有不谋而合之处。以轻巧、自然、简洁、流畅为特点,将曲线运用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洛可可式家具,在近年的复古风中极为时尚。

注:软装布置得过重会让人觉得压抑、沉闷;过轻又会让人觉得轻浮、毛躁。要注意色彩的轻重结合,家具饰物的形状大小分配协调,整体布局的合理完善等问题。 3.调和与对比 “对比”是美的构成形式之一,在家居布置中,对比手法的运用无处不在,可用做对比的角度也很多。比如通过光线的明暗对比、色彩的冷暖对比、材料的质地对比、传统与现代的对比等等。 力求使家居风格产生更多层次、更多样式的变化,从而演绎出各种不同节奏的生活方式。而调和则是将对比双方进行缓冲与融合的一种有效手段。

4.节奏与韵律 节奏与韵律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是美感的共同语言,是创作和感受的关键。人称“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就是因为它们都是通过节奏与韵律的体现而造成美的感染力。成功的建筑总是以明确动人的节奏和韵律将无声的实体变为生动的语言和音乐,因而名扬于世。

自考设计美学

1.人的形式感形成的根源是什么?它包含哪些内容? 人的形式感是在社会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包含节奏、韵律、均衡等感受。 2.节奏:是事物在运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周期性连续过程,它是一种有规则的重复,产生奇异 的秩序感。 3.人对节奏的认识,是在什么过程中形成的? 具体的劳动过程中 4.内容:是指事物的全体组成部分,及其特性、内部过程、联系、矛盾运动和发展的统一。 5.形式:是指内容的外部表现方式、类型和结构。 6.审美形式:是审美对象的感性形式,也就是说,作为感觉对象的形状,质地,色彩,一 级构成某种空间秩序的相互关系和外在形象。 7.形式美具有哪些形式法则? 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尺度、对称于均衡、对比与协调、变化与统一 8.韵律一词最初出现于哪个领域:诗歌 9.解释比例与尺度的基本概念 比例构成了事物之间以及事物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匀称关系;尺度是一种衡量标准,涉及对人的生理和心理适应性。 10.形式美:形式美是事物形式因素的自身结构所蕴含的审美价值。 11.分析理解对比与对称的概念 对比是对事物之间差异性的表现和不同性质之间的对照;通过不同色彩、质地、明暗、和肌理的比较产生鲜明和生动的效果,并形成在整体造型中的焦点。对称是事物的结构性的原理,它是一种变换中的不变性,它使事物在空间坐标和方位的变化中保持不变的性质。 12.生态美:与满足人的需要相关联的审美价值 13.生态美与自然美的区别 自然美是大自然自身所具有的一种审美价值,它可以满足人们一种情感寄托的“畅神” 或“比德”作用,成为一种激发情感共鸣的对象或道德的象征物. 生态美是直接满足人们的生态审美需要,在这里审美主体是融入其中的,构成直接参与者。 14.在高科技时代,技术美的意义何在? 在高科技时代,对技术美的研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①技术美不仅是当代的一种审美形态,而且也是人类原发性的审美形态;②对技术美得历史研究表明,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始终受到科学技术的影响和制约;③技术美作为工业产品和人工环境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它是产品合规律性与合社会目的性相统一而取得的自由形式,作为人的创造物,它超越了技术的自发性,突出了科学技术为人类服务的社会目的性的特征;④美哉和谐。技术美强调了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⑤技术美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劳动环境中,通过环境与人的相互作用,可以发挥技术美的审美教育职能。 15.艺术:是人们对社会生活作出的审美反映和精神建构,他以特定的物质媒介将人的感受, 审美经验和人生理想舞台化和客观化,以艺术作品的形式表现出来。 16.艺术美:以表现人的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的艺术作品的美。 17.谈谈生态美与自然美的区别 答生态美是与满足人的生态需要相关联的的审美价值。是人把自己的生态过程和生态环境作为审美对象而产生的审美观照。与自然美的不同在于其价值构成中,主体的需要的性质是不同的,自然美是大自然自身具有的一种审美价值,满足人们的情感寄托,人在自然美的形成中只是旁观者;而生态美则是直接满足人们的生态审美需要,其审美主体是融入其中的,构成直接的参与者。 18.设计怎样体现出生态美? 生态审美是人把自己的生态过程和生态环境作为审美对象而产生的审美观照。生态美只有内在于生态系统中才能感受到,也只有人通过生态过程本身才能感受到。生态审美涉及整个人的生命体验与对象世界的交融与和谐。 19.通用性设计:非个性化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设计如中国古代建筑和传统服饰等的设计。 20.为什么说人的形式感的形成是审美以及形式美产生的根源?

多媒体课件画面设计的美学原则

多媒体课件画面设计的美学原则 1、画面背景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一般来讲,多媒体课件画面背景应该追求色彩、风格、形式的统一性。多媒体课件组合了多种媒体表现的教学内容,为了美观,也为了主体表现不让人感觉突兀,安排适当的背景非常必要。 背景的颜色、图案要根据课件整体形象风格的要求来制作,原则是色彩尽量单一,形象尽量简洁,避免喧宾夺主。背景可以是单色,可以是图案性简单排列,可以是某种环境,也可以是根据其它画面要素。比如说标题、主体文字、图形、按钮等安排在适当的位置,对教学内容的主体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包围、装饰的效果。统一的背景,传达给人们节奏感、安静感、韵律感、简洁感。 为突出教学课件内容所要表达的层次感或某种对应关系,可以在同一背景下切割、重叠出不同的色快或图案,用以衬托所要表达内容的层次或对应关系。 2、基本构图的整体性与目的性 多媒体课件画面的设计,应该把握基本构图的整体性和目的性。针对某一篇课文,要从基本风格去把握课文的主题与意境,要将课文的教学诉求溶入课件画面的整体设计中。例如课文解读古诗《登黄鹤楼》,如果设计成典雅、古朴、空旷、宁静的风格,我们应该选择的画面背景是统一、淡雅的浅蓝色、浅灰色或浅褐色,而不宜使用红色、黄色等作为画面背景色。 同样,在文字色彩、字体等因素的使用中也要有整体选择,比如选择与背景色协调(注意可辨性)或对比(不要破坏风格)的颜色。通过整体性的把握,避免课件画面表述的内容和风格出现残缺不全或支离破碎。 与此同时,要注意基本构图的目的性,无论是文字、色彩或图片,一切选择均要确保无损于意思的表达。对于中学生而言,课件画面的设计应该简洁、流畅和清晰,对于小学生而言,画面应该溶入更多的振奋人心的形状或图片,这也是目的性。 一张图片用于画面中,也要注意目的性,为了节省画面空间,为文字的清晰,有的图片只要可以表达内容、原理或意境就可以,对于图片中多余的部分可以裁剪,只保留特征性部分或主题部分;同时,对图片的裁剪也要考虑画面的风格。在前面讲过,水平的图片有开阔的感觉,竖式的图片则有挺拔的感觉。 3、字体设计的可辨性与艺术性 文字的主要功能是在视觉传达中向大众传达作者的意图和各种信息,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考虑文字的整体诉求效果,给人以清晰的视觉印象。因此,设计中的文字应避免繁杂零乱,使人易认、易懂,切忌为了设计而设计,忘记了文字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更有

设计美学(1)

1.索槠尔指出语言是有(能指喝所指)组成。 2.仿生更设计可分为形态放声、结构仿生和功能仿生。 3.功能美包括四个方面内容-适用性-经济性-人文性-精神愉悦性。 4.日本设计在设计传流与现代的关系中采用了所谓的(双轨制)。 5.皮尔斯指出任何一个符号都是由三种要素构成的(媒介、指涉对象、解释)。 6.皮尔斯从符号媒介如何表征对象的感觉,将符号化分为:(图像符号、标志符号、象征 符号)。 7.标志可分为(文字标志、图形标志、制图标志)。 8.功能三分法把功能分为实用功能、审美功能、认知功能。 9、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最早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提出。 10、大陆唯物主义以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等为代表,在对待如“怎样才能获得清晰的认识 11、美学的研究对象很明确,即感性的知觉活动及其对象---美、艺术。 12、美学首要的目的,就是引导知觉走向完善。 一、 1谈谈仿生设计? 仿生是高科技的代名词,它是指运用尖端的科学技术,来模仿生物的各种官能感觉和思维判功能,更加有效地为人类服务。各国都在不遗余力地加大在仿生学方面的研究。[1] 仿生设计学作为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与自然界的锲合点,使人类社会与自然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正逐渐成为设计发展过程中新的亮点。自古以来,自然界就是人类各种科学技术原理及重大发明的源泉。生物界有着种类繁多的动植物及物质存在,它们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为了求得生存与发展,逐渐具备了适应自然界变化的本领。人类运用其观察、思维和设计能力,开始了对生物的模仿,并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制造出简单的工具,增强了自己与自然界斗争的本领和能力。 艺术设计领域的仿生设计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特点。首先,它是一种新的途径和方法,具备社会科学的思辨性与形而上学的特点,并与美学、艺术理论等紧密联系。此外,它又具备自然科学的逻辑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实证性,与空气动力学、流体力学、人机工程学等研究相辅相成。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它具备艺术科学的属性,是环境科学、生态科学在艺术领域的延伸,也为形态学、语义学、符号学的发展指出了一条新路。[2] 1、形态的仿生 形态从其再现事物的逼真程度和特征来看,可分为具象形态和抽象形态。 1)具象形态的仿生 具象形态是比较逼真的再现事物的形态。由于具象形态具有很好的情趣性、可爱性、亲和性、自然性,人们普遍乐于接受,在玩具、工艺品、日用品应用比较多。 2)抽象形态的仿生 抽象形态是用简单的形体反映事物独特的本质特征。是一种虚幻的,不实的形。抽象形态的仿生具有形态高度的简化性和概括性,形态丰富的联想性和想象性,同一具象形态的抽象形态的多样性这三个主要特征。同时在应用于产品开发时,具有生产便捷,产品形态多样化,满足不同层次的顾客等优点。 2、谈谈设计中的形式美: 一切事物只要是客观存在的,都不能脱离形式,事物的存在、变化甚至相互作用都是在形式中展开的。形式有两种属性,一种是内在的内容,另一种则是事物的外显方式。室内设计中所运用的形式美法则就属于形式的第二种属性的具体体现,是通过形式的外显方式呈现出美感。下面探讨一下形式美法则的具体内容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一、适度美适度美是一个

设计中的美学法则——比例与尺度

设计中的美学法则——比例与尺度 美学的基本原则 统一与变化节奏与韵律对比与调和稳定与技巧主从与重点 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 黄金比例黄金比又称黄金律,是指事物各部分间一定的数学比例关系,即将整体一分为二,较大部分与较小部分之比等于整体与较大部分之比,其比值约为1∶0.618,即长段为全段的0.618。0.618被公认为最具有审美意义的比例数字。在艺术实践中应用的黄金比有一个宽容度较大的区域1: 2----3:4(0.571~0.666)裴波那切数列 人体美学一、黄金点:1.髋骨:头顶-足底之分割点2.咽喉:头顶-肚脐之分割点3.膝关节:肚脐-足底之分割点4.肘关节:肩关节-中指尖之分割点5.眉间点:发际-颏底间距上1/3与中下2/3之分割点6.鼻下点:发际-颏底间距下1/3与上中2/3之分割点;7.唇珠点:鼻底-颏底间距上1/3与中下2/3之分割点二、黄金矩形:①躯体轮廓:肩宽与臀宽的平均数为宽,肩峰至臀底的高度为长②面部轮廓:眼水平线的面宽为宽,发际至颏底间距为长③鼻部轮廓:鼻翼为宽,鼻根至鼻底间距为长④唇部轮廓:静止状态时上下唇峰间距为宽,口角间距为长生活中的黄金比例优选法优选法是一种求最优化问题的方法。如在炼钢时需要加入某种化学元素来增

加钢材的强度,假设已知在每吨钢中需加某化学元素的量在1000—2000克之间,为了求得最恰当的加入量,需要在1000克与2000克这个区间中进行试验。 通常是取区间的中点(即1500克)作试验。然后将试验结果分别与1000克和2000克时的实验结果作比较,从中选取强度较高的两点作为新的区间,再取新区间的中点做试验,再比较端点,依次下去,直到取得最理想的结果。这种实验法称为对分法。但这种方法并不是最快的实验方法,如果将实验点取在区间的0.618处,那么实验的次数将大大减少。这种取区间的0.618处作为试验点的方法就是一维的优选法,也称0.618法。实践证明,对于一个因素的问题,用“0.618法”做16次试验就可以完成“对分法”做2500次试验所达到的效果。 设计中的黄金比例东方明珠塔,塔高462.85米。设计师将在295米处设计了一个上球体,使平直单调的塔身变得丰富多彩,非常协调、美观。埃菲尔铁塔在距离地面57米,115米和276米处,各有一个平台,计算表明:(300-115) /300=0.617。所得比值与黄金比0.618相差甚微,由此可见,埃菲尔铁塔第二层平台的位置,非常接近于全塔高度的黄金分割点,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二层平台正是埃菲尔铁塔张开的四条腿开始收拢的转折点。 摄影中的三分法则:“三分法则”实际上仅仅是“黄金分割”

设计美学论文

设计美学论文 摘要:设计美是设计美学最核心和基本的范畴,本文将详细介绍设计美学的构成要 素、我的设计美学观、设计美带给人们的审美心理及我的设计美学观。 关键词:设计美学设计美感审美心理环保我的设计美观。 下面从五个方面来谈谈设计美学的问题:第一个是设计美学的概念及构成要素;第二个是从审美心理的角度分析设计创意作品,或构思带给他人的审美心理(审美感知或理解);第三个是我对设计美学的认识;第四个是我的设计美学观的形成,通过对自己这三年学设计学做人的回顾来引出我的现在的设计美学观;第五个是我对“中”的设计美学观的理解,包括这种设计观的内涵与外延。 一、设计美学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设计艺术的美学是一种应用美学,它是把美学原理应用到设计艺术之中而产生的一种美学,这种美学消解了生活与艺术之间的距离,使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这也是当代社会与文化的一个突出变化,即设计美学的核心与出发点是:日常生活审美化。 设计美学的本质是人类有目的性的,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设计美的体现是一种动态过程,而其达到的是一种静态效果。设计美学的构成要素包括:功能美;造型美;结构美;材料美;形式美。其中,功能美又包括实用功能、使用功能、认知功能和审美功能;造型美包括形态美与色彩美;材料美包括肌理美和材质美。 下面是具有设计美的构成要素的具体作品,它们都具备哪些设计美 例如:唐代曲辕犁 1在功能性方面,与直辕犁相比,唐代曲辕犁具有良好的使用功能,不仅可以通过扶犁人用力的大小控制耕地的深浅,还大大节省了劳动力,有很高的劳动效率。 2形式美与造型美方面,唐代曲辕犁可谓达到了一种均衡与稳定的美学效果。唐代曲辕犁的造型中,以策额为中线,左右保持等量不等形的均衡;从色彩上看,木材的颜色是冷色,而铁也是冷色的,可以达到视觉上的平衡;犁铧为V形,是一种对称,可以给人舒适、庄重、严肃之感,对称本身亦是一种很好的均衡。稳定,则表现在实际稳定和视觉稳定两方面,无论从造型上还是从视觉平衡上看,都具有极强的稳定性。 3材料美方面,唐代曲辕犁的用材主要是木材和铁,二者皆为冷色,极易达到平衡。而且在唐代的时候冶铁技术已十分成熟,铁已经广泛运用于各种器物上。这样,唐代去院里的设计,就更加经济适用,适合于普通老百姓的购买和使用。而且,木材和铁,二者均为冷色系的实物,搭配起来很容易,不会显得突兀。 4结构美方面,唐代曲辕犁,虽有直线的犁底、侧额、犁箭和曲线的犁辕、犁梢,但它们的连接方式是相同的,且主题以直线为主,在变化中寻找统一,但犁辕和犁梢的曲线又使造型富有变化,给人以动态感觉,起对比和烘托作用。 再如:著名的流水别墅 1功能美方面,流水别墅本身就是为休闲养身而设计的,其内部空间既分割又连成一片,根据不同的需要可以有不同的净高,而且室内陈设偏于低层布局,天花板较低,并略有倾斜,室内有亲和感和安全感,这样的空间和陈设很适合人们放松身心,亲近大自然。赖特的设计,使建筑物的主要部分悬浮于瀑布之上,这座建筑已经超越了它本身,其中所含的技术美足以让后来的人们仰头惊叹。 2形式美与造型美方面,从其看似简单却蕴含无限张力的外观我们可以读出那些水平伸展的地坪要桥、便道、车道、阳台以及棚架,沿着各自的伸展轴向,越过谷而向周围凸伸,自然和人悠然共存呈现了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设计美学课后问答

第一章形态构成论 一、自然形态的情感内涵有何而来,在功能层面对人有何启示? 人类对于大自然充满热爱之情,因为投不仅是人类生存的依托,也是构成人们生活得天地,人们赞颂日月星辰,山水田园,不仅体现了大自然的和谐,而且在与人的生活联系中被人格化了,赋予了人的意义 。对自然之石的观照丰富和发展了人对自然形态的感受力。人们欣赏有机界的鸟兽,有机体的图案在生活中常常用到。对于自然形态的功能机制具有启示作用,人们经历了一个历史的认识过程,开始只是零散的和外在的了解。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拥有的技术设备日益复杂饿繁多,然而它所发挥的功能性,可靠性和效率性却远远不能满足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得需要。另一方面,随着生物科学的进展。生物世界的奥秘不断被解释出来,各种生物在亿万年的漫长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它们生命组织和活动能力。在生存机制,能量转换,信息识别等方面,许多生物所达到的效率、速度、灵敏、可靠和精巧都会令人叹为观止。由此,人们的探索目光转向了生物界,产生了仿生学。从生物现象和过程中抽取出适用于技术系统的原理和结构,作为发展新技术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自然形态中,最富裕情感意蕴最具亲和力的便是人体了,人常常把自身比例视为最美的比例,力图按照人的尺度去构筑周围世界,可以唤起种种不同的意象。 二、人工形态中,材料、结构、形式与功能之间是怎样关联和互动的? 任何人工产品都是由各种材料按照相应的结构形式组合起来的系统,以实现特定的功能。在这里,材料、结构、形式和功能成为任何人工产品所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其中,材料是产品的物质基础,结构是产品内部不同材料的组合方式,形式是产品材料和结构的外在表现,功能是产品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从而构成了对人的一定作用。 材料本身也有自然形态和人工形态之分,人工合成材料是由天然原料加工提炼出来的。作为产品的结构实体,后者作为基础性的功能构件发挥作用,它们共同形成了产品的物质载体。材料是结构的基础。历史上不同材料的运用往往标志着不同的生产力水平和时代特征。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反映了冶炼几数的产生和生产那里发展的不同阶段。新材料的出现为产品结构的变革提供了物质前提。现在建筑的产生,正式基于19实际工业生产为人们提供了足够的钢铁材料,由此出现了刚劲混凝土的建筑结构。材料的选择对于产品的工艺性能、质量特性以及市场效果具有重大影响。产品的创新往往首先是从材料的选择上突破的。 产品中各种材料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方式称为结构。产品总是由材料按照一定的结构方式组合起来的,从何发挥出一定的功能效用。木材可以做桌子,也可以做椅子。它们的材料虽然相同,但由于结构方式不同,便具有不同的功能。同样,椅子可以用木材制作,也可以用塑料或金属材料制作。在这里材料虽然不同,但只要结构类似,都同样可以发挥椅子的功能。这就是说,一方面产品结构是与材料密切相关的,任何结构的构筑都要依靠一定的材料,材料是结构的物质承担着;然而另一方面产品的功能是由结构决定的,结构是产品的物质功能的载体,它是实现铲平物质功能的手段集合。结构作为功能的载体,它是一句产品的功能目的来选择和确定的。例如,洗衣机的功能是对衣物的洗涤去污。实现这一功能的技术方法也是多种多样,既可以利用拨轮的转动或滚筒的运动产生水的漩涡来洗涤,也可以利用超声波震动产生水压的变化来洗涤。此外,同一种结构也可以具有多种功能效用。例如一个杠杆结构,既能实现力的放大,也能产生位移的变化。因此,功能与结构之间是双向多重对应的关系。 产品的形式是材料和结构的外在表现,即由一定形体、色彩、之地等产品外观的物质要素所构成,它可以直接为人所感知。产品只有通过形式才成为人的知觉对象,使人对它产生认知的和情感的反应,由此发挥出它的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形式,作为产品造型的结构,可以发挥信息传递的作用,由此构成一种符号或产品语言。它以造型手段告诉人们:这个产品是什么,有什么用途,怎样操作和意味着什么,从而是产品实现与消费者的对话。形式是产品发挥认知和

对设计美学的理解

对设计美学的理解 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已无所不及地怀着美化自己的生活、美化世界的愿望与执著追求。他们除了制作种种饰物之外,还创造出被后人称为自由艺术的、没有任何实用价值、也不借助实用之物的原形、专门为了美化自己的生活、可自由、自在地发挥的美化世界的绘画、雕塑与音乐等形式。 人们一直在追求美,但何谓美学?它不是客观事物本身、也不是客观事物的客观属性,而是从客观事物中所得出的某种观念性的东西,所以它显得非常的抽象。根据前苏联的美学界提出的观点:美既包括物质生产与物质生活领域中的审美活动,又包括精神生产与精神生活领域中的审美活动。美学研究的三大领域为:“美”,或者说审美对象,主要研究审美客体的美的本质、美的规律与美的存在形态等;“美感”,也指美的欣赏者,即审美主体。“减产创造”,美的创造的领域,要研究的是美的创造的实质。 那美的本质又是什么?人们不仅能欣赏到造物的美,在客观现实世界中、艺术作品里,还能领略到美的存在。美虽然是个人心理感知的产物,但它与任何心理感知的现象一样都有作为其物理刺激的客观事物的存在。总之,美在大千世界中、美在艺术作品里、美在人间造物中。凡此等等,无一不在客观事物之中,这就是美的客观性。人类有众多的感知系统,都是感知外部世界的感受器,它们所感知的都同样是外部世界的感性形式。而美就在这些外部世界事件的感性形式之中。没有所感知的外部世界事物的研发形式,也就不可能感知到美。

同时,对产品美的感知器官还包含了感知艺术美所没有的、视听之外的感知器官。这就是美在事物的感知形式中。客观事物中存在美,美在客观事物的可感形式中,那么美又是可感事物的什么呢?美不是客观事物的本体,不是事物的更改内容,且有别于事物的客观属性。美是审美对象的情感内涵,对一个事物的认识,是不该局限于它的表象,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其实是由前后两个相关的过程构成:其一是基于知觉,对客观物理对象作出客观属性的感知,进而是对其表象的识别;其二是基于外部世界的客观规律或社会性的约定俗成,对所感知的感性形式作出客观理性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只有在这时才能说人们全面地掌握,并认识了这一客观事物。审美价值既表现在融入的所具有的形式美的质量中,还表现在事物的理性内容,即它的社会意义与各种功利意义中。但是,审美价值与社会伦理价值这种理性内容。假若离开了人的审美活动,这种审美价值就失去了意义,在审美关系中人的主观情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们懂得了美的内涵、审美价值,但何谓审美,审美是人类对从客观事物进行诠释所得的审美内涵的一种主观评价。这种判断的正确基础是基于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就是既确切地对其感性形式的识别,同时又确切地对其理性内容的理解与把握。所以对审美对象的基于审美主体心理认知规律的情感诠释又具有相当程度的个人的差异性。审美的初级阶段是对形式美的美感,它主要地还是反映在形式对官能的驱动上;审美的高级阶段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审美,它不仅有对情感的驱动,并且还是理智的满足。所以对美的认识不但是针对个

芭蕾艺术的美学原则

第三节芭蕾艺术的美学原则 占典芭蕾舞是一种系统、科学、规范的艺术,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它形成了一套科学、 系统、完整、规范、严谨的训练体系,并且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它的形体及动作姿态完全符合几何构图的科学性。用几何构图的抽象线条来设计动作姿势,是以古希腊文明为源头的‘ 西方舞蹈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通常人们认为西方舞蹈强调人为的形式,而东方舞蹈则顺从自然的形式。但是我们发现在西方舞蹈形式的纯粹抽象中追求的“黄金分割比”也是符合“人体自然”的。“古希腊人认为数学的原理是一切事物的原理,舞蹈作为人体的“动.”,也是存 在于数学意义上的一种平衡。这种平衡的基础便是被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誉为“黄金分割律”的0.618。又称为“黄金律”或“黄金比”:如头顶至脐与脐至脚底之比:臂宽与躯干之比:下肢长度与上肢长度之比:下肢长与身长之比;眼高与脸长之比;前额到鼻孔的距离与脸长之比等等。”∞在此基础上,最终归纳把它的审美标准归纳为“开、绷、直、立、轻、准、称、美”八个方面。 一、开、绷、直、立 从1661年法国皇家舞蹈院成立时开始建立芭蕾舞的基础,例如四大美学原则中的外开就 是在当时建立的,还有各大学派通用的五个脚的位置也是皇家舞蹈院制定并提出的。而传统的古典芭蕾技术是建立在开、绷、直、立的基础之上,它是一切芭蕾舞动作的基础,只有符合其美学原则,才能称的上是完美的古典芭蕾,下面将“开、绷、直、立”的美学原则进行分析阐述。 “开”就是指身体从肩、胸、胯、膝、跺5大关节向外打开,双脚向外打开180度,最 大限度地延长肢体的线条,扩大舞蹈动作的范围,增强表现力,同时也增强了身体的平衡能力和运动的灵活性。舞者通过芭蕾系统的、科学的训练使身体可以达到非职业舞者所不及的境界,使身体理想化、完美化、职业化。正如美国著名舞蹈评论家珍妮·科恩指出:“芭蕾的 。古典风格是以脚的五个位工为基础的动作。这五个位置中表现出外开的本质是指两腿以碗关 节处向外旋转。表演时,在舞台有限的空问内炫耀和张扬贵族的气派。”回 “绷”是指将膝关节和踩关节绷直。“绷”也是芭蕾艺术中非常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芭 蕾是一种形体艺术,舞者只有将身体各部位“绷”直,才能使观众有延长肢体原有线条的视觉感,并且芭蕾是一种放射性的艺术,因此必须通过“绷”才能将肢体放射到舞台当中,在有限的空间内使能量聚集在肢体末梢部位,使舞姿更加舒展。例如做Battemt tendu时,脚跟推动脚背、脚尖向外擦出,擦到最远点一直到脚趾尖,同时仍然保持延伸的感觉;在做Battement tendu jete时,脚经过擦地离开地面踢向空中时,要用脚尖的力量带动腿踢出去,绷脚可以延长腿的长度。通过“绷”还可以使肢体各部位的肌肉能量向身体的中垂线上凝聚,也只有通过绷才能使肌肉收紧,从而产生上升的动作态势。这也符合芭蕾曾在一段时期内追求“灵空”,呈现出舞姿轻盈飘逸的艺术魅力, “直”是指双腿膝盖伸直以及后背的垂直,也就是将身体垂直、拉长,使舞姿舒展、优 ,达到完美的长线条视觉造型。同时芭蕾动作在舞台中的运动路线多呈直线形,这也与西人的思维方式有所相似之处,与中国舞的“拧、倾、圆、曲”的审美标准有很大的不同。如在旋转中,动作时除了全身收紧向上立起外,更重要的是颈、背、腰、臀垂直于地面,力量集中在人体的垂直中心轴上,只有这样才能使旋转运动起来,如果没有直立也就谈不中心轴,没有中心所有的旋转更是无从谈起。在对“直”的分析中我们会谈到芭蕾的贵族质,这与西方国家的审美思想及文化背景有着很大的联系,从精神气质的角度来看,要求

浅谈设计与设计美学

浅谈设计与设计美学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美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体现在很多方面,而设计美学就最好的例子,可见设计美学很有必要被重视。 关键词:美学设计环境设计平面设计产品设计 什么是设计美学,就字面意思来讲是把美学法则应用于设计中。之前我一直是这么认为的,但是听了设计美学这门课我才知道,这是很浅显的理解,其实设计美学远远不止这些,他还有很多内容。 艺术设计就是艺术创作,其基本内涵是内在的设计观念和外在的形式追求;而最高目的却是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和获取最大的商业利润。艺术设计的类型有平面设计类、产品环境、建筑。设计美学的中心问题有三个人与物、功能与形式、主观创造性与客观创造性设计。设计美学是在现代艺术设计理论和应用的基础上,结合美学与艺术研究的传统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的理论、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具体应用等都有别于传统的美学、艺术学科,它不但在学科定位、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上具有自身的特点,而且在现实应用中也有自己独特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准确把握设计美学的学科定位。首先,设计美学是设计学的分支,它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设计学的基础理论。其次,设计美学是美学的分支,它对现代设计的研究立足于审美和艺术理论,针对现代设计在审美和艺术上如何与技术结合的问题,提出更加合理的方式和途径。最后,设计美学是设计学与美学的交叉学科,单纯的设计学和美学不能解决关于设计美学的问题,同时也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而是二者的交叉融合。 我们来看一个环境设计的审美分析。环境艺术设计是对人类的生存空间进行的艺术再创造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的对象是对人类生存空间通过艺术的手法达到适合人类情感展现的人性化审美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小到室内家具及摆设,大到室外各种建筑物及环境,凡对其所进行的综合规划均属于环境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首先要注意协调各审美对象之间的和谐关系,使其趋于协调与自然。

《设计美学》第二章重点

《设计美学》第二章纲要 一、主要概念: 1、功能P47 功能:产品能满足人的需要的特性或对人发挥的效用。 2、需要P47 需要:需要作为人的属性,反映了人的生存对外界的依赖性。 3、价值P66 价值:是事物具有满足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 4、审美态度P52 5、审美价值P66 审美价值:是事物满足人的审美需要的性质,具有直观性。 6、审美淘汰P53 审美淘汰:从宜人性和精神功能出发,在产品选择中做出的否定。 7、审美意象P77 审美意象:是指与一定美的观念相联结的心理表象。 8、期待视野P76 9、实践活动P83 实践活动:人的主观之见于客观的行为,包括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它是一种对象化的过程。 10、产品的审美功能P63 参考; 功能价值:是事物满足人的生理或物质需要的性质。 情感性消费:是指向人与自然和谐的、具有人情味的生活。 审美接受:是人在观照审美对象时产生的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过程,从而获得审美经验。 审美创造:是一种把主观观念客观化和物化的过程。 认知:是人的认识活动过程,它是对外部信息的输入和思维加工。 意向生成:是指设计师对产品形象的构思过程,它是一种融合理智和情感的想象表象的形成运动。 同构同功:是指有什么样的结构便产生什么样的功能。 二、简答: 11、对人的需要如何加以划分,它对设计有何启示?P49 答:关于人的需要类型,可以从不同角度划分: 首先,根据其发展的过程,可以将人的需要划分为天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人是动物

进化而来的,动物性需要作为人与动物工友的自然属性,便属于天然性需要。它们是以本能的形式出现的。天然性需要以扬弃的形式包含在社会性需要之中,并从属于社会性需要。 其次,从其社会功能上,可以将需要划分为物质性的和精神性的需要。前者包括衣食住行等,它们是与人的生理和物质活动相关的需要;后者是以真善美为核心与人的精神活动相关联的需要,如认知的、审美的、社会交往的需要。 再者,从其存在状态上,可将需要划分成现实性的和潜在性的。现实性需要时已经存在的且有具体指向的需要,而潜在性需要则是虽有或缺性感觉但并无具体指向的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做了进一步的充实和重大调整,把人的基本需要划分为六个层次:其一为生物需要,包括安全需要,即对饥、渴、性、休息和安全防护等方面需要的满足:其二为归属关系和爱的需要: 其三为受尊重的需要,既保持自身人格的独立和取得个人价值认同的需要。上述两项反映了对于社会交往方面的需要: 其四为认知的需要,即求的对于事物认知和理解的需要: 其五为审美的需要,即对于秩序感、和谐和美感的需要: 其六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既发挥自身潜能以求得发展的需要。 启示:“需要是创造之母”。人的需要是设计灵感的源泉。对于审美创造来说,人的需要也是它的灵感源泉。人的需要反映着人的本质,这种需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正是人的发展程度的一种表征。产品的设计正是以满足人们生存、享受个发展的需要为目的的,因此对于人的需要的意识和把握成为设计师从事审美创造的前提。 12、为什么说人的需要是设计灵感的源泉?P52 答:需要是人对世界作用的动因,作为人的一种心理过程,它是人的内在的、本质的规定,是人的全部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从需要的存在状态看,需要有现实性需要和潜在性需要,现实性需要是已经存在的且有具体指向的需要,而潜在性需要则是虽有或缺性感觉但并无具体指向的需要。由于没有具体的指向性,所以这种需要还不具有现实性,只是一种潜在状态的存在。只有当这种需要的对象出现以后,这种潜在的需要才能转化为现实的需要。 由于设计是带有规划性质的创造活动,它的目的是指向未来的,所以它的着重点在于不断满足人的潜在性需要。也就是说,设计师在从事设计活动时,应该树立的第一个观念便是如何把握不同人以及社会的需要,并为满足人的潜在需要提供具体对象来开拓市场和创造市场。所以说,人的需要是设计灵感的源泉。 13、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由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分化出来的?P51 14、为什么说审美需要具有渗透性,它反映在人的多种活动之中?P52 答:审美需要是人类的一种自我意识和自我确证。从本能欲望过渡到审美需要,它既是一个社会性的历史过程,也是个体性的情感过程,情感是与有机体的需要相联系的,同时又在社会环境中,特别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所以人的审美需要,一方面可以通过单独的精神活动来获得满足,如艺术欣赏或艺术创作;另一方面它也融合和渗透在人的日常生活和物质活动过程中。在获得某种物质或功能满足的同时,也会追求在审美上的满足。在人的衣食住行中,当基本的物质需要满足时,便发生相应的审美需要。

设计美学

设计美学是一门应用美学,其产生与设计学科的确立有着密切关系。 设计美学的产生、发展与现代设计的发展是同步的。 从广义上讲,只要能给人以美感、具有使用功能的造型活动,都可以称之为“设计”。与艺术不同的是,设计中所谓美感与使用功能,不只是由设计师来感受与判断,还要由生产者、消费者来判断。因此,设计美的研究还要在对科学技术研究的基础上,综合社会的、人类的、经济的、技术的、心理的、艺术的各个方面的研究作为依据。狭义上的设计,是以大批量地生产满足人的全面需求的产品为目的所进行的创造性的生产实践活动,这样就可以把设计定义为一种准备行为。学习设计美学要理清几个概念,即什么是设计,什么是美学,什么是设计美学以及设计美学的研究对象等诸多问题。 根据设计美学学科的定位,可以看出设计美学要处理设计与人、技术与艺术、形式与功能的关系。设计美不以艺术中作品的美为评价的标准,而是以设计与人的关系的合目的性为评价标准,即以设计产品是否满足主体的使用、是否与环境和谐等问题为评价标准。从技术与艺术的关系上表现为,设计与现代技术的发展是否能够满足人的需求和材料、技术与审美的关系。功能与形式的方面表现为,设计是否能够适时保持功能与形式和谐尺度。这些都是设计美学与美学研究不同的表现,设计要满足使用者的方便和外形美观两方面的要求,所以不能以外观的美丑来恒定产品的优劣。 设计美学研究的对象: 一是纵向地对设计美学史的研究,把设计放入人类社会生活的历史发展中做动态研究,从历史长河中汲取设计美的规律。 二是横向地对设计要素和原理进行分析,有助于进一步分析设计趋势、提高设计审美水平,进而起到指导设计实践活动。设计美的要素包括形式美、材料美、技术美、功能美等方面的内容。 三是研究设计美学教育,对历史上的成功经验加以积累和发扬,推广设计美学的优秀理念。主要包括设计审美教育的内涵、途径、方法、实施等。 设计美学的分类有很多种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是根据设计门类的不同,可以把设计美学分为:广告设计美学、环境艺术设计美学、包装设计美学、建筑设计美学等; 二是根据设计的实施效果又可分为平面设计美学、三维设计美学。 三是根据设计目的的不同,把设计美学分为:环境艺术设计美学;产品设计美学;视觉传达设计美学。 对中国设计美学的研究,应该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功能对设计样式的影响 2 风俗及文化对设计的影响 3) 设计与技术的互相促进 4)设计与审美观念的相辅相成 盛唐三彩产量大,质量高,三彩俑生动传神,釉色自然垂流,互相渗化,色彩绚丽,呈朦胧之美,艺术水平很高。唐代女装也是比较典型的代表,唐代女装偏重于在领子上下工夫, 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唐代家具的装饰风格摆脱了以往的古拙,取而代之的是华丽润妍、丰满端庄的风格。 至五代时,家具造型崇尚简洁无华,朴实大方。这种朴素的内在美取代了唐代家具刻意追求繁缛修饰的倾向,为宋式家具风格的形成树立了典范。 文章中指出工艺创作中总体设计的运用准则是:先“规矩绳墨以定制”,后“善运众工不伐艺”。 中国哲学美学在宋代实现儒道释三学融合,完成了以道德为本体和主题的中国人格美学。 在整合中,宋代美学广泛吸纳各种学术思想,以儒家为本位批判吸收禅学和道家美学思想,从而获取了自己时代所需的美学资源。 宋代美学的总体特点是面向现实人生,高度重视生活情趣,任情感自然地流露和表现,鄙视宫廷艺术的富丽堂皇、雕琢伪饰。 宋代美学大体可以分为两派: 一派提倡“平淡天然的美”,以欧阳修、苏轼、严羽为代表; 一派是提倡客体化的、具有伦理道德性质的“理”,以邵雍、程颢、程颐、朱熹等哲学家为代表。 宋代文人美学的纯朴淡雅追求对宋代瓷器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宋瓷,不单单只是盛东西的物件,而是上升到精神层面的一种文化。 明清时代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时期: 一方面明代美学家对审美意象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一方面也冲击了当时的教条主义美学和复古主义美学。 美学领域表现为“情”被提到一种新的水平和新的位臵,在审美与艺术中无顾忌地、大胆地表现个人的真情实感,推尊自我,崇尚独创。 在明代的设计作品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家具设计。形成了富有鲜明民族风格的“明式”家具。 明代家具在继承宋代家具传统的基础上,发扬光大,推陈出新,不仅种类齐全,款式繁多,而且在设计上充分利用材料本身的色泽和纹理,比例适度,线条流畅,装饰线脚简练细致,朴实无华。实现了形式与功能的完美统一,鲜明的明代家具风格,把中国古代家具设计推向了顶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